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8: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矯正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矯正技術論文

篇(1)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探索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在優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逐漸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講究科學與實效,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容量和效果,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驅力。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思想政治課系統地講解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理論常識,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利用它設計出仿真直觀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課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用直觀的視、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學生創造學習知識的實際情境,通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

從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來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觀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教師頭頭是道,學生頭頭霧水”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處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師精心選擇好、設計好流程,合理解釋和演示,通過其聲、畫、形把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能牢牢掌握,在教學中也就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畫面一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車上有乘客,車外有樹木;畫面二是列車在一個運動著的透明球體中運動。通過這兩個動畫,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中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輔之以鮮活、生動、真實、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融為一體,利用其直觀、形象的作用,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遠為近,超越時空界限,模擬再現我們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還可以實現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使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從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使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實現了對人的素質的培養,而不再是圍繞知識傳授轉圈子。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用目的不明確

運用多媒體目的在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師對此并不十分明確,很多時候只是為運用而運用。如果是運用多媒體投影課本上已有的文字、圖表,就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材料的機械翻版和簡單重復,或是用多媒體代替板書。這些,都是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二)課件設計喧賓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每次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十分明確。可是我們許多政治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既有精彩紛呈的畫面,又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解說,結果片面追求視聽效果,沒有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忽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喧賓奪主的課件,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課堂容量過大

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大量的教學內容。但當這些內容超過了一定的“度”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內容過于飽滿!往往是教師連續不斷地向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活動時間,并且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四)課件內容的選擇不夠恰當

有些政治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喜歡選擇一些動畫、漫畫圖片,或隨意性地選擇一些比較陳舊的材料進行教學,忽視了新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真實性、時效性較強的特點,結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學、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二)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2)最優化原則。(3)服務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通過情境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洞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5)適度性原則。

(三)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篇(2)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能夠很好的減少教師在課堂上板書的實踐,使得教師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上,制作出更優秀的課件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推理能力。教師通過制作數學課件,將數學模型、圖形、數字等各項內容生動的呈現在教學課件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課件的學習,對數學體系產生更為直觀的認識,獲取更多學習數學課件的方法,獲得更高層次的數學理解能力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學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使得數學教學更能體現出價值。數學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能通過最新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是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展示更為豐富的課件學習資源,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途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

(二)實現先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更好整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整合要遵守以下的幾點規則:

(1)要充分體現出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發現以及探索的過程,要讓學生明白數學教學活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獲得結論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勝過于獲得最終的答案;

(2)數學教師本身要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本身只是一個啟蒙者,起著引導的作用;

(3)要更加明確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經驗田永輝(河北省滄州市中捷職業技術學校,河北滄州061108)摘要:反思傳統多媒體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過程存在的不足,確定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有效措施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整合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035(2015)03-0196-01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4)要讓信息技術體現終身學習的原則。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并不排斥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因為信息技術也是存在有局限性的,傳統教學手段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因此,不能完全用信息技術取代傳統教學方法。一個成功的教學手段,不止要運用到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也要合理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體現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兩種方式強強聯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各自的優點。信息技術不只是一種教學的方式、手段,學生本身也要理解信息教學技術本身包含著的內容,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學生不知要學習課堂知識,還應該能夠熟練的運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能夠使用計算機中的相關教學軟件,使得這些軟件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得力助手。在使用信息技術教授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互動。學生之間通過互動,甚至能力高的學生可以教導水平較低的學生進行學習,能夠在教導過程中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學生在向他人解釋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從此將知識深植于腦海,熟練運用。在國際教學活動中,各國都十分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很多國家都認為信息技術是所有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國際教育協會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等教學儀器進行教學,提供給學生現代的學習方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活動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知識,提升學習素養,教師不能只追求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上形式的多樣化而忘記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初衷。教師要讓學生占據主動的位置,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信息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手段、學習方法。不要讓學生處于被動的被灌輸知識的位置。學生在信息教學課堂中會比較的有興趣,因此教師要順應這一趨勢,使用信息技術,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3)

進入信息教育技術時代之后,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必然會受到影響,并產生變化,正是因為這些變化的出現,使得數學教學面臨著嚴峻挑戰,教學改革的任務也更艱巨。下面具體分析信息教育技術對數學教師帶來的影響。

