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化培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規范化培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規范化培訓論文

篇(1)

1.1調查對象

2010級昆明醫科大學臨床藥學專業已完成實習的本科畢業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26名.

1.2調查內容

(1)實習生對實習內容安排合理性的調查;(2)學生對指導教師實習指導的評價.

1.3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在集中發放調查問卷后,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法,由畢業實習生完全自愿填寫,共發放42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1份,有效率為97.62%.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軟件包統計分析,統計分析主要為統計描述和秩和檢驗.

2結果

2.1學生對實習計劃中相關內容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有4周在藥房實習時間太短的學生占到63.41%,認為有18周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時間太短的占到58.24%;針對在實習期間需完成的考核工作量,41.46%的學生認為完成4份藥歷數量太多,希望能減少;針對學生下臨床時間,僅有7.32%的學生認為可按照實綱要求每周4.5d下臨床.此外,學生希望匯報文獻閱讀報告次數為2次的占到60.98%,希望自己主持病例討論次數在2次及以上的學生占到95.12%,78.05%的學生希望僅組織1次理論考試。

2.2學生對指導教師實習指導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在藥房實習期間,指導老師認真負責的學生占到48.78%,認為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期間,指導老師認真負責的學生占到92.68%,經χ2檢驗,學生對于在不同實習部門指導評價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期間,指導老師更認真負責(P<0.05),見表2.

3討論

3.1學生對實綱相關內容的評價

臨床藥學是應用型學科,實習不只對藥物方面的實習,而更偏重于到臨床實踐[2],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探索適合臨床藥學專業的實習模式[3-5].昆明醫科大學根據臨床藥學專業特色,參照衛生部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模式,結合實習時間,初步制定了實習模式及實習教學大綱.實綱要求學生在藥房實習4周,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18周,但就調查結果來看,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認為實習時間太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實習時間與學生考研、擇業的時間相沖突,分散了學生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實習中去,但又要完成實綱所要求的各種實習內容,所以感覺實習時間太短,針對這種情況,可盡量調整學生的實習時間不與考研時間及找工作時間相沖突.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期間,藥歷的書寫、文獻閱讀、病例討論及用藥指導內容的實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些工作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藥學思維及臨床思維,增加學生對臨床藥學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參加臨床藥學工作打下基礎.昆明醫科大學教學大綱要求,實習期間學生需完成藥歷4份,文獻閱讀2次,病例討論1次,就調查結果來看,文獻閱讀的次數基本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要求,但對于書寫藥歷的量,41.46%的學生希望減少,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時,接觸臨床后,不但要把理論的藥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而且很多臨床的知識也需要去學習,需要一段時間去熟悉并掌握相關的病種,在此基礎上才能為患者建立藥歷,然而實習的時間僅為18周,要完成4份藥歷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較為困難;此外,95.12%的學生都希望能增加自己做病例討論的次數,主要是因為完成一次病例討論,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歸納病例的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用藥分析的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應用知識能力,故學生希望能增加病例討論的次數.

參照衛生部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指南,要求實習學生每周至少有4.5d在臨床開展工作,但是僅有7.32%學生認為可行,分析原因是因為實習生與規范化培訓學員還是有區別的,實習生獲取的知識僅只是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要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并且實習生從未接觸過臨床藥學工作,如果花大量的時間在臨床上,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每天接收的新信息,所以有的學生希望在在臨床藥學科(室)實習期間剛開始的2個月可以每周4.5d在臨床開展工作,之后每天僅參與查房,有的學生認為僅需要每天早上在臨床工作即可,也有學生認為可按個人實際情況安排.針對這個問題,還有待研究.

3.2學生對指導教師實習指導的評價

篇(2)

二、如何發揮政府的監督作用?

篇(3)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與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后現階段采取的臨床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雖然是并軌進行,但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不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要求在臨床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科研能力發展,因此,如何將科研意識貫穿在整個規范化培訓過程之中,值得我們探索。

1以往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背景

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往往為6~12個月的脫產式課程學習,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實驗及論文的撰寫。這就導致了研究生在臨床輪轉的時間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來,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其臨床技能操作、臨床實踐經驗、臨床應變能力等臨床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為了扭轉這種“重科研、輕臨床”的培養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文件。該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1-2]。正因為這項硬性規定使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在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全面啟動,這也充分保障了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后能夠具備較強臨床實踐能力以及掌握對本專業常見疾病的基本處理原則。通過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試,對于臨床專業型研究生而言,將會明顯提高個人的專科疾病診療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崗位上,成為一名“會看病、能手術”的名副其實的高級別高層次臨床醫師,同時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實力具有積極長遠的意義[3]。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本科畢業的規培生的區別

自2015年開始,新入學的所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時成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將參照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統一下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這意味著對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必須完成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還需要在碩士研究生的3年學制內完成科研論文的選題、資料收集、實驗、論文撰寫等工作。那么專業型醫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由于所有的時間都在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他們又將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時間來完成科研論文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與研究生科研意識的培養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沖突呢?同樣的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畢業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如何在培養好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時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目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科畢業后的住院醫師的培養著重于緊密結合臨床實踐,使其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和實際的臨床工作能力。這為其將來能夠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4]。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及掌握基本的臨床科研方法是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研究生們還需要最終完成學位論文及答辯。因此,“規培”制度下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對醫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培養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了科研能力、教學意識。研究生畢業后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將明顯提升,為將來成為臨床、教學、科研全面發展的醫學高級人才打下夯實的基礎。

3如何在臨床輪科中培養科研意識、完成科研課題

3.1避免臨床與科研脫節,科研課題緊密聯系臨床實踐

雖然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在臨床輪科,時間長達33個月,看似沒有多余的時間脫離臨床去完成科研課題,但如果引導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尋找科研課題的靈感,帶著科研意識去開展臨床工作,例如發現手術技巧的改進、臨床藥效的評估、臨床疾病數據的分析、某些疾病臨床進展的機制等等,只有在臨床工作中尋找科研課題,讓科研結果能直接解決或說明臨床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讓臨床與科研緊密相連,并給科研課題帶來許多亮點。要徹底改變“科研就是去實驗室做實驗”的想法,就要建立“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觀點。

