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創新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8: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產品創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金融產品創新論文

篇(1)

金融創新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受到全球銀行業的大力追捧,并逐步發展成為各銀行集團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商業銀行。他們通過對金融制度、金融產品、交易方式、金融組織、金融市場等的創新和變革,以重新優化組合金融領域各種要素,同時實現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創新亦已成為金融體系促進實體經濟運行的“引擎”。我國商業銀行不僅需要面對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國際化過程中同時還要應對國際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風險,所以深入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金融創新的現狀,找到金融創新的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金融創新的動因分析

當代金融創新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到了90年代,金融創新理論基本上形成了體系,并成為金融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金融創新從微觀角度來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場格局的創新及其定價機制方面;而宏觀角度來看,則主要集中在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而金融創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動因理論、運行(傳導)機制、經濟效應分析三個方面。其中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分析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根本動因:追逐利潤

如果金融機構沒有逐利的動機,那么商業銀行就可能進行金融創新。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銀行設立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籌集和分配資金,所有的資金運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執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納,絲毫沒有按照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資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時,由于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經濟實體,還帶有部分計劃經濟的色彩,金融創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入世5年保護期的結束,金融機構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利益性的經營模式也逐步成為銀行金融業發展決策重要目標。

(二)規避金融管制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業一般要較其他行業受到更為嚴格的管理,當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礙了金融業務活動和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金融機構利潤下降和經營困難時,金融機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千方百計地通過金融創新,繞過金融管理當局的法規限制,努力把約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贏得競爭優勢。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歐洲美元(1958,國際銀行機構)、歐洲債券(1959,國際銀行機構)、平行貸款(1959,國際銀行機構)、自動轉賬(1961,英國)和混合賬戶(60年代末,英國)。這些金融創新都能夠較好解釋該時期商業銀行與市場拓展相關聯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商業銀行的“逆境創新”、快速增長的財富對金融資產創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市場管制措施越多的國家往往更容易成為金融創新的集中地等現象。

(三)轉嫁風險和高科技的應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與兩次石油危機所促成的為防范和轉嫁風險的金融創新。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進步以及在金融行業迅速推廣也構成該時期的背景的一部分。這個時期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轉嫁市場風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產品創新有浮動利率票據(1970,國際銀行機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1970,美國)、外匯期貨(1972,美國)、外匯遠期(1973,國際銀行機構)、浮動利率債券(1974,美國)和利率期貨(1975,美國)等。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和匯率、利率反復無常的波動,使投資回報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激勵各商業銀行不斷創造出能夠降低利率風險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個重要的動因就是高科技的應用。尤其是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金融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引發金融領域內一場改變歷史的“技術革命”,使得以往無法實現的交融服務得以實現,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費用,使得金融機構提高了擴張區域性業務的功能。這也是一個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債務危機的爆發,西歐各國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顯著增強。此階段金融創新產品大多以銀行表外業務的形式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貨幣互換(1980,美國)、利率互換(1981,美國)、票據發行便利(1981,美國)、期權交易(1982,美國)、期貨交易(1982,美國)、可變期限債券(1985,美國)、汽車貸款證券化(1985,美國)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門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業務以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使得這一時期的銀行表外業務得到空前創新和發展。同時各國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提出了相應要求,使得銀行采用諸如貸款出售(證券化)、備用信用證、互換交易等表外業務形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以減輕資本充足性的壓力并獲得較高收入。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品種單一

消費信貸、網上銀行、租賃、個人理財業務等只是少量開辦,仍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等方面,尚有可觀的發展空間。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新業務的發展規模仍然較小,在銀行的整體業務規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的銀行整體規模還十分小。

(二)金融創新數量擴張快、質量低

由于金融創新主體素質不高,創新的內容顯得比較膚淺。同時我國金融創新的科技含量較小,深度不夠。我國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還很落后與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務電腦化、專業化、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還相距甚遠。而且,我國網絡技術水平整體上還比較落后,也限制了我國金融創新水平的提高。

(三)業務創新不均衡

資產業務是指運用貨幣資本來獲得利潤的業務,主要由部分組成,即現金資產、放款、證券投資和其他資產。從金融創新的動因來看,我國金融創新的動因有所偏差,金融機構創新的微觀動機則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創新。中間業務主要是指那些銀行不需動用或較少動用自己的資金僅以中間人的身份代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服務費和傭金的業務它具有風險低、盈利高、服務性強等特征。近年來,中間業務是一個發展很快的業務,其發展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傳統業務。與國外商業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主要是匯兌、結算等業務。

(四)金融創新環境約束

一方面,作為經營主體來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國的金融體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四大國有銀行無論在機構數量、從業人員以及資產負債規模等方面都占有壟斷地位,這種行業的壟斷,不利于金融創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當嚴格,過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創新。

另一方面,作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消費主體來看,社會公眾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客戶群。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意識強但消費意識、投資理財意識較弱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介來投資理財、消費的意識淡薄。目前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萬億元民間手持資金約萬億元。但長期以來國人根深蒂固的消費觀念使得消費信貸、個人理財等業務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樣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社會公眾金融意識淡薄不僅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也助長了銀行業務經營的惰性從而沒有也不可能向消費者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零售業務。

三、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對策

(一)立足市場及客戶

金融創新是增強自身實力,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因此每一項金融品種的創新,都要與客戶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需與追求經營效益最大化結合起來。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創新時,既要考慮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需要。

(二)堅持原創和高起點

在確定金融創新主攻方向時,商業銀行應選擇技術原創型創新為突破口。其依據是:第一,技術原創型創新代表著當今國際潮流,以此為突破口,可以發揮我國商業銀行的后發優勢,保持技術上的高起點。第二,在我國還存在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的情況下,技術原創型創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對較小,因此比較切實可行。

(三)加強創新科技含量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金融創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創新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提高金融產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務觸角,是商業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四)平衡業務間創新比重

加大存款業務創新。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存款產品和業務手段的創新,要大力發展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務,穩定現有的客戶群。一是要提高匯兌、結算業務的服務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二是要迅速增加業務的服務種類,擴展業務范圍。三是要大力發展租賃業務,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回租租賃、經營租賃、杠桿租賃業務等。四是要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業務,利用專業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信息網絡對企業和個人開展有關資產管理、負債管理、風險控制、投資組合設計和家庭理財等多種咨詢

服務。

篇(2)

二、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結構及其培養途徑

根據金融業發展形勢及金融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時代特征,可將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分為創新意識、知識積累、市場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協調能力等六個組成部分(圖1)。創新能力是創新實踐的動力,創新實踐促成創新成果的最終形成,創新成果對創新能力培養支持體系亦有正強化的作用,通過競爭交流、指導評價和激勵轉化等方式促進創新能力培養,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正反饋回路特征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圖2)。值得指出的是,創新能力培養支持體系包括一系列的創新能力培養活動平臺及配套支持系統,該體系的完善程度是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和能力提升的關鍵。

(一)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動機,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識屬于非智力素質范疇,是金融學專業本科生一種積極的人格形式,也是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及創新行為的出發點和內在驅動力。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不在于思想教育的塑造和磨煉,而是激發和釋放,因此,提供一個群體性參與的平臺,通過創新論壇、創新講座、創新創業競賽等素質拓展活動吸引學生參與,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可釋放學生的創新興趣。

(二)知識積累

知識積累是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構成。具備良好的知識積累基礎,才能準確把握金融形勢,發現金融新問題和新需求,進而驅動創新思維及行動,獲取創新效果。知識積累并非在理論課堂教學中圓滿實現,尚需通過與實踐相結合以固化理論知識基礎,強化實踐認知和分析操作能力。因而,要通過創新能力培養支持平臺,讓學生接受金融經濟發展最新資訊,深入實踐領域調研學習、觀察實踐,加強知識積累,為創新行為及其效果的取得奠定良好基礎。

(三)市場意識

創新的動力來源于新需求的產生和滿足,市場意識正是強調對市場需求的重視。市場意識越強,則創新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越強,創新成果更易于形成,因此,市場意識是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學專業本科生不太可能形成高新技術并產業化,但可以在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方案設計中開展創新,并通過市場化服務社會經濟。因此,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市場意識的培養應該提供一定的成果轉化平臺和激勵機制,真正實現市場化。

(四)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即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思維風格和取向,通常表現為富于想象,敢于嘗試,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能力,使之在應用中得到提高。同時,創新能力培養應該提供強有力的教師指導和評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制定多個金融問題解決方案。

(五)學習能力

知識積累是一種存量,增加存量則依賴于學習能力。快速汲取新知識,消化吸收并加以穩固,這對金融學專業本科生而言尤其重要,因為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的重要作用在于讓學生接觸到日常課堂學習接觸不到的很多新知識、新現象、新問題,有力帶動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學習,深入領會金融業發展實際,迅速把握金融現實問題并研究解決之策。

(六)協調能力

協調能力,也即組織協調,指控制、激勵和協調群體活動過程,使之相互融合,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協調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提高交際及溝通技巧。通過創新能力培養的活動,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可在群體性參與過程中培養觀察力,積累相應的經驗知識,個人對外的溝通或團隊的內部協作切實增強協調能力。

三、金融學專業本科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的障礙與難點

金融學專業本科教育創新能力培養以創新能力培養支持體系作為支撐,而這個支持體系的不完善及其與金融業發展趨勢的脫節成了有待克服的障礙和難點。

(一)教育觀念轉變滯后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于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美國教育界目標。創新不但成為國外大學發展的潮流,更是大學評價的重點之一。國內于上世紀末推廣創新創業教育,但教育觀念轉變滯后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能力提升遇到很大的障礙。首先,各學校創新教育發展程度不一,且適合金融學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課程較少,創新能力培養仍然薄弱。其次,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體系難以將創新作為考評學生成績的重要內容。最后,理論知識的傳授難以將金融業演進的最新動向及時傳遞給學生,也難以讓學生取得主動地位,不利于創新意識的應用和創新思維的發揮。

(二)金融學實驗實訓平臺建設水平不高

金融學實驗實訓的項目和內容因為總學分數的限制,通常只包括商業銀行業務模擬、證券投資模擬、外匯交易模擬、期貨交易模擬、保險實務模擬、財務報表分析等。商業銀行業務模擬軟件系統不及時更新則不能反映銀行新業務,實訓效果更差。保險實務模擬亦然。證券、外匯、期貨的投資交易模擬一般可借助免費的網絡平臺進行,但也局限于進行分析和模擬交易。綜觀現有的金融學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狀況,不難發現,其建設水平遠遠不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層次,既不能反映金融混業經營的復雜形勢,也不能展示金融產品的創新成果,更沒有在金融產品設計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因而并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三)創新能力培養中學校、企業和社會聯動性較弱

