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9: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

篇(1)

為適應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根據自己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發揮自身優勢,辦出專業特色,“十一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將擇優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通過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水平和特色,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創辦于1958年,原名為電廠熱能專業,歷經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本校師資力量最強、就業形勢較好、招生人數較多和學生成才率較高的專業之一,本專業累計畢業生人數已達10616人,在校生人數2647人。尤其最近幾年,在兩大電網公司和五大發電集團共同組成的校理事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學科實力得到了質的飛躍,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保持在全國各專業的前列。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發電領域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得到了發電行業的充分肯定,在我國發電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熱動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實踐教學,具有鮮明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和“電力行業”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效果。

一、建設思路與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熱動專業人才培養調研機制

通過校理事會定期開展能源動力、發電(火電、氣電、風電和核電等)、環保等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形勢調研和畢業生就業狀況研討與分析,根據國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適應不同專業方向的模塊化、層次化人才培養方案。

2.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所形成的規范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教學管理模式為建設起點,加強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設

課程教學體現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普遍采用國內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繼續組織編寫高質量的適用教材,形成深入開展教學研究的有效機制。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

有計劃地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企業的短期高級技術培訓、生產一線觀摩、調研和相關會議;聘請一定數量的具有企業生產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兼職授課,形成學校和企業、學校和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定期人員交流機制。

4.改革實踐教學,推進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為了適應我國能源與電力發展對全新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整合相關實驗室資源,依托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本科生設立的“能動之光”科技創新項目,建成了包含電廠實踐教學模塊、動力工程基礎實驗模塊、熱能動力工程實驗模塊、創新實驗模塊的集知識學習、技能拓展、工程訓練、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涵蓋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能夠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的無縫鏈接,體現“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

二、建設成果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一門跨學科、綜合性強、重實踐的學科,著重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集現代信息技術與熱能動力工程知識為一體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不僅要掌握全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以適應現代能源、電力行業相關領域對高級人才的需求。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以國家能源電力需求為建設導向,從方向凝練、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構建、師資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專業建設別具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靈活多樣

為適應國家能源電力行業發展的需要,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依托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點,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和電廠集控運行方向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開設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核工程與核技術、制冷與空調工程、新能源等專業方向,覆蓋主要發電形式,具有鮮明的電力特色。通過與國家大型企業合作,采用“訂單+聯合”的培養模式,使專業教育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了國家對社會緊缺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的需要,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加強基礎、突出能力、注重創新,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按照“夯實基礎、突出能力、注重創新、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制定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既加強培養學生厚重的基礎,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及相關專業方向畢業生的一次簽約率超過98%,畢業生因“作風扎實、動手能力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深得能源電力行業及其他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

3.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打造優秀教學團隊

高水平教師隊伍是專業建設的有力保障。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按“博士化、工程化、國際化”要求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用好現有人才,新引進的教師均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數名教師在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為期半年的工程化訓練,有計劃、分年度派教師赴美國、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等能源和電力較發達國家的高校或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目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教師隊伍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位結構合理,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4.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打造課程體系,帶動教材建設

根據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建設計劃,以創建精品課程為課程體系建設重點,核心課程全部建成精品課程,同時帶動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教材建設,有力推動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建設水平。到目前為止,已建成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省市級精品課程、3門學校精品課程;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3門及其他教材12門。

5.建設特色實驗中心,構建分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構建了“專業基礎-專業-綜合-創新”分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豐富了華北電力大學“四模塊”(基礎實驗模塊、校內實踐模塊、仿真實驗模塊、校外實踐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2007年8月熱能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專家組評審,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

三、鮮明特色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特色專業時刻以國家能源電力需求為建設導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斷派生出一批新專業和學科方向,并將繼續不斷強化內涵、擴展外延,滿足國家對能源電力不斷發展的新需求,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

1.突出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以為國家能源與電力工業培養熱動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專業建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鮮明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和“電力行業”特色。

2.支撐學校的大電力學科體系

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針對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調整和優化了專業方向的設置,從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孵化出來的風能與動力工程、核科學與核技術等專業成為華北電力大學大電力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于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完備,特色鮮明

從復合型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建立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理論與實驗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現了系列化、層次化、模塊化、厚基礎、寬口徑,增加學生學習的選擇性、自主性,體現“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

4.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設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采用校企聯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全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起到推動和示范作用。

篇(2)

1.2培養適應新能源(太陽能)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人,均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是一支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發展趨勢良好的師資隊伍。近三年來,專業教師共近12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20余篇,在外文期刊15篇,被SCI收錄9篇;承擔或參與國家、省科技廳、市科技局項目20余項,院級科研課題30余項,承擔國家教研立項課題5項,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28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

1.3能源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強。近幾年在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新大賽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大學生計算機仿真競賽、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山東省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等各類國家級和省級比賽中都獲得了優異成績,獲得國家級獎勵20余項,省部級以上獎勵200余項,教師指導學生在公開發行的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獲得實用型新專利20余項,獲獎層次和數量均居全國同類院校和省屬高校前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參賽作品《太陽能電動車》、《太陽能服飾》、《綠色壓力環保鞋》、《自切換高效太陽能干燥裝置》連續四屆分獲國家級一等獎,尤其是在2011年8月的競賽中,學生的參賽作品《害蟲自殺式太陽能滅蟲器》,在全國182所參賽高校中,榮獲國家特等獎,現場總決賽全國成績排名第一,同時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學生就業率高。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200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以來,一次性就業率在95%以上,主要就業行業為省內制冷、空調、汽車、太陽能等行業,許多同學現已成為企業設計主管或現場主管。到目前為止,與皇明太陽能集團聯合培養的太陽能專業的學生中已有160名進入了相應的崗位,得到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1.4構建協同創新的新能源(太陽能)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2007年至今,德州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先后在國家太陽能熱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皇明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等建立實習實踐基地5個;2006年12月,機電工程學院與山東奇威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投入了30萬元,校企合作共建了“太陽能中央空調實驗室”。2007年3月與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立了“太陽能熱利用工程技術實驗中心”,面向全校相關專業師生、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及地方新能源企業開放。該專業分階段安排學生到各公司進行見習和實習,并聘請高級工程師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講座和兼課,帶來了大量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科研課題,并進行卓有成效的指導,開闊了學生視野,實現了理論到實踐的結合,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和社會需求狀況,為今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自2007年與皇明聯合辦學以來,相繼已經開設了五屆“太陽能班”,實驗室教學配置都相應固定且配備齊全。所用教材都是德州學院和皇明集團合作編寫,共20余部。集團派相應的各部門高級技術人員到校指導教學工作,聯合辦學借助皇明集團國際領先的檢測與研發設備,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與開發。借鑒與皇明太陽能集團聯合培養人才的經驗,2010年又先后與德州旭光太陽能集團、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等太陽能應用企業成立了相應的企業冠名班。2012年,德州學院與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已獲教育部批準。在合作辦學基礎上,總結出了“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經驗,在2010年山東省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工作電視會議上做了大會典型發言。由此構建的“強化專業技能、突出創新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三位一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保證了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2009年至2011年,德州學院連續三年被評為“山東省校企合作先進單位”,2011年德州學院列入首批“山東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2建設規劃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新能源行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建成在省內有一定影響力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引領的能源類專業群和能源類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為德州及周邊地區新能源行業發展起到引領和推進作用。

2.1打造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引領的“特色突出、優勢顯著”的能源類、機械類、自動化類專業群目前,我校已確定重點打造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暨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方向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引領的能源類、機械類、自動化類專業群,為德州市新能源產業共涉及的太陽能利用、風電裝備、生物質能、熱泵應用、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六大領域做好智力支撐。根據德州市及周邊地區對新能源裝備與環保機械領域人才的需求,對三個專業群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能源類專業群主要側重于新能源(太陽能利用、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機械類專業群主要側重于新能源裝備與環保機械的設計制造,自動化類專業群主要側重于新能源裝備與環保機械的自動控制。在現有基礎上,完善理論———實驗———實踐人才培養路徑,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能源類、機械類、自動化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同時對現有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同時購進必需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積極打造群內共享的公共實驗教學大平臺,建成山東省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2深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將圍繞德州市及周邊地區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太陽能利用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建設,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進一步完善“3+1”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修訂教學計劃,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學校的教學活動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靈活調整教學周期,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2.3打造一支滿足新能源(太陽能)行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依據德州學院的柔性人才引進制度,引進教授、博士、企業技術骨干為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作為專業帶頭人,一批新能源行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使專業建設緊跟產業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符合職業崗位要求。同時結合實際需要,兼職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加大在職教師培養培訓力度。通過下企業、做訪問學者、進修多種方式,在新能源行業造就出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人才,使專職教師下企業制度化,將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社會服務等作為專業技術職務和崗位聘用的重要內容。完善專業教師到對口企事業單位定期實習制度,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雙師素質。

2.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在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打造新能源行業卓越工程師的教學目標指導下,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共同研討,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構建“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平臺設計應用能力平臺綜合實踐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平臺科技與創新能力平臺”的“漸進式四平臺”實驗教學體系按照校企聯合、共建共享、邊建邊用的原則,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依托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奇威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等校外實驗教學中心(研究所),以及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等5家實踐教學科研基地,建成集研究創新、基礎實訓、生產實訓、學工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創建山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山東省實驗實習示范中心、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學生的課堂教學、課程實習、專業實踐及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與企業實際、教學研究與企業產品開發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能力。

篇(3)

作者簡介:曹麗華(197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李勇(1964-),男,遼寧本溪人,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研究課題——能源動力類專業本科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133-02