3.2完善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機制

通過完善科研專項基金的設立、科室專科業務學習、積極開展專家科研講座、提供平臺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勵相關科研人員等幾個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專項研究基金能夠提高臨床研究生申請課題、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以科室或小組為單位,進行科研交流,組織論文閱讀,是提升專業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徑[6];國內外相關專家定期展開的科研專題講座,能拓寬研究生的視野,了解臨床科研的前沿知識,激發科研的靈感,建議把聽取科研講座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考核環節;醫院也應當積極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臺,除了邀請專家學者來院授課,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臺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一旦臨床專業研究生發表了高質量的論文、或者協助導師申報了相關課題。研究生管理部門將對研究生及相關人員給予足夠的獎勵,徹底去除以往某些“富臨床、貧科研”的錯誤思想,激勵研究生們臨床科研齊頭并進。

3.3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遴選

選擇一批具備較強臨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導師,導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研究生導師開展“雙軌培養”模式的宣傳和學習,加強指導教師的帶教能力。此外學院還可以為研究生配備一到兩位副導師,并采取導師及副導師聯合培養的機制來強化研究生的培養。傳統的高級導師是主導師,他往往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指導和督促研究生在臨床、教學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副導師可以是醫學院或醫院中從事科研的老師,主要負責傳授科研理論知識和指導科研實踐[7]。當然副導師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輪科期間的帶教老師,他們不但能直接教導研究生臨床實踐技能,也能開拓研究生在跨學科及多學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導師還可以大膽選用具備較強科研能力的年輕博士,讓他們來帶動研究生的科研意識的提高。研究生入學后,導師應定期召開研究生組會,了解研究生的輪轉學習情況,并督查學生科研工作完成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以此入手來培養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

3.4適當調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培訓考核方案和科研課題

高校在探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時,需要建立相應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良好的科研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們的科研熱情[8]。合理安排和調整課程的上課時間,科研課題重在科研思維和科研意識的考核,基礎醫學研究將不再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課題的主要方向,而與臨床密切相關的治療方法評價、手術效果分析、新技術療效利弊、臨床數據的統計、跨學科間的關系等等都可以成為科研課題的亮點。讓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各種水平考試、臨床技能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將臨床專業碩士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將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與授予碩士學位相結合,使研究生在畢業時不僅獲得碩士學位證及畢業證,同時獲取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將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結合,讓研究生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選擇和研究,高效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科研論文的撰寫,培養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識的臨床醫學人才,這才是培養現代臨床醫學高級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參考文獻

[1]雷笑瑜,張勇,黃卓,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陳文娟,唐郢,李蓉.規范化培訓中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路徑探索[J].科教文匯,2019(21):95-97.

[4]肖志波,張淼波,滕雯,等.規范化培訓制度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新思路[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3):103-104.

[5]顏汝平,平秦榕,梁劍偉,等.“雙軌合一”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6,37(10):88-90.

[6]欒婷,李寧,王劍松,等.規范化培訓大背景下專業型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篇(4)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這 一特性決定了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必須以臨床技能訓 練為核心。但長期以來,我國臨床醫學人才的院校 培養,尤其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均以學術型為 主,即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而學生 的臨床診療能力培養主要靠衛生部門的在職培養。 2009年,教育部對研究生培養進行重大政策調整, 在統招的碩士生中嘗試以專業學位模式培養,即由 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為主轉向培養學術型研究生和 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臨床醫學人才培養, 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存在 著“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出現培養與使用脫節、 專業學位層次與臨床工作能力不符等問題。我國醫 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 位二類,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目的是“提高臨床醫療 隊伍的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適應社會對高層 次臨床醫師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績效評估與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具體培養過 程中,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 養標準向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標準靠攏,背離了專 業學位設置的初衷,使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畢業生 的臨床工作能力難以勝任臨床工作崗位的實際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存 在著重復培養的問題,延長了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 周期。

改革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適應我國當 前醫學教育現狀和需求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卓越醫生,是提供優質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需要。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兩種主要模式,同處于醫 學終身教育體系中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二者有著 緊密的聯系。從培養目標看,二者均以提高醫師的臨 床醫療工作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為目標[3,4]。從 培養方式看,二者均采用臨床技能訓練為主、理論學 習和科研訓練為輔的培養方式[34]。既然二者培養目 標和培養方式是一致的,為有效解決培養與使用脫 節、學位與能力不符等問題,避免重復培養,縮短臨 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就有必要將二者有機銜接,以 提高培養對象的積極性,提高臨床教育資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 師普通專科培訓接軌實踐的基礎上,構建以臨床技 能訓練為核心的“5 +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培訓招錄有機結 合,建立嚴格的選拔機制,把好“入口關”,保證生源 的質量;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 訓過程有機結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機制,把好“過程 關”,提高培養的質量;將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 醫師準入標準有機結合,建立競爭和淘汰機制,把好 “出口關”,保證培養的權威性。二者的有機結合,既 有利于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培養合格的臨床 醫師。

三、培養目標

    “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培養目標是 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持續提高醫師的臨床工作 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為提高臨床醫師隊伍的 整體素質、持續改進醫療服務質量、保證病人醫療安 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方案

     5, 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分為4個學習階 段:通識教育1學期,基礎醫學教育2學期,臨床醫 學教育3學期,臨床醫學通科實習4學期。在臨床醫12學通科實習階段,醫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選擇 臨床檢驗學、病理學、影像學、麻醉學等專業。完成教 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和臨床實習,成績合格,達到學士 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本科畢業證 書”和“醫學學士學位證書”。

3,即3年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并與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機銜接。 培養對象進 入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普通 專科培訓,培養合格后,可實現“四證合一”,即經歷 一個培養過程可以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普通專科合格證書”、“臨床醫學碩 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 書”四個證書。培養醫院組織培養對象在培養期間參 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執業醫師資格 證書”,這樣能有效解決培養對象在進行臨床技能訓 練時所面臨的違法和違規行醫風險。由于“專業學位 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訓過程有機結合”,培 養對象的臨床技能訓練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相關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普通專科合格證書”,畢業后不再重復進行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培養對象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并通過 論文答辯,達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可 以獲得“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X,即X年住院醫師亞專科培訓,并與臨床醫學 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機銜接。 培養對象進入 住院醫師亞專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X年的亞專科 培訓。由于不同的亞專科醫師執業難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亞專科在培訓內容、培訓要求和培訓標準上 有所不同,導致培訓時間不一致,我們稱之為“X” 年,一般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經外科則是4年。培養合格后,可實現“二證 合一”,即經歷一個培養過程可以獲得“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亞專科合格證書”和“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 位證書”兩個證書。由于目前我校僅在非學歷教育中 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所以學生不能獲得博 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各階段課程設 置、主要考試及獲得證書詳見表1。

