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生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學生文化論文

篇(1)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對于初中生而言,隨著個人積累的經驗增多,對很多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見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有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化學知識體系,提高化學學習效率.同時,化學教學的過程不僅僅體現在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養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此時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學中,經過課堂學習后學生都明白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是“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又該怎樣輕松獲取二氧化碳呢?面對這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多學生會一頭霧水,因為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制取原料并不容易獲得,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會用碳酸飲料來制取二氧化碳,如打開一瓶百事可樂,在瓶口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然后輕輕搖動可樂瓶,二氧化碳就通過導管進入集氣瓶了.這一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與解決,不僅實現了化學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效結合,也有助于學生化學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從學生現實生活中搜尋化學實驗教學材料

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中最關鍵的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化學應用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完全依照教材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有時會顯得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此時,初中化學教師可以從實驗材料角度尋求突破,實現實驗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效融合.例如,在“制取氧氣”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搜集替代材料,如注射器可以代替滴管,礦泉水瓶可以代替集氣瓶,這樣不僅能夠實現了化學實驗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融合,還節約了化學實驗材料,培養了學生的節約習慣和環保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初中化學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在掌握一定化學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和應用于個人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更多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化學知識的學習最終都是為現實生活所服務.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篇(2)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本校2014級中醫八年制專業的138名學生作為PBL教學研究對象,授課教材使用中醫藥出版社《生物化學》第7版唐炳華主編教材,

1.2教學方法

目前我校針對中醫專業特點,將中醫專業生物化學授課內容整體優化后劃分為三大版塊,即物質化學、物質代謝和肝膽生化與疾病。物質代謝版塊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謝、脂類代謝、氨基酸代謝四個部分。肝膽生化與疾病是第三版塊。在有限的學時內,全程展開PBL教學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結合中醫專業特點,精選適合PBL教學的物質代謝版塊和肝膽生化與疾病版塊內容,選擇合適的臨床病例,在課堂中以微視頻形式播放并講解相關的具體臨床病例情況并提供患者資料,要求學生針對此患者基本情況,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分組討論疾病的可能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臨床治療方案,并比較不同臨床治療方案之間的優劣,以促進學生從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學物質代謝和肝膽生化版塊授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采用微課小視頻在課堂展示以物質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發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膽結石和黃疸等疾病相關的臨床病例,要求學生針對上述疾病從生物化學知識角度討論疾病發生的機制及目前中、西醫臨床治療方案,促進中醫八年制學生從物質代謝角度理解并討論疾病發生的具體機制以及中西醫治療差異,培養他們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評價和分析

PBL教學效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固定的時間內對課堂中提到的問題,每組出一名學生代表回答問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電子版教材、網絡精品課程視頻、網絡微課、慕課教學平臺、手機移動百度搜索等搜集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并在課堂中搶答積極討論。鑒于課時的關系,有些復雜問題留給學生放在課后討論。授課老師針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進行講解,并結合授課內容強調重點、難點。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把控課堂討論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結合目前我校實施的形成性評價考核進行評價。學生的形成性評價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20%)和實驗成績(10%)三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占20分(由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情況構成)。在PBL教學模式中,每組學生在回答問題方面的表現是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對于回答問題較好的每組同學給予更高的平時成績。同時,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問題回答的正確性,問題回答的深度和廣度)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反思在解決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反思做出總結,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同時,也可讓學生在課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組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錯誤。教師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定。當然,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反饋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作出及時而有效的調整,使教和學雙方面同時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后,筆者對參加PBL教學的中醫班學生發放問卷調查進行效果評價。調查內容包括臨床問題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理解能力,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課堂氣氛、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思路開拓、知識的記憶能力等方面。此問卷主要評測中醫八年制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物質代謝相關知識的掌握及對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合適度等,共發放調查問卷138份,回收138份,應答率100%。調查的具體結果見表1。從以上問卷調查結果看出,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82.60%學生認為提高了他們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85.50%學生認為PBL教學增強了他們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理解,80.43%學生認為PBL教學提高了他們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記憶能力。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PBL教學活躍了中醫班生物化學課堂氣氛,在結合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案基礎上提高了中醫八年制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能力。PBL教學開拓了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主觀題時思路更廣闊,能夠引用其他學科知識,體現出較強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培養中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方面。