研究性學習,即改變原有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根據學科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從廣義理解,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1]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其思維發生變化,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2,3]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要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有已學專業知識的使用過程,又有對專業知識的創新過程,非常適合以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該學習方法能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不斷激勵學生,并為教師提供了與學生建立相互關系的獨特機會。

一、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目的與要求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或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或理論推理能力;培養學生調查研究、查閱中外文獻和收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分析、制定設計或試驗方案的能力;培養學生設計、計算和繪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實驗研究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總結提高、編制設計說明書及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等,使學生在創新和實踐方面得到一次系統的基本訓練,達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實踐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基于問題、面向實際,凸顯自主探究、合作互動,重點體現在“提出問題、自主研究、討論互動、批判改進”等核心環節。[4]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體系,按照學習專題的內容的性質和學習方式劃分,其主要形式有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和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4]因此,在畢業設計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很好地實現畢業設計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實現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二、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和學生的選題

第一,畢業設計題目設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畢業設計教學大綱,符合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第二,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理論聯系實踐,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工程實際,體現出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用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生產實際、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的認識。

第三,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因學生個體的差異難易結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能感到所學知識的有用之處,又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創新。

第四,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范圍和深度應符合學生及本專業的實際情況,但又不失對本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

第五,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一般可分為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工程設計(實踐)和綜合等類型。本專業學生結合工程實踐類課題的比例應不少于80%,首先保證基本工程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專題;其次結合實際任務進行的畢業設計,應選擇那些能滿足教學要求,并有實際意義的課題。

第六,畢業設計題目設定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課題,然后根據自選與分配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最后的確定。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根據選取的畢業設計課題進行研究性的畢業設計,但目標要明確、工作量要適當。

第七,學生除了選擇指導教師設定的畢業設計題目外,也可根據本專業特點和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然后請指導教師審定后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

三、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組織與實施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其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利用大學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導師所設計的問題,不但要學會查找資料、歸納總結,還要選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學會和導師交流,學會思考和創新。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有目的、有差異、有選擇的設定畢業設計題目,既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又能使學生在研究中有所創新,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畢業設計的研究性學習過程

畢業設計采取個人獨立研究的方式。指導教師根據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設定若干個題目,由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然后指導教師給出題目具體的研究目標和要求,指導學生相對獨立的開展研究,用17周的時間完成整個畢業設計,撰寫畢業設計論文一本。畢業設計具體的研究性學習過程見圖1。

3.畢業設計的具體實施過程

(1)對畢業設計題目的理解。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就研究題目的意義、所涉及的知識及存在的爭議去理解畢業設計題目。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認識、分析該畢業設計題目所涉及的問題,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膽的去創新。

(2)搜集、分析、整理資料。查找與畢業設計題目設定的任務相關的國內外資料,深入理解畢業設計的任務,掌握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和研究手段。

(3)開展調查研究和擬定研究方法。學生可根據個人理解對課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和思路,以及擬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寫開題報告。

(4)討論與修正。學生將初步研究的結果,在指導檢查時或課余時間,與指導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汲取他人意見和建議,及時修正部分畢業設計內容的研究方法,體驗研究性學習的快樂與收獲。

(5)開展深入研究。學生根據之前對課題的理解和擬定的初步思路,對畢業設計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還可能遇到新的問題,或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其進行獨立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客觀地、辯證地去分析和思考,以達到畢業設計的目的。

(6)撰寫畢業論文。讓學生按照畢業設計的撰寫規范來匯報自己的結論,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擴大影響。撰寫畢業設計大論文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推理和論述能力,學會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總結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將自己所研究的感興趣的課題,通過查資料、鉆研、質疑、解決的過程,最后以畢業論文的形式總結出來,對他們以后參加工作進行專業性的總結有很大的幫助。

四、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對教師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過程。[4]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平等地參與畢業設計題目的研究,啟發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做學生的啟發者、引導者、激勵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與學生相處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由;與學生交換和分享各自對知識、生活的認識時,應尊重、理解和包容學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思想和觀點進行批評。

1.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知識交叉應用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性質使得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所涉及的知識遠遠超過某些固定的范圍,學生需要教師指導和幫助的問題也與傳統的畢業設計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知識的交叉應用能力,才能解答學生的質疑和困惑。

2.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

這是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基礎。指導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要剖析題目的研究思路、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關的工程實踐。如果自身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沒有這個領域的工程實踐,對學生的指導就缺少了說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及啟發式思維。

3.工作的熱情和教學的投入

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要熱愛教學和投入教學,要研究學生的需求、思維的方式和個體的差異,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要注重學生獲取、應用和創造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最后的結果。

4.畢業論文撰寫指導

撰寫畢業論文是學生對整個畢業設計題目研究情況的歸納與總結。教師要使學生了解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格式,引導學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時,指導學生總結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得到的收獲,包括心理上的成長。在畢業設計的答辯中去展示成果,讓學生的創新才智在進一步的思辯爭論中得以發展。

五、結論

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但能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質疑、解疑、創新、總結和交流的能力,真正實現畢業設計的預期目標,同時也是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一個體現。本文的研究內容為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閆守發.開展研究性學習 培養創新能力[J].遼寧師專學報,2005,7(1).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33-0042-02

近些年來,教育部針對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開展了系列的質量工程項目,如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特色專業以及“卓越工程師”計劃等等。教育部在2012年1月批準了53個高校180個專業實施新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高校實施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主要目的是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及學科特色,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自主設計建設方案,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一批特色更加鮮明的專業點。

專業綜合改革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行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一個適應自身辦學特色的專業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要求實際操作性強,而且能達到與企業對接,培養合適的專業人才。近年來,一些不同的高等學校或專業從自身建設出發分析專業綜合改革的特點。[1-4]郭曉麗[5]以教學管理角度,從打造優良師資、強化制度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檔案建設四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專業綜合改革的思考。邵霞等[6]以江蘇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為例介紹了該專業的專業綜合改革做法。下面以鄭州輕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制冷與低溫工程方向)在實施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中具體操作方法為對象,從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和創新教學和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闡述專業綜合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期對類似的專業綜合改革提供一些建設思路。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是辦學指導思想和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專業綜合改革所提出來建立面向地區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區域發展特點,建立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河南省是制冷產業的大省,有較多的中小型企業,目前有開封空分集團、格力電器(河南)有限公司、鄭州科林車用空調有限公司、三力制冷設備實業有限公司、河南冬宮制冷工程有限公司、鄭州中南科萊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以及在商丘市民權制冷產業聚集區等一批制冷相關企業,同時河南也是冷凍食品的大省,有三全、雙匯、思念等知名企業。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河南省較早的本科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有幾十年的發展過程,堅持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經濟。通過長期的建設,我校與省內相關企業、產業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并在相關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和本科生教學實習、實踐基地等,每年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在這些企業進行生產見習、實習、畢業設計等培養。根據這些特點,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建立了如圖1所示的培養模式。

針對剛入校的學生,在低年級主要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專業興趣,夯實專業基礎。這一培養環節基本以理論課程講授為主,專業技能的培養也基本由教師承擔。針對中高年級學生,專業課將由教師和工程師共同指導和講授,工程師從學院簽約的共建單位引進,畢業設計的題目主要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按照教學過程安排設計時間和設計環節,達到學習和鍛煉的目的。這樣一方面能夠按照教學要求完成相應的課程內容和理論講授,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感受到實際項目的特點和適應的過程。

二、師資隊伍建設

鄭州輕工業學院作為教學型院校,主要是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批即懂專業又要懂企業產品生產、制造、設計及研發的師資隊伍,因此我校于2012年出臺了《鄭州輕工業學院關于加強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建設目標是建設一支工程實踐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集教學、科研和工程開發應用為一體的專業師資隊伍。各工科專業教師應具備一定年限的工程實踐經歷,其中部分教師應具備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到2015年,各工科專業教師到企業工程崗位工作一年以上的比例達到50%以上。根據學校的總體安排,結合專業實際情況,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給預予了很多政策,因此要求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要去企業從事半年以上的研究開發工作或與企業合作進行產學研開發,有條件的也可以去企業進行博士后研究;同時引進在企業工作過的具有高學歷人才充實專業教師隊伍。近兩年分別從開封空分集團和新飛電器引進高層人才2名,1名博士去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從事博士后研究并已出站。另外有5名教師分別與鄭州科林車用空調有限公司、廣東中宇集團、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等企業從事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通過近五年的建設,該專業的教師大部分具有從事企業產品研究開發能力,提升了專業教師的工程素養。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近些年引進的人才都具有博士學位,知識面及水平都很高,但是如何上好一門課,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進一步的培養。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充分發揮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的帶頭作用,對青年教師做好教學環節的培訓工作。我校青年教師的培養分為4個階段:一是入職培訓。主要是由人事處組織一批學校教學名師對每年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教學集中培訓。二是助課。第一學年青年教師必需助課1~2門次。三是教研室試講。由教研室主任組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評委對其教學進行試講,并進行點評,檢查教案。四是二級學院試講。由二級學院組織對學院的青年教師的講課進行試講。通過考核才能獨立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二級學院近五年入職的青年教師參加由二級學院組織的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并推優參加學校的教學技能競賽。同時學校每年至少組織近五年入職的教師參加由學校定期組織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培訓、精品課程的師資培訓等一些培訓會,提升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通過近些年來的學校、學院以及教學團隊負責人的精心培養與組織,能源與動力工程教學團隊2013年獲得河南省優秀教學團隊。

