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紅色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8: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紅色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紅色文化論文

篇(1)

娛樂是人類自己的創造物,正常的娛樂無疑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需要娛樂來放松自己,娛樂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調節方式之一。然而,在商業文化日益發達前提下,在網絡的放大功能日益強化的刺激下,泛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凸顯。

高等學校是培育先進文化的場所,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可以說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先鋒,它是通過孕育和營造各種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泛娛樂化沖擊下,如何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如不作特別說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亦簡稱為校園文化建設。

一、泛娛樂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消極影響

所謂“泛娛樂化”,就是原來屬于純粹娛樂體驗的各種形式、元素開始向非娛樂領域的滲透和蔓延,使得非娛樂領域里的各種活動過程都帶有娛樂化表征的一種現象。目前,雖然對“泛娛樂化”現象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不管人們是否承認、是否贊同,在大眾傳媒的推動下,特別是在網絡的作用下,“泛娛樂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客觀、普遍的趨勢。今天,“泛娛樂化”趨勢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在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種活動之中,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共享全球娛樂資訊、參與娛樂體驗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娛樂需求延伸到校園文化活動上,從而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困惑,引發了新的課題,提出了新的挑戰。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近年來娛樂文化不斷對教育進行影響,校園文化應該具備的隱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實質性的挑戰,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在泛娛樂化背景下,商業氣息濃厚,越來越具有娛樂的特征,原有的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也開始逐漸淡化。甚至原本以傳播主流價值觀為使命的一些新聞媒體在娛樂風潮的沖擊下,對于轉型時期的重大問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關乎民生疾苦的主流話題卻常常處于“邊緣”的窘境中。[1]

二、建構中的支撐:校園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必要性

盡管泛娛樂化趨勢已成一定規模,但還是要堅持辨證地看待泛娛樂化現象和趨勢。既要看到大學生娛樂需求自發延伸對校園文化建設造成的不利影響,又要看到泛娛樂化趨勢的必然性和可借鑒性,因勢利導,使滿足學生娛樂需求與實現德育目標達到內在統一。過于刻板、正統的校園文化不利于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叛逆情緒的產生。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適當引入娛樂元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因為歸根到底,娛樂是一種感官的享受。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具有導向的作用。價值觀念一經形成就會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校園文化受到泛娛樂化沖擊之下,要建構校園文化必須要有支撐。這建構中的支撐,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這一豐富的理論體系不僅事實上成為社會思想共識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本文特定的語境下,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它既要認可娛樂方式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又要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權,避免和防止泛娛樂化趨勢的加重。尤其要注意各種反的社會思潮借娛樂之名,動搖人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泛娛樂化背景下,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如果脫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那么教育引導是無任何意義的。

三、建構中的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的幾個依托

1.依托高校黨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黨建的力量不僅有利于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政治特色,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而且可以保證黨對校園文化建設直接或間接的領導。泛娛樂化影響最大的便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可塑性極強的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中依托高校黨建工作的力量,是抵制泛娛樂化趨勢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抵制泛娛樂化趨勢,必須加強高校黨建工作,尤其是要發揮學生黨員的重要作用。大學生是高等學校的主體,學生黨員則是大學生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如同“三個代表”中“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一樣,學生黨員在大學校園里就是要代表著高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依托學生黨員的力量,把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特別是把學生黨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這既是大學生黨員這個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在高校黨建工作指引下,學生黨員必須牢記自己的特殊身份,切實履行黨員義務,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爭優創先”活動為契機,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從而使黨員作用的發揮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促進作用。[2]

2.依托全員育人的力量

高校這塊思想文化陣地歷來是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敏感的地方。在高等學校里,校園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但是這種內在的動力不是哪個部門哪個老師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必須要全民皆師、全員育人。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黨、政、工、學、團等部門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全員育人的力量,只有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上步調一致,統一思想,大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才能無時無刻無地顯現。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高校黨建工作的指引下,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緊密結合,與學校長遠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大舉措和內容緊密結合,貼近學校實際,營造全員育人的環境,才能真正讓校園文化成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才能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產生深刻影響。

3.依托網絡資源的力量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其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大小,更取決于是否被傳播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當前,信息技術和網絡的蓬勃發展也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契機。目前,全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億,[3]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誰控制了互聯網,誰就控制了輿論陣地。不僅泛娛樂化趨勢經過互聯網得到強化,而且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感很強,甚至平時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過網絡虛擬化了。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從實體平臺拓展到網絡平臺是時代的必然。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11年4月22日的首屆學生工作論壇、2011年5月4日的“與信仰對話——黨史報告進校園”活動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初步展示了網絡資源的力量。在這兩場活動中,均采取了微博直播和微博墻互動,校新聞中心和學工處的微博直播隊伍全程參與,微博墻上不斷刷新著聽眾的微博內容,臺上臺下互動交流活躍,效果極佳。

4.依托紅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人振作、一個民族復興,紅色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應和不能丟棄。在紅色文化熏陶下,大學生接受傳播和教育是必然的,但只通過簡單的方式來接受紅色革命洗禮。增長歷史知識顯然還不夠。因為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創新基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文化始終體現先進性和永藻生機的源泉,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創新,紅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發現,高校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與社會青年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學生脫離社會,脫離實踐,認識較淺;而社會青年更為現實,貼近生活,較為成熟。[4]這實際上給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個昭示,高校肩負著引領社會文明發展的重任,它需要對社會文化的優劣進行鑒別,并用紅色文化來引導青年學生。但僅僅在校園里唱紅歌,在課堂上大談特談紅色文化還不行,必須進行文化創新,而文化創新一個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5.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娛樂化沖擊下,高校在校園精神文化的塑造過程中要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沃土,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西方大學精神中的精華與中國大學的歷史使命、時代精神有機地融合,促使中國大學精神發揚光大。高校要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必須樹立寬容的態度對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發展精英文化的同時吸收大眾文化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學精神更富有時代性和全球性。要以寬容的態度允許邁向科學的道路中存在的種種失敗,尊重校園中師生的個性差異,在鼓勵多元化、全方位人才發展的同時也要給予有獨特專長的人以尊重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兼容并包”各種優秀文化時,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弘揚主旋律,從各個方面來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其他社會思潮的控制力,在多元中形成共識,在差異中擴大認同。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并且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德育活動形式,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同時,校園文化本身很難準確測量、考評,特別是校園文化的影響是長遠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以明顯地表現。因此,本文所提的幾個依托僅僅是從個案出發,提出的一些觀點與建議,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更多的規律和做法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立勤.泛娛樂化浪潮與主流價值觀傳播[J].中國記者,2007,(5):60-61.

