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評審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高校學術評價和資源有效配置的一項核心制度安排。這項制度安排,一方面關乎學術評價和資源配置的公正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涉及教師的學術訴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對其進行理論探討,不僅有助于對教師內心感受及行為的有效預測和疏導,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一、公平:作為動機的概念表述
公平,作為比較(公平)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指組織行為學、制度經濟學意義上的動機,即制度對于人的內心感受和行為的影響。根據基于動機的公平理論,公平可分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
1.分配公平。它是指教師對資源配置(分配)結果的公平感受。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來講,這種分配公平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判斷而產生的內心感受:一是職稱評審最終結果是否存在把不該評上的教師評上了,二是職稱評審最終結果是否存在把該評上的教師卻沒有評上。假如職稱評審結果沒有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則是公平的。否則,就是不公平的。這是一種傳統的分配公平。而現代公平則是一種比較,即當一個人取得了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所謂相對量是指個人所付出的勞動及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也指個人目前付出的勞動與自己過去的勞動進行縱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很顯然,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分配公平主要是后者,即個人目前付出的勞動與自己過去勞動進行縱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
2.程序公平。它是指“人們只要具有過程控制的權利,不管最終評審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公平感都會顯著增加”;“當人們認識到用來制定關于結果的分配方面的決策程序是公平的時候,他們會受到更多的激勵,會更賣力地工作”。綜上所述,程序公平的核心和前提是指決策的參與權,即人們只要參與了決策過程,哪怕結果(分配)是不公平的,也會認為是公平的。而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程序公平,只是一種形式的程序公平,還不是實質的程序公平。所謂形式的程序公平,是指制度程序設計和運作,關注的是制度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問題。如申報條件是否實行科學量化,論著評審是否實行盲評盲審,評審專家挑選是否實行隨機抽選,評審結果表決是否采用無記名投票等等。而對評審過程中教師如何參與和監督?評審結果是否當場公開?教師是否具有獲悉評審的知情權和申訴權等等,并沒有太多關注和重視。然而,后者恰恰是實質的程序公平。
3.互動公平。它是指在程序實施過程中,關注程序的執行者對待員工的態度、方式等,以及對員工的公平知覺影響。互動公平可分解為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人際公映的是員工被那些與執行程序和決策結果有關的當權者以禮相待和尊重的程度;信息公平是指向員工傳遞有關信息,解釋為什么采取某種分配程序和為什么是這樣的分配結果的程度。就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來說,這種互動公平只是近幾年作為人本管理的合理內容而進入管理者視野的。在傳統社會,管理者憑藉權力制定制度和規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而教師對制度的服從、執行,也似乎順理成章。然而,現代管理強調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師)之間講究人格的平等,而且管理與服務,是管理中有服務,服務中有管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人際公平中的平等、尊重,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文本意義的表述,信息公平中信息不公平不對稱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公平:作為問題視角的制度分析
把公平納入到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之中,這是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內在要求。但這種制度設計和安排,內在地存在一些制度本身無法克服和彌補的公平問題。
1.“效率優先”中的公平有限。制度或分配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是人們創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現行社會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則。這是因為我國是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首要的任務是創造財富,而不是分配。因此,在分配關系處理上,效率是第一位的,公平是第二位的。沒有效率,就談不上公平。“在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背景下,可能保證效率比保證公平更為重要。而效率通常是公平的基礎,一種配置要公平就必須是有效率的。”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以效率優先或效率為基礎的一種分配制度。我們應該承認,這種分配制度是現階段一種比較公平的高校教師分配制度。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公平有限,是以效率優先或以效率為基礎或前提的。這就意味著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公平并不具有第一意義,或者說,公平并不具有獨立意義。在高校教師分配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即使把這種公平作為一種理念來設計,其制度安排上也必然存在公平有限或不公平的問題。
同時,現今分配制度包括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屬于終極分配制度。效率是優先了,而公平很少兼顧。
2.“競爭配置”中的公平缺失。教授作為寶貴稀缺的社會資源,通過相互競爭而獲得,這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和社會公平的體現。“只要能夠使社會所有成員總效用最大化,這就是公平的。而這種效用的最大化,如果通過絕對平均主義,只能是一種空談,那么競爭毋庸置疑就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擇。雖然個別的政策性傾斜可能有助于局部地區或個人能夠更加逼近他們理想的公平,但是,這不能為整體上的競爭性的資源配置提供否定依據。確實如此,總體上我們應該對這種競爭性的資源配置方式持肯定的態度。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種”競爭配置“也還存在很多問題。目前國內外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基本上采用差額競爭配置方式,即競爭者不管是優異的,還是平庸者,都統一采取差額競爭配置方式,也就是說即使競爭雙方學術上都已經達到教授的水平,由于差額競爭,其結果只能是彼上此下,或彼下此上。這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囚徒博弈“。顯然,是不公平的。現代競爭,是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只具備一種資源或一種實力,是很難在競爭中取勝的。假如”競爭配置“不能為學者提供一個公平競爭使之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那么這種制度還能說公平嗎?