創新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是推動創業教育的發展,但學校、企業和社會聯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較大的局限。現代金融業與科技融合加速,學校相關素質拓展活動只能望其項背;現代金融業國際化、混業化和規模化使其經營復雜度頗高,校企合作的空間較為狹小,不利于金融學專業本科生深入金融企業并參與金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金融企業政策準入門檻高,資金需求規模大,創新成果和創業方案難以獲得創業激勵基金的有效幫助,更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社會金融需求通常因為風險和收益的顧慮而訴諸更為專業的金融機構,創新能力培養也難以在滿足社會需求中獲得推動。

(四)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組織方式不夠豐富

金融學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的組織方式具有一定缺陷。現代金融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處于本科學習階段的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對金融學、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的掌控能力不強,圍繞金融產品創新的素質拓展活動無從開展,創造性思維無從發揮。金融相關的創業計劃競賽通常和其他應用學科混雜,成為創新能力全面有效培養的制約;金融理財競賽常限于理財方案設計或模擬投資競賽,創新的空間較小。金融創新論壇、講座和沙龍等活動也不能切實增加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綜上,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組織方式不能充分營造創新氛圍,更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其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發揮作用程度也較低。

(五)師資支持力量尚待加強

良好的師資團隊可以給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良好的引導,但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獨立于第一課堂,難以找到穩定的指導教師團隊。師資隊伍培養中,創新教育進修培訓則成為易受忽略的方面,因此,教師創新教育指導能力的提升上并無通暢渠道。在引進金融企業和管理機構相關人員、高校學者進行講座培訓方面,“走出去”、“請進來”常找不到合適人選,無法有效提升教師的指導水平。此外,師資力量不足通常引發對學生指導的力度不夠,造成學生的群體參與度下降,無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差別指導,對于原本就存在顯著個體差異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狀況而言尤為不利。

四、金融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能力教育導向

雖然教育法已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確定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價值觀、質量觀和人才觀等教育理念須圍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應以創新教育為先導,以培養學生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遵循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強化:其一,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優化課程體系,加大創新創業素質拓展的學分比重;其二,尊重創新,發展創新,鼓勵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其三,加大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組織及其支持平臺建設投入,結合金融業新形勢創新開展各種素質拓展活動。

(二)升級金融實驗實訓平臺,保持創新教育硬件先進性

現有實驗實訓項目中,商業銀行業務模擬、證券投資模擬、外匯交易模擬、期貨交易模擬和保險實務模擬等內容模塊緊貼行業發展實際,如果沒有良好硬環境支持,則會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很大制約。以商業銀行業務模擬系統為例,應選取實力較強、服務優越的軟件供貨商,要求對銀行業務管理系統具有高仿真模擬,并經常性更新,開發創新模塊供學生發揮創新意識與思維。證券、外匯、期貨等實驗實訓環節應該多從產品創新的角度引入相應實踐教學軟件系統,鼓勵學生從金融工程的視角深入探索金融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定價方案。

(三)推進學校和企業、社會協作,協同促進創新教育發展

如果單憑學校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進行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創新教育,投入消耗大,不能實現對金融業真實全面的模擬,也不能跟進金融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因此,加大學校和企業、社會的聯系與合作尤為重要。首先,應爭取和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通過聯合培養等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其次,應根據金融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的要求,開辟金融企業和管理機構等實習基地,為學生創新學習打開通道。再次,應該鼓勵金融學專業教師對外開展咨詢等服務,推動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創新學習。最后,定期組織學生義務開展理財咨詢活動,讓學生接觸第一手資料并創新進行理財方案設計。

(四)創新素質拓展活動形式,推動創新教育手段多元化

金融學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活動比工商管理和其他財經類專業形式相對單一,故應創新素質拓展活動形式。首先,根據學科交叉特點,聯合信息管理、計算機、統計學等專業開展金融工程素質拓展活動,克服金融學專業不能單獨完成的缺陷。其次,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組隊參加創新素質拓展活動,讓學生發揮專業特長,鍛煉創新能力。再次,定期開展創新論壇、講座和沙龍活動,圍繞金融業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又次,在創業計劃和理財計劃大賽中強化激勵,引入創業基金,加強成果的市場化。然后,加強暑期“三下鄉”、學生科研課題研究活動的組織開展,增加學生和社會的接觸并鼓勵他們進行創新性調查研究。最后,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創業學分的數量,適當縮減畢業論文、學年論文的學分數,改善創新能力培養考核方式。

篇(3)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流通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對于社會就業、國民福利及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貢獻。[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快”,并且流通產業集中度低,流通費用高,流通方式陳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流通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帶來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業資本周轉和經濟節奏放緩,城鄉居民消費受到非收入方面嚴重制約等。[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通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在中國流通領域的加速擴張企業管理論文,已經使缺乏創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務業遭遇嚴重威脅,而且容易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如何實現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自主創新,為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當前我國流通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缺失,這和該領域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有密切關系,已經嚴重制約著流通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流通服務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嘗試著對國內學者在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其理論脈絡,以便更好的了解該領域研究進展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為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指明方向。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篇(4)

近年來,耿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于環境會計這一理論前沿。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與各國的重視,各國大力扶持減碳經濟,環境會計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作為會計理論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企業環境會計仍處于探索之中。耿教授通過對西方國家和我國環境會計的主流研究視角分層次作一系統比較,辨明雙方“環境會計”的外延和內涵的差異,指出我國習慣上認為會計是一種微觀主體活動,西方國家的宏觀環境會計在我國未納入環境會計之中。同時還指出,微觀環境會計方面,西方分為環境差別會計與生態會計,環境差別會計采取貨幣計量手段,而生態會計采取物理計量手段,我國對微觀層次環境會計的探討并未拓展到傳統會計領域之外,即生態會計領域。這些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對西方國家先行經驗的全面理解和正確借鑒。

篇(5)

2.淺談智能科技與傳統兒童玩具結合 

3.智能科技生活化你準備好了嗎?

4.智能農業:“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前瞻

5.2017浙江華爾智能科技、醫療運動產品推薦會 智能科技讓運動更健康

6.創新智能教育,培養時代需求的智能科技人才 

7.讓味蕾綻放的智能科技 

8.智能科技概念股初顯王者風范

9.領先裝備帶來非凡體驗 新途安樹立MPV智能科技新標桿 

10.繼續掘金智能科技潛力股

11.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

12.惠而浦:綠色環保與智能科技的融合 

13.智能科技在儀器儀表及測量中的應用 

14.住宅智能科技的發展 

15.智能科技簇擁下的G20峰會

16.秦皇島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待續)

17.專訪上海信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

18.做企業,我永遠在路上——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19.深圳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拓荒 鋪路 登頂——江蘇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宏海與本刊執行主編譚雪清對話

21.上海大眾汽車 領先裝備帶來非凡體驗 新途安樹立MPV智能科技新標桿

22.適應智能化應用發展趨勢,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23.當AI遇上VR智能科技或將開啟全新產業布局

24.依托智能科技手段搭建高鐵信號技能培訓新平臺

25.用卓越科技為安全護航——采訪杭州安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周亮先生

26.智能科技對汽車安全性設計的影響

27.智能科技:推動虛擬儀器技術高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28.期待智能家居市場曙光——專訪科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9.騰錦:吊掛輸送行業先鋒——專訪上海騰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麗霞

30.民族品牌唱響數字音頻市場主旋律——赴深圳市東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記

31.惠州市茂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2.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介紹

33.首屆“薩馳杯”智能科技創新大賽決賽圓滿落幕

34.為電梯生產提供輕勞化和高效率的生產方案 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上海延華 完美轉型——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發展記實

36.快倉:英雄史詩的初章——專訪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楊威

37.堅持行業定位 立足自身優勢——訪上海騰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愛良

38.投身大業 成就未來——專訪北京清華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兼樓控技術研究所總工鐘衍

39.慧銳通,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生活——訪慧銳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劃經理鐘燕

40.省人社廳與山東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41.第18屆晉江鞋博會智能科技風正勁

42.科博會:智能科技進我家

43.因為柏誠 冷暖皆知——專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李孔政

44.用科技創新改變出行觀念 訪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左國剛

45.發展中國腦科學和智能科技的思考和建議

46.沃爾沃汽車Drive-E“E驅智能科技”

47.當現代服務遇上智能科技

48.超越數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養——寫在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開創十年之際

49.立足技術創新 以精英團隊打造璀璨未來——訪常州明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景玉萍

51.大左的創業“經”——湖南旺佳環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兒童房·老人房硅藻泥

52.“上海臻和防雷”正式更名為“上海電科臻和智能科技”

53.“一家人”新塑 探索城市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新路徑

54.南京大樹智能科技推出智能化包裝顆粒缺損在線檢測裝置

55.泛系資源泛通論:交通·通信·金融·數學——計算機·網絡·智能·科技史新論識

56.記寧波迅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露 如花綻放的創業人生

57.北京集智達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58.山東冠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9.常州市鷗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0.惠州市超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61.世麥智能:謀“移動”定江山——訪上海世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超然

62.“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專訪泉州市博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子晴

63.佛山市安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4.云洲 創新領航——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紀實

65.智能科技 教育為先 松下四款教育專用液晶投影機全新上市

66.機器人 智能科技 未來工廠——訪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研發中心副總監、產品部經理周朔鵬

67.智能科技引領“e車生活”

68.中山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廈門健康之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0.研祥:當創新成為生存的方式——訪研祥集團董事、北京研祥興業國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洪波

71.開拓縱深市場,打造DIY音樂空間——專訪深圳市右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2.文創融合、互聯網+、智能科技 寧波嬰童企業玩轉市場

73.匯泰龍智能科技五金陳鴻填:唯有專注與專業方能引領行業前行

74.BSH2000綜合計費管理系統設計方案——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熱計費管理系統方案

75.科技推動節能——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文勝

76.創新就是自我超越 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文勝

77.全新奧迪A6L 以智能科技帶來安全與便捷

78.搶占智能裝備產業高地國機集團投資設立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9.西門子智能科技打造綠色節能典范——訪西門子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亞太區總裁肖松博士

80.科技提升建筑價值——記上海延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在技術升級與創新中締造企業實力——訪深圳市東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MIDIS系統總設計師曾維雄

82.智能科技 教育為先——松下四款教育專用液晶投影機全新上市

83.全新奧迪A6L 以智能科技帶來安全與便捷

84.智能家居 隔靴撓癢幾時休?——訪弘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程青

85.寧波優尼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6.浙江華爾智能科技與醫療運動

87.智能科技開啟城市未來——訪西門子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亞太區總裁肖松博士

88.柏誠的不變原則——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孔政

89.中國煤礦智能開采科技創新與發展

90.綿陽卓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91.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

92.設計更人性 科技再升級 全新朗逸帶你體驗智能新風尚

93.促進亞太地區智能科技發展

94.Honeywell 邁克.郎 智能科技是工程與IT的混搭藝術

95.科技提升建筑價值——訪上海延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東偉

96.攀永生:智能科技 與時俱進

97.上海高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樓控系統及其產品

篇(6)

簡單化的背后是功利主義盛行

新滬商:您一直關注創新領域,也參與到不少高新技術文化的決策中。最近您發現在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著一種追逐時髦、不求甚解、急功近利的風氣,而忽略了它本來的面目?