1.正確處理好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關系。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節約學校開銷,增加學校的辦學效益,提高教學效率,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我國大部分學校都加大投入,對學校進行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裝備,并對老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訓學習,構建了新型的多媒體教學體系,這樣原本繁瑣的工作環節有所簡化,同時有效增強了教學效果,避免了時間的浪費。當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導致舊事物的消失,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模式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傳統教學模式。信息教育技術數學輔助教學工作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首先體現在教學效率及學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學生素質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學。但是人們也不能夠忽視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畢竟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年來也培養了一批批人才。為此,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隨著時代的發展,可總結和提煉我們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經驗,讓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為我們的教育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2.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對新時期數學老師的新要求。

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運用,需要具備一定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這就需要我們一些部門根據教學實際,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有關專業技能的培訓,使老師具備新型的數學素質,并在專業技能方面做到訓練有素,這樣才能夠保障教學工作的質量。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通過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適應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更好地整合。

3.新時期數學老師的自身素質培養。

在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逐漸脫離了傳統單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術,滿足教學對于數學教師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術數學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視。同時在職數學教師應該具備危機意識,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學習,使自己能夠更優秀,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工作

針對以上信息教育技術對數學教師與數學教學的影響,我們要根據信息教育技術的特別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學的整合對策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分析如下。

1.具備和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技能是時代的需要

在新型數學教學模式出現的同時,整合方式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革,教學需要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相應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論知識的培訓,幫助數學老師更好地順應教學需求。對于當今的數學教師來說,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所要求的,同時是現代教學所必需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只有在教學中全面培養數學老師這方面的素質,才能夠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視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不管是傳統的教學,還是新型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數學老師對教學基礎理論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備堅實的知識理論基礎。學校首先需要重視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其次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并積極運用到學習中,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工具打好堅實的基礎知識。

3.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延伸教學范圍,拓展教學深度。

篇(4)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信息技術是一種技術手段,既應用于教師的教,又適用于學生的學;既是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又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綜合應用傳統媒體與信息媒體,使二者各揚其長、相互補充。整合要讓信息服務于課程,以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又以學生個體符合時代需要的和諧發展為目的,讓學生充分接觸、使用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課程整合是以各種各樣具體學科的任務或學科任務包含其中的真實性的情景問題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但這一切都需精心構思和設計。如何與信息技術整合,這是最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例如,自然學科的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學科在利用信息技術時可以利用豐富的視、聽等多媒體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利用視聽刺激,久而久之學生必然產生厭倦情緒,反而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自然學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學習者未知的知識領域,因此信息技術的利用,還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利用“問題”吸引學生,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第二、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就必須給予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時間。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利用信息技術后,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把許多東西都呈現給學生了,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信息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

第三、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但是不是就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個概念都要學生自己去建構?教師的演講、解釋、傳授知識是不是都是多余的?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和探討,在教學中教和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會走入極端。

第四、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實現相同的目標。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認識場所,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絡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實施途徑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基于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一種課程模式,它是將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以各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學生素質提升和培養綜合能力為基本過程。下面,以活動《認識垃圾》為例,談談具體實施的過程。首先,讓學生進行有關垃圾的調查,考察周圍的垃圾處理站,并提出有一定價值的問題。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研究的課題,查閱相關資料,瀏覽有關網站。第三,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最后,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上、學校及社區進行環保知識宣傳,并將部分優秀作品發送到相關的網站上。

篇(5)

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結合中學政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尋找一些生動、鮮活的材料,制作成教學資源,才能豐富政治學科的教學材料,才能促進學生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如:從備課到設計制作教學課件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備課,可以把教學目標在網上,引導學生進行網上討論。另外,可以聯系社會生活問題和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發表評論的公開論壇等等。同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堅持課堂互動,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把新知識、內容引入到課堂中,對教學情境的設計具有很大的展示作用。由此,在操作和實踐中,教師運用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學生還可以根據實際生活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而促進了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1.2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現代教育的要求下,為了實現對信息的準確利用,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積極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實踐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和傳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大容量的存儲,利用圖像化交互界面技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建造一個聯合性的自主學習氛圍。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夠突出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通過網絡的交互作用,實現學生和他人合作、協商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

