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生園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號稱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在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點發生,其蔓延之勢已覆蓋了我國5億多畝森林。
危害100多種植物的美國白蛾在遼寧、山東、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撲滅”,而且新疫點頻頻出現,現對北京已成包圍之勢,正在敲響北京的大門。
國槐的蛀干害蟲銹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東南部為根據地,局部為害國槐、欒樹,九十年代中期向東、西、北三個方向出擊,成為蛀干害蟲的優勢種,如今已成為北京市樹“國槐”新的重要蛀蟲。
從未過長江的北方蛀蟲臭椿溝眶象,在本世紀初,跟隨寄主千頭椿大舉入侵上海市,形成嚴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種毀滅性害蟲,遍及華東各省,如今又向東北擴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發現受其侵害,至2002年發生面積已達27萬畝,成災面積13.5萬畝,4萬畝松林在蟲口下瀕死或枯死。
杉樹、柏樹的重要蛀干害蟲雙條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陽,大有向東北擴散之勢。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積已達50萬公頃。
青楊虎天牛在黑龍江哈爾濱周邊地區再度暴發成災。
蔗扁蛾是我國新發現的一種鱗翅目鉆蛀性害蟲,危害香蕉、甘蔗等經濟作物,防治難度較大,如今已遍及華東、華中、華北、西南、東北等各地城市園林,危害植物達22科之多,除巴西木、發財樹、綠蘿、一品紅、棕竹、鵝掌柴外,全國各地尤其是城市園林許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楊樹爛皮病1999年春在東北全部及華北、內蒙古部分地區流行,被害致死柳、楊等綠化樹木近15萬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陜西、遼寧大發生,大連沿海地區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銀杏大蠶蛾僅在陜西就發生2萬公頃,東亞飛蝗在西北、華北再度暴發成災。
2003年春,長春市因凍害死亡楊、柳樹2萬余株,由凍害引發病害,嚴重染病的樹木3萬多株。
原產南美的水葫蘆,學名鳳眼蓮,作為畜禽飼料、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廣種植,后逸為野生,以極快的無性繁殖,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奪主”的心腹之患,占據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壞當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堵塞交通,給漁業和旅游業造成重大損失,嚴重地破壞了生物間生態平衡。
2問題分析
2.1綠化格局的調整改變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結構
園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間互相聯系并使之成為一體的紐帶。國外園林風格不斷傳入我國,植物配置和種植方式更加多變,如疏林草地、規則綠化等,打破了我國傳統園林格局。園林植物種類、數量以及綠化面積大幅度增加,改變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種類、結構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蟲、“五小害蟲”(蚜、螨、蚧、粉虱、薊馬)和生態性植干病害成為城市園林植物的主要病蟲害。
2.2綠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先決條件
害蟲與寄主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協同進化關系,可以說植物一栽下去就決定了病蟲害的發生程度,不合理的種植結構是病蟲害嚴重發生的源頭。
2.3城市生態惡化為病蟲害的發生開啟了方便之門
城市環境是由人工建造起來的特殊生態系統,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氣污染嚴重、光照條件不佳、人為破壞頻發;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堅實、透氣性差、土質低劣、缺肥少水、生長空間狹窄,這些直接導致了有害生物的大發生。當某種生態因子達到災變程度,而養護管理又長期相當不力時,生態平衡將被打破,園林植物病蟲害就暴發成災,發展成為自然生物災害。
2.4園林植物檢疫環節薄弱,外來病蟲猖獗
隨著國際間植物交流的頻繁,侵入型害蟲不斷傳入我國,而我們當地天敵尚不能馬上跟蹤適應,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喪失使侵入型害蟲比我國本地害蟲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嚴重危害100余種花卉植物的毀滅性食葉害蟲美洲斑潛蠅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從國外傳入的,并在短短兩年時間就遍及我國22個省區。
2.5氣候異常促使城市園林病蟲害大發生
在城市惡劣的生態環境下,園林植物生長勢極弱,這時氣候方面的因素則變成決定性影響因子。
1999年柳樹爛皮病大發生,國家林業局專家組確定為災變性氣候引起。2003年春長春大量樹木死亡也是由災變性氣候引起。
3對策:
3.1加強抗性植物品種的選育及應用
植物材料的選擇應以植物區系分布規律為理論基礎,以鄉土樹種為重點,以適應城市生態環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實,抗污染,抗凍害,抗病蟲,耐粗放管理等7個方面為樹種選擇的首要標準。
3.2從規劃設計著手,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
從尊重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出發進行園林規劃設計,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的原則,以喬木為主,實行喬、灌、藤、花、草多種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蔭型綠化,造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園林植物群落,形成一個多品種、多層次、互促共存、遮陰效果好的復層種植結構。
北方冬季景觀隨季節的更替而發生變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綠色,去與自然規律進行無謂的抗爭。
3.3加強養護管理,減少有害生物的發生
研究生教育以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結合點和至高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8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遠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高級人才的需求日益趨向多樣化,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人才需求越來越多,而目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尚不能完全滿足要求。1999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改革培養制度和培養模式。200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組織編寫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明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設計科學合理的培養過程;積極推進彈性學制的實施等內容。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更是從指導思想、主要任務、組織實施三個方面給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見。可見,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高層次人才是研究生培養工作中一項現實的、緊迫的任務。
本研究以“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研究生培養為試點,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為重點,以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標,構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而為推進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一、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明確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基本概念、范疇,調研清楚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歷史沿革和現狀,找出園林學科研究生現行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全面分析新型培養模式構成要素和關鍵環節,從理論層面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新型培養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根據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反饋,進一步修改培養模式,最終形成完善的園林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
(二)研究方法
遵循客觀性、發展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采用文獻法、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走訪調查法相結合)的方法調研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歷史沿革和現狀。調查的內容包括教學方面、導師指導情況、培養質量評定、研究生管理及能力拓展等方面。
二、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①培養方案中培養方向面窄、課程設置中課程較少,范圍較窄,學生選擇余地小,不利于研究生的多方向、個性化培養。②教學管理制度不規范,研究生課堂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③導師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部分導師工作責任心不強,創新創造能力有所欠缺。④研究生日常管理組織和制度體系尚不完善,研究生第二課堂活動數量少,質量有待提升,研究生個人綜合能力尚需增強。⑤研究生實踐動手能力、專業創新能力有所欠缺,難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高級人才的需求。⑥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評價標準體系不健全,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強,培養的各環節都存在一些重視不夠,把關不嚴等問題。培養質量實時監測和信息反饋機制尚不健全。