    五、培養過程

      1.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培訓 招錄有機結合按照“培訓基地培養能力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 原則,制訂學校臨床醫學本科和碩士、博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招生計劃,并由學校和各附屬醫院住院醫師 培訓基地共同組織招生工作。根據各附屬醫院住院 醫師培訓基地臨床教學資源,測算每年所能接納住 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和亞專科培訓的人數,同時結 合社會對不同專科臨床醫生的需求,合理確定臨床 醫學本科和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分 專業招生計劃數,專業按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標 準》中普通專科和亞專科來設置。這樣可在滿足社會 需求、提高就業率的同時,保證培養對象進入“3+X” 培養階段時,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衛生部《專科醫師 培訓標準》(總則和細則所規定的病種病例數、技 能操作數和手術數。

2.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訓過 程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是保證和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 要環節和必要手段[5],本培養體系,特別是在“3+X” 階段,充分體現“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的臨床實踐 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

臨床技能訓練執行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標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 辦法》中規定“在導師指導下從事不少于六個月的臨 床工作”[3],在具體執行時,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臨 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且具體執行情況不理想等 問題。而本培養體系將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 練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要求專業學位 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標準》 (總則和細則)所規定的輪轉時間、輪轉學科以及相 應學科的病種病例數、技能操作數和手術數進行培 養和考核,這樣有效地強化了臨床技能訓練,提高了 研究生臨床醫療工作能力。

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公共必修課程、公共選 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組成,以我校統一組織的周 末集中授課和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公共必修課程、公 共選修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理論學 習相結合,主要有循證醫學、臨床思維與醫患溝通、 重點傳染病防治和有關法律法規等;專業必修課程 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理論課相結合,根據衛 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標準》(總則和細則)要求,學習 和掌握各輪轉科室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專業學位論文為臨床病例分析報告或臨床文獻 資料分析報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中規定“學位論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報告或文獻綜述,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 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3]”,但在具體執行時,許多導師常常安排自己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去完成實驗室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 和科學學位研究生一樣發表實驗室研究論文。而本 培養體系要求專業學位論文為臨床病例分析報告或 臨床文獻資料分析報告,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交單 純實驗室研究方面的論文,將不同意其進行論文答 辯,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論文 標準向科學學位論文標準靠攏的問題。

3.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有機=口 口3年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階段,培養對象通 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 轉,通過培訓過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階段考核,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普通專科合格證書”;完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完成 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 到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 “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 專業學位證書”。培養期間,如果培養對象未能通過 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未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書”,則不能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普通專科合 格證書”,更不能獲得“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 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X年住院醫師 亞專科培訓階段也經歷上述類似過程。

六、改革實踐

    2009年,我校開始探索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接軌工作。 2009級臨床(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畢業,其中112人順利獲 得了學位。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78人參加了 2012 年江蘇省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階段考核,考核分 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論考試69人 合格,合格率為88.5%。理論考試合格者中,68人參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為66.2%。階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蘇省住院醫師普通 專科培訓合格資格認定條件,取得培訓合格證書。 即2009級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2012年畢業時, 有20人實現了 “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碩士研究14生畢業證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和“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普通專科合格證書”“四證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訂了 “臨床(口腔)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培養實施細則”,正式開展臨床醫學碩士專 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接軌工 作。此次修訂的顯著特點是,依據衛生部《專科醫師 培訓標準》,增加了臨床技能訓練時間,特別是增加 了輪轉科室和輪轉時間,如內科臨床技能訓練時間 增加到27個月,輪轉科室由3~6個增加到12個,輪 轉時間由9個月增加到15個月;外科臨床技能訓練 時間增加到28個月,輪轉科室由3~6個增加到9 個,輪轉時間由9個月增加到16個月。2010級臨床 (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21人,2011級碩 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1人,2012級碩士專業學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訂的“培養實施細則”進 行培養,強化了臨床技能訓練,必將有更多的碩士專 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時實現“四證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強化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在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 附屬醫院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的積極性和主導作用。 各培養基地根據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標準》(總則 和細則)中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的標準和要求,采用 床邊實踐、模擬訓練和標準化病人等多種訓練方式, 對培養對象臨床技能進行了系統化、規范化的訓練; 采用工作場所評估(WPBA)、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 ni-CEX)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等多種考 核方式,對培養對象臨床技能水平進行了客觀、有效 的評估。逐步建立了科學嚴謹的臨床技能訓練與考 核體系,持續提高培養對象的臨床技能水平,促進培 養合格臨床醫師目標的實現。

篇(5)

作者簡介:汪玲,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工作小組組長,教授,上海200433。

我國1998年開始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輸送了數以萬計的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但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實踐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其中一個突出問題是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研究生的臨床專業素養和臨床技能難以勝任臨床崗位的實際需求。同時,醫學專業學位制度與執業醫師制度之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為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統籌醫學教育與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提升醫學生職業道德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啟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2010~2012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等試點高校已經招錄了三屆共計1112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培養方式和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實踐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經驗。

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制度困境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育實行醫學本科教育,授予醫學學士學位;1978年我國開始招收醫學研究生,授予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年,試辦七年制醫學教育;1998年,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專業學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旨在培養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現行的執業醫師制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之間卻一直存在著矛盾,導致其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現行《執業醫師法》存在沖突,醫學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面臨違法行醫風險。1999年5月我國正式實施《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必須在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床處方權。所有醫學本科生或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沒有處方權,不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無法獨立擔任住院醫師工作,導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訓練與培養在醫院很難進行。

另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存在矛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教育的一個特有階段,是指醫學專業畢業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經認定的培訓醫院接受以提高臨床技能為主的系統、規范的培訓的階段。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讀期間會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醫院參加臨床實踐訓練,其訓練目的、方式等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國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由不同的部門主管,缺乏統一協調,導致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實踐訓練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不統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接受的臨床技能培訓得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部門的認可,研究生畢業后仍然需要按照衛生行業要求重新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造成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導致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等同于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做法,偏離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立的初衷。

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新模式,即由過去的“5年住院醫師”改為“3+X”培訓模式。第一階段“3”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訓;第二階段“X”就是專科培訓,最后達到專科醫師準入的水平,這個“X”時間長短隨各臨床專科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開展統一模式、統一準入、統一考核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作為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臨床崗位聘任和臨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從當年開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行業覆蓋的歷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啟動了教育部批準實施的23項教育體制綜合改革項目之一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改革重點是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結合。

