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婦產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在20-23歲之間;女生占65.5%;74.4%的同學來自農村;74.7%、17.5%的同學分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六級。
(二)課堂教學效果
1.學生對婦產科學感興趣的程度及對婦產科學難易程度的評價
98.3%的同學對婦產科學感興趣,其中最感興趣內容所占比例排序為:生理產科學(32.8%)、不孕癥與輔助生殖、婦科疾病、婦產科學基礎,病理產科學、計劃生育;最難掌握內容中以病理產科學所占比例最大,為30.6%。
2.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情況
學生不同能力得到提高,認為專業外語得到提高的人數最少。
3.婦產科課堂教學方法的優缺點
99.6%的學生認為婦產科課程內容安排合理;85.7%的學生認為課時過少;與內、外、兒科對比,72%(165/229)的同學認為婦產科課堂教學有以下優點:教師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學;采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大部分老師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講解,提高學生興趣;教學態度嚴謹,條理清楚,富有激情;同時75%(172/229)的同學指出婦產科教學存在以下不足:個別教師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師生互動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三)教學需求的調查結果
1.對推薦課外書籍的看法
57.2%的學生認為需要推薦關于婦產科學新進展、婦產科學臨床病例分析的書籍及教學視頻。
2.對課程中適當增加專業英語授課比例的看法
58.1%的學生認為不需要增加專業英語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學習時間緊、外語基礎不好。
(四)學生對教學方法的看法
1.教學方法重要性排序
更多學生認為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視頻、動畫等)、教學模型及授課教師結合臨床經驗或科研經驗,講述經典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為重要。
2.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或意見
88%(202/229)的同學對改進婦產科教學提出了以下建議:
(1)增加學生討論及進入臨床觀摩的機會;
(2)增加課時,提高部分教師的教學效果;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
三、對策初探
(一)提高師資隊伍的實力,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由調查可知,學生最感興趣內容是生理產科學,學生也指出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將分娩過程等抽象內容具體化。可見,良好的教學方法和高質量的授課技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和源泉。教研室集體備課,教師們相互交流,針對每個疾病制定一個更好、更符合教學實際的系統授課方案,提高每一位授課教師的授課技巧,為改善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改進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多方面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
多元化教學是21世紀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指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方法,結合授課內容與學科特點進行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調整與轉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在婦產科教學中實行多元化教學,就是要立足于婦產科學的特點,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條件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與吸收狀況,采用并變換多種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的過程。在教學需求的調查中,部分學生希望教師推薦關于婦產科新進展的書籍及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增加新知識新的講解,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多媒體、模型等教學工具有助于將抽象內容形象化,還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結合調查對象中有25.3%的學生未通過四級、專業外語能力提升較少及醫學信息全球化的現狀,教學中應加大專業外語授課比例。此外,課間增加病案討論內容、小組討論與教師指導等多形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可適當運用并推廣開來。
2制定課程的整改方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2.1“兵馬尚未動、糧草卻先行”
針對學情開展教學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制定一套符合教改的整改課程體系是前提。教研室深入調查研究,研究探討并分工合作,以符合學生的要求為前提,符合教改要求為準繩,每人擬定一套整改方案,,開展示范公開課,各述己見,進一步剖析討論、整改整合,制訂出了符合教改的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教材、授課計劃、電子教案、網絡課件、配套的習題集、實驗操作技能考核評分標準、參考文獻目錄、素材庫等資料,為婦產科學教學做好了充分準備。
2.2改變舊傳統,增加新方法
傳統式的教學是以講解、提問、歸納、小結等方法為教學主載,以課堂教學為主要知識轉播場所。在教學教改中我們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轉變過去“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在導學上下功夫,開展了項目教學、病患角色扮演、現場情景教學等多樣的教學方法,并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靈活應用,促進“教”、“學”、“做”的互動性,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由單純的傳授者變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成為學生的學習顧問和教練,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先行作用。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以自制教學課件,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直觀的教學手段,既增加了教學信息,又擴大了課堂教學量,讓學生獲取了更多更新的醫學知識。
