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異化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35-02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基礎內容。理論角度上,研究異化理論對于研究哲學深遠意義;現實角度上,它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導向作用。我國學術界針對馬克思的異化內涵、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針對我國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筆者從異化的內涵、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這兩方面做如下綜述。
一、國內學者對異化概念的理解
黃楠森在《人的本質的異化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中提出,歷史上異化概念有三個用法,即“(1)黑格爾的用法指矛盾的轉化, 或矛盾。(2)費爾巴哈的用法, 指由于認識上的錯誤而產生出與主體對擾的結果。(3)馬克思的用法, 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 即剝削剩余價值。”他認為,異化概念不能濫用,就如黃楠森提到的:“馬克思講的異化就是勞動異化,就是剝削剩余價值,他講的異化勞動就是雇傭勞動。這一點是很明顯的。”[1]
孫英在《異化概念新議》中從兩個角度論述異化概念,即作為一般科學術語的異化和作為人道主義基本概念的異化。他認為作為后者是前者在人的行為上的具體推演。他通過對國內國內學界異化的流行定義進行辨析,最后得到的結論是,“異化也就相應地分為兩類: 一類是被自己活動及其結果所奴役的異化, 如工人的異化勞動, 另一類則是被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之外的力量所奴役的異化。”[2]
侯才在《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中提到,“馬克思對異化概念的使用和對異化現象的研究大體經歷了由自然的異化到政治的異化再到經濟的異化的這一過程。”[3]文中從博士論文的“對自然的任何關系本身同時也就是自然的異化”,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政治國家的彼岸存在無非就是要確定它們這些特殊領域的異化”,再到《論猶太人問題》的“金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進行了論述,充分展現了馬克思異化概念的變化過程。
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一文中,反對“社會主義異化論”對馬克思異化觀的曲解,認為它“故意舍去了‘異化’的條件性、暫時性, 把它變成了超社會、超歷史的永恒的范疇。”[4]他認為,對待異化概念要從的基本觀點出發去評價分析。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對當代資本主義異化現象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異化現象的認識
沙光學在《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及當代意義探析》中提到:“新的異化現象在當代西方社會有繼續深化的趨勢,這與統治階級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他們更善于借助科學技術的‘中介’,將異化當作一種統治人民、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勞動條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須認清異化現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要尋找解放自己的途徑。”[5]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的異化現象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新的時代會以新的形式出現。正如沙光學所說的,工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解放,必須從根源上認清異化現象本身及其危害,尋找到科學的途徑“解放自己”。
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也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但是與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的本質,而社會主義社會正是要廢除了私有制。他提到:“這種本質區別的基本表現恰恰在于社會主義廢除了私有制, 廢除了剝削和消滅勞動的異化性質。”[4]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要消滅異化,社會主義本身也具有克服異化的力量,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使命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消滅異化創造條件,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主流”[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出現的異化現象和資本主義出現的異化現象是有本質差別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異化,而社會制度的本質就是消滅異化。
“有的是由于缺乏經驗,或由于不認識客觀規律而造成的工作上的失誤;有的則是主觀主義大發作,根本違反自然規律和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所致。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雖然難以避免,但隨著人們的經驗的積累和對客觀規律認識的深入,又可以逐步得到解決。”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中這樣提道,“這些問題并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本身的產物,它的性質也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異化的對抗性質。用經濟異化的觀點來對這些問題加以概括,就會混淆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界限。”[7]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對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指導作用
1.社會發展方面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我們周遭的現實, 我們驚異地發現, 這些在國際社會已被批評、拋棄的‘發展異化’問題仍在劇烈地困擾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所謂發展異化就是將發展的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將發展的目的與手段顛倒過來,割裂發展的本意并扭曲發展的本質,致使發展的重心錯位,發展的價值失衡,最后將發展變成‘無發展的增長’或‘惡性發展’。”[6]我國現階段出現的地區貧富差距、權力濫用、道德滑坡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異化現象的某些特點。由于我國現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外加國外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異化現象在我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存在的。
“我們必須消除‘發展異化’現象及其產生的思想根源,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發展觀”,楊建華接著提到。我國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完善正是解決異化問題的途徑。劉柱海也堅持這一觀點,他在《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現實導向意義》中提出:“我們既不能聽任異化現象在我國各個地方蔓延,也不能過于保守,我們應該大膽充分利用其積極的作用來建設我們社會主義。同時,我們也應該把經濟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必須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避免走資本主義老路。”[8]由此看來,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的發展。
2.人的發展方面
馬克思在《手稿》中解決異化問題的途徑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9]。這樣看來,人只有全面發展才能擺脫異化。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人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標, 其他發展都是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或機會。而人的發展反過來能積極促進社會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只有依靠人才能獲得發展;人是發展的動力, 沒有人的參與, 發展是不可能的。社會的發展與否, 完全取決于人的素質和人的發展;人的發展程度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志。”[6]
從上述的總結梳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階段性成果,涉及的面較廣,有許多獨特的思想觀點。筆者認為,《手稿》歷久彌新,雖然經過百年的洗禮,但并沒有失去其價值,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指導意義越加強大。尤其是其中深刻的人本學思想。衣俊卿教授曾經說過,哲學以人的解放為核心的批判性實踐哲學。對于《手稿》的研究,我們也更應該注重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的分析,通過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解放、全面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手稿》的研究,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我們都應該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發現異化、揚棄異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樣一個過程。
首先,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國民經濟學時,通過分析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的異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生產無法成為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本質,由此結果導致了人的發展的歪曲和喪失,人的全面發展無從談起。
提出問題后,需要解決問題。馬克思解決異化問題的方式就是揚棄異化,恢復人的主體意識,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實現人得到全面發展。換句話說,揚棄異化的過程也就是人全面發展的過程。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發展也是存在異化現象的。
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盡管由于我們的商品經濟還不很發達,但仍然是存在異化現象的。商品經濟中的人們容易產生商品意識,用物的價值去衡量人的價值,但是卻失去了人的主體意識以及其存在的意義。人的本質應該是從事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但是現在的很多人往往為了經濟利益、金錢的誘惑,在物質方面不知足地追求。這樣,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是通追求。這樣,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是通過發揚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自身的價值以及為社會做出貢獻。個人應該將社會發展的目標和理想視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積極地以自己的本質力量投入到社會主義實踐中,在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同時促進社會和人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楠森.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1984, (1).
[2]孫英.異化概念新議[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3]侯才.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J].哲學研究,2001,(10).
[4]葉汝賢.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J].學術研究,1984,(1).
[5]沙光學.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及當代意義探析[J].傳承,2009,(3).
[6]楊建華.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1).