3.”學術主導“中的公平失衡。高校是一個學術組織,教授又是一種學術稱謂,因此建立”學術主導“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應該說是公平的。但問題是”學術主導“中的學術指什么?什么樣的學術才是主導的?博耶在《學術反思》報告中認為,學術活動意味著參與研究,但作為學者的大學教師,他們的工作還意味著尋求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設橋梁,并把自己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據此,他提出了四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學術形式———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博耶的新學術觀,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但在高校特別是層次比較高的大學,并沒有接受博耶的新學術觀,還基本上以發現的學術作為學術評價的依據。如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了解或評價一個科研人員學術水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請他列出近期在國際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及科研機構也正在將量化的學術標準用于評價科技人員的學術水平,并用作職稱晉升及獎勵的參考。如對于從事基礎研究人員強調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論文入選SCI及同行引用的情況。可見,世界各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制度和教師職稱評審制度,仍然以”發現的學術“為主導。這種學術評價制度或者說教師職稱評價制度,對于從事”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的教師來說,是極不公平的。致使那些從事這些學術活動的教師,終身評不上教授甚至是副教授。可見,”學術主導“(實質是以”發現的學術“為主導)的學術評價制度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存在公平問題的。
三、公平:作為價值承載的制度構建
價值承載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特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承載的是一種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關注的是制度的動機,即制度對人的態度、情感、人格、精神的內心感受。因此,作為價值承載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構建,就是應從文化價值角度進行制度構建。
1.從教師的內心感受上進行構建。傳統經濟時期,人們把制度(包括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等同于”政治“,只強調”執行“和”服從“。至于制度對于教師的內心感受,是不太顧及的。其結果是制度與人缺乏互動。從教師的內心感受上進行構建,就是制度設計和安排從關注制度外在政治到關注制度內在主體———教師的轉變,即關注制度對教師的態度、情感、人格、精神等內心感受和影響,并根據其內心感受和影響的程度進行動態調整,使制度與教師內心感受和影響保持一種互動,從而提高制度對教師的內心感受和行為導向的激勵功效。如在”程序公平“、”互動公平“方面,首先考慮教師的內心感受和影響,可設立職稱評審教師的”溫馨提示“電子信箱,使教師能及時獲悉與職稱評審的有關政策、規定、評審程序等信息,以達到信息溝通與互動的目的;其次設立教師職稱評審的接待制度,學校人事部門要熱情接待教師對職稱評審政策、規定的咨詢,解答教師提出的疑難問題等;再次建立教師職稱評審的回避制度,以確保職稱評審的公平競爭。在”分配公平“方面,不是簡單地公布職稱評審的結果,而應從教師特別是未被評審通過的教師內心感受上多思考,出臺一些相關制度,如教師職稱評審的知情權制度、教師職稱評審監督制度和教師職稱評審申訴制。這些制度的建立,能給未被評上的教師有一種說法,或者提供一個釋放和宣泄情緒的空間。
2.從教師的個體特質上進行構建。高校教師雖在一個由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聚集的學術環境里工作,但由于所從事的學科專業的不同和教師個體興趣愛好的差異,因而教師個體特質也表現為千差萬別。在高校,雖然教師承擔與大學職能和功能相關的任務,但具體到每一位教師來說,會根據自己的個體特質進行選擇,或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然后,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社會服務,都是專業化很強的工作,因而工作績效評價側重點是有不同的。如從事教學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知識傳播上;從事科研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知識創新上;從事社會服務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服務質量和效率上。因此,我們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必須根據教師的不同個體特質,從傳統統一管理向現代分類管理進行轉變。這種分類管理的制度,可分為分層分類管理和分學科專業管理。一是分層分類管理,即把教師分成教學型、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并根據不同類型教師承擔的任務進行考核和職稱晉升。對教學型教師,只要能做到高效傳播知識,并在教學研究或教學改革方面成績突出,即使沒有參與基礎研究,仍然可以晉升教授;對研究型教師,只要在本學科本領域知識創新取得標志性的成果,教學上達到基本要求,就可以晉升教授;對教學研究型教師,則根據教學研究型或研究教學型的不同要求,提出一個綜合的晉升標準。只要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晉升。二是分學科分專業管理。學科專業是分門別類的,不同學科專業的差異性很大。因此,學術評價和職稱晉升標準,必須以學科專業為單元進行設立。申報教授、副教授職稱最低分,全校不應統一,也不可能統一,但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專業情況,提出申報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基本要求,包括最低分,并作為不同學科專業申報晉升教授的參考依據。
3.從教師”文化自覺“上進行構建。盡管我們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力求做到公平,但事實上是很難達到的。可見,想單純依賴制度達到或解決制度公平,不太現實。因此,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應跳出”職稱“的怪圈,積極倡導和營造提升教師學術抱負水平的文化自覺。這樣,反而會更有助于解決教師的職稱問題。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高校的文化自覺,重在精神追求和內心的提升,是教師對真、善、美的追求,但并不是反對和否定教師的物質需求。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人,應該具有社會人對精神和物質需求的一般特性。但高校教師是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因此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上表現出與社會群體不同的特性。有研究表明:教師的各種需求先后排序分別是:創造和成就的需求;自尊和榮譽的需求;學習與發展的需求;自主與公平競爭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物質豐富性的需求。顯然,教師對精神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對物質需求是最低的。這種對物質需求的超越性,恰恰是倡導和營造提升教師學術抱負水平文化自覺的最佳切入點。事實證明,教師一旦形成這種文化自覺后,”就會有一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信念,恒久不遷,鍥而不舍,毫不動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直到理想實現“。只有當教師把真善美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把學術作為終生追求的事業,”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為學術而學術,那么他們在學術上修得”正果“的同時,也會意外地獲得工作的”副產品“(教授)。制度公平的實現,其實也可以殊途同歸。
參考文獻
[1]周浩,龍立榮。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動公正影響效果的差異[J]。心理學報,2005(05)。
[2]劉越,王彥。從精神壓力的實證研究探悉高校教師的組織公平感[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3]劉亞,龍立榮,等。組織公平感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3(03)。
[4]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5]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467.