2.3實行“五結合”,鞏固知識“鏈”
基礎與臨床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動腦與動手結合、情景與角色結合、學校與醫院結合,這五個結合是教學的重要原則,也是一條緊扣教學的連環“鏈”。
(1)基礎與臨床相結合:采用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視頻,回顧女性生殖系統解剖與生理,讓學生溫故知新夯實基礎,增強學習的信心。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臨床病案,以問題導入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理論與實踐相結的教學手段之一,此方法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能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自我的能力與膽量的機會。同時,教師也可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采用臨床病案,先提出問題,再由學生自學討論,然后啟發式講解,總結式點撥。
(3)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必須靈活運用到實驗操作中去,充分利用實驗課,強化技能操作訓練,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至關重要的環節。
(4)情景與角色相結合:應用情景教學與角色扮演,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的傳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發現、分析、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5)學校與醫院相結合:學校是理論知識傳遞的場所,醫院是實踐技能練習的基地,只有理論知識的教學而無技能操作的實踐教學,是不完整的醫學教學。見習是了解醫院的醫療環境,實習是把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這是不可缺少的一課。
3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綜合評估學生的能力
過去評估學生是以每學期1~2次的理論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標準,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改革中我們根據婦產科學學科的特點,綜合分析了學生的生源特點、心理特點、學習興趣,在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前提下,也采取了形式多樣的評估方法,從職業素質、實驗操作、病例分析(或課堂提問)理論考試這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客觀反映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效果。
(1)醫師的職業素質與醫德:以醫師職業道德為標準,以“五心”服務為要求,以行為規范、組織紀律、衣帽整潔、實驗操作形式等開展問卷或考核,量化評分并將評分結果納入總評。
(2)課堂的分析討論與提問:運用啟發式的課堂教學、討論、回答問題,是評估的第二要素,課前預習提問、課末回答問題、或病例分析討論發言、平時作業的評分等均是評估學生的方法,只是要把評分結果納入總評。
2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我校自2006年開始招收全日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招生規模逐年遞增,目前在校醫學留學生500余名,來自美國、印度、巴基斯坦、毛里求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社會文化背景差異巨大。雖然我校專門為留學生設置了本科全英文教學項目(MBBS項目),但英語并非是所有留學生的母語,且各國學生的英語發音帶有一定的地方口音,這給語言溝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雖然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了近四年,我校要求所有留學生實習之前通過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四級,但留學生在臨床實習中要和患者進行無障礙的交流仍然困難重重。除了語言障礙,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在臨床教學中設置了一條鴻溝。近年來,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增加,來華醫學專業留學生的規模也隨之迅速擴大。醫學專業留學生必須直接面對所留學國家的人民,其跨文化適應問題尤其突出,上述現象也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針對以上情況,我校婦產科學教研室通過以下多種途徑,較好地解決了留學生語言和文化背景差異所帶來的臨床教學難題。
2.1提高教師的英文授課水平
全英文授課是留學生醫學教育教學工作發展的需要,也是我校醫學教育努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婦產科學教研室建立了一系列留學生帶教教師上崗資格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如帶教考核與勞務分配、職稱晉升相關。同時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力量。選拔骨干教師到海外進修,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聘請外教進行留學生部分課程的授課,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方法提供指導意見。如聘請布里斯托大學的馬丁•約翰•奎恩教授來給留學生授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提高英語水平,教師還需要深入了解生源國的文化背景、學生的,減少由此帶來的文化溝通障礙。
2.2給留學生創造各種機會學習漢語