三、實踐和創新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和重點,更要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分別與格力電器(河南)有限公司、鄭州科林車用空調有限公司、三力制冷設備實業有限公司、河南冬宮制冷工程有限公司、鄭州中南科萊空調設備有限公司、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山東小鴨零售設備有限公司、鄭州凱雪冷氣設備有限公司等省內外企業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承擔本科生的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和暑假實習等。安排高年級學生到生產單位進行實踐,在生產第一線親身體會工程師的工作。在這一環節,學生的學習以企業單位為主體,學校則作為配角協助企業完成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近幾年投入近500萬元,按國家標準建成了焓差實驗室、壓縮機綜合測試實驗室、換熱器綜合測試實驗室、冷凍冷藏設備等實驗室,作為本科生的實驗、實訓實驗室。

同時在廣泛建立本科生實踐基地的同時,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和學科競賽為載體,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近些年積級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大獎賽,每年學生承擔的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創新實踐、實訓和創業類項目10余項。組織本科生參加全國節能減排大賽、機械創新大賽、河南省國家大家科技園懷科技創新大賽等,獲得獎勵多項。通過大賽鍛煉學生的動力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畢業設計(論文)環節

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從事該專業的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或利用所學知識從事專業相關的研究。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類本科生主要是企業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部分考入研究生的同學可選做畢業論文。[7,8]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為:學校的教師或企業的高級工程師。畢業設計的題目主要是制冷設備的設計,如:制冷機組的設計、小型制冷產品的設計等。在企業從事畢業設計的同學,由企業導師與學校導師共同指導,以企業導師為主。實踐表明,校企結合的畢業設計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這種方式尤其適合于工科專業的學生,因此很受學生歡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結論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是教育部正積極推進的一項教育改革工程。我校結合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我校的實際情況,突出辦學特色,結合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和創新教學和畢業設計具體做法,強化專業特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和方式,以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開展了專業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提升專業教師的工程背景和增強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真正的“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韋鋼,應敏華,趙玲,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15-17.

[2]朱長江,何穗,徐章韜.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綜合改革目標、方案與實施[J].中國大學教學,2013,(2):30-33.

[3]方波,白政民,張元敏.應用型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探索――以許昌學院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劉全忠,王洪杰.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12):40-42.

[5]郭曉麗.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教學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2):38-39.

篇(5)

中國分類號:G642.421

基金項目:上海市高職院校085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B-5107-11-0001。

“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總共40學時。本課程是熱能與動力機械專業本科生的重要技術基礎課,其任務是使學生基本認識和系統了解能源動力工程中主要機械、設備、裝置的組成、結構、工作原理和性能,同時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獲得熱能與動力機械方面的技術基礎以及新發展的技術基礎知識,為繼續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適應畢業后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礎[1]。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以制冷與空調工程為基礎、以食品冷凍冷藏為特色的學科。該專業的畢業生有的進入制冷與空調行業進行設備的研發,空調系統的設計和其它相關行業,有的進入食品冷凍冷藏行業進行研究或應用方面的工作。該課程的開設為本科生奠定了熱力機械方面的基礎,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向熱能類的專業轉行或者是進一步深造,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作者自2008年開始教授本課程,已經有近四年的教學實踐和體會,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接受情況,對本課程的問題有較深的認識。具體而言,針對本校的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教材的選用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主要內容包括熱能的基礎知識、鍋爐結構及原理、渦輪機及噴氣發動機、熱力發電與核電、內燃機動力系統與裝置、制冷與空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換熱與蓄熱裝置、熱能與動力系統輔助機械等。

如果單純采用一本教材,則教學內容過于寬泛,每章的內容相對比較獨立,關聯度不大,深度不夠。目前本課程選用王中錚編著的《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2月第2版)作為教材,以及蔡兆麟主編的《能源與動力裝置基礎》(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翁史烈主編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基礎》(北京:高等理工出版社,2004年第1版)、蔣德明主編的《內燃機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1994第1版)作為輔助教材。然而以上教材均存在教學內容上不合理的問題:王中錚版的教材內容過于寬泛,面面俱到,深度上不夠;蔡兆麟版教材內容過于深,不適合我校的熱能專業學生,翁版和蔣版的教材是專門針對內燃機專業的學生所編著,也不適合我們制冷專業。綜合考慮后,選用王中錚編的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教材,其它教材作為有機的補充,在需要深入的地方,采用補充講義的方式。

二、 教學活動的組織

1) 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板書相結合

隨著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大,高校的教育條件也逐步在改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可以實現多媒體教室的普及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多媒體教學。本課程對于第一章熱能的基礎知識部分和鍋爐的燃燒部分采用以板書為主的講解方法,而對于鍋爐的結構、內燃機的工作原理的演示以及發電系統的講解,則利用多媒體結合FLASH來進行講解。

教學結果表明,原理的部分采用板書,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對所講內容進行消化吸收,還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則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時,還應該做黑板上提綱挈領的對說講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等進行強調,讓學生建立起比較好的全局觀和條理性[2]。

2) 書本理論知識與實物模型相結合

對于比較復雜的設備和系統,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還是很難有實際的體會。而本課程以講授主要設備和系統為主,如果對所學的系統能有機會進行實際操作和觀摩則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具有很大意義。為此,實驗室采購了鍋爐、發電系統、蒸汽輪機等教學模具,在授課過程中,在先講解完理論部分后,會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一邊演示一邊講授,讓學生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大大提高和講課效果和效率。學生均能達到一講就透,一操作就明白。

3) 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興趣小組相結合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參與性,采用教師課堂教授與學生興趣小組結合的方式。本課程講授采用課時內以教師講授為主,課下以學生討論和講解為輔的教學手段。由于學時的限制,課堂上教師對所講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講解,課下會組織和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一步進行深入和展開。學生可以通過查資料、文獻對自己想了解的內容進一步進行深化,并以PPT的形式在興趣小組內進行報告和討論,教師也參與其中。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表現酌情計入平時成績。

實踐表明,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度也很高。

三、 考核方式靈活多樣

課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閉卷考試和其中PPT和小論文相結合的手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課堂上的參與性,給學生選擇的空間,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

期末考核方式打分如下:

結果證明,較單純的閉卷考試考核方式相比較,學生更具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同時,對所學的內容印象深刻,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查閱科技文獻、做報告和寫科研小論文的能力。

篇(6)

作者簡介:任永峰(1971-),男,山西懷仁人,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彭偉(1970-),男,內蒙古赤峰人,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力學院,講師。(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NCET-11-1018)、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107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7-0036-02

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近幾年來隨著風力發電技術迅速發展而設置的實踐性強且有地域特色的新專業。由于該專業涉及電氣、機械、自動化、空氣動力學等多學科,目前國內開設此專業的高校為數不多,各高校的辦學基礎和定位也各不相同,不同學校制訂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存在差別,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內幾所設置本專業兄弟院校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對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設置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適用于內蒙古工業大學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設置方案。

一、國內外風電產業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

風能作為一種清潔、永不枯竭、環境友好的可替代能源,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社會效益較高。風力發電是目前新能源發電技術中技術最成熟、開發規模最大、商業化發展最好的發電方式,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發展風電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風電已成為電力系統增長最快的綠色能源和全球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

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100多個國家開始發展風電,累計裝機超過1GW的國家有20個,有五個國家累計裝機容量超過了10GW,4個國家超過了5GW,中國和美國均超過40GW。2011年總裝機容量與新增裝機容量前十位國家見表1。

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從2006至2009年連續4年翻倍成長后,2010年底我國風電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新增裝機容量為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萬千瓦。到2011年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18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6273萬千瓦。預計從2012年開始風電發發展速度進入穩定增長期。表2是中國歷年新增裝機以及累計裝機容量表。

隨著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培養出一批世界級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在世界風電設備企業十強中我國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三家企業名列其中。雖然中國風電從產業規模到市場規模都居于世界前列,但是風力發電產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匱乏依然是長期制約我國風電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風電從業人員中掌握裝備制造、變頻器開發、控制理論應用、風能資源評估、風電場規劃、標準體系檢測認證等風電領域核心技術的人才匱乏,掌握風電裝備系統設計、集成技術、控制系統研發和設計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我國風電人才的培育和儲備也遠遠不能適應風電商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如何應對我國風能產業從初期發展到實現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這對風能行業人才培養方式和高等教育銜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由于風電產業的飛速發展,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顯得相對滯后,導致風電相關技術人才匱乏,同時這方面的專業教育資源和專業的高級人才也相當缺乏。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風電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賴我國風電本科人才培養。伴隨著產業規模的日益擴大、風力機組單機容量的進一步增加以及風電科技的快速發展,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

風電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繼批準華北電力大學、河海大學、長沙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東北電力大學和沈陽工業大學等少數高等院校開辦“風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國內設置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院校,如蘭州理工大學主要依托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學院,沈陽工業大學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學院,培養計劃偏重于動力機械;專業設置側重于風力發電的只有河海大學,由原電氣工程學院與水利水電工程學院部分學科專業調整合并組建了能源與電氣學院,并設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也屬于摸索階段。目前,設置本專業的高校因發展基礎和辦學定位等方面的差別,所制定的培養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別和側重,對于風電這個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及風電人才培養缺乏系統的、深入的研究。

師資短缺是新辦專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之前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也缺乏這方面的專業教育資源,現有的少數高級人才相對集中在一些科研單位。教師除部分從事過與新專業相關科研項目的骨干教師外,一般都對新專業課程體系缺乏總體掌握,在轉行教師中常出現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組織缺乏面向新專業的針對性。對于骨干教師應注意的問題是科研成果向教學中的轉化問題,將風能最新技術進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結合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從人才現實需求和高等教育銜接的角度立足于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地域特色及畢業去向,構建以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為核心,形成創新型、實踐型為主的風電人才培養體系,不求規模的最大化,但求優勢和特色的互補。在橫向對比其他院校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將培養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視為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主要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培養學生具備到邊遠艱苦地區工作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