篇(2)

實踐證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有利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載體――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對提高我國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水平,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實踐及存在問題

(一)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配置簡單,工作分工不明確

在教育部批準設立的9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各高校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辦學特點,分別將其掛靠在學生處、教務處、校團委等部門,基地辦公室大多是合用或借用。基地工作人員少,工作未明確分工,通常是按照上級安排,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兼做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各項工作,導致基地工作人員精力投入不夠。

(二)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綜合性大學都在結合各自學校的特點,探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途徑,忽視了基地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而建立健全基地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達到基地目標的保證。在基地缺乏制度保證的情況下,各項工作的開展沒有一套規范的辦事流程和行動準則。

(三)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綜合性大學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概念界定不清,于是將專業課以外的所有課程,統統劃到文化素質課程里,導致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混亂;還有些綜合性大學隨意拼湊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導致選修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加之學生在專業壓力、就業焦慮、市場導向等因素的干擾下,不夠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導致部分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低效。

二、加強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建設的理論探索

(一)建立健全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各項規章制度

目前,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經過了試點探索、實施推廣兩個階段,進入普及提高階段,這就對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迫切要求。制度是基地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綜合性大學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監督 、管理等配套規章制度,規范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保障基地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序進行,使綜合性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真正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二)提高綜合性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

綜合性大學應以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為依托,為從事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師提供平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嚴格考核,使教師增強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的動力;其次,通過鼓勵教師參加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申報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題,發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論文,出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學術專著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形成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推進綜合性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提供師資保證。

(三)實行“校中校”的辦學模式,全面提高綜合性大學學生的文化素質

1.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

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探討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內涵、可行性教育途徑等,指導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鼓勵教師從事相關的理論和教學研究,根據本省及學校情況,編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讀物,申報校內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題等,提高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水平,有效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

綜合性大學可結合自身實際和地方特色,在現有各種藝術節、體育節、學術論壇的基礎上,創新文化實踐活動模式,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應開展校際間的交流活動,整合地緣文化優勢,爭取社會教育資源,與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加強合作,發揮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3. 設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綜合性大學學科設置比較齊全,師資比較充裕,應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涉叉學科,完善知識結構。根據本校特色和師資優勢,構建一個以心理健康課程、科學普及課程、藝術審美課程、文學經典課程等為主線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相應的學分,要求學生畢業之前完成相應課程的學習,以考核或考查方式結業,并發給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校結業證。

【參考文獻】

篇(3)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4.026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477(2015)04-086-03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全國各地留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將其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增強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創建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則必須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基本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整體性思考。

一、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調整

教學目標是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首先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它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于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教育部等部門的相關文件有著明確的規定。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上應在遵守國家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化的特點對目標進行微調。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堅持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性,是教學目標必須堅持的原則。地方文化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反映在教學目標上不能一味上綱上線,提升其意識形態性。在目標設定上,應從地方文化資源的具體內容出發,以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的情感為主。根據地方文化資源類別,確定個性化教學目標。地方文化資源既有精神層面的思想傳承,也有文化傳承的物質固化,對于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要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偏重于物質方面的文化資源,在教學中應側重于認知目標,深化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認知與理解;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文化遺跡,要著重于培養情感,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精神體驗。

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增補

現行高校思政課作為體現國家教育方針的一種載體,其意識形態性、政治性、主流性等特點表現突出。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與我國的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全部使用統一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系列教材,為規范一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方便。事實也證明,這也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得力措施。但是,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學內容因理論性、抽象性過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學效果。將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可彌補課本教學內容的不足,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關于這一點學術界有著共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取舍。首先要遵循政治性原則。要考慮地方文化資源是否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只有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相一致的文化資源才能成為教學內容。比如一二九師革命精神就適合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其次,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原則。在高校思政課中,包含著不同的教學主題。因此,地方文化資源的選取必須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否則,借助地方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也就成了空談。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可將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穿插其中,闡釋愛國與友善的意義。

三、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的灌輸法為主,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學生,而地方文化資源的介入將大大改變這一傳統模式,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孕育出邯鄲獨特的十大文化脈系:博大精深的趙文化、華夏始祖的女媧文化、開啟農業文明的磁山文化、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文化、沉雄剛健的鄴都文化、雕刻精美的北齊石窟文化、豪放粗獷的磁州窯文化、感悟人生的夢文化、享譽中外的廣府太極拳文化以及雄壯激越的紅色革命文化。在思政課中,這些豐富的內容,可結合專題演講、課堂情景劇、微電影等多種手段來進行展示和再解讀,將枯燥的理論講授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探索性學習。專題演講。專題演講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邯鄲的豐富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演講題材,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材料開展課堂演講活動,從不同角度詮釋對邯鄲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對第二故鄉的熱愛,深化對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課堂情景劇。課堂情景劇是引導學生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由學生自設情景、分配角色并在課堂上以短劇形式再現的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邯鄲歷史名人事跡為依托,引導學生做穿越式情景劇表演,在課堂上既可再現趙武靈王的英姿颯爽,也可演繹廉頗、藺相如的刎頸之交,還可現場挑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這種寓教于樂的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微電影制作。近年來,微電影以其短小、精煉、靈活的形式風靡于互聯網,把微電影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師可借助微電影這一新興藝術方式把邯鄲地方文化與思政課緊密聯系,通過微電影的藝術形式,用鏡頭記錄生活,凝聚微力量,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四、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高校思政課教學就其目的性而言,既承擔著傳播知識的重擔,也擔負著培養道德情感和傳承價值觀的責任。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對知識傳授、價值觀的傳承比較重視,對情感培養則相對忽視,這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傾向于課堂教學有很大關系。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部分高校推行了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式,即將有關教學內容不再通過課堂教學來傳授,而直接帶領學生去實地體驗。這種改革方向,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則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首先,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以突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體驗性特點。知識和價值觀接受過程,必然涉及到情感。不帶有情感的、冷冰冰的知識傳授和毫無生命活力、毫無熱情的價值觀說教,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人不僅是理性的精靈,還是感性的動物。傳統的課堂教學,體驗只能停留在老師的講解中,現實的情感體驗無法真實的獲得,學生對知識或內涵于其中價值觀的體驗,也只能是想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運用,為體驗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又進一步拓寬了這一渠道。例如邯鄲成語典故眾多,聯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繼承傳統文化部分,可以將學生引領到與成語故事有關的文化遺址,進行講解,在現場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幫助。現行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更多強調參與社會實踐,即理論與現實的聯系與對照。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尤其是物質文化遺址場所的介入,為實踐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例如教師可充分發揮邯鄲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組織學生參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參觀和一二九師司令部,現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最后,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新方式。鼓勵、引導學生以思政課中所學觀點,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例如教師可推薦學生以“邯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舌尖上的邯鄲”、“楊氏太極文化的發展”等學生感興趣且具有探究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報刊、實地參觀、調查走訪、聽學術講座等方式搜集資料并分析處理,形成觀點、撰寫論文。這種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實踐方式,有助于打破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題、以課堂為場所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從“遙遠”變得“親近”,從“空洞”變得“飽滿”。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積極借力地方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途徑,創新教學方式,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3):106-110.

[2]葉靜漪.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J].北京教育,2013(2):6-8.

[3]戈麗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學園,2013(31):18-43.