指導留學生充分認識到扎實的漢語功底是在中國學習的基礎,只有學好漢語才能和患者進行無障礙的溝通,更好地掌握醫學知識。開設針對醫學留學生的漢語課程,除了學習普通漢語,還要學習醫學專業漢語,定期對學生的漢語水平進行聽說讀寫考核。把留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邀請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中國學生加入,建立醫學英漢雙語角,每周進行2-3次規定話題的小組討論活動。學校定期舉行小組間的漢語競賽,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積極性。鼓勵留學生積極參加中國傳統節日的各種活動,增加其對中國風俗習慣的了解,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醫患溝通障礙。
2.3建立“一加一”的同伴教學模式
在臨床實習、見習過程中,把8年制的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混合編在同一個學習小組中,共同參加臨床實習,既能解決留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溝通困難,又能提高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這種學習模式,已在我院試行了一段時間,深受留學生和本國八年制臨床醫學生的歡迎。
2.4借助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學方式也由傳統的講課方式發展到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授課老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下載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英文原版文章、圖片、視頻,教研室添置各種教學模型,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使學生不但能看得見,而且能摸得著,通過這種方法把抽象、枯燥的知識點以簡單、生動、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彌補語言溝通方面的不足。
(一)加大人文知識學習
醫學生綜合能力是指具備人文知識、專業知識、社會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1-3]在課程學習時,安排系列人文選修課包括醫學發展史、醫學導論、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循證醫學和醫學思維與創新等課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讓學生了解社會,懂得醫生的特殊社會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解除人類病痛。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醫學素質教育貫穿其中,培養他們追求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誠實、嚴謹和正直的科學態度。一旦進入社會,能夠很快適應醫生的角色。在學習臨床課過程中,設定師生交流的固定時間,促進教師和學生學習過程的交流。在強化人文課程學習的同時,強化外語學習,并設置包括臨床研究方法、醫學專業英語、臨床醫學進展、英語網絡自學等課程,為將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全面發展。
(二)理論課模塊的建立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入學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安排輔修內容學習,而且不影響臨床醫學專業主要課程學習,這是醫學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輔修婦產科學專業學生在進入大學三年級臨床課學習婦產科課程時,可以把婦產科學一門課程拓展為婦產科學課程模塊,婦產科學課程模塊包括產科學、婦科學、婦產科手術與治療學、生殖醫學與計劃生育,通過婦產科學課程模塊的學習,拓展輔修學生的婦產科專業知識,夯實婦產科學基礎知識,提供最新婦產科學知識進展,使輔修婦產科課程的學生在婦產科知識結構方面達到住院醫師水平,有利于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
(三)加強課程學習過程中評估
國內醫學生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一門課程的學習只在課程結束時進行一次考試,平時缺少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評估和監控,有些學生往往平時不注意知識的積累,只是學期末才突擊,因而知識的掌握往往不盡如意,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輔修婦產科學生婦產科模塊課程學習過程中,最終成績由多個部分構成,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安排兩次測驗,各占總成績20%,期末考試占60%,以促進學生自我努力,不斷學習。
二、臨床實踐教學模式
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包括人文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臨床實踐技能包括臨床疾病診斷和處理能力[6,7]。實踐教學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關鍵途徑,同時也是醫學教育中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一)調整現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
緊緊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內容和教育部和衛生部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調整和安排理論考試模式、題型使其與執業醫師考試接軌。建立了婦產科學試題庫、試卷庫從而使得考教分離,并優化教學資源,鼓勵教師開展引入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課程開展以臨床病例為主導的教學法以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覺得婦產科課程學習生動有趣;融合臨床醫學基礎課知識如解剖學與婦產科手術,組織胚胎學與妊娠、流產、不孕癥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臨床處理聯系起來,有助于臨床理論知識的貫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早接觸臨床
安排學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醫院了解和熟悉醫院的工作流程,體驗醫院工作氛圍,特別是與病人的溝通技能,通過暑期在醫院的短期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婦產科工作的復雜性、嚴謹性,同時也為后期的婦產科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安排學生參與查房、門診及手術,通過早接觸臨床病例,使學生得以改善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在臨床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和愛心,培養與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動了解和掌握臨床技能的意識。
