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藝術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化藝術管理論文

篇(1)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于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后,漢字由繁復的象形文字,趨向于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余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并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后,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于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于有,起于無,又承于有,變于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么如何對待書法藝術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首先是對先人書法藝術創新精神與成果的繼承。

提倡尊崇優秀傳統,必須解決繼承什么?如何繼承?筆者認為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首先必須繼承先賢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這些是先賢書法藝術智慧的結晶。只求復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賢探索的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和創新成果是傳統書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優秀傳統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傳統的發展。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才切身感受到創新才是揭示傳統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規律的精髓所在。

繼承傳統,在于推陳出新。創新更是漸進中繼承,繼承中的變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啟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譽為“書法第一法則”,至今仍引人入勝。大篆、小篆、隸書(如前)都有其傳承與演變的軌跡,小篆都是中鋒、藏鋒用筆、線條挺勁圓勻,富于立體感,結構整齊對稱,它把莊嚴凝重與舒展自如統一與于崇高肅穆的氣度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權威嚴統一的特征,這是秦篆反映的時代精神。“隸書”作為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變革。漢朝“漢承秦制”“秦篆漢隸”,漢朝隸書發展逐漸定型,與此同時草、行、揩都逐漸從隸書中演變出來。民間習隸書的熱情蔚成風氣。定型后的隸書徹底消滅了漢字的象形形態,造成了漢字形體的巨大變化。漢隸脫胎于篆書又大異于篆書,是從筆畫到結字方正平直化的新書體。漢隸具有波、磔之美,創“蠶頭”、“燕尾”筆法,用筆方、圓、藏、露諸法齊備。同時它又為未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前景開拓出廣闊的前景,為后來的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可見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繼承也是創新基礎上的繼承。書法藝術的發展史本身就遵循著揭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史觀。

流行書風該如何認識啊?筆者認為流行是傳承和創新結合、推進社會文明的結果,流行書風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技法上都是深受社會歡迎的書法藝術極至之法,流行則是傳統與創新的交融會合的“貝多芬交響曲”。歷史上流行書風是因其釋放了書寫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視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據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去創新與發展是書法文化的生命。流行書風是適應社會生活需要而為社會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創新書體書風,脫離社會需要雖標新立異,矯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時,但終歸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書法藝術流行數千年無一不與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結下深厚的根源,格調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結繩記事適應人類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適應中華一統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華大地邁出了書同文的堅實腳步,隸書、草書都順應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書寫便利解放生產力的需要,“草書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其后產生于漢代的草書,西漢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東漢章帝甚喜愛,因而名“章”草,章草傳承了隸書的筆畫形跡,仍有波磔,字字獨立不連,實際上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杜度、催瑗便是東漢章帝時代聞名的章草書法家,漢末張芝傳承章草又進一步“草化”,將上下字的筆勢牽連相通對偏旁作了許多省略和假借,而創今草。張旭,懷素將書法藝術的創造性“心靈之音”得到神靈極至的發揮。通觀古今流行書風無一不是傳統與創新相交融的結晶。

篇(2)

二、香港的公共藝術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來香港公共藝術教育有所發展。提供公共藝術及相關課程的教育機構與課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等。其中,理大設計系與中大藝術系,培養公共藝術創作人才。學生作品在香港藝術展中屢獲佳績。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則從公共藝術歷史及評論的角度,教授學生觀察及評論公共藝術的方法。因該課程針對副學士學位學生,理論程度相對較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政策培養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區藝術”一課為該課程三年級選修課,闡釋公共藝術之含義,介紹公共藝術評估之方法,引導學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審視公權力與紀念雕塑之關系,并培育學生策劃公共藝術、管理公共藝術,為公共藝術設計場地,以及設計扶持社區藝術政策之實踐能力,實為跨學科、系統教授公共及社區藝術之課程。該課程的另一亮點,是課程設計力求寓教于樂,形式生動,并且融知識與實踐于一體,創造性采用虛擬場景、實戰演練之新穎教學方法。課程圍繞一個虛擬項目展開:假設香港政府決計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會大樓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環。香港藝術推廣辦公室受命,規劃并發展新中環之公共及社區藝術,委托三家咨詢公司從事研究,提供咨詢報告。在2013年秋季課程中,學生自由組合,成立三家公共藝術咨詢公司,分別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擔當為政府提供咨詢之重任。各組成員扮演不同專業角色,包括項目研究兼公司總裁、公共藝術規劃咨詢師、公共藝術管理咨詢師、城市設計師,以及公共或社區藝術家等。課程分兩部分,完成前五講后,各組前往中環,展開中環公共藝術之調研,鑒別藝術品之類別,評估藝術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礎上,發覺不足,從而提出新中環公共及社區藝術發展之目標。課程后半部分,配合各專題,公司成員各司其職,逐項完成公共及社區藝術規劃、管理之咨詢、城市設計,以及藝術品之創作。課程亦包含設計軟件技術培訓,學生學會運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設計,并制作藝術品模型。課程于期末報告會上達到,學生基于課堂知識,提出不少有益于啟發本港公共藝術發展之建議,例如,創設公共藝術規劃辦公室、設立藝術家道德保護法、改革賦稅以資公共藝術項目、建設香港雕塑公園和公共藝術長廊等。本課程與“項目委托方”藝術推廣辦公室合作密切,藝推辦官員于期中親臨課堂,介紹業務,并出席學生期末報告會,聆聽學生所提咨詢方案。期末報告會與會者另有小區藝術家、表演藝術家等多人。

篇(3)

意大利米蘭BOCCONI大學公共與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圖里尼以BOCCONI經驗為視角產出公共政策制訂的三種理念,其一,第一手資料公共決策是多層次性,不僅僅是政府決策的層面,而且也是文化組織的決策層面,特別是有可能是項目決策的層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資料公共決策,他提出了三個類型,一是創新性的決策,二是互動性決策,三是情感吸引的決策;其三,他使用實驗的方法,為提取第一手資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礎。

來自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維多利亞·諾蘭教授和紐約戲劇發展基金發展總監安·特萊茨是美國著名的藝術管理專家,她們圍繞美國當代戲劇藝術能力狀況進行研究,通過問題假設和調研,既設置了六個能力的一般性的關照,同時叉涉及如何論證和確認這六個能力的狀況,并且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國外藝術管理的專家的研究,首先表現出視野的開闊,既有宏觀的國家層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觀的實際運行與操作的研究,既有縱向研究,也有橫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把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大眾心理學等有機結合為一體;又次,能夠超越單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個綜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來自國內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業的學者環繞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管理這一核心命題展開演講和深入的研討,其中又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跨文化語境下中國藝術管理的宏觀審視。涉及這一命題演講的學者從國內外藝術管理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藝術管理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種種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上海戲劇學院黃昌勇教授從對我國藝術管理專業學科建設梳理開始,基于中西比較的視角、藝術管理體系的構建、方法論的自覺以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等。提出了“一個基本判斷”、“三個發展維度”、“三大問題”的總體觀察。上海交通大學胡惠林教授認為,跨文化本身是流動的。虛擬空間的形成加快了藝術流動的速度,形成藝術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藝術管理具有現代性與社會性,其制度創新值得研究;藝術具有意識形態性,并非專指政治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價值體系。北京師范大學周星教授指出,應當科學辨析宏觀藝術管理和微觀藝術管理的關系,重視對藝術活動客觀規律的掌控。不能把藝術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應當從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來;要確立藝術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學設置藝術管理學科;要充分認識藝術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質,重視該類人才培養的特殊規律。濟南大學江奔東教授強調,藝術與文化管理,需要重視文化規制的問題,要有制衡效果的標準,各機構職責劃分是否清楚,規制出臺的政策是否合理;內容規制應當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即先進文化的標準;文化產業規制需要有立法實施和統一的完整性;面對文化規制,需要科學地掌控政府、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博弈。山東藝術學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論述了宏觀藝術管理與圍觀藝術管理的關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體與客體、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導被制導的關系,又是相互協同的關系:二者會出現一些沖突與摩擦,應在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磨合與化解,使之產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師范大學方華從社會學與文化研究領域切入研究藝術管理的狀況,這一過程所體現的社會文化現象早已引起社會學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關注。上海師范大學劉素華作了中美國家藝術基金的比較研究,指出美國國家藝術基金五十年興衰表明多元文化與共同價值的協調是國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問題,而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如何在價值認同的框架中激發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戰,也是其肩負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管理的發展趨向。較多學者針對藝術管理某個方面的現狀與問題,予以深入的剖析,許多觀點具有深刻的創見。天津音樂學院張蓓荔教授認為跨文化傳播要確立科學的理念和標準,尋找相同的精神內涵與情感共鳴;要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多方力量構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格局,用好交流貿易等多種方式;要科學設計項目、制定合理的指標、突出重點、分階段、分批次推進,突出品牌戰略,市場戰略,合作戰略和媒體戰略。山東藝術學院李丕字教授針對我國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指出要跳出舊有的“內向型研究”的局限,以開放的心態開拓“外向型研究”,充分發揮雙向視域研究的互補優勢,同時積極開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中國文聯出版社朱慶社長講述了基于互聯網的藝術資源管理。中國文聯出版社建立的“中國文學藝術+互聯網”這一平臺要為每一位藝術家或藝術學家免費做唯一個人的官網,精準和廣泛地傳播交流學術成果。他認為互聯網時代應當拓展藝術管理的視野,建立宏大的藝術資源庫和藝術交流的巨大平臺,這正是科學管理的體現。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張建軍教授切人中國外流文物的回歸這一命題,認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其間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認同。為了實現更多文物的回歸,應當審時度勢,調動政府、民間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學管理與運籌的力度,實施行之有效的舉措。四川音樂學院廖勇教授探討了員工與組織、組織內各部門和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提出構建一個有利于組織高效運作的內外管理生態是現代管理的關鍵,而遵照相應的組織制度設計和管理生態模式進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則為管理的生態法則。