2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精心優化教學設計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資源平臺的完善,為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技術支持。這要求教師學會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去充實有機化學課堂的信息量,能熟練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今醫學專業的有機化學的教學課時有所減少,但不能降低有機化學的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反復審視醫用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精心優化教學設計,制作了《有機化學CAI教學課件》和《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在制作這些課件過程中,充分運用了Chem3D、Flash等軟件演示了有機化合物的立體結構并形象地模擬了經典的有機化學反應機制,將以往平面的和相對抽象的講解立體地、多角度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內容,從而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們使用Firework、Dreamweaver、Photoshop等軟件制作了網絡課程,其特色是將整個教學軟件分成預習與自學、習題庫、知識拓展、立體結構演示等幾個模塊,每個模塊中的內容相對獨立,但其中關聯部分又做好鏈接,把3D動畫、視頻等豐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利用軟件進行自助式學習,鞏固了學習的效果。《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和《有機化學CAI教學課件》曾在國家級、省級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得一等獎,課件已被多個院校引進,師生反映良好。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在醫用有機化學多媒體教學上合理使用是必需的。教師要駕馭好課堂,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就要將教學設計做好。我們在課堂上積極運用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生思考互動的設計以及對知識點延伸拓展程度的把握。例如講解有機化學中“電子效應”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們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在課堂前10分鐘內先做一個陳述,然后老師與學生就“電子效應”的成因、傳遞的途徑等相關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暢所欲言。討論之后,老師講解時注意把“電子效應”對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影響作為經典例子進行詳細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電子效應”在有機化學中重要性。最后,師生一起比較歸納“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這兩種“電子效應”的不同之處。這其中老師運用問題驅動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抽象的有機化學理論通過“討論-分析-比較-歸納”的教學設計,使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也容易理解接受這些知識點。
3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從考核目的上看,很多醫學院校僅僅把考試成績作為考核醫學生能否評優獲獎、順利畢業并獲取學位的一個依據;很多任課教師只是把考試作為該課程學習完畢的一種應有形式,對其他方面并不關心。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知道醫師資格證考試涉及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但很多人缺乏長遠考慮,僅僅關心目前的學習狀態。從考核內容上看,大多數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和醫學專業課程一樣,進行期末統一考試。考試題目由主客觀兩部分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視對學生實際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考查,沒有體現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特點。從考核方式上看,長期以來,《醫學倫理學》課程多采用筆試,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難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價值觀等進行衡量。《醫學倫理學》課程意在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因此,必須與時俱進,適應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改革《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考評模式,才能彰顯課程本身的價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優勢所在
考試對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也是評價和改進教學,使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由于傳統考試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即使掌握知識不充分,但通過臨陣磨槍,仍能拿高分,這樣培養的學生并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單一的書面測驗和考試等考評形式已經不能適應《醫學倫理學》課程的發展要求,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內容進行“多元化考評”勢在必行。國外教育界經過多年教學研究,發現“多元化考評”相比于傳統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優勢。“多元化考評”強調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元化考評”首先是一個以“教育多元化與考生能力多樣化”為導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縱向和橫向上“多層性”的屬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協調性發展,并能促進教學改革。
2高校醫學倫理學課程多元化考評體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是一次總結性的測驗,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檢驗,期末成績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樣占據絕大多數。筆者認為所占比值30%即可,在醫學倫理學課程期末應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題型,而且編寫題目應結合醫師執業資格考試,讓學生在學完這門課就知道重難點所在,同時為以后職業資格考試做準備。
2.2課堂表現
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判斷出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主要通過出勤率、課堂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上課的認真程度來衡量。上課表現,往往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習慣,上課表現的比重20%較為適宜。筆者認為教師每節課應在花名冊上標注學生上課的情況,對上課表現好的學生進行加分,對曠課、睡覺、聊天、玩耍的同學進行扣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上課的一些不良習慣,使學生能很好的進行自我約束,同時也是對表現好的學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個體現,更是反映這門課宗旨的一項較好措施。
2.3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其所占比重建議在20%。眾所周知,高校教師承擔課程多,人數較大,平時給學生留作業比較少,所以平時成績首先包括作業。醫學倫理學課程每學期應該至少給學生留一次作業,給學生一些話題,讓他們寫小論文,這樣可以鍛煉他們思考和寫作的能力,并督促他們了解醫學倫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時的課堂中,還可以讓學生們參與到教學當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組織辯論等,這個分數也是平時成績的一種。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放一些視頻或呈現一些案例,讓他們參與討論,給他們的表現打分,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興趣。
2.4實踐成績
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把所學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成績要占到學生最終成績的20%,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和實踐報告的情況來確定。實踐教學的實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走向社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醫學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并且進行成果展示。鼓勵學生走到社會上,對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進行調研可以更好地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同時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也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把實踐教學制度化,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水平。
2.5職業道德測評
醫學倫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它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激勵他們在學校刻苦學習,以后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務。因此,該課程的考核中應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測評,測評比重10%比較合適。其主要做法是,教師編寫職業道德測評問卷,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進行評分。同時選取典型案例或社會熱點醫療事件,由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班級各小組間互相評分,最后教師結合兩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3對保證多元化考評體系取得實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確立多元化評價的考核模式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唯分數論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生,學校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醫學人文課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放手讓教師不斷的探索更適應醫學生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師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教學研究的探索,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支撐教學,多了解國外的和國內其他學校的教學信息,對一些好方法要借鑒,要敢于打破常規,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最后,醫學生在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醫學人文知識,真正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3.2完善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化教學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是指由任課教師在遵守課程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把整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個部分視為一個獨立的專題來備課和授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專題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務于教學計劃,又要立足于學科要點,并適度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和時事熱點;任何一個專題,都將講述一個或者幾個學科重點問題,其自成體系、獨立成篇。專題化教學在很多學校都在開展,但方式也有差異,其效果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好。不同學校選用的醫學倫理學教材有差異,但整體來看內容差別不大。現在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依然是課本理論知識,難免枯燥單調。教師應多了解一些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及現實案例,通過整合,開展專題化教學。同時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比較研究的方法,即相關內容看看國外的做法,豐富教學內容,也使得理論知識不會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對學生的作用也會更大。
