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處理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試驗研究
1.1設備原理
造紙污水經絮凝反應后能分離出大量的污泥,這些含有纖維的絮狀泥有類似活性碳的很好的吸附能力,以往的沉淀或氣浮工藝,只把這些固形物分離,沒有再充分發揮這些污泥泥的只附過濾作用。則EWP高效污水凈化器就是利用這些絮凝反應后生成的絮凝沉淀物在凈化器內形成一個穩定的、可連續自動更新的只附過港督流化床,令污染物起到活性碳的作用,使進入的污水除了得到平常混凝反應之后的固液分離效果外,還讓污水得到過濾和吸附的凈化處理,即可達到比普通的氣浮或沉淀的物化處理工藝提高10-20%的去除率。由于EWP高效污水凈化器沒有用任何的濾料或填料作為濾床,不會堵塞,所以免除了砂濾池或其他過濾裝置必需的反沖洗的麻煩和額外的動力消耗,更解決了處理裝置偶然停用后濾料干涸板結造成的堵塞問題。EWP高效污水凈化器是集污水絮凝反應、沉淀、吸附、過濾、污泥濃縮等功能于一體的設備。
1.2試驗效果
在試驗的五個月中,分六個階段進行測試。
2、工程應用
2.1處理規模珠江紙廠治理工程中,采用兩臺處理量100m3/h(高13m)和兩臺50m3/h(高11m),共4臺凈化器,分別處理黃板紙和白紙的制槳、抄紙廢水。人民紙廠采用六臺處理量100(高15)的凈化器,處理黃板紙和灰板紙的制槳、抄紙廢水。配有污泥濃縮槽和加藥系統2套、調節池刮泥機、污泥脫水機等設備。兩個工程處理量分別為7200和15000,總投資分別為590萬元和980萬元,占地1600和2800.廣州頭號城紙箱廠應用EWP高效污水凈化器,污水處理后回用到造紙生產中,使得該廠達到1噸水造1噸紙的先進水平。
2.2工藝流程
城市污水管網擔負著城市污水的收集和輸送,是連接污水產生源和污水處理廠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一般說,凡在新建市、區或擴建新區建設污水處理工程時,宜采用分流制;在已建成合流制排水系統的舊城區、小城鎮等,宜將原合流制直泄式排水系統改造成截流式合流系統;在雨量稀少地區,如我國西北的部分地區或者邊遠小城鎮,由于污水處理規模小,街道狹窄,兩側建筑密集,施工復雜,無條件修建分流制排水系統,也可考慮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統。值得注意的是,當截流倍數較大時,旱季和雨季污水量相差較大,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量及水質都隨之發生相應波動,造成沖擊負荷,因此在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設計和設計參數選擇時應對該水量、水質變化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保證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
1.2垃圾滲濾液對污水處理廠的影響
國內一些城市,特別是中小城鎮,當垃圾處理規模不大,且距城市污水處理廠較近時,往往將垃圾滲濾液經預處理或不經處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這種情況下,設計城市污水處理廠時,需十分注意由于垃圾滲濾液高濃度廢水的進入而給處理廠進水帶來的水質變化。處理廠規模越小,其影響越大,滲濾液處理量與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的比值越大,對設計參數選擇、設備選型及工程費、運行費等影響越大。
1.3除臭技術
隨著我國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和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在設計污水處理廠的同時,考慮除臭設施已提到議事日程。除臭方法常用有活性炭吸附法、化學藥劑吸收法、土壤法及生物法。由于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高濃度臭氣效率低且價格高;化學藥劑吸收法臭氣去除效率低且操作管理復雜;土壤法則適合低濃度臭氣去除及占地面積大等不足,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生物除臭法,即利用微生物除臭。該法具有適合于各種臭氣濃度的脫除,且具有效率高,不產生二次污染及運行費用低等優點。因此,在我國建議采用生物除臭更為經濟合理。
2影響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
城市污水屬于可生化處理的中性污水,工藝技術要求并不太復雜,而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方案的關鍵因素是曝氣技術的選用。
2.1曝氣技術的重要地位
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成份基本都是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方案中,采用曝氣充氧培養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質進行分解,這一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采取初沉、曝氣、二沉、回流或排出的工藝流程;近年來還出現了曝氣、二沉、回流或排出的三合一體間歇式曝氣工藝。
曝氣充氧是城市污水處理工藝運行中最重要的技術保障手段,也是工藝運行的動態控制核心;在城市污水處理運行費用中,動力消耗所占比例約為80%,而曝氣充氧能耗又要占裝置總動力消耗的約80%;由此可見,所選用的曝氣形式及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2.2曝氣技術的基本分類
①傳統的分類曝氣技術傳統的分類方法是按照設備性質區分的,分為三種基本形式。表面曝氣—采用機械運動的方法,使水體表面不斷更新與空氣接觸;表面曝氣分為葉輪表面曝氣與轉刷(盤)表面曝氣兩種。
射流自吸—利用水體的射流作用吸入空氣。
鼓風曝氣—風機鼓風經曝氣器擴散向水體中輸入空氣(或純氧)。
②按照流體運動性質的新分類曝氣技術的實質就是使氣相中的氧向液相中轉移,傳統的分類方法難以反映曝氣技術的實質問題。使氣相中的氧轉移為液相中的溶解氧,是通過流體運動形成氣液接觸界面而完成的。
2.3鼓風曝氣是曝氣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中,有越來越多的工程技術人員認識到了鼓風曝氣技術具有動能消耗合理和充氧效率高的優點,因此鼓風曝氣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中越來越得到普遍的應用。
2.4終端設備是鼓風曝氣技術的關鍵
鼓風曝氣技術的終端是關鍵設備氣流擴散裝置——曝氣器。鼓風機經管道鼓入曝氣池的氣相流體,最終是由曝氣器對氣流的擴散而產生起氧傳遞作用的氣液接觸界面;曝氣充氧效率、曝氣運行可靠程度的長久性、氧傳遞均衡性與氧供給長期穩定性等等曝氣技術性能如何,完全是要取決于曝氣終端設備(曝氣器)的功能作用。
2.5旋混曝氣器
本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們就開始著手研究曝氣器的氣流擴散問題,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與運行實踐經驗的總結,確立了采用阻力小且無堵塞的大孔排氣結構,經旋流、旋混與倒齒等多種結構擴散作用產生細泡的曝氣技術,生產制造了“旋混曝氣器”。從近年在湖南與廣東兩地的應用情況來看,旋混曝氣器突出表現了效率高、可靠性好、對長期穩定運行有保障的優點,深得用戶的好評。
3結語
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相結合的系統叫復合系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就是一個開放的復合系統。所謂開放的復合系統,是指這個復合系統,還與外界環境中的種種系統進行著交換。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整體目標是:導、治結合,實現污水處理“四化”。“四化”——一是減量化,即污水、能耗、物耗的減小;二是無害化,即污水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對人及受納水體無害;三是資源化,即污水處理后的循環回用;四是產業化,即污水處理按市場機制形成產業。
論文關鍵詞:城市污水曝氣技術工程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和論述了影響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幾個主要因素,著重對曝氣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主導地位和技術應用進行闡述。
參考文獻:
[1]徐志嬙,魏紅,黃廷林.污水采用集中或分散處理再生回用的經濟比較[J].中國給水排水,2007.
[2]張麗麗,徐得潛.城市污水處理廠布局優化的經濟性判據[J].山西建筑,2009.
