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6: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神科護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更新觀念
樹立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把安全護理和慎獨精神作為護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尤其對有自殺外走想法的患者要嚴密觀察其行為舉止,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患于未然。平時側重業務技術培訓,制定規范的培訓與考核方案,強化“三基三嚴”訓練,不定期地進行應急預案的實習演練,提高護士應急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1.2強化護理風險意識教育
加大護理安全管理力度。護理安全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和保障,是優質服務的核心內容,也是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的重要環節。強化護理風險意識教育,提高護士風險管理能力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加強學習護理風險管理知識,針對科室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及時進行歸因分析,找出目前醫院現存的或潛在的護理風險,采取相應措施,增強護士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能力,將風險關口前移,做到預防為主。
1.3重視護士的法制教育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精神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條例》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將學到的法律知識應用于臨床工作,規范護理行為,尊重患者權利,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合理調配人力資源來改善超負荷的工作狀態
臨床30%的治療護理、生活服務等工作是由護士來完成的,超負荷的工作強度,極易影響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根據醫院現狀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力量,同時充分利用現有人員,加強對高風險時段,如節假日、夜班等班次的管理,注重新老護士的力量搭配并根據工作強度的變化規律實施彈性排班。
3加強環節控制
注意細節管理。護士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敏銳的觀察力,特別是在開放式管理的病房,認真交接班,重點患者重點交接,如對于藏藥、拒藥的患者,一定要將藥物看服下肚,在護士的視線范圍內看護半小時后方可離開。針對護理安全質量方面的隱患,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質控標準》、《護理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以規范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質控小組加大檢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處理。加強夜間查房次數,發現夜班值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4加強環境安全管理
確保病房設施的安全。針對安全四防工作的要求,制定符合本科室現狀的四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對科室設施、設備的牢固性、安全性等進行相應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確保設施、設備時刻處于安全備用狀態。
5認真履行告知制度
護士每做一項操作,都要在操作前將與操作有關的相關事宜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以征得家屬的同意和配合。如對新入院患者的查體及對患者實施的保護性約束等。家屬帶患者外出時要辦理臨時外出手續并交待注意事項,對于外出歸來患者要做好危險物品檢查的告知。告知制度的建立既是對患者權利的尊重,也是護士在保護自我、保護他人,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舉施。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歲,最大患者75歲,患者病程3個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的診斷標準及分類,包括精神分裂癥85例,躁狂癥76例,抑郁癥67例,神經癥48例,其他14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人性化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內容如下。
1.2.1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觀察,對患者給予尊重
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惡化;此外,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用耐心來進行護理,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幫助患者穩定下來,讓其能夠對自己的疾病給予重視和關注,建立起治療的信心。
1.2.2對醫院的環境進行改善
患者在進入醫院后,因為對環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認識的人將自己認出,因此心理比較焦慮。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待患者熟悉環境,為患者進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將大病房進行改造,做成獨立間,使用窗簾來進行遮擋,給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對其心理情況進行調整,促進疾病的恢復。
1.2.3針對性的服務
護理的生活,要根據患者的需求和情況來進行護理,避免其情緒起伏,通過愛心傳遞來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2結果
觀察組接受治療和服從管理的依從率為95.17%(138/1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5%(92/145),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控制病情(7.5±2.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4.2±2.8)d,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意外事故發生率為7.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93%,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
2011~2013年我院接收了男性精神病患者196例,在2011~2012年沒有進行精細化管理,2012~2013年進行了精細化管理,對這些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評估護理質量和滿意度。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9月開始在精神科護理中推行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法如下。
1.2.1完備人力資源,優化學歷機構
優化精神科護士學歷結構,分層使用,靈活調配科室,實行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分層負責制。
1.2.2深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滲透到護理人員心中
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培訓,邀請律師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分析糾紛案例,組織學習,對我院精神科近幾年出現的醫療糾紛進行剖析,分析精細化管理當前的不足之處。對護理服務進行細化管理,按照要求來進行執行,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管理。
1.2.3完善精神科管理標準