[6]趙軍。高等教育公平: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09(02)。
[7]顧建民,董小燕。美國高校的學術反思與學術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
自改革開放后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聘任制度以來,已有整整二十余年的時間。回顧這二十年職稱改革工作的實施情況,不僅增強了專業技術人員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中的責任感,也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穩定了專業技術隊伍。通過對學術、技術、專業水平及成就的考核和評價,調動了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人才的成長和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并為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供了積極的意義。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的政策,特別是職稱評審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論資排輩、降低標準、擴大評審范圍和片面強調學歷、論文等問題在評審過程中日益突出。在這個過程中,人事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部分職稱系列由評審改為參加統一的資格考試,一部分職稱系列過渡為考評結合,但大部分職稱系列仍采取評審方式。2000年,中科院率先取消職稱評審,改評為聘,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崗位與職稱掛鉤。距中科院實行改評為聘已整整九年,九年前當中科院首先舉起這面職稱改革的大旗時,許多學校在深受職稱評審所引進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困擾的同時也爭相效仿,改評為聘一時方興未艾。作為國內一流大學的代表北大也對職稱評審工作做了大膽的改革與探索,一些管理機制靈活的民辦高校的職稱管理模式幾乎都由聘任取代了評審,但時至今日,改評為聘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中的利和弊怎樣看待?如何權衡?始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職稱評審與聘任相結合仍然是各單位專業技術職務管理的主要方式。那么,改評為聘的現實弊端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和探討一下:
一、目前缺乏取消職稱評審制度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職稱改革作為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的一部分,要與國家勞動人事制度、工資制度、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相銜接,取消職稱評審,只能與聘任職稱掛鉤。
對于方式相對靈活、動態管理的聘任職稱來說,必須建立相應完善的配套政策才能夠更好的應對改評為聘的職稱管理模式。許多政策和制度的頒布與實施,是依據社會發展和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取消職稱評審,現在是不是最好的時機?各方面承受能力和相應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備?在哪一級的單位、部門實施?都是目前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如果職稱評審在未實行任何過渡政策的前提下取消,勢必會挫傷許多人的積極性。
二、評審獲得的職稱資格較聘任取得的職稱在社會人才評價中的認可度更高
目前,職稱評審已經逐漸規范到對專業技術人員相應的等級有較完善、全面的規定和條件,特別是一些硬指標作為職稱評審的規則、規定,客觀上對少部分庸才、南郭先生有一定的防范、過濾作用。盡管職稱評審仍然存在著各種矛盾,但不容置疑,評審獲得的職稱資格較聘任取得的職稱在人才評價中的認可度更高,人們習慣認為聘任職稱僅僅是對一個人階段性能力的評價和認可,而通過評審獲得的職稱資格才是對一個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和能力的綜合評價。因此,即便實施聘任制的單位,一些專業技術人才仍然希望爭取到相應評審組織的職稱資格認可。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今天,通過一級評審組織評審的職稱資格在人才市場中的人才評價中普遍能得到學術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成績的廣泛認可。職稱評審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成了衡量知識分子貢獻大小、學識多寡和勤懇程度的一臺心理天平。
三、取消職稱評審更可能被主觀人為因素左右
從大家所熟悉的錢鐘書先生所著的《圍城》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解放前我國大學的職稱就已經實行了崗位聘任制,由校長根據個人的經歷、才智直接聘任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從方鴻漸一行應聘三閭大學的過程,我們不難看出崗位聘任制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從資歷、學歷、人情、能力綜合因素的考慮,有可能并不能杜絕庸才得聘,人才落聘的陋癥,優秀人才的價值同樣不能得到應有的認定。社會現狀是在現有的體制下,人情、關系在社會方方面面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職稱聘任制使人為的作用比重加大,更容易產生暗箱操作和腐敗,任人唯親、任意拔高或降低條件這些人為的因素左右聘任結果都在所難免。最后還有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在規模有限的高校內,同專業、相近專業及學科對同行的評價存在同行是冤家的說法,條件苛刻。二是本著抬頭不見低頭見,怕得罪人的想法,隨意放寬條件,顯然這兩種做法都有失公正。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實施至今的職稱評審制度如果一旦被取消,勢必要暴露出其他更大的矛盾,改評為聘的公正性必將受到很大的置疑。由于缺乏評審條件的制約,監督機制差,職稱對于專業技術人員來說,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一定程度上反而還會挫傷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四、聘任制更有可能滋長科學研究的學術短期行為
職稱聘任管理是崗位管理的延伸,因而決定了在聘任制度、辦法和條件的制定上,較職稱評審管理周期相對更短,要求專業技術人員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科研工作的短期行為。有一些學科需要做大量的實驗、深入的研究和長時間的思考才有可能形成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有一些科學研究不僅需要長時間沉下心來去嘗試去探索去鉆研,而且有可能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和智慧,最終都沒有得到預期的收獲有些甚至是失敗,但盡管是失敗都為之后的研究和后人留下寶貴的經驗,還有一些科研成果需經歷相當長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其價值所在。如果改評為聘,必然會引導專業技術人員過分關注業績成果,違背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性,就其長遠發展戰略來說,對基礎性科學研究的影響更大,難以做到科學研究的厚積薄發。如今的職稱評審已經滋生了大量科研造假、論文拼揍抄襲、相互掛名、等學術腐敗現象,許多論文論著的發表與出版,不是為了傳播學術觀點,展示研究成果,而僅僅是為了評職稱,改評為聘,只會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職稱評審的公正性、客觀性不僅僅依據一種辦法、制度,而是建立在一種機制和環境下,單純地改革、改良,其作用微乎其微。職稱評審并非象現在許多業內人士所說的幾乎起不到激勵作用,而是如何把握、如何操作在評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把職稱待遇由終身制轉變為一定監督下的與考核相結合的制度。取消職稱待遇的終身制,而不是取消職稱評審,畢竟在一種新的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建立以前,這還不失為一種衡量標準。
參考文獻:
[1]劉萬英。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思考[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19.