(三)實施四級技能培訓
當前,社會醫療環境不太寬松,學生在臨床動手機會明顯減少,為了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臨床技能學習和訓練平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臨床四級技能培訓,將基礎護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及兒科學常用診療技術整合分成四級培訓內容,在技能實驗室進行內外婦兒各項臨床操作培訓,突出臨床技能的基本功訓練,體現臨床技能培訓的階段性、層次性和整體性,在不同的學期開設不同的訓練課程,讓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之前就通過訓練初步熟悉臨床技能。
(四)實習前培訓
在進入長達一年的臨床實習之前,對學生進行短暫的實習前培訓,內容包括實習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擬器具強化臨床基本功訓練和規范化培養,有利于學生進入臨床后能很快進入實習醫生的角色,適應臨床工作。
(五)強化臨床技能培訓
輔修婦產科學生按照實綱,在婦產科科室實習長達4個月,強化婦產科臨床技能培訓,分別安排在婦科、產科、計劃生育手術室輪轉,實行導師制一對一帶教,使其完成實習教學計劃規定的實習任務,熟練和掌握婦產科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試包括婦產科臨床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如產科的四部觸診、骨盆檢查、婦科的雙合診、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種考核模式
輔修婦產科學專業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論和實踐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種理論考核方法,在臨床實踐環節采取以下方法來評估實習過程和結果。
(一)監控實習帶教質量
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輔修婦產科專業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和輔修婦產科專業學生座談會,了解和發現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予以調整和完善培養體系,使教學和管理更科學化和合理化。在學生一年的臨床實習期間,要求實習學生按照實綱完成相應的臨床工作,如20份以上臨床病歷的書寫,參加外科、婦產科手術及內科、兒科操作,具體到每一項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數量、參加手術的種類和次數,所有這些操作均需記錄在實習手冊上,并要求老師簽字。
(二)分階段考核及綜合
在實習期間,進行三輪理論實習考試,考核通過不同時間、不同科室實習所需掌握的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及處理能力,最終作為實習理論畢業考試成績,畢業考試不及格則延長實習時間推遲畢業。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師宗縣婦幼保健院、師宗縣人民醫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救治的60例產后大出血產婦。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27歲。本組資料中除4例雙胎妊娠外其余均是單胎妊娠。其中,36例剖宮產,2例吸引產,4例臀位牽引,18例順產。24例出血量在800~1000ml,0例1100~1300ml,10例1400~1600ml,16例≤1700ml。
1.2出血原因
本組中有50例由于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占77.1%),6例因胎盤因素而引起(占10%),4例因子宮破裂而引起(占1.5%),6例因軟產道損傷而引起(占10%)。20例有妊娠合并癥,54例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54例做過產前檢查,6例未作檢查。陰道自然分娩及剖宮產對產后出血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²=3.75。P>0.05),詳情見表1。
1.3產后出血診斷標準
出血量從接生起到胎兒娩出后2h內≥400ml或出血量在胎兒娩出后24h內≥500ml為產后出血。
1.4出血量采集方法
在術前對產包、手術包、輔料包等進行稱重,在產后再次進行稱重,將前后相減所得結果重量按血液比重1.05換算成毫升數或是用量杯測量留于彎盤內的血液。
1.5治療
大出血發生立即給予血容量補充、吸氧,若出血出現在胎盤娩出前,應當立即給予肌注縮宮素10U。用手將胎盤嵌頓及殘留物取出,將粘連剝離,必要時需要行刮宮術;植入者立即給予子宮次全切除術。在搶救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并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貧血情況積極糾正。將血止住以后,留產房觀察室至少2h,期間對血壓、脈搏及宮縮情況進行觀察。待到血壓、脈搏及子宮收縮情況檢查穩定后方可回病房。
2結果
經過對本組60例大出血產婦的積極處理后,其出血情況均得到有效控制,無一例死亡情況發生。
3討論
本組資料顯示,剖宮產大出血高于自然分娩大出血,與有關研究報道相一致。為此,醫院應廣泛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盡量說服無剖宮產婦行自然分娩,減輕事后弊端;在行剖宮產手術時,應注重手術技巧的控制,切口合理選擇,及時對術中出血位進行縫扎,減少剖宮產婦出血量。
3.1出血原因
①從本組資料中可以看出造成產后出血的最大原因是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臨產后休息不好,進食少,產程長,在臨產時對鎮靜劑過度的使用,剖宮產時麻醉用量過深,這些都是引起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②曾經有流產史的患者其有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損傷,使宮內受感染的機會增加,當再次妊娠時,胎盤胎膜粘連,胎盤滯留,胎盤位置不正常,胎盤植入也可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從而引起產后出血。③在院外生產的,有可能對子宮頸和陰道造成損傷,特別是宮口未開全產婦就過早用力,或過強宮縮,胎兒分娩過快,在分娩時對會陰的保護不當等都可造成了宮破裂、軟產道損傷而引起產后出血。
3.2搶救措施