2基礎處理技術的要求
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技術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水平,因此,施工人員必須遵循基礎處理的技術要求。在水利水電施工之前,設計者要根據地質地形完成設計規劃,整理出技術施工的文件,使工程施工有據可循,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合理預測其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提出應對方案。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要長期保護和復核水位的基準線和定位孔,在保證復核質量檢驗程序完善的情況下,可以反復試驗。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基礎上,規范施工人員的操作,使其符合規范的要求。在施工前,要對施工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按照施工方案依次施工,并將水利水電建筑場地周圍的植被和建筑物按照規定處理掉。在施工人員完全掌握現場水文、地質條件的情況下,提出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措施。
3基礎處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電工程是一項公益事業。為了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務,我國加大了對水利水電建設的管理力度,不斷完善工程體系。為了保證施工質量,要嚴格遵循相關施工標準,選擇先進的技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強對基礎質量的重視程度。在水利水電基礎施工中,要注意以下問題:①要想水利水電基礎和地基的強度可以承載整個建筑的質量,就要考慮工程的耐侵蝕性、耐久性、抗凍性和防潮性;要想工程基礎的每一項特性都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就要增強地基的穩定性,就要留出足夠的工作面,保證施工可以順利進行。②在建筑施工中,為了防止基礎結構被破壞,要根據基準灰線切割,將其切成1個槽形的輪廓線,并沿著輪廓線施工。在建造地面排水設施和降低地下水時,要根據地質資料,充分考慮尺寸的大小,保證施工質量。③我國地緣廣闊,地貌地形多樣。在水利水電選址中,不能保證所有的地基選址都在條件良好的地質區域。由于水利水電建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經常會遇到比較差的地基,很難保證建筑的穩定性。其中,主要的不良地基有軟弱黏性土,俗稱軟土,它是由具有高壓縮性的淤泥質土和淤泥組成,這類土質主要是黏性沉降物,所以,其承載力低,主要分布在江河沖刷地;雜填土是由生活垃圾土、工業生產垃圾土和建筑垃圾土堆積而成的,經常出現在礦區和傳統居民區;濕陷性黃土的土質親水性強,本身的自重應力大于其他土質,所以,它的含水量高,容易沉降,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區。而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軟土地基。
4基礎處理的措施
4.1強化對經濟運行和考核制度的管理水利水電工程需要嚴格管理其經濟運行情況,這樣才能確保施工程序的正常推進,并按照計劃依次實施。所以,在施工內部要建立有效的基本準則和生產運行指標,既能在團隊中樹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也可以約束施工隊員的行為,合理地管理施工隊內的資金,保證經濟運行和施工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成本。
4.2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依靠的主要因素是人。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增強施工人員的責任感,提高其技術水平,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相關規定,不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施工時間,還能有效地節約成本。將先進的改良技術應用到工程中,健全工程管理,對整個施工的有效運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質量監管部門,根據施工目的和具體情況提出具體的施工要求,監督機器設備的維護和檢修,使機器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同時,要實時監控施工人員的工作情況,根據大家的專業水平進行培訓,在確保安全的工作環境下實現技術創新,保證建筑工程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作出貢獻。
4.3對水利水電基礎技術的探索
4.3.1全新的施工方法對全新的施工方法來說,一方面,要想基礎的硬度和地基能夠承受住建筑上的全部荷載,就要先保證基礎的抗凍性、耐久性、耐侵蝕性和防潮性。同時,為了保證地基的穩定性,要預留出足夠的工作面,而且地基的變形值范圍要在規定的參考值內,避免建筑物出現傾斜、開裂等情況。另一方面,對于相對較淺的基礎來說,可以沿著基準灰線將其切割成1個槽邊的輪廓進行施工作業。而排水系統和地下水位的處理,要結合具體挖方尺寸和施工場地的情況來定,這樣才能保證地基結構的完好。
4.3.2加強軟土地基的方法加強軟土地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①挖除置換法。適當地挖除建筑物下面的軟土層,并將其填換成低壓縮性和防腐蝕性的散粒材料,比如卵石、粗砂、煤渣和石屑等。②重錘夯實法。用帶有自動脫鉤設備的履帶起重機把重錘吊到指定的高度,并做自由落體動作,利用沖擊力把土夯實。③排水固結法。人為提高土層的承載力,在其內部形成垂直或水平通道,在自重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結,提高土層強度。
關鍵詞:嵌入式調試處理器JTAGNexusARM
隨著對高處理能力、實時多任務、網絡通信、超低功耗需求的增長,傳統8位機已遠遠滿足不了新產品的要求,高端嵌入式處理器已經進入了國內開發人員的視野,并在國內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應用。ARM內核系列處理器是由英國ARM公司開發授權給其他芯片生產商進行生產的系統級芯片。目前在嵌入式32位處理器市場中已經達到70%的份額。筆者在對三星公司的ARM7芯片技術調試的過程中,對這些高端嵌入式系統的調試技術進行了總結。
傳統的調試工具及方法存在過分依賴芯片引腳、不能在處理器高速運行下正常工作、占用系統資源且不能實時跟蹤和硬件斷點、價格過于昂貴等弊端。目前嵌入式高端處理器的使用漸趨普及。這些處理器常常運行在100MHz,并且一些內部控制以及內部存儲器的總線信號并不體現在外部引腳上。這種片上系統(SystemonChip)、深度嵌入、軟件復雜的發展趨勢給傳統的調試工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給嵌入式處理器開發工程師的工作帶來了不便,這就需要更先進的調試技術和工具進行配套。本文將詳細介紹在ARM處理器中采用的幾種片上調試技術(on-chipdebugger)。這些片上調試技術通過在芯片的硬件邏輯中加入調試模塊,從而能夠降低成本,實現傳統的在線仿真器和邏輯分析儀器的功能,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實時跟蹤和分析,進行軟件代碼的優化。
1邊界掃描技術(JTAG)
邊界掃描技術是為了滿足當今深度嵌入式系統調試的需要而被IEEE1149.1標準所采納,全稱是標準測試訪問接口與邊界掃描結構(StandardTestAccessPortandBoundaryScanArchitecture)。JTAG遵循1149.1標準,是面向用戶的測試接口,是ARM處理器調試的基礎。本文提到的ARM的E-TRACE調試模式實際上是JTAG的增強版本,其它一些32位嵌入式處理器的調試方式也基本上遵循這個標準。這個用戶接口一般由4個引腳組成:測試數據輸入(TDI)、測試數據輸出(TDO)、測試時鐘(TCK)、測試模式選擇引腳(TMS),有的還加了一個異步測試復位引腳(TRST)。其體系結構如圖1。
所謂邊界掃描就是將芯片內部內科所有的引腳通過邊界掃描單元(BSC)串接起來,從JTAG的TDI引入,TDO引出。芯片內的邊界掃描鏈由許多的BSC組成,通過這些掃描單元,可以實現許多在線仿真器的功能。根據1149.1的規定,芯片內的片上調試邏輯通常包括一個測試訪問接口控制器(TAP)。它是一個16狀態的有限狀態機以及測試指令寄存器、數據寄存器、旁路寄存器和芯片標識寄存器等。在正常模式下,這些測試單元(BSC)是不可見的。一旦進入調試狀態,調試指令和數據從TDI進入,沿著測試鏈通過測試單元送到芯片的各個引腳和測試寄存器中,通過不同的測試指令來完成不同的測試功能。包括用于測試外部電氣連接和芯片功能的外部模式以及用于芯片內部功能測試(對芯片生產商)的內部模式,還可以訪問和修改CPU寄存器和存儲器,設置軟件斷點,單步執行,下載程序等。其優點如下:
·可以通過邊界掃描操作測試整個板的電氣連接,特點為表面貼元件提供方便;
·各個引腳信號的采樣,并可強制引腳輸出用以測試芯片;
·可以軟件下載、執行、調試和控制,為復雜的實時跟蹤調試提供路徑;
