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戀愛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 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都將面臨著擇偶這一環節,婚姻準備就是當事人在性、愛情、婚姻三方面持續地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過程。?目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受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與外來文化、價值觀的多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價值觀,尤其是擇偶標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關注大學生的戀愛價值問題,并針對他們的戀愛心理、戀愛動機、擇偶標準、戀愛生活方式等問題進行恰當的心理輔導與教育,將會有助于減少由戀愛受挫導致的孤獨寂寞、攀比、從眾、虛榮心、失眠、神經衰弱、自我折磨甚至自殺等一系列心理創傷和問題。
擇偶標準是個體選擇什么樣的戀人進行戀愛的內在依據與尺度,是對戀愛對象條件的要求,它解決的是戀愛的標準問題,體現戀愛的認知成分。它是戀愛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外表,個性品質,家庭背景,才智。本研究作為大學生戀愛價值觀項目的一部分,主要針對大學生的擇偶標準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二、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于昆明市的6所高校,分別是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財經大學、昆明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共發放問卷850份,有效回收816份,有效回收率為96%,其中男生345人,占42.3%,女生469人,占57.5.6%;大一至大四分別為233人、217人、165人、200人;文科類專業474人,理科類專業341人;獨生子女199人,非獨生子女616人;居住城市123人,居住城鎮160人,居住農村531人;從戀愛情況來看,正在戀愛的295人,有過戀愛已分手的233人,不曾戀愛有此打算的143人,不曾戀愛無此打算的144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楊良群2009年編制的“大學生戀愛價值觀問卷”,共計42個題項,包括戀愛動機和擇偶標準兩個分問卷,其中戀愛動機共27個項目,包括性、情感性、婚姻性、面子性、功利性和消遣性6個因子,擇偶標準包括家庭背景、個性品質、外表、才智等4個因子,共15個項目。每個題從“1完全不贊同”到“完全贊同”5點計分。本研究主要針對擇偶標準問卷進行分析和探討,擇偶標準的同質信度為0.725,分半信度為0.768。采用團體施測的方法,測驗在15min內完成,當場回收問卷。
(三)統計方法
所有的數據使用EpiData3.0錄入,并用SPSS17.0進行方差分析、回歸分析,以P
三、結果
(一)大學生擇偶標準的特點研究
1.大學生總體的擇偶標準觀諸因子水平比較
根據描述性統計結果,絕大多數因子的平均分處于中等程度范圍。擇偶標準分問卷的平均數排序為:個性品質>才智>外表>家庭背景。說明總體上看,相比個人的外在條件,大學生在擇偶時較看重對方的內在素質,特別是個性品質。
2.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年級差異
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級大學生除家庭背景方面外的差異都具有統計學意義。四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年級學生更加重視對方的外表、家庭背景,一年級學生更重視個性品質,三年級學生最重視才智。不同年級大學生度更加重視個性品質和才智等內在因素,尤其是個性品質(見下表1)。
3.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性別差異
對男女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男女學生在個性品質、外表和才智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注:*p
4.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是否獨生子女差異
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外表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5. 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專業類型差異
對文理科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文理科大學生在才智和個性品質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才智:F=10.201,P=0.001;個性品質:F=4.12,P=0.043)。文科類與理工類學生都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才智的要求都較高,相比較而言,文科類學生更看重戀人的個性、才智、家庭背景。
6.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家庭來源差異
對不同家庭來源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家庭來源大學生在家庭背景和外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家庭背景:p
注:*p
7. 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父母教養方式差異
對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發現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大學生在個性品質和外表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個性:p
四、 討論
本研究發現,總體上看,大學生在擇偶時較看重對方的內在素質,特別是個性品質,不太看重個人以外的條件。選擇取向上:個性品質>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年級學生的擇偶標準更趨于現實化,即希望自己的戀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外表,這是由于他們在擇偶時比低年級學生更傾向于尋找終身伴侶,因而更傾向于背景信息的匹配和選擇,戀人的良好形象。學生總體都比較看重個性品質和才智,而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個性品質,如人品、愛好、性格、興趣愛好。大二、三學生相較其他年級跟希望找到與自己才智相匹配或能促進自己發展的戀人,因而最看重對方的才智。
男女生都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女生較男生而言對戀愛對象的才智期望更高,這與向光富,的結論基本一致。男生則比女生更希望對方有較好的容貌,這與董枚枚、楊群良的研究結果一致。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女生希望男性家庭條件優越和有能力才華,其實質就是希望從男性那里得到實惠及獲得安全感,以便自己哺育后代。男生對戀愛對象的外表要求較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后代具有優質的遺傳基因。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比較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而對家庭背景和外表的要求都相對較低一些。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重視戀愛對象的才智和家庭背景,這與郝玉章[5]的研究結論保持一致。
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類學生都比較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而對對方的外貌和家庭背景的要求都相對低一些。文科類學生比理科類更看重戀人的才智和家庭背景,楊群良[4]的研究認為原因是文科類學生的就業不如理工科類學生。
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來自城鎮和農村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家庭背景、個性品質、外表等素質,三類學生對才智和個性品質的要求都相對高些。溺愛教養方式成長下的學生對個性品質和外表的要求要低于替他教養方式的學生,而比他們更看重戀愛對象的家庭背景,放任和民主教養方式下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才智。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當代大學生戀愛現狀調查與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08,24(5).
[2] 向光富. 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調查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3] 趙洪偉,董玫玫.大學生戀愛心理及性心理的調查與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4).
[4] 楊群良. 大學生戀愛價值觀問卷編制及其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2009
[5] 郝玉章.青年獨生子女擇偶觀念與行為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8)
[6] 范忠烽.大學生戀愛心理比較分析及其引導[J].考試周刊,2008,(44).
[7] 渠東玲.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表征與教育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10).
[8] 李偉雄,林傳軍,吳雯娟. 近年來大學生戀愛心理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0,(24).
[9] 蘇紅.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05.
