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和高校擴招,越來越龐大的大學畢業生隊伍逐年涌入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隨形勢,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觀念、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貢獻。
一、就業指導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
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410萬人,2007年495萬人,2008年為559萬人,2009年時611萬人,到2010年則達到空前的630多萬,2011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將有660萬人,往屆待業的畢業生數量開始累積,使得就業工作壓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據有關研究預計,包括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2011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總量將超過900萬人,宏觀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而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均規模將達到將近700萬人。
除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多這一因素之外小論文,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錯綜復雜。這些原因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就客觀因素而言,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狀況受到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用人單位人才需要傾向、社會就業和失業比重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就主觀因素而言,大學生個體能否就業與其就業觀念、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等個人因素關系密切。而高等院校應該主動承擔社會大環境和個體之間的溝通工作,它們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業指導。面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部分大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學、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尤為重要。就業指導一方面能通過介紹就業形勢,使就業大環境能夠深刻、準確地為大學生所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專門培訓,幫助大學生提高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調整就業觀念。雖然就業指導不能改變大學生就業的大環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學生主體,化解或緩和了就業主體和就業客觀因素之間的尖銳矛盾,相對地削弱了就業形勢的嚴酷性,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
因此,就業指導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高等院校應處困境而思有為,大力開展高校就業指導,贏得大學生應對當前就業形勢的主動局面。
二、觀念樹立:建立“以人為本”的就業指導理念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人的發展,因此僅把發展當做工具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追問發展的目的。著眼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更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樣應該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那就意味著,就業指導服務的首要對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學生的發展。
就高校而言,就業率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到社會名氣和生源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就業率是教育管理部門評價高校就業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是高校考核其責任部門工作工作到位與否的標準;此外,就業率還是國家對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要參考指標。就業率評價指標單一、缺乏科學的就業評價標準,造成了高校只關注就業的“量”,而忽略了就業的“質”——而這個就業的“質”,意味著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崗位是否匹配、工作崗位是否為畢業生所滿意、能否為畢業生的未來發展搭建平臺等等。換句話說,學校只重視了就業率的統計數字,忽視了就業率數字背后畢業生的前途和幸福。
長期以來,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忽略了“以人為本”這一根本目標,轉而追逐高校的高就業率小論文,甚至工作的開展完全圍繞著就業率來進行。就業指導并沒有根據大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能力方面的指導,而是想方設法讓畢業生參加工作了事,將之盡快推向工作崗位,不論其就業層次是否合理。國家大力提倡的“先就業后擇業”這一口號,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學生參加工作的借口。就業指導目標出現了偏差,指向于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拉攏說合,這樣的就業指導,或許稱之為“就業說媒”更加合適。背離了“以人為本”理念的就業指導,往往會造成畢業生違約多、跳槽勤,既有損學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更讓畢業生本人的未來大走彎路,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長期發展。
就業目標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將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業指導不能等同于簡單的就業安置,它不單純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是要幫助和指導大學生正確分析和對待就業形勢和社會的需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就業價值觀,自主進行個人未來的職業生涯設計,做好準確的就業定位和充分的就業準備,掌握一定的就業方法,實現自主擇業,以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滿足其自我實現的發展性需要。
三、內容更新:建立科學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求職技巧,更需要側重于提高就業質量,實現人才和職位的協調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
受就業指導目標功利性的影響,以往的就業指導內容只注重了針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和求職技巧指導,就業觀念教育是為了讓畢業生承擔一定的就業壓力,帶著緊迫感盡快找到工作,求職技巧指導是為了讓畢業生短時間內學到能讓用人單位相中的“一招鮮”。這些內容并不能讓畢業生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更承載了過多的就業壓力,不利于大學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旦畢業生參加工作之后,就業觀念和求職技巧即可被畢業生拋至九霄云外,就業指導遂“功成身退”小論文,再無意義可言。理所當然,對大學生而言,找到工作相當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著職業生涯的開始。但是對于就業指導來說,職業生涯開始階段怎能作為就業指導的全部內容呢?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就業指導,應該包括長達四十年的整個職業生涯。
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除了求職技巧之外,還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傾向和興趣志向,尋求到與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職業領域和工作職位,并以此有目的地進行能力培養,實現大學生個體特征和職業的協調匹配,促進大學生和職業的協調發展。職業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職業意識、職業理念,遵守職業道德,在長遠的生涯發展中保持長效競爭力,使之在職業中完成自我實現,促進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創業教育也是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高校就業指導不僅要實現謀生與追求人生理想相結合,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還要實現適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
與此同時,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其他因素——諸如如職場處事技巧、就業心理教育等內容,也需要給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系統培訓。
四、形式創新:建立循序漸進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順序進行。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就業指導,應該體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科學發展過程,不僅遵循課程由淺到深的邏輯順序,還得綜合考慮高校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生各階段的心理變化。
以前的就業指導一般都安排在學生進入實習之前或臨近畢業的前一個學期,以幫助畢業生能“現學現賣”地運用“一招鮮”,順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畢業生在離校前的一段時間(兩個星期至一個月左右),專門用來上就業指導課程,其目的是通過強化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能力。雖然就業指導的本意是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實際效果只能同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就業指導往往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門課,也是一部分學生已經離校而另一部分學生仍在求職時可上可不上的課。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或升學、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課堂之外小論文,很難認真學習課程。況且學生就業技能的獲得、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都應該有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上不斷提高、不斷強化的過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間速成?突擊的速成式就業指導根本無法幫助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該根據大學生在大學生涯的各個階段不同心理特點和關注面,因時制宜地制定過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適應階段、發展階段和離校階段。在適應階段,大學生較多地關注環境的適應和學業的規劃,就業指導可以從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引導他們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并在職業生涯的框架內規劃他們的大學生涯;在發展階段,大學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項能力方面獲得提高,就業指導應側重于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方面的內容;在離校階段,大學生開始展望畢業后的生活,則可以開設就業技巧等課程。教育是針對人的教育,必須考慮到人主觀的接受意愿和客觀的接受能力,而通過全程性就業指導的就業模式,真正做到就業指導圍繞大學生這一主體全面開展。