·可以進行多內核和多處理器的板級和芯片級的調試,通過串接(如圖2),為芯片制造商提供芯片生產、測試的途徑。
雖然JTAG調試不占用系統資源,能夠調試沒有外部總線的芯片,代價也非常小;但是由于JTAG是通過串口依次傳遞數據,速度比較慢,只能進行軟件斷點級別的調試,自身還不能完成實時跟蹤和多種事件觸發等復雜調試功能。因此便有了幾種功能更為完善的增強版本。
2ARM芯片的實時調試方案(E-TRACE)
ARM公司的內核芯片采用E-TRACE片上調試模式。它實際上是JTAG的升級版本,通過增強的輔助片上調試硬件來完成實時調試,解決了許多傳統調試器難以解決的問題。
圖2對多內核和多處理器的調試
它的實時調試方案通過三種途徑解決:
·EmbeddedICE硬邏輯;
·實時監控;
·實時跟蹤。
EmbeddedICE邏輯單元存在于ARM7TDMI、ARM9TDMI、ARM9E和ARM10內核中。它枯JTAG口的基礎上,增加了硬件斷點寄存器、比較器,通過斷點寄存器的值可以進行硬件斷點的設置,不僅對地址還可以對數據、控制總線的信號進行復雜的觸發控制設定,而不是單單在指令級別進行中斷(如軟中斷),從而滿足對特定事件的中斷響應,極大的增加了靈活性,同時可以在ROM中設置斷點和觀察點,極大地方便調試。其示意如圖3。
實時監控則是進一步在ARM9E和ARM10中的改進。它改變EmbeddedICE在觸發中斷后時入調試模式狀態而停止內核運行的弊端,進入一段非常小的中斷監控程序中,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后迅速把控制權轉讓給先前的任務(這是與遠程監控器最大的區別)。在監控程序內處理器完全可以再接收外界的中斷和其他觸事件,而不是停止運行。這種方式綜合了JTAG和遠程調試的優點,它可以增加以下兩個好處:
·在不禁止中斷的前提下調試前景任務(即中斷時正在運行的任務);
·不用停止處理器的運行就可以讀寫和修改存儲器(對于機電設備非常重要)。
更為強大的是ARM的實時跟蹤解決方案,它由三部分組成:
·嵌入跟蹤微核;
·跟蹤分析儀;
·跟蹤調試軟件。
通過這三種工具可實現完全的實時跟蹤。跟蹤微核存在于芯片,它可以不停止CPU的運行而實時監視芯片總線的信息,并把設定觸發范圍內的所有信息在CPU運行的同時通過壓縮的方式送到外部的跟蹤分析儀器里。分析跟蹤儀器從芯片外部通過跟蹤口(另外一個不同于JTAG的接口)收取信息。因為是壓縮的數據,所以分析儀不需要采用與跟蹤微核實時跟蹤相同的速度。這大大降低了分析的成本,并增加了存儲的容量。而PC端的跟蹤軟件則來自分析儀的數據重新組織起來,從而重現處理器的歷史狀態和數據、程序流程。同時還可以把執行代碼與源代碼鏈接起來,使調試者快速理解跟蹤數據。ARM的這種方式通過芯片內部的實時跟蹤硬件加上低成本的分析儀器,解決了傳統在線仿真器(ICE)和邏輯分析儀的諸多弊端。其示意如圖4。
3Nexus標準
自從JTAGIEEE1149.1標準出來后,越來越多的高端嵌入芯片生產商開始采用這個標準。但是1149.1標準只能提供一種靜態的調試方法,如處理器的啟動和停止、軟件斷點、單步執行、修改寄存器,而不能提供處理器實時運行時的信息。于是各個廠家在自己的芯片上,把原有的JTAG的基本功能進行了加強和擴展,如前面提到的E-TRACE、背景調試模式BDM(BackgroundDebuggingMode)和片上仿真OnCE(On-ChipEmulation)等,在處理器不停止運行的前提下,進行實時的調試。
由于這些增強的JTAG版本之間各有差異,而且即使同一廠家的不同產品之間也在存著不同。所以一些芯片廠商和調試工具開發公司于1998年成立了Nexus5001論壇,以期提出一個在JTAG之上的嵌入式處理器調度的統一標準。
Nexus將調試開發分成四級,從第一級開始,每級的復雜度都在增加,并且上級功能覆蓋下一級。第一級使用JTAG的簡單靜態調試;第二級支持編程跟蹤和實時多任務的跟蹤,并歡用戶用I/O引腳作為多路復用輔助調試口;第三級包括處理器運行時的數據寫入跟蹤和存儲器的讀寫跟蹤;第四級增加了存儲替換并觸發復雜的硬件斷點。從第二級開始,Nexus規定了可變的輔助口。輔助口使用3~16個數據引腳,用來幫助其他仿真器和分析儀之類的輔助調試工具。其示意如圖5。
通過Nexus標準可以解以下問題:
·調試內部總線沒有引出的處理器,如含有片內內存器的芯片;
·傳統在線仿真器無法實現的高速調試;
·深度流水線和有片上Cache的芯片,能夠探測具體哪條指令被取和最終執行;
·可以穩定地進行多內核處理器的調試。
以目前的全國業務化海洋環境監測任務為基礎,對上報的監測任務進行標準化命名,如海洋生物多樣監測、海洋大氣監測,對不同填報的名稱進行標準化處理。
1.2組織單位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各地上報的組織單位比較混亂,有的上報了監測機構名稱,有的上報了其隸屬的行政部門名稱,不利于監測任務的考核。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以及各海區年度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目前組織單位主要包括國家海洋局局屬單位、3個分局、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和5個計劃單列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如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對不同填報的組織單位進行標準化處理。
1.3監測區域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地方上報的監測區域不夠規范,且很難表現出更多的區域信息,同時考慮到區域統計分析,因此需對監測區域進行規范化命名。監測區域命名結構為:沿海地區/海區+沿海城市/特定區域+名稱,其中沿海地區/自然海區和名稱字段不能省略,沿海城市/特定區域字段若無可以省略。如,遼寧葫蘆島赤潮監控區,廣東近岸、福建廈門近岸、東海近海及遠海,對不同填報的監測區域名稱進行標準化處理。
1.4監測要素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每個監測任務里包含了不同的監測要素,且不同的任務可能會監測相同的要素,因此需對監測要素進行規范命名,以便對相同的要素進行統一分析、數據量統計等。以目前的業務化海洋環境監測要素為基礎,對上報的監測要素進行標準化命名,如水文氣象、海水水質、沉積物質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對不同填報的監測要素進行標準化處理。
1.5監測參數及單位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每個監測要素需要監測不同的監測參數,如海水水質需要監測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溶解氧等。而每個監測參數的名稱在寫法上有不同的形式,如化學需氧量也可寫為COD,氨氮也可寫為氨-氮或NH4-N等,給數據的統計、評價帶來一定的不便,因此有必要規范不同監測參數的名稱。另外,每個監測要素的單位也需統一規范。如重金屬的鋅元素,有的上報其參數單位為mg/L,有的上報為μg/L。在數據統一進入標準數據庫時,需將單位統一。參照國際標準、國內海洋環境監測調查規范以及各地監測機構的填報習慣等,針對不同的監測任務和監測要素,對每個監測參數的名稱及計量單位進行標準化處理。
1.6站位基礎信息的數據類型標準化處理
監測數據的類型包括數值型、字符型、布爾型和百分比等。對站位基礎信息如站位編號、經緯度、監測日期、水深和層號等的數據類型進行規范。(1)站位編號。上報的站位編號大部分為字符型,但也有站位編號為1、2、3等,為數據庫的統一管理,需統一轉換為字符型。站位編號不規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站位編號英文大小寫不一致;②監測機構各自命名;③在站位編號上加“臨”“平行樣”和“空白樣”等字樣。參照目前海洋環境監測站位編號規則,由任務編號、海區編號、類別編號和站位序號順次排列組成。對站位進行統一編號。對于歷史站位編號的確認,可通過核查相關的監測數據、核實年度監測方案、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等方式,將站位編號統一。(2)站位的經、緯度。上報的經緯度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小數形式,另一個是度分秒形式。為便于計算機的計算方便,目前統一為小數形式。由于經緯度的小數位數不一致,會導致部分空間定位有細微的差別。結合監測任務計劃和實際監測情況,統一經緯度的有效位數,目前保留到小數點后6位。(3)監測日期。上報的監測日期格式不一致,主要形式為:“2011-08-20”“2011/8/20”、或為時間型等。現統一其形式為“2011-8-20”,年份:填滿4位;監測月份:1—12,月信息小于10,前位無需補零。注意檢查,監測年份是否為該年度;月份是否大于12;日期是否在該月的自然日以內。(4)采樣深度與層號。部分地方監測機構在該填報“層號”的地方填寫了采樣深度,同時層號不統一,有的為中文———“表層”“中層”“底層”;有的為英文———“S”“M”“B”。《海洋監測規范》中對水深和相應的采樣層次進行了規范。對層號,統一用英文表示。其中:表層為S;底層為B;若只有一個中層用M表示,若為多個中層,則分別用M1、M2、M3等順延表示。另需檢查層號與層深的匹配情況,若層號為S(表層),則采樣深度應小于或等于2m;層號為B(底層),則采樣深度大于3m。部分填報機構填寫層號時,出現表層填寫“B”和底層填寫為“D”的現象,可能是按“表層”和“底層”的首拼音字母填寫造成的。
1.7監測參數不規范類型的處理
