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保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8: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環保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環保論文

篇(1)

以制藥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為例,其相關的技術政策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則是針對常規污染下的污染物,該項技術政策主要通過應用最佳使用控制技術對水中的常規污染物進行監測和分析,并在水的凈化和排污過程中將此類污染物進行排除。另一種則是針對藥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毒性污染物,根據相應的排污治理標準,通過應用最佳示范技術對水中含有的毒性污染物進行排除。

2.市場排污制度

在應用命令控制法進行藥品企業的環境治理時,不僅規定了企業的最大排污量,同時該方法對于以何種環保設備進行環境治理工作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受市場經濟體制影響應用上述技術進行污染物的排放已不能滿足制藥企業環境管理的相關要求,因此需要應用市場排污制度對企業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所謂市場排污制度是指制藥企業通過對排污技術和排污設備以及相關人員具體費用進行核算,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環境治理效果,由于該方法比較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發展需求,因此被列入發達國家主要的排污制度中。

二、我國制藥企業環保制度與國外制藥企業環保制度對比

1.相關法律條例模糊

現階段,我國制藥企業的環保制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環境污染者應該對其對環境不法的污染行為而承擔相應的后果,而相關的環保部門應該對受污染的地域履行治理職責”,但條令中并沒有對所承擔的后果與所履行的職責進行明確定義,因此增加了該法令的實施難度。

2.缺乏完善的制藥環保評價制度

現階段我國的環保評價制度主要是由企業的管理部門對制藥前的環境進行調查,并擬定制藥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然后提交到企業高層部門進行審核,在通過審核后,企業便開始相關的制藥工作,最后再對制藥后所產生的污染進行治理。上述環保制度與國外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相比,無論是環境治理還是預防都存在著嚴重的漏洞,一方面,該項制度對環境的治理比較被動,通常是出現霧然后再對其進行治理;另一方面,對于對規模的制藥污染,企業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對其進行治理,在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的同時,也阻礙了企業的全面發展。

三、我國制藥企業環保制度的建立方向

1.建立健全的環境保護機制

建立健全的環境保護機制是提高我國制藥企業環境治理效率的重要辦法。一方面,在環境保護的治理方面,企業以及相關的環境監管部門不應該只是強調事中的監督管理和事后的環境治理工作,對于事前由于制藥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狀況也要進行具體分析,做大“防大于治”,從而占據制藥企業環境防治的主動地位。

2.加強排污交易的可行性研究

在進行制藥工作前,企業需要將制藥過程所產生的污染以及污染為企業帶來的影響進行綜合考慮,并對環境治理的成本進行預測,協調好環境污染為其帶來的經濟損失與治理成本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其應用最合理的治理成本達到最有效的環境治理效果,進而增加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3.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

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是我國制藥企業實現環保目的有效措施,在對相關產品進行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對產品的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以生產“綠色藥品”為其主要的生產方向,從而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幾率。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將無害化的清潔工藝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

篇(2)

2.平臺基本功能

一是知識積淀。研究院積累了豐富的環保知識與經驗,這些知識分散存在于各個單位、個人頭腦中,沒有得到有效使用和傳播。通過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將環保經驗和知識以梳理、提煉的方式進行固化和積淀,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將個人知識轉化為團隊知識,并實現知識的不斷積累與傳承。二是經驗共享。通過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使用單位和使用者能更好地得到其它單位、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實現知識與經驗在單位之間、個人之間的流動,使研究院環保知識、管理經驗在平臺中實現互動,并形成不斷完善、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環。三是隊伍建設。人是環保工作的實施者,是環保知識的載體,通過加強對人員隊伍的管理使存在于環保工作者大腦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并通過知識共享渠道增進人員隊伍之間的知識流動,以個人知識的增長實現組織知識水平的提高。四是持續創新。通過不斷的原始積累激發研究院環保工作的模式創新,提高創新速度,完善創新流程,最終實現研究院環保工作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推動環保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3.模塊具體功能

通知公告、組織機構、管理文件、監督與考核、應急管理、認證認可與成果管理、宣傳教育、環評資質管理等模塊均能夠根據使用人的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錄入、、查詢、瀏覽、下載、統計等具體操作,以實現研究院環保工作的統一管理。此外,建設項目管理模塊主要用于對研究院及所屬各單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等進行管理,內容主要包括環保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研究院日常監督檢查、報表等信息。對于同一建設項目而言,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統計內容中的基本信息是一致的,如建設項目名稱、建設地點、投資額、審批部門、密級等。平臺設計時將這些基本信息自動關聯,既節省了信息錄入成本,又避免了因重復錄入出錯造成的信息誤差,同時能使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等情況一目了然,并通過不同顏色預警提醒各單位注意“久批未驗”的情況。

篇(3)