三、構建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針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定完善該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健全研究生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形成運轉有力的學生管理工作體制、全面實施以增強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信息反饋和綜合評價體系入手,構建具有理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一)根據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修訂形成了新的園林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新增了園林植物造景應用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兩個研究方向;同時調整優化了課程設置,增添了拓寬學生知識面、強化實踐技能、體現技術應用能力的6門專業選修課。
(二)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完善了研究生教學管理運行機制。采取多種舉措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形成以促進知識創新和能力培養為主導目標的研究型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制定規范教學日歷,嚴格按照教學日歷進行教學;制定修訂研究生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三)建設高水平導師隊伍,增強指導學生的業務保障能力。將在園藝學科和校外科研院所從事觀賞園藝研究工作的教授、研究員邀請至本學科,聯合成立導師組,學科之間的交叉、交流、融合,極大拓展了青年導師的知識面,創新能力得以增強。
(四)夯實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構建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健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級組織建設,形成了科學、嚴密,旨在加強研究生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的組織體系,加強化建設。制定了系列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涵蓋研究生思想教育、素質拓展、先優評比、行為管理、安全保障等在內的制度體系。
(五)多措并舉,切實增強研究生素質。加強了條件建設,依托“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在原有校內科研創新平臺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山東農業大學城鄉風景園林研究院、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綜合實驗室、園林校內實訓基地,并積極建設校外實踐創新基地。倡導學生積極從事科研活動,激勵學生自己確定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定期舉辦林學院研究生學術論壇和階段性學術交流報告會,濃厚學術氛圍,開闊學術視野,提高其科學研究和論文撰寫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做專題報告。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的分類指導。起到豐富生活、培養愛好、形成專長、增進身心健康的作用。多種措施的實施,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創新、動手操作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六)完善培養質量實時監測和信息反饋機制,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制訂了一系列事關培養質量的評價辦法,每學期一次研究生、導師人才培養質量座談、調研會,每年度一次畢業生跟蹤調查,涵蓋了從研究生復試、課堂學習、課程考試、能力培養、中期考核、學位論文、畢業答辯、工作表現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考核評價和監控督導機制。
四、新培養模式的應用及效果
該培養模式從2008年9月開始在2008級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點研究生中實施,后擴至2009、2010級學生,經實踐檢驗,有力提升了園林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研究生的科研素養、學術素質、綜合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養和學術素質得到較大提升。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顯著增長,質量明顯提高。研究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二)研究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評價得到顯著提高。該模式實施后,研究生社會競爭力得到增強,就業情況有明顯變化,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得到提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反饋良好,總體評價較高。
該培養模式的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輻射帶動效應,并促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循環。該培養模式已在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實施三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林學、水保等相近學科專業相比,產生了明顯比較優勢。受其影響,林學院內林學、水保等學科也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借鑒其做法,推廣其經驗,相信隨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將會產生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與此同時,隨著園林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就業層次的提高,近年來園林學科的招生狀況趨于火爆,每年研究生報名數量達到招生名額的3倍以上,每年招生人數在30人左右,占到學院研究生招生數量的一半,同學院其它學科相比,具有比較明顯的生源優勢,好的生源又為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奠定了基礎,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推進了園林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聞. 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73-75
[2]崔慧霞等. 護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9-50
[3]劉紅奎等. 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2) 35-36
[4]牟艷娟等. 提升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模式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2) 78-79
[5]陳新忠等. 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1),4-6
[6]馬林剛等. 優化培養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7(3) 41-43
作者簡介:
1.前沿聚焦: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資源產業學科前沿、生產實踐前沿問題的觀察性、前瞻性論文。
2.工作研究: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有關科研、管理、推廣工作中的總結性論文或調查報告;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法和經驗性論文。
3.資源•產業:刊登農業、林業、土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及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產業經營、創新與發展的論文。
4.環境•安全:刊登生態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論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論文。
5.經濟•管理:刊登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旅游經濟、綠色食品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有關論文;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論文。
6.生態•旅游:刊登綠色生態、生態工程、生態控制;生態旅游、旅游規劃、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建設的論文。
7.園林•園藝:刊登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工程、園林技術;花木園藝、果蔬園藝、育種栽培方面的論文。
8.動物•畜牧:刊登動物科學、動物保護、畜牧科技方面的論文。
9.農林•植保:刊登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論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綠色材料工藝、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論文。
11.能源•技術:刊登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論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綠色食品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儲運流通方面的論文;農產品加工、林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綠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征稿對象
歡迎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積極賜稿!
