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藝術欣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8: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術藝術欣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術藝術欣賞論文

篇(1)

2.發揮社會、家庭、社區的力量,使資源更具完整性。我們注重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遠流長的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發揮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如我們聯系小滿戲社團,請社團的人員為我們介紹小滿戲的來源、請家長帶幼兒去看小滿戲,觀察小滿戲頭飾的裝飾物、戲服的圖案花紋等,聯合社區,采訪當地的老人,并從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如端午節掛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習俗活動;還請民間面塑師來幼兒園傳授捏面人技巧,請家長利用周末等帶幼兒參觀古建筑、各類石橋、先蠶祠,帶幼兒品嘗家鄉的盤龍糕、大麻餅、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欣賞內容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更便于幼兒感受和理解。

二、刷選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更適宜幼兒

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挖掘有價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時,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的每一個欣賞內容都符合幼兒的精神需要。

1.選材以生活性、活動性為原則,選擇的作品要接近幼兒的生活,才會被幼兒理解和認識,才能引發幼兒進行相關心理、動作活動,使幼兒通過心理、動作等反應更好的來理解作品。如選擇幼兒會經常經過的一些古橋,幼兒不僅熟悉,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觀察。家家戶戶節日都要吃的盤龍糕,欣賞盤龍糕的形狀、裝飾的圖案等。

2.要把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選材以提高幼兒的藝術感受為欣賞目的。民間藝術作品生動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絢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這與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兒童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理解到實踐再到創造,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取其精華,幫助幼兒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其深刻內涵。

3.選材要摒棄落后的資源,關注積極向上的。只有積極向上的資源,才有利于進行資源創新,使幼兒在原有經驗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間藝術作品表現出歡慶、美滿、喜悅、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圖”、“古建筑上的雙龍雕塑”、“定勝糕”,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兒在欣賞表面現象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識,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熱情。

篇(2)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體技術與各類課程

有機結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豐富性,改善了教學環境,提升了教學效果,為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其中,多媒體技術與藝術欣賞課程的有機結合,更為高校非專業藝術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是,多媒體技術將課程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聚集起來,通過整合構成一種聲畫并茂、視聽全面、動靜變化的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學習環境。它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富于趣味以及聲情并茂的展示,徹底改變了過去欣賞課中音樂欣賞只靠錄音機,美術作品只有少數范圖,教師只憑一張嘴介紹分析作品的尷尬局面,使課堂變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體技術可以容納更多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除了各類藝術作品之外,還有大量的涉及藝術學科前沿和新藝術潮流等信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新的藝術世界,拓展了認識藝術、感悟藝術、理解藝術和研究藝術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聽等感覺器官,強化了藝術學習的效果。

三是,多媒體技術為藝術作品的欣賞提供了多樣的呈現方式,無論是音樂作品還是美術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課堂,比如對于繪畫作品欣賞,既可以直接用多媒體展示作品進行介紹,也可以用有關于作品的故事等視頻播放展開,還可以借助一些有關的音樂材料加以展示等,這些多樣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學生更快進入課程情境,從多個側面和角度去感受和體會,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內涵。

四是,多媒體技術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學環節得以精簡,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又可以將經典藝術作品反復呈現,為學生接觸藝術作品提供充足的機會,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強化教學效果。盡管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欣賞教學中優化了學習環境,拓展了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在不斷地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結合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僅限于課堂內容,既缺少對技術運用前的充分準備和認真思考,又缺乏課后多媒體技術如何發揮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賞課教學設計時對如何全面發揮媒體技術的作用還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無法展示其更多優勢?;谝陨显颍P者認為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改善藝術欣賞課教學,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充分關注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應該體現于整個的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備課時教師應將學生實際狀況、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通盤考慮進行教學設計,要特別注重講授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對教學中不同知識如何展開以及音像圖片等信息的穿插運用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媒體制作時必須進行認真考慮。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媒體播放和展示的進度,同時可以改變策略,或者采取現場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請同學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問研討的方式等調整教學節奏,為學生營造一個深入體驗藝術作品的空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要利用多媒體所包含的各類信息引導學生加入到對藝術問題的探究和討論中來,比如,在討論戲曲面具創作的基本規律時,通過媒體展示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導學生對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間關系進行思考和討論,得出面具創作的基本特征,并結合這一認識讓同學們自己設計面具,在整個過程中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二是,開發多媒體藝術實踐功能。要改變欣賞課教學中單一地展示音像圖片資料、邊看邊講解的程式化授課方式,應該在課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多設計一些藝術實踐的環節。因為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親自實踐,動手畫一畫才能感受到筆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諧,才能明白構圖的獨特;拍過照片才能了解光線與色彩變化的微妙關系,等等。也就是說,藝術實踐是欣賞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忽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自拍視頻制作、卡通動漫的制作以及微電影的拍攝等,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媒體進行新的繪畫、歌曲等作品的創作。這些實踐活動巧妙地把學生的實踐體驗和鑒賞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對美的體驗,激發其想象力,提升其創造力。