張暉明:是的。現在人們一說到“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產業升級”就夸夸其談,而對于它們的真實內涵卻少有人靜下心來琢磨。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先進制造業就是造大飛機、造衛星、造太陽能光伏電池,這些沒錯。但我問你,瑞士手表是先進制造業嗎?印象中好像不是吧。但是,瑞士手表有幾百年的工藝傳統,很時尚,很有收藏價值,還打上了一個國家的世界形象,在全球分工中占據了無可比敵的地位。它怎么不是先進制造業呢?

一說先進制造業,我們往往就將傳統產業和先進產業對立起來。其實,先進制造業是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成長發展而來的。瑞士手表走了幾百年,應該說它還是先進的。瑞士人在手表上鑲嵌了一塊鉆石,就有了收藏價值,這就與當代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方式結合起來,說明它在與時俱進,一直保持著它的先進性。

又比如,什么是現代服務業?我們習慣上劃分,一種是傳統服務業。比如餐飲業,認為是傳統服務業,檔次較低。但哪個人哪天不吃飯?問題是,我不僅吃了飯填飽了肚子,我還在吃飯的場合享受了某種文化,而且去了以后還想去。當一個餐飲業要讓人經常光顧時,不僅僅滿足填充饑餓的功能,更多需要的是享受這種餐飲的文化。你說它先進不先進?我覺得它很先進。有人性化的服務,有人性化的環境,超越了物質生活的層面,上升到了對生活質量、對文化的體驗,不是平面化、單緯度的生活享受,而是一個立體的享受,那就是先進的。

我們一般將金融劃為現代服務業。其實,金融業是古老的行業,英國人從17世紀開始就有信托典當,這就是金融業。你能完全說金融業就是現代服務業?這樣理解過于簡單化了。諸如此類的簡單化理解,容易造成我們對工作方案、對政策取向、對社會成員的誤導。而這種簡單化的背后,是功利主義盛行,現代經濟素養和文化素養缺失的表現。

并非“買來”才是“高新化”

新滬商:在您看來,又該如何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化”、“產業升級”這些熱詞?

張暉明:首先,什么是高新技術?它是相對我自己手中擁有的產業、技術、管理駕馭能力而言,比我高,比我新,就叫高新技術呢?還是在全球競爭格局下,與國外其他企業或者跨國公司相比,裝備技術水平高低之間的落差比呢?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如果我認為,我不如別人,就應該“買來”,那就忽略了自己手中原來的技術。一旦別人先進,我就買來,那必然造成“買來主義”的依賴性思維方式和簡單的照抄照搬,培養不出內生的自信,難以在學習積累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創新。反之,如果我在自己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更多地注入針對適合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中國產業結構特點的創新元素,可能使得我手上掌控的物質要素的產出效率得到提高,那也是進步。這不也是“高新化”了嗎?這樣節約、低成本地實現了升級和發展。

但今天,我們很少去研究發展的成本,只說產出了多少GDP,但是從來沒想過要拿到這個GDP我們投進了多少,買來了多少,不看發展的成本到底有多高,這與科學發展觀是背離的。

技術進步是升級市場做透也是升級

新滬商:再說“產業升級”。我們一般認為技術裝備進步了、產品更新換代了,就升級了。您是怎么理解“產業升級”?

張暉明:我們通常把升級理解為“硬升級”。比如手機,我們過去用大哥大,今天用3G,都不脫離具體形態,是使用價值的升級。這樣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企業更多在比拼裝備的技術含量,結果升級就變成了不斷“買進”新的設備和技術。

但往往我們在沒有把某個產品的市場做透的情況下,就“心無旁騖”地投入升級了。比如,把桑塔納2000升級到桑塔納3000,這叫做升級。但是,為什么今天“普桑”還很有市場呢?因為普桑的市場還沒有做透。當然,不是說不要做新的產品,而是要處理好新和舊的關系,要處理好供給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是否能匹配。

上海的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在這個問題上要反思,就是有沒有把產品的市場做透。本世紀初時,對上海產業發展階段的判斷認為,上海在全國是工業化比較早的城市,因此工業發展必然表現為在輕工業基礎之上發展重工業。于是當時大家都沖著鶯化工階段去了,去做石化、汽車、鋼鐵,而沒有把輕工業的市場做夫做透,結果原來的輕工業都做沒了,老字號一度全軍覆沒。這給我的啟發很大。升級是什么?技術更新是升級,而市場做透也是升級。市場占有率提高,客戶對產品的依賴度提高,這是永遠的市場。所以對于升級的理解不要只在裝備技術含量、規模上去思考,應該在市場做透,規模做大和消費者信任度提高這些方面思考,這樣升級的內涵才完整。

產業化不是簡單的產品化

新滬商:再說產業化?

張暉明:“產業化”,是市場化、規模化。當然規模化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是要市場化,科技創新要與生產生活方式相結合。你的創新技術最后要為消費者接受,消費者無論從物質意義或者心靈意義上對這個產品有了享受。如果沒有這些,怎么能說是產業化?換句話說,要把高新技術轉化為設計,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營銷方案,轉化為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這才是完整的對創新的理解,對產業化的理解。

我們現在說產業化,好像只是追求能不能做出一個產品,但是不管能不能用。企業說,我可以做出來,但做出來后這個新產品是否有市場?在有市場的情況下,又是否能完全跟上市場發展的節奏,從而做到把市場掌控在自己手里?這些涉及到商業模式能力,市場操控能力,特別對產業節奏的理解能力。所以產業化不是簡單的產品化,還包含著市場化,規模化,和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間的匹配。而我們現在考核企業創新能力就是新產品產出

率,這脫離了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這往往會對企業產生誤導,結果產業化變成為時髦而時髦,為產品而產品。

“為”與“不為”政府角色如何扮演

新滬商:在前不久召開的浦江創新論壇上,經濟學家吳敬璉無不憂慮地指出,眼下在科技創新領域,由政府出面分錢、分物、分人的做法仍然相當普遍政府將“為”與“不為”的概念混淆了。在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張暉明:說到政府和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關系,主體應該是企業,政府不能直接幫助企業去做決策。但正如吳老所說的,現在政府在幫助選項目,甚至選技術路徑。我們通常對政府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但是回到現實中,政府一定是某些具體的產業部門。到具體部門的時候,又涉及到具體當事人的利益。政府“不為”就是不要直接幫助企業選項目,選技術路徑。項目來自哪里?來自市場。市場誰最先感知?“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定是企業。所以要尊重企業。

但現實是技術創新在某些領域某些時段,碰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巨大障礙。我們作為學者,開始理解并不深刻,但是接觸了一些企業后,感觸就很深了。有的企業說,你不要認為我這個技術好,我這個技術應用起來是很難的。因為一旦使用我的技術,就意味著把人家的技術顛覆了,就意味著把別人的前期投入全都泡湯了。這個時候就有某種力量出來阻礙創新技術的推廣。政府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在標準的認定上,應該考慮全社會在什么時候把這個技術標準采用了,而不是直接參與選擇項目。

企業創新要有變失敗為財富的機制

新滬商: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是現在企業界流行一句話:“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企業為何陷入創新的兩難境地?

張暉明:我們的企業和國外的企業處于不同市場的“位勢”上。我們的企業處于劣勢,而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走在前面。第一,發達國家企業內再生產資金循環是圍繞著成熟產品的投入產出,圍繞著拓展市場的投入產出,圍繞著研發的投入產出,西方企業在這幾個循環之間已經產生了1+1大于2的效應。尤其研發與產出的良性循環,支持了企業長期的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研發投入的現金流有高額的回報,不僅表現在產品上,還表現在一些具有專利技術標準的收費能力和受益能力,所以研發中現金流的投放之后回報是倍加的。在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起步階段,研發階段的現金流是凈投放,研發成果的回報至少在5年之后,而我們令天的企業忍受不了,但是國外的企業已經熬過了這一階段,經受住了這個考驗。它的研發已經是一個可以帶來高回報的投入。

第二,研發項目選擇的技術風險。技術選準了沒有?當年日本人在模擬信號技術上做得不錯,堅信這個產品有生命力。但美國人做數字信號技術,結果數字技術戰勝了模擬信號技術,日本人全軍覆沒。這就涉及到研發著力點的選擇、方向和路徑問題。

第三,選了某個項目后執行中的干擾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風險。也許選了這個科研項目但最后不成功,這就意味著前期的投入全都白白流失了。從企業行為意義上說眼前的投入是白自流失的,但是如果有一個好的創新體制,這個白白流失恰恰是企業創新中不可回避的經歷。因此需要研發團隊的穩定性,審慎性,敏感性,通過自覺意識來積累失敗的教訓。有一些企業是專門使用經歷過失敗的人,希望將這些人把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變為財富,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機制。

但是我們今天的企業沒有這樣的機制。第一,團隊不穩定,經常發生跳槽的問題,這與激勵機制有關系。第二,心氣浮躁,這是文化積淀的問題,企業創新需要持續跟蹤所形成的信念、文化、團隊合作精神和對某些問題的經驗性、敏銳性的累積能力。我們現在討論核心競爭能力,它是一種“默會”知識,就是“不能言傳的知識”。這是研發團隊要形成一定的默契,甚至是領軍人物使一個眼色,就能理解他的意圖。

要做到這個境界,就要很熱愛很投入事業,還要給員工合適的報酬,要有凝聚人心的企業文化。而我們今天對研發激勵機制是不夠的,往往是誰權力大誰就能力強。

“不斷改悔”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

新滬商:現在一些高校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認為做實際問題研究的是下里巴人,檔次不夠;而一些在SCI和NATURE上發表的高精尖論文,卻又離現實問題太遠 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張暉明:一度確實有這樣的說法,認為做產學研結合是低端的,不是國際前沿的。如果你是關注現實問題比較多的人,那就會被認為是下里巴人。這是沒有處理好社會總體分工。一個社會創新的體系,有最前沿的國家隊,也有注重實際應用的地方隊。即使在國家隊里也可以分成理論型和應用型。社會要有分工,有一批人做學術研究,高精尖,但是有一批人集中精力做國民經濟主戰場需要的項目。

但是今天的學術界有一種不好的傾向,為學術而學術,非常學究氣。有報道說,中國的學者參與國際會議,有著名的“3S之說”:見了面“shake hands”(握手)和“have a smile”(微笑),然后坐下來就是“keep silence”(沉默),不說話了。我們的科研課題來自哪里?一定要來自實踐,而不只是頭腦里。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成果是文化的積累,是有學術意義的。但是一種學術如果不能對實踐有解釋力,有指導意義,那只是起到了對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延續的作用。

新滬商:對現實問題的關照是您的偏好,這與您個人經歷有關嗎?