精細化管理要求標準化的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其特點,也是主要的管理步驟和方式。護理管理者對規章制度進行完善,細化操作標準,讓精神科管理工作能夠有據可依,有法可循。細化護理過程對患者的風險承擔,規范搶救操作和標準,對一任務的細節意識進行提升,增強對護理過程的可控性,明確護理責任。
1.2.4把握好細節,彰顯人文關懷
對出院患者進行調查,召開家屬座談會,對當季度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收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建議,不斷完善護理內容。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數據分析,滿意度比較應用χ2檢驗,護理質量評估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011年9月~2013年8月護理缺陷、差錯發生情況比較
精細化管理在實施前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發生護理缺陷11次,年平均發生率為患者總數的13.3%,2012年9月強化精細化管理后發生護理缺陷和意外3次,發生率為患者總數的4.08%。
2.22011年9月~2013年8月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精細化管理實施前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及患者病歷的書寫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2.3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精細化管理實施后,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明顯提高(P<0.05)。強化管理前,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78.45%、79.30%,2012年9月強化精細化管理后,患者和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3.06%、84.80%,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分別提高了4.61%、5.5%。
3討論
3.1精細化管理可以提升護理風險防范意識
精神科護理使用精細化管理,能夠讓護理工作變得主動,化繁為簡,讓護理任務更加準確的達成,降低失誤率,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顯的幫助,精細化管理要求可是對當月護理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制定預防措施,因此能夠讓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進行識別。
3.2可以促進護理質量提升
精細化管理是從科學管理中演變而來,服務質量是其要求,需要在常規管理上進行深入。精細化管理能夠科學規范的解決護理問題,讓護理職責更加標準、完善,護理操作流產能夠在護理工作中規范,精確。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原有科室的基礎之上,把醫護人員與病患進行適當的調整,分成觀察組和比對組兩個科室,每組100例患者,每個科室中都設立男女病房各一個。兩個科室的醫護人員設立、護士長個人素質以及管理水平、住院人數、床位、疾病分類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且對符合CCMD-3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和家屬在出院時發放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向患者及其家屬闡述本次調查的實際意義,以知情自愿為前提開展本次調查。
1.2方法
觀察組使用臨床路徑管理,比對組使用傳統護理管理。臨床歷經管理方法具體為:設立臨床路徑管理小組,借由護理部、醫務科、科護士長、各個病房護士長和各級護理管理人員一同構成。護理部、醫務科等負責的主要工作是協調統籌、人員調動、信息收集、評價監督等等。
1.3統計學分析
本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手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使用臨床路徑護理安全管理,和比對組相比,發生護理差錯和意外事件的次數更少,患者和家屬的滿意程度更高,觀察組明顯優于比對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兩組均選用覃遠生主編的《精神科護理學》教材,學時相同,并由同一名教師授課。依據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學情,分析精神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根據完成精神科實際護理工作任務所需的崗位能力整合教材,將教學內容分為“精神科基礎護理”和“常見精神障礙的護理”兩大模塊。“精神科基礎護理”模塊采用傳統教學法,本研究選取“常見精神障礙的護理”模塊進行實驗,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教學中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
1.2.2參與式教學過程設計參與式教學過程涵蓋課堂內外一切與教學有關的活動,分為5個環節,各環節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推進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地開展。(1)教學準備。課前,教師發放課程學習需求調查表和學習狀況調查表,隨機選取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分析學生特點,以此來制訂參與式教學設計方案。制訂學案,精選經典的精神醫學影片,課前一周分發給學生,指導學生異質分組,4~6人為一組,學生根據學案引導,以小組為單位觀看電影,如在學習“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前觀看電影《美麗心靈》、學習“癔癥患者的護理”前觀看《愛德華大夫》,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病情的發生發展過程,對精神癥狀產生直觀形象的認知,并利用網絡查閱文獻,了解國內外精神科護理方面的新進展、新技術。(2)創設情境,體驗討論。教師憑借模擬病房、多媒體等教學媒介創設情境,導入臨床案例,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激發探究熱情,如學習“心境障礙患者的護理”時,創設以下情境:張某,女性,26歲,兩年前因失戀首次發病,情緒低落,當時非常絕望甚至企圖自殺,后經過治療康復。近1個月情緒突然高漲,無心工作,四處逛街,購物揮霍,又穿得花枝招展,戴著彩色帽子,還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騷擾鄰居。(3)引導點撥,探索新知。教師以案例為主線,預設學習任務,層層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逐層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精神疾病患者制訂系統化的整體護理方案,然后各組推選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點撥要點,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以同化和順應的方式,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4)情境拓展,分析應用。各組在案例和自行制訂的整體護理方案的基礎上,編排情景,根據對角色的理解進行分工合作,自行選擇患者、患者家屬、醫生、護士、觀察者等角色進行扮演,真正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從而改進自己的工作態度和方式。觀察者用“觀察記錄表”評估表演者的語言、動作、姿勢和表情,每次課輪換扮演角色,要求人人參與,互換不同角色,用真實的案例喚起和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起到職業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師巡回點評,學生根據各方反饋信息,完善整體護理方案,實現知識的內化、技能的遷移。(5)反饋小結,鞏固拓展。檢測目標達成情況,師生共同進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布置作業,學生課后拓展訓練。
