時間:2023-03-20 16:08: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證據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執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組織結構及其經營活動方式日益復雜、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會計準則要求的判斷和估計日益增加,企業管理當局進行財務舞弊的動機日益增強。為了實現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需要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審計方法,風險導向審計應運而生。2006年2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被納入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推廣應用。在新的審計模式下,如何判斷審計失敗與注冊會計師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過程失敗論與結果失敗論
在獨立審計市場中,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鑒定,歷來存在兩種觀點:一是過程失敗論,認為審計失敗的判定標準是審計過程的規范性。即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審計準則,如果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沒有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程序而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那么就認為發生審計失敗。二是結果失敗論,認為審計失敗的判定標準應該是審計的結果。即無論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了審計準則,只要最后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會計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那么就認為是審計失敗。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與傳統審計模式的區別
隨著《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風險導向審計已取代了傳統的賬項導向審計及內部控制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之所以能取代這兩種傳統的審計模式必有其先進之處,較之兩者有顯著的區別。
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理論驅動型的審計模式,注冊會計師根據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控制風險(二者綜合評估即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合預期的審計風險水平,來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審計程序、分配審計資源。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考慮貫穿整個審計過程,不僅有效控制了審計風險,而且合理分配了審計資源。
賬項導向審計及內部控制導向審計統稱為程序驅動審計,明顯的缺陷是資源分配上缺乏理論指導,導致有限的審計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分配,高風險領域資源分配不足,而低風險領域資源分配過多,影響審計的效率和效果。盡管內部控制理論對審計取證模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對建立在內部控制測試基礎上的抽樣結論正確性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大大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但內部控制導向審計的理論假設是完善的內部控制可以減少舞弊機會,反之,舞弊的機會就增多,財務報表的可靠性降低。依據該假設,審計實質性測試是以內部控制測試評價為基礎,重點對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的相關業務確定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實施實質性測試。但是,該假設很可能由于內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及管理層極有可能逾越內部控制而不成立。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失敗的判斷標準
1.以審計證據為主要判斷標準。
(1)從審計業務的性質分析。審計屬于鑒證業務,而審計證據在鑒證業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審計證據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編制,是否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判斷的依據。審計憑證據“說話”,收集和評價審計證據是注冊會計師得出審計結論、支撐審計意見的基礎。那么,對審計失敗的判斷也不能脫離審計證據進行。根據審計業務的性質,筆者認為,審計失敗概念的界定應是: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支持其得出的審計結論。所以,審計失敗的判斷也應以審計證據是否充分、恰當為主要標準,如果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合理排除財務報表存在重大失實的嫌疑,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就可以認為審計沒有到位,注冊會計師就應對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責任。
(2)從審計證據本身的性質分析。審計證據是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注冊會計師將在審計過程中獲得的各種審計證據完整地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證據的載體?!吨袊詴嫀煂徲嫓蕜t第1131號———審計工作底稿》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自審計報告日起,對審計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如果注冊會計師未能完成審計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自審計業務中止日起,對審計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因而,審計證據以審計工作底稿為載體,具有客觀性,并且各種信息一旦作為審計證據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就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以審計證據作為審計失敗的主要判斷標準,說服力強。
2.以審計過程為輔助判斷標準。審計過程也是審計工作的一部分,不能因為將審計過程作為判斷標準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將其全盤否定。審計工作是由人來完成的,審計人員在工作中需運用大量的職業判斷,判斷的準確程度受審計人員專業水平、經驗及審計過程中是否保持了應有的職業懷疑與謹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審計過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它畢竟反映了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過程,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拋開審計過程,而應以審計過程為輔進行審計判斷。如果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合理排除財務報表存在重大失實的嫌疑,
而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財務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就應對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責任。那么具體應該承擔何種程度的責任,在以審計證據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可結合審計過程是否嚴格遵守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是否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與謹慎,來確定注冊會計師應就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多大的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注冊會計師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還應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然而,結果失敗論認為,無論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了審計準則,只要最后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財務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就認為是審計失敗。該觀點過于極端,該觀點的提出沒有正確理解鑒證業務中“保證”的概念,沒有與“絕對保證”區分開。審計業務是“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并不提供絕對保證服務。“絕對保證”是指注冊會計師對鑒證對象的信息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證。而“合理保證”是一個與積累必要證據相關的概念,它要求注冊會計師通過不斷修正、系統的執業過程,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對鑒證對象信息整體提出結論,提供一種高水平但非百分之百的保證。由于審計本身存在著局限性,作為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若被審計單位存在隱蔽的高層舞弊,在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充分、適當的情況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就應酌情考慮,不應判斷為審計失敗。
對于依靠證據得出結論的審計工作來講,對審計失敗的判斷離不開審計證據;而審計工作是由人來完成的,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的表現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審計證據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產生的會計信息經過收集、評價、使用,得到的可以作為出審計意見的依據。在獨立審計中,審計證據是開展審計工作的必要支持,在審計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獨立審計的核心內容。對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是規范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的需要,提供審計人員收集和判斷審計證據工作是否合理、有效的標準,為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發表合理審計意見提供指導。