張暉明:我在農村5年的經歷對我影響很大。1973年我高中畢業后在農村待了5年。人心好像天然具有向善和向上的天性,當時我在農村生產隊帶著一幫年輕人做病蟲害防治的時候,就開始琢磨為什么人家的地產量高我們的產量低,這也是一個初始的經濟學的思考。到了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已經是農村基層的骨干,村里的黨支部副書記了。

篇(7)

關鍵詞:新經濟特征  影響  營鉆應用 

    新世紀開端,迎來了新經濟的曙光,新經濟有何基本特征?成為新一輪管理論壇熱:新經濟必有新運作規則,其對我國營銷創新有何影響?構成新世紀營銷新規律所在。新經濟實踐涉面甚廣—營銷創新應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經濟時代經濟創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經濟四要素“知識”比重在上升。傳統經濟包括農業和工業經濟,“三要素”論源遠流長,數千年倡導繁衍、耳熟能詳。而作為創新要素“知識”加入,形成‘.四要素”說,多聞于世紀之交,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列為四要素之首,尤顯其特性:即知識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時空限制,國界、種族、觀念隔離、亦難有’‘予取于求、隨之取用“之便利而顯遜色。唯獨知識要素,完全無上述約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僅如過去的一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專利技術、科研成果以成千上萬計,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的無窮財富。所以“知識要素”雖立論不久,或叫初具形態,且有轉化受阻種種障礙;但其意境深遠、力貫全球、活力無比,成為現代企業家,投資、生產、經營者發展戰略首備之品—可示其經濟創新論中位高而權重的發展趨勢。

    特征之二,新經濟發展加快了“知識”滲透。“土地、勞力、資本“構成三要素說,②.是傳統經濟重要物質基礎,因“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風光難再。但.‘三要素“論完整性、嚴密性、系統性等經濟作用亦難于被動搖。新經濟發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對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為知識創新威力,要通過傳播滲透才能發揮出來。如知識滲透于’‘土地”要素,才會有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滲透于“勞力”,才會有勞動品質的提升,勞動效能的發揮;滲透于“資本”,才會有資本運作本質的變化或更新。同時在知識傳播、滲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許多企業家,借助知識力量而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是新經濟的貢獻。

    特征之三、經濟理論兩大支柱面臨新沖擊。傳統經濟理論中有兩大支柱說。第一支柱是“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消費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約束,邊際效用價值下降,產品價格下調,引發需求上升;反之則下降~一衍生出需求變動規律。第二支柱“生產費用主導”論:即資源性生產費用上升,產品有利可圖,供給會增加;反之則減少.一形成供給變動規律。③沖擊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網絡信息發展,使交易成本不斷下降,產品價格趨低,家庭實際購買力會上升;加之發達國“財富效應”—股市上漲增加家庭虛擬收人,均沖擊了家庭預算“硬性約束”論。其二、新經濟中知識作用上升,廠商受資源性約束的供給行為也發生了變化;又如網絡經濟普及后,免費提供網絡和電子郵件服務的廠商會越來越多,從而使“有服務就要收費,’等老行規老慣例受到挑戰。于此,用傳統供求規律,來分析未來營銷行為,已難有更多意義。

    特征之四,“注意力”經濟成主導世界潮流。象時裝模特展銷吸引觀眾注視力那樣。企業發展“注意力”經濟①,以招徠消費者已成新潮。新經濟發展,企業.‘注意力”營銷—通過網絡宣傳,樹立企業產品形象;或經精心沒計制作打扮,成為某一特定領域“霸主”;或營造購物“天堂”,成為顧客網_l之首選等,從此有了廣闊天地。獲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廠商,當然能帶來無限商機。而于無限商機中,孕育出主導世界潮流的許多新秀,顯然又是新經濟的貢獻。

    當然,新經濟實踐深人還會創造出;如能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帶來收益遞增;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實現價格永恒降低;“物以多為貴”;提供無限能力與機會等運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殘酷無情。有喻新經濟如一個個競爭漩渦,稍不留神即被淹沒。并非危言聳聽。

    二、新經濟影響營銷創新幾個方面

    影響之一,打破時空障礙全球范圍可營銷新經濟出現,信息傳播已無國別地域之分,從生產與銷售理論上看已無逾越之障礙—廠商與消費者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貿易伙伴。影響所及,應從狹窄的國內區域營銷,轉向國外或全球性營銷。特別是暫處弱勢者

,已有可能“大處著眼、小處人手”立足全球營銷觀起步,營銷創新由此而生而發。

    理論依據是:首先,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個性化需求崛起,“靠資本、拼勞力”的規模化同質營銷已難于湊效,國際市場異質化營銷已成新亮點。其次,新經濟時代雙向溝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換頻率增加,借助網絡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動營銷網,為全球性或異質化營銷創造了物質基礎。第三,國內“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一條龍服務的政策導向或成功實踐,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為全球化營銷創新大開了方便之門等。

    影響之二,市場多變數引發營銷新組合。新經濟發展拉近了消費者距離,但也加劇了同類產品生產者的竟爭,依據國際市場多種變數而可實現營銷新組合。如產品創新,可抓住消費者心理、生理需求變化,把握住個性化需求規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擴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價值或文化內含等來滿足。又如價格決策—網絡化市場要求,一是產品類型的滿足,二是價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業則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產品概念,再按概念組織生產或售貨—彈性化成為可能。再如分銷,已出現電子虛擬市場。無形商店、電子貨幣等多種數字化交易方式,中間商中介作用已大為降低。促銷、信息網絡使無紙化促銷成為時尚,將有圖文并茂的產品索檢,價格動向一覽無余;網絡的定制化功能可將產品組合信息集中儲存、自由存取,為消費者提供充分的購物空間。當然還有其他變數影響營銷組合因素,構成新經濟營銷創新的更大空間;

    影響之三,營銷添智慧出現創新“蜂聚”期。新經濟新技術風起云涌,創新的巨大動力已不局限于單項、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疊加效應。有專家稱為創新“蜂聚““現象出現并非偶然。

    從市場創新著—出現一種新技術產品后,將有一系列創新活動以招攬顧客,亦會有全新產業問世,或控制一種至幾種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現一種嶄新的經濟組織,以鞏固壟斷地位,或創新壟斷市場方式等。以計算機實踐為例—已從單機、大型、單功能、低速度、專用機。向多機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網絡化發展。特別經營銷專家或智慧營銷的介人,將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廣泛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實現工商交通、金融、郵電等聯網后,又將派生出大批信息產業或相關產業,甚至出現產業帶,產業群體、產業鏈條—“蜂聚”接踵而來,新經濟功不可沒。

 影響之四。優化“系統”論可把握營銷主動權。新經濟信息網絡化,僅是解決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傳統貿易老大難問題,而“勝算性如何”還要靠謀略智慧,或貿易成熟性。西方諸強已有高科技70 96、市場分額80%以上的竟爭優勢②,于中國未來營銷影響探遠:優化“‘系統”論或可以“系統營銷”論策應,新經濟條件更有可能。

      首先調整營銷心態:承認科技營銷落后;但不甘合落后科技營銷。其次,堅持市場細分、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依據國情揚長避短,瞄準高科技目標。

再次,重視消化吸收,實現高新技術第二次創業。還有,創造寬松環境,著力改善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立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維護知識產權,反對地方保護主義、打擊偽劣假冒侵權行為等。還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貿規則,防止高科技貿易’‘被詐、被罰、被假”的發生等。高科技貿易復雜性,以“系統營銷”論把握營銷主動權,或可以消除新經濟運作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新經濟營銷創新應用的幾點思考

    新經濟時代的營銷創新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均要有個較長期的適應過程,如下幾點可助‘“創新”思路,對初涉營銷者更應慎密謹為。

    思考之一,自我約束激勵創造“.購物天堂”。新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自強自律,不斷消除低效率和浪費現象,減少不合理利潤因素,自覺抵制偽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勵全體員工拼搏進取,敬業、樂業、愛業,提升自我品質;大力弘揚團隊意識,更新企業形象,千方百計留住顧客,營造真正的.‘購物天堂”。

    利用多種外因營造“購物天堂,,.如通過網絡傳輸商流、物流信息、創造時空效應,產生““購物方便”感;或以產品新概念引導潮流,成為消費者“、理想產品策源地信譽”感;適時開展’‘升質降價”促銷活動,產生消費者‘.低支出,高品質享受,,感;還要加強公益宣傳、樹立綠色品牌,形成‘.熱心公益、放心消費”的認同感,將“、方便、理想、享受、認同”的情感運用于營銷的全過程。確立‘“購物天堂”的好環境。

 &n

bsp;  思考之二,天時地利人和長駐于市不衰。新經濟網絡開闊了眼界,擴大了視野。新產品層出不窮,往往因一個小理念的轉變而賺了大錢,又會因一個小小失誤而血本無歸。因此新經濟時代的營銷創新,應有‘“瞻前顧后,觀微知著、抓住本質、攻防有略,進退有序”等氣魄與膽識。或者古商邦經商理念—““天時地利人和,長駐于市而不衰”中,悟出營銷創新的靈感:

    所謂‘“天時”是指營銷大氣候—堅信新經濟是人類社會新商貿的良好開端,將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而謂“‘地利”則指現有土地、勞力、礦產資源,以及替在需求等優勢。所謂“人和”是我國經商者的傳統美德。特別是我國‘“入世”后,建立、健全國際經濟游戲規則,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亦為外資企業提供穩定、寬松的市場準入機會等。堅持有理做贏人,和氣營出三贏家。