第三,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創意、生產與營銷。該課題涉及到藝術管理具體運作的諸多問題,從創意與策劃、生產與運營到傳播與營銷,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時尚何以先覺、先行和先倡”的命題,認為三個“先”字在市場有一種先導的作用。用這種辦法,把時尚的前沿和信息傳遞給大家,由此從內心對時尚取得一種共鳴。對時尚開發可歸納為四個特點,即時尚和經濟一體化;消費的符號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費;時尚產業全球同步進行中,其周期大大縮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風險。廣西藝術學院何清新教授運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認為基于族流的對歌文化,隱含著藝術傳播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侯云峰教授以該院創作體驗話劇《問心》的經驗,闡釋了作為藝術管理類專業在管理實踐中的探索和經驗,是一種基于微觀的和實證性的研究。濟南大學王玉副教授楊楊分析了中國演藝產業在建設中遇到的收益不確定性較強和資產的可抵押性較弱兩方面存在的風險。為使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一要從風險的來源角度準確識別風險;二要采取模糊綜合評判法,通過選取因素集、因素加權、備擇評語、確定評判矩陣四個步驟科學評估風險,為風險處理措施的選擇提供依據。上海戲劇學院黃海認為,藝術家個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點,具有共性的藝術家個人品牌經營策略,包括確立個人品牌核心價值、滿足藝術消費受眾需要、原創性策略、達成溝通、事件營銷、建立個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東藝術學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電視真人秀節目制作中應把媒體融合作為目標原則,通過目標管理和任務分解,實現攝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創新,提升節目的影響力。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團隊的素質將決定藝術表演團體的整體水平。靈活高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符合市場要求的營銷策略以及與時代同步的創新手段都是藝術表演團體生存和發展的保證。

篇(4)

【關鍵詞】影視藝術/大眾文化/讀者性文本

當我們試圖深入影視藝術,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和批評的時候,我們首先會遇到它的文化屬性問題。因為藝術是文化的特定表現,它“雙重地歸屬于文化:一方面,作為文化所產生的并且在文化中發展的藝術活動方式,作為由藝術創造者和藝術消費者的共同努力而實現的人對世界的藝術形象掌握的方式歸屬于文化,另一方面,作為在文化中對象化的、固定的、得到儲存的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活動成果歸屬于文化”。(注:[蘇]莫伊謝依·薩莫伊洛維奇·卡岡《美學和系統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第114頁。)實際上,藝術既是文化的表現,也以文化為表現對象。那么,何為文化呢?文化是一個古已有之卻又長期爭論的概念。關于文化的定義,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二百個之多。從詞義學的角度看,“文化”一詞在西方主要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是與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而言的。在漢語中,“文”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原始形象是表示許多裝飾花紋相互交叉,富麗而不單調。《說文解字》即是這樣解釋的:“文,錯畫也,象交文。”《易·系辭下》也說:“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中則有這樣的句子:“五色成文而不亂。”“化”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匕”,“匕”乃回首從人之意,表示引導從善;也可解釋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里,文化實際上被理解為一個過程性的動作,這個動作既指涉人有意識地作用自然世界的活動,又包含了原有的自然物根據人的活動改變面貌和秩序,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成為屬人的,從自然物變為文化物,從自然秩序變為文化秩序的過程。”(注:丁亞平《藝術文化學》,文化藝術出版社,第31—32頁。)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含義也在不斷地演進,不斷地擴展,由人對自然的改變性活動和自然的人化到人的社會活動及由此而形成的組織、制度、思想與各種意識形態結構都成為文化的表述對象。正如薩姆瓦所說:“文化是一種積淀物,是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處世態度、賦義方法、社會階層的結構、宗教、時間觀念、社會角色、空間關系觀念、宇宙觀以及物質財富等等的積淀,是一個大的群體通過若干代的個人和群體努力而獲取的。”(注:薩姆瓦等《跨文化傳通》,三聯書店,第28頁。)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更為明確地指出: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的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顯然,文化的范域是極其寬泛的,其所有構成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層次、精神層次和藝術層次。“物質生產的產品和方式屬于文化,以‘天然’向‘文化’的轉化正是在物質水平上開始為限。而至于精神生產,它則形成精神文化的層次。只是必須預先說明,不應該在那種涵義上理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區分:仿佛前者是某種純物質的和只限于物質的東西,后者則是某種純精神的和只限于精神的東西。而應該理解為:在文化的這些層次中,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的相互關系正相反——物質文化根據自己的內容和發揮功用的方式是物質的,精神文化在這些決定性的方面是精神的,然而它的所有產品是被物化的,否則,這些產品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而物質文化的全部過程表現精神的目的、計劃和模式。”(注:[蘇]莫伊謝依·薩莫伊洛維奇·卡岡《美學和系統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第88頁。)人類全部的藝術創作及其作品構成文化的藝術層次或稱藝術文化。藝術文化在人類總體文化中處于一種特殊地帶,它介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又分別延射、滲透于物質和精神文化,以“邊緣藝術”的形態與物質文化或精神文化交叉、交融,如建筑藝術、工業品藝術設計、演說藝術及藝術政論作品等。實際上,即使是處于獨立空間的純粹的藝術創作,也與物質和精神文化領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為無論多么純粹的藝術創作都離不開以特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主體的生成和生存環境,并且不可能不表現和反映特定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狀態和內涵。由此可見,藝術不僅是文化的重要構成,而且成為文化的一種生動而有意味的表達。

