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專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術教育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術教育專業論文

篇(1)

二、培養學生崇高的審美情操,加強學生的藝術情感

藝術教育可以爆發學生內在潛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擬的,培養學生的個性發揮,是對學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氣節、個性等心理因素進行完美觸發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課堂上我們欣賞中國傳統繪畫《溪山行旅圖》的時候,首先會感覺到這是一副描繪山水畫的巨作,筆墨渾厚,氣勢磅礴,仿佛畫里的山峰聳立于我們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堅硬,讓后直落千尺,將整個山川的生機與活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樹盤根,山間小溪可以讓人感覺到潺潺水聲;古道上駝隊的點綴,更是加強了生命力。宏偉磅礴的揮筆用墨,將國畫技巧運用到如此精準,氣象宏偉的自然景觀,把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獨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現。一部作品給學生的審美情操更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讓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著自然的愛慕,這種特殊的愛慕情感會讓學生感受到,以畫感人,了解祖國文化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加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教學中,將學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國畫的靈魂、國畫的傳神、國畫的自然巧妙指出,通過整體的方式來感受,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專業對他們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術的角度去感受,是藝術教育的完美表達;以傳統教育去體會,是傳統教育所展現的情緒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體會。

三、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的能力,加強學生的藝術情感

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審美的大眾,藝術是按照美的原則來觸發靈感創造作品的;反之,也會對學生從心靈上起著沒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藝術是一種聽覺和視覺相互融合相互傳神的過程,它將有藝術的和諧力、節奏的感染力來體現生活、表達生活、熱愛生活,通過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臨其境的意境來觸發學生們的大膽想象力和豐富的聯想力,最重要的是心靈上的觸動也必須是由感性來呈現出來的。藝術所反映的是生活現實的一面,是心靈觸動之后的一種自然感悟上的沖動,將現實生活的心靈化與藝術作品的心靈化完美融合。藝術家用心靈的呼喊或心靈上的動態、線條以及色彩用美術的形式來創造作品,正式藝術家通過作品向世人表達心理和傳遞情感的一種體現,更是藝術家帶給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對生活上的向往和體現。例如,在課堂上學生們在觀賞齊白石老先生《蝦》的作品時,就能從這幅繪畫中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展現,以及齊白石老人獨特的人格魅力的體現。學生們需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現自己,對于學生來講,自我展現的機會越多,就會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內在的潛力。美術專業為學生建設了創建展現個人情感的發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術專業教學中,不僅要學習美術本身的基本知識、技能、技巧以外,而且還要涉及到歷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識補充。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見識、增強思維能力等具有新時代的個性空間發展的空間的全面發展。

四、培養學生個性的創作能力,逐步成為創新型人才

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個性的創作能力,加強學生創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強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在創作活動、創作思維的過程中,讓學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養,使學生在通過自己的靈感去創作自己的美術作品的時候,可以表達學生對整個人類環境、對祖國的大好河川、對社會文明有深刻的認識,然后通過這種思想情感,讓學生逐步去尋找內心的自己,慢慢的認識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當今時代的傳統文化,使學生的藝術感得到升華;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底蘊。美術專業在藝術教育中的完美之處就是在于培養學生自己獨特的創作能力,讓學生把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美麗景觀的感嘆、當今社會文明的感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術專業的獨特魅力去展現自己認識的美、自己人生的獨特,用美術專業的方式去激發學生對創作的追求、刺激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爆發學生的創造潛力。當代藝術教育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感,只將賦予藝術教育的獨特創意,將美術的形象、色彩、形態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體現出藝術的奇跡,藝術的真善美。培養學生藝術的想象力,擴展藝術的聯想力,爆發學生的靈感,永遠都從創意的角度去展現藝術的獨特魅力。

五、加強美術教師教師素質的培養

美術教師自然是美術專業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備的素質好壞、能力高低會直接影響到美術教育的效果。

(一)不斷充實美術教師的專業知識

不斷提高自身知識的掌握能力。當今社會,科技經濟告訴發展,藝術也更多元化,新的藝術形式不斷出現。因此要結合時代的要求培養美術人才,美術教師要不斷更新的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專”“精”的知識體系與“博”“深”“廣”相結合。

(二)加強美術教師教學能力和美術創作能力

美術教師若能是有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創作能力三者結合的理想教師,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創造能力的教師,一般專業技能和技巧也會較強。這類教師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訓練上,在引導創造行,都會影響學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師會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在這里特別注重一點,當今社會創造要有時代的精神的體現,敢于大膽摸索新的方法、創造新的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有個性、有風格的美術作品。

六、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施

目前社會都在積極地推行如何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建立現代的教學體系,來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傳統教學觀念

首先是改變教學質量觀,樹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質量觀;其二改革單一的教學觀,樹立多個教學觀;其三改革整齊的教學觀,樹立靈活多元化的教學觀。第一中教學觀念最重要。通過事實發現,知識、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基礎是知識,重點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須完美的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教學質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傳統堂課氣氛

調動教師與學生在美術課堂的互動積極性,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心情、態度與美術教師的交流配合,都會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師提供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樂趣在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收獲;學習中矛盾的解決關系教師的靈活處理。美術課程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要素各個最優化的綜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關鍵要靠有強烈能動性作用的教師,在于美術教師對所有教學因素最佳的設計和實施,更主要是學生自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篇(2)