監測參數的不規范類型問題,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1)大于號、小于號。某些監測參數如重金屬、大腸桿菌數等,其監測參數值上報中含有大于號或小于號。此類數據通常不影響其評價等級的判定,但會影響該類參數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等統計的結果。可研究該參數的理化性質并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參數的具體值大小。其缺省解決方法是刪除大于號、小于號,以便該參數的統計及評價。(2)未、無、“-”等字樣。結合年度監測任務,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監測參數是未被監測,還是低于檢出限。未監測用空值表示;低于檢出限用“未檢出”表示。(3)空格及其他無效字符。上報的監測數據中常含有空格及其他無效字符,使得計算機在識別、歸類等過程中出現異常。可核查監測數據的內容和性質,確認為無效字符后,對數據值前、后含有的空格或其他無效字符進行刪除處理。對經緯度空缺,可核查相關的原始上報數據集和年度監測工作方案,或聯系地方監測機構;對層號空缺,可根據水深判斷,或聯系地方監測機構補缺;對某些監測參數值空缺,可結合年度監測任務,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監測參數是未被監測,還是低于檢出限,再根據判斷結果給出規范填寫。
2監測數據的齊全性檢驗
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齊全性檢驗,是以海洋環境監測方案為依據,檢查監測方案中規定的監測數據是否全部上報完整。首先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以及各海區年度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進行分析,對監測工作方案進行信息解析,按空間維度、指標維度和時間維度對監測任務進行細化,空間維度包括監測站位、監測區域、管轄區域等,指標維度包括監測參數、監測要素等,時間維度包括監測時間等。其中監測站位、監測參數、監測時間是空間維度、指標維度和時間維度的最小單元,通過對最小單元的數據量統計,可獲得其上一統計單元的數據情況。因此對海洋環境監測方案的解析按監測站位、監測參數和監測時間3個方面進行分解。對照監測方案,檢查接收的數據是否存在區域、站位或頻次等有空缺監測的情況。記錄缺失的原因:可能由于某些緣故未能進行監測、地方調整了監測方案或地方漏報。仔細核查年度監測任務計劃,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
3站位基礎信息數據質量控制
3.1空間位置檢驗
空間位置檢驗主要針對調查單位在站位信息匯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錄入錯誤。將調查站位經緯度轉換為十進制的單位后,通過利用GIS生成站位圖的方式檢查站位落點所在位置,看其是否落在規定的監測區域,對于斷面上的調查站位,還要檢查其是否明顯偏離斷面沿線。同時還需檢查“相同的站位編號,經緯度不同”和“不同的站位編號,經緯度相同”等數據空間位置精度的問題。對于該類問題,可通過核查相關的監測數據、核對年度監測任務、聯系監測機構確認等方法,予以更正。
3.2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的檢測
根據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檢驗方法,即監測區域、站位編號、站位經緯度、監測日期等基礎信息決定一條數據記錄,根據不同的監測任務和監測要素,分析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是否符合。針對站位編號和經緯度不一致的情況,從空間位置檢驗是否合理,并核實監測方案進行解決。針對監測日期相同且站位編號相同等情況,判斷兩條記錄的監測參數值是否完全一致,若完全一致則認為是重復記錄;若不完全一致,可認為是平行樣記錄,并進一步核實。
3.3數據記錄重復的處理
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上報過程中存在很多重復的數據記錄,產生這種重復記錄的主要有如下原因。(1)地方上報數據時,重復上報了監測數據集,如8月份上報了5月份和8月份兩份數據;年底將全年的監測數據再次上報。(2)不同監測機構報送的重復數據,如屬于上下兩級監測機構(省、計劃單列市)重復報送。(3)地方監測機構監測人員填寫報表時,將某些記錄重復填寫。(4)地方監測機構監測人員填寫報表時,將平行樣的數據填寫。(5)數據集合并時,將曾經合并過的數據集再次合并。對于重復的記錄數據,在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庫中應做剔除處理。
3.4平行樣的處理
平行樣數據只作為監測數據質量保證的輔助,在實際統計、評價和監測數據時需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只有少數站位上報的數據是平行樣。為了數據量統計、環境質量評價等的需要,對于平行樣的記錄數據,可將監測參數值進行求平均處理。
4監測參數數據質量控制
4.1值域一致性檢驗
在海洋環境監測中,每個監測參數有其對應的經驗值域范圍,通過值域檢測規則對填報的監測數據按不同監測要素分別對每個監測參數值進行檢驗,對于超出值域范圍的值,需進一步分析該區域其他站位、其他頻次、周邊站位的參數值情況,并結合監測任務性質以及超出值域比例,從而判斷該參數值的可靠性。
4.2邏輯一致性檢驗
某些監測參數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即監測參數與監測參數間存在某種相關關系,有些關系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根據邏輯一致性檢驗方法,對于不符合邏輯一致性的監測數據記錄,應進一步同監測機構進行核實。
4.3數據輸出
對文件進行批量檢驗處理,對于檢驗結果,給出合理且足夠詳細的錯誤提示,并保存質檢日志,使得數據便于修改。為了區別一個數據是否進行了質檢、是否通過質檢,以及了解質檢的情況,需要對質檢過后數據增加一個質量控制符號,簡稱質量符。綜合參考“國標GB/T12460-2006海洋數據應用記錄格式”以及“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等質量符格式。其中,“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中質量符2表示可疑傾向正確,3表示可疑傾向錯誤,本研究將這兩者綜合考慮,記為可疑;另外,“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中質量符8表示痕量,由于與“未檢出”有一定的重疊,因此本研究只采用“未檢出”。表1給出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符及說明。一般來說,數值型的監測參數數據,對其質量檢驗出有問題的只能作為“可疑”處理,不宜隨意修改或刪除。除非經過專家經驗檢驗,并經監測單位核實,可明確其為錯誤的,其質量符方可標注為“4”。對于監測站位基礎信息,如監測日期、站位編號、經緯度、層號等,檢驗出有問題的,可根據檢驗情況,標注其質量符為“4”或“3”等。按步驟完成監測數據處理流程后,可分年度或季度對處理的文件形成數據處理報告,并制作經標準化處理和質量控制后的標準數據集。
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從系統層次上可分為高、中、低檔三個層次,目前一般比較普及的是低檔次的系統,該系統由CCD(攝像頭)、圖像采集卡、計算機三個部分組成,其結構簡單,應用方便,效果也比較不錯,得到的圖像較清晰。目前網上基于VC開發經驗的文章不少,可是關于如何在VC開發平臺上使用圖像采集卡的文章確沒發現,筆者針對在科研開發中積累的使用圖像采集卡經驗,介紹如何自己是如何將采集卡集成到圖像開發系統中,希望能夠給目前正需要利用圖像采集卡開發自己的圖像處理系統的朋友有所幫助。
使用的攝像機采用臺灣BENTECHINDUSTRIAL有限公司生產的CV-155L黑白攝像機。該攝像機分辨率為752x582。圖象采集卡我們采用北京中科院科技嘉公司開發的基于PCI總線的CA-MPE1000黑白圖象采集卡。使用圖像采集卡分三步,首先安裝采集卡的驅動程序,并將虛擬驅動文件VxD.vxd拷貝到Windows的SYSTEM目錄下;這時候就可以進入開發狀態了,進入VC開發平臺,生成新的項目,由于生產廠家為圖像采集卡提供了以mpew32.dll、mpew32.lib命名的庫文件,庫中提供了初始硬件、采集圖像等函數,為使用這些函數,在新項目上連接該動態庫;最后一步就是采集圖像并顯示處理了,這一步要設置系統調色板,因為采集卡提供的是裸圖形式,既純圖像數據,沒有圖像的規格和調色板信息,這些需要開發者自己規定實現,下面是實現的部分代碼:
CTestView::CTestView()
{
W32_Init_MPE1000();//初始化采集卡
W32_Modify_Contrast(50);//下面的函數是為了對采集卡進行預設置
W32_Modify_Brightness(45);//設置亮度
W32_Set_HP_Value(945);//設置水平采集點數
wCurrent_Frame=1;//當前幀為1,獲取的圖像就是從這幀取得的
//設置采集信號源,僅對MPE1000有效
W32_Set_Input_Source(1);
W32_CACardParam(AD_SETHPFREQ,hpGrabFreq);
W32_Set_PAL_Range(1250,1024);//設置水平采集范圍
W32_Set_VGA_Mode(1);
wGrabWinX1=0;//采集窗口的左上角的坐標
wGrabWinY1=0;
firstTime=TRUE;
bGrabMode=FRAME;