1.1.1以完整信息披露為綱要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認為提供眾所信賴的、有某種全球共享的概念框架、一致的語言以及衡量標準的可持續性報告框架可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強調提供不偏不倚的完整信息為目標。報告中分別從經濟、環境和社會界限上對業績指標進行了闡述,每個界限包括相應核心和附加業績指標的披露,其中社會指標從勞力、人權、社會和產品責任方面作進一步闡述。報告框架提到了使用報告一般注意事項,諸如數據收集過程中需明確指出報告中省略部分的材料信息以及省略的原因;數據的合并與分拆中,需要考慮報告的工作量以及細分報告數據可能帶來的額外價值,兩者之間應取得平衡;在報告頻率中,企業應界定一致的、周期性的報告周期。可持續發展報告主張對作報告的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表現提供不偏不倚的和合理的說明,包括積極和消極方面的影響,強調了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的完整性;在報告結束時,報告撰寫者應宣布它們通過“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應用等級”體系所應用的報告框架等級,通過等級宣布強調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內容的真實及詳細程度。

1.1.2以指標普適性為特征的生態效率測量指南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于1992年首先引進了生態效率的概念并被廣泛采用,但是,在應用中不同的企業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衡量它。于是,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試圖建立生態效率測量指南,一個能夠被各行業使用的用來評估和報告企業生態效率的指南。該生態效率測量指南包括:(1)一套有限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認為對幾乎所有企業都有效的普遍適用的指標;(2)在企業或者部門水平上,選擇業務相關的具體指標的原則;(3)實施指導;(4)怎樣與內部和外部聽眾溝通生態效率信息的建議。指標選擇是生態效率測量指南的核心,這些指標選擇建立在八項原則的基礎上,指標共分為普遍適用指標和具體業務指標兩大類。關于普遍適用指標,這些指標中的每一個都涉及到一個具有全球環境關注程度或者商業價值、確定的測量方法和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所有其他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指標被稱為具體業務,具體業務指標不一定比第一組指標顯得不重要,它們僅僅是沒有那么廣泛適用。

1.1.3以企業經營內部管理為預期的環境管理—環境業績評價指南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期望從企業經營角度為企業提供一種可靠的、可核查的、及時的管理信息的內部管理流程和工具,從而制訂了ISO14031國際標準。ISO14031的具體內容基于“壓力—狀態—反映”模型建立,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的管理模式來說明環境績效評價(EPE),其核心部分在于計劃和執行兩個環節。計劃環節重在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ISO14031采用兩類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環境業績指標(EPIs)和環境條件指標(ECIs),環境業績指標又有兩種類型:管理業績指標(MP-Is)和經營業績指標(OPIs)。環境條件指標提供關于環境條件的信息,它幫助企業更好的了解其環境方面的實際影響和潛在影響,從而協助規劃和實施環境績效評價。在執行環節中,ISO14031強調企業應當定期收集數據,在指標數據搜集、分析、轉化和使用中要滿足數據的可核查性、一致性、可比性、有效性、正確性與完整性等要求。

1.1.4以生命周期理論為視角的企業環境業績指標指南

日本環境部(MOE)的環境業績指標指南在指標設計過程中從產品和服務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指標框架,指標框架包括經營性指標、環境管理指標和與管理相關的指標三種分類。該指南把重要性和普適性作為劃分核心指標和普通指標的分類標準,核心指標共有9個,包括能源輸入總量、物料輸入總量、水輸入量、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學物質的釋放和轉移量、生產和銷售總量、廢物總量等信息、最終處置量、總排水量等。凡不同時具備重要性和普適性條件的統稱為普通指標,如補充核心指標的定性指標、不具普適性但很重要的定量指標,以及為建立可持續社會在將來變得重要的指標(以上的普通指標均包含于經營性指標中)、環境管理指標、與管理相關的指標等。

1.2我國研究現狀

1.2.1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簡稱CASS)早在2009年11月就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1.0版本(以下簡稱“編制指南”)(2011年4月了“編制指南”2.0版,其3.0版處于編制過程中),“編制指南”提出了“四位一體”社會責任模型,具體是構建了一個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市場責任為基石,以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為兩翼的“四位一體”模型。模型打破了國際上通行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初始劃分,將客戶責任、股東責任和伙伴責任重新組合為市場責任,結構更加平衡。并且“編制指南”擁有正式的評價標準,形成了涵蓋標準、應用、評級、改進的完整閉環。評價標準以“編制指南”為依據,借鑒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價原則與方式,結合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現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最終采取星級制,共分為七個級別和相應發展水平,各星級對應于特定分數區間。具體評價過程是,首先從實質性、完整性、易讀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創新性等六個方面對報告主體提供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進行評價,這六個方面分別通過相應評語級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據既定權重合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總得分,然后再根據所得總分數轉換成對應星級級別進行最終評價。