一、確立審計證據總體要求的意義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對審計證據的定義是,“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睆倪@一定義中可以看出,審計證據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審計意見,而這一目標是與整個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目標相一致,而且不但會計信息是形成審計意見的依據,會計信息以外的信息,如被審計單位會議記錄,內部控制手冊等也是佐證審計意見的依據,本文將這兩類信息稱為審計信息。發表審計意見是依照一系列的審計工作程序來完成的,審計人員接觸審計工作最先面對的是被審計單位繁多的審計信息,最終得到的是依據原始的審計信息出具的審計意見。從審計信息到審計意見實際上是一個信息的再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審計信息成為審計證據是一種質的飛躍,這凝聚了審計工作的大量努力,包括對審計信息的收集、評價、使用。最初的審計信息是大量零散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不便于存儲、查找和利用。而形成的審計證據是要進行綜合歸納的。因此,存在一種統一的審計證據總體要求,有助于提高獨立審計工作的工作效率,為實現審計信息轉化為審計證據提供一致的標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量急劇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現,獨立審計的結果——審計報告越來越受到需求者的關注,對審計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計訴訟大量出現,審計責任越來越重大,這就為審計報告的供給方——審計人員帶來了審計風險。在此種情況下,審計證據的獲取就不得不充分考慮風險的影響。在實際審計工作的程序中,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實施控制測試以及實質性程序艘是為了避免風險給審計工作帶來的損失,然而實際上風險是無法被消除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為了使審計風險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獲取的審計證據就應當符合特定的標準,這一標準就是對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明確了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就為審計人員在評估審計風險,獲取審計證據提供了引導,為降低審計風險提供了參照標準。
二、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
在明確了審計證據總體要求產生的必要意義后,本部分主要探討審計證據總體要求的含義及其作用。關于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國內外審計理論界、審計準則都提出了相應的解釋,被廣泛接受的內容是審計證據總體要求或稱為審計證據特征,包括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一)對于審計證據充分性的考慮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是描述審計證據的數量特征,是對審計證據數量的衡量,使審計證據在數量上能夠滿足形成審計意見的需要。審計過程中對于審計證據數量的要求是獲取審計證據的首要條件,只有取得充分數量的審計數據,審計工作才能正常開展,才能形成有佐證的審計意見。當然,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決不是對審計證據無限量的要求,還應當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
1.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對審計證據充分性的影響表現在:審計風險越大,對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審計證據的數量可能越多。從一般意義上講,風險與證據數量呈正相關關系,風險大的審計項目其存在風險的審計信息分布較散,涉及較多的審計信息,為獲取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信息必然要增加審計證據的數量。另一方面,審計證據數量的增多有助于發現被審計單位不易發現的舞弊行為,規避審計風險。
2.審計項目。
審計證據的數量,還與審計項目的特征有關。通常,重要的審計項目要求的審計證據越多。例如:對建設項目的審計,其本身就是一個包含復雜數據信息的工程,而且建設項目在整個企業的戰略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占有企業大量人力、物力的項目,也是整個審計工作的重點,顯然要對這樣的審計對象實施審計獲取相當數量的審計證據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3.成本效益。
對審計證據充分性的要求并不意味著審計證據可以無限制的多。在獲取審計證據的同時,審計人員需要耗用大量精力甚至財力,在有限的審計時間內將企業長時間積累的審計信息全部用于輔助審計證據是不現實的,況且某些審計證據的取得并非是免費的,過多的審計證據會成為審計負擔。成本效益因素的另一層含義是審計成本的耗費并不是越少越好。對于一些必須要重點審查的項目,如數巨大的應收賬款,盡管取得該審計證據存在一定難度,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該項目的重要性決定了耗用成本的必要性。
(二)對于審計證據適當性的考慮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對審計證據的適當性定義為,“是對審計證據質量的衡量,即審計證據在支持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的相關認定,或發現其中存在錯報方面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睂徲嬜C據對于質量的考慮是從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角度來看的,這似乎是與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相吻合,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服務于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的,而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要符合審計目標即作為出具審計意見的依據,“不相關”、“不可靠”的會計信息并不意味著審計證據的“不相關”、“不可靠”,正是這樣的會計信息揭示了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可能舞弊的行為,是值得審計人員高度重視的。
1.審計證據的相關性。
審計證據的相關性是與審計目標密切聯系的,是指審計證據的獲取應能為做出審計意見提供佐證,也就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認定。對于符合性測試獲取的審計證據,其相關性的決定因素包括:內部控制的存在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控制的遵守情況。對于實質性測試獲取的審計證據,其相關性在于對會計報表的認定及認定報表中列示項目的存在,權責關系,業務發生,完整性,計量,信息披露等?!吨袊詴嫀煂徲嫓蕜t》對審計證據相關性的原則要求是:“特定的審計程序可能只為某些認定提供相關的審計證據,而與其他認定無關;針對同一項認定可以從不同來源獲取審計證據或獲取不同性質的審計證據;只與特定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并不能替代與其他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按照相關性的要求對審計信息加工形成有證明力的審計證據是對審計證據質量要求的體現。
2.審計證據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審計證據的可信程度,即審計證據能否如實地反映客觀事實。這是從審計證據質量的另一個方面來考慮的。符合相關性的審計證據是對會計報表事項的認定,這種認定的前提是審計證據的真實可靠。如果獲取的審計證據不可靠,那么對于證據內容的認定就是無意義的?!吨袊詴嫀煂徲嫓蕜t》對審計證據可靠性的原則要求是:“從外部獨立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比從其他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更可靠;內部控制有效時內部生成的審計證據比內部控制薄弱時內部生成的審計證據更可靠;直接獲取的審計證據比間接獲取或推論得出的審計證據更可靠;以文件記錄形式(無論是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存在的審計證據比口頭形式的審計證據更可靠;從原件獲取的審計證據比從傳真或復印件獲取的審計證據更可靠?!?/p>
2審計風險模型構成要素分析
2.1審計風險構成要素的關系
審計風險構成要素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其中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這是被審計單位所承擔的風險;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認定存在重大錯報,但審計人員未能發現這種錯報的可能性,這是審計人員所承擔的風險。在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成反向變動關系。即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即當公式表達為:AR=RMM×DR的總值一定時,其中,RMM(重大錯報風險)越高,DR(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
2.2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反向變動關系
首先,從兩個構成要素的定義來看,在審計前被審計單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越大,就說明被審計單位錯報得越嚴重,即重大錯報風險越高,所以對審計人員測試的要求就越高,即要充分發現被審計單位的各種重大錯報,以使自身承擔的風險,即可接受的檢查風險盡量降低。所以二者存在反向變動關系。反之,如果重大錯報風險越低,就意味著被審計單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不大,或錯報得不是很嚴重,那么就不會對審計人員的測試提出過高要求,或是可以適當忽略一些非重大的錯報,那么審計人員自身所承擔的風險即可接受的檢查風險就可以適當提高。所以二者仍存在反向變動關系。其次,從審計風險模型要素與相關概念的關系來看
2.2.1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反向變動關系
一方面,重大錯報發生的可能性越大,錯報造成的影響就越大,因為是重大錯報,已經以重要性水平高為前提,所以有些人不免認為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同向的;但是另一方面,正因為發生的是重大錯報,審計人員認為被審計單位的問題嚴重,所以本著謹慎性原則,審計人員要把審計重要性水平設定為低值,這樣的話才能擴大審計測試的范圍,更多地查找問題,以使更多的錯報都被測試出來。按照前面對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分析,表面上是使審計風險加大了。但實際上潛在的更多的審計風險則會被避免。所以我們更加認定的是后者,即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反向變動關系。