正是由于藝術既是文化的表現,也表現文化,所以文化便從根本上決定著藝術的性質與特征。蘇珊·朗格指出:“常說的藝術基本統一性,并非在于各類藝術形成要素的相同和技術的相似,而主要在于它們特有含義的唯一性,即在于全部藝術‘意味’的意義。‘有意味的形式’(其確實有意味)是各類藝術的本質,也是我們所以把某些東西稱為‘藝術品’的原因所在。”(注:[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3頁。)這里的“有意味的形式”即是情感的形式,或稱人類情感的符號,它是“一種情感的描繪性表現,它反映著難于言表從而無法確認的感覺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概念,起碼為上述要求提供了出發點。所有的描繪方式都是復雜的、準確的和微妙的。符號的制造,就像制造一個便當的碗,一支順手的槳那樣,要求著高明的技術。表達的技術是比自衛技能更為重要的社會傳統。……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注:[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50—51頁。)作為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無疑是為人類情感的表達需要而誕生的,同時也會隨著這種表達需要的變化而變化。而無論人類情感抑或這種情感的表達,都在文化的范疇,且既為其它文化形式所影響和制約,也影響、制約著其它文化形式。因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代,由于這一區域、時代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及生成于斯的人類的特定情感的決定,藝術便誕生了它的特定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藝術家身上和藝術作品中,同時也表現在藝術符號-形式方面。如所周知,東方寫意的文化土壤誕生了以虛擬、程式為基本特征的中國傳統戲曲,而寫實的話劇只能由與之相適應的西方文化所孕育:至于話劇在中國的移植,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化的“西風東漸”。所以,不僅一個藝術家、一件藝術作品的出現與一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是一種藝術樣式,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難從藝術符號上找到其特定的文化信息;反過來,我們研究一種藝術樣式,顯然也必須首先考慮其文化屬性。只有把握了文化屬性,或者說,只有搞清楚了這種藝術樣式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才有可能找到接近它、了解它、并深入研究它的有效路徑,才有可能對它作出實事求是的確切評價。對影視藝術的研究、批評便是如此。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并存著三種文化形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所謂主流文化,是指反映統治者的價值取向、代表統治者的利益、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并在國家機器運轉中起主導作用的統治者的文化。所謂精英文化,也稱雅文化,即由少數知識程度、思想修養、藝術造詣明顯高于廣大普通群眾的社會上流人物所創造的文化形態。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前工業社會的各個階段,這種精英文化或雅文化常常與主流文化相互滲透,互為依存,共同構成一股左右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力量。如我國歷史上,曾以正統的儒、道、佛三家學說為主體,以《詩經》為發端的文流為正統規范,歷經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至近代西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上層文化,這種上層文化就是典型的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混合體:它在態勢上屬于精英文化、雅文化,而在功能上則完全屬于主流文化。當然,有時候,精英—雅文化也會處于與主流文化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態,如在現代,精英—雅文化就往往以“純粹”的文化形式反抗主流文化的或干預。至于大眾文化,情況則有些復雜。從字面上理解,“大眾文化”就是大眾所創造的、適合于大眾且在大眾中流行的文化,這一點似無歧義。但同樣為大眾所創造、同樣適合于大眾、同樣在大眾中廣泛流行的還有“民間文化”,它是否也屬于大眾文化呢?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的看法便有不同。“大眾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的《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現代社會中涌現的,被一般人所信奉、所接受的文化。“大眾文化是大眾社會的產物,這種社會最先產生于先進的工業主義的美國。”(注:覃光廣、馮利、陳樸主編《文化學辭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第33頁。)顯然,這種觀點強調了大眾文化的現代性,并由此將此前時代就已存在的“民間文化”排除在外。周憲更為明確地指出:“我認為,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和現代文化中的大眾文化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首先,大眾(mass)這個概念是一個現代的范疇,與傳統社會的俗民(folk)概念截然不同。從社會學角度看,大眾文化首先是和大眾的形成密切相關。而大眾的形成又是現代社會的工業化都市化的必然產物。隨著工業化,現代城市出現了;城市吸引了大批人口的遷入,大批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城市里原來的居民也發生了變化,于是便形成了奧爾特加所說的‘平均的人’——現代都市大眾。這和傳統社會中分散地居于鄉鎮甚至鄉村的俗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造成大眾文化出現的第二個直接原因,是技術的進步所形成的大眾傳播媒介。在相當程度上說,沒有大眾傳播媒介,就沒有大眾文化。正是大眾傳播媒介使得大眾文化迥然異趣于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大眾文化完全是現代文化的產物,它和古典文化中的民間文化截然不同。……無論是大眾抑或大眾傳媒,都是現代文化的產物。”(注: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4—65頁。)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一些學者認為“大眾文化”是一個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現代工業社會。持這一觀點的學者當然并不否認傳統民間文化與現代大眾文化的區別,但那只是大眾文化在不同時代的階段性差異;即使是在現代,大眾文化也不都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如服飾、飲食、時尚等。大眾文化不等于大眾傳播,也不等于以電子媒介為表現形式的群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一個歷史更為久遠,內容也更為復雜的概念”。“群眾文化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群眾文化并不就等于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早在群眾文化出現之前就已存在,其主要形式是‘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故事、民歌、占巫、慶典、戲曲說唱、繪畫裝飾),這就是傳統的大眾文化。”(注:徐賁《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74、258—259頁。)這里又引進了“群眾文化”的概念,可見大眾文化是一個種概念,它還擁有若干屬概念。對于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我更傾向于后者。因為文化具有過程性,正如C.P.曼克思所說,文化現實(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歷史的,來自于過去,并前進到新的未來。(注:轉引自覃光廣等主編《文化學辭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第129頁。)大眾文化同樣如此。盡管“大眾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現代,然而并不意味著大眾文化完全是現代的產物,它在過去時代就已存在,這種存在當然只以其本質與現代大眾文化的一致為標志,而在表現形態和具體特征上則可以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如上所述,傳統的民間文化與現代的大眾文化在大眾創造、適合大眾及流行于大眾等方面如出一轍,這就充分顯示了二者本質的一致性。事實上,大眾文化是不斷發展、變遷的,主要表現為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如果說在前工業社會,大眾文化是以民間文化為主要形式:那么,在工業和后工業社會,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當然不是唯一形式)則轉變為大眾傳播文化,雖然大眾傳播并不等于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由民間文化向大眾傳播文化的轉變,無疑是人類總體文化發展的結果,它不僅更新和完善了大眾文化的內部構造、結構功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大眾文化在人類總體文化中的地位,因為大眾傳播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不似以往民間文化的無足輕重。眾所周知,傳統的民間文化因其淺與俗往往難登大雅之堂,從而不能對社會文化發展構成決定性的影響,雖與精英、主流文化并存,卻始終處于邊緣地帶;而現代大眾文化(大眾傳播文化)卻幾乎控制了現代文化的發展趨向,既使精英文化難以舉步,也讓主流文化不得不首肯和認同。“這情景確乎令人驚詫。大眾文化一開始還只是零星地、羞怯地在‘娛樂’的名義下被舉擢而出。然而,很快這種局面就被輕而易舉地改變了。不僅僅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也不僅僅是西部片、武打片、娛樂片、愛情片、警匪片、生活片,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錄像、流行歌曲、搖滾樂、卡拉OK、游戲機、迪斯科、勁歌狂舞,還有像襪子一樣被頻繁更換、忘卻的流行歌星、影視明星、體育明星……幾乎是滲透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的精英文化,則被困窘萬分地擠出了世人的視野。”(注:高小康《大眾的夢·潘知常序》,東方出版社。)現代大眾文化的興起一方面是緣于現代社會人們特定的社會心理和時代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大眾傳播文化的獨特功能,即大眾傳播的媒介系統不僅對人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控制力,而且以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量而全面的滲透在全社會構成一種媒介環境,從而使得“人們一天除睡眠和工作外,幾乎全在媒介中度過”,“媒介帶來的信息充滿著生活空間”(注:沙蓮香主編《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53頁。)。這樣,大眾傳播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任何社會現象、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乃至某一個人物、某一種商品充分“炒”熱,讓世人不得不接受。而現代大眾文化正是在大眾傳播文化(媒介)的功能作用下,同時契合人們的社會時代心理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唯其如此,所以從總體上看,盡管現代大眾文化的聲勢、地位已遠非傳統的大眾文化——民間文化可以望其項背,但卻并沒有超越后者的淺與俗。這種淺與俗對于傳統大眾文化——民間文化來說除了限制其自身的發展外,并不存在其它危害;而對于現代大眾文化來說,由于它已肆意越過邊界侵吞了精英文化的領域,把精英文化趕入了枯魚之肆,因而它的淺與俗則有可能導致人類文化的全面退化。正如美國著名大眾文化評論家伯納德·羅森貝格(BernardRosenberg)所認為,現代大眾社會存在著單調、平淡、庸俗、喪失人性及人們在富裕生活中容易產生誘惑和孤獨感的缺陷,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達和表現的大眾文化雖然可以暫時克服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感、孤獨感和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有可能大大地降低人類文化的真正標準,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導化。于是,如何處理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關系,如何改造和提高大眾文化的品位便成為了大眾文化發展所亟須解決的問題——現代影視藝術正是以這樣的文化境況為背景進入我們的研究、批評視野。

