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9: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糾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1護理質量的問題產科工作繁瑣、周轉率極高、產婦與新生兒均需觀察與護理,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病人來住院的時間、人數、病情都難以預料,這給工作人員產生一定的壓力,特別是晚夜班的護理人員一人當班時更為緊張。
1.1.2未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如三查八對制度及無菌操作制度。未能及時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不能及時發現產婦及新生兒的異常情況。
1.1.3專業知識缺乏及實際操作能力差如產婦及家屬提問不能正確作出回答及解釋,靜脈穿刺操作不能一次成功。判斷能力差、有異常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并報告醫生,如遇急、危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搶救。
1.1.4護理溝通技術欠缺①說話語氣生硬、面無表情、缺乏耐心、敷衍了事,使產婦及家屬認為護理人員缺乏醫德,服務態度差,無同情心。②各項護理操作前未作解釋,暴露性操作前未作任何遮掩工作,使產婦認為工作人員不尊重他人隱私權。⑧溝通缺乏技巧,不能把握有利時機,講話不注意分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1.2護理文書質量不過關
1.2.1護理記錄不及時、缺項、漏項、書寫時存在亂涂、亂刮、亂畫現象。
1.2.2護理文書記錄不真實、不整潔、內容公式化。
1.2.3急、危、重癥患者記錄不及時、不準確、不客觀、重點不突出,與醫生在醫療文件書寫時內容不一致。
1.2.4醫學法律法規意識淡薄、無自我保護意識。
1.3管理者工作的強制化,對護理人員工作缺乏贊同與認可
在我國,目前社會普遍存在著重醫輕護、護理人員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與收入相對不平衡。
1.4醫護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
1.4.1醫護人員向病人及家屬交待的病情與解釋不一致,導致患者及陪擴人員的不信任。
1.4.2由于醫生與護士技術上的差別以及詢問病史地點、時間不同,導致醫療文件書寫內容刁二一致。
1.5產婦及家屬的原因
1.5.1家屬對醫療護理與醫療環境期望太高,對產婦及新生√L發生的一些問題(包括生理現象)過于緊張。
1.5.2個別家屬及產婦素質較差,缺少社會道德,不尊重醫護人員,甚至亂罵、污辱護理人員。
1.5.3語言、年齡、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使護理糾紛埋下隱患。
2防范措施
2.1提高護理質量
2.1.1病人多工作繁忙時實行彈性制排班,適當增添班次,使護理人員做到忙而不亂、急而不燥。推廣實行整體護理模式,把握有利溝通時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1.2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加強三查八對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制度,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2.1.3嚴格護理文書書寫制度,遵照《湖南省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實施,做到舉證有據,保護護理人員的合法權益。
2.1.4提高業務水平,積極參加院內院外組織的各項學習,邀請權威專家、教授講授專科知識,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管理方案。每年選派技術職稱高、有責任心、上進心的優秀人員外出進修學習。對新調入、剛分配的工作人員實行崗前培訓,實行優化考核制度。
2.2強化護士的法律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組織全院護士學習相應的法律法規及護理文件書寫的規范化要求,使每個護士從根本上認識到護理文書的書寫是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的有利證據,也是保護自我的根本措施。
2.3管理者實行“人性化”管理,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重視護理工作,關心護士,對優秀事跡及優秀個人加以適當獎勵,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對有可能發生糾紛的病人有預見性,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盡可能滿足其需求,以盡可能化解醫療糾紛的隱患。
2.4加強醫護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以工作為前提,顧全大局,相互諒解,相互配合。
總結護患糾紛不僅影響了護患關系的和諧,也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了心理上的壓力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對醫院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護理糾紛的及時預防與解決有助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率,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醫院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發展: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分級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我國的分級護理制度由護理前輩張開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分為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4個級別。分級護理制度為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隨著現代護理理論的發展,以往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滯后,如:醫師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缺乏嚴謹性;分級護理要求缺乏可行性Ⅲ;收費標準與勞動價值不一致等。針對以上的問題,專家提議:護士決定分級護理的級別;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規范;借鑒國外的護理模式,制定新的分級護理方法,如建立因素型兒科患者分類系統等。針對目前存在的患者護理級別與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不吻合的矛盾,本研究嘗試借鑒日本的分級護理模式,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由醫生和護士共同制定護理級別。并在一所三甲醫院的4個病區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便利取樣的方法,選擇2008年5—8月在廣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外科、肝膽外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4個病區住院的普通成年患者223例,其中手術科室2個113例,非手術科室2個110例,不包括加強護理病房(ICU)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男68例,女43例,平均年齡46.19歲;對照組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齡47.43歲,兩組之間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研究方法
試驗組:借鑒日本的分級護理模式,將護理分為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兩部分。患者入院時,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下達觀察級別的醫囑,決定觀察的次數:一級觀察為15—30m/n巡視1次,用I來表示;二級觀察為每2h巡視1次,用2來表示;三級觀察為每日巡視至少3-4次,用3來表示。同時,責任護士通過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對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分。該量表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研究最多的一種評定ADL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包括排便控制、排尿控制、修飾、如廁、進食、轉移、步行、穿衣、上樓梯、洗澡等1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tJ,.t?。