1.模式創新,構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5+3”人才培養模式

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提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模式,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從而在國內首次構建了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在以“5+3”模式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中,醫學生完成5年的醫學院校教育后,一部分畢業生選擇考研攻讀醫學科學學位,但絕大部分將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考核通過后,取得普通專科執業資格,稱為專科醫生,其中一部分醫師直接進入社區或者二級醫院工作。此外,還有一部分醫師希望在大醫院做“分工更細”的專科醫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進入亞專科規范化培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

2.觀念創新,界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雙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象是以“行業人”身份接受培訓,與培訓醫院簽訂培訓及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委托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培訓結束后合同自然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培訓期間計算工齡,按培訓醫院同類人員標準發放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其水平高于當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入職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訓期間依法參加并享有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公積金等社會保障。

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對于那些參加全國統考被高校錄取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被招錄為“住院醫師”的同時,以定向身份獲得研究生學籍,即獲得了“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

這種雙重身份突破了醫學本科畢業生只能在就業(住院醫師)和在讀(研究生)之間“非此即彼”的傳統觀念,為本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的培養機制和管理體制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結合。

3.機制創新,實現了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接

醫學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醫學人才成長的特有規律。從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經驗來看,臨床醫師作為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人才,其培養必須經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個階段。其中,院校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學習、輔以臨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培訓,并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制度加以落實。

因此,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招生招錄、培養培訓、學位授予與醫師準入等方面實施有效銜接,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成為推動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在制訂研究生招生計劃時,按照“需求導向”原則,根據上海市每年參加住院醫師培訓人數,合理確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2010年,上海市根據臨床崗位需求和培訓醫院能力,采取醫學畢業生自行申請、培訓醫院擇優錄用的招錄方法,實際招錄住院醫師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碩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確定在2010~2012年之間每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為500名;并且計劃2013年擴大該項目招生計劃數,逐步減少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非本項目的住院醫師培訓招錄計劃。在招生錄取過程中,各高校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結合住院醫師招錄,共同組織研究生入學復試。推免生直接進入復試;對參加全國統考者,根據考生初試成績和個人材料確定差額復試名單。復試主要考察專業綜合知識與技能、專業英語、綜合素質(醫德醫風、心理素質、思維表達)等。

(2)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本項目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住院醫師不脫離臨床規范化培訓的特征。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政治、英語、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組成,所有課程均以上海市統一組織的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完全一致;專業理論課由上海市統一組織各培訓醫院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沒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對于臨床能力沒有強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課程學習(脫離臨床培訓6個月以上),有些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和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而本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訓練必須嚴格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進行,臨床培訓專業范圍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神經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兒外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科、臨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醫學科等18個學科。在專業學位論文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并沒有涉及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評價指標體系,許多醫學院校的導師常常安排自己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礎醫學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學位研究生一樣發表SCI論文等。而本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等,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等同于醫學科學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的做法。

(3)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結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完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輪轉,通過各培訓單位按照規范化培訓考核要求進行的各階段臨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結業綜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者,可以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到授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本項目研究生在培訓期間如果未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或兩次臨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將被停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資格,取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籍。

4.制度創新,“四證合一”解決了專業學位與執業醫師資格之間的矛盾。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過程“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本項目實現了“四證合一”,即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項目結束時可以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通過“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在醫師培養過程中的院校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業培訓兩者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求。通過“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培訓醫院將組織本項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期間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解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和培養所面臨的違法行醫風險;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現了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培訓完全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獲得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三、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的實踐創新

本項目改革重點是實現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這就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提出了實踐創新的要求,即所有課程教學都必須在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

1.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課程由公共課程(政治、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公共科目)和專業理論課程等部分組成。專業基礎課程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教學結合,專業理論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臨床專業理論教學結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的課程設置。

2.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本項目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的課程學習,需要在不少于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須將原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集中上課(脫離臨床規范化培訓)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為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上海市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際出發,探索了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將研究生課程制作成網絡課件掛在上海市“好醫生”網站,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學習時間和進程。

目前,上海市已經完成了政治、英語、臨床思維與人際溝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有關法律法規、循證醫學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公共科目)的網絡課件。目前正在建設臨床醫學18個二級學科54門臨床專業理論網絡課程(見表2),每個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學科前沿三門課,要求有教學視頻或音頻加PPT,技能課要有示范操作視頻。

本項目2010級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以上“網絡化課程”的學習,共同的體會是本項目網絡課件和教學方式既適應了“住院醫師”特殊群體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學習的特點,也保證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高水平和現代化。

3.以臨床技能訓練為重點的培養方案

本項目培養方案和以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最大的區別在于突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重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訓練,完成臨床培訓輪轉。為保證臨床培訓質量,上海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量監控體系。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分為培訓過程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以培訓過程考核為重點,培訓過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是參加培訓結業考核的必備條件。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醫學倫理、人際溝通技巧等。具體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通過臨床能力訓練,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技術;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處理方法等;學會門急診處理、危重病人搶救和病歷書寫等臨床知識和技能。

四、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

1.設立機構,協同創新

上海市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實施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的改革試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行業、高校、醫院形成合力,確保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形成了教育衛生部門的良好合作機制,出現了教改推醫改、醫改促教改的生動局面。

機構人員組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市教委、衛生局、各相關高校、培訓醫院共同參與的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由上海市教委和衛生局分管領導、各大學分管校長組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全面實施;由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共同組成專家小組,負責指導相關工作的實施;由上海市學位辦、衛生局科教處、大學研究生院、醫管處和培訓醫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此項工作。在項目試點過程中,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具體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研究解決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協調各高校執行上海市的統一規定。

2.建章立制,規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項、復旦大學牽頭、其他高校和醫院參與,2010年以來項目工作小組完成了4項課題研究:“上海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實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住院醫師)專業學位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評價指標體系和論文標準”。

根據《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準確把握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雙重身份”,工作小組具體制定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施辦法》和《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實施細則》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組成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試點項目全國統考招生簡章》、《上海市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試點項目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定向培養協議書》、《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指導性培養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導師管理實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管理實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質量為本,加強督導

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項目實施過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即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生源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技能考核評估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學位論文標準和評審指標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指導教師遴選和評價指標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體系。

篇(6)