稿件要求
1.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
2.文稿內容格式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3.論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為宜,參考文獻不少于6條。
4.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和一稿多投。
5.編輯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內回復,全部稿件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確認。
6.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E-mail、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編輯聯系有關事宜。
7.投稿方式: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或通過郵局投寄,并請注明:投稿《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
聯系方式
編輯部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中建大廈1804號郵編:430074
E-mail:
一、基本情況概述
北京林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共建的“211工程”國家重點大學。該校園林學院是我國建立早、規模大、師資力量強的園林教育基地。園林學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為創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專業,1999年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為旅游管理專業,2002年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成為首批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截至2010年,為國家培養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600名、碩士40余名,并對全國各地高校和景區的進修教師、管理技術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圍繞人才培養建議重組旅游師資團隊,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與機構設置框架的束縛,整合院內或校內乃至校外各種旅游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構建面向旅游景區的“六項全能”(滿足食、宿、行、游、購、娛需求)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專門人才培養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檔次。在培養人才的環節上樹立“以教學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科研為發展導向”的大旅游教育觀,按照“產— 學—研”一體化的思路,構建教學—實訓—科研一體化的開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實行旅游景區與院校結合的管理運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區的運營,成立相應的培訓機構,為旅游人才培養鋪路架橋,保證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達到理論功底深厚、實踐技能熟練的標準;在辦學方式上以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教師互訪、學術交流等形式,積極開展和加強國內外橫向聯系,實現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質量向國內高水平看齊、與國際接軌。依托所在的園林學院,面向旅游規劃、旅游景區的管理與建設,培植專業特色。應特別關注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管理與建設,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農村生態景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郊野公園、世界自然遺產等。
二、團隊建設任務
1、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
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的組合模式,重點在學科創新與發展方面下功夫,在整體上提升旅游管理學科的學術統一性,加速本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2、平衡教學團隊的專業結構
現有教師的專業背景集中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林學、外國語等方面,這與旅游管理學科的跨學科特點還有一定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科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影響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力度與廣度。旅游管理學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學、文化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倫理學、人類學、美學、風景園林學和林學等多學科。在不斷完善學科專業結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該學科的優勢力量,打造北京林業大學旅游管理學科特色。
3、構建教學團隊的教學與科研平臺
目前學科沒有教學科研載體,學科團隊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鮮有機會參加專業相關課題以及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造成社會影響力與學科知名度與國內同學科相較差距逐漸擴大,使得學科在專業前沿探求等方面機會少、后勁不足,從以往研究生畢業論文可以明顯發現,目前學科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體驗、旅游影響、統計方法等方面,盡管這些研究對于夯實學科發展基礎具有重要作用,但卻較少涉及學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術與方法、旅游規劃技術、生態旅游核心技術等的相關應用性的研究,這與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注重應用研究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由于沒有教學科研載體作為學科團隊交流的平臺,學科師資之間學術交流較少,出現研究方向與課題的重疊,無法更好地發揮學科交叉互初具優勢,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論文課題方向較為集中,也無法體現目前學科所具有的生態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規劃和旅游文化四個研究方向。
三、團隊建設途徑
1、研究與建設
(1)團隊特色
①旅游管理學科團隊由從事旅游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擁有博士學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讀。此外,多為教師具有在美國、日本、英國、芬蘭等國的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②團隊教育背景多元,由園林、林學、地理、管理等組成,學術結構交叉性好、互補性強,學科發展比較平衡。
③團隊以青年教師為主體,思想活躍、樂于進取,有較強的團隊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與教學、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團隊教師在旅游規劃、生態旅游等方面均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
⑤團隊重視學科交流與對外拓展,與學界與業界均建立了廣泛的交流機制,這些交流與合作為學科發展了拓展視野、加速了學科總體水平提升。
(2)專業特色
北京林業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是在園林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旅游管理教學團隊吸收了我校園林教育的經驗、融合了旅游學科的特點,形成了以園林學為背景,融生態旅游、旅游規劃設計、景區管理、旅行社、會展企業等方向于一體的特點鮮明的旅游管理專業特色。
(3)課程特色
①課程門數多,課程體系完備。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三種類型,專業基礎模塊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地理學、旅游資源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環境解說、旅游調查方法、節事及活動策劃、旅游英語、旅游綜合實習等,專業核心模塊包括旅游規劃、旅游文化、旅游景區管理學、旅游市場營銷學、會展旅游策劃與管理等,專業選修模塊包括生態旅游導論、旅游地學基礎、旅游心理學、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語口語、世界遺產概論、旅游社會學等,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特色”的培養目標。
②內容更新快,實踐應用性強。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對旅游管理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多,與產業活動結合緊密,教學內容緊密與行業特點相適應。
2、配套建設
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教學條件建設、隊伍建設(包括對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以及配套教學管理措施落實和制度建設等,簡要論述所在單位為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各項措施。
(1)創新性教學改革措施
①在對目前旅游行業發展和旅游教育對策研究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分布開展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建設;
②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特點,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鼓勵雙語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新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探索。
③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通過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和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等形式,推行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實驗教學或實踐性教學