1.2.3評價方法(1)考核成績:模塊一“精神科基礎護理”結束后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將此成績作為實驗前測數據,理論和操作成績各占50%,以百分制量化評分。課程結束后再次考核,作為實驗后測數據。(2)教學滿意度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教學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條目。(3)教學效果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習動機、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效果反饋,問卷包括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評判性思維、臨床實踐技能6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t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學效果越好,經信效度檢驗,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2.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實驗組實驗前后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前,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的成績優于對照組(P<0.01)。
2.2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評價比較調查顯示,課程結束后,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為95.5%,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
2.3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比較實驗組實驗前后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實驗后得分高于實驗前。實驗前,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3討論
精神障礙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護理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為護理對象提供心理與精神護理的職業能力。但是,精神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大多數精神疾病疾病病因不明,缺乏特征性的客觀檢查指標,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異常精神癥狀,且護理專業學生未真正接觸過精神患者,故探討適合的教學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以教學主體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建構、情感體驗與能力的培養。將參與式教學法運用到精神科護理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患者在接受治療、護理時的軀體與心理感受,從而對患者產生同理心,并對護士角色產生認同感。
3.1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傳統護理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強調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忽視了護理專業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羅杰斯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時。參與式教學法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不再被教材和課堂束縛,而是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者。本課程改革以精神科護理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為標準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影片賞析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近距離與精神病患者“接觸”,全面洞悉患者的內心世界,產生初步的感性認知;模擬臨床情境設計案例,將理論知識融入整個案例,在學案的引導下,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合作收集資料,構思劇情,設計場景,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情境模擬,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又可以培養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后,學生的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實驗前和對照組(P<0.01)。從表3可知,參與式教學法有助于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精神,促進評判性思維的形成,提升實踐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參與式教學效果顯著。
選取2014年5月~10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80例精神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35.00±5.26)歲,病程5個月~16年,平均病程(5.00±6.43)年,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實驗組40例患者,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32.00±6.62)歲,病程9個月~12年,平均病程(4.00±5.13)年,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以及病情等資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的護理方法保持常規不變,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及時妥善處理患者的突發狀況;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日常護理,幫助患者學會生活自理。實驗組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結合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時時為患者考慮。首先,在治療環境方面為患者創建良好的治療環境,盡可能滿足患者對治療環境的要求,讓患者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有利于其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其次在心理方面,適時的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同時對患者家屬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開展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讓患者及其家屬清楚的認識到只要堅持合理的治療方法,疾病可以戰勝。最后,在友善真誠的對待患者的同時,定期為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鼓勵患者培養自己的生活樂趣。
1.3評價指標
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狀態及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調查采取問卷調查與口頭詢問的方式,綜合得出結論。
1.4數據處理
實驗中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狀態比較
