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化舞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術的名義沖淡了劇場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樣的手段延伸和擴充著人們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術的因素而抱有成見和觀望的態度,但數字化舞蹈或是多媒體舞蹈不是一個神秘的事物,隨著錄影技術的數字化,所謂多媒體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圍或是在數字化藝術范疇之中得到發展。舞蹈電影和錄像舞蹈(下簡稱舞蹈錄影)的創作者之間的合作和相互激發,舞蹈多媒體中的更多技術因素和設計的加入,使媒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創作方式,同時舞蹈的創作也在改變媒介的性質并賦予了媒介涵義。
作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認,如今我們與舞蹈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越來越多的發生在電視機、投影和網絡的媒體之中了。舞蹈電影錄像的發展、歷史和主要人物對于舞蹈自身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舞蹈影像波及范圍及其快捷程度都遠遠超過了舞臺的形式,并且傳播了舞臺舞蹈,推廣了現當代舞蹈,同時產生全新的藝術形式。關于舞蹈錄影的說法眾說紛紜,定義的方式已經不太適合某些藝術的發展,或許說明它的來源和范圍更為客觀,更有助于新形式的發展。德國著名的科隆舞蹈電影和錄像節提到了以下的幾種關于舞蹈錄影的說法:
1、舞臺、攝影棚的拍攝記錄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記錄舞臺行為,用一臺到兩臺攝像機對舞蹈進行記錄,不對舞蹈本身,及編舞進行改變,保持記錄的原汁原味。
2、鏡頭改編CameraRe-work為了適合鏡頭的角度,而對原有的舞蹈作品進行改編和刪剪。
3、為錄影而編舞ScreenChoreography專門為拍攝而設計構思而編排舞蹈,用鏡頭語言的思維角度以及互動的交流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幾種分類,也就明晰了記錄、改編和創作之間的區別。舞蹈錄影在中文當中似乎比舞蹈電視更能夠體現這種舞蹈媒體藝術種類,體現舞蹈與影像之間的介質關系,舞蹈錄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實更包括了電影和錄像兩種手段和介質,通稱為videodance即舞蹈錄影。舞蹈錄影把舞臺舞蹈和電影交融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舞蹈錄影的意義早已超出了記錄舞蹈的局限,成為了參與到某種編舞行為和影像角度的獨特觀察,是創作性的。
而某些文獻和研究資料當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內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錄影影像的內容當中。他們分別涉及到好萊塢的歌舞電影、勵志型的舞蹈電影、介紹舞種的舞蹈電影、音樂電視中的舞蹈、舞蹈作品當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練廳中的排練影像、為了編舞而做的舞蹈錄像筆記等等。其中象好萊塢歌舞電影《出水芙蓉》、《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樂劇電影《西區故事》、《歌舞線上》等,《周末狂熱》、《霹靂舞》更是風靡一時,麥克爾.杰克遜的音樂舞蹈錄影《月球漫步》更是帶領了新的舞蹈風格和舞蹈錄影的模式,當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廣,都離不開音樂電視中舞蹈的幫助。90年代的法國《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國的《中央舞臺》、《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熱力四射》都是優秀的舞蹈電影,印度更是一個歌舞片產量驚人的大國。當代的舞蹈電影可以是商業操作的歌舞娛樂,同時也可以是使用膠片為介質的藝術舞蹈,不僅在舞蹈的種類和樣式的呈現上著色,更是對舞蹈精神的描繪,強調舞蹈對人個性和命運的改變,在人類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僅以身體的愉悅凸現,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對世人。
舞蹈錄像藝術的發展,是更為個性化的歷程。在中國被稱之為“舞蹈電視”,由于借用了音樂電視的稱謂,舞蹈電視的流行借助中央電視臺的舞蹈電視比賽傳播到全國。舞蹈影像從歐美40年展以來,跟隨者錄像藝術的腳步,實驗電影運動家的作品、后現代編舞家的趣味和實踐,以及多媒體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不是什么記錄性的藝術行為,而是完全創造和互動的雙向對話。
美國的默斯.堪寧漢、比爾.T.瓊斯、英國DV8身體劇場、喬納森.貝勞斯(原為英國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類腳步啦啦啦、法國的安德林.普雷約卡伊、魯道夫.努日耶夫、德國編舞家皮娜.鮑希、Sasha.waltz、瑞典的馬茨.埃克等等,都是當代較為活躍的舞蹈錄影編舞家和觀念的先導。這些是作為舞蹈錄影創作的舞者和編舞家,體現著和延伸著他們的舞蹈觀念和舞蹈形式,同時有更多的舞蹈錄影的錄影導演的參與,表現著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作觀點。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實驗電影美女先驅瑪雅.德潤用16毫米膠片在1945拍攝了短片《舞蹈錄像編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為題材,反轉效果的《夜之睛》,開創了舞蹈錄影方面的先河,雖然她本人更多的作為先鋒電影的人物,但與舞者的合作,制作的無聲舞蹈影像,場景之間的切換,動作與鏡頭的默契關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環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確是一部啟蒙靈感之作。瑪雅作為美國戰后的先鋒藝術人物和實驗電影的獨行者,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卻成為了舞蹈錄影發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經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動畫制作藝術家、攝影師諾曼.麥克拉倫創作的“雙人舞”更是呈現了動畫幻覺的攝影術和剪輯技巧,更是以抽象簡約、接近動作本質,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動作的神秘和溫度一樣的風格,深深影響了舞蹈界的舞蹈錄影的視覺觀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寧漢《手繪空間》、比爾.T.瓊斯《魂靈捕》都是創造了結合更新的電腦技術作品,動畫、三維到動作采集,作品不僅在意念上越走越遠,同時在技術水平上也鉆研雕琢。
歐洲在舞蹈錄影上的發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德國皮娜.鮑希的舞蹈錄像更是充滿反思的沉重和戲謔的力量。80-90年代英國BBC中心的舞蹈頻道制作的大批舞蹈錄像作品,風格多樣,象《男孩》、《反轉》、《清一色男人垂死夢》、《手》、《暴風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種年齡的人群、社會問題、愛情、傳說、抽象理念、動作游戲等等。這一大批的作品對于舞蹈錄像藝術的發展影響頗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錄像風格特性的文獻。
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電影節更是推動了舞蹈錄影的發展。美國的舞蹈電影協會、德國的科隆舞蹈電影錄像節、洛杉磯西部舞蹈影像藝術節、加拿大的舞蹈電影節,英國的“熒幕上的影像”藝術節、舞蹈荷蘭世界舞蹈電影節、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諸如此類的舞蹈影像藝術節。其中以維也納世界音樂中心為基礎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賽為著名,從1990-2002年分別在法蘭克福、里昂、科隆、摩納哥等地舉辦過舞蹈影像比賽,并發展出摩納哥舞蹈錄影論壇等等系列,成為世界巡回舉辦和展示的舞蹈錄影藝術節。
最近出現在眾多的舞蹈電影錄像節上的舞蹈電影作品合集,《為了攝影機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電影新生代的六部經典之作,強調和表明了舞蹈與鏡頭之間的關系。其中的作品選自歐洲和北美電影藝術節,這些舞蹈電影向我們呈示了別樣的幽默、美麗、戲劇性、內在節奏……完全不同于舞臺上的某種力量,對于舞者和攝影機來說,都是充滿了挑戰性的視覺體驗。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爾.邁格尼《白晝皇后》,美國的33種眩暈咒語《衡量》,英國、荷蘭的安尼克.萬姆《平靜中安息》,加拿大的勞拉.泰勒《鄉村三部曲》,麥克爾.唐寧《死角》,瑞士的派斯克爾.邁格尼《對側傷》。
這六部作品長短不一,有的20分鐘,有的只有5分鐘,每個作者的角度都很堅定和獨特,也成為了當代舞蹈錄影藝術中鮮活的例證。《白晝皇后》由田園的靜寂慢慢蘇醒,三對散漫卻好動的男女,在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樂著,全是呼吸,身體滾動的聲音,下墜,滑落,然后向山頂繼續奔跑。簡單的快樂里,睡意朦朧的小動作,在自然的景色當中,透出了一點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滾動當中完成,一次次美麗的沖撞。一些游戲打鬧親昵的小動作構成了輕松的情愛氣氛,也在喚醒這每個觀者回憶愛的味道和動作。凌亂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靜之舞,燭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為舞蹈而動容,為舞蹈而虔敬,或者說是我們對舞蹈的某種感動,感動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狀的命運面前的坦然和純真。《衡量》則在一個走廊之中玩耍著同一組的動作游戲。同一組動作,我們想象的角度,在安靜和踢踏的變奏當中,影像在特寫、透視里似乎在預言著某種被我們忽略的發生。生效的力量凸現得很生動。《平靜中安息》用一個葬禮的寓言讓我們回到了記憶的深處,死亡帶給我們的是悲傷和恐懼之外,還有很多留給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實。《鄉村三部曲》則是一場群體的詩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曠的工廠,夢境恍惚的叢林,一些非職業的普通人在田園的寂靜、歡樂和陽光中翩翩起舞。《走投無路》利用黑白影像,一個方向錯亂的墻角,在玩耍視覺游戲。人在倒錯的空間里慌亂惶恐。《對側傷》則是一部都市的情感變奏,溫情和暴力共存,記憶和現實對抗,偶然和命運相愛,在憤怒咒罵,用舞蹈來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無法恢復平靜。