成人教育是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通過業余、脫產或半脫產的途徑對成年人所進行教育的社會活動,是學校教育的繼續、補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教學對象不同于傳統的學校教育,主要為在職人員或離開學校以后的成人,不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的限制,來自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其組成是復雜的,他們的社會經驗、學識水平、心理狀況等都有別于普通大學生。面對在生理、心理、環境等諸多方面與普通大學生都存在很大差異的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心理學的問題應更加引起關注。因此,對成教學員的心理進行分析,對成教教師的教學工作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成人學生心理問題原因探析
(一)“學”與“混”的矛盾難以統一
成人教育學生生源來源范圍較廣,有的是為圓曾經的大學夢的成年人,有的是為了適應社會需要繼續深造和提升學歷的學生,有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面而選擇攻讀第二學歷的學生。其共同的特征是他們大多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都十分的渴望自己的價值可以得到社會及自己所處環境的認可。當然,不排除其中也有部分人存混文憑心理。這部分人有的是因為家長的要求不得不學習,有的是為了尋找其他出路或是為了謀求職業,才不得不選擇成人教育這條出路。這部分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都不明確,行為比較自由散漫,自我約束力較差,缺課逃課現象嚴重,考試舞弊現象十分普遍,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總之,“學”與“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學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二)失落感與自卑感同時存在
社會心理學家曾指出,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心理學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成人學生在自我認知上總覺得不如別人,自我價值低。一是成人學生很多年齡較大,普遍認為自己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有的是在高考時失利,曾經失敗的陰影一直沒有抹去,接受成人教育只是因為曾經無緣普通教育之后的無奈選擇;二是社會上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成人教育文憑不如正規文憑含金量高”,這種社會輿論的消極影響也容易使成教學生產生自卑感。很多高校對普通大學生和成人學生實行兩種管理方式,致使用人單位對成人教育的畢業生更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很多成教學生長期處在這種觀念的壓抑下,“危機感”日漸強烈,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找不到歸屬感,容易產生偏激性格,甚至引發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
(三)成教學生角色壓力大,心理問題時有發生
成教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同時成教教學要求相對較低,入學要求門檻不高,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教育部在2007年曾文件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計劃編制過程中,要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為在職從業人員服務、以業余學習為主的特點,盡可能減小全日制脫產學習的在校生規模。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很多成教學生用的仍然是普通本、專科生教材,學習任務繁重,學習難度較大,心理壓力較大。很多成人學生肩負著更多的家庭、社會、工作三者之間的責任,工作、生活、學習的多種角色衍生出多種壓力,使成教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友、戀愛、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選擇,有的要面臨經濟拮據的窘境,甚至遭遇價值觀念的沖突等等,不一而足。論文參考,對策。
二、成人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成教學生普遍學習任務較重,且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很多學校認為其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應該盡量充實其專業知識,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納入課程體系,而僅僅是以一些板報、標語的宣傳替代了事,在個別高校在成教學生中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課時少得可憐,教師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論傳授和簡單心理測試,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健康育的活動性與可操作性特點也無從體現。
(二)心理咨詢形式化
一般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機構,但成教學生很少也很難利用,因為大部分高校將成教學生的面授時間安排在寒暑假或節假日,而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些時間不開放,各高校函授站(點)則沒有條件設立心理詢機構。論文參考,對策。同時,學術界對成教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研究一直處在邊緣化的狀態。雖然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詢的理論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針對高校普通大學生而言的,專門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盡管很多成人大學生與普通大學年齡相仿,但經歷、閱歷、學習環境不一樣,甚至發展空間及前途也會很多差別,因此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的方法恐怕收效甚微。
(三)日常管理程序化
當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實二級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負責招生、學籍、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站(點)審核等工作,各(系)主要負責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安排、學生的日常管理,其他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作是這一管理式的最大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經常碰的是分工容易協作難的尷尬局面。很多高校的教務、黨、團、學工部門很少參與成人教育管理,教師往往臨時聘請或者臨時抽調,輔導員或者班主任都是兼職的,并且黨團組織不健全,才財務部門只負責收費,后勤部門及學生寢室管理部門會因宿舍緊張而安排成教大學生時租住在校外,有的學校甚至不負責安排學生住宿,高校內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難覓成教學生的蹤影,成教大學生似乎總是高校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高校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產業,成人教育只是學校創收的一種手段;或者認為成大學生有工作單位的保障學校不應過多操心。于是,從繳費、上課、考試、畢業成了成人學生活的全部,程序化的管理非但無法撫平成教學生昔日的失落感,并且由于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由于這種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棄。
三、成人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平臺
所謂“教書育人”,教和育應同時存在,“育人”是目的,“教書”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須“育心”。論文參考,對策。這樣看來,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個“育心”的過程,即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對于成教學生而言,“育心”的工作顯得艱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專門的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舉步維艱。因此,根據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學參考文獻的。論文參考,對策。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論文參考,對策。
(二)利用網絡心理咨詢,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
網絡心理咨詢是在吸取傳統心理咨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在線即時服務、BBS論壇、E-mail郵件等形式進行的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具有開放性,成教大學生不會因為時空的限制而吃“閉門羹”;網絡具有隱蔽性,來詢者可以逃脫熟人的眼光,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問題,釋放心中的壓抑、苦悶,在咨詢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興起,網絡成了成教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當然也應做到網上。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聽說過網絡心理咨詢”的不到被調查者的15%,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網絡心理咨詢等同于網絡聊天。在了解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相關情況后,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幫助的需要會考慮網絡心理咨詢”,但他們對于咨詢的效果表示“沒有明確把握,試試看再說”。這說明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而言,網絡心理咨詢的諸多優點使它更容易為成教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對于這一全新的事物,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宣傳,避免誤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心理咨詢網站的維護和管理,咨詢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達到“助人自助,化痛為通”的目的。
(三)實施人本化的管理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學校的各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像對待普通大學生一樣關心和愛護成教學生。論文參考,對策。如財務部門體諒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在當前成教大學生無法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情況下緩收或減免特困學生的學費;任課教師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學生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就業部門嘗試為成教大學生構筑就業的平臺,用真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學生排憂解難,撫平他們的自卑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工部和團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組織成教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可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發揮特長,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優化心境,讓成教大學生學會“用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用平靜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變的,用理智去區分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的”,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本義.葉忠海成人高等教育概論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3-0225-01
做大學生輔導員這一工作已經有四年的時間了,在這四年中,我發現“心理疾病”及“心理問題學生”已經成為近幾年大學里出現的新名詞,什么是心理疾病,又有哪些學生被劃分為心理問題學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新名詞的出現,本篇論文我們來簡要地分析一下。
一、何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是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統稱。這三者之間是互相關聯也是逐層遞進的關系。心理問題是指那些近期發生的內容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日常生活中可能因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如產生短暫的焦慮、煩惱,表現為情緒低落或急躁。
