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學習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學習論文

篇(1)

能否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到一生的事業與成就。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潛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聽說讀寫和廣泛涉獵的習慣。這些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學校的培養。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數學生都有未能在學習的行為習慣上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不良的習慣品格嚴重滯礙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致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瑯瑯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于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后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通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于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注。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四)不愛課外閱讀。語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課本的容量有限,僅靠課堂、課本顯然是不夠的,但這一點從家長到學生似乎都認識不足。家長一味地反對孩子看“雜書”,動輒沒收處罰,從而遏制了閱讀的視野。由于急功近利,學生也不認為花時間精力去閱讀那些看起來與提高應試成績關聯不大的“雜書”有什么價值。有些人雖看些課外書籍,但品味太低,至于報紙、新聞則更是無人問津了。實際上,這些課外因素對語文學習恰好能構成內外互補,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閱歷,不僅不會影響語文學習,反而會活躍思維,增加相關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進步與提高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是最重要的,戰國時期的荀子就曾論及積累的重要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的積累終能導致質的飛躍,但積累的過程畢竟是長期的、艱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這就要“虛一而靜”力戒浮躁。在語文學習上追求短平快是絕對行不通的。許多同學不懂得這一道理,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之后,就干脆棄之不顧,轉而去抓那些能夠立竿見影的科目去了。

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另一種障礙是缺少學習的主體意識。當代的學生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過分依賴學校和老師,而學校和老師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謂強化訓練,幾乎完全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其實,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傳統中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反思的,如《論語·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學范例、宋代以后的書院式教學模式就給我們許多啟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向老師質疑問難,老師則重視讓學生躬行實踐,注重個別啟發指導,甚至令弟子次相傳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推廣這種學習方法是不是比填鴨式更好些呢?

三、學習心理上的障礙

所謂心理上的障礙是指對學習語文認識上存在著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滋生輕慢之心。在母語環境里學習母語語文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因為已經會認字會說母語了,便對學語文失去了新鮮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才不過粗通文字的語文功夫就已經是語文的全部了,于是語文在他們眼里便魅力盡失,黯然無光。二是認為語文成績很難提高,即使花大力氣去學也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對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會更大些,于是也對語文漠然視之。

(二)科學代替審美。應該說語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可是,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日益泛濫的今天,人們很難得從這一角度來看待語文,總是以科學的視野來對待語文,以理性的原則來對待語文學習,對語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韻麻木遲鈍。漢語言的豐富性和審美的模糊性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單純用科學思維來對待語文學習,自會覺得乏味。審美與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語文,對待語文學習。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對語文學習在一個人成長過程與精神品格形成過程中巨大潛移默化的功能認識不足,恐怕與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定位不無關系。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母語,更重要的是吸納母語文化乃至幾千年來所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養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語文的熏陶,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在這一環節中所承擔的責任最大,也最重要。沒有上升到這一層次上來認識語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門普通的語言課程是語文學習中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對語文教學雙方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要使語文學習打開新的局面,出現新的生機,勢必要排除語文學習上的種種障礙。如果能從學習的習慣、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疏導,也許語文的教與學都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新局面。

篇(2)

如果說,小學語文學習基本上是課堂的學習,學校和家庭的學習,那么,中學語文學習的范疇就已經大大地延伸,逐漸趨社會化,正所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已經遠遠超出課本之外,舉凡各種書籍、報刊、影視、戲劇、廣告、招牌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生都是值得他們廣泛深入學習的生動教材,成為他們涉獵和探求的對象;語文能力的訓練也已經遠遠超出課堂范圍,比如:舉辦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座談會、主題班會,文娛晚會、時事報告會,模擬法庭,模擬記者招待會;辦墻報、板報、小報、手抄報;寫周記、日記、書信、觀察筆記、調查訪問記乃至進行文藝創作等。“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泛化,給中學生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智力背景,使他們語文知識的學習有了一部無比豐富生動的教科書,語文能力的訓練有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學科學習興趣分化