3討論

PBL教學法的特色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具體病例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以討論這些問題為手段來激發和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3-4]。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PBL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微視頻展示相關病例情況,介紹患者的具體情況并提出問題,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利用當今發達的網絡資源進行深入思考并展開討論。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和準確度,以給予平時成績的形式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通過結合PBL教學方式,在中醫八年制班級中以討論形式講授物質代謝與疾病相關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中醫班形成了輕松愉悅的生物化學學習氛圍。調查報告結果還顯示,PBL教學促進中醫專業學生對物質代謝中復雜代謝途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臨床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創新性的卓越中醫人才。例如:教師通過以臨床真實病例為出發點引導中醫八年制學生對“不同類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和中醫臨床治療策略”和“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和中醫臨床治療策略”等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從分析臨床問題角度充分挖掘中醫八年制學生臨床思維潛能。盡管PBL教學提高了中醫八年制學生臨床思維和生物化學教學效果,但是在順利開展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首先,教師應結合理論知識精選臨床病例,學生應對物質代謝授課內容十分熟練,并配合老師積極查閱相關資料熟悉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方案,才具備解決和分析臨床問題能力。其次,在中醫八年制班級生物化學中實施PBL教學,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中醫中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具備一定的中醫中藥知識背景,憑臨床和教學經驗來分析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病例。再次,教師還應掌握醫學最新發展動態,密切關注臨床疾病發病動態和各種臨床治療方案,將生物化學代謝知識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中醫臨床疾病防治緊密結合,才能對學生給予正確引導,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作者:陶懷 張波 周賽男 宋嵐 胡梅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宋嵐,胡梅,張波,等.在中醫學臨床拔尖班生物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研素質的探討[J].科教文匯,2016(19):73-74.

篇(3)

二、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相當重要,實驗操作的整個過程中各種現象的發生是化學知識的驗證,只有學生能夠觀察到實驗現象,才能進行大腦思維,才能夠對課本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教師的實驗教學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師要通過每個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進行氧氣的制作演示實驗時我是這樣做的。我把實驗裝置裝備好后提示讓學生注意試管的傾斜角度為何向試管口一方傾斜,注意觀察實驗產生了什么新的物質。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并解釋原因。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帶著疑問進行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我讓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在試管口處生成了水珠,在集氣瓶內收集到了氣體。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學生能夠很快解釋原因,試管向試管口傾斜式為了防止試管口的水珠倒流,集氣瓶內收集帶了氣體是因為觀察到了導氣管口有氣泡產生。實踐證明,借助演示實驗,能強化實驗演示效果和實驗的直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組織分組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體現。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因此,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分組實驗。對每一章每一節實驗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掌握操作技術。每次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我都讓每個小組的成員親自動手操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每個操作我邊觀察邊指導,比如酒精燈如何點燃、具有腐蝕性的液體怎么傾倒、滴管如何滴液、氣體怎么收集、如何解釋實驗產生的現象等等。分組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動手人人操作,在此過程中他們還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共同探討問題等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

四、布置家庭小實驗,培養創造能力

家庭小實驗是課標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組成,也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創造。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的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從取材、安裝到操作步驟、觀察順序、記錄要點等各方面去考慮,家庭小實驗的用品應該是家居生活中較常用、常見的。例如,父母蒸饅頭和面為什么要用堿面水、洗刷廁所時用草酸清洗、清除水垢要加酸水、洗衣服用洗衣粉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都可以作為家庭小實驗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家庭實驗明白課本里的知識,知道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這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需要獨立思考,去想象、去鉆研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這就有助于學生智力與創造才能的發展。例如,讓學生在家里親自操作一下蒸饅頭的全部過程。讓他們積極動腦思考,聯想過去學得的知識,并認真加工整理,根據實驗原理,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這些小小的實驗,可以大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營造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營造想象實驗情境,大膽創造。如學“分子”一節時,可以在教室內噴一些香水,讓學生感受一下撲面而來的香氣,然后讓學生解釋這一現象。對尚未認識微觀世界,不知分子為何物的學生來說,確實不好自通。但教師只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想象、大膽假設,并給予正確引導,學生從“粒子”和“粒子運動”的角度還是能作出解釋的。無疑,這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再比如,教師在講授碳酸鈣和水的反應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家里蓋房之前買來了生石灰放在大鍋里然后加上水會看到什么現象發生,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很快會回答上來,緊接著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此時學生們對碳酸鈣和水的反應會完全明白。這些實驗情景的創設為教師的講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的探究能力會自然而然地在創設的實驗情景中得到培養。