三、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規劃

風力發電系統是一個綜合電機制造、空氣動力學、電力電子、電力系統、先進控制理論等多學科知識的高度交叉的新技術系統工程,現有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教材缺乏系統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同時復合型師資和教育資源有所欠缺,各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研究的學術氛圍不濃。在調研其他院校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本著學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內蒙古風電大發展的現實,面向風電制造企業和風電場,秉承服務社會的理念,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既要保證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的以風力發電為主體專業課程體系。

在完善風電人才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內蒙古工業大學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選課指導,如圖1所示。

課程體系設置以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重點,要求學生具備較寬廣的電氣學科工程技術基礎和風能與動力工程領域專業知識,接受風能開發利用技術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風能利用方面問題的基本能力,能把握電機電器、電力系統、電力電子、自動控制與風力機械和風電場的有機結合,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實際工程應用能力的緊密聯系。其專業主干課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機械制圖、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電機學、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風力機空氣動力學、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機組控制技術、風電場電氣工程、風力發電系統建模與仿真、風電機組測試與維護、太陽能發電技術、可再生能源。

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作為一個工科專業,要求很強的實踐性,需要配備良好的實驗環境和實踐基地。由于開辦時間短、缺少相關的教學實驗設備,加之風電機組的安裝條件等因素,高校雖然擁有良好的育人環境,但是教學資源和實踐基地的缺失已經嚴重制約了風電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單位開發了演示性風電實驗裝置。為彌補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可以采用建立校企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區優勢,與內蒙古范圍內的風力發電企業建立實習基地。

目前我國正式出版的風能技術書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學的書籍較少。主要是由于這些書籍集中于以下三類:第一類為技術培訓類教材,理論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不足;第二類為理論性專著,偏重理論性,有深度,很多內容源自作者的學位論文或技術報告,部分章節的難度遠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類是各國風電行業標準和操作規程,可作為教學輔助用書,但同樣不適于課堂教學。由于以上問題,內蒙古工業大學在沒有進行專業師資培訓的前提下,教師們通過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學克服了很多實際困難,采取自編校內講義和其他近似參考教材相結合的方式開出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所有大綱要求的專業課程,如風力發電系統建模與仿真、風電機組測試與維護、無功補償技術等專業課程,計劃在經過兩到三屆的試用和修改補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四、結語

我國風力發電在大規模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先行地位已經明確。為適應我國風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相關技術人員的迫切需求,在本科階段設立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從事風電事業的技術人才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通過分析我國風能產業對專業人才知識技能結構的需求,規劃一套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課程體系方案將對這個新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將對風電產業持續、快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姜玉立,何偉軍.我國風電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2,(24):36-37.

[2]水國志,荀振芳.2020年我國電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預測及供需平衡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0-22.

篇(7)

作者簡介:陳建林(1975-),男,湖南瀏陽人,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陳薦(1967-),男,湖南衡陽人,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湖南 長沙 410114)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沙理工大學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123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020-03

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發展風能與太陽能也是我國實現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過渡為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為主的必然之舉。近年來,我國風電與太陽能發電迅猛發展,對新能源產業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自2006年以來,我國相繼有華北電力大學、河海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開辦“風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按照2010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開始,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又設置“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新能源產業相關的本科專業;2013年,根據教育部要求,“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將統一更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對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和我國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現狀,本文對“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過渡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一、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現狀

1.總體裝機情況

自2007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呈高速增長趨勢。如表1所示為2001~2012年我國新增及累計風電裝機容量(數據來源:CWEA)。2010年,我國(不包括臺灣地區)新增風電裝機1893萬千瓦,累計風電裝機容量4473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國新增安裝風電機組7872臺,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累計安裝風電機組53764臺,裝機容量達到7532萬千瓦;風電并網總量達到6083萬千瓦,發電量達到1004億千瓦時,風電已超過核電成為繼煤電和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圖1 2001~2012年中國新增及累計風電裝機容量

至2012年上半年,我國規劃建設的百萬千瓦級、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包括甘肅酒泉基地(首期380萬千瓦)、蒙東基地通遼開魯基地(150萬千瓦)、蒙西達茂巴音基地(160萬千瓦)、河北承德基地(100萬千瓦)、新疆哈密基地(1080萬千瓦)的建設項目已部分或全部完成。此外,全國還有6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正在組織開展建設前期工作,分別為寧夏賀蘭山基地(450萬k千瓦)、甘肅武威民勤紅沙崗基地(100萬千瓦)、吉林四平大黑山基地(170萬千瓦)、錫林郭勒基地(300萬千瓦)、興安盟桃合木基地(200萬千瓦)、呼倫貝爾基地(250萬千瓦)等。

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核準風電項目1651個,累計核準容量9040萬千瓦(含國家核準計劃外項目517萬千瓦),其中累計核準容量2084萬千瓦,居全國之首。2012年上半年全國風電累計吊裝容量619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5572千瓦,在建容量3468萬千瓦,并網容量占核準容量的62%。其中內蒙古風電并網容量突破1500千瓦,領跑全國,河北、甘肅、山東、黑龍江、江蘇、新疆、山西、廣東、福建等省區并網容量也均超過100萬千瓦。

2.風力發電投資企業情況

2012年上半年,國電集團新增并網容量19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1172萬千瓦,繼續保持全國風電并網容量首位;華能集團新增并網容量10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759萬千瓦,居第二;大唐集團新增并網容量101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675萬千瓦,居第三。五大發電集團累計并網容量3170萬千瓦,約占全國并網容量的57%。2012年上半年全國投資企業基本保持穩定發展狀態,同比2011年上半年并網容量降低了約16%。表1所示為2012年上半年主要投資企業并網容量統計情況。

3.風電機組制造商情況

大規模風電基地建設,為我國風電機組制造商開拓了廣闊的市場。2012 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幾乎占據了國內98%的市場份額,其中金風新增風電裝機容量最多,達到2521.5兆瓦,占據19.5%的市場份額。2012 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金風、聯合動力和華銳。2012年中國風電新增與累計裝機排名前二十的機組制造商分別如表2與表3所示。

另外,我國海上風電也取得較大進展。截至2012年底,中國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共計389.6兆瓦,是除英國、丹麥以外海上風電裝機最多的國家。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提供風電機組的制造商中,華銳、金風、Siemens 所占份額較大,機型主要以2MW以上的風電機組為主。

二、我國風電人才需求及培養現狀

風電產業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風電人才的短缺。我國的風電人才需求主要為三個方向:一是風電開發企業,如國電、華能、大唐、國華、華電、中電投、中廣核、華潤等下屬的風電場,主要從事風電場運行與維護方面的工作;二是風電機組制造商,如華銳風電、金風、廣東明陽、國電聯合動力、湘電風能、Vestas、上海電氣、東汽、Gamesa、GE等,這類企業一般需要高端的風電研發人才;三是風電規劃設計或建設單位,主要從事風電場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國風電人才培養大體上形成了三個層次的格局:第一梯隊是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主要由國內各高校及研究機構借助風電領域的課題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的風電領域高層次人才。第二梯隊是本科生培養。據統計,自華北電力大學2006年創辦我國第一個風能與動力工程本專業以來,包括長沙理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全國已開設風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學校有16所(2013年起,“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第三梯隊是高職生。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從事風電機組制造、風電場運行與維護的一線技能型人才。

從長沙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首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考研與出國情況來看,畢業生出現不同層次的走向。截至2013年3月20日,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2009級畢業生63人,已簽約49人,就業走向主要為中國大唐集團、國電集團、華能集團、電力投資集團、華潤集團等發電企業的下屬新能源公司,少部分為風電機組制造商和電力建設單位;讀研7人,分別被華北電力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大學預錄取;出國深造2人,分別為丹麥科技大學和德國漢諾威大學預錄取。從目前人才需求角度來看,由于近幾年風電項目的迅速擴張,風電行業對風電場運行與維護的技能型人才有較旺盛的需求。

在風電大規模發展的同時,近幾年我國太陽能發電也迅速擴張。截至2012年底我國累計光伏裝機容量達到7.5GWp,預計2013年將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10GWp,計劃2015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40~50GWp,2020年新增80~100GWp。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作為新能源中兩支主力軍,出現并駕齊驅的局面,產業發展必然對專業人才提出迫切需求。2013年,教育部統一將“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專業也將面向更寬廣意義的新能源產業需求,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調整。

三、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本科教育既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中堅力量,又承擔著為行業高端人才培養打基礎的重要任務。本科生的優勢在于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發展潛力,但缺乏的是技術細節方面的訓練。因此應始終以培養學生“基礎理論扎實、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強為目標。從新能源產業自身發展角度來說,需要一批具有寬廣知識體系、能夠引領新能源技術發展的高水平創新型復合人才出現。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教育應該既注重專業的基礎性,又要注重工程實踐性。為此,我校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為原則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2009年首屆招生以來,本專業依托本校能源電力優勢學科,立足新能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向風電產業人才需求,確定了“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較高外語水平,系統掌握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勝任風電場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與維護,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與制造,風能資源測量與評估,風力發電項目開發等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技術與管理工作,并能從事其他相關領域的專門技術工作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2011年,本專業被確定為湖南省省級特色專業。2013年,根據教育部對本科專業整理工作的統一部署,將“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將更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對專業培養方案做了相應的調整,但仍然保留“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特色,以風力發電為重點,涵蓋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等新能源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注重基礎性和實踐性相結合設置課程模塊與培養環節