2.2.2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證據是同向變動關系
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證據的關系可以借助審計重要性和審計證據的關系,如前所述,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是反向變動關系,因為重要性水平設定為低值時就要加大審計測試的范圍和程度,所以就需要通過更多的審計程序獲取更多的審計證據支持。而審計重要性與重大錯報風險我們認定也是反向變動關系,從而推導出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證據是同向變動關系,即重大錯報風險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審計證據支持。綜上可以結合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及與審計證據的關系可以推斷出審計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是同向變動的。
2.2.3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同向變動關系
關于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可以通過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進行探討。因為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是反向變動關系,即審計重要性水平設定為低值時,就會加大審計人員測試的范圍和難度,所以審計人員出具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大,進而承擔的審計風險也大。但是不能以此就判定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也是反向變動的。因為在審計模型里,檢查風險是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而不是表面呈現的檢查風險。那就意味著審計重要性水平設為低值時,就要求審計人員進行更全面詳細的檢查,以使其能充分發現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所以在此前提下,容許審計人員疏漏的情況是很少的,那么可接受的檢查風險也應該是低值,即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同向變動關系。
2.2.4檢查風險與審計證據是反向變動關系
因為一方面,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是反向變動的關系,即審計重要性水平設置為低值時,就會擴大審計范圍,也就需要更多的收集審計證據;另一方面,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同向變動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檢查風險也應該是低值。所以可以推導出檢查風險與審計證據是反向變動關系,也就是當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較低時,就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測試出被審計單位的錯報漏報,也就需要更多地收集審計證據予以支持。綜上可以結合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及與審計證據的關系,可以推斷出審計風險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是反向變動關系。
2.2.5分要素認定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
通過以上對審計風險構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判定審計風險中的重大錯報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反向變動的關系,而其中的檢查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同向變動關系,所以通過審計風險模型的構成: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可以判斷乘積關系得出的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是反向變動關系。這也是與前面對兩個概念的關系表述一致的。
一、審計證據的概念及其意義
審計證據(audit evidence)是審計人員在執行某項審計業務的過程中,為形成審計意見而獲取的各種憑據。審計證據對整個審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審計意見和審計結論必須以審計證據為基礎,離開審計證據而得出的任何審計意見和審計結論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令人信賴的。同時,審計證據也是控制審計工作質量的重要工具,審計業務負責人可以通過查閱審計證據判斷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
從審計證據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審計證據是審計意見形成的重要基礎,審計證據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審計意見。通常審計證據的獲得,都是相對應于管理當局對會計報表的認定。不同的會計報表認定,需要不同的審計證據來證實。審計證據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整個審計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收集審計證據、鑒定審計證據并作初判斷的過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量急劇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現,審計報告越來越受到需求者的關注。同時,大量的審計訴訟不斷出現,審計責任越來越重大,這使得審訓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計風險越來越大。為了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報告的質量,審計人員必須獲取符合特定標準的審計證據,這種標準就是指審計證據的特征。確定了審計證據的特征,能夠更好的引導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評估審計風險并且降低審計風險提供參照標準。
二、審計證據的特征
審計證據的特征也稱之為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包括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一)關于審計證據的充分性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是針對于審計證據的數量而言的,是對審計證據數量的衡量??陀^公正的審計意見必須建立在足夠數量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之上。審計證據的數量實際上是指審計人員能夠形成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所需審計證據的“最低數量”。審計證據是否充分,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審計風險。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成正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越大,對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審計證據的數量就越多。同時,審計證據數量的增多,能夠降低檢查風險,最終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2.審計項目的重要性。通常重要的審計項目要求的審計證據就越多,因為一旦這些項目上出現判斷錯誤,就會容易導致審計結論的失誤。
3.審計經驗。對于一項審計業務而言,除了要求審計人員要有專業審計知識以外,還要求審計人員有豐富的審計經驗,經驗可以減少審計人員對審計的證據的以來程度,也就是說,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所需要的證據相對就能夠減少。
4.審計證據的質量。通常審計證據的質量是指審計證據的證明力。不同類型的審計證據證明力各不相同,不同途徑獲取的審計證據證明力也各不相同。但不論是何種類型、何種途徑獲得的審計證據,只要審計證明力強,審計人員所需要獲得的這類審計證據就可以減少;反之,審計證據就需要增多。
5.成本效益原則。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審計證據的收集,一定要考慮到審計成本,過多的審計證據會造成審計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審計成本的耗費也并不是越少越好。對于重要的審計項目,則需要一定的審計成本的投入,以保證審計質量。
(二)關于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審計證據的適當性是針對于審計證據的質量而言的,是對審計證據質量的衡量,即審計證據在支持管理當局的相關認定,或發現其中存在錯報、漏報方面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
1.相關性。審計證據的相關性指審計人員所收集的審計證據要與審計目標密切相關。嚴格來說,每一個審計證據都與審計目標相關,只是相關性強弱不一樣。當然,審計人員需要收集相關性強的審計證據,因為這種證據說服力較強。另外,審計證據的相關性主要是針對具體項目的審計目標而言的,例如:存貨監盤的結果與存貨的存在性相關,而與存貨的計價和所有權顯得相關性很弱。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審計證據能否如實反映客觀事實,即審計證據的可信程度。審計證據的可靠性有賴于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客觀性。具體來說:第一,真實性是指審計證據必須能夠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要想審計證據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來取得證據。同時,審計證據的真實性也要求審計證據不帶有任何偏向,即具有中立性。這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不能將個人的情緒或偏向帶入決策或判斷中。第二,合法性指審計證據是在充分考慮審計人員獨立性的前提下,依照審計準則和審計程序而取得的。只有這樣,取得的審計證據才具有法律的效力,才能夠作為可靠的審計證據。第三,客觀性指審計證據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同時審計證據還能夠證明客觀存在的事實??陀^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審計證據本身必須是客觀的,無論是實物證據、書面證據、口頭證據或者環境證據,都具備一定的客觀的外在載體。另一方面,審計證據反映的內容必須是客觀的,即反映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猜測的。
三、審計證據的經濟性原則