1.3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對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認為政治課只是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通過多媒體不斷地向學生提供文字、圖像、動畫等等信號,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政治課的學習和研究,形象地再現了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不但能夠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還能克服學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從而在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下,使學生提高了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效率。

2、信息技術與中學政治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

2.1構建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首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根據知識內容進行自主地學習,增強自己學習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選擇恰當的學習步驟,從而自主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再次,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參與到教師課件的制作過程中來,并且按照不同的路線,因材施教,把精心設計和加工的多媒體課程信息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學到課程知識,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創造探索研究科學的精神。

2.2構建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如何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它是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設置或者模擬問題,從而進一步引出學習的內容。因此,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具有直觀的感官認識,強調學生學習內容的教育功能、實用性和生活的聯系性,不但要發揮學習方式上的作用,還要協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首先,在選取、設計情境的時候,要注意和教學內容相符合。其次,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情境的時候要生動形象。再次,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設計的情境要具有創新性。最后,為了提高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情境的時候還要具有層次性。由此可見,通過網絡協同學生開展學習,能夠改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3構建模擬演示型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中,信息媒體具有以下幾點優勢:首先,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聽環境。其次,利用信息媒體的動態性,使原來靜態的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動態知識。一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可利用信息媒體活躍教學氛圍,模擬演示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效果。三是利用信息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利用信息媒體信息內容再現的優勢鞏固學生的記憶。四是利用信息媒體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來。此外,現代多媒體設備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提供真實生動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篇(6)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高校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都逐漸開始有意識的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授課。最常見的表現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開各種教學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堂課上也不例外。傳授思想政治的老師利用網絡技術信息的豐富性、更新的快捷性、傳播的便利性、范圍的豐富性以及在知識傳播上采用的聲音、圖畫以及音樂的共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施上得一廣泛的應用。網絡技術因為可以多層次、全方位的為我們提供各種信息,因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得以廣泛應用。

(二)網絡技術積極拓展了高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以及手段

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中,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手段一般都是采用演講、報告會或者專刊等形式進行知識文化的宣傳。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加入了網絡,教育的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化。諸如在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越來越多的開始采用網上聽講座、遠程視頻交流、熱線等等形式、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對其影響也更為深入廣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自身具有的雙向傳播的功能使得其傳播知識的效果更加理想。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效利用該項技術進行學習,可以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網絡技術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開拓了學生的人際交

往范圍雖然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上是比較活躍的團體,但是對于生活在廣大校園內的學生來說,他們仍然是生活在象牙塔內的群體,平時的社會交往面是相對比較狹窄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教授的思想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都很難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練習。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技術對大學生的人際交流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利用網絡進行人際交流。通過網絡交流,大學生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來開拓眼界,接觸和學習不同的文化、習俗。不斷豐富的知識,不斷開拓的眼界可以輔助大學生的思想不斷走向成熟,強化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觀念和思想的更新

網絡有利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便捷了大學生們的生活,開闊了眼界,活潑了思想,促進了觀念的更新。它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實效意識,落后、封閉、保守的觀念被他們拋棄。它也開辟了大學校園文化的新領域,使他們在道德觀念、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發展、價值取向等方面表現出新的發展與提升。

(五)網絡技術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更強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好的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就可以更好的為廣大學生服務,及時的對他們的思想動態做出積極有效的指導。除此之外,因為信息技術自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等特征,可以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的了解到學生們的思想動態,然后可以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在網上相關的信息來教育和指導當代大學生,這樣可以有效并且快速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時效性。

(六)網絡技術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廣泛性

網絡技術憑借自身多具備的隱匿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在當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很多出于害羞等心理的學生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敞開心扉自由的展露和表白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溝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及時的對學生提出思想的指導。

二、網絡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弊端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沖擊了當代實體大學的教育主導地位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高校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因其自身所具備的信息的廣泛性極大的沖擊了當代實體大學在教育方面的主導地位。信息數量廣泛的網路教育極大的湮沒了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行列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網絡技術雖然一方面有很多的積極性,但其弊端也是很難避免的。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之下,網絡自身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和無限性,任何的信息都可以借助網絡這一平臺進行傳播,學生由于對信息技術缺乏有效的辨別性,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容易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都不利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和有效的發揮。

