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核心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學核心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學核心論文

篇(1)

1.1一般資料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中第五篇醫藥、衛生類R1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所收錄的26種期刊為研究對象。

1.2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過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聯網分別對26種雜志名稱進行搜查,發現自建網站的對網站基本信息進行統計。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全文數據庫、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評價參考系統等搜索各雜志自創刊以來至2013年的所有數據信息,包括載文量、被引頻次、下載量、影響因子、H值等進行下載統計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數據庫已收錄信息為準,期刊的序號依照要目總覽的順次排序。

2結果與分析

2.1基本情況主辦單位:26種期刊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有4家,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或與其他單位聯合主辦的有13家,其他學會主辦3家,其他單位主辦6家。創刊時間:50年代創刊2家,70年代創刊5家,80年代創刊15家,90年代創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雙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數:6次入選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選3家,4次入選3家,3次入選的4家,2次入選1家,3家期刊首次入選。

2.2期刊網站建立情況期刊網站的建立是順應現代互聯網社會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實現期刊編輯辦公自動化,降低辦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預防醫學、衛生學類26種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獨立域名網站(不包括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大型期刊數據庫上網),占73.1%。期刊網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紹、編輯委員會介紹、稿件在線處理、期刊在線閱讀、新聞公告、聯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實現“在線投稿”、“在線審稿”、“在線查稿”等稿件在線處理功能,方便了作者與審稿人員。19種期刊網站均期刊目錄,包括往期及本期目錄。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實現全文開發存取,有調查表示,科技期刊實現開放存?。∣A)可提高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另有6家網站通過鏈接CNKI或是辦理會員等方式,付費閱讀,。

2.3期刊的載文量情況載文量作為期刊計量學指標的基礎和基本參數,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有時也被作為遴選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標之一。對CNKI收錄的26種期刊的載文量分析,發現總載文量、年平均載文量最高的為《中國婦幼保健》雜志,分別達到26萬多及900多篇,為旬刊出版雜志;期平均載文量最高為《現代預防醫學》雜志,為半月刊出版雜志,高達84篇。總體分析,半月刊雜志期載文量較高,平均為78篇;月刊雜志期載文量平均為39篇,雙月刊雜志期載文量最低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頻次、下載頻次被引頻次是指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指標可以客觀地說明該期刊總體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國內多數學者認為論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載均應作為衡量論文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3]。通過CNKI數據庫檢索發現,被引頻次最高雜志為《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接近13萬次;被引頻次在5~10萬的有5種雜志,被引頻次<5萬的有20種雜志。下載頻次>100萬的有6種雜志,30~100萬的有14種,<30萬的有6種。

2.5影響因子影響因子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的被引用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該指標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級指標。通常認為其值越大,該期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經查CNKI數據庫,26種期刊綜合影響因子最高值1.133,為《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數期刊H指數定義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時間內,有h篇論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數h即為該期刊的H指數[5]。從定義可以影響期刊H指數的因素為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和對應論文的引證頻次,也就是說,期刊H指數綜合考慮了期刊論文的質與量[6],H值越高,表明該種期刊的影響力越大。目前H指數在科技期刊評價中得到了較廣泛應用,研究學家認為H指數在期刊評價方面有其特質,有其獨立性[7]。從表3中可以看出,26種期刊H指數跨度比較大,數值從26~92,《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中華流行病學雜志》H值最高,分別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數>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40的有8家。

2.7期刊文獻主要專題的被引頻次通過CNKI中國學術文獻參評價考系統,按學科對26種期刊進行被引頻次情況搜索分析。選擇醫藥衛生科技學科,選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醫藥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5種主要專題進行搜索,對總被引頻次前5位的期刊的發文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下載分析,見表2。其中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專題總被引頻次最高為《中國公共衛生》雜志,醫藥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專題總被引頻次最高為《中國衛生經濟》雜志;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專題最高為《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臨床醫學專題最高為《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基礎醫學最高為《中國公共衛生》雜志?!吨腥A流行病學雜志》在各專題中的篇均被引頻次均較高,說明其在我國預防醫學、衛生學領域內的重要地位。

篇(2)

1、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取向上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也就成為難以避免的客觀現實。加之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網絡化的革命。也帶來了各種意識形態的碰撞和各種思想的跨國界交流,也有力地促進了價值取向上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而當代大學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學校園由封閉轉向社會開放。成為一個“小社會”。大學生生活在這樣多種價值觀密集交織、激烈碰撞的環境下,必然受其影響。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趨勢已明顯顯現出來。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錢”、“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生活觀念,如贊同“提倡雷鋒精神”的學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拜金價值觀,同意“金錢至上”的學生占3.98%。有堅持“報效祖國”的學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學生占51.81%。

2、價值追求的實用化。

伴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我國社會正在發生一場根本性的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認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帶來極大的沖擊。他們不但強調社會價值,也注重自我價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價值觀中的精華,而且注意吸收傳統價值觀中的精華,開始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傳統價值與西方價值的對立統一中建構現代價值觀。但是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和競爭法則易使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得到強化。使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膨脹。從而產生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等不良行為,使“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許多大學文學社團冷冷清清,做文學夢的青年越來越少;大學社團的發展更看重經濟因素,拉贊助、尋求投資已成為大學社團最時髦的活動。有些社團活動的積極意義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賽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為少數人的“成名”。校園文化的世俗性體現了大學生功利、金錢意識的增強。