第二,崇尚個性,但往往團隊意識較弱。美術類大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強烈,非常重視自我意識的表達,在生活中不盲從,在專業方面不跟風,能夠找到獨特的表現自我、表達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術類大學生在考慮問題時多從個人價值出發,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團隊意識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不強,甚至對國家和集體利益缺乏責任感。

第三,競爭性強,但往往紀律意識渙散。美術類大學生大部分較早進行專業領域的自我訓練教育,有可能誤讀個人努力的意義與作用。他們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謂絕對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準則的習慣,個人行為往往帶有自由性和隨意性。部分美術類大學生存在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學習紀律性較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較弱。美術的表達在于藝術地展現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獨特的理念,美術類大學生往往體現出與其他學生不同的創造力。在美術學習的經歷中,教師往往以鼓勵和贊揚為主,肯定學生獨特的表現力。加之有些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形成了較強的自信心。由于在專業學習和生活經歷中缺少挫折經驗,一些美術類學生承受失敗和否定的能力較弱,在被批評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很好地理順思想問題,出現消極情緒,甚至在生活和專業學習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專業學習,但往往忽視文化基礎的學習。由于在錄取時美術類大學生文化成績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學生入校后學習習慣較差,往往更重視專業課而相對輕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加之學習文化課時偏科,出現了英語等課程學習困難的現象,這影響了他們遵守學習紀律的自覺性;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甚至一些學生出現榮譽感缺失的現象。

第六,形象鮮明,但往往價值取向模糊。一些美術類大學生在行為方式上努力追隨和表現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風度”,盲目追尋諸如浪漫放達、風流倜儻、傲骨脫俗、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外在形象,追隨強烈、張揚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學養不足,往往膚淺地理解某些藝術家的張狂、怪癖,影響了自己價值觀的判斷。第七,學生人數少,往往榜樣作用較弱。美術類院系規模一般比較小,學生數量少,雖然專業教學效率高,專業教學成果比較豐富,但是學生之間距離感的缺少使其很難樹立榜樣。在日常的管理中,學生之間由于關系密切,很難做到學生自我管理。

二、美術類大學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術類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簡單的“重病下猛藥”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學生對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術類大學生比較重視專業學習,管理者可以采取“專業滲透法”進行教育,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就業教育、黨建工作等環節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視,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育人優勢。

策略一:融入專業教學,隱性實現思想教育。將學生思想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環節,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首先,在專業教育中貫穿的思想教育是隱性的,它平和又親切,卻又無時不在。專業學習是學生愿意接受和貼近的,它通常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學生觀念和品質。教育者可以用歷屆畢業生成功的經歷感染學生,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和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專業探討的過程中,插入針對學生日常管理和生活習慣的問題,通過這種不經意的提醒和點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教育者通過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的批評教育與批評之后的問候和關懷,可以使學生奮發向上。

其次,專業教學可以常態化地進行榜樣目標的教育。學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優秀畢業生是學生身邊成功的榜樣,具有現實的示范效應和可實現的成果。教育者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夢想的距離并不遙遠,通過身邊的成功者告訴他們,他們也可以做到。教師在常態化的專業教學中談論到歷屆優秀畢業生的同時,可以選擇性地介紹成功者曾經的奮斗或執著,讓在校學生切實體會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與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是息息相關的,讓學生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完善自我。

再次,專業教師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夠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美術類大學生雖然個人意識較強,但往往情感較為脆弱,自尊心強。專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體會學生的情感體驗。相同的專業學習經歷也是增進教師和學生相互理解的基礎。專業教師在對學生提出批評和意見的時候要因材施教,發現學生的優點,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自己思想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因此,專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

最后,學生喜歡陶醉在專業學習的濃郁藝術氛圍中,在教育者的帶領下,他們美術專業學習中的成功感被喚醒并不斷被強化。在這種興趣的驅動下,孜孜不倦的學習被理解為可以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畢業也就能獲得理想的單位。美術類專業教學以藝術或者設計實踐為主,在參加各類比賽中不斷有學生獲得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賽事獎項,良好的氛圍會戰勝不良的影響,學生在實踐中會不斷成長。

策略二:專業教師導師化,輔導員職責服務化。

美術類學生中存在散漫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采取簡單的嚴格管理容易導致學生與管理者的對立。將學生管理融入專業教育,充分發揮專業教師隊伍的特殊作用,是美術類學生管理的有效途徑。

首先,將班主任機制改革為以專業教學團隊為主的“導師制”,可以成功踐行“寓育于教”。針對美術類大學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應該利用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利用學生對專業教師的尊敬,結合專業教育、就業教育等環節,充分發揮專業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實施并完善導師制,能有效地育人。將學生管理工作落實到專業教師,特別是運用模擬企業的運作機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常規思想教育與行為管理已經成為常規教學的組成部分,將學生思想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教育與學生管理協同。“導師制”實現了專業教師與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實現了機制創新。導師為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在教學的同時必然加強學習紀律和學習習慣的管理,自覺加強學生就業觀教育,使學生管理平和親切,卻又無時不在。這樣改變了以往學生管理隊伍和教學隊伍各司其職的現象,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了學生的觀念和品質。

