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息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重視實用性課程實驗的開設是藥學信息學課程體系創新與實踐的重要特點。藥學信息學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設計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達到在藥學研究領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專業背景知識及能力。藥學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藥學信息學課程體系的實驗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技術與應用”以及高級課程“計算機在藥學中的應用”等三個方面的具體實施項目。(2)根據藥學專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及應用,結合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具體內容及多年的教學實踐,將藥學信息學課程體系試驗設計分為三組典型實驗:①計算機基礎操作典型實驗;②計算機程序設計典型實驗;③計算機綜合應用典型實驗。三組實驗的設計與實施具有層次鮮明、條理清晰、結構完善、循序漸進等特點。
構建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2從概念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是基于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理論,遵循整體準則和動態準則,運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研究中醫藥學領域信息現象和信息規律,對中醫藥信息進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擬和傳播,以實現中醫藥信息的獲取、轉化與共享,提示中醫藥信息的實質與內在聯系的一門科學[2]。醫學信息學是探討生物學、醫學或者更廣義健康數據的采集、存儲、交互和展現過程的科學,探討如何利用信息科技來優化這些過程的科學,以及探討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實現信息和知識層次各種應用的科學[3]。
2.1研究對象不同中醫藥信息學以中醫藥信息為研究對象,強調以“人”為中心,包括健康的、疾病的及其相互轉換的,并且是在時間、空間維度及背景方面的綜合多維信息;醫學信息學是以生物學的、醫學的或者更廣義的健康數據為研究對象,強調以“病”為中心,主要針對實驗室疾病數據的防病抗病信息。
2.2研究內容不同中醫藥信息學以中醫藥領域信息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為研究內容;醫學信息學是以生物學相關領域的信息采集、存儲、交互、展現及優化,實現信息和知識層次的各種應用為研究內容。中醫藥領域信息強調動態的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說明中醫藥領域的信息主要反映人與自然、社會、人文及其相互關系的人體整體動態功能變化及其規律,所以中醫藥信息學與醫學信息學研究內容有著根本的不同。
2.3研究方法不同中醫藥信息學與醫學信息學研究對象、內容迥異,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不同。醫學信息學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研究方法,運用信息觀點分析和處理信息流程。中醫藥信息學也模仿和借鑒其研究方法,但中醫藥強調功能和整體準則,以中醫藥理論和經驗作為分析和處理人體生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側重人體解剖結構及其運動形態的改變。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結合自身特點應用醫學信息學方法并予以升華。如研究時需要中醫藥領域專業知識平衡語義關系存在用自然語言描述時的多義性與用形式化語言描述的確定性之間的矛盾;需要領域專家對知識的準確理解和內涵外延的精確把握;需要結合時間維度體現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專業知識等。
3從知識框架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知識框架與醫學信息學知識框架可概括如下。兩圖中從左至右分為四列,左起第一列為中醫藥信息或醫學信息研究的對象,第二列為由基本信息轉化專業應用領域的相關學科,第三列為兩種信息學均由相關專業學科組成,第四列為兩種信息學的知識結構,說明兩者都是交叉學科,涉及到一些中間領域學科的知識門類。雖然二者構建模式相通,但研究內容不同,因此其研究領域及方向必然不同。
4研究方向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研究范疇可概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基礎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論、中醫藥知識整合論、中醫藥信息學原理等;二是技術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及輸出等技術;三是應用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標準化研究包括信息表達標準化、信息交換標準化、信息處理及流程標準化等,中醫藥知識體系計算機表示與模擬研究包括功能診斷信息系統、整體數據處理系統、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醫院管理系統、電子病歷、圖像處理等、中藥質量控制、中藥藥效評價、中藥優化設計與研發、中藥知識發現與管理等,中醫藥數據分析與利用研究包括利用文本挖掘方法、關聯分析方法、信息計量方法等對中醫藥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與信息及科技文獻信息進行分析與利用研究等,中醫藥文獻信息資源研究包括中醫藥文獻信息資源的獲取、保護、存儲、處理、傳播等,中醫教育科研研究包括多媒體教育、網上教育、遠程教育等[2]。醫學信息學研究范疇可概括以下4個方面:一是原始健康數據,如影像、微陣列、生理數據等。