1.2.2以環境績效為重心的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

2011年6月中國環境保護部(簡稱MEPPRC)了《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簡稱“編制導則”),并于2011年10月1日實施。該導則指標框架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基礎信息指標、環境績效指標和社會業績指標,其中環境績效指標是框架的重點,包括環境管理、環保目標、降低環境負荷的措施及績效指標等。指標分為基本指標和可選擇指標兩類,具備重要性和普適性的指標為基本指標,重要性的判斷依據是通過層次分析及模糊綜合評價等數學方法計算的各指標權重,其社會業績指標往往屬于可選擇項。“編制導則”通過對企業環境報告書中各主要技術指標在數據收集完整性、表達方式規范程度及指標計算說明等方面的直接對比來進行打星評價評價,滿足“編制導則”對該技術指標描述所有要求、做得最好的直接給三星,無相關描述、做得最差的沒有星級。

2中外研究成果比較分析

環保投資績效評價具有多目標、多指標等特點,屬多指標綜合評價范疇。接下來,本文基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和評價應用的一般物理過程對中外研究成果的特點做比較分析:

2.1體系構建思想國際趨同化

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就是一個從多個視角和層次反映特定評價客體數量規模與數量水平的信息系統。系統的構造一般包括系統元素構造和系統結構構造兩方面,在這兩方面國內外相關研究大致保持了相同的研究思想。系統元素構造即明確該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哪些指標組成。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均基于定性的原則選擇相應指標,也就是要求進入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要滿足一定的原則要求,較多評價指標體系要求指標滿足“重要性”和“普適性”原則,只有ISO公布的環境業績評價指南特別強調了指標的“相關性”和“可理解性”等原則。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的類型看,大致有兩類,一類稱為“目標層次式的”,另一類稱為“因素分解式的”。除了WBCSD的生態效率測量指南外,其余環保投資效率評價研究均采用了“目標層次式”指標體系結構,可見,這種構建體系框架思想得到了國際認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標層次式”的體系需建立在對待評價問題有清晰準確的概念認識基礎上。也就是,“目標層次式”構建體系框架的關鍵就是要對評價問題的內含與外延作出合理解釋,劃分概念的側面結構,明確評價的總目標與子目標。

2.2評價方法復雜化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分為“指標量化”、“權數構造”和“模型合成”等要素,關于該方面的研究比較主要體現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方面。國外學者比較重視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量化”研究,且研究內容集中在生態效率指標上。國內學者則把注意力集中在“權數構造”和“模型合成”方面,充分借鑒了近年來綜合評價學在多指標評價體系方面的前沿成果。關于“權數構造”,我國學者在環境投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運用了多種綜合評價學中的權重構造方法,如使用層次分析法構造指標權重。

2.3評價應用差異化

2.3.1評價范圍界定方面各執一詞

在評價范圍的界定方面,國內外組織、機構各有說法。國外研究如此,WBCSD的《生態效率測量指南》雖然強調上下游有重要影響,但更關注企業直接控制領域;MOE的《企業環境績效指標指南》強調按合并會計范圍搜集數據,企業所能直接控制的實體和能施加重要影響的實體都應該考慮在內,無論上下游或者海內外;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框架指南》觀點同MOE相類似,但范圍更廣,報告范圍除了涵蓋日本環境部描述的實體外,如果對方實體能對自身企業施加重要影響也要納入報告范圍,即施加重要影響具有雙向性;ISO的《環境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指南》沒有提到報告范圍,從語言上判斷企業需報告的內容還包括了生物多樣性等社會上一些和企業有關聯的信息,并且報告范圍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意愿。我國的研究也是這樣,CASS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在描述報告界限時界定為公司及下屬機構;而MEP-PRC的《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在編制說明中提到,對于有多個分支機構組成的企業,企業有選擇是否涵蓋各分支機構的自由。

2.3.2評價標準上兩種思路對壘

國內外學術組織、機構主張使用等級評價方法判斷企業環保投資效果,如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框架指南》通過指標索引對比由企業自行宣布應用等級并由GRI審核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評價標準;CASS公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通過專家點評、利益相關方評價、報告評級和報告審驗等方式進行評價,其中報告評級方式是從實質性、完整性、易讀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創新性等六個方面對報告主體提供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據既定權重合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總得分,然后再根據所得總分數轉換成對應星級級別進行最終評價;中國環境部的《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則通過對企業環境報告書中各主要技術指標在數據收集完整性、表達方式規范程度及指標計算說明等方面的直接對比來進行星級評價。而學者尤其是我國學者大多采用價值排序方法,如溫素彬(2005)計算出綜合績效得分進行排序評價等。

2.3.3評價周期上大統一

關于評價周期,國內外組織、機構則一致強調了應定期公布相關信息,我國甚至直接采用財政年度作為其評價周期。

篇(4)