不論電影抑或電視,其誕生伊始,便不僅意味著人類一種新型的藝術樣式的出現,而且標志著現代大眾文化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鑒于當代大眾文化已與現代通訊手段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電影的誕生標志著一個關鍵的文化轉折點。它奇妙地將技術、商業性娛樂、藝術和景觀融為一體,使自己與傳統文化的精英顯得格格不入,并對其造成重大的威脅。”(注:[美]丹尼爾·杰·切特羅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中國廣播出版社,第32頁。)電視同樣如此,正如日本電視社會學家井上宏所指出:“電視以神奇莫測的光電變換手段,為自己在大眾傳播媒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在電視傳播過程中,在電視播出者與視聽者之間,通過電視圖像形成了新的傳播關系。日本的電視傳播學者藤竹曉認為,電視傳播的基本要點是人們如何把電視作為社會認識的手段而加以利用并使之發生效果,即把電視看作是人們認識社會的重要手段。同時,電視還有另一個作用,即‘娛樂作用’。電視傳播是以圖像為主(也包括語言、音響效果和音樂等要素)的媒介,而圖像則產生了電視傳播的兩重性,一方面使視聽者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為視聽者提供了娛樂。”(注:[日]井上宏《電視社會學》,見藤竹曉著《電視社會學·附錄一》,安徽文藝出版社,第129頁。)由此可見,電影、電視是認識與娛樂并舉、傳播與藝術并存的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本為現代大眾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現代大眾文化的性質與特征。而既在現代大眾文化之列,影視藝術便首先是一種適合大眾審美心理和欣賞水平、為大眾所喜愛的通俗藝術,這與民間藝術類似(所以民間藝術/文化即是傳統的大眾文化),卻與所有高雅藝術劃清了界限;而其現代性,即與現代通訊手段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和以神奇莫測的光電變換、以奇妙的聲像記錄及呈現為藝術創造方式,以及以對當代大眾生活、心理的準確把握和表現為藝術追求,以滿足當代大眾的審美、娛樂乃至消閑為創作目的,則使影視藝術將作為傳統大眾文化主要形式的民間藝術/文化遠遠地拋在了后面;至于商業性,更是影視藝術同時區別于傳統高雅和民間藝術的現代大眾藝術(文化)的重要特質。影視藝術正是這樣的一種藝術樣式:它集傳播與藝術于一體,熔通俗、審美、娛樂、消閑、商業于一爐,乃大眾文化的現代表現形式,也是現代大眾文化的藝術表現方式。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便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影視理論與創作中所存在的問題。盡管從總體上來說,現代大眾文化正處于上升期,其發展方興未艾,但我國影視藝術卻已面臨危機。有觀點認為這種危機為各種現代大眾娛樂/文化形式的蜂擁而起所致,實際上,任何娛樂形式其魅力都無法與影視藝術相比擬,更無法取而代之。顯然,影視藝術的危機不是由于來自外部的“同行相爭”,而是由于自身內部的問題。具體地說,我們對影視藝術的大眾文化本質還缺乏真正的、深刻的認識,對影視藝術作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的內部機制和運作規律還缺乏了解、掌握;或者,甚至根本沒有將影視藝術納入大眾文化的范疇,置其大眾文化規律于不顧。一個突出而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理論和創作上流行“三分法”。所謂“三分法”,即人為地將影視藝術作品分成主旋律片/劇、藝術片/劇和商業片/劇。主旋律片/劇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用概念代替形象,或用形象圖解概念;藝術片/劇故作高雅,陽春白雪,孤芳自賞。這兩類影視片/劇都以不顧觀眾興趣、愛好,遠離大眾為共性,是“文以載道”、“為藝術而藝術”等傳統藝術美學觀念,實際上即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的演繹和表現。商業片/劇應該是絕對通俗化、大眾化的,因為它追求票房,重視觀眾,甚至可以迎合觀眾。例如好萊塢的商業片/劇就是真正的大眾藝術,它們能夠真正地令大眾著迷,充分滿足當代大眾的娛樂、審美需求;而我國的所謂“商業片/劇”則只不過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因為受傳統藝術文化觀念的長期熏陶和沉重壓迫,真正的藝術家們往往羞于與大眾為伍,不愿意從事商業片/劇創作,也不懂得怎樣創作商業片/劇。因此,迄今為止,我國的商業片/劇創作從未獲得應有的地位,大部分“商業片/劇”出自缺乏藝術功力者之手,或為藝術家不得已(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勉強為之,隨意為之,甚至隨便為之,以致這些作品基本上既無藝術性,也無商業性。其實,藝術性與商業性在影視創作中并不是對立的,恰恰相反,它們相互依存,至少,商業性必須以藝術性為前提。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與現代大眾藝術文化觀念的分水嶺不在于是否承認藝術的存在,也不在于認定藝術層次的高低有別(盡管人們已習慣于認為大眾文化/藝術淺俗、低級,事實上大眾文化目前也基本上處于淺俗、低級的層面,如前所述;但大眾文化/藝術的藝術文化水準并不是沒有提高的可能:不僅大眾的素質可以不斷提高,而且大眾文化/藝術自身也存在著提高品位的機制與功能——這種機制與功能將在“現代影視藝術的文化學研究之二”里詳論),而在于是將藝術的接受者定位于少數人,抑或定位于大眾。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在討論文學文本時提出了“讀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兩種文本傾向,“巴爾特對這兩種文本傾向的區分不只是指文本的基本性質,而且也指文本所引發的閱讀方式。‘讀者性文本’往往讓讀者被動地、單純接受式地閱讀,使讀者單向地從文本接受意義。相對而言,‘讀者性文本’是一種封閉性的文本,易讀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和‘讀者性文本’不同,它不斷地要求讀者積極介入,像作者一樣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構文本的意義。這種文本將其構意結構展示在讀者的面前,要求讀者對文本進行再創作。……‘讀者性文本’通俗易懂,比較大眾化,而‘作者性文本’則比較深奧復雜,是少數人欣賞的先鋒文學”。(注:徐賁《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74、258—259頁。)影視藝術作為大眾藝術(文化)形式,顯然應該構建“讀者性文本”——商業片/劇所建構的便是這種文本,它并不排斥藝術性,其與建構“作者性文本”的傳統高雅-精英藝術的區別僅在于文本的基本性質及其閱讀方式不同而已。由于對商業片/劇的誤解、歧視和實際創作的粗劣狀態,可以說,我國真正的商業片/劇根本還沒出現。這樣,不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中,影視藝術在我國都還沒有真正被當作大眾文化來對待,國人是一直沿用主流、精英藝術文化觀念,按照傳統藝術美學原則倡導和從事本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的影視藝術的創作,焉能不使影視藝術陷入危機?