其次,可以實現學生“技”與“德”同步成長。“導師制”的教學團隊為了保證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必然增強育人責任心,必然會自覺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這樣改變了以前教師上完課就走的現象,實現了學生“技”與“德”共同提高。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變了過去學生管理“說教化”的現象,改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管與被管”的角色關系,實現了高校育人品質的提高。學生不但專業技能和技術有了本質性提高,而且,由于“導師制”全面延伸至學生事務管理中,專業教師不僅完成了常規學生事務管理,還可以承擔學生黨團建設、班級建設、獎助貸學、義工服務、學生心理健康、評優評先等工作,提高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也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等職業品質,使學生管理真正落到實處。

最后,使輔導員工作形成“服務化”機制。輔導員轉為服務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轉型為專業型的溝通,能夠達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的情感紐帶,從而有效發揮專業導師在學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對于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組織學生開展企業項目教學,模擬企業員工工作,模擬企業崗位的訓練,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在校就體驗崗位角色,實現“入校即入職”的管理理念,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校企“零距離”對接。輔導員組織學生形成孵化小組,一邊完成項目工作,一邊學習崗位合作,以模擬企業角色的方式進行教學和管理,輔導員與學生、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的管理關系轉化為企業內部的崗位管理關系,有利于學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軟化了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的學生管理關系。

篇(3)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迅速發展,以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尤其在當代大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藝術類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是極具鮮明個性的一個部分,對于他們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難點問題。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分析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特點和成長規律,探索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規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具有藝術類專業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藝術類學生的特點

藝術類學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他們具有其他專業學生的共性的同時,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這些特點如同“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

(一)思想活躍,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著不關心政治甚至厭煩政治的心理。他們雖然思想活躍,但缺乏深度;熱愛專業,但很少關心時事;重視專業技能訓練,但輕視文化理論特別是“兩課”理論學習。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易偏離正確軌道。

(二)個體競爭觀念突出,集體觀念弱化。藝術專業的教學方式及教師的思維方式往往是以個體為本體的,一切以個人的感悟、喜好為出發點,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等弱點。

(三)情感豐富,但組織紀律性不強。紀律性較差具體表現為:隨意遲到、早退、曠課;不顧公共衛生,寢室衛生臟、亂、差;夜不歸宿,上課時間外出兼職打工等等。由于這些現象的長期存在,藝術類學生的學風、班風都相對較差,其整體形象的塑造也較難。

(四)文化基礎薄弱。由于藝術類專業學生一般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專業學習,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學習上,相對輕視文化課程的學習。這勢必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精神。藝術類學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課上。

二、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體介入后,校園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一種“時間、空間、資訊無屏障”狀態,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違公德的信息,甚至資產階級消極思想趁機進行大肆傳播和滲透。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很容易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影響個人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導致理想信念迷失、價值觀混亂等問題。

(二)生活空間虛擬化

新媒體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社區等都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大多數學生在新媒體空間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規范,真實性難以保證,部分學生整天沉溺于虛擬空間,容易造成緊張孤僻、厭倦生活、逃避現實、喪失自我等問題,甚至會出現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

(三)精英意識模糊化

新媒體的內容多來自于大眾,幾乎任何思想觀點都能得到表達,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記者是編輯,個人言論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現了草根大眾操縱的“自媒體”和個人控制的“獨立媒體”。由于新媒體的這種自由性和開放性,傳統的紙張閱讀和筆墨書寫逐漸淡出視野,快餐文化應運而生。

三、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正確把握新媒體背景下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

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實現了信息選擇與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藝術類學生本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而辨別是非的能力卻較弱,容易受人誤導,面對藝術類學生錯誤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觀點時,如果不尊重或不能準確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規律,不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會激化。因此,在新的環境中開展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模式,實現教育角色的轉換,幫助藝術類學生學會認識和分析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積極鑒別紛繁復雜的信息,引導他們積極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以平等的方式豐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努力營造文明有序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藝術類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和正確的新媒體觀念,培養和提高他們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媒體規范與道德,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努力營造文明有序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三)大力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較好地掌握新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對當代高校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要首先意識到新媒體技術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便捷和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掌握主動性,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媒體背景下的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學校園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并且做好輿情引導工作

運用技術手段在校園內、外部網的界面上構筑信息關卡,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使所有內外連接都要接受檢查過濾,從而屏蔽危害大學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傳入,對新媒體信息實施有效的監控和合理的引導,在校園形成健康的新媒體教育環境,加強信息傳播監管力度。同時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制度法規,完善新媒體信息的監控機制。

參考文獻

篇(4)

