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經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雖然現在大多數經管類高校已經建立和實行了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制度與開管理辦法,但由于開放工作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管理經驗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積累,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尚未步入規范化的軌道。特別是管理制度中缺乏對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實驗管理人員、學生等開放實驗相關主體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導致師生員工缺乏參與開放性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外,實驗教學平臺開放的組織模式還很不健全,主要體現在:開放實驗教學目標不明確、開放實驗教學內容缺乏、開放實驗教學組織缺失等。所謂的實驗教學平臺開放,更多是維持在一個靜態的層面,即對時間、場地和設備的開放和管理上,而開放實驗的“教”與“學”空乏,沒落到實處。
2.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實驗教學資源不足
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充足的實驗教學資源是實驗教學平臺開放的前提與保障。其中,基礎設施條件主要指實驗教學的場所、網絡環境以及基礎設備的支撐,實驗教學資源則主要指實驗儀器設備及能夠參與進來的師資力量。然而,隨著近幾年實驗教學開放的熱潮,很多高校不顧自身條件是否允許,生搬硬套的進行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工作。結果開放以后才發現,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實驗教學資源根本無法為開放工作提供支持,反而給原本正常的實驗教學秩序帶來了很大的干擾,最終導致開放工作難以為繼。
3.實驗設備維護難度加大,實驗與維護資金相對匱乏
實驗教學平臺開放目的是方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多動手多實踐。但由于知識水平和動手能力參差不齊,這樣就難免會對實驗設備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無形中增加了實驗設備的維護頻率、維護難度和管理工作量。同時,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后,由于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的增加,實驗消耗也必然隨之增加。如果學校對購買實驗低值消耗品的投入進行限制,會出現實驗經費不足的問題。這樣一方面會直接導致開放性實驗無法開設,另一方面會影響實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另外,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后,就需要占用指導教師和實驗管理人員的課余時間甚至休息日來進行實驗教學和管理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指導教師和管理人員講敬業做奉獻,依靠他們的責任感來保證開放工作的正常運轉,這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對他們的這一部分工作量進行量化和補貼,而補貼經費的來源也就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二、對策與建議
1.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吸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實驗教學平臺開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邏輯分析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參與者,是實驗教學平臺開放的主要對象。在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初期,可能會出現準備工作熱熱鬧鬧,而學生選課冷冷清清的局面;或者是前期選課情況不錯,但到了后期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實驗繼續不下去而草草收場。面對這種局面,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讓他們意識到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后自己是最大受益者;其次,利用人才市場更愿意選擇具有綜合性實踐經驗的學生的這一客觀要求,鼓勵學生主動進入開放實驗教學平臺參加各種類型的開放實驗。另外,將這部分工作歸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中,學生只要參加實驗并經考核合格,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學分。這樣能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以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投入到開放實驗中。此外,對依托開放實驗教學平臺參加各級別競賽并獲獎的給予額外的獎勵和學分,以此鼓勵和吸引學生主動進入開放實驗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實踐。
2.對指導教師的工作進行全程量化和肯定
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后,大量的開放實驗也會隨之出現。這些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廣、靈活性較強。做這類實驗的指導工作,指導教師不僅要在理論方面有扎實的功底,還要在實驗實踐中有豐富的經驗。所以指導實驗的工作強度將會遠遠大于理論教學的。另外,由于是開放實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隨時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驗指導教師需要即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指導,這樣工作時間也就大大加長。因此,建議管理部門對實驗指導教師的工作時間和強度進行量化認定:首先,工作時間從形式上與一般行政人員相同,需按行政人員的標準給予一定比例的額外津貼;其次,每單位實驗教學工作量的具體報酬應高于理論教學工作量,以1.5或2倍為宜。
3.構建豐富新穎的實驗內容
實驗教學平臺開放若想吸引學生,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構建豐富新穎的實驗內容。以往的實驗室教學主要是由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組成,過程機械、形式死板,學生沒有參與感。因此,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給學生創造能夠自由運用知識和發揮想象的空間,就變的十分必要。這類實驗涵蓋本學科的知識、理論和相應的技能,自行開發和設計的難度非常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議學校按照項目研發的相應政策予以支持。另外,學校可以通過采購、合作等方式,從校外引進成功案例,通過對指導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在短時間內為學生提供豐富新穎的實驗場景和內容。例如甘肅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0年采購的ERP電子沙盤模擬操作系統,由于其獨特的趣味性和實戰性,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已吸引1200多名學生參與學習和實踐,深受廣大師生喜愛。
經濟管理類專業要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寬知識、厚基礎、應用型與創新性”人才,必須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與實驗環節,使實驗教學成為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建設長期處于滯后的狀態,難以適應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的要求,成為制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因此,如何加強實驗室建設,發揮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中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規劃與建設必須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設計思想,站在一定戰略高度來考慮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期,軍事經濟學院經濟管理專業開始進行計算房的建設,這就是經濟管理實驗室的雛型,經歷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它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面向21世紀的經濟管理人才,必須是適應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要求、理論與實務并重、具有全局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這就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將所學過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而難以培養出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計算機模擬技術方式被應用于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領域則解決了這一難題。學生通過參加計算機模擬實踐教學,可以把同一課程中的不同知識點、同一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起來,把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綜合起來,教師通過案例教學、企業模擬實戰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從而真正獲得知識,也使學生分析問題、自我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獲得對經濟管理類的專業知識、專業活動的系統理解與認知,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上真正搭建起一個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平臺。
在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實踐活動中可以發現,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突出存在三大問題。第一,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整合與知識意義的建構;第二,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與理論的應用。第三,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長期以來,為解決上述問題,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只局限于將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學大多蛻變為課堂講授中的實證舉例,這些“打補丁”式的改革并未獲得理想的效果。
2、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經濟管理專業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滲透,經濟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斷地發展,經濟管理學科系統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維,因此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正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的結果,是經濟管理學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現存在的問題
1、對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屬于軟科學,只需要一支筆、一本教材和一本講義就可以完成人才培養計劃。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較之于理工科實驗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產出”的實驗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將資金投向于能夠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理工科實驗室,而不愿意將資金投向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的建設。在人員配備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編制。由于對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實驗室的建設長期滯后于人才培養的需求,難以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復建設,實驗室利用率較低