3、價值選擇的矛盾化。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價值思維和價值選擇方式尚未定型。傳統的與現代的、理想的與世俗現實的價值觀幾乎同時對他們產生影響。如此,便造成了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矛盾、對立與沖突。當代大學生的觀念意識與實際行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不一致性的現象比較明顯。他們大多認同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道德準則。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應具備的新的價值觀念,但同時對于社會上流行的不良風氣又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和追隨。大量調查報告都能證明,大學生口頭上追求理想,實際上崇尚實惠;有強烈的愛國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識,卻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期待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有成就事業的愿望,而又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多數大學生認為應該以集體利益為重,但是真正要他們為集體和他人做事情時,很多大學生卻斤斤計較,不愿主動參加或以各種借口拒絕參加。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內容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所差異,這是社會轉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適應。然而,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無序性,要化解大學生出現的困惑、迷茫、盲從。必須通過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引領、統攝、整合多樣化的價值觀,通過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來調適、規范多元價值觀,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不再無所適從,而認同、歸依于符合民族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價值評判標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那些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從深層次科學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堅持以作為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為我們提供了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強大思想武器的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代大學生只有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堅定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一位就是堅持的指導地位。高校要堅持用發展著的統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核心內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會主體共同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中國經過近現代的曲折徘徊與浴血奮戰,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積極探索與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能有效發揮本國優勢且取得了輝煌成就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歷史成就確實能使當代大學生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但他們又是沒有苦難記憶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個思想多元化的開放社會,所以主旋律的高揚顯得更為必要。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深入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正確認識改革過程中出現和積累的矛盾。并樹立解決矛盾的信心。大學生既應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又應看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奮發有為,建功立業。

3、堅持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主旋律。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拼搏奮進、振興中華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既是激勵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發展壯大彌足珍貴的強大精神支柱,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培養,是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應有之義。一種理想信念,如果不能體現為某種精神,如果不能表現為某種狀態,就不能發揮推動力的作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體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其成為全民族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4、堅持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關鍵?!鞍藰s八恥”是中國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在當代的體現和發展。是為應對商品時代社會成員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價值理念導向。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八榮八恥”的深刻內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使其從對社會主義道德與核心價值觀念標語口號層面上的抽象詮釋變為大學生內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體尺度。自覺應用到具體問題的實際分析與價值判斷中,才能有效地發揮其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撐與價值引導作用,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精神動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動指南和抵御各種不良思潮侵襲的強大盾牌。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三、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正確處理幾個關系

1、根據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趨向突出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價值取向一元論和多元化的辯證關系。由于價值取向一元論具有普遍的范導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義,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所以教育大學生自覺地認同、維護社會一元化的價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義?!皻v史經驗證明。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失去統一的價值目標。就會陷入相對主義和由此帶來的行為非理性主義與分散主義的混亂不堪,使民族和民眾喪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會轉型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社會轉型、市場經濟使得利益主體、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現多元化,很容易產生價值相對主義。使人們競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國家的利益于不顧。其次,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道德判斷能力和形成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以期通過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對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價值時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選擇。最后,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任何社會統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其社會成員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礎,也都是在這一基礎上達到普遍價值認同的結果。由于一元化的價值觀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廣大個體的共同意愿和價值理想,所以它對于每一個個體都具有權威性,使每一個個體自覺地去遵守與維護這種一元化的社會價值觀。

2、根據大學生價值追求功利化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人作為一種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質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質的需要和生理的滿足。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人作為宇宙中的高等動物,又不能僅僅滿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質的追求。人之為人,人之不同于動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駕御物質、金錢的能力。在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我們被周圍的金錢誘惑、功利追求、物質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圍下,我們的價值觀教育就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一方面,要承認和肯定人的物質追求的合理性,因為這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們的精神,使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遠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縱物質的能力,成為金錢、物質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其次,要注意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沒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決定著人能否超越現實的存在。價值觀教育一定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方面來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絕對不可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一方面,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觸到大學生的心靈。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學生認識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內在王國,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時。一個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發展他們的高級精神需要,進而把大學生培養成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據大學生價值選擇矛盾化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教育中要與社會生活接軌,將“知”與“行”結合。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教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有一定的利益導向相配合,否則就無法形成健康的社會心態?!敖逃且环N導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導向?!雹硪虼?,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當與社會生活接軌,充分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并以此來落實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社會生活接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不斷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從而認識自我。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逐步實現社會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們學到社會規范和公共逆德準則。增強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鍛煉意志品質,培養吃苦精神和節儉意識,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西方社會的“義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導公民、青年學生通過服務社會來體驗奉獻的樂趣,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要倡導和推動學生更多地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公益勞動、“三下鄉”活動、幫貧扶貧活動等,把價值觀的構建從課堂延伸到社會,由理論轉向實踐,并在實踐中深化。在社會實踐的內容安排上。應充分考慮青年人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選擇適當的時機和恰當的形式來達到預期效果,同時要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培養評估的重要參考。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優秀價值觀。借鑒了近現代社會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蘊含著幾千年人類文明曲折發展歷史的精華積淀和深刻的當代科學哲理,引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是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廣大教育工作者應以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精神,共同擔負起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自覺把“育人”貫穿于“教書”的全過程,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要求,堅持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在營造濃厚輿論氛圍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潤入學生的心田,自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內容策略

[論文摘要]隨著社套的深刻變革,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實用化和矛盾化等特點。構建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根據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價值取向一元論和多元化的辯證關系、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價值現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作為青年中最富有創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大學生群體,能否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美旭.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3):117.

[2]王海柳.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負面影響[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7):25.

篇(3)

1信息技術與設趣激情的整合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關鍵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激發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難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初三幾何《圓》第一課時,教學一開始,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一組馬拉車的畫面,車輪分別采用正方形、正多邊形、圓形……,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本堂課的教學情境中。這時,學生一看,倍感親切,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學習之中,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使學生“課伊始,趣亦生”。并帶著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圓》這一章節的學習、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整合,同學們躍躍欲試,言之有物,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2信息技術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整合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含義是很廣的,它包括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索新規律,得出新結論,直至提出新理論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是創新教學的歸宿。

2.1縱橫變通,拓展思路,培養學生應變能力

例1如圖1,設點C為線段BD上的一點,在線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連結BE,交AC于M,連結AD,交BE、CE于P、N。

(1)問圖中有幾對全等三角形;

(2)試證明:AD=BE,ND=ME,NC=MC。

這是一個極平常的題目,但如果我們從運動的觀點進一步研究,問當ECD繞點C旋轉時,(1)中哪幾對全等關系不變?(2)中哪些等量關系不變?