篇(3)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致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瑯瑯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于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后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通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于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注。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四)不愛課外閱讀。語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課本的容量有限,僅靠課堂、課本顯然是不夠的,但這一點從家長到學生似乎都認識不足。家長一味地反對孩子看“雜書”,動輒沒收處罰,從而遏制了閱讀的視野。由于急功近利,學生也不認為花時間精力去閱讀那些看起來與提高應試成績關聯不大的“雜書”有什么價值。有些人雖看些課外書籍,但品味太低,至于報紙、新聞則更是無人問津了。實際上,這些課外因素對語文學習恰好能構成內外互補,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閱歷,不僅不會影響語文學習,反而會活躍思維,增加相關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進步與提高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是最重要的,戰國時期的荀子就曾論及積累的重要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的積累終能導致質的飛躍,但積累的過程畢竟是長期的、艱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這就要“虛一而靜”力戒浮躁。在語文學習上追求短平快是絕對行不通的。許多同學不懂得這一道理,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之后,就干脆棄之不顧,轉而去抓那些能夠立竿見影的科目去了。

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另一種障礙是缺少學習的主體意識。當代的學生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過分依賴學校和老師,而學校和老師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謂強化訓練,幾乎完全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其實,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傳統中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反思的,如《論語·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學范例、宋代以后的書院式教學模式就給我們許多啟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向老師質疑問難,老師則重視讓學生躬行實踐,注重個別啟發指導,甚至令弟子次相傳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推廣這種學習方法是不是比填鴨式更好些呢?

三、學習心理上的障礙

所謂心理上的障礙是指對學習語文認識上存在著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滋生輕慢之心。在母語環境里學習母語語文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因為已經會認字會說母語了,便對學語文失去了新鮮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才不過粗通文字的語文功夫就已經是語文的全部了,于是語文在他們眼里便魅力盡失,黯然無光。二是認為語文成績很難提高,即使花大力氣去學也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對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會更大些,于是也對語文漠然視之。

(二)科學代替審美。應該說語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可是,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日益泛濫的今天,人們很難得從這一角度來看待語文,總是以科學的視野來對待語文,以理性的原則來對待語文學習,對語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韻麻木遲鈍。漢語言的豐富性和審美的模糊性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單純用科學思維來對待語文學習,自會覺得乏味。審美與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語文,對待語文學習。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對語文學習在一個人成長過程與精神品格形成過程中巨大潛移默化的功能認識不足,恐怕與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定位不無關系。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母語,更重要的是吸納母語文化乃至幾千年來所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養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語文的熏陶,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在這一環節中所承擔的責任最大,也最重要。沒有上升到這一層次上來認識語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門普通的語言課程是語文學習中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對語文教學雙方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要使語文學習打開新的局面,出現新的生機,勢必要排除語文學習上的種種障礙。如果能從學習的習慣、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疏導,也許語文的教與學都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新局面。

篇(4)

如何適應新的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從嚴謹的教學體系出發,要回答確實困難,但從實用角度回答卻很容易,那就是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堂上,可這樣富有生活化的扣問:作者筆下的生活畫卷同現實生活場景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映生活?換一種方式反映行不行?有文本中描繪的生活感受嗎?這樣寫生活有什么意義?如果課堂提問能貼近生活,還原生活,理解生活,體味生活,課堂教學就不會有隔靴搔癢之感。文本內容通過生活媒介生發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七情自然流露在課堂中,達到師、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鳴,一個豁然開朗的生活化課堂教學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樂不為?

有位教師在教《統籌方法》一課時,啟發學生:爸爸媽媽通常不在,下午6點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學5點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幾件事——寫日記(30分鐘),燒飯(40分鐘),整理桌凳(2分鐘),洗碗(3分鐘),拖地板(5分鐘),你怎樣安排這些事情,才能讓爸爸媽媽回家時就能開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過一番思索,回答在燒飯的同時完成其他四項工作。接著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要抓住主要環節,對工作要統籌兼顧。這種教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獲得知識升華,并使學生將“統籌兼顧”這一知識記得深刻,學得真切。它遠遠勝

于一切說教。

二、課程內容生活化

為了配合課堂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將課程內容生活化。課程內容來自生活,學到的語文知識又用于生活。試想,若把李白的生活經歷寫成文章,其間穿插唐詩,學生學唐詩該多么興奮;若把李清照的生活經歷寫成文章,其間穿插宋詞,學生學詞該多么驚奇。如果我們的課文有讓學生關注的生活內涵,課本一定變得可親、可愛、可敬、可讀。語文課本中,散文《我與地壇》使學生感知人的靈魂,生命情感在細小生活中的偉大;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使學生感悟到大堰河保姆用她的血肉匯成的生活之源,不僅養育詩人的身體,也養育了詩人的感情;選讀《陌上桑》寫出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朽生活……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課本,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川流不息”的生活畫卷,關鍵看教師用怎樣的心態去了解人類生活,用怎樣的教學技巧激發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實現語文學習和學生自我感受的雙贏。