心理障礙是指初始反應很強烈,持續時間比較長,且自身難以克服的精神負擔。患心理障礙的人可能出現驚恐、焦慮、抑郁、強迫癥等癥狀。病人常感到痛苦萬分, 迫切要求幫助。
精神疾病則是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這些病人常見幻覺、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認自己的病態,拒絕求醫。
由此可見,初始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持續時間長可能導致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如果不及時疏導和進行心理治療也可能變成精神失常。
二、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幾點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搖籃,也是影響孩子性格及心理形成的首要環境。一個家庭是否完整、家庭氛圍是否和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經調查,有很多在大學期間出現心理疾病的學生,雖然都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刺激引發,但或多或少都是家庭環境給予了他某些心理陰影,使其在遇到一些突發問題時,心態及處理事情的態度比那些生活在健全或和諧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更為偏激、極端,也因此更易引發心理疾病。
(二)環境因素
由環境改變引起的心理疾病大多數發生在女生身上,她們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依賴感較強,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無論是從心態到身體狀態,還是從飲食、天氣、語言溝通等方面都無法快速地適應。有些開朗的同學在一個學期后會逐漸適應所處的環境,而很多性格孤僻、內向的同學則終日壓抑,以消極的心態去適應環境,最終因某些事的刺激而突然爆發心理疾病。
(三)戀愛因素
由戀愛問題引發的心理疾病已經在大學生心理疾病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比例了,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婚戀觀以及戀愛心理都很不成熟。如何正確處理與戀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同戀人保持健康、穩定的戀愛模式,以及如何在暗戀失敗或失戀后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這都是大學生應該認真思考、積極解決的問題。如何指導及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大學期間的戀愛關系已經成為治療學生心理疾病的首要問題。
三、如何對待心理疾病及心理問題學生
我們首先要正視心理疾病是一種病,不能逃避,不能諱疾忌醫,要重視心理疾病的嚴重性并從根源找到病因,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嚴重的要到醫院接受心理醫生的開導或正規的醫學治療。對待心理問題學生,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心理問題學生健康檔案。認真了解每個心理問題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曾有過的心理問題,這都有利于在該生下次發作的時候找到誘發病情的根本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2.長期關注心理問題學生的情況。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的反復性,必須長期關注。要隨時通過該生寢室同學或班級干部了解其近期情況。
3.對心理問題學生多些人文關懷,要從情感出發,多些關心,多些理解。心理問題學生大多數內心敏感、孤僻卻又異常渴望旁人的關注和關愛。如果能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給予他一些關懷,一些照顧,讓他對你產生依賴感和信任感,在他再次遇到挫折的時候能第一時間想到找你傾訴。這樣,既降低了發病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老師迅速了解事情的原因。
4.與心理問題學生家長建立長期電話聯系。家長如果能夠多關注自己的孩子,多打電話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的生活環境,會大大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狀況。
如今,大學生心理疾病以及心理問題學生的出現已經越來越多,這不僅是由于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以及抗打擊能力的減弱,更是由于從小的一些家庭環境及社會原因造成的。當前的大學教育及大學老師們要足夠重視這一現象并著力去解決,如學校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設立大學生心理醫生。大學老師們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以及專業知識,如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師,學習有關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總之,如何對待大學生心理疾病及心理問題學生,這一課題任重而道遠,需要大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摸索,不斷進取。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5
High School Love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ZHU Qianyun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they learn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and also suffer from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troubled love, so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the status quo,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rview survey article by 300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in love, in lov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reasonable choic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school - Family - Social integrati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love give proper proper guidance.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education
本文通過對高中生戀愛情況的調查,分析高中生的戀愛心理,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對策,為解決高中生的戀愛困惑,妥善處理戀愛與學業、友誼的關系,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1 高中生戀愛狀況與分析
本文采取訪談方法對某地高中生進行隨機訪談。訪談高一至高三學生各100名,男女各半,共300名學生。
1.1 戀愛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初戀在年齡15歲時達到最高值。有過戀愛經歷的高中生初戀年齡基本在18歲以內,相比于過去同齡人他們對異性的期待和渴望是比較強烈的。有過戀愛經歷的男生41.5%,女生39.2%;非獨生子女中有過戀愛經歷的人占了44.3%,明顯高于獨生子女的戀愛人數;三個年級中,高三年級學生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最高,占了41.9%,高二年級次之,為41.2%,高一年級最低,為37.1%;文科生談過戀愛的比例為46.2%,而理科生僅為35.1%;普通高中談過戀愛的占41.1%,重點高中占了38.9%;城市學生有過戀愛經歷的為53.5%,城鎮的為41.0%,而農村有31.5%。
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男女生都處于青春期,對異性的好奇與吸引、對愛情充滿向往。加之傳統文化的影響,男生可能更為主動,女生則較為被動,所以男生的比例略高于女生。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需要把關注與愛分配到每一個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更希望獲得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所以非獨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獨生子女。文科生相對于理科生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更加注重感性思維,而理科生更理性,所以文科有過戀愛經歷的人明顯高于理科。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生理與心理不斷發展成熟,對于異性也更加向往,所以隨著年級升高比例會逐漸增加。重點高中的學生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面,而普通高中的學生,在課余生活中,會接觸很多除了學習以外的東西,所以普通高中談戀愛會多于重點高中。農村的學生相對于城市的學生,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會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學習上。
1.1.1 戀愛觀
對于戀愛的態度,在接受調查的高中生中,表示不應該干預的看法的人數占了調查總人數的51.6%。進一步比較,不同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在不斷的發展成熟,對戀愛的認識與學業的關系問題上,并沒有發生大的轉變與不同。在戀愛過程中,男生、理科生、重點高中的學生較為理性,面對愛情與學業的沖突更能冷靜的處理。這可能是重點學校對學業要求更高,教師家長也督促提醒使然。
在關于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上,認為愛情與學業同等重要的占了39.1%,認為學業高于愛情的人占37.8%,認為愛情高于學業的只占6.6%,同學們在看待愛情與學業這兩者的關系時并沒有把愛情看得更加重要,至少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學業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不少于愛情分量,學生并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他們在戀愛過程中還是很注意學習。
有65.4%的高中生認為戀愛最終目的是結為情投意合的伴侶。16.1%的學生認為最終目的是成家過日子,12.1%的學生則沒有想過戀愛以后的下一步,6.4%的學生則只是為了滿足的需要。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戀愛是為了將來考慮,做準備,可見現在的高中生還是有一定的思想,并不是為了單純的。
1.1.2 戀愛原因與方式
高中生戀愛的最大一個原因就是從感情出發,順其自然,占55.5%,其次就是為了避免孤單,占23.3%。目前高中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中缺少了同伴的陪伴,導致他們很容易感覺孤獨,當有異性向他們靠攏,給予他們關心、支持,就很容易發展感情。由于逆反心理、面子問題談戀愛的高中生很少,可見他們還是有一定的思考,而并不是盲目的。
高中生不談戀愛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考慮過,占33.3%,其次就是認為“不現實,以后不可能在一起,沒意義”,占28.9%,16.7%的高中生雖然有了喜歡的人,但還是認為應該以學習為主,12.8%的人只是由于沒有合適的才沒有戀愛。最后因為對方不同意而沒有戀愛的占8.3%。可見大部分高中生還是從當前的學業和未來考慮,由此也可見,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叮囑還是起著一定的作用,他們會覺得現在還是以學習為主。
當戀愛失敗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出正確的行為,其中50.1%的學生選擇好聚好散,23.5%的學生選擇了發奮學習,當然也有學生做出了消極的反應,18.9%的學生沉溺于悲傷中,5.6%的學生又重新選擇戀人,0.5%的學生轉愛為恨,1.4%的學生更是選擇了伺機報復。男女生失戀時,男生更容易選擇發奮圖強或者好聚好散,而女生更多的是選擇好聚好散。
高中生最常見的戀愛方式就是日久生情,占了66.2%,其次就是一見鐘情,占了23.0%,接著就是朋友介紹占了6.1%,其他3.4%,最少的就是網戀了。可見在高中生中,學生還是通過接觸、通過時間的積累,才有了感情的。
有55.1%的學生認為感情在戀愛過程中最重要,43.3%的學生認為兩者都重要,只有1.6%的學生認為物質條件重要。可見,在戀愛過程中,學生還是更加注重感情方面,可能是由于對生活沒有擔憂之處,一切都有家長安排。
1.2 戀愛動機與標準
通過調查發現,高中生在戀愛動機與標準上,情感性>婚姻性>消遣性>功利性>性>面子性,從總體上看,高中生的戀愛動機還是比較注重情感,比較端正,以積極面為主,當然男生、理科生的消極動機強于女生。
擇偶標準:個性品質>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中生在擇偶時更加注重的是對方的內在品質。文科生、女生對對方有更高的要求。非獨生子女對才智的要求高于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個性品質上要求高于非獨生子女。重點高中生在家庭背景、個性品質、才智上的的得分都高于普通高中生。普通高中生對外表要求高于重點高中生。不同家庭來源的學生對個性品質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對家庭背景的要求是最低的。
1.3 戀愛教育方面