    思考之三,堅持辯證營銷立于不敗之地。組大聯強,固然是.‘實力、信譽”的象證在國際貿易之中亦有按資本區分信譽度—“實力論英雄”的主張。但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優點。而新經濟是一種突破。如’‘小吃大”、“快勝慢”、“新吃舊”等,有經濟學家稱之為新經濟規則,①,亦有喻之為新營銷辯證法。

    新經濟時代,所以會“小吃大,,,本質是小者精悍、鱗角鋒銳、觸覺敏捷,開拓營銷自然所向披靡;而自稱大者‘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無可奈何被拖累。’‘快勝慢”。關鍵是““快者靈氣生“,,富于靈氣的營銷,順應新經濟所追求的個性消費目標,慢者只能吃“剩飯,’;’‘新吃舊”,是新(潮)能主導消費意向,代表時代精神,淘汰陳舊落后者。完善此類營銷辯證觀,就能”劣中求強”、棄舊圖新、轉敗為勝。

篇(8)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3-0004-04

一、微型金融理論與實踐

微型金融是小額信貸的廣義范疇,是小額信貸金融多樣化和持續化的結果。因此研究微型金融的理論是在小額信貸理論基礎上的。小額信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它的起源是受到金融深化論、金融創新等理論的啟發。在這些理論的支持下,小額信貸理論乃至以后的微型金融理論才得以發展。

(一)金融深化理論

20世紀50年代格利和肖發表了三篇關于發展中國家金融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即發表于1955年9月號《美國經濟評論》上的題為《經濟發展的金融方面》一文、發表于1956年5月號《金融雜志》上的題為《金融中介體和儲蓄――投資過程》一文和1960年由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的《金融理論中的貨幣》。在他們的這些開創性研究中,闡述了金融和經濟的關系、各種金融中介體在儲蓄――投資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貨幣不是貨幣金融理論的唯一分析對象,除貨幣體系(包括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外,各種非貨幣金融中介體也在儲蓄――投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儲蓄者的儲蓄轉化為投資者的投資,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性投資水平。同時,他也從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本身落后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發展的理論基礎――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流動模型:該模型集中關注怎樣將發展中國家一個部門的剩余儲蓄(投資機會較少)向其他具有豐富企業家才能的部門轉化。

另一名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中提出了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概念,討論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金融結構模式,并且通過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進行實證研究,開創了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基礎。他認為金融結構是指一國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形式、性質和相對規模,指出金融理論的職責是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量的主要經濟因素,并闡明這些因素怎樣通過互相作用而促成金融發展。

格利、肖、戈德史密斯的開創性研究為20世紀70年代產生金融深化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淵源和分析思路。1973年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放棄了以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為對象的研究方法,轉而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他們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理論,該模型說明了凱恩斯主義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政策模式在發展中國家的不適用性: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會要求在有管理的貸款市場上進行信貸配給,而信貸配給將使低效率的投資獲得廉價的貸款,從而阻礙了經濟增長,即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欠發達歸咎于金融抑制。在他們看來。由于利率扭曲的存在,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平均收益率偏低。因而,他們主張發展中國家應該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過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貨膨脹使利率反映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水平,使實際利率為正,恢復金融體系集聚金融資源的能力,達到金融深化的目的。

從格利、肖以及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發展理論到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然而前者并不專門以發展中國家作為分析對象。通過比較研究解釋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金融發展的原因。后者專門以發展中國家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分析利率狀況,重點考察金融發展的結果,關注金融市場的信貸配給機制,它將一般均衡利率運用到金融理論中,改變以往的主導性看法――金融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不同,金融部門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政府的干預,主張應當盡可能地減少政府對金融的干預。

(二)金融創新理論

金融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熊彼得(J.A.Schumpeter,1912)年提出的,用它來研究經濟周期和社會過渡問題。他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在金融領域中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各種金融要素的新的組合,是為了追求利潤機會而形成的改革。自此之后,一些西方學者面對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金融領域大規模和全方位的創新活動,開始把創新理論引入金融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創新的概念,并把金融創新的原因、效果和對策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的論述和對金融創新的原因研究上。希克斯(1969)和尼漢斯(1983)從交易成本角度探討金融創新問題,認為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內涵雖然復雜。但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貨幣需求與金融創新聯系起來考慮。得出了以下邏輯關系: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產生對不同類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經濟個體對需求預期發生變化。交易成本降低的發展趨勢使貨幣向更為高級的形式演變和發展,產生新的交換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斷地降低交易成本就會刺激金融創新。改善金融服務。可以說金融創新的過程,就是不斷降低交易成本的過程,交易成本的降低又會不斷地推動金融創新。西爾柏(1983)主要是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的成因。建立了約束誘導型金融創新理論,研究中建立了一個線型模型對動因加以說明。西爾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這個最積極的表象開始進行研究,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采取的“自TJ"行為。西爾伯認為,金融壓制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內部強加的壓制。為了保障資產具有流動性的同時還有一定的償還率,以避免經營風險,保證資產營運的安全,金融企業采取了一系列資產負債管理制度。這些規章制度,一方面雖然確保了金融企業的營運穩定,另一方面卻形成了內部的金融壓制。兩個方面的金融壓制,特別是外部條件變化所產生的金融壓制會使實行最優化管理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機構尋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創新。這就是微觀金融組織金融創新行為的誘因。以T.H.Hannon和J.M.McDowell(1984)認為新技術的出現及其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為金融創新提供了物質上和技術上的保證,引發諸多以電子化、網絡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大大縮小了金融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這樣金融創新使成本降低成為可能,并能使人們采用新的手段,更好地將風險分散在經濟運行之中。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大量的文獻研究了金融創新的效果。如Van Home(1985)指出過度創新會增加社會成本以及出現泡沫現象。A.Saundres(1987)提出金融創新會使風險轉移,但并不消失且可能導致未來的經濟危機。Peter Tufano等(1995)結合案例論證了金融創新對社會福利的改善。Michael I

Pawley等(1992)指出創新使廣義貨幣總量難以確定,會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還有一些學者從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一體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創新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德塞(Desai)和勞(Low)的特征需求論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解釋對新的金融產生的需求,特別是由于環境的變化、風險增加和多樣化,通過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即對金融工具的新特征或傳統特征進行新組合的需求來達到彌補由于各種變化所帶來的損失。對新的特征的需求有兩個動因:通貨膨脹和名義利率飆升,提高了不附帶利息的現金余額的機會成本,新的金融產品將流動性和通常與市場利率接近的收益結合在一起:利率和匯率的易變性使投資和交易風險增加也刺激了金融創新。格利(J.Gurley)和肖(E.Show)認為,金融中介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金融創新是盈余或赤字企業的需求和偏好于金融部門提供的服務相匹配的結果。肖還認為,當舊的融資技術不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時,它表現為短期金融資產的實際需求靜止不變,因此必須在相對自由的經濟環境中,用新的融資技術對長期融資進行革新。事實上。經濟增長本身又為長期融資創造了市場機會。而金融創新是對這種機會做出的反應。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可以擴大金融機構滿足需求或增強適應需求的能力。從而有利于金融創新的開展。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和管理成本理論

斯蒂格利茨等人認為,盡管金融機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這要取決于以下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儲戶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二是金融機構對借款人進行高效率且低成本的篩選與監督。金融機構要想高效率、低成本的篩選借款人。就必須對借款人的投資項目有充分的了解。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金融機構往往不會比借款人更容易了解投資項目的情況。金融機構通常會熱衷于經濟穩定條件下有著豐厚利潤的項目,但恰恰就是這些項目,在經濟出現波動時,造成的損失往往更大。此外,金融機構管理者在經營業績的獎懲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性。

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諾斯的管理成本理論認為,政府管制需要耗費資源,是要花成本的。管制目標的確定以及管制措施的實施,應與管制的成本結合起來,管制的成本分為直接資源成本和間接效率損失兩部分,直接資源成本主要是管制機構自行管制時所耗用的資源以及被管制者為遵守管制規定而消耗的資源。間接效率損失包括道德風險造成的效率損失、管制可能削弱競爭而導致的低效率、管制可能阻礙金融創新而導致的低效率、管制過于嚴格造成的低效率。

小額信貸由于其特殊性。客戶貸款金額小、抵押品缺乏、客戶一般無信用記錄。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無法挑取優質的安全客戶,為此銀行會對所有客戶收取較高的利率,從而使一些效益好有潛力的客戶退出信貸市場,其結果導致信貸市場無效率。但在小組共同貸款下,安全的借款者會尋求安全的借款者,有風險的借款人只能尋求有風險的借款人。后者易于拖欠,因而小組成員有可能為其他成員的拖欠多付,而前者的可能性要小。盡管金融機構收取的是同一利率,但安全的借款人所付的實際利率要低,因為他們的預期成本較低,因而他們會更愿意貸款。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風險大的借款人的成本轉移給這些借款人本人。從貸款人來講,把優質客戶拉回到信貸市場,提高了市場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低成本有可能使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利率,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二、微型金融研究動態

(一)微型金融國外研究動態

二戰結束后,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了獨立國家,這些國家基本上都面臨著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缺乏工業技術、貧困人口比例較大,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等問題。在當時的古典假設下――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發展經濟學家W.A.劉易斯、B.H.萊本斯坦得出結論。這些國家的“農民需要的資本遠超過他們能夠進行的儲蓄”:“信貸對于一些領域,特別是小農業和小工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于當時的普遍認識是窮人因為缺乏擔保,借貸的風險較高,而且農村人口分布十分分散,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交易成本較高等原因導致農村金融市場失靈,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無法通過金融機構的借貸服務獲得足夠生產所需的資金。因此。這一階段學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該承擔起直接提供農業信貸的重要責任,建立國家所有的專門的農業發展銀行,為本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提供有補貼的貸款。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經濟學者強調為低收入者提供低息貸款,并沒有對貸款規模和還款期限進行規定。限制信貸規模是后來的研究在總結非正規金融市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意見。

20世紀60、7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短命的實驗”,這些“實驗”主要是政府或者國際組織通過項目的形式為窮人提供的信貸服務。雖然這些項目為發展中地區的困難農戶、小手工業者提供了生產資金。不同程度上幫助他們擺脫了貧困。但是,由于當時的理論研究主張實施較低的貸款利率,所以項目實施時刻意壓低了貸款利率,不能彌補項目的操作成本,必須依靠外部資金的不斷注入來填補成本缺口。以至于當后期資金不繼時,許多項目的持續發展陷入了困境。另外。這些項目在貸款手續和信貸產品的設計上仍然參照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貸款規模較大、還款期限較長,不能貼近貧困人群的實際需要,致使大部分項目以失敗告終。