篇(3)

當前,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改革形勢喜人,加大了藝術欣賞內容的幅度,高中藝術欣賞課的開設增補了中小學藝術教育在高中階段長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開設的藝術課程門類多達數十門,其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書法、攝影、美學、文藝理論等方面,為學校藝術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把藝術欣賞放到了學校藝術教育的前鋒,擔負著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新一代的重責,如何進一步重視學校藝術欣賞教育和怎樣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開展藝術欣賞,解決在學校藝術教育實踐中,藝術欣賞內容的豐富與教學課時的稀少,藝術欣賞形式的多樣與教學方法的單調等充滿種種矛盾的藝術欣賞教學現狀,找出能夠有效解決這些矛盾的途徑和辦法來改變它,使我們的學校藝術欣賞教育真正短時高效,豐富多彩’,這就需要我們去努力探討能順應時代要求的科學的藝術欣賞教育觀念。

一 藝術欣賞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

一些地方存在著重技能,輕審美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傾向,重視少數尖子,忽視面向全體;重視比賽,忽視教學藝術欣賞就成了薄弱的環節,違背了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則,嚴重阻礙21世紀全民族的整體的審美素質的提高。

有專家預言,藝術產業將成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之一,為適應21世紀產業發展新形勢的客觀需要必須通過學校美術欣賞教育對學生實施美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李嵐清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總結講話中強調指出,要重視美育,不僅小學、初中要開好音樂、美術等謙握,高中、大學也應開設藝術欣賞課,教會學生欣賞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書法等。

“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蓖ㄟ^學校藝術欣賞教育這一具體形式,喚起人們的美感,能正確的理解美和感受美,從而為創造美打好基礎。

二 藝術欣賞是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

藝術欣賞是在接受藝術中經過玩味、領略、產生喜悅愛戴之情。在開放.的藝術博物院,一個個畫展,一堂堂藝術欣賞課中,讓學生在漫漫的藝術長廊中流連忘返,品味在人類文化寶庫中蘊藏著數不盡的藝術珍品,感受藝術世界的廣闊無限,從藝術的解放去認識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國家的人民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賞彩陶,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歷史的人類童年時代”。正如別林斯基說的,人們認識世界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科學的,一是藝術的,早在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把德國杰出的、為無產階級大聲吶喊的女性藝術家坷勒惠支的版畫作品《面包》介紹給國人,通過畫中處在歷史重壓下,為捍衛勞動者而獻出自己一切的偉大的母親形象,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從而使欣賞者達到對世界最深刻的認識,擴大生活的視野。在藝術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藝術強大的魅力牽引下,去感慨一個時代或者是一個國家、地區文明發展的程度。

三 藝術欣賞以情感介入為重要標準

欣賞中國花鳥畫,認識一個人的情緒、意識,進而體會一個時代的一代人的命運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歷史”內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情緒和點點淚痕般的墨葉,使欣賞者在傷口的形式技巧的審美之外,進一步體味到作者凄苦的命運和倔強的個性,對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民族意識,以及封建專制下的平民的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藝術考核教育的重要特點,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只有對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達到了“共鳴”,才能使藝術品的存在具有價值,才能使藝術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的情感、趣味、氣質、情操、胸襟。