總之,高校的就業指導應該緊隨時代,牢牢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觀念、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促進就業指導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秀,羅國榮.高校就業指導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學畢業生將增30萬人660萬學“搶飯碗”[N].京華時報.2010-11-27.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筆者選取咸陽職業技術學院8個二級學院開展調查,涵蓋護理、藥學、數控技術、畜牧獸醫、會計、學前教育、應用化工技術、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電子技術、電腦藝術設計、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園林技術等31個專業。調查設計了學生和教師兩個問卷,學生問卷由在校學生填寫,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20份,回收率為90%。教師問卷由學工辦、就業辦工作人員、輔導員、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師填寫。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6份,回收率96%。調查數據經過整理后,輸入電腦中,經過工作人員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院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問卷設計了一些題目,測試學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重視程度的評價;以及了解到學校和教師是如何看待職業發展教育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教師認識到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很重要。還有41%的教師認為:“校領導沒有認識到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影響學校開展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困難因素。
(2)教師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解。作為職業院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85%的人員能夠對職業發展教育有科學的認識,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科學規劃。大部分教師認為,加強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對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師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建議。問卷顯示我院教師對開展大學職業發展教育,理解層次不一樣。75%的教師建議要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13%的教師建議有必要加強職業發展教育,12%的教師建議可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增加職業發展教育選修課時。
(二)高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條件
(1)職能部門設置。在關于是否開展職業發展教育機構的問卷調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員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員回答“沒有”,其它人員沒有做選擇。據我們調查獲悉,大部分高校職業發展教育機構與行政部門融合辦公。常見名稱一般是“學生處”、“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業科”、“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就業辦公室”等。
(2)部門性質和人員配備。調查發現,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機構都屬于教學管理部門,從部門人員配置情況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師編制占20%,教學輔助崗位編制占5%。可以看出,職業發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務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識不強。
(三)高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情況。
(1)師資隊伍主要來源。職業發展教育師資來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師、招就處就業科工作人員、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總支書記、副院長、學工辦主任、輔導員、班主任等。從事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人員年齡結構不完善,整體年齡偏低,職稱結構沒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隊。調查顯示:40歲以下的工作人員占77%,40歲以上的人員占到23%。由于師資隊伍年輕,職稱結構也以初級、中級為主。其中,中級職稱人員占29%,初級職稱人員占58%,副高以上職稱占13%。師資隊伍學歷方面以本科和碩士為主,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32%,本科占60%,專科學歷占8%。在對師資隊伍人員教科研能力調查時發現,發現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的師資隊伍整體科研水平偏低。被調查人員中,參與過校級及以上課題的人員占34%,從未參加過課題的占52%,正在準備申請的占14%。針對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公開發表過論文或有著作的人僅僅有17%。其余人員均沒有論文公開發表。
(2)培訓進修情況。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從事職業發展教育人員技能素質的參考指標。目前國家教育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相關組織協會,開辦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培訓頒證。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超過90%的人員都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書。但是獲得職業指導資格證書的人占有比例很低,獲得全國職業指導資格證書人員僅有5人。獲得省級職業指導培訓班結業證書有12人。其它人員沒有任何職業資格證書。平時業務培訓知識主要是訂雜志、聽報告、聽講座獲得。被調查教師對學校外派培訓計劃評價不高。從調查數據看,有82%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沒有制定培養專職職業發展教育專職老師的計劃及費用預算。76%的老師對學校是否有職業發展教育專項師資培養計劃,表示不清楚。
三、調查結論
(1)在對職業發展教育的認識上和觀念上,咸陽職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重視。但是,職業發展教育長足發展及內涵建設需要進一步重視和支持。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式嚴峻,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可以提升大學就業工作質量。
(2)職業發展教育工作人員大多由管理部門人員擔任。一些管理人員由于行政事務繁雜,對于職業發展教育的學習、研究時間精力不夠,對于職業發展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題研究、專題調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學,善做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引路人
加強對大學生及時、有效、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設2個學分38課時,根據教學進程由教務處按學期教學安排統一排課;學校成立了由招生就業處、團委、商學院人力資源教研室、各學院部分專業教師組成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教研室,招生就業處負責就業工作的副處長擔任教研室主任,歸口教務處統一管理,服從學校教學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統一檢查、考核和評估;制訂了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為了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學工作,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學研討會(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舉行三次)。經過集思廣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學院《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實施方案》《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學校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指導體系日益完善,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大一開展專業教育;大二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與設計,考證、考研、考級、考公務員培訓指導;大三進行職業基礎知識、求職擇業技巧、職場中的禮儀、創新創業教育;大四開展就業及面試心理與應對、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材料制作與面試技巧指導。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活動,投資五萬元購買了吉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規劃系統,該產品網絡化、自助式的系統操作模式能夠輔助80%以上的學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職業探索、決策行動、生涯發展藍圖等,更有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標不明確、對職業茫然無知、思想不能轉化為行動等問題;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整體和個體的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輔導,提升工作效率與專業性。
三、強化實踐、引導創業,用心做學生創業指導的探索者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是未來就業工作發展的趨勢。學校成立了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就業創業教育工作機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者協會,出臺了《大學生課外科技項目立項申報規定》《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申報規定》等一系列就業創業的文件,設立了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確保經費足額到位,聘請專兼職工作人員對學生創業項目給予技術、智力扶持。與湖南省益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建立了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指導等方面的服務。三年來,學校舉辦了創業計劃、市場調研、職場模擬等賽事,組織創業導師報告會和專題培訓約500余場。學校現有大學生社團29個,其中創新創業社團三個,比較有特色的是茶藝社,茶藝社是在學校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老師指導下組成的一個集黑茶研發、包裝設計、黑茶銷售和傳播黑茶文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該社團是學校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通過研發創新來創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學校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三樓的“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有八間工作室,占地面積264.6m2,兩百多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等項目,采取真題真做的形式參與城鄉規劃設計項目。