二、著力開發利用,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檔案利用是檔案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面對企業環保檔案管理存在的新問題,要轉變觀念,開拓進取,牢固樹立企業環保檔案的價值觀、信息觀、服務觀,積極做好企業環保檔案的開發與利用,以便為企業科學管理、技術改造、提高經效益、研究企業發展、塑造企業形象等將提供有效的服務。要努力實現由重保管、重安全向重開發、重利用轉變,由過去的被動調閱向主動服務轉變,做到在服務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做好檔案環境法規和管理制度的檔案編研,為強化環境執法監督和環境管理服務。要利用檔案,開展環保技術研究和推廣,為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供檔案技術支持,努力探索為企業的改革、發展、經營決策、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前景預測、生產經營服務的新路子,努力開創企業環保檔案工作新局面。

篇(5)

化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持續提高,可是化工企業又涵蓋到環保、安全以及健康等層面的問題,當前在社會的發展中,人們更為重視節能環保,并且全球大多數產品均與化學緊密相連。當前社會對化工企業重視的方面則為環保、安全以及健康等,而環境保護已經變成人類發展中的核心,應當持續深入分析環保技術,為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技術支持。化工行業也需要嚴格執行國家相應的環保規定,減少污染物的排泄,清潔生產,為人們的發展給予良好的氛圍。

一、化工企業在環境保護中的問題

1、化工企業違法成本與風險逐步加大。有些化工企業經營是為了追尋經濟效益,僅加強生產、不注重排污,錯誤地認定環保只與政府、社會有關。有些企業欠缺對環保的刑事責任意識,通過直排、偷排的方式快速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有些企業甚至還會知法犯法,特別對于鄉鎮中小企業而言,法律意識模糊,欠缺環境保護責任感。而新的《環境保護法》則規定“按日計罰”,對違法排污單位在罰款的數額方面不設限,化工企業如果違法排污,并且不快速改正,則會面臨龐大的懲處,顯著加大了環境違法成本。新《環境保護法》還制定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也就是在發現具有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狀況時,具備社會條件的社會組織則能夠在人民法院提訟。并且,對于污染環境嚴重、后果惡劣的行為,則需擔負相關的刑事責任[1]。2、污染處理設施有效運行率不高。有些化工企業在污染處理設施的投入力度方面欠缺,有效運轉率不高,隨時產生各種污染事故,百姓不斷上訪上訴,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有的企業不具備治污設備,直接將污染物排出,或使用有些簡單的排污設備,沒有運用現代化的污染處理技術。有的企業環保投放欠缺,處理設施長久失修,變成擺設,或欠缺管理措施與制度保障,環保設備完成后,未嚴格管理及操控,設備運轉失常,無法滿足設計技術的標準。有些企業還會把污染處理設備當成應對檢查的道具,在環保現場檢查時,匆忙開機運轉,檢查完成后則立即停機。如圖1、圖2、圖3所示。3、欠缺先進的環保技術與人才團隊。諸多化工企業已經知曉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不斷使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盡量減少環境污染,可是當前依舊被技術發展、人才團隊等方面所影響。污染治理基礎研究不佳、技術不純熟,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現狀,這也令諸多企業投放更多資金進行污染治理,可是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當前,極為欠缺良好的清潔生產三廢利用技術與工藝,甚至在國際中,徹底處理工業污染的良好方法也并未從本質上獲得改變。在環保人才方面,有些化工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欠缺環保工程技術人員,不能有效處理產生的環境問題,令工業三廢污染影響長期存在。如圖4所示,我國當前的城市黑臭水治理技術體系。