隨著思維科學的發展,科學家日益認識到,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統一的基礎上,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藝術通過欣賞作用于人,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震撼,激發和強化了人的創造沖動,利于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舊的藝術形式不斷翻新,新的藝術形式迅速涌現的今天,只有以情調動學生的全部的藝術審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學生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了解更多的藝術形式,領悟各種藝術形式的無窮的藝術魅力。

四 藝術欣賞以個體感受為評價標準

21世紀對全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體的審美素質水平,.針對學生而言,則指,使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愛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審美經驗,有較強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就不能沿用舊有的“優、良、及格、不及格”等作業評價或用所有學科共用的“百分制”來抽象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實踐結果。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有利于藝術的個性發展,對藝術欣賞評價的改革應首先注重藝術的這種個性發展,對每一個學生的實踐都給予極其個性化的評價。

篇(4)

可見繪畫早于文字起源。在許多出土的文物陶器上都有簡單的圖形和符號?,F在專家鑒定為可能是中國的文字起源。甲骨文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了。再說詩歌的起源。一般認為,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中為了統一步調,比如抬巨木,有領隊喊“嘿,起來!嘿起來!······”節奏一致,聲音鏗鏘。這種節奏和聲調如果記錄下來。這可能是中國詩歌的最早起源。詩歌早于文字起源。有了文字以后,詩歌才能有口口相傳到碑刻、銘文、書籍等古跡流傳。比如歐洲的(荷馬史詩),在群眾中口口相傳,有文字之后才能傳到現在。(詩經)也是如此??鬃铀鸭詮墓糯詠?00多年詩歌,編輯詩三百,使古代散亂的詩歌得到歸納整理,為中國詩歌傳唱做出了貢獻。藝術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有記載。比如:《后漢書·伏湛傳》:“ 永和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家、藝術。” “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薄稌x書·藝術傳序》:“藝術之興,由來尚矣。先王以是決猶豫,定吉兇,審存亡,省禍福。”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史體因革》:“ 后漢 為方術, 魏為方伎,晉藝術焉。”可見《隨園隨筆·梁陳遺事出廣異記》:“ 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頗多藝術,嘗盛夏會客向空大噓,氣盡成雪。”

清 吳敏樹《與筱岑論文派書》:“文章藝術之有流派,此風氣大略之云爾,其間實不必皆相師效?!?“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崩疃汀读骼说膲簟罚骸八囆g是人類生存狀態的特殊顯現和高度濃縮與提煉,是最終表達與揭示生命真諦的靈魂奇遇?!笨梢婋S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藝術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了。

二、談談藝術的種類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1、主要分為靜態藝術和動態藝術兩大類別。美術(繪畫、設計、雕塑、建筑)、音樂(聲樂、器樂、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戲劇、等都是屬于藝術類的,藝術類形態有很多很多。它可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聽藝術。美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2、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

造型藝術(雕塑、建筑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歌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電腦藝術,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凡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維、三維的,靜止畫、動畫(movie),從自由創作、服裝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工業設計、電視廣告(CM)到網頁設計,可謂包羅萬象。

三、藝術的作用

藝術是一種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著非常復雜而豐富的內容,人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具有無限發展的趨勢,并在整個社會產品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藝術價值是很重要的精神價值,其客觀作用在于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藝術的欣賞就是人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發現和尋找,是欣賞者、創作者及表演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情感共鳴。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動作、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把自己所曾經體驗過的感情表達出來,以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別人體驗到同樣的感情。藝術欣賞所產生的情感從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對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對功利性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肯定。

四、藝術的欣賞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審美活動。

五、藝術的傳播

藝術傳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采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于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后,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于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計算機藝術、電子技術、衛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于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于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于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并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于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篇(5)

對于陶瓷欣賞首先確定陶瓷是一門藝術,所以陶瓷藝術欣賞并非特立獨行與其他藝術門類,正是如此她也有著與其他藝術同樣的欣賞基礎和特性。所以弄清藝術的欣賞概況對于欣賞陶瓷亦是至關重要。

功能性。美學基本上包括著研究客觀現實美,人類的審美和藝術美的一般規律。這種審美又并非真實的美與丑,善與惡,而是經過創作者處理過的關于事態之情感的藝術表現功能,主要是以創作者個人的內心感受為主。