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外影視界雖然沒有“主旋律片/劇”的概念,而“文藝片/劇”和“商業片/劇”的說法卻是存在的。但不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純粹的文藝片/劇,即所建構的是“作者性文本”的影視作品,無不感到寂寞與孤獨,自覺難與商業片/劇一爭天下。事實上,文藝片/劇并不是沒有存在價值,只是其真正價值不在于被觀眾接受,而在于探索影視藝術的內在機制,嘗試各種藝術創作方法和手段,盡可能挖掘出其潛在的表現力,從而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與啟示。作為現代大眾文化形式,影視藝術的主要片/劇種只有、也只能是以建構“讀者性文本”為基本特征的“商業片/劇”。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專門提出這一概念,因為影視藝術的商業屬性是與生俱來的,是其機體的不可割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現代大眾社會和現代大眾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也就是說,所有影視作品都應該具有商業性,都應該是商業化的,因此,提“商業片/劇”就好像說“女人是人”、“松樹是樹”一樣純屬多余。當然,強調影視藝術的現代大眾文化屬性,主張影視藝術創作遵循現代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不意味著現代影視藝術只能停留在一般大眾文化的淺、俗層面上。相反,由于影視藝術不僅是所有大眾文化形式中對大眾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一種,而且,它的特殊機制還賦予了它有效吸納高雅藝術與文化因素的功能,這就使得它不僅可以自身超越淺與俗,而且還有可能引領整個現代大眾文化提高品位。

篇(5)

大樹移植是指移植胸徑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但對具體的樹種來說,也可有不同的規格),且維持樹木冠形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大喬木。在多年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大樹移植的主要技術環節:

1移植前的準備

1.1制定移植方案

目前大樹移植已成為城鎮園林綠化施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移植成活狀況直接影響到綠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移植前必須精心策劃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1.2樹種及規格選擇

根據園林綠化施工的要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確定好樹種、品種規格。規格包括胸徑、樹高、冠幅、樹形、花色、樹勢等。樹種不同移植難易程度不同,一般鄉土樹種、經過移植和人工培育比異地樹種、野生樹種容易成活,樹齡越大成活越難,選擇時不要盲目求新求大。根據確定好的樹種、品種和規格,通過多渠道聯系和實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確定好樹種的來源,并落實到具體樹木。

1.3對確定移植的樹木進行“回根處理”

樹木回根屬于大樹預掘工序,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樹木回根是提高樹木移植成活率的主要途徑之一。一般是在移植前1~2年的春季或秋季,以樹干為中心,以2.50~3倍胸徑為半徑劃一個圓或方形,在其外測挖30~40cm寬的溝(其深度則視根系分布而定,一般為50~80cm),較粗的根采用鋒利的鋸或剪切斷,然后回填表土,分層踩實,澆水,經過1~2個月便會在溝內長出許多須根。回根一般應分兩次進行,以免一次斷根使樹木生命受影響或出現死亡現象,通常在第1年春季選擇樹木的東、西兩方位挖掘斷根,秋季再以同樣的方法挖掘另外的兩面,或保留大根但環剝根皮的方法,到第2年時,在四周溝中均長滿了須根,這時便可移走。

1.4多次移栽

對較為名貴和較難移植的樹木,或距離較遠的地方,還可采用5~8年的時間就近多次移植的方法(稱為熟貨),或逐步向移植地過渡移植的辦法,以進一步促進須根發展和適應定植地環境,確保成活后,再行定植。

1.5按移植規劃挖好定植穴

根據綠化工程要求做出詳細的種樹規劃圖,確定好定植點,并根據移植大樹的規格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規格應大于土球的規格,一般坑徑大于土球直徑40cm,坑深大于土球高度20cm。遇土質不好時,應加大樹坑規格并進行換土。

1.6其它準備工作

勘測運輸線路、準備好運輸設備(如:汽車、吊車)、工具及材料。

2大樹移植過程

2.1確定大樹栽植季節和移植的時期

大樹栽植應選在最適合栽植的季節進行。一般常綠樹應在4月中旬前栽植,落葉樹在3月下旬完成栽植,針葉樹則可在秋季進行。同時還應注意選擇最適天氣,即陰而無雨,晴而無風的天氣進行。大樹宜選擇在傍晚或夜晚移植,因為在白天移植時,加速根生長的根際微生物易受陽光輻射的傷害,甚至死亡。例如松樹在暗光下移植成活率明顯提高。

春季以后尤其是盛夏季節,由于樹木蒸騰量大,移植大樹不易成活,如果移植必須加大土球,加強修剪、遮蔭、保濕也可成活,但費用加大。雨季可帶土移植一些針葉樹種,由于空氣濕度大也可成活。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的深秋,樹體地上部處于休眠狀態,也可進行大樹移植。

2.2大樹修剪及樹體處理

影響大樹栽植成活的關鍵是水分的供應和消耗是否平衡。為了減少水分蒸騰,移植前需對大樹進行樹冠修剪。一般以疏枝為主,短截為輔。修剪強度應根據樹木種類、移植時間、萌芽能力而定。一般常綠樹可輕剪,落葉喬木樹宜重剪,一般剪掉全部枝葉的1/3~1/2;多數針葉樹應輕剪;再生能力強的、生長速度快的樹種、反季節栽植的可適當重剪;反之可小些。對某些特定的樹種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剪,如紅楓、白玉蘭等,只要剪除枯枝、病蟲枝、擾亂樹形的枝條。這樣,既不改變原有的樹形,又能保證樹木的成活率。若帶土球移植的不用進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植的應盡量多保留根系,并對根系進行整理,剪掉斷根、枯根、爛根,短截無細根的主根,并加大樹冠的修剪量。

移植大樹的樹體處理:起樹前還應清潔樹干周圍2~3m,對大樹要用三根支柱進行支撐以防倒伏引起工傷事故及損壞樹木。成批移植大樹時,還要對樹木進行編號和定向,在樹干上標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植后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滿足對避蔭及陽光的需求。

2.3大樹挖掘和包裝

國內目前普遍是人工挖掘,采用“軟材包裝移植法”,它適用于樹木胸徑為10~15cm或稍大的常綠喬木,挖掘圓形土球,用蒲包、草片或塑編材料加草繩包裝。而對樹木的胸徑為15~25cm的常綠喬木可采用“木箱包裝移植法”,往往挖掘成方形土臺。落葉喬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樹冠重剪,盡量保留較大較多根系的裸根移植法。大樹移植時,必須盡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樹木胸徑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臺進行包裝,以盡量多保留根系。

2.4大樹的吊運

一般采用起重機或滑車吊裝,汽車運輸的辦法完成。樹木裝進汽車時,要使樹冠向著汽車尾部,根部土塊靠近駕駛室。樹干包上柔軟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軟(草)繩扎緊,樹冠也要用軟繩適當纏攏,土塊下墊木板,然后用繩子將土塊縛緊在車廂兩側。無論是裝、運、卸時都要保證不損傷樹干和樹冠以及根部土塊。非適宜季節吊運時還應注意遮蔭、補水保濕,減少樹體水分蒸發。

2.5大樹定植

大樹運到后必須盡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設計要求,將大樹輕輕斜吊于定植穴內,然后進行以下工作:

噴藥:對樹干、根部的大傷口(橫斷面切口))涂敷——愈傷涂膜劑,促進傷口快速愈合,防傷口腐爛;比如用ABT生根粉300~500mg/kg、根動力1號200倍、微生物肥料、殺菌劑1500倍的藥液噴施在樹穴、土球上,以增強根系活力、快速生根。

撒保水劑:干旱地區還可在樹穴內撒保水劑;在樹體上噴施防蒸騰劑。

扶正樹干:撤除纏扎樹冠的繩子,配合吊車,將樹冠立起扶正,移動和調整樹冠方位,要盡量符合原來的朝向。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繩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爛軟包裝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開)。

填土:要分層夯實,并保證定植深度適宜,干旱地區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多雨地區使土球高出地而20cm左右。

澆水:做好攔水樹盤,澆足定根水。

3樹移植后的養護

3.1支撐樹干

大樹移植后必須進行樹體固定,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將樹體牢固支撐,以防止風把樹冠吹歪。同時,可確保根系穩固,利于根系生長。一般在1年之后大樹根系恢復好方可撤除。

3.2水肥管理

大樹移植后立即灌1次透水,保證樹根與土壤緊密結合,促進根系發育,然后連續灌3次水,灌水后及時用細土封樹盤或覆蓋地膜保墑和防止表土開裂透風,以后根據土壤墑情變化注意澆水。澆水要掌握“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在夏季還要多對地面和樹冠噴水,增加環境濕度,降低蒸騰。移植后第1年秋季,應追施1次速效肥,第2年早春和秋季也至少施2~3次,以提高樹體營養水平,促進樹體健壯。