總分60—100分為ADL一級。生活基本自理,用C來表示;60-41分者為ADL-“級,生活需要幫助,用B來表示;40分以下分者為ADL三級,生活需要很大幫助,不能自理,用A來表示。責任護士根據ADL的分級下達護囑,將醫囑的病情觀察級別和護囑的ADL分級相結合,得出1A,lB,1C;2A,2B,2C;3A,3B,3C9種護理級別,指導護士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患者住院后2—3d,責任護士再一次對患者進行ADL評分,如評分有變化,則以后一次評分為準并調整相應的護理措施。
對照組:按傳統的護理分級模式,醫生下達分級護理醫囑,護士執行。責任護士也對患者進行ADL評分,患者住院后2-3d,再一次對患者進行ADL評分,均不按ADL下護囑。
兩組患者均在住院后2-3d測24h內的直接護理時間,同時測定患者的直接護理項目與頻次,觀察員用秒表計時并記錄護理時間,計時從護士進入病室開始與患者交流時起,到完成直接護理操作離開患者時止。每個觀察員固定觀察并記錄1例患者24h內的直接護理時間。住院后1個星期,責任護士根據《基礎護理評價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分。并指導患者或家屬填寫《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并收回。
1.3觀察員和責任護士的選拔與分工
觀察員lO名,負責觀察、記錄護士為患者提供直接護理所需的時間。選拔畢業實習近1年的護生,經培訓和考核,熟悉并理解”直接護理項目和時間觀測表“的全部內容,并在培訓中能夠準確觀察記錄者為觀察員。責任護士4名,均為工作5年以上、護師以上職稱,能夠理解并熟練地運用Barthel指數量表評定患者的ADL水平,能準確地給予護囑并指導護士對患者進行護理,掌握測評工具的各項評分標準,理解并熟悉研究設計和方法,負責對觀察員的培訓考核,評定患者的ADL,指導護士對試驗組的患者進行護理,對患者的基礎護理進行評分,指導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表,以及在觀察測算工作中進行質量監督和指導。
1.4評價方法
選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直接護理時間、基礎護理質量做為衡量護理質量的標準。以《基礎護理評價標準)<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直接護理項目和時間》為測評工具。其中,‘基礎護理評價標準》采用《醫院臨床護理質量安全評審指南》中的標準,共有11項,滿分50分。《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采用對我國臺灣大學醫院住院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修訂的問卷調查表,包括20個條目,分為人院介紹、健康評價、責任心、服務態度、圍手術指導及總體評價7個維度,問卷總體的內部一致性效度Crobach''''sOt為0.903。自行設計《直接護理項目和時間》,根據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理論[16],將患者的基本護理需求分為生命體征、飲食與排泄、清潔、活動、給藥等共l0項內容。根據臨床實際,依照直接護理的定義,即任何需要直接與患者接觸或需患者在場方能進行的操作,將這10項基本護理需求所涉及的直接護理操作項目一一列出,設計出直接護理項目表,并由臨床護理專家進行評價修改。
1.5統計學方法
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13.O統計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為t檢驗和X2檢驗。
二、結果
兩組組間和組內護理得分、直接護理時間和滿意度的比較。
兩組相同護理級別之間直接護理時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不同護理級別之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一級護理不同ADL之間的直接護理時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不同病情觀察級別之間的滿意度、直接護理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一級病情觀察,不同ADL之間的直接護理時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相同的病情觀察級別,不同的ADL之間的直接護理時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3.1現行分級護理制度的缺陷
對照組不同護理級別之間的基礎護理得分和滿意度無差異;對照組一級護理的不同ADL患者,直接護理時間、基礎護理得分均無差異,說明現行分級護理級別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并沒有得到護士相應的護理。
醫囑護理級別和ADL分級的護理效果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研究觀點相同。在臨床中很多醫生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都下一級護理醫囑,實際上這部分患者只需要提供生活護理,并不需要15-30rainl次的病情觀察。由此造成了分級護理與病情不相符。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導致護理質量的下降。醫生按疾病診斷,從醫療的角度提出護理級別,與護理專業要求護士所做到的護理服務不相適應,使現行的分級護理級別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3.2醫護共同制定分級護理級別能體現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把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分開,由醫生決定病情觀察頻數,護士根據ADL評分結果決定生活護理級別,從而解決了分級護理級別與患者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之間不相符的矛盾。
楊潔也建議借鑒日本的護理模式將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分開。試驗組不同病情觀察級別之間,以及一級病情觀察、不同ADL之間的直接護理時間和滿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醫護共同制定的分級護理級別能反映患者的病情,體現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的患者,得到的直接護理時間也不同。病情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的患者,護士給予的直接護理時間越長,和患者相處的時間越多,溝通和交流增加,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兩組直接護理時間、滿意度、基礎護理評分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醫護共同制定的分級護理級別能增加患者的直接護理時間,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人員配置合適的前提下,能使護士的時間分配更加合理,病重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能夠得到護士更多的照顧。由醫生決定病情觀察級別也很合理。因為醫生從接診、檢查、詢問病史到診治治療,整個過程對患者的情況都非常了解,對術中情況及潛在的病情變化等要比護士了解得多。責任護士運用Barthel指數量表評定患者的ADL水平,并下達生活護理的護囑,能夠促使護士從過去的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個性化服務,同時能夠激勵護士不斷地學習,提高專業素質,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護士應該參與分級護理決策,且參與方式是醫護合作,這不僅能發揮護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增強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而且能促進護理專業自主性的發展。對于該由什么職稱的護士來下護囑,**建議,護囑應由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士通過護理程序來確定、實施并評價。以避免護囑所存在的缺陷。
綜上所述,醫護共同制定的分級護理級別符合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實際情況,能反映患者的需求,同時還能體現護士的專業特征和價值,也為臨床分級護理改革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考文獻
[1]孫囊萍。病人人院和出院的護理[M]//段磊。護理學基礎。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叫:141—142.
[2]霍麗杰。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護理雜志。2003.20(1):77-78.