3.2.1在治療產婦產后出血過程中,早期處理給予促宮縮藥物,配合相應前列腺素藥物進行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治療;如保守治療無效,可采取加用宮腔紗條填塞,爭取產后出血搶救時間,且對保留出血后產婦生育能力有一定意義。在使用紗條填塞宮腔治療時要嚴格按照迅速止血、糾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的原則。術者用一手在腹部將宮底固定,另一只手或持卵圓鉗將2cm寬的紗布條自外而內送入宮腔內,應當塞緊,不留死腔。在填塞后一般都不會再有出血現象的發生,經過對產婦進行抗休克處理后,可逐漸將情況改善。
3.2.2軟產道裂傷
對軟產道裂傷引起的產后大出血的有效處理措施是進行準確及時地修補縫合。首先檢查宮頸,用兩把卵圓鉗并排鉗夾宮頸前唇并向陰道口方向牽拉,移動卵圓鉗應當順時針方向直視下對宮頸情況進行觀察,若有裂傷應當立即用腸線縫合,陰道裂傷按組織結構依次縫合。
如上述處理還無效,為搶救產婦生命,應及時行子宮切除術。術后給予產婦足量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改善貧血,促子宮收縮,必要時行B超檢查等。
3.3預防
2反思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學習、自己獲得知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反思教學方法就是使教與學都不定法。每一次的反思,教師都要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以學生為主體,尋求最利于學生接受、學生最樂于接受、最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最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的最佳教學形式,使學生學會學習。例如,筆者在剛開始講授月經失調婦女的護理時,認為護理專業學生絕大多數是青春期女生,常常出現月經失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應該會很感興趣、容易理解,因此筆者采用單純的理論講授法進行該部分內容的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多數學生興趣不高。筆者課后通過了解得知,多數學生感覺這部分內容很復雜、很抽象、很難理解,因而無興趣學習。經過多次反思,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結合案例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探究月經失調的相關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了教學效果。
3反思學生心理,提高學生職業心理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學生的這種精神生活是學習興趣的體現,而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觀察和捕捉學生學習的心理反饋信息,加強學生職業心理訓練,從而充分挖掘教學中的積極因素,提高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在護理教學中探索科學、系統、切實可行的職業心理訓練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促進當前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異常分娩時,感覺分娩很可能隨時出現異常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產生恐懼心理。反思學生這種心理狀態,筆者在教學中播放分娩視頻,讓學生感受接產者如何指導產婦在精神上、身體上做好分娩的充分準備,增強產婦分娩的信心,同時也感受產婦產后的幸福情緒,并結合臨床資料說明充分的準備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異常分娩的發生,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
4反思教師情緒,增強教師人格魅力
情緒是能夠互相感染和影響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緒積極飽滿,能給予學生正能量,感染學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大膽地與教師互動、求知;而教師以消極情緒對待教學,無疑會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壓抑和緊張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全方位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以增強自身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次課后筆者都特別注意反思課中的情緒狀態及其對學生的影響,經常通過課后與學生的溝通了解是否無意中把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從而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增強人格魅力,增強教學效果。
5反思教學價值,凈化學生心靈
教學的價值在于塑造學生的人格,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自我發展的基本素質。反思教學價值就是充分分析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價值、思維價值、情感價值、道德價值、行為價值能否滿足學生綜合發展的需要。筆者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結合國家對婦女身心健康的相關方針、政策,加強學生愛國、感恩等思想教育,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
6反思教學遺憾,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
備課時,有些問題不容易發現,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教學反思,能夠發現教學中的疏漏之處。因此,筆者很重視課后教學反思,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時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的方法,總結經驗教訓,實現自我超越,提高教學能力。
7反思教學亮點,積累教學、教研、教改素材
教學過程是師生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片斷”,包括學生的創新活動、精彩答題、探究質疑等,教師課后若能及時捕捉、提煉、記錄,就能為以后的教學、教研、教改等積累寶貴的第一手素材。
2情境教學法在婦產科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及應用特點