一方面是實驗室建設的資金不足,另一方面,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又面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院內實驗室普遍是按照專業來設置實驗室,一般分屬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掛靠在教研室,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也不例外。由于實驗室之間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實驗室不得不重復設立一些設施與項目。“小而全”的重復建設,不但浪費了實驗室資源,降低了實驗室的使用率,而且難以使實驗室發揮規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與實驗教材
傳統教學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大多以驗證課程理論為主,因而把實驗教學作為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實驗課內容只是重復理論教學內容的簡單、孤立的實驗項目。基于這些觀念的影響,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教學難以像理工科實驗教學那樣,事先編寫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以及與專業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實驗教材,往往使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計劃相脫節,實驗環節流于形式。學生普遍反映實驗環節收獲不大,也沒有興趣,因而實驗課程成為學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課程。
4、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長期滯后
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方法的滯后性,使實驗教學在教學上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實驗室教師與專職教師相比薪酬較低,職稱晉升也相對較難。因此,實驗室隊伍處于“專業人員少、學歷低、知識結構單一、接受培訓機會少、工作熱情低”的狀態,實驗室人才隊伍長期滯后。有的實驗人員實質上只是實驗室的設備管理人員,缺乏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教學的開展也缺乏全面認識,既不利于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思路
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必須以實驗教學與課程體系改革為先導,建立獨立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改革才有內涵與支撐。
1、改革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在課程管理過程中,應該按大學科分類單獨設置實驗課,才能改變實驗課的從屬地位。今后,隨著專業的不斷拓寬在教學計劃中應按專業分類,設置相同的基礎課程,這在客觀上就為實驗課的單獨設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應符合相關學科群的發展,課程的設置、實驗項目的選擇及內容的覆蓋面都應符合這一要求。通過分析現有的管理類實驗課教學體系和實驗設置,對實驗項目、內容和深度,以及側重點加以區別,把實驗教學活動分為經濟類和管理類兩大類型。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實驗課程應整合設置為一門課程,以便相關理論驗證及相關原理演示的融會貫通,而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實驗課程則分設會計實驗(手工和電算化)、審計實驗、統計實驗、財務實驗、經營實驗、商務實驗、證券實驗等,以便每個實驗課題具有相對獨立的實驗內容。同時,各個實驗課程都應有獨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突出設計性及綜合性實驗的項目,通過仿真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實現綜合設計。
2、進行分層次的實驗教學
在原有教學形式上,實驗教學一般是驗證性實驗較多,而設計性實驗較少。實驗課按照大學科獨立設課后,整個實驗教學活動有利于進行分層次教學。第一層次,主要則是以演示驗證性、模擬操作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實驗的方法步驟,熟悉常規實驗設備的使用,在教師指導下較熟練地獨立完成各項實驗,并能掌握數據處理的方法,完成實驗報告。第二層次主要以設計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設計能力的主要階段。實驗的方案、步驟和所需的儀器設備的選擇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自己選擇調配實驗所需的儀器、軟件等。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綜合設計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第三層次,逐步開設綜合性選修實驗課。這一層次,要求學生設置一些難度較大或根據學生的愛好與特長自己設計開發的實驗項目,利用實驗室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由于這類實驗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質,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可以舉辦一些綜合設計性實驗競賽和等級考試,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第四層次,探索開放性實驗課程的設置。這一層次,則主要是為那些基礎較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探索精神的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并能夠輔助專業教師以完成其相應的科研課題。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教學科研上水平的一個重要性標志。
3、實驗隊伍建設要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
實驗教師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必須配置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從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力求建成一支技術精干、基礎扎實、素質過硬、樂于奉獻的實驗技術隊伍。
4、建立適應教學和科研發展需要的多種功能并存的實驗室體系
教學型和科研型的實驗特點及要求雖有相同的地方,但還是存在著差別,而且教學與科研自身對實驗的要求也有差別。因此,實驗室就要根據教學與科研的不同特點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須根據專業的需要,以大學科分類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改革為龍頭,建立相應的大規模實驗中心或覆蓋面寬、綜合性強的多功能實驗室,確保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經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需要。經濟管理類教學和科研必須緊密結合實驗教學以成為廣大經濟管理類教師和研究者的共識。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從而也提高到一個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和對于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正確定位,重點從實驗室場地保證、計算機網絡等“硬”環境和應用軟件、實驗師資力量和實驗教材等“軟”環境兩個方面如手,最終實現有機結合,培養出合格的經濟管理類人才。
【參考文獻】
[1]尹恩山: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若干問題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5).
選擇與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環境法案例
何為密切相關?學生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而是有一個逐漸深化和接受的過程,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積少成多。不能祈求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實踐中的復雜案例,要選擇實踐中比較簡單的案例,該案例必須突出授課的知識點,如果沒有合適的簡單案例,也可以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的設計一些簡單的教學案例,其內容以授課要講的知識點為主,其案例情節的設計要體現出知識點的主要內容,絕不能為了圖省事,隨便選擇一個復雜案例講,那樣的話,只會導致學生的反感,知難而退,或者囫圇吞棗,不明所以,其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不如不用案例。因為不用案例,學生至少還能學到一些理論,而用了案例,學生因為沒有搞清楚,把理論和案例混淆,造成不能掌握知識點。要特別注意案例的選擇,必須結合環境法的特點,比如環境法的科技性特點比較突出,涉及復雜的環境污染侵權的認定,在學習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時,就要選擇環境污染不太復雜的案例,否則,就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教學的重點就不是對環境侵權的認定,而是轉化為如何進行有效的環境監測和對監測結果的認定。再如,在學習排污收費制度時,學生很容易混淆的是“一事不二罰”的行政處罰原則和環境污染排污收費兩次處罰的矛盾,同一個超標排污行為,會受到兩個處罰,一個是根據環境保護法征收的超標排污費,另一個是根據行政處罰法實施的行政罰款,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參與,使學生明白這兩個處罰是依據不同的法律作出的不同性質的處罰,前者不屬于行政處罰,而是環境法的一種基本制度,因此并不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
強化學生對環境法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參與和互動
環境法案例教學的效果,還有賴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尤其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保證環境法案例教學質量的關鍵。應該結合時事熱點,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環境案件,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案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因為中國現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這些環境問題,恰恰與西方國家在過去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有高度的相似性,環境法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就是伴隨著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斷更新演化的。比如,在講授環境民事法律責任追究的內容時,可選擇最近幾年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讓學生以公益代表人、或環保法庭的法官、或環境行政機關的人,或檢察院的公訴人身份等參與,模仿借鑒美國的環境公民訴訟制度,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法庭辯論,相互收集證據,進行法庭質證等。如2011年中國首例草根社團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是由北京自然之友和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聯合曲靖市環保局針對云南曲靖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等違法堆放鉻渣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事件提起的公益訴訟,可以讓學生自愿結合,把學生分為五組,分別擔任原告、被告、法官以及原告律師、被告律師等,模擬法庭調查收集證據、庭審質證、法庭辯論等過程,教師要注意學生在案例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提示或幫助解決。
Abstract:Whileteachers''''educationalinvestmenthasbeenincreasedduringrecentyearsinJiangsuProvince,theproportionittakesintheoveralleducationalinvestmentisstilllow,especiallyininserviceteachers''''education.Oneofthemainreasons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of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theotheristhelongterm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teachers''''education.SinceJiangsui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InvigoratingProvince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itshouldenhancethequalityofteacherssoastopromotethefullscal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reshouldbe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fundingoffreenormaleducationsystem,thusfurtherintensifyinserviceteachers''''training,andperfectthesystemofeducationinvestment.