篇(4)

三、通過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增強教學活力

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可以運用,調查研究表明,學生最重視和感興趣的是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面向生活,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將學習的范圍伸向遠方,擴展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在初中階段,化學學習是學生首次接觸,因此會有很大的興趣,面對這門嶄新的學科,能夠使學生保持興趣才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化學與學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師應注意到教學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樣才能在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實驗展開教學

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直觀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學和生活結合的切入點,根據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來為學生的化學學習創造興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實物展示、示范實驗、新聞媒體、電視視頻或者其他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驚喜與感嘆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同時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另外,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可以實現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豐富的化學現象和理論,這就需要不斷的發現與引用.在對實驗進行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分組演示與改進,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

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一個延伸就是家庭作業,一份具有創造性的作業可以加強對教學效果的鞏固,并且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可以直接將化學應用到生活中.在我們了解不同的化學知識時,可以將相其與生活相關聯.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出家門,調查周圍環境的污染問題.此外,還可以允許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收集有關各種食物和營養相關的知識信息.類似的作業設置,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不是在做無聊枯燥的作業,而是在解決一項實際的生活問題,這樣的心情下就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更容易實現教師的教學目的.

篇(5)

在剛執教英語時,我就注意用英語歌曲來調動和刺激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因為感受音樂是人類天性.利用歌曲這種音樂形式,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轉換到英語學習上來.這就不自覺地運用了教育學心理中的“有意遷移”原理,即把孩子對歌曲的興趣轉換到學英語上來。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來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來教數字,用Sunday,la,la,la來教一周七天的名稱,用歡暢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學十二個月份。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全班學生大多數都能掌握該課的內容,原本枯燥的單詞,孩子們都能脫口而出,伸手會寫。孩子在體驗音樂美感的不自覺中,享受音樂,習得英語,而且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從后來的教學成果來看,利用歌曲學英語,不失為一種調動學習的好方法。

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來教學有關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境界。漸漸地.學生非常喜愛上我的英語課。我也嘗到了用心教學的甜頭:本班學生的成績,一直居全年級之首。

蘇教譯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膾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這些歌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樂學”的平臺.而且為教師提供了“多角度”(聽、說、讀、寫、唱)教學的材料。

一、用英語歌曲進行教學的作用

(一)正音。

因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須多次反復練習。其中單詞重復許多遍。就沒有讀不準的道理。天長日久,很多詞學生口熟于心,能聽懂,會默寫。

(二)練習朗讀技巧。

歌詞中含有大量的朗讀技巧,如:連讀、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這些技巧只有在反復操練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師單獨地訓練這些技能,無疑學生會感到厭煩。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學歌曲的場景下,學生不但不會覺得乏味,反而會把它當作學習的必須條件。一般來說.唱英語比說英語難,說英語比讀英語難.讀句子比讀詞組難,而讀詞組又比讀單詞難。這是因為讀詞組比讀單詞多了連讀和不完全爆破,讀句子比讀詞組多了語調、停頓和重音。說英語比讀英語多了自然流暢,而唱英語又比說英語多了節奏。因此,為了學好一首英文歌曲,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訓練,但因為有興趣,就會不覺得難,效果會很好,這也就證明:讀不好就唱不好。利用興趣遷移,可以變難為易。

(三)進行單詞教學。

因為歌詞是由單詞構成,記住歌詞就等于記住了單詞。即便歌曲中含有學過的詞短語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復習。

(四)進行語法教學。

要想正確理解歌詞含義,僅會單詞是不夠的,文中所含的名詞的數、格.動詞的時態、語態、語氣,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以及句型結構等語法現象都必須弄清楚。否則,就不能理解其含義。

(五)感受英語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喚醒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為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態度,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歡離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頌或表達愛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頌家鄉及表達離別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達愛國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達愛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達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頌友誼的。可見。文化是相通的,只不過語言的表現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識被喚醒而且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學生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其中的障礙,從而由興趣自然產生動機。利用歌曲,能產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效果。