認知性。這種認知性具有雙層的概念,一層是出現在創作者的認知中也就會展現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種是對于觀眾而言的全新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創作者在完成初次創作之后,到觀眾欣賞后再進行多次創作的一個過程?;蚴钦f使觀眾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內心情調,作者在企圖與觀眾達到一種“知音”關系,而很難達到“共鳴”。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作品,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使讀者、觀眾和聽眾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個人的內心世界內心情懷和精神為主。

審美娛樂作用,主要是指一則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愉心悅目、暢神,通過閱讀作品或觀賞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們通過藝術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則更多的還是作者自己的自娛自樂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畫之功能就是“自娛”“以畫為樂”“寄畫于樂”“畫中煙云供養”“多壽”等,也就是通過繪畫已達到自娛和健身之作用。

符號性。任何藝術僅是屬于一種關于形式的符號。然而這種符號又并不是真實世界里面所呈現的任何事物,僅是通過作者先天學習而后天感官和經驗及長期思考而得來的某種符號形式的表現。

二、陶瓷作為工藝美術的賞析

那么當陶瓷又作為一種工藝的美術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還應該怎樣對陶瓷進行全面的欣賞?除上述心里之外我們還應該明確幾個概念。首先是工藝,工藝是指將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工作,方法,技術等。工藝美術,是指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和裝飾性美術。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為陶瓷是將未成形的泥土經過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過程的繁雜故而陶瓷可以說是火的藝術,泥的藝術,釉的藝術。然后才是美術,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的美術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造型的設計,造型的美感與欣賞,另一個是裝飾的藝術?;蛟S在一定情況下陶瓷與中國畫是同源,陶瓷從泥經過加溫成型的過程相當于造紙的過程,只是造紙沒有像陶瓷一樣要呈現出明顯的形狀也就是美,而這也可以說是陶瓷欣賞與國畫欣賞的一個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藝術表現技術。藝術技術即是藝術手法是創作者將精神美轉化成物質美的紐帶,一件優秀的作品如果沒有優秀的藝術表現手法便不能將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現得淋漓直至。所以對于藝術技術手法的評價和欣賞便是在欣賞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對于陶瓷便會首先對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進行評價,。不同的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賞瓷器的一個條件。第二個便是對于陶瓷工藝的技術進行了解,在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術,用什么樣的方法成型,用怎樣的形式塑造,因為沒有好的方法很難實現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沒有合適的技術和方法也很難實現“夢想成真”。綜合此兩點便可以體會出創作者在初期的藝術意圖和藝術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藝術,火是藝術家與成型作品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還需要了解火對于陶瓷這種工藝美術的重要意義。不同氣候下的作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形象,所以對于溫度的控制,窯位的擺放,燒制的方法等火的藝術對于陶瓷的欣賞至關重要。

造型設計也是在這一環節中應該去注意的,那么在設計中技術和意義也便產生了。每件藝術品都有著她特殊的意義,有的先從聯想而來,有的從生活實踐中而來,有的則是從文學或者是音樂等因素中而來。對于陶瓷,雖不像中國畫一樣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畢竟有著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例如古彩這種陶瓷藝術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著他的特殊性意義,是否古彩與五彩的意義不同,還是當時是對于五彩的一種期望,希望它能展現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現?,F在很多的學者認為古彩應該有古意,雖不盡然,但這是對于陶瓷的某種欣賞意義的評價。

對于裝飾的了解。或者可以把這個觀念歸納成為一個“繪瓷學”。最為明顯的有兩種裝飾手法,一則是中國畫式樣的水墨裝飾(對于此手法表現于陶瓷尚待討論)二則是綜合式的純裝飾手法。究竟怎樣的裝飾形式才表現才好,是否應該適應時代的特性和趨勢,還是保留傳統的繪畫形式和法則便是對于陶瓷“繪畫學”一個評價和欣賞角度。