(二)網絡技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網絡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播,另一方面也極易導致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在網絡環境之中。網絡信息環境的不可控制性常常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嚴重干擾了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以及人生觀念。特別是伴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逐漸深入,極易誤導廣大青年在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時會逐漸迷失方向。

(三)網絡技術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伴隨著自身的自由性以及開放性等特征,常常伴隨著很多不健康甚至暴力的信息夾雜在其中。這樣的環境無疑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不利于當代大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發展。

(四)網絡技術支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極易導致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效果下降

篇(7)

一、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師生雙向互動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育、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即使是凱洛夫的五段教學論(激發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雖然用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也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

新《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將語文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術強的學科,它要強調的是一種“交際”,而這種“交際”實際上正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便體現為師生間的互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如果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那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改變這一弊端,實現師生間真正的教學互動呢?

首先,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角色轉變。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即以引導為軸線,以知識傳授為內容,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作用可以從提供者的傳授者逐步過渡為知識的導航者。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查閱和掌握有關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獲得一些教師也不曾掌握的知識,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與遠在天邊的人進行特定內容的交流,獲取對學習的有益指導;通過網絡,學生可以主動地摸索未知空間,豐富自己的知識,訓練出良好的信息素質。總而言之,在網絡媒體提供的條件下,有效的客觀資源更為豐富,學生自身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對教師的依賴性相對減少。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表現主要是從前臺走到了后臺。

第二,教師可以借助網絡的BBS、社區論壇、聊天室、在線QQ等渠道或者發Email與學生進行同步或異步溝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某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與思想的溝通,也可以在網上進行教學(在學校具備網絡教室的條件下),或者進行網上“故事接龍”等等。學生也可以通過QQ、Email等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動態,及對調整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從而實現師生間真正的雙向互動,而借助傳統媒體實現的師生溝通大多數是單向交互的,是教師到學生的,學生的反饋行為一般并不通過傳統媒體來實現,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借助網絡可以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交互,甚至可以方便地實現學生與校園圍墻以外世界的雙向交流。

二、利用信息技術,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這一現狀將會有圈套的改變。在網絡上,存在著遠遠超出人們需求的信息,只要上網鼠標輕輕一點,古今中外各類文學著作,便盡收眼底。這將給語文教學閱讀教學帶給革命性的改變。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教學呢?

首先,要培養學生網上閱讀篩選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科學中,過量的信息獲取被稱為“信息過載”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獲取的信息沒有好好組織,混亂地堆在腦海中,未經形成知識的信息,從而白白占據大腦空間。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如何準確尋找信息,正確評價信息,并把凌亂的信息組織成結構良好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信息素質。

第二,要利用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教學活動。如在網上開展主題性研讀活動,選擇性閱讀活動和閱讀經驗交流活動。其次,主題性研讀活動是讓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這種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教師可提供經整理的大量資源,學生可從在網上獲取相關資源,可在論壇交流心得,選擇性閱讀是讓學生在網上快速閱讀,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輸入方式。

三、利用信息技術,改革作文教學模式

篇(8)

多媒體課件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快節奏、高密度、高效率的特點。過去沒有多媒體授課之前。學生學習的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和老師的說教。而政治課教學融入了多媒體技術以后,授課的直觀性和容量是教室的黑板無法相比的。例如制作復習課課件《圖表型選擇題專題復習》時,涉及到圖表的繪制展示和數據的分析效果非常好,授課的容量也非常大,在減負的條件下很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人物。尤其是政治課的教學與實際、時事聯系的特別緊密。政治課要上一些熱點問題的專題課,課件中可加入時事熱點、新聞綜述,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關注社會的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分不開的。另外,當需要對某些知識體系復習回顧時,多媒體課件可以增加復習課的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適應了減負條件下政治課時減少對高校課堂的要求。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優化政治課的課堂設計,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過去的政治課教學的課堂設計局限性很大,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后,可以把老師的構想完全體現在課件中,通過問題的設計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使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課件中強大的交互功能使我們在課件中設計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所想到的某一問題的很多答案。為學生培養創造力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本溪從去年開始實行班班通工程,教師安裝交互式白板系統,互動功能大大增強,對學生的考試卷紙可以實行實時分析,對各種卷紙實行及時投放,對卷紙實行現場批改展示,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三)可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多媒體技術教學中的操作過程是以抽象思維為基礎的,要解決把抽象的東西轉變成形象的東西。必須通過對問題的歸納、分析從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規律。比如:哲學中關于人生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過程,再加上我國處于社會變革時期,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在課件中加入一些形象直觀的東西,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學習,其抽象思維必然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如何做到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教學的高效融合