情境教學法是指通過授課前設計貼近臨床情境的“劇本”,并設置醫生、護士、患者及患者家屬等角色,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較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及簡單的處理與護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采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能使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1實踐應用
婦產科教學對學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十分嚴格。在授課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準確地進行婦科檢查、產科檢查、正常接生等,但由于受時間、地點、條件限制,如正常接生,教師就不可能將大批學生帶入產房中觀看正常分娩及接產技術的操作過程。那么如何使學生很好地學習分娩及接產技術的具體操作運用呢?情境教學法可解決這一問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講解了正常分娩期的臨床經過及相關護理后,就可以安排一次情境教學,具體要求及操作規程如下。
2.1.1準備及引導階段
在授課前,教師要先布置好模擬產房、模擬待產室;在授課中,教師創設情境:一位接近預產期的孕婦以“見紅”收入院,但由于恐懼分娩而緊張不已,其家屬也很焦慮,害怕孕婦和胎兒有生命危險,從而不停地催促醫護人員檢查孕婦和胎兒的情況,要求盡快進產房或手術室。接診的醫護人員十分氣憤,大聲訓斥該孕婦及其家屬。
2.1.2情境教學實施階段
說明具體情境后,選出4~5名學生自由分工,分別扮演接診醫生、護士或助產士、患者及患者家屬。“護士”或“助產士”首先進行護理評估,包括詢問“患者”健康史、推算其預產期、給“患者”進行身體狀況評估及心理社會評估,還包括全身檢查,重點測量其血壓和體重,尤其注意下肢有無水腫;腹部檢查:測量宮高、腹圍,四步觸診,聽胎心音;骨盆外測量:測髂棘間徑、髂嵴間徑、骶恥外徑、坐骨結節間徑;肛查:胎先露下降情況、宮口擴張情況。根據評估結果提出護理診斷、制訂基本護理措施。“接診醫生”需要詳細進行問診和查體,做出臨床診斷,對護理評估結果做出判斷,確定“患者”預產期;對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做出判斷,并判斷胎心率是否正常,骨盆外測量結果是否正常“,患者”是否進入產程等。“患者家屬”向“接診醫生”及“護士”或“助產士”提出一些疑問,進行健康知識咨詢。然后展示矛盾發生的過程。
2.1.3討論點評升華階段
在角色扮演后,讓其他學生思考并分組討論“醫護人員”的行為是否恰當?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應該怎樣對待患者及其家屬?如果自己是患者和患者家屬,會有什么樣的心理反應?“醫護人員”的操作是否存在問題?何種情況是將孕婦送進產房的指征?何種情況是進行剖宮產的指征?討論過后,選出4~5名學生,按照討論結果重新表演,然后讓“演員”說出自身感受,其余學生再次分組討論,最后教師點評。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繼續安排情境:該產婦宮口開大2cm,由于逐漸加強的宮縮痛而哭鬧不止,產婦家屬不知所措,產程進展緩慢;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予安慰,讓產婦放松。再次選出4~5名學生參與角色扮演,讓其自由發揮,余下學生從表演中發現問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接著教師點評。還可以繼續增加情境:該產婦宮口開大5cm時出現胎心率異常、宮口開全但沒有正確使用腹壓等,仍找學生表演,然后討論、教師點評。最后進行綜合實踐能力評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數占期末成績的一部分)。
2.2應用特點
2.2.1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婦產科臨床教學中,比較真實地再現了臨床護理工作中評估、檢查、分析、護理、保健指導及醫護患溝通的過程,使學生理解了妊娠期、分娩期及產褥期中常見疾病的表現,了解了臨床中在遇到具體婦產科疾病時,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將平時枯燥乏味的基礎理論知識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展現,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快樂而主動地學習婦產科知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投入醫療事業的信心。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108例術后及產后便秘患者,其中88例運用耳穴療法作為觀察組;20例采用維生素B1肌注,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子宮肌瘤術后17例,卵巢囊腫術后5例,子宮內膜癌術后5例,剖宮產術后28例,自然分娩后33例。對照組中子宮肌瘤術后3例,卵巢囊腫術后2例,子宮內膜癌術后2例,剖宮產術后7例,自然分娩后6例。以上病例均為術后或產后1~3d出現便秘。便秘診斷依據:排便艱難,3d以上排便1次,大便干結,可伴有腹脹,胃納減退等癥狀,并排除胃腸道器質性疾病者。對照組使用維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gd,連續給藥3d。觀察組給予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連續治療3d。
1.2耳穴貼壓方法
1.2.1準備工作
操作前評估患者全身情況、耳廓局部情況及心理社會狀況等。準備好0.5cm×0.5cm大小布膠布數塊、王不留行籽數顆及常規醫用消毒物品。患者取側臥位或坐位。
1.2.2取穴定位
選取雙耳內分泌、皮質下、大腸、三焦、直腸下端、脾、小腸、肺。內分泌:耳甲腔底部屏切跡內;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大腸:耳輪腳上方前部;小腸:耳輪腳上方中部;三焦:耳甲腔底部內分泌穴上方;直腸下端:耳輪起始端,近屏上切跡處;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肺:耳甲腔中央周圍。操作者一手持耳輪后上方,另一手持耳穴探針在上述穴位所在部位由上而下探尋其敏感點,患者有酸麻重脹感,即“得氣”,則說明穴位選中。
1.2.3耳穴貼壓
對所選穴位及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膠布中間,然后使用鑷子將其對準并貼于所選穴位之上,進行按壓,以患者耳廓脹、痛、紅、熱為準,每日按壓3~5次,每次3~5min,兩耳交替。在治療期間,不用其他通便藥物,可根據病情適當下床活動。留籽3d,于第4天撤籽,用手或鑷子輕揭膠布,取下埋籽,觀察皮膚有無破損。注意保持環境安靜、整潔、舒適。保持局部干燥,如潮濕則及時更換。
1.3觀察指標