雖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動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關于其技術的發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獻資料卻是鳳毛麟角。主編朱蒂.米托瑪整理出《電影和錄像中的可視化舞蹈》這樣一本至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錄影的有影響力的作品,從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這本書的視野之內,包括早期的先驅人物作品,同時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視化的范圍”,不限定于舞蹈錄影的作品意義,而是把歌舞電影、舞蹈記錄片都包容進來,也不失為一本詳盡的資料。其中又介紹了書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讀性極高。
《舞蹈電影和錄像作品指南》則是Towers,Deirdre發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術語,都已過時,但是超過2000部的舞蹈電影錄像作品的記錄文獻,卻具有珍貴的資料性和使用價值。美國《為錄影而舞蹈——舞蹈電影錄像指南》則是Spain,Louise主編作品。在臺灣,焦雄屏著書《歌舞電影縱橫談》也是詳實地記述和分析了好萊塢歌舞電影的類型發展和時代意義。
舞蹈錄像的制作教學,在西方的藝術教育當中,很早就存在于藝術系中的視覺藝術或影視制作當中。至今在綜合大學藝術系的舞蹈學科中,已經有頗為系統的教學體系和詳實豐富的資料咨詢。2003年12月美國加州大學藝術系的舞蹈博士麗莎.瑪麗.納格爾和約翰.克勞福德曾到廣東亞視舉辦舞蹈錄影制作的工作坊,對于中國這方面的教學亦有建設性和拓荒性的貢獻。短短的兩周時間,從舞蹈錄影藝術的淵源流變到實際操作,都進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們在加州大學亦有11周嚴密科學的舞蹈電視課程,舞蹈電影和錄像的認知、作品的觀后感、從舞蹈電視編舞、舞蹈錄影腳本的寫作、分析舞蹈電影和錄像的鏡頭語言、學習設備和剪輯、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資料可參考。目前,他們將軟件工程、技術言語融入舞蹈錄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為數不多的媒體作品和動畫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學院近年也在中國大陸首次開設了舞蹈電視專業,蓄勢迎接一個舞蹈的數字化時代。
舞蹈視頻游戲和大眾化創作
20世紀90年代中國跳舞毯的狂熱潮流,幾乎達到每個人都需要一張塑料制成的,帶有簡單傳感器的腳印圖。似乎一夜之間,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自己的跳舞夢想,曾經羞于見人的舞蹈訓練過程,完全可以在無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眾場合充滿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擁擠的、汗流夾背的群體中間掙扎著減肥和鍛煉美感,而是獨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個簡單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來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戲街機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機制作商科納美公司研制出諸多的舞蹈游戲,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獨舞版本、對戰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熱”系列、“80年代”舞蹈節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種類繁多、而又分類精細的游戲街機,包括按照舞蹈音樂又有浩室、電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變,節奏復雜,游戲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變、熱鬧非凡。許多青少年在復雜的腳下變化的同時加入了諸多的手臂和軀干的動作,在游戲現場,如果是對戰的模式,氣氛也頗為火爆。這種被動跟隨電腦指示舞動到主動的進行加工創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種改變,舞蹈創作成為了某種本能的反映,從手忙腳亂、受制于高難度的節奏和步伐變化,到不滿足于征服和完成動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風格和喜好,增加了機器之外的難度,準確地說,是樂趣,創作的樂趣。
隨著韓國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舉復興,韓國的“愛舞”網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維動畫人物舞蹈教學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可以慢放,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并且動畫人物帶有韓語的動作解說。舞者跳舞的場景可以自由轉換成地鐵、舞廳、城市街頭、舞臺等等。而且按照音樂電視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進行教學。在“愛舞”網站的舞蹈軟件有些名氣的時候,網站的互動,無限制下載就變成了會員制,付費下載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業化的路線擴大和穩定。舞蹈游戲有時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廣。許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網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記憶游戲。電子技術的進步和電子游戲的普及,舞蹈也在通過著全新的形式接近大眾,通過全新的媒介和大眾對話。
舞蹈的網絡閱讀和網絡互動
網絡舞蹈的發展借助于動畫制作、互動網絡藝術的影響和網絡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體現在形象宣傳和提供與觀眾交流窗口;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網上提供教學,提供大量的網上舞蹈資源;提供觀眾參與創作的互動界面,改觀創作觀念;利用網絡傳輸進行的遠程舞蹈的現場創作。網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討論舞蹈、觀看舞蹈、學習舞蹈、創造舞蹈等多種交互功能一體,體現了全新的接觸舞蹈的形式。
在線服務的發展,虛擬現實(VR)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的各個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團體都可以借助網絡宣傳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無論是皇家的芭蕾舞團,還是當代的小型舞團,無論大型的舞蹈節宣傳,還是個體的作品展示,網絡成為了一個平等的活躍的表演空間。“舞蹈之聲”、“倫敦舞蹈”等網站都存有一定的當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斷。舞蹈作品的片斷和舞蹈教學的片斷在網上頗為流行,“另類爵士”則是以不斷更新的舞蹈組合片斷吸引著舞者和學習者的興趣。舞蹈網站“電子芭蕾”,也曾經用簡單的三維人物不停地重復每一個基本的芭蕾動作。網絡舞蹈以媒體流(舞蹈作品),以過去時的狀態,進行網上傳播交流互動之外,還有實時當下的呈現,還有進行狀態的跟進。很多觀眾對舞蹈排練很感興趣,舞者也在期待著某種了解。所以無論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頭,很多舞團的排練場安裝著攝像頭,網絡實時在線播放著舞者的排練。這些令我想起了曾經路過的一個網站,網站上可以24小時看見紐約廣場某個角落的場景。上班族,車輛,游客,日復一日的生活,攝像頭平靜地展示著生活的臉孔,沒有表達,波瀾不驚,網絡的舞蹈和心靈,只是你在觀看和關心別處的心靈。
互動和數字化的另一個影響,就是企圖改變與觀眾的審美關系,以極端的自我去爭取最大的民主創作,企圖放棄所謂的藝術創作的完整性。觀賞還是創作,主動還是被動,網絡舞蹈的主要焦點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資源,共享創意,共享記憶和情感,共享過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許觀眾的情感經驗和靈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題之下的某種分享。筆者在99年參與的杜賽爾多夫舞蹈劇場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續作品中,也是通過在舞蹈團體的網站上大量的公開排練計劃,排練內容和進程,通過論壇采取網民的意見,不斷的改進作品。
遠程舞蹈創作是基于網絡在線播放和傳輸技術之上,使幾個不同地域同時發生的舞蹈表演發生關系。現場投射的遠程影像和現場表演的當地舞者,時間和空間在這里發生了某種錯變和重組,遠程舞蹈并非是傳輸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問舞者現時的發生,追問在傳輸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表達是否還那么真實和可信,我們再次懷疑和質問這自己。
品茶聞香相忘言