據統計,婦產科護理的大多安全隱患事故的發生,是因為沒有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相關操作流程執行,導致了不合理操作的發生,進而引發了醫療事故。因此,嚴格規范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是減少甚至避免醫療事故發生的根本。
1.2環境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生活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水污染,空氣污染等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疾病開始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婦產科的醫護人員會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患者的體液和血液,以及X光線和各種化學消毒劑等,同時要長期與患者及其家屬打交道,處于這種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護理安全隱患。例如,吸入高濃度的麻醉廢氣有可能會導致妊娠期婦女的自然流產,而且可能會引起氟化物中毒,增加了不孕率。另外,婦產科的患者比較多,陪護人員也多,人流量大,出入頻繁,病床間隔距離小,病室內沒有進行定時的通風消毒,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感染發生的原因。病區的安全防護措施的不完善也是護理安全隱患的原因之一。
1.3護士的原因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患者對護理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醫患之間若缺少溝通會造成患者和護理人員關系矛盾重重,不利于患者的修養和康復,同時也給護理人員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現代醫護管理要求護士應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在工作中,不僅具備醫療的基礎知識,而要有一定的應急和社交知識,以便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消除其顧慮和緊張。有的護士主動服務意識不強,對患者冷淡,解釋不到位,回答問題語氣生硬也是導致糾紛之一;操作環節中忽視患者的監督,不注重將操作關鍵環節完全展示在患者面前,使患者認為無菌操作不嚴格,容易發生護理糾紛事件。個別護士缺乏安全意識,如對緊張暈針的患者,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無法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容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
2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
2.1病人的因素
近年來醫療體制的改革,以及醫療費用的不斷增長,導致病人經濟意識的加強。再加上個別病人缺乏相關知識,出現了大量因為醫療收費問題誘發的護理糾紛。病人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對醫務人員的服務要求日益提高,對醫療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應有的認同,對醫療衛生職業具有的分險水平高、風險復雜、風險不確定和風險后果嚴重的特點不夠了解。疾病轉歸的復雜性及醫療行為的高風險性決定了醫療不可能包治百病,病人及家屬治病心切,對醫療的期望值過高,對實際醫療結果不滿時,就會產生各種猜測即對醫護人員不再信任,投訴與不滿隨之而產生。而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醫方服務觀念、服務行為沒有因為當前社會對醫療、護理服務質量期望的提升而改變,也有少數病人及家屬道德水平低下,不講就醫道德,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找各種理由造成糾紛。
2.2護理人員因素
護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換位思考和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疏忽大意。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及超負荷、高風險工作使得護士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或詳盡解答,這些都有可能在情緒上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滿,成為護患糾紛的隱患。另一方面,護士法制觀念淡薄,忽視病人權益。病人維權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把自己看成是醫療過程中一個特殊的消費者,要求享有公民應有的知情權和同意權,對自己的病情、檢查、用藥、治療費用等都要十分了解的,一旦這些權益得不到保障或解答不滿意時,就會引起糾紛。而與之相比,護士的法律意識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護理的要求,對一些可能容易引起的護患糾紛認識不足,特別是面對新形勢下的舉證倒置,又認識不清,對由違規行為引起的嚴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認識,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護患糾紛也日趨上升。
3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3.1建立完善護理工作制度同時加大執行力度
完善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實施科學管理,確保規章制度的執行能夠保證護理質量。同時應當大力加強相關的教育宣傳工作,運用報刊、宣傳欄等進行規章制度的知識普及,讓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意識到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護士要有高度責任心,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嚴格執行護理查對制度防止操作有誤。如執行口頭遺囑時,護士必須復誦一遍,醫生確定無誤后方能執行。妥善正確的安置,防止摔傷、壓傷病人,合適的保證病人安全舒適,對使用止血帶的病人,要嚴格記錄并控制使用時間。3.2環境衛生的管理對醫院感染進行管理已經成為重要的內容,減少醫院感染率、縮短病程、減少醫源性傷害,已經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制定嚴格消毒隔離制度,污物、污水、醫療廢棄物等管理制度,防范醫院有害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婦產科病房要求環境清潔,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寬敞,陳設簡單實用,地面光滑,不吸塵,排水系統良好,每周清潔消毒,徹底終末消毒或滅菌。對探視的人員進行管理,只許一個健康人探視,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間,禁止探視,樹立個人的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探視、陪伴與疾病的關系,防范醫院感染的發生。
3.3推行人性化護理,有效溝通
護士用禮貌、親切的語言與病人交流,正確引導病人認識病情,及時主動了解病人心愿,用微笑向病人傳達關愛,同情,友情之心,“您好,請坐下”等禮貌用語就讓患者暖到心窩,能減輕患者的緊張或恐懼感,給與鼓勵或支持,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對語言不通聽力障礙的病人采取手勢等身體語言促使病人合作,活動受限的病人不能強拉搬以免增加疼痛;意識不清需專人守護以免墜床。產后要及時回訪以了解護理效果,關心病人的康復情況,使病人及家屬感覺到處處有親人關心的溫暖。
目前對無內出血或僅有少量內出血、無休克、病情較輕的非破裂性輸卵管妊娠患者,尤其是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取藥物保守治療。目前首選甲氨蝶呤(MTX)。MTX殺胚迅速,簡單易行,療效確切,副作用小,亦不增加以后妊娠的流產率和畸胎率。由于治療方案的特殊性,對相應的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本科2005年7月~2006年3月異位妊娠住院患者共31例,年齡22~38歲,孕1~4次,其中1次6例,2次12例,≥3次13例。均有停經史和盆腔包塊且包塊<4cm,有陰道流血并伴有一側下腹隱痛,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56~2000mmol/ml。入選標準:(1)無藥物治療的禁忌證;(2)生命體征穩定,無活動性腹腔內出血;(3)盆腔包塊<4cm;(4)無胎血管搏動;(5)血β-HCG<2000mmol/ml;(6)輸卵管妊娠未發生破裂或流產;(7)肝腎功能及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正常;(8)要求并同意保守治療或保留生育功能并簽字者。
1.2治療方法將MTX0.4mg·kg-1·d-1溶于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5d為1個療程,給藥期間應檢測β-HCG及B型超聲嚴密監護。如用藥后14dβ-HCG呈下降趨勢并連續檢測3次均為陰性,癥狀緩解或消失,包塊縮小為有效;若β-HCG不降或反而升高,癥狀不緩解或反而加重為無效,若有內出血應考慮急診手術治療。如血HCG下降慢,盆腔包塊縮小不理想,可間隔14d后行第2療程。
1.3療效評價用藥3d后B超檢查胚囊萎縮,2次檢查血β-HCG值明顯下降,陰道出血減少,腹痛減輕,計為有效。
1.4治療效果住院觀察10~20d,藥物治療后B超顯示胚囊萎縮29例,1例血β-HCG由治療270mmol/ml上升至治療后的460mmol/ml,B超檢查盆腔包塊增大,剖腹探查為輸卵管壺腹部妊娠。1例自覺腹痛難忍要求手術,術中見胚胎死亡,但內出血約500ml。
1.5副反應31例患者中治療期間有腹痛者16例,輕度惡心及胃部不適10例,停藥后癥狀均消失。
二、護理