學生在二年級學完基礎課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時間,由《兒科護理學》專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診所、綜合性醫院的兒科病房、兒童醫院專科病房,在臨床見習中,學生接觸到的是一個個真實的患兒,在每個患兒身上可能會存在很多不同的問題,通過實地觀察和教師講解,了解臨床實踐中患兒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患溝通等內容。通過見習,使學生對兒科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任課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兒科護理的相關產業鏈條進行參觀,訪問行業內的相關機構,如兒童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兒科病房、嬰幼兒早教中心、嬰幼兒撫觸中心、嬰幼兒游泳館、嬰幼兒醫藥專柜等。
2課程實訓實習
在《兒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理解相關的實踐技能。如兒科基礎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小兒體格生長測量技法等內容,具體實踐教學內容有:換尿布法和約束法;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法;小兒常用體格發育指標的測量法;保溫箱使用法;小兒沐浴法;藍光箱使用法;嬰兒撫觸法等。要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以上實踐教學技能,建設設施設備齊全的兒科護理綜合實訓室就顯得尤為必要。兒科護理綜合實訓室應設備精良,環境仿真,為學生提高兒科實踐技能提供有力保證。實訓室內應設有模擬嬰兒病房、母嬰同室、嬰兒洗浴室等單元,應引進現在醫院內重要設備,如嬰兒藍光箱、嬰兒保暖箱、新生兒電子秤、普通嬰兒護理模型、小兒重癥監護模型、高級智能小兒模擬人等,以覆蓋兒科護理學所有實踐技能基本操作單元。
3校外實習基地見習
在完成《兒科護理學》校內理論教學和實驗室實訓教學任務后,學校選擇寒暑假期,將學生集中安排至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的兒科病房或兒童醫院的相關專科病房,進行1個月的由帶教老師指導下的見習。兒科見習是對兒科理論學習階段的知識的鞏固與加強,也是對兒科護理技能操作的培養和鍛煉,同時也是學生熟悉兒科護理理論、進行兒科護理實操前的一次絕佳鍛煉機會。通過校外實習基地見習,使學生理解兒科護士職責,熟悉兒科工作環境,加深對兒科護理工作的理解,學習到新的實用操作技能,理解兒科護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學會護患溝通和交流,培養護士職業道德,學習醫護常識。通過科室帶教老師的教導,使學生在工作實踐中認識到兒科護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護理人群、特殊的治療護理原則、特殊的護患關系。通過實習基地見習環節,使學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體護理的概念和實踐方法。
4畢業綜合實習
根據教學計劃,學生在大四將進行畢業綜合實習。在綜合實習環節,學生將進行轉科實習。兒科護理教師可結合臨床帶教老師,將實習學生分成3人或4人一組,除了進行頂崗實習以外,還要求學生針對兒科專科病房患兒的特點、病患類型,設置營養紊亂性疾病患兒護理、新生兒疾病患兒護理、消化系統疾病患兒護理、呼吸系統疾病患兒護理、循環系統疾病患兒護理、泌尿系統疾病患兒護理、血液系統疾病患兒護理、神經系統疾病患兒護理、結締組織疾病患兒護理、感染性疾病患兒護理、內分泌及遺傳性疾病患兒護理等若干專題,讓每組學生帶著專題進行訪談、調研、觀察,結合醫囑和病例,進行分析,編寫相關專題的護理報告。使學生熟悉各類系統疾病患兒的臨床表現、治療及護理,提高臨床對兒科專科疾病護理觀察及思維能力,從而為培養兒科專科護理人才打下基礎。
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彌補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理論聯系實踐的不足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驗證所學理論知識的機會,更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知識的情景。以往理論實踐教學分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理論時感覺枯燥無味,很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臨床實習時理論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難完成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但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在理論學習之前和講的過程中穿插見習,講完所有理論后再實習,可以使學生及早接觸實踐,能夠發現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不能解決的還可以自己查找資料或找老師請教,使學習變成主動,大大提高枯燥的專科理論的學習效率;另外,通過臨床見習和實習,使學生具有在醫療機構這個小型社會中學會與人溝通及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是老師在課堂上所不能傳授的。
2有利于學生掌握兒科護理學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銜接,有助于學生鞏固和實踐所學的基本技能。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而這種能力了來自于反復實踐。在實驗室,學生面對的是模擬人,但在臨床兒科的各類臨床見習實習中,面對的是真實的患兒,這些患兒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問題,需要實施很多種針對性的護理操作。學生通過反復的觀摩,強化理解了兒科專科護理操作的程序與要點,體會兒科護理臨床實踐中操作的重難點,能夠初步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為今后獨立當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有利于學生形成兒科護理學專科批判性思維方式
隨著兒科護理學專科的發展,當代對兒科專科臨床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社會需要理論素質高、動手操作能力強的高學歷兒科護理專科臨床護士,批判性思維能力將成為兒科專科護理人員必備的能力之一。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運用護理程序為患兒實施整體化護理,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改進護理措施,為患兒這一特殊群體實施個性化護理,在不斷實踐中培養獨立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同時,通過見習后書寫見習報告,實習后書寫專題疾病護理報告,積累和分享臨床經驗,建立自信,培養兒科專科護理認知、自我監控能力和習慣,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護理學科價值觀,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4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兒科護理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對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的感性認識。通過該教學模式,學生能直接、真實地與患兒接觸,面對患兒的喜怒哀樂能感同身受,容易產生對病人的同情心、義務心、責任心。不同年齡階段的患兒對同一個護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再加上大多患兒年齡比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護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的心理,具備兒科護理學相關學科知識,才能與之有效溝通,完成護理實踐或操作。學生在此實踐過程中能夠發現自己學習的不足之處,激發獲取兒科護理學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為患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兒科學科的專科知識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兒科護士工作的價值。提高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增強職業自豪感,有利于專業思想的形成,從而大大激發學生主動索取兒科護理學專科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事關單位發展大局的戰略工程,是一個帶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單位發展戰略,對單位持續穩定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長堤文化的建立是一項整體系統工程,需要全隊所有人員、崗位的提煉升華,艱苦奮斗才能得以實現。觀念形態文化是提煉和建立新時期長堤精神和理念、建立思維和行動的精神核心與目標。制度行為文化是長堤理念的直接體現,也是長堤人貫徹理念和發展戰略的基礎,滲透在長堤油田活動的全部過程。物質形態文化反映出一種文化追求,使長堤人處于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
一、觀念形態文化的建立和優化
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內外部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采油三隊也遇到了一系列新問題,主要是員工思想上出現了“疲軟”現象,有的員工認為管理水平已經很高了,不用再下很大功夫了,出現了自滿現象,工作中的進取精神有所減弱,在員工隊伍中出現了只顧及自身利益而忽視他人、社會、環境利益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集體主義觀念淡化,與他人的協作、配合思想比較薄弱,生產經營基礎管理脆弱,企業素質不高,盡管本隊較早地提出了“我靠長地生存,長堤靠我發展”的團隊精神,但它還沒有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企業文化還不成體系,文化管理并沒有完全到位。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影響采油三隊的長遠發展。面對企業內部個體和群體觀念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給隊伍管理帶來的不利影響,隊干部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的主體是員工,辦企業必須緊緊依靠員工,確立員工的主體地位,集員工智慧,謀發展之路。為此,我們認真總結過去幾年的工作經驗,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和采油三隊發展的需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依據人的需求層次理論、系統管理理論等現代管理理念,有針對性地提出并組織實施了長堤文化管理,確定了五大觀念。
(1)新時期長堤精神:
我靠長堤生存:采油三隊所轄油田為長堤油田,這里飛沙走石,環境惡劣,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聚集到了這塊鹽堿灘上,他們憑著對長堤油田的一腔熱血,搭土房、蓋窩棚,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起采油三隊這個美麗的家園,工人們自豪地稱自己為“長堤人”。油田開發是長堤人的事業,汩汩原油是長堤人流動的血液,長堤油田是采油三隊的生存根基、力量之源。
長堤靠我發展:長堤油田經歷了初期開發、繁榮昌盛、持續發展的風雨歷程。長堤油田在幾十年開發之后已經進入特高含水開發階段,開采難度日益增大,面對嚴峻形勢的挑戰,長堤人只有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以人才為根本,以效益為核心,以發展為目標,才能不斷提高團隊管理水平,實現采油三隊的可持續發展。
(2)人才理念:
企業興盛,人才為先。采油三隊以“1+1>2”的人和理論指導實踐,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給人才成長提供條件,為價值體現搭建舞臺,力求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凝聚和激勵職工,發揮團隊優勢,為長堤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勤勞的長堤人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團隊中釋放著自己最大的能量,為長堤發展挖掘不竭的原動力,使“愛我長堤、護我長堤”由憧憬變為現實。
(3)經營理念:
經營理念是生產經營活動的理性依據和觀念指導,是經營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礎。生產經營活動的中心是經濟效益,作為采油系統,以油為重是效益至上的必然反映和追求。品牌是長堤保持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礎,“以油為重,品牌鑄堤”是長堤油田競爭發展的客觀要求。
(4)管理理念:
長堤人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把長堤文化的價值理念變成自覺追求和行為準則,在完善和健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秉承傳統,文化興堤”,積極投身到長堤改革發展的實踐中,立足崗位,敬業奉獻。
(5)學習理念:
長堤人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主張無人不學、無事不學、無時不學,做到“學習之,實踐之”,形成了崇尚知識、學習技術的良好氛圍。正是長堤人對知識的重視和渴求,使長堤油田鑄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長堤人也在不斷的實踐改造中,“向知識要未來”全面提升了自身素質,創造了自己美好的未來。
(6)發展理念:
“打造一支采油先鋒旗艦”是長堤油田發展的宏觀思路和整體的自我設計。近二十年來,長堤人在團隊精神凝聚下,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始終保持蓬勃向上、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奪取了一個又一個桂冠。新時期,長堤人繼續發揚老一輩的光榮傳統,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探索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乘風破浪,遠航,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奮進,勇做行業第一。
在長堤精神引領下,長堤接轉站職工結合平穩輸油的崗位要求,把“緊握長堤命脈,輸送長堤未來”作為崗位激勵語,凝煉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干工作就要勇爭第一”等系統工作理念,并將理念標識牌物化于工作場所,時刻讓自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警示自己的工作。利用格言警句點綴培訓室等工作環境,以班組為單位組織職工進行討論,使職工從格言警句、理念中得到啟迪,受到鼓舞,激發了工作熱情。
二、制度行為文化的建立和優化
(1)以“查改建”工作為重點,建立完善長堤管理制度。采取自查、互查和檢查相結合的方式,由上到下,反復結合,分系統查找崗位責任制、工作標準、管理規定、崗位基本技能、操作規程、生產預案及考核標準等現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共檢查修改完善制度23項。在查找的基礎上,通過現場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理清思路,把握重點,本著符合實際、適應發展的原則,強化運行和過程糾偏,認真做好制度完善工作。突出抓好崗位責任制和職工道德規范的落實,把制度管理與情感內化相結合,堅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機制發展人,用情感凝聚人,把價值理念融入到生產經營管理中,真正實現硬管理和軟約束的結合。
(2)完善先進典型培養制度。先進典型是長堤的中堅力量,是長堤價值的化身。長堤油田不斷完善典型培養制度,總結了典型培養“三字法”,大力培養和選樹不同層次和各種類型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其示范導向作用,在職工隊伍中形成學趕先進、爭先創優的良好風氣,涌現出了許多先進典型。立足于“可敬、可信、可學”三個基本點,兼顧先進性、群眾基礎、個性三方面選取表現出色的職工作為重點發展和培養對象。
轉貼于
(3)健全職工行為規范。行為決定形象。通過健全完善職工行為規范,把長堤文化的價值理念固化為職工具體的行為準則,清楚地告訴干部職工:哪些行為是鼓勵的,哪些行為是禁止的,從而執行行為規范,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展示新時代長堤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和良好的文明形象。開展“走進文明”活動,提煉職工文明公約和“十要十不十多十少”的行為規范,明確了職工滿意的黨員、職工滿意的干部、職工滿意的班長、干部滿意的職工等“四滿意”標準,倡導使用文明用語,創造出“人人爭做文明職工”的比爭氛圍,展示了新時代長堤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和良好的文明形象。
三、物質形態文化的建立和優化
(1)實施油藏分級分類管理,打造地質管理品牌。油藏分級上實現全控化管理。建立單井技術管理模塊,描述單井地下、井筒、地面三方面特征,制定相應管理措施,實現了決策點、管理點前移。推行油水井動態分級監控制度,規范計量工、化驗員、資料員、地質技術員四級資料錄取分析體系。計量工、化驗員作為監控層,負責錄取第一手資料,對動態進行實時監控、落實,找出變化原因;資料員作為分析層,負責生產動態分析,對井組、區塊的變化找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地質技術員作為管理層,負責油藏動態分析,對區塊措施的提出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實施。通過加大監控、分析、管理三個層次人員的技術分析力度,提高了資料管理鏈各環節工作質量,使油水井資料全準率達到99.6%。同時,推行月度措施例會制度,地質、工程、質檢等全員參與,共同分析,深入剖析問題,提出措施,組織實施,并根據效果考核兌現,措施有效率達78.6%。開展“最佳分析人”評比活動,調動職工挖潛上產的積極性,使油藏分析由以往的地質技術員分析向全員分析轉變。
油藏分類上實現目標化管理。根據油藏特征和開發方式,將所管區塊分為三高油藏、高滲邊底水油藏、復雜斷塊油藏,制定相應油藏開發目標。針對三高油藏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的特點,強化剩余油分布研究,尋找接替層潛力。通過實施油藏分級分類管理,油藏開發水平進一步提高,自然遞減率控制在13.1%,比計劃降低6.9%,產量超計劃運行。
(2)應用三項技術,打造工程管理品牌。應用停井指數評價技術,提高地面管理水平。一是實施生產預警,根據壓力、流量、電流等基本參數進行全過程監控,提高發現問題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二是落實管理措施,組織實施雨季、冬季等生產管理措施,減少生產故障。三是強化工作計劃性,將月度測試、電路保養、停井計量和設備保養等工作量有效合并,降低停井頻率。通過應用停井指數評價技術,減少維護停井86井次,減少產量損失53噸。
應用設備分級分類評價技術,提高設備運轉時率。一是推行管理層、技術層、操作層三級設備管理體系,利用檢測儀器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量化評分,評出A、B、C三類,分類落實治理措施。二是進行技術攻關,發明毛辮子治扭裝置,解決了毛辮子偏磨和打扭問題;通過調整中軸承頂絲、使用高效防偏井口,解決光桿受力不均和不對中等問題。三是通過應用設備分級分類評價技術,使設備綜合完好率達到99.8%,減少設備故障停機23次,減少產量損失28噸。
2.歷史文化差異與翻譯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文化就是習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格言、典故、俗語、和俚語。比如英語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直譯為“一塊石頭打死兩只鳥”,而漢語卻說成“一箭雙雕”或“一舉兩得”,德語說成是“一個拍子打死兩只蒼蠅”。我們漢語中的春夏秋冬,英語俚語是根據景物,候鳥表示季節,cuckooing(布谷催耕)意謂春、swallow(燕子)意謂夏、wildgoose(大雁)意謂秋、plum alone(梅花獨放)意謂冬。
3.風俗文化差異與翻譯
風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交際活動中,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比如在待人接物,打招呼時,中國人習慣說“你吃了嗎?”“上哪去?”“干嘛去?”表示一種親切感和關心,但是西方人會很尷尬,覺得是在打聽他的隱私。在西方,打招呼通常只是說“hello”“Morning”比較簡單的打招呼。再比如說對于顏色的認知,西方比較注重科學理性的教育和科學態度。常用客觀事物的具體顏色來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義。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紅色(red)主要指鮮血(blood)顏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聯想到“暴力”和“危險”從而產生了一種顏色禁忌。著名漢學家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時,意識到red可能會使英語讀者聯想到“流血”,所以采用小說原用的書名《石頭記》,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國文化中的顏色內涵和象征意義十分豐富,而且顏色詞的象征意義是多元的。中國文化中的紅色源于太陽,如烈日如火,其色赤紅。所以喜慶的日子會常用紅色。
4.宗教文化差異與翻譯
是每個名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美人信教的居多,認為上帝(god)是萬能的可以創造一切,因而會說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而中國人則信仰佛教、道教,相信佛祖之說,因而會有一些詞語,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等。再比如中國有諺語“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要形象地譯成漢語不太容易,因為在與信仰的英語國家對于“和尚”這個概念比較陌生。所以只能傳意,“one boy's boy;two boys are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5.思維方式的差異與翻譯
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差異。西方思維比較開放,崇尚個人主義。因而西方人會在思維方式上同中求異,反映在語言上即重形合。相反的,中國人受到儒家等思想的影響,思維方式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合,在語言上比較注重意合。。漢語比較注重語言形式的正氣,意境強。所以四字成語應用較多,英語則喜歡嚴密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力。如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embllished all around with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這句話翻譯成漢語為“西湖如明鏡,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風光迤邐。”由此可以看出英語著重對于事物的客觀描寫,而漢語則更注重對于食物的主觀描寫。
摘要:言語交際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具體運用語言的過程。本文根據關聯理論,用實例試分析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各種因素,以便日常交際順利進行。
關鍵詞:會話含意;因素;關聯理論
RelevanceTheory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JiangShenying
(Shenya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Engineeri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LiaoningShenyang110034)
Abstract:Languagecommunication,asanimportantchannelforideaexchangeandinformationconveyance,isintrinsicallyaprocessoflanguageuseinaspecificcontext.Thispaper,basedonRelevanceTheory,analysesthevariouselementsthatinfluenttheunderstanding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ourdailylife.
KeyWords: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variouselements;RelevanceTheory
1.0概述
在社會中生活的人為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是離不開與人溝通的,這就是交際。而具體的交際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場合及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與書面語相比,口語話語具有省略、簡化、時效性強等特征,因而對語境的依賴性比書面語更大。而且在交際過程中,在某種場合,有時交際者會出于某種目的或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比如修辭和外交辭令的使用、婉轉的批評或拒絕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異議等,有意轉彎抹角,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字面之下,作為聽話人就只有借助語境(context)、透過字面來推導說話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則就會使會話中斷或者失敗。所以,交際的效果與交際者對交際環境,即語境的理解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這是個值得探討與研究的課題。本文嘗試用關聯理論分析影響和決定推導會話含意的諸因素,以便交際順利進行。
2.0推導會話含意的理論原則
2.1合作原則是產生會話含意的基礎理論
合作原則是生成會話含意的初始理論,根據Grice的理論,在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都應遵循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大準則:量的準則(quantity),質的準則(quality),關聯準則(relevance)和方式準則(manner)。如果交際雙方遵循了這個原則,那么說話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即話語的自然意義(natural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則只能解釋聽話人采取的是合作態度,而說話人又成功地把信息傳遞給了聽話人的交際行為。
下是因為第一說話人遵循說得“盡量少”的準則,提供極其經濟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說話人在擴充信息時有機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Twofriendsarechattinginthepub.)
A:Mywifedoesn’tappreciateme.Doesyours?
B:Iwouldn’tknow.I’veneverheardhermentionyourname.