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作兩個公共頂點為C的正ABC和正ECD,連結AD,BE。教師用鼠標拖動點D使正ECD繞點C旋轉,就能連續產生如下的圖形。不難發現ACD∽BCE及AD=BE的關系在運動中保持不變。上述圖(3)(5)是兩個常見的問題,但不少書上都是以孤立的習題形式出現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后,并不一定能對解上圖中(2)(4)題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來研究本題,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圖形是連續變化的,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幾個題目,而是一類問題,有利于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相反,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研究,就要分別畫出許多圖形,然后分析、判斷、論證,這樣花時多,難度大,又不易掌握。從這一思路出發,學生可以創造性地解決諸如具有一個公共點的兩個正方形等許多問題。

2.2展現過程,發展能力,把數學實驗引入課堂

例2講“弦切角定理”時,利用幾何畫板做如下設計,可展示過程,以發現規律。

首先,可用電腦演示:當弦切角一邊經過圓心時,

(1)弦切角是多少度,為什么?

(2)∠CAB所夾的弧所對的圓周角∠D是多少度?為什么?

(3)此時,弦切角與它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有什么關系?

通過實驗,學生不難發現,它們都是直角。

接著,教師繼續演示并提問:以A點為端點,旋轉AC邊,使弦切角增大或減少,觀察它與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最后給出證明。這一展現過程,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間,使學生不僅值得發現過程,而且領會到規律成立的依據,使認識進入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高度。

3信息技術與自主學習的整合

面對未來,我們現在的教育宜在開啟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揚學生的人格。只有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拓展了想象力,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營造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氛圍。也就是由信息技術創設一個好環境,即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包括了解數學史,解題思路和方法,同上答題;通過BBS、收發E-mail交流學習心得體會、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且讓學生把網上學到的知識輸入電腦,讓全體學生得到共享,這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要求。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有了動力,發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反饋。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在合作中學,在實踐中學。使課堂教學能充分地面向全體學生,廣大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關心,增進同學間的友愛,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做人,也使教師在課堂中成為學生合作的伙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朋友。

篇(4)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F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篇(5)

1.普遍性大學生的核心能力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該普遍具備的,所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必須形成的品德、知識、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綜合素質。大學階段的教育,應該使每個學生都具備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能力。但是,當前的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核心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導致了大學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和企業的要求。《天下》雜志進行的《大學生準備度調查》顯示,94%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所培養的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應對職場的挑戰,86.7%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所學和職場需求有相當大的落差。

2.異質性大學生所擁有的核心能力,應該是其他社會群體所不具備的,至少是暫時不具備的。大學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核心能力,應當區別或領先于其它群體,它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這種異質性,決定著大學生和其他社會群體在競爭和發展中所處的不同地位。

3.穩定性大學生的核心能力,是經過相對較長的時間歷練和培養的,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例如,優秀的道德品質、堅強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質等。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穩定性,使得其最不容易被別人在短時間內趕超,同時也保證了大學生在一定的時期內,具有了競爭優勢。

二、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模型

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學生核心能力是不盡相同的。鑒于此,將大學生核心能力全部羅列是不現實的。即使能夠簡單的將其一一羅列,也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構架,在整理分析現有的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按照其不同種類及功用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得出核心能力的模型。按照此思路,筆者將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劃分為道德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生存能力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又包括若干具體的核心能力。

1.道德能力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的道德和品格修養,它主要反映了個體的倫理學特征,在核心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大學生的道德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了“堅持德育為先”,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但是,道德能力目前還沒有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吨袊髮W生就業》雜志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實際上,許多知名企業都把“道德品質”列在人才標準的首位。所以,必須將道德能力的培養,擺在尤其突出的位置。21世紀的大學生,道德能力維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熱愛祖國,堅持民主和法制的能力,堅持專業道德的能力,領導和提倡人類環境進步的能力等。

2.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去獨立地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個體的生物學特征。大學階段,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拓寬知識面,這對于改善知識結構、開發自身潛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21世紀的大學生,學習能力維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持有批評眼光的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處理新情況和難以定論問題的能力、主動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練自檢能力、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

3.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個體良好地應對社會事務,適應他人、適應社會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個體的社會學特征。社會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及其在社會上的發展勢頭和發展潛力。按照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的觀點,一個人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正是社會能力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能力素質,以應對社會的不斷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21世紀的大學生,社會能力維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溝通和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合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職場溝通能力、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成為國際社會公民的能力等。

4.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指以文化和社會的知識為基礎,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并且主動地做出判斷和行動,較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它主要反映了個體的心理學特征。生存能力是一個人面對未來、面對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F代社會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態的比拼,而這些正是個體生存能力的具體表現。現代的大學生,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只有擁有足夠的生存能力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21世紀的大學生,生存能力維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判斷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抗壓能力、抉擇決策能力、適應能力、換位思考能力等。道德能力決定做人的方向,學習能力決定進步的快慢,社會能力決定發展的潛力,生存能力決定處事的心態。他們分別從“德、智、情、意”反映了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四者從表面看來相互獨立,但實際上是互為促進的。一個人的成功必須建立在這四個維度的核心能力基礎上。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模型如圖1所示。

三、大學生應重點發展的核心能力

為了增強大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在分析了大學生的核心能力特征及其模型的基礎上,本部分重點探討大學生應該重點發展的幾種核心能力。

1.尖銳的反思、理解和堅持個人及專業道德的能力這是大學生道德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來源渠道日趨廣泛,人們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并逐漸走入“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信息和技術更新頻率加快的背景下,要求大學生對新事物的靈敏度及其理解和反思能力大大提高。大學生必須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各類信息中,準確地做出判斷,并能夠對各種社會現象積極進行反思,從而獲得不斷地成長。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浮躁情緒日益顯現,違反職業道德和專業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一些高等學校的部分教師和研究者,也出現了學術造假和編造實驗數據等專業道德淪落的情況。所以,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強化其恪守專業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2.持有批評眼光的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這是大學生在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呈現在大學生眼前的是一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批評的眼光,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模仿。未來的社會,必將是終身學習的社會。這就要求大學生不但要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而且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就必須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所以,在大學階段,除了注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還必須加強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只有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個人才能在今后得到可持續發展。