2.1一般護理需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生命體征,尤其應注意陰道出血量與腹腔內出血量的比例。護士應告之患者病情發展的一些指征,如出血增多、腹痛加劇、墜脹感明顯等,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給予相應處理。若患者出現腹痛、陰道出血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醫師,同時做好輸液、輸血及腹部手術的準備工作。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突然變化及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如用力排便),從而減少異位妊娠破裂的機會。注意外的衛生。護士應指導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富含鐵的物質,如動物肝臟、魚肉、豆類、綠葉蔬菜及黑木耳等,以促進血紅蛋白的增加,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2.2用藥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治療計劃,包括用藥的目的、方法、副作用等,使患者消除恐懼心理,同時配合醫師行相關輔助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β-HCG、B超等。(1)腹痛癥狀:用藥后最初3d出現輕微的下腹墜脹痛,可能和MTX使滋養細胞壞死、溶解,并與輸卵管管壁發生剝離,輸卵管妊娠流產物流至腹腔刺激腹膜有關。如腹痛加劇須及時報告醫師,做好術前準備;(2)注意觀察陰道流血及陰道排出物情況:滋養層細胞死亡后,不能支持子宮蛻膜組織的生長而出現陰道流血,特點為陰道流血呈點滴狀,量不多,色呈深褐色。只有腹痛而無陰道出血者多為胚胎繼續存活,腹痛伴陰道出血或陰道排出蛻膜通常第4d出現點滴狀陰道流血。
2.3心理護理異位妊娠者隨時有胚囊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可能,且大多數患者對MTX治療異位妊娠不了解,表現為緊張和擔心,甚至持懷疑態度。符合適應證且主動要求保守治療者,因懼怕手術而產生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尤其是未生育者心理壓力大,擔心異位妊娠影響生育。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者說明MTX保守治療可避免手術創傷及腹腔干擾,方法簡便,毒副作用小,成功率高,有保留生育功能等特點。同時應詳細交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誠相待,因人施護,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順利完成治療。
2.4不良反應的護理副反應:(1)胃腸道反應,包括口腔炎、口唇潰瘍、咽喉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2)肝功能損害;(3)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口腔潰瘍是患者不良反應的首發體征,可用亞葉酸鈣解毒,本組中治療期間出現腹痛者16例,輕度惡心及胃部不適10例,停藥后癥狀均自行消失。
2.5出院指導注意會衛生,減少盆腔炎的發生;再次妊娠宜在半年后;禁性生活1個月,加強營養;每月門診復查1次,以了解包塊和游離液吸收情況;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用藥3~4個月后行輸卵管碘油造影,以了解輸卵管通暢情況。
三、討論
MTX為一種對滋養細胞腫瘤高度敏感的化療藥物,可抑制滋養細胞增生,破壞絨毛,使胚胎組織壞死、脫落、吸收,故殺胚作用肯定。使用藥物治療能使異位妊娠組織完全溶解,無管壁損傷,避免因手術造成的瘢痕及周圍組織的黏連,且操作過程簡便易行,痛苦少,大大減少了醫療費用。但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和用藥方法,積極配合醫師密切觀察病情,給予正確的用藥護理和心理護理,及時處理不良反應,嚴密觀察異位妊娠癥狀緩解情況,是取得治療成功的關鍵。
2討論
2.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成立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物品清點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消毒隔離制度、三查七對制度[2]、器械管理制度、器械物品保養制度等,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做到有理有據、賞罰分明,以此增強護理人員責任意識,預防護理糾紛的發生。
2.2加強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知識維護醫院正常權利。手術室管理者應有計劃、有目的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并結合醫療法規教育和操作訓練,嚴格考核。及時糾正平時和常規護理中不合理操作,嚴格按照工作常規辦事,以免差錯事故造成各護理人員相互推脫。
2.3加強風險意識教育工作加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教育工作,制定完善可靠的風險教育計劃,定期組織風險教育工作,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提高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及時發現異常問題有效處理。指導護理人員正確認識工作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并掌握應急處理對策。
2.4增強護士責任意識,嚴格履行崗位職責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工作,使護理人員明確患者權利,掌握護理職責、義務及質量標準。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護理責任從送入手術室到送出病房,根據手術依據逐項查對,了解患者術前情況及全身皮膚情況,術前準備充分。術中不要說無關緊要的話,妥善保管手術器械、物品和標本,認真登記并查對。手術物品管理中,醫生、護士責任缺一不可,做好手術物品管理工作。
2.5增強護理工作期間糾紛處理能力手術室工作具有較高的專業性,需要手術室人員掌握較高的專業技能,護理人員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及業務素質,如處理一些較為特殊存在傳染性手術,如艾滋病、HBsAg陽性患者,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準備充足,不可大意。若手術患者同一時期出現成批類似感染患者,手術室需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護理人員應熟悉各種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操作規范等,以免操作不恰當給患者帶來嚴重影響。且護理人員應以熱情、友好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交流,積極解決患者疑問,與患者和家屬隨時溝通,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避免發生護理糾紛。
分級護理由醫生決定,通過醫囑再由護士實施。其優點是能統一患者的護理要求和診療計劃。但是,實踐證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醫療專業課程中無護理學的內容,絕大多數醫學生不甚了解分級護理制度的適應癥及具體要求,年輕臨床醫生,也對此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確定護理級別不能嚴格掌握適應癥。如一些病情不危重,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本需一級護理,而醫生則按二級或三級護理處理;有些不需要一級護理的病人,醫生為了表示負責或人際關系而按一級護理處理。據1992年8月17日對我院10個科室448例住院病人統計,其中一級護理157人,最多科室34人,最少5人,平均巧.7人。而晚夜班僅1名護士,按一級護理的要求是無法付諸實施。醫生也從不檢查分級護理的實施情況。護士因力不能及,也就習以為常,結果是分級護理對部分病人只是一種形式,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應當改革。
2護理工作量和編制的問題
根據《護理管理學》對分級護理內容及所需時間的計算,1名病人實施一級護理需4.5小時/日,二級護理2.5小時/日,三級護理0.5小時/日。我院現有床位600張,實際收住病人800張,全院共有護士354人,按1992年8月17日調查的情況。見附表。從附表可見,8月17日一級護理病人157人,占當天住院病人總數的35%,按護理1名一級護理病人需4.5小時計算,共需706.5小時,按1名護士日工作8小時,僅此一項需88.3名護士,而當日值班護士總數僅77名,即使全部投入一級護理工作也無法完成。所以尚有二級護理病人180名,三級護理病人nl名,要完成448名病人的各級護理任務需要151.5名護士,顯然現有131名護士很難適應分級護理制度的需要。護理人員缺編原因:①護士既要從事繁忙的臨床護理工作,又要擔負家務勞動,由于長期勞累,健康狀況欠佳,影響出勤率。②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科室越分越細,對護理人員需求也相對增加。③隨著診療設備的更新和增加,如CT、高壓氧倉等,都需配備一定數量的護士,無形中使臨床護士更缺編。
3分級護理制和病人需求的問題
隨著護理科學的發展,護理工作不僅限于執行醫囑,而且強調實施整體護理。要求護士詳細了解每位病人現有的或潛在的健康間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而分級護理制則比較簡單的把病人的護理要求固定在四級護理水平上,就很難完成病人的個體需求。