[2]楊詠梅。張東.關于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工作的探討[J].管理觀察,2009。19.
在高校,職稱改革工作必須打破神秘感,做到該公開的公開。因為它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牽動著每個教職員工的心。人們十分愿意了解凡與職稱改革有關的問題。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更想知道自己能否評得上。因此人們就設法到處打聽,打聽的情況有真有假,做出的分析和結論也有對有錯,在人們思想當中就會形成這樣那樣的思想間題,結果給職稱改革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打破神秘感,增加透明度,做到能公開的公開,暫時不能公開的,向大家說明情況,十分必要。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公開:
(一)職稱改革的文件公開。職改工作一開始就需要把中央、省的有關文件,向學校各系、各單位的領導原文傳達,將省主管部門對此項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原原本本地講清楚。有些重要文件,或某些文件的有關部分,可翻印出來,發到各系各有關單位,便于負責同志們傳達貫徹和加深對文件的理解。被評審人員吃透了文件精神,就會用文件去對照自己,哪些方面自己夠條件哪些地方自己欠缺,都會心中有數。這樣做,同時也起到了教職員工監督學校在執行政策方面有無差錯的作用。在職改中,遇到文件中尚未涉及,但學校存在的問題,都應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請示的結果也應及時在各系各單位領導中公開,及時傳達給群眾。群眾掌握了文件精神,學校又嚴格按文件辦事,在職改過程中,出問題就會少,工作進展就會順利。
(二)崗位數額和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數公開。職改工作中,本次晉升多少個正高、副高、中級,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對此應做到公開。在公開崗位數額的同時,也要把學校經匯總后各系、各單位的情況,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數加以公開。兩個數字擺出來,被評審人員就會考慮自己的情況,他人的情況,何人通過無問題,何人是邊沿人物,何人根本無望,自己屬于什么情況,都會有個概略分析。當然,在這時明知自己條件差點,碰碰運氣者有之,但碰不上就算了,覺得理所當然,怨言也少了。根據崗位數額,各單位往學校推薦人選,就能本著好中選優,優中選尖子的原則辦理。
因為被評審人都有了較多的分析,有的人獲得通過當然高興通不過去,覺得學校所做的工作符合文件精神,心情也就很快得到平和,反之,大家對崗位數額一概不知,就會形成亂打聽,更因為思想準備不足,通小過乃·思想扭彎的時間也會加長,給學校增加很多工作星。
(三)職稱改革工作的日程公開。職稱改革上作一開始,就應把日程安排好,便務系、各單位領導、教職員工,知道哪一天干什么這樣領導心里有數,被評審者哪天于什么也清楚,上作有條不紊,既加快工作進度,又防止了領導和被評審人員的忙亂和誤事。
(四)學科組和評委會投票表決結果公開了令孕科組和校評委會,投票表決后,作人員應當場統計,當場宣布己獲以仁票的通過人員名單。被評審人得知了自己的情況,不再到處打聽。使學校穩而有序。
二、讓被評審人到會陳述
在職稱評審過程中,為較全面廠解被評審人員的情況,讓被評審人到學科組或評委會陳述的辦法是個好辦法。被評審人能在評委會或學科組講一講自己的成績,讓評審人員了解自己,他們會感到機會難得,也是晉升職稱關鍵的一步,會認真對待。被評審人員到會上講一講,對評審成員了解被評審人員實屬必要。陳述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宜過長。
這樣做可表現出如下幾點好處:
(一)被評審者到評委會或學科組陳述目己的情說,因時間短,要求他們必須講的集中、精煉、清楚明白,把自己任現職以來的主要思想表現和業績情況都概述出來。因此,評審人聽后印象深刻。并為評審人員對被評審人員進行對比分析,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
從而能夠較好地做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尖子,避免一了對被評審者情況一了解不全面,而做出片面結論,得出不理想的結果。
(二)被評審者到會陳述,不是單個人自已在那里講,而是除了評委或學科組成員外,還有同學科組的其他被評審人參加聽和講。誰的成績大,業績突出不僅評委們聽見了,被評審者們也都聽見了。會上,他們自己通過與別人比較,大體知道自己排行第兒,估計出自己能否通過。成績稍差的人,也會暗下決心,今后要抓緊時間,積極努力,爭取大的成績。實際上,通過這一講,交流情況,同時提高了大家的競爭意識,進一步鼓了大家的干勁。
(三)校評委或學科組成員一般都有校領導、系單位的負責人在內,他們聽了被評審者們的陳述,對學校各系、各單位專業技術隊伍有了進一步了解。幾年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如何,出了哪些成果,當前的問題在哪里,將來怎樣改進學校的衛作,怎樣進一步關心培養知識分子,等等,都有了不少感性材料,做到了心中有數。
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規定
城市綠化必須摒棄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樹栽樹”等大挖大填和斧鑿痕跡,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記者于健
本報11月4日訊 教師評職稱,從重科研轉為重教學,今年起,青島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指揮棒”將改變方向,說課評估的比重增加,論文獲獎不再成為評審依據。教師評職稱今后將不用再花錢花精力。
4日,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了解到,本月起,2009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今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政策做出調整,論文在職稱評審中所占比重將降低,不再把論文獲獎等作為評審依據,也不再受理申報人員提交的各種論文獲獎證書。對于參評人員提交的發表的論文、著作,也需交由相應專業的專家評委認真審閱、考察,將專家做出的評鑒意見作為評審依據之一。教師職稱評審將注重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表現,說課評估的評價比重將增加。凡申報晉升高、中級教師職稱的人員都需要參加由青島市教育局統一組織的說課評估,說課評估的意見將作為評審的重要依據,引導中小學教師全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青島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解釋說,青島市中小學共有在職教師7萬余人,職稱評審歷來都是全市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往年,為了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做點科研工作,獲獎論文一直是評審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從實際參評情況來看,論文的獎項太多太濫。而為了能在論文上爭取更多的職稱加分,不少教師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對促進教學沒有什么意義。在中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是一項傳統的技術工作,更應該加強教研,而不是科研。這次調整,主要是倡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中,放到關心愛護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學生成長上,也是給教師減負。