篇(6)

一、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

1、對波特產業結構分析理論的不滿:波特的產業結構分析理論雖然提供了對企業進行戰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說明了產業吸引力對企業利潤水平的決定作用。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利潤差距并不比產業間的利潤差距小,在沒有吸引力的產業可以發現利潤水平很高的企業,在吸引力很高的產業,也有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這些都是波特戰略理論不能很好解釋的現象。另外,波特的戰略理論還往往誘導企業進入一些利潤很高、但缺乏經驗或與自身優勢毫不相關的產業,進行無關聯的多角化經營,這方面不少失敗的案例也對該理論提出了疑問。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波特后來又提出了以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為核心的戰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幾乎涉及企業內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問題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戰略重點,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業重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多產業上都超過了美國企業,取代了美國企業的領先地位。為了趕上日本企業,美國的很多大企業紛紛進行重組和流程再造以謀求提高競爭力。重組雖然有時勢在必行,能夠使企業“變小”以改善短期績效,但這只是在糾正過去的錯誤,而不是創立未來的市場。一些精明的企業,在認識到重組企業是條死胡同后,轉而進行再造工程。再造盡管能夠使企業“變好”,但并無與眾不同,只不過是個優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業的競爭戰略,使企業不僅在現有產業內領先,而且能夠在未來產業繼續領先,保持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就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核心能力理論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經提出,就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研究的熱點。

二、核心能力理論研究的意義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之源:在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競爭日益激烈,產品生命周期日漸縮短。企業的競爭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轉瞬即逝的產品開發或戰略經營的結果,而被看作是企業深層次的物質——一種以企業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業生產大批量消費者難以想象的、新產品的智力資本的結果。在企業取得和維持競爭優勢這一過程中,企業內部核心能力的培養和運用是最關鍵因素,而經營戰略不過是企業充分發揮核心能力并把其運用到新的開發領域的活動和行為。因而核心能力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超乎尋常的戰略意義。

2、企業之間的競爭體現為核心能力的競爭:核心能力理論超越了企業之間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企業內部所有的戰略單元,將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升華為企業整體實力之間的對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壽命比任何產品和服務都長,關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避免目光短淺所導致的戰略短視。同時,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更多地是依靠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不是某項重大發明導致的重。因此,很難“壓縮”或“突擊”,即使產品周期越來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設仍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一方面使競爭對手很難模仿,因而具有較強的持久性和進入壁壘;另一方面,由于建設核心能力的投資風險和時間超過業務部門的資源和耐心,這個方面的明確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超越部門利益的局限,更多的從企業整體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及早把握未來市場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中。

3、企業的多角化戰略應圍繞核心能力來進行:多角化戰略作為企業尋求快速擴張的一種戰略被廣為使用,許多企業通過兼并聯合涉足眾多行業,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來,企業界又興起“回歸主業”的潮流,眾多大企業紛紛把與主業不相關的業務剝離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尋求發展。這一切迫使人們去思考企業經營的邊界在那里?以及如何決定企業多角化經營的范圍?運用核心能力理論則可以對上述問題給出一個較為圓滿的解釋。

三、核心能力的特征

盡管對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它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是在企業資源積累的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企業特有的能力,是企業的最重要的戰略資產。歸結起來,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價值性:核心能力對于提高最終產品的用戶價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用戶價值的來源。

獨特性:這種能力是企業所特有的,是“獨一無二”的。

難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業特定發展過程的產物,具有路徑依賴性和不可還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業很難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給企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產品/服務,使企業得以擴展到相關的新的業務領域。

動態性:企業的核心能力雖是其資源長期積累的結果,但它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演變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企業戰略目標的轉移,企業的核心能力必須予以重建和發展。

綜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多種能力和技巧的綜合。從知識角度來看,它不是單一學科知識的積累,而是多學科知識在長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積而成。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識別準則

如何來判斷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個準則:

1、用戶價值:核心能力必須特別有助于實現用戶看重的價值。那些能夠使公司為用戶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稱得上是核心能力。區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標準之一就是它帶給用戶的價值是核心的還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這種區別,我們可以把本田公司在發動機方面的技能稱為核心能力,而把其處理同經銷商關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能力必須對用戶所看重的價值起重要作用,但這并非意味著用戶能夠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這種核心能力。用戶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處,如顯著的可靠性(汽車、攝像與錄象機),形象的清晰度(攝像與錄象機),使用的方便性(計算機)等等,而不是提供這些好處的技術細節。

2、獨特性:可合格地定為“核心”的能力,必須具有競爭上的“獨一無二”性,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服務相比,具有“獨特的”風格/效用,而不是在產業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它必須是公司層次的、持續優異于其他競爭對手的。例如,本田汽車公司的汽車發動機,明顯地優異于其他汽車公司的同類產品,其獨特性的形成是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2年或幾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況下,企業人員發現某種能力極其重要,在行業中尚未引起重視和發展,則可以把它定為“潛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規劃和開發。

3、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過未來市場的大門。有的能力在某一業務部門看來可能是算得上核心能力,經得起用戶價值和特殊競爭力的考驗,但是,如果無法想象能從該項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或服務,那么從公司的角度來看,該能力就夠不上核心能力。例如,本田公司的發動機上的獨特能力,使它能進入各種不同的產品——市場。

4、難以模仿和替代性: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積累起來的,是許多不同單位和個人相互作用產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競爭對手很難模仿。

五、核心能力管理

對企業核心能力進行管理的基礎在于核心能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產生,從企業內部而言是企業知識的生命周期和知識的創新周期的互動關聯所引致的;從企業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環境的演化所制約的。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這里著重扼要地闡明核心能力管理中的四項關鍵工作。它們是:核心能力的選擇;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部署;核心能力的保護。