4分級護理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軍隊醫院住院患者的分級護理等級,是由醫師根據《中國人民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以下簡稱《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等級設特級、一、二、三級護理并分別設統一標記,由護士根據護理等級所對應的臨床護理要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為了解軍隊醫院患者的各項護理服務要求與患者的護理等級、護士所付出的勞動強度、時間以及護理服務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級護理與“以人為本”護理服務是否相適應,我們對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制度相關內容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對3個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并進行量化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服務提供較為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提供全面、系統的臨床護理服務。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11個病區,包括創傷骨科中心、內分泌兒科、消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內科、腫瘤科、泌尿外科,發放調查表71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8.03±9.99)歲。文化程度:大專1名,本科51名,碩士11名。職稱:醫師19人,主治醫師25人,副主任及主任醫師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時選取以上11個病區的住院患者(≤6歲的患者、ICU及特級護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齡7~86歲,平均年齡(41.98±15.0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分級護理內容認知調查表,共17項分3個等級,對63名住院醫師知曉《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問卷信度為0.79,效度為0.80。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和醫師共同對以上11個臨床科室當日、次日2d內按醫囑確定為一、二、三級護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術及病情變化改變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逐個登記(醫囑護理等級);其次,根據《常規》中的護理分級依據,評估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標準護理等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2],進行3等級10大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按Barthel指數進行記分。
1.3評定標準
根據《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判定護理等級。一級:重癥、大手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需一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0分者;二級:病情較重或重病恢復期,有功能障礙,年老體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賴,需二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1~60分者;三級:病情較輕或康復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數記分>60分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
2結果
2.1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情況(見表1)
被調查的63名住院醫師在校期間接受護理等級教育者僅有20人,占31.75%。
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3種護理級別方法判定等級后,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56.484,P<0.01;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525,P>0.05;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83.859,P<0.01。
3討論
3.1分級護理制度是進行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3]。《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明確規定了各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要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人們對享受高品質和保護其個人權益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機構來講,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制約著醫院的發展和競爭力,而護理工作的獨特性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在醫院整體服務滿意率中占據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有力保證。
3.2提高醫師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是落實分級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
以醫囑形式下達的分級護理,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內容,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病情有所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調查資料顯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提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并未全面系統地學習其內容;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常規》中規定一級護理的患者應絕對臥床,生活上完全依賴護理即完全由護士護理,但醫囑護理分級中完全依賴護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賴護理者為76.19%,不依賴護理即讓一級護理患者自理生活者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醫囑護理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為0,被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分別占25.53%和26.60%;醫囑護理級別與標準護理級別和Barthel指數分級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實施及要求掌握不確切,從疾病診斷及醫療的角度出發,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不但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出現護理收費的不合理,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和分級護理質量落實[5],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與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的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因此,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
3.3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內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作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能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上的自[6]。調查顯示:以病情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患者實際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應補充并完善其內容。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監測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需要的護理程度,但未包括醫囑所含有的大量治療工作[2]。本組資料中,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記分法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以上兩組級別護理評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對護理的依賴程度。分級護理等級存在的差異性,由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程度不同所致,兩者判斷方法應互為補充和完善,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手術前后或病情變化時,用Barthel指數記分法對其生活自理缺陷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量化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反饋信息,及時更新護理側重點,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達到最有效的護理,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
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患者的知情權與隱私權是醫患關系中的兩項重要的基本權利。不過,在醫療過程中,患者知情權與隱私權的行使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困難和沖突。事實上,權利與權利的沖突不僅是司法實踐中法官們所遇到的難題,同時,它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一、知情權概述
(一)知情權是什么
知情權(righttoknow)又稱為了解權或知悉權。就廣義而言,是指尋求、接受和傳遞信息的自由,是從官方或非官方獲知有關情況的權利;就狹義而言則僅指知悉官方有關情況的權利。知情權的法律根據是憲法,也就是說,知情權是公民的憲法性權利。首先在憲法中明確規定這一權利的則是1949年實施的聯邦德國基本法,該法第5條中規定,人人享有以語言、文字和圖畫自由發表、傳播其言論的權利并無阻礙地依通常途徑了解信息的權利。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知情權主要包括真實病情了解權、治療措施和治療方案知悉權、醫療風險知情權、醫療費用知曉權等,確立和保護患者的知情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醫療關系中的體現,是患者“有效承諾”的前提,有利于患者主體地位的確立,也有利于規范醫患雙方的關系。