①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實習課程數量較多,主干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有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環節的加強,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
②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一般都給工作實習或指導教師的科研和設計實題進行,科研與實踐選題比例大于80%,學生的畢業論文與設計均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
(3)教學資源建設
根據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培養的特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重點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學科與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飯店、會展公司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為學生廣泛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性課程奠定了基礎。轉貼于
(4)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建設主要是積極參加學校的網絡教學建設體系,部分課程已進入教學平臺,具有全套教學文件和教學課件,為學生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照項目任務書中關于在項目執行期間的改革活動規劃,深入總結自項目生效以來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各項研究與改革,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以及各類教學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點論述項目研究的整體思想、調研結果、推進情況和初步實施效果。
學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報考,擴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學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報考的人數,尤其是高素質考生的報考人數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質量。
學校的知名度除了取決于學校的歷史積淀外,還取決于學校現實的辦學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林業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業大學雖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大學,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所以林學為主導的單科性大學,學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招生質量。近幾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發展的機會,在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林學、林業工程學等學科為特色,理、工、文、管、經、藝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試辦研究生院,在全國林業院校中率先進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開始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擴大,招生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學學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為163人,2003年高達900人。僅1999年至2003年間的招生人數就擴大了5倍。以前報考我校的生源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本校和其他農林院校的畢業生。近年來,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及全國其他綜合大學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擴大,招生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二、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
嚴把培養質量,是提高學校知名度,進而提高學校招生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各個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研究生生源競爭激烈,如果在報名條件、入學考試、錄取及其后學習、考核和畢業論文的要求上比較嚴格,將會影響本校的生源。但我們的體會是,只有嚴把學生入學和培養質量關,培養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一致認可,學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質的考生。些學校,只為盲目擴大生源,降低入學門檻和培養標準,短時期內達到了擴大招生規模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卻損害了學校的聲譽,長期下去,考生和社會最終會擯棄這些學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使他們真正能學到知識,增長能力,順利地成為生產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質的考生報考,最終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質量,實現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我校通過碩士生提前攻博、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資助研究生在國內外高水平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建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制度、建立優秀論文激勵機制、資助出版優秀博士論文等措施,顯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質量。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是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塊試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學科和木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兩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博士論文,林業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國農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國大學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參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語學位統一考試,我校碩士生的一次通過率達到62.3%,博士生達到41.6%,已進入北京市高校先進行列。
三、多渠道籌集科研經費
研究生的培養和本科生不同,培養目的主要是為企業和教學科研單位培養具有獨立科研能力的高級科技人才。只有具備一定的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才能得到保證。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一名碩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養經費為9000元,3年需要2.7萬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養經費為1.1萬元,3年需要3.3萬元。林業科學具有明顯的特點,它主要研究的對象樹木和森林生長周期長,進行科學研究環境艱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經費較多。因此,林業高等院校要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就必須擁有較充足的科研經費。但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一部分導師的研究經費明顯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養計劃無法落實。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導師和學校有關部門在積極申報國家自然基金和各類國家科技項目的同時,加強和地方及社會上各單位的橫向科研合作,彌補科研經費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導師和學校有關部門廣開各類科研項目的申請門路外,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研究生培養基金,通過多種途徑、籌集經費,資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科研經費不足的學生。2001年資助33人,投資13萬元;2002年資助53人,投資20萬元;2003年資助70人,投資25萬元。我校計劃在多方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資助人數每年增加20%,資助金額每年增加25%,加大資助范圍和資助力度。
四、對專業學位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
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一種新型的學位類型。與林學及相關科學碩士學位相比,農業推廣碩士(林科)專業學位的主要特點是側重于應用,為林業技術推廣和林業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針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為保證招生質量,我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嚴格按照以下程序進行:按照國務院學位辦下達的當年錄取限額,根據考生入學考試的總成績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并對擬錄取人員進行復試,復試著重考查考生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村發展工作的潛在素質、崗位經歷和業績。為了向農業生產第一線上的優秀人才傾斜,保證符合招生條件的優秀在職人員有更多的入學機會,真正達到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目的,對有中高級技術職稱,或獲得一定級別獎勵的基層單位業務骨干,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錄取。在培養方面,針對農業推廣(林科)研究生注重應用的特點,我校在云南、貴州、福建、江西、浙江、廣西、山東、山西、遼寧、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區建立了教學實習點,許多應用性和現場性強的課程均在教學實習點進行。在論文選題方面,要求農業推廣(林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和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先進性。上述措施的實施,使我校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在林業生產單位和社會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隨著學校聲譽的提高,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人數穩步增加,近年來的招生人數一直居全國農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保證。