三、語文考試生活化

考試是學習的“指揮棒”。考試內容對實行課堂教學生活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說課堂教學生活化給學生帶來活力,那么考試內容生活化則給學生帶來動力。可現在我們的語文試卷,不但缺乏生活化,而且沒有親和力。請看《中學語文》2005年第一期刊登的一份臺灣語文試卷部分樣題:

1.平時喜歡閱讀課外讀物的毓珊,在《中國歷代女作家》這本書里,找不到哪位作家的相關作品?

A李清照B劉俠C潘希珍D彭端淑

2.下列哪一組服飾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的“女子”的打扮?

A玄端章甫B羽扇綸巾C拖鞋汗衫D云鬢花黃

3.就你對孔子的認識,你認為他的星座應該是屬于:

A爭強好勝,表現欲強的牧羊座

B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C公正無私,博愛仁慈的天枰座

D處處桃花,風流文雅的射手座

以上三題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臺灣命題者對語文考試生活化關注的程度。不但生活化地考察了文學常識,文化素養,而且也巧妙地考察了情感態度。這樣的試題我們不會覺得“冷面”,也不會覺得枯燥。

四、作文寫作生活化

篇(5)

二、當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我在平時教學中對大量學生進行了觀察、了解和分析,并了解了班主任的反映和評價。現在,我以我所任教的初一1、2班為例,簡要說明學生在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表現不盡如人意。學生普遍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動腦思考的習慣。半數以上的學生聽講注意力只能持續25分鐘左右;上課堅持不做小動作的學生僅有30%;提問時不認真思考、隨意性發言答問的學生占1/3。二是課后作業質量較低。初中語文課后作業大致包括作文、日記、書面作業、練習冊等。我曾對一次作業進行了檢查比對,結果全班45人中,只有12人全對,其他或多或少都有錯誤。其中,有18人在題目抄寫中就出現了錯誤,有5人沒能按規定的時間完成,甚至有的學生還要教師連連催促才能勉強完成,且正確率較低。三是學習效果難以實現。不良的學習習慣必然會造成不良的學習效果。從幾次單元檢測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字、詞、句、段、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掌握有欠缺,學生成績提高的難度較大。以這學期期中考試成績為例,90分以上的學生只占5%,60分—90分的占50%,其余45%的學生為不及格。

(二)產生的原因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環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學生85%以上來自農村,社會群體的文化相對落后,學生周圍的學習氛圍,特別是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外部環境,相對縣城明顯不足。二是個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學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務工就業就是工作繁重,使得這些學生與祖輩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學習上的幫助和指導。三是既往小學教育有缺失。學生所在小學有些教師在觀念上存在偏差,應試教育多于素質教育,分數高于一切,只重視成績,不重視習慣培養。

三、強化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和途徑

(一)分階段確定目標

我們應按照語文教學過程分階段設定目標。如在“課前”階段:引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和思考練習,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預習,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思考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段,體會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在“課內”階段:訓練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做好筆記,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在“課后”階段:要求學生作業整潔、無差錯,按時完成,書寫工整。在“課外”階段: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每周組織“名作品讀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心理、性格、認知結構的健康有益的讀物,培養他們健康閱讀、不斷積累的習慣。

(二)分類別嚴格訓練

一是訓練養成持續注意的習慣。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我們在講課時要用手勢、眼神等肢體語言進行指揮,反復訓練,提高他們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訓練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我們應采取突擊提問的辦法,請學生重復剛才教師或是同學的話,也可以請學生對剛才的發言做簡單的點評,或歸納前面幾位同學的發言。三是訓練養成口語表達的習慣。我們應引導學生克服當眾說話時的怯懦心理,做到聲音響亮,表達清晰。平時,我們要在班級內利用班會、課外活動、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多提供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訓練養成良好書寫的習慣。我們應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書面作業,做到一絲不茍,書寫認真,字跡清楚,整潔大方,組詞、造句、答題、作文等準確、符合要求,句子通順,敘述清楚。五是訓練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我們應經常性地開展作業展評,成立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相互檢查問題,逐步使學生養成主動檢查、善于分析、自覺訂正的良好習慣。