在不考慮收集審計證據的成本以及客觀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審計人員應該取得足夠的審計證據來支持審計結論,也就是說,從理論的角度分析,可靠的審計證據是越多越好。但從現實的角度分析,審計人員很難不考慮收集審計證據的成本,并且基于各方面條件,審計證據并不總是可靠的,因此審計證據還要充分考慮到經濟性。
經濟性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審計證據不是越多越好,審計人員在有限的審計時間內將被審單位的全部信息收集起來是不現實的,過多的審計證據會成為審計負擔。比如:全部盤點總是比部分盤點得到更加可靠的審計證據,但是考慮到經濟性,審計人員大多選擇重要的項目進行部分盤點。另一方面審計成本不是越少越好,對于一些必須要重點審查的項目,為了獲得更加充分可靠的審計證據,則應該投入一定的成本,如數額巨大的應收賬款,盡管獲取審計證據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基于該項目的重要性,則一定的成本耗費是必要的。
總之,充分性和適當性是對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審計證據的經濟性。充分性和適當性在獲取審計證據的過程中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相關性和可靠性較強的審計證據,所需的審計證據就會較少;反之,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就會較多。同樣,只有數量充足的審計證據才能夠全面反映被審計對象的情況,有助于甄別、提高審計證據的質量,保證其適當性。審計質量是否充分和適當,決定了審計結論是否正確。審計人員在獲取審計證據時不能一味的只關注總體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廢另一方面,兩者應當兼顧。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k.莫茨,[埃及]侯賽因,a.夏拉夫,審計理論結構[m].文碩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
[2]蒙哥馬利審計學翻譯組,蒙哥馬利審計學(上)[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
二、地勘單位應制定《內部審計質量考核辦法》,建立考核指標體系
當前地勘單位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不強,受單位負責人的個人意愿指揮。內審人員違規或者失職的懲罰成本太低,基本處于“無風險狀態”,僅靠內審人員的道德自律軟指標來約束,沒有建立審計責任倒查追究制度,上升到制度硬指標層次,使得內審工作質量大打折扣。為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建議地勘單位制定《內部審計質量考核辦法》。該辦法從工作態度、工作業績、創新管理方面出發,設立一級指標,予以量化考核。在一級指標下,再細化出各項二級質量性指標,每個質量性指標2-5分,總分值100分。三個部分分別占總分值的30%、40%、30%。按照考核得分排名,確定考核等級:優秀(占20%)、良好(占40%),一般(占30%)和較差(占10%)。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優秀人員予以獎勵,一般人員進行再培訓教育,較差人員考慮轉崗,不再從事內審工作。《內部審計質量考核辦法》可由考核指導思想與原則、考核內容與計分辦法、考核依據、組織領導、獎懲規定等五章組成,后附設計的百分考核表。工作態度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審計設計要求,認真參與并及時報送審計項目成果資料,報送資料滿足規定要求;是否按時報送審計工作計劃、總結、報表;是否主動參與審計理論、審計課題研究,完成分工任務,是否在省級以上期刊登載發表審計專業論文、課題成果,積累經驗;是否積極參加審計培訓;是否對上級部門下達的審計任務提供積極配合,及時、準確提供審計組需要的資料、數據,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開展;是否重視審計人員隊伍建設;對審計任務開展組織是否得力。工作業績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審計目標、審計工作方案、審計程序、審計方法、審計成果和審計責任追究六個方面。具體考核通過審計工作程序實施審計實施方案,獲得的審計成果是否使審計目標得以實現;審計成果是否產生良好的審計效果,審計建議采納情況;審計程序是否規范;審計技術方法是否得當;是否有審計差錯造成重大審計風險的情況發生;是否重視審計成果運用,建立審計成果運用機制;審計整改率是否達到100%。創新管理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審計工作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方面。審計制度建設是否完善,執行是否有力;是否在日常管理中全面貫徹落實審計制度相關規定和要求;是否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為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提供技術支持、資源支持,完善本單位的審計信息系統建設;優秀審計人才在本單位使用情況,是否發揮作用;審計工作合理化建議利用情況。地勘單位可由隊領導、各部門負責人、職工代表組成考核小組,采取打分的辦法,對審計項目質量進行考核。部門領導打分結果占60%,其他人員占40%,加權平均計算出考核結果,并對外予以公布。
1 審計重要程度的加強及風險的增大
網絡會計信息系統以和網絡為基礎,它對計算機系統強烈的依賴性潛伏著巨大的威脅,控制不靈、使用不當就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并且存在計算機病毒和“黑客”的肆意侵襲、計算機犯罪等等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因此,審計人員不僅要對業務活動產生的數據是否真實、正確、合法進行審計,而且還要對網絡會計系統的硬件和軟件,進而對整個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內部控制的健全性與有效性等方面進行審計,從而指出被審單位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和控制上的薄弱環節,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有效地利用計算機隨意篡改會計數據或破壞磁性介質上的數據等舞弊行為的發生。因此,這網絡會計信息系統中,審計工作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以望。同時,電子商務和經貿活動的網絡化使企業與外部的信息交換更為頻繁、快捷,經營周期大大縮短,交易活動呈現很強的實時性。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漏報而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理論上講,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組成。電子商務下,審計風險日益復雜:
(1)過渡依賴網絡系統。電子商務環境下,主要審計證據來自于網絡,其可靠性高度依賴網絡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網絡系統的開放性導致審計控制風險更加難以確定。
(2)病毒與黑客風險。計算機病毒和黑客可以從地球任何一個角落攻擊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給系統造成破壞,導致固有風險增大。
(3)審計線索模糊。電子商務環境下,網絡會計系統的設計可能使一個完整的交易軌跡只保留一段時間或設計成計算機可讀性,可以人為修改數據而不留任何痕跡。因此,私人違規接觸會計數據或修改數據以及接觸資產而又不留下顯見證據的可能性增大。審計線索的不可見性,使檢查風險增大。
2 審計線索和審計方式的改變
審計線索對審計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正是通過跟蹤審計線索,審核有關經濟業務和收集審計證據的。而審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收集、鑒定和綜合運用審計證據的過程。在傳統商務活動過程中,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完整的審計線索,交易的每一環節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受人簽字,審計線索十分清楚。審計人員可以從原始單據開始,對交易事項進行追蹤,一直到報表為止,也可以從報表開始,追根尋源,一直追溯到原始單據,從而形成了順查、逆查等審計方法。但是,在網絡會計系統中,傳統的單據沒有了,紙質記錄消失了,代之的是粗有數據處理資料的磁盤、磁帶、光盤等,這些存儲在磁性介質上的信息是機器可讀的,它們不再是肉眼所能直接識別的了。審計所需的線索和證據完全可能由審計人員通過網絡從其他有關方面獲得。從而實現了審計線索、審計證據來源的多樣化。
在網絡世界里,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將處于多樣化,并隨著不同交易事項自由合成新的經營主體-虛擬企業(Virtual Firms)。虛擬企業存在于之中,它是一種臨時組成的,沒有固定形態和明確空間范圍的結合體。它可以隨業務活動的需要,由若干相互獨立的公司經過整合、重組而成,也可以隨交易業務的完成而隨時中指。電子商務使得虛擬企業的交易可以在瞬間完成,虛擬企業也就可能在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網絡的虛擬企業,其存續的時間可以很廠,長達幾年或幾十年,也可以很短,只存在幾秒鐘。故虛擬企業的快速結合與解散,要求審計工作必須隨時、隨地進行,實時、即時提供審計信息,而不能按照傳統的審計工作要求,定期提供審計信息。
3 內容的拓寬
在網絡系統中,審計的監督職能并沒有改變,使審計的內容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網絡會計系統的特點及其固有的風險決定了審計內容必須包括對網絡會計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的審查,以證實其對交易事項的處理是否真實、合法及安全可靠,這是傳統審計所沒有的;其次,由于網絡會計系統已經開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對它進行修改優化,要比在系統設計階段對它改過困難得多,代價也昂貴得多。因此網絡會計系統的設計應有審計人員(一般是內審人員)的參加。在系統設計開發階段,審計人員要提醒開發人員注意并監督審查下列問題:
(1)系統的功能是否恰當、完備,能否滿足用戶商務活動的需要;
(2)系統的數據流程、處理方法是否符合有關貿易法規;
(3)系統是否建立了恰當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發現無意的差錯或有意的舞弊。
4 審計方法與技術的改進
在網絡會計系統中,審計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大量的證據都存儲在肉眼不可見的磁性介質上,對這些證據,審計人員只能利用技術進行審查、核對、分析、比較等各項審計工作,從而提高審計的效率與質量。在對會計活動進行審計時,單機系統下的審計方法有的已不使用。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網絡審計軟件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為審計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審計方法與技術。具體來講,審計方法應具有以下特點:
(1)從審計數據獲取來看,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審計接口軟件直接獲取數據,同時可以通過文件傳輸、遠程登錄、網絡瀏覽、公告或組等網絡工具遠程獲取信息;
(2)從審計信息的加工處理來看,可以借助各種審計軟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快速、準確地加工和處理;
