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互聯網會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互聯網技術與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
互聯網技術已不同于過去純粹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它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結構,創造新的經濟模式。因此,互聯網技術給會計報告模式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報告技術的進步上,更深遠的影響還在于基于五聯網的社會經濟結構對會計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網絡社會的會計信息需求
經濟環境的改變,不斷地對會計信息系統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會計發展史上這種進程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這種進程有不斷加速的趨勢。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沖擊已遠遠超越了局部或技術性影響的范疇,事實上,它正在推動著工業經濟社會向數字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純技術觀來看待網絡技術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
1.數字經濟產業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正在催生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等一大批新產業的誕生,同時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新的財富創造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形成。由于傳統會計報告以反映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形資產為主,是以物質生產為主的工業經濟社會的產物。對新興產業來說,傳統的會計信息已很難真實反映一個企業的價值,企業會計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背離越來越明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正在消失。面對新興的產業,未來會計報告模式需要從有形資產揭示擴展到數字資產揭示、無形資產揭示等領域;從貨幣計量擴展到各種非貨幣計量領域;從歷史成本計價擴展到評估計價、公允價值計價等多種計價模式,使其不僅能反映過去的價值,同時也能反映現在甚至將來的價值。
2.企業競爭方式改變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建立在信息網絡技術之上的虛擬企業等企業組織形式,正在替代傳統的企業兼并方式,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企業越來越把競爭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術上,同時利用巨聯網絡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競爭優勢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目前企業間建立價值鍵型虛擬企業和聯盟型虛擬企業,實現業務相互滲透、資源優勢組合,以獲取長期競爭優勢已成為世界潮流。面對全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競爭方式,未來的會計報告需從單一報表體系向分部報告、專項報告等多元化報告體系轉變;從單一主體的會計信息揭示擴展到業務關聯方范圍內的信息揭示;從定期的財務信息揭示擴展到以業務事項及其完成的周期為基礎的事項信息(包括大量非財務信息)實時揭示領域。
3.企業生產經營方式改變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影響。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正在改變企業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傳統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方式開始向以顧客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轉變;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生產管理模式開始向以“零庫存”為目標的適時生產系統和作業管理模式轉變。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變,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實時的生產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實時產生大量的生產經營信息,要求實時記錄和報告。因此,以事后記錄歷史成本信息為特征的傳統核算體系及其產生的會計信息已無法適應網絡時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企業要根據新的生產和管理過程,按照企業再造原理,分作業或事項重新定義信息結構和內容,并運用數據庫技術進行標準化存貯,以滿足企業內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網絡社會的會計報告技術
信息網絡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經濟的結構和模式,并引發了社會對會計信息新的需求;同時也為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準備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條件。
1.會計報告載體技術的變革。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出現及在會計中的應用,給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帶來了全新的信息載體技術。磁介質、光電介質等新的信息載體技術替代了紙介質成為會計信息新載體。計算機信息載體不僅數據存貯量大,而且特別適宜于信息的再加工處理。計算機系統可對其存貯介質上的數據進行極其快速的分類、匯總、再分類、再匯總、傳送、轉存等數據處理工作。計算機信息載體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的技術進步也是計算機信息技術進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會計報告處理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分類、計算功能,而且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實際上是當代技術進步最快的一個行業),計算機系統體積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只要會計數據進入計算機系統,即可隨時產生會計報告內容。傳統會計報告模式中,受計算能力限制而產生的種種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礎。計算機系統強大的數據分類和計算功能也為會計報告模式的創新創造了條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傳統會計報告是以預先確定信息需求為前提,通過一個報告期的層層處理和匯總,最后形成報表。傳統報表處理模式時間上表現為一個周期、內容上表現為一個過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顯著的特征。現在,只要我們建立了具有標準編碼結構的原始數據庫捐助計算機系統強大的數據分類和計算功能,隨時可以組合產生特定需要的會計報告。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為會計報告模式的創新準備了物質條件。
3.會計報告傳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出現,尤其是巨聯網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為會計報告的傳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會計報告傳輸和的時空限制將不復存在,通過互聯網會計報告將逐漸成為主流渠道。
總之,信息載體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同時應用,為建立面向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實時報告系統創造了條件。
二、實時會計報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不僅是報告技術的進步,還涉及到體系結構的變革。由于會計報告是整個會計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會計報告模式的變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響到整個會計理論和實務體系。
1.對會計目標理論的影響。傳統財務會計的目標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責任基礎上的,即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資源,同時承擔如實向資源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后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傳統會計報告著重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管理人員經管責任的會計信息,內容以反映客觀事實的歷史數據為主。實時會計報告模式是適應干網絡經濟及其技術環境的會計信息需求模式。實時會計報告系統將大大擴展會計信息的需求范圍和內容。會計的目標不再停留在反映歷史數據的經營責任信息上,它將更多考慮決策相關的信息,包括不確定的未來信息、風險信息,各類非財務信息,同時更多地考慮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一、發展電算化會計要解決好與電算化審計之間的關系
電算化會計的推廣和應用是對傳統會計的一次變革,同時也給傳統審計帶來巨大沖擊。首先,在電算化會計中,證、賬、表等會計數據和會計信息都存儲在磁性介質上,賬務處理雖然還需要會計人員的控制,但處理過程卻在計算機系統內完成。特別在網絡環境下,會計數據的收集、加工、存儲、傳輸和會計信息的輸出基本上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動完成的。可見,有形的審計線索大大減少,傳統審計已無法考察會計數據和會計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準確性;其次,在電算化會計中,由于人機系統工作的特點,傳統以賬簿體系和會計人員為中心的內部控制已失去作用,代之而起的將是以會計數據處理流程為中心。現行的制度基礎審計中的符合性測試必將受到影響,必須重新來研究新環境下的審計風險;最后,由于電算化會計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預計的環境災害、計算機硬件或軟件的失靈、人為無意的差錯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給系統造成無法估計的危害。也無疑給審計工作帶來困難,加大了審計風險。總之,電算化會計給企業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給傳統審計帶來巨大沖擊,電算化審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時代使然。
我國電算化審計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雖然有了十幾年的發展,但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滯后于電算化會計的發展。當前,隨著電子商務、網絡財務的運作和會計信息化的興起,雖然有些學者已提出網站審計、電子商務審計、會計信息化審計等觀點,作為對電算化審計的創新,仍舊處在理論探討之中,開展實際工作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在發展電算化會計同時,更要重視對電算化審計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特別在網絡時代,網絡技術的應用給電算化審計的發展帶來了契機與挑戰,網絡時代審計的創新遠遠不應局限于審計對象、審計技術、審計業務上,而應是整個審計理論框架與實務的全方位的創新。網絡時代號召審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在互聯網連接起來的全球化經濟中,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對網絡時代的審計創新進行全方位的開拓,以保證與電算化會計的發展同步。
二、電算化會計的發展要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