四、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全力以赴開拓大學生就業市場
開拓了就業市場,才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做實就業工作提供保障。學校制訂年度就業市場整體建設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深入各行各業收集信息,為畢業生尋求就業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廣州、深圳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杭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電子信息產業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對接洽談會,加深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就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設立了就業市場開拓專項經費,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近年來,學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畢業生信息手冊,7月份即寄發給用人單位,每年寄發的畢業生信息手冊在600份以上,8、9月份,還登門拜訪用人單位,熱忱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行校園招聘會。2013年暑假,招生就業處組織赴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等地分別走訪了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五局等18家用人單位,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市場,建立就業基地,2013年學校共有就業基地129個,較2012年新增17個。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地拜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北京紫荊新銳科技有限公司、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二公司、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其中新開辟了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重慶分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業基地。
五、全員參與、貼心服務,甘當推薦大學生就業的志愿者
深入推進就業工作全員化才能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動力。學校特別重視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教學科研工作聯系社會緊密的優勢,推薦學生就業。建立健全了相關就業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就業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校友會的作用,加強與校友聯系,聘請校友擔任兼職就業信息員,幫助收集就業信息,推薦畢業生就業。另外,學校通過召開校園招聘會,搭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平臺。學校2012屆畢業生3807人,接待用人單位171家,舉行招聘會182場次;2013屆畢業生3874人,接待用人單位192家,舉行招聘會198場次。學校就業工作人員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富有責任心,接待用人單位不怕累,做到熱情周到;服務學生不怕累,做到細致周到。學校為了給用人單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條件,減少學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煩,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組織專場招聘會,充分考慮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的時間,用人單位周末有時間來招聘,就業工作人員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安排專人接待,提前將招聘室衛生打掃好,多媒體調試好,條幅貼好,宣傳海報發放好。用人單位的應聘學生比較多,面試持續到晚上,就業工作人員就服務到晚上,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提供便利。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就業市場活動,如省教育廳、住建廳、益陽市勞動人事局組織的專場招聘會,為學生外出參加招聘提供便利。近兩年,先后組織了九臺大巴車,接送300多名畢業生赴長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場參加建筑行業的大型招聘會。
一、大學生的職業認知成熟度的概述
職業認知成熟度,是指個體本身實際水準與自己相對應的職業發展的水平,是個體本身與相應職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決定與應對適應性職業發展任務的把握程度,當代的大學生的職業認知成熟度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職業態度的認知,包括職業選擇的唯一性、實際性、獨立性等;二是對于職業能力的認知度,包括職業的技能要求和實際經驗等。
二、國外的大學生職業認知成熟度的現狀
職業規劃的先驅者Westbrook通過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以及自我反省,定義為了導致職業選擇成功與滿意的核心,提出了大學生對于職業認知的外在表現主要為對于職業的認知、對于工作條件的認知、對工作職責的認知等方面,初步的從而側面的評測了大學生的職業認知成熟度。Super通過改變思考的角度定義不同的參考維度,從職業選擇取向,職業基本信息,職業的規劃,職業的愛好度判斷了大學生的職業認知成熟度。職業成熟度研究的集大成者Crites`,1978年他提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職業發展模型。該模型與智力層次模型類似,模型的頂端類似于一般智力因素,是職業發展的總體程度;第二個層次就是概括,主要有兩個因素構成:職業選擇過程、職業選擇內容。職業選擇的穩定性和現實性是職業選擇內容的兩個特定因素。穩定性是指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選的的職業領域是不是一致;現實性是指個人性格與所偏愛的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類型是不是匹配。現在已經有許多量表可以用來測量職業成熟度, 其中較為成熟的是Crites的《職業成熟度問卷》(簡稱CMI)。整個量表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態度量表》及《能力測試》,它們的目的主要是測量個人在進行職業決策時的態度和個人作出可靠職業決策時所運用的能力或技巧。
三、我國大學生職業認知度研究狀況
和西方國家相比而言,我國的職業成熟度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主要集中在量表的制定以及對一些普遍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上。
1.理論研究
2000年,在國內職業成熟度的概念首次出現于龍立榮[1]等發表的《職業成熟度研究進展》文章以及同年沈之菲[2]編寫的《生涯心理輔導》編著中。朱云立[3](2003)《職業成熟度理論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研究》文章的發表,才標志著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實證研究的開始。鄭海燕[4](2006)研究了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構成和發展特點;臧剛順[5](2006)作了關于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團體咨詢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發展的影響的方面的研究。
通過分析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對職業成熟度的具體內涵、影響因素等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這就需要我們對職業成熟度進行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研究。
2.評測方式
在對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測評中,雖然已修訂、自編或修編出了很多信可度和效用度較好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但目前仍然沒有統一而且被廣泛使用的測評方式。
(一)問卷修訂
我國的研究者根據我國現狀和已經發表且應用較廣的職業成熟度量表,重新進行修編。所修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吳宏和馬薔(2010)在臺灣學者孫仲山的職業成熟度的問卷上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問卷可作為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測評工具。
(二)問卷自編
我國研究者以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如何構建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理論,并根據這些理論自編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比如,鄭海燕初步構建職業成熟度的理論并編制出信效度較好的《職業成熟度量表》,但該問卷取樣局限于西南地區。我國研究者自編的問卷結合了我國大學生特點,構建了適合我國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理論模型,并且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由于編制重復較多,選用的對象有地域性的特點,因而不能得到廣泛使用。因此自編問卷在構建理論、選擇被試、信度和效度等方面都待于提高。
(三)問卷修編
部分學者在其他量表的基礎上進行修編。例如,李晨(2012)對劉利敏的問卷進行修編,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部分地區抽取編制有較好信效度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
四、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研究的反思
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涉及理論模型的建構、測評工具的編制等方面。但研究數量和質量方面仍有不足。第一,理論研究方面,我國研究者仍主要以西方原有理論為基礎,缺少適合我國國情且廣泛運用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理論模型;第二,測評方式方面,研究者修訂和自編了很多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但是樣本具有局限性等問題,使得這些問卷有待于接受更多的實證研究的檢驗;第三,出現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相關研究,但對于其它特殊專業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研究仍是空白。2016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形勢更為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職業成熟的測評能夠幫助大學生合理選擇就業和創業,以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出規劃。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不但對高校就業指導計劃的開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還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建議和方法,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龍立榮,方俐洛,凌文輇.職業成熟度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0,23(5):595-598.