Keywords:jiangsuprovince;teachers''''education;educationalinvestment;freenormaleducational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主力軍,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育質量,關系到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教育是一項為教育發展培養師資的事業,在“科教興國”的戰略背景下,國家制定了很多政策來保障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實施“十一五”戰略規劃的過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強省”的戰略,教育事業有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將重點從關注規模轉移到關注質量上來,并將提升師資水平作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強調以優質的師資帶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1]教師教育發展涉及經費投入、教育結構、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多個方面,本研究僅從江蘇省教師教育的經費狀況切入,重點考察其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探尋其發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投入,充足的經費是教師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江蘇省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經費投入,尤其是教師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分別為3.41%、3.28%、2.79%、2.82%,而江蘇省則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國與江蘇省的預算內教育經費增長率平均為22.69%、16.72%,而同期全國、江蘇省的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率平均為16.37%、21.71%。①這組數據表明江蘇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并未實現教育事業相應的快速發展。在全省整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師教育投入更是不容樂觀。
(一)教師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逐年減少
2003—2007年江蘇省的教育經費投入無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增長較快,年增長率分別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個億,且在教育經費總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師教育投入與上一年相比較均呈負增長,分別為-15.55%、-7.23%。盡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長了4.41%,但在教育經費總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與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遠。
(二)教師培訓經費占人員經費比例過小
在江蘇省教育經費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過了56%,人員經費所占比例始終較高,其次是公用經費,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費,占12%左右(表2)。
雖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員費所占比例幾乎每年都超過56%,但其中的教師培訓經費卻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員費的0.04%,2005年雖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蘇省對教師培訓經費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師教育經費分配不夠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師教育經費中,用于師范生培養的比例高達93%以上,相應地,用于教師培訓的經費最高不到7%(表4),兩者比例差距懸殊,這說明江蘇省有限的教師教育經費分配使用不夠合理,對教師的在職培訓支持不夠。從絕對量來看,教師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根據江蘇省2007年統計年鑒的數據,2006年江蘇省共有專任教師565.46萬人,當年的教師培訓經費只有6000萬元,每一位教師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變: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師范生培養經費所占比例明顯下降,同期的教師培訓經費所占比例逐年明顯增大,2007年達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經費總量短缺
在我國,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后被充分認識到,多年來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實際投入不夠。無論從全國還是各省來看,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NP的比例距離4%的目標甚遠。從微觀層面來看,在社會對各級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學校或地方政府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通常將重點放在教育規模的擴張上,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到學校的基建、保障教師工資等方面。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經費總量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在經費分配方面暫時無法兼顧教師的發展,教師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師教育重視不夠
在我國,師范教育經歷了興衰,收費與免費政策幾經更迭,其間,由于沒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師范教育經費常年短缺。經費投入對師范教育質量和規模造成了直接影響,通過師資的供給又對整個社會的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產生了很大影響。以前,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教師被當作“教書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學校、教師等在內的各界都將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教育尤其是職后教育被忽視了。從教師個人的角度來看,職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相關激勵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教師很多時候無暇顧及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教師教育是隨著教育事業和教師職業的發展而出現的。[1]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專業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教師的在職培訓和職業發展成為教育機構新的關注領域,“教師教育”取代了“師范教育”。另外,未來社會是學習型社會,需要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教師不可能通過在學校期間獲得的知識技能終身受用,而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教育教學不僅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而且也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展現職業道德、提升職業情感的過程。教師教育的重要性從未被認識到備受重視,再到充分發展,是社會進步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江蘇省大力發展教師教育,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更需要學校、教師等的積極參與。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增加經費投入和加強政策引導,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吸引力,確定合理的教師教育成本分擔和投入制度,加強對教師職后培訓的監管,從政策、法律、經濟等層面為教師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師教育的經費投入
江蘇省的教師教育經費投入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快速增長,為各項教師教育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政府歷來是教育經費的承擔主體,現階段,由政府承擔全部的教師教育費用還不太現實,因此,應該拓寬籌資渠道。教師教育經費,特別是教師的職后培訓可以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為輔的多渠道機制。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例如,美國聯邦政府、州、學區和教師個人共同分擔培訓費用,每年提供給每位教師選修一門課程所需費用的一半,每幾年給教師一次用于業務整體提高的休假年。