建立在網絡技術之上的電子商務廣義上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各類電子工具進行的一切商業貿易活動。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著大多數企業,企業紛紛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或網絡服務公司,進行電子廣告、電子支付結算、電子銀行、網上咨詢等,以拓展商貿渠道,增加貿易機會。可以說,電子商務代表著21世紀貿易方式發展的方向。
電子商務活動要能夠正常地進行,除了有功能完善的網絡技術作基礎之外,對企業還必須有下述要求:
業務數據能夠自主地進行雙向交換。電子商務活動中,業務數據如電子合同、電子訂單、產品信息等能夠雙向自主、自由地進行交換,這就要求企業與企業(BtoB)、企業與客戶(BtoC)之間能夠互相獲取對方的業務數據來達到實現交易電子化的目的。
資金能夠通過控制系統自主調度、劃撥。電子商務活動中,網上直接支付結算必須能夠安全、可靠、順利地實現,這就要求企業建設自己的電子賬簿和電子銀行賬戶,建立和完善網絡控制系統,以實現資金的調度、劃撥和收付,完成網上交易。
采購、發貨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行確認。電子商務活動中,企業的采購業務或者對外發送貨物必須通過網絡直接進行,以確認交易的發生、發展和完成情況。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自己的業務數據認證系統,來實現對會計數據及其他經濟信息的確認、計量和記錄。
電算化會計就是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從不同的來源和渠道收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所產生會計數據、會計資料,按照經濟法規和會計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儲、加工,并生成會計信息,向企業內外部各方面傳遞,以幫助信息使用者改進經營管理、加強財務決策和有效控制經濟活動。在網絡時代,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電算化會計在實現其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向著網絡財務、會計信息化的總趨勢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逐步完善其網絡功能,如:建立會計系統中心數據庫,增強會計數據的共享性。完善會計數據與互聯網絡的標準接口技術,實現業務數據的交換;建立與開戶銀行之間網絡的寬帶連接,使企業的會計核算系統與銀行的賬戶管理形成影射,推進網上收支結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電算化會計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之間數據交換標準,發揮電算化會計對經濟業務監督的適時性、有效性。
三、要站在企業信息化的戰略高度來推動電算化會計的發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計劃綱要》中,特別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求“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程。”
當前,推動企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企業信息化是一個概括的稱謂,廣義地說,是指廣泛利用電子信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使生產、管理實現自動化。它的應用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過程信息化、辦公自動化和集成一體化系統。同時,企業信息化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來研究和考慮。因此,為了使企業信息化進行得更有成效,獲得效益,我們需要有一套思想和方法來處理這樣一個信息系統工程問題,需要有一個戰略考慮。
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電算化后則使得會計這一信息系統的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電算化會計已經不起信息化浪潮的沖擊,必須將自身這樣一個經濟信息系統融入信息化浪潮之中。電算化會計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電算化會計要站在企業信息化的戰略高度,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對其發展予以規劃。當前,這種戰略考慮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超級秘書網
目標和準則的確立。首先要明確發展電算化會計的目標、宗旨和服務準則是與企業信息化是一致的,盡管它是在務虛,但必須提高它的威信,以保證它對務實的工作有方向上的指導意義。
畢業論文是我院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會計專業對于畢業論文的要求,和本科有一定的區別。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高技能人才,學科體系重點在于技能型工作。基于這個基本指導思想要求學生運用三年來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結合在實際單位所遇到的實際情況,提出發現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畢業論文也是高職院校綜合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機會,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本人從2009年起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通過總結三屆學生的畢業論文情況,發現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由于調研力度不夠,缺少實例論證,明顯缺乏說服力,更有部分學生的論文存在著明顯的抄襲現象。因此,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一、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選題失誤
畢業論文的選題是畢業論文的第一步,學生需要結合自己在工作單位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自身能力情況進行選題,并由指導老師負責把關。但是許多學生都徘徊“寫什么”的困惑之中。大部分學生的選題范圍過大,很多人潛意識的認為選題范圍大則涵蓋的內容就多,可以寫的東西也就比較多,卻忽略了自身能力存在的不足,選題過于空、大、泛,遠遠超出學生的駕馭能力。比如我院2011屆畢業生中有個學生的選題為“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案”,作為一名高職的會計專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視角去審視整個會計工作所存在的問題,所以很明顯,此選題不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做出的選擇。還有一些畢業論文選題涵蓋內容過于狹小,可操作性不強,沒能發揮出學生自身的水平。
2、參考抄襲問題嚴重
現在社會信息化程度逐年增高,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渠道得到各方面的信息。但這也為學生去做畢業論文時抄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選題聯系實際不夠,缺乏深入的社會調查,論文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網上資料。論文的寫作變成了“復制”加“粘貼”,至多對所復制的資料進行“剪碎”和“轉述”。論文缺乏創新觀點和內容。
3、學生撰寫論文的水平參差不齊
我院對于學生畢業論文的要求包括論文的內容及格式兩個部分。對于論文的內容,大部分學生視角都比較狹隘,或者空洞無實際意義。本來要求3000字的論文,學生在交第一稿的時候往往文章只有不到2000字:或者走另外一個極端,從好幾個地方生搬硬套,湊了將近6000字的論文,但是內容卻毫無實際意義。對于論文的格式,盡管我們在給學生布置論文的時候都已經把格式的要求講的非常明白,但是還會有70%的學生的論文格式不符合要求。很大一部分學生連如何設置合適的行間距都不會操作。
二、提高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對自身寫作能力的培養
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積累。這期間需要老師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安排,同時也需要同學們的積極配合。
1、增強學生的主觀意識。向學生灌輸畢業論文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主觀上形成一種意識。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增加對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要求。這樣,在進行畢業論文創作時,學生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2、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能夠持之以恒,能夠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學會會計方法與技術。其次,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在校內和校外,讓學生接受多種實踐教學的鍛煉,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3、定期邀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傳授會計實務理念。適時邀請一些企業家、經營管理者、財務總監等來學院開展實踐性知識講座,介紹前沿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結合現實中的會計案例解讀會計實務方法,介紹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會計準則變化后所產生的經濟后果等。
(二)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學改革。
高職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一點對于會計專業來說有更大的意義。所以,從學生一入學開始,就應該雙管齊下,在不放松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加大實訓課的力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對所學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這樣到了實習時在工作崗位上才能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在深化教學改革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源頭開始準備。為了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并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從人才培養方案這個源頭提前安排準備。
2、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與提高教學質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會計教學方法基本是重教師講授、輕學生參與,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出來的只能是理論不深、實踐不精的教條型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針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我們積極探索各種啟發式教學法和行動導向教學法,比如案例教學法、問答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問題導向法、項目教學法、技術規程教學法等。
參考文獻
[1]曹禧修,新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之癥候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
一、網絡財務信息披露不完整,違背相關證券法規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使用者可能據此提訟,要求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網絡財務信息披露是個新生事物,在實務中很多做法仍屬摸索階段,可以說當前網絡財務信息更多地是依靠對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揣測和公司自身意愿來供給。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BRRP課題組(1999)對財富500強前100家公司中93家在網站上披露的財務信息的調查顯示,即使在公司信息披露規范比較充分、網絡財務信息披露較活躍的美國,網絡財務信息的完整性也不盡理想,表一是上海證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滬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在網站上披露財務信息的情況的調查結果(截止到2000年7月25日)。表二是BPPP課題組對上述93家公司在網站上披露財務信息的情況進行調查整理后的結果(截止到1999年1月30日):