二、具體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為例,談談我平時的做法。在學生聽完這首歌以后,我向他們介紹:此歌是美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同名電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題歌,由已故美國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這是一首懷舊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愛,因此,數十年久唱不衰。學生興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錄音。再次聽完后。他們紛紛表示愿意學習。我利用他們學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們找出生詞,再布置他們查字典,預習生詞,我幫他們解決個別疑難生詞,再叫他們逐句翻譯,有問題再講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時間狀語從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隨狀語,是修飾動詞listen的,此句意思是“當我小的時候,我常坐在收音機旁.等候著我最喜愛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時間狀語從句,意為“當它們演唱時,我也跟著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謂賓補型的簡單句,意為“這讓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為“這些都是快樂的時光,相去并不遙遠”。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嘆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們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們像久違的老朋友又現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為定語從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對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愛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個沙啦啦和喔喔還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個嘻啉嘻啉的音符還如當初那樣悅耳。

待學生明白歌詞的大意,我就指導他們進行讀的練習。以第一句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為連讀,I’d為不完全爆破,劃線部分為重讀.讓學生反復練習直到熟練。當學生讀熟練歌詞以后.我再逐句教唱.這樣便易如反掌。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呈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見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336頁)對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之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成為英語老師一個重要的課題。

“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見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79頁)興趣影響注意的分配,興趣當然也可以轉移。

三、興趣的遷移

篇(6)

二、語文教學是創作世界的動力

語文教學的價值在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現出最為個性的自我,因為文字是富有生命的,語言是最有個性與活力的象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自我創作的能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有活力,充滿靈性,富于創造的個體,但是現實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會潛移默化的去束縛孩子的對于生命的創造性與想象力,我們不應該把學校變成一座工廠,每天按部就班的生產出同一批型號,打上同一個標簽的產品,而是用語文教學去讓學生們感悟生命,打開他們的眼界,比如在古詩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去肆意的隨著自己的想象去描繪心中的場景,讓他們將自己心中所描繪的景象用語言表達出來,用筆和紙畫出來,也許學生們的語言與繪畫水平是有限的,但是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古詩的文字性陳述絕不是唯一的宗旨,更多的是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更深入的去解讀這首古詩帶給他們每一個人的感受,所收獲的不同的意義,而老師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到,每一個學生都尤其最為獨特最富有創作性的一面,他們的生命是如此的豐富而多彩,是多么有活力的存在,并且這樣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們所提供的絕不僅僅是一堂語文課這么簡單,在輕松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不僅僅收獲了知識,同時還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長,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學會了傾聽與理解,學會了質疑與肯定,這樣充分發揮他們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勇于展現自我,敢于超越自我,這樣的語文教學才使學生從更層次去感受來自語言的魅力,來自文字的想象力。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不應把按照成人所設定的條框與預期去教訓學生,應該做的是從學生們自身的獨特性去發展與促進他們。

篇(7)

2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誤區

過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創設,甚至流連忘返,沒有及時提煉教學問題,導致喧賓奪主。比如在講酯的知識時,有的教師播放了很多品種的花還有紅燒肉的圖片,足足花了五分鐘導入,只是為了說明花和紅燒肉中的成分是酯類物質。這樣的導入就是不成功的,過多過長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識本位,這樣的導入也不具備深入思考研究的價值。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起到導入新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上課做好鋪墊,而不是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腫的“生活化軀殼”里尋找需要的信息。教師應適當應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體驗生活與知識的聯系,感到學有所用。沒有充分發揮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淺嘗輒止,或為了生活化而憑空虛構,濫用情境。生活化教學可以應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如課前導入、概念講解舉例、實驗說明分析、課后作業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師對生活化教學理解不到位,應用不靈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導入后就沒有深入挖掘,沒有提出課程教學與教學相關的需要探究的問題,有虎頭蛇尾之感。當然每種教學方式都有其適用范圍,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教學,如一些原子的結構特點、常用酸堿指示劑的變色規律、電解總方程式的配平等內容,就是記憶性強或要求大量練習掌握技巧的內容,應該多花時間講解并練習鞏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生活化當成公開課甚至常規課的萬能鑰匙,為了趕時髦,體現新課程理念,就牽強附會地將所有內容創設成“生活化”;甚至憑空虛構事例,有的還和學生生活經驗相左,引起學生質疑,課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將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鑲嵌在知識講授中,避免突兀感。