(二)患者享有哪些知情權
那么,患者享有哪些知情權?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1,基本信息了解權;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情況;2,醫療風險知情權;患者有權知道醫師擬定給自己實施的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適應癥、禁忌癥、并發癥、療效、危險性、可能發生的其它情況;3,治療措施和治療方案的知悉權和選擇權;患者有權同意或者拒絕進行醫師擬定的檢查、治療方案,在有多種治療器械或多個治療方案時,有選擇權。4,其他權利:醫療費用知曉權;患者有權知道醫院診療秩序和規章制度;知道看病時應尊重醫護人員診治權;知道自己進行特殊檢查和手術應該履行的簽字手續;知道發生醫療糾紛應當依法解決的相關程序。我國現行的《醫療事故條例》中明文規定了“病人有知情權”,病人有權要求充分了解病情與一切醫療措施。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醫生尚不理解,未予重視。這也是現時醫療糾紛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醫師在知情權保護中的義務
關于患者的知情權,《執業醫師法》第22條明確規定: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是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履行的義務。由此可知,患者由對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措施享有知情權,相應的鏈接上了醫師對患者的告知義務。即醫師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履行向患者進行告知的義務;有經患者同意后才可進行相關檢查、治療的義務;有解答患者對告知相關問題的義務;有告知避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的義務;在不宜或者無法向患者告知的情況下,有向患者近親屬或其它法律規定的關系人進行告知的義務。
但是,醫師在對患者履行告知義務的時候,也要適度,要注意避免不利后果。《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第10條中明確規定,對按照有關規定需取得患者書面同意方可進行的醫療活動(如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手術、實驗性臨床醫療等),應當由患者本人簽署同意書。患者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應當由其法定人簽字;患者因病無法簽字時,應當由其近親屬簽字,沒有近親屬的,由其關系人簽字;為搶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近親屬、關系人無法及時簽字的情況下,可由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的負責人簽字。同時,根據法律規定,為避免因手術簽字而給患者造成不良影響,上述規范還規定,因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不宜向患者說明情況的,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患者近親屬,由患者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并及時記錄。無近親屬的或者患者近親屬無法簽署同意書的,由患者的法定人或者關系人簽署同意書。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臨時變更手術內容或方式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仍應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在患者無法行使該項權利時,應及時征得患者家屬的同意。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在醫療過程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執業醫師法也有此規定。這包含兩層含義:首先,醫院必須確保患者的知情權;其次,醫院確保患者知情權應當注意方式,避免不利后果發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醫護人員可選擇適當的時機或方式,以避免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和康復產生不良的影響,或向其近親屬介紹病情,視為對患者知情權保護的延伸。
二、醫療糾紛概述
(一)對醫療糾紛的法律界定
醫療糾紛是醫療機構因醫療過失致患者損害這一領域的民事賠償訴訟。根據我國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醫療糾紛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因為醫療事故侵權行為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另一類是非醫療事故侵權行為或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雖然這兩類案件都與醫療行為有關,但發生的原因不同,前者致害的原因是以發生醫療事故為前提,后者致害的原因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行為過失。
(二)目前醫療糾紛的原因
1、醫務人員方面的原因
1.1醫務人員法制觀念薄弱,缺乏服務意識,在具體工作中表現為嚴重的不負責任,擅離職守、的情況造成病員不良后果,雖然只占醫療糾紛中較小部分,但對整個醫療衛生行業造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
1.2醫務人員專業不精、操作不當,出現漏診、誤診、誤治,在醫療糾紛中占有較大比例。
1.3醫院管理不善,如:病房地面太滑引起患者跌倒、滑倒,對煩躁患者管理不善而導致墜床,等等。
1.4醫療單位服務態度差:醫務人員解釋病情缺乏耐心,和患者溝通交流不夠,引起患者的誤會和不滿。
1.5還有一些不具備大型、復雜、疑難手術條件的醫院在不具備必要的儀器、設備以及相當業務素質的醫務人員的條件下,盲目開展業務引起的醫療糾紛,等等。
2、病員及其家屬方面的原因
2.1病人及其家屬缺乏醫學知識
2.2病員及其家屬在治療前存在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期望,忽視了醫學本身的復雜性和風險性,當出現與自己預期結果不同的結果時,就認為醫務人員有過失,從而引起糾紛。
2.3也有極少數病人及家屬是由于為了滿足某種私欲無理取鬧,故意挑起糾紛的情況。
(三)醫療糾紛的司法處理
1、醫療糾紛的司法處理機制——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規定,將通常情形下本應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一般是原告)就某種事由不負擔舉證責任,而由他方當事人(一般是被告)就某種事實存在或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該方當事人不能就此舉證證明,則推定原告的事實主張成立的一種舉證責任分配制度。在一般證據規則中,“誰主張誰舉證”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而舉證責任的倒置則是這一原則的例外。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稱《規定》)9月份正式實施,其中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回顧《規定》實施以前,由于醫療過程技術性強,信息不對稱,患者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處于不利地位的,在醫療糾紛案件中勝訴者很少,于是醫患沖突在近年愈演愈烈。《規定》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患者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權利得到了法律的切實保護。
2、對醫療糾紛的司法處理機制的意見
不過,也有人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會增加醫療機構的責任,導致醫生趨利避害,影響了醫務人員對醫學新知探索的積極性。這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容易存在,醫生們由于對責任的畏懼,防止異常情況的出現,于是對患者的各種身體檢查蜂擁而至。加之醫生不輕易確診,凡事都打太極,這個說“可能”,那個說“大概”,使患者在面對高額的結賬單后對自己的病情仍然是一頭霧水,其利益并沒有受到真正的維護。這樣,最終的受害者還是病患者。總而言之,給予醫生多大的“自由裁量權”越來越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需要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的醫療道德,還要使其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和操作規范,同時醫務人員還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而現實生活中醫療糾紛的矛盾有著復雜的原因,某些醫學上的未知難題,就是醫生也很難說清楚。單靠法律是不能全部解決的,它既有社會的原因,又有科學技術的原因,使得審判人員在審理此類醫療案件時遇到很多困難。為改進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公平解決醫療糾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2種提升審判人員對醫療糾紛案件的司法認知能力上進行改進:
(1)統一醫療案件的審理法官,即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統一由具備醫學專家資格的審判員來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2)若統一醫療案件中的審理法官難以實施,則可以統一醫療案件中的人民陪審員,即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統一由具備醫學專家資格的人民陪審員來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三、患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患者知情權屢屢被侵犯,因患者知情權得不到保障而引起的醫療糾紛日益增多。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那么,患者的知情權究竟應該由誰來保障呢?