二、美術高考制度與美術高考的關系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謝建華在《美術高考制度的現狀分析與對策》通過分析認為目前美術高考制度存在幾個方面弊端:①對文化理論課程的輕視;②考試內容的固化和單一導致對中國傳統藝術及世界藝術多元化的漠視;③對創造能力的湮沒;④美術高考內容與學生所報專業的錯位。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上述問題:①錄取時,文化與專業要并重;②美術高考中,對中國傳統及民間藝術的側重;③考題應根據不同專業有不同變化,加大對藝術綜合能力的考核;④對考題的審美標準應多元化,強調藝術創造力;⑤在閱卷中,實行初審、復審、終審三步驟,評審老師年齡老、中、青搭配;⑥美術人才的民間選拔與高考選拔相結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的李勃和吳杰的《對美術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議》跟上文大同小異,都強調了文化和專業并重、傳統與民間藝術的側重、藝術綜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光的碩士論文《美術考前班現象研究》從高校擴招、社會和需求壓力、高校變革等方面闡述了美術高考制度是導致美術“高考熱”的根源。

三、美術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的楊帆在《試析美術高考培訓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中對美術高考培訓產業的發展現狀、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從美術培訓產業對美術類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作用。浙江工業大學的王東在《高考美術“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術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術“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開其中弊端的解決方案。

四、美術高考相關的教學方法論的闡述和新解

篇(5)

1.基礎文化類課程應涵蓋基礎人文學科和部分自然科學學科的文化常識。它是作為教師素養的基本保障和學習鉆研更深層的藝術教育以及美術文化的基礎。一般大學都會開設諸如大學語文、大學外語、哲學基礎、現代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文化課程。這些課程一般不作為學生專業技能的主體學科而開設,應該在具體內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是教育類專業的通修課程,包括教育學、教育政策與法規、教育心理學、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是所有教育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與素養的保障,也是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修課。

3.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第一大核心專業課程。它具體包括: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等。往往在美術學院的教育專業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把這些課程當作專業核心課程來看待,更多的是把它們籠統的歸類為文化或理論課程,這是本質性的錯誤。造成這樣的認識究其原因根本來自于學科教育中對這些課程的性質、作用以及價值的忽視。加上美術學院大的教學環境中對美術實踐類課程的推崇與側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強對這些課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導也是專業課程建構中的重要環節。

4.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師美術專業素養的基礎。它的地位僅次于美術教育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構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對于它的構成應具有現展的課程觀念,應具有包容意識和綜合意識。其中美術文化理論課程應包括:美術史、美術概論、美學(或藝術哲學)、美術批評、現代美術研究、藝術比較學等。其次,美術專業實踐類課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資源來合理配設。建議開設課程包括:造型基礎(以現代開放的素描實驗為基礎)、色彩基礎(色彩知識與主觀色彩表現實踐)、自由繪畫(自覺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繪畫實踐)、現代媒體藝術、綜合藝術實踐(以社會生活與現實為背景,開展總體的、綜合的、多元的視覺表述、藝術策劃)等。另外,傳統的書法、國畫、油畫、工藝設計、版畫、雕塑(或陶藝)、水彩、水粉、攝影等可以以選修的形式開設,具體的內容則以鑒賞和基礎技法訓練為主,點到為止。

5.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滋養與豐滿的途徑。各學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基礎開設相關的拓展課程以供學生選學。在這個板塊中綜合類大學相較于美術學院更顯得得天獨厚。建議所開設課程應盡可能的寬泛和豐富??砷_設的課程如:藝術人類學、藝術市場學、音樂鑒賞、現代藝術傳播與媒體研究等。對綜上這些課程的課時配比需依據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各學校資源的整合、綜合利用的整體考量之后來設計。建議在第一部分基礎文化類課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中,盡可能做到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經典的教育理論綜合闡釋,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中,應盡可能多的展示國內外最優秀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研究與調研、總結相結合。在第四部分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設置中,應以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的美術文化,以作為素質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學生的美術需求為出發點,以美術教師綜合的現代美術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來設計。在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的設計中,應充分的考慮到現代美術教師應具有的藝術文化素養的廣博性和可延展性。具體到每個課程板塊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為國家調控課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課程內容應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則較為復雜,建議美術理論課程與美術實踐課程的比例為2:1;美術理論課中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創造性、實驗性美術實踐課程與傳統技法實踐課程內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術實踐課程中民間美術的研究與實踐內容應占到其總內容的1/4左右?,F代美術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創造與管理也應該在所有課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應兼顧到傳統與當代、理論與生活實踐相互補的原則。如此設計與配比是基于對現代美術師范生的自身素質的需求而考慮??傮w設計理念是立足當代美術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以美術的發展為前瞻,以美術文化的傳統為滋養。也只有具備了當代意識的美術教師,才能在美術傳播中緊密的聯系生活,發覺現實世界的審美本質。

二、現代高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實踐研究

明確了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組織的方法與原理,還應該對不同的美術課程實踐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課程的實施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研究、課程實踐、課程總結與評價四個部分。

1.課程定位是課程實踐的基礎。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設計目的。特定的課程針對受教者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與發展。每一門課程與其他課程都具有關聯性,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互為基礎。認識每一門課程的目的、意義與價值是進行課程實踐的開始。在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中所羅列的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就具有關聯性。其中美術教學方法論是美術教學實踐的前提和指導。美術教學實踐是美術教學方法論的具體應用與檢驗。美術教育史是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補充,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則是所有這些課程的總結與深化。這幾門課程的安排也應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總結。