(3)從審計報告階段來講,可以利用網絡發表審計報告,提高報告的時效性,同時擴大審計報告的適用范圍。
5 對審計主體的相關要求
(二)更加注重外部審計證據。審計重心向風險評估轉移導致風險評估程序顯得至關重要,風險評估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風險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必要的是審計證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觀、真實的外部證據。僅僅依靠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內部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不可靠的。所以,審計人員在搜集審計證據時不應只采用內部證據,而應更努力地獲得相關的外部審計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
(三)在各個階段都利用審計風險模型作出決策。在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人員在各個審計階段,都分別以審計風險模型為主,分析評價各自的期望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各項決策,從而能夠全面控制審計風險。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一維的,它只有一個決策目標——確定實質性測試所需的證據量,所涉及的風險層次和范圍比較狹窄;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二維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風險要素,而且在不同審計階段給各風險要素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二、審計模式的發展歷程
(一)賬項導向審計模式。賬項導向審計模式是最初始的審計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錯防弊,其技術方法主要是從審計期間會計事項所依據的相關會計原始憑證入手,追查到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等會計文件的形成,驗算其記賬金額、核對賬證、賬賬、賬表。賬項導向審計模式僅適用于經濟業務不很復雜的小規模企業。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融資、投資渠道和方式的多樣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賬項導向審計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顯,至20世紀初,這種模式就逐漸退出其主導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導向審計模式。
(二)制度導向審計模式。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業主或企業管理層勢必改變“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統的分層、分工的科學管理制度,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建立起內部控制系統,這就促使審計人員把注意力轉移到與會計相關的內部控制系統的控制功能上來。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將審計的重點放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各個控制環節的審查上,這種審計模式,是建立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系統認識基礎上的重點審查。以大數定律和正態分布為基礎的統計抽樣也逐漸取代了單純判斷性和任意性的抽樣。同時,這一模式由于著眼于對內部控制制度整體的了解與分析,還可以發現與某些內部控制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系統性錯誤,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正因為如此,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從20世紀四十年代起就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方法。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風險導向型審計的產生,主要源自美國,風險導向型審計的內在思想是,任何審計業務都必須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內。
其顯著的特點是:它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考慮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因為它著眼于全面的控制測試,而不是著眼于測試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效果(即符合性測試)。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了作為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的“無利害關系假設”,把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是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捕捉潛在的風險點,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中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能夠彌補傳統風險基礎審計的不足,縮小審計期望差距。但是,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還沒有一套嚴密的風險導向審計體系。從目前看,運用現代風險基礎審計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一)信息庫的建設。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評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審單位整體經營環境,然后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設計個性化的審計程序。為此,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功能強大的信息庫,按照行業發展特點、客戶經營環境、客戶所處市場環境以及客戶高層管理者的品行,由專業高層人員組織實施評價,定期把客戶風險評價的結果向相關業務承接和實施部門通報,以便注冊會計師在風險評估時了解企業的戰略、流程、風險管理、業績衡量。目前,國內很多事務所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數據積累不足,信息庫的建設達不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
(二)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存在較大差距。在風險評估程序中,注冊會計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客戶及其環境,評估經營風險,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具有判斷企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經營計劃的能力。注冊會計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會計、審計知識,也要掌握管理知識、行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還要熟練運用各種分析工具對各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目前,我國事務所90%以上的業務是審計業務和會計業務,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注冊會計師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相關行業,不懂得管理、行業等方面的知識,不具備運用數理統計方法的能力,這些都不利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為此,主管部門需要做大量的培訓工作。事務所也可以一方面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根據自己的客戶情況、事務所的定位,有針對性地進行員工培訓。
四、我國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一)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F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須首先從企業內外環境和經營戰略入手,來分析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這就對注冊會計師的分析能力和專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判斷的過程,它提升了審計的技術含量。因此,注冊會計師只有很好的運用專業判斷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審計質量,避免形式審計。
(二)處理好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與效益問題。從理論上說,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首先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確定重點關注領域,從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但是在實務中,執行風險評估程序主要依賴于外部審計證據,而搜集外部證據又沒有專門的、固定的途徑,使得搜集外部證據的成本較大,有時甚至要高于因減少進一步審計測試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總成本增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成本的增加很難通過審計收費對其進行彌補,所以如何降低審計成本使審計效益大于審計成本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所謂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就是針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新形勢,適時修改相應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F行的各種法規關于民事賠償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因此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對注冊會計師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與處罰力度,以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風險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毓圭.關于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由來與發展的認識.會計研究,2004.