表一:
表二:
如以上所示,有些公司在網上的財務信息漏掉了其中一些主要的會計報表或會計報表附注,而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要求財務報告要有附注,附注披露的信息是對會計報表的補充和解釋。證券法等相關條款也禁止漏列重要事項,依據現行職業規范和國內外證券法的信息披露條款,人們有理由認為網上披露的財務信息(包括非財務信息)與傳統紙質信息一樣是真實、準確、完整的。那么,表一、表二顯示的數據是不是表明當前網絡財務信息存在嚴重的漏報?如果信息使用者依賴這些信息進行決策造成不利后果,是不是意味著公司很有可能因此卷入訴訟糾紛?雖然目前國內外都尚未出現這方面的司法案例,但我們還是有必要采取一些能降低公司信息披露風險的措施,如提供完整的全套財務信息;在用戶點擊公司財務信息版時,跳出對話框,提醒用戶即將看到的財務信息未包括一般決策所需的全部應獲得的信息,任何使用這些信息的人有責任參照其他來源的信息以作出合理決策。這種類似“責任解除聲明”的提示有利于公司避免或降低網絡財務信息披露不完整導致的潛在風險。
二、網絡財務信息版中與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其他網站的不當連接,很可能被認為公司已采納或同意了與其相連的網站中的所有內容,因此公司應對這些內容負責。
也許目前最大的法律隱患是與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的網站連接或在公司網站中包含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的報告造成的。公司可能要對提供給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的重要誤述承擔直接責任,如果公司散布該報告或以其他方式暗示認同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報告,則被認為公司已“采用”該報告。在法律上,這也許可視為公司在直接傳播該信息,因此得承擔信息失真的責任。如果公司提供的有選擇性的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網站中,只包括對其股票價格進行分析的部分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的地址,則其“采納”責任風險就會增大。若公司確實希望在其網絡財務信息版中列示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其他網站的地址,責任解除聲明或與責任解除聲明的連接應列示在上述站點地址列表附近顯眼的地方,指出公司沒有復核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預測的準確性,因此在公司的財務信息中未來用分析師、財務分析機構報告;公司也沒有采用任何其他網站上與本公司相關的信息。
另外一個與不當連接相關的潛在風險是從其他網站中移植數據或圖象。在訪問者看來這些“外來”信息與公司自己制作的信息沒有區別,實際上使用者可能從未意識到屏幕上的某些信息并不是公司網站的一部分,公司由此又多承擔了一份本應由第三方承擔的責任。穩健的解決辦法仍是責任解除聲明,配以醒目的邊框劃定“外來”信息范圍。
三、審計報告與不完整的、漏列重要事項的網絡財務信息一起披露,或審計報告中包含不當的連接,這樣做沒有減輕公司的信息披露風險,相反,加大了審計人員的職業風險。
表一、表二的數據顯示,公司在網上披露財務信息時很樂意展示審計報告。美國公司披露審計報告的比例(65%)甚至超過了披露財務報表附注的比例(63%),而滬市15家公司中有11家披露審計報告,比例高達73.33%。實際上,審計師出于風險考慮是不會輕易將審計報告與他們認為不夠可靠的網絡財務信息相聯系的,但是公司在制作網絡財務信息版時自然而然地去借助于審計報告的鑒證力,在審計人員不積極介入的情況下,共同過失風險很可能降到他們頭上。更危險的是,將近22%的審計報告也含有連接——通常可連接到審計報告提及的附注中。顯然審計人員不會發送含有連接的審計報告,所以這些連接肯定是公司后來加上的。以上兩點是值得審計職業監管人員思考的問題。也許,最徹底的做法是把審計報告排除在網絡財務信息之外。版權所有
四、互聯網旺盛生命力之源——速度——使公司有可能提供動態信息,但它也可能誘使公司卷入沒有及時更新信息引致的責任風險之中。
網絡具備的“致命”的速度已經使相當多的信息使用者作出了對公司極為不利的認定——公司網站上的信息都是由公司及時進行更新的(除非公司網站中有特別聲明),因而是與當前決策相關的、可靠的。而且,就網絡財務信息而言,即使公司的確做到及時更新,但提供的信息更多是當前的、缺乏一貫性的,可靠性有可能隨著及時性的提高而降低。財務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沖突可能再次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信息更新責任的基點之一。
互聯網(Internet)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其強大的信息和服務功能正在改變和影響著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全球經濟網絡化、數字化逐步形成,這給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對企業經營管理全面創新發揮了推動作用。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自身能否快速跟進新技術、適應網絡經濟的挑戰。筆者認為在網絡經濟下,傳統財務管理存在許多弊端,企業只有及時進行財務管理創新寫作會計論文,才能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占先,在網絡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
一、網絡經濟下傳統財務管理的弊端
網絡經濟時代,由于經濟活動的數字化、網絡化,出現了許多新的媒體空間,如虛擬市場、虛擬銀行。許多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將隨之消失,而代之以電子支付、電子采購和電子定單,商業活動將主要以電子商務的形式在互聯網上進行,使企業購銷活動更便捷,費用更低廉,對存貨的量化監控更精確。這種特殊的商業模式,使得企業傳統的財務管理已不能適應基于互聯網的商業交易結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難以防避企業管理出現的新風險
首先是網絡安全問題。網絡經濟要求財務管理必須通過互聯網進行,而互聯網體系使用的是開放式的TCP/IP協議,它以廣播的形式進行傳播,易于搭截偵聽、口令試探和竊取、身份假冒,給網絡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而傳統的財務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內部網(Intranet)的財務軟件,沒有考慮到來自互聯網的安全威脅,特別是企業的財務數據屬重大商業機密,如遭破壞或泄密,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財務管理首先必須解決的是復雜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這一點傳統財務管理是難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確認和文件的管理方式問題。網絡經濟下參與商業交易均在互聯網上進行,雙方互不見面,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相互認證,保證電子商務交易的安全。而傳統的財務管理軟件一般采用口令來確認身份,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繼續沿用這種口令身份驗證方式,那么隨著互聯網用戶和應用的增加,口令維護工作將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顯然這種身份驗證技術已不適合基于互聯網的財務管理。另外,傳統的財務管理一直使用手寫簽名來證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內容。而在網絡環境下,電子報表、電子合同等無紙介質的使用,無法沿用傳統的簽字方式,從而在辨別真偽上存在新的風險。
此外,電子商務作為網絡經濟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必須一體化,電子單據、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擊的點增多。而目前的財務管理缺少與網絡經濟相適應的法律規范體系和技術保障。例如,在電子商務中如何征稅、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證、數字簽名的確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出現的,企業的財務管理所面臨的新的風險是難以防范和規避的。
(二)難以滿足電子商務要求
電子商務的貿易雙方從貿易磋商、簽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過互聯網完成,使整個交易遠程化、實時化、虛擬化。這些變化,首先對財務管理方法的及時性、適應性、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財務管理沒有實現網絡在線辦公、電子支付、電子貨幣等手段,使得財務預測、計劃、決策等各個環節工作的時間相對較長,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財務管理模式不利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網絡經濟下,要求企業通過網絡對其下屬分支機構實行數據處理和財務資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記賬、算賬、登賬、報表生成和匯總,并可將眾多的財務數據進行集中處理,集中調配集團內的所有資金。然而,傳統的財務管理由于受到網絡技術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監管信息反饋滯后、對下屬機構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無法適應網絡經濟發展的要求。
此外,傳統的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的內容不能滿足電子商務的要求。在網絡經濟下,企業資產結構中以網絡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計算機軟件、產品創新等無形資產所占比重將大大提高。但現今財務管理的理論與內容對無形資產涉及較少,因為過去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廠房、機器、資金等有形資產,致使在現實財務管理活動中不能完全正確地評價無形資產的價值,不善于利用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營。所以,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內容已不適應網絡經濟時代電子商務運營的需要。
(三)不能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網絡環境下,企業的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需求與銷售、銀行匯兌、保險、貨物托運及申報等過程均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無需人工干預。因此,它要求財務管理從管理方式上,能夠實現業務協同、遠程處理、在線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從工作方式上,能夠支持在線辦公、移動辦公等方式,同時能夠處理電子單據、電子貨幣、網頁數據等新的介質。然而,傳統的財務管理使用基于內部網的財務軟件,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網實現在線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時空的限制,使企業財務管理變得即時和迅速寫作畢業論文。由于傳統的財務管理與業務活動在運作上存在時間差,企業各職能部門之間信息不能相互連接,因而企業的財務資源配置與業務動作難以協調同步,不利于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
另外,傳統的財務管理軟件要求管理人員只能在特定環境下辦公,因為它是基于內部網的系統,離開內部網將無法辦公。而網絡經濟下,要求財務人員在離開辦公室的情況下也能辦公(即移動辦公),這樣財務軟件必須是基于互聯網的系統,而只有實現從企業內部網到互聯網的轉變,才能實現真正的網上辦公。由此可見,在網絡經濟下,傳統的財務管理存在許多弊端,必須及時研究財務管理創新,構造出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財務管理,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財務管理創新的內容
網絡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人類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網絡化。財務管理必須順應潮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從管理目標、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