(二)實行免費師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屬的六所師范大學已重新推行師范生免費制度。這一舉措雖然可以吸引成績優秀的學生、尤其是成績優秀的貧困學生就讀師范,但僅憑這六所學校的學生并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村貧困地區對教師的龐大需求。況且,重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對家鄉和親人的眷戀、生活習慣、選擇機會相對較少等因素的影響,省屬的、非重點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扎根農村中小學的人數較部屬師范院校的更多。這對于補充農村貧困地區教師數量不足,提高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師資水平更具實際意義。因此,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師范院校實行免費教育應擺在優先地位。
江蘇作為一個教育大省、經濟強省,有足夠的財力確保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2006年全省GDP為21548億元,2007年達到25560億元,增長率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師范院校約有學生82006人,地方師范院校的學費一般為4600元,住宿費約為1000元/年,生活費約為400元/月,全省共計需要約30億元,僅占全省GDP的0.12%。
江蘇省實行免費師范教育制度,主要應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免費師范教育法制化建設先行。不僅要有相應的師范教育規程,而且還應該加強免費師范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法制化建設。根據江蘇省現階段的具體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在法律制度層面確立師范教育的地位,給予師范教育充足的經費保障。
(2)建立免費師范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的實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政府要做好政策執行所需資金的預算與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及時足額落實資金,是政策執行成功的關鍵。江蘇省政府應對全省資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切實落實地方應投入的資金。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操作程序,保證政策的順利執行。
(3)逐步擴大免費的內容范圍。江蘇省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可以先從本、專科層次開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層次。江蘇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實行免費,將有助于吸引優秀生源報考這類學校、到基層任教。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0年,全國小學和中學教師要分別達到大專和本科學歷,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層次達到10%,而目前僅1%左右。可見,培養高學歷教師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將免費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層次是必然的。江蘇省應支持重點師范大學開展研究生層次的免費教師教育。
(4)健全免費師范生約束機制。實行免費師范教育,最大的擔憂就是怕學生畢業后不履行義務。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合理的約束機制。應該在入學前讓學生簽訂到基層和農村從教的就業協議,明確今后的權利和義務;任教服務年限的確定應該兼顧師范生個人的前途和服務任教地區教育的長遠發展。基本宗旨是鼓勵免費師范生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免費師范畢業生未按協議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要按規定退還已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并繳納違約金。相關職能部門應負責履約管理,建立免費師范生的誠信檔案,負責組織用人學校與畢業生在需求崗位范圍內進行雙向選擇,切實為每一位畢業生安排落實任教學校。各地應先用自然減員編制指標或采取先進后出的辦法安排免費師范畢業生,必要時接收地政府可設立專項周轉編制。免費師范生畢業前及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一般不得報考脫產研究生。免費師范畢業生經考核符合要求的,可錄取為教育碩士研究生,在職學習專業課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的,頒發教育碩士學位證書。
(三)進一步加大在職教師培訓力度
通過師范教育的系統學習,教師獲得了基本的學歷和教育理論,而進入工作崗位后,教師更需要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技能等。江蘇省近年來也在逐漸增加在職教師培訓投入,但是相對于龐大的教師隊伍而言,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蘇省的教師培訓費用分擔,以政府為主,學校、教師個人為輔。雖然教師個人承擔較少的比例,這對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師,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教師來說無疑是筆巨大的開銷。這種局面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改變。因此,堅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蘇省政府支持教師教育的工作重點。加大在職培訓力度,滿足廣大教師對學歷提升、增強教學科研業務能力的需求,可以從這些方面改進:采取多樣化的形式[3],如脫產與半脫產的中長期、研修班、培訓班、網絡教育等形式;由省級政府部門集中統一管理,制定一體化、系列化的培訓內容,使之與教師的終身發展和職業規劃相結合;逐步降低在職教育中對教師收取的費用直至免費。
(四)完善經費投入法規體系
在民主與法制社會,要做到“依法辦事”、“有法可依”。發達國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國現有的《教師資格考試法》、《教師職務條例及實施意見》、《中小學教師進修規定》、《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培訓教育工程方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雖然規定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教師接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等,但是在經費等方面并沒有具體可行的規定。[4]因此,從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規,保證應有的經費投入,將在職培訓法制化;將進修與加薪、晉職相掛鉤;完善教師準入制度、教師資格認定制度、教師終身教育制度等。
參考文獻:
[1]李星云.“教育強省”背景下的江蘇普通高校教師隊伍建設[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3):112-115.
一、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外語教學不僅應向學習者傳授目的語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語言、風俗、社會、宗教、禮儀、價值觀、生產方式等方面知識,同時也把本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交際形式輸送出去,這樣外語教學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識,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識的制約。成功的外語教學是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我們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發現,成功的交際不僅要靠較高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還要有較強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喬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語言能力,而且還包括他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外語并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呢?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導入的途徑
我們知道,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通過個人和集體世代的努力和奮斗所擁有和積淀下來的知識、經驗、信仰、價值、態度、社會遺產、宗教、時間觀念、角色、空間關系、宇宙概念和物質觀念的總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習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對文化的掌握和適應大部分是通過相互作用和影響來完成的,也就是通過跨文化交際中的互動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對文化的“傳遞”,而后接受老師及更多“文化傳授者”諸如新聞媒體等的文化“傳播”。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可從文化的這一特性入手,除了傳統的文化導入途徑之外,還可從下列途徑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識。
1.從諺語、格言中獲取
諺語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種積淀和反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諺語和格言,這些語言都生動地刻畫了某種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攝取變得簡單而又難忘。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諺語和格言中感受語言是如何與文化價值和影響相聯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規則如同半個生命),從這條德國諺語中我們得知,德國人非常重視條理,以及事物的順序和結構,是一個認真而嚴謹的民族。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閉上嘴巴方能聽到心聲),這條比利時諺語滲透了比利時人在交往時非常注重直覺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這是在亞洲國家廣為使用的一則諺語,它顯示了亞洲人普遍注重整體和集體的思維定式。