涉及到的研究包括數據采集和集成,如實時的生理信號分析、語音識別、傳感器采集、條形碼掃描等;二是從原始健康數據中分析出來的有組織的綜合數據庫,如基因分類及其外在表現形態。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數據整合及數據處理,如數據倉庫、數據模型、語義網絡、本體論、數據儲存、提取、可視化及圖像處理等;三是從數據庫中抽象出來的知識庫,如詞表、術語學、本體庫、語義網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推理及知識管理,如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抽取、數據挖掘、文本產生、統計處理、自動學習及知識表達、知識模型等;四是從知識庫中驗證出來的可直接應用的知識結晶和理論,如協議、臨床實用手冊、概論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知識獲取及知識應用,如機器學習、文本解釋、知識工程、決策理論及診斷、治療、預防等。綜上,中西醫在對待臨床信息的觀念、臨床信息的放置位置、采集內容、采集方法,尤其是臨床信息模型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等均有很大區別。目前中醫藥數據庫系統廣為應用,用中醫電子病歷來保存臨床中醫病案,用數據挖掘技術來整理及查詢電子病歷等。中醫醫院已經普遍吸納了現代醫學的診療方法,如電子病歷在受到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約束之外,也必然兼容有西醫學的許多內容,體現著中西醫的有機結合。當然還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間,如中醫專家系統進入了低潮期,中醫的四診信息還未達到客觀化、規范化,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等。
推薦系統(RecommenderSystem)[1]是個性化信息服務的主要技術之一,它實現的是“信息找人,按需服務”;通過對用戶信息需要、興趣愛好和訪問歷史等的收集分析,建立用戶模型,并將用戶模型應用于網上信息的過濾和排序,從而為用戶提供感興趣的資源和信息。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2,3]是由生物學、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相互交叉所形成的一門新型學科;其實質是利用信息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生物學問題。20世紀末生物信息學迅速發展,在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極大地豐富了生物科學的數據資源,而數據資源的急劇膨脹需要尋求一種科學而有力的工具來組織它們,基于生物信息學的二次數據庫[4]能比較好地規范生物數據的分類與組織,但是用戶無法從大量的生物數據中尋求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著名的生物信息學網站NCBI(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僅僅是小孢子蟲(Microsporidia)的DNA序列就達3399種),因此在生物二次數據庫上建立個性化推薦系統,能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生物信息。特別是在當前生物信息數據量急劇增長的情況下,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將發揮強大的優勢。
1推薦系統的工作流程
應用在不同領域的推薦系統,其體系結構也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推薦系統的工作流程[5]如圖1所示。
(1)信息獲取。推薦系統工作的基礎是用戶信息。用戶信息包括用戶輸入的關鍵詞、項目的有關屬性、用戶對項目的文本評價或等級評價及用戶的行為特征等,所有這些信息均可以作為形成推薦的依據。信息獲取有兩種類型[6],即顯式獲取(Explicit)和隱式獲取(Implicit),由于用戶的很多行為都能暗示用戶的喜好,因此隱式獲取信息的準確性比顯式高一些。
(2)信息處理。信息獲取階段所獲得的用戶信息,一般根據推薦技術的不同對信息進行相應的處理。用戶信息的存儲格式中用得最多的是基于數值的矩陣格式,最常用的是用m×n維的用戶—項目矩陣R來表示,矩陣中的每個元素Rij=第i個用戶對第j個項目的評價,可以當做數值處理,矩陣R被稱為用戶—項目矩陣。
(3)個性化推薦。根據形成推薦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即基于規則的系統、基于內容過濾的系統和協同過濾系統。基于規則的推薦系統和基于內容過濾的推薦系統均只能為用戶推薦過去喜歡的項目和相似的項目,并不能推薦用戶潛在感興趣的項目。而協同過濾系統能推薦出用戶近鄰所喜歡的項目,通過用戶與近鄰之間的“交流”,發現用戶潛在的興趣。因此本文所用的算法是基于協同過濾的推薦算法。
(4)推薦結果。顯示的任務是把推薦算法生成的推薦顯示給用戶,完成對用戶的推薦。目前最常用的推薦可視化方法是Top-N列表[7],按照從大到小順序把推薦分值最高的N個事物或者最權威的N條評價以列表的形式顯示給用戶。
2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的設計
綜合各種推薦技術的性能與優缺點,本文構造的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的總體結構如圖2所示。
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實現的主要功能是在用戶登錄生物信息學網站時,所留下的登錄信息通過網站傳遞到推薦算法部分;推薦算法根據該用戶的用戶名從數據庫提取出推薦列表,并返回到網站的用戶界面;用戶訪問的記錄返回到數據庫,系統定時調用推薦算法,對數據庫中用戶訪問信息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形成推薦列表。
本系統采用基于近鄰的協同過濾推薦算法,其結構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如圖3所示。算法分為鄰居形成和推薦形成兩大部分,兩部分可以獨立進行。這是該推薦系統有別于其他系統的優勢之一。由于信息獲取后的用戶—項目矩陣維數較大,使得系統的可擴展性降低。本系統采用SVD矩陣降維方法,減少用戶—項目矩陣的維數,在計算用戶相似度時大大降低了運算的次數,提高了推薦算法的效率。