(一)為何患者的知情權會被侵犯?
患者的知情權被侵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缺乏足夠的醫學知識,患者通常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做哪些檢查以及用什么藥,都由醫生決定,而患者多半是無條件服從的。與此同時,人們有病都喜歡往大醫院擠,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而這些大醫院的醫生們一天接診患者至少幾十名,根本沒時間給患者詳細解釋病情、治療應該注意的事項等問題。來看病的患者往往是排了大半天的隊,最后卻被醫生三言兩語給打發了,致使不少患者糊里糊涂地看病,糊里糊涂地交錢。第二,患者的知情權被剝奪,專家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其他因素。首先在心理上,醫生有著下意識的“隱瞞”基礎——由于雙方在信息上存在著強烈的不對稱關系,使醫生的隱瞞變得輕而易舉。同時,在目前醫療管理的有關法規中,對這種隱瞞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處罰。除非是治療方案失敗、病人疾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而引起醫療糾紛,病人即使是花費極大代價換來病愈,也會因為病情的緩解而缺少追究的意識,無形中給這種“隱瞞”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一個人在患病的狀態下,其主觀判斷力會相應地下降,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也會加重,既有強烈的恐懼,也會對醫生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在這種心理優勢下,醫生們的“隱瞞”行為便變得太容易實現了。有的醫生把患者當作門外漢,認為即使告訴他們也不能理解,“說了等于白說。”有時甚至連治療方案都沒有告訴患者或家屬。廣州某三甲醫院有一案例:患者是在手術的前一天,才從主刀醫生遞給他的“手術同意書”中得知實施該手術的風險。至于治療的細節,包括檢查、治療、藥品等項目,患者根本無從知曉每個項目的來龍去脈和具體緣由。至于需要多少治療費用,需要治療多長時間,患者更是“一問三不知”。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醫生與患者缺乏有效的溝通,患者治療時總覺得自己很被動,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茫然無頭緒,只能任由醫生“擺布”。還有一些醫生則出于對病人的反復詢問和舉棋不定感到不耐煩;此外,也有醫生提出“讓病人知道得太多,也許會因其不接受而錯失治療時機”。患者的知情權就在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被剝奪了。
(二)完善對患者知情權法律保護的幾點建議或改革的方向
1、應進一步完善各種制度規范;
如果知情權僅僅限于對憲法的解釋或者是一般性、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上升為具體化的制度,那么它仍然是一種抽象性的權利,在了解權、選擇權、請求權等方面的作用亦無從實現。要真正使其得到保障就必須使其具體化,制定醫療公開的制度,確立公開化的原則,明確知情權的對象,公民行使知情權的程序以及對知情權的限制等。
醫方制度不夠完善,管理不夠規范。醫療人員對患者的病案記錄是客觀反映整個診療過程的原始資料,其書寫應當慎重準確。而部分案件在質證中所反映出的病案書寫不規范以及涂改、補記、漏記等現象較多,這些病案資料在診療過程中又實行由醫院方單方保管,患者一旦發現涂改等現象,就會認為有暗箱操作和弄虛作假之嫌,就會對醫院辯稱的理由產生懷疑。在醫療器材方面,鋼釘斷裂等問題多年持續發生,是質量不好、安裝不當還是患者未按醫囑休息?這是爭論已久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一些鋼釘斷在患者骨內,甚至是椎體內,確實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和擔憂,醫院應加強對鋼釘質量的把關和解決技術上一些問題。無論是患者知情權的落實還是同意權的履行,我國醫方都做得不夠,醫方沒有下功夫去琢磨。目前,“同意權的實施是患者的權利還是患者家屬的權利”?
軍隊醫院住院患者的分級護理等級,是由醫師根據《中國人民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以下簡稱《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等級設特級、一、二、三級護理并分別設統一標記,由護士根據護理等級所對應的臨床護理要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為了解軍隊醫院患者的各項護理服務要求與患者的護理等級、護士所付出的勞動強度、時間以及護理服務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級護理與“以人為本”護理服務是否相適應,我們對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制度相關內容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對3個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并進行量化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服務提供較為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提供全面、系統的臨床護理服務。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11個病區,包括創傷骨科中心、內分泌兒科、消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內科、腫瘤科、泌尿外科,發放調查表71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8.03±9.99)歲。文化程度:大專1名,本科51名,碩士11名。職稱:醫師19人,主治醫師25人,副主任及主任醫師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時選取以上11個病區的住院患者(≤6歲的患者、ICU及特級護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齡7~86歲,平均年齡(41.98±15.0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分級護理內容認知調查表,共17項分3個等級,對63名住院醫師知曉《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問卷信度為0.79,效度為0.80。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和醫師共同對以上11個臨床科室當日、次日2d內按醫囑確定為一、二、三級護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術及病情變化改變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逐個登記(醫囑護理等級);其次,根據《常規》中的護理分級依據,評估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標準護理等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2],進行3等級10大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按Barthel指數進行記分。
1.3評定標準
根據《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判定護理等級。一級:重癥、大手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需一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0分者;二級:病情較重或重病恢復期,有功能障礙,年老體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賴,需二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1~60分者;三級:病情較輕或康復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數記分>60分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
2結果
2.1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情況(見表1)
被調查的63名住院醫師在校期間接受護理等級教育者僅有20人,占31.75%。
2.2護理級別評估情況(見表2)
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3種護理級別方法判定等級后,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56.484,P<0.01;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525,P>0.05;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83.859,P<0.01。
3討論
3.1分級護理制度是進行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3]。《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明確規定了各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要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人們對享受高品質和保護其個人權益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機構來講,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制約著醫院的發展和競爭力,而護理工作的獨特性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在醫院整體服務滿意率中占據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有力保證。
3.2提高醫師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是落實分級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
以醫囑形式下達的分級護理,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內容,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病情有所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調查資料顯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提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并未全面系統地學習其內容;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常規》中規定一級護理的患者應絕對臥床,生活上完全依賴護理即完全由護士護理,但醫囑護理分級中完全依賴護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賴護理者為76.19%,不依賴護理即讓一級護理患者自理生活者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醫囑護理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為0,被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分別占25.53%和26.60%;醫囑護理級別與標準護理級別和Barthel指數分級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實施及要求掌握不確切,從疾病診斷及醫療的角度出發,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不但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出現護理收費的不合理,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和分級護理質量落實[5],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與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的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因此,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