(一)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總是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總是隨經濟形態的轉化和社會進步而不斷深化。隨著網絡經濟的到來,客戶目標、業務流程發生了巨大變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轉移性的知識資本將占主導地位。知識的不斷增加、更新、擴散和應用加速,深刻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客觀需求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向高層次演變。原來以追求企業自身利益和財富最大化為目標者,必須轉向以“知識最大化”的綜合管理為目標。其原因在于,知識最大化目標可以減少非企業股東當事人對企業經營目標的抵觸行為,防止企業不顧經營者、債權人及廣大職工的利益去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知識資源的共享性和可轉移性的特點使知識最大化的目標能兼顧企業內外利益,維護社會生活質量,達到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一。知識最大化目標不排斥物質資本作用,它的實現是有形物質資本和無形知識資本的在網絡經濟下的有機結合。
(二)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
在互聯網環境下,任何物理距離都將變成鼠標距離,財務管理的能力必須延伸到全球任何一個結點。財務管理模式只有從過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遠程處理和集中式管理轉變,才能實時監控財務狀況以回避高速度運營產生的巨大風險。企業集團利用互聯網,可以對所有的分支機構實行數據的遠程處理、遠程報表、遠程報賬、遠程查賬、遠程審計等遠距離財務監控,也可以掌握和監控遠程庫存、銷售點經營等業務情況。這種管理模式的創新,使得企業集團在互聯網上通過Web頁登錄,即可輕松地實現集中式管理,對所有分支機構進行集中記賬,集中資金調配,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財務工作方式的創新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全球的經濟模式,相應地必須改變財務人員的工作方式。傳統的固定辦公室要轉變為互聯網上的虛擬辦公室,使財務工作方式實現網上辦公、移動辦公。這樣,財務管理者可以在離開辦公室的情況下也能正常辦公,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實時查詢到全集團的資金信息和分支機構財務狀況,在線監督客戶及供應商的資金往來情況,實時監督往來款余額。企業集團內外以及與銀行、稅務、保險、海關等社會資源之間的業務往來,均在互聯網上進行,將會大大加快各種報表的處理速度,這也是工作方式創新的根本目的。(四)財務管理軟件的創新過去國內各財務軟件功能獨立,數據不能共享,企業在人、財、物和產、供、銷管理中難以實現一體化。運用Web數據庫開發技術,研制基于互聯網的財務及企業管理應用軟件,可實現遠程報表、遠程查賬、網上支付、網上信息查詢等,支持網上銀行提供網上詢價、網上采購等多種服務。這樣,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將在Web的層次上協同運作,統籌資金與存貨的力度將會空前加大;業務數據一體化的正確傳遞,保證了財務部門和供應鏈的相關部門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溝通,有利于開發與網絡經濟時代相適應的新型網絡財務系統。
三、實現財務管理創新的構想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是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網絡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在此筆者提幾點實現創新的構想:
(一)轉變企業理財觀念
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創造企業財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質資本轉向知識資本。企業理財必須轉變觀念,不能只盯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本。首先,要認識知識資本,即了解知識資本的來源、特征、構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現形式。其次,要承認知識資本,即認可知識資本是企業總資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識資本與企業市場價值和企業發展的密切關系,以及知識資本應分享的企業財富。最后,要重視和利用知識資本。企業既要為知識創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應的經營資產,又要充分利用知識資本使企業保持持續的利潤增長。可以說,轉變企業理財觀念是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創新的根本保證,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視。
(二)加強網絡技術培訓
網絡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程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創新的成功與否。有針對性地對財務人員進行網絡技術培訓,可以提高財務人員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因為,首先財務人員已具有堅實的經濟和財會理論基礎,如果再學習一些現代網絡技術,將經濟、財會、網絡有機地結合,則面對知識快速更新和經濟、金融活動的網絡化、數字化,就能夠從經濟、社會、法律、技術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并制訂相應的理財策略。其次,通過技術培訓可使財務人員不斷吸取新的知識,開發企業信息,并根據變化的理財環境,對企業的運行狀況和不斷擴大的業務范圍進行評估和風險分析。為此,要適應網絡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國際金融的創新趨勢和資本的形態特點,運用金融工程開發融資工具和管理投資風險。事實表明,對財務人員加強現代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教育,有利于在網絡經濟下實現財務管理創新。
(三)積極開展對知識資本的理論研究
網絡經濟的發展將使財務管理目標轉向知識最大化,但目前知識資本的理論尚未成熟,必須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知識資本是一種無形資本,對知識資本的管理是新形勢下企業理財的重大創新。對此,首先應研究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及其市場化形式,探討知識資本的有效運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識資本的計量方法,確定知識資本價值,研究知識資本的證券化形式和估價方法。第三,要對知識資本運作的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企業知識資本運作的具體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它是知識資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總之,知識資本是網絡經濟下一種新的資本形態,對知識資本的理論研究也是實現財務管理創新的基本條件。
(四)對企業進行業務流程重組
網絡經濟是一種全新的貿易服務方式,它以數字化介質替代了傳統的紙介質,將打破傳統企業中以單向物流運作的格局,實現以物流為依據、信息流為核心、資金流為主體的全新運作方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將工作重心放在價值鏈分析上。首先,企業要從行業價值鏈(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銷售商)進行分析,以了解企業在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判斷企業是否有必要沿價值鏈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實現企業管理目標。其次,對企業內部價值鏈(定單—產品研究設計—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進行分析,以判斷如何降低成本,優化企業流程。第三,從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入手,通過與競爭對手的相應指標進行比較,找出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和自己的成本態勢,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
(五)建立財務風險預測模型
隨著互聯網在商業中的廣泛應用,在企業內部作為數據管理的計算機往往成為逃避內部控制的工具,經濟資源中智能因素的認定將比無形資產更加困難。在企業外部,由于“媒體空間”的擴大,信息傳播、處理和反饋的速度大大加快,商業交易的無地域化和無紙化,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大,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總之,由于網絡經濟的非線性、突變性和爆炸性等特點,建立新的財務風險預測模型勢在必行。該模型應該由監測范圍與定性分析、預警指標選擇、相應閥值和發生概率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組成,并能對企業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敏感性指標,(如保本點、收人安全線、最大負債極限等)予以反映。這樣,將風險管理變為主動的、有預見性的風險管理,就能系統地辨認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
(六)采用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
互聯網的出現,使桌面管理轉化成非桌面化的網絡方式有了技術保證,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為可能。企業可以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化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手段,以整合實現企業電子商務為目標,開發能夠提供互聯網環境下財務管理模式、財會工作方式及其各項功能的財務管理軟件系統,該系統至少應包括會計核算的集中化、財務控制的集中化、財務決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將會提高財務數據處理的適時性,減少中層管理人員,使最高決策層可與基層人員直接聯系,管理決策人員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虛擬結算,實時跟蹤市場情況的變化,迅速作出決策。
(七)創建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以數字化技術為先導的網絡經濟,其經濟活動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進行,如:在線訂貨、在線資金調度、異地轉賬、在線證券投資、在線外匯買賣等。因而產生的會計信息都是動態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時,市場需求信息的公開化,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信息格局。誰能占領信息的制高點,誰就將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創建基于互聯網的企業財務信息系統,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的超文本、超媒體技術,使信息更形象、直觀,提供多樣化的各類信息,包括數量信息與質量信息、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物質層面的信息和精神層面的信息等,實現信息理財。
(八)建立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來強化網絡安全。這主要涉及網絡規劃與建設的法律、網絡管理與經營的法律、網絡安全的法律、電子資金劃轉的法律認證等法律問題。其次,從管理上維護系統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機構和切實可行的網絡管理規章制度,加強信息安全意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素質,特別是高層管理者的安全意識,以保證網絡信息安全。第三,從技術上采取措施,在企業內部網和互聯網之間要加一道防火墻,防止黑客或計算機病毒的襲擊,保護企業內部網中的敏感數據。另外,將數字簽名技術應用于電子商務的身份認證,可以防止非法用戶假冒身份,從而保證電子支付的安全,為實現財務管理創新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薛慧麗、張新武。電子商務呼喚網絡財務[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企業;內部控制
據測算,到2013年我國信息化市場規模將達到近40億元人民幣,2007年-2013年的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接近20%,而這種信息化就包含了會計信息化。如此快速的信息化速度必然會對包括內部控制在內的企業管理造成一定的沖擊,必須科學應對才能在享受信息化的益處的同時化解信息化帶來的風險。