(1)信息獲取。用戶對項目的評價是基于用戶對某一個項目(為表示簡單,以下提及的項目均指網站上的生物物種)的點擊次數來衡量的。當一個用戶注冊并填寫好個人情況以后,系統會自動為該用戶創建一個“信息矩陣”,該矩陣保存了所有項目的ID號以及相應的用戶評價,保存的格式為:S+編號+用戶評價,S用于標記項目,每個項目編號及其評價都以“S”相隔開;編號是唯一的,占5位;用戶評價是用戶點擊該項目的次數,規定其范圍是0~100,系統設定當增加到100時不再變化。這樣做可防止形成矩陣時矩陣評價相差值過大而使推薦結果不準確。(2)信息處理。信息處理是將所有用戶的信息矩陣轉換為用戶—項目矩陣,使用戶信息矩陣數值化,假設系統中有M個用戶和N個項目,信息處理的目的就是創建一個M×N的矩陣R,R[I][J]代表用戶I對項目J的評價。
(3)矩陣處理。協同過濾技術的用戶—項目矩陣的數據表述方法所帶來的稀疏性嚴重制約了推薦效果,而且在系統較大的情況下,它既不能精確地產生推薦集,又忽視了數據之間潛在的關系,發現不了用戶潛在的興趣,而且龐大的矩陣增加了計算的復雜度,因此有必要對該矩陣的表述方式做優化,進行矩陣處理。維數簡化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本文提出的算法應用單值分解(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SVD)技術[8],對用戶—項目矩陣進行維數簡化。
(4)相似度計算。得到降維以后的用戶矩陣US,就可以尋找每個用戶的近鄰。近鄰的確定是通過兩個用戶的相似度來度量的。本文采用Pearson相關度因子[9]求相似度。(5)計算用戶鄰居。該方法有兩種[10],即基于中心的鄰居(Center-BasedNeighbor)和集合鄰居(AggregateNeighbor)。本系統采用了第一種方法,直接找出與用戶相似度最高的前N個用戶作為鄰居,鄰居個數N由系統設定,比如規定N=5。
(6)推薦形成。推薦形成的前提是把當前用戶的鄰居ID號及其與當前用戶的相似度保存到數據庫中,而在前面的工作中已找出各用戶的鄰居以及與用戶的相似度,推薦形成部分只需要對當前登錄用戶進行計算。推薦策略是:對當前用戶已經訪問過的項目不再進行推薦,推薦的范圍是用戶沒有訪問的項目,其目的是推薦用戶潛在感興趣的項目;考慮到系統的項目比較多,用戶交互項目的數量很大,所以只篩選出推薦度最大的N個項目,形成Top-N推薦集,設定N=5。
3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的實現
生物信息學推薦系統的實現可以用圖4來表示。數據庫部分主要存儲用戶信息和項目信息,用SQLServer2000實現。
數據訪問層實現了與用戶交互必需的存儲過程以及觸發器,也使用SQLServer2000,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初始化新用戶信息矩陣;插入新項目時更新所有用戶的信息矩陣;用戶點擊項目時更新該用戶對項目的評價;刪除項目時更新所有用戶的信息矩陣。用戶訪問層主要涉及網頁與用戶的交互和調用數據訪問層的存儲過程,在這里不做詳細的介紹。
推薦算法完成整個個性化推薦的任務,用Java實現。(1)數據連接類DataCon。該類完成與SQLServer2000數據庫的連接,在連接之前必須要下載三個與SQLServer連接相關的包,即msutil.jar、msbase.jar和mssqlserver.jar。
(2)數據操作類DataControl。該類負責推薦算法與數據庫的數據交換,靜態成員Con調用DataCon.getcon()獲得數據庫連接,然后對數據庫進行各種操作。把所有方法編寫成靜態,便于推薦算法中不創建對象就可以直接調用。
(3)RecmmendSource與CurrentUserNeighbor。這兩個類作為FCRecommand類的內部類,RecmmendSource用于保存當前用戶的推薦列表,包括推薦項目號和推薦度;CurrentUserNeighbor用于保存鄰居信息,包括鄰居ID號、相似度及其訪問信息。
(4)協同過濾推薦算法FCRecommand。該類實現了整個推薦算法,主要分為鄰居形成方法FCArithmetic和推薦形成方法GenerateRecommend。
下面給出方法FCArithmetic的關鍵代碼:
Matrixuser_item=this.User_Item_Arry();//獲取用戶—項目矩陣
user_item=this.SVD_Calculate(user_item);//調用SVD降維方法
Vectorc_uservector=newVector();//當前用戶向量
Vectoro_uservector=newVector();//其他用戶向量
Vectorc_user_correlate_vector=newVector();
//當前用戶與其他用戶之間相似度向量
for(inti=0;ifor(intj=0;jc_uservector.addElement(user_item.get(i,j));
//1.獲得當前用戶向量
for(intk=0;ko_uservector.clear();
for(intl=0;lo_uservector.addElement(user_item.get(k,l));
//2.獲得其他用戶的向量
//3.計算當前用戶與其他用戶的相似度
usercorrelativity=this.Correlativity(c_uservector,o_uservector);
c_user_correlate_vector.addElement(usercorrelativity);
}
//4.根據當前用戶與其他用戶的相似度,計算其鄰居
this.FindUserNeighbor(i,c_user_correlate_vector);
}
根據鄰居形成方法FCArithmetic,可以得到每個用戶的鄰居。作為測試用例,圖6顯示用戶Jack與系統中一部分用戶的相似度,可以看出它與自己的相似度必定最高;并且它與用戶Sugx訪問了相同的項目,它們之間的相似度也為1,具有極高的相似度。
4結束語
在傳統推薦系統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生物信息學網站的特點,提出一個基于生物信息平臺的推薦系統,解決了傳統生物信息網站平臺信息迷茫的缺點,為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物種的DNA或蛋白質序列。
優點在于協同過濾的推薦算法能發現用戶潛在的興趣,能促進生物學家之間的交流;推薦算法的鄰居形成與推薦形成兩部分可以單獨運行,減少了系統的開銷。進一步的工作是分析生物數據的特點及生物數據之間的關系,增加用戶和項目數量,更好地發揮推薦系統的優勢。
參考文獻:
[1]PAULR,HALRV.Recommendersystems[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7,40(3):56-58.