職稱評審“指揮棒”調整方向,班主任的評價比重也要提高。今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要加大對班主任工作的傾斜力度,優先推薦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晉升職稱,從而鼓勵教師積極承擔班主任工作任務,積極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
2、論文字數少。一般大多數的單位要求職稱論文必須是2000字符以上。例如,山東省會計職稱政策中就有明確要求,文章字數要在2000字以上才有效。因為大部分的期刊排版方式,單版面字符數都在2500左右。所以,發表一個版面的文章在很多地區都是認可的。但是,還有部分地區要求文章字數必須在3000字以上。而大部分期刊單版面字數都很難超過3000字。所以,這些地區的作者必須在1.5個版面以上。以免造成發表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中不被認可。也因為此,很多期刊是要求1.5個版面起發的。另外,有部分的雜志允許刊登短文(通常低于1500字的文章,都可以稱為短文)。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職稱評審制度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職稱評審時,將發表的職稱論文作為重要的評定指標[1],尤其是核心期刊論文更是衡量學術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職稱論文認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難點也是針對發表的核心期刊進行甄別。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認定主要針對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規期刊進行甄別。該校從2013年起開始承接職稱論文認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務對象為大學在職的教師及新疆醫科大學六所附屬醫院的醫生群體。
1 職稱論文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讀者缺乏對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鑒別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職稱論文中,評審的形式主要還是以科研論文為主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被普遍認為是高水平的論文,并作為衡量科研工作者學術水平、晉升高級職稱、取得碩博士論文答辯資格、申報科研項目、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的重要依據之一[2]。
在接待讀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職工為了能快速的,將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營利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費很快就會發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發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師和科研人員缺乏對非法期刊的鑒別能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常常將文章寄給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幾年隨著對晉升職稱的要求越來越高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成了必要條件。很多教職工不是通過正規途徑而是通過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這些中介會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個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現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與正版期刊一致,目錄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師及職工科研人員填寫論文認定表不認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評審職稱的高峰期,在評審前圖書館都會發一份如何填寫論文認定的通知到每個單位的人事機構,而且在每個認定表的下面都會有個填寫說明,但是準備晉升職稱的教職人員,很多都不認真閱讀填寫說明,在填寫認定表時發生一些低級的錯誤如論文題目經常有錯別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發表的刊物的名稱也寫錯。上述錯誤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使得做論文認定的老師必須再次幫助重新填寫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讓讀者重新填寫,在這反復修改的過程中無形中又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更延遲了認定報告完成的時間,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醫學類院校在社科類論文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該校是非綜合類大學主要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在訂購數據庫資源時首先需要考慮到以醫學類數據庫和紙質期刊為主。但是除與醫學相關的學院,該校還有一些是非醫學類的學院,如:社會科學類、語言類、工程技術類和體育類等專業,在認證這些社會科學類專業老師的時候遇到社科類的資源不足。在訂購數據庫時首先得考慮醫學類數據庫,比如萬方數據庫,由于從2008年起,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建立了“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數據庫”獨家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萬方收錄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全文。在獲取高質量的醫學期刊文獻全文時,萬方(期刊)數據庫有很大優勢[3]。而社科類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而且該數據庫每年的訂購費用漲幅比其他數據庫高,因每年訂購數據庫的經費有限不能全部訂購,不能滿足全學院老師的需求。還有對社科類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無法認定或者認定時沒有把握,必須跟社科類的院校如,新疆師范大學等聯系溝通后才能確定是否為核心期刊,還有一些教職工的的是民族語言,沒有專門的民族語言的數據庫可以認定。
1.4 委托單位與認定機構之間缺乏溝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每年的職稱論文認定工作當中發現很多委托單位的人事部門與認定機構缺乏溝通,甚至不溝通。在每年的認定工作開始階段,認定機構首先要發通知到每個單位的管理職稱的部門,大部分都是學校或者醫院的人事部門在負責晉升職稱的工作,然后再由各個人事部門把文件傳達到擬進職稱教職工。在這過程中往往有一個環節溝通不清楚,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在某個附屬醫院通知晉升職稱的人事部門因不清楚哪些條件的職工要做論文相似性檢測,導致該附屬醫院的很多擬進職稱的職工誤以為都要做論文相似性檢測,最終和該認定機構和醫院的人事部門溝通后解決了問題。
1.5 對往年做的論文認定報告缺乏規范的存檔及整理