3.3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內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作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能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上的自[6]。調查顯示:以病情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患者實際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應補充并完善其內容。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監測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需要的護理程度,但未包括醫囑所含有的大量治療工作[2]。本組資料中,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記分法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以上兩組級別護理評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對護理的依賴程度。分級護理等級存在的差異性,由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程度不同所致,兩者判斷方法應互為補充和完善,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手術前后或病情變化時,用Barthel指數記分法對其生活自理缺陷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量化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反饋信息,及時更新護理側重點,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達到最有效的護理,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醫學技術的發展,骨科醫學也在不斷拓展,新技術、新業務不斷涌現。護理對象的轉變,使得患者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骨科護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適應社會和患者的要求,護理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想出對策,以更好地促進骨科護理的發展。
1骨科護理的新發展
1.1疾病譜與病種的改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傷的患者成了現代骨科主要的護理對象,他們往往表現為多發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臟器的損傷,此類患者以青壯年為多;單純的四肢骨折、脫位等則以老年人為多。
1.2老年骨科護理需求增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數的30%~35%,老年頸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關節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牽引治療也逐漸被手術內固定、關節置換所代替。年齡從50~60歲擴大至80~90歲。同時高齡與手術后非手術并發癥有明顯相關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高[1],這也為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
1.3診療手段的發展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骨科醫生所能應用的診療手段在不斷更新。新技術、新項目日新月異,特別是社會老齡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齡患者不能耐受長期臥床,骨折單純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患者明顯減少,外科手術干預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骨折固定從內固定、外固定發展到髓內釘。脊柱手術從腰椎到胸椎、頸椎。斷肢再植從單側肢體到多側肢體,甚至多個節段的再植。嚴重開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毀損面臨截肢的肢體,經過清創骨折固定、血管神經修復,皮瓣移植的保肢手術。關節置換擬股骨頭到全髖、全膝,從單側置換到雙側置換等。都為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書本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1.4護理對象的需求在發展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患者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骨折患者要求盡早離床活動,截癱患者要求再次手術、恢復肌力、重返社會,關節重建患者要求術后功能恢復良好,骨腫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等。他們需要最好的醫生、最好的手術、最優質的護理。
1.5護理對象康復地點及模式的發展骨科患者需要從醫院康復到社區康復及家庭康復。骨折患者因長期臥床、恢復緩慢、易出現并發癥等特點,再加之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醫療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醫院治療康復的基礎上,逐漸擴展護理的范疇,提供專門化的護理服務[2],進一步發展到社區康復及家庭康復。在國際范圍內,均有一種新的趨向,即重視在家里給骨科患者(包括術后患者)良好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因為大多數骨科患者的康復過程是長期的,無法長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觀察了一批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住院康復患者和家庭康復患者的功能結果,發現兩者相同。類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導和監測,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對骨科康復來說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超級秘書網
2針對骨科護理的現狀應采取的措施
(1)常見病的變化要求骨科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維、果斷的處事能力,分秒必爭的急救意識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同時要拓展知識面,不僅掌握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還要掌握腦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學科的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服務。(2)針對老年患者知識層次低,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病情復雜多變。護理工作應勤、細。巡視病房要勤,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注意事項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家屬的看護能力。觀察病情要細,不僅要觀察手術的局部情況,更要觀察全身情況。交接班要細,做到床頭交接班,當面講清、看清,避免意外發生。(3)由于診療手段的不斷發展,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同一種疾病癥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護理人員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況下,應多與醫生溝通,參加醫生查房及術前討論,使護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時要加強護士的在職繼續教育。而且要根據職稱、工作年限,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培訓。隨著國內外護理事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健康需要的變化,使得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們對護理工作越來越高的要求,骨科護理需要專門化、細分化,骨科需要開展社區和家庭護理,骨科康復護理需要專門的人才——專科護士。骨科護理的發展需要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多種類的、個性化的服務,這就需要培養一批護理專家。國外大量研究證實,臨床護理專家的出現對提高專科護理水平,促進護理學科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骨科護理的發展與骨科臨床護理專家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4]。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黃人健老師指出,“要抓好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不斷擴大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們的護理隊伍形成一個“T”字形的人才隊伍。(4)隨著患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及業務能力。加強溝通,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縮短護患距離,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5)從醫院康復到社區康復到家庭康復的轉變,要求護理人員不僅在住院期間指導患者康復的鍛煉,還要教會家屬如何督促協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鍛煉,增強預防為主的意識。骨科康復護理需要專門的人才,專門從事骨科患者的康復工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工業化的發展和現代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骨關節疾病已日益構成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甚至導致殘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開會議,決定將2000~2010年定為“骨關節十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一項針對骨與關節疾病的運動[2]。“骨關節十年”給骨科康復護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給骨科護理人員提出了新的平臺,要培養專科康復護理的人才。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業務、新技術不斷的開發應用。護理專業內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專科性逐漸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化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們骨科護士在忙于臨床護理的基礎上,要不斷增加科學知識儲備、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進取,才能適應專業技術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童小峰.骨科護理的新趨勢及對策.河北醫藥,2003,25(1):62-63.
2許紅潞,張瑞芳,陳曉玲,等.從“骨關節十年”談專科護士發展的必要性.護理管理雜志,2003,3(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