還有一點是陶瓷與很多藝術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對于裝飾和造型的結合是否完美這一欣賞要素。因為陶瓷是這兩個方面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簡而言之,當你的藝術形式裝飾手法與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便是最佳狀態,如同事物的兩面,他們是缺一不可的,或許在輕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種物質方面審美和精神方面審美共同的產物;然而當你的造型脫離的裝飾或者說裝飾不符合造型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環境,所以對于畫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斷地提高了,所以說陶瓷的藝術形式可以說是一種較為復雜和綜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創作者對于不同的器物去創造不同的美感的一個挑戰,更是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不同層次的審美的考驗,藝術世界便在這三者中不斷地被擴大再縮小在擴大的重復。

三、總結

對于陶瓷的欣賞是一個及其繁雜的過程,需要掌握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眾多,故而在某一個時期他的受眾面和理解面很難和其他的藝術形式比較,更難以被大眾所充分欣賞,這需要作品和創作者以及欣賞者共同的進步和理解。在此略談陶瓷欣賞,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賞者的思路,或者改變一些對于陶瓷的認識。

參考書目: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

宗白華 《中國美學史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篇(6)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1326-3587(2011)07-0055-01

長期以來,一些美術教師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動力和習慣,嚴重壓抑了自身潛能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被壓抑了。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當前美術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素質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美術教學中應更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對美術沒有興趣,因此學習與生活脫離,還有就是對美術理論知識的缺乏,不知道怎樣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對美術失去興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啟發式原則,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從而增強其藝術表現欲和創作欲。

一件好的美術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覽,一次精到的示范,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論文導入,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引起學生對美術教學論文的短暫關注和學習激情,而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久保持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一個長久而系統的計劃,認真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習慣和個性心理,采用能使學生快樂,符合學生認知習慣,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論文形式、教學論文內容、教學論文辦法,通過長久而不間斷的鼓勵、誘導,才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并能長久的保持下去。

二、誘發想象,發揮創造性

想象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學生一旦張開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在形象思維的天空,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教師要通過精煉而藝術的語言,生動又直觀的教學及創設好的藝術氛圍,積極誘發學生大膽想象,包括對美術創作的內容、色彩等的想象。英國詩人雪萊說:“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造力的發展過程。”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作品就缺乏學生自己的特色。

三、鼓勵求異,保護創新思維

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范畫及優秀作品的欣賞,對于作畫大都心中有數。但是,許多學生喜歡“依樣葫蘆”,盡管有些學生表現得還相當不錯,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創造性、缺少個性。教師在肯定的同時,應多鼓勵他們標新立異,突破定勢思維的影響,突破范畫等的約束,敢于獨辟蹊徑,與眾不同(當然,適量的臨摹練習在美術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學生作品顯得幼稚、荒誕或丑陋,但這恰恰是他們的創新意識的流露,有的說不定還體現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師應及時予以保護和激勵,切不可挖苦,諷刺學生或將這“一棒子打死”,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

篇(7)

藝術素養是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通過對人的情感與心理的訓練和培養而建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包括藝術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等。

一、成教生藝術素養的現狀

成教生主觀上對藝術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從整體上看藝術素養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審美意識不強。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從促進入的綜合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藝術,造成了主觀審美意識不夠強。

2.藝術基礎知識不扎實,藝術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說出藝術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在對藝術作品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上,很多學生的表現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接受過系統的基礎性的藝術學習。

通過對某地的7所高校藝術素養教育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藝術素養不容樂觀。如會五線譜的學生只占調查人數的7.9%;非藝術類學生人學前接受過美術教育的僅占20%;在問及對自己的審美能力有無信心時,只有34.8%的學生認為有信心;21.7%的學生不知道中西方美術的區別,71.9%的學生對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目的

藝術素養教育,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實施這種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幫助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藝術情趣,從而使人們獲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1.積累豐富藝術知識。藝術是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和曲藝等門類的學科,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進步的藝術,從實際生活出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質,具有認識社會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積累藝術知識,不完全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質的問題。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某個藝術門類的豐富知識,最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該門類藝術的感受與鑒賞的正確的審美標準;廣泛的閱覽有助于較好地掌握這種標準,但大量的、零散的藝術知識不等于這種標準本身。