篇(4)

1.2學生方面第三軍醫大學學生的整體素質良好、基礎扎實。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生沉浸于考上大學的喜悅之中,沒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興趣。由于習慣了中國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針對新生的研究型課程設置,很多新生還在沿用高中的學習方式,機械呆板地學習,一切學習以考試為導向,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此時如果再加上教學方法不當,很多新生會產生厭學的情緒。由于是軍隊院校,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生錄取名額受限,很多學生即使非常優秀也不能順利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本科生畢業后將會統一參加學校的分配。隨著目前我國就業難度的加大和軍隊分配形式的日益嚴峻,很多畢業生可能被分配至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工作,于是部分成績較差的高年級本科生在學習方面的信心動搖,甚至有些學生產生了極強的厭學情緒,認為學習無用,從而破罐子破摔,在學生中間產生不良影響,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部分成績較好的高年級學生為了實現保送研究生的目的,更加注重考試成績,而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參加科研實踐活動,從而忽視了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提高,阻礙了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1.3體制方面第三軍醫大學近年來也開始重視本科生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開始試行導師制,具體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針對低年級本科生,側重于任命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員為導師;第二階段針對高年級本科生,側重于任命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員為導師。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導師,導師則應履行自己的職責,即鼓勵學員自主開展科研試驗研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試行導師制規定了導師每月指導學生的最低次數,對的學生和導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未達標的導師和學生實施相應懲罰。目前,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試行導師制已經初具規模,但還不夠完善,在第一階段培養方案中沒有針對教學的具體措施,因此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這一階段的導師制形同虛設,導致學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第二階段培養方案中,導師將引導學生參與教研室科研工作,由于沒有具體規范措施,可能有些導師會傾向于讓學生做重復性的簡單工作,從而導致學生對科研的整體流程不熟悉。另外,目前沒有建立起專門面向本科生的科研專項資金,可能會導致科研進展緩慢。為了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2012年7月,第三軍醫大學與重慶大學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自聯合學院成立以來,兩校共同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瞄準生物醫學工程發展前沿和熱點研究領域,實質性推進生物材料與創傷修復等5個研究中心建設進程[4]。

2加強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建議

2.1構建校園文化現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他們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當今社會環境浮躁,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多元化,過分強化名利,而大學的人文環境應該培養出有思想、有學問、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創新能力、有責任感的公民。第三軍醫大學更是肩負著培養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的使命,因此要特別加強對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構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學術科研氛圍,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學的興趣。教育和引導全體學員鑄牢軍魂意識、堅定理想信念,爭做“對黨忠誠、愛兵為民、品德高尚、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的紅色軍醫,著力用好駐地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積極開展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強調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確保獲得較好的工作,而應注重自身人文素養、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因為現代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用人單位更多考慮的是應聘者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多,研究生們找工作同樣面臨較大的壓力,只有具備更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另外,濃厚的學術氛圍對學生們科研興趣和科研素養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適當開展專題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動。學生通過聽取不同研究領域學者講述各自的研究思路與成果,體會他們探求未知的執著和收獲成功的喜悅,可以激發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研究作風,提升科學素養;學生通過參加科研文化活動,如研究生學術報告會、科技文化節系列活動、創新論壇等,可以活躍其思維,激發創新火花,開動腦筋、發揮才智、挖掘創新潛能。

2.2從教學入手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過程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師通過講課、傳授知識的途徑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將啟發式、討論式、交互式等方法融會貫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在課堂上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盡量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并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建立年級研討班,由個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按課題類型分小組;學生可選擇相關課程聽課,可采取各種方式獨立學習、進行社會調研等,學期末交出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教師指導和組織學生課外查找資料以及定期進行小組討論,并給出成績,對研討課和選修課程記學分。研討課的教師應盡量選定為教授,這樣可為本科生提供多與教授接觸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學術魅力,初步了解科研的含義以及對某一專題進行重點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促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科研方法是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而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關鍵途徑。本科生通過完成畢業設計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動的實施過程,學生一般能夠做到在教師的指導下收集查閱資料、分步實施研究內容,但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總結分析能力,教師應該在研究設計工作和論文撰寫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和獨立完成的機會,傳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篇(5)

中圖分類號:G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6-0323-01

眾所周知,歷史紀念館研究工作的有效運作和科學管理,是當今歷史紀念館各項事業走向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歷史紀念館的研究工作包羅萬象,重點就如何搞好歷史紀念館研究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研究工作在推進歷史紀念館事業全面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一支的多功能復合研究隊伍

就目前我國歷史紀念館的發展現狀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歷史紀念館雖然設有研究部門,但現有的工作人員也只是從事一般的淺顯的日常工作,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所涉重大課題的學術研究、策劃展覽、對外宣傳、文物研究等專題工作,大多靠外聘專家來實施完成,嚴重制約著歷史紀念館整體水平的提高。所以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便成為提高歷史紀念館學術研究水平的關鍵所在。

1、加強對現有研究人員的培訓力度

目前各地歷史紀念館研究人員的年齡結構大都呈現中老年居多、年輕人偏少的現象,而且整體專業文化素質和研究水平偏低,當務之急是對現有研究人員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綜合培訓,其具體方法不外乎兩種。一是“請進來教”。就是專門邀請一些國內頂尖的歷史紀念館研究專家來館,分門別類地舉辦有關歷史紀念館學術研究方面的專題講座,以及因材施教進行面對面的輔導,從而拓寬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二是“派出去學”。就是不定期地委派研究人員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歷史紀念館研究方面的培訓會議和研討班學習;或者是到學術研究工作搞得好的兄弟歷史紀念館參觀學習,進行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2、面向全國招聘與引進學有所長的專業研究人才

不斷充實與加強歷史紀念館學術研究隊伍力量。這方面主要可以考慮兩種渠道。一是外聘已有歷史紀念館研究工作經驗的專門人才;還可以與全國歷史紀念館聯手,進行學術研究人員的館際交流。二是派人參加各地的高校畢業生人才招聘會,挑選專學歷史紀念館、歷史類等相關對口專業的優秀大學生、研究生,通過嚴格的程序聘用到歷史紀念館研究部門工作。實踐證明,用一個德才兼備的專業研究人才,是歷史紀念館走向興旺發達的重要力量;相反用一個有才無德或者無才無德的人,那將是歷史紀念館一場災難的開始。

3、大力培養和造就從事學術研究的復合型人才

縱觀歷史紀念館的研究工作,學術研究是手段,搞好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保護等才是最終目的。據了解,大多數歷史紀念館的研究人員只是從事單純的編研工作,一遇到設計展覽、對外宣傳、文物研究等工作就束手無策,無從下手。所以,今后歷史紀念館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思路是,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鍛煉與造就一批既精通學術研究,又勝任策劃展覽;既熟悉對外宣傳,又擅長文物研究的多功能復合型學術研究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推動歷史紀念館繁榮發展的棟梁之才。