[2]劉佳.風險導向審計初探[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6.4.
一、審計模式的發展歷程
(一)賬項導向審計模式。賬項導向審計模式是最初始的審計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錯防弊,其技術方法主要是從審計期間會計事項所依據的相關會計原始憑證入手,追查到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等會計文件的形成,驗算其記賬金額、核對賬證、賬賬、賬表。賬項導向審計模式僅適用于經濟業務不很復雜的小規模企業。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融資、投資渠道和方式的多樣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賬項導向審計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顯,至20世紀初,這種模式就逐漸退出其主導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導向審計模式。
(二)制度導向審計模式。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業主或企業管理層勢必改變“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統的分層、分工的科學管理制度,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建立起內部控制系統,這就促使審計人員把注意力轉移到與會計相關的內部控制系統的控制功能上來。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將審計的重點放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各個控制環節的審查上,這種審計模式,是建立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系統認識基礎上的重點審查。以大數定律和正態分布為基礎的統計抽樣也逐漸取代了單純判斷性和任意性的抽樣。同時,這一模式由于著眼于對內部控制制度整體的了解與分析,還可以發現與某些內部控制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系統性錯誤,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正因為如此,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從20世紀四十年代起就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方法。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風險導向型審計的產生,主要源自美國,風險導向型審計的內在思想是,任何審計業務都必須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內。
其顯著的特點是:它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考慮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因為它著眼于全面的控制測試,而不是著眼于測試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效果(即符合性測試)。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了作為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的“無利害關系假設”,把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是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捕捉潛在的風險點,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
二、風險審計的特點
(一)審計重心前移。風險導向審計最大的特點是將審計重心放在事前的風險評估上,從以審計測試為中心到以風險評估為中心,審計程序主要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分析性測試程序、審計測試程序(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傳統審計不能適應現代報表審計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風險評估不到位,未能有效發現高風險審計領域,造成審計過量或審計不足,現在大大加強了風險評估程序,真正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二)更加注重外部審計證據。審計重心向風險評估轉移導致風險評估程序顯得至關重要,風險評估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風險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必要的是審計證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觀、真實的外部證據。僅僅依靠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內部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不可靠的。所以,審計人員在搜集審計證據時不應只采用內部證據,而應更努力地獲得相關的外部審計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
(三)在各個階段都利用審計風險模型作出決策。在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人員在各個審計階段,都分別以審計風險模型為主,分析評價各自的期望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各項決策,從而能夠全面控制審計風險。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一維的,它只有一個決策目標——確定實質性測試所需的證據量,所涉及的風險層次和范圍比較狹窄;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二維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風險要素,而且在不同審計階段給各風險要素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中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能夠彌補傳統風險基礎審計的不足,縮小審計期望差距。但是,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還沒有一套嚴密的風險導向審計體系。從目前看,運用現代風險基礎審計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一)信息庫的建設。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評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審單位整體經營環境,然后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設計個性化的審計程序。為此,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功能強大的信息庫,按照行業發展特點、客戶經營環境、客戶所處市場環境以及客戶高層管理者的品行,由專業高層人員組織實施評價,定期把客戶風險評價的結果向相關業務承接和實施部門通報,以便注冊會計師在風險評估時了解企業的戰略、流程、風險管理、業績衡量。目前,國內很多事務所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數據積累不足,信息庫的建設達不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
(二)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存在較大差距。在風險評估程序中,注冊會計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客戶及其環境,評估經營風險,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具有判斷企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經營計劃的能力。注冊會計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會計、審計知識,也要掌握管理知識、行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還要熟練運用各種分析工具對各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目前,我國事務所90%以上的業務是審計業務和會計業務,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注冊會計師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相關行業,不懂得管理、行業等方面的知識,不具備運用數理統計方法的能力,這些都不利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為此,主管部門需要做大量的培訓工作。事務所也可以一方面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根據自己的客戶情況、事務所的定位,有針對性地進行員工培訓。
四、我國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一)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F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須首先從企業內外環境和經營戰略入手,來分析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這就對注冊會計師的分析能力和專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判斷的過程,它提升了審計的技術含量。因此,注冊會計師只有很好的運用專業判斷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審計質量,避免形式審計。超級秘書網