五、就業狀況對學科招生質量的影響
一個專業的就業率和考生的報考數量和質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學科和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大,就業率高或就業前景看好,這些學科和專業的報考人數將會顯著增加,招生質量也會相應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學科和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小,就業率長期偏低或就業前景不好,這些學科和專業的報考人數將會減少,招生質量也會相應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及對國計民生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有重要基礎作用的學科專業外,在國家招生計劃允許的范圍內,向那些社會需求量大、就業率高或就業前景看好的學科和專業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林業經濟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近年來的招生和就業均很好,生源質量較高。我校已有計劃地提高這些專業的招生比例,將研究生的擴招名額適度地向這些學科傾斜。
六、積極有效的宣傳
有的放矢,積極開展宣傳活動,針對考生的各種問題,解疑釋惑,對學生的報考和招生質量的提高有積極促進作用。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項目的力度,相應的科學研究項目大量增加,林業戰線上對高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業科學的高級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業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單位,應結合當前這一大好形勢,在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中廣為宣傳,積極引導高素質的考生投身到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宏偉事業中來。
1999年以來,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國建立了10余個招生基地,派專人在全國不同地區進行了數十次招生宣傳,宣傳地區的研究生報考和錄取人數明顯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有效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招生信息或在影響面廣的報紙等媒體上進行招生宣傳。我校每年舉辦2次咨詢會,深入到院系學生中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引導和促使一批素質較高的應屆畢業生報考本校研究生。
一、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專業技能課程,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重點是開闊藝術視野、增強文化底蘊、深化設計思想。學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設計和學術研究潛力才能厚積薄發,成為有可持續發展力的設計工作者和研究者。
針對上述人才培養要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將“中西文化史”課程列為設計藝術學學科中的主干學位課程,自2005年開始已經連續開設7年。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主體為藝術設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藝術設計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本課程以歷史發展為基礎,以中外傳統文化藝術為載體,以時間和空間為脈絡線索,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發源地的國家、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藝術成果,著重分析社會、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和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較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關系。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外文明發展歷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學的意義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藝術修養和設計創作水平,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成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側重點
中西文化史課程是高等院校文史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文史專業學生一般有中外歷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等選修課程作為本課程學習的基礎,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文獻等方面知識作為支撐。因此這些專業中,中西文化史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章節分列細致,課時量大,教材有相當深度。而面對藝術設計專業則要結合專業特點、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層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學內容講授、教學側重、教材選用與編寫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本科一般系統學習過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設計史課程,有些學生還具備一些中外建筑史、園林史、裝飾藝術史等藝術史論知識。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設的中西文化史課程要與學生此前的知識結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不能重復已熟知的內容,要在原有基礎上加深理論分析與闡述,并進行內容上的拓展,補充學生在本科階段所欠缺的知識。由于課時較之文史專業要少很多(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開設此課只有32課時),在內容設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點,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筆者結合上述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將教學大綱確定為中國文化史部分以歷史年代為線,介紹從史前至明清歷代文化。以講授思想史為核心,重點分析歷代思想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講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臘文化的特點與成就及對后世西方文化的影響;其二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介紹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重點比較中西藝術精神與藝術風格的不同。內容設置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識羅列,從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歷史,最終回到分析藝術風格成因和藝術文化內涵的落腳點上。
三、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形式與考查形式的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學生輕視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學習,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識的問題。授課、考查方式的單一化很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直觀感受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考查評價方法上以課程論文或考試試卷作為考查形式,易使學生為輕松取得學分而敷衍,寫作課程論文過程中抄襲現象嚴重,或死記硬背教科書和筆記上的考試題目重點進行答題,無法體現學生獨立分析和深入研究與理解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中西文化史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查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課內指導教學與課外自主研究教學相結合。在第一節課上提供給學生課外研習的文獻目錄,要求學生跟隨課程進度研讀文獻與參考書,教師在課上進行綱要式的講解與重點問題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寫書評和文獻綜述的環節。這樣解決了課時少和內容多之間的矛盾,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其二是聯系歷史分析現實,將歷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現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由學生思考并確定要陳述的話題并準備好相關資料和演示課件,在課堂上進行陳述、演示和提問,大家就此話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并展開熱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學生在這樣的討論課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為今后寫作專業研究論文積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選題,同時鍛煉了分析、表達、辯論能力。學生的演示課件作為考查成績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課件制作有文字、圖片、視頻、音樂、動畫、整體界面設計,引入大量藝術作品、考古文物圖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識。其四是走出課堂進行直觀體驗式教學,通過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報告、感想、資料收集作為一份課程作業來完成。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和開展,是為了改變目前高等藝術教育中重視現實功利,輕視學術理論學習研究的不良趨勢,通過改革使學生認識到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每個學生的思想、獨立個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發揮和展現。通過教學探索,樹立嚴謹的學術風氣,使學術熱情不斷高漲,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隨著職業分化越來越細,職業的技術含量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規格、大批量、高層次的特點。專業學位的設立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積極嘗試,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發展專業碩士學位的歷史較長,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而我國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因此發達國家的相關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總結并合理借鑒。