二、健全機構科學管理,提高學術研究成果

為了確保歷史紀念館研究工作的正常運作和科學管理,首先應考慮的是成立歷史紀念館學術委員會領導機構。領導成員主要由館領導和館內具備研究館員和副研究館員等文博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家組成,具體從業人員可以放寬到館內具備中級和初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學術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重大決策、確立科學管理制度、保障學術研究經費、策劃研究課題,并對全體研究人員的工作進度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有效監督,還要不定期地召開專門會議,依據新形勢和新情況,布置和落實新的學術研究任務。在歷史紀念館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科學規劃和確立學術研究課題。根據歷史紀念館的雙重性質和各自所反映的主題歷史文化內涵不同。遇上重大課題,就要設立專門課題組,并指定優秀學術帶頭人掛帥,具體負責重要研究項目的完成。對于一般研究課題的任務分配,則可按館內具備高、中、初三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不同,具體承擔完成不同層次的學術研究課題。這樣通過專門課題的學術研究,從而帶動歷史紀念館相關業務工作的開展,并取得編研出版學術著作館刊、策劃主題展覽、編寫宣傳教育文稿、專題文物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學術研究方面,陜西秦俑歷史紀念館做得比較出色,不僅有雄厚的專業研究力量,而且近年來還推出了一批響譽國內外的重大學術研究成果。

三、建立健全科研獎勵機制

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術研究隊伍是決定歷史紀念館盛衰榮辱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說歷史紀念館的每項工作都離不開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奉獻。所以對學術研究實行科學管理的重要一環,就是建立健全歷史紀念館科研獎勵制度,對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出版學術專著、發表優秀論文、策劃大型展覽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和研究人員,要旗幟鮮明地給予表彰和重獎,比方說提拔重用、發放獎金、提供外出考察學習和休閑渡假的機會,以及提高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其它優厚待遇等。只有建立健全歷史紀念館獎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學術研究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激勵他們更好地為祖國的文博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3-0043-03

筆者結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的建設實踐,通過對“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開發的價值解讀、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對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問題進行討論,以期為解決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資源建設困境提供有益的參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數據庫建設的價值解讀

1.1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本身具備的價值

作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人文、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及民俗研究價值。如在人文價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隸屬漢族民歌的勞動歌音樂雛形之一,對于我國漢族民歌起源及其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研究價值。而在20世紀30年代,出于中央蘇區革命和建設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開始了與紅色歌謠的嫁接過程,成為紅色歌謠的母體,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保護、傳承和發展價值。同時,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蓋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飽含著豐富的客家文化信息,從而在客家山歌中體現出客家人豐富獨特的人文精神。在經濟價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價值、特色文化價值以及音樂附加價值共同構成了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特別是目前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旅游文化資源愈加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推崇,更加凸顯客家山歌無形的經濟價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對封建統治、反對壓迫、反對迷信和爭取自由平等的傳統山歌和以直接為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說明了客家山歌在各個歷史時期所體現的社會功能和影響;其次,客家山歌繼承和發揚我國《詩經》的優良傳統,語言豐富、生動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漢語,對客家歷代詩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具備非常明顯的文化藝術價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萬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為客家人歷史文化、勞動生活以及民俗風情的縮影,因此,以民俗學的角度,透過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歷史進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看到客家民系豐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風情,這對于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價值。

1.2地方高校圖書館實現專題特色資源數字化的價值

專題特色資源數據庫是當前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重點,是地方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實現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和網絡化,體現了地方高校圖書館在當前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趨勢,創設自己服務品牌應對挑戰的重要價值。

1.2.1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發展趨勢。數字環境下,讀者信息需求的內容、信息獲取方式、信息需求載體都發生了變化,由此帶來對傳統信息服務模式的沖擊,專題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數字環境下邁向個性化信息服務、知識化信息服務、移動化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1.2.2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服務品牌作為圖書館使命與價值追求的表征,是圖書館文化的顯性載體。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特別是以特色資源為基礎打造特色服務是改變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形象及生存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需求分析

2.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廣東“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歷來由民間口頭傳承,目前隨著唱山歌的歌手隊伍嚴重老化,不少優秀山歌手也相繼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后續乏人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搶救和保護梅州客家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擔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責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的開展,可以使各種類型、格式、內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選、著錄并保存,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信息資源保存體系,成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傳播和展示的平臺,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2.2地方區域文化發展和旅游開發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開發利用,將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豐富多樣,促進梅州地方文化的發展。

梅州地區地處粵北山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發展基礎的多方面原因,經濟欠發達。但梅州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優勢條件。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旅游獨特性業已成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重點。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音樂藝術特點,具備地方旅游業獨特性的良好展示點。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平臺,為梅州地區旅游業與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機結合提供支持,針對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業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對于梅州地區旅游在音樂方面展現獨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實用價值。

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2.3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需要

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人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和對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對藝術的感知。作為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已成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為民間歌謠的一種,同時又是一種即興的口頭文學,是客家人在拓荒、墾植的山間勞動生活中,把挑擔、砍樹、撐船勞動時有節奏的呼吸哼出曲調,把與遠山或河對岸的人高聲交談變成歌聲而產生的,是客家人勞動生活與大山緊密聯系的真實寫照。客家山歌的勞動歌、四季歌、生活歌、訴苦歌等類型多樣的山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通過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平臺提供的山歌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客家山歌深刻體會客家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理想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認識客家的優良傳統,得到真和善的啟迪,提高識別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從而豐富學識,提高其人文素質。

2.4教學及學術科研的需要

隨著高校特色化的觀念越來越被眾多國內高校認可,不少地方高校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納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設范疇,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這一方面尤其明顯,是梅州地區高校客家學特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的建設,首先通過館藏紙質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將有關梅州地區客家山歌文化的圖書專著、書目數據、期刊論文、地方雜志、地方報紙、地方史志資料等數字化;其次通過網絡渠道,以客家專題研究網站、客家研究機構網站等提供的各類型梅州客家山歌網絡資源;最后依靠尋訪,如尋訪本地客家研究機構、客家組織團體搜集、保存的有關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歷史資料、田野調查資料、珍稀山歌唱本資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劇團演出的新山歌劇劇本等資源。由此可以為學校的特色專業教學及學術科研參考提供橫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交流資源和縱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學術研究的資源參考、利用平臺。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設計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信息組織框架設計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提供知識化資源平臺,在數據庫組織架構方面應體現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知識組織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組織框架設計是一個數據庫建設的核心問題,關系到所建設的數據庫資源全面與否、分類合理與否、查詢方便與否、利用科學與否的關鍵。設計合理有效的信息組織框架可以充分體現數據庫的意義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的組織結構必須體現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科學類分,盡可能涵蓋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資源整合。結合已有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經驗,應以一次文獻信息為主,二次文獻信息、三次文獻信息為輔的方式進行信息資源的組織和揭示;以全文、題錄、文摘、圖像、音頻、視頻和多媒體等為資源類型的表現形式對數據信息進行整合。

根據音樂學科專業特點和用戶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獻數字全文資源、梅州客家山歌藝術賞析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學輔助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新聞信息資源等構建數據庫組織模塊(見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平臺的選擇策略

在數據庫平臺的選擇上,以科學發展的角度,按標準化原則選擇數據庫平臺。自行研發的平臺雖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建設標準不一的數據庫容易造成各數據庫間出現信息孤島效應,不易于信息資源的有效交流和傳遞,尤其對于特色數據庫建設以后實現區域間或聯盟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礙。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應以標準為依據,采用專業數據庫提供商的成熟軟件平臺搭建。鑒于CALIS在國內特色數據庫建設方面的影響力及數據庫建設后的資源共享問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可參考CALIS特色數據庫建設標準,遵循“分散建設、統一檢索、資源共享”的原則,盡量選擇經CALIS認證的TRS、TPI、方正德賽、快威、義華、中數創新等系統,使開發的數據庫系統具有更廣泛的開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數據庫建設當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4結語

以CALIS建立的目標和思路來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資源特色、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國民經濟建設、方便實用、技術先進的專題文獻數據庫”的發展思路無疑是正確的。破解目前高校圖書館、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存在的困境,在于對建設意義是否具有充分的認識、對數據庫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數據庫建設上是否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導,唯有這樣,地方高校圖書館才能跳出當前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的瓶頸,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田莉莉.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銅鼓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功能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0(12):116-113.