bZipMode=ZIPPLE;
/
lpDib=NULL;//存放獲取的圖像數據
}
CTestView::~CTestView()
{
W32_Close_MPE1000();//關閉采集卡
}
////顯示采集的圖象,雙擊鼠標采集停止
voidCTestView::OnGraboneframe()
{
//TODO:Addyourcommandhandlercodehere
wCurrent_Frame=1;
//設置采集目標為內存
W32_CACardParam(AD_SETGRABDEST,CA_GRABMEM);
//啟動采集
if(lpDib!=NULL)
{
GlobalUnlock(hglbDIB);
GlobalFree(hglbDIB);
}
//分配內存
hglbDIB=GlobalAlloc(GHND,(DWORD)wImgWidth*(DWORD)wImgHeight);
lpDib=(BYTE*)GlobalLock(hglbDIB);
hdc=GetDC()->GetSafeHdc();
if(lpDib!=NULL)
{
cxDib=wImgWidth;
cyDib=wImgHeight;
SetLogicPal(hdc,cxDib,cyDib,8);
SetStretchBltMode(hdc,COLORONCOLOR);
bGrabMark=TRUE;
while(bGrabMark==TRUE)
{
if(msg.message==WM_LBUTTONDBLCLK)
bGrabMark=FALSE;
W32_ReadXMS2Buf(wCurrent_Frame,lpDib);
SetDIBitsToDevice(hdc,0,0,cxDib,cyDib,0,0,
0,cyDib,(LPSTR)lpDib,
bmi,
DIB_RGB_COLORS);
}
//停止采集
W32_CAStopCapture();
::ReleaseDC(GetSafeHwnd(),hdc);
return;
}
////將下面這個函數添加在視圖類的CTestView::OnSize()函數中,就可以對系統的調色板進行設置。
voidWINAPIInitLogicPal(HDChdc,shortwidth,shortheight,WORDbitCount)
{
intj,i;
shortcxDib,cyDib;
LOGPALETTE*pLogPal;
j=256
if((pLogPal=(LOGPALETTE*)malloc(sizeof(LOGPALETTE)+(j*sizeof(PALETTEENTRY))))==NULL)
return;
pLogPal->palVersion=0x300;
pLogPal->palNumEntries=j;
for(i=0;ipLogPal->palPalEntry[i].peRed=i;
pLogPal->palPalEntry[i].peGreen=i;
pLogPal->palPalEntry[i].peBlue=i;
pLogPal->palPalEntry[i].peFlags=0;
}
hPal=::CreatePalette(pLogPal);
deletepLogPal;
::SelectPalette(hdc,hPal,0);
::RealizePalette(hdc);
cxDib=width;cyDib=height;
if((bmi=(BITMAPINFO*)malloc(sizeof(BITMAPINFOHEADER)+j*sizeof(RGBQUAD)))==NULL)
return;
//bmi為全局變量,用于顯示圖像時用
bmi->bmiHeader.biSize=40;
bmi->bmiHeader.biWidth=cxDib;
bmi->bmiHeader.biHeight=cyDib;
bmi->bmiHeader.biPlanes=1;
bmi->bmiHeader.biBitCount=bitCount;
bmi->bmiHeader.biCompression=0;
bmi->bmiHeader.biSizeImage=0;
bmi->bmiHeader.biXPelsPerMeter=0;
bmi->bmiHeader.biYPelsPerMeter=0;
bmi->bmiHeader.biClrUsed=0;
bmi->bmiHeader.biClrImportant=0;
for(i=0;ibmi->bmiColors[i].rgbBlue=i;
bmi->bmiColors[i].rgbGreen=i;
bmi->bmiColors[i].rgbRed=i;
bmi->bmiColors[i].rgbReserved=0;
}
}
視頻"畫中畫"技術
"畫中畫"這個概念類似與彩色電視機"畫中畫",就是在一幅大的圖像內顯示另外一幅內容不同的小的圖像,小圖像的尺寸大小一般地說為大圖像尺寸的1/4或1/9,顯示位置在大圖像的右上角。這種技術不僅在電視技術中,在可視電話系統也可以發現這種技術的身影,它們都是依靠硬件來實現的,但是如何在VC開發平臺上用編程語言來將該功能添加到自己開發的視頻監控軟件,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呢?也許讀者最容易想到的是首先顯示大圖像,然后再在一個固定位置畫第二幅小圖像,這種技術技術如果對于靜止圖像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對于視頻流,由于每一秒鐘需要畫25幀,即25幅圖像,這樣一來計算機需要不停的畫不停的擦除,會給用戶以閃爍的感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參考書上將大小圖像分快顯示,這種方法要將待顯示的圖像數據與顯示位置的關系對應起來,容易出錯不說,而且麻煩,且速度慢,為此,我對該方法進行了改進,得到了滿意的效果。實現的代碼如下:
voidpictureinpicture()
{
………………………..
CBitmapbitmap,*oldmap;
pData1=(BYTE*)newchar[biWidth*biHeight*3];//biWidth和biHeight為視頻采集卡獲取//的圖像尺寸。
Read(pData1,bih.biWidth*bih.biHeight*3);//該函數從采集卡中獲取數據
CClientDCdc(this);
m_pBMI1=newBITMAPINFO;//自定義的BMP文件信息結構,用于后面的圖像顯示
m_pBMI1->bmiHeader.biBitCount=24;
m_pBMI1->bmiHeader.biClrImportant=0;
m_pBMI1->bmiHeader.biClrUsed=0;
m_pBMI1->bmiHeader.biCompression=0;
m_pBMI1->bmiHeader.biHeight=biHeight;
m_pBMI1->bmiHeader.biPlanes=1;
m_pBMI1->bmiHeader.biSize=40;
m_pBMI1->bmiHeader.biSizeImage=WIDTHBYTES(biWidth*8)*biHeight*3;
m_pBMI1->bmiHeader.biWidth=biWidth;
m_pBMI1->bmiHeader.biXPelsPerMeter=0;
m_pBMI1->bmiHeader.biYPelsPerMeter=0;
////////////////////////////////////////////////////////////////////////
pData2=(BYTE*)newchar[biWidth1*biHeight1*3];//申請存放小圖像的緩沖區
Read(pData2,biWidth1*biHeight1*3);////向該緩沖區讀數據
m_pBMI2=newBITMAPINFO;
m_pBMI2->bmiHeader.biBitCount=24;
m_pBMI2->bmiHeader.biClrImportant=0;
m_pBMI2->bmiHeader.biClrUsed=0;
m_pBMI2->bmiHeader.biCompression=0;
m_pBMI2->bmiHeader.biHeight=biHeight1;
m_pBMI2->bmiHeader.biPlanes=1;
m_pBMI2->bmiHeader.biSize=40;
m_pBMI2->bmiHeader.biSizeImage=WIDTHBYTES(biWidth1*8)*biHeight1*3;
m_pBMI2->bmiHeader.biWidth=biWidth1;
m_pBMI2->bmiHeader.biXPelsPerMeter=0;
m_pBMI2->bmiHeader.biYPelsPerMeter=0;
//下面實現畫中畫的顯示
CDCMemDc;
MemDc.CreateCompatibleDC(&dc);
bitmap.CreateCompatibleBitmap(&dc,biWidth,biHeight);
oldmap=MemDc.SelectObject(&bitmap);
::StretchDIBits(MemDc.m_hDC,0,0,biWidth,biHeight,0,0,—biWidth,biHeight,pData1,m_pBMI1,DIB_RGB_COLORS,SRCCOPY);//首先將大圖像畫在內寸上下文中
::StretchDIBits(MemDc.m_hDC,20,20,biWidth1,biHeight1,_
0,0,biWidth1,biHeight1,pData2,m_pBMI2,DIB_RGB_COLORS,SRCCOPY);//再將小圖像畫在內寸上下文中
::StretchBlt(dc.m_hDC,0,0,bih.biWidth,bih.biHeight,_
MemDc.m_hDC,0,0,bih.biWidth,bih.biHeight,SRCCOPY);//將結果顯示在屏幕上。
MemDc.SelectObject(oldmap);
deletepData1;