1.專業學位的特性。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二條規定:“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深入理解專業學位的特性,是開展相關的招生和培養工作的前提。從目標來看,學位大體上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學術”研究為方向的學位,另一類是以“專業”實踐為方向的學位。它們分別體現兩種不同的傾向和價值觀念。學術學位教育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側重“學”,即理論與研究;而專業學位教育則以專業實踐為導向,側重“術”,即實踐與應用。
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是從事帶有明顯的某種特定職業背景的工作,如教師、醫師、會計師、律師等。這些專業人士一般來說具有六個方面的特點: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責任;深入掌握某一專業領域知識;具備熟練技能及出色的實踐表現;在理論、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判斷及決策能力;整合知識及管理控制能力。
2.國外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狀況。
2.1美國。
美國是世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在二戰后專業研究生教育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已經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層次分為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兩個層次。在博士研究生層次,全美有500多個學科領域可授予博士學位,除傳統的哲學博士以外,有56種博士專業學位。在碩士層次,專業性碩士學位種類眾多,建筑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圖書館科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護理科學碩士、社會工作碩士等專業碩士培養規模很大。到90年代,美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的比例已占整個碩士學位獲得者總數的55%以上。
2.2英國。
英國碩士和博士層次也按研究型和專業型兩個導向培養,其教育質量基于畢業生學習產出維度進行評估。英國工程碩士畢業生學習產出分為一般學習產出和專業學習產出。英國工程博士的能力評估包括: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工業設計與社會需要的判斷能力;團隊精神與領導能力等。根據英國教育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2003年至2008年期間,英國每年授予的專業學位數占授予研究生學位總數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是發展專業學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日本專業學位發展過程中,顯著特點是將專業學位的設置與相關職業資格準入直接掛鉤。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定義,專業學位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碩士研究生課程,它一般根據某一特定行業而設,而職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職業所具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等基本準入條件。
1999年9月文部省(2001年后改名為文部科學省)修改研究生院設置基準,創設專業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會計、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衛生、技術管理、知識產權7個領域設置專業學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3.1教育規模較小。
雖然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在最近幾年有較大的發展,但專業學位教育規模與實際需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讀專業學位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僅占在校研究生總數的25%左右。
3.2社會認同度不高,就業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的心中,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碩士相比,還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畫等號,認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臺的政策,畢業后就業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肯定會處于劣勢,用人單位尚未認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
3.3教師的不全適應,專業學位教育的學術化傾向。
專業學位應運而興,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由誰來培養?現在的大學教師,大都仍然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重點還是以課程教學為主,對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用型要求。
3.4專業學位與職業或崗位任職資格之間的銜接不緊密。
目前,我國除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與國家“注冊風景園林師”職業資格有一定聯系外,其他專業學位都沒有與職業或職業資格相關聯。我國在《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中明確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
4.國外專業學位教育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啟示
4.1加強媒體宣傳,增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同。
利用強勢媒體進行正面引導,逐步增強人們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教育的認識。要使人們認識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的自身特點: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人才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與應用能力強;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授予相應專業學位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4.2推行人性化和彈性化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
首先,逐步擴大高校對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靈活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屬于選拔性考試,需要突出個性化的特征。高校應按照自身情況合理設置招生專業,招生考試需要更多的靈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學習與教學方式體現靈活性。可采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教學方式,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知識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師可通過各種網絡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也可以采用遠程教育的手段進行教學,師生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論文指導。
4.3實現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創新。
我國高校應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樹立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教育理念。在制訂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計劃等方面,應依據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針對性強,學有所用,多為地方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4.4加強培養環節,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單位要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要使所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能被社會接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要在培養環節上下工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深入研究與專業學位相適應的相應職業領域的特點和需求。同時,教學還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使培養的研究生不僅能很快在用人單位里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發能力。這樣才能使用人單位充分認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才能使畢業生更具價值、更有社會吸引力。
4.5調整課程體系,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匹配。