在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康復狀態的結果比較中,對照組(n=40)非常好10例(25.00%),很好19例(47.5%),好11例(27.5%),一般0例;實驗組(n=40)非常好15例(37.5%),很好23例(57.5%),好2例(5.00%),一般0例。可見,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狀態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對醫護人員滿意度調查結果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對醫護人員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中,對照組(n=40)很好5例(12.5%),好13例(32.5%),一般14例(35.0%),差8例(20.0%);實驗組(n=40)很好10例(25.0%),好19例(47.5%),一般9例(22.5%),差2例(5.0%)。可見,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滿意度相對較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問卷調查,將所得結果與國內常模進行對比。癥狀自評量表具體包括90條項目,9個因子,具體是指強迫癥狀、軀體化癥狀、抑郁癥狀、人際關系方面、敵對癥狀、焦慮癥狀、精神性癥狀、偏執癥狀等;運用0~4分的記分制度,0分表示沒有癥狀,4分表示極嚴重。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本文所選的護理人員進行分析,其中19例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占25.7%;其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科護理人員在人際關系、軀體化、焦慮、抑郁以及偏執等方面均比國內常模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敵對、強迫、精神病、恐怖等4項與常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人員出現心理問題與其婚姻狀況、護齡等因素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而與學歷無明顯相關性(P>0.05)。
我院2011年6月~2013年9月所收治精神病患者32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63例。試驗組男113例,女50例,平均年齡(43.5±5.5)歲,平均病程(3.2±1.8)年;對照組男116例,女47例,平均年齡(44.1±5.9)歲,平均病程(3.1±1.9)年。
1.2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關手續,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風險管理指導護理,試驗組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所示:①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教育—護士從進入醫院開始就接觸護理風險,并分析各種發生過的事例、經驗教訓等,及提供《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整套法律法規、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預防講座,增強法律意識;②監控護理風險——實施三級護理管理制度,每日隨時檢查,定期組織質量控制,安排交接班查房和節假日值班制;③建立完善風險預防機制——對各類不同的精神病患者,做到有針對性的護理評估,如針對有損物、走失、自殺的患者設“三防”標識,在交接班時候一定要嚴格交代值班期間所遇到問題,定期查房,嚴格觀察患者病情變化;④完善醫院服務環境——以簡單、安全為標準改進服務設施,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⑤進行安全教育——為了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病情,配合治療及護理,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可以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使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⑥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加強護理記錄管理,定期對各項檢查項目進行評分,對于優秀者可以給予一定獎勵。
1.3觀察指標
每周科護士長組織病房護士長進行1次護理管理檢查,組織病房質量控制小組成員檢查,并制定檢查標準及細則,滿分100分,內容包括護理記錄書寫、夜間查房質量、護理技術操作及患者滿意度情況等。兩組患者經1年的護理治療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記錄書寫情況、夜間查房質量、患者滿意度和護理質量,將兩組患者的結果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1年的護理治療后,試驗組的護理記錄書寫評分為(90.3±1.6)分,夜間查房質量評分為(91.2±1.5)分,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3.5±1.8)分,護理質量評分為(90.1±1.7)分,對照組患者的護理記錄書寫評分為(8.9±2.4)分,夜間查房質量評分為(80.5±2.1)分,患者滿意度評分為(83.4±2.0)分,護理質量評分為(77.8±1.9)分,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比較,試驗組患者的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
3討論
由于精神科患者無法控制自我意識,其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及風險極高,且因患者的用藥時間較長、品種繁多,易導致用藥錯誤等潛在危險發生。風險管理應用于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風險管理制度,可以顯著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保證精神病患者人身安全,另一方面,由于該制度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也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提升我院聲譽。有研究報道指出,在精神科護理中采用風險管理具有以下幾點作用:①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深入交流,減少因交流不暢所導致危險因素;②提高了護士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一切記錄忠于事實,遵循“寫我所做,做我所寫”的原則,及時、準確、完整地記錄護理服務過程及患者的病情;③提高精神科護理質量的同時,也可顯著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④發現體制外的缺陷和漏洞,認真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及規學制度,從而達到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提高護理質量作用。
2方法
2.1多元教學方法依據精神科護理所需的職業能力要求,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選取教學內容,制訂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結合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采用包括傳統教學法在內的多元教學方法,共20個學時,具體方法包括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影片賞析和情境模擬,分別占6學時、8學時、2學時和4學時。
2.1.1課堂講授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活動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精神科護理基礎知識教學環節,如緒論、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類、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內容與要求、精神障礙患者治療與護理,結合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以教師講解為主,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系統完整的知識,以便學生更準確、快速地獲取系統而又連貫的知識和信息。