[2]陳新.生物信息學簡介[EB/OL].(2001).166.111.68.168/bioinfo/papers/Chen_Xin.pdf.
[3]林毅申,林丕源.基于WebServices的生物信息解決方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22(6):157-158,164.[4]邢仲璟,林丕源,林毅申.基于Bioperl的生物二次數據庫建立及應用[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4(11):58-60.
[5]AIRIAS,TAKAHISAA,HIROYAI,etal.Personalizationsystembasedondynamiclearning:InternationalSemanticWebConference[C].Sardinia:[s.n.],2002.
[6]BREESEJS,HECKERMAND,KADIEC.Empericalanalysisofpredictivealgorithmsforcollaborativefiltering:proceedingsoftheFourteenthConferenceonUniversityinArtificialIntelligence[C].Madison:WI,1998:43-52.
[7]SCHAFERJB,KONSTANJ,RIEDLJ.Recommendersystemsine-commerce:proceedingoftheACMConferenceonElectronicCommerce[C].Pittsburgh:PA,1999:158-166.
0引言
全息技術是物理學中一重要發現,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個行業。伴隨著CCD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全息技術也得到一次質的飛躍,從傳統光學全息到數字全息。傳統光學全息將物光和參考光干涉得到全息照片來記錄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而數字全息則用CCD記錄物光和參考光的干涉,形成數字全息圖,再通過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處理全息圖。因此,影響數字全息技術發展有兩個重要方面:CCD技術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本文將從計算機應用方面闡述圖像處理技術在全息中的應用。
1圖像處理技術
圖像是現代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主要手段。人們用各種觀測系統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獲得圖像,以拓展其認識的范圍。圖像以各種形式出現,可視的、不可視的,抽象的、實際的,計算機可以處理的和不適合計算機處理的。但究其本質來說,圖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模擬圖像,包括光學圖像、照相圖像、電視圖像等。它的處理速度快,但精度和靈活性差。另一類是數字圖像。它是將連續的模擬圖像離散化后處理變成為計算機能夠辨識的點陣圖像。從數字上看,數字圖像就是被量化的二維采樣數組。它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具有精度高、處理方便和重復性好等特點。
圖像處理就是將圖像轉化為一個數字矩陣存放在計算機中,并采用一定的算法對其進行處理。圖像處理的基礎是數學,最主要任務就是各種算法的設計和實現。目前,圖像處理技術已經在很多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通訊技術、遙感技術、生物醫學、工業生產、計算機科學等等。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要求,可以將圖像處理技術劃分為許多分支,其中比較重要的分支有:①圖像數字化:通過采樣和量化將模擬圖像變成便于計算機處理的數字形式。③圖像的增強和復原:主要目的是增強圖像中的有用信息,削弱干擾和噪聲,使圖像清晰或將轉化為更適合分析的形式。③圖像編碼:在滿足一定的保真條件下,對圖像進行編碼處理,達到壓縮圖像信息量,簡化圖像的目的。以便于存儲和傳輸。④圖像重建:主要是利用采集的數據來重建出圖像。圖像重建的主要算法有代數法、傅立葉反投影法和使用廣泛的卷積反投影法等。⑤模式識別:識別是圖像處理的主要目的。如:指紋鑒別、人臉識別等是模式識別的內容。當今的模式識別方法通常有三種:統計識別法、句法結構模式識別法和模糊識別法。⑥計算機圖形學:用計算機將實際上不存在的,只是概念上所表示的物體進行圖像處理和顯現出來。
2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全息學中的應用
圖像處理技術在全息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一是計算全息,基于計算機圖形學將計算機技術與光全息技術結合起來,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處理,制作出全息圖。因此它可以記錄物理上不存在的實物。二是利用圖像的增強和復原,圖像編碼技術等對數字全息圖像質進行提高以及實現的各種算法。它的應用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空域法和頻域法:①空域法:這種方法是把圖像看作是平面中各個像素組成的集合,然后直接對這一二維函數進行相應的處理。空域處理法主要有下面兩大類:一是領域處理法。其中包括梯度運算(GradientAlgorithm),拉普拉斯算子運算(LaplacianOperator),平滑算子運算(SmoothingOperator)和卷積運算(ConvolutionAlgorithm)。二是點處理法。包括灰度處理(greyprocessing),面積、周長、體積、重心運算等等。②頻域法:數字圖像處理的頻域處理方法是首先對圖像進行正交變換,得到變換頻域系列陣列,然后再施行各種處理,處理后再反變換到空間域,得到處理結果。這類處包括:濾波、數據壓縮、特征提取等處理。
3模擬實驗
本文運用matlab軟件,利用圖像處理技術,編寫了程序,以模擬計算全息和實現全息圖像的濾波。圖1是計算全息實現流程圖。
本文將運用matlab程序設計語言實現計算全息的制作、再現過程。標有“涉”一字,圖像尺寸為1024像素×1024像素;。模擬實驗中用到的參數為:激光模擬了氦氖激光器,波長為638.2nm;再現距離為40cm;因為原始物圖的尺寸用像素為單位表示,所以像素分辨率為1。:
從模擬實驗中可以看出,數字全息的處理過程其實就是計算機圖像處理在全息技術的應用過程。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對全息圖進行了記錄,將物光和參考光干涉得到了全息圖。并利用圖像的增強和復原對圖像進行了處理,以消除噪聲,得到更好的全息再現象。
本文僅模擬了計算全息的實現和再現過程,其實,計算機圖像處理在全息技術中的應用是全方位的,用實驗方法得到的全息圖中包含了更多的其他無用信息(噪聲),圖像處理技術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息技術必然會迎來新的一輪發展和飛躍。
參考文獻:
[1]周燦林,亢一瀾.數字全息干涉法用于變形測量.光子學報,2004,13(2):171-173.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馬費成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總之,學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圍繞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展開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任何一門學科,由于其研究領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規定,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對象來建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要學習、研究信息經濟學,不了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知道信息經濟學圍繞什么內容來研究,不清楚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和地位,就不可能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就會降低研究效率,甚至會影響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在基本理論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經濟的涵義、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學科地位、學科性質以及其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2、信息資源的研究。
如果說物質資源是“第一資源”,那么信息資源可稱為“第二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逐漸變革,信息資源完全可能成為“第一資源”。如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好,不僅物質資源能充分發揮作用,信息資源本身也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信息資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的涵義、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特征,信息資源提高經濟決策水平、提高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機制,作為信息資源主體的信息產品的性質、生產過程、生產方式,信息生產力的相關內容。
3、信息市場的研究。