為發揮信息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我結合工作實踐,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資源的收集與有效利用

多媒體課件需要大量的素材。制作課件之前首先要根據所講授內容的需要去搜集相關的材料。當今屬于信息社會,素材的來源途徑很多。通常的途徑有互聯網、電視、報紙、廣播等。最快捷、最方便的要屬互聯網了。我校較早就開通了互聯網并實現了校內聯網,也開通了北大附中的教育網站,近日也要引進金太陽資源網,為老師交流查詢信息提供了方便,我有許多政治課件的素材都來源于互聯網,建議有條件的學校早日開通。在這里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素材和資源都是為教學服務的,課件的制作要著眼于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切忌為了形式主義的需要而把多媒體課件作為嘩眾取寵的工具。同時,課件的的制作要系統化,要有銜接、有邏輯性,課件的制作過程不是簡單的堆砌素材的過程。換句話說,資源的收集是很簡單的,關鍵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素材。

(二)課件制作個性化

我們學校很早就對教師進行了課件制作方面的培訓,許多老師掌握了好幾種制作方法。例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軟件。至于采用哪一種方法,應結合實際情況。我個人認為這些軟件各有特點。Powerpoint和flash所制作的內容占的容量小,便于保存,一般磁盤即可。Authorware課件的保存需要光盤。Powerpoint側重與幻燈片的制作,Authorware交互功能強大,flas功能強大。在制作政治課件的過程中可以把三者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同一課件的內容,可能所用的素材有所重疊,但課件的設計要有個性化的體現,我們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他人所制作的優秀作品,但不能照抄照搬,制作的課件要體現自己的風格。

篇(9)

多媒體教學的顯著優勢是將文字、圖片、音頻結合起來,以一種立體的形式呈獻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師生的互動交流與情境創設。個別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沒有擺正教師、學生、多媒體三者的關系,不能根據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點與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綱要》國共合作的知識點時,教師只是利用多媒體展示知識點,卻忽視了必要的情境創設。教師忙于播放預先制作的PPT,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課堂上教師不提問,學生不問問題,師生缺乏信息與情感交流,多媒體教學變成了“填鴨式”教學。這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2多媒體課件設計不科學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要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課件要以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為基礎,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多方面因素來設計教學內容,課件不但要完整地展現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更要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結構,要始終為教學內容服務。個別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盲目將書本內容電子化,并沒有考慮到具體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多媒體課件內容單一,形式單調,不能觸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③。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

2.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知能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對促進思政教學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高校思政課是我國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門基礎課,其理論性強,內容抽象,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思維抽象能力。一些問題用傳統的授課方式難以講清楚,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多媒體教學集合了文字、音頻,它可以將抽象、模糊的政治概念具體化、直觀化,將枯燥的內容通過視頻、音頻的形式展示出來,有很強的表現力與真實感,能夠調動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變得愛思考,善于思考,改變了以往思政課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多媒體教學不僅創造了生動和諧的學習情緒,更提高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④。此外,多媒體教學也是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展示大量生動、鮮活的事實案例,使學生們明白了哪些是正確的價值觀、哪些是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的視頻資料,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家庭觀,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2.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思政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思政課理論性強,傳統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效果不大,多媒體教學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創新思維需要人體多個器官的參與、配合,人的心理活動要與外界刺激相互結合才能形成認知。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手段,集合了視、聽、讀、寫各個要素,能夠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刺激大腦的活躍程度,大大增強對思政內容的理解能力。同時,多媒體將大量的畫面、場景集中在一節課中,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主學習的創造性思維⑤。