2.從價值觀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價值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們很難得把握住它,但是通過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在政治領域和文化價值觀念里,英美人與我們的認識差異很多。我們重集體主義,強調合作,故有“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等之說。我們重大家,輕小家,所以我們在寫信封時,地點是由國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們的姓名也是先寫姓,再寫名。而西方國家正好相反,他們崇尚個人主義,講究個人奮斗,注重競爭,故個人的東西一律在前。如個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寫門牌號,再寫所在街道,地區,最后輪到國家(由小到大)等。
3.從思維方式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思維決定語言。漢、英民族分屬東西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各自所處的地域環境、歷史條件、社會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各自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徑庭。從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來看,漢民族發祥于土地肥沃、氣候適中的黃河中下游流域,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靈”之說。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便形成了中國古達的農業經濟,使中華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種穩定安閑、風調雨順的農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響習慣及思想,故“同在一國,同在一時而文化之度相去懸絕,或其度不甚相遠,而其質及其類不相蒙,則環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啟超語)。所以,這種有別于西方民族的適宜的自然條件便萌生了中國古代哲學特有的“天人合一”觀和重整合的系統思維方式以及求和諧、求同一的審美習性,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漢文化根基。而英語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和草原地帶,生活動蕩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經濟模式,使他們更多地領略了大自然暴戾無常的一面。這樣在與自然抗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冷靜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產生了“天人各異”的元初心態,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視自然課題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間為焦點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語言和言語交際中,中國人歷來重寫輕說,主張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歷來重說,自柏拉圖以來,雄辯術一直廣受重視;中國人重中庸,不喜歡與人爭論,而西方人卻喜歡把問題爭個水落石出,善于發表個人看法;中國人對某個問題總喜歡找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容易認可權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見,而西方人則主張個性和不同,注重個人體驗和探索;中國人說話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卻直截了當;中國人思維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維,而西方人思維呈直線性,重抽象思維;中國人喜歡歸納法,而西方人重演繹法。如西方人對下面的對話會感到不知所措:“你能來參加周末的晚會嗎?”“不一定,看情況再說吧。”這里充分表現了中國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價值觀,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對此問題的回答卻只有“是”或者“不是”。
4.從本土文化知識中獲取
提起跨文化知識,人們較少會想到本土文化知識,可見在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知識的導入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僅要完成外語自身知識的傳授,還應托起文化傳授之責任,從而賦予外語教學新的時代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成功交際的因素有時不是因為缺少外語或目標語的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識而產生的障礙。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誤區,即在中小學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文本。我們很容易看到大量而豐富的中文版外國名著和文學作品,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文本。學生們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到大學,雖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著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識及語言的系統性灌輸和傳授,國文和本土文化沒有被提升到同外語或西方文化知識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語水平和文化知識都十分有限。他們往往只接觸西方意識,只學會了如何表達西方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輸入和吸收,沒有輸出和傳遞,忽略了“雙語雙文化”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影響了他們跨文化交往中的雙向交流,大大削減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也使學生喪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斷自我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這樣說:沒有自身的人文內涵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緊急起飛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導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傳統的喪失。因此,中國要走向世界,不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讓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國;外語教學要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要避免成為某種優勢文化統治的工具,就應當遵從“雙向文化知識”導入的原則,使外語學習者在自由運用目標語的同時獲得一種升華,即同時超越本土和目標語文化的狹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學習新語言時形成的多文化現象,又對外來的思想準則和價值觀念做必要的審視,使自己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文化的新時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陷入被淹沒的境地。
三、結束語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如果在外語教學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識的導入,進一步提高外語教師和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定會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外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二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
革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培養的是高素質、寬厚基礎與獲取新知能力的人才,目前實驗教學方法中“抱著走”及“照方抓藥”的教學方法脫離實際,與素質教育極不相稱。因此注重對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設計和準備實驗,特別是一些綜合性實驗,教師給學生一些啟發性指導,避免學生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對于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實施“方案設計-實驗探索-合作討論-撰寫報告-考核評價”教學方法。方案設計:學生提前將綜合設計實驗的題目、實驗設計方案和所需要的儀器設備及實驗耗材等提交給指導教師。經共同討論修改合格后,進入下一步工作;實驗探索:學生按照討論修改的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根據學生實驗進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合作討論:綜合設計實驗結束后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與總結,共同提高;撰寫報告:實驗報告按要求提交電子版。優秀的實驗報告可在實驗中心網站上;考核評價:制定綜合設計實驗成績評定標準細則,包括查閱資料、方案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協作精神、實驗安排、創新內容、演示效果和實驗報告等部分。對于驗證性實驗,在進行每一個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對實驗項目進行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本實驗項目的理解,提高實驗興趣。教師在講解完之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獨立進行實驗過程,鼓勵學生之間組成團隊協作進行實驗,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完成實驗基本要求之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將實驗原理推廣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去,并設計出詳細的方案,進而培養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的能力。