A遵循著說得“盡量少”的準則,用Doesyours來詢問B的妻子是否欣賞B。但由于Does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為Doesyourwifeappreciateyou,也可以理解為Doesyourwifeappreciateme。顯然A意圖表達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為后者,他說的“不知道,我從沒聽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來戲弄同伴,達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實證明人們在交際中,往往會有意地違反合作原則,此時話語的意義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達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義(unnaturalmeaning),說話人的意圖或目的隱含在字里行間。作為聽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義就決定著他是否能夠理解話語的真正含意,即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則不能充分解釋人類所有的交際行為。要想真正理解這種表達法的目的,還需將話語與話語所發生的環境相聯系,于是就產生了關聯理論。而關聯理論可以解釋在不合作的情況下,信息的成功傳遞。
2.2關聯理論是理解會話含意的核心理論
聯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它不以規則(rule)為基礎,也不以準則(maxim)為標準,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認為,人們認知事物時總是遵循著一條Sperber和Wilson稱之為關聯的原則,即根據與之有關聯的信息來認知事物。他們(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關聯原則是:⑴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認知原則);⑵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交際原則)。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通過明示(ostensive)行為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據;聽話人就要根據說話人的明示行為進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尋找關聯。關聯指的就是說話人的話語在聽話人的語境假設中可以產生語境效果。而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示,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惟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所具備的最佳的關聯性(譯文參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這個公式表示:說話人話語+聽話人語境假設+演繹推理=語境暗含語境效果交際成功。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關聯理論是理解會話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展示關聯原則是怎樣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Shallwegotothemovies?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從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問題不相關的,因為Mike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提議,他期望對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絕、其他的建議或討論等,Mary的回答是怎樣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關鍵在于找出關聯。為了從Mary的回答中找出關聯,Mike必須根據當時的語境再結合自己的認知環境提出語境假設①,并從中推斷出語境暗②。
①a.Goingtothemoviestakessometime.
b.Studyingforexamstakessometime.
c.Ifyougotothemovies,youcannotstudyforanexam.
d.Ifyoustudyforanexam,youcannotgotothemovies.
e.Generallyonecannotbothgotothemoviesandstudyforanexamatthesametime.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②I(Mary)cannotgotothemovies.
③既更改了Mike的認知環境,同時得出它所花費的處理努力又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關聯度是較大的。因此,Mike認為②是Mary的真實意圖。
3.0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諸因素
3.1互明是理解會話含意的基礎
交際雙方能否達到互明是話語獲得關聯的基礎。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informative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intention,即話語背后的意思)的明示—推理過程。首先,交際雙方應該達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際雙方共同明白的事實或交際者之間對共同話題的相互明白的表現,那么說話人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為呢?因為只有通過明示行為,才能在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建立聯系,沒有這種聯系,說話人將無法改變他人的認知環境。可見,說話人施以明示行為并與聽話人達到互明,既有認知意義又有社會意義。所以,交際改變說話人與聽話人相互之間的認知環境。但是,互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交際能否繼續,持續多長,取決于聽話人對說話人話語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明白對方話語的暗含內容,主要是由于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這就需要聽話者對說話者的話語進行推理。這種推理是一種思辨過程,它要求聽話者對說話者的明示行為(ostensive)中所表達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進行推理(劉紹忠,1997)。任何一種明示行為在它的信息意圖背后都隱藏著交際意圖;或者說,尋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圖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聽話人必然進一步去尋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可見,關聯理論是與交際者認知能力緊密相關的,而互明又是理解會話含意的基礎。如果交際雙方不能互相明白,話語就無法建立適當的關聯,最終造成誤解、沖突。
下面這段對話選自ErnestHemingway的《一天的等待》(ADay’sWait)。
(3)(Context:Theboywasnineyearsold.Hewaswaitingtodiethewholedaybecauseheheardthedoctorsaidtohisfatherthathistemperaturewasahundredandtwo.)
Boy(Bforshort):①AbouthowlongwillitbeforeIdie?
Farther(Fforshort):②What?
B:③AbouthowlongwillitbebeforeIdie?
F: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
B:⑤OhIheardhimsayahundredandtwo.
F:⑥Peopledon’tdiewithafeverofonehundredandtwo.That’sasillywaytotalk.
這個話語誤解可以用關聯認知理論進行分析。在話語最初①,Boy問Farther他什么時候死,他的明示行為的話語意圖顯然是讓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獨自一個人勇敢面對死亡,Farther對兒子的問話感到震驚、不理解,因為他知道兒子的體溫是華氏102,發燒不會危及到生命,并產生出與之最相關聯的話語②“What?”和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以及⑥“That’sasillywaytotalk.”此時Farther誤以為兒子因為發燒而在說糊話,由于雙方不能互相明白,話語就無法建立適當的關聯,最終造成誤解。在日常會話中,交際雙方由于社會、心理的因素,話語意圖隨時在改變,要時刻達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么Sperber和Wilson認為,如果交際雙方能始終保持互明,為“完美關聯”建立基礎,那么它的社會意義就要遠遠大于認知意義了。
3.2語境對會話含意的推導和理解起著決定作用
對于會話含意的理解而言,語境是一個開放的范疇,要正確理解話語就要縱觀交際者交際的各種主觀因素(言語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職業、經歷、修養、愛好、性別、處境、心境等)和客觀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場合、對象、前言后語等),并使之與話語普遍、有機地發生關聯。語境是推理過程中產生的認識,而不是預先設定的條件,所以理解語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會話含意的理解,取決于交際雙方對語境統一的建構和把握,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也是心理活動的結果。例如:
語境:一位母親抱怨自己兒子調皮。另一位與她談話者說:
(4)Aboyisaboy.
如果不聯系語境,僅從字面上看,這句話似乎沒有任何交際價值,但遵照會話原則去推斷,他一定是要表達一種意思,而且是話中有話。這時聽者就需要靠智力去產生語境含意,這個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個人見解,使聽話人自己思量話語的言下之意。如果這位母親能準確地將語境與話題相聯系,并運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這一共有知識,話語后面隱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導出來,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調皮”或者“調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過分指責”。盡管話沒有直說,但表達的意思遠遠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這樣說,既給這位母親留了面子,又幫助她解決了困擾她的問題,使人感到這個人講話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對面的交際中,雙方更應當仔細地察言觀色,以捕捉住每一個語境信息,否則,交際會陷入困境。
3.3認知能力是建構和諧語境的根本
在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是相互依賴的,聽與說的角色也在頻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靈犀,那么交際就會十分順暢。反之,假如一方說的話另一方聽不懂,也就是無法將字面意思與說話的時間、場合、環境、講話人的心情、語氣、肢體語言等相聯系,或發生關聯,或者聽者對這一切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交際就會中斷或失敗。所以,交際者的認知能力是語境生成的絕對因素。例如:
語境:在餐廳里。
(5)A:Thereisadeadflyinmysoup.
B:Yes,sir.It''''sthehotliquidthatkillsit.
理解這組對話,不能只看字面,否則會得到與講話人的意圖完全相反的解釋。對于客人的投訴,服務員用幽默的口氣回應,起到了化干戈為玉帛的作用。當然,對于話外音的理解只能靠雙方構建的和諧語境,而且雙方的和諧程度越高,交際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際對象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繼而他們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地位也不同,他們對同一問題的明白程度自然會有所不同。況且說話人本身的意圖實際也是一個動態的變量,這就需要聽話人時刻都要注意調整自己對對方話語的明白度,重新進行推理,這些都直接影響聽話者能否有效理解說話者意圖,也影響交際是否能夠成功。
4.0結論
綜上所述,語境是理解話語隱含意義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際雙方對語境建構的和諧程度越高,越能夠準確把握會話的含意,交際的效果就越好。聽話者在處理信息時有許多語境假設。這種語境是最廣義的語境,不僅包括對前文、情景的了解,還包括記憶中的世界知識、信念、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相互了解,等等,語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會話含意的理解就是聽話人將其語境假設和輸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具體地說就是用推理來尋找輸入語句的命題和語境假設之間的關聯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認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語境效果,從而,有效的理解說話者意圖,即說者的會話含意,獲得成功交際。
參考文獻
[1]Grice,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Blakemore,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王傳經.論會話關聯[J].外語學刊,1994,(5).