信息市場是作為信息形態獨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領域傳遞交流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流動方式,也是信息商品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擴散、應用、滲透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在信息市場中我們主要研究信息市場形成的歷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場的基本類型與功能,信息市場的基本特點及其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價格水平極其運動變化規律。4、信息產業的研究。
信息產業被認為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信息產業的研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巨大作用。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產業涵義、分類、產生過程與發展,信息產業的特征、作用,信息產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信息產業結構的涵義、形態、演進的特點和規律,信息產業結構優化的標準、基本思路和調節方式,信息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規模以及與信息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什么是信息化,烏家培認為,信息化是信息活動(包括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等)的規模相對擴大及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相對增大的過程,它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信息化一定要成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可見,研究信息化的意義重大。
6、信息系統的研究。
信息系統按信息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濟信息系統、科技信息系統、社會信息系統等。而經濟信息系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經濟信息系統的幫助。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也是側重于經濟信息系統,包括信息系統的產生與發展,國家、地區、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任務,信息系統的費用與效益的比較,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和評價方法,信息系統的運行、反饋、控制、監督等有關理論。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超級秘書網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在準備開展信息素養教育之前,有必要對國內外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情況開展前期調研。調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脈絡與現狀,了解信息素養的技能要求和相關能力標準指標,分析并借鑒成功案例實踐,同時對讀者的信息素養狀況進行摸底調查,以便制定符合特定讀者信息素養教育要求的培養目標、技能標準、教育模式和課程計劃等。具體內容包括:信息能力標準既是信息素養教育的目標,又是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的依據,因此應該作為首要調研目標。國內目前尚沒有統一的信息素養標準,只有2003年到2005年間,北京圖書館學會的“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項目[3],制訂了“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分為七個評價維度,19個評價指標,61個執行指標。此外,還可以參考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制訂信息素養標準的參照。梳理下來,比較有代表性的信息素養標準有:2000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方案[4]。該方案包括5項標準、22項執行標準和87項效果指標,其中5項標準分別是:(1)能夠確定所需信息的性質和范圍;(2)能夠有效地檢索所需信息能夠正確鑒別信息來源;(3)能將所選擇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評價系統中;(4)作為個人或群體中的一員,能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個具體任務;(5)能了解與利用信息相關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合理、合法地檢索和利用信息。該方案主要針對高等教育的讀者制定,標準內容和評價效果指標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適合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時進行參考。2001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制訂了信息素養標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信息素養標準體系:原理、標準、實踐》(AustraliaandNewZealandInstituteforInformationLiteracy,簡稱AN-ZIIL),并于2004年做了修訂[5]。ANZIIL包括6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67個三級指標,其中六個一級指標的內容是:(1)識別信息需求;(2)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3)評價信息和信息獲取過程;(4)對產生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管理;(5)應用新的信息來構建新概念;(6)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到的文化、倫理、經濟、法律、社會等問題。ANZIIL標準內容簡練,易于操作,澳洲和新西蘭很多大學圖書館,如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圖書館等,都采用該標準開展信息素養教育。
此外還有一些信息素養標準的個案研究項目,例如:1996年,馬薩諸塞州大學的5個圖書館開展聯合項目“Informa-tionLiteracyProject:DefineCompetencies”[6];1998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圖書館[7],1999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的“UCLALibrary’sInformationCompetenciesSurvey”[8],1997年,紐約州立大學(SUNY)圖書館館長委員會項目“InformationLit-eracyInitiative”[9]等,都分別制訂了所在學校的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除了上述標準及指標項目,還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標準,例如:IFLA的國際信息素質指南(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In-formationLiteracy)[10];199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養指南》中包含了評估與評價、學生執行標準等;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AASL)和教育交流協會(AECT)出版了《信息能力:建立學習的伙伴關系》一書,包括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標準;[11]1999年,英國的國家和大學圖書館標準: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12],由7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組成,等等。經過30余年的發展,信息素養教育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對這些實踐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可以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提供范本。國內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成績顯著,目前已經形成10個專題系列,并全部作為學校學分課程。同時利用學校的網絡教育平臺開發的信息素養教學資源,包括步進教程、習題與答疑,知識查詢、網絡導航、常用檢索系統、素材庫和實習訓練模塊,教師和學生可以互動討論,是值得借鑒的典范[13]。復旦大學開發的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的網絡教學平臺,網上課堂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ducer、MediaPlayVoD視頻等軟件制作教學內容的動畫演示,同時,按照學科專業特點,開發了醫科版、理科版和文科版電子教案[14]。