該校自2013年開始開展論文認定這項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論文認定報告,完成的報告也共計千份,缺乏規范化的存檔,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電腦里而沒有進行集中和系統的存檔管理。比如一個讀者今年晉升職稱,今年給他做論文認定的是一個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晉升通過,明年還要繼續評職稱那么就不能保證還是去年的老師給他再次做論文認定。或者因老師進修休假等其他原因,還得再次重復去年的工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為是不同部門的老師做的論文,可能今天剛好調休不在,使得讀者不能按時拿到報告。再次就是由于電腦存在感染病毒的隱患不得不重做系統,存檔的報告就可能存在丟失的情況。
2 職稱論文認定工作中問題的解決和對策
2.1 加強宣傳提高讀者信息素養
2.1.1 開展專題講座
學科館員是學科服務的主體,是實施學科服務的核心基礎,擔負著學科信息資源服務、學科信息素質教育、學科資源建設、參考咨詢服務、院系聯絡人等職[3]。在開展論文認定工作前期做好準備工作,根據學科館員對口的單位積極開展專題講座,專門針對學校及各所附屬醫院進行專題的講座,在工作開展前即做好計劃和準備工作。
2.1.2 利用現代化手段宣傳圖書館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圖書館通過微博、微信、移動圖書館等通信手段推廣論文認定工作的規范要求及注意事項,擴大宣傳,推廣多元化服務提高讀者信息素養。
2.2 與其他社科類院校加強合作
在解決社科類資源不足的問題上可以加強與其他社科類院校合作如新疆師范大學和新疆大學,實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類院校完成論文認定的工作。再次可通過維普數據庫和超星Medalink數據庫中的文獻傳遞功能彌補社會科學類期刊資源不足。
2.3 加強認定機構與委托單位的溝通
在每年的論文認定工作開展前積極與委托單位聯系,找到主要負責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可以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這些負責人的通訊錄,積極與他們聯系,有問題及時溝通及時解決。
2.4 建立新疆醫科大學職稱論文文檔管理系統
在每年職稱評審工作結束后,督促每位老師做好論文認定報告的存檔工作,進行規范化的存檔并建立新疆醫科大學職稱論文文檔管理系統,建立該系統可以實現提交論文認定報告、檢索、存儲、統計分析的功能。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在3年的論文認定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有的問題比較簡單,有的問題比較復雜。該文主要通過總結、歸納、分析出最常見的問題以期能夠給從事該工作的其他單位提供借鑒,通過問題的提出最終提出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能更好地為新疆醫科大學教職工及附屬醫院的職工服務。
參考文獻
1:論文的選題、論文寫作規范以及論文所發表的時間。在此建議畢業或者職稱論文一定要提前準備,以免影響您的順利畢業和評職。
2:論文
方面,很多省份都有明確的論文要求,重復率幅度從10%-30%不等,發現抄襲是一種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可能會被列入黑名單,甚至會被取消當年的評審資格。因此,在論文準備時要注意行文規范,引用前人成果要有批注,不得進行抄襲。
了解晉升的細節,做到心理有數:
1、首先了解單位對刊物的要求,有的單位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發表就可以,有的有嚴格的要求,必須要發到什么類型的刊物或者是某某刊物上,這個之前要做好詳細的了解;
2、了解具體晉升材料提交的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
3、了解清楚,你目前晉升職稱所需發表的論文數量的要求,為選擇期刊做準備; 如何做好職稱論文的寫作:
1、如果是第一次寫作學術性的論文,最好要了解清楚所投期刊對寫作格式的具體要求;
2、課題新穎這是每個期刊都會要求的,但是不新穎的不一定也發不了,這個需要和編輯搞好關系,或者可以請機構代勞;
3、文章的重復率,引文要有但是不要多,現在超過30%以上引用其它文章的原則上都不會被錄取;
4、寫作的周期,從查收資料到初稿完成的時間大致在30-40天左右;
選一本好的雜志發表:
1、雜志分核心期刊、國家期刊、省級期刊,(現在一些期刊為了增加收益都增加了增刊這類型的盡量不要投,另外省級期刊的認定并不一定是寫省名稱的就是省級期刊,之前有作者咨詢比如:廣東醫學,就誤以為是省級期刊)
2、越是核心期刊,審稿的時間越長,相應的含金量也會越高,想要發表核心期刊的作者一定要看清楚對投稿的要求,另外這類期刊永遠都不會缺少稿源,所以
論文格式網-專注于論文格式解析
建議你如果有合適的發表渠道盡量選擇發表渠道來發。
3、和編輯溝通要尊重她,因為她是為你幫事的人,她如果幫你去落實了,你會很快的得到結果,如果因為你態度不好而沒有得到她的幫助,我想損失的只有你自己。
4、如何選擇放心的機構來幫你,我看了大家在這個貼子前發的總總評價,感覺現在的機構真的假的太多,諸如收了審稿費就打不通電話的等等這些,我想大家還是引以為鑒。
1.引言
我國圖書館職稱評審從1981年國務院頒發《圖書、檔案、資料專業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開始,已走過三十年。隨著評審工作的進行,圖書館人也在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對目前我國圖書館界學者開展圖書館職稱評審工作研究的情況進行階段性的梳理與歸納,以期對我國圖書館職稱評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參考。
2.圖書館職稱評審研究的主要內容
國內學者對圖書館職稱評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稱評審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兩個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職稱評審的作用也有論及。下面分別加以闡述,并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
2.1職稱評審作用的研究
職稱評審對圖書館事業所起的作用,學者們主要從正面給予了充分肯定。苗麗安、王君認為,圖書館職稱評審改善了隊伍結構;提高了隊伍素質;調動了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增強了相互了解與交流[1]。王霞認為,評審提高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社會地位,穩定了圖書館的專業隊伍,提升了圖書館的專業形象,對推動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鮑碧娥等認為,評審既穩定了圖書館的專業隊伍,又提高了圖書館干部隊伍的素質,還極大地調動了圖書館全體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職稱評審對圖書館的負面影響,研究者認為是由評審條件和評聘結合等因素帶來的。在條件中過于注重論文,就會引導多數工作人員都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編寫“職稱論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務工作,這樣必將使圖書館的服務水平下降,從而降低圖書館的社會地位[4]。實行評聘結合的辦法,將會導致一些人評職后工作得過且過,失去進取心,學識水平和工作能力難以再有提高[5]。當然,相對于職稱評審的積極作用而言,其負面影響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過不斷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職稱評審存在問題的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事業單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進,職稱評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不斷凸顯出來。