①設備構造簡單、所需購置成本不高、能耗相對較低,而且在進行分離時不需要任何幫助分離的介質;
②由于旋流器的體積較小,所以設備在安裝方面難度系數小,一旦調試好,就能持續、穩定地工作;
③分離效率高、適應力強,受外界影響較小,工作的溫度及壓力只受旋流器結構材料的影響。盡管如此,旋流分離技術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在液體流動時,會產生剪切作用,如果設計的參數有誤,容易導致含油污水中的油滴被打碎乳化的情況出現,進而使分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由于物料的性質存在差異,所以在旋流器的結構大小和操作條件等方面,不同的油田需求也不相同,這就造成了旋流器大多不能通用;最后,在乳化油的處理上,旋流分離技術仍有待提高。
(2)國內應用研究現狀。經國內外專家多年的努力,在旋流分離數值模擬分析、旋流管外特性研究等方面,旋流分離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對這項技術的研究也正趨于規范和完善,目前正準備將初步的研究成果轉向產品化。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在含油污水的處理問題上,其技術相對較為落后、發展條件不足、人員管理較為松散、組織管理水平低。基于上述情況,對靜態液—液旋流分離技術的研究還需要深入探討。
(3)未來研究發展趨勢。要想使液—液旋流分離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不僅需要改進它的一些特性,如設備特性、介質特性及操作特性,而且需要對系統進行全盤設計,以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其中,液—液旋流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開發新設備,以低阻高效為設備的開發標準。此外,新型旋流管的研發也十分重要。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創新,旋流管在結構上有較大改進,其參數也得到優化。除了了解該項技術的基本特性外,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動態液—液旋流分離技術。根據國外研究的相關數據表明,動態水力旋流器的除油效果相比靜態水力旋流器除油效果更佳,尤其是對于那些細微的油滴。此外,應用這項分離技術耗能相對較小。
2膜分離技術處理采油污水
膜分離技術是超精細過濾器技術中常見的一種采油污水處理技術。膜分離技術能夠有效地處理采油污水,它主要是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來開展工作的。如果油粒子的粒徑為微米量級,用機械方法進行前處理。現階段,膜分離技術的產生使得傳統的分離技術被淘汰。根據ACHEMA展覽會的記錄可以發現,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過濾與分離技術即為膜分離。膜分離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國外利用自身先進的科技條件,開發出多種膜制造技術,金屬材倒膜、空心纖維膜和液膜等結構都是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其次,在膜分離技術的發展方面,已對有機聚合材料進行了開發,像聚乙烯、聚丙烯、聚礬等。膜分離技術的發展除了表現在以上兩個方面,還有一種復合膜。這種復合膜是將有機聚合材料與膜制造技術相結合的。
2.1超濾膜的應用現狀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超濾膜法處理乳化油廢水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20世紀80年代,西德已有超過250個超濾膜設備投入使用。相關資料顯示,每套設備處理含油乳狀液的能力為l~20m3/d。這個時期,膜組件分為卷式、板框式和管式三種。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膜生產單位的分離技術取得了進步,能提供系列膜設備。現今,上海寶鋼通過使用AbCor公司的管狀膜大型超濾設備,將乳化油廢水進行處理,效果明顯。張玉忠等人曾經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主要內容為:把自行研制的MTB—I型耐溫中空纖維膜與MTB—V型加拿大的中空纖維膜的處理效果進行對比。根據實驗的結果,可直接得出一個結論:對于未經處理的含油率高的污水,效果欠佳,與國外差距較大;對經過預處理的含油量低的污水進行處理,效果明顯。
2.2膜器的研究進展
由于依靠改變流動狀態或設置流道障礙的傳統靜態十字流膜濾技術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目前,技術人員已經轉移了工作重點,重點開展新型膜器的研究,主要是對其進行利用膜運動施加離心力和外加場力兩種方式的研究。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就是新型膜器研究下的產物,它使得污水生物處理工程中的生物反應器與膜分離技術中的超濾組件結合在一起,這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降低能耗。由此可見,它的發展前景還是相對較好的。在油田污水中,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問題的處理不夠徹底,所以研制一種多強化方式的膜濾設備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需要建立對應的過濾理論模型,并研究其分離機理。隨著科技的進步,膜分離技術在油田采出水處理中的應用力度不斷增加。其特點主要體現為精度高、易自控化。受我國過濾技術水平的影響,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其在大型工業化規模中投入使用的條件不夠成熟。筆者認為,膜分離法的核心技術問題體現在高效高滲透性膜和提高處理量兩方面,但實踐起來相對困難。綜上所述,對膜器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過濾分離技術的展望
縱觀我國過濾分離技術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過濾器和過濾裝置方面,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流體系統得到凈化。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深入對這種技術進行了探討,并且耗費了許多時間及精力。在過濾分離技術領域,我國沒有取得突破性成就,甚至沒有一套完整的過濾分離技術的科研生產體系。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過濾材料沒有在研制計劃內。另外,在過濾分離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標準、測試設備和質量控制等不完善的情況。在未來對過濾分離技術進行研究時,應重點放在過濾材料及過濾器方面。
二、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主要問題
1.保溫系統質量問題的責任區分
(1)保溫隔熱性能
保溫隔熱效率取決于保溫材料的保溫隔熱性能和保溫層的厚度,如果達不50%或65%,主要是保溫材料上的問題。
(2)空鼓、脫落、粘結不良或不能長久穩固
主要是砂漿中的有機材料老化,砂漿性能不能正常發揮,或保溫層的界面處理不當,施工未按規程去做等問題。
(3)裂紋、裂縫
砂漿中原材料使用不當,配方不合理,保水調濕性能力弱,砂漿抗干縮性差的問題。
2.保溫系統的穩定性及使用壽命問題
建筑外墻保溫層的穩定要有一個過程,筆者認為,其初期穩定性,至少需要一個自然的冷熱氣候循環(一年),冬天冷凍、夏天曝曬,風霜雨雪,這是保溫層不斷適應環境氣候變化,經受環境氣候無情的考驗,經過一個自然的冷熱氣候自然地循環后,保溫系統仍會有一些變化。
保溫系統的使用壽命主要取決于各種材料本身的材性和使用壽命周期和施工工藝,外墻外保溫系統是在外墻表面,保溫層上面是薄抹灰,環境氣候復雜多變,溫差可達近100℃,強烈的紫外線、太陽輻射、酸雨浸蝕、強風、地震、以及建筑結構發生變化、地基下沉等,都將影響和損害保溫層的使用壽命。
三、界面處理與粘結的重要性
無論是發泡聚苯板(EPS)、擠塑聚苯板(XPS)、噴涂聚氨酯(SPU),還是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無機復合類保溫漿料,都應特別注意界面粘結問題,對大量的工程情況現場分析,出現保溫層空鼓、脫落等粘結不良的問題,都發生在保溫層的正反面的界面上。
回顧多年前,北京早期的聚苯薄抹灰外墻外保溫技術,當時聚合物干混砂漿市價最高賣到七、八千元一噸,砂漿中使用進口的可再分散乳膠粉30-40公斤、HPMC5-7公斤等,直接粘貼EPS或XPS,短時間內拉撥強度都很好,但時間一長,發現并不可靠,于是便有了后來的先粘后釘“雙保險”的辦法,后來的保溫工程就很少出現泡沫板脫落現象,由于抹面砂漿采用在保溫材料上貼網布直接抹灰的辦法,沒有進行有效的界面處理,抹面砂漿出現較多的龜裂、空鼓、脫落等問題,抹面砂漿對保溫層起保護作用,又是外墻裝飾最重要的基礎,抹面砂漿一旦出現大面積龜裂、空鼓、脫落問題,既影響保溫層,又影響外墻裝飾。因此,保溫層界面的粘結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建筑保溫工程的成敗!