1.核心能力的選擇

核心能力不僅決定了企業現有產品/服務的競爭能力,而且還決定著企業創造未來商機的能力,因而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公司在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時必須同時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這種能力是否能給顧客帶來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這種能力是否比現有能力向顧客提供利益來得更加有效。在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時,應關注于在增加客戶價值方面贏得領先地位,而不僅僅是某種特殊產品或“經營計劃”。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導致了隨身聽(Walkman)、移動式CD放映機和“口袋型”電視的發明和創新。由此可見,為未來建立何種能力,先要考慮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類的顧客利益。在這里,首要的是為顧客提供哪種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慮其技術上的可行性。

2.核心能力的建立

首先,建立核心能力需要知識的積累和綜合。為了有效地進行這種綜合工作,必須有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交流和聯系,因而建立和發展聯系與溝通的網絡,是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條件。

其次,需要有掌握多學科知識的“通才”。這種人才在提高綜合能力方面,比這“專才”更加重要。譬如說一個汽車公司要在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必須把廣泛的各個技術領域,包括燃燒工程、材料科學、電子學、流體力學等的有關知識和技術進行綜合,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傳動鏈。在這里綜合的能力,和發明與創造同等重要。

再者,建立核心能力同樣需要講求效率與效益。雖說建立核心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經年累月的工作,但如何更迅速、更經濟地把核心能力建立起來,是建立核心能力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這里要把“內外結合”這點牢牢掌握好。一方面要注意調動內部力量作為建立核心能力的主力軍,在作“自制”和“外購”的決策選擇時,要注意怎樣能更有利于本身“核心能力“的成長與發展。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經濟、節約和迅速”的原則,不失時機地利用外部資源,包括:小規模的有目標的并、

購;特許證合約;合資經營;建立同盟;等等。不論何種方式,目標在于經濟地從外源(包括競爭對手那里)“借用”盡可能多的構成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技術。

另外,建立核心能力,需要有長期的戰略伙伴(聯盟)。當今,技術與人力資源的全球市場已經建立,為更好利用外部資源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運用“外力”方面,建立密切的長期戰略伙伴(聯盟),是當今世界各大跨國公司普遍采用的戰略措施。例如,法國的消費電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從那里學習日本的先進制造技術。這里必須指出的,在快速發展能力方面來說,從別人處學習與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是同發明創新同樣重要的。因為,采用“角色”和“榜樣”的模式來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縮短時間,又可減少風險。

3.核心能力的部署

為了使公司核心能力得到充分運用,或是在公司所屬的各部門或經營單位(SBU)間共享,或是進入新的市場,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內部重新部署核心能力,將它從一個部門或一個經營單位轉入另一個部門或單位。在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從而使它們的競爭能力和效益出現很大差異。有的企業雖然擁有很強的核心能力,具有許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卻不善于依靠和運用他們進入新的市場和機會,使企業發展速度緩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業雖然擁有的核心能力不如上述那些企業強,但是卻能充分利用這種能力,把核心能力的載體適時從一個部門或單位轉入另一個急需此種人才和能力的單位,獲得了更多進入新市場、新領域的機會,使企業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發展速度成倍增長。因而要充分發揮既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必須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和組織管理上建立有效人才應用機制和制度。在思想認識上,要使人們認識到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僅是產品之爭、市場之爭、資源之爭、機會之爭,而是各企業之間能力的競爭。不僅是擁有能力之爭而且是使用能力之爭。競爭對手之間,誰能充分利用好擁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誰將是競爭中之勝者。

4.核心能力的保護

企業最高管理層必須堅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能力不被消蝕和散失。核心能力的積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經營、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護,核心能力的消蝕和散失是很容易的。因而保護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造成核心能力領先地位丟失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有:高層管理對保護企業核心能力健康地成長認識不足,掉以輕心;由于注入資金不足而使核心能力枯竭;由于部門細分時把核心能力分散,以致無人負責對核心能力的統一照顧和管理;在同戰略伙伴合作過程中,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核心能力交給了對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機構時,不經心地把核心能力也劃給了(或賣給了)對方。轉要保護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公司必須學會區別開不良經營業務和蘊藏在這個業務部門中的潛在的核心能力。正確評價核心科技人才的業績,并能根據他們的業績給予應有的報酬和精神激勵,也是保護和培植核心能力的重要措施。

六、以往研究評述

篇(7)

1.2教學理論較為落后在我國各類院校的教學工作都是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上已經開始全面地實行新的教材體系和課程標準,這種全新的教學理論提倡學生們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同時也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學習或是與同學相互協作而完成學習任務,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中職院校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卻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論,對于教材體系和課程標準也沒有進一步地開發,從而限制了中職語文的發展。

1.3教學內容過于隨意在中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統一的課程標準,那么也就無法有效地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時,很多教師都會感覺到無從下手,學校選擇的語文教材針對性較差,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都沒有明確的規定,教學內容過于隨意,這就大大降低了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4評價方式也較為落后在中職院校就讀的學生,由于他們不會受到高考因素的干擾,所以在中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地提升教學評價的形成性。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我國中職院校的教學評價工作仍采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方式,在考核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效果時,都是以試卷的分數來評價的,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大大地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果。

2中職語文教學和職業核心能力的整合策略

2.1逐步轉變師資團隊的教學觀念在中職院校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是核心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具備較強職業核心能力的技能應用型人才上,教師也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教師具備非常高的執教理念和專業素質,那么才能培養出具備較強職業核心能力的學生。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形勢下,市場的需求對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理論,創新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充分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

2.2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語文課程的教學體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體系實際上就是普通高校語文課程教學體系的縮影,而這與“能力本位”的中職院校的教學理念并不適應。在中職院校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工作過程這一因素,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不斷地完善語文學科的教學體系,根據學生們將來可能所從事職業的實際需求來安排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們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