絕大多數的高中生(75.3%)都認為學校應該正面引導,19.4%的學生認為應該順其自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堅決禁止。對于管理方面,有48.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管理有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還有33.4%的學生認為學校管理不當,引起反感,說明學校管理方法還有待提高和改進。教育方式上,學生認為教師在發現學生戀愛的時候更多的采用處分,達到了39.9%,其次就是分析利弊,進行引導,達到了31.0%,教師選擇禁止的占了25.1%,不作為的老師只占了4.0%。可見有一部分教師對待學生談戀愛會采取強制措施,又有一部分教師會采取引導的方法。強制管理引起學生的反感。對學生心理健康引導上,從未進行占53.9%,偶爾進行的占30.6%,說明學校在相關方面的引導上還需進一步加強。當然大部分學生對開展此類教育活動持無所謂的態度,占總人數的54.8%,希望開展的學生為25.3%,非常希望的為13.3%,可見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需求。
2 教育對策與思考
通過對高中生戀愛狀況進行調查訪談,可以了解反映高中生對與戀愛相關方面的認識,為我們進行妥善的教育引導提供依據。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的教育要妥善引導,讓高中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當然也只有真正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對癥下藥,教育才能有效果。因此對高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務之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家庭、社會的因素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最優化。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質。通過開設各類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課程、活動,使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體驗各種生活情景與不同情緒,提高挫折承受力,學校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優良氛圍,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教育學生。
(2)合理選擇教育內容,開展健康的性教育。通過對高中生進行訪談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高中生進行教育,除了相應的學科知識外,還應努力提高與加強情感教育與性教育、提高道德意識,審美能力與體驗各種情緒的能力。
(3)學校―家庭―社會綜合一體,提高高中生綜合素質。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深刻的,社會這個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因此對高中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師應該做表率,做到教書育人,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家長應積極面對孩子遇到的情感問題,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正確選擇,讓孩子感受到親密安全的氛圍;當然也希望相關部門加強社會監督,凈化社會環境,為孩子提供一片純凈的沃土。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形成綜合力量,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用心觀察,體驗,使自己內外協調一致,不斷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 金國婷.高中生的愛情觀與愛情教育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 彭秀珍.大學生愛情心理及教育對策分析[J].玉林師專學報,1999(1):75-78.
[3] 梁曉珍.高中生戀愛現狀與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不良消費;社會化教育;消費教育
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群體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認識和掌握社會事物,學習和內化社會規范,獲得社會生活基本技能,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社會角色的社會人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過程是十分復雜而全面的,其中大學生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是大學生社會化狀況最直接的體現。隨著90后新生代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體,大學生校園的消費行為呈現多元化、多極化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社會特殊消費群體的大學生,其自身幾乎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所以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特別受到社會、家長、學校的高度關注。學生的消費行為反映出社會經濟文化的演進和社會消費導向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揭示著當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特點,也折射出大學生社會化傾向和大學生社會化教育的狀況。
一、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產品的充裕,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作為純消費群體的大學生,其消費需求也日趨旺盛。如今的新生代大學生,不再像過去的大學生只滿足于生活學習必需的生存消費,除生活、學習消費外,交際消費、手機電話消費、網絡消費、健身消費、旅游消費、美容化妝消費等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重要內容,反映出如今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生社會化的狀況。
二、不良消費折射大學生過度社會化
大學生社會化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個體由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從被動走向主動,并獲得一定的社會角色、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的關鍵所在。從大學生消費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超出了正常的消費范圍,出現高消費、盲從消費、畸形消費等不良消費問題。出現這些不良消費的原因主要在于社會消費傾向的某些誤導和學校、家庭對學生消費教育的缺失,對學生消費社會化過程缺少有效的引導和監管。許多大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急切地跳出中學階段升學壓力形成的封閉狀態,急于釋放各種抑制和束縛,把抑制的消費欲望迅速地放大,盲從地投身于社會消費的時尚和潮流中,使得大學生消費社會化的過程呈現出“快速轉變”的特點,一些大學生在社會消費主義思想影響下,為了打破經濟拮據的無奈和窘境,逐步形成了“借貸”、“信用”、“透支”等“負翁”消費意識。這種消費社會化速度和程度明顯高于同類人群,脫離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消費承受能力的消費,是大學生過度社會化的集中表現。
大學生的種種不良消費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非理性行為,是大學生為片面追求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而導致的行為偏差。從大學生不良消費透視大學生過度社會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人物質生活過度社會化。一些大學生追求時尚、追求品牌,推崇世俗化物質享受,互相攀比,把高消費的“瀟灑”表現得淋漓盡致,吸煙、酗酒等一些與大學生身份及消費能力不相符的行為在校園里蔓延。二是感情生活過度社會化。大學校園戀愛被視為一項不談婚姻的愛情,是一項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一部分大學生游離于學校生活之外,在校外過早地開始營造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僅在飯店、茶室、肯德基出雙入對,還雙雙出入超市、商場和菜場,提前體驗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既增加了生活支出,又嚴重影響學習,影響身心發展。三是處世態度過度社會化。一些學生的消費支出中,請客、送禮占了相當的比例,有些學生過分熱衷“感情投資”,搞交際、拉關系,圓滑世故,有些學生為了入黨、評優、“提干”,搞串聯、拉選票,甚至通過各種渠道,打通關系走后門,他們以這種方式顯示自己懂得人情世故,拉近與社會的距離,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成熟。
因此,大學生的不良消費,不只是簡單的消費行為,它反映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成熟,缺乏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和自我辨別能力,在心理上表現為異常“成熟”,在行為上盲目從眾,超越了大學生甚至普通社會成員的行為標準和承受程度,這種過度社會化現象,容易使其人格受到擠壓而導致人格缺陷,甚至會導致部分學生滑向歧途,對學生自身和社會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社會化的對策
大學生社會化的實質是大學生在社會角色的期待下,通過學習感知社會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獨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會人。大學階段學生必須完成這樣一種質的轉變,然而過度、過快的轉變,也不利于學生社會角色形成和演變。校園不良消費反映出一部分學生社會角色的過度過快轉變,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引導和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1.構建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化的課程體系
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社會角色轉變的成功與否。當代大學生更加關注如何與社會相適應,如何更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他們迫切希望按照社會的要求從各方面來塑造自己,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發展自己。由于學校在學生社會化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學生在社會角色轉變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導致學生社會化行為的過度或偏離。因此,高校在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同時,還必須把社會化的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如可以開設“家庭與婚姻”、“公民道德”、“消費常識”、“職業生涯規劃”、“商品知識”、“體育文化”、“心理學”、“醫學衛生常識”等社會化課程,為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增強生活技能提供有效的知識基礎、理論指導和行為導向。
2.加強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加速時期,多元文化和不同價值觀的激烈沖突,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規范、準則處于調整和變動之中,大學生的人生經歷簡單,面對社會多樣化的復雜環境,不少大學生難以依據自己已有的認識經驗,合理而準確地選擇和認同某一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從而深深地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尷尬境地,甚至無所適從、迷失方向。從消費調查來看,一部分學生表現出明顯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處世態度,反映出大學生社會化的價值偏離,對大學生成長成才造成嚴重障礙。因此,高校要堅定不移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加強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開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角色期望,強化社會責任,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正確對待權力、地位、金錢,正確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抵御各種不良社會現象侵蝕的能力,順利實現從學生到社會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3.加強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心理健康課的開設對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我們仍要清醒地意識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在課程實施模式上存在一定問題,教學效果和實際應用價值欠缺,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群體。因此,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所處的外部環境,重新設計一種更科學、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勢在必行。而“發展性咨詢”理念給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帶來了很多啟示。
1 “發展性咨詢”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啟示