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優勢,編制風能與動力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共開設必修課35門,開設選修課23門,現已開出課程門數為58門,學生需選修33學分選修課程,選修課在總學分中的占比為19.6%。設置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風力機空氣動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機學、電路理論、自動控制原理、風力發電原理、光伏發電原理與應用、太陽能熱利用原理與應用等主要理論課程和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工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機組設計與制造、風電機組控制與優化運行、風電場電氣工程、海上風力發電等技術類課程;以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風電場電氣工程課程設計、風電機組設計與制造課程設計、風電場認識實習、檢修拆裝實習、仿真實習、運行(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作為主要實踐教學環節。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實踐教學貫穿全程。共4次集中實習,課程模塊與培養環節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模塊與培養環節關系

3.在工程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才是支撐和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源于實踐,在工程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長沙理工大學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學生能力結構體系、能力培養的實施方案、實踐教學體系以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工程基礎訓練+工程創新訓練+大工程意識訓練”的工程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了“三層次、四模塊、三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即實驗、實習、設計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按基礎訓練、提高訓練、綜合訓練三個層次進行系統設計;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實驗、實習、設計、課外實踐四個模塊;采用課內外、校內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三結合的方式組織實踐教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辦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并建立了穩定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1)校內實習基地。建立校內“風電機組運行特性分析實驗室”、“風力機變槳控制實驗室”、“風力機偏航控制實驗室”、“風力機組檢修拆裝實驗室”、“大型風電場運行仿真實驗室”、“風力機葉片振動特性實驗室”、“風力機設備腐蝕與磨損實驗室”、“光伏發電實驗室”等專業教學實驗室,為專業實驗課、認識實習、拆裝實習、仿真實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2)校外實習基地。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制定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大唐華銀城步南山風電場、華電郴州仰天湖風電場、中電投九江長嶺風電場、大唐漳浦六鰲近海風電場、湘電集團有限公司、湖南興業太陽能有限公司、北京木聯能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省內外相關企業共建“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形成學校與企業產、學、研全面合作的長效機制。風電專業骨干教師共18人次先后到內蒙古華電新能源輝騰錫勒風電場、福建大唐漳浦六鰲近海風力發電場、河南南陽方城風電場、新疆電力設計院、大唐甘肅酒泉風電場等風力發電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和科技服務。風電專業學生在華電郴州仰天湖風電場、寧夏賀蘭山風電場與太陽山光伏電站等基地開展了豐富的暑期實踐活動。依托專業實驗室,學生開展了大量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了國家級(共4項)、校級(4項)“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研究工作;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科技性競賽活動,獲得較佳的成績。

4.轉變技術類或實踐類課程的學習過程

本科教育的缺失是職業技能或技術細節方面的訓練。理論知識寬廣但實踐動手能力差是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較普遍現象。本科畢業生感覺學了很多東西,又感覺什么也沒有學到,學到的都是一些理論或概論性的東西。相反,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針對性很強,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弱化理論知識體系的教育,相比于本科生,高職生在職業技術方面更容易上手。但如果本科生像高職生那樣培養,勢必過于狹隘,也違背了大學本科教育的初衷。本科生的優勢就在于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發展潛力。因此,本科生的理論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沿用傳統的書本教學為主,培養思維方法;技術類或實踐類課程學習則應放棄那種“先書本,再實踐”或“只有書本,沒有實踐”的教學方式,而應遵循“在實踐中學習”的原則。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有選擇性地開設或加強職業技能型的課程。對于本專業來說,則應加強計算機繪圖、電氣與控制、模擬仿真、機械設計與制造等模塊的技能培養。如此,本科生則不但具有寬廣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

四、結論

風電與太陽能發電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蓬勃生機的發展局面。新能源產業發展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本專業人才也必將成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動力。本專業應以“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支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2012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J].風能,2013,(3).

[2]李俊峰,蔡豐波,唐文倩,等.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3]袁劍波,鄭健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4]李錄平,張擁華.基于工程意識和能力培養的理工院校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0,(4).

[5]李錄平,張擁華,周鍵,等.高等學校實踐教育多維度理念探析[J].中國大學教育,2011,(11).

[6]何建軍,陳薦.風電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31).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5-0036-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即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簡稱“卓越工程師”)。[1]在西方的發達國家,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將學生置于教育教學系統的核心,隨之而來的在世界一流大學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將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視為重點。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不但需要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還要注重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用以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制訂了相應的培養計劃。但對于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和設計的探討,更有助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施。如何充分利用本專業現有的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是保證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日后具備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關鍵。這就要求在培養的過程中,將學生置為中心,將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置為出發點,將綜合素質提高和創新能力培養置為指導思想,按照行業的需求來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以適應卓越工程師的培養。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符合工程能力培養的規律和綜合素質形成的邏輯。[2]它適合用于“卓越計劃”人才的培養,可以幫助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目標和達到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標準。所以,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非常必要的,而研究如何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性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應用基本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在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方向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常在課程設計前,指導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擬定一個設計題目,將設計過程中指定的條件和所需要數據交給學生,然后講解一些主要的相關知識點,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來完成。有的課程所選用的課程設計指導教材上有整個計算過程的圖和表格,學生只是改變一下計算條件,用手算的形式就能完成。這樣,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就不會動腦思考“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可不可以不這樣計算”,也就達不到培養學生應用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更談不上創新。此外,計算機以及各種語言、算法已經應用到了各個領域,不能借助計算機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工程技術人員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更加注重學以致用,尤其是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傳統的課程設計的指導方式已不再適用,對課程設計進行研究和改革有助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

研究性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到實際工程應用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有較高水平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研究性課程設計,不但能使學生很直觀地掌握課堂上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能體會到計算機與專業課知識相結合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并且,借助于學生的主動性,還可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2]學生通過參與工程項目或工業產品的設計、開發、研究的過程,鍛煉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為研究性課程設計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研究性課程設計的過程

為了保證研究性課程設計的實施,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除了將學生置為中心,指導教師改變角色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工程實際選題

指導教師應通過對電力生產中出現事故或故障的調查,編制課程設計的題目,以豐富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設計內容,實現課程設計題目的多樣化和實際化,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目的。并且,盡量使課程設計的題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目針對大容量發電機組經常出現的問題而設置,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對所學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達到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比如“汽輪機原理”的課程設計,所選的題目就是綜合利用學過的基礎知識分析與解決某電廠汽輪機組實際發生的問題,即“在汽輪機通流部分缺省情況下(拆除其中一級)機組最大允許負荷確定及經濟性和安全性核算”。這個設計中涉及到回熱系統的熱力計算、強度校核和汽輪機變工況下的經濟性。這樣,學生在完成設計之后,不但掌握了整臺機組的經濟指標計算和安全性核算,還掌握了汽輪機的變工況和回熱系統變工況的理論知識和應用。

2.豐富課程設計的內容

課程設計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原理和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訓練學生使用計算機和查閱資料的能力,使學生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將學生置為主體,指導教師起引導作用,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應盡量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指導 教師應該將課程設計的內容制訂得比較寬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已知條件,真正達到“設計”的意義。一般情況下,參加課程設計的同學應該是一個年級,班數不等,人數較多,為了達到課程設計的預期效果可以分組進行,每組的設計內容有所變化。如“汽輪機原理”課程設計“在汽輪機通流部分缺省情況下機組最大允許負荷確定及經濟性和安全性核算”,在保證學生所運用的基本原理和訓練目的相同的情況下拆除不同的級,可使每位學生的計算內容都不相同,給學生留一個探索的空間,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增強了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查找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加強計算機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專業課教學與計算機應用的結合,課程設計要加強計算機的應用,包括程序設計、繪圖和界面設計,以訓練學生高效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編程計算和手算相結合,這樣既應用了計算機知識,又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原理。課程設計的最后,要求用工程繪圖軟件繪制熱力系統圖及其原理圖,便于學生在繪圖的過程中了解整個系統及工作原理。如在“汽輪機原理”課程設計中,通過繪制機組全面性熱力系統,使學生對整個熱力發電廠的生產過程及各個主輔設備之間的聯系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基本上樹立了正確的工程觀念,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計算機的應用與課程設計的結合,也加強了學生的計算機使用能力,為其今后從事各種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4.制訂嚴格的成績考核標準

課程設計的成績考核可以由兩部分組成:檢查設計說明書和學生獨立答辯。第一部分是課程設計說明書的質量,它反映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條理明晰的書面表達能力。通常,課程設計說明書都有統一的書寫規范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既美觀又便于查閱有關數據。說明書要闡述計算過程中的主要依據和基本計算公式;文字要簡練,字跡要工整,逐頁編號;圖表要列名,并按照先后次序統一編號;所附圖紙應正確、清晰。在考核時,重點檢查計算結果合理性、設計過程說明條理清楚性、內容充實性和插圖清晰美觀性。第二部分是考查學生對課程所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應用和創新。通過答辯的形式,根據課程設計內容和過程中涉及到的基礎理論,提出不同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考核,不但能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考查到學生的創新之處。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最后,教師根據課程設計說明書和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情況給出課程設計的考核成績。

課程設計完成后,每名同學的課程設計說明書和答辯記錄裝在統一設計的檔案袋中分班級保存。

三、結論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開展研究性課程設計是切實可行的。為了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研究性課程設計的選題至關重要,既要和工程實際相結合,又要保證在設計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指導教師要將學生置為主體,轉變教育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研究性課程設計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為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在各類課堂教學中進行實施。

篇(9)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C-0177-03

2010年底廣西大學正式啟動“卓越計劃”試點工作。2011年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根據“卓越計劃”要求,本專業實行本科階段課程“3+1”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學習。在企業學習的課程和進行的教學環節,包括部分專業課程、實習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三部分。可見,“卓越計劃”要求的長期“企業學習”不同于原有專業的短期“企業實習”,具有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的特點。它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為學生制訂詳細而周全的累計1年的企業學習、生活、經費支出等計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嘗試。為此,筆者以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結合多年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的經驗,探討學生到企業學習過程中有可能面臨的問題,并探討對策,以確保本專業“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