2.3強化應用寫作,培養從業技能作為中職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對于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的中職院校中,還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而語文學科作為一項基礎課程,其也應是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服務的。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強化提升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不應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應先明確語文學科和學生專業學科的關系,從而對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這樣才能確立最為合適的寫作能力的提升方法。另外,還應開設與學生專業課相關的寫作課程。比如,電子商務專業就可以開設商務文書的寫作課程,而文秘專業則可以開設公文寫作課程,切實地提高學生們的從業技能。

篇(8)

體育經濟是以發展體育事業為根本目的的,體育經濟學是圍繞體育事業發展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聯系;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等體育實踐的特點和一般規律;人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習慣對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的影響等等;體育資金的有效利用、體育行業的投資與收益等。提高各種投資在體育實踐中的收益,使投資的效益最大化。我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績。第一,隨著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體育經濟研究者的付出,我國體育經濟研究收獲了一大批優秀成果,包括體育經濟學相關專著的發表,體育經濟學相關學刊的發展等。第二,體育經濟學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第三,高校對于社會經濟學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積極的促進了體育業的發展。當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社會在發展、體育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在不斷的擴展,只有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才能適應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1.2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在體育經濟學發展前,我國的體育業發展相對滯后,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無足輕重。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身娛樂、體育競技觀賞等的興趣日益濃厚,形成了迅速膨脹的消費市場,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使社會產業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的第二產業發展,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了更多的機遇。同時,體育經濟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就業的實現。并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體育經濟學的核心理論

2.1體育經濟學研究的現狀分析

我國體育經濟學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績。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發的深入,當前的體育經濟學研究已不能滿足體育行業發展對經濟理論的需求,體育經濟理論亦不能科學的、全面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第一,目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經濟學理論分析、解決體育行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對于體育經濟理論體育的構建研究不足。第二,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對實踐經驗的概括較為成熟,對于實踐概括的加工、提煉、升華不夠深入,體育經濟學理論對于體育經濟實踐活動的指導力不足。第三,對于國外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成功過于極端。要么全盤否定,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理論到社會主義國家不適用。要么盲目借鑒,對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真實情況考慮的不足。但不論那種情況都不利于我國體育競技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第四,對于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導致了理論研究的滯后和盲目。一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基本的經濟學特點,應為經濟學屬性;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體育產業、體育消費、體育投資等,應為體育學屬性;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多學科交叉屬性。像這類的分歧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并制約了體育經濟學對體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2.2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趨向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增長的物質財富為人們的精神追求鑒定的基礎,更多的人開始重視體育消費。體育經濟實踐的發展豐富了體育經濟學理論,促進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快速發展。同時,體育經濟作物社會經濟的一部分,與整體經濟有著情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復雜化促使體育經濟的發展也日趨復雜化,這就要求研究者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拓展體育經濟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從實踐出發提高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體育業發展中大眾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市場等因素,將其作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性研究。此外,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的體育經濟已逐漸的與國際接軌,受國際一些思想、理論的影響,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以促進其對體育實踐活動更廣范圍的指導作用的實現。

2.3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

體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換而言之經濟是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反之,體育也的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我們一定要看到經濟與體育的內在聯系,理解二者的重疊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屬性爭執。對于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要結合實際,聯系我國的基本國情,以體育經濟實踐為基礎,科學的、事實求是的進行概況、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另一方,客觀的、理性的借鑒其他理論成果,結合實踐對相關理論進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適應我國體育業發展的體育理論體系。在體育經濟發展中,“人”是發展的核心理論,對于人力資本論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資本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我國雖以政治經濟學作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異己”,應結合我國國情、制度以及現狀,科學的、理性的對該領域較成熟的理論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資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例如,對體育教育、體育保健等進行投資,提高人在體育技能、體育保健知識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獲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等。這一過程就是一個人力資本形成的過程,在我國體育經濟實踐中真實的存在過程,因此不可忽視。產業組織論是產業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體育業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拓展了第三參與,對相關的第二產業也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需重視對產業組織論的研究,使這一理論能更好的指導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體育經濟業的繁榮。體育專利權、商標權、冠名權等知識產權都屬于體育業無形資產,此外,體育業的無形產權還包括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特許經營權等,這些產權的保護和利用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和體育業發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觀存在于體育行業的財富。因此,對于無形資產論的研究對于體育經濟學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無形資產形成中,“人”投入了相應的資金、智慧等成本,促進了體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提升了體育業的經濟效益。此外,體育業的無形資產可用貨幣競相計量,屬于可交易商品。同時又具有產業經濟效益、供給的有限性等特點,利用無形資產論對其進行研究,并結合體育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行分析、利用,對于促進體育業發展極為重要??傊?,體育經濟的核心理論是以體育經濟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對體育經濟發展過程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發現和提煉體育業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以理論為基礎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

3.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

3.1體育經濟學定位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對于提高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效率、效果極為關鍵。在體育經濟學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幾點。首先,實踐是一切理論發展的基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必須重視現實中的體育經濟現象和體育實踐,通過對體育領域各種現象、實踐的總結、思考、分析獲得更高層次的體育經濟發展規律,從而利用體育經濟的相關問題解決體育利于所發生的各種問題及經濟現象,促進體育業的發展。其次,重視“人”的因素對體育經濟現象的影響,通過對人的活動、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體育活動中的各種行為、需求等變化規律,以促進體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再次,理清體育經濟發展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索體育實踐中各種因素的相互滲透、影響等,通過研究分析提煉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經濟規律,用以更好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

3.2體育經濟學科學定位的思考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體育經濟現象及實踐研究中,人們不斷的發現、總結其經濟發展規律。然而體育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體育經濟發展,也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對于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首先,在當前理論研究基礎上,全面的掌握、分析體育經濟發展的各種規律、特點,聯系實踐在體育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基礎上對該學科進行定位。其次,對于體育經濟學定位過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領悟,不能盲從他人觀點,輕易做出結論。例如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面對體育經濟學的“體育學屬性”、“經濟學屬性”、“多學科交叉屬性”這三種不同觀點,一方面,要聯系實際,通過對體育實踐中經濟現象的發生、體育實踐問題的解決等對其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屬性定位,以創新思想求得該學科的最有利發展途徑。再次,研究定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關鍵,對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現象,深入體育經濟發展的核心,找準影響體育業發展的關鍵進行定位。第四,人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動力之源,對于培養的定位要聯系社會實踐,突破學科差異、思想差異,以人力資本論為基層,培養多元化人才,促進體育業和體育經濟學的發展。