3.3包裹樹干

為了保持樹干濕度,減少樹皮水分蒸發,可用浸濕的草繩從樹干基部密密纏繞至主干頂部,再將調制的粘土泥漿糊滿草繩,以后還可經常向樹干噴水保濕。北方冬季用草繩或塑料條纏繞樹干還可以防風防凍。

3.4根系保護

早春移植的樹木,移植后需要用地膜或樹葉、秸桿等對樹盤進行地面覆蓋,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

3.5吊針輸液

給樹體打吊針與人體輸液打吊針的原理相同,都是為了防病治病、補充營養和水分;具有見效快、效果好、利用率高,節水節工節藥肥等優點,據測定:能提高成活率達30%~40%。方法是:在樹干基部15~20cm處打孔,孔徑5mm、孔深3~6cm,孔個數由粗度增加而增多1~6個。用專用的輸液器將吊針注射液稀濕至800~1000倍吊注樹干。

3.6樹冠噴霧,補充葉面水分

篇(6)

二、醫院數字化經濟管理平臺

1.三條業務線。

(1)收費線。

收費線屬于醫院業務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收取掛號、住院或者其他醫療費用的地方,它的功能主要是負責醫院的收費整個流程,具體的事項是管理患者醫療收費和收款,管理解決患者欠費問題。患者在收費處除了可以進行繳費,還能夠在這里查詢到自己的醫療費用情況,并且收費處還負責管理患者結賬等業務。收費處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工作者必須事無巨細地管理醫院繳費方面問題,它可以將每日收費情況的票據信息完整的反映出來,并且管理者還可以在任何時候查找和核對收費員結算情況,另外還能夠查找到收費處每日的收費報表,通過報表可以了解近段時間醫院業務處理情況。收費處是醫院業務線中的一環,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因為它關系到醫院的財政收入,因此要加強對收費線的管理。收費管理指的就是對收費員的監督和管理,收費管理的具體工作內容就是需要每日的核查收費員當天所收的費用,在核查的時候可以根據收費報表來查看工作。在核查工作結束之后,再將數據資料上交到財務部門中去,這樣才能保證會計數據的正確性,因為會計數據和收費數據之間聯系緊密,及時地向財務部反映收費數據可以讓會計數據每日更新,保持其及時、有效性。

(2)藥品線。

藥品線屬于藥物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它主要的工作是管理醫院的藥品賬務。醫院每日都會消耗大量的藥品,同時也會定期的向藥庫購入藥品,因為需要有專業的人員對藥庫進行管理,記錄藥庫每日的賬務情況,藥品消耗和購入情況。由此可以看出藥品線實際上是醫院財務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它和醫院其他財務活動有不盡相同,因為藥品賬務管理目的是為藥房的會計的工作提供數據和信息。藥品房的會計需要記錄藥品報銷、入庫的情況,除此之外,還需要每日完成對賬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賬本的數據和藥品輸入和輸出情況是相一致的。財務數據應該能反映出藥房應付款的情況,會計人員必須將每日的賬本核實清楚,這樣才能讓賬目的準確度提高,這樣一來在與其他庫房之間核對賬目的時候會更加一目了然。確保賬務工作做到實處,才能加強醫院藥品的管理。

(3)非醫療耗材和醫療耗材線。

非醫療的耗材指的是除了醫療之外的消耗,例如運輸和通信方面。對這類非醫療的耗材同樣需要實現賬務的管理,并且其屬于庫房物資管理的一部分。它與藥品線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兩者都需要對庫房進行賬務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一樣的,要將賬務交付給庫房的會計使用。庫房的會計要對庫房內物資的消耗情況有所了解,并且對非醫療方面的耗材的消耗和購入要做好記錄,特別是要加強非醫療耗材對外報銷的管理,保證報銷的數據與實際的賬面是相符合的。庫房與藥品房管理的不同之處在于會計還需要對耗材的購入差價進行核算,并且要定期查看應付款數,保證耗材的出入賬務的準確性。醫療耗材還有低值和高值之分,低值指的是低值的衛生物資和一些消耗大的易耗品,在對其進行賬務管理上,同樣需要做好每日的入庫的記錄和報銷的記錄,并且要做到日清月結,保證物資數量和賬務數據是一致的。高值醫療耗材指的是消耗較小、庫存少的一次性醫療耗材。在對其管理方面,為了保證耗材的高品質,需要加強耗材采購與消耗,做好購入和消耗的賬目,防止出現錯記、錯報的現象發生。

2.四個業務層。

醫院數字化經濟管理中,包括四個業務層。第一層是信息集成平臺。信息集成指的是醫院內部財務信息和數據的集成,這一層主要是由財務人員進行管理和使用。第二層是審核記賬平臺。這一層指的是醫院中所有的記賬,將這些憑證集合在一起,能夠方便對財務部的審核和查看。第三層是賬務的管理平臺。它指的是對醫院整個賬務集中進行管理,包括醫療和非醫療耗材財務管理,藥品的賬務管理和庫房物資的管理。第四層是其他的系統。這一層主要是針對醫院其他經濟業務,例如固定資產等。

篇(7)

大樹移栽一般是指胸徑20cm以上的落葉喬木和胸徑15cm以上的常綠喬木。因移栽樹種、年齡、季節、距離、地點等不同而移栽難易不同,必須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

1.1樹種及規格選擇

根據園林綠化施工的要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確定好樹種、品種規格。規格包括胸徑、樹高、冠幅、樹形、樹相、樹勢等。樹種不同移栽難易不同。一般易于成活的樹種有銀杏、柳、楊、梧桐、臭椿、槐、李、榆、梅、桃、海棠、雪松、合歡、榕樹、楓樹、羅漢松、五針松、木槿、暴馬丁香、梓樹、忍冬等;較難成活的樹種有柏類、油松、華山松、金錢松、云杉、冷杉、紫杉、泡桐、落葉松、核桃、白樺等。一般選用鄉土樹種,經過移栽和人工培育比異地樹種、野生樹種容易成活,樹齡越大成活越難,選擇時不要盲目追新追大。根據確定好的樹種、品種和規格,通過多渠道聯系和實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確定好樹種的來源,并落實到具體樹木。同時作好移栽前各項準備工作,如:大樹處理、修路、設備工具、人員,辦好準運證和檢疫證等。

1.2施工區域的樹種規劃及定植穴

根據綠化工程要求做出詳細的樹種規劃圖確定好定植點,并根據移栽大樹的規格挖好定植穴,準備好栽植時必須的設備、工具及材料,如吊車、鐵鍬、支撐柱、肥料、水源及澆水設備、地膜等。

1.3運輸線路勘測及設備準備

根據運輸要求,提早考察運輸線路,如路面寬度、質量、橫空線路、橋梁及負荷、人流量等做好應對計劃,準備好運輸相關的設備如:汽車、吊車、綁縛及包裝材料等。

1.4大樹移栽技術及相關人員培訓

根據大樹移栽要求,制定好相關移栽技術規程并進行人員培訓,明確分工和責任,協調聯動,確保移栽工作準確有序地進行。

2大樹移栽技術

2.1大樹移栽的時期

北方最佳移栽時期是早春,大樹帶土球移栽及較易成活的落葉喬木裸根栽,加重修剪,均可成活。需帶大土球移栽較難成活的大樹可在冬季土壤封凍時帶凍土移栽,但要避開嚴寒期并做好土面保護和防風防寒。春季以后尤其是盛夏季節,由于樹木蒸騰量大,移栽大樹不易成活,如果移栽必須加大土球,加強修剪、遮蔭、保濕也可成活,但費用加大。雨季可帶土移栽一些針葉樹種,由于空氣濕度大也可成活。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的深秋,樹體地上部處于休眠狀態,也可進行大樹移栽。南方地區尤其是冬季氣溫較高的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移栽,落葉樹還可裸根移栽。