2.3有助于加強思政課的親和力與時代氣息

長期以來,人們對思政課的印象是枯燥無味、空洞說教,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言傳口授,采用板書的形式將深奧的原理表述出來,學生缺乏認同感,課堂氣氛缺乏親和力與時代氣息。學生認為,思政課只是背,通過死記硬背掌握一些考試必考的知識點,并不深究知識的內涵,對思政課本中的思想、價值觀并不理解,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無法觸及的東西,甚至一些學生認為思政課就是騙人的把戲。多媒體教學會極大地改變這一狀況,因為多媒體教學可將各種信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事、國內外形勢、社會熱點話題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思政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在講解《資本論》中社會生產總值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數據,使學生形成直觀影響,從而提高課堂的親和力。又如,在近代史綱要中,介紹我國新時期取得巨大成就時,教師可以配以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神舟飛船成功發射、體育健兒奧運奪金等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的強盛與偉大。這些事例不但增強了思政課的認同感與時代氣息,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原則

3.1平衡性原則

教師在高校思政課運用多媒體技術時要掌握好平衡點,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平衡性原則包括課件使用與老師講解的平衡、課件信息量與學生獨立思考時間的平衡、課件使用與板書的平衡等多個方面。當前高校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依賴性越來越強,幾乎每節課必用多媒體教學,但要注意的是思政課并非每節課都需要多媒體,對于一些理論性強的章節,教師的耐心講解、循循善誘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正確把握課件的信息量,PPT承載的信息量要與教學內容、目標、學生的理解能力結合起來,課堂上不能一味地播放PPT,學生不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要給學生留足自由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課堂授課才會張弛有度、重點突出。

3.2有效性原則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為思政課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在思政課上運用多媒體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則。多媒體教學內容要與思政課內容高度相關,并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與擴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這要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選好材料,針對課堂內容與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備課。要考慮素材的思想性與時代性,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通俗淺顯、易于學生接受的內容。此外,課件不能太過于花哨,過多的圖片與背景音樂,不但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3.3趣味性原則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集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思政課抽象性強、部分內容深奧,課堂上真正想學習的學生往往會被思政課高深的理論性嚇倒。因此,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要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⑥。如,在教授“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時,教師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的理想,鼓勵他們為實現理想而奮斗,這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4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合理運用的策略

4.1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技術能力

思政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與技術能力。教師要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有深刻的把握與理解,能夠解答同學的思想困惑,將枯燥的理論講解得深入淺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教師要提高課堂駕馭能力,通過富有激情的講解啟發與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個別教師在上思政課時只是對著電腦念PPT,完全忽略學生感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利用深厚的專業素養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思政課的興趣。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能夠將課本內容與多媒體課件有限結合起來,不能簡單地將板書變成電子版。增強素材的搜集、整理能力,豐富課件內容,形成圖文并茂、聲像結合、視聽結合的全方面教學模式。教師只有將深厚的專業素質與高超的技術能力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2加強師生的互動交流

運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是忽略師生的互動交流,恰恰相反,多媒體課堂更需要師生的交流與合作。師生交流要貫穿教學課程的始終。當前,個別教師忽略師生交流,教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不提問題,老師更不問問題,這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通過多種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交流,了解學生的聽課狀態,把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如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提問、課堂師生互動游戲、學生分角色模擬教學內容、師生共同討論話題等方式加強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良好的教學效果⑦。

篇(10)

二、信息技術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語言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類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備了工具性又具備了人文性這兩個特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有著明確的指示。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不管是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后補充人文性內容,還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強工具性。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才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與語文學科中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都能夠進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語言優美的課文。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參考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將一些合適的放入到練習中去。例如在指法與打字練習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為了讓這個過程可以變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適當的加入小游戲的同時,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從語文課本中選取那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故事等內容作為練習的內容,將這些內容錄入電腦中,共同參閱欣賞相結合,再加以適當的引申。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們鞏固了語文課文,同時還提升了他們對于信息技術課的興趣,還達到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

上一篇: 水利科技論文 下一篇: 司法公正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另类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五月开心婷婷综合影院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色婷婷亚洲五月之色五月 | 亚洲欧美日文在线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