耳穴貼壓治療3d后,比較治療前后便秘、腹脹、納差等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并比較兩組療效。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患者于治療后有大便排出,便軟,且排便通暢;(2)有效:能排大便,但較困難或大便干燥;(3)無效:治療后無大便排出,癥狀無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耳穴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觀察組經耳穴貼壓治療3d后,便秘、腹脹及納差等臨床癥狀都明顯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的發生。
2.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88例中治療1d排便者16例,2d排便者58例,3d排便者12例;對照組20例中治療1d排便者1例,2d排便者5例,3d排便者2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13,P<0.001)。
3討論
耳穴療法屬祖國傳統醫學,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有適用性廣、價廉、簡便易行、無不良反應等優點。貼壓法是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替代埋針的一種簡易療法,既能持續刺激穴位,又安全無痛,無不良反應,因王不留行籽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現在臨床多用。中醫認為,“耳”不單純是一個孤立的聽覺器官,它與經絡臟腑間有著密切聯系。有研究顯示,人體各個臟器和各部分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區,這些代表區是臟器有病時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刺激耳穴產生的神經沖動通過神經反射能抑制臟腑的病理陽性灶,使癥狀減輕或消失。婦科術后和產后便秘是由于手術及分娩時氣血虧虛,臥床少動,大腸氣機瘀滯,升降功能失調,傳導失暢所致。皮質下是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取穴,其可調節大腦皮質及植物神經功能,促進排便反射興奮性,增強腸道排便的功效;取內分泌穴以調節內分泌;可起協助之功。另外,取大腸、直腸下端、小腸、三焦穴位可增強腸的蠕動,通調腸腑,下氣通便;取脾穴,可健脾益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并布散津液,促進大腸傳導,有利于糟粕的排出。諸穴同用,具有調節臟腑,潤腸通便的目的。因此,我科對88例婦科術后或產后便秘患者采用耳部穴位進行貼壓治療,發現便秘、腹脹、納差等臨床癥狀都顯著改善,未見不良反應發生。本研究采用肌肉注射維生素B1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的有效率。由于手術前后禁食,可能會引起維生素Bl的缺乏。維生素B1能抑制膽堿酯酶,使乙酰膽堿降解減少,興奮副交感神經,使胃、十二指腸蠕動及腺體分泌增加。因此術后給予維生素B1可以在彌補機體攝入不足的同時可有效促進腸蠕動,恢復腸道功能。目前其用于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臨床已有報道。結果發現,耳穴貼壓療效明顯優于維生素B1。可能與維生素B1作用部位主要集中于胃和十二指腸,對小腸、結腸作用不大有關。
挑選的研究對象是2012年03月10日~2014年03月10日在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8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對照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齡不低于23.2歲,最大年齡不超過34.1歲,平均年齡大約是(28.63±3.05)歲。出血量最多可達3200毫升,出血量最少可達到1000毫升,平均出血量為(2280.25±202.52)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總共有23例,沒有生育史的總共有21例。觀察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齡不低于22.9歲,最大年齡不超過34.18歲,平均年齡大約是(28.87±3.24)歲。出血量最少可達3240毫升,出血量最多可達到10023毫升,平均出血量為(2290.65±210.56)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總共有24例,沒有生育史的總共有20例。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疾病原因、年齡結構等資料信息無顯著性(P>0.05),可比性較強。
1.2方法
一般護理應用于44例對照組,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協助醫生做好搶救措施。人性化護理應用于44例觀察組:(1)評估患者的病情。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護理人員必須要迅測量患者的血壓、脈搏、體溫、呼吸、神志,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變化,從而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為了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協助患者緩解重要臟器如腎、肝、腦的血供應不足,護理人員協助患者擺好休克,將患者的下肢抬高18度左右,將患者的頭部和軀干抬高大約30度。另外,醫務人員要做好輸液的準備,并且幫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2)建立靜脈通道。護理人員協助醫生展開搶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靜脈通道,建立靜脈通道最好控制在5分鐘以內。通常選擇12號針頭,選擇肘正中靜脈和大隱靜脈作為穿刺部位。(3)補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的前提條件是快速、及時的補充足量血容量,首先為患者輸入平衡液和葡萄糖。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加壓輸入,從而保證患者的靜脈通常。等到機體獲得充足的血容量,需要調整補量,從而控制肺水腫和心衰的發生。(4)心理護理。患者遭受失血性休克的折磨,難免心生恐懼和焦慮。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必須要積極安撫患者和患者家屬,告訴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搶救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恐懼、不安心理,從而平復患者的心情,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5)健康指導。護理人員定期組織患者參與座談會、講座等活動,將失血性休克的相關知識告訴患者,包括失血性休克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以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認知度,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6)出院指導。出院前夕,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述失血性休克的相關知識,包括平時的注意事項和發病時的基本自救措施,提高患者的認知度。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要向注意的事項告訴患者,并且叮囑患者定期回到醫院接受復查。