2.2大樹處理

移栽大樹必須做好樹體的處理,對落葉喬木應對樹冠根據樹形的要求進行重修剪,一般剪掉全部枝葉的1/3—1/2;樹冠越大,傷根越多,移栽季節越不適宜,越應加重修剪,盡量減少樹冠的蒸騰面積。對生長快、樹冠恢復容易的槐、楓、榆、柳等可進行去冠重剪。需帶土球移栽的不用進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栽的應盡量多保留根系,并對根系進行整理,剪掉斷根、枯根、欄根,短截無細根的主根,并加大樹冠的修剪量。對常綠喬木樹冠應盡量保持完整,只對一些枯死枝、過密枝和樹干上的裙枝進行適當處理,根部大多帶土球移栽不用修剪。為了保證大樹成活,促進樹木的須根生長,常采用多次移栽法、預先斷根法、根部環剝法,提早對根部進行處理。起樹前還應把樹干周圍2—3m以內的碎石、瓦礫、灌木叢等清除干凈,對大樹要用三根支柱進行支撐以防倒伏引起工傷事故及損壞樹木。成批移栽大樹時,還要對樹木進行編號和定向,在樹干標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栽后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滿足對避蔭及陽光的需求。

2.3大樹挖掘和包裝

國內目前普遍采用人工挖掘軟材包裝移栽法,適用于挖掘圓形土球,樹木胸徑為10—15cm或稍大的常綠喬木,用蒲包、草片或塑編材料加草繩包裝。也可采用木箱包裝移栽法,適用于挖掘方形土臺,樹木的胸徑為15—25cm的常綠喬木。北方寒冷地區可用凍土移栽法。落葉喬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樹冠重剪,盡量保留較大較多根系的裸根移栽法,挖掘包裝相對容易。大樹移栽時,必須盡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樹木胸徑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臺進行包裝,以盡量多保留根系。

2.4大樹的吊運

大樹吊運是大樹移植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直接關系到樹的成活、施工質量及樹形的美觀等。一般采用起重機吊裝或滑車吊裝,汽車運輸的辦法完成。樹木裝進汽車時,要使樹冠向著汽車尾部,根部土塊靠近司機室。樹干包上柔軟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軟繩扎緊,樹冠也要用軟繩適當纏攏,土塊下墊木板,然后用木板將土塊夾住或用繩子將土塊縛緊在車廂兩側。一般一輛汽車只吊運1株樹,若需裝多株時要盡量減少互相影響。無論是裝、運、卸時都要保證不損傷樹干和樹冠以及根部土塊。非適宜季節吊運時還應注意遮蔭、補水保濕,減少樹體水分蒸發。

2.5大樹定植

大樹運到后必須盡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設計要求,按樹種分別將大樹輕輕斜吊于定植穴內,撤除纏扎樹冠的繩子,配合吊車,將樹冠立起扶正,仔細審視樹形和環境,移動和調整樹冠方位,將最美的一面向空間最寬最深的一方,要盡量符合原來的朝向,并保證定植深度適宜,然后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繩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爛軟包裝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開),分層夯實,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做好攔水樹盤,灌足透水。

3大樹移栽后的養護

大樹移栽后的精心養護,是確保移栽成活和樹木健壯生長的重要環節之一,決不可忽視。

3.1支撐樹干

大樹移栽后必須進行樹體固定,以防風吹樹冠歪斜,同時固定根系利于根系生長。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將樹牢固支撐,確保大樹穩固。一般一年之后大樹根系恢復好方可撤除。

3.2水肥管理

大樹移栽后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證樹根與土壤緊密結合,促進根系發育,然后連續灌3次水,灌水后及時用細土封樹盤或覆蓋地膜保墑和防止表土開裂透風,以后根據土壤墑情變化注意澆水。澆水要掌握“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在夏季還要多對地面和樹冠噴水,增加環境濕度,降低蒸騰。移栽后第一年秋季,應追施一次速效肥,第2年早春和秋季也至少施2—3次,以提高樹體營養水平,促進樹體健壯。

3.3生長素處理

為了促發新根,可結合澆水加入200mg/I的萘乙酸或ABT生根粉,促進根系提早快速發育。

3.4包裹樹干

篇(8)

二、醫療信息的安全威脅

美國聯邦調查局曾于2006年對2066家公司和組織進行了計算機安全犯罪及事故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發生概率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①病毒;②信息的未授權訪問;③內部網絡資源濫用;④計算機或移動設備失竊。可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改變,各種混合型威脅相繼出現,這種混合型威脅直接導致了信息安全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醫療網絡的安全威脅已不僅僅是來自于蠕蟲病毒、木馬等攻擊帶來的風險。醫療信息系統在日常運行中面臨的各種風險大致可歸納為內網和外網兩類攻擊。來自外網的安全挑戰主要是由網絡病毒、黑客入侵等方式直接導致的系統效率下降甚至癱瘓。其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統補丁沒有及時更新、安全軟件不能及時升級或垃圾郵件的肆意泛濫等造成的。目前絕大多數的醫院已經部署了網絡防火墻,客戶端防病毒等產品,但醫院網絡依然會不斷遭受蠕蟲、特洛伊木馬、間諜軟件、廣告軟件等威脅的攻擊。針對此類問題,應當研究如何保證內部終端用戶的補丁和病毒庫始終處于最新狀態,有效隔離安全隱患機器的接入。內網威脅主要是指內部工作人員無意或有意導致的資源丟失、信息泄露等問題。醫院的重要信息經常以電子郵件,文件傳輸甚至移動設備等形式輕而易舉地流出,大部分內容涉及病人的隱私、藥品采購、財務信息等。此類問題屬于面向醫療信息本身的安全性問題,需要對其產生、使用、傳輸、存儲等各個環節予以控制。因此醫院應設立相應的技術措施和管理制度,避免核心機密的違規泄露和拷貝。

三、面向外網的安全治理

醫療信息系統的軟硬件系統本身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多樣化和頻繁化,各種新型威脅層出不窮。針對當前各類相互融合的網絡攻擊手段,應從如下多個層次上實施外網的安全控制策略。

(1)端點防控

提升終端自身的安全防護力度,在內部各網關及重要網段配置防火墻和入侵檢測軟件。強制保證操作系統補丁定時更新,反病毒軟件實時運行以及病毒庫的及時更新。對于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終端,在網絡設備的接入點將對其進行隔離,限制或拒絕其對內網進行訪問。

(2)權限設置

部署網絡內部強制訪問控制策略和權限等級設置,根據口令信息為數據流提供明確的允許或拒絕訪問指令。準入控制的成功實施取決于控制粒度的大小,而控制流程的自動化決定了使用者的接受度和控制機制的適應性。

(3)行為監測

在一些信息系統安全級別相對較高的網段部署安全監控措施,對非授權設備的私自接入或網絡發送行為進行檢查,并予以有效阻斷,發生嚴重泄漏事件時應提供報警。

(4)數據備份與恢復

信息系統的核心內容是數據,因為操作系統、軟件等被破壞后都可以重新安裝,但數據丟失是無法挽回的。軟件級別的單點恢復技術對于火災,地震等災難性事故是無法應對的。因此除了客戶端的定期軟件備份以外,還有必要提供異地數據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將關鍵數據定時批量地傳送至遠程的容災中心保存。

四、面向內網的安全治理

在復雜的醫療信息運行環境中,針對外網不安全因素的監視和攔截可視為第一道防線,但僅僅依靠這類單一手段必然無法達到理想的安全治理水平。只有面向信息本身的安全,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防御的轉變,才能進一步加強安全體系的防御深度,排除不可預測的潛在風險。面向信息本身的安全性即面向數據的安全性,主要涉及數據的私密性、真實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這些性質應用于不同的醫療活動中。

(1)私密性

私密性要求敏感信息不能泄露給未經授權的人,授予了病人控制醫療信息泄露的權利。這對于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涉及居民隱私的網絡信任體系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加密、數字信封和匿名化等技術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保證信息安全無誤的送達已授權的第三方或安全存儲于服務器的數據庫中。在利用非對稱密鑰機制解決這類問題時,只需對解密密鑰保密,因此從加密密鑰破解出解密密鑰的過程必須設計得足夠復雜,以致難以實施。