(三)采取激發興趣的教法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以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教法要突出新穎性、趣味性。對于每一堂課中的導入、板書、講解、作業,我們都要深入思考,認真設計,力爭形式新穎別致,內容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們要廣泛組織課外活動。例如,定期開展一些課外讀寫、主題社會調查、手抄報展覽、經典篇目誦讀等活動,可有效消除疲勞,以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強學生興趣,鞏固教學效果。

篇(6)

1.1小學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所謂學法指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如閱讀、作文、查字典等方法;②引導學生明了各種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使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能夠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方法獲得了后一種認識,這些學習方法才能在新的學習情境中獲得遷移,才能真正具有使用價值。

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方法、程序和智力活動的總和。贊可夫和布魯納都十分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是贊可夫“實驗教學新體系”的五大原則之一。他認為,學生不只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要自我觀察、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則主張學生不僅知道完整的結果,而且要追溯達到結果的步驟、方法。其實,任何一種學習方法必定體現為特定的程序,而且貫穿遇學習過程的始終。因此,通過對學習過程的總結,可以使學生動態地把握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習方法的靈活性大大增強。怎樣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呢?

1.2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農村語文教師往往容易滿足于學生的正確答案,一個問題幾個學生回答,一個學生答對了,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至于這個學生為什么能答對,別的學生為什么會答錯,則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次答對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對,因此,教師不能滿足于結論,而是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尤其是當幾個孩子的結論存在不一致時,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啟發學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有效地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且還可以在全班學生中起到交流學習過程的作用

2.引導學生自己尋找錯誤的原因

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過程的重要方面。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錯誤,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學習方法上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之處。教師要研究學生產生錯誤的根源,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并加以消除。學生能夠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加以糾正,那么就意味著他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了。是把方法“灌”給學生,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規律?答案當然是后者。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運用得靈活。

2.1示范引導,舉一反三;有的課文結構鮮明,寫法類似,我就以某一段為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悟”出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反三”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寫水和寫山兩個段落寫法上是相似的。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寫水部分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回憶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學生體會到,是用首先抓住寫水的特點的詞(靜、清、綠),再看課文是怎樣具體地寫出了這些特點及為什么這樣寫,然后體會一下作者用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的水作比較的方法學習的。接著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去自學寫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較好的,甚至是科學的學習方法。若教師能抓住這些時機借機滲透,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方法,久而久之,自學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初讀了《貓》這篇課文之后,依據課文第一段的構段特點,啟發學生選用了圍繞總起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即:圍繞著“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總起句,看是從哪幾方面分述的,每一方面是怎樣具體地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匯報討論時,有的學生把寫貓“老實”“貪玩”“盡職”的內容各作為分述的一個方面。有的學生反駁說:“這三個意思應合為分述的一個方面。因為“古怪”在這里是難以琢磨的意思。貓老實,不能說是古怪,貓貪玩也不能說是古怪,貓盡職更不能說是古怪。只有老實、貪玩、盡職這些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都集中在貓身上,才能說是古怪。”我借機滲透,說:“誰發現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三個內容合為分述的一個方面的?”學生在討論中,領悟了“在圍繞總起句學習的時候,不能忽略總起句中的關鍵詞”這一學習方法。在讀、議中,有的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把貓在稿紙上踩的臟腳印比喻成梅花?”當有的學生談到作者是以此來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時,我又借機滲透在學習狀物為主的文章時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達了作者喜愛貓的思想感情。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掌握并實踐了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學習方法。