篇(8)

二、教材《輕松學中文》中的文化詞匯分類

筆者對教材《輕松學中文》的文化詞匯的分類參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漢語詞匯與文化》的分類標準,把教材中的文化詞匯按照物質文化(地理名詞、飲食名詞等)、心理文化(熟語、祝福語、反映中國人的心理特征的詞語)、制度文化(禮俗、民俗文化、典籍等)進行第一層次的分類,同時又將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進行再分類,比如物質文化中又分為飲食、姓名、地名、數詞、顏色詞文化詞語等。在《輕松學中文》中,第一冊沒有出現文化詞匯,這與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冊中的文化詞匯主要集中在飲食類上,有8個之多。第三冊文化詞匯仍然與飲食類相關,但是數量降低到兩個。從第四冊開始,文化詞匯的子類型開始變得豐富,除了飲食類外,樂器、名勝古跡、習俗、民間娛樂和稱謂語大量出現,尤其是稱謂語非常豐富,表現了教材從物質文化到制度文化的過渡和銜接。第五冊中的文化詞語類型更為豐富,飲食、名勝古跡、器皿、藝術、節令、習俗、祝福語都已經出現,這與學習者語言水平的發展是相適應的。第六冊和第七冊沿襲了文化詞語類型豐富、數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詞匯逐漸增多,比如說祝福語、熟語、象征詞語之類在這一階段出現的頻率增多。到第八冊,無論是在類型上還是數量上,文化詞語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為,此時學生在語言與文化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可見,《輕松學中文》在文化詞匯的分布上,體現出明顯的分階段逐步遞增的特點。該套教材在文化詞匯的分布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零文化階段,專注于語言知識本身。以第一冊為代表;二是文化淺層接觸階段,提供表層的物質文化知識,以二、三冊為代表;三是文化深層接觸階段。文化詞匯數量增多,類型豐富,全方位地展示語言與文化的相互滲透關系,最初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文化詞匯的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應該分階段進行。

三、分階段進行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

在中小學生學習文化詞匯的初級階段,可采用直觀性教學法,利用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等方法來解釋該文化詞匯的意思,讓學生輕松理解。例如,由于筆者所在學校的條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現的樂器,因此帶到課堂上的是友人所贈的“笛子”和“葫蘆絲”。古典樂器這一課是這樣展開的:(1)圖片展示“鼓”,播放電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擊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詞語“鼓”,并展示“鼓”的圖片,播放視頻“北京鳳樂團”的《五虎聲威》,再次展示“鼓”的圖片,領讀“打鼓”。圖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圖片,領讀“拉二胡”。(3)圖片展示“古箏”,播放一段名曲《漁舟唱晚》視頻,再次展示圖片“古箏”,領讀“彈古箏”。(4)圖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視頻,再次展示圖片“琵琶”,領讀“彈琵琶”。(5)圖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揚鞭催馬運糧忙》,然后拿出從國內帶的笛子給學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進行“吹笛子”的動作示范,讓學生傳遞感受,擺出吹笛子的動作,給學生拍照留念,領讀“吹笛子”。(6)圖片展示“葫蘆絲”,播放一段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給學生展示葫蘆絲實物,并示范葫蘆絲指法,進行“吹葫蘆絲”的動作示范,讓學生感受,擺出吹葫蘆絲的動作照相留念,領讀“吹葫蘆絲”。通過以上方法,學生對古典樂器詞匯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領讀這一節課所學的古典樂器文化詞匯,并做詞匯游戲再次掌握詞匯。最后,播放古典樂器樂團“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為學生學過《恭喜恭喜》這首歌,節奏感很好,學生很喜歡唱,他們會跟著節奏哼唱)的視頻。文化詞匯是民族特有的詞匯,學生沒有見過的事物他們是很難理解的,通過教學過程中提供文化詞匯的圖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體會,學生既可以對所學詞匯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詞匯的學習興趣,更能產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中小學生學習文化詞匯的中、高級階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現,走進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詞匯教學。這種教學法主要是采用語境教學法。孔凡成的《語境教學研究》中指出:“語境,是指人們運用語言來進行言語交際的一種語言環境,包括社會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認知語境、情景語境等;語境教學,是指以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為宗旨、以課文語境為依托的語文教學。語境教學強調的是,運用語境理論指導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基本方法有社會文化語境教學法、上下文語境教學法和認知語境教學法以及情景語境教學法等。”任何一種語言的使用,都不可以離開語境而獨立存在,語境的使用能讓抽象的詞語變得更具體、更形象。語境不同,詞語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詞語要是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出現,可以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和記憶。語境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對外漢語教學手段。