[2]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已經普遍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但對這項工作的認識與實踐還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也沒有與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從現狀來看,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模式已處在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時期。如何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有機結合,構建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模式,適應于從大一開始的職業啟蒙期教育,這是從大學生對職業世界的一無所知到落實工作的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響大學生個人素質和就業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據大學生的四年時間,分為職業探索、職業素質提升、就業準備這幾個階段。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據大學生職業化過程的遞進成長關系,劃分為“職前”和“崗前”兩個階段,在時間上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個時間段,前二者屬于“職前”階段,后二者屬于“崗前”階段。各時間段的主要任務:(1)大一:自我認知、專業認知,確定適合專業、行業;(2)大二:行業職能,提升個人能力;(3)大三:認知職業世界,確定適合崗位;(4)大四:目標企業、企業文化,求職、面試。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階段內容:(1)自我認知、專業和行業的探索;(2)個人能力的塑造;(3)職業崗位的探索和確定;(4)職業素養和求職。
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和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關系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可以通過幫助大學生及早規劃職業生涯,設計美好人生,樹立人生目標,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和職業素養,找到學習動力的最終目的,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討,對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確
大學生正處于職業學習和職業選擇階段,這個階段學習效果的強弱,職業定位是否準確,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成才成功。為此,開展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用規劃職業生涯來鼓勵、促進大學生發奮學習、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學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較好地實現社會和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體。
2.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充實
職業發展教育不僅僅是為大學生設計未來職業方向,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過程,就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縱深化的過程。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內容統一到職業發展教育過程中,使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內容融為一體,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指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教育的內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標和要求。
3.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學
大學生德育教育傳統方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主體意識,現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特別強調發揮“雙主體”作用,即大學生也是教育主體,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地位相互轉化。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體現出教育的個性化和方式的多樣化,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學發展的要求,必將對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科學性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途徑更廣泛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將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各類途徑,如校園文化、學科優勢資源、網絡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組合,將各項功能發揮得更加完善。在進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還要將大學生學業教育滲入其中。這種多途徑的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與當代社會需要、學生所學專業、綜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強相結合,這正是當前大學生德育教育途徑的延伸,也是大學生德育教育實踐的一個有益補充。
三、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構建
在傳統的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中,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下設的部門比較單一,很多高校只有一個部門,負責學生就業工作或具體的創業就業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來負責整個學校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沒有從學生德育教育的高度來開展工作,沒有調動學生工作處、各院系、教務部門、團委也就是全校老師的積極性來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是從原來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中抽調出來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兼任,因此很難真正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務。
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彌補以上不足,構建新的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為:在學校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的全面領導下,由學生工作處、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教務處、團委、各院系和社會機構及成功人士等組成,以德育教育為宗旨,以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為主線,集全校和社會之力全面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學生工作處
學生工作處是學校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部門,下設思想教育科具體負責落實,在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等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務和日常教學之中,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于各項工作之中。同時,其還負責協調職業發展事務辦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關工作。
2.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在職業發展教育上有兩大職能,一是負責大學生就業的日常服務和行政事務,其可設三個辦公室:就業管理辦公室、就業市場服務部、網絡信息服務部。二是負責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其下設三個辦公室:職業發展事務辦公室、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所。
3.教務處
教務處讓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學之中,全體任課教師都應承擔起德育教育和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擔。
教務處可以通過開設相應課程,使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理論課程正式走進課堂,一方面,讓學生們意識到該課程和接受職業生涯指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們全面掌握該課程的理論及科學方法,并用以指導自己日常的學習生活。 轉貼于
4.團委
團委指導的學生社團協會組織是職業發展教育學習實踐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生職業發展與規劃協會、創業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學生社團協會是由大學生自己主動組織參與的有主題的組織,學校的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的活動來滲透,指導學生在實際的社團協會活動中具體實施德育教育的理念與行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學生工作領導小組,通過配備部分專職人員(主要為學院專職學生工作干部)來協助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開展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這些人員同時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體人員,院系還可利用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專業任課老師等,充分體現全員育人的特征,調動每位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老師們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
6.社會機構及成功人士
學校的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可以通過與一些社會機構聯系,充分發揮其優勢,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創造機會的同時,可以邀請企業成功人士來校作報告,建立校企合作,這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長效機制
1.黨委統一領導部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黨委的領導下,明確德育工作部門和德育工作者的職責,以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為基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分片包干,責任到人,使學生德育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落實到基層。