二、化工企業運用的環境保護措施

1、強化環保制度的完善。需要創建科學有效的環保制度,減少化工企業違法成本與風險。在新環境保護法中規定,企業應當創建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相關負責人的職責。化工企業需嚴格執行所有環保責任制,并重視政府環保部門核算的排污總量,從整體上分析企業的違法成本與風險,建立符合企業的環境保護標準,從而建立環保監測制度,使用專用設備與專業人員,通過先進的技術定期測量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把控污染物排放與生產控制,發覺問題及時解決,有效減少化工企業的違法成本與風險。2、強化環保工作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影響到化工企業的所有環保工作管理,應當具備相關的監督與測試工作,監督檢查化工企業內三廢的治理狀況,提出適宜的環保建議。并且,還需要執行企業內部環境監控,把控所有原始數據,建立正確有效的環保設備運行臺賬,重視環保資料歸檔與統計工作。定期呈報各類環境保護數據與報告,包含對員工進行環保方面的宣傳、培訓、審核等工作,強化環保工作的體系創建,保障所有工作良好執行。3、創建環境保護意識。化工企業應當具備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注重社會責任感,并依照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擔負起自身在環保方面的社會責任。污染治理工作不應當依照傳統治理方式執行,應當加強防范于未然,預防為主并且防治融合。生產經營內無法忽視本身企業為環境形成的負面影響,應重視對環境與社會的貢獻,以此把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等工作意識有效滲入至所有環節,例如企業的長期發展計劃與項目建設與生產經營等,從而才可以有效掌控環境成本,正確管理環境經濟,強化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互間的融合程度,使用成本管理而提高環境效益,有效融合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保障企業的良好發展[2]。4、強化政策扶持程度。政府部門需持續提高政策扶持的程度,化工企業內的環保工作涵蓋諸多層面,可是更多的為技術改革,而諸多化工企業并不能擔負起這類技術的資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造成影響。政府部門需要頒布符合時展的政策,比如建立專項資金,為化工企業的環保工作實施給予有效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工企業的技術能力,令其可以良好地解決各類污染,確保化工企業的不斷發展,提升環境保護的能力。5、調整化工產業構造,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若想真正處理化工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則應當通過企業領導協調化工產業的結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發展,并且應當擁有環境方面的技術創新。環境技術創新能夠加快化工企業環境技術品質的提升發展,真正提高化工企業的高新技術,從而為化工企業的環境保護給予技術支持。并且,應當通過科技解決污染,高新技術產業能夠減少化工企業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程度,以此加快化工企業的有效發展。為了從本質上轉變化工企業的環境治理,國家應當創建相應的政策機遇保障,加快化工企業的現代化改革,為提高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3]。6、強化員工環保培訓,完善企業環保工作機構。化工企業需要加強對員工進行環境宣傳、培養與審核,提升員工對于環保的意識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企業環境保護的決策權在高級管理層中,技術控制則為工程技術人員,執行則為車間基層管理人員以及操作人員,所以在培訓當中,應當加強分層次、分重點的進行。管理層的培訓教育重點則為法律法規,工程技術人員偏向法律法規及污染防治,基層管理人員及工人則需偏向法律法規、污染預防乃至應急處理。環境保護培訓教育需要構成長效機制,每年歸入培訓計劃,從而才可以逐漸有所進步。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有利于化工企業的持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意識到目前企業面對的問題,持續提高環保意識,通過政府部門給予的政策進行產業升級,把自身建立成環境良好、資源節約型的企業,完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保效益的提升。

作者:胡星明 單位:樟樹市環境保護局

參考文獻

篇(6)

建國至今,從原來的沒有污染到如今的環境保護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理論上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多數企業都會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積極宣傳環境保護等教育活動,從而提高領導、員工的環保意識。但實際上,由于企業領導者的管理不當、企業虧損、企業的經費緊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少數企業難以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多數企業環保宣傳的開展流于形式,并且廣度深度不夠。

1.2企業的環保管理不健全

企業的環保管理是其現代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企業多少存在著對國家環保方針、政策執行不足,對企業負責項目的監管不嚴,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環保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1.3對污染的治理方法不當

對于企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染,目前多數企業采用的是末端污染治理,單一的末端污染治理成本高,治理效果差。

1.4投入的環保資金不足

與企業的主體設施建設相比,用于環保和治理污染的硬件、軟件的資金投入嚴重不夠,尤其是老企業,大多存在著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這嚴重制約和影響了企業的環保工作,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使資源利用不足,損失浪費嚴重,最終使得企業生產與環保的矛盾日益惡化突出,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1.5企業的環保設備、技術相對落后

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環保產業起步相對較晚,并且企業所用的處理“三廢”的設施基本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設備,設備嚴重落后,存在著能量消耗大、運行效果差、噪音大、漏風、漏油等眾多問題,不僅消耗了許多運行費用,并且造成企業陷入污染物排放超標、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被動局面。因此更新企業的環保設施,改良企業的環保工藝是勢在必行的。

1.6環保人員的專業素質缺乏

為了做好企業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這就需要企業的環保人員具有優秀的專業素質和高度的政治素養。雖然大多數企業擁有環保管理專兼職人員,但是在當今經濟發展與我國環保產業起步晚、設備落后的情況下,企業環保人員的整體專業水平缺乏,甚至部分企業沒有環保人員。

1.7企業的環保規劃差

多數缺乏企業環保規劃或環保規劃水平低,尤其是遠景規劃水平低,環保工作存在著盲目性大,并且與生產、發展脫節,從而導致很多環境問題的發生。

2企業加強環保管理措施和對策

2.1企業對環保管理要統一領導

企業要對環保管理統一領導、集中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并且建立由各部門領導、環保管理員、技術人員和環保管理人員組成的環保管理體系,設立以企業總經理為首的企業環保管理委員會,負責領導、組織規劃和協調企業各部門的環保管理工作。環保管理設立專職機構和工作人員,負責企業環保工作監測、檢查等管理任務。其中環保管理員主要負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收集整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及教育工作。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將環境保護、減少污染納入計劃,參與制定工廠環保發展規劃,擬定環保工作計劃,參與編制和實施工廠環保管理方案或措施,參與編制、修改、演練預防工廠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控制及工廠環境預案的工作,配合監測部門對工廠生產廢水、廢氣、粉塵、噪聲進行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監督各部門對環保技術措施的實施,與環保技術項目的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的監督檢查。