1.3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的數據輸入SPSS17.2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用(x-±s)表示計量,用百分數(%)、例數(n)表示計數,經軟件計算,如果對比數據P<0.05,則被認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果(差、良、優)、患者滿意度(不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
2結果
2.1對比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果
44例對照組中,搶救效果為差的總共有9例,搶救效果為良的總共有11例,搶救效果為優的總共有24例,對照組的搶救效果稍差,優良率僅僅達到79.55%。44例觀察組中,搶救效果為差的總共有1例,搶救效果為良的總共有6例,搶救效果為優的總共有37例,觀察組的搶救效果較好,優良率高達97.73%。觀察組的搶救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果有明顯差異(P<0.05)。
2.2對比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滿意度
44例對照組中,患者不滿意的總共有10例,較滿意的總共有11例,非常滿意的總共有23例,對照組的滿意度較低,僅可達到77.27%。44例觀察組中,患者不滿意的僅有1例,較滿意的總共有4例,非常滿意的總共有39例,觀察組的滿意度較高,高達97.73%。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滿意度有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搶救效果稍差,優良率僅僅達到79.55%。觀察組的搶救效果較好,優良率高達97.73%。觀察組的搶救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果有明顯差異(P<0.05)。這與相關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以肯定人性化護理的優良效果。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對照組的滿意度較低,僅可達到77.27%。觀察組的滿意度較高,高達97.73%。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滿意度有明顯差異(P<0.05)。這與王曉禾的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以得出人性化護理應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
我院婦產科護理教研室、實訓中心、信息中心合作組成研發團隊,共同研發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研發團隊骨干成員7名,高級職稱3名,中級3名,初級1名,其中醫學信息專業2名,婦產科護理專業3名,實訓中心2名。
二、開發內容
實驗教學網絡平臺設置6個模塊教學信息(圖1)目的是讓護生了解婦產科護理學實驗室的相關規章制度,熟悉本課程實驗教學基本內容和技能要求,并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針對實驗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臨床實踐需要對婦產科護理常用各項技能進行媒體形式的演示,便于護生模擬學習,開通互動平臺在線答疑解惑,并通過在線測試檢查效果,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三、效果評價
對我院2014級護理專科學生采用自設問卷了解學生對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的評價。按照目的抽樣法選取對本項目感興趣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于課后在開放的實驗室自助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后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結果見表1。
四、討論
網絡教學平臺是基于現代計算機網絡的全新學習環境,通過傳遞數字化教育信息與學習者開展交互式同步和異步的教學活動。與傳統教育相比,網絡教學平臺具有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活動時空不受限、學習交流方便易行的優勢【3】。婦產科護理學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的建立與應用促進了護生實踐技能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助于護生更合理地安排實驗操作訓練和自學實驗課內容,可以在普通機房甚至家中進行各種婦產科護理實驗技能練習,大大節約了實驗教學的人力、物力、財力。并可通過網絡平臺回放、慢放及分解上課的整個過程,把操作過程微化、細化,有利于護生牢固掌握關鍵步驟,復習以前沒完全掌握的操作技能,達到鞏固知識、熟練操作的目的。通過互動平臺還可以進行師生間的即時溝通,便于教師及時掌握護生的情況,予以及時在線輔導。以信息化的在線測試考查護生技能的掌握情況,不僅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還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學練”一體。同時,在平臺開發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困難和不足,比如網絡教學平臺雖然有上述優點,但學生若要完全掌握操作技巧,最終還是需要實體教學來完成。不能完全替代實體實踐教學[4]。而網絡視頻資料、圖片等資源存在涉及版權、隱私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妥善解決。另外,為進一步完善該平臺我們打算增加高仿真動態虛擬模塊,對技術、經費等要求更高。總之,我們將繼續努力、積極探索,和同道一起不斷推進《婦產科護理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實現數字校園、智慧校園。
作者:周良鋒 單位: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麗,馬荔.大學化學分析網站的模式分析與設計[J].化工高等教育,2002(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