篇(9)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中更好、更多地學習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管理的方式來獲得所需要的技能。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評價、自主反思、自主決策、自主調控、自主監督的能力,并將這些能力都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學生整體管理能力。

1.2學生自主管理的界定

自主管理的學生可以是一個集體,也可以是獨立的個體,換而言之,也就是以班級集體為單位或者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自主管理。

1.3自主管理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高中化學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及意義。對于學生而言,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管理、自主學習來正確認識化學教學活動、正確認識自己,也有利于及時解決疑惑,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使他們能夠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自主創新型人才。對于教師而言,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能夠有利于建立起更加和諧、更加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管理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2.高中化學中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方式

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之前就提前制定好教學計劃,以幫助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平衡發展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與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不可偏廢其一,二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2.1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的自主管理

高中化學教師應該選出具備管理素質、化學成績優異、與其他同學關系良好、有較強溝通交流能力的同學來擔任化學課代表,讓化學課代表來幫助教師大力開展學生自主管理工作,教師要學會放權給化學課代表,由化學課代表來組織管理班級的化學課程學習,同時,化學課代表也可以適當給各小組長下放權力,進而形成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相互管理。

2.2以個人為單位的自主管理

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將每個學生都視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都能夠從內心認可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老師的幫助下,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化學學習計劃,實行以個人為單位的自主管理、自我監督,以便更好地發揮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創造性、主動性、積極性。

2.3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注意事項

(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創設自主管理氛圍高中學生雖然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很難實施學生自主管理,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及時引導、及時幫助學生創設自主管理的氣氛。但教師切忌不可放任自流,或者完全包辦代替,既不利于建設一個自主管理型班級,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篇(10)

1.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可以說語言與文化是唇齒相依,語言的本質差異就是文化差異。英語教學從詞匯、句子到表達無不呈現著異國文化的色彩。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正如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所說:“我們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好一種語言。”[1]正是基于這一點,《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基礎階段英語課程總體目標的五大構件之一。其在基礎英語教學五級目標描述中,要求學生“對目的語語用規范及其文化內容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并提出要“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基礎英語教學的最高階段八級目標描述中,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培養世界意識”。因此,提升學生文化意識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必然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文化研究在不同層面上都得到了廣泛展開,文化教學研究開始出現從單向關注“目的與文化”學習轉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問題,我國外語界逐步形成了一個共識――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然而,教師忽視文化教學、學生文化意識缺乏的現象在當前還依然普遍存在。

2.學生文化意識缺乏的原因

我國的英語教育事業自建國以來發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不可否認,其中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雖然眾多學生歷經了幾年甚至上十年的學習歷程,“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等現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學生學習、教師教授中“費時多、收效微”等問題則一直是引人關注與探討的熱點。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狀況,是由于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脫節所造成的,學生文化意識缺乏。為什么會學生文化意識缺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2.1應試教育影響過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只看重小孩的成績,學校只看重學生的升學率。升學率越高,口碑越好。這就導致了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無法形成良性互動。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強調語言應試能力,而忽視了文化意識的提升,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當然,也有教師試著有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由于整體氛圍的影響,也無法深入持久地進行。此外,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實踐活動來強化。對一般學校而言,既缺乏實際交流環境,又缺乏外教資源,還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要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談何容易,更何況師生對此關注度不高。