一、與培養企業之間的溝通問題及其對策

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沒有高素質的工程人才,企業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以往的工程教育中存在工程性培養不足的特點,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高素質工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漸突出。而“卓越計劃”創立了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培養單位,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的設計,大大地調動了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然而,僅從專業層面與企業開展合作往往事倍功半。廣西大學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學校通過成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校合作指導委員會,將本專業層面的企業合作提升到學校層面展開,由校領導牽頭,學校各部門領導和本專業共同與合作培養企業交流,擬通過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解決本專業和企業合作中存在的宏觀層面的問題;其次,本專業負責人、課程責任教授再和企業培訓中心或人力資源部門深入洽談人才培養相關問題,貫穿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共同實施培養的整個過程;再次,專業實習帶隊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探討包括企業實習期間實習單位與地點時間及日程安排、實習目的與要求、實習模式、實習內容、實習的組織工作、實習考核方式、實習經費預算等具體問題,制訂嚴謹的《實習教學大綱》和《實習教學計劃》。

二、企業參與課程教學的深度問題及其對策

由于熱能動力機械結構復雜,加之新技術不斷涌現,因而相應的專業課程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師雖然選用PPT教學課件,建立了部分實物圖片庫和視頻資料庫,基本能夠展現板書和掛圖傳統教學無法展現的實物結構、結構和工作過程,但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容易造成教學進度過快的現象,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這就導致部分學生不能跟上教學節奏,對概念性和原理性的內容了解不透徹,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

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卓越計劃”強化課程實踐性的標準,要求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確保實踐教學的學時數,要求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置,負責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與實施。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開設了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內燃機構造、內燃機制造工藝學、熱能與動力機械產品性能測試等專業課程的企業實踐環節,充分利用企業真實的工程環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方法, 將企業的優勢整合到理論課堂的教學中。這些課程主要采取集中時間段到企業學習的方式,并合理地分配一定的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一般先由學校教師講授某章節理論知識,然后學生到車間在企業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將理論講解和實物演示有機結合,使得理論與實踐同步,教學質量大大提高。

三、學校實習帶隊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問題及其對策

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制訂科學、系統的實習計劃,是完成“卓越計劃”實習教學任務,提高實習教學質量的前提。然而,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實習帶隊教師多為年青教師,大多來自非師范類院校優秀研究生, 雖然接受過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學習,但是缺乏工程項目的過程化實踐能力,不能滿足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結構、素質結構、研究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高度集成的要求。這導致學校實習帶隊教師不能根據企業特點制訂出周密的實習計劃,目的性缺乏,很難保證實習的有效開展。為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從以下4個方面提升學校實習帶隊教師質量。第一,營造人才成長的環境條件和人才聚集的氛圍,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并具有在生產第一線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高校來任教。第二,對于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本專業選派教師到企業積極開展工程項目研究,或有計劃地送到企業工程崗位進行較長期的工作和交流,以此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水平。為保證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培訓,教師在企業工作享受工程崗位相應津貼。第三,對于過去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本專業有計劃地定期安排他們到企業進行短期學習,以更新教師的工程知識,將企業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等方面的現狀和新科技、新工藝帶到教學中。第四,加強本專業教師與企業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并強大一支高校師資和企業師資聯合團隊,爭取取得較大影響的理論創新成果,同時能在本專業領域的工程實際中提煉科學問題,解決相關工程難題。

四、企業教師的選擇問題及其對策

企業教師隊伍是實踐教學的主導力量之一,是保證“卓越計劃”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企業實習中,應注意企業教師的選擇問題,要選擇業務優秀,又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和熱心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企業教師,這是完成企業實習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然而,企業缺乏科學、規范的企業教師選聘標準,選擇的隨意性較大,企業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波動明顯。首先,置身于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企業中每個專業技術人員多以按件計工作量,工作任務飽滿,工作壓力大,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給學生做現場講解。其次,多數企業對技術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慮,不愿意學生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技術,多以參觀形式安排實習。再次,學校沒有專門的實習經費給企業,企業對學生實習礙于情面和任務需要,較為隨意地安排2~3個工作人員給學生做生產現場講解,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在實踐教學企業教師的選擇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企業與高校共同協商建立兼職教師的聘任制度,以保證能夠在企業選聘出高水平的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或高層管理人擔任“卓越計劃”的兼職教師。第二,高校制定出企業兼職教師的薪酬政策,以保證企業兼職教師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做出的工作不是義務的,得到相應的報酬,這起到吸引、留住、激勵企業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的重要作用。第三,企業兼職教師需要參與相應的考核,具體做法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和實習學生按照考核要求中的各項指標給企業兼職教師打分,每年進行總結,不合格者將被取消企業兼職教師資格,合格者給予相應的獎勵。

五、企業實習崗前培訓的設置問題及其對策

傳統的企業實習模式一般是由學校實習帶隊教師確定實習單位,然后采用集中實習的方式將學生帶到實習地點,邀請有關企業教師現場講解、參觀學習,最后由學生提交實習報告,學校實習帶隊教師根據報告和平時表現評定實習成績。這種傳統的企業實習模式只能給予學生感觀的認識,不能從深層次理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生產過程,難以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做法是按照實綱要求,充分發揮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和企業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進行車間學習前先進行多媒體講授的崗前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按照企業生產工藝分類講解工序流程、主要設備、檢測手段等, 使學生對該企業的生產過程有所了解。在培訓的過程中,注意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到企業實習的積極性。如提問學生:蠕墨鑄鐵缸蓋正火處理前為什么用外型砂堵住氣道?并告訴學生,實習中看到的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這對于缸蓋的產品質量卻是很重要的。因為,對于蠕墨鑄鐵缸蓋的正火處理有利于硬度的提高,但也會使氣道產生嚴重的氧化皮,導致無法正常拋丸處理,而正火前用外型砂堵住氣道,可以有效防止氣道氧化,提高鑄件質量。通過問題式講解,學生認識到了每道工序都有其重要作用,到車間實習時必然會更用心去觀察、思考。

六、學生到企業實習的主動性問題及其對策

由于傳統的實習方式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制訂實習教學計劃并提出實習要求,學生在相同的場所實習,實習過程及內容完全相同,學生只要聽從教師的安排,即可獲得所要求的學分,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的主動性不高。加之企業采用數控機床逐年增多,而機床采用全封閉防護罩罩住,學生看不到具體的工序,再加上機器聲音太大聽不到企業教師的講解,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實習”的狀態。可見,企業實習中不像學校教師講授學生知識時細致入微地講解,而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觀察、學習。因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到企業實習過程中,采用先全班集中實習,然后再進行小組分散專題實習的方案。這樣既可使學生了解整個生產過程,又可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對于冷加工實習小組,安排學生到冷工車間實地參觀車、鉗、刨、銑、鉆等機械設備和刀具,請企業教師現場演示機器的操作方法,詳細講解生產過程中刀具的選擇、刀具的刃磨、刀具的安裝、切削用量的選擇、加工工藝的制定、工件的裝夾等內容。對于發動機鑄鐵件鑄造專題組的學生,安排企業教師現場講解鑄件的整個鑄造流程,重點講解砂芯的種類,砂芯對尺寸精度的要求,以及鑄件如何避免夾渣、砂眼、氣孔、裂紋類缺陷等工程實際內容。對于熱處理實習小組,安排企業教師現場講解各種熱處理工種(正火、淬火、回火等)的主要設備、基本操作、目的、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實習結束后,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學生的考核采用實習日志和答辯形式加權評分的方式,以個人形式上交的實習日志側重于對整個生產流程的了解,以小組形式進行的答辯環節側重于對實習內容的消化吸收,鞏固實習效果。以上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到企業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提高了企業實習的質量。 (下轉第187頁)

(上接第178頁)

七、“卓越計劃”企業實習經費保障問題及其對策

按照“卓越計劃”企業實習要求進行教學,教育成本比傳統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不光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企業教師、相關企業實習教學改革研究、企業工程實訓平臺搭建等需要資金保障,學生的實習交通費、住宿費、實習費等也是很大一筆開支。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習經費仍恪守20世紀90年代計算標準變化不大,即使有所增加,也非常有限。這導致實習經費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實習專業被迫縮短實習時間、減少實習內容、簡化實習方法,實習質量下降。為保證“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不但從教育部、政府、學校申請到專項經費用于卓越人才培養,還從學院和專業層面獲得一定的經費支持。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第一年,獲得教育部“卓越計劃”專項經費支持,學校以1∶2比例提供配套建設經費,學院在“卓越計劃”班的實習經費支出上給予一定傾斜,本專業教師團隊與企業開展的橫向項目也為“卓越計劃”提供了一定的經費支持;實施第二年,除得到教育部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外,獲得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經費資助的學校也加大了配套建設經費支持力度。目前,通過以上措施建立的資金保障機制基本滿足了本專業卓越人才企業學習的需要,但如何保障這種機制的長效性仍然是本專業面對的一個難題。

總之,“卓越計劃”創新了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這使得“卓越計劃”班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碰到了一系列問題,需要高校專業和參與企業不斷地探索、總結經驗和改進完善,為工科院校其他“卓越計劃”專業到企業實習的順利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4]李力,杜軒,趙新澤.地方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學習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8)

[5]張燕,溫曉玲.基于“卓越計劃”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J].大學教育,2012(5)

篇(10)

正彎靜葉和直葉靜葉透平級氣動性能的對比分析王建錄 孔祥林 劉網扣 崔琦 張兆鶴 (5)