[6]苗興偉.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1997(4).
[7]何兆熊.語境的動態研究[J].外國語,1997(6).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9]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 混沌理論;,中醫現代化
摘要: 簡介了混沌理論的基本思想及其基本特性,即混沌(chaos)是在確定性非線性系統中的內在隨機行為,可表現出相空間的奇怪吸引子、對初始狀態的敏感依賴性、系統的運動性質與參數密切相關等特性。認為混沌理論可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如腦電活動、心臟節律變化、生理系統以及疾病過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可利用混沌控制讓生命過程向符合人類意愿的方向發展。指出中醫的證、中藥方劑的配伍和作用以及在辨證的基礎上論治都可以用混沌理論得到恰當解釋,故運用混沌控制手段使機體向理想狀態轉化,達到陰陽平衡,有望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關鍵詞: 混沌理論; 中醫現代化
“混沌”在傳統意義上,是指混亂、雜亂無章的狀態。但現代混沌學所研究的混沌(chaos),是指在確定性非線性系統中,不需附加任何隨機因素出現的類似隨機的行為(內在隨機性),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復雜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混沌現象無處不有。混沌科學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出現的新興交叉學科,首先起源于氣象學。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 E N)在數值實驗中首先發現在確定性系統中有時會表現出隨機行為 [1] ,從此揭開了混沌研究的序幕。天氣變化就是一種混沌現象,“天有不測風云”,就是指氣候系統對初始條件非常敏感,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別會導致巨大的天氣變化這一混沌運動的基本性質。1975年李天巖(Li T Y)和約克(Yorke J A)給出了混沌的一種數學定義 [2] ,即Li-Yorke定義,該定義描述了混沌初始條件的微小差別導致后來的巨大變化。混沌現象的發現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客觀事物的運動除了穩定、正常、周期運動外,還存在著一種具有更為普遍意義的形式,即無序的混沌。在確定論和概率論這兩套體系的描述之間存在著由此及彼的橋梁。
1 混沌運動的基本特性
混沌是指服從確定性規律但具有隨機性的運動,其基本特性表現如下 [3] :(1)相空間吸引子的奇怪特性。描述系統運動的方程在平面上都有投影的軌跡,如果這些軌跡被限制在相平面的有限區域內,這樣的有限區域被稱為運動系統的吸引子。非線性方程的軌跡都有吸引子,簡單的吸引子是不動點(穩定定態)和閉曲線(周期運動),而混沌運動的吸引子是奇怪的吸引子,其軌跡不僅有折疊和交叉,而且在某些部位十分密集并形成帶,帶與帶之間有空隙。如果采樣點極大,把相空間放大,可以發現帶內還有被不同層次的小的空隙隔開的帶,其結構與形狀與原來的帶和空隙相似。因此,混沌運動的奇怪吸引子具有無窮層次的自相似結構,即分形。一個系統當被確定為混沌系統時,就可以對其建立數學模型,定量描述系統的運動規律。
(2)對初始的敏感依賴性。如果系統中存在混沌,則初始條件不同,即使是極小的差別,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后,就會出現相差甚遠或完全不同的結果。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對混沌系統進行微小擾動,可以控制混沌系統使之趨向期望狀態。
2 混沌理論在醫學中的應用價值
2.1 混沌理論可揭示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生命活動存在著多樣性和復雜性。生物體不是各種生物分子功能的簡單疊加,不同的生物分子與組織之間有著復雜的網絡關系,生物的許多系統都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混沌作為非線性理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及其特點,自然而然地被應用到了生物領域,成為研究生物復雜系統規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目前的研究結果說明,許多生物系統中都有混沌現象存在。
腦電的混沌活動特性與大腦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正常狀態下腦電混沌活動的關聯維數、李雅普諾夫指數、復雜度等混沌指標較高,處于不穩定狀態。這種不穩定性使神經系統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神經網絡中,其適應性與神經網絡活動的復雜度、自由度和混沌程度成正相關 [4] 。而腦器質病變、精神心理疾病可使腦電混沌活動發生改變,在腦功能受損的病理狀態下,混沌指標會降低 [5] 。心臟節律變化除有周期性外還具有非線性變化的特點,各種生理因素所致的心率總變化不是各因素作用的簡單疊加,故用混沌分析技術可以分析心率非線性變化的特點。Osaka等 [6] 發現抑制交感神經活動可以增加關聯維數,而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可以降低關聯維數,從而提出用心率變異的關聯維數作為人類自主神經功能的新指標。關聯維數也可以反映心率穩定狀態,高維暗示系統的復雜結構,提示正常的心率自主控制。用Holter系統研究曾患過室顫的患者、正常人及無室顫的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研究表明,心率的低混沌維預示著室顫的危險 [7] 。
混沌分析可以解釋生理系統的復雜性。一般認為,疾病和衰老都是由于人體的正常周期節律被擾亂。可是對心臟竇性節律的研究發現,正常人即使在靜息狀態下,R-R間隔仍表現出很大程度的變化,呈現出混沌狀態,這種混沌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疾病狀態時R-R間隔趨于整齊即復雜性減小了。同樣,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復雜性亦同樣減小。Kaplan等 [8] 用混沌分析方法觀察了健康老人的心率和血壓的復雜性,發現其復雜性相對于年輕人減小,因此與一般直覺相反,當心臟處于年青和健康時期時,心率和血壓表現出不規則性和不可預見性,而日益增強的規則行為往往伴隨著衰老和疾病,預示著系統復雜性的減小。
混沌分析方法還可應用于研究疾病的流行過程。王琰等 [9] 利用混沌動力學相空間重構技術對百日咳逐月發病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百日咳流行是混沌的,經過計劃免疫后混沌程度下降,趨向平穩狀態。
2.2 混沌理論可用于調整生命活動的過程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混沌是不可控制的。1989年,美 國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Ott、Grebogi和Yorde3人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了控制混沌的方法,稱為OGY方法 [10] 。它的主要思想是,混沌系統的奇怪吸引子中分布著許多不穩定的不動點,按照需要挑選出其中一個點來進行穩定控制。為了實現對這個選定不動點的穩定控制,要選擇被控制系統的一個易調節的參數,在系統靠近選定的不動點時,對該參數進行微小的擾動,使系統向該點移動,從而使混沌系統進入所期望的運動。OGY方法的有效性在許多領域被驗證,并在理論上和應用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例如用OGY控制混沌方法成功地實現了對兔子心律不齊的控制 [11] 。以后,各種混沌控制方法都相繼報導,混沌控制已成為近年來一個帶有挑戰性的研究執點,一些混沌控制方法已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得到了應用。
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微小干擾有較大的敏感性,例如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典型例子:大氣混沌系統初始條件的微小的干擾在迭代過程中被加倍放大,即在巴西蝴蝶扇動翅膀可引起美國上空氣流巨大變化(風暴)。混沌控制(controlling chaos)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來有效地控制系統,在特定的微小擾動下引導混沌系統進入穩定的有序狀態或者所期望的混沌狀態 [12] 。這是近年來一個帶有挑戰性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的研究從各個方面論證了許多生物系統的混沌特性,能否運用混沌控制使生物系統趨向所期望的狀態成為當今生物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由此,人們自然會提出,能否運用混沌控制來解決醫學中的疑難問題?例如對心律不齊的控制,以及對癲癇發作時神經元的異常放電的控制等。這些前沿課題的研究,給醫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方法。