[3]溫萍.“客家山歌”的社會內涵和價值[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專題數據庫選題若干問題研究――以陜西地區為例[J].情報雜志,2012(2):174-177.

篇(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實踐育人,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把握如下主要環節。

一、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思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既是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開展理論以及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三個自信”和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因此,實踐教學的改革要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論課和思想品德修養課等課程的理論知識,能學會分析現實社會、人生等各種現實問題是其關鍵,不僅“入耳”,更要“入腦”、“入心”。

二、認清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要意義

實踐教學意義,主要是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改變長期以來“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少教師拘泥于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力求講全講深講透,追求理論的完整性,造成教師之間爭課時,課程之間爭課時。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更多關注對學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識和所謂知識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直接面對社會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三、遵循思政課實踐教學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突出育人這個根本,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立足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需求,認真研究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立足現實,著眼未遠,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

2、“一體化”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從內容到形式、從組織到考核都要體現相互銜接,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知、思、行”三者有機統一和共同作用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完成培養“懂知識、善思考、會實踐”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任務。

3、主體性原則。大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發揮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環節,親身體驗和驗證所學理論,加深對所學理論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目標“內化”為學生自我成長的自覺價值選擇,切實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思想理論水平。

四、凝練出思政課實踐教學重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干課程教學重點分別是《基礎》“道德法律意識與公民素養培育”、《綱要》“近現代歷史與國情認知”、《原理》“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樹立”的等,其結構體系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個人品德形成到合格政治素養培養的立體的教育目標體系。

而實踐教學目標的安排,既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各門課程之間培養目標的有機銜接,又有效地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引導學生自主教育和自我成長,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化”與“內化”目標的銜接。為此,四門主干課程的實踐教學重點分別應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側重引導學生參與道德法律實踐,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公民意識與道德法律素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通過歷史考察和演繹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對近現代歷史與國情的正確認知能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重點通過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驗證性實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塑造健全人格;《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主要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與邏輯脈絡,樹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實踐教學內容上要緊跟形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之一就是緊跟形勢,宣傳國家最新方針政策,實踐教學也不例外。思政老師每學年要根據四門課不同的特點,結合當年國際、國內和本校形勢發展而相應調整實踐教學方案。力爭做到健康正確,靈活多樣、反映時代氣息、把握時代脈搏。

五、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鮮明的觀點、鮮活的材料、鮮見的角度、鮮有的深度來教學,而這些就需要老師打破一直以來授課所遵循的慣例,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新路徑,要堅持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以課外為主;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以校外為主;“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以“走出去”為主等原則,不斷創新實踐形式。除案例分析、課堂演講、課堂討論等課堂內實踐教學外,還摸索出其它實踐教學形式。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等革命遺址遺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學習、社會調查、大型展覽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則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民營企業、基層社區、調查報告等方式讓學生親眼見證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基本原理》可利用所學舉行時事熱點評析,就當前國際、國內、校內重大熱點問題和與師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問題進行調研、交流、探討和老師點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發生校內及周圍社會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現象進行調查,并積極探求解決之道,從而激發大學生樹立良好行為規范。

六、切實抓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

在實踐教學中要建立了實踐教學活動機制。每年期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認真探討和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案,要在遵循“突出實踐性,發揮主體性,增強實效性”的前提下,明確學生參加和完成社會實踐教學中的實施部門及其相關負責人以及指導教師的任務和職責,以便每次活動都在有組織、有領導、有方案的機制下高效安全地開展。

各思政老師要針對不同課程設定“規定項目和自選項目”認真搞好落實工作。任課教師要根據要求設計若干調查研究選題,劃分多個小組,明確社會實踐目的,確定活動線路、方式、安全措施、注意事項等。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深入社會實踐基地、當地企事業單位或其它城鄉基層單位等進行實地調研。要通過實踐讓大學生充分接地氣,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去看、去問、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諦,知曉鄉情、民情、世情、國情,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從而使大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正確認識國情,自覺擁護黨的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達到幫助大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深化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七、科學評定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績

實踐教學成績評定包括學生自評和指導教師評定,前者由學習團隊依據成員對團隊成果貢獻進行評定,后者由教師對團隊成果及團隊活動記錄情況加以評定。同時任課教師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方案》中相關要求對學生的調查報告或論文進行認真批閱、修改,評分,如:以《基礎》課為例,大學生要根據所選定的實踐教學活動方案是以大學生自己身邊不文明現象的調研為主題,那么同學們就要積極設計調查問卷,通過統計數據顯示問題、分析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等,做到了有主題、有材料,有分析,有思路,學生調查完畢后,立即以小組為單位上交調查報告并在所在班級上提交討論,任課教師最后進行點評。讓同學在相互交流和自己調查中受到教育。

同時,還要對時間效果進行評估。每一輪實踐教學結束前,通過成績評定會和教學總結會來進行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教學總結要依據教師的教學總結、學生反饋的建議意見來評價實踐教學過程的得失,形成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措施和計劃。同時上交優秀實踐調查報告或論文到系部辦公室,系部應給予相應表彰。

八、及時總結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效

在高校,最難教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總是很枯燥的,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愛聽,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打破這樣的局面,讓理論課也能“活”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是一種理論思維,是觀察世界、觀察當代中國的基本立場、觀點及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取多種形式,共同探討、研究、回答、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提出的難點、熱點問題,這讓同學們擺脫課堂的束縛,走入社會,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去了解我國的國情、社情、民情,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起來,讓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教師也在指導、批閱學生社會實踐作品中受到啟發,做到教與研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既定的理論“灌輸”向師生共同推演得出結論轉變;由教師授業解惑向師生共同探討解惑轉變;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轉變;由學校小課堂教學向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轉變;由傳統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論思維的提升、能力的培養為目的考核方式轉變。

九、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今后方向

從長期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要在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要選取精煉一些既有一定專業特征,又能聯系社會實際的優選實踐方案,給學生充足的實踐時間,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與條件,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實踐訓練。最終目的使學生學會如何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結合本專業的最新知識,在資料檢索、實踐設計、動手能力、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等多方面得以鍛煉,以達到思想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去,使實踐教學邁上更新、更高的臺階。

〔參 考 文 獻〕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文件匯編.〔G〕.2010:10.

〔2〕王冬生.高校教師資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資源.〔J〕.江西教育科研.2004.(08).