在地方綜合性大學中,南通大學開發了信息檢索專題學習網站,幫助學生獲得第一手信息素養教學資源,對學生學習前的基礎情況和學習后的提高情況進行測試,針對不同的測試個體給出具體、詳細的信息素養分析報告,幫助用戶實現信息意識的形成。國外更不乏形式新穎、內容多樣的案例實踐,由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開發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質教育在線指南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以其設計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性和互動性得到普遍認可,并在遵守公開發行許可(OpenPublicationLicense)協議的前提下允許全球范圍的圖書館使用,因此被許多圖書館使用。該指南根據學生檢索和利用信息的一般規律,設計了選擇(Selecting)、檢索(Searching)、評價(Evaluat-ing)三個核心模塊。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練習,在線測驗和即時反饋,同時,提供在線幫助、多途徑導航和個性化服務[15]。新西蘭奧克蘭大學(TheUniversityofAuckland)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都各具特色,并開發了基于Web的信息素養管理平臺。瑞典的菲埃爾勃蘭特信息素養教育方案根據不同的讀者類型,制訂了三個階段的內容及目標,分別是第一階段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導向教育,第二階段以三四年級大學生進行的信息檢索入門教育,第三階段以研究生為對象進行的信息素養高級課程教育。由美國圖書館學會(ALA)發起的PRIMO(Peer-ReviewedInstructionalMaterialsOnline)項目,在項目網站上的“PRIMODatabase”里有由全球各地的同行和專家評選的信息素養最佳課程,可以詳細了解課程的具體內容[16]。
除了對同行的信息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進行調研,了解教育對象的信息素質現狀和實際需求,對于開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養顯得更為重要,但以往多忽視了這方面的調查,以致開展的信息素養教育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以南通大學信息素養培養為例,學生按類型可劃分為本科生、研究生、教師;按學科可劃分為理工、工科、人文科學、法律、經濟、醫學等。由于不同類型的學生需具備的信息能力不同,因而對不同學生群體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目標也應有所差別。調查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并進行科學地組織、分析和備案。常用調查方法有問卷測量、訪談法和經驗法,其中問卷調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設計時注意問題項、指標項、樣本數、置信度等決定調研結果的關鍵要素。對于樣本的選取要結合抽樣技術,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系統隨機抽樣、等距隨機抽樣、整群抽樣等方法。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還有必要擬訂統一的“信息素養教育”的指導性課程計劃。指導計劃中主要明確與“信息素養教育”有關的共性問題,包括:基礎知識、教育目標、技能要求、課程體系與設計、內容與方法、組織與實施建議、效果評價、案例模板等。在此基礎上,培訓教師根據特定讀者的類型、信息素養現狀及要求,制定和實施具體的培訓和教育課程計劃,形成培訓的常規化、系列化、規范化。
不同媒介和途徑互動,加強對信息素養教育的宣傳
“信息素養”是現代人適應信息社會的一種基本能力,是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被列為繼“英語素養”、“計算機素養”之外的另一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標志。美國“教育技術論壇”在2001年第4季度報告中指出,21世紀人才的能力素質包含五個方面,分別是:“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盡管信息素養已經日益受到重視,但讀者和信息學生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認知。僅從學生對不同信息來源的質量判斷來看,OCLC于2005年年底推出《對圖書館與信息資源的認知:給OCLC成員的報告》[17],通過對6個國家3300名信息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不清楚圖書館有豐富的高質量電子資源,對搜索引擎和圖書館信息的信任度幾乎相同”。“信息素養”作為一項新的技能,學生對其認知度及重要性了解有限,因此,更要積極宣傳信息素養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宣傳”一詞在《辭源》中的解釋為:個人或團體借助于各種媒介表達自己的觀念和主張,以影響群眾的態度和思想的社會行為活動。由宣傳者、宣傳內容、傳播媒介、宣傳對象諸多因素構成,具有目的性、社會性、依附性等特點。宣傳的目標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拓展傳播途徑,提高廣泛知曉度,即“讓每個人都知道”;另一方面是引起受眾的興趣,提高吸引力,即“讓每個人都想聽”。由此看來,針對宣傳對象選擇適當的傳播媒介,并精心設計宣傳內容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實現“讓每個人都知道”的目標,就要善于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和載體相結合,進行互動和補充,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強對信息素養意義的認知。南通大學具體宣傳渠道包括:問卷調查、圖書館主頁、海報、宣傳欄、館刊校刊、學校廣播站等媒體、學生管理委員會、讀者社區(BBS、Blog、MSN、QQ)、建立郵件列表、群發郵件、其它學生集中的地點或團體等。為了實現“讓每個人都想聽”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對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題和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注意實用性和針對性。實踐證明,一般情況下,基于特定專業學科開展的專題信息素養教育,比基于資源類型的授課更受歡迎。還有一些實用性強的內容,例如,針對碩士生、博士生撰寫畢業論文開展的“學位論文專題”,針對專利申請等開展的信息技能教育,都在實踐中被證明是專指性強、廣受歡迎的選題。此外,還要注意利用廣告效果進行宣傳,用內容凝練且說服力強的廣告增強感染力。根據不同的教育受眾特點,常見的廣告用語有說理型、活潑型等。
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反應,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后便推行了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里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了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于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家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И..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И.П.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了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績。1937年爆發后,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勝利后,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了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后,中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了十幾種刊物,出版了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于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于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現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里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么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了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于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于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了對心理過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國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學家,還有神經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家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了解,使心理學幾乎陷于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家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于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后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涂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了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于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只是關于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并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家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李家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結果。80年代后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了。