一、會計信息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研究
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法規文件,企業財務部門內部控制目標是保證企業資產安全,保證企業財務報告及會計信息真實、完整。在傳統的模式下,企業內部控制主要由人工完成,但在信息化條件下,通過將會計信息轉變為計算機能夠識別的語言,并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等手段對會計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使得內部控制的方式、范圍、內容等都發生了改變或者進行了調整,這既給內部控制帶來了機遇,同時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1.會計信息化給企業內部控制帶來的機遇
首先,可以提高內部控制的時效性。在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由原來的順序控制轉變為并行控制,即可以在財會業務處理過程中或者處理后實施控制,而不必按照傳統模式按照業務流程在賬簿處理完畢后進行控制,使得內部控制的時效性大為增加。其次,內部控制的方式多元化,在信息化條件下,各種視頻技術的發展使得內部控制可以采用實時監控的方式來進行,計算機軟件技術的運用使得內部控制可以通過計算機操作來進行,這些新技術的運用使得內部控制不必一定要到現場查證,或者采取查詢賬簿的方式來進行,增加了控制方法與手段。再次,在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可以大量的利用計算機軟件預設模塊進行數據處理,而不必通過手工進行計算,這就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工成本,從而可以降低內部控制的成本。
2.會計信息化給企業內部控制帶來的挑戰
首先,從內部控制的對象來看,相比于傳統的內部控制,信息化條件下的內部控制從單純的對人的控制轉變為對人和計算機同時的控制,這種控制對象的增多無疑會加大內部控制的風險。其次,從控制的內容來看,傳統的內部控制主要是通過對賬、核查憑證等方式來進行,但在信息化條件下,除上述內容外,內部控制還必須對財務軟件中數據的輸入、數據的安全性等進行控制,在現代存儲、攝像技術發達的前提下,內部控制的難度加大。再次,從內部控制環境來看,在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不再簡單的局限于企業內部,可能拓展到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甚至是外部宏觀環境,因為這都將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從而使得控制環境復雜化。
以集團公司為例,在控股子公司模式下,母公司對子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權,通過財會部門的信息化,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財務部門也可以實現完全的控制。這一背景下的企業內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實時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實現母子公司之間的溝通,這就突破了傳統內部控制模式中的地域空間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內部控制效率。另一方面,不同的控股子公司之間通過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聯系在一起,可以實現相互之間的比較,發現某一子公司財務異動行為,從而更好的達到內部控制的目標。
同一控股股東、聯營公司、參股公司是企業所不具有控制權的,這種模式下的企業內部控制不同于控股子公司,一方面,由于不具有控制權,為保護不同股東的利益,公司之間的財務信息難以實現實時對接,企業內部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審計部門等職能部門來完成,從這種意義上講會計信息化對內部控制難以起到大的作用。但從更廣的層面來看,會計信息化能夠有效的規范下屬公司的財務行為,能夠為實施財務檢查提供有效的支撐,因此,對于內部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會計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條件下企業內部控制不僅面臨傳統的內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同時也帶來信息安全、人才素質提升等方面的問題。
1.信息化使得內部控制不確定性加大
從內部控制的流程來看,在信息化條件下,首先,企業財務部門需要將財務信息轉換為計算機所能識別的語言,這種人工輸入面臨的問題在于如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由于人工容易出現失誤,以及輸入過程中難以進行全程實時監控等問題,從而使得數據輸入可能存在較大的風險。其次,由于現代計算機安全技術特別是網絡安全技術還無法確保企業信息系統百分之百的安全,并且在這種互聯網狀態下各種人為的失誤很容易將會計信息泄露且不容易被察覺,但企業所有的財務信息都保存在這種信息系統中,這就使得內部控制制度必須非常完善才能有效的防范這種風險,而目前還尚未完全達到這種狀態。再次,在信息化條件下,通過明確不同權限的方式來掌握和更改會計信息,但一方面這種口令可能被泄露,另一方面上級可以對下級的財務信息進行更改且不會留下痕跡也使得責任難以劃分,這就使得整個內部控制的風險較大。
2.信息化使得內部控制可能存在缺位問題
首先,在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可能更多的是對財務軟件或者信息系統中的有關賬務進行核查,在此情況下,部分財會人員可能疏于對原始憑證,屬于對賬務發生事實的了解,從而使得內部控制出現漏洞。其次,在信息化條件下,一般認為計算機信息系統不會出現錯誤,這就使得財會人員過于相信“機器”的力量,從而對部分數據疏于復核,或者沒有與現實中的賬務進行核對,但信息系統內部通過各種邏輯關系聯系在一起,一旦某一子條目沒有選入或者說查詢條件出現差錯等都有可能導致結果上的問題,這也可能使得內部控制出現缺位。
3.內部控制的外部條
--> 件還有待優化
首先,從人才的角度來看,信息化要求相關人才不僅要懂得財務會計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能夠較為熟練的操作計算機,并經過專門的培訓,能夠全面的掌握財務軟件以及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各項操作,但現有的人才一方面可能存在理論上的不足,他們對新的會計制度、國家最新頒布的法規條例等不太清楚,也難以用于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實踐上不足,對企業內部各種新的業務的會計處理方式不甚熟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其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時存在能力上的差異。其次,從內部控制的環境來看,當前企業更多的是注重會計業務的處理,注重發揮財務部門的作用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增值,實現利潤最大化,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相對要低一些,此外,內部控制工作的獨立性也相對不夠,這都不利于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
三、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建議
會計信息化背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可以從優化內部控制環境,更新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監督檢查等方面著手。
1.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會計信息化服務的供應商,要通過有效的參考服務供應商的以往信用記錄,市場份額等指標,確定服務供應商在信息安全、信息軟件的穩定性等方面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根據企業的行業屬性等情況合理的選擇信息服務供應商,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內部控制奠定基礎。其次,要注重內部控制氛圍的營造,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幫助財會人員樹立內部控制理念,提高業務能力。再次,要強化財會人員的風險意識,要通過案例講解等方式幫助財會人員甚至全體能夠接觸到財務信息的人員樹立一種風險意識,讓其了解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響企業的財務安全,從而幫助其樹立風險意識。
2.更新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完善內部授權制度,在信息化條件下,必須通過完善授權的方式,授權后業務處理的職責劃分等來強化內部控制制度,以此避免出現職責不分甚至徇私舞弊等行為。其次,要完善崗位職責分配。對于信息化條件下財會系統的管理員、操作員、數據審核人員以及后臺服務人員的工作職責的劃分必須明確,以此來保證財會信息的安全可靠,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再次,要嚴格信息化條件下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在信息化條件下對于會計業務處理,必須明確賬簿的建立、經濟活動事實資料的記載等會計行為的流程,以此為事后的監督檢查提供保障。
3.強化監督檢查
首先,要進一步發揮審計部門的作用,通過對企業財會活動進行分類,并根據經濟活動的重要程度、風險的大小決定是否引入審計部門進行全程監督,以此來加強內部控制的力量。其次,要強化日常監管活動,在信息化條件下,必須進一步完善對會計憑證等資料的審查制度,避免出現監管不嚴或者監管隨意性大等問題,從而提高內部控制整體水平。
以職業教學名師為引領的職業教育名師空間課堂《成本會計實務》,以課程資源的系統、完整、豐富為基本要求,校企共同開發、完善課程全套資源。通過互聯網課程空間所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使學員熟悉成本會計實際崗位要求和成本核算業務操作流程。在課程設計時樹立為學習者提供網絡教育資源使用無障礙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課程學習者及資源使用者的客觀需求,達到開放共享的目標。
一《成本會計實務》基本資源開發
《成本會計實務》課程作為長沙市首批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課程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課程資源比較豐富,在職業教育名師空間課堂建設期內要進一步更新課程基本資源,同步支撐專業教學。課程資源的配置和應用,可以反映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及課程設計,充分展現課程建設團隊的教學風采,是空間課堂建設的重點。本課程將成本會計課程內容劃分21個成本項目,完成課程基本資源建設:課程介紹:主要是初步介紹成本會計實務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學習要求,也體現成本會計的課程特色,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發展趨勢、課程展望、與前導課程和后續課程的關系、已經具備的教學條件等。課程標準:以綱要形式介紹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適用專業、修課方式、參考學時、參考學分、課程地位及作用、課程基本理念、課程性質、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安排、教學內容與職業能力深度分析、課程內容設計范例、教學組織模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學習指南:是成本會計課程的導學,是教師對學生學好成本會計課程提出的有針對性與適用性的的建議和指導。教學日歷:是教師實施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具體時間安排與分配,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包括授課周數、授課內容及對應時間、課堂作業、實驗實訓安排等。考評方式:是教師依據學生學習成本會計課程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知識、態度、技能的全方位的評價方案與標準,包括考核的方式、內容及地點等。電子教材:是指課程組老師原創開發的成本會計教材的電子版,方便學員學習本門課程時對照演示文稿等配合使用,成本會計教材將在建設期內公開出版。重點難點:是對成本會計課程每個項目的教學側重點及難點的突出列示,通過分析每個成本項目的重點難點,為學生學習相關成本項目做好充分準備。教學設計:是針對成本會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目的要求、教學方法、教學進程、學生活動、課堂提問、內容編排、教具準備等。微課視頻:是在每個成本項目下按知識點錄制的,使用錄屏軟件以微課的形式展現,基本涵蓋整個成本會計的內容,數量較多,初步為40個以上。包括教師根據成本會計課程知識點錄制的微課視頻、實驗實訓演示視頻等原創資源(原則上每個為5-10分鐘),采取MP4格式(標清或以上)。教學課件:是教師在教學中為講解和演示某個成本會計知識點、技能點所制作的教學資源,要求制作精美、圖像清晰、放映方便,能通過常用的360等瀏覽器正常使用。典型案例:是與成本會計理論知識相關的知識點對應的有實際意義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具有典型意義,能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也可涉及一些與成本核算、分析、管理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