古代人品茶到底品什么、怎么品。品茶這個階段大約開始于西晉,長江流域的文人雅士在介入茶事活動當中,帶著文人作家們審美的觀點、審美的情趣來從事茶事活動,從而把中國人飲茶提高到品茶階段。西晉詩人張載的茶詩《登成都白賦樓》里有兩句話:“芳荼冠六清,溢味傳九區。”芳香的茶蓋過六種盛行的飲料,茶的香味傳到九州大地。這首詩不說茶的保健提神作用,而提到了它的芳香,強調它的氣味,我們現在品茶就品它的色香味,味是最重要的。所以從西晉開始,品茶過程中就強調品它的芳香和滋味。一直到了唐朝,這樣的習慣、風氣越來越盛,所以就出現了以茶代酒的各種茶會,叫做茶集,也叫茶宴。人們在品茶當中吟詩作對,是一種很高雅的集會。唐朝詩人錢起有詩《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竹下,說明茶宴的地點不是在室內而是在竹林里;紫茶,是唐朝很有名的貢茶;他們在竹林底下對著
很美妙的紫筍茶達到忘言的程度,陶醉在茶香之中。此時大家都不說話,因為開始的時候肯定話很多,大家吟詩作對,但是這時候都沉浸在茶香之中了。人不管從事什么活動,如果達到忘言,就是最投入的階段。
十年前,我陪一個日本的茶話專家到廬山參觀,到了山上,翻譯腿受傷了,不能陪我們。我不懂日語,他不懂漢語。晚上吃完晚飯,天還沒黑,我們決定出去走走,走到牯嶺,天黑了,再走到小天池,那時候月亮出來了,那里有一片松樹林,我們走過松樹林,發現月光穿過松樹林,地上有一塊一塊的月光。走過去看到九江萬家燈火,我們就在亭子里坐下一直看,因為語言不通,就在那靜坐。那時只聽到風吹
過松樹林引起一片松濤聲。我們兩人在那里整整坐了一個半小時。這個晚上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后來回去之后,我心潮澎湃,寫了一首打油詩給他:“林中結伴踏月行,萬家燈火耀眼明。相對無言聽天籟,萬里松濤訴衷情。”那時我們兩人都達到了忘言的階段。唐朝人品茶也到了忘言的階段。接著說上面的詩。流霞,是一種名貴的酒。那句詩的意思就是在竹林里喝紫茶,勝過神仙喝仙酒。本來心里有很多雜念,都被這碗茶湯洗得干干凈凈了,滿心興致很高,不知不覺,大半天過去了,只聽到一樹知了在叫,太陽已經西下,影子斜了。這首詩說明了唐朝詩人在品茶時達到了忘我、投入的境界,它沒有提到茶的功利的作用,完全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這就是品茶的意境,要達到這個境界才算品茶。
茶道的三個層次
數字環境下音樂課程改革創新實踐的基本框架是:以音樂舞蹈為主干,發揮與美術學、舞臺美術、戲劇學、數字媒體藝術、燈光音響、化妝造型等相關學科交叉優勢,凝聚學科群合力,立足陜西,面向西部,努力建設具有特色、優勢、高水平的音樂舞蹈學科群,促進學科平臺建設、科學研究及創新人才培養。藝術實踐活動是高等院校教育機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大學生藝術實踐又包含很多的內容和運行環節,努力做好高校藝術實踐研究,主要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學生數字化藝術實踐活動的策劃;二是大學生數字化藝術實踐活動的運行與完成;三是大學生數字化藝術實踐活動中的信息反饋與專項研究。第一方面加強數字化藝術實踐活動團隊建設,加強大學生藝術實踐活動方案的策劃。第二方面,立足陜西,注重西部藝術教育特色優勢,考察了解藝術實踐基地及地方藝術相關部門的聯絡。第三方面總結數字藝術活動策劃經驗,為廣泛開展藝術實踐奠定基礎,為與更多的省內外以及國際間的友好交流藝術實踐活動創造更多更廣闊的機會。從舞臺實踐出發,旨在培養“教”、“演”、“研”相結合的復合創新型藝術人才,去研究藝術的表演和呈現,去發現和創造新的藝術作品,同時,又從生活現實出發,從歷史風土人情出發,去探究藝術品的根源和本真,為舞臺實踐中的表演藝術與原創性藝術作品的研究提供依據。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有:
第一,注重實踐技能,增加藝術實踐課程比重。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是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兩種基本課型。理論課一般包括專業課、專業基礎課以及普通文化課;實踐課主要包括藝術實踐、技術實習、技能實訓等課程。理論課程的學習目的旨在加強人文素養、較好地掌握全面素質和文化素養;實踐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際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培養職業應用技能。兩類課程互為補充,各司其職,共同為培養音樂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專門人才服務。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普遍較弱,造成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比較好,但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比較差。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強化了實踐課程建設,形成了包括實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制度在內的的實踐課程新體系。在做好基礎課程教育的同時加強實踐課程的鞏固。現今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無限的,如能在講完理論課程后穿插些能為理解理論課程制定的專題項目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中體會樂趣,在樂趣中體會學習。
第二,創新課程體系。“學科專業課程”模塊,根據精煉、精簡、嚴謹、創新的原則,設置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限選課程、專業任選課程。該類課程設置反映本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增設必修課程“創業基礎”。“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突破開設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科教學論“老三門”課程,增加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學教育比較” “教師職業道德等課程”、“教育政策法規”、“中學班主任工作”等課程,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特別要將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及時吸收兒童研究、學習科學、心理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通過教學見習、課堂教學觀摩與實訓、畢業實習、畢業綜合實踐報告、社會調查,音樂采風等環節實施。教育見習課程安排于1-6學期,每學期1周,教師職業見習主要是到實習基地見習,包括觀摩教學環境,見習班主任工作,見習教學工作等。教育實習延長為1學期,包括:頂崗實習,校內實訓,暑期調查報告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身心與中學音樂教育事業保持“零距離”接觸,從而完成“零距離”對接,使每個學生都能認真投入到中學教師職業角色的歷練中。教師職業技能實踐課程模塊改革的趨勢是逐步增加實踐課時量,以第7學期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與分散并行的模式。
第三,積極搭建試講試教與舞臺表演平臺,確立多樣化“師范性”實踐機制。基礎推進平臺以“周末音樂會”、專業學習匯報演出與年級音樂會為主要形式。音樂舞蹈學院自成立以來,每年均要舉辦專業學習匯報音樂會、畢業音樂會與年級音樂會,已經形成常態管理機制。通過以校內外專業競賽搭建風采展現平臺。學院定期舉辦各類競賽活動,如原創作品大賽、教學技能大賽、“三筆字”大賽、課件制作大賽等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評價機制,就各專業包括音樂學專業師范生就業情況展開廣泛調研,充分掌握我校音樂學(師范)畢業生在中學教學的基本情況,聽取中學用人單位及學生家長的意見,及時反饋、總結來自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的評價。建立長期有效的反饋、評價、更新改進的程序和機制,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我校音樂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前言
《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的“故事民俗地圖志”,指的不是過往的故事類型學的討論,也不是以編繪地圖為主,而是討論編繪故事地圖中的民俗學難題,特別是空間信息和空間意義的問題,還要補充地圖學和數字化的缺項。所謂空間概念,就民俗學而言,除了業內常說的地方性特征,還包括區域地理范圍內的大量歷史地理景觀,這是過去很少進行民俗學研究的。特別是那些“會說故事”的景觀實體,不少已轉化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強烈地吸引著現代人。隨著全球化對時間節奏的壓榨,時間逐漸失去了人文意義,故事的流失或保護也在空間中實現,于是參觀遺產地、現場聽故事,成為一種趨勢。這讓現代人可以從空間中召喚時間,可以記憶和反思歷史文明。此外,在一個生活方式現代化的時代,慢悠悠的民俗消失很快,但被數字化也快。上網站,查地圖、看民俗,漸成習尚。近年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都在花大力氣資助遺產地,使這種空間攜帶時間的民俗傳承呈現得十分明顯。據此種種,這本《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立構想》,希望能在專業研究領域中邁出新的想法,也希望能社會應用上有所作為。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狀況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國進行了幾次的認真評估以后,人們驚奇的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更嚴峻的形式。保護和研究方面付出的既然很多。全球化節奏的不斷增加,超級大國的文化侵略,國際標準化的推廣,持續不斷地物理沖突大部分以處在消失的邊緣,生存環境及其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毀壞,消亡。各種災難,地震,都對傳統文化構成嚴重的威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歷史的遺存,具有相當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是研究古代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材料各國相互了解文化的最好的文化的接觸和文化交流的手段。