這些問題和弊端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職稱評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會使評定工作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較突出的問題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2.2.1指標分配問題。評定職稱要有指標,這是業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評職者所在單位沒有指標,那些工作人員就是科研水平再高、業務能力再強、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針對評職過程中的指標分配(也稱額度指數),莊玉香認為這種做法致使一些業務骨干和優秀中青年同志望職稱興嘆,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6]。黎中志認為過多的強調指標,不僅違背職稱評審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職稱評審中形成一種“關系風”[7]。
2.2.2注重科研問題評過職的人都知道,職稱申報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統計要是一個重要的比拼條件,成果多就意味著勝算的把握大。針對評職過程中過于注重科研成果數量的問題,黃珍娟、王含暉指出:圖書館員的學識水平應該體現在具體的業務工作實踐中,將自身的學術研究和具體的業務工作緊密結合,應該在具體的業務工作實踐中體現出自身的專業優勢和人生價值,而不應該埋頭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認為,這樣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下稱《規程》)。雖然說高校圖書館是學術性機構,但它更重要的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服務性機構,服務是第一位的[9]。要求館員從事一定的學術研究是必要的,對于這一點,《規程》第一條這樣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請注意這句話的語法結構,“學術性機構”前邊有定語“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很顯然服務是前提是基礎。黎中志也指出:圖書館雖然是一個學術機構,但它更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服務性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說其服務性是第一位的,對于多數工作崗位,大多數的同志,踏實工作更為重要[10]。鮑碧娥等研究者認為,科研成果幾乎成了能否晉升相應職稱的決定因素,導致重科研、輕工作及“學術腐敗”現象的蔓延[11]。職稱評定偏重對論著數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圖書館員上班只顧埋頭寫文章,對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論文數量,并不考慮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其論著既缺乏深度,又與圖書館發展相脫節,沒有什么實際意義[12]。
2.2.3評聘終身問題。圖書館職稱評聘終身應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是大鍋飯的顯著特征。對此,不少學者在研究中都給予了抨擊。王霞指出,這是當今職稱評審體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學的一個方面[13]。崔林認為職稱評定的目的是對一個人社會價值和工作業績肯定的同時,激勵其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積極干好本職工作。而職稱評審終身制,將促使一些評到理想職稱后的人,工作得過且過,失去進取心,失去積極干好本職工作的動力[14]。
另外,苗麗安、王君就評職過程中出現的人情關系[15],王霞就申報標準的地域差異[16],孫玉枝就參評人員缺少專業學歷[17]等問題也都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職稱評審改進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觀、公正、科學地進行職稱評審,充分體現職稱評審的積極作用,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研究者認為,現行職稱評審的條件、辦法等應該不斷改進,從而達到圖書館人能盡心盡力、積極主動干好本職工作之目的。對于職稱評審辦法的改進,學者們主要有以下觀點。
2.3.1推行職稱評審社會化。長期一來,我國圖書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和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制度采取的是單位評審為主的辦法,并同工資、福利待遇密切掛鉤。這種職稱評審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專業化人才建設的需要,職稱評審社會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職稱評審社會化,就是在職稱評審中采取個人自主申報、社會統一評價、單位擇優聘任、政府宏觀調控的職稱評審方式。在列入統計的文獻中,學者王霞、莊玉香就是積極主張推進圖書館職稱評審社會化的代表。對職稱評審社會化的優越性,莊玉香談到:職稱評審社會化可以消除單位評審辦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會化評定的職稱可以被社會承認,可以將職稱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個重要參照[18]。資格評定社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實行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制。實行這一制度后,圖書館可根據工作需要,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聘用初級、中級或高級職稱人員。沒有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能取得專業職務[19]。王霞在研究中發現,目前我國圖書資料專業已有一些地方開始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開始推行圖書資料專業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的考試制度[20]。鮑碧娥等主張把專業考核的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之一,專業考核采取考試的辦法。他們對考試提出了設想:考試的內容可以選擇幾門圖書館專業課程,也可以將圖書館專業課程綜合形成一份考試科目;考試應有國家在同一時間統一組織實施,并要規定統一的要求;考試結束后,發給合格者專業合格證明書[21]。