二《成本會計實務》拓展資源開發
課程資源由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組成,課程拓展資源是指能夠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進而提出拓展性問題,并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包括在線輔導答疑、在線研討、在線測試、成績評定等。拓展資源能充分反映課程教學特點、建設優勢和特色,具有易用性、交互性、科學性和可擴展性,它能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是重要的交互性輔助資源,也是課程資源實現大眾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庫:除基本資源中用于成本會計課堂的教學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課外拓展學習的多個案例。一般是來自企業的真實案例,也可以是教師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設計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案例。概念庫:主要提供成本會計課程涉及的相關概念,如成本崗位、作業成本法、品種法、定額法等。圖片庫: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成本核算的流程,成本核算方法的應用以及企業實際工作中涉及的成品圖片等,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有更直觀的感知。在線作業:在線作業系統具有布置作業、批閱作業、修改作業、統計分析等功能,可以在限定時間內規定學生提交作業,老師在網上即可完成作業批閱及管理。在線測試:教師事先通過在線測試系統錄入成本會計試題(單選、多選、判斷及核算分析等),然后從題庫中智能組卷或手工組卷,以更加真實地考察學生的理論與實操能力。在線答疑: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可以在線提出發現的問題,由老師適時進行回答,給學員答疑解惑,相當于一對一教學,能提高整體學習效率。學科專業知識檢索:通常是提供網絡上已有的,與成本會計課程相關的知識檢索系統,提供相關網址,如專業論壇、專業技術網站等。在空間課堂建設中,拓展資源是在基本資基礎上的拓展深化,更具多樣性、交互性,是輔助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資源。由于課程建設期只有一年,而這些拓展資源的搜集準備需要較長時間,拓展資源的運行使用對于計算機配置及相應的軟件、系統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經濟上、技術上課程組不一定都可以達到,但這是空間課堂建設的方向,課程組將全力以赴,盡力做到最好。在準備資源的過程中,課程組主講教師要負責搜集、準備、積累平時的授課資料、演示文稿、實訓資料、專業視頻等相關資料,有序進行積累與整理歸檔,上傳更新。同時也要注重搜集整理其他相關網站上的資源,做好空間鏈接,力求更新迅速,與時俱進。
三課程資源開發步驟
第一步:深入企業一線調研,了解成本會計崗位工作對知識與技能的具體要求,對省內外同類課程深入學習和研究,取長補短,課程內容進一步更新、充實、完善,開發原創教材及實訓題冊(紙質檔、電子檔),并公開出版。第二步:加強教學科研,鼓勵教師定期到其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去調研并深入學習先進的網絡課程制作技術等,建設一支教學水平高、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第三步: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的新途徑,豐富網絡課程資源,加快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步伐,提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網上答疑、在線作業、在線測試、在線實訓等。第四步:完善本空間課程建設配套的規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教學質量檢查,對課程標準、電子教案、微課視頻等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完成相關成本會計論文的發表。
作者:施穎 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資料
加強環境問題研究,更加有效保護環境生態,已經成為全球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許多發達國家不僅對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視,而且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在社會思想、制度建設、技術開發等層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環境會計作為一種核算環境利用成本、綜合評價環境績效的方法和工具,在發達國家得到高度重視,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已系統化體系化,應用也越來越普及,對深化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提高企業乃至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加強環境生態的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環境會計在我國的建立、發展和應用非常滯后,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及嚴峻的環境形勢和緊迫的環境保護需要很不相稱。為了跟上世界時代的腳步,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成效,實現生態文明目標,建設一個和諧綠色的家園,我國發展應用和實施環境會計勢在必行,事不容遲。
一、環境會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獨特作用
環境會計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產生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大,致使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成為全球所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保護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更加重視和致力于改善環境并使之與經濟協調發展。從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英國《會計學月刊》上發表《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起,越來越多的會計學家開始了環境會計理論的系統研究,到二十世紀90年代,環境會計的理論框架和體系逐步形成。經過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相關國際組織,以及一些先進國家的大力倡導和積極行動,至今,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支持開展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而且頒布相關法規和準則推動環境會計實施。如挪威、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都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環境會計法規體系,環境會計的發展實施對環境生態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就。
環境會計也稱綠色會計。它是以保護環境為目的,以有關環境、會計法律法規為依據,以貨幣計量和物質計量為計量方式,確認、計量、記錄、考核、評價和報告會計主體生產活動中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環境利用的收入、成本、費用,評估環境效績、環境活動對企業經營成果和發展前景造成的影響,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資源之間的有機聯系,全面反映自然資本和生產活動社會效益的一門新興的環境科學與會計科學交叉滲透而形成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和會計學分支。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促進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自覺約束其環境行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追求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在提高生產經濟效益的同時,努力提高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以達到改善社會資源環境,提高社會總體效益的雙贏效果。因此,環境會計是一門獨特學科,與傳統的財務會計有明顯區別,具有自身特點,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一是與傳統會計把企業當作“經濟人”,只著眼于實現企業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非經濟效益的基本假設不同,環境會計是把企業作為“社會生態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不僅追求企業經濟利益,也追求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致力于三者的統一和最大化。
二是與傳統會計從提高經濟效益的角度把企業的資本及資金運動作為核算對象,按照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等會計原則,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對發生的經濟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進行反映和監督,而不對企業進行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反映不同,環境會計是從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自然環境資源利用效益的角度,按照責任和最小是非原則,采用貨幣單位和物質單位計量相結合,歷史數據與估算數據兼顧的方法,把企業的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資源耗費和造成影響的補償狀況進行反映和監督。
三是環境會計除了要堅持傳統會計的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明晰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及時性原則等原則外,還必須遵守政策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最小是非原則等,具有更強的政策性、社會性。
四是與傳統企業財務報告的使用和監督者一般是與企業經濟活動有著緊密聯系的單位或個人,如企業所有者、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稅務和審計統計部門、金融機構等不同,環境會計報告的使用者和監督者則更廣泛,可以是從事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工作的所有相關人員和社會公眾,包括政府部門、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企業所有者、企業職工及社區居民等,會計信息使用和監督范圍更大。
五是環境會計以通過確認、計量、記錄、考核、評價和報告社會自然資源的消耗和補償情況,促使人們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謀求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最優化,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以通過確認、計量和披露會計主體在一定時期的環境資產、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等信息,滿足社會各方面對環境知情和管理的需要為具體目標。可以滿足政府有關部門了解企業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情況,制定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加強環境宏觀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可以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對企業的環境風險和效益前景作出全面客觀評價判斷的需要;可以滿足社會公眾了解企業的環境表現,對企業的產品和形象作出恰當的定位,監督企業的環境活動的需要;可以滿足企業制定環境資源利用規劃,實施正確的環境措施的需要。