利用混沌系統初始擾動的敏感性,可以在心臟系統偏離正常狀態的初期,只用微小的擾動即可控制心臟的混沌狀態,使偏離正常狀態的心臟系統及時地從有害的無節奏狀態回復到正常狀態。這給予心臟起搏器的研究一個全新的啟示 [13] ,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前沿科學研究之一。混沌控制也被嘗試運用到抑制癲癇發作。Schiff等 [14] 用OGY控制方法對神經元不規則放電進行控制。他們監視癲癇病灶的不規則放電,在出現系統的初始條件微小偏離時,及時選定和辯識系統的不穩定不動點,按目標的每一點預測其下一步位置,加入刺激(擾動),從而控制系統,及時使系統接近和達到預先確定的狀態,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3 混沌理論與中醫現代化
在傳統的中醫藥領域,混沌分析方法也被進行過有益的嘗試。楊國平等 [15] 用混沌分析理論來研究穴位與臟腑的相關性。他們將40例膽石癥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耳廓膽穴、胃穴的穴位電關聯維數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膽石癥患者耳廓膽穴關聯維數較正常組顯著增高,而兩組耳廓胃穴關聯維數則無顯著性差異,提示穴位電關聯維數變化和相應臟腑的機能狀態密切相關。 混沌理論為現代科技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論,同樣地,也會對中醫現代化帶來有益的啟示。例如中醫的病因病機學理論:各種病因作用于機體,通過各種病機(也就是動力學過程)引起病變,出現各種證候,根據中醫理論可辨證。病因可引起病變,這是確定性過程,但不同的患者可出現不同的證候表現,進而有不同的證,這是隨機的。疾病的發病過程可被認為是混沌動力學過程。在中醫領域,我們自然也會聯想到中醫病因病機和辨證系統的混沌運動,以及在辨證基礎上的論治,即怎樣運用混沌控制的手段使機體向理想狀態轉化,達到陰陽平衡,這也許是中醫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人體有很多穴位,形成了經絡系統,可以用多種方法證實這是一個混沌系統。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擾動的敏感性,刺激某些穴位,實行混沌調控,使系統向著期待的方向變化,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有中藥方劑往往由多味中藥組成,每味中藥的成份又非常復雜,它們之間構成了非常復雜的協同關系,顯然屬于非線性關系。中藥方劑的內部關系是確定性系統內隨機運動,屬于混沌的范疇。疾病的動力學過程是混沌的,中藥方劑的作用也是混沌的,這就是用混沌來控制混沌(controlling chaos by chaos)的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個混沌系統的動態特性可以通過耦合另一個混沌系統來控制 [16] 。設兩個混沌系統分別為A和B,可以表達為:
A(被控制的混沌系數):x=F(x) (1)B(控制的混沌系數):y=g(y) (2)兩個系統通過參數λ和μ進行線性耦合,即對A和B的負反饋控制分別為:
F 1 (t)=λ[x(t)-y(t)] (3)
F 2 (t)=μ[y(t)-x(t)] (4)
λ>0和μ>0是擾動的權重。該方法的特點是 用修正系統的行為對系統進行控制。因此可以設想 利用混沌控制的原理來探討中藥的藥理作用。我們可以設想建立中藥方劑的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學數學模型,研究其混沌運動的性質,改變方劑的組成和劑量,觀察其參數的改變,與疾病病機數學模型參數進行耦合,以尋找最佳的組方。
混沌控制方法還可以與其他的一些新興學科結合在一起。我們都知道,根據中醫理論,各種病因作用于人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形成了疾病。這一過程關系錯綜復雜,形成了非常復雜的網絡關系。如何闡明其復雜關系,我們可以考慮運用Petri網理論 [17] 。Petri網是由德國的Carl Adam Petri博士提出的研究信息系統及其相互關系的數學模型,它以研究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動態行為為目標,著眼于系統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變化之間的關系,在控制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上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從網的狀態節點和變遷節點著手,探討疾病內部復雜的依賴、并發和沖突關系,以及中藥方劑作為外部事件對其控制等。這些復雜行為都可以和混沌聯系在一起。
混沌控制的目標還應該和最優化方法結合在一起。最優化問題可以概括為這樣的數學模型,即給定一個集合(可行集,即可能的調控目標)和該集合上定義的目標函數(達到目標所能采取的手段),計算函數在集合上的極值,根據約束條件選擇最佳的方案,達到最佳的目標。
混沌和混沌控制的研究,給生物醫學中一些疑難病癥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同樣地也給中醫現代化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但是,如何成功有效地應用混沌理論于中醫現代化,需要進行高水平、開拓性的研究,尚有許多問題待探討。
參考文獻
[1] Lorenz E N.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Atoms Science,1963,20:3.
[2] Li T Y,Yorke J A.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 [J].AmericanMathmatics,1975,82:5.
[3]王林,曲春香,王宜懷.混沌與生物系統的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2,37(8):12.
[4] Rabinovich M I,Abarbanel D I.The role of chaos in neural systemJ].Neuroscience,1998,87:5.
[5] Sarbadhikari S N,Chakrabarty K.Chaos in the brain:a short review alluding to epilepsy,depression,exercise and laterization [J].Med Eng Phys,2001,23:445.
[6] Osaka M,Saitoh H,Atarashi H,et al.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a new index of human automatic function [J] Front Med Biol Eng,1993,5(4):289.
[7] Kroll M W,Fulton K W.Slope filtered pointwise correlattion withprefibrillation heart rate data [J].Electrocardiol,1991,24(suppl):97.
[8] Kaplan DT,FurmanMI,Pincas SM,et al.Aging and complexity ofcardiovascular dynamics [J].Biophys,1991,59(4):945.
[9]王琰,朱偉勇,時景 .疾病流行過程的混沌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1999,16(2):82.
[10] Ott E,Grebogi C,Yorde J A.Controlling chaos [J].Phys Revlett,1990,66:1196.
[11]方錦青.非線性系統中混沌的控制與同步及其應用前景[J].物理學進展,1996,16:1.
[12] Shinbrot T,Grebogi C,Ott E,et al.Using small perturbations tocontrol chaos [J].Nature,1993,363:411.
[13]田心.混沌控制及其在生物醫學中應用前景[J].國外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分冊,1999,22(5):257.
[14] Schiff S J,Jerger K,Duong D H,et al.Controlling chaos in thebrain [J].Nature,1994,370:615.