2.1.2案例教學在精神疾病癥狀學和常見精神障礙護理教學環節,如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引入案例教學法。結合教學大綱,教師收集精神科常見疾病的資料和信息,制訂教學案例。在授課前,先展示相關教學案例,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1.3影片賞析對于精神障礙中最復雜且較常見的疾病———精神分裂癥,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病,在開展案例教學的同時,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觀賞影片“ABeautifulMind”。該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天才,同時也是一位偏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觀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癥發作時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以及經過家人、朋友的幫助,合理的治療,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獲得美麗心靈的稱號,通過影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內心世界。
2.1.4情境模擬實踐教學部分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①情境設計:由教師選定學生相對熟悉的1~2個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經衰弱等),設計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學生按學號分成若干組,每組6~7名,根據情境需要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據教師設計的情境,各組成員查閱相關資料,編成情境模擬劇本,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模擬練習,推敲計劃的合理性與邏輯性,確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練:各組同學依次表演,表演組同學依據角色和護理操作要求進行模擬演示時,其余各組同學觀看并對情境劇中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表演結束后,教師進行講評。
2.2評價方法于學期末采用林毅編制的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量表共28個項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維度構成,采用Likert5分制計分,得分范圍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3結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學習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學習能力總分91.77±5.94
4討論
傳統教學法是“以授課、傳授知識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模式,它是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而存在的,講究醫學的整體性與系統性,講究認知的層次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理解與記憶,在精神科護理基礎知識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長期采取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缺乏師生互動過程,面對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學生易產生學習倦怠。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依據教學大綱,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嘗試多種教學法,結果學生取得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分。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醫院護理業務查房病歷65份。將65份護理查房病歷中出現的護理診斷進行有針對性的統計,結果表明:幾乎所有病房都存在有護理風險。
(二)影響因素
1、法律意識淡薄
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認識,缺少法律意識,不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在資料中存在2例,占3.1%
2、環境因素
影響神經內科護理安全的環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腳移動和病房扶欄三個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傷的因素之一。在資料中存在9例,占13.8%
3、用藥與設備因素
神經科所用藥物大部分為高滲性,對血管刺激性大,臨床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很高。加之藥物配伍、給藥途徑、設備使用不當等方面原因給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在資料中存在15例,占23.1%。
4、人員與技術因素
人員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護理人員素質或數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證滿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給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響或隱患;技術因素主要指由于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低、經驗不足或協作能力不強等原因對病人安全構成的威脅。在資料中存在14例,占21.5%。
5、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主要包括:偏癱(如:病人對病床高度不適應時易致墜床);感覺障礙(如:使用熱水袋不當導致燙傷。病人長時間一個臥位,導致皮膚出現壓瘡等);抽搐(如:癲癇病人抽搐發作時,常發生舌咬傷、骨折、墜床等意外);精神異常(如:肢體忽略病人,危險性增加,病人有自傷危險,出現他傷、自傷等。老年癡呆病人出現定向力、記憶力等缺失,稍有疏忽容易走失);呼吸困難(如:進食嗆咳引起食物誤吸,鼻飼不當引起誤吸,牙齒松動脫落導致窒息,痰液黏稠導致氣道受阻);感染(如:機械通氣患者相關性呼吸道感染、氣管切開感染,醫院內泌尿系統感染)。在資料中存在25例,占38.5%
二、安全策略
(一)完善搶救儀器的管理
儀器設備專人管理,做好培訓、考核、消毒滅菌、定期檢查維修等工作。每班檢查,每周大檢查,原則上不外借。配備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換設備,以備應急。將儀器報警聲音調至最低,工作人員的動作輕,治療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碰到搶救或特殊情況時,拉上床位之間的布簾,減少對患者的干擾和影響。
(二)加強健康教育
增進醫患溝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有力配合,需要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增進醫患之間的溝通。為此,每月開1-2次的健康教育講座,由責任護士著重講解神經內科的基礎知識,及諸如腦中風等病癥的預防、治療、預后、康復等知識,讓家屬明了患者的檢查治療情況、用藥情況、醫療費用情況、預后及康復情況,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同時將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及家屬。
(三)加強法律、法規的教育
護理風險與法律法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護理人員法制觀念淡薄而發生的護理缺陷或糾紛時有發生。因此,應該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理》、《醫院護理管理條例》、《護理差錯的分類及評定標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等與護理風險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從職業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聘請法律顧問為護士上法制課,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科內制定相關預案流程,相關規章制度,使護士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做。在尊重和維護病人權益的同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加強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