2.2加強企業的環保管理隊伍建設

環保機構的設立要因地制宜,污染嚴重的企業不僅增加環保人員,還要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由于環保政策性強,并且所涉及的知識多,因此要選擇政治素質和專業技術強,擁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職員從事于環保工作。其次,要確保必需的環保經費,增強對環保人員的業務培訓,從而逐漸提高環保隊伍的專業素養,才能確保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2.3企業要加強環境宣傳教育

企業要增強對員工的環境保護的教育,積極開展環保知識、法律的教育活動,增強員工的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各企業可以利用黑板報、電視、廣播、報刊、漫畫等眾多形式,通過舉辦環保專題會、環保知識比賽、環境日等活動向員工宣傳環保知識、相關法律規定、國家政策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等。同時為了確保環保管理人員專業素養過硬、業務熟練,企業要對環保監測、管理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加強對他們的操作規范的管理,確保污染治理設備的正常運轉。從而提高企業環保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拓展員工的環保知識,促進企業的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2.4改進污染源治理方法

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是“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是企業的責任,從生產源頭上減少污染,因此要將環保工作放在企業管理的重要位置。要真正落實企業的環保工作,并將其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環保工作滲入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污染源治理辦法是對生產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實現清潔生產。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提高對原材料的利用率,革新生產技術等方式,來降低污染物的生產量、排放量,最終實現減少企業的污染源。其次,要改善產品的設計,降低從使用到終端的處理,降低產品的生命周期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還有生產排出的副產品實行內循環,最終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篇(7)

一、引言

從20世紀70年代環境保護運動開始,人們在加強環境規制治理工業污染的同時,就對環境規制政策實施可能對企業生產率和利潤率等帶來的影響,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對于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的關系,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規制將導致企業效益的下降。由于環境規制要求企業投資于污染防治或者繳納污染稅費,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這不僅會使得生產率下降,而且會造成產出減少、價格提高和利潤率的降低。此外,環境投資還可能擠占企業的其他生產性、盈利性投資,從而對企業的利潤率產生不利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通過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后一觀點由邁克爾·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稱為“波特”假說。他們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政策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產生創新補償作用,彌補甚至超過環境規制給企業生產成本和利潤率等帶來的不利影響,達到環境績效和企業經濟績效同時改進的“雙贏”狀態。

雖然眾多學者對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但是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紙漿和造紙企業數據,采用非參數的技術模型比較了受規制與不受規制下企業利潤的不同,結果發現,有些企業由于環境規制導致利潤下降,也有些企業利潤不受規制的影響。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數對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業在環境規制下的產出和生產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對產出和生產效率都有負的影響。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潤函數考察了環境規制對美國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利潤率和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在1971—1994年間,環境規制對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為負,但是對生產率的影響為正;環境規制對美國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不顯著,對生產率有負的影響。黃德春和劉志彪(2006)通過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術系數,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在給企業帶來直接費用的同時,也會激發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這些成本,因此,環境規制可以同時減少污染和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工業污染防治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間的權衡問題,這就要求環境規制政策在達到污染防治目標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企業利潤率等的不利影響,甚至達到污染控制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雙贏”目標。因此,研究環境規制與我國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鑒于此,本文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并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二、模型與數據

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選擇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作為利潤率的指標。由于影響企業利潤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們的控制變量主要是企業規模。我們對模型采用雙對數形式,這樣可緩解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和方程的異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銷售利潤率,Cost是成本費用利潤率,Size是企業規模,e是隨機干擾項。具體而言,上述計量模型中各變量的含義如下:

1銷售利潤率:反映產品銷售利潤的實現程度,是衡量企業銷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標。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100%。

2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企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x100%。

3環境規制強度:對于環境規制強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學者們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原因在于,當企業面臨較嚴格的環境規制時,會花費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會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夠較好地反映企業面對的環境規制強度。因此,我們采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成本)作為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由于對于不同生產規模的企業,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義是不同的,對企業的成本負擔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環境規制強度必須考慮企業規模的差異。我們將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業產值以消除這種差異,即以每千元工業產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計算公式為:環境規制強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工業產值)×1000。4企業規模:采用工業總產值作為企業規模的測量指標。企業的生產總規模(生產能力)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率,所以將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以避免估計偏誤。

我們選取的是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及工業總產值,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的36個行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等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環境規制強度是根據《中國環境年鑒》中公布的各行業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污染排放及處理情況中的有關數據計算得到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下表:

三、結果與分析

由于企業利潤率對環境規制強度的反應可能有滯后期,所以我們分別考察環境規制強度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即期和滯后1、2期的影響。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2。據表2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環境規制對銷售利潤率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的影響,但是對滯后1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成本費用利潤率增加0.11%。

(2)企業規模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規模每提高1%,二者分別增加0.28%和0.14%。

實證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并沒有產生不利的影響,反而從長期看對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應。根據波特等人的觀點,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夠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進的信息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使企業在面對較高污染治理成本時,投資于創新活動以滿足規制政策的要求,從而產生創新補償效應。創新補償效應包括產品(創新)補償和生產過程(創新)補償,通過產品補償增加產品價值或降低產品成本;通過過程補償導致產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這些創新補償效應甚至會超過由環境規制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為了考察環境規制對我國企業利潤率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否來源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們采用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Patent)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專利數作為反映技術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實力的一種度量,專利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控制變量包括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和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sP)。技術創新過程就是一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科技人員、設備、資金等)創造出一種新知識的過程。資金投入是進行科技活動的基礎,也是影響技術創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用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表示資金投入;科技人員是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進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們用科技活動人員數來衡量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sP)。

我們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估計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數據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出,環境規制對企業擁有專利數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專利數增加0.23%,表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激勵作用。正是由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促進作用,從而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成本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提高。

四、結語

篇(8)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政府規制博弈論

1引言

生態旅游作為一個“舶來”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并在隨后的20多年得到蓬勃發展,一時間生態旅游成為最時尚的旅游消費,消費者趨之若鶩,生態旅游市場規模龐大。面對巨大利益誘惑,許多旅游開發商的觸角開始轉向生態旅游,政府對于生態旅游的開發熱情也不斷高漲。這些旅游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業已形成的旅游產業鏈條及客源市場優勢,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政府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促進了生態旅游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生態旅游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政府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機制缺失,政府與開發商的協議在關乎環境成本補償及懲罰機制的內容方面幾乎是空白,于是,旅游企業對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管理,落入了法律和規定的“制度真空”地帶。結果導致旅游企業只關注開發生態旅游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缺少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肆意開發,造成了污染、環境退化、經營性設施侵占生態旅游資源等諸多問題。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監督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迫在眉睫。本文假定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制定并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構建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從政府規制角度對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博弈雙方的均衡戰略,以期分析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政府規制的效用。

2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

針對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環境保護規劃缺失與資源開發建設不當,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出現的生態旅游破壞生態的現象,諸如美國、西班牙等旅游發達國家就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制定了完備的法律法規,以期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規制旅游企業從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相互作用機制入手,以環境評價與環境容量為科學依據,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對規劃區域的功能區劃、生態旅游規模與形式、生態旅游區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和環境美學保護等方面做出系統規劃與實施方案。規制,又稱政府規制,是指政府利用國家強制權依法對市場中的微觀經濟進行干預,其規范目標是克服市場失靈,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以確保公眾利益。規制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的立法程序來干預,具體手段包括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我國生態旅游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發展都落后于旅游發達國家,但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態旅游給予了極大支持。由于財力有限,對旅游業的投資相對不足,導致地方政府在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選擇中往往更傾向于后者,而對旅游企業只顧經濟利益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行為持默認態度,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對違規旅游企業采取行政處罰手段。

誠然,在當前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求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制定并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要考慮政府制定法律法規的成本、監督企業實施的成本,要考慮旅游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實施環境保護發生的成本以及企業違規時的處罰成本等資本投入問題。但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缺乏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開發和保護同步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一系列的問題的實質是政府和旅游企業之間的一場博弈,是博弈雙方圍繞經濟利益所制定的各種策略,而博弈的結果將檢驗政府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制的效用。

3政府與企業實施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博弈

3.1基本假設

生態旅游環境規劃在制定和實施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決策環境是復雜的,為了便于分析,筆者在不影響研究結論的前提下,做出以下基本假設:①博弈中僅有兩個參與者,即政府與企業,二者可以選擇的策略分別為“監督”和“不監督”、“實施”和“不實施”;②兩個參與者做出決策前不知道對方的行動,可以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同時的,即模型為靜態博弈,參與人對相互的策略和收益函數有準確的知識,即模型為完全信息博弈;③環境的改變及其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本是政府關心的主要目標;④企業在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受到一定約束,企業未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會對消費者的利益和環境造成破壞,如果被檢查到,會受到法律訴訟和處罰等經濟、名譽損失。

3.2構建博弈模型

依據上述模型的假設,可以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即完全信息條件下,不考慮時間因素的一次性博弈):r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r2—企業未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c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所發生的全部成本;c—政府在對旅游企業進行監督時所花費的各種成本;c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時所受到的懲罰;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的概率。