2.2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不夠。達芬奇曾說:“正如不情愿的進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學習會損害記憶,所記東西無法保持。”[2]對于任何教學來說,其首要的任務是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參與意識。然而,在英語教學中,多數還是以教師為教學中心,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雖然在中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教師意識到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有意識地轉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法,也有意識地加強了文化意識的教學,但由于在教學中不能恰當地把握尺度,很多教學活動看似以學生為主,實際上體現的還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思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3中國本土文化重視不夠。目前,盡管人們已經認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在逐步加強文化教學。然而,縱觀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在文化導向上卻存在一種普遍的片面性追求,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國家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被忽視狀態,因此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夠到位,無法用恰當的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交際失敗。絕大多數中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英語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升學,很少有為今后使用英語而學的。個別高中畢業生,英語成績相當棒,在向外國朋友介紹自己的文化時,卻什么都表達不上來,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中國本土文化重視不夠。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契在《語言與文化》中認為:“在諳知母語文化、習德目的語和了解目的與文化的基礎上能有效地幾種語言和文化之間斡旋是綜合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3]薩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際》一書中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一環。[4]“因此在文化教學,在導入目的語文化的同時,應加強母語文化教學,尤其是加強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才能帶來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際”。[5]

3.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的意義

在傳統中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根本不太重視文化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如語音、詞匯、短語、語法及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并且認為只要學生掌握了這些,學生就學好了英語,就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和交際了,其實這種認識相當片面。事實上,很多學生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由于文化意識薄弱經常出現障礙和困難,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3.1語言交際的需要。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的四個重要參數――合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某語言社團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與該社團的人順利進行語言交際。有一次,我陪同外教參加了學生的英語角,有一高中生突然冒出一句:“How old are you?”外教回應道:“Sorry,it is a secret!”學生之所以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對西方文化了解欠缺,從而導致了交際失敗。

3.2文化儲備的需要。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學生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儲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包括母語文化和外族文化。加強文化教學,提升文化意識,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反過來,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文化知識的儲備。學會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了解語言,正確地使用語言。因此,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學生文化儲備的需要。

3.3教學發展的需要。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語言學習提供了真實而又豐富的語境,使語言學習與真實的人和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刺激了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因而有利于促進外語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在外語教學中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既滿足了語言學習的需要,又促進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從而充分發揮了外語教學的潛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要重點發展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即恰當的交流能力,信息獲取、處理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還應加強文化知識的傳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真正的語言能力。

4.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的途徑

文化教學對于中學英語教學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一步加強文化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文化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升文化意識,使他們主動地、自覺地吸取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4.1注重講授文化背景知識。高中英語課本的文章有的選自名著,一般都涉及到一些歷史背景,如果對課文的背景不加以解釋或者介紹,就直接講授課文,學生往往會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并與我國文化意識作比較,對于講解清楚教材的內容、學生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都有幫助。學生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快、更準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也才能更準確地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4.2廣泛收集相關文化素材。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廣泛知識。要真正把課文講解好、講解透,讓學生融會貫通,我們除了講授教材所體現的文化素材外,還要想辦法廣泛地收集與之相關的文化素材。我們可以選用一些難易適中、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讓學生學會地道生動的語言。另外,我們還可以收集一些涉及西方風俗習慣的文化才料。如:在中國,謙虛是一種美德,所以當有人稱贊時,人們總難免要謙虛一番。如果有人贊美說:“你英語說得很流利!”我們則馬上會說:“哪里,我的英語講得不好。”而在西方,如果我們對外國朋友說:“Your Chinese is quite fluent.”外國朋友會高興地說:“Thank you!”

4.3努力創造西方文化環境。中國學生之所以犯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錯誤,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未能注意到本國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總是無意識地以自己的思維套用目的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置身于西方文化環境之中,按照西方的文化習慣于外國人進行交往。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設計各種形式的語言情境,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其中,感受西方文化,適應西方文化,用西方人的方式進行交流。同時,教師要盡量運用圖片、錄像、錄音和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電教手段,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西方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心領神會。

5.結語

語言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一切文化活動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總體中最核心的部分。語言的這種文化性質決定了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不可分離的教學活動。[6]盡管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還依然存在,教師重語言教學、輕文化教學的局面將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存在著,但是人們對于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已越來越清醒,這將會引導人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文化教學觀。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講好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文化背景知識和相關文化素材的講授,必須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掌握一定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增進對英語國家的了解,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333.

[2]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5.

[3]克拉姆契.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81.

上一篇: 三年級數學教師論文 下一篇: 公路運營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婷婷在线 | 日本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偷拍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亚洲 | 性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