20世紀70至80年代階段的微型金融實踐產生了一些非政府機構提供制度性微型金融服務的成功案例。如孟加拉鄉村銀行(由經濟學教授尤努斯創辦于1976年),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成立于1970年,借1983年印尼政府放松對利率管制的機會,在1984年調整小額信貸產品后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玻利維亞陽光銀行(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非盈利性組織PERDEM),國際社區資助基金會鄉村銀行(于1985年首先在拉丁美洲成立,其小額信貸項目后來還擴展到一些非洲國家)等等。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微型金融模式或者實踐機構還可以根據其目標側重上的不同,清楚的分為福利主義和制度主義兩大“陣營”:一方更注重微型金融的扶貧效果,另一方則更側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隨著信貸技術和金融產品的發展,兩大“陣營”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微型金融實踐開始追求“雙贏”的目標,從而使微型金融成為研究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微型金融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出微型金融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追求可持續經營的發展曲線,在這期間國外學者針對微型金融的不同方面均有研究。

第一,利率問題。微型金融的衡量指標有存貸款利率、存貸款利差、風險指數、還款率、壞帳率以及

業務覆蓋率等等,但是貸款利率是被學界普遍認為最重要的指標,關于微型金融利率的種類和有關利率設定的問題有以下研究。Femandof2006)詳細解釋了小額信貸的利率高于一般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是由于小額信貸業務本身的諸多特點決定的,認為將二者的貸款利率水平簡單相比較是不合適的。他利用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開展小額信貸較多的國家的事例分析并指出強行人為的壓低利率是不可取的,利率管制措施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會起到反面的作用,在最后他提出了政策制定者應如何幫助小額信貸機構提高運作效率等辦法來降低利息率的具體措施。Aghion與Mordueh(2000)從小額信貸機構提高還款率的機制設計的角度討論了小額信貸的可持續性。Helms和ReiUe(2004)分析了利率管制和小額信貸的關系與前者對后者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如何促進小額信貸實行較低利率而有效率的提供金融服務的政策措施。在俄羅斯小額信貸項目(theRussian Mierofinance Project)(2000)中的研究,他們分析了小額信貸項目的定價機制中決定利率水平的還款期限安排和價格條款、計息的不同方法對實際利息率水平的影響,以及小額信貸的定價與其可持續性的關系。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實際有效利率(theEffective Interest Rate)方法設計。

第二,小額信貸的作用。小額信貸乃至日后的微型金融在幫助貧困和中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亞洲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微型金融商業化將使貧困人口從中獲益。聯合國將2005年定為小額信貸年。可見小額信貸寄托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期望。它的積極作用也逐漸突顯體現在幾個方面:針對改善收入分配,Gonzalea--Vega(1984)認為:信貸不僅改善資源配置,而且改善收入分配。由于生產者之間收入的差異是由生產機會的差異和初始稟賦的差異引起的,得到信貸作為可變投入的來源,使初始稟賦多樣化,可以減少收入差異;若將信貸投資于物質和人力資本,改善生產機會,也可以減少收入差異。匹斯克(2002)認為:小額信貸的創新之一是以現金流為基礎,提供了改善收入分配的可能性。以資產為基礎的借貸中貸款額度與擔保的價值相關。這樣的關系強化了已經存在的財富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即:有產者可以得到信貸,而沒有資產者得不到信貸。這限制了沒有資產者的收入增長。現金流借貸中,貸款額度以他們貸款周期中預期經營可得到的現金為基礎。這種方法能夠使那些沒有什么實物資產,而有良好的經營觀念者得到信貸,改變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對于收入增加的這一作用。墨達克(2002)回顧以往研究小額信貸對反貧困影響的文獻,得到的結論之一是,盡管許多研究的質量尚待改進,但大量的證據(Wright,2000:U,NICEF,1997;Khandker,2001)正在證實小額信貸具有增加信貸者收入的效果。Remenyi(20001發現:“得到信貸的家庭收入比沒有得到信貸的家庭收入明顯提高。在印度尼西亞。12.9%的貸款戶年平均收入增加,來自非貸款戶的數據只有3%增加(控制組);在孟加拉,29.3%的貸款戶年平均收入有增加,非貸款戶是22%增加;在斯里蘭卡,貸款戶是15.6%增加。非貸款戶是9%增加:在印度的案例是貸款農戶46%增加,非貸款戶是24%增加。對剛剛低于貧困線的農戶效果好些,而對最貧困戶改進的最少。”還有改善福利和降低脆弱性的作用,墨達克(2002)同時還發現大量的研究(Wright,2000~Zaman。2000~McCulloch&Bauleh,2000)證實小額信貸具有降低脆弱性的作用。Elizabeth Littlefield(2003)指出:小額信貸能使貧困者保護、多元化和增加他們的收入來源,這是他們擺脫貧困和饑餓的基本途徑。借小額信貸捕捉商機、為孩子付學費或者是填補現金流的缺口是向打破貧困循環邁出的第一步。同樣,貧困家庭會使用一個安全、便利的儲蓄賬戶積累足夠的現金,以便能使小商販擴大進貨,或者能夠修理漏雨的屋頂,支付衛生保健費用,或送更多的孩子上學。

第三,可持續性問題。微型金融的可持續問題及如何實現可持續問題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目前對可持續發展的主流看法是一家微型金融機構能夠通過其金融服務運營產生的收入來補償它所有的成本項目。包括資本成本和營業成本,補償對通貨膨脹和補貼進行的調整,以及一個足夠的以補償可能要注銷的壞帳的準備。國際學術界對微型金融可持續性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財務可持續研究為基點,通過對微型金融項目財務狀況的分析,判斷其是否達到操作可持續,或者經濟可持續。然后再從收入和成本兩個角度對影響機構實現財務可持續的各個組織管理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實現財務可持續性的途徑。研究這個問題的代表人物有Yaron、Christen、Rhvne、Vogel和Morduc等。

在這些實踐理論和時間研究的支持下,微型金融在一些國家已經取得了成功,如孟加拉國的Grameen銀行、玻利維亞的Banco Sol銀行和印度尼西亞的Unit Desa項目等。這些成功帶給人們的啟示是通過適當的組織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窮人貸款,小額信貸機構能夠擴大目標客戶的覆蓋范圍,幫助更多窮人建立自己的微型企業。增加收入;同時還可以克服小額信貸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抵押品缺乏等固有劣勢,保持較高的貸款償還率,并進而實現盈利、財務自立和穩定發展。因此。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觀念在全世界迅速傳播,遍及非洲、亞洲和東歐的發展中國家,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挪威等,也出現了大量小額信貸服務機構。

(二)微型金融國內研究動態

相對國外對微型金融的研究,國內對微型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晚,參與研究的機構也較少。杜曉山、孫若梅、茅于軾等是在微型金融研究和實踐方面比較突出的幾位。

杜曉山根據微型金融的宗旨、目標、資金來源和組織機構,將其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主要是以探索我國微型金融服務和微型金融扶貧的可行性、操作模式及政策建議為宗旨,以國際機構捐助或軟貸款為資金來源,以民間或半官半民組織形式為運作機構的微型金融試驗項目。第二類,主要是借助微型金融服務這一金融工具,以國家財政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為資金來源,以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農業銀行1為運作機構的政策性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第三類,農村信用社根據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信貸扶持“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要求,以農信社存款和央行再貸款為資金來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開展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并與孫若梅在全面系統回顧和分析中國小額信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發揮小額信貸的反貧困功能和金融服務功能:加強規范和監管:逐步實現靈活的利率政策:不斷進行管理人員和基層人員的培

訓,對項目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實現從補貼性小額信貸到持續性小額信貸的轉變其關鍵是經營策略和經營目標或宗旨的轉變,要從政治目標為主導轉變為以經濟和政治社會目標并進,從政府行為轉變為順應市場行為。

社科院農發所孫若梅在她的論文中提出幾點假設:第一,從鄉村銀行模式開始,中國對小額信貸首先接受了“小額信貸是有效的信貸扶貧工具”這一假設。在這種假設下,這一階段開展的項目多在最貧困的地區,或一般貧困地區中強調到達最貧困戶。將小額信貸作為改善公共部門提供公共產品效率的工具。第二,小額信貸能夠在幫助窮人的同時,實現機構自身的持續發展的假設被廣泛接受。隨著先行項目規模的擴大和個別先行項目初期目標的實現,實現基層的自負盈虧目標似乎很快成為現實。項目在操作層面的持續性成為評價小額信貸成功的重要指標。在中國的小額信貸實踐中,并沒有出現這種“雙贏”的案例。目前的狀況是所有的試點都需要外部的技術支持、培訓和資金資源。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是持續性的簡單道理,但制約因素是:利率政策和市場特征都決定了機構沒有增加收入的途經:壓低成本要與保證貸款質量之間進行權衡。第三。“雙贏”作為長期戰略的假設。在中國的實踐中,一些以扶貧為宗旨的項目,在同時追求持續性和扶貧兩個目標時感到缺乏應對的策略。通過追求瞄準貧困和持續性目標,實踐中暴露出一些不足。導致問題的原因有幾方面:可能是項目管理能力有限造成的,可能是對小額信貸制度理解的偏差導致的,也可能受到中國經濟社會背景下的制度和政策的影響。這樣對金融持續性目標和服務于最貧困目標的理解清晰了一些。金融持續性目標是追求金融服務的完整性,遵循市場原則,需要有效地提供私人產品。服務于最貧困戶目標,是社會公平目標,需要目標瞄準和來自公共部門或私人部門的外部支持,其中的共同點是效率原則。

篇(9)

作者簡介:王濤(1976-),女,四川大竹人,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講師。(重慶4011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重慶市教委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8-0084-02

“國際結算”是高校國際經濟及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金融學專業的選修課程。但是“國際結算”是一門“老師難教、學生厭學”的課程,教學內容既包括結算工具、結算方式、結算單據及貿易融資等諸多理論知識,也涉及諸多國際慣例及規則條款,不講這些條款教學內容不完整,而講起條款又非常的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往往對國際結算理論知識掌握較好,在實務工作中卻無從著手。因此,探索“國際結算”課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際結算”課程的特點

“國際結算”課程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具有較強的實務性。課程教學內容與國際結算實務工作有著密切聯系,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各種票據及單證的性質及作用,而且要求學生能運用相關國際慣例和規則條款規定解決實務問題。而國際結算方式、貿易融資等知識既是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國際結算實務的具體操作流程,因而體現出較強的實務性。第二,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國際結算的教學內容會隨著國際貿易方式及國際金融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國際結算適用的規則和慣例也處于不斷地修訂和完善過程中,如UCP600與UCP500 相比進行了大量的修訂,這就要求國際結算課程教學要緊跟結算產品及國際慣例的發展,體現出應有的時效性。[1]