2.3總結積累,鼓勵運用;學習有法,但學無定法。學習方法有一般的規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學生的氣質、智力、基礎存在差異,在學法的適應性上也有差異性,所以在總結課文時,我總要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說說自己采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這些方法分類積累起來,以便運用時信手拈來。以理解句子的方法為例,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就能比較熟練地運用“一抓、二聯、三問、四想、五體會”的方法。“一抓”,指抓重點詞語、關聯詞、表達方法等;“二聯”,指聯系課題,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聯系總起句、總結句、中心句,聯系段、篇主要內容,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等;“三問”,指理解每個句子時都可以問寫的什么,怎么寫的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寫;“四想”,主要指展開想象;“五體會”,主要指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這個句子是全文的重點句,理解了這句話,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理解這句話。有的學生聯系表達方法,體會到作者是用“石頭落地”比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的動作之快。有的學生用聯系前文的方法,體會到因為老麻雀在樹上看到“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張開大嘴……”小麻雀處境十分危險,便不顧一切地飛了下來,所以它的動作不僅快,而且猛。有的學生用提問的方法,意識到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于說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救自己的孩子。還有的學生體會到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對老麻雀這種奮不顧身地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贊美之情。

3.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

每個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不盡相同,在同一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也互有不同。引導學生交流和總結學習過程,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生的記憶生字“晉”字,一個說“上面是一橫,中間是個‘業’,下面是個‘日’,合起來是‘晉’”;一個說“上面是個‘亞’,下面是個‘日’,合起來是‘晉’”;第三個說“‘普通’的‘普’字去掉兩點,就是‘晉’字”。教師讓孩子比較三個同學的記憶方法,哪一個最好,學生分析后一致認為第三個通許的方法最好,因為最簡單。這樣的交流,實際上就是自學生字方法的指導,目的在與引導學生運用最簡單的方法記住生字。

4.教師示范運用良好的教法,向學生展示學習過程這樣做同樣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有位教師教“茫然若失”這個詞語,先請學生分別說出“茫無邊際”的“茫”是什么意思。這三個詞語孩子們都學過,一一作了回答。然后讓孩子想想“茫然若失”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馬上舉起手,回答說:“‘茫然若失’的茫也是模糊不清的意思,‘若’也是‘像’的意思,‘失’就是‘失去’的意思。‘茫然若失’就是空空一片,模糊不清,好像丟失了什么的意思。”教師對這個孩子的回答作了充分肯定,說:“你說得很對,思考的方法也很好。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常用的解詞方法。誰能說說他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個詞語的?”孩子經過討論,歸納出了一種新的解詞方法,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熟字構成的詞語,可以用分解的辦法,利用已經掌握的熟字的意思,去理解新的詞語。由于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孩子展示了這個解詞的方法,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學生不費很大的力氣就順利地掌握了。

篇(7)

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目前狀況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加上機械重復式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產出和投入比率低。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師串講串問理解課文內容上,師生共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但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緩慢,讀寫教學嚴重脫節,學生表達能力低下,作文內容“假、大、空”。

2、學生學習被動,“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課堂教學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琢磨的時間少,自己活動的時間少,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胡同,只在課本的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和差。教師唱主角,少數優生唱配角,多數學生當觀眾。

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新問題的原因

1、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普遍教學思想陳舊,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創新意識淡薄。部分教師不思進取,放松了學習,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機械練習,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2、應試教育的陰影作祟。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習慣于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甚至有部分自認為教書應考有法的教師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棄之不教,理由是考試根本不會考這些內容。

3、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制度改革相對滯后。將評優晉級和學生考試分數掛鉤,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唯分數是從,課堂教學面面俱到,知識教得死,生怕哪個內客沒講到,學生考試時丟分。面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不容樂觀的目前狀況,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語文教師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摘要:創境激情--引疑自究--啟思自悟--導訓自結。即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和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和課堂教學活動,啟發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把握學習方法。

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一)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美國聞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摘要:“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和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喜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和方法,采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索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索,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新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功能,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假如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征,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新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喜好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第三、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新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民主氛圍的營造,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摘要:

1、主動匯報,交流學習。在學生自學后,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交流學習所得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匯報學習情況的習慣。我們通常是讓學生站起來就說話,避免舉手指名等煩瑣形式,學生說話不拘束,課堂呈現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情緒高昂的場面,討論、爭論中不時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2、互相討論,及時評價。可通過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營造民主評議的氛圍。學生的發言有優有劣,這對幫助學生把握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有借鑒意義。學生通過互評、互議,相互啟發,互教互學,在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下,在教師的適時點撥下,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評判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大膽發問,鼓勵創新。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新問題大膽發問,提倡學生給老師提意見、找岔子、挑毛病,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當學生想法和老師不一致時,教師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應耐心傾聽,多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對思索不夠深入的新問題要鼓勵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探究,將學生思維活動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勵學生敢提問,愛提問,樂探究的喜好,培養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摘要:“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和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和學習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和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和學習。參和的內涵十分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和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和觀察、思索、討論、實驗。讓學生實質性地參和教學過程,要做到七個“讓”摘要: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把握,段意讓學生概括,新問題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和每節課的全過程。參和要多樣化,如質疑問難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和的標志。學生能提出新問題,那怕千奇百怪、荒誕離奇,只要學生積極參和了思維活動,教師就要悉心引導,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最終成為知識學習和創新的火種。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和評價。學是核心,導是關鍵,評是學生求知的催化劑。教師的主導功能不僅體現在課堂提問的梳理精當,而且體現在處理反饋信息的應變能力上。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功能并不僅限于讓學生了解自己和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應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當學生答錯新問題時怎么處理?----是鼓勵引導、點撥開竅,還是訓斥譏諷,簡單的否定,甚至罰站?前者能使學生感到老師態度誠懇,評價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進而產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求知沖動,以良好的心態進入學習探索中;后者則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反饋和評價,不僅是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開放式教學和融洽師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篇(8)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新的語文課程改革十分重視課堂效果的提高,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有利因素。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過程,所以,教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這對于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的建立是非常有幫助的。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主人翁精神和意識,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言,能夠積極踴躍地提出疑問。語文教師要勇于創新,做好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尊重學生,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努力創造條件。實踐證明,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能夠有效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變革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過分關注知識、關注教材,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要構建語文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要轉換角色,要作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讓學生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的不同和學生學習程度的不同,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引導學生發展,可采取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語文教師要逐步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激情、有個性。

篇(9)

二、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科學合理的選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由于現在的學生都是伴隨網絡長大的一代,對于網絡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傾向。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例如選用多媒體、幻燈片和錄音等方式進行輔助教學,便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鞏固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教授古詩《短歌行》的時候,教師除了對古詩的背景作詳細闡述之外,還要通過選用多媒體的資源來向學生們展示當時作者曹操求賢似渴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教師最好能選用合適的影視視頻片斷來給學生們進行分析講解,使得學生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一句詩詞的含義,便于學生理解背誦,提高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

(二)教師根據課文的類型選用表演法進行教學

實踐證明,采用表演法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于高中語文學習教學方法的探討山西省介休市職業中學馮利琴互動性,鞏固了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雷雨》這篇文章時,由于這是一部話劇,作者對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有很強的時代背景特點,而且課文描述的人物關系比較復雜。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授,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甚至不明白里面錯綜復雜的內在關系。此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來進行對課文學習,不僅能夠使學生記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學生還會主動搜集資料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很好地揣摩人物的一言一行來盡量表演好這個角色,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也深刻的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在含義,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遺忘。實踐結果表明,學生們也樂于參與這種教學方式,從而鞏固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善于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選用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高中的學習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明顯增強,有了自己奮斗的目標和理想,為了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學生們刻苦努力,相互競爭看誰的成績排在前面。此時,教師就要善于發覺這一點,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劃分學習小組,設定比賽的時間和標準,對學生提出物質和精神的獎勵。這種做法既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為以后走上社會很好地與人相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教師采用啟發法進行題目訓練教學

啟發法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做題的環節,由于部分教師想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會出現教師不斷地給學生布置很多題目去做的情況。教師大搞題海戰術,使得學生忙于做題,沒有空間和時間對題目進行總結和思索,只是停留在重復的做題層面,反而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考試中一旦出現變換題目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注意給學生選擇經典的題目去做,而且提示學生可以嘗試用多種思維方法去做同一道題,或者是通過一道題的解答來總結一類型題的解答方法。然后教師在進行題目的改變來考察學生是否真正掌握類型題的解法。尤其是針對高中的語法題目,學生們普遍出現錯誤率高,而且提升不明顯的情況。此時教師應選擇啟發式的方法使得學生掌握做題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篇(10)

在我看來,語文學科既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說”。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調節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些恰好是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而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沃土。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只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改變傳統的教師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位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融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遨游太空,欣賞皇帝游行的丑態;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上一篇: 音樂專業論文 下一篇: 商務平臺設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亚洲老鸭窝一区二区 |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 亚洲A∨中文字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