篇(8)

一個民族因為有文化,而變得更強大,一個人因為有文化,而顯得更尊貴,一所學校因為有文化,而更彰顯魅力。石陽小學以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突破口,因地制宜,整體規劃,巧妙設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

走進石陽小學校門,可以看到一扇由中外名人畫像組成的墻,被稱為“勵志墻”,它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教室走廊上,張貼的“弟子規”“古詩詞”像一本無聲的“國學教材”,是教材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上下樓梯,隨處可見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由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卡通圖案組成的溫馨提示語,像一本行為規范手冊,無聲地滋養孩子的心靈,規范著孩子們的行為。學校精心設計的“廬陵文化廳”,內涵豐富,列舉了廬陵名人、廬陵書院、廬陵名勝、廬陵將軍、廬陵特產以及井岡山紅色文化等知識。孩子們在課間暢游其間,得到心靈的啟迪。

“潤物細無聲”,學校的每一面墻都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內涵豐富、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成為石陽小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為了讓校園文化深入師生的思想,融入師生的行為。石陽小學編印了《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每天早讀前10分鐘,由教師組織學生誦讀,然后由思品課教師利用思品課給孩子們進行解讀,每學期還要求學生寫校園文化心得。這樣的品讀,讓校園文化在學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內化。

石陽小學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解讀活動,將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的行為。學校組織全校學生進行“誦讀校園文化、弘揚民主精神”和“品讀經典、誦讀人生”等活動。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熱情高漲。師生們在誦讀中積淀知識,在誦讀中感知世界,在誦讀中明白人生哲理。如今,常規化的誦讀已成為師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了。

課堂教學的魅力源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快樂更來自學生。學生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成功,教師的成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基于這種認識,石陽小學積極倡導“和美課堂”的課堂文化建設。“和美”就是和諧美好之意,和諧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和諧,以及課堂氛圍的和諧,美好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美好,也就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美好的過程,取得美好的效果。

學校以構建和美高效課堂入手,努力探究其有效途徑和方法,讓和美課堂教學活動成為體現師生的生命活動過程,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享受學習、享受成功”。讓課堂成為孩子的最向往的地方,這是“和美課堂”永恒的美麗追求。

打造專業團隊――和美課堂的關鍵。教師是和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關鍵,要擁有精良的師資,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尚的師德,健全的人格、和善的態度、合作的意識、精湛的技能及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石陽小學堅持通過專題研討,專家講學、異地取經、崗位練兵、同上一堂課、青藍工程等多種形式與渠道錘煉教師的教藝,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形式多樣的磨煉活動,盤活了師資,提高了教師的“底氣和靈氣”,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勤于奉獻、勇于開拓的教師團隊。學校現有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24人,其中省級骨干教師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我們要求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徹底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意識,尊重學生,給學生安全感,讓孩子們在和諧、寬松、民主的狀態下學習,孩子才會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于創新、敢于創造。活潑開放的語文課,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寓教于樂的英語課,充滿人文情懷的閱讀課……孩子們陶醉其中,幸福并快樂著!

多元合作,自主探究。新課程下的和美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諧而智慧的課堂應是充滿問題探索的。“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當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時,給他們以幫助,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解答走出課堂,讓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有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構建開放的和美課堂。學校提倡將和美課堂向校園、家庭、社區輻射,變封閉性課堂為開放性活動課堂。如帶領孩子們前往農村與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學做農家飯和種花種樹,每月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勞動實踐基地白鷺洲公園,開展撿拾果皮紙屑、垃圾清掃活動,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盎然的體驗考察活動,進工廠,下農村,爬青山,鉆樹林,踩沙漠,參觀紀念館,考察文化樓,游覽北京城,駐足科技館,讓學生嘗試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

科學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蘊使教育生根。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土壤,而且民族的文化積淀越厚,越能造就自己日后成長所需要的文化底蘊。石陽小學倡導師生多讀書、讀好書,努力營造書香校園,讓“唯有學習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唯有學習的成功才有事業的成功,讀書的人最美”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書香教師,促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學校始終把讀書作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打造書香教師、奠定書香校園的基石不斷夯實。為此,石陽小學成立了“小橘燈”讀書會。學校要求教師制定讀書長遠規劃,使讀書內容層次形成體系,讓教師讀好書,多讀中外名著和教育理論專著,且做到讀書與新課程改革相匹配,開展了“最是書香能致遠”“學名師做名師”“名著陪我成長”等活動,促使教師從讀論文到讀專著,從做摘記到做筆記,從寫學習筆記到寫教學反思,使讀書真正收到實效。

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近兩年,石陽小學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古詩詞吟誦活動。以“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為主題,以《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為基礎,讓學生直面經典,從傳統文化精髓中吸取營養,學校每周開放一節“古詩誦讀”指導課,自編了校本教材《校園文化讀本》《經典誦讀步步高》,全體師生還自編、自導、自演大型文藝匯演――“讀經典 慶六一”活動,師生們或誦讀,或吟唱,或表演經典,多種形式的解讀,活躍了校園,更滋養了師生的心靈。

親子共讀,延伸閱讀空間。充分發揮社會、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建設者,通過家校活動,要求家長每天半小時時間定為“讀書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如今,“開門見書山,推門聞書香”的家庭讀書氛圍已悄然形成。

篇(9)

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普通家庭的毛清黎,從小就聰明好學,總是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也不忘拿起書本學習。雖然遭遇了的洗禮,但也成就了他堅強執著的性格,以至于在后來恢復高考后,他作為第一批大學生幸運的考入湖南農學院茶葉專業,從此他便與茶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2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毛清黎就進入了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工作,憑借著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工作不久,他就創造性的提出“利用外源風味酶提高茶葉品質”的新構思,得到了湖南省科委的重點支持,并引發了全國“酶法制茶研究”熱。在此基礎上,1988年他又提出了“茶葉外源風味酶的增質機理及酶法制茶配套工藝技術研究”,并獲得全國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茶學項目資助。1991年,該項目成果通過驗收,專家鑒定為:該研究是我國首次將酶技術應用于茶葉加工領域,為提高茶葉品質開辟了一條有效的生物工藝新途徑,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這也成為他茶事業中的一個敲門磚,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研究所工作期間,毛清黎教授先后主持完成省“七五”、“八五”重點項目“生物技術在茶葉加工領域的應用研究”等,以及湖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多效茶葉系列保質劑的研制及開發”等項目。其中,他參與研究的“提高綠茶品質工藝技術研究”成果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發的“多功能茶葉保質劑”TQ系列產品得到了推廣應用,湖南省廣播電臺和湖南日報等以“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青年茶學專家”為題對他進行了報道。1991年被湖南省科協茶葉學會授予“首屆優秀青年科技者”光榮稱號,同年,他還獲得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化學與營養碩士學位,這些都讓他的學術水平及科研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產品創新,致力于茶葉的產業化發展