二、“國際結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結算”的課程特點是教學難度大,而目前高等學校國際結算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中也存在著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如下:

1.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用人單位需要懂金融、懂貿易、熟悉國際慣例、外語水平高的應用型國際結算人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理論知識體系、輕實踐技能,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知識積累、輕方法研討。許多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理論知識,但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2.教師缺乏實務教學經驗

國際結算課程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理論教學和科研水平,也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但現實中大多數教師缺乏在外貿企業或金融機構的實際工作經驗,上課時也只能就書本談書本,從理論到理論,講授的知識不能和實際情況相聯系,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2]

3.教學手段單一,課堂缺少活力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知識傳輸過程,教師上課往往是一張嘴、一言堂,即使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沒有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能體現,學習自主性沒有得到發揮,更談不上創新和能力培養。

4.辦學模式封閉,缺乏校企合作

用人單位從高校吸收學生,高校應當按照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才能在需求和供給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但現實中高校與用人單位往往缺乏有效合作機制和經常的交流機制,造成高校對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了解并不充分。以校企合作為主導的聯合辦學模式尚未形成,制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國際結算”課程教學目標

應用型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并能靈活應用理論知識的、具有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3]“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備三種素質:第一,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從理論的高度理解社會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第二,熟悉商務操作流程,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較快地適應企業經營管理和市場競爭環境;第三,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4]

為此,“國際結算”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確立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基礎,培養掌握扎實理論基礎、富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及較高的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教學重點幫助學生具備三種能力:首先,掌握國際結算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熟悉國際結算的國際商法及國際慣例的知識儲備能力;其次,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良好的英語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能熟練地閱讀英文文件并進行書面和口頭的專業英語交流;能在國際規則框架下靈活而不失嚴謹、開放而不失原則地從事相關工作;最后,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國際商業信譽,能遵紀守法、誠信守約,具備敏捷的思維和應變能力。

四、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國際結算”課程改革措施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下國際結算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對傳統教學做如下改革:

1.創新教育理念

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國際結算人才的需求,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秉承“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思想,開放辦學,根據社會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按照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強化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整合英語、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教學資源,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復合性;通過實務訓練、社會實踐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國際結算人才多層次、多方面的不同需求。

2.整合知識模塊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將課程教學內容整合成四個模塊,并分別突出教學重點:首先,結算工具模塊應結合票據的特點適當補充票據法知識;其次,結算方式模塊應在結算流程的基礎上強調適用范圍、國際慣例及風險防范;再次,結算單據模塊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單證的繕制及審核;最后,貿易融資模塊部分應結合當前形勢分析保函、國際保理、福費廷等融資方式的應用。

3.改進教學方法

“國際結算”課程教學應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1)加強案例教學法。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還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鍛煉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快速反映能力,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選案例,課前將資料分發給學生,課中應有效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其充分發表意見,然后再對其討論意見給出點評,對疑難問題進行重點闡釋。

(2)推行專題討論法。專題討論法是將課程內容分解成專題,把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對專題內容進行探究式、研討式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小組內發表觀點和見解,并做出研討結論,再和其他小組同學分享。比如,對于UCP600新修訂條款的解讀,傳統講授形式非常枯燥且教學效果不好,可改為專題討論的形式,將教學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要求其自行解讀并與UCP500進行比較,并結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小組專題研討,可加深大家對條款的理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習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

(3)實施情景模擬法。情景模擬法是通過模擬情景、設置場景、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仿真實務環境中親身體驗并計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托收及信用證結算方式的業務流程、相關單據的繕制與審核均可采用情景模擬法,由教師設計模擬情景,學生分別扮演進口商、出口商、進口商所在地銀行、出口商所在地銀行等不同角色,將講解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增強學生對國際結算流程的理解與應用。

4.優化師資結構

國際結算課程要求教師既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有國際結算實務的經驗,還要具備較好的英語能力。為培養應用型所需要的“雙師型”教師,教師應該了解和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動態問題,提升自身英語水平,增強雙語授課能力,以改善處理英文文件的實務能力,采用業務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定期在校外實際工作崗位上進行鍛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同時,通過向金融機構、外貿企業等實務部門聘請兼職教師到校授課或進行實務講座,全面提升教師實務教學水平。

5.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國際結算課程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具體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資源投入,建好實驗教學平臺。國際結算課程要求學校應建立實驗教學平臺,增設實驗實訓環節。在校內實驗室中由學生獨立完成國際結算業務的相關實驗,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幫助學生了解實務操作流程,并在動手過程中解決理論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2)加強校企聯合,用好實踐實訓平臺。推行開放式辦學,本著互利互惠、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強校企聯合,搭建各類實踐、實訓和實習基地,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一方面,企業為學校提供先進的學習設備和實習場地,將企業的實務現場變為教學場所;另一方面,企業也將實際問題引入課堂,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學習和討論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更好地轉化為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企業。

(3)延伸課堂教學,完善科研訓練平臺。根據課程內容布置調研、論文寫作等訓練項目,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以課題研究、社會調研、學科競賽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訓練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

總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圍繞這一目標,“國際結算”課程應該從教育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結構、實踐教學等方面不斷推進教學改革,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俊鋒,孟繁華.關于改進“國際結算”實驗教學的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4):116-117.

篇(10)

會議名稱: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力電子展覽會

會議地址:俄羅斯國際展覽中心

展會概況:世界各國著名的電力電子企業均普遍看好俄羅斯市場并云集該展會,參加該展是中國電力電子出口企業開拓此市場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徑!

展覽范圍:電力產品;電子控制系統、電纜走線管、電纜接線盒、電氣絕緣材料、漆包線、電磁線圈、變壓器、電纜及附件、接口技術、布線系統、戶外箱體、整體安全機房、電氣工程管理設計軟件、儀器儀表、建筑電器、墻壁開關、照明產品、太陽能及其它新能源產品;電氣產品

6月18-20日

會議名稱:2013第八屆中國國際RFID、物聯網技術與云計算展覽會

會議地址:廣州琶洲·廣交會展覽館C區

主辦單位:中國物聯網產業推廣中心

香港貨品編碼協會

亞太RFID技術協會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展會概況:以RFID(無線射頻識別)、傳感網、自動識別、云計算技術和應用為主體展示內容;為中國物聯網、云計算產業鏈一次最完整的展示;充分體現了傳感網、RFID、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商務以及整個行業的特色和當前需求。

展覽范圍:RFID產品;自動識別產品;智能卡產品;其他物聯網相關產品;云計算平臺構建技術、芯片和軟件平臺開發、云服務解決方案、數據中心建設與運營、云計算通信網絡設備和服務、數據存儲、服務外包、數據與網絡安全、云計算標準等方面

聯系人:朱憶

電話:13539794711;020-23379151

郵件:

6月18-22日

會議名稱:第二屆海峽物聯網產業博覽會暨海峽電子信息產業博覽會

會議地址: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技術部

國家教育部

中國工程院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福建省人民政府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科學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展會概況:展會為論壇、技術交流、產品推介會。(一)電子信息物聯網產業發展論壇:邀請政府部門、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運營商代表、企業用戶及相關新聞媒體參與,就如何振興海峽兩岸電子信息聯網產業等問題開展研討。(二)技術交流對接:邀請電子信息物聯網企業及相關行業領域內的專家就領域內的若干熱點問題及先進技術等進行深入探討,展示電子信息物聯網及相關行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同時征集相關領域內國內外論文,并經專家委員會評審,選出優秀論文在技術論壇上宣講。(三)企業產品推介:會議展覽期間,將適時為企業安排產品推介專場,進一步推廣企業技術與產品,宣傳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擴大企業產品市場。

展覽范圍:消費電子(綠色家電、視聽、3D電視、IT產品等)展區;平板顯示、LED照明及顯示技術產品,觸摸技術展區;集成電路IC、電子元器件展區;智能通訊網絡系統產品與技術,智慧裝備行業,智慧家居生活產品與技術展區;物聯網技術產品應用,云計算,互聯網展區;教育電子產品與教育信息化展區;汽車電子產品與汽車信息化展區;綠色環保產品與研發設計展區

會議組委會地址:福州市鼓樓區福飛南路92號

電話:0591-63175563;13685001810

郵件:

聯系人:曹先生

網站:

6月19-22日

會議名稱:新加坡通訊展

會議地址:新加坡

主辦單位: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 Pte Ltd

展會概況:CommunicAsia展會已逐步發展為亞洲地區資訊通信科技產業規模最大的服務平臺和頂級盛事。除與EnterpriseIT一道共同展示資訊通信科技創新成果以外,它還是云集買賣商家,促成雙方交易和實現最佳投資回報的理想平臺。同期舉辦的展會還有enterpriseit2011(第8屆國際企業資訊科技展覽及研討會)、broadcast-asia2011(第15屆國際廣播科技與設備展覽會及研討會)、interactivedme2011(第5屆國際互動、數碼媒體與娛樂展覽及研討會)。

展覽范圍:3.5G/LTE/4G、寬帶、超小型化移動基站、光纖到戶、基礎設施與網絡技術、網絡電視、移動上網、移動通訊與應用、定位服務、無線技術、衛星通訊,天線等。

聯系人:wendy

電話:0755-25338299

郵件:

6月20-23日

會議名稱: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軟件及信息服務交易會

會議地址:大連世界博覽廣場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遼寧省人民政府

展會概況:由國家商務部、信息產業部、教育部、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科技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中國貿促會、遼寧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大連市人民政府具體承辦的目前國內最高規格、最具實效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IT行業年度盛會。

展覽范圍:軟件部分:基礎軟件、支撐軟件、應用軟件、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集成電路(IC)設計;信息服務部分:服務載體、服務外包、評估認證咨詢培訓、數據處理、軟件維護、軟件測評、定制開發;新興信息技術部分: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數字技術、互聯網應用、 商業智能、新電子商務、智能終端、人工智能、新媒體。

電話:021-62990137-811

6月26-28日

會議名稱:2013亞洲移動通信大會暨2013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

會議地址: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主辦單位:GSM協會

展會概況:向移動通信行業專業人士和熱衷移動產品的消費者展示尖端技術、產品、設備和應用;云集資深移動通信業界專業人士,提供見解獨到的主題演講,特色專題討論會和世界級的互動交流機會;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可以通過該活動學習和拓展當前移動應用程序市場的相關知識;針對以移動技術為核心的營銷和廣告規劃之創新活動,連接市場營銷專業人士及運營商。