三實驗教學特色
1構建完備實驗教學體系
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互相呼應、互相配合,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上得到同步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和鼓勵學生發揮自我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形成學生在實驗課堂內外均得到鍛煉的局面。與各相關企業建立廣泛密切聯系,構建學校實驗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2以人為本,個性化培養
通過整合和改進實驗課程教學內容,開展靈活多樣實驗教學模式,將講授型、個別輔導型和設計研究型等新的實驗教學模式相結合。使學生系統掌握實驗基礎知識,增強他們的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同時,通過先進的設備和不斷更新的技術和教學素材,實現師生之間的交互式教學,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我們不要拘泥于教材,對于那些簡單的演示實驗(如一些試管實驗)或改進一下可以使操作變得簡單的演示實驗,則可以安排成“邊講邊實驗”;課堂教學可以與學生實驗結合起來,把一些學生實驗改進為“邊講邊實驗”。例如:鈉到底有多軟,不親手用小刀切割是無法體會到的;鈉的金屬光澤和表面在空氣中的變化因演示實驗時距離太遠也不易看清;鈉跟水的反應即使使用投影也沒有自己動手做實驗來得真切、細致,激動人心。“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化學實驗現象有聲、有色、有形、有熱、有光,豐富多變,學生經過自己動手,印象深刻,同時表現了極大的操作興趣。“邊講邊實驗”深化了直接興趣,滿足興趣要求,對感性認識更深刻,興趣更濃,更能達到實驗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學生實驗(包括選做實驗、家庭小實驗)
這些實驗是化學實驗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和創造性。重視這些實驗有利于鞏固、拓寬學生的化學知識,提高能力,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勵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探索精神,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開展這些實驗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化學實驗教學是能力培養的源泉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它以豐富的內涵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學實驗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少學生只是圖新奇,看熱鬧,不知道觀察什么,抓不住本質。教師應啟發觀察內容,教給觀察方法。通過實驗學生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細致其觀察能力。對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不能僅停留在感知的基礎上,要對觀察記錄的結果分析判斷,抓住其所以發生反應的實質。例如:將鋅、鐵、銅分別投入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稀鹽酸中,可得鋅、鐵、銅三種的金屬性依次減弱的結論。所以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驗復習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多年來數百份中考物理試卷抽樣分析得知,在學生的實驗能力考核中,實驗題得分率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數是復習時單純重復課本中的幾大實驗,淡化了實驗復習效果。事實表明,實驗復習應在原有基礎上,根據不同實驗要求創設出新的實驗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和拓展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增大實驗容量,有效利用實驗復習時間,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一.創設實驗環境,展示實驗通性
分析近幾年來全國各地中考物理試卷可知,中考物理實驗題型基本要求大致為:能分清實驗儀器的名稱、用途及裝置結構;熟悉實驗原理、目的及實驗器材;能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方案、步驟和有關表格;會畫有關示意圖;掌握操作過程;會讀各種儀表示數;會填寫實驗報告;會根據原理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會判斷實驗過程中的操作錯誤或裝置錯誤;會分析處理實驗數據;會分析和排除實驗中的故障;會根據條件設計探究性實驗。實驗復習圍繞上述內容進行強化訓練大有裨益。創造性是中考物理實驗題的靈魂,實驗復習著重體現實驗內容與創造性緊密聯系,突出學以致用的原則,有效促進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復習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實驗時,設置這樣一些情景:用刻度尺能估測礦泉水瓶的容積嗎?用刻度尺還能做哪些實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反饋出多種信息:聲學中,驗證音調與頻率有關;熱學中,鋼尺和木尺測同一物體的長度不等,說明不同材料的熱脹冷縮程度不同;電學中,塑料尺、木尺可做摩擦起電實驗、絕緣體實驗;力學中,尺可當簡易杠桿使用教育學論文,與報紙配合可驗證大氣壓是很大的,可制作蹺蹺板,特殊長度測量中離不開刻度尺。可謂“一尺激起千層浪”,使之形成科學思維方法,讓學生把手里的“冷粑團”加工成美味佳肴。
二.創設實驗環境,豐富實驗內涵
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旨在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標的落實給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帶來了生機,為初中物理實驗復習創設了有利條件。在實驗復習課中,應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功效,比如復習電阻和電功率的測量,實驗室仍擺出伏安法測電阻的器材,而黑板上的實驗要求卻大有變化:①若將電流表換成一個已知電阻的小燈泡,能否測出未知電阻和電功率?②將電壓表換成已知電阻的小燈泡,能否測出未知電阻和電功率?③伏安法測電阻中,電流表無示數,如何用電壓表檢查其斷路位置?④測小燈泡額定功率時,電源電壓為6伏,燈泡額定電壓為3.8伏,電壓表15伏量程已壞不能使用,其余器材完好,不能換用其他儀器,如何測出小電燈泡的額定功率呢?畫出電路圖并加以說明。⑤電源電壓為4.5伏,現只有一個電流表,一只標有“0.2A”的小燈泡,一個開關和一只“20Ω 2A”的變阻器,若干導線,估計小燈泡的電阻為12.5歐左右,能否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⑥用電能表,秒表如何從測出一個用電器的功率?⑦上述測量中用了哪些近似條件?通過布障設疑,加深知識橫向和縱向聯系,豐富了實驗內涵,又如測量密度實驗時,可列出下列條件:①不規則小金屬塊、細線及輕彈簧、刻度尺、盛有適量水的容器,測金屬塊的密度。②細杠桿和支架、盛水容器、砝碼、細線、刻度尺,測量金屬塊和密度中國學術期刊網。③彈簧秤、盛水容器、細線、小金屬塊、未知液體,測量小金屬塊的密度和未知液體密度。④一些金屬粒、燒杯和水、天平、砝碼,測量金屬粒的密度。⑤壓強計、刻度尺,測待測油的密度。⑥U型管和水、刻度尺,測量菜油密度。到此,學生對密度測量有了較深認識,對密度內涵形成豐富認識,復習其他它演示實驗及學生實驗進亦如此。
三.創設實驗環境,拓展實驗內容
簡單的重復,平鋪直敘的講述不利于實驗復習。實驗復習課靈活多變,舊題型新包裝,使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將近幾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加以整理,梳理成型,歸納成類,通過訓練操作逐步形成規律,在新、趣、奇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如復習密度測量時,附加條件不同,解決方法也各異:①一大池鹽水體積為V,給一質量為M的量筒教育學論文,天平和砝碼,估測池中鹽水里含鹽的總質量,寫出簡要的步驟和最后表達式。②一塊堅硬巖石質量約1千克,要求在一般家庭條件下用桿秤為主要測量工具,粗略測量這塊巖石的密度,請簡要寫出測量密度的主要過程。③給你一支彈簧秤、空瓶、水、油,如何測出油密度?④一個量筒,水和金屬盒,用這些工具能測出該金屬盒的密度嗎?若能測出,寫出方法和最后的表達式;若不能,還需哪些器材?金屬盒能放入量筒內嗎?⑤為測石蠟塊的密度,無天平量筒,只有兩個杯子和一桶水,一根大頭針還有一根自行車胎氣門芯用的細長橡皮筋,請寫出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和最后密度表達式,蠟塊可放進杯里。⑥用天平、刻度尺可以測出地圖上某地的面積嗎?把知識拓展,避免學生背實驗步驟、畫實驗圖的呆板復習方法。
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雙語教學正是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把高校素質教育推向前進的又一個新舉措。
一、雙語及雙語教學的界定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據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Ineverydayusethewordbilingualusually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abalancedbilingua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oftheother.