2.3.2廢除職稱評聘終身制。王霞針對現行職稱終身制提出兩點主張:一是實行評聘分開的“雙軌制”,即職務與資格并存,避免職稱與個人利益掛鉤,取得相應等級任職資格后,還要面對崗位進行再一次競爭,使受聘的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面臨著取得資格而無職務的不斷挑戰;二是建立職稱年度審核制度,即國家在制定職稱改革條例時,同時制定出獲取相應職稱后應履行的基本職責,發證機關可根據這些要求與該同志的表現(個人述職和單位意見)相比較,給予審核或注冊[22]。彭桃英談道,各圖書館要實施評聘分開,職稱與待遇適當脫鉤,職稱不等于職務,職務等于崗位。對履行崗位職責情況要建立嚴格的考核體系,凡不具有承擔相應崗位工作能力者,則解聘或低聘[23]。怎樣廢除職稱終身制,李金慶談了兩點想法:一是可以從直觀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評后多年再無新成果問世,對此情況即可根據新規定予以降級;二是實行評聘分開,可高職低聘,也可低職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結構打分法。為了能比較科學地實施職稱評審,苗麗安、王君提出定量結構打分法,即從參評者的基礎素質(學歷、外語、工齡)、工作實績(按年終考核格次分別計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論文情況按各自的層次累計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張玉禮、魏昱也持同樣觀點,他們認為高校圖書館職稱評定應制定量化管理指標,由基本條件、工作表現、科研分、先進分、任職年限和學歷分等五個方面組成。并指出,高校圖書館的工作是以實際業務工作為主,因此工作表現應占總分值的50%以上[26]。針對學術研究中的“職稱論文”,張永軍認為有必要對論文進行打分評定,即對論文從選題、參考文獻、創新點、學術水平、應用價值等12項根據評定標準進行打分評定[27]。
2.3.4注重履行崗位職責。毋庸置疑,推行圖書館職稱評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廣大從業者能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崗位職責。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職稱評審中就應該將申報者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評,但實際并非如此。針對現行評審制度,郭國慶等提出,要把履行崗位職責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依據,突出專業水平和工作實績標準。衡量專業水平和工作實績應堅持“三個為主”:一是任現職期間做出的成績為主,二是以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為主,三是以學術成果為主[28]。吳國華同樣認為要把實際工作業績作為評定職稱的主要內容,把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多少和質量作為職稱評定的標準[29]。
2.3.5設置評委監督機構。不言而喻,評委是職稱評審工作的關鍵因素,評審的結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決于評委們的水平、態度和覺悟。為了促使評委做好評審工作,李金慶建議要對評委的組成及運行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他指出,評委組成后應公開接受群眾評議、監督,如有不符合評委資格的,應予撤換。同時還建議,為了杜絕職稱申報者走后門,二審和三審可以實行異地評審制度。在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過對十多年來我國圖書館職稱評審研究文獻的梳理,我認為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對現行評審制度改進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顯不足。
3.1研究內容比較淺顯
多數研究者在文獻中,只是先就職稱評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羅列,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改進措施。我認為,在提出存在的問題后,沒有對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逐一剖析,這樣就導致后邊難以對癥下藥。研究者提出的改進措施(或稱之為對策),也缺乏對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闡述,讓人感覺到可操作性不強。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試的方式來認定專業技術職稱來說,就有其復雜性。誰來考,怎樣考,考什么,這種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將如何保證等問題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現行的職稱申報前的英語、計算機考試,實際運行情況是業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語、不會計算機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樣評上高級職稱,這是不爭的事實。
3.2研究范圍比較狹窄
圖書館職稱評審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獻標題基本相似;二是文獻的結構、內容沒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獻涉及的內容缺少相關調研;四是參與的研究者人數不多、地域不廣。
3.3研究缺乏持續性
發文的作者當中,均為首次涉及圖書館職稱評審的研究,說明沒有學者將圖書館職稱評審作為本人的主要研究內容,更沒有作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這方面的研究也就難有深度。圖書館職稱評審這一研究領域,目前還沒有出現在全國有影響的重量級學者,那么其研究的結論就缺乏權威性,這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自然就顯得份量不夠。
參考文獻:
[1][15][25]苗麗安,王君.圖書館系列職稱評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關于深化圖書館專業技術職稱體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6):127-129.
[3][11][21]鮑碧娥,賈翠玲,李小紅.高校圖書館職稱評審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5,(2):79-80.
[4][5][9][14]崔林.專業技術職稱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2):103-105.
[6][18]莊玉香.圖書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改革芻議[J].圖書館學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對圖書館學專業職稱改革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3,(6):106.
[8]黃珍娟,王含暉.圖書館職稱評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1):76-77.
[12]柴新軍.新世紀圖書館情報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孫玉枝.圖書資料系列職稱評審中若干問題思考[J].河南圖書館學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國圖書館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將遇到的主要問題[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圖書館技術職稱評審的誤區[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4,(3):17-18.
[24]李金慶.圖書資料系列高級職稱評審隨想[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8,(5):45.
[26]張玉禮,魏昱.論高校圖書館職稱評定的量化管理[J].情報科學,2001,(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