(2)真實性、完整性

醫療診斷信息在醫院使用和流動過程中可能遭受惡意篡改或刪除,從而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在經過復雜網絡傳輸的遠程醫療中,信息的來源真實性和可用性更為重要。采用公開密鑰加密體制PKI和數字簽名相結合的技術,把病人的隱私信息加密后作為水印載荷的一部分嵌入文件中來傳遞,用于驗證文檔完整性和來源可靠性,能有效杜絕外來入侵導致的敏感信息的惡意篡改,同時確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

(3)不可否認性

不可否認性是現有醫療體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也是最容易引起醫患糾紛的一個問題。利用數字簽名技術,不論醫生或是患者都可以基于自身的私鑰對認定的文件進行簽名,從而確認文件已簽署這一事實,事后對有關事件或行為均具有不可抵賴性。此外,基于雙重加密原理的數字簽名還可以保證信息自簽發后未曾作過修改,結合數字時間戳可進一步對簽發文件的時間提供佐證。這些關鍵性內容對于醫療事故的責任認定都是很有價值的。

五、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醫療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除了系統本身的安全之外,相關的醫療信息管理體系的構建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是實現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的雙重約束。一個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通常需要足夠的人力來進行安全維護,因此真正起到管理執行命令的主體還是醫療信息管理人員。面對醫療機構對于復合型人才的缺乏現狀,需要加大對于醫療復合型人才的投入,提高技術管理人員對職業道德、安全意識、法律法規的認識。同時,設立專門的信息安全管理機構,通過安全管理制度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在政策調控方面,宏觀上,應制定一系列與醫療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以保證健康保險流通性,降低醫療欺詐行為,并強制醫療信息標準,以保護電子健康信息安全及隱私。微觀上,應制定符合醫療行業規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執行流程,主要包括醫療信息系統應急預案、網絡系統管理員崗位職責、網絡服務器故障的應急處理流程等制度,確保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行,以及與醫療有關的個人身份信息、醫療記錄等信息在傳輸、交換、存貯、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篇(9)

二、醫院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的主要問題

(一)張紙存儲和信息儲存同時存在。在醫院的醫療活動和醫療研究中,大量的會議記錄和研究結果,都是通過電子文件的形式進行記錄,并在各個科室和部門之間傳遞,這樣大大的提高的醫院各科室的工作效率。但是通常在電子文件閱讀完畢和工作完畢時,都要進行紙張歸類進行保存。這樣就出現了電子文件和紙張文件同時保存的情況,浪費了醫院的經濟,妨礙了數字化管理在醫院中的發展。

(二)電腦網絡的安全問題。電腦網絡存儲檔案信息具有空間小、速度快、傳閱便捷等特點,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對電腦網絡有威脅的因素也隨之出現,例如數字檔案信息可以隨意修改、不穩定性、對硬件有所要求等一些問題。網絡病毒的出現更是對醫院的數字化檔案信息造成巨大的傷害,嚴重的可能導致整個醫院網絡系統癱瘓,對醫生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對數字化檔案管理認識不深。我國大多數醫院已經推崇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多時,但是醫院的醫療工作者都還是習慣傳統的紙張式辦公,把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當成軟任務,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借閱文檔信息和傳遞文檔都還是采用人力的方式,這樣就極大的浪費了數字化帶來的便捷服務,還加大了人力的勞動程度,造成了數字化管理不合理的現象。

三、醫院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細節

對于醫院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應該認真對待,組織管理團隊解決問題。在醫院開展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時,應該做好以下幾個細節:

(一)建設信息系統工程,實現信息共享。檔案信息數字化管理,是由一套系統的網絡工程實現的,是一套硬件和軟件共同完成的系統,由整體設計、軟件開發、檔案整理、掃描錄入、系統管理、光盤備份、查詢管理和網絡安全等一些軟硬件組成。因為醫院每天都要產生大量的文字,所以在錄取和存儲文字方面應該采取多服務器、磁盤排列儲存、高速掃描儀集中掃描、硬盤和云儲存雙備份的解決方案。同時,為了改變提取數據率低的情況,應該在提取數據的設備上采取觸摸提取方式,通過觸摸的查詢方式能夠及時和準確的查看醫院的檔案信息數據,這樣還達到了數據共享的目的。

(二)數字管理的橫向性和安全性。醫院數字化的檔案信息管理系統成立后,不應該是單方面的接受和信息,而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橫向的系統,同時還應該研究出一套安全的數字化管理方案。數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以電子形式存在,為了保證醫院學術不被壞人利用,其中有一些檔案信息的電子文件就要進行加密處理,并且在一定時間之后要對密碼進行修改。在醫院數字化管理的軟件方面,對于醫院的機密文件進行多層密碼加密、建立防火墻,避免黑客的非法訪問和竊取。

篇(10)

(二)電子和紙質文件雙重保存狀態導致資源重疊目前很多醫院都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網上傳遞辦理的文件辦完后又印發紙質文件歸檔保存。這就導致了內容相同的兩種文件同時和保存的局面,造成了相關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檔案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缺乏聯系目前大多數醫院都使用了辦公自動化系統,這些系統大多是專門為本醫院或者上級主管部門設計的系統軟件,而該系統絕大部分是針對該醫院或者醫療系統而制定的個性化軟件。而醫院的檔案管理系統則是由行政主管部門設計的通用的規范化、標準化的系統。兩套系統是由不同單位設計,運行環境也不同。這就導致兩個系統相互隔離,數據不能共享和轉化。

(四)數字化檔案資料利用效率低下很多醫院仍然使用著舊有的檔案管理模式,醫院各種檔案資料的檢索以及借閱都由人工操作來完成,計算機等數字化設備在整個過程中往往只是用于文字錄入、編輯以及打印。人們往往忽略了以數字化網絡形式傳遞的醫院數字檔案資料,極大地消耗了相關資源。

二、構建醫院檔案管理數字化體系的現實路徑

(一)建立健全醫院數字化信息檔案管理平臺醫院要實現檔案管理數字化,必須先開發出一套符合醫院自身特點的檔案管理軟件系統,并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檔案管理系統應該采用雙服務器、光盤等雙備份以及高速掃描儀集中掃描等功能,使檔案資料能夠及時、準確歸檔,確保檔案的安全管理。同時,還應構建檔案查詢系統,透過觸摸屏檢索查詢和網絡文檔傳輸實現檔案資源數字化管理。還要定期對檔案管理系統進行技術檢查,不斷更新和優化管理系統。

(二)加強檔案資料管理相關領域的信息交流1.在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之間建立橋梁。各級醫院應該在信息查詢接口程序中加入檔案資料查詢功能,使目前的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教研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與檔案資料管理系統之間實現無縫集成。這樣更利于收集各部門電子文件,完善檔案資料庫數據信息,真正實現在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系統之間建立有效聯系2.在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之間構建紐帶。對于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雙重保存的問題,可以將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以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共存,并依據數字化檔案的特點,制定系統的檔案管理規章制度。要確保檔案資料的安全性,紙質文檔與電子文檔之間的非重疊性和可共享性。

(三)構建高素質檔案管理專職隊伍要實現醫院檔案管理信息化,就必須要有一批精干的檔案管理人員。管理人員要具備較高技術水平和知識層次。醫院的檔案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要能夠精準把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檔案資料,同時還要能夠根據要求提供大量檔案資料信息。醫院以及相關部門應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充實檔案管理隊伍,同時應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力爭提高數字化檔案管理人才儲備水平。

(四)增強醫院人員的檔案管理意識醫院要重視檔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各級人員尤其是各級部門領導的檔案管理意識,使他們認識到檔案管理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為構建高效的醫院數字化檔案管理體系提供各種資源保障。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醒醫院人員自覺保護檔案資源。

上一篇: 高二語文議論文 下一篇: 現代語文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三級亚洲人Av在线影院 | 性色一区二区三 | 永久中在线文字幕 | 又色又爽视频香蕉网络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