(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當然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優于第二語言的。)
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也叫雙語教育,“雙語教學”的概念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至今為止,國內外有關雙語教育的界定不下幾十種。根據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
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
(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
我國學者呂型偉認為“雙語教學”不一定就是兩種語言教學,它是用兩種以上語言進行教學的統稱;王本華認為,“雙語教學”就是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進行,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強化英語教學;華東師范大學雙語課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斌華教授把雙語教學劃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認為廣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兩種語言的教育。狹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傳授某門學科或課程內容的教育,并指出,我國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基本符合狹義的雙語教育的界定,即學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用外語(英語)傳授某門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是英語,所以,對雙語教學的界定是:“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的學科教學。
二、我國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經開始雙語教學的實踐工作,其中一些重點大學的雙語教學開展的更早。有些學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臺相關雙語教學的指導意見以前就開始了雙語教學的試驗工作,比如北京聯合大學商學院。還有一些走得更遠一些,他們已經在某些課程中已經開始全英文教學與雙語教學并重的教學模式,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將國際貿易課程開設為全英文和雙語教學的雙重教學模式,特色顯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另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蘇州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都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于雙語教學,在教材選用上已有相當成功的實踐。
其他非重點的普通高等院校,雙語教學的起步較晚,大多數處于試點階段,而經管類專業課程則成為試點的重要領域。以紹興文理學院為例,盡管其合作辦學項目早在1999年已經以經濟管理學院為基礎開始運行,但全院性的雙語教學試點工作2003年才全面展開,目前還處于磨合階段。學生才剛剛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些課程的雙語教學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如國際經濟學的雙語教學中,由于沒有進行英語水平的篩選,男女生英文水平極度不平衡,大部分女生認為雙語教學的效果很好,但大部分男生卻認為效果不佳,這對雙語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利。
另外,調查結果表明,有些學校,尤其是一些非重點院校,雙語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有些學校只是選用英文版的教材,而教師的教學基本上用漢語,有些雙語課教師外語水平特別是口語能力還不及學生;有些雙語課程只是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交流,作業及考試都是用漢語來完成,學生在課外根本不預習或復習教材,部分學生是專業知識沒有收獲,英語也沒有提高。因此,雙語教學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應根據學校、課程、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
三、經管類學科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雙語教學的目標問題
確定雙語課程教學目標,不僅有助于明確它與教學目的以及培養目標的關系,還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并可以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和課程評價的準則。目前雙語教學中存在一些誤區:如將雙語簡單的理解為“加強英語”,“雙語”班就是英語強化班或“尖子班”或將雙語理解為在課外活動中加入英語興趣小組等,這種觀念使得教師和學生在雙語教學中過于關注英語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而忽略了要掌握的專業知識。
(二)雙語課程的選擇問題
選擇哪些課程開展雙語教學,關系到最終的教學效果。目前,在雙語課程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從理論上講,任何課程都可以開展雙語教學,但必須注意所選課程同時也受到專業性質的制約。一般而言,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小的自然科學(如數學、物理等)比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大的社會科學更容易開展雙語教學。但是,經管類學科中許多課程具有國際共同性,如國際經濟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等等,也適宜開展雙語教學。對于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應該根據自身的現狀和需要,建立完備的規章制度與實施標準。
(三)教材的選用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采用的經管類課程雙語教材模式有如下幾種:
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表達生動,邏輯性強,內容也較先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窗口。但是原版教材往往不能結合我國的實際,與其他專業課程銜接性較差,并且許多比較有權威的原版教材不僅昂貴且內容繁多,在規定課時內學生根本就掌握不了,這就使原版書的價值大打折扣。
采用翻譯教材即將中文教材翻譯成外文版的教材。這種翻譯教材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表達方式上都接近我們的語言,教師容易授課,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滿足教學內容的要求,與其他課程銜接較好。然而,這種將漢語翻譯成英文的教材其內容往往加有個人理解,一些教材經過翻譯后失去了原有的邏輯性,讀來費解。
采用“活頁教材”。現在某些高校沒有固定的雙語教材,多數采用“活頁”性質的教材。這些教材體現各科教師的個性,他們可以根據課程的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選定教學范圍,但是這類教材質量難以保證,有些甚至有拼湊感,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可見,雙語教材的問題已成為開展雙語教學的瓶頸。
對于教材的選用,針對紹興文理學院雙語教學的教材做了調查。其中,會計專業學生采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采用的是中英文混編的雙語教材。為了了解兩種不同類型教材的適用性,分別統計了學生對兩本教材適合度評價,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得出兩點:學生對教材適合度評價不高,且差距較大。盡管原版教材具有內容主流,資料新穎等諸多優點,但學生對中英文混編教材的適合度評價遠高于原版教材。說明教材的選擇應結合師生的實際情況,就普通高校的教師、學生總體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而言,更適合采用混編的雙語教材。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問題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整個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效果的虛實以及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就成為能否實現雙語教學目標的關鍵。但是,由于受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現階段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方法與手段不甚合理。有的教師有時因為下意識組織英語語句的表達而忘記了教學內容,從而造成師生交流上的困難;有的教師用英語板書而用中文講述,只能是名不符實;有的教師沿襲以譯代講的教學方法,不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參與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這樣,既不能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也不能使學生真正學習到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遠沒有達到雙語教學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五)師資的問題
師資是雙語教學質量的保證。雙語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系統地掌握所教課程的專業知識,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能夠用英語表達、解析本專業知識,要具有相當高的英語表達能力,發音準確,符合語法及外語的表達習慣。客觀地說,就整體而言,現有教師的知識結構,還很難勝任雙語教學的要求。目前的現狀是,英語專業畢業的教師,雖然英語表達能力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不夠,很難勝任除英語外的其他課程的教學,而專業教師,雖然專業知識沒有問題,但是英語表達能力卻較差,讓他們用英語去準確地表達、解釋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確實勉為其難。鑒于這類情況,在雙語教學的課堂上就出現了一半漢語一半英語的混合語言。在雙語教學中,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必將使雙語教學走入歧途。在調查中發現(見表2),學生對教師外語水平滿意度與總體教學效果滿意度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六)教學效果的評價問題
由于雙語教學教師的工作量是非常大,但對雙語教學的考評方式與傳統考評辦法并無區別,長此以往,不利于教師積極性的發揮和雙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各高校應科學、公平地看待雙語教學課的工作量,設計一套有效地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四、完善雙語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雙語教學目標
經管類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應該具有雙重性。
首先,在經管類本科專業課程中采用原版教材,進行雙語教學,通過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聯系和對比來促進教學內容的創新,使學生獲取學科前沿最新知識。
其次,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學生通過直接學習國外原版教材來掌握所學課程的專業知識,不僅能夠閱讀所學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英語文獻資料,而且還能夠用英語以口語和書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處理和交流與所學課程有關的專業知識和信息。
(二)合理選擇雙語課程
雙語課程的選擇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雙語教學應選擇那些具有國際共同性,其詞義、表述、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表述比較一致的課程,而經管類學科的許多課程都符合這一要求。
第二,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地選擇雙語課程。