(二)處理好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與效益問題。從理論上說,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首先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確定重點關注領域,從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但是在實務中,執行風險評估程序主要依賴于外部審計證據,而搜集外部證據又沒有專門的、固定的途徑,使得搜集外部證據的成本較大,有時甚至要高于因減少進一步審計測試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總成本增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成本的增加很難通過審計收費對其進行彌補,所以如何降低審計成本使審計效益大于審計成本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所謂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就是針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新形勢,適時修改相應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F行的各種法規關于民事賠償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因此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對注冊會計師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與處罰力度,以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風險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傳統會計工作即手工會計,主要借助于紙、算盤或計算器、筆等工具進行會計數據的處理。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廣泛普及,傳統會計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漸為計算機所取代,會計電算化成為現代及未來會計工作的主導方式。而審計是從會計工作中逐漸獨立出來的,同時又以會計工作為對象,它們所面臨的巨變環境又具有一致性,這就決定了審計在會計數據處理工具的演變中,必然存在著由傳統審計過渡到電算化審計的變革。
一、傳統審計的主體特征
傳統審計即手工審計。由于傳統審計環境下,會計資料的載體是紙介質,所以傳統審計的審計對象是載有會計資料的紙性介質。傳統審計的審計手段,無論是審計抽樣還是撰寫審計報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審計證據包括實物證據、書面證據、口頭證據和環境證據四大類。傳統審計中的書面證據包括各種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明細表等,它們都有自己的作用。在傳統審計中,審計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審計計劃的方法、收集審計證據的方法和提出審計報告的方法。從狹義上說,就是指與取得審計證據相關的各種方法。按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順查法、逆查法、詳查法、抽查法等;再具體一些,包括核對法、查詢法、函證法、觀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會計處理的條件下,所有審計方法的執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從審計線索上來看,由于傳統會計中,由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到登記賬簿,最后到編制報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和經手人簽章,因而審計線索十分清晰。審計人員能夠利用書面資料從原始業務開始,一路追查到報表中的各項指標,并通過這些審計線索來檢查和確定這些指標是否能夠正確反映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檢查其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和有效性。在傳統審計中,企業一般是通過職責分割、職權分工、規定標準的業務處理程序以及憑證、賬簿、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等而形成的一個內部控制體系,這一體系能夠較好地保證會計數據處理的真實、可靠和安全。
二、電算化審計的演進
(一)審計對象
在傳統審計環境下,審計對象是紙性介質。而在電算化審計環境下,會計資料存儲在硬盤、軟盤、光盤等磁性介質上,審計對象包括了整個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相對于紙性介質來說,磁性介質具有數據存儲量大、易查詢、體積輕等特點,但也有易被改寫的安全性問題。審計過程中判斷會計資料合法性與正確性的一項重要證據就是看它是否出現被涂改的情況,傳統會計環境中一旦發生涂改會計資料的情況,審計人員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電算化會計環境中,被涂改的會計數據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跡,因此審計人員很難立即察覺。另外一些因素如計算機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盤上會計數據的丟失,直接影響到會計資料的完整性。
(二)審計手段
在傳統審計中,整個審計過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電算化審計中,許多工作可以由計算機來完成,免去審計人員許多繁瑣的手工計算與復核之苦。例如審計調查,可利用計算機程序語言設計出審計抽樣程序,實現電算化抽樣調查。
(三)審計證據
傳統審計中的書面證據包括各種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明細表等,它們之間可以實現相互核對。而在電算化環境中,當輸入原始憑證的數據生成記賬憑證后,記賬工作由計算機自動進行批處理,各種賬簿記錄數出一源,都是依據記賬憑證同時成賬,相對來說作為審計證據的作用就減弱了。在環境證據如內部控制的重點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方面,傳統審計和電算化審計有著不同的內容,從而導致了環境證據的差別。
(四)審計方法
在傳統審計中,審計人員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會計資料進行人工審查工作,一般采用順查法、逆查法、詳查法、抽查法等審計方法,更為具體的審計方法還有核對法、查詢法、函證法等。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人工審計的技術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會計信息以磁性介質作為主要存儲方式,因此計算機審計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審計方法。同時,審查電算化系統的處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計算機系統來施行。在電算化審計中,傳統審計方法發生了較大改變,被劃分為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和面向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審計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細分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程序的審計方法、數據文件的審計方法和內部控制的審計方法。具體包括測試數據法、并行模擬法、嵌入審計程序法、代碼比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處理法等。
(五)審計線索
在傳統會計中,審計線索非常直觀、清楚,審計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順查、逆查或抽查,通過這些審計線索來檢查和確定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業務是否真實,檢查其財務活動是否合法、合規和有效。而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從記賬憑證數據的輸入到會計報表的輸出,全部業務處理都是借助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的,加之會計信息主要存儲在磁性介質上,即使有所改動也不易令人察覺,使得審計線索缺乏直觀性和真實性。例如:各種賬簿和報表數出一源、自動產生,使得證、賬、表之間的關系缺乏相互的驗證性;再如,反記賬、反結賬功能的使用使得憑證修改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審計人員無法辨別數據修改前的情況以及數據是否被修改。
(六)內部控制
進行審計時,對內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審計人員據此估計審計風險、確定審計范圍、制定審計程序。在傳統審計中,內部控制主要包括授權控制、責任分工、管理控制、審批和核對控制、內部審計、業務處理標準化等內容,以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牽制為基本特征,審計人員利用直觀性很強的紙介質進行手工核對和檢查,明確相關職責。而在電算化審計中,數據的處理權限高度集中,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傳統會計中的內部控制失去作用。例如,在電算化會計條件下,一旦輸入記賬憑證數據,各種賬簿都能同時產生,原有手工條件下的賬證核對、賬賬核對等內部控制措施不再生效。因此,電算化會計系統中的內部控制產生了新的意義,如操作控制中的輸入控制、數據處理過程控制、輸出控制等;組織控制的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了解審計對象的內部控制時應該采用新的審計程序,采取新的評價方法,以適應電算化會計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的新變化。
(七)審計環境
內部控制、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的組成及素質、各種管理條件與管理水平都構成了傳統審計環境的內容。在電算化審計條件下,上述內容發生了變化:1.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與手工會計內部控制有著不同的內容;2.信息化數據系統的應用導致會計人員無論是組成上還是知識素質上都有差別;3.管理內容、管理條件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審計人員提高自身的能力,適應新的審計環境。
(八)審計檔案
傳統審計檔案分為永久性檔案和當期檔案,均為紙性介質。而電算化審計檔案具有以下特點:1.查詢方便。電算化審計檔案資料可以實現電子檢索的功能,查詢方便、快捷。2.保存有難度。因為在電子數據處理環境下,大量數據存儲在磁性介質上,而磁介質容易因盜竊、丟失、故意或偶然的毀壞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損害。3.成本較高。硬性存儲器的價格較高,審計檔案保存年限也較長,在此期間,物理性損耗等原因使得這些硬盤上的數據必須不斷地備份到新的硬盤上,昂貴的檔案保存成本也就在所難免。