經過潛心研究,毛清黎教授于1992年完成了茶葉兒茶素的提制工藝研究,然而,他深知任何科研成果只有轉化成生產力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1993年,他受茶葉研究所的委派,與中國華興湖南實業發展公司合資創辦了湖南凱琴綠色技術開發公司,并任常務副總經理及總工程師,為茶葉的產業化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毛清黎介紹說,公司的名稱也是有寓意的,“凱琴”是兒茶素(Catechin)的音譯,公司致力于以茶葉兒茶素為主打產品陸續開發其他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提取物等綠色產品。在公司任職期間,他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星火計劃項目“茶葉新功能的開發研究”一項,主持完成了兒茶素工廠的工藝及廠房設計,開發兒茶素及富鋅富硒茶等新產品20多個,并有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公開,其專利產品及生產技術榮獲95'中國國際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科技創新金獎。為了將茶葉新品種進行產業化發展,毛清黎教授還參與了邵陽市蔡鍔茶廠技術改造和寧鄉縣溈山名茶廠的建設工作。

1998年,他作為食品專業人才引進到原孝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物系,主要從事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的教學與科研,以及茶產業化及功能食品的研發和技術咨詢服務。2010年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受好友邀請來到孝感市大悟縣的一座茶園。他了解到,位于長江以北的大悟縣,茶葉畝產量平均只有9千克,與江南的平均畝產茶葉90千克相比,竟存在10倍的差距。對大悟縣茶資源利用情況的詳細調研及分析發現,大悟縣雖然茶葉種植面積大,但是茶資源利用率還不到10%,主要原因是當地只利用春季茶葉原料生產綠茶,且近清一色的扁形綠茶,夏茶、秋茶原料完全沒有開發,占全球茶葉份額80%的紅茶竟然沒有人制作,黑茶、青茶更不用說。他認為孝感茶資源利用率低是制約該地區茶產業發展的瓶頸,于是提出了“廢棄大葉變香茶”提高孝感茶資源利用率的新思路,并在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的《科技苑》中播放。

為了讓自己多年積累的茶葉生產技術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為社會及地方經濟服務,2011年5月毛清黎利用無形資產與當地有志商人合作創辦了湖北康樂福茶業發展有限公司,他之所以給自己創辦的公司名號為“康樂福”,是借英文“Colourful多彩多姿”的音譯,即“利用茶葉加工新技術,豐富茶葉產品品種”,寓意“多彩的人生,健康的事業,快樂的人生,幸福的事業”茶產業的新理念。期望通過種植示范、加工引領的方式,改變大悟茶葉種植加工的落后現狀,振興當地茶產業,造福當地茶農。該創業模式得到了科學家袁隆平院士、茶學專家施兆鵬教授以及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袁隆平和施兆鵬分別為其題詞“科技旺茶葉,綠色福茶人”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

利用原本廢棄的夏秋茶資源加工紅茶、黑茶、青茶等新品,在毛清黎教授的示范和帶領下,2012年,大悟縣的畝產由9千克提高到28千克,2013年再次提高到40千克左右,茶農的收入翻了幾番。現在,大悟不僅生產綠茶,已有5家茶園在做紅茶、黑茶、青茶,茶資源利用率也翻了幾倍。到2013年底,周邊已經有2萬余畝茶園和他們緊密合作。“現在,大悟縣茶農每畝茶園的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了2000多元,大悟茶農很感謝毛教授。”曾擔任大悟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的湖北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徐玉瓊激動的說。

為了充分發揮專有技術及將軍縣紅色文化的優勢,毛清黎帶領團隊重點打造地方特色產品“大悟將軍劍(扁形綠茶)”、“大悟將軍韻(鐵觀音)”、“大悟將軍紅”和“大悟將軍福(茯磚茶)”,即“劍韻紅福”將軍系列,并利用生物富鋅技術推出了“富鋅將軍劍”新概念,利用食品營養學開發了“桑果黑茶”、“玫瑰紅茶”及“檸檬綠茶”等花果保健茶系列新品。其中“大悟將軍紅”及“桑果黑茶”等產品分別獲得2012中國武漢茶博會金獎、科技創新金獎以及第九屆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等4個獎項,公司被孝感市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為當地茶葉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他被人們親切的稱為“黑茶博士”。

科技創新,助力經濟發展

在原孝感師專工作期間,毛清黎教授主要從事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的教學與科研,以及茶產業化及功能食品的研發和技術咨詢服務。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他還考取了湖南農業大學茶及天然產物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那時候他已經43歲了。他不僅為學校爭取到了首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實現了學校科技廳項目零的突破,還先后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級重點項目兩項,主持國家支撐計劃重大專項子項目一項,2013年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其中主持一項,作為主要參加人一項,為湖北工程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零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被授予湖北工程學院“科研十佳”榮譽稱號。

經過5年的潛心研究,毛清黎的博士論文《Ri質粒對茶樹和苦瓜的遺傳轉化及相關功能成分研究》取得了五項創新性突破。該論文肯定了植物發根培養體系是兒茶素及苦瓜皂甙等植物功能成分生物合成的有效途徑,提出了多酚類是許多植物特別是藥用植物利用農桿菌遺傳轉化的關鍵制約因素,為利用發根培養系高效生物合成植物功能成分的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該理論為2013年成功申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發根農桿菌介導茶樹等富多酚植物高頻遺傳轉化分子機理研究”和與湖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武陵山區特色植物資源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子項目奠定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將茶及植物的基礎研究及產業化緊密結合,2012年,在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及湖北工程學院各級領導支持下,毛清黎主持創建了茶及天然產物應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的高水平創新及研發平臺――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學院分中心,該中心依照“知識與產業結合、技術與市場互動、創業與投資共贏”的思路運行,為湖北工程學院的產業化創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除了茶科學的研究工作,毛教授還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優秀教師,他從事高教16年來先后主講生物工程、食品營養及食品和生物工程專業英語等近20門課程,曾多次獲校級教學優秀獎;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認真鉆研教材,并據各門課程的自身規律和特點認真備課做好課件;他利用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研讀過程積累的學習經驗,向學生們傳授各科課程的學習方法,使同學們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他能將多年的科研經歷和成果貫穿于各課程的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士論文是學生對四年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綜合應用的過程,毛教授十分重視學生論文的質量,多年來對所指導的學生既要求嚴格又熱心指導,已有多名指導的學生論文獲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獎。今年教師節毛老師收到這樣一條短信:“毛老師,您是我們班同學最尊敬和愛戴的老師,大學四年很感謝遇到您這樣非常優秀的老師!上學期您上的最后一堂課跟我們說的那番話讓我們受益匪淺!千言萬語道一句:節日快樂,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充分表明毛教授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同時,他筆耕不綴,先后在食品科學、茶葉科學、食品與機械、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

篇(10)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高級教育計劃官員討論會上,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認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并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礎教育的知識、觀點、社會準則和經驗”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個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獲得幸福,并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對所屬的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正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不可能優秀的高等教育。