第三,先實踐性課程后理論性課程。比如筆者所在學院在國貿專業雙語課程的選擇上,先開設了《國際市場營銷》,然后開設《國際經濟學》。《國際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相對較強的課程,再加上學生之前已經用漢語學習了《市場營銷》,學習起來比較容易。而《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相對較強的課程,學習起來難度較大,但由于學生之前已經用漢語學習了《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課程,而且《國際市場營銷》的雙語教學使學生逐漸適應了雙語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并營造了一定的雙語氛圍,學生在接受雙語《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時也就相對容易了。
(三)完善雙語教材建設
完善雙語教材建設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要選好教材;二是要加強雙語教材的編寫。
選好教材是雙語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選用教材的首要原則是選擇反映最新科技發展水平的適用教材,各高校的老師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在雙語教學的初期最好選擇同時有中譯本的外文教材。同時,應加快英文版教材建設,對一些針對性和區域性強的課程,應盡快組織國內有關院校教師編寫英文版教材。這樣的英文教材比較適合我國國情,同時,教材結構和內容與國內現行中文教材也大體一致,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接受。
比如,紹興文理學院王道文教授編著寫的《StrategicManagement》雙語教材,使用國外特別是美國先進的戰略管理理論,以及國內典型大公司的案例,很受學生的歡迎。
(四)創新雙語教學模式
對于經管類本科專業來說,雙語教學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教學方式也應該是相延續的,盡管當前我國雙語教學的總思路為保持型雙語教學,但在此認為經管類本科專業的保持型雙語教學應采用“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加州大學克拉中教授的“輸入假說”理論和“直接法教學”理論。
“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將雙語教學從低到高分為三個階段:
滲透階段,即“用英語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機會接觸英語。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普遍會增強學習英語的動力和興趣,并能主動地去學習專業知識和擴充自己的專業詞匯量。
整合階段,即“用英語表達”階段。這一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中文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漢語和英語整合起來,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為主體。教師很自然地將漢語和英語交替使用,學生也很自然地將他們會表達的意思用英文回答,課堂上英語的使用不是硬性規定,而是一種自然流露。
思維階段,即“用英語思維”階段。這一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思考解答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這一階段的實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與配合,營造一個好的“英語校園”環境,能讓學生時時、處處看到英語、聽到英語。
此外,在各方協調下舉辦一些豐富的英語類文化活動,真正地讓英語學習“活”起來,深入雙語教學的開展。
(五)加強雙語師資建設
學校可以選擇英語水平高、責任心和上進心強的教師先行開展雙語教學。鑒于目前我國師資水平的現狀,必須對非英語專業的教師進行英語方面的輔導(英語語音,語法等),可以通過多渠道培訓一批英語口語流利的教師隊伍。
有條件的高校應組織雙語教學的教師到英語母語國家去進行短期進修,這樣既可以了解國外學科動態,又可以學習到先進的教學方法,更可以提高英語水平。比如,紹興文理學院經管學院多年來一直重視教師隊伍的外語培訓,從2001年學院就啟動教師的英語語言培訓工作,舉行外語培訓班,學院請外教授課,要求中青年教師參加,提高教師外語閱讀和口語能力,并使更多教師能承擔雙語教學任務。另外,學院近幾年每年選派3-5名左右教師出國深造,讓他們廣泛參與雙語教學,提高雙語教學質量。
(六)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雙語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教學質量評價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可以從教學基礎文件建設和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教學效果又主要表現為學生的成績評定和專家、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整體評價。除了檢查對課程內容本身的掌握情況可以運用書面試卷考試外,還應當通過對學生的語言技能的進步情況進行必要的考核。同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和獲取學生對雙語教師教學效果的整體評價。不過,雙語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必須把現行的結果性評價與過程監控結合起來,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評價標準,要充分尊重教師在授課中的自和個性,在教學材料和教學方式選取上給教師廣泛的自。
本次調查中,有73.7%的同學建議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英語能力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增加共同作為評價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姚曉艷,段會川,劉偉.雙語教學教材建設的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7).
2.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從而達到系統的功能。專業實驗性教學的一些具體環節由于缺乏明確的子目標,從而影響著這方面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如經濟學類各專業都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關的實驗環節如果僅限于單純的電腦打字、數據庫操作等內容,沒有結合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就容易導致實驗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后、評價方法不科學、控制措施失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形式單一。目前,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實驗性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但從總的情況來看,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導致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回顧
改革經濟學類各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對建設同濟品牌的經濟學專業、培養我國金融與貿易領域亟需的專業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其理論和方法是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結果,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發展中注重定量實證分析的特征,非常適合將該課程的教學作為一個平臺,強化課程的實驗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團隊著力于改變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各項改革設想,采用先進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并以此為基礎改革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構建了基于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實驗教學成果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教學培養目標明確。針對本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定位,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善于將各門經濟課程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三是通過實驗性教學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視野,拓展研究能力。學生從大量的實驗中摸索規律,有助于將專業基本理論加以整合并與實踐緊密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驗中進一步升華所學的理論。因此,在該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應的計量軟件應用來進行實驗教學,保證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學內容豐富。計量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也較難直接接觸到很多實例,使得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分析和決策,活躍課堂氣氛,進而產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全國各重點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各校均于近年來加強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學內容,上課時進行相關軟件的演示;二是運用相應的計量軟件,安排學生直接上機實驗。另外,有些高校自己進一步編寫仿真實驗或編制相關的課程教學軟件。根據本校的實驗教學條件,采取了根據所用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自己重新編寫了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大綱和實驗教學手冊、教學指南以及相應的案例,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內容,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各項實驗操作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亦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課程評價成績。從近年來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改革以來,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技術學習與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既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能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因為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的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定量分析能力。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實施,使得經濟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進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撐,適應社會對研究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進一步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由于2013年剛開始嘗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許多地方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實驗的指導人員不夠,實驗的數據不夠豐富,不同專業的學生怎樣設計不同的案例來提高專業的針對性,怎樣開發編寫適用的仿真實驗,等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實驗課程建設中加以完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的因素是教師,要提高教師的能力使之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其原因在于教學方法一般是由教師選擇、設計,教師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主體。只有教師準確、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負責實驗教學的教師應通過加強學習、收集新資料,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能將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