六是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和報告,是滿足社會各方面對環境信息需要的重要環節,同時還是企業展示社會責任心和樹立形象的機會。環境會計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的環境方針、環境目標、環境影響、環境業績、環境風險預測等方面內容,具體可包括企業執行環境法規情況,環境質量狀況及環境目標完成情況,污染物排放、消耗和污染的環境資源情況,環境治理情況,環保投入情況,內部環保制度、機構設置、環保技術研發、環保培訓、環保活動開展情況,環境會計變更事項等,全面反映出報告主體的環保態度和行動。
二、我國發展和實施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環境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具有必然性。我國發展和實施環境會計,對完善會計理論和實踐,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促進經濟低碳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行環境會計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后,大力提倡和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未來不斷發展的基本前提。國家的《十二五規劃》更是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提出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具體要求和措施。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以犧牲環境和濫用資源為代價換取眼前與局部利益的現象十分普遍。日益短缺的資源供給和嚴峻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和瓶頸。因此,雖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涉及方方面面,但建立和實施環境會計無疑有助于可持續發展整體戰略的實施。首先,環境會計從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出發,按照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把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市場價格準確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代價,促進了自然資源的更加科學合理配置。其次,有助于政府全面了解企業的環境保護和治理情況,從而制定正確的環保政策,監督和約束企業盲目和過度利用環境資源,引導企業自覺保護環境,防止環境破壞污染。再次,將企業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成本內部化,促使企業改變環境資源“無償使用”的錯誤觀念,關注和重視環境生態資源的利用和補償問題,履行自己的環境責任,從“被動治污”轉向“主動治污”,從“掠奪式”開發利用轉為“節約”合理利用資源,主動采用更環保更清潔更高效的技術和能源,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
(二)實行環境會計是準確評價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不僅是評價經濟業績的重要依據,也是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但在傳統會計核算方法體系下,自然資源未納入核算,只計人造成本,而對不計自然環境成本,一些應用來維持環境質量的費用和支出被當作國民收入和生產的增加值來加以計算,造成各項經濟增長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在這樣的經濟核算體系下得出的GDP,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國家和社會財富的虛增,經濟實力和居民財富的夸大;而更嚴重的是,由于傳統GDP的指示作用,助長了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加速了環境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污染破壞。據有關資料,經多年跟蹤計算顯示,我國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取得的。因此,實施環境會計,把環境資源列入國民經濟活動核算體系,考慮社會生產活動中的環境資源成本因素,對傳統GDP核算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修正,才能得出“綠色GDP”,客觀真實反映國民財富的量與質,準確評價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
(三)實行環境會計是企業實現發展現代化的要求
首先,是企業持續生產和發展的要求。一方面,企業是產品產出系統,也是環境產出系統,與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從四周環境獲取資源進行生產,又向環境中輸出產品和排放“三廢”,良好的環境是企業維持生產和不斷發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如果環境惡化,例如資源短缺、水和空氣污染等都可能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一方面,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加大,環境法規執行越來越嚴厲,企業可能發生環保問題,面臨訴訟賠付、賠償、污染罰款等損失甚至被迫關閉或停業風險。其次,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綠色消費逐漸深入人心,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就要有良好的產品和良好的環保形象。再次,是企業走向世界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經濟實力發展壯大,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出口產品或到國外投資建廠,這就要適應交易國投資國的環保要求,通過國際環境管理標準認證,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所以,從長遠來看,企業必須建立實施環境會計來有效管理環境活動,處理好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做到綠色融資、綠色投資、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管理,才能使企業更好生存和發展。
(四)實行環境會計是滿足各方面環境信息需求的要求
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問題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而且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加上現代經濟、社會管理需要,我國對環境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內容要求更加豐富、全面、準確,時效要求更加及時,渠道要求更加廣泛。例如,政府經濟綜合管理部門需要環境信息,以制定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加強環境宏觀管理和控制;環保部門需要了解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情況,以便進行環保決策,對企業進行環保監督、考核與獎懲。民間環保組織需要利用環境信息,進行環保宣傳教育,對各地區、企業的環境開發、利用、保護行為進行監督。投資者和債權人需要環境信息,以對企業的環境風險和經營前景作出評價。社會公眾需要了解自己周圍企業的環境表現和自己所處環境的質量,以對政府和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和促進。所以,只有實施環境會計,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才能提供比較全面準確的環境信息,滿足當代社會各方面對環境信息的需求。
(五)實行環境會計是適應現代社會消費理念的需要
當今,環保意識普及且日益增強,綠色消費已經逐漸成為時尚。順應這種潮流,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實施環境會計。環保要求和環境活動的信息披露,不僅成為企業生產和產品的準入門坎,甚至成為各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我國自對外開放以來,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已成對外貿易大國,吸收外資大國,近年又成為對外投資活躍國。但是由于我國未實施環境會計,環境管理跟不上這種變化,不僅常常受西方發達國家的詬病,也使我們的經濟政治在對外交流中處于不利地位。一是我國的產品和投資在國外得不到公平對待;二是很難衡量外國投資和產品對我國環境的破壞程度,因而也難對外國投資和產品進行嚴格細致的環保標準管理;三是不能滿足會計國際化的要求,難以向外國全面準確提供我國的環境信息,不利于我國國際交流與合作。
(六)實行環境會計是完善會計核算體系的重要內容
與現代經濟管理的要求相比,傳統會計存在著缺陷。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是以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為經營管理提供財務信息,并考核經營責任,達到改進經營管理,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傳統會計對生產活動中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從經濟活動的角度出發,將直接消耗的物理環境資源納入會計核算范圍,而不將環境資源涉及的其他經濟因素納入,不對企業環境資產、責任和費用等進行計量,不對企業取得的環境收益或損失進行確認,導致會計信息反映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完整,企業經營現狀和前景不全面。另外,傳統會計沒有視環境為企業的經濟共同體,沒有意識到生產的不斷運轉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忽視了環境與企業相互之間的關系和影響,忽視了環境自身的物質補償需要和過程,忽視了企業獲取利用環境資源所要承擔的環境補償責任。因此,傳統會計不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對環境資源管理的要求,需要實施環境會計,建立專業會計核算體系,設置相關的環境科目,將環境資源確認為資產,將企業應承擔的環保責任確認為負債,將環境資本確認為所有者權益,對環境收入、費用以及環境利潤進行核算和披露,克服傳統會計模式上的缺陷與局限性,完善會計核算體系。
三、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環境會計目前尚處于研究探索的初步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主要有:
(一)環保責任意識尚未在企業和全社會中形成
經過多年宣傳,目前人們對保護環境重要性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環保意識日益增強。但是環保的責任意識尚未在廣大企業和社會大眾中牢固樹立,有意或無意淡化自己環保責任的情況仍然很普遍。我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對建立健全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化制度的重要性和環境會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對環境會計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不少企業仍然存在“保生產可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我污染你治理”錯誤思想觀念,沒有樹立正確的環境資源價值觀,沒有環境資源核算和補償概念,為追求自身利益,不履行不承擔自己的環保社會責任,以至各種重大的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嚴重損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事件時有發生,企業不披露或者不愿對外披露可能對企業造成不利的環境事項及環境信息。社會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關注度和敏感度還不夠高,自覺監督、批評企業、政府環境作為的意識有待提高。
(二)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仍未建立起來