2.提高藝術鑒賞力。鑒賞力是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和欣賞程度,并能給予恰當的審美評判。藝術素養教育在內容上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兩個方面。二者中一個側重創造實踐,一個側重欣賞活動,途徑雖然不同,但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特別是在藝術素養教育中,藝術欣賞比藝術創造運用得更為普遍。藝術欣賞活動是藝術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低也是藝術素養高低的主要標志。

3.培養審美人生態度。審美人生態度指的是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產生的親切和悅的認同,這種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靈魂的而非肉體的;這種認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質料,因而它是自由而無羈絆的。培養審美人生態度關鍵是要有一個與萬物融為一體又高于萬物的人生境界,這就要求人們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的本質有宏觀、恰當的體認與把握,簡言之,就是要把遙遠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遙遠;把歷史看成現實,又把現實當成歷史;把瞬間當成永恒,又把永恒當成瞬間。我們對現實懷抱著一種審美的、藝術的態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艱難、瑣屑、索然就變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具體內容

1.哲學知識普及活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對青年成教生進行哲學教育,增強其理論思辨能力,有助于他們高屋建瓴,把握整體,突破各具體學科的局限,超越人文與科學認識的界限。把哲學教育作為“求美”文化藝術活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哲學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現實功利的人生意義、理想、信仰與終極關懷,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文藝鑒賞教育活動。文學藝術是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和綜合藝術(戲劇、戲曲、曲藝、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包含人們對不同時期人的生存狀況的描寫和反映,同時也體現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深刻思考,不僅能引發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夠升華成教生的人文關懷、潤澤成教生的心靈、促進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覺醒和提升。通過引導成教生進行文藝作品鑒賞,能夠讓他們領悟美的真諦,培養成教生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對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評論能力,能借助文學、美術、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將追求完美的意識滲透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3.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明,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強對我國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成教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讓學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樹立奮進圖強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動。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發展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不同民族經濟政治和地理因素等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差異,沒有民族文化的差異就沒有世界文化繁榮。通過對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對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統、全面的認識,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脈搏,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藝術素養教育已受到人們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培養目標不太明確,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充足的師資等。可以說,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仍是任重而道遠。

1.堅持整體教育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有全面的教育。藝術素養教育通過培養“會審美的人”在整體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須具有對美和善的鮮明的辨別能力。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對人的個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教育作為促使個體素質提高、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大。

2.規范教學管理。藝術素養教育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嚴格的教學要求是其關鍵的環節。藝術教學應和其他教學一樣,列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考核,并計入學分。國外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如在美國,不少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系所開設的部分課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學生可以自由選修,得到學分,而有些大學則將藝術列為必修課。

3.師資隊伍是保障。許多高校藝術方面的師資隊伍基礎相對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在有限的資源里狠挖潛力,建立一支實力較厚實、結構較合理的藝術師資隊伍。

篇(8)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特殊能力,要有先天的藝術基礎,更需要通過后天專門訓練獲得。美術屬于是視覺藝術,通過鑒賞美術作品,可以形成視覺沖擊力,從中感受美術創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源泉,從而對美術表象下的深刻涵義以正確的理解。

一、學生可以通過美術鑒賞了解人類的文明發展歷程

人類與繪畫存在著不解之源。早期的人類就是運用了繪畫語言進行思想表達和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人類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當然也可以從繪畫中解讀。當美術不再具有社會實用功能,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美術就被提升到藝術境界,以滿足美術觀賞者的需求。至此,美術的創作已經不再遇有公用價值,而是屬于純粹的精神產品,進入到審美創造范疇,并逐步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用物品的美化是美術發揮其物質功能的體現。美術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但是美術創作來源于個體性精神勞動,其中的獨特個性也是歷史意義的表達,需要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深入解讀其中的內涵,才能夠真正意義地領會到美術作品的美感所激發其的動人效應?!缎窃乱埂肥欠哺叩淖髌罚谡麄€作品中,所表達的都是創作者的情感和個性。寧靜的夜色,閃爍的星空,給人一種動蕩不安的感覺,這些都可以將凡高創作作品時的那種潛在意識表達出來。美術是社會性的創作,也是歷史的表達。那么在欣賞凡高的這部美術作品的時候,就要通過了解創作背景,并分析當時的美術創作流派、風格和樣式,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取向,以從自我審美角度解讀美術作品的深刻涵義。