2.課程研究是針對不同課程的具體內容、秩序、組織、知識點、難點、重點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對課程的深入研究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和保障。比如在美術理論課程中,美術史的內容就應該有所側重。因為課程時間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對于非藝術史論專業32課時的西方美術簡史授課內容里,西方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內容合理的比例應該是40%比60%。而在中國美術簡史的教學中,32課時的教學時間里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與現當代美術文化的比例則應該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術實踐課程里,自由繪畫的提出和設立則意在模糊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等狹隘的畫種界限。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工具媒介,自覺的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造型語言。從而自由的吸納更多元的美術技巧,創造更為原創的、豐富的視覺信息。

3.課程實踐是對課程的具體實施和體驗。不同的美術課程實施的方法存在極大的差異,沒有絕對的正確與標準。教師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應保持主導的地位,參與與旁觀相結合。理論性課程建議以學生課外的資料收集、整理,加課堂討論為主。教與學雙方提出問題以學生自主研究并解決問題為目的。美術史類的課程則建議以比較美術的方法來展開。實踐類的課程也由學生自己提出方案,學生個體獨立實踐與集體小組實踐相結合。教師適時地旁觀與指導整個過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學生的實踐成果。

4.課程總結與評價是課程實施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理性的思考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與客觀的界定課程得失的重要環節。評價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對課程實施的評價,另一個是對課程中學生學習的評價。建議課程實踐中及時記錄相關信息和整個過程。課程結束時總結得失,并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感受,思考存在問題并解決問題。對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評價則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既對學生在本課程學習行為的開端與整個過程以及學習結束為終止的所有表現如實的記錄。以學生本人的學習態度、學習進展的程度來綜合評定其學習成績。美術教育課程的設計、構成與實施并不能如此簡單的歸納與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對現代教育理念、國情特色與人文素質發展的需求而來,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協。

篇(6)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

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睂嵺`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

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薄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边@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篇(7)

一、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

(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

研究者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存在普遍共識,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應有別于專業美術院校,應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如趙詩鏡(1999)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2005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規定。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v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培養目標的科學認識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動了高師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二)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的研究

1.專業課程的設置。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學者們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并建議增設設計基礎、結構素描、意向素描、電腦設計等課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的課程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3]

2.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有研究者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7%左右,而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包含了約2/5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4]有研究者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師范院校開設教育類課程、中國與日本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基礎課程進行了比較,用翔實的數據證明了高師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學者們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普遍的趨勢,綜合性和人文性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藝術教育發展的主題?,F行的基礎美術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由單一的知識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價值取向轉移,從而突出強調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有研究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5]楊鈞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綜合化、多元化的高師美術教育的研究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而不斷深入。

(三)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7]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積極與基礎教育相接軌,確立新的師資培養規格,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關注。

二、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一)重復研究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學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p#分頁標題#e# (二)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實證性研究與分析

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往往局限于現狀的分析,且較少關注國外美術教師教育的情況。從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由于研究數據不足,許多論文在論證過程中,以經驗和感覺作為論據,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師范院校的具體境況的不同,致使難以得出一些具有廣泛性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師美術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師美術教育價值觀的正確定位

時至今日,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向專業美術院??待R的問題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造成高師辦學偏離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盡管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但筆者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從根本上正確定位價值觀,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在堅定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上,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育培養模式。

(二)研究對策和建議的有效實施

在研究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改革文章“蜂擁而至”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高等師范美術專業改革步伐仍十分緩慢。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應還停留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生綜合結構等理論層面上,而應該將目光轉移到如何將理論付諸于實際,如何使理論對現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劑”的作用,這是今后研究應重點開拓的領域。

(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合理銜接

新的課程范式和課程環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新課程實施主體的教師是推行新課程的關鍵??v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教育教學中較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性質、目標和價值。為此,探討構建合理的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高師美術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對加快教師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術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四)研究視角與方法的不斷拓展

篇(8)

美術課程設計,通常是指學校設置美術課程類型和對不同的美術類型課程的教學目的、內容、進程、評價等設計的總體方案。 

1、高校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意義 

高校師范院校承擔著中小學的師資培養任務。因此,做一個熱愛美術教育事業、甘當人梯的普通老師是師范類高校的教育目標。其次,其專業設置面廣,無論是國畫或是油畫,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無論是工藝還是實習等均為必修課,其目的是使師范生根據教學目的及其特點,全面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高師課程設置應該以各門美術技能專業為主,與教育學、心理學、中外美術史等相結合,形成立體交叉思維、教育模式。 

通過自己的實習,發現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折射出的問題更嚴重。走進中小學的課堂,發現現在的中小學除課堂正式教學外,興趣班開設的也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畫、泥塑、陶藝、書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貼、剪紙,小學還有兒童畫創作課。 

2、怎樣使高校美術教育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相接軌呢? 