電話:021-62990137-811

郵件:

6月28-30日

會議名稱:2013中國廣東國際智慧城市暨物聯網技術應用博覽會

會議地址:東莞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廣東省貿促會

東莞市人民政府

香港粵展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展會概況:同期活動:中國國際智慧城市暨物聯網技術高峰產業論壇、數字電視內容服務創新論壇、光纖入戶發展論壇、智能社區創新論壇、城市智能交通技術與實踐論壇、智慧城市管理論壇、個人數碼產品論壇。

聯系人:王富進

電話:13342865079

郵件:

2013年7月展會一覽

7月11-14日

會議名稱:2013中國國際智能手機及蘋果周邊產品展覽會

會議地址:青島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電子商會

展會概況:由中國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唯一消費電子專業國際性博覽會,也是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旗幟性展會。本屆博覽會期間將設置蘋果周邊及供應鏈產品展區,搭建資本與產業創新,工業生產與消費個性化需求的交流平臺,利用展覽展示、高峰論壇、網絡互動、社會化傳媒手段將消費電子企業終端消費需求進聯系人:許可

電話:13544546065

郵件:

7月18-20日

會議名稱:2013年中國西部國際指揮調度、衛星導航技術設備展覽會

會議地址: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國家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信息中心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

展會概況:應急指揮調度系統能夠實現對突發事件處理的全程跟蹤、支持。從突發事件的上報、相關數據的采集、緊急程度的判斷、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應急支持、輔助領導決策,即在短時間內對突發性危機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并提供妥善的應對措施預案;借助網絡、CALLCENTER、可視電話、無線接入、語音系統等各種高科技通訊手段,及時協調系統內的各個單位。本屆展會將突出指揮調度及衛星導航高科技為特色、以推動國際、國內交流、合作,促進產業化發展為宗旨。

展覽范圍:指揮調度技術與設備;應急通信系統;衛星導航與安全系統

聯系人:賀伶俐

電話:18081177538

郵件:

7月18-20日

會議名稱:第23屆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暨上海國際微波理論、電磁兼容、射頻及天線技術展覽會

會議地址:上海光大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通信學會電磁兼容委員會

展會概況:主要包括電磁兼容、射頻技術、微波技術、雷達技術和無限通訊技術等領域。近700家制造企業參展。

展覽范圍:材料、基板;防雷產品及應用技術、電磁兼容檢測、電磁兼容認證、相關RF產品與技術等;元器件;測量裝置及加工裝置;軟件及模擬器;工程技術及生產委托

聯系人:高攸綱

電話:010-62282343;62283322

2013年8月展會一覽

8月1-3日

會議名稱:2013深圳國際便攜產品創新技術展覽會

會議地址:深圳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通信學會

展會概況:從2G到3G再到4G,從功能到智能再到云終端,從T9到全鍵盤再到多點觸控,從600M到1.5G再到四核,從30萬到500萬再到1200萬像素,以及MEMS、3D、NFC、無線充電、防水&hellip&hellip移動終端市場可謂瞬息萬變。數以萬計移動終端企業的設計、制造、采購與決策人員每年匯聚于Mobile Win Show2013,尋找更多助其創新及控制成本的供應商

展覽范圍:盤點和展示最新技術與應用;應用處理器;無線技術;電源系統;移動顯示專區;制造技術專區;無線充電專區;電子材料;整機與外設專區

電話: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會議名稱:2013第五屆深圳國際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博覽會

會議地址:深圳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電子學會

國際物聯網貿易與應用促進會

展會概況:2013深圳國際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博覽會,是一個關于物聯網完整產業鏈、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傳感網技術、短距離通訊技術、最新移動支付技術、電子標簽生產解決方案、讀寫器開發最新技術、中間件的精確控制技術、及其物聯網技術在交通、工業自動化、智能電網、智能家居、物流、防偽、人員、車輛、軍事、資產管理、服飾、圖書、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全面解決方案和成功應用展示的高級別國際盛會。

展覽范圍:RFID產品線;智能卡產品線;智能卡讀寫設備提供商;生物識別;安防監控;傳感器、傳感網絡節點;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術與產品;網絡架構和數據處理;系統集成和軟件;物聯網示范應用

電話:021-62990137-812

8月15-17日

會議名稱:2013中國廣州4G通信展覽暨應用大會

會議地址: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州市人民政府

展會概況:目前世界兩大4G技術為TD-LTE和FDD-LTE。TD-LTE是中國主導的3G標準TD-SCDMA的長期演進技術,它與另一大標準FDD-LTE采用基于LTE的同一套標準體系,兩者共平臺設計可以共享研發資源和成果,共芯片終端便于實現全球漫游,從而共享全球用戶規模。

展覽范圍:4G網絡和商業模式;無線寬帶政策與標準;移動互聯網應用與服務;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最新手機裝置與策略;固定和移動網絡部署;光通信;IP核心和回輸技術方案;互聯網創新與移動新媒體;運營轉型戰略和戰術;家庭基站;物聯網;三網融合;4GWORLDCHINA目標市場;電信運營商;手機服務提供商;電信增值服務提供商;互聯網服務、產品提供商;系統制造商;移動終端制造商;通訊測試設備;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通訊接入產品制造商;信息通信研發;系統設計;科研機構;大學;金融和投資機構;政府和產業組織;互動娛樂產品開發商

電話: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會議名稱:2013廣州國際信息與智能化應用技術展覽會

會議地址:廣州保利世貿展覽館

主辦單位:保利地產

廣州市保利國貿投資有限公司

展會概況:國內首個聚焦信息技術行業級應用的專業性展會。

展覽范圍:面向工業、商業、服務業的信息與智能化應用解決方案;工業信息與智能化;商業、零售信息與智能化;服務業信息化;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信息安全技術及服務;物聯網技術的企業級應用;嵌入式軟件及系統;企業級通信網絡技術應用;企業級硬件及多媒體解決方案;ICTSmart city 智慧的城市;面向公共管理、居住生活的信息與智能化;數字化公共管理與服務;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ICTSmart more 即見的未來;新技術、新產品、新概念;移動互聯網技術及各類應用app;3D技術;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機器人技術;3S技術;綠色IT(計算機高效節能、環保技術);新潮消費電子、多媒體娛樂、游戲、數碼產品配件等;智能城市案例、智能園區案例;院校研究成果展示

電話: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會議名稱:2013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軟件融合創新博覽會

會議地址:青島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青島市人民政府

展會概況:在首屆軟博會里,展商數量為177家,同期舉辦的2012軟件產業發展與融合創新高層論壇與2012青島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招商推介會,成效顯著,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國內重點軟件企業、高成長性軟件企業,展示企業最新科研成果。

展覽范圍:基礎軟件;應用軟件;軟件信息服務;互聯網服務;物聯網軟件;系統解決方案;嵌入式軟件及智能設備制造

電話:021-62990137-811

8月22-25日

會議名稱:2013數字世界亞洲博覽會

會議地址: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主辦單位:北京市投資促進局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展會概況:專門面向蘋果系統平臺的行業展會及會議,為參會人士提供娛樂、培訓、通信及企業級應用的深度體驗。

展覽范圍:個人電腦及周邊產品,消費電子產品,最新最具創意的軟件、硬件、配件、相關技術等

電話:021-62990137-812

郵件:

8月25-27日

會議名稱:2013第八屆中國西安國際科學技術產業博覽會

會議地址: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西安市人民政府

展會概況:通過展覽展示、高峰論壇、技術研討、產品推介、商務考察等方式為各省區市政府、高新區、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代表力的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

展覽范圍:政府形象及成果展;全國開發區、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低碳環保與能源工業技術專題展;智慧城市技術與應用專題展;半導體照明技術產品專題展;國家十二五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闡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和項目,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航空產業、航天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和項目

電話:021-62990137-807

8月27-29日

會議名稱:2013韓國國際IT技術融合博覽會

會議地址:大邱國際會展中心

組織機構:大邱廣域市

慶尚北道

韓國電子工業協會

展會概況:將進一步整合全球市場機會,舉辦一系列跨國采購、產業鏈對接、采購招標等貿易洽談活動。同期還將舉辦全球矚目的“2013第十二屆國際情報顯示學術大會(IMID)”“IT綜合產業研討會”“信息技術研討會”“IT電子進出口洽談會”等相關配套活動,特別是IMID國際情報顯示學術大會是世界三大顯示技術大會之一,大會每年都邀請世界顯示技術領域里500強企業高層參與此次盛會。

展覽范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移動設備;3D傳感器液晶顯示屏、冷光屏、FED顯示器;電子元器件組件;生活類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消費類電子;智能工作

聯系人:姜淑秀

電話:0532-88895116;18661656996

郵件:

8月28-30日

會議名稱:2013年巴西國際消費電子展

會議地址:圣保羅市北方展覽中心(Cidade Center Norte)

展會概況:該展覽做為南美唯一的同業展覽會,得到巴西及國際知名企業的廣泛支持。

展覽范圍:家庭各類消費電子產品、個人數碼電子產品、電腦及電腦周邊產品、網絡產品、消費類電子配件、電子零件、LED顯示模塊及光電產品、互連技術及產品、電源設備、車載電子產品、全球定位系統、通信及無線產品、移動電話、其它相關電子產品及技術等。

聯系人:朱力

電話:020-82590932;15920144576

郵件:

8月31-9月5日

會議名稱:2013年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IFA)

會議地址:德國柏林國際展覽中心

主辦單位:德國娛樂與電子通訊工業協會

展會概況:是歐洲及全球消費類電子產品、通訊及信息電子技術產品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性展覽之一,為歐洲及全球的電子消費品銷售商和采購商提供了聚集了解和展示新產品最佳機會和理想場地。

展覽范圍:在線電子消費品,衛星接收機、解碼器,投影儀、數碼相機、錄音錄像載體、家庭影院;移動媒體、通訊設備和遠程通訊設備,汽車多媒體、導航系統;數碼照相機、攝像機,硬件、配件及外設,軟件、系統軟件和有效程序、多媒體應用系統、在線軟件、通訊軟件;手機和在線服務、家庭網絡、無線裝置、遙控和遙感裝置、家庭小型商場的報警裝置、錄像系統的記錄裝置、監視設備、家用電器的監視、時序安排和遙控設備、自動控制的數據系統;衛星服務裝置、測量設備、IP網際協議、互聯網解決方案等。

上一篇: 模擬技術論文 下一篇: 康復醫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免费 | 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 | 五月网日本A极片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