2.黨政共同組織實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黨委和行政齊抓共管,所有教師共同參與,大學全時段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育人氛圍。加強校園內和校園周邊環境,以及宿舍文化設施建設,在教育、管理和服務育人的同時,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須是學校全員參與和全程進行的教育方式,在這個工作模式中要充分發揮每一位老師的學術、專業和社會資源優勢,利用各類途徑,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事的本領,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就業,從而在實現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全程化、專業化和全員化的基礎上,實現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員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是一個伴隨學生大學四年的長期過程,已逐步成為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主線,應將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日常管理教育,特別是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宏,王忠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王興權.以學生為主體的全程化職業教育模式[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我國是一門新興課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高校人才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該課程在國外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實現課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迫切的現實需要。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歷史淵源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一步步發展的結果。“就業指導”,特別是我國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則是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職業指導”,而“職業指導”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實源自美國,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報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寫的《職業的選擇》一書中,闡釋這一術語。
美國職業指導的帕森斯模式很快傳人中國,最初的實踐與黃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導與推動分不開。1917年5月6日,黃炎培先生聯合社會知名人士、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48人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自此,該社每年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開展職業指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1919年5月中華職業教育社設立職業指導部,1921年設立職業指導委員會,1923年建立職業指導所,1927年創建我國第一個面向社會服務、專門化的職業指導機構——上海職業指導所,“以職業詢問、職業調查、職業講演、升學指導、職業介紹、擇業介紹、改業指導為活動內容”。可以說,20世紀20~30年代,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引介國外職業指導的理論及實踐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會的承認,引起政府的重視。由于種種原因,職業指導在我國的發展中斷了相當長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職業指導在我國再次興起,對于高校而言,多稱就業指導。
1989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提出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應建立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就業指導機構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國家關于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法令,畢業生供求信息,溝通畢業生、學校、用人單位之間的渠道,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為畢業生創造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指導‘雙向選擇’工作的正常進行,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學校提供反饋信息。”這是“就業指導”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現。《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與服務。”至此,對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成為高校法定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就業指導逐步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從課程發展的角度講,高校的就業指導實踐活動開端于1986年個別學校的自覺。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高校均成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開設講座,編制講義,課程開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幾年的實踐中,大部分高校處于非自覺的強制性制度安排下進行,把就業指導視為非專業化的行政事務,淺表性地理解為“季節性快餐”——學生畢業時對其提供就業信息、政策講解、組織校園招聘會、就業技巧講座等等。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就業市場格局的變化,擺在各高等學校面前的一個突出任務就是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從2008年起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截止到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已經開設該課程,課程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學生就業指導仍然沒有擺脫“路徑依賴”,沒有主動走上自覺發展之路。政府占主導、社會助力少、高校獨木難撐的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尚存在低效率、專業性不強、系統性不夠等方面的不足。
單單依靠政府權威設計一個新制度、開設一門新課程,并強制推進,已不能滿足微觀經濟主體(大學畢業生)的利益訴求,也不符合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一門學科、一個課程的發展,僅僅依靠“行政力”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理論界與學界的“學術自覺”。
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概念厘定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包括了兩個核心概念:一是“職業發展”;二是“就業指導”。二者同時出現在一門課程中,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從側面反映本課程建設的規范性問題,它是理論研究的一個“焦點”和“瓶頸”。如果概念表述不規范、不清晰,將不利于課程的科學化發展。
迄今為止,關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稱存在很大差異,常見的名稱有: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實務、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畢業生就業指導、畢業生就業概論、大學生職業指導、大學生職業輔導、大學生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業指導”“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輔導”“職業發展”等。上述名稱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就業意識與觀念。例如,從對象指向講,“職業指導”涉及每個人(包括大學生);“就業指導”更多針對畢業生。從時間范疇講,“職業生涯”和“職業發展”關注人的各個階段,但是“職業發展”更強調生涯規劃理論的綜合性和前沿性;“就業指導”僅關注畢業時間段。從內容范圍上講,“職業指導”重視人職匹配,重心在規劃,關注個體滿意度;“就業指導”考慮更多的是就業準備,隱含對就業率的功利追求。
對課程名稱、核心概念進行比較,,優化內涵,規范外延,是課程建設的前提,是創新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指導概念的內涵主要有兩類:一是側重于表述職業指導的性質,主要指專業性質和發展狀態處于什么狀況和水平;二是側重于描述職業指導的過程。前者如,“職業指導是從一個更長遠、更廣闊的角度,以自身的原始價值觀出發,配合對自我的認識,包括性格取向、職業興趣、才干技能、事業目的、工作條件等,一方面在自身興趣和理想的引領,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事業生涯做出負責的計劃與裝備的心靈藝術。”后者如,“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應該說,我國現在的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功能、內容及方法等并沒有超出職業指導的范圍。
國外對二者的稱謂也千差萬別。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稱“職業指導”;日本把學校中的職業指導稱為“出路指導”,德國稱“職業咨詢”,前蘇聯則稱“職業定向教育”,我國也存在將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擇業指導混同使用的現象,尤其在高校更多地稱“就業指導”。
當下,受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目標、形態及功能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從人職匹配的就業指導階段逐步發展到關注全人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生涯指導(career guidance)階段,注重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職業指導的實踐也從單純的基于就業安置為目的擇業指導發展到生涯輔導,“職業發展”的概念應運而生。
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職業生涯規劃與輔導思想便傳入我國,只不過,首先應用于企業,之后,逐漸被高校引入。目前,關于“職業發展教育”的概念被認為是“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簡稱,與就業指導或職業指導相對而言。這種“相對”包括三類觀點:一是前者是對后者的發展,包括了后者;二是前者與后者各不相同,各有側重;三是前者與后者實質上是一樣的。
本文贊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作為兩個獨立的核心概念,認為二者要有機結合、貫穿于大學階段全過程。這反映了時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反映了大學生自身發展、成才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體現了“職業”與“就業”的結合、“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并重的思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是一種不可回避的客觀存在。直面和解決大學生的現實困惑才能體現本課程的獨特價值。“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包括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意識的“喚醒”,使之樹立科學就業觀;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傳授;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引領大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正確認識自我,提升內在品質和素養,有效安排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合理規劃未來。這門課程實質上是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及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的一個綜合體,是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的素質教育類課程。
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構想