三、信息化時代審計的未來發展謀略
(一)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運用在審計領域
將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在審計的理論研究、實務工作、知識結構等領域,是當代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審計工作內容緊密結合、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一步。在理論研究方面,應逐步建立適應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型的審計理論。在實務工作方面,力求使傳統審計工作向“計算機審計”和“使用計算機審計”方向轉變,如審計人員既以紙性會計數據又以磁性介質數據為對象;審計底稿和審計證據及其有關審計檔案應逐步實現無紙化等。知識結構上,審計人員除了應掌握傳統審計的基本知識外,還應掌握計算機知識及其應用技術,掌握數據處理和管理技術,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及網絡知識等;既能夠熟練操作審計軟件,又能夠適時編寫各種應用性審查程序。
(二)事后靜態審計向事中和事前動態、實時審計轉變
在過去的手工會計條件下,審計工作往往更重視事后審計。隨著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廣泛開展,為了保證電算化會計條件下審計工作的真實可靠性,審計工作應從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當單位實施會計電算化工作之前,首先應對單位采用的會計系統軟件的適用性進行審計,軟件中提供的各項核算與管理功能是否滿足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通過事前審計,保證單位使用的會計軟件系統的合法、安全、可靠。當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于會計工作以后,應該重視對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的數據處理程序、自動轉賬公式的設置和會計報表公式的定義進行事中審計,防止核算單位惡意篡改系統程序。另外,還要做好事后審計,將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運算結果與軟件提供的核算功能進行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保證會計數據的真實可靠性,進一步保證審計工作的正確性。
(三)未來審計的重點將側重會計明細信息的數據安全性、可靠性
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促使企業提供更多的明細信息,因此,審計的工作重點在于檢驗企業會計明細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審核進入外部網絡的明細信息的安全性。企業內部形成的明細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往往取決于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的有效程度,而審計人員的主要工作將是證實從數據庫存取信息的可靠性。對于進入外部網絡的明細信息,必須通過對整個系統的網絡進行安全控制,以保證此信息的安全性。
(四)審計軟件應能實現諸多功能
未來審計軟件應具有以下功能:能夠與會計電算化系統鏈接,實現直接通過會計電算化系統中的接口程序取數;能夠減少審計人員的工作量,盡可能讓計算機代替人工的大量抄抄寫寫和計算,使審計人員的工作精力集中到職業性強的事務處理上去,如抽樣檢查底稿中的部分項目(憑證號、科目、金額等)交由計算機審計軟件自動取數生成;審計軟件應能自動完成某些審計工作底稿的整理功能;審計軟件應有擴充功能,應能對審計事務進行管理,如審計日程的安排、工時的計算、底稿管理、審計收費管理等??傊?,未來審計軟件如果具有了上述功能,全面實現審計無紙化將不再只是一個夢想。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趙祖印.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注師審計.財務會計,2006.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顒又谐钟幸詡涑鍪鄣漠a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由于存貨種類繁多且流動性強、計價方法多樣,因而存貨高估構成了資產計價舞弊的主要部分。在會計核算上,存貨對應的會計賬項很多,存貨項目的真實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其他會計賬項,因此存貨審計在整個審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存貨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存貨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存貨與其他項目密切的關聯度,要求注冊會計師對存貨項目的審計應當予以特別的關注,相應地要求實施存貨項目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相關業務知識,運用多種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
一、評價和測試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了解企業對存貨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是確定企業存貨真實存在和準確計價的基礎。存貨的內部控制制度貫穿于企業的采購、運輸、驗收、出庫、儲存、付款、入賬各個環節,是事先經過制定的一套相互牽制、稽核、驗證的內部監控制度。通過對存貨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和測試,一方面可以了解被審單位存貨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另一方面能確定存貨審計的重點,一般而言,內部控制制度薄弱環節,問題較多,應列作審計的重點。應注意的是評價內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特別是對于工業企業,要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要了解產品成本結轉流程。
為了確定被審計單位存貨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審計人員可通過觀察、詢問、查閱歷史資料等多種方式來加以了解和調查,其范圍包括企業的購貨、驗收、存儲、領料、生產、銷售等環節。經過了解,結合自己的專業判斷,對企業存貨的內部控制進行分析,初步評價存貨的控制風險,實際上就是評價企業存貨的內部控制在防止或發現和糾正重要錯報或漏報中的有效性。
二、審查存貨計價的正確性
存貨計價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期末余額的真實性。因此,做好存貨計價方面的審查工作,對于存貨審計風險的防范至關重要。對于存貨計價的審查應側重與存貨的發出、攤銷及結轉等環節,并在審計抽樣的基礎上進行,由于存貨存在于生產循環過程的各環節,審計人員不可能對所有存貨進行詳查,抽查核對成了存貨計價測試的主要方法。抽查的關鍵是選擇樣本,對存貨余額較大、價格變動較為頻繁的存貨作為測試重點,測算期末存貨價值是否等于存貨的結存單價與結存數量的積,測試期末單價是否與采購成本、生產成本相符。特別注意的是審計工作并不是對被審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的重復,審計人員不應受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的干擾,獨立按照適當的方法進行。(1)應審查存貨采用的計價方法是否合理、適當,年度內有無任意改變計價方法的現象。(2)在加權平均法下,審查客戶是否在同一品種、同一規格型號的存貨范圍內進行計價,有無異類存貨混淆計價的現象。(3)對存貨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的客戶,應重點審查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和成本差異的結轉是否正確,有無不按期結轉成本差異,或者利用成本差異調節利潤的情況。
三、重視對存貨的監盤程序
監盤是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常用的審計策略和手段,通過對存貨的監盤能夠獲取監盤對象的存在性、完整性、權力性、估價與分攤、分類與披露的認定是否恰當的審計證據,存貨監盤是證明實物資產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也是判斷上述其他認定的輔助證據,因此,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當按照執業準則的要求實施對存貨的監盤,以獲取有關期末存貨數量和狀況的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1)盤點時間最好選擇在會計期末。實際上多數情況的監盤是在會計期末以后進行的,這就需要我們編制從盤點日到期末的存貨余額調節表來證實期末存貨余額的正確性。(2)盤點參與人員的選擇要有代表性。供應、保管、財務、生產等部門的有關人員都應參與;(3)如果不是每一個地點均列入監盤范圍,不應事先透露監盤地點;(4)應特別注意存貨的質量,注意觀察是否存在冷背殘次的存貨,對這一問題發現途徑一是通過實地盤點,二是在審閱企業存貨會計賬薄時存貨數量余額沒有變動的賬戶,其多為冷背殘次的積壓貨物。
采取恰當的盤點方法。①盤點前準備盤點表,同倉庫保管明細賬進行核對,由于倉庫實行保管負責制,一般情況這種核對是相符的。②抽點樣本量。企業盤點人員盤點后,審計人員應進行抽點,抽點的樣本一般不得低于存貨總量的10%。③審計人員應向被審單位索取存貨盤點前的最后一張驗收報告單(或入庫單)、最后一張貨運文件(或出庫單),作為截止測試時的依據。④異地庫存貨的盤點。如為外單位代為保管,不能親自盤點時,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替代程序,如發詢證函、查看原始單據等;如為本單位保管,則一定要親自監督盤點。⑤對一種存貨有幾個存放地點的,我們應盡量對其一次、連續不斷的盤完,防止有關人員利用空隙,串通作弊。
在被審計單位存貨盤點結束前,注冊會計師應當再次觀察盤點現場,以確定所有應納入盤點范圍的存貨是否均已盤點,取得并檢查已填用、作廢及未使用盤點表單的號碼記錄,確定其是否連續編號,查明已發放的表單是否已收回,并與存貨盤點的匯總記錄進行核對。注冊會計師應當根據自己在存貨監盤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與被審計單位最終的存貨盤點結果匯總表核對。
結束語
存貨審計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中比較復雜和耗時的一項工作,面臨的難點也比較多,因此,我們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并執行嚴格的審計程序,就能獲取存貨實物資產確實存在、計價正確的審計證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