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試匹配,就實質而言是一種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有很多種行業資格考試,如司法考試、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等。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將這些執業要求列入研究生培養體系中,既能讓學生學到標準要求或行業規范,又能增強其取得執業資格的能力或從業能力。具體的銜接方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要條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職業資格考試的優惠條件,即參加資格考試時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試。
4.6實現專業學位論文的創新。
根據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有些專業可以不要求寫學位論文,而以有一定技術性、創新性和應用推廣價值的調查報告、畢業設計、技術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畢業論文;有的專業適宜要求做學位論文的,論文撰寫則可以以工作崗位和承擔課題等為依托,使研究與工作實際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保證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應用價值。
4.7大力加強基地建設,推廣“雙導師制”培養模式。
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離不開相關職業領域的支持。要加強與地方行業的聯系,研究行業的特點、需求,將相關專家引入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來,實行校地聯合、校企聯合。培養單位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觀念,重視構建一支適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師資隊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學科研評價體系。可聘請相關行業領域的專家擔任教學實踐指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培養;對“雙導師制”中校內導師和行業導師職責進行細化,實施各司其職、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漢.文一,鄭雪,鄭敦淳,等譯.現代人格心理學歷史導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另外,如果你想主攻純藝術類的,一定要準備好你的作品集。很多大學會對學生進行不是非常正式的面試,主要是想通過與你交談了解你的學習計劃和過去的相關經歷。如果你有一些實習或工作經驗,會對你的申請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對語言和藝術功底有要求外,很多大學會很看重你的本科成績,所以你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好,而且英國大學研究生導師也會關注你本科的論文課題,你最好在大四的時候就開始聯系一些你感興趣的英國大學里的導師,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
利茲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MA Urban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相對比較新的課程。這門課程注重于分析和創意設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個人和專業素質。
學習的科目包括設計、計劃和管理城市環境以及發展創新理念,課程本身包括很多城市設計和改善社區等項目,學生們會直接參與規劃和設計。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通過完成不同的項目進一步提高技能和擴大知識面。
學生們會由經驗豐富的導師們指導。另外,學校提供多媒體工作室、國家藝術圖書館的資料和制作模型的設施等。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藝術設計學院提供MA Art as Environment,學生們主要通過參與設計實際的藝術項目來掌握研究方法,學習藝術環境理論,并通過參加討論會、專家講座以及和研究機構的交流,把設計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該學院給學生們提供工作室和設計藝術項目所需的各種材料,包括木頭、金屬、玻璃、水泥、布料、照片、印刷器材和電腦設備等。學院安排的課程相當緊湊,要求學生有獨立完成專業作品的能力,希望學生本人能積極發揮主動性,在入學前明確研究課題。
伯明翰城市大學(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的MA Landscape Studies適合想要繼續深造或轉行將來從事園林建筑方面工作的學生。學生讀這門課程之前,最好有在城市規劃、建筑、藝術與設計、林學或園藝方面的工作經驗,或者具有園林建筑學的學士學位。在英國,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比較熱門,所以申請這個專業一定要提早進行。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熱門話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計劃到2015年實現全日制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各占一半的目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1]因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研究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以CNKI學術總庫(2002—2011年)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內容分析法,從文獻數量、相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專業學位類別、比較研究文獻、中文關鍵詞等五個維度展開統計分析,試圖闡述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以期為今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樣本選擇
1.抽樣。打開CNKI學術文獻總庫,輸入主題“專業學位”并含“研究生教育”進行高級檢索,且對每篇文獻進行諸篇查閱,以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出2002—2011年這十年間的1199篇文章。檢索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從中剔除年鑒、記者報道、日報、人物與學校介紹等非學術文章,得到有效樣本1047篇。
2.對樣本的討論。研究的樣本是中國CNKI學術總庫“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2002—2011年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學術文獻總庫里的文獻總量萬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價值的中文網站之一。目前已集結了7000多種期刊,近1000種報紙以及眾多的博士、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以及國內外1100多個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內容是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并以數據庫形式進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內容可信可靠,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科學決策的依據。對于教育研究熱點的分析,可以通過關鍵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因而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統的主題標引類型恰能反映出學科的屬性以及研究熱點、發展方向,能較好地提供給用戶與學科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文獻,[3]因此所取樣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對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排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來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亞軍等人發表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近10年來,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9年開始,文獻數量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長率就到達68.2%;從圖1中可以直觀的看出,10年來,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況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后,上升趨勢增強,在2010年,增長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擴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作為專業碩士進行培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種新增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分別將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著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等內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點,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當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4]隨著政策的出臺和相關會議的召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教育開始加速度前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關。