1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在高校迅速推開,在多數高校進入了人才培養方案,并作為必修課開設。但是,作為一門規范課程或作為一項系統教育來說,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比較突出,亟待加強。目前,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多由專職學生工作人員擔任,專職教師數量極少,其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和科研能力整體上不能適應課程發展的需求,此外,在管理體制、學科歸屬、職業標準、準人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諸多不完善、不通暢等方面的問題。
一個事物持續存在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斷變革,在高校,學術再造也就成為一個重要內容即創新源。“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目標要走專業化建設道路,其終極目標就是讓具有一定學識和經驗的教師實現質的飛躍走向學術平臺,最終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
2 構建全程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進入主渠道、主陣地后,構建全程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l+4+x”的課程體系,值得借鑒。它是由必修課、選修課、講座及實踐活動組成的“課程群”。具體來講,“1”指的是課程體系的主體,“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必修課,2010年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4”指的是課程體系的支撐,包括四門選修課:“創業基礎”“就業力提升”“職業素質拓展”“研究生職業規劃”,課程內容包括商業游戲、職場人士訪談,職業生活體驗等更加貼近實際的方式;“X”指的是課程體系的補充,由實務講座、職業測評、就業指導月、創業指導月、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職業咨詢等活動組成。上述內容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體系,涵蓋了理論講授、實踐體驗、崗位鍛煉三個層面,實現了就業指導服務的全覆蓋、全程化、系統化、科學化和個性化,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程有機結合。
當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總體上,無論從機構設置、職能的發展、專業化隊伍的建設,還是工作場地與經費。乃至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等任何一個角度來看,目前的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都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與實際需要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與國外高校的情況相比差距更大,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主要問題有對職業指導認識模糊,缺乏專業的、穩定的指導隊伍等問題。
針對目前高校開展職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不足,筆者認為要從更新觀念、明確目標著手,構建起健全高效的工作體系和科學全面的課程體系,保證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一、更新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觀念
面對當今日新月異的形勢,高校的職業指導應該與時俱進,開展工作需從轉變觀念開始。
1 指導內容需要與時俱進。當今形勢下,高校職業指導不僅僅是進行就業政策、求職技巧等就業指導,而是應變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意識培養、職業素質養成、就業政策與維權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指導,內容更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的輔導。
2 服務對象也應擴大:過去的指導只是面向當年畢業生,而現在,服務的對象應該擴大到所有有需求的在校或已畢業學生,也就是說,對已畢業且有需求的畢業生我們也要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服務:所以,服務的時間也應是相應變化的。應由對畢業生畢業前的指導變為大學生在校全過程+畢業后的跟蹤指導。
3 輔導形式應多樣化:過去單一的講座形式已不能滿足社會與大學生的需要了,應該采取以納入正常教學體系的職業指導課程為主,以講座、論壇、咨詢、實踐為輔的多元輔導形式的結合的全方位的指導。
4 職業指導部門職能須轉變:高校職業指導(發展)中心由過去單一行政管理的職能完全不能起到職業指導的作用。根據現在社會對大學畢業生提出的職業素質的要求,高校的職業指導中心的承擔的職能應該是教育、輔導、服務、管理與科研相結合的綜合職能。高校的職業指導應朝著全程化、全員化、信息化、專業化、個性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二、明確高校職業指導的目標
我們當然知道,高校職業指導是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幫助的,而社會需求、所受教育、家庭背景及個人特點等方方面面的差異,形成了大學生迥異的就業追求,所以,面對不同需要層次的學生,高校職業指導應建立有層次的、蘊含不同任務的目標。
1 初級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實現就業。對于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助力大小無形之中成為衡量高校職業指導有效性的指標之一。
2 中級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尋求匹配度較高的職業。如果職業指導目標僅僅停留在實現就業這個層次上,則不能保證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水平,因為在這個目標層次上,人與職業的深度協調沒有成為有意識的關注對象。如果說學生未能就業,是人才資源的顯性浪費的話,那么人與職業的不協調則是種隱性浪費。因此,學生與所獲取職業的匹配、和諧成為職業指導追求的高一級目標。
3 高級目標:應該是培養大學生自主職業發展的意識、理念及能力,以謀其長遠的職業發展。和諧、匹配并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種動態的,職業的適應、調節乃至流動、開拓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追求長遠的高質量職業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大學生自己必須不斷適應職業發展需求調適自我。而這一切要依賴他人指導、幫助,顯然很困難。大學生如果自己擁有較高的職業調控素質,則能更好地應對社會需要,有助于他們將職業的和諧感延續到整個職業生涯,而不僅僅局限于畢業時選定的職業。因此,學生的職業長遠發展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高校職業指導的最高目標。 轉貼于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的工作體系
國務院國辦曾發文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并將就業和服務體系的構建作為建立現代大學生制度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1.構建科學健全工作體系。高效的職業指導工作體系是就業政策的貫徹落實、就業工作有效開展的保障。因此,工作體系中一級應為由校領導班子及社會機構及企業人士組成的領導小組:二級為學校職業指導中心(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的職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三級為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學院職業指導工作人員在學院職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和職業指導中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四級為職業指導教師、班主任,五級為學生代表。學生職業發展協會在就業指導中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以上工作體系體現了學校領導的重要作用;能保證職業發展教育工作貫穿大學生階段的全過程;保證參加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員化;保證校、院兩級機構的協調和互補性;要有利于調動各方面人員的積極性;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成才的自主性。
2.建立與工作體系相應的運行機制
一是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將校領導及行業權威人士納入職業指導工作的決策層,保證工作體系朝著正確方向運轉;二是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落實職業指導機構、人員、經費“三到位”政策,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三是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引導和激發院系及個人的積極性,保證工作實效;四是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廣泛收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開展教學教育改革。
通過體系與機制建設,建立學校領導負責,相關部門協作,專兼職人員結合,全員參與者的職業發展工作體系。
四、構建高效職業指導課程體系
高水平的職業指導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專業化的職業指導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路徑;深入有效的職業指導是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重要保證。而改變目前就業指導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現狀的辦法是創新職業指導的課程體系。
1.完善的輔導結構,根據目前就業形勢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職業指導課程必須以系統化的職業指導課程為基礎、以職業測評和職業咨詢為特色、以高水平的職業輔導講座為補充、以多樣化的就業實踐環節為輔助、以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會資源為支持,建立立體、全面的輔導架構。
2.拓寬課程內容:高校的職業指導內容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設計。在學生的意識喚醒階段(一年級),我們采取傳授職業生涯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做出理性思考為方式:在學生需要實踐輔導的階段(二、三年級),我們采取開展認識自我、認識工作世界、職業化素質培養的方式;在學生臨近畢業需要就業指導的階段(三、四年級),我們采取有針對性的進行就業政策、維權知識、就業心理、就業技巧、職場生存和發展輔導的方式。形成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核心內容的畢業生職業指導課程體系。
形成以系統化的職業指導課程為基礎、以職業測評和職業咨詢為特色、以高水平的職業輔導講座為補充、以多樣化的就業實踐環節為輔助、以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會資源為支持的體系。
五、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與推動,最后落實在職業指導人員的身上,隊伍的素質是工作成敗的關鍵。所以,要有效的開展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隊伍的建設應該是重中之重。高校職業指導人員應由職業化的服務人員、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專家化的咨詢隊伍、經驗豐富的校外兼職隊伍組成。一個稱職的職業指導人員需要具備較全面的知識和能力,需要對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等有一定的了解。
目前我國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人員素質離要求還很遠,要改變現狀。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1)引進與提高相結合:教師應以引進心理學、教育學、人力資源、社會學等專業的碩士、博士為主。保證帶頭開展教學科研:其他人員以多方式提高為主;
就業是學校與社會的接口,能否實現順利對接達到較高的就業率和較好的就業質量,是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頭等大事,也是為各行業輸送合格建設人才的實事。1987年,國家教委將“職業指導理論研究與實驗”列為重點課題,高職院校也把就業指導和畢業工作作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就業指導不僅僅是單純追求就業率的問題,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一、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
在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和改革的進程中,職業指導的理論逐漸發展趨于成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職業指導理論,主要有:
1.人職匹配理論。由美國“職業指導之父”之稱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首次提出,后經威廉姆遜發展成型。該理論與中國的“人盡其用,物盡其才”有相似之處,側重于就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三個主要因素:對自我愛好和能力的認識、對工作性質和環境的了解、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與匹配,即“職業指導的三大原則” [1]。
2.職業決策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伽勒特和喬普生,他們認為傳統的職業指導只解決人們就業,而忽視教會人們如何學會就業,就像中國古訓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重要的培養高職學生進行職業決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和職業觀念的更新,衡量一個人職業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他是否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而是取決于他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的決策能力。
3.職業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金斯伯格和薩帕,金斯伯格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的職業發展,認為職業在個人生命歷程中是一個連續、長期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某一個時期短暫的需求行為,具有階段性的特征。薩伯在繼承了金斯伯格的基礎上,綜合了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職業社會學以及人格發展理論等相關原理,更為系統地提出了職業發展的觀點。他把職業發展分為五個階段[2]。
(1)成長階段(出生—14歲),在該階段個體通過在游戲、想像和模仿中發展自我概念,認識社會。
(2)探索階段(15-24歲),這一階段個體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閑活動、社會實踐(打零工)等機會開始嘗試職業角色,進行職業探索。
(3)建立階段(25-44歲),這一階段的早期(25-30歲),還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職業不太滿意,可能會變換一兩次工作,到了(31-44歲),擇進入了職業穩定期。
(4)維持階段(45-60歲),這一階段個體一般不再尋求新的工作領域,而是維持既有的成就與地位。
(5)衰退階段(60歲以上),這一階段個體生理與心理機能日漸衰退,職業活動范圍開始縮小,直到最終退出職業崗位。
二、基于職業發展理論的全程就業指導探索
進入職業探索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了自己的專業。如何開展好高職院校能突出實踐性、互動性的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化就業指導,我們需要遵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和本質要求,要努力實現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高職大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3]。
(一)適應時展,加大對媒介和信息的獲取、利用和更新,創新就業指導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時展和個體職業探索階段的到來,對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更多的是指導者和被指導者對信息的獲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雙方之間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為從事就業指導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實現對心理學、職業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沉淀,及時完成對就業指導信息的更新,抽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專門從事教育的調查研究、預測研究和理論研究,及時對社會現象中的敏感問題、熱門問題從理論上給學生予以解答。另外一方面,要開展人性化的就業指導,必須對學生的個體情況要有很好的了解,比如說學生的興趣愛好、人格類型、當前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態等。掌握了知識和信息,還要有有效的媒介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采取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更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通過網絡等媒介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指導的手段形式多種多樣,除了課堂,可以利用書信、電話、多媒體、網絡讓學生自由提問、說出困惑、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職業指導工作,以激起學生的共鳴。
(二)轉變觀念,實施職業“全程指導”
高職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三年(2年校內學習+1年校外實習),是學生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依據職業發展的理論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程指導”的廣義的就業指導制度,對學生的指導要從學生入學報到之日就開始實施全面、系統的職業指導,建立伴隨學生職業發展的校內由低年級到高年級、校外就業跟蹤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并在不同的階段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狀態與特點開展連貫的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的就業與創業鋪路。
第一階段
經歷了高考的洗禮,高職大學生未能進入自己心儀的名牌學府,其入學后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同時對自己就讀的專業、以及今后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生涯都是模糊的,因此一年級就成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起點。
這一階段職業指導主要的形式和內容:
1、做好入學教育工作:通過迎新專刊、座談會等介紹學校的歷史、優良傳統、專業發展方向、杰出校友發展史等,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
2、主辦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其學習的自覺性,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3、開展心理學知識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試方法和途徑,使新生盡快渡過“斷奶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大學的學習生活。
第二階段
進入二年級,高職大學生初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逐步趨于成熟,學習目的明確,自我意識增強,開始規劃發展方向,渴望了解本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發展情況,關心畢業去向等現實問題。本階段就業指導主要是通過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學業指導,使高職大學生切實了解社會的要求,全面協調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并為之努力。
1、介紹職業生涯的規劃與設計,指導高職生成才道路的自我設計,使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練就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綜合素質,并有意識的向著自己的目標對學習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并根據需要參加各種技能培訓。
2、加強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通過學生活動、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的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包括“就業觀念”、“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在內的“就業素質”。
3、幫助學生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技能教育,通過對各種職業資格認證的介紹,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正確認識職業資格認證對就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按社會的需求來準備自己,并了解各行業職業資格認證的概況,知道相關職業資格的考務信息。
4、通過講座、形勢政策課等,向廣大學生介紹高職大學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用人單位最看重高職畢業生什么,怎樣準備好邁向成功的通行證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完成就業前的知識準備、能力準備以及心理準備。
第三階段
結合當前高職學校普遍采取的“2+1”模式,三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是關心畢業去向,積極努力,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職方式技巧指導,但部分學生心理調節不足,壓力大,就業準備簡單,對社會認識不足,甚至極少數學生對社會,尤其是對就業競爭充滿恐懼感。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宣傳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工作流程,講解獲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進一步強化就業心理指導、擇業觀指導和求職技巧指導及誠信教育、就業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就業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積極參與就業競爭,誠信履約;引導畢業生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
1、指導學生合理評價自我,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進行職業興趣測評、職業性格測評、職業能力測評等,分析性格、素質、能力與擇業的關系,使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評價自我。
2、畢業生常見就業心理及調試。通過講座和咨詢等形式對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介紹就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及如何才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對就業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及早克服就業心理上的問題和障礙,幫助學生樹立進取、務實、競爭的就業心態。
3、開展就業咨詢:通過團體輔導和一對一個的別咨詢等形式相結合,為畢業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細致化、專業化的訓練與輔導,為學生答疑釋惑。
4、通過報告、畢業聯歡、畢業生晚會、學位授予儀式、畢業離校歡送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母校、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情感;對畢業生進行畢業教育和事業觀教育、以及初入職場的職業適應性教育。
第四階段
做好“人才售后”的服務工作,學生完成了三年的學習生涯,并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但高職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職業指導工作還需要延續:首先是要指導學生適應社會,立足基層,腳踏實地,服務人民,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二是對學生的職業發展進行全程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社會適應情況,并在需要時提供幫助。三是對用人單位進行跟蹤回訪,與用人單位保持良好的校企關系,結合行業和專業建立建立學生與雇主動態信息庫,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和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意見,使就業指導工作和人才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反饋系統,從而能夠從各方面預測未來幾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結束語