住院醫生培訓制度出現于19世紀的德國 ,后獲得世界各 國的認可,證明它是醫學院校畢業后繼續教育的好辦法,是培養臨床專家的必要途徑,是把醫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培養手段[1] 。我國住院醫師培訓始于1921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實行24 小時候住院醫師負責制和總住院醫師負責制度[2]。

剛出校園的住院醫生處于提高、鍛煉臨床工作能力的關鍵時期,在耳鼻喉的臨床工作中,工作負荷重 :病人多 ,每天忙于寫病歷、病程記錄、辦出入院,若處理不好會產生無暇顧及學習的問題。耳鼻咽喉科醫生需要責任心強 ,風險大,責任重;而在中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不僅需要掌握西醫的耳鼻喉科學基本操作,而且還需要掌握中醫耳鼻喉常見疾病的辯證論治,工作量無疑又有增加。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好住院醫生的規范性培訓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先淺析如下:

1 確定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的歸宿。培養目標的設定需要根據我們醫院的性質和學科的特點而制定。我們制定的目標是通過中醫耳鼻咽喉科住院醫師培訓,使受訓者既掌握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同時達到耳鼻咽喉科專科醫師水平,即具有獨立從事耳鼻咽喉科學醫療活動的能力,可以獨立診治耳鼻咽喉常見病,完成耳鼻咽喉常用的專科檢查及診療操作,輔助耳鼻咽喉手術,具備全面承擔本專業醫療活動責任的能力。

2 制定完整的培養計劃

從1993年衛生部頒布 《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 、 1995年出臺 《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 ,到2010年6月公布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導的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

針對本科室的特點,我們制定了完整的培養計劃。對住院醫生需要系統性、全面性培養。首先確定學科內優秀的帶教老師 ,可以實行導師負責制,具體地負責指導住院醫生 。

培養主要為三年,一般來說, 第一年主要完成相關專業或專業支撐學科的臨床輪轉:耳鼻咽喉科門診學習6個月,相關學科輪轉6個月(3個學科各2 個月)眼科、口腔科、針灸科、中醫內科、心血管內科、普外科、麻醉科、影像醫學科、ICU、急診科等。受訓者可選4~8個學科學習。

第二年主要以專業技能培訓、專業分支學科、臨床研究和基礎專業研究為主;

在第一第二年的階段完成熟練掌握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比如耳鼻咽喉疾病的辨病方法和辨證論治;耳鼻咽喉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處理方法;門診診療病歷的正規書寫方法;耳鼻咽喉科局部、全身用藥及的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耳鼻咽喉科常用的穴位貼敷、針灸、理療方法。耳鼻咽喉內窺鏡檢查法;音叉檢查和純音測聽法及其結果分析等。

第三年主要在個人未來發展方向上繼續加強進一步的臨床拓展。第三年要求住院醫生擔任住院總的工作,該階段導師鼓勵住院醫生獨立開展手術,盡量放手讓住院醫師操作。比如鼓膜切開術,腺樣體刮除術,扁桃體剝離術,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喉內顯微術等。當然,具體的還需要根據住院醫生的本人能力而定,導師需要在放手的時候嚴格把關。

在這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定期進行各種學術講課,每兩周進行一次小講課學習,其中中要掌握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本專業新理論 、新進展、新方法;輔助科室如 C T、MR I 診 斷、PC R 技術,還包括輔助科室結果的分析等;臨床疾病最新動態和臨床新藥介 紹。科研學習:譯文 、綜述、論文寫作方法的輔導:對院內布置的譯文、綜述、論文等進行檢查和針對性的輔導;醫學英語講座與輔導 ;科研方法與資料統計。并且定期開展疑難病例的討論和專家講座。

耳鼻喉科的解剖復雜,如果對解剖不熟悉,很難理解疾病的發病特點和治療方法,手術比如耳顯微手術,功能性鼻內鏡手術,都需要在內鏡下進行,要求在熟悉解剖的前題下,能熟練操作和具備很好的手術技巧。而熟練的手術操作和技巧都源于平時的訓練。是在在外科基本功相當熟練、耳鼻喉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礎知識相當豐富的基礎上不斷升華, 也必須通過手術實踐、反復上臺的觀摩、鉆研和總結出現的竅門, 這就要求規培醫師從開始接觸臨床就嚴格要求自己, 刻苦訓練基本功, 快速提高手術技巧, 熟練掌握手術操作并形成自己的風格。

中醫院的耳鼻喉科學醫生要求具備中醫辨證論治的能力,跟名老中醫的出門診抄方是提高中醫能力的快速方法,也是繼承發展中醫藥的基本手段,住院醫生每周安排一次跟本科室中醫抄方的門診,并且在上級中醫生的指導下,要求在第三年的培訓中具備能獨立給患者開中藥處方的能力。

科研的培訓也是在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求在三年中,積極參與各類課題的申報,學習科研論文的寫作,特別是SCI論文的寫作,鼓勵并且要求住院醫生發表一定的論文數,定期學習國外優秀的論文,掌握本專業的前沿知識。

3 建立全面系統的考核機制

任何制度如果不是有系統的考核制度,則計劃的實施都是有偏頗的。作為鑒定和保證住院醫師培訓效果的核心環節,考核規范化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動態角度 出發,在考評人員的選擇上堅持多層次,多角度, 中表現出來的醫德醫風、愛傷觀念、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專業能力等方面的觀察和了解,結合參加教學查房、學術講座、考勤、宿舍衛生等檢查記錄給出評價。

住院醫師培訓過程考試分為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日常考核融入到培訓過程中,能夠掌握住院醫師實際學習情況,及時糾正錯誤。對住院醫生每日的病歷書寫質量,對臨床與病人的溝通、每天的操作情況進行考核記錄。在出科時采取抽簽的方式,對采集病史、 書寫病歷、 輔助檢查結果判讀、 基本技能操作等進行考核,病歷分析則采用筆試考核。 另外,醫患關系日趨緊張,住院醫師的溝通能力也應成為考核的重點。年度考核是對住院醫生當年需要掌握的手術操作,需要完成的論文和科研進行整體的評價和考核。比如外語、教學、科研能力的要求閱讀專業文獻并作文摘5篇以上;通過相應的國家外語水平考試。 三年內必讀參考書刊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編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耳鼻咽喉科手術學》,研究生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分冊。