隨著這方面需求的加強,面向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的專門信息研究,已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在國外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立研究比較早,最早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來自于對圖書,檔案的數字化工作。美國從1990年開始的“美國記憶”,而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世界記憶”工程,代表了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普遍進行,距今只有20年。目前國內就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程也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比如國內各種數字博物館包括南京博物館的數字化,山東大學考古數字博物館還有“故事民俗地圖志”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民俗文獻史綱要及其數字化管理系統”中的“民俗地理志”子課題,與北京師范大學985工程“數字故事博物館”項目同步進行。為更好踐行18大會議精神,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確保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各項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根據新疆民俗文化的研究現狀,特制定2013年度本中心招標了重點課題項目為“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數字記錄與整理”。但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立研究是一個空隙。
現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保存、展示與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包括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料庫,同時利用地圖,動畫,器物圖像,視頻,聲音,并具有高度親和力的用戶界面,也開啟一個跨越學科,跨越實體機構合作的模式,促進國際間資源整合與技術交流。
3.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立研究的意義
維吾爾民間故事同維吾爾人民的古代神話傳說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創造的正,反面形象是實現社會各個階層,集團的典型代表。維吾爾民間故事具有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但隨著全球化對時間的壓榨維吾爾民間故事,時間逐漸失去了人們對民間故事的重視,在家孩子們很少聽故事。就這種狀況提醒我們建立一個完整的民間故事數據庫,把它由地圖來顯示。新疆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從文化建設的宏觀層面上說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和相關研究成果的起步,主要有以下意義:它可以是維吾爾族人民自的自己的民俗文化傳承走上一個快速的軌道,弘揚和傳承維吾爾族民間故事豐富內容,是實現資源資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設,充分體現對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化的尊重和保護。也為新疆悠久的地理歷史文化景觀遺產的產業設計提供了民俗學的基礎信息和綜合性的學術支撐。
維吾爾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建立的研究是文理科交叉研究補充民俗學理論與方法,在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豐富維吾爾族民俗學理論與方法論。本研究的進行時民俗學與地理,計算機學的交叉研究,應用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等交叉學科知識,應用計算機技術,在當代全球化和數字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決人文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民俗學研究中的地理環境因素分析和時空傳承研究需要地理學的知識,在學術史方面,本研究為民俗學史拓展研究方法,為民俗學研究的一部分,提供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本項研究只是初步的但在民俗學史上,從地圖學的角度,解決民俗學的方法問題,維空間民俗學和數字民俗學的研究打下基礎。
建立數字地圖民俗志研究模式。建立數字故事民俗地圖應用于民俗學研究的模式。本研究還增加數字民俗學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發展應用民俗學。假如本研究在新疆民俗學上實現,就為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和研究方案。為研究成果的保存、再度研究和信息挖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也為文理工學科交叉地人才培養,提供一種參考。
4.建立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的具體構想
(一)加強領導,做好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建設規劃由于建設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化特色數據庫周期長,尤其是去新疆偏僻地區,深入農村地區調研,需要經費多,工作繁雜,又沒有直接的建庫經驗。因此,加強領導,做好數據庫的規劃,是建好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的關鍵。首先要成立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領導小組,吸收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化研究學者,研究生,博士生,和計算機專家為領導小組成員。其次應確定文獻采集范圍步驟、文獻數字化的順序、數據庫軟件選擇等。再次應提早派人去已鍵民族特色文獻數據庫的高校圖書館學習,請建庫專家來進行指導培訓。
(二)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內容及處理方法
建設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基本理念是:
突出反映維吾爾文化的研究成果,反應維吾爾族的不同方言來講述的民間故事,講述者,民間故事的講述狀況,保護情況,遇到的困境突出辦學特色,為教學課研服務。
維吾爾族文化特色數據庫應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的內容:
1.物質文化主要包括:
(1)國內所有公開或不公開的刊物、報紙中刊載的有關維吾爾族文化研究的論文(包括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這部分資料要求全文數字化。
(2)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性質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如將維吾爾民間故事,講述過程,講述者的文化程度,故事的文化環境等制作成視頻、圖片、配以文字說明展示在數據庫中。
(3)從事維吾爾民間故事研究的專家、學者的有關資料以圖片和文字的方式展示。
(4)相關單位及其他網站有關維吾爾民間故事數據庫研究的資料,將其收集、整理、合成不同格式的電子文檔,分別歸入數據庫中不同的類目。
2.我參加的民俗基地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
民間故事、民間達斯坦、民間音樂、舞蹈、手工藝、飲食文化、民間、民俗、游藝等內容,將那些沒有文字記錄的維吾爾文化遺產進行有序地普查,組織力量進行采集,以多媒體形式予以反應。
總之,就是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特色數據庫中得到全面、完整的展示,將維吾爾文化數據庫建成中國維吾爾族的文化信息中心。建立一個維吾爾民間數據庫是一個保護和傳承維吾爾民間故事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就遵守“從民間收集,返回民間”的口號要運用民間故事資料用到民間數據庫里面,同時還用在研究方面。
5.總結
(一)對民間故事進行記錄是今天保護口頭文化遺產由無形態轉化為有形態的先決條件和手段。民間口頭文學遺產只有通過記錄轉化為文本性、物質性、有形性、固化性的對象,才能成為靜觀的對象、分析的對象、研究的對象、儲存的對象、傳播的對象、傳世的對象。民間故事的數字記錄是研究民間故事的首要條件之一。
(二)數字記錄成果將來通過數據庫等多種手段返還給民間,增強民眾尤其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對自己民族傳統知識的了解和傳承。
主要對民間流傳的維吾爾族民間故事進行數字記錄,并切總結數字記錄經驗撰寫論文,同時選擇庫車縣不同地區的民間故事進行數字記錄,并且對故事講述家的現存情況、當代民間故事的生存情況進行研究。
研究對象主要來自民間的一種原生態的數據。因此,應用人類學的宏觀實地調查方式對維吾爾族的民間故事進行調查。同時,對其進行微觀調查、總結與分析,記錄其過程中經驗教訓。由于民間故事具有一種區域性特點,因此引用個案分析法對藝人及其講述的故事進行個案記錄。記錄過程中使用攝錄一體機,錄音機、照相機等設備,搜集質量最好的視頻、音頻、圖片第一手資料。這是一項規模和難度較大,工作過程比較復雜的課題,也是保存、閱覽、檢索、共享民間故事的基礎。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很難用一種統一的方法來保護和傳承。(作者單位:新疆大學)
參考文獻: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董萍主.數字故事民俗地圖志[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3]金輝,張彥鋒.廣西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庫建立構想.(1.廣西體育科學研究所 南寧 530031 2.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 北京 100061),2011.