2.現今的圖書館應該朝著“數字化創意”的方向發展,并在網絡環境下逐步實現向數字圖書館的轉化,形成具有數字圖書館基本功能的技術手段,并進行館藏特色文獻的數字化處理。正因為數字化圖書館發展建設的關鍵是基礎教育,不容忽視小學《數學》《語文》基礎教育。盡管中國的偏遠地區,還有很多地方的圖書館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更應該加以重視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手段是解決圖書館檢索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元數據是解決數字化圖書館的關鍵。中國書香不在只為書香門第服務,應該為廣大的中國知識分子服務,尤其是十幾億農民,應該從農業大國和陳舊的傳統觀念中走出來,寒門學子,寒窗苦讀,《古漢語》穢澀難懂的天書。中國的國學教育思想是否提高一個高度,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認真學習新作風、新知識、新文化、新教育、新觀念、新思想。打破封閉狀態,然后再思考承傳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和文明,守住文化陣營,鞏固紅色江山,把莘莘學子培養成現代革命接班人。應該引起我們學習上高度關注,思想上保持高度集中,工作上保持高度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思想路線,抓住機遇,獲取正能量,才能建設好兩大文明建設,高度精神文明建設和高度物質文明建設。每一個人都有做夢的機會,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打造文化強國夢而發奮進取,數字化圖書館是發展的硬道理,是關鍵的一步。

二、應試教育及其不足

1.應試教育是指那種單純按照學校選拔學生的要求,以升學、擇業考試為目的,以提高考試成績為教育目標,以知識灌輸為教育方法的一種教育模式,其體系是英才教育體系,其機制為選拔機制。在我國目前經濟還不發達,教育水平還低下,尤其小學《數學》還存在嚴重的誤導,教育出現數字誤區,應試教育通過公平競爭輸在起跑線上,應試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即避免了教育出現的教學水平的整體滑坡,也避免了權錢交易等不公平現象的出現,保證了優秀學生首先接受一流的教育。但是,圖書教育作為一種公平選拔人才的機制,并不等于最佳教育模式。

2.應試教育對數字化圖書館的影響:

(1)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灌輸,嚴重損害了學生的積極和主動性,所造成的后果是學生思維狹窄、自學能力低。學生的學習范圍限制在指定的教材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被看成是浪費時間的消閑。教育不指導學生通過有效地使用數字化圖書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是依靠強化訓練、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數字化圖書館不同與數字化商場,應該靈活利用數字化圖書館,不能機械地照搬照抄。美國著名教育家bruner認為:“學校不是灌輸知識的場所,而是培養學生學習如何求知的地方,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強調培養學生利用數字化圖書館基本技能。”提供學生各種獲取知識的途徑,給學生以基本訓練,使之具有使用文獻資源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終生利用數字化圖書館的習慣,從數字化圖書館獲得知識和教育,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形成了明顯的對照:中等以下的學校圖書館教育一片空白,學生沒有使用數字化圖書館的意識和習慣,對圖書館的目錄索引、圖書分類與排架、參考書的種類一無所知。有證據表明,學生缺乏使用數字化圖書館的技巧和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生終身的自學能力,這種影響甚至波及高等教育。我國高等學校雖然開設了文獻檢索課,新生入學時僅接受必要圖書館的機構及借閱規則的指導,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只是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才真正開始有目的地使用數字化圖書館以及文獻資料。據山東省高校圖工委的調查,全省34所院校,以開設文檢課的有32所,其中開設必修課的僅有10所,設選修課的17所,開設講座課的5所,大多是幾種形式兼有。三年級開課的17所,開設講座課的5所,大多是幾種形式兼有。三年級開課為16所,四年級開課13所,開課覆蓋率100%的為1所,80%的兩所,30%以上的20所,20%~30%的有8所,20%以下的4所,學時數最多的60學時,最少的16學時,大多數在30~40學時之間,有3所院校低于30時。即便如此,許多院校對文獻課缺乏嚴格管理,開始選修的人數較多,但到最后所剩無幾,課程流于形式,實際大學期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接受了文獻課教育。由此,不難推測,我國整個高等院校文檢課的教育水平、效果和學生檢索能力。

(2)由于讀者缺乏使用數字化圖書館的技巧和習慣,造成數字化文獻利用率低和文獻資源的嚴重浪費。在我國一般讀者群中,圖書館只是作為一種消閑的文化娛樂場所,甚至有當數量的讀者,由于不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和結構,對圖書館望而怯步。圖書館流通最大的是文藝類書籍,圖書館內收藏的學術類文獻極少有人光顧。令人遺憾的是,大學生也較少根據專業方向結合課題研究使用圖書館。就圖書館借閱率情況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尚有很大差距。1988年統計資料表明,美國公共圖書館9094個,年每千人圖書借閱為4300冊,日本1028個,年千人借書1579冊,我國圖書館2406個,年每千人借書僅為159冊,是日本的1/10,不足美國的1/20。一方面,是圖書館事業落后,另一方面,存在著文獻資源嚴重浪費現象。據1992年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專利文獻利用率最高的中國專利局,文獻利用率只有1.1%,有的情報所文獻利用率僅為0.00067%。我國圖書館界和各類情報所收藏的中文文獻70%以上未被利用,外文文獻90%以上在庫里長期沉睡。以公共圖書館文獻利用率為例,美國為234%,英國為500%,我國僅為25%。科技成果利用率,美國高達80%~90%,英法德國為50%~65%,而我國僅有10%。我們的差距和不足是,一方面,是文獻資源不足;一方面,是資源閑置浪費,這正是基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

(3)數字化圖書館發展的動力不是來自讀者的需求,而是社會的理智選擇和單純的政府行為。從實際功能上講,數字化圖書館變得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因而嚴重制約了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有以下兩種表現:第一,各類型圖書館發展不平衡。其中,最薄弱的、也是受應試教育影響最大的是高等院校圖書館,由于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看成一種浪費時間的消閑,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中小學生圖書館 徒有虛名,表現在經費過少,收藏不足,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甚至根本沒有專人管理。次之,是公共圖書館,按國際圖聯規定標準,圖書館藏書應達到人均3冊,我國僅為0.244冊,約每4人有一冊書;圖書館分布應達到沒3萬人擁有一座,而我國目前是每40萬人擁有一座。這其中除經濟欠缺發達、國民文化素質不高等因素以外,還有多年來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讀者缺乏利用數字化圖書館的養成教育。第二,圖書館及其收藏的文獻表現出一種“過剩”現象。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各類圖書館的借閱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原本不多的圖書館和很少的收藏,卻只有更少的讀者光顧。這種現象在我國基層公共圖書館表現的最為突出,甚至有些大學圖書館也成了自習座位。這從一個方面也放映了我國教育和教育水平和教育形式的落后。

3.改革方法與一些建議。人才的培養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對個人來說是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對整體而言是科學文化素質問題,忽略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導致教育的失敗。而后者,談家楨曾說:一個國家的興旺不靠少數人有多大的學問,而是靠各種各樣、不同層次的人才。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能在很短時間內趕上并且超過英國,起到作用的是日本國民素質。我們的教育不能只著眼于培養少數人,我們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到民族的國民素質。

上一篇: 小學信息教學論文 下一篇: 小學語文寫作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精品白嫩少妇视频在线 | 五月亚洲国产婷婷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Av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亚洲欧美丝袜清纯 |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