在培訓中,需要調動住院醫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住院醫生的自學的意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 。建構主義的觀點最早是出自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的相關理論。皮亞杰認為,新知識不是脫離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發現的,而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建構的。所以人們的認知結構(圖式schema)也是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得到不斷豐富,最終發展起來的。皮亞杰還在他的理論中提到,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3]。雖然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說明我們在注重住院醫生探索知識主動性的同時,還要強調住院醫生本人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上級醫生則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此外,科室里需要創造安心學習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職能部門發揮監督、保障和協調功能 。科室需要加強老專家、領導和住院醫生之間聯系中起到橋梁作用 ,疏導各科室間關系 ,以了解和反饋住院醫生對培訓的要求好的建議 。

總之, 通過上述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讓住院醫師通過規范化的培訓, 做到理論知識扎實,并且理論聯系實際,具有獨立開展臨床各種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的能力,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13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臨床醫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醫師不僅要掌握過硬的臨床技能,而且要具備良好的醫學科研能力。五年制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一種主要的培養模式,目前醫學本科生畢業后除了少數考取研究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科研培訓,絕大多數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很難得到規范的科研訓練。[1]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專業所特有的教育階段,是醫學畢業生向臨床醫師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畢業后繼續醫學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陸續開展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只有順利完成規范化培訓后,住院醫師才能成為獨立工作的臨床醫師。因此,在醫學本科畢業生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中,除了進行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還有必要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其整體臨床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3]通過培訓,把臨床能力培養和科研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造就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

一、住院醫師科研能力培養的意義

醫學科研能力是指醫師從事醫學研究時,以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對醫學方面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科研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系統,包括資料檢索能力、信息綜合提煉加工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現力(論文的撰寫)等。由于疾病譜的不斷變化,醫學模式的轉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加上現今的業績考核體系,對臨床醫師科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臨床醫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科研素質和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4][5]

優秀的臨床醫師不但要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及時地診斷疾病,準確地治療用藥,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臨床工作細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尋找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尋找防治疾病的措施。而這些就需要進行研究、探索、分析,才能找到致病因素和疾病發病之間、臨床表現與病理生理之間的深刻聯系。[1]總之,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對住院醫師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其開闊視野,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

二、本科生住院醫師科研能力的現狀

受到教育體制、教育思想、科研體制、科研條件等的限制,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對醫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力度非常有限。已有的數項調研顯示,醫學本科生科研水平低下,多數對科研活動不感興趣,對科研重要性缺乏認識,很少閱讀國內外醫學期刊,不會撰寫醫學論文,對于科研設計、論文寫作技巧等與科研相關的基礎知識缺乏了解,參加科研實踐活動較少。因此,大多數醫學本科生不滿意自己的科研素質。[1] [5] [6]

在住院醫師培訓過程中,盡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臨床能力相似,但是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弱于碩士生、博士生。[7]在上海市現行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中,本科生培訓年限為3年,長于碩士生2年、博士生1年,因此,可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中,建立針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法與體系,以幫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對此,我科近幾年在對住院醫師的科研能力培養上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方法,總結如下。

三、本科生住院醫師科研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學習科研理論,培養科研思維

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間接受的科研能力訓練很少,在住院醫師培訓階段又要忙于日常醫療工作,規范化培訓基地醫院的科教部門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可以是周末,可以是晚上)讓本科生住院醫師集中學習醫學統計方法、臨床流行病學、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循證醫學等與科研能力培養密切相關的課程和理論,從而初步培養其科研思維。

另外,培訓基地醫院多為醫療、科研條件較好的教學型醫院,經常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醫院作學術報告或是組織各種學術會議,這種學術報告、學術會議就是培養科研思維的另一種途徑,應該引導本科生住院醫師積極參加。當然,只是具有科研思維還不夠,還需要科研“引路人”。

(二)選擇科研導師,制訂培養計劃

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都需要有導師的指導。實行住院醫師科研導師制度是落實住院醫師科研培訓計劃,保證住院醫師科研培訓效果的關鍵措施。培訓基地醫院可在全院各科室遴選科研帶教導師,以具體指導住院醫師的科研實踐活動。科研導師應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同時承擔科研課題,應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8]

每位本科生住院醫師可有1-2名導師作為住院醫師科研能力的培養人。科研導師根據培養對象情況和臨床、科研實際條件,制訂可行的科研培養計劃,如檢索醫學文獻、開展科研設計、撰寫科研論文等,做好科研“傳、幫、帶”工作。

(三)科學選擇課題,認真切實完成

科研導師應該根據本科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導師自身承擔的課題情況,選擇合適的臨床或基礎課題作為研究的切入點。[9]必要時,醫院科教管理部門可以劃出一段脫產時間以支持住院醫師的科研工作。對于科研工作,一般本科生在腦海中的印象往往是實驗室的各種儀器,以及 “基因”、“分子”等高、精、尖項目,其實并非如此。所以,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臨床工作開始,讓住院醫師感覺到科研就在自己的身邊,幫助他們樹立做科研的信心。立足于臨床實際,導師可以指導住院醫師對某種疾病的認識提出新觀點,比如回顧分析疾病的臨床表現,總結疾病的治療方法與療效,或以此找出新的治療方法。以呼吸科為例,導師就曾指導幾名住院醫師通過查閱病史與文獻,回顧性分析了近年來呼吸科、胸外科診斷為肉芽腫性肺疾病、隱源性機化性肺炎的病例,分別分析其臨床表現、影像特征、鑒別診斷及治療轉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住院醫師可能會對基礎研究產生興趣,導師可以將自己的各類基金課題分成小課題,讓住院醫師參與完成。導師聯系實驗室的指導老師,讓住院醫師抽出時間進入實驗室,在實驗室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相對簡單的基礎科研工作,比如建立實驗動物模型,建立細胞培養模型,以鼓勵他們的科研熱情。當進行某些有難度的科研工作時,比如細胞轉染,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體會到科研工作有時是很繁瑣,很枯燥的,但是適當的科研壓力,可以錘煉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攀登科技高峰的意志。

從事臨床或基礎科研工作的目的是培養住院醫師的科研能力,讓住院醫師掌握科研設計的基本原則,在合理的科研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數據收集或者實驗操作,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9]本科生住院醫師從事課題研究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培養嚴謹細致的科研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培養正確的科研道德觀,為其今后獨立申報科研課題,承擔科研項目,撰寫科研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長期以來,受限于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和繁重的臨床工作,住院醫師培養中存在著臨床和科研相脫節的現象,即重臨床,輕科研的現象。住院醫師是各級醫院未來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如何培養住院醫師的科研能力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本文初步探討了住院醫師科研能力培養的方法,意在拋磚引玉。只有在培訓基地醫院、臨床科室、科研導師、住院醫師共同努力下,才能實施好這項工程,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思想、適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進步。

[ 注 釋 ]

[1] 黃一虹,王志榮,董晨,等.五年制醫學生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調研及培養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7(6):1066-1068.