四、界面處理技術與方法
1.擠塑板的界面處理
(1)擠塑板的界面處理方法:可用滾壓的辦法,在擠塑板正反兩面的表面上,壓出規則的小孔,孔徑5MM-10MM的方孔、長方孔、六角孔或多棱形孔,孔的深度為3-5MM,間距與行距可在10MM左右。主要作用:加大粘結面積,提高粘結強度,增加附著力和保溫層的承重能力。
(2)也可用界面砂漿處理:選用優質乳液,按乳液:水=25:75的比例稀釋后,加入適量粘結砂漿調和,用滾涂的辦法均勻地涂刷在擠塑板的表面上。
2.聚苯板的界面處理
(1)界面砂漿的制法:水100公斤;改性苯丙乳液(耐堿)
25公斤;加入粘結砂漿(適量)
(2)界面砂漿使用方法:將水與苯丙乳液稀釋均勻,加入適量粘結砂漿,混合均勻成稀稠狀,用滾刷均勻地滾涂于聚苯板表面上,待界面砂漿干至不沾手時,可直接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操作。
(3)界面砂漿的作用:
可以加固聚苯板表面并封閉表面微孔,延緩聚苯板降解速度,提高保溫效率;
有效防止水分滲入,可提高保溫層的防水能力,增強保溫效果;
提高聚苯板的粘結強度,并有利于抹面砂漿的粘附,防止抹面砂漿空鼓、龜裂、脫落。
3.聚合物粘結砂漿參考配方(略);
4.聚合物抗裂砂漿參考配方(略)
5.膠粉聚苯顆粒的界面處理
(1)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專用砂漿界面參考配方
多聚膠粉(北京環益美高分子聚合物研究所生產)7.5-12.5公斤
32.5R或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500公斤
石英砂或水洗河砂(40目-70目)500公斤
(2)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專用界面砂漿的作用
可以確保聚苯顆粒保溫砂漿的附著力,防止空鼓和產生裂縫。
(3)聚苯顆粒保溫砂漿界面處理與專用界面砂漿的使用方法
先將干燥的墻基面噴水潤濕,以減弱其吸水能力,隨后抹上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專用界面砂漿,厚度約1MM左右,在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專用界面砂漿尚有良好粘性時,抹上聚苯顆粒保溫砂漿(每次厚度不宜超過2CM),第一道保溫砂漿穩定后,抹第二道保溫砂漿,第二道保溫砂漿穩定后,在抹抗裂砂漿之前應噴水潤濕保溫層,再抹抗裂砂漿,保溫層干燥、抗裂砂漿強度穩定后,可刮外墻抗裂膩子、刷外墻涂料。
五、建筑外保溫的發展趨勢
反滲透除鹽較其他除鹽裝置,如:蒸發器、電滲析、復床等,有著獨到的特點和優勢,反滲透國產化的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視。隨著反滲透技術應用的增多,出現的問題也日益嚴重。筆者近年來對反滲透水處理裝置的應用進行了廣泛調研,共收集了全國各地各行業的RO水處理裝置99套資料,其中全套國外引進的76套,部分國產、部分引進的設備共同組成的有13套,全套設備均為國產的有10套。經整理研究發現,全套進口的正常使用率為30%;部分國產、部分引進的設備正常使用率為60%;全套國產的正常使用率為10%.上述問題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①全套進口設備由于原水水質的不同,缺乏技術論證及工藝修改,照搬照抄,不適合我國實情。所以反滲透進水一定要根據原水水質的不同進行預處理,以滿足設備對進水水質的要求。
②有些技術能力較差的企業,不懂得反滲透裝置膜元件及其數量的合理選擇,膜元件的合理排列等,造成部分膜元件在非正常情況下運行。
③國產膜質量不過關。膜的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鹽及其它雜質的去除率,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生產的Filmtec復合膜,其截留率可穩定在90%以上。
④運行管理不嚴。系統運行時,壓力要處于膜的可承受的工作壓力范圍,防止超強度,超負荷運行,使膜產生機械性損傷,導致泄漏發生。當反滲透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出現制水量銳減,制水水質惡化或者壓差增高時,說明膜已需要清洗,此時應將機器轉換成清洗狀態,使系統自行清洗,即可恢復膜的功能。
3、技術改進
3.1機械過濾器的設計
進口設備正常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預處理設備沒有結合我國原水水質差的特點,機械過濾器反沖洗不徹底,上層濾砂結塊,SDI(污染指標)升高,造成了膜的污堵,影響系統運行。RO裝置一般要求SDI<4(各膜元件生產商對SDI有不同的要求),要達到上述要求,筆者通過調研及實踐提出以下建議:
3.1.1機械過濾器的選擇
結合我國原水水質及設備材質、填料的情況,建議使用雙層過濾料過濾器。從過濾的機理來說,應由大而小,而實際上機械過濾器都是通過上層最細的砂層來截留,故最上層砂容易堵塞、結塊,水頭損失增長快。若在砂上層再添加顆粒狀無煙煤則增加容污能力,運行周期長,水頭損失增長較慢,實踐中應用效果良好。
3.1.2機械過濾器的反沖洗
機械過濾器由于內部裝填石英砂比重較大,反沖不易,許多系統運行不穩定是忽視了反沖洗徹底、干凈這個過程,系統上設置的反沖裝置均達不到反沖洗強度的要求,這是許多水處理設備生產廠及工程公司存在的問題。經筆者與某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及實踐,采用氣、水反復沖洗的方法,機械過濾器污堵后的反沖洗效果十分明顯,砂層清洗情況十分干凈,性能恢復良好,具體措施是:
①在設計反沖洗裝置時,反沖泵、管道必須符合反沖洗量的要求,反沖洗強度為12~15L/(s·m2);
②采用壓縮空氣擦洗濾料,使濾料表面的污泥等物脫落,其強度為18~25L/(s·m2)、
3.1.3內部填料的選擇
內部填料,根據其排水結構的不同可選用不同粒徑的石英砂,但最上層石英砂粒徑應在0.3mm.在最上部裝填0.5~1.0mm顆粒無煙煤,其高度不低于200mm.
3.2活性碳吸附的應用
活性碳吸附器主要有二個功能:①吸附水中部分有機物,吸附率為60%左右;②吸附水中余氯。對于直接抽取地下水的用戶,可取消活性碳,若硬度較大則選用軟水器,地表水則必須使用活性碳,因為水中殺菌劑活性余氯具有較強的氧化性,會損壞RO膜,根據RO系統進水要求余氯<0.1mg/L,所以用活性碳去吸附余氯。另外活性碳脫除余氯并不是單純的吸附作用,而是在其表面發生催化作用,所以活性碳不存在吸附飽和的問題,只是損失碳而己。
3.3混凝藥劑的選擇
在機械過濾器前加入各種凝聚劑及高分子絮凝劑,以去除水中懸浮物、膠體等雜質,但如果不根據水源實情,一味地添加,不僅改善不了水質,相反會因藥劑本身或藥劑中所含雜質而使水中帶入對RO膜有害的物質,國內有許多制藥廠水處理系統存在上述問題。所以藥劑的選擇大有講究。根據RO膜的特點:
①凝聚劑應避免使用鋁鹽類。鋁鹽類凝聚劑使凝聚過程中易產生鋁膠,進入RO表面后不易清洗;
②不應使用陽離子型高分子絮凝劑。RO膜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高分子絮凝劑易與膜結合生成一種難以清洗的高分子膜。如果不重視上述情況,輕則減短膜壽命,重則部分膜元件報廢。同時藥劑之間的兼容性也不容忽視,如選用了ST高分子絮凝劑應配合ArgoAF150ul同時使用。3.4RO系統的探討
3.4.1保安過濾器的重要性
保安過濾器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RO進水不損壞膜組件,一般選用過濾孔徑為5μm,根據前后壓差來確定調換濾芯,壓差控制在58.8kPa以內。
目前國內系統均選用線繞或折迭二種一次性濾芯,即使前后壓差不大的濾芯,使用時間也不宜過長,因為濾芯易滋長細菌,建議采用14~15t/(h·m2)(m2為濾芯過濾面積。)
3.4.2阻垢劑的使用
反滲透膜污染可分為:生物污染、懸浮物污染、化學污染、膠體污染、細菌污染等。目前反滲透系統中阻垢劑使用最多的為六偏磷酸鈉,但六偏磷酸鈉易分解成磷酸根,而磷酸根又是細菌的營養源,所以使用不當易造成生物污染。另外六偏磷酸鈉不易溶解,本身的結垢也影響系統的運行。筆者調研了幾家系統運行良好的廠家,發現均使用英國產FLOCON260產品,該產品做為阻垢劑同時具有:
①可抑制細菌生長而延長清洗周期;
②可防止原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鐵形成鐵膠而影響系統運行和造成膜不可逆污染;
③提高了飽和臨界值(LSI值可達2.5),對絕大部分原水可以不加酸,對小部分原水也可大量減少酸的投加,從而降低了反滲透出水中CO2;
④藥劑的成份穩定,可以長時間存放及開蓋使用。為了保證RO系統的正常運行,除了選用適宜的阻垢劑品種之外,還應根據原水水質對加藥量進行計算,英國Argo已開發成套軟件,只需將原水水質輸入電腦,各種藥劑用量由程序確定。
3.4.3大流量沖洗的配置