(1)首先大學教學與課程設應該與社會的發展及教學的更新相適應。課程設計應緊追時展的步伐,課程的開設應具有鮮明的預見性,把學生培養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大學應該不斷地進行課程更新以切實與中小學美術教學相配套。比如,開設一些多媒體、手工的操作實踐課、vidio(影視制作)、電腦設計課,學習flash動畫等相關課程。針對小學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貼、剪紙,兒童畫創作等課程。這樣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才能運籌于中小學美術教育這片領地。 

除了教學設施與方式要配套外,還要提高美術學科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在力求精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面,適應當今對基礎教育理論的擴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轉美術學科大學生綜合素質低的這一現狀。 

(2)調整高校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加強教學實踐 

a、要修訂高校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 

綜觀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現行的美術教育課程計劃,可以發現高校美術教育課程仍偏重技能性訓練方面的內容,如造型表現訓練的課時占很大比例;美術創作至今仍然是師范類畢業生的重頭戲,也是評價其能力的重要標準。很明顯該課程計劃還是以培養專門從事藝術作品創作的藝術家為方向的,仍然保留著專業美術院校課程設計的痕跡,在目標上有大同小異之感?,F在把美術創作定為是評價畢業學生能力的課程科目,就不如改為以美術課堂教學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能力,更符合《標準》對美術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的制定,應該注意這些方面問題:既注重以美術教育學科為中心,又要兼顧實用藝術、綜合藝術和人文知識的教育;既要注重各類藝術的審美和藝術表現過程的教育,又要兼顧基礎技能的訓練;既注重比較寬泛的藝術學科知識的教育,又要兼顧學生獨特美術個性需求的發展。同時,還必須對學生從事美術教育必需的教學組織、實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使高校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目標清晰化,才能夠設置出適應當前中小學美術課程改革要求的課程體系,才能防止高校師范美術教育辦學方向偏離軌道。 

b、重整高校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實踐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很大程度上偏向專業美術院校的課程設計,多以專業畫種或美術門類為設置主線。高師教育是以多門課程為基礎,技法課和理論課相結合,與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相互結合、滲透、融會的一種學科。 

這樣的體系難以與《標準》[1]的目標要求、課程結構和內容相適應。對于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尤為重要?!墩n程標準》[3]指出“學習內容應適應高中學生的實際能力,不宜過高、過難,過于專業化”?!稑藴省芬幎ǖ拿佬g課程,其內容和量及涵蓋的面更為寬闊。教師除了應具有造型藝術的知識及技能外,還涉及了實用藝術、表情藝術和綜合藝術的知識。所以,高校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減少單獨開設的技能課程的門數,把一些技能課程、史類課程和相近課程進行合并,以確保有課時空間來調和課程結構。合并后的技能課程其知識性、體驗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畫與雕塑、油畫與水彩,其體驗的過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傳授,教師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說有48學時的雕塑課程或48學時的版畫課程,那在這個時間里能夠培養雕塑藝術家、版畫藝術家出來嗎?不能。 

3、通過課程調整對高校師范美術教育體系的要求與建議 

通過課程的改革調整使高校課程同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接軌,這就要求高校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走出過于專門化的美術教育,尤其是專門技術化的狹小天地。從純藝術領域到實用藝術領域,從理論領域到技術領域,從審美領域到創造領域,從普通教育領域到藝術教育領域都應涉及,從而建立一套完備的課程體系,使其更加完善與發展。 

由于調整后課程體系容量大,在課程內容的難度上和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要與專業美術學院拉開距離,從而才能保證教育科目的課時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高等師范類美術教育專業在我國的規模和數量都相當龐大,作為中小學美術教師的主要培養基地,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中小學美術師資的水平,而中小學美術教師則擔負著培養全民族的審美藝術和審美情操的重任。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重點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加強高師類美術教育專業的現代轉型正體現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特點。

傳統高師類美術教育專業中的培養模式和課程弊端,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相對滯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國家教委制訂了中學美術新的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美術是基礎文化課,是美育的主要途徑,改變以技能教學為主線的中學美術教學模式,并提出以科學美術學為基礎的,立足于素質教育,強調以藝術觀和修養教育為中心通貫整個教材的指導思想,以審美教育為重點的課程體系。這給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師美術教育還很難和中學美術教學的實際相結合,中學美術課還只是教畫畫,老師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輔導上,有些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還難以勝任美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因此,對當前高師美術教育專業進行剖析,進行教育方向的現代轉型刻不容緩。

一、“師范性”與“美術性”認識的混同與現代轉型的軌道

高師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中等學校美術教師,屬于專業美術教育,即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長期以來,高師美術教育基本按照美術學院的模式教學,對自身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教學以培養繪畫技能為主,專業課的針對性過于集中,以培養美術專家的方法培養美術教師,偏離了辦學方向。由于突出了繪畫功能而忽視教育功能,教學的過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識系統的總結上,缺乏對整個美術教育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討,學科理論的完整性和嚴密性不足。而事實上,因為教學重心集中在繪畫上,學生專業水平(包括創作)的高低,成為學生成績乃至教學水平的體現,學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興趣的課程上,一進校就考慮以后選修課,造成偏科嚴重,實際上等于接受了純藝術教育,而無心于今后的美術教學。結果是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全面、不扎實,其根源正是對“美術性”“師范性”認識的模糊。