[2] 劉峰,王奕,陳遲,等.內科學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6):48-49.

[3] 朱蕭玲,計根林.談住院醫師科研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1(4):703-704.

[4] 潘娌妮,吳蕾蕾.淺談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9(1):20-21.

[5] 桂明,鐘狂飚,彭偉蓮,等.五年制醫學生的科研素質調查及培養策略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10(2):399-400.

[6] 張作鵬,梁子敬.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的調研及對策[J].臨床醫學工程,2010(4):139-140.

篇(8)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雙軌合一;科研能力;培養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醫學高層次人才。然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往往與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著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掀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探索。雖然“雙軌合一”模式解決了兩者培訓內容的重復性問題,但也凸顯了一些新的問題:明顯的是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思維和技能得到加強,但科研能力相對較弱。在此背景下,我們分析了科研能力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如何提高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探討,以期為“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參考和借鑒。

1科研能力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據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3-4],而學位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用于臨床實踐的時間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養和實踐的時間必然減少。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文化成績和臨床實踐能力對等的情況下,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石春蕊[5]等認為,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階段,加強和創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是一項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與就業預期相結合。此外,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養,不僅有利于研究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是醫學院校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不管是從研究生以后的長遠發展或是提高醫學院校綜合實力的角度來看,都需要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導師對科研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導師的引導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7]。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導師一般由高級職稱的醫師擔任,但某些導師可能存在臨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對科研能力不重視問題,導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導師一般只進行三級查房和臨床思維的培養,對科研能力的培養常常被忽略,導致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時,在醫院組織的講座和培訓中,關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動很少,且科室缺乏針對住院醫師和研究生設立的基金項目,導致科室科研氛圍不足。

2.2系統的科研能力培訓缺乏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一學年上學期為理論知識學習,兩年時間在臨床科室輪轉,剩下半年的時間用于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論文撰寫。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三年一直在臨床科室輪轉,很多高校為了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培養的時間和效率,壓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課程學習時間,精簡科研課程教學。對于如何培養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關的介紹,對于循證醫學、臨床科研方法以及統計學軟件等課程研究范圍涉及少,往往忽視科研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

2.3對科研意識培養不夠重視科研意識是指科學研究者探究、認識未知的覺察和主動性,對臨床醫學科研具有重要意義。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延續不斷的過程,短時間內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從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意識培養起,一點一滴的積累。由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對臨床技能的提升較為重視,對科研意識培養重視不夠。在這種條件下,很多研究生經過三年輪轉后,臨床科研意識逐漸退化,重臨床、輕科研的思想逐漸根深蒂固。此外,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認為只要把日常醫療工作完成即可,認為科研對于研究生的學習可有可無。

3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建議

3.1實行雙導師指導制“雙導師指導制”[8-9]即每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有兩位導師指導臨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導師是傳統的導師,由具有豐富臨床實踐和指導研究生科研培養經驗的醫師擔任,其主要負責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另一位導師主要是醫學院校或醫院中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或研究人員,其主要負責傳授科研基礎理論知識和培養科研理念。團隊指導的導師模式也是“雙導師指導制”的一種形式,由一個團隊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科研指導。單一的導師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有局限性,團隊指導的導師模式能夠發揮團隊每個導師的長處,能取長補短,促進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全面發展。王健[10]等認為“雙導師制”可以靈活的將高校研究生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有效應用于臨床實踐,有利于實現“學、研、用”有機結合,適合培養高層次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3.2開放科研實驗室科研實驗室是教學醫院培養研究生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實驗室的平臺,讓每一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課題需求進入實驗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科研實驗室開放包括對科研儀器和設備的開放,如基因測序儀、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電泳系統、生物安全柜、超凈工作臺、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激光切割顯微鏡,等;對科研資源的開放,如開放相關的文獻查詢數據庫,供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查詢文獻;對科研時間的開放,如科研實驗室在晚上、周末或者節假日均面對研究生予以開放。

3.3提高對畢業生的科研要求在“雙軌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門可適當增加畢業生學位論文的要求,如在論文選題方面要求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科學性,同時要求從研究目標、科研設計方案、選取指標、技術路線等方面列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探討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選題也必須要求結合臨床實踐并使研究結果能夠用于臨床上,培養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要求增加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發表數量和發表刊物的檔次,如增加篇數,要求發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養機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養機制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科研能力培養的機制包括設立專項基金、定期開設科研講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臺和建立激勵機制,等。為了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門可以設立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項研究基金,積極鼓勵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申請課題和參與科研;此外,還可以定期聘請國內外專家開展科研專題講座,并把聽取科研講座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聽取足夠場次的講座才能取得碩士學位;醫院也應當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臺,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授課,加強國內外學者與研究生的交流,為研究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建立激勵機制包括對帶教教師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獎勵,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撰寫的論文錄用后,的版面費可以報銷,帶教教師可以獲得額外的獎勵,激勵研究生積極參與臨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點培養目標之一。在“雙軌合一”的培養模式下,容易出現“重臨床,輕科研”的培養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畢業后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是提高醫學院校培養人才水平和層次的需要,都離不開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重視。因此,不管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和途徑如何變化,科研能力的培養應當始終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點,研究生教育應予以充分重視和不斷采取措施予以強化,切實保障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關嵩,齊德廣,錢頻,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中臨床與科研的矛盾及解決對策[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2):196-199

[2]蔣秋燕,蔣桂秀,唐乾利,等.對廣西中醫學院2007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分析與思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11(1):112-114

[3]趙宏偉.提高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途徑[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寧,趙麗,等.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新生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的現狀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8):897-901

[6]陳旻敏.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與傳統臨床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2):123-125

[7]經緯,陳櫻,沈洪興,等.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開展導師制探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曉冬,戴正慶,等.論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雙導師制[J].醫學與哲學,2010,31(17):74-75

[9]祖雅瓊,陳潔莉,李麗劍,等.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級醫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情況的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韓忠燕.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10):960-961

篇(9)

 

國務院2003年6月16日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社區門診的垃圾分為感染性廢物和損傷性廢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環境、設施等條件的限制,在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和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為了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保護環境,保護人體健康,防止疾病傳播。為此, 我們對我院8個社區門診部的醫療廢物管理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 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了整改措施,現總結如下。