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于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并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總的來看,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現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了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了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只局限于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于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于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伙伴、家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么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于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家。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杰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么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了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于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家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并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于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了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了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于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了。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了。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了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于并高出于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家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于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它是關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家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里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二、贛南醫學院圖書館的醫學文獻信息資源優勢
贛南醫學院圖書館作為本地醫學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其在醫學文獻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是本地區其他信息服務機構所無法比擬的。贛南醫學院圖書館藏有大量的醫學專業文獻信息資源,有高素質的文獻信息服務人員,有先進的管理設備和服務技術,有豐富的信息素養教學實踐經驗,利用這些優勢能為本地基層醫務工作者及時有效地獲取醫學信息提供極大的便利。1.豐富的醫學文獻信息資源目前,贛南醫學院圖書館所藏的醫學文獻信息資源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1)醫學及相關專業的各種紙質文獻資料,共有圖書70余萬冊,期刊980余種,報刊數十種,此類資源比較全面、系統,種類較為豐富;(2)大量的電子資源,含220余萬冊電子圖書、30余個中外文數據庫等,這類資源不僅豐富,而且依靠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3)與其他兄弟院校建立的數字圖書館聯盟,這種基于資源共享而建立的館際聯盟,大大豐富了贛南醫學院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2.專業化的文獻信息服務、管理人才贛南醫學院已有70余年的辦學歷史,贛南醫學院圖書館在長期的服務教學、科研工作實踐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文獻信息服務、管理人才。人員涵蓋圖書情報、醫學、英語、中文、計算機等各學科專業范圍,知識結構合理,形成了一支多層次多學科的圖書情報隊伍。他們中既有文獻開發、情報加工及咨詢服務方面的專家,也不乏計算機應用與開發方面的人才,他們能熟練地查找醫學文獻信息、加工信息、傳遞信息,并能根據需要開發特色數據庫資源。3.先進的管理設備和多樣化的服務贛南醫學院圖書館既是學校文獻信息中心,又是學校信息網絡化建設的樞紐。目前,贛南醫學院圖書館擁有金盤圖書集成管理系統,全面實現了信息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在服務方面,贛南醫學院已形成以紙質、電子、網絡等多型式并存的結構服務體系,為讀者提供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科技查新、信息檢索等多樣化服務方式。
信息技術與學習的整合,是指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促進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根據學習者對學習的控制程度,學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他主學習。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一面。他主學習則與之相反,是由他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和教學過程并進行測評的學習,體現了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一面。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轉變。網絡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上互聯網本身具有信息資源龐大、易于查詢和便于檢索等特點,給學習者構建了一個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進行意義建構和創新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習者不依賴或很少依賴教師和他人,而是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要求,沒有直接的社會監督,學習成敗取決于自己的主動探索、積極自我監控程度。學習過程可以隨意進退,可以隨意獲取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信息,甚至學習沒有固定的路徑。學習的全過程都是開放的,體現了主動性、獨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2、信息技術促進個別學習向協作學習轉變
就組織形式而言,學習可以劃分為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個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者個體的活動之間是一種有機的關系:一方面學習者需要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與其他學習者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個別學習則是指個體獨立進行的學習,其不足之處是缺少交流和合作。
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個別學習向協作學習轉變,并使協作學習在協作手段、方式、環境、范圍、程度和水平層次上都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
(1)便于學習者之間更好的交互,提高溝通效率,進行更為有效的信息組織。通過網絡,學習者可以實現范圍更廣、質量更高的協作學習。