篇(9)

1.創設問題情境

在講這節課的內容之前,應當事先要求學生自行練習制作簡單的幻燈片,等正式開課后,筆者拿出準備好的范例與學生自行制作的幻燈片進行對比。由于學生事先已經參與到實際制作之中,因此在實際上課時積極性很高。對比完成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問“:你發現自己所制作的幻燈片與老師提供的幻燈片之間存在哪些區別?”當然,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對于各個層次的學生也應當有選擇性地調整提問內容,比如說向高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時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美化與設計的?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來說,將問題內容變為:請你談談自己的作品與老師的范例存在哪些設計上的區別?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說出兩個作品之間的不同點。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設計討論

當提問結束之后,不同層次小組的學生對于幻燈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這時筆者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設計的幻燈片作出進一步處理,要求組內每一名成員都參與討論,讓小組成員自行進行分工。筆者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建議:組內成績落后的成員可以負責對幻燈片背景的著色工作;中層次的學生主要負責幻燈片的版面設計工作;成績較好的學生完成音視頻剪輯制作這部分內容。最終再由小組內所有的學生共同對“初成品”進行討論修改,并得出最終方案。

3.學生合作設計當各個小組都完成了合作討論環節之后,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很好的擴展,這時筆者要求學生可以進行實踐操作。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創造力來制作幻燈片,運用各種操作設計方法,憑借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幻燈片,可以說每組學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操作設計的。若成績較高的學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務,我們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識來幫助他們進行拓展;若成績落后的學生完成起來相對困難,則我們應當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保證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夠完成學習目標。通過上述三個環節的設計,能夠非常明顯的地體現出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思想內涵,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它在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10)

一、學校核心文化的提出

在當代學校管理中,文化管理被譽為最高層次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學校變革中,學校十分注重學校文化的建設。據我們所做的諸多實際考察和大量文獻分析,當前的學校文化建設不外乎有兩個線索:一是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這三個層面來人手,另一個是從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多個方面著手。然而我們看到,在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甚至有的比較嚴重。比如:我們到任何一所學校去考察,都能看到學校的制度名目繁多、比比皆是,但是它并沒有變成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態度和自覺行為,違背者有之,回避者有之,逃避者也有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文化;同樣地,物質也不等于物質文化,精神不等于精神文化。還有人把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概括為“五重五輕”: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

學校文化建設除了與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如文化的定義、性質、分類、產生的方式等多種因素相關聯之外,還與學校的歷史、學校的領導、教師的假設、教師的態度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其中的每一個因素本身又是很復雜的,比如:文化概念可以說是世界上定義最多、分歧最大的概念;關于教師的假設更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門。為此,學校文化建設除了前文所述的兩種途徑之外,還應考慮尋求一種新的思路,另辟蹊徑。本文從學校教育的本質和學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學校核心文化的概念,即從學校文化的核心著手開展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核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著名美國組織文化學者斯肯的文化定義。斯肯把文化界定為群體在解決外在調適與內在整合的問題過程中所習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設,比較適合學校文化范疇。它包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校所有顯性的文化成果,如環境中的建筑、產品、裝飾品、稱呼的方式、情感表達、可見的常規和儀式等;第二個層次是學校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包括組織成員共享的策略、目標、哲學等;第三個層次是學校成員基本的潛在假設,包括無意識的、想當然的信仰、觀點、思想等。學校文化的“第一層次”是顯性的,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是學校(校長)最為關注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較好的;“第二層次”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卻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三層次”是教師潛在的個人假設影響著課堂、教學、行事態度與方式,這是學校文化建設中被忽視的方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難點。由于這一難點的突破關鍵還在于學校成員對多元價值觀的認識和辨別、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共享,所以當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應從學校核心文化人手,抓住重點,才能突破難點。

根據學校教育的本質、人的發展的機制以及學校管理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學校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學習文化、服務文化以及探究文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充分發展唯有依靠學習,學校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學習,所以學習是學校組織的核心;從教育和管理的角度,為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和主動發展,教育是一種服務,學校是一個服務型組織;在此基礎上,學校的進步和提升唯有靠創新,教育創新要靠探究,探究成為學校變革的一種行為方式,成為學校發展的一種思維模式。

二、學習文化及其建設

(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習已成為人的一種至關重要的生存責任,也在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生存方式,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學會知識、技能,而是要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創新;學習不僅包括個體的學習,還將擴展到團體組織的學習、行業部門的學習、國家民族的學習;學習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技能,還包括態度、方法、道德、行為;學習的方式不僅包括正規的、系統的學習,還包括非正規、自發的、偶然的學習。從時間上,學習不再是分階段的,而是持續一生的活動,從一個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終結;從空間上,學習是無圍墻的,不僅限于學校,還有家庭、社區、網絡、工作場所等。

(二)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而言,學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態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營造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和校園書香氣息,是學生學習文化建設的根本。

第一,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要素。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首先必須明確自主學習的七個要素:為什么——動機問題;誰——學習主體問題;什么——內容問題;如何——方法與過程問題;何時——時間問題;何地——空間或環境問題;怎么樣——評價問題,包括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

第二,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果從學習活動的類型來看,可以有符號性學習、感知性學習、動作性學習、交往性學習以及上述幾種學習的綜合形式(我們不妨稱之為綜合學習)。實際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遠遠不止這些,他們各自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第三,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倡導學生“每日十問”:今天我上課認真聽講了嗎?今天我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今天我全身心投入學習了嗎?今天我與同學相處和諧嗎?今天我為班級做了什么?今天我鍛煉身體了嗎?今天我是否保持良好的心態?今天我遵守學校各項規章了嗎?今天我有哪些收獲和進步?今天我心存感激了嗎?