二、學生可以通過美術鑒賞提升審美鑒別能力

美術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教育領域。將美術教學以美術鑒賞的教學形式展開,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解讀名家作品的形式美和豐富的內涵,而且還可以在教室的引導下,學習到美術作品的精細創作過程,并根據學生自己的領會能力進行訓練。美術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即鑒別和欣賞。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首先要具有美術的鑒別能力,而這正是提升美術審美層次的有效途徑。在中學的美術教學中,通過美術鑒賞教室,可以利用中學生豐富的情感,培養其對美術這種視覺語言的領悟力,以通過提高學生的視覺體驗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學生的審美鑒別能力由此而產生,并為樹立審美意識,培育高尚的審美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哭泣的女人》是畢加索的名作。畫面之美在于其所呈現出來的獨特創作形式。整個畫面都是立體的分解和組合,這是當時較為常用的美術創作手法,卻被畢加索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的形式美是獨具特色的??奁男蜗罂梢詮娜N不同的視角觀察出來,所呈現出來的畫面生動而耐人尋味??奁菬o聲似有聲的哭泣,傷心欲絕,她那內心的情感起伏令人心悸。如果深入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就可以通過畫面了解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那種欲哭無淚,那種無可奈何的心境,處于苦難歲月里的人們的憂慮等等,都可以從畢加索的這幅畫面中解讀出來。

二、搭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平臺

(一)創建探究式美術鑒賞課堂教學情境

美術鑒賞教學主要強調的是美術藝術欣賞,從中挖掘出具有藝術層次的內容加以評判,以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力和判斷力。美術欣賞資料的選擇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歷史劇入手,從中選擇出極具美感,并具有審美價值的片段。比如,中國有很多的建筑瑰寶,故宮就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接觸建筑之一。就是這樣中國古建筑群,其保存的完整性,已經被列為世界五大皇宮之首。在美術鑒賞課上,美術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故宮建筑物的畫面資料可以從歷史電視劇裁剪,比如中學生都喜歡看的《還珠格格》《康熙大帝》等等,不僅提高學生對于建筑資料的興趣,而且還引導學生對于影視劇作品從藝術的審美角度欣賞。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針對于資料中的美術藝術資料,教師首先不要講解,而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課堂教學主題。比如,背景的故宮群都經歷了哪些朝代,其建筑特點是什么。在提問的時候,教師要將問題的答案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給學生以必要的提示。學生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圖片的內容,從主觀的角度回答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實施上就是在闡述自己對于故宮建筑的觀點,其對于藝術的審美定位也就呈現出來。隨著各種新的問題不斷解決,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會影響地有所提高。

(二)將美術欣賞與音樂欣賞相結合

藝術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但是相互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音樂和美術即是如此。音樂與美術同屬于藝術門類,音樂依賴于聽覺,美術則突出視覺效果。在中學美術欣賞課上,伴隨著音樂的節奏,不僅渲染了課堂氛圍,而且還會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比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時候,為了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可以配以《黃河號子》的音樂。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不自覺地會展開想象,從自己的情感出發,將音樂和畫面內容融為一體,使學生潛移默化中,美術審美得到提升。如果說藝術欣賞活動具有感性的色彩,那么,鑒賞則融入了理性的成分,使學生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作品的意蘊之美。此外,在展示著《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美術作品,播放背景音樂的同時,還可以請一名同學朗誦詩句,引導學生達到“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達到創新思維所追求的境界。

結語:

篇(9)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因此,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如今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我們應該時刻掌握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術課程中更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術鑒賞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1.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直的追求,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它孕育于豐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術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進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各種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美術家們在創作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在受到所處環境、文化的影響。高中美術欣賞課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在美術鑒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中去學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2.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新課標下中學美術教學應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實現人文追求,相對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人文教育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更為重要。學校教育就應該以德為治,在教學中應做到以德為先,美術課的內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積極健康的人文思想,從藝術品的欣賞中挖掘德育素材,將德育等人文教學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價值觀。高中美術課中,欣賞課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也是現今教學、教育的現實要求。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若干建議