音樂發展到今天,雖已不純粹是聽覺的藝術,但其主要特征還是表現在需依靠聽覺來實現感受和反應。因此,視唱練耳作為一門技術性較強的音樂技能基礎課,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音樂的鑒賞能力,在音樂學習中是十分必要的。
由“視唱練耳”一詞可知,此概念包含“視唱”與“練耳”兩方面的內容。視唱是指對作品不經過預習就能視譜即唱或視譜即奏的技能。這種技能可以通過視唱的訓練來達到。其特點就是需借助視覺以及內心聽覺將樂譜用人聲再現。①練耳即聽覺訓練,目的在于培養并發展學生對音樂的聽辨能力和記憶能力,從而豐富和提高其內在聽覺,加深對樂譜的實際理解和音響效果的想象力。②
現今,數字化信息技術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音樂教育領域,并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著革命性的推動作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一、傳統視唱練耳與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之比較
1.教學工具之間的對應關系
從這兩個圖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前蘇聯音樂理論和教學方法影響下的“傳統”灌輸式的視唱練耳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對音色、音高、和聲、現代節奏、樂隊合奏、協奏、交響作品等音樂要素的學習要求,無法保證學生實際掌握的音樂實踐能力,且傳統視唱練耳教學偏重音樂技能上的訓練,而忽略學生音樂素質上的培養,重視對“音”的聽覺,而忽視對音樂的認知。③傳統視唱練耳教學還存在著各院校、教師之間交流不便的弊端,無法實現資源共享,使視唱練耳教學與現代音樂諸要素相脫節,滯后于當今音樂發展的需要。
轉貼于
對于我國音樂教育中的視唱練耳教學現狀來說,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音樂基礎理論與音樂聽覺能力,掌握音樂語言諸要素,提高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增強對音樂的表現與理解能力,促進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數字化環境下的視唱練耳教學
數字化即信息數字化,是指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把聲、光、電、磁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或把語言、文字、圖像等信息轉變為數字編碼,用于傳輸與處理的過程。由于MIDI技術的產生,在音樂教育中使用數字化應用技術成為可能。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數字化音樂教學系統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開始應用于我國音樂教育領域。與此同時,全國各音樂高校的視唱練耳教育工作者對數字化音樂教學系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教學當中,視唱曲常選自國內外優秀作品的片斷,以一首視唱曲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熟練演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運用各種手段重新演繹。比如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將視唱曲的伴奏以不同的風格,如古典、民謠、爵士等融入樂曲當中,或利用多媒體中不同的的樂器音色演奏視唱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多元化音樂的發展。
此外,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除了注重本學科知識的傳授以外,還需注重視唱練耳與曲式、和聲、音樂欣賞等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如進行四部和聲聽覺訓練時,結合和聲學,使學生了解四部和聲功能進行的基本規律,并能從聽覺上及時感受不同功能產生的不同音響效果,有助于提高他們對和聲效果的聽辨能力。
數字化音樂教育系統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但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系統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設備和手段,而是在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可以體現更為強大優勢的新一代教學平臺,便于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正確地評估。
三、數字化音樂課件制作手段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數字音樂課件制作主要是教師用來備課的工具。在音樂輔助教學軟件(如Cakewalk、Encore、Auralia等)的幫助下,教師利用數字化音樂制作手段,使某些音響或其他現象完整再現,讓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學,使教師備(轉第47頁)(接第48頁)課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內容得到擴展。
例如,建立數字化視唱練耳訓練教室,可解決音樂專業學生人數過多,而視唱練耳師資相對匱乏的矛盾。在這種數字化環境下,學生可聽辨許多從未接觸過的內容,從傳統和聲連接到富有現代音樂氣息的和聲連接,或同一首樂曲采用不同風格的節奏而形成不同意境的曲調等。在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中,視唱練耳教學可極大地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一方面它有效地豐富了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手段,另一方面縮短了學生與實際音樂作品之間的差距,有效地改善了傳統視唱練耳教學中樂理教學的枯燥,或視唱練耳教學處于單一的音響、聽覺材料有限等狀況。
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還能夠提供個別化的學習環境。在學校的內部網上,教師可利用監控系統跟任何學生相互通話,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此模式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愿望自行制訂學習計劃、進度,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訓練的枯燥性和盲目性。
此外,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如建立利用視唱練耳信息交流網,收集全國有關視唱練耳教學的優秀論文,設立考試題庫等,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促進視唱練耳教學現代化。
結語
為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不利因素,針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在新世紀面臨的新形勢,教育部制定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中提出了,作為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這一階段學校藝術教育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藝術教育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進信息技術和藝術課程的整合,拓展教師和學生獲取藝術及相關信息的手段及選擇的范圍。”
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是視唱練耳教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視唱練耳教學模式,但它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延續并拓展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華部分。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對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學分比例以及教學方法等全面、系統地改革,使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具有鮮明的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結構、系統的教學內容,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突出其教學過程中的“技能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現代教學特質,以期真正實現現代視唱練耳教學具有一定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的“教與學”相結合的音樂教育改革。
注釋:
①尤家錚著《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594—595 頁。
②熊克炎著《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頁。
③鄒申弦《點燃知識的火把——淺談有關視唱練耳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原載于《全國基本樂科會議論文匯編》,2001年版。
參考文獻
[1]何麗莎《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原載于《黃河之聲》,2004年第1期。
綜上,無論是對于專業性藝術研究者、學習者,還是社會中的普通市民階級,藝術類圖書出版都成為了近些年來出版業中異軍突起的一股勢力,特別是在傳統出版業受到多重阻擊的今天,藝術類圖書崛起背后的巨大的潛在性市場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二、數字化出版及其與藝術類圖書的結合
所謂數字化出版,是一種建立在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存儲技術、流媒體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基礎之上,融合傳統出版發展而來的新興出版業態。與傳統出版不同,數字化出版中的所有環節都需要通過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形式存儲于光盤、磁盤等介質上,而其信息的處理和接受也需要一定的工具。數字化出版強調內容模式、運作過程、傳播載體和接受形式的數字化。
數字化出版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數字化出版的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網絡文學、網絡地圖、網絡教育出版物、數字音樂、多媒體動漫、數據庫出版物等。而近些年來,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通信和接受設備的發展,手機游戲期刊等APP軟件等也借助無線互聯網的成熟而逐步發展起來。