高師美術教育和專業美院的定位,從理論上講是完全不同的,高師培養美術教育人才,美院則培養美術創作、美術研究的專業人才。高等師范教育的目的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然而,一些高師美術教育的目的卻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對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中學美術教師的職業特征模糊不清。結果導致在實際的教學中忽略了這一定位,造成一些誤區。首先是課程結構失衡,不合理,繪畫課過于膨脹,美術理論課、藝術鑒賞、教學理論等課程的比重偏少,學生對文化基礎課不夠重視。而且有些高師美術教育專業尚未開設美學、手工課,加上教學的重點在繪畫上,技能訓練只注重表現,輕視分析,對于各課程的美術原理、美學特征、藝術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討。學科之間沒有互通,理論上處于隔閡狀態,美術的概念和范疇變得狹小。重“技”輕“道”,使學生只會筆頭的功夫,而自身的藝術修養,欣賞能力不高,綜合素質比較差,很難適應中學美術教學工作的實際和需要。

因此,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現代轉型當務之急應在課程設置上轉軌。首先是把“專業型”的培養改變為“復合型”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從課程設置的內容上由單一性趨向多元性,在教學中針對基本事實,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對某些專業課程作適當壓縮,增設選修課程,選修課安排在一年級至四年級,分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性選修課兩種。限定性選修課的課時相對較多,為多能一專的“?!狈?,如油畫、中國畫等。任意性選修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如版畫、雕塑、電腦美術、手工設計與制作、美術鑒賞與評論、卡通與插圖、攝影、陶藝、廣告設計、服裝設計、環藝設計等,任意選修課由學生自己選擇完成規定學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選修課對培養中學美術師資很有用處:每門任意選修課的課時安排并不多,但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畫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對推進某一專業的深度或廣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時在任意選修課中加強學生繪畫的創作輔導,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學美術教學任務。

二、高師美術教學模式的缺陷與現代轉型的方向

美術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和單一。國家教育部尚未出臺高師美術教學大綱,無法從宏觀上理順、規范教學的重點和內容,筆者認為總體上還處在迷惘和困惑狀態。另外,對高師美術教育的出路和發展相對缺乏理論研究、探討。各省市之間、校際乃至與國外的交流較少,信息相對封閉,加上學科協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沒有統一的教材,各校之間教學就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影響了美術教育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術教育理論薄弱,對美術教育的作用構成和美術教學體系的教學構造缺乏規劃和建構。實際教學中還存在相當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方面傳授自身實踐的經驗、方法,缺乏整個文化教育關系上的觀照和融合。

由于對高師美術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造成培養人才上出現誤區,即將專業教學誤認為僅僅是技能,強調技能方面的精確性和熟練性。培養的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某一畫種后,再兼顧其他技能知識的學習,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養“萬金油”式的人才。從現在中學美術教育的途徑看,無論哪種培養方式都是不完備的。中學美術課實質是傳授審美文化的基礎課,從這個意義上說,關鍵還在于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對審美文化領域范圍內的各專業都要了解一點,能看、能評。如果我們只強調某一繪畫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觸而缺乏主線,這樣就違背了師范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學分制的模式,將開設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美術理論課確定成相應的學分數,在完成了所規定的學分后,才能讓學生按需選修,這樣就能使學生平衡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專多能”。

作為高師美術教育體系的探索,就要擺正技能和美術綜合知識的關系。美術技能訓練只是對美術基礎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礎訓練的同時,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質方面的教育,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中學美術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探討。教學工作要圍繞著“美術教育”的大方向,使學生能夠把所掌握的美術技能、知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正確地發揮和運用。所以,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把“技”“藝”“道”貫穿和結合起來。“技”是“藝”的基礎,沒有“技”無以談“藝”,“技”為“藝”而存在;對“藝”的追求,有賴于“技”,又激發“技”的提高,最終升華到“道”的范疇。通過技能造型的學習訓練,遞進到對藝術原理的思維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自如地運用于教學之中。簡言之,就是專業教學不光要傳“技”“藝”,更要注重傳“道”,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要點,乃至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步驟,讓學生能畫、會教。

另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美術設計”的觀念和練習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高師美術教育就應跟上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繪畫的門類。一些實用設計課如電腦藝術、環境藝術要盡快進入課堂。同時要推廣多媒體教學,進一步充實完善藝術資料(圖片、音像),教學活動不能只依靠課堂(畫室),對于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服裝、攝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過講座、觀摩等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

三、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水平測評體系的缺失與現代轉型的建立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測評標準。理工科重實驗,成果為論文;文科的科研以論文、論著衡量水平;體育成績采用比賽形式;音樂成績評定則多傾向于匯演形式。

美術及美術教育也應有各自的水平測評體系。不同的美術形式有不同的特點,純藝術的適合展覽形式,設計藝術采用設計大賽,服裝設計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間美術、民間工藝也應采取相應的形式。西方現代藝術有的只注重過程,不要結果,行為結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國美展不應只局限在國、油、版、雕上,可分為純藝術與非純藝術兩大板塊分別進行。當今美術的內涵應當拓寬,評估形式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各自的評估體系。美術教育的水平以對美術教育的思路、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手段的研究成果為主,建立全國性與地區性的測評體系與權威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美術教師,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美術教育家,才能使高師美術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才能在未來美術教育中緊跟社會,與時代同步。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教育正在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進行改革,加強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藝術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對高等師范類美術教育專業現代轉型的探討,其意義是廣泛的、長期的,是實現“多能一專”復合型高師美術教育事業的有力保證,和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高師美術教育事業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勇.美術教育學[C].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8.