本文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以職業發展的理論,對當前國內所提倡的“全程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做了的探索,對于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趨勢,2008年559萬人,2009年610萬人,2010年達到了631萬人,而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面對就業、考研、留學和創業,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什么樣的職業適合自己?大學期間應該為自己的職業前程和生涯發展做好哪些準備?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這種種問題都困擾著迷茫中的大學生。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舉辦了為期半年的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筆者試圖通過對大賽的分析對當前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概況
2009年5月,“大學生就業·創業群英會——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正式啟動,本次大賽是以大學生“勵志、成長、就業”為主題、以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為主要形式、以電視錄播為宣傳載體的大型活動。通過高校初賽、省市復賽、全國分階段競賽晉級的方式和職業測評、現場展示、無領導小組討論、職場模擬等手段真實記錄了大學生就業、創業規劃的過程以及企業招聘情景,在展示參賽選手綜合素質與嘉賓精彩點評的過程中把行業企業介紹、職業生涯規劃、真實面試、就業實習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就業觀和職業規劃意識,指導大學生掌握職業規劃的一般方法,認識自我、了解就業環境,提高就業技能與實踐能力,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特點
1.全面性
本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經過前期的廣泛宣傳和認真組織,在比賽規模和質量上較以往均有較大突破,能比較準確合理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程度。首先,從參賽人數看,2006年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舉辦時,共有來自全國657所高校的12余萬名大學生參與,最終共有46名選手進入總決賽,而本次大賽自啟動以來共吸引了全國1000余所高校的70余萬名大學生參與比賽,在北京總決賽上的人數更是翻了一番,達到80人。其次,比賽規模空前。許多省市、高校都是連續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河南是第三屆,安徽、黑龍江已經舉辦了四屆,廣東更是自2005年以來連續舉辦了五屆,同時,云南、內蒙古、四川等省也組織了本地區的首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使得職業規劃之風在大學生中廣為傳播。最后,從參賽的隊伍來看,除了綜合類大學外,還有師范類、財經管理類、理工類、農林類、高職高專等學校,基本上包含了我國現有的各級高校和學科門類。可以說,本次大賽不失為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匯報和檢驗。
2.科學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之所以成為受關注度極高的賽事,原因在于其適應時代潮流,能真正體現出職業規劃的科學性。其一,各個省市、高校在職業規劃指導方面更加專業化。每名參賽選手都配備有專門的指導老師,而指導老師包括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人員、就業創業教育專家、選手所在院系的專業課老師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此外,一些省市還邀請了在大學生就業工作方面的資深政府官員、知名企業的老總和HR來對選手進行專門的培訓。筆者所在學校還針對比賽對選手進行了文化禮儀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賽前輔導。其二,比賽選手的職業規劃過程更加科學化。參賽選手在遞交職業規劃書之前都要按照目標設計原則、職業性向定論、職業規劃基本步驟,使用SWOT分析法、PPDF分析法、五W分析法等科學的測評工具進行自我評估,以確定科學的職業目標和規劃。同時,大部分選手可以根據變化合理調整職業目標,做到認知匹配。
3.可行性
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實現職業理想,因此,參賽作品是否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身情況,制定職業目標,規劃職業路徑,是大賽考查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其中包括選手所具備的知識、能力、技能、生理狀況、生活經歷等方面。全國大賽特等獎獲得者安慶師范學院選手是一名身殘志堅的外語系學生,她給自己定位在做一名優秀的文字翻譯的職業目標上。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這位選手的就業看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因為她做了合理的規劃,確定了正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了人生價值。相反,也有部分選手的職業規劃操作性不強,有位選手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在財政廳的某部門處長上,這引發了討論,這個職業生涯規劃是不成熟的。職業規劃可以進行職務規劃,但是職務屬于外職業生涯的范疇,尤其是行政職務的任免,其取決的因素太多,個人難以把握,但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使內職業生涯得到完善,從而促進外職業生涯的提高,實現職業目標。
4.創新性
為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次大賽在表現形式和作品內容上較之以往都有了新的創新,更加重視在比賽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認知。在表現形式上,本次大賽在遞交職業規劃書和現場展示、答辯的基礎上,新設無領導小組討論和職場模擬的環節,可謂是最大的創新之處。無領導小組討論由一組選手組成一個臨時工作小組,討論給定的問題,并做出決策,由于這個小組是臨時拼湊的,并不指定誰是負責人,目的在于考察選手的表現,尤其是看誰會從中脫穎而出,成為自發的領導者。這種形式被廣泛應用于職業測評和企業招聘面試等工作中,對于提高大學生應變能力、分析邏輯能力等基本職業素質十分有用。職場模擬是由選手身穿職業裝,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展示自己所選的職業角色,通過模擬職業生涯的一個片段來促進選手對職業的了解。在作品內容上,涌現出了女子優雅養成高級會所經理、動畫編劇、模特經紀人、瑜伽教練、“空巢老人”養老服務機構、職業規劃師等新興職業,這種新的職業目標的確立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是在對各種有效信息的篩選、職業規劃的沉淀而反復琢磨得到的目標、路徑,也是當代大學生對這個充滿激情的時代所作出的有力回應。 轉貼于
三、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若干思考
1.樹立科學的大學生職業觀
大學生職業觀是大學生關于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職業選擇、職業發展等方面比較穩定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具體體現。由于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在職業選擇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奮斗,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在職業活動中擔心自己被埋沒、大材小用,從而使職業規劃缺乏合理性。我們的一名選手在做職業規劃展示時,明確對評委及在場觀眾說“職業規劃沒有什么必要,他更看重的是將來個人的發展”,這從根本上違背了職業觀的個人和社會價值統一原則,受到了專家評委的批評和指正;還有部分選手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在管理人員崗位,但是在職業發展實施路徑中卻沒有從基層積累的計劃,這種職業觀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
我們發現,經濟發展水平在選手的職業目標選擇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河南、陜西、云南等西部和內地省份的選手大部分職業定位在教師、村官、律師、記者等傳統職業上,而廣東、福建、湖南、深圳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選手在職業選擇上更為廣泛和新穎,如前所述的職業規劃師等新興職業均出自這些地區。因此,當代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一定要全面認識自己,調整擇業心態,拓寬職業渠道,解放就業思想,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樹立科學而有效的職業觀。
2.培養全面的大學生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完成工作任務、從事與職業相關活動所必備的本領,表現在所從事的各種工作和職業相關活動中,并在其中得到發展。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大學生職業準備時期甚至未來職業發展時期的重要內容。本次大賽的最終成績也再次印證了職業能力在職業規劃和發展中的重要性。
在比賽中我們發現,一些選手在現場展示時表現得非常好,語言表達流暢,思路清晰,得分很高,但是最后總成績卻不好,究其原因就在于這部分選手只是在對比賽做準備,一旦遇到真正考察職業能力時便顯示出了這方面的不足。大賽新設無領導小組討論和職場模擬環節,目的就在于考察選手的職業能力。無領導小組討論主要通過集體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考察選手的邏輯分析、語言表達、溝通協調等基本的職業能力;職場模擬則重在檢驗選手所選職業目標的能力類型匹配情況和專業技能認知程度。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職業能力,很明顯是不會取得優異成績的。
另外,選手們在社會實踐上的多少也會導致職業能力的巨大差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多選手選擇的職業目標相同或相近,但是最后效果確實大相徑庭。在策劃人這類職業目標選擇中,共有河南、北京、廣東等6名選手,最后深圳的選手憑借參與策劃深圳衛視跨年演唱會、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等項目脫穎而出。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汲取知識,鍛煉自我的基本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勤于實踐,將專業知識和社會活動相結合,才能全面提高職業能力。
3.強化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指導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以大學生職業發展為核心,針對大學生實際需求,以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為現實性、階段性目標,以幫助大學生未來可持續職業發展為最終目標,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認知職業,了解自我,實現人生職業理想,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從縱向上看,應切實把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納入整個大學期間,而不是“臨時抱佛腳”的應急式輔導。比如可以按照年級劃分為就業環境認知、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培養、求職擇業技巧四個板塊,同時以專題講座、個性咨詢等方式為輔助,從而使職業發展教育不僅能全面覆蓋大學生活,而且更具有針對性。從橫向上看,職業發展教育指導隊伍應進一步壯大。從比賽選手指導老師來看,大多是院系專業課老師或者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實際上許多選手還咨詢了相關職業目標的職場中人以及父母、同學、朋友等。黑龍江的選手之所以選擇應征入伍,源于其家人的軍人身份,而青海、河南等地的選手選擇注冊會計師、理財師可以說家人的銀行從業背景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在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中,除了學校教育外,還應該吸收企業、社會、相關職業家庭等人員的加入,做到多方參與,全面指導。
二、本科生導師介入下的英專畢業論文指導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