而具體到藝術類圖書的出版上,其職能和過程則與普通圖書的出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藝術類圖書大約分為:藝術類教科書、藝術作品匯編、藝術資訊雜志、藝術類論文期刊;根據不同的藝術門類,各類出版物之下又有細分。藝術出版最早要追溯到年畫、掛歷等這些為了迎合節日而推出的附屬品,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政策的鼓勵,藝術出版展現了它的商機。藝術的門類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著不同的分法,按照藝術的存在進行劃分可以分為空間藝術(建筑、繪畫、雕塑),時間藝術(音樂、文學)與時空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等);按照藝術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分為靜態藝術(建筑、繪畫、雕塑)、動態藝術(音樂、戲劇、電影)及動靜結合藝術(文學);按主體對象的感覺方式進行分類,分為視覺藝術(建筑、繪畫、雕塑)、聽覺藝術(音樂)、視聽綜合藝術(戲劇、電影)與想象藝術(文學);按藝術的內容特征進行分類,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小說、電影)與表現藝術(音樂、建筑、詩歌、舞蹈)。而無論按照哪一種方式進行分類,我們都可以在藝術類相關出版物中找到這些門類的蹤跡。
三、藝術類圖書數字化出版的優劣勢分析
藝術類圖書出版物作為一種新的復合型領域,其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方面,藝術類圖書出版需要尊重藝術本身的美學特性,針對不同種類的藝術特性對自身的設計、構成、表現等方式進行重新調整和完善。而另一方面,企業要符合數字化媒介自身的特性,不能超出現有技術能力和傳播能力的范圍。在整體上,將藝術類圖書出版和數字化出版進行有機融合具有如下特點。
(一)形象直觀的藝術表現力
在數字化出版中,由于各種新興媒體因素和技術的參與;其往往表現出一種更為形象化、直觀化的特征。圖形、圖像甚至是聲音等多媒體要素在數字出版中的應用,通過獨特的視覺化、審美化表現方式去體現藝術的內在內涵,有助于向讀者塑造更具視覺化、形象化的閱讀感受。這些影像資料可以更加富有感染力地對原本單一的文字內容進行補充,進而增加了圖書的可讀性。
同時,數字化出版還可以使藝術類圖書的表現方式完成從由靜態向動態的擴展。通過動畫、視頻等形式的運用,使得藝術類出版擺脫了傳統出版業中二維平面的局限性,使其進入了三維甚至多維的展示空間中。其以圖、文、聲、像等多維立體的豐富方式,展現出數字技術靈活多變的新技術功能。這一優勢為觀眾帶來了不同的時空體驗和審美觀感,從而彌補了紙質化圖書出版無法直觀表現藝術中音樂、舞蹈、影視等門類中所有信息的缺陷。而這種通過多媒體、全方位方式的途徑,也將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從而突破了傳統出版形式自身的局限性。
(二)良好的交互式參與體驗
相較于傳統出版業單一方向的傳播模式,數字出版帶來了更多個性化和互動化的選擇。在互聯網影響下的當代社會藝術欣賞過程中,觀眾與觀眾、觀眾與作品甚至是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已經成為一項普遍的共識。即便是在博物館這樣的傳統藝術機構中,也會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和研討式講座來強調交流互動。然而在傳統的圖書出版業中,這種互動式的交流礙于技術上的障礙異質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而數字化的藝術圖書出版因為融入了互聯網技術,從而給這一目標帶來實現的可能。此時,藝術圖書的觀眾將不再是單純的局外人和旁觀者,而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從不同角度審視作品本身、發表個人見解或在互聯網上與其他觀眾進行學術研討。此時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身份界限發生了弱化,使得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到藝術作品之中去。數字化藝術圖書出版中交互式的情景設計,滿足了當代藝術消費者注重社會交流和多重體驗的本質要求,而這一點則是傳統紙質圖書出版所難以做到的。
(三)復制傳播過程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
與傳統出版業相比,數字出版的一個顯要的特征就是其復制傳播過程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相比于以紙作為媒介依托的傳統出版物,數字出版不但可以將大量的文字、圖片、影像等信息通過數字方式進行儲存,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快速及時地傳播和分享。
藝術類的圖書中因其本質的特性,其往往需要大量的圖例與照片進行解釋,這就使得其專業性的藝術圖書往往都是體積巨大的大部頭作品。一方面,其增加了印刷、紙張的成本,導致其價格不夠親民從而流失了一部分的消費者;另一方面,這一特性也帶來了在攜帶、傳播過程中的諸多麻煩。數字化的圖書出版中虛擬性的載體媒介大大縮減了圖書排版、印刷、流通中的資源浪費和成本損耗,符合當今時代傳統出版業向綠色低碳產業的轉型要求和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趨勢。同時,伴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個人電腦、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其更加體現出了一種藝術民主化、大眾化、去中心化的時代趨勢。
(四)競爭壓力小 盜版低成本、可以及時根據市場反饋做出調整
目前階段,我國藝術圖書市場主要的消費者一般為社會中的普通藝術愛好者、高校中的藝術專業學生以及從事收藏、拍賣等相關行業的藝術從業者等。相比于小說、通俗漫畫等圖書的消費者,其對出版物中印刷質量、排版設計、色彩還原度、圖片清晰度等的要求更高。因此,這一部分群體更加看重正規出版物的質量保證。換言之,藝術類圖書受到的盜版威脅也就相對而言較少。高專業性和細化的目標受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藝術類圖書的市場份額和用戶粘性。而在我國藝術普及和教育的趨勢下,文化產品將會越來越多地得到普通社會公眾的關注,這一部分的藝術圖書受眾必然會不斷增長。
(五)目前數字化藝術出版尚待解決的問題
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數字出版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尚未解決的大背景下,藝術類圖書的數字化道路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藝術類圖書與數字化結合中,產生的相應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經營模式中的責任不明確、創新性維護以及在技術層面上的諸多問題,都需要我國出版業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探索,并在及時反省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完善和建構。
四、結語
一、建立藝術類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構思――以粵劇專業為例
1.學科專業的專題數據庫
以廣東粵劇學院為例,學院開設的專業有粵劇、舞蹈、曲藝、音樂、美術設計等,其中粵劇專業開設粵劇專題數據庫的迫切性最大。粵劇是學院最大的專業,也是最具有廣東特色的專業,策劃粵劇數據庫專題可選用本院現有的諸多寶貴的資源,如將粵劇服裝、化妝、道具、劇本這些實物文獻通過拍照、掃描等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轉換。戲劇《搜書院》、《關漢卿》,紀錄片《紅線女藝術之路》,粵劇經典唱段《紅線女粵劇經典》等著名作品不僅對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還具有深刻的欣賞價值,有利于粵劇文化的傳播。紅線女參演戲中所搭配的服裝、采用的道具、人員的化妝以及排戲的整個過程等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對這些資源進行分類、深層次加工以及多角度的挖掘和升華可以提高服務的有效性和館藏資源的利用率,使得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優化。此外,還能體現本院在該科上的教學、科研實力,提高本院的學術影響力。
2.特色專業視頻數據庫
藝術類高校開設的專業一般有舞蹈、音樂、美術設計、地方戲劇等。廣東粵劇學院開設了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專業,粵劇分有“唱、念、做、打”,其中“做、打”是動作表演語言。表演者必須練有一身扎實過硬的基本功,以及全面掌握“做、打”表演的動作與技巧,才能更好地塑造戲曲人物角色。但是,基本功的練習和教授都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過程,特別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是在課堂進行言傳身教,表演動作示范是戲曲藝術教學最直接最直觀的方法之一。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不可能一學就會,學生自己在課后練習時可能有些動作做錯了也沒有意識到。因此,可以將一些優秀教師具體的授課內容和一些比較難的基本動作的教學制作成錄像,收錄在特色數據庫里,這樣學生在課堂以外進行練習的時候一樣有“教師”指導。另外,這些資源也可以作為學校的資料,教師自我提高和專業提升的參照。
藝術類專業不同于普通高校里的專業,藝術專業的素材主要為出色的演出家的演出作品,這些素材不容易獲取也不容易保存,但如果由學校圖書館來進行搜集和保存這些素材,建立成特色數據庫,那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備課都是非常便利的。以廣東粵劇學院為例,特色數據庫可以收錄本校的歷年優秀畢業演出,重要的獲獎劇目演出,如2012年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院校民族器樂文華獎傳統項目小組比賽”,獲得“優秀表演獎”的演出視頻,在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及園丁獎的演出視頻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素材收入數據庫。
3.藝術院校科研成果、教師論文自編教材數據庫
學術科研在于創新,藝術表演也是如此。我院新老編導利用業余時間創編新作品,經過反復排練,不斷修改打磨編寫了26本精品教材,如《舞蹈基本功訓練鋼琴伴奏曲集》,新編劇本有《六國大封相》、《紅樓夢》等。教師所完成的課題、發表的論文和獲獎的演出作品是制作特色數據庫最好的資源。我院教師所擁有的國家級課題項目有:首屆嶺南舞蹈論壇、嶺南民俗舞蹈文化研究。發表的論文有《生命的華彩》、《舞夢的足跡》等200多篇論文。獲獎的演出劇目有:獲第十屆藝術節二等獎的廣東粵劇院大型粵劇《南海一號》,大型山歌劇《紅婚紗》、《桃花雨》、《全家福》等。筆者認為學生的一些出色的創作也可以收錄在本學院創設的特色數據庫里,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肯定,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肯定。
?問題探討?藝術類高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探析 4.教學參考專題數據庫
對一些藝術大師的著名作品建立專題數據庫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欣賞這些作品,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這些作品成為藝術教學的教學資源。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粵劇紅派表演藝術創始人紅線女在她七十多年的從藝生涯中,主演過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近百部電影,她特有的表演風格和人性魅力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栩栩如生的女性藝術形象,她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是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的表現,得到海內外人們的一致好評。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收藏的紅線女檔案資料包括《紅線女從藝紀事》、《論紅線女舞臺藝術》、《紅線女速寫》、《南天一抹嫣紅》、《紅豆英彩》等記錄紅線女藝術人生的各類書籍;聲像檔案有其早年主演的粵劇電影《搜書院》、《關漢卿》,紀錄片《紅線女藝術之路》,粵劇經典唱段《紅線女粵劇經典》等光盤。她的藝術音像資料可以列入教學參考專題數據庫。
二、建立特色數據圖書館的成功案例
建立特色數據庫圖書館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全國已經有許多高校在建立特色數據圖書館取得成功。下面舉兩個例子。