發展性咨詢是指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盡可能地圓滿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以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為重要目標的一種咨詢活動。①從“發展性咨詢”的視野來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如果能夠有效激發這種潛能,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妥善地解決自身問題,最終達到促進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1.1 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的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態度的統一。②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密切。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已接近現實,他們不斷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這類問題,開始樹立自我理想,考慮未來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想我”和“現實我”的矛盾、渴望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閉鎖性與尋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緒上的矛盾。③由于內心世界存在著種種矛盾沖突,有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自我意識混亂,自我定位不準的現象,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因此,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大學生按照自我方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有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1.2 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著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穩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態度、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會影響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產生更多的心理壓力,罹患緊張性疾病(如焦慮、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緒不穩定者(高神經質)的癥狀檢出率較高,且神經質可直接預測心理壓力水平。⑥而且,大學生的人格還與其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高度相關,⑦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⑧因此心理健康課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則不但能夠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還能夠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提高他們在學業等方面的表現。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承受挫折和考驗,實現個人價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復雜的問題及撲面而來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因內心比較脆弱,充滿無助感,導致情緒失控,甚至走向極端。這是因為在現實壓力下,人們往往過于關注所面臨的問題,而忽視了自身應對困境的潛力。心理韌性是面對逆境時能調整自己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環境下對個體的良好適應起到保護作用,可以抵消或對抗風險因素的不利影響,甚至對個體自殺行為也可以起到緩沖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樂或繪畫的才能一樣,這種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復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賦”,其余大多數人則是具有這種復原的潛能,是有待被發現、挖掘的。如果大學生能學會發掘并利用這種潛能,他們在大學四年乃至整個一生就能不畏艱辛,有所收獲。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中注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臨學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就業等壓力的時候能夠堅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將逆境轉化為機會,這對大學生的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發展性咨詢”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構想
在“發展性咨詢”理念的基礎上,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建構一種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這就要求一方面要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運用發展心理學中的一些原理,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著重激發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品質,幫助其渡過“自我同一性”危機。另一方面要改進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能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1 教學目標從籠統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往往不具備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進自我意識,提升心理韌性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看上去比較明確,但卻很難得知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可以將上述教學目標調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達到以下教學目標:(1)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且能坦然地談論自己的優缺點,同時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對未來發展進行規劃。(2)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使學生了解自身內在的資源,發掘自身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掌握ABC理論,使其在面對困境時能習慣性地從積極角度思考,改變認知偏差。
為了檢驗教學目標的實施效果,還可利用心理量表對該領域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和他評。
2.2 教學內容從重理論到重實踐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對象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這些學生本身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所以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并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心理學專業人才,而是使他們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解世界,養成積極心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純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結合發展心理學領域中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
一是要使大學生了解大學階段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并接納自我。二是在此基礎上,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如角色轉換和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求職與擇業問題等等。應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以這些常見心理困擾為重點進行案例分析講解,使學生認識自身問題,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
2.3 教學模式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教育,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好。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發展性咨詢”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契合。在“發展性咨詢”視野下,除了傳統的課程講授,教師還可運用如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理念就是讓學生學習問題“是什么”、解決問題的一些技巧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一種態度,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方式貼近大學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挑選的案例要發人深省,具有教育意義,同時還要蘊含一定的心理學原理。案例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選取,也可以從經典的電影、電視劇等視頻中截取。比如,在講授學生情緒管理課程時,可選擇大學生人際交往受挫的現實案例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驗案例主人公的情緒感受和想法,探討案例主人公對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改善這種不良認知,調節消極情緒。隨后引申到現實生活中,若自己遇到類似挫折事件的時候,如何調節我們的心態。再比如,通過觀看電影《美麗心靈》片段了解心理異常的表現,進一步說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這些問題,并做出積極的改變。
(2)課堂體驗式活動。課堂上使學生親身體驗某種心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產生情緒情感的共鳴,并進一步整合和內化所學的知識。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積極感受,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這種“做中學”的過程會令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講授贊美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作用時,讓學生三人一組進行“戴高帽”活動,即讓每個學生說出另外兩名組員的三個優點,并說明理由。學生通過挖掘別人優點和自身優點,體驗到被人贊美是幸福的。同時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到別人獲得贊美的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親身感悟贊美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使學生領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也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3)情景模擬法。模擬一定情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領悟到現實生活中類似情境的可能結局,改變學生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講授大學生戀愛心理時,針對目前某些大學生把戀愛視為大學生活的必修課,盲目戀愛而忽視學習的現象,現場進行“愛情配對活動”。讓學生身帶不同籌碼,進行一場挑選與被挑選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因籌碼大的同學往往成為大家競相追逐的對象,籌碼小的同學則被人“嫌棄”,使同學們意識到愛情也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當你平臺高,籌碼大,可供選擇的機會就更多,接觸的對象層次也更高。進而教育學生應努力使自己變得優秀,從而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競爭“籌碼”。同學們通過情景模擬親身領悟到學業才是大學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課,愛情只是大學的選修課。