第四,通常意義上,教材是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但是在現代學校組織中,信息網絡資源、人力資源(如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做報告甚至兼課)、社區資源、社會實踐等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促進發展的重要源泉,為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三)教師通過學習學會教學

教師的成長、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職前培養所獲得的素質也只是為從業打下一定的基礎,甚至只是一部分基礎,更多的知識尤其是相關的能力是在職后的工作中獲得的;在職培訓固然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師自身的學習、交流、反思、研究、實踐。教學是一門科學,教育理論包括教育觀念對教學實踐起著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因而學習教育理論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經驗同樣不可忽視,教師需要通過交流向他人學習;教學還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向自己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研究中學習,對教師來講更是不可或缺。

(四)建立組織學習的機制和制度

建立組織學習的機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確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工作中的學習是為了工作的學習,是解決工作中問題和困難的學習,所以教師應該把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第二,組建全員學習共同體。在學校里,所有的師生員工都是學習者,通過“學習”,學生、教師、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后勤人員聯系在一起,組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目標和利益。第三,制訂相關的學習制度。學習制度內容很多,如學校學習制度,教研組、年級組、各學習系統學習制度等,尤其重要的一種就是個人學習制度。第四,建立多重的子學習系統。為確保學習落到實處,除了學校組織本身是一個大系統之外,構建多重的子學習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如領導班子系統、中層干部系統、教研組長系統、學科組系統、年級組系統、班級任課教師系統等。第五,建立激勵組織學習的考核和獎勵制度。

三、服務文化及其建設

(一)學校為社會服務

學校為社會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校要依據社會的需求培養與發展學生。學生,一方面作為一個生命體,自身的身心按其遺傳規律在成長、成熟;另一方面,還有一個社會化的問題,教育正是要根據社會對人的要求,把未成年的學生培養、造就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歷史的主人。第二,學校要教育學生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學校為社會服務,歸根結底是要使其培養的學生能夠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學校必須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民族精神、全球意識的教育,必須強調教育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二)學校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第一,確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顯而易見,現實的學校,特別是我們的教師,主要是將學生視為教育的對象。相對于教師而言,學生是次要的、被動的,是一個“弱勢群體”,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沒有確認學生是學校的主人。作為服務業的學校教育,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校辦得如何、教育教學工作如何是要以學生是否滿意為尺度、以家長是否滿意為標準。

第二,努力保障學生權利的實現。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已經申明,學生是權利的主體,學校教育要遵從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學校要切實尊重、保障并實現學生的生存的權利、安全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在現實的教育中,諷刺、挖苦、謾罵學生等現象時有發生;不允許學生聽課、占用學生上課時間、改變教學計劃等現象也可以見到。

第三,要確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途徑,把為學生發展服務落到實處。構建激勵型與欣賞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構建立體化的大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學習資源;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外活動,包括各種實踐活動主要在于滿足學生特長發展需要;班主任等各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與溝通,解決思想認識與心理不適等問題;學校的各種管理在于保證服務質量的提高;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和資源在于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保障;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與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能力。

(三)教為學服務

第一,確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教的目的(即通常人們所說的教學目的)是著眼于學生主體的建構,著眼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主體人格的塑造和主體性的發展。為此,教學中要授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義務,提供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轉換角色,改善教學行為。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作為直接的任務來看待;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而不是為教“錦上添花”;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而非支持教;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要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

(四)校長為師生員工服務

校長要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和誠摯的服務態度。校長要為學校的每一個人服務。校長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設優良的環境,要為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搭建寬泛的平臺;校長要為教師發展、成長創造最有利的條件,要為教師提供脫產進修、晉升、晉級的機會,要為教師的工作創設最優越的環境,改善教師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師的生命質量。

四、探究文化及其建設

(一)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

從人類學習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接受與探究兩種,然而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學生的接受學習,忽視學生的探究學習,導致學生機械記憶、思維呆滯、缺少創新。探究作為學生一種學習方式,不僅符合學科發生發展規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新精神以及優良的思維品質。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相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知識的來龍去脈,重視知識的建構過程,重視知識的應用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的思維和行為。

(二)讓探究成為教師的工作習慣

雖然課前要備課,教學要預設,但課堂是情境化的、隨機化的,是未知的,在這種意義上,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學實踐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更是需要探究的,隨著認識主體的哲學和經驗的不同而不同。我們曾以“新課程背景下一堂‘好課’的標準”為題展開廣泛的討論,120多位教師總結了自己的經驗,12個學科教研組也形成各自的觀點。比如,有人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課:以理念為靈魂,以知識為骨骼,以能力為肌肉,以方法為血液,以教師為心臟,以學生為四肢,以氛圍為服飾,以效果為生命。

(三)讓探究成為學校有效管理的一種模式

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把管理科學原理應用于具體的實際當中,如何構建既符合政策法規又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學校管理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們所創立的校本教師教育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起始于我們對下面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和思考:學校工作可以分成哪幾類?教師教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處于什么地位?教師教育與學生教育是什么關系?校本教師教育與校外教師教育又是什么關系?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內涵、機制分別是什么?校本教師教育的目的、任務、內容、方法以及措施又都分別是什么?學校如何保障教師教育?校長如何對待校本教師教育?帶著這些問題(甚至困惑),我們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研究、一邊實驗,一邊實踐,逐步地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理念,比如“學生發展是學校的社會責任,教師發展也是學校的社會責任”“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也是教師發展和生活的家園”“教師發展是一個專業意識增強、自我建構、自我更新的過程”“把教師教育寓于學校管理之中”等。同時,我們也構建了校本教師教育的價值體系、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操作體系以及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許麗艷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建設[J],中小學管理2008(3):32-35

[2]楊騫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相關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3]謝翌,教師的假設:中小學學校文化的深層指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49—53

[4]楊騫,學生每日[J],中小學校長,2008(12):21-25

[5]楊騫,教師專業發展的“五步曲”啪,教育研究,2006(4):

上一篇: 西醫學論文 下一篇: 經濟學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91精品在线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喷奶水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