[2]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4.

[3]錢初熹.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和美術課程資源的拓展,高師美術教育的職責在不斷擴大,小到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開展,大到整個素質教育的推進,它都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高師美術教育作為教師教育,其“師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別于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的美術教育。但重新審視高師美術發展現狀,發現其已日漸脫離師范軌道,非師范性彰顯,向專業美術教育靠攏的趨勢并沒有隨著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有所減弱。 

 

一、高師美術教育的非師范誤區及其弊端 

 

1.課程設置的非師范誤區 

課程設置的非師范性直接導致所培養的人才素質和規格不符合社會需要,造成師范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我國現行四年制高師美術普遍前兩年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后兩年以名為選修實為限制一門的技能為主,甚至某些師范類美術專業在招生時就打出劃分專業的招生計劃,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術院校卻又想當畫家的生源。當前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的非師范性主要體現在:(1)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中外畫論概要、古文字學與古代漢語、美術考古學基礎、書畫鑒定概論等理論課程仍未受到重視。(2)教育類課程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論課空洞脫離實際,教育實踐課流于形式,形同虛設,輕視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數量和質量上都達不到要求。 

2.課程、學生評價的非師范誤區 

正確的課程、學生評價體系在課程開發和課程實施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相反,錯誤的則會起到誤導。僅以技能的優劣作為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標準,而輕視其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記,明顯具有片面性、劃一性和非師范性。在這種評價標準下,一方面學生偏離了專業方向,不安心于師范專業,找不到正確的專業定位;另外也導致了高師美術教育教學沒有抓住師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單純的技能訓練,偏重學術性。 

 

二、 高師美術教育突出師范性的應對策略 

 

高師美術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師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術而輕師范,不能正確處理 “學術性”和“師范性”關系的表現。隨著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師美術師范性,培養合格美術教師成了重要的現實問題,對此筆者作出探討,并提出幾點優化策略: 

1.明確培養目標,樹立正確的師范教育觀和學生觀 

不管是專業美術院校,還是高師美術都有其相對應的培養任務和社會價值,并無高低之分。高師美術教育專業在軟環境和硬件設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隨專業院校,失去師范特色,會與基礎教育脫鉤,而重復建設,也只能培養出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畢業生,造成教育資源浪費。高師美術要明確服務目標和實際的社會功利目標,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揚長避短,轉變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對于學生而言,要認清自身的價值,認識到成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同樣能夠有所作為,并且可大有所為,樹立為美術教育事業奮斗的遠大目標。 

2.重構教育類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 

不同的學者對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構成有不同的見解,但在基本構成方面是有共識的,即一個教師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科的基本知識、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和技術。而后兩項的知識和技能正是我們所忽視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師范類課程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他們規定攝影、版畫、油畫、雕塑等技能課都是選修課,而藝術史、博物館教育、社會調查研究、中小學教學實踐與研究、批評理論、媒體課、寫作課等則為必修課。尤其是“中小學教學與研究”有更多的課時安排,畢業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學美術教學策劃(展示)。 

正如《學記》中所說: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體現師范教育的特性,扭轉重學術輕師范的局面,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創新素質,加強教師“職業性”教育,使其能夠盡快進入教師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類課程,改變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美術教材教法,增加美術教育學、美術心理學以及現代教學技術等課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類課程與教育實踐課程相結合,使理論成為實踐中動態的理論,而實踐成為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實踐不要僅僅拘泥于中小學教育實習,在中小學實踐的時間和機會是有限的,要增加實踐的機會必須要擴大實踐層面,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宮都可以作為實踐基地,在校內也可以舉行模擬課堂,積累個人實踐知識,形成基本的教學、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出臺的《本科學生課外12學分實施辦法》規定學生除了修完校內規定的學分外,必須在校外獲取12學分,旨在鼓勵督促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這對我們的教學是一種有益的啟示。 

3.調整教師結構,引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習老師 

高師美術教育師資多來自專業美術院校,知識結構偏重技能,而教育類知識欠缺,對前沿課程改革缺少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師美術教育教學。課程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不單是增刪一些課程的問題,必然牽涉到教學改革、師資結構的調整等一系列問題,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現有階段和條件下,應一方面積極引進專業教育理論和教育實習老師;另一方面通過與中小學的合作,從校外聘請藝術教育第一戰線的、具有豐富基礎教育經驗的教師定期舉辦講座,現身說法,聘請他們擔任專業發展導師,與校內教學法教師、教研指導教師一起,形成教師專業發展隊伍,共同帶領學生開展專業發展活動,并定期舉行任教素質技能比賽、教學討論等活動。 

4.注重隱性課程,創設高師美術師范文化氛圍 

突出高師美術的師范性,有效地利用隱性課程的積極因素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針對學生對于中外美術教育以及美術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現狀,可以利用學習環境中的文化裝飾,宣傳介紹美術教育家、優秀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事跡,讓這些裝飾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和道德觀。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商務平臺設計論文 下一篇: 建筑工程管理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二站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中文字幕第2页 | 日本久久午夜不卡免费 | 中文字幕不卡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