反滲透在水質分離過程中,膜表面含有許多污染物,由于水分離方向與水流方向呈90°關系,所以膜表面污染物部分可通過大量沖洗來去除,實際上原來國產組裝設備均忽視了該清洗裝置,而進口設備上均配備了清洗裝置。目前筆者接觸的一些水處理設備工程公司,均已開發PLC自控大流量沖洗系統,該套裝置有利于RO膜使用壽命的延長。[FS:PAGE]
3.4.4化學清洗液的選擇
RO系統在正常運行情況下,每年只需清洗3、4次,不同的污染應選用不同的藥劑。國內一般選用檸檬酸及EDTA為主要成份,但往往清洗效果不佳,而進口清洗液清洗效果明顯。如蚌埠第一制藥廠,由于淮河水污染嚴重,操作管理又存在一些問題,結果造成RO膜嚴重污堵,通過3、4次酸洗堿洗,均無明顯效果。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與設備生產廠分析了污堵原因,基本判定為生物污染,大膽使用有針對性的進口化學清洗藥劑FIOCLEANMC11后,基本恢復原有性能,且加強管理后運行至今性能穩定。
3.4.5反滲透裝置的設計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9-0378-02
1洗車廢水水質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很容易受污染,車體和玻璃所粘附的污垢主要是塵埃,燃料燃燒不完全的油煙和空氣中漂浮的各種微粒等。底盤和車輪粘附的污垢主要是泥沙,路面瀝青,煤焦油和燃燒油等。它們重復污染或混合污染時,會形成粘附力很強的污垢。發動機中的污垢主要來自燃料。由于汽車各部位粘附的污垢類型不同,清洗時所用的洗滌劑及清洗方式也有差別。就洗滌劑成分而言,其主要成分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等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以及起作用和光亮作用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常用的為烷基硫酸鈉和磷酸醋鹽等。由此可以看出洗車廢水中主要的污染物為油類污物、泥沙、洗滌劑。由于清洗車輛類型的不同(小型車輛和大型運輸車)、洗車行功能不同(單純洗車與修車洗車相結合)、清洗方式不同(機械洗車與人工高壓水沖洗),洗車廢水污染物成分會有差異。但本質上洗車廢水水質相差不大。在有些情況下,洗車廢水中可能還含有重金屬。經現場實測及參考資料研究,典型性洗車廢水水質狀況如表1所示。
2洗車廢水處理及回用技術
2.1大型車輛場洗車廢水的處理
2.1.1傳統工藝
采用沉淀-除油-過濾的處理工藝。運輸車輛場的洗車廢水多為修車后的含油廢水和洗車廢水的混合水,一般水量比較大。如成都車輛段的洗車廢水處理廠,其處理工藝流程見圖1。在這個處理工藝中,沉砂槽、格柵的作用主要是對客車洗刷的污水進行初次沉淀,將大顆粒物質沉于沉砂槽中,水中大的懸浮物則被格柵攔截。斜板隔油池則用來處理漂浮油和沉淀較大顆粒物,可用集油器收集漂浮油,輸送至貯油池中。通過調節沉淀池對水量和水質進行調節后,在氣浮池中除去污水中的乳化油和懸浮物。整個處理工藝所產生的污泥則被輸送至污泥干化場中干化。這種傳統的處理工藝適用于普通的洗車廢水處理,但由于該流程有專門的除砂、除油工藝,占地面積較大,出水可滿足廢水排放標準但卻在總大腸桿菌、濁度等指標上不一定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GJ25.1-89)的回用洗車用水要求。因此,若需回用則還要有更為嚴格的深度處理工藝。
圖1油廢水與洗車含油廢水的混合和廢水處理工藝
2.1.2電解法
除了采用上述的傳統處理工藝外,還有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池、膜過濾等技術,也不乏采用電解的方法來對洗車廢水進行處理。以天津市運輸七場貨車洗刷廢水的處理為例,該廢水為機械修理和清理沖洗貨車及場地的廢水。處理這種廢水可以采用重力分離法和吸附聚結法,但是占地面積大,且處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該運輸場采用電解槽處理法對洗車廢水進行了處理。其處理工藝見圖2。
2.2小型洗車行洗車廢水的回用工藝
2.2.1膜生物反應器
用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洗車廢水的工藝流程見圖3。沖洗汽車的污水與生活污水混合后進入污水沉砂隔油池,去除污水中比重較大的無機砂粒和浮油有利于后續膜生物反應器的處理,反應器中膜組件的主要功能是對污泥混合液進行泥水分離,濾出處理后的水。此法可以采用較高的污泥濃度(≥10g/L),剩余污泥排放量可達到最低限度,從而泥齡很長,可使世代周期長的細菌(如硝化菌)在反應器內得以截留和繁殖,并使出水被代謝物含量很低,水質穩定;占地小,運行管理簡單,易于實現自動化。但是必須采用連續的運行方式以保持活性污泥的活性,如間斷了較長時間后,罐體內的活性污泥會失去活性。且當膜生物反應器進水水溫低于8℃時,活性污泥的活性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必將導致出水的惡化。并且,該工藝需注意避免對微生物新陳代謝有抑制作用的消毒劑混入系統中,否則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機能將受到破壞,也會使出水惡化。2.2.2物理處理法
物理處理法——膜濾法,適用于水量小而水質變化大的情況。一般是讓污水經過一系列的過濾介質,使得污水中含有的泥砂等大顆粒物質與一部分有機物質通過過濾機理得以去除。其過濾介質通常采用石英砂、活性炭、陶粒等。工藝流程如圖4。
其中,多介質過濾器中可裝有石英砂等濾料以濾除水中的泥、砂、鐵銹、油污等;活性炭用來將水中的各種氣味、顏色、洗滌劑、肥皂等吸附去除;精密過濾器可將水中殘留的泥、砂、鐵銹、油污等過濾掉,從而保證最終出水水質;膜則將水中大分子化合物、粘土、顏料、礦物質、乳液粒子、微生物、脂、洗滌劑以及油、水乳液去除。此法運用過濾、吸附等物理原理將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出水效果良好;設備安裝簡便,軟硬管均可;占地面積小,使用經濟等。但是各工藝需要經常反洗,活性炭使用一段時間后需再生精密過濾中的濾芯也需定期更換等。并且進水需要有較好的水質,否則各工藝的使用壽命將會縮短。
2.3洗車廢水處理研究的新進展
余志,范躍華,王仕匯,陳威采用渦流電凝聚——氣浮——接觸過濾組合工藝對洗車廢水進行了試驗研究,討論了操作電壓(U)、電流強度(I)、電解時間(t)、pH值等因素對處理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其在最佳試驗條件U為25V,I為0.6A,t為10min,pH值為7~7.5下,水中CODcr的質量濃度從144.45mg/L降到60.96mg/L,濁度從39.06NTU降低到4.61NTU,CODcr和濁度去除率可分別達到57.8%和88.2%,處理水質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一級排放標準。同時還將該工藝與化學混凝工藝進行了對比試驗,發現該工藝處理效果優于化學混凝。潘涌璋,謝曉敏采用磁種一磁濾法對洗車廢水進行處理,達到廢水回用的目的。考察了磁種投加量、混凝劑用量、磁場強度和磁濾速度對出水濁度的影響,并在最佳條件下對實際廢水進行了處理。結果表明,在磁種投加量為80mg/L,聚合抓化鋁用量為45mg/L,磁場強度為2000Gs,磁濾速度為80m/h的條件下,出水達到了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的要求(CJ25.1-89)。
2.4洗車廢水處理后污泥的處置
對于洗車廢水的處理不但要考慮水的處理,同時還要考慮洗車廢水處理后的污泥處置。由于汽車在行駛的過程中沾染了很多的泥土,清洗車輛過程中沉積的污泥數量可觀。李揚成等認為,洗車場污泥中的礦物油經降解含量很微,對作物無不良影響。重金屬鉻和鉛含量遠低于國家控制標準。污泥可用于造田、種植農作物,污泥也可用于客土、改土、增厚土層。受鉛污染的洗車場污泥最好用于植樹、種植花草,或用于燒磚瓦。
3結論與展望
洗車廢水回用,目前各種工藝都存在一些缺陷僅采用混凝沉淀出水效果難以保證;采用砂濾或活性炭過濾吸附處理運行費用高;采用氣浮產品造價高;采用膜生物反應器時操作不靈活、產品適應性差。尋找處理效果好,造價運行費用低的工藝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我國洗車廢水回用將來發展方向有以下三個:①出現新工藝,能顯著降低回用成本,提高出水水質,這主要是針對小型裝置而言,大型洗車場受空間制約少,工藝也較成熟;②隨著水價上漲,市場進一步規范,小型洗車點將走向聯合,形成大型洗車場,實現洗車廢水采用大型處理設施集中處理,降低單位造價及處理成本,目前,洗車廢水回用較為成功的均為大型洗車場可以證明這一點;③洗車采用中水或雨水以降低洗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