1.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自主創建的“藥物研發知識庫”
該知識庫分為八個板塊:暢銷藥物信息查詢、藥品管理信息查詢、海洋生物制藥信息、藥學文獻資料匯編、藥學虛擬圖書館、免費信息資源導航、幾種必備軟件簡介、網上信息查詢方法。該知識庫主旨是將與藥物有關的研究資料、市場情況、藥物合成技術及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專業的加工整合為一體,建成獨具特色的知識庫。而且該知識庫立足于目前的網絡通信狀況和網上信息資源的可利用程度,對相關信息采用了庫內存儲和網絡鏈接相結合的提供形式。該知識庫的建成不但成為該校師生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資源,還成為藥物仿制創新的得力助手、企業競爭情報的重要來源。
2.徐州師范大學圖書館的“中國漢代畫像石、磚特色數據庫”(下簡稱“漢畫像庫”)
該數據庫的主體是漢畫像石、磚圖像資料庫、研究資料庫和漢文化經典文獻庫三個子庫,另外還設有資源導航、工具箱和漢韻今風三個板塊。特色數據庫關鍵在于“特色”,挖掘特色、定位特色、完善特色,是數據庫建設成敗的關鍵之處和首要前提。作為漢文化發源地的徐州,是我國漢畫像石、磚四大分布區之一。正是依托了徐州的地域文化優勢,抓住漢化像石、磚這個特色資源進行深入的發掘,通過專家的專業指導,依靠豐富的專業技術、軟件,以及后期不斷的補充完善而得以建成漢畫像庫這個大型文字圖形綜合全文品牌數據庫。
所以,藝術類高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首先必須緊緊抓住“特色”這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深入的挖掘;其次還要組織專業的有凝聚力的團隊;最后要利用一些專業的技術、軟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建設特殊數據庫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標準是數據庫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建設高質量特色數據庫的根本保證。某些藝術類院校圖書館雖然在數據庫建設中取得一些成果,但各數據庫中文獻、數據等的相關信息標引尚未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進行標示,由此造成用戶難以獲得理想的檢索結果,因此在特色數據庫建設中要統一標準,方便管理與服務師生。按照相關元數據著錄標準標引,從而使特色數據庫的分類更科學、更嚴謹。
其次,特色數據庫的建立要注意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數據資源的利用應該合法。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同時要保證讀者的合法使用,以確保數字圖書館運行的合法性,以及協議保障、訪問條件和信息資源的安全性。以南京藝術學院建江蘇音樂特色數據庫為例,考慮到知識產權問題,相關文獻資料在館藏文獻資源中整理,同時由省文化廳、文聯、音協共同協調,會同各地相關部門進行采風活動,其資金、設備、人員由南京藝術學院負責,文獻資源的搜集、采風工作由各地文化部門協同,牽涉到知識產權的作品一次性買斷,這就為數據庫建成后的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條件。
信息的收集與傳播是人們學習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圖書館作為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其工作模式與服務項目正在由傳統意義的借還服務向深層次的信息服務轉變,特別是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為人們了解文化、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建設地方文化信息網是通過互聯網、衛星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將數字化信息資源傳輸到群眾身邊,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整體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這已成為當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一個重點。
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將所有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為公眾提供切實的文化信息服務,從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達到對外宣傳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目的,營造良好的文化投資環境和建設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因此,建設好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擺在各級黨政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1.2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重要性
互聯網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普及以來,各省級圖書館不同程度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開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但通過網絡整合各種資源,使所有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體系相關、業務數據融會貫通的技術協同平臺還沒有出現。隨著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必然會出現技術應用與數據資源的重復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資源優勢、文化品牌優勢,通過文化標準的統一和文化資源的整合,促進本地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通過搭建網絡文化平臺,豐富網絡文化信息量,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目標定位和信息資源內容
2. 1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政府網
作為政府網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擴大對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為文化網站,旨在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借助因特網這種高科技手段宣傳本土文化,傳遞文化娛樂信息,將文化作為資產來盤活,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化產業。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也不僅局限于政府機關的工作內容和簡單的信息,而應將各種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務內容融人到網站中,努力建設內容豐富、服務完善的本土文化網站,最終把這個網站建成海內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的窗口,為資源共享打好資源基礎。
2. 2地方文化信息網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隨著文化信息網站的逐步建設,各地都在對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公共資源的重復建設問題,造成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網在資源建設定位方面,應該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資源,開發地方民俗資源、旅游文化、舞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數字化加工,這樣各地方文化信息網才能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樣的文化信息網才能吸引讀者,增加點擊率。
2. 2. 1開發地方民俗資源現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為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又一亮點,成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地方各類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聲像化采集與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對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產品的開發,地方民族文化宣傳有著潛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對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學科資源建設、民族的對外文化交流,以及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多樣化、電子化、網絡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內容豐富多彩,諸如民族的衣著打扮習俗,居住、飲食習俗,生產、旅行習俗,買賣交易習俗,婚姻、喪葬習俗,姓名、稱謂習俗,人際交往習俗,歲時、節日習俗,信仰、迷信習俗,禮儀、禁忌習俗,游藝、娛樂習俗,結盟、議事習俗,財產分配與繼承習俗等等。所以數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錄音、攝像、掃描、拍照等。
2. 2. 2開發本地旅游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獻,發揮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們認識各地區的重要工具。其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它記載著本地區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如本地秀麗風光、歷史上本地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歷史遺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產品等。圖書館可根據旅游經濟的需要開發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獻,建設旅游特色數據庫。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據庫,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本地。
在網頁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圖片、音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使頁面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2. 2. 3本地舞臺藝術的數字化本地舞臺藝術包括地方戲曲、民歌、戲劇、舞蹈、曲藝等多種形式的民間群眾文化藝術,是本地區的特色藝術。比如山西的道情、羅羅腔、碗碗腔;福建的閩戲、高甲戲、莆仙戲、歌仔紅戲;湖南的花鼓戲、荊河戲、辰河戲等等。這些地方戲曲只有依照地域劃分,進行本地化的數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體的展現給廣大群眾,并且對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得以長期流傳。