300MW機組低壓轉子葉片斷裂的故障診斷及振動分析范春生 (10)

彎葉片對壓氣機靜葉根部間隙泄漏流動的影響杜鑫 王松濤 王仲奇 (16)

自動控制與監測診斷

直接型自適應模糊控制器的設計及其在汽溫控制中的應用牛培峰 孟凡東 陳貴林 馬巨海 王懷寶 張君 竇春霞 (22)

鍋爐燃燒系統的自適應預測函數控制王文蘭 趙永艷 (27)

循環流化床鍋爐汽溫自抗擾控制器的優化設計王子杰 黃宇 韓璞 王東風 (31)

環保型火電機組與創新型環保裝備研討會征文 (30)

投稿須知 (F0003)

賀信陸燕蓀 (I0001)

書法作品 (I0002)

熱烈祝賀《動力工程學報》出版發行 (I0003)

環境科學

石灰漿液荷電霧化脫硫的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陳匯龍 李慶利 鄭捷慶 趙英春 王貞濤 陳萍 (36)

介質阻擋放電中煙氣相對濕度對脫硫脫硝的影響尹水娥 孫保民 高旭東 肖海平 (41)

石灰石煅燒及其產物碳酸化特性的試驗研究尚建宇 宋春常 王春波 盧廣 王松嶺 (47)

氣相沉積制備V2O5-WO3/TiO2催化劑及其脫硝性能的研究楊眉 劉清才 薛屺 王小紅 高英 (52)

基于鐵礦石載氧體加壓煤化學鏈燃燒的試驗研究楊一超 肖睿 宋啟磊 鄭文廣 (56)

新能源

1MW塔式太陽能電站換熱網絡的動態模擬李顯 朱天宇 徐小韻 (63)

能源系統工程

三電平變頻器水冷散熱器溫度場的計算與分析石書華 李守法 張海燕 逯乾鵬 梁安江 李建功 (68)

基于結構理論的燃料價格波動對火電機組熱經濟性的影響研究王文歡 潘衛國 張寞 胡國新 (73)

材料科學

核級管道異種鋼焊接缺陷的性質、成因及解決對策

(火用)分析與鍋爐設計董厚忱 (1)

鄒縣發電廠6號鍋爐再熱器熱偏差的改造措施劉恩生 吳安 胡興勝 曹漢鼎 (6)

中儲式制粉系統鍋爐摻燒褐煤技術的研究馬金鳳 吳景興 鄒天舒 冷杰 陳海耿 (14)

鍋爐燃燒調整對NOx排放和鍋爐效率影響的試驗研究王學棟 欒濤 程林 胡志宏 (19)

循環流化床鍋爐3種典型布風板風帽阻力特性的試驗馮冰瀟 繆正清 潘家泉 于忠義 張民 鄭殿斌 (24)

褲衩腿結構循環流化床鍋爐床料不平衡現象的數值模擬李金晶 李燕 劉樹清 岳光溪 李政 (28)

鍋爐在線燃燒優化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梁紹華 李秋白 黃磊 魯松林 趙恒斌 岑可法 (33)

通過煤粉濃縮預熱低NOx燃燒器實現高溫空氣燃燒技術的研究張海 賈臻 毛健雄 呂俊復 劉青 (36)

兩類過熱器壁溫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初云濤 周懷春 梁倩 (40)

富集型燃燒器的原理與應用楊定華 呂俊復 張海 岳光溪 徐秀清 (45)

基于機組負荷-壓力動態模型的燃煤發熱量實時計算方法劉鑫屏 田亮 曾德良 劉吉臻 (50)

一種多層輻射能信號融合處理的新算法楊超 周懷春 (54)

《動力工程》2007年第6期Ei收錄論文 (27)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透平專委會2008年度學術研討會征文 (63)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征文 (116)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第八屆三次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代表工作會議在哈爾濱舉行 (141)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 期刊聯合征訂 (168)

投稿須知 (F0003)

《動力工程》 (F0004)

汽輪機和燃氣輪機

跨音軸流壓氣機動葉的三維彎掠設計研究毛明明 宋彥萍 王仲奇 (58)

噴霧增濕法在直接空冷系統中的應用趙文升 王松嶺 荊有印 陳繼軍 張繼斌 (64)

大直徑負壓排汽管道系統內流場的數值模擬石磊 石祥彬 李星 周云山 (68)

微型燃氣輪機向心透平的設計和研究沈景鳳 姚福生 王志遠 (71)

自動控制與監測診斷

基于Rough Set理論的典型振動故障診斷李建蘭 黃樹紅 張燕平 (76)

提高傳感器故障檢測能力的研究邱天 劉吉臻 (80)

工程熱物理

自然樣條型彎葉片生成方法及其在冷卻風扇中的應用王企鯤 陳康民 (84)

基于高速立體視覺系統的粒子三維運動研究張強 王飛 黃群星 嚴建華 池涌 岑可法 (90)

垂直管密相輸送的數值模擬蒲文灝 趙長遂 熊源泉 梁財 陳曉平 鹿鵬 范春雷 (95)

采用不等徑結構自激振蕩流熱管實現強化傳熱商福民 劉登瀛 冼海珍 楊勇平 杜小澤 陳國華 (100)

輔機技術

自然風對空冷凝汽器換熱效率影響的數值模擬周蘭欣 白中華 李衛華 張學鐳 李慧君 (104)

加裝導流裝置的凝汽器喉部流場的三維數值模擬曹麗華 李勇 張仲彬 孟芳群 曹祖慶 (108)

環境科學

臭氧氧化結合化學吸收同時脫硫脫硝的研究——石灰石漿液吸收特性理論分析魏林生 周俊虎 王智化 岑可法 (112)

基于鈣基吸收劑的循環煅燒/碳酸化反應吸收CO2的試驗研究李英杰 趙長遂 (117)

煤粉再燃過程對煤焦異相還原NO的影響盧平 徐生榮 祝秀明 (122)

高堿灰渣燒結反應的化學熱力學平衡計算俞海淼 曹欣玉 周俊虎 岑可法 (128)

直流雙陽極等離子體特性的研究潘新潮 嚴建華 馬增益 屠昕 岑可法 (132)

濕法煙氣脫硫存在SO3^2-時石灰石的活性研究郭瑞堂 高翔 丁紅蕾 駱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137)

選擇性催化還原煙氣脫硝反應器的變工況運行分析董建勛 李永華 馮兆興 王松嶺 李辰飛 (142)

能源系統工程

世界與中國發電量和裝機容量的預測模型史清 姚秀平 (147)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中采用獨立或整體化空氣分離裝置的探討高健 倪維斗 李政 (152)

通過聯產甲醇提高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的變負荷性能馮靜 倪維斗 李政 (157)

樺甸油頁巖及半焦孔結構的特性分析孫佰仲 王擎 李少華 王海剛 孫保民 (163)

含表面裂紋T型葉根應力強度因子的數值計算王立清 蓋秉政 (169)

600MW機組排汽管道內濕蒸汽的數值模擬石磊 張東黎 陳俊麗 李國棟 (172)

額定功率下抽汽壓損對機組熱經濟性的影響郭民臣 劉強 芮新紅 (176)

汽輪機排汽焓動態在線計算模型的研究閆順林 徐鴻 李永華 王俊有 (181)

扇形噴孔氣膜冷卻流場的大渦模擬郭婷婷 鄒曉輝 劉建紅 李少華 (185)

高速旋轉光滑面迷宮密封內流動和傳熱特性的研究晏鑫 李軍 豐鎮平 (190)

微型燃氣輪機向心透平的性能試驗鄧清華 倪平 豐鎮平 (195)

微型燃氣輪機表面式回熱器的應力分析張冬潔 王軍偉 梁紅俠 曾敏 王秋旺 (200)

鍋爐技術

大容量余熱鍋爐汽包水位的建模分析王強 曹小玲 蘇明 (205)

新型內直流外旋流燃燒器流場特性的研究周懷春 魏新利 (210)

汽包鍋爐蓄熱系數的定量分析劉鑫屏 田亮 趙征 劉吉臻 (216)

吹灰對鍋爐對流受熱面傳熱熵產影響的試驗研究朱予東 閻維平 張婷 (221)

自動控制與監測診斷

電站設備易損件壽命評定與壽命管理技術的研究 史進淵 鄒軍 沈海華 李偉農 孫堅 鄧志成 楊宇 (225)

ALSTOM氣化爐的模糊增益調度預測控制吳科 呂劍虹 向文國 (229)

應用諧振腔微擾法在線測量發電機的氫氣濕度田松峰 張倩 韓中合 楊昆 (238)

激光數碼全息技術在兩相流三維空間速度測量中的應用浦興國 浦世亮 袁鎮福 岑可法 (242)

應用電容層析成像法測量煤粉濃度的研究孫猛 劉石 雷兢 劉靖 (246)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鍋爐專委會2008年度學術研討會征文 (237)

《動力工程》 (F0004)

工程熱物理

油頁巖流化燃燒過程中表面特性的變化孫佰仲 周明正 劉洪鵬 王擎 關曉輝 李少華 (250)

高溫緊湊板翅式換熱器穩態和動態性能的研究王禮進 張會生 翁史烈 (255)

神華煤中含鐵礦物質及其在煤粉燃燒過程中的轉化李意 盛昌棟 (259)

環境科學

溫度及氧含量對煤氣再燃還原NOx的影響孫紹增 錢琳 王志強 曹華麗 秦裕琨 (265)

電廠除塵器的改造方案原永濤 齊立強 張欒英 劉金榮 劉靖 (270)

濕法煙氣脫硫系統氣-氣換熱器的結垢分析鐘毅 高翔 霍旺 王惠挺 駱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275)