1. 存在問題及現狀

1.1 醫療廢物未按要求分類??實施醫療廢物環境規范化管理的關鍵環節首先是要做到嚴格分類放置,由于門診流動人員多、少數工作人員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 或是為圖方便,將利器、針頭損傷性廢物放入感染性廢物容器內、感染性廢物放入生活廢物容器內、生活廢物放入感染性廢物容器內等,如使用過的棉球、棉簽、輸液貼膜、采血器、輸液針頭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1]。

1.2 醫療廢物收集過程中未嚴格執行規定護理人員偏少,管理意識差,常是忙于配藥、打針而疏于管理。清潔工為圖方便進行憑感覺估算重量,在登記本上寫上稱重時間、重量, 兩人未進行認真核實就簽名字,也常有漏簽或補簽的現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隱患。

1.3??醫療廢物的包裝不規范??為了節約開支管理學論文,減少消耗,醫療廢物的包裝物或容器內存放的醫療廢物過滿,不利于封口,同時標簽填寫不規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啟用時間,未做到定時更換。

1.4 醫療廢物暫存地點管理不規范由于個別門診部離醫院較遠, 每日產生的醫療廢物較少, 不能做到醫療廢物日產日清。通過檢查發現后及時予以批評, 并與經濟處罰掛鉤, 對個別容器不清潔,檢查人員當場督促清潔工人進行消毒、清洗處理, 對醫療廢物管理中出現的缺陷, 及時予以指出糾正。

1.5 社區居民對醫療廢物知識匱乏由于門診人流量大、宣傳不足和缺乏相關知識,對醫療廢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多數社區居民將拔針時按壓的棉簽隨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將用后的醫療廢物帶回用作他用。

1.6 各種應急預案知識了解不夠 不能正確掌握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傳染病傳播或者環境污染時的應急預案,應加強定期學習,同時加強自我防護意識,掌握銳器損傷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切實做好自我防護免費論文。

2. 對策

2.1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成立醫療廢物管理委員會,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具體負責整體工作的組織與協調, 并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和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各社區門診部設立醫療廢物管理小組, 由負責人任組長,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加強環節和終末質控。認真做好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封口、標識, 使用專用容器盛裝,感染性廢物3/4滿時,將塑料袋扎口并標識,損傷性廢物放于符合標準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損傷性廢物標識的利器盒內,3/4滿(48h內)時封閉集中處置。同時由醫院專人專車負責醫療廢物的清運,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兩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實到工作中來。

2.2 加強溝通齊抓共管 根據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認真查找問題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時向上級領導反映,寫出書面報告,與各相關部門及時聯系,加強溝通,相互配合,保質保量的完成醫療廢物的收集轉運工作。

2.3 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有關醫療廢物的各項法律法規, 進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能做到從醫務人員到清潔員, 人人知法律,人人會應用,提高其對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認識和具體操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采取多種方式確保培訓效果。

2.4 加強環節質控責任到人 制定計劃,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對各門診部進行檢查,從醫療廢物的分類、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記是否按規定執行,到醫院專人專車轉運全過程的檢查,認真對醫療廢物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檢查, 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并查找相關的責任人管理學論文,對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整改的相關責任人給予相應的處罰, 提出通報批評,并有持續改進措施。

2.5 加大醫療廢物管理的投入為使各門診部醫療廢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醫院領導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專用的醫療廢物儲裝桶,配備專用稱,準確稱量該部位醫療垃圾的重量,制作了醫療廢物的警示標識及宣傳畫,宣傳有關醫療廢物的危害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人們積極地配合醫療廢物管理。同時增加醫療廢物專用轉運車一輛, 做到日產日清。

2.6 全民動員共同防衛 大力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力度, 提高社會和公眾對醫療廢物危害性的知曉率,同時做好監督工作,使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和監督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圍。

通過對社區門診部醫療廢物管理現狀的調查,體會到醫療廢物分類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對醫療廢物分類管理要持之以恒, 從它的領取、使用、收集、暫存、運送、上報核實等各環節抓起,才能實現醫療廢物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加強社區門診部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不僅是國家法律法規所要求的,更是防止醫療廢物擴散造成疾病傳播、污染環境和維護轄區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劉素球,聶玉蘭,韓永毅,等. 門診公共區域醫療廢物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6, 16(5) : 552 - 553.

篇(10)

醫學研究生教育歷來是我國培養具有臨床研究能力的醫師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我國高層次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1]。培養既熟練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又具有臨床研究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為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為實現新要求,提升我國臨床醫師培養質量,我們國家創新性地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進行并軌,建立“雙軌制”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3]。“雙軌制”背景下,遵循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構建適合醫學院校以提高醫學專業研究生綜合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當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錦州醫科大學在構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具體實踐,為醫學院校開展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背景與意義

2015年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標志著“雙軌制”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啟[4]。該培養模式將教學融于醫療實踐,強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其根本導向就是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應用型醫學人才[5]。“雙軌制”培養模式至今已啟動五年多的時間,在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扭轉過去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重科研、輕臨床的狀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據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學生在三年的學習期間需要在臨床科室完成臨床醫療輪轉至少33個月,因此在對除臨床實踐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難以滿足培養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6-7]。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4號),要求深入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統籌優化臨床培養培訓內容和時間,促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加強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綜合能力[8]。

2目前在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培養質量難以“同質化”。由于近些年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上升,而每個培養基地受各種政策、條件影響可容納的規培學生數量有限,導致大多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分布于多個不同的培養基地,各個基地帶教水平存在差異,難以保證培養質量的“同質化”[9]。2.2課程教學時間不足。因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在臨床科室輪轉時間較長,占據了整個學習期限的絕大部分時間,因此課程學習時間相對不足,造成實用性課程內容多數只能一帶而過或采取自學方式,實用性課程內容得不到細化學習[10-11]。2.3臨床科研訓練不夠。因為學生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需要完成規定的臨床實踐工作,研究生臨床科研能力的訓練時間相對不足,科研素質培養內容相對較少,同時各個培養基地科研訓練條件參差不齊,導致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相對減弱[12]。2.4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采取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并軌的培養模式是從2015年才開始正式運行的,剛剛有5屆的畢業生,因此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質量尚未形成綜合性、統一性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13]。

上一篇: 動物醫學專業論文 下一篇: ppt課件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天堂午夜影院在线观看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欧美在线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欧美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