(2)使學生的分組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學生不僅可以在班集體內自由地進行組合,而且可以與網絡上的其他學習者協作交流。
(3)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助于學生適應校外學習和現代遠程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
(4)可以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借助于網絡的協作學習中,教師更多的作用是學習向導和學習監控者,而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習的能動性。
3、信息技術促進了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
按學習的內容的呈現形式,學習可以劃分為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探究學習,在發現問題、協作探究、探究成果的展示和探究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表現為:
(1)網絡資源特別是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有利于學生發現和提出一些既具有研究價值、又適合學生進行研究的問題,如地球沙漠化問題、沙塵暴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和水污染問題等。
(2)在探索和研究階段,則更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學生要上網查找、收集研究的文獻資料。二是利用網絡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協作、交流。這一過程需要計算機網絡提供通信的工具和交流的環境。
(3)學生以計算機多媒體作品演示或制作、多媒體網站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收集反饋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4)計算機的數據采集、存儲和處理功能,為探索、研究過程和結果的記錄評價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既能對結果進行評價,也能將評價引入探索過程,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接受學習退出主導地位,而探究學習的特征得到彰顯。
4、信息技術促進適應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
計算機網絡技術環境和資源使教師有條件發現和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實施因材施教、超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適應性學習,使教學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的發展引發創新性,個性化的學習就是創新學習。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習方式由繼承性、適應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信息技術和學習方式整合的策略
1、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
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是信息技術優勢的具體化,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整合的基本條件。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資源分散的問題。目前的教育應用軟件往往從單一學科、單一功能角度進行設計,各學科、各功能之間不能相互結合,而且分散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和各個學科中,無法實現資源共享。
二是資源可用性不高的問題。目前大部分學校仍將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資源”上,資源的內容和質量于教學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造成資源的可用性不高。
三是資源的更新問題。由于目前的教育應用軟件多采用固化的方式,當教與學發生改變時,原有的資源庫結構會變得不適用。解決方案是:通過統一的區域性資源系統管理平臺將分散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和各個學科的學習資源整合在一塊,實現資源共享;從教學的整體出發,結合網絡學習的特點,提供適合實際應用的資源;利用開放式的資源庫結構動態調整設置的功能,實現隨時調整和更新。
2、實現主體性和主導性的統一
要把信息技術的優勢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優勢,就要發揮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主動性,實現主體性和主導性的統一。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除了得到本地教師面對面的指導,還可能通過網絡于遠程的專家、教師進行對話,從而獲得對課程學習的幫助。
但根據調查,目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普及率還比較低,而且水平差異很大,能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人數比率不到10%,懂得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就更缺乏。因此,對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是當務之急。
要提高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關鍵要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素養:面對非常豐富的可用知識、資源,知道哪里有特定的知識;具備搜尋、選擇和收集知識時的篩選能力且具有判斷力;知道面對所需知識時應用的情感和態度,有豐富的知識加工經驗;知道如何把已經掌握的知識用較好的方式表達出來等等。在知識海洋里高效率地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知識內容,需要有兩個前提:
一是學習者要有專一的求知欲望,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其中刻苦學習的意志培養,依舊是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學習任務。
二是學習者要有必要的技術把握,尤其是要熟悉搜索路徑和獲取方法。不具備前者,就會在五光十色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不具備后者,就會在信息的大海中手足無措,糊里糊涂地浪費大量時間,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知識。
3、實現自主性和協作性的統一
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習方式的整合,既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培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又要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在自主發展和協作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4、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并不意味著以一種學習方式徹底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因為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是客觀存在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強調探究學習旨在通過讓學生親歷并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但它并不排斥接受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有效和必要的,因為學生所需的大部分知識不可能通過探究學習獲得,而是通過直接的接受學習獲得。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力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和學習方式的最佳組合狀態,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書目:
1、蓋乃誠:《“主動、探究與合作”,靈丹妙藥?》,載《中國教育報》,2002.9.21
2、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載《中國教育報》,2002.6.1
3、趙建華、李克東:《協作學習及協作學習模式》,載《中國電化教育》,2000.(10)
4、謝舒瀟、李景培:《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協作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應用》,載《電化教育研究》,2002(8)
5、王奕標:《現代教育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研究》,載《中小學電教》,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