低氧再燃條件下煤粉均相著火溫度的測量肖佳元 章明川 齊永鋒 (279)

垃圾焚燒飛灰的熔融固化實驗潘新潮 嚴建華 馬增益 屠昕 王勤 岑可法 (284)

填料塔內相變凝結促進燃燒源超細顆粒的脫除顏金培 楊林軍 張霞 孫露娟 張宇 沈湘林 (288)

灰分變化對城市固體垃圾燃燒過程的影響梁立剛 孫銳 吳少華 代魁 劉翔 姚娜 (292)

文丘里洗滌器脫除燃燒源PM2.5的實驗研究張宇 楊林軍 張霞 孫露娟 顏金培 沈湘林 (297)

鍋爐容量對汞富集規律的影響楊立國 段鈺鋒 王運軍 江貽滿 楊祥花 趙長遂 (302)

循環流化床內污泥與煤混燒時汞的濃度和形態分布吳成軍 段鈺鋒 趙長遂 王運軍 王乾 江貽滿 (308)

能源系統工程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的可靠性分析與設計李政 曹江 何芬 黃河 倪維斗 (314)

基于統一基準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效率分析劉廣建 李政 倪維斗 (321)

采用串聯液相甲醇合成的多聯產系統變負荷性能的分析馮靜 倪維斗 黃河 李政 (326)

超臨界直流鍋爐爐膛水冷壁布置型式的比較俞谷穎 張富祥 陳端雨 朱才廣 楊宗煊 (333)

60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水冷壁的選型及水動力研究張彥軍 楊冬 于輝 陳聽寬 高翔 駱仲泱 (339)

鍋爐飛灰采樣裝置結露堵灰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閻維平 李鈞 李加護 劉峰 (345)

采用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硝技術的600MW超超臨界鍋爐爐內過程的數值模擬曹慶喜 吳少華 劉輝 (349)

一種低NOx旋流燃燒器流場特性的研究林正春 范衛東 李友誼 李月華 康凱 屈昌文 章明川 (355)

燃煤鍋爐高效、低NOx運行策略的研究魏輝 陸方 羅永浩 蔣欣軍 (361)

130t/h高溫、高壓煤泥水煤漿鍋爐的設計和調試程軍 周俊虎 黃鎮宇 劉建忠 楊衛娟 岑可法 (367)

棉稈循環流化床稀相區傳熱系數的試驗研究孫志翱 金保升 章名耀 劉仁平 張華鋼 (371)

汽輪機與燃氣輪機

汽輪機轉子系統穩態熱振動特性的研究朱向哲 袁惠群 張連祥 (377)

直接空冷凝汽器仿真模型的研究閻秦 徐二樹 楊勇平 馬良玉 王兵樹 (381)

空冷平臺外部流場的數值模擬周蘭欣 白中華 張淑俠 王統彬 (386)

環境風對直接空冷系統塔下熱回流影響的試驗研究趙萬里 劉沛清 (390)

電廠直接空冷系統熱風回流的數值模擬段會申 劉沛清 趙萬里 (395)

考慮進氣預旋的離心壓縮機流動的數值分析肖軍 谷傳綱 高闖 舒信偉 (400)

自動控制與監測診斷

火電站多目標負荷調度及其算法的研究馮士剛 艾芊 (404)

轉子振動信號同步整周期重采樣方法的研究胡勁松 楊世錫 (408)

利用電容層析成像法測量氣力輸送中的煤粉流量孫猛 劉石 雷兢 李志宏 (411)

工程熱物理

氣化爐液池內單個高溫氣泡傳熱、傳質的數值模擬吳晅 李鐵 袁竹林 (415)

環境科學

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劑同時脫硫脫硝脫汞的實驗研究劉松濤 趙毅 汪黎東 藏振遠 (420)

酸性NaClO2溶液同時脫硫、脫硝的試驗研究劉鳳 趙毅 王亞君 汪黎東 (425)

濕法煙氣脫硫系統中石灰石活性的評價郭瑞堂 高翔 王君 駱仲泱 岑可法 (430)

煙氣脫硫吸收塔反應過程的數值模擬及試驗研究展錦程 冉景煜 孫圖星 (433)

不同反應氣氛下燃料氮的析出規律董小瑞 劉漢濤 張翼 王永征 路春美 (438)

循環流化床鍋爐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及其脫硝系統的研究羅朝暉 王恩祿 (442)

O2/CO2氣氛下煤粉燃燒反應動力學的試驗研究李慶釗 趙長遂 武衛芳 李英杰 段倫博 (447)

生物質半焦高溫水蒸汽氣化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趙輝 周勁松 曹小偉 段玉燕 駱仲泱 岑可法 (453)

蜂窩狀催化劑的制備及其性能評價朱崇兵 金保升 仲兆平 李鋒 翟俊霞 (459)

能源系統工程

基于Zn/ZnO的新型近零排放潔凈煤能源利用系統呂明 周俊虎 周志軍 楊衛娟 劉建忠 岑可法 (465)

IGCC系統關鍵部件的選擇及其對電廠整體性能的影響——(3)氣化爐合成氣冷卻器與余熱鍋爐的匹配高健 倪維斗 李政 椙下秀昭 (471)

IGCC電廠的工程設計、采購和施工成本的估算模型黃河 何芬 李政 倪維斗 何建坤 張希良 麻林巍 (475)

火電機組回熱系統的通用物理模型及其汽水分布方程的解閆順林 胡三高 徐鴻 李庚生 李永華 (480)

平板V型小翼各參數對風力機功率系數的影響汪建文 韓煒 閆建校 韓曉亮 曲立群 吳克啟 (483)

部分痕量元素在油頁巖中的富集特性及揮發行為柏靜儒 王擎 陳艷 李春雨 關曉輝 李術元 (487)

核科學技術

核電站電氣貫穿芯棒熱老化壽命評定技術的研究黃定忠 李國平 (493)

國產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鍋爐的啟動調試和運行樊險峰 張志倫 吳少華 (497)

900MW超臨界鍋爐機組節能方略初探李道林 徐洪海 虞美萍 戴岳 林英紅 (502)

循環流化床二次風射流穿透規律的試驗研究楊建華 楊海瑞 岳光溪 (509)

Z型和U型集箱并聯管組流動特性的實驗研究韋曉麗 繆正清 (514)

汽輪機和燃氣輪機

裂紋參數對葉片固有頻率影響的研究葛永慶 安連鎖 (519)

不同翼刀高度控制渦輪靜葉柵二次流的數值模擬李軍 蘇明 (523)

橢圓形突片氣膜冷卻效率的試驗研究李建華 楊衛華 陳偉 宋雙文 張靖周 (528)

自動控制與監測診斷

大機組實現快速甩負荷的現實性和技術分析馮偉忠 (532)

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前饋模糊-PI變槳距控制高峰 徐大平 呂躍剛 (537)

基于過程的旋轉機械振動故障定量診斷方法陳非 黃樹紅 張燕平 高偉 (54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綜合評價電站機組的運行狀態付忠廣 王麗平 戈志華 靳濤 張光 (548)

電站機組數據倉庫的建設及其關鍵技術蹇浪 付忠廣 劉剛 中鵬飛 鄭玲 (552)

撞擊式火焰噪聲信號的分形特性分析顏世森 郭慶華 梁欽鋒 于廣鎖 于遵宏 (555)

工程熱物理

冷卻風扇變密流型扭葉片設計方法及其氣動特性的數值研究王企鯤 陳康民 (560)

考慮進水溫度的蒸汽噴射泵一維理論模型李剛 袁益超 劉聿拯 黃惠蘭 (565)

雙排管外空氣流動和傳熱性能的數值研究石磊 邢蒼 李國棟 陳俊麗 (569)

輔機技術

600MW汽輪機組再熱主汽閥門閥桿的熱脹及其影響時兵 金燁 (573)

溫度和壓力對旋風分離器內氣相流場的綜合影響萬古軍 孫國剛 魏耀東 時銘顯 (579)

一種新型空氣預熱器及其性能分析李建鋒 郝峰 郝繼紅 齊娜 冀慧敏 楊迪 (585)

橫向風對直接空冷系統影響的數值模擬呂燕 熊揚恒 李坤 (589)

間接空冷系統空冷散熱器運行特性的數值模擬楊立軍 杜小澤 楊勇平 (594)

水輪機技術

減壓管狀態對混流式水輪機流場的影響梁武科 董彥同 趙道利 馬薇 石峯 劉曉峰 王慶永 (600)

環境科學

循環流化床O2/CO2燃燒技術的最新進展段倫博 趙長遂 屈成銳 周騖 盧駿營 (605)

海水煙氣脫硫技術及其在電站上的工程應用楊志忠 (612)

應用差分光譜吸收法監測SO2的固定污染源連續排放監測系統許利華 李俊峰 蔡小舒 沈建琪 蘇明旭 唐榮山 歐陽新 (616)

溶膠凝膠法制備CuO/γ-Al2O3催化劑及其脫硝活性的研究趙清森 孫路石 石金明 殷慶棟 胡松 向軍 (620)

N2氣氛下活性炭的汞吸附性能周勁松 王巖 胡長興 何勝 駱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625)

準格爾煤灰特性對其從電除塵器中逃逸的影響齊立強 原永濤 閻維平 張為堂 (629)

能源系統工程

中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電廠的經濟性估算模型黃河 何芬 李政 倪維斗 何建坤 張希良 麻林巍 (633)

上一篇: 電子專業職稱論文 下一篇: 教育孩子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 久久中文字幕无吗一二区 | 中文有码亚洲自拍偷拍 | 亚洲AⅤ片综合久久网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 天天视频黄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