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可采用攝像、圖片采集、原聲傳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其概念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則》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公約》從概念框架上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頌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川并進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促進、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較抽象化,其內容與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臺藝術三方面有關聯也存在一些重復,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區分和標引。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也可采用攝像、圖片、掃描等方式。
2. 3地方文化信息網的欄目設置
根據對現有的16個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網在欄目劃分方面要以表現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為基準,欄目設置要根據本地資源類別進行分類。以我館負責建設的三晉文化信息網為例,共分十二個欄目,分別是:三晉縱橫、文化藝術、旅游觀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覽、地方民俗、山西特產、魅力山西、晉商文化、錦繡太原、古籍珍品、三晉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資源進行加工建設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網是以服務宣傳為目的的,所以加設了一些服務公眾的欄目。
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 1要堅持實際性和特色化的原則,為資源共享提供平臺
資源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而堅持世紀性和特色化建設原則,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在進行文化信息網建設時,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建設的總體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設備和網絡環境配置計劃,引進優秀的軟件平臺;要遵循技術能力和社會需求優先的原則,先易后難,從小到大,要有步驟、宏觀有序進行;在具體實施中各地要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規則的基礎上分散建設,同時突出各資源庫在統一標準下的專有特色,突出本地資源特色,做好本地區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發揮傳播優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積極關注基層文化生活,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國家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中國的西部與東部、鄉村與城市之間已經架構起四通八達的信息通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已經可以跨越時空瞬間完成。但是,在我國的基層村鎮,知識的貧乏導致的貧困仍隨處可見,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認識仍然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充實的精神食糧,就成為我們文化工作者在進人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新世紀的圖書館將是一個高度網絡化、共享化,對全社會信息資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嶄新體系。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3. 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有力的統一與規范
我國的網絡化建設一直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于缺乏有力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使得信息網建設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在同一區域內各個專用網絡系統間互不相通,相互獨立的局面。在網絡信息資源內容上,資源開發分散,重復現象嚴重,瀏覽一下各個網站的資源目錄就會發現,大多數站點都存在著設置的信息欄目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內容大同小異,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文化信息網建設重點在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建設,如果沒有統一與規范,在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方面會產生障礙,不利于資源共享。重視文化信息資源的內容結構、調整,優化其內容構成不僅是網絡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用戶的迫切需求。
3. 3.1形式的統一通過對各地的文化信息網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以政府網的形式出現;二是文化信息網,以地方文化信息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網的職能;三是數字文化網,以數字化圖書館為主打。如果將這三種形式的網站加以規劃整合,規范成統一的形式,可能更趨于合理化。
3.3.2數據格式的統一文化信息網的數據格式多以視頻數據、圖片數據為主。不同的平臺使用不同的格式,給數據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網提供唯一的元數據接口,相信用起來可能更方便一些。
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上并經歷了從模擬到數字、高清歷程的視聽藝術——電視,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在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大爆炸的背景下其發展過程中諸多環節都遭到了限制。電視舞臺美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舊延續著傳統意義上“畫筆布景”的尷尬,與如火如荼的影視技術發展與革新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脫節現象。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集中于后期剪輯等方面的應用,而電視舞臺美術究根追底是移植于戲劇屬于文化藝術的產物。戲劇舞臺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其藝術語言千變萬化很難用一種媒介或技術形式進行表達;傳媒技術的發展很難適應舞臺設計多樣性的要求。戲劇舞臺歷經千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規范的發展程式與模式化表達手法,這也一定程度上與日益求新的電視藝術尋求新的藝術發展訴求相互矛盾,并成為當代舞臺藝術人共同面臨的挑戰。
2 舞臺美術設計的歷史“溯源”
舞臺美術設計的發展史也是其技術不斷蛻變與革新的里程史,每一次舞臺美術設計的重大發展身后都蘊含著技術的變革。舞臺設計最初源于希臘原始的祭祀活動需求,雅典人依據自然山體形態筑建酒神劇場,容納萬人的觀眾席靠近接近于扇形的高坡上,可見早期的舞臺形式主要是為祭祀和舞蹈提供場所,早期的舞臺空間概念初步形成。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等時期,出現了奧林匹克劇場,建筑師阿利奧提建立了第一個具有固定式屬性的鏡框式舞臺并引入了幻覺式布景的概念,戲劇舞臺也隨劇場的變化開始走出“室內”進入自然。建筑與美術藝術家開始成為舞臺設計的主導,相適應的關于舞臺繪畫學的研究也廣泛開展,“透視畫法”概念的引入正式宣告舞臺布景設計時代的來臨,尤其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概念在舞臺設計上應用所創造出縱深的廣場視覺奇觀強烈刺激和震撼了受眾的審美心理與訴求。18世紀中葉之后,工業與人口的急劇增長導致了境況劇場與機械化舞臺的誕生,1874年巴黎大歌劇院的落成華麗而莊嚴、豪華而頗具規模在建筑史和舞臺美術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筆。科技足以支撐藝術家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舞臺的藝術化改造,畫面幻覺的時代終究來臨。近代以來,結構幾何學理念以及透視在戲劇舞臺設計中的創造性運用成為舞臺設計空間感塑造的重要影響因子。舞臺投影的發明更是顛覆了傳統意義上機械師的人工舞臺設計形式。舞臺設計泰斗斯沃博達更是創造性的使用了投影,其舞臺設計力圖創造四維空間——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體,在他的活動舞臺與建筑中活動性成為組織舞臺空間生氣勃勃的力量。舞臺美術經歷了多種藝術思潮與流派爭鳴的長時間的繁榮時期后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19世紀后期以來戲劇舞臺美術設計的發展呈現逐漸式微的傾向,傳統的舞臺制作程式與工藝理論呈現出逐漸脫節的現象而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戲劇藝術審美逐步提高的局面,即藝術家的創作欲望受到媒介技術手段的限制而為以后其自身舞臺藝術的發展留下了隱患。
3 舞臺美術發展的滯后——以電視舞臺美術為例
諸多戲劇的元素被借鑒到電視這個新型的視聽媒介中,自然而然的戲劇舞臺美術也被應用到電視舞臺設計領域之中。電視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給眾多的藝術家以施展才華的平臺,一時間誕生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電視舞臺美術設計師。然而電視藝術同樣是建立在科技基礎之上的,舞美設計師似乎被置于了邊緣性的層面。舞臺美術設計長期以來重視藝術專業與設計修養的發展提升上,戲劇舞臺長期落后的生產、制作方式以及電視數字技術制作方式相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直到新千年之后這種局面才有了不少的變化新技術的不斷涌出為舞臺美術設計注入了一絲活力。視頻技術、激光電子技術、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等閃亮登場標志著電視舞臺美術大變革時代的到來,舞臺美術的概念也突破了傳統意義上電視技術和舞臺藝術相互不匹配的問題,而舞臺美術影像加入了動畫合成、后期特效處理技術等大量電視制作方法,應用高科技影像技術將舞臺美術演變成為一門新興的舞臺影像美學。
歲月回眸,歡歌如潮。過去的20xx年是奮發有為的一年,全體師生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辦學條件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學校獲浙江省中職鞋類人才創業教育示范基地、省健康促進銅牌學校、市第四批中小學數字化校園、 xx區平安校園示范單位、區教育信息宣傳先進單位,學校專賣營銷創業園(社團)評為溫州市第三屆中職創新創業社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