目前,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對環境會計要素、核算內容、核算方法、計量標準、科目設置、報表體系等的理論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很不深入,很不成熟,分歧也還較多,因此,符合中國國情的、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還未建立起來。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專家學者來進行,會計實務工作者參與很少,在有限研究中,成果大部分集中在純理論規范研究領域,實證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我國目前的環境會計理論,要很好擔當引領和指導環境會計實踐的重任,還有待時日。加之沒有開展環境會計的相關培訓,企業中懂得環境會計知識和實務操作的專業人才不多,這也成為我國發展實施環境會計的一個障礙。
(三)企業環境報告信息披露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沒有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還局限于排污申報登記、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公告、在產品包裝上標注綠色產品標志等簡單方式,導致了環境報告信息披露的嚴重不足。一是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據對受到較多關注和比較注重企業社會形象的我國上市公司統計,各行業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比例都很低;二是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少、不獨立、不規范,沒有統一的格式,絕大數企業只是在報表的附注中對某些會計科目中存在的環境信息做簡要說明,只披露歷史性信息,不披露未來可能產生的環境責任,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三是環境信息披露缺乏固定的、規范的形式和渠道,時效性、方便性和利用效率較差。
(四)環境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1979年以來,我國已頒布實施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法律10多部,行政法規30多部,國家環境標準360多項,地方法規600多項,加入的相關國際公約20多項。應該說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但是,一方面是環境執法不嚴格,一方面是在所有的這些法律法規中,均沒有涉及到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我國沒有建立專門的環境會計準則,并且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報告制度中,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基本上沒有做出什么具體的要求和規定,只是在中國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中有兩處涉及環保問題。自然,也沒有關于環境問題的審計具體規定和專門準則。在這種情況下,環境信息披露僅是一種自愿行為,企業出于收集披露環境信息不但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可能帶來額外麻煩和負面影響的考慮,大多數選擇不披露或低調處理環境會計信息。即使有些企業有披露的動機和意愿,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準則,實務會計的要求難以滿足,也只好選擇暫不披露。
四、促進我國環境會計發展實施的對策措施
環境會計的發展和實施,不僅是一個思想觀念問題,一個理論研究問題,更是一個政策和實踐問題,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法制護航、企業為主、民眾參與的方針。現階段,我們要采取切實措施,穩步推進。一方面要加強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加速構建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大力進行環境會計知識的宣傳普及,擴大實施環境會計的社會思想基礎和理論知識儲備;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我國實施應用環境會計法律法規建設,鼓勵那些負責任的有影響力的企業應用環境會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并加強宣傳,促進全社會對環境會計的關注和應用。
(一)增強公眾和企業的環保意識
環境會計的發展實施不單單是一個會計問題、理論和技術問題,更是復雜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經濟持續發展問題。要使環境會計穩步發展實施,就必須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環保教育,從根本上建立和提高公眾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參與能力。要開展全民生態和環保教育,大力倡導生態人文主義價值觀、“天人合一”的倫理觀和“綠色消費主義”理念,使公眾認識到環境問題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全人類、全社會的大事,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形成人人講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要通過各種途徑,增強企業管理者的環保責任意識,使作為開發利用環境資源主體和環境保護關鍵的企業,真正認識到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把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對環保的認識能從“對社會的一種貢獻”轉變為“左右企業業績的重要因素”,再到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之一”,建立健全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逐步自愿主動地進行環境活動管理和信息披露。
(二)加強對環境會計理論和實務研究
環境會計是一門新興學科,特別是它多元化的核算對象和復雜化的計量方法體系,致使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我國的環境管理需要。政府要鼓勵支持各方面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可以考慮建立環境會計研究基金,對環境會計研究有貢獻的人員給予經費支持和獎勵。會計理論界要通力合作,解決分歧,形成共識,加快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構建工作,努力突破環境會計的對象、要素、計量等基本理論問題和難題,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為環境會計實務工作開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支持。會計實務工作中也要積極進行環境會計的實踐探索,注意實務與理論的同步進行,不能等所有理論問題都研究透了、解決了,才進行實務的操作應用,可以邊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應用。成熟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形成,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帶實踐,以實踐促理論,加速環境會計的發展和完善。
(三)推進環境會計法規、準則與制度的制定
根據“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精神,加強環境法規保障體系建設,為環境會計實施提供法制環境和法規支持。要將環境會計工作要求納入環境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體系;要制定完善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補償機制;完善細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物等各種環境管理的監測、檢查標準;嚴格環境執法,加強環境監測,嚴肅環境違法行為處罰;修改《會計法》,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從法律上明確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我國的環境會計制度和準則,明確環境會計核算內容、方法和報表體系,統一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和流程,規范環境會計行為。
(四)加速環境會計專業人員培養
環境會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政策性,對從業人員要求很高,不僅要具有環境學、生態學、環境生態經濟學、會計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而且要有很高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加速環境會計專業人員的培養,是環境會計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條件,必須加快推進這方面工作。要加強會計人員的環保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遵循環境會計工作規范和要求的自覺性。要加強會計人員環境會計及環境資源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使他們學習了解環境生態資源科學知識,掌握并熟悉環境會計工作內容和要求,精通環境會計實務,能夠分析和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業務與環境及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效處理環境會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五)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
信息的披露是實現環境會計目標的關鍵環節,必須加強社會和政府的監督。應盡快建立一個全國性環境報告數據庫,搭建環境會計報告平臺(如通過互聯網公布),加大環境信息報告的透明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行政管理,確保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規和政策要求得到執行。要加強環境會計報告審計工作,實行第三方機構如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計,審計報告向社會公布。要建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獎懲制度,對于各種違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規定要求的企業和行為,應堅決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而對信息披露表現好的企業,可以通過進行年度評比結果公告的方式,進行褒獎。根據我國目前的認識和監管水平,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可以循序漸進、分階段進行,逐步提高披露范圍和水平,當前,可以把上市公司作為突破口,先試行把企業環境報告作為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年度財務報告一并呈報和披露;或選擇一些沿海發達城市進行試點,以積累經驗,逐步在全國推廣,不斷改進完善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工作。
(六)加強對發達國家先行經驗的借鑒
西方發達國家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和實踐已有20多年時間,不論理論研究上還是實務上,都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參加國際環境會計研究和實踐的交流合作,加強比較研究,吸收國際上先進的理論研究成果,借鑒他們的實務工作經驗教訓,加速提升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和實踐水平。一方面要大膽創新,根據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等情況,在有目的地借鑒和吸收對我國有用的東西的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針對我們的特殊問題,進行環境會計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構建切合我國國情的有自己特色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和實務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朱金鳳,薛惠鋒.中國環境會計研究:歷史、現狀與未來——基于《會計研究》發表的環境會計論文的實證分析與理論評述[J].現代會計與審計,2007,3(1).
[2]唐洋,陽秋林,張彩平.環境會計研究的現狀與未來[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