(4)小組討論法。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目的在于打破“慣性思維”和“群體思維”,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思維,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講授個體思維差異的時候,給學生呈現16幅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16幅圖兩兩配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每一位成員將自己的配對結果與其他組員分享,并談談理由。因個體看待問題角度的差異,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的配對結果可能都不一樣。然后讓各小組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再讓小組派代表談談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而說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提示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多角度看問題,多角度欣賞他人,多聽聽他人的見解,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對方。
3 結語
學生在課堂上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印象更為深刻。通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方式要比單純地聽老師講課所學的知識記憶更好。這意味著,采用寓教于樂的互動教學模式效果更好。研究還發現“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原有填鴨式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相比,在課程價值、教學方式和實際助益上都得到了學生更強烈的認可,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⑨這說明,這種課程實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充分發揮心理教師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根據“發展性咨詢”的原理,完善現有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標,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出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大學生。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編號: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課題“大學生對網絡負面新聞情緒反應的實證研究”(編號:Hnky2016-2);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hdjy1642)
注釋
① 馬建青.發展性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的基本模式[J].當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楊治良等.簡明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53.
③ 趙迪.發展性心理咨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4.
④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孫菲,王生,吳詠今,余善法.人格特質與職業緊張及工人健康關系的初步探討[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4):436-438.
⑥ 黃敏兒,吳鐘琦,唐淦琦.服務行業員工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0.42(12):1175?1189.
當代大學生正面臨著一種全面開放的社會環境,其戀愛觀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也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有了顯著的差別,所以探究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特點和引導大學生理性戀愛就成為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誠然,影響和改變大學生戀愛觀的因素有很多,但媒體開放所導致的西方文化滲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且,作為大學生,西方校園電影文化的接觸又是最為便利和直觀的。因此本課題著眼于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本調查采取了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對寧夏大學不同學院的共300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9份,男生109人,占總人數的37.7%,女生 180人,占總人數的62.3%;各年級的人數分別為:大一96人,大二38人,大三53人。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的戀愛觀無疑是有影響的。
首先,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談過戀愛或正在談戀愛的比例高達70%,這說明大學生談戀愛是個極普遍的現象,然而在現今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大學生戀愛觀的表現已經和過去遠遠不同了。
1、 用愛情轉移思想上的空虛
與過去的大學生不同,在西方思想引入的現今,很多大學生把談戀愛當成是填補內心空虛的寄托。在對戀愛動機的調查中,有25.57%的同學選擇了大家在談戀愛,自己單身沒面子,20.77%的選擇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這說明大學生戀愛的錯誤動機和不當心態。大學生在高中緊張的學習之后,進入了夢寐的高等學府,在新的理想尚未建立的時候,出現了理想的真空地帶,表現出混日子、得過且過,人生仿佛沒有了意義,失去奮斗目標。缺少學習動力、目標的大學生于是利用談情說愛,消磨時光,尋求快樂。這才是現今大學生戀愛動機的真實現狀。
2、 戀愛責任感下降
戀愛觀另一主要表現是戀愛責任感不強,認為戀愛是玩玩而已,不必認真。所以也就不計后果的發展下去。在調查中,29.07%的同學選擇了“大學戀愛就玩玩,無所謂”,更有甚者認為愛情只是一種向別人炫耀的手段,只是為了在一起快樂就好,若中途喜歡上了別人,也可以瀟灑分手。這樣只重視過程,輕視愛的結果,對對方和自己的愛情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3、 拜金主義導致的戀愛金錢化
戀愛是需要錢的,從平時的吃飯到給對方買禮物,都是一項大的花銷,因此有人為了過上奢侈的生活而跟有錢的同學談戀愛。這樣的拜金主義在美國校園電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你和戀人約會時通常由誰買單”這一題中,45.33%的人選擇了“誰有錢,誰買單”,而不是最近幾年流行的“AA制”。看來對于戀愛中的人來說,花對方的錢是理所當然的。把物質條件看作談戀愛的基礎,將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帶到戀愛中在當代大學生中極為普遍。這種功利背景濃厚的戀愛觀是當代大學生戀愛觀不成熟的表現。
4、 性開放程度加大
中國教育中,性是一個隱晦的話題,對于性的態度也是極為保守的。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嚴守界限,不能偷嘗禁果。然而,在美國的校園中卻是全然相反的樣子,美國的大學生遵循享樂原則,認為性是尋找樂趣的方式,美國的校園電影在表現這一點上也是從不遮遮掩掩。接受調查的學生雖然仍有傳統思想和教育的束縛,但在西方文化滲透的影響下已然跟過去的大學生對待性的態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有22.49%的認為在戀愛中可以發生,35.3%的認為婚前只要兩廂情愿就可以。雖然這樣的人數占到半數不到,但是已經足以說明問題。盡管傳統教育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還起著作用,但跟以前相比,性開放程度已經增大了很多,并且這樣的開
放程度一定越來越大。
5、 戀愛公德心下降
中國自古奉行儒家思想,講究公眾場合行為道德的國家,其中,公共場合摟摟抱抱,親吻也包括在內。但是眾所周知,美國是個再開放不過的國家,在公共場合摟抱,親吻是家常便飯,不會吸引路人的側目,這截然不同的對比也在大學生戀愛觀中反映了出來。在我校女生宿舍樓下、墻角、長椅上,不乏情侶摟抱親吻的景象,這樣公開化的理所當然的做派是相對于以前情侶遮遮掩掩的戀愛行為最大改變。41.17%的人認為在公眾場合摟抱親吻是正常現象,20.9%的認為這樣的行為無所謂。在公開“秀”戀愛的大環境下,所謂公共場合的公德心早已換了標準,只要戀愛了,“秀”就是理所當然的才是現下大學生的看法。
導致我校大學生戀愛觀改變的原因有很多,社會的大環境,個人心理不成熟,自身認知不高和人生閱歷過少都是其中原因。 但是很多人都忽視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校園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在我們隨即調查的300名大學生中,看過美國校園電影的占到了50.87%,而在這部分人中,認為戀愛觀受到了美國校園電影影響的占到了55.85%。這些數據證明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戀愛觀是有很大影響的。在文化交融的社會大環境下,西方校園尤其美國校園文化的滲透已經成了不容我們忽視的因素。美國校園文化以其新鮮,大膽,開放的形式迅速通過各種文化渠道滲透著大學生們的思想,對大學生的戀愛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誠然,傳統教育的理念是不容撼動的,但也沒有了原先的根深蒂固。水滴石穿,文化的滲透正是這個樣子,所以,采取措施扭轉學生錯誤的戀愛觀應成為近幾年大學生工作的重點。
愛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象征著純潔、忠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內心形成的對對方最真摯、最熱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情感。愛情以人的性生理發育為前提,以人的社會內容思想感情為基礎。當代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雖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還有許多不足,人生觀不夠穩定,但大學生迫切渴望愛情,卻不能正確理解愛的含義。因此,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使大學生減少走“彎路”,進“死胡同”是必要的。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愛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戀愛觀包含著道德責任感,不可以任人兒戲的情感。同時,還借助法律的約束讓大學生知道戀愛觀受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不受節制的濫用。各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引導學生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到認真對待愛情就是認真對待自己。其次,社會上應該注重學習國學文化的精髓,重拾傳統文化道德閃光的一面。在對待西方校園文化滲透方面,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不分是非,任由西方文化滲透進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厚粲主編:《大學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熊哲宏著:《心靈深處的王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清亞、辛紅、趙素芬《大學生健康方案》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5月
[45] 賀淑曼 《大學生心理優化輔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林樂香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與調適》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年
[6]田愛民《大學生樹立健康戀愛觀的理性思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7月
[7]戴正清、孔瑞婷《大學生戀愛心理歸因分析》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
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校園是一個世外桃源、天外凈土,然而就在這一方圣土之內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就是目前困擾著大學生的首要問題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他們屬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如辯證思維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樣群體的形成、價值體系的穩定等等,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性:1、大學生的智力發展通常比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間;2、考試焦慮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問題;3、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光環效應,他們與同齡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經歷,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評價會有偏高的可能;4、大學生的價值準則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顯的離散特征,當他們被個體調用來進行社會行為判斷時,當事者便會表現出明顯的苛求現象或理想化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且此年齡段是其心理發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階段,即處在心理斷乳期,因此他們在這一時期內最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和困惑:
1、理想與現實方面。大學生對未來有自己的設想,且一般理想比較高,希望將來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找到實現理想的途徑,有時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沒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學生眼高手低,不喜歡“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鳴驚人,這就必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自尊與自卑方面。大學生是經過激烈的競爭才進入大學校園的,他們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產生優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學里人才濟濟,許多高中時期的尖子優勢不再明顯,他們失去了往日的榮耀,易產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學因此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產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慮感。
3、動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學新生常常在考大學的目標已達到后,很快便失去初進大學的新鮮感,豐富多彩的
大學生活在他們的眼里卻黯淡無光,他們對學習來不了興趣,對活動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學生自我意識缺乏穩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評價自己,難以建立自信心,從而缺乏心理發展的動力。
4、學習和創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學生反映最大的問題是考試焦慮。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動機功利化,學習動力不足,相當多同學是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而學習,面對市場人才競爭的壓力,他們內心都有危機感,但真正學起來仍然沒勁。加上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少同學個人約束力差,自制力弱,學習成績自然也差了。成績差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更談不上創造心理的發展了。
5、人際關系心理方面。大學時代是一個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代,大學生們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獨,他們常常處在個體心理閉鎖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心理沖突中,不少同學將人際關系不適列為僅次于考試焦慮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問題。少數同學甚至產生社交恐懼,部分同學則因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吵或矛盾,不會處理而十分苦惱。
6、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大學生已進入性生理成熟和趨向成熟的階段,而他們從校門到校門的學習生活經歷導致了他們社會化過程的后延,致使他們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識的匱乏,他們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夢、性沖動后產生罪錯感,少數同學甚至因此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愛情中的情感糾葛,或失戀后承受不了壓力而輕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7、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高校貧困生作為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特定的成長環境以及特殊的成長經歷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心理素質的缺陷,給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帶來了負面影響。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在:(1)、自卑與自尊交織;(2)、焦慮與抑郁并存;(3)、敏感與孤僻共生;(4)、無奈與愧疚交錯;(5)、嫉妒與怨恨相伴;(6)、虛榮與依賴互融。
8、情緒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學生的社會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與內隱性,他們容易受外界和暫時因素的影響,情緒反應很容易被激發且難于控制,因此他們對因考試失敗、交友受挫、失戀、擇業失敗而引起的挫折情緒體驗表現出承受力低的傾向。
9、擇業心理方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他們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擇業心態。諸如:擇業恐懼心態,表現在不了解就業政策和社會需求,面對“自主擇業”不知所措、甚至恐懼;盲目攀比心態,表現在擇業期望值過高;急功近利心態,表現在對職業和單位的選擇上過分功利化和經濟化;擇業過程中的心態失衡,如擇業中的自卑、嫉妒、焦慮等。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是普遍現象,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約占20%~30%,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的心理異常者約占1%,且該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此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勢在必行。
首先應該要從學生自身出發:
1、坦然面對
出現了心理問題不必如臨大敵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緒上出現一些困擾,或者在身體上出現某些不適就如“驚弓之鳥”,擔心焦慮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實心理健康也和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應該要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坦然面對。
2、別急于“自我診斷”,也別諱疾忌醫。
心理健康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復雜,切勿盲目的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而急于對號入座。弄清問題雖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都是“成長中的困擾或矛盾”,不必杞人憂天,而應該認真審視自己并與同學、朋友、老師或者家長溝通。
3、轉移注意力,調整生活規律。
心理問題往往是越關注便越覺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問題不放,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中,調整生活規律,多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自己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其次,高校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1、要建立一種“生理-心理-倫理”三理結合的,以教育發展型為主、醫學型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們要重視心理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機結合,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念。此外,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一種面向全體大學生,旨在提高全體同學綜合素質的模式,在各大學深入開展的時候,要通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針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問題,我們認為應在全體大學生中開展以下12個專題的心理健康教育:1、樹立人生的航標-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2、建立真實的自信-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3、塑造健康的人格-個性與心理健康。4、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學習與心理健康。5、開拓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與心理健康。6、學會與他人相處-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7、審視象牙塔里的“閃電”-戀愛及性心理與心理健康。8、為心靈創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緒與心理健康。9、錘煉不折的脊梁-挫折與心理健康。10、成功地走向社會-擇業求職與心理健康。11、了解你自己-心理測驗與心理保健。12、學會求助與互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3、要建立全方位、多類型的心理教育和服務機構,并組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質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各高校至少應有三種類型的機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校各院系或各年級的心理輔導小組、學校醫院或與附近醫院聯系建立的學生心理門診。同時我們還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要建立一支由教育專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及學校醫務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學生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相結合的多元化的以兼職為主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采取在職培訓的方式,逐步提高這支隊伍的整體素質,并通過試行資格認定制度,規范上崗管理,使這支隊伍從兼職為主轉變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以保證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服務更加有效地開展。
4、心理教育與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要有機結合。我們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的方方面面。在整個大學階段和大學校園內外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等新技術也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被廣泛采用。這對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以適應走向社會的激烈拼搏和競爭是很有益處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我們只有動員廣大社會的力量才能讓大學生在健康的心態下學習和生活,讓他們畢業以后能夠馬上適應社會需求,為社會作貢獻。
參考文獻: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體系,大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配有心理咨詢室。但這項工作的開展情況仍不平衡,具體表現在:
1.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高校雖然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勢化,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長期化的開展。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軟硬件投入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不齊,缺乏專業化。在社會、家庭、學校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顯,因此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應該加強。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和連貫性,一線輔導員更多的擔任“消防員”的角色,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手段落后,方法單一,缺乏對重點群體心理危機干預的主動介入疏導;在體制機制方面,缺少一整套穩固且長效的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監管、異常情況報告、心理危機干預、跟蹤、評估的工作機制,亟須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綜合體系,進一步加強協調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舉措,是提升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及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新面貌、新問題和新矛盾,急切需要我們更新、變革、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確立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完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培育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1.轉變觀念,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工程浩大的系統工程,做好這項工程,首先是轉變觀念。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更新觀念,普及心理知識,接受正確引導,同時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關心學生的成長,為其提供心理支持,幫助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確保全體學生受到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學校層面,實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開設幾門心理學課程,設立一個心理咨詢室,搞幾次團體輔導這么簡單。當然這也不是心理輔導教師的職責,而是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需要學校各級各類人員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要努力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形成學校、院系、學生三級心理教育網絡,營造人人重視、關心、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