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政府和企業都在權衡利益得失后,選擇決策行為。博弈的策略矩陣見表1。

篇(9)

一、學習貫徹科普法,努力開展各種環境科普活動。學會辦公室、市環境宣教中心、市環保監測站等單位會員多次參加區、市組織的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月活動,宣傳、印發環境科普知識宣傳材料。

1、5月份,在全市開展的“生態·科學”科普活動月中,組織會員參加了全市在縣的啟動儀式和科普宣傳,印發環境科普材料,掛宣傳板報。接著到賓陽縣進行“生態·科學”宣傳。

2、參與市科協舉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普報告會。

3、在“六·五”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中,全市數百名會員在環保行政部門領導帶領下積極參加宣傳世界環境日主題和節能減排科普知道,印發科普材料20萬份,組織節能減排板報100多塊進社區展覽,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環保科普知識。

4、7月25日,以市環保監測站會員為主的20多名會員參加了趙其國院士的專題學術報告會。

二、開展環境科技征文活動,繁榮環境學術園地。今年以來,組織本學會會員結合環保工作擬寫學術論文外,3月19日,還與市環境學會、綠世紀環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市甘蔗學會等學會聯合開展《制糖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新模式論壇》征集學術論文。把征集學術論文工作擴大開來,使征集面有市擴大到市和糖業集團、大學和區外有關單位。論文作者有大學教授,企業專家技術人員,環保系統科技人員等,論文質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共征集環境科學學會論文60多篇。

四、組織評選優學術秀論文、激勵會員參加學術活動的積極性。在參加征文,學術交流后,論文作者還有一個希望,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學術論文是否有一個評價,有個好的收獲。為此,在市科協的關心下,本學會牽頭邀請專家對《制糖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新模式論壇》的論文進行評選,經過申報—評選—公示—審查等程序,評出一等獎優秀論文二篇、二等獎優秀論文6篇、三等獎優秀論文10篇等優秀論文共十八篇;并報送市科協審定、發文通報表彰,發給證書,以資鼓勵。計有30多名會員獲獎。另外,編印《節能減排,科學發展—制糖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新模式論壇》論文集500本;出刊《環境科學》1期3000冊;60多篇。

六、辦科技實事,認真落實環保科學技術研究,并應用到生產。

1、《電鍍》科研課題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資料收集整理、電鍍廢水綜合治理小試、電鍍集中園區選址研究等。年底將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報請驗收。邊研究、邊將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現市電鍍集中區籌建工作已在區五合工業區起動,取得實際應用成果。

2、積極推廣落實《論壇》會上宣讀交流推廣的腐植酸新技術,綜合利用榨糖濾泥和廢糖蜜。經過介紹、宣傳,上林縣接受了這項新技術。濟世興農腐植酸肥業有限公司在上林縣白圩鎮投資1000多萬建設腐植酸有機無機復混肥半年,今年底將投入生產。使《論壇》會推廣的新技術在我市開花結果。

3、開展卷煙廠《節能減排》課題研究,已進行結題。

4、7月24日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學習培訓班。全市有關企業,縣、區、市環保行政執法人員共150多人參加培訓。

七、學會自身建設工作。在上級的關心下,在各理事、各會員共同努力下,學會工作得到了新的發展。

1、召開理事會兩次,分別于3月4日和6月23日各召開一次研究學會有關工作和進行學術交流。

篇(10)

1.前沿聚焦: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資源產業學科前沿、生產實踐前沿問題的觀察性、前瞻性論文。

2.工作研究: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有關科研、管理、推廣工作中的總結性論文或調查報告;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法和經驗性論文。

3.資源•產業:刊登農業、林業、土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及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產業經營、創新與發展的論文。

4.環境•安全:刊登生態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論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論文。

5.經濟•管理:刊登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旅游經濟、綠色食品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有關論文;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論文。

6.生態•旅游:刊登綠色生態、生態工程、生態控制;生態旅游、旅游規劃、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建設的論文。

7.園林•園藝:刊登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工程、園林技術;花木園藝、果蔬園藝、育種栽培方面的論文。

8.動物•畜牧:刊登動物科學、動物保護、畜牧科技方面的論文。

9.農林•植保:刊登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論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綠色材料工藝、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論文。

11.能源•技術:刊登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論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綠色食品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儲運流通方面的論文;農產品加工、林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綠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征稿對象

歡迎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積極賜稿!

稿件要求

1.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

2.文稿內容格式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3.論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為宜,參考文獻不少于6條。

4.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和一稿多投。

5.編輯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內回復,全部稿件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確認。

6.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E-mail、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編輯聯系有關事宜。

7.投稿方式: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或通過郵局投寄,并請注明:投稿《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

聯系方式

編輯部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中建大廈1804號郵編:430074

E-mail:

上一篇: 企業創新管理論文 下一篇: 審計證據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自拍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美利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