2.對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僅44篇,占文獻總量的4.20%。從表3的數據變化上看,文獻數量呈波浪式增長,高峰值出現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論文數量最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主要部分。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10年趨于平穩,2011年急劇上升。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變化,與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關系。學位論文體現的是創新,是研究生經過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學術成果,前期的準備時間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現研究成果的一年。不過,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極少,10年中僅有4篇,數量是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趨勢緩慢上升,2011年緩慢下降。相對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夠的關注。碩、博學位論文是經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成果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創新中的主要群體,所研究的領域是引領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有待依賴在校研究生在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群體中主要的研究主體,更應該拓寬視野、前衛創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層剖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通過對碩、博學位論文所采取的研究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較少。
3.對不同專業學位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除了將專業學位分類統計外,剩余的文獻均歸類到其他綜合論述的文獻上(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個專業學位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甚少,合計379篇,僅占總研究文獻的36.1%。所研究的專業學位類別共29個,文獻數量大于10的僅有9個專業。分別是工程、臨床醫學、教育、農業推廣、體育、公共管理、軍事、法律、藝術。其中,以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臨床醫學碩士(57篇)、教育碩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試共有39個專業開設了專業碩士。其中,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出版、林業、應用心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審計等10個專業學位的研究處于空白。從表4的數據變化上看,對29個專業學位的研究基本都處于震蕩波動的變化形態中,并且在2009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當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理論、經驗方面尚有不足。“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俗稱‘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直到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大約10%。在社會上,專業碩士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5]但是,隨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相信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國設立了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涵蓋的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金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警務、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心理、藝術、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筑學、工程、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林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領域。涵蓋的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有:教育、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杜玉波強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6]可以說,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著極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項亟待深入開展的課題。#p#分頁標題#e#
4.按照同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較
研究進行統計由表5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較研究的文獻甚少,僅有42篇,2011年的文獻數量最多(13篇)。以美國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一,相關文獻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數量與美國相差4.4倍。由此可知,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碩士教育比較研究》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較研究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4),并在2010年急劇上升。美國是專業學位教育的發源地,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發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參考對象。“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其藍本取自美國,雖然目前還僅僅處于初步的模仿階段,起步比我國還晚,但鑒于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與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仍有必要。”[7]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在科研工作中,同國外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本國的教育狀況,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取得權威的研究成果。
5.對專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統計
“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統計分析某一時段的學術熱點和升降趨勢,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徑。盡管此類基于數量的評析往往較少涉及熱點問題本身的具體內容和意義,但是只要分析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長度,收集的數據充分且具有足夠的覆蓋面,則此種研究方法就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顯示,關鍵詞總個數排名前七位的分別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744個)、(研究生)培養(模式)(163個)、工程碩士(65個)、(教育、培養)質量(保障)(58個)、臨床醫學(53個)、問題(現狀、對策)(53個)、教育碩士(49個)。由此可以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工程碩士”、“質量”、“臨床醫學碩士”、“問題(現狀、對策)”、“教育碩士”等是近10年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這個結論也印證了的統計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較研究的關鍵詞相對較少,僅有“美國(比較研究)”(32個)。另外,“應用型人才”(6個)、“結構”(5個)、“學位制度”(5個)等關鍵詞尚少,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表6中沒有教學、導師等與之相關的詞語。盡管培養模式的簡化公式:培養模式=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中包含著教學部分,但將其作為關鍵詞,專門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還未受關注。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處于弱勢。“教學如何教”、“教師哪里來”都應該成為今后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
研究生培養單位根據社會需求自主確定不同學科、類別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據培養要求分別制定培養方案,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所以,報考雙證在職研究生是參加一月份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統一考試,考試相關內容介紹如下:
報考時間:
每年10月份網上報名,11月中旬現場確認,12月底參加統考,3月中旬公布國家線,4-5月復試調劑,9月開學。
報名官網: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簡稱研招網
招生專業:
金融、應用心理、口腔醫學、應用統計、翻譯、公共衛生、稅務、新聞與傳播、護理、國際商務、出版、藥學、保險、文物與博物館、中藥學、資產評估、建筑學、軍事、審計、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規劃、公共管理、社會工作、農業推廣、會計、警務、獸醫、旅游管理、教育、風景園林、圖書情報、體育、林業、工程管理、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藝術、中醫等。
報考條件: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獲得國家承認的專科學歷后滿2年或2年以上(從畢業后到錄取當年9月1日)。
3.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報名參加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旅游管理碩士、工程碩士中的項目管理、教育碩士中的教育管理、體育碩士中的競賽組織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歷(以畢業到入學的時間計)。
2.大專畢業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3.有研究生畢業學歷或已獲碩士學位并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歷者。
參加單獨考試需要滿足:
大學本科畢業后在本專業或相近專業連續工作四年,政治表現好、業務優秀、已經發表過研究論文(技術報告)或已經成為業務骨干的在職人員,經本單位和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推薦,并且是為本單位定向培養或委托培養的考生。
考試科目:
英語、政治、數學或專業課一、專業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