2.加強心理咨詢師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師資隊伍,成立心理健康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學校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在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隊伍整體素質,以便能更好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員。同時學校要定期對新任的輔導員和咨詢師進行專業培訓,通過講解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傳授心理溝通方法和預防危機的措施等工作,使學校的老師能更有針對性,有效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
3.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高校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人們常常認為只有心理有問題了,才需要心理輔導和教育,其實心理健康的人也一樣需要通過心理教育提高對不良情緒的自我調適能力。一個學校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除了上述部門單位間的配合外,還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廣播、校報、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積極舉辦理健康宣傳活動,通過心理劇場、心理沙龍、知識競賽、論文競賽等方式,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調適技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積極樂觀、團結向上的氛圍,從而穩定情緒,淡化心理矛盾和沖突。
參考文獻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廿,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今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學業及考試負擔的繁重,擇業與自我實現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動帶來的情緒、情感波動,使得一些大學生在輕松瀟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痛苦、抑郁的心靈。尤其是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現在已達到30%。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逃學、出走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失常、自殺、殺人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失調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差距較大,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讓他們遠離孤獨,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2.學習壓力
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如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才都有較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風氣,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而導致學習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習慣
現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是絕大多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一直都比較順,往往是對成功和榮譽體驗多,對風浪和挫折體驗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差,自我定位又不準,對挫折沒有準備,—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到大學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于自己所面對的壓力心理準備不足、能力又不夠,最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
4.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讀大學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_個陌生的環境是許多大學生進校后面臨的第一個坎。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城鄉之間、貧富之問,興趣愛好、人品才能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有些學生或因個性強或因性格內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際關系難以駕馭,常常為自己“不會處事,不會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惱”。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處理好同宿合同學和同班同學的關系,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學生愛情方面的心理疑難問題較為突出。我國大學生年齡基本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處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渴望異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滿足。加之不少學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執著或隨意,常為感情糾葛而頭痛,有的學生因為談戀愛與同學關系疏遠,與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學生害怕別的同學搶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亂想,坐臥不安,產生焦慮情緒,打架斗毆的有之,學習成績下滑的有之。有的學生因為兩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戀,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撥,而走向極端,產生自殺等心理危機。校園內因為戀愛危機也曾發生過毀容、殺人等違法行為,釀成了悲劇。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視。
6.社會競爭的壓力
高年級,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更多關心的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考慮得越來越多,內心充滿著矛盾。盼望畢業,又害怕畢業,對現實生活更多的是擔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們“擔心”、“害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深感社會的不公,覺得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因而有的學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學校里讀一輩子書!”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受社會上“大氣候”影響。比如,改革中心態失衡導致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導致厭學,轉而去談戀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事實表明,所有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礙,都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導,勢必影響其社會化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將前所未有。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1.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
教育家早就認識到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增強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師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無形力量,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這是時展對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詢是一門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中的技術,是一種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注,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素質優劣的百年大計。目前,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稱各異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對教師來說,主要是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尤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咨詢教師更少,遠不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心理問題存在認識誤區。有些學生對心理問題,輕描淡寫、聽之任之,認為無傷大雅。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接受心理咨詢,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時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學生卻把心理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進行心理咨詢,怕同學瞧不起。這兩種極端都阻礙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這兩種片面認識歸結到一點是心理知識貧乏,這就說明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已刻不容緩。盡快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帶領他們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動權。以前人們往往把大學生的問題行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或者處理問題時僅憑良好的愿望,不加認真地分析各種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結果不但不能把問題真正解決,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品德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礙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其實大學生的問題行為多數是心理問題,真正屬于思想品德問題的是極少數。當然,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合理的疏導,那么很有可能轉化為思想品德問題。因此,要求德育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它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不良后果。其次,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可采取集體討論,心理講座,班、團活動等形式解決;對極少數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需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總之,“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