首先,在以往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說多是以美術知識為側重點,人文知識、素養為輔,所以,教師應該要轉變觀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要以發展的全面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現,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其次,人文文化素養包含在廣泛的現實環境及其文化中,美術欣賞也不能孤立,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例如,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綜合教學。把音樂引進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心境,體驗藝術的真諦,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制作課件,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這樣可以創造美術鑒賞課文化情境,以圖文并茂、圖聲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鑒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既自覺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觀念。

再有,通過欣賞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講解,向學生滲透作品中所表達的積極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讀大師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時,講述有關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讓學生走進梵高的所在情境,以體會到俯仰張弛掙扎的向日葵,充溢著張力的新生命在凋殘痛苦的舊生命中誕生,這樣學生在鑒賞時,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來的壓抑人生,以及了解更為重要的梵高的愛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記下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過美術鑒賞教學,使學生了解到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無論是中國水墨畫的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的抒情詩學,寫意畫學;還是表達了生活勇氣和生活熱情的民間藝術品,都將學生的思想升華到對民族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的贊美和熱愛上,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有目的、有重點地發掘人文因素,使學生能具備一個特別的眼,一顆多感的心,一份豐富的情,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更好地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真正的素質教育。

篇(10)

美術欣賞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強發展起來的。這要求教師不僅知識要更新,能廣泛涉及中外古今美術史知識,而且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準確。高中美術課時安排少,在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畫的基本技能,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對學生不斷的啟發和熏陶,來培養他們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結合自己的實踐和理論學習,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術欣賞課只是停留在簡單甚至膚淺的層面上,而高層次的美術欣賞應以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為理論支撐,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來評判美術作品,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基礎知識和作品欣賞不能并重的表現。很多美術欣賞課常常是煩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地介紹,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同樣,以“美”和“不美”來評述美術作品,對高中生而言可以說是膚淺的,我們知道,“美”給人的感受是多樣的,和諧謂之美,悲壯謂之美,崇高謂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內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復雜性。所有這些,說明一點: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

二、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注重對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欣賞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這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美術作品的欣賞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既向學生傳授了審美知識,又給學生做出了審美示范,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具體到內容和形式上。

美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自參與和體驗,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師自身須苦下工夫,提高自身專業、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意會,可言傳”,語言準確而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一課中講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教師在講解這幅作品的時候,先從畫面的形式切入:畫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獨坐船頭在垂釣,周圍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導學生完思考周圍大面積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這幅畫描繪的內容是什么?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可再進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并闡明詩的意境與畫中內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語文課那樣在欣賞評述中完全以“文學解釋”代替美術作品欣賞。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與情節、詩詞的介紹不能和作品的美術語言、形式、風格結合起來,那也不是真正的美術欣賞。另外還應避免把美術欣賞課上成美術史論課而陷入史論的之中,而應欣賞到點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內容和形式兩個要素。在引導學生欣賞具體的美術作品時,還應該注意選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學生認識到在藝術史上這些觀念并存的局面,從而拓寬他們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學生框死在一個固定的欣賞模式里。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響,并且從中受到教育。

我們提倡的審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認識美的規律,觸動學生的感官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注意溝通,共同參與

美術作品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與藝術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是溝通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其任務是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識,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學生對美術作品必然會產生各種看法或不同的評價。教師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補充,但絕對不要輕易地將專家或教師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因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本無統一的標準,一定程度上,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對作品的再創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學生自己會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內涵。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只有當學生參與到美術活動之中,親自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把握才能成為可能,從而更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所以在課堂中要注意師生共同參與,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需要的就是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敢說、想說,而這個平臺則需要教師去構建,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方向,給予引導,使師生在共同參與、平等切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活動。當然,這一切都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包括情境設計、問題設計、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

總之,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突出學科特征,并做到德育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美術基礎知識的引導和作品欣賞相結合;注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欣賞;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注意溝通,共同參與;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思。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完善自我,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時代的步伐相一致。

參考文獻:

[1]鄭和鈞,鄧京華,等.高中生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美術教學參考書(一).1版.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05.

上一篇: 認知心理論文 下一篇: 建筑防雷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亚洲中文字幕的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乱码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看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