[中圖分類號]B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060-04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涌入中國,中西文化由隔膜而沖突,這主要是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的沖突。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出現了向西方文化趨同的情形;另一方面,非西方文化的民族擔心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特性被西方文化的趨同化所湮沒,紛紛強調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凸顯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同樣的在一元和多元并存的狀況下,如何避免“文明的沖突”而實現“文明的和諧”,對于中西方倫理學來說當然需要的是對對方的了解與溝通。下面我們就從中西倫理學范疇體系、中西倫理學價值取向及中西倫理的思維方式等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中西方倫理的異同。
一、中西倫理學范疇體系的異同
在討論中西倫理學范疇體系之前,我們可以先介紹下在中西倫理學里面經常會出現的幾個概念。中國傳統倫理學有仁、義、忠、恕等范疇,一般認為,“仁”是中國倫理,也是儒家倫理的核心范疇。“仁者,二人也。”“仁者,愛人。”中國倫理中的“仁”的基本含義集中在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其實踐就是愛人。儒家愛人的倫理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依據的。因此儒家的愛人是有等級差別的,是有特殊性的。從這個“仁”來看,我們的儒家倫理是私德,而且傳統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又進一步強化著這種私德。而在西方倫理里更多的是強調公德。人是抽象的,個人與個人之間是完全獨立的,是規則、制度和法律將他們聯結為一個公共的團體。所以在他們的倫理范疇里根本就沒有“仁”這個概念。
同樣有很多西方倫理學強調的重要概念我們中方倫理里面也很少論述到。例如正義、友誼、健康、節制等等范疇。在西方倫理學中“正義”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范疇。何為正義?柏拉圖認為:“各盡其職就是正義”,烏爾比安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穩定的永恒的意義”。無論是在西方倫理學界還是法學界“正義”一詞都是核心范疇。而在我們中國倫理學里面“正義”這個范疇很少討論到。
通過討論這幾個在中西方倫理學分別占有相當地位的范疇我們可以知道中西倫理學范疇體系的第一個差異,那就是范疇本身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簡單的稱謂上都不同。而第二個差異表現在即使范疇稱謂相同,但卻往往具有差異的內涵。所謂差異的內涵是指這樣一種情況,即他們的內涵具有某一種一致性,但也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在中西傳統倫理學上都研究諸如“善”“公平”“節儉”等概念,以及“勇”“智”“中庸”等概念。但是,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雖然采用相同的概念,其實內涵具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善”的范疇。眾所周知,無論是在中國傳統倫理學中還是在西方傳統倫理學中,“善”都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就此而言,它們是共同的。不過它們在共同之中又存在差異。中國傳統的倫理學家一般只是在講人性的時候,具體討論“性善”還是“性惡”的問題,很少對善本身作專門的探討;同時,中國倫理學所謂的“善”的內容,就是包括仁、義、禮、智、信等范疇在內的道德品質,似乎這些在中國傳統倫理學里面是不用研究的內容。而在西方倫理學界,“善”始終是一個需要界定和研究的概念。例如蘇格拉底認為,既然同一件事情,同一種行為,不僅對于不同的人,而且對以同樣一種人(如對朋友),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惡行,因此,具體的有條件的善行是不真實的,只有一般善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善行。“善”這個范疇只是眾多不同里面的一個,例如“智”“中庸”都在中西倫理中具有不同的范疇內涵。
第三,中西倫理學范疇的特征不同。中國傳統的倫理范疇首先是需要處理人們之間的宗法親緣關系,比如在“仁”愛上,我們前面論述過中國倫理的仁愛是有等級秩序的,那么在仁愛上我們應該先愛誰呢?在我們的“小家”上我們應該先愛家長,在國家這個“大家”上我們應該先愛君主。愛家長我們被看作是“孝”,愛君主我們被看作是“忠”的,自古就有“忠孝不能兩全”這一說。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倫理范疇特征有“私人”的特征。而在西方需要處理的是人們之間的“個人關系”強調的主要是一種“公共”特征。西方倫理更多地是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進行本體性的分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抽象,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獨立性認定為個體的基本道德價值。從而淡化“家庭”的范疇。這種不同的范疇特征也可以體現在我們現在的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上,我們更強調家國觀念,而在西方更強調個體的私人概念。我想這大概也是中國人私德較好,公德較差;西方人公德較好,私德較差的歷史原因了。
二、中西古代倫理文化背景的異同
比較完中西倫理的范疇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下中西方倫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古代思想家們都曾經試圖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群體與個體、道德與利益等多對矛盾,以指導人們做出適當的價值選擇。從這個角度我們發現,中西古代倫理文化的主體具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眾所周知中西古代思想家重精神生活、輕物質生活是一種普遍的、共同的價值取向。重義輕利是中國古代倫理文化最為顯著的傳統。中國古代的先哲們認為,人作為一種有道德的理性動物,與動物有著根本的差別,“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數,則近于禽獸”(《孟子•騰文公上》);“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其中有一種實現自身道德價值的精神需要最為重要,“生吾所欲也,義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荀子•王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普遍重義而輕利,重精神生活而輕物質生活,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們也認為:人是一種有理智的動物,人能夠用理性來控制感性,理性高于感性,故而他們或是要求人們克制物質欲望,發展理性,“過智慧的生活”;或是要求人們首先并且主要是注意心靈的最大程度的改善;或是主張使靈魂擺脫肉體欲望的束縛,以回歸到理念世界之中,使靈魂得以安寧;或者提倡通過娛樂的方式再塑人的精神,獲得精神的滿足等等。所以,輕物質生活、重精神生活亦是西方古代倫理文化的一種傳統觀念。近代以來,雖然西方古代的這一思想傳統受到極端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的批判和揚棄,但它仍然在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潛在地影響著西方的倫理觀,不斷激勵著后世的思想家們,使之“為知識而求知識”,“為真理而求真理”,為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始終不渝。
第二,重整體利益、輕個體利益既是中國的倫理傳統,也是西方古代倫理文化的思想主脈。中國古代大加弘揚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國視為家,宣揚“家天下”,重視整體而忽視個體是昭天著世的,這里勿庸贅言。在古代西方,柏拉圖認為,個人利益隨著個體被當作立法者管理國家的工具而喪失;在馬可•奧勒留那里,個人利益需要無條件地服從整體利益;在伯里克利那里,與國家利益相關的個體利益,最終還是從屬于國家利益的;而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則把國家利益置于超乎一切之上,并以此作為判斷人的德性是否崇高的價值標準。因此說,重整體利益、輕個體利益是中西古代倫理文化普遍的主導觀念。究其根源,最主要的一點是:人是理智的動物,人具有杰出的社會性。人的理智與社會性決定了人在肯定個體利益的同時,必須把人的整體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價值依歸。
三、中西倫理的價值取向的異同
我們知道,用一定的道德原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是所有倫理學的共同目的,這些道德原則規范的對象不僅包括個人的行為,而且包括組織的行為。因此,所有的倫理學都必然存在特定的價值取向。這是他們共同目的決定的必然選擇。概括地說,中西傳統倫理學的價值取向差異在于:中國傳統倫理學的價值取向更偏向個人,更加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并且喜歡通過個人德性的發展來發展社會正義,來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而相對于中國傳統的倫理學而言,西方傳統倫理學的價值取向則側重社會,或者說整個集體。它們更加強調社會體制的道德基礎,并且喜歡通過社會正義的整體發展來確保社會道德的發展。
前面我們探討中西倫理范疇異同的時候談到過中國傳統倫理學的范疇主要是反映和規范宗法血緣關系,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倫理學重點規范對象是個人。無論是仁義禮智信,還是忠和孝,都是對于個人的道德要求,目的是要培養個人的高尚德性。而且中國傳統倫理學還把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建立社會正義相結合,通過個人道德的培養促進社會正義的生成。我們每一個人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也要把我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貫穿于建立正義社會的實踐中去。例如《大學》里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是一條典型的中國傳統倫理學的“王道”之路。這條“王道”之路也就是我們說的“從個人德性到社會正義”的道路。我們必須先具有高尚的如正心、誠意、修身等道德品質后,才能建立正義的道德天下。
而在西方則與中國傳統倫理學不同,在上面我們也談到過西方傳統倫理學的范疇主要是反映和規范個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強調是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使公正成為倫理范疇。在西方的亞里士多德看來,公正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倫理概念。就是在于它規定著人們的相互關系,是公共生活中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由這個出發,亞里士多德是通過正義社會推出普遍的倫理。他是想通過建立正義的社會來使人們過上合乎倫理合乎正義的生活。這與我們中國傳統倫理學從個人德性來推出社會普遍的倫理是相反的。
從現實社會我們也能看出這種中西傳統倫理學價值取向所造成的不同。在西方他們是通過個人“契約”來建立公平社會,從而更進一步地確保人們的各種權利,例如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等。這也是西方社會今天能走在法制社會前面的原因。而在我們今天的中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向西方學了很多,但是我們不得不說今天的中國人治的氛圍還是很濃的,在中國講人情還是第一位的。在這我們也講到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結果,但是還不夠,無論是中國學習西方還是西方學習中國,都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就造就了我們中西倫理的未來走向。
美國儒學專家杜維明先生在分析儒家倫理道德弊端時指出:儒家傳統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沒有把中國帶到西方的,以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為主導思想的社會,也沒有給中國帶來科技高峰、民主制度以及個性解放所喚起的燦爛文化。同樣中國的儒家倫理也沒有把西方帶入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社會中。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以上說的中西方都在互相學習著。總括以上,儒家倫理道德雖然沒有有效地促進器物文化的發展,但卻有利于社會的和睦;西方道德雖然推動了器物文化的發展,但卻使人和社會處在分裂的窘境,著眼于全球性社會的到來和人類的持續性,我們的家園既需要發展,又需要和睦。因此,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性來看,未來中西倫理文化的取向應當是,中西各自吸取對方道德文化的優秀之處,努力克服自己道德中不利于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弊端,走中西道德文化融合的道路。
四、中西倫理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平常生活當中當我們中國人和西方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西方人總是會問:如何解決,你是怎么看的?你為什么是這樣想的呢?我們中國人有時候是自己隨意說的,沒有認真想過,經西方人這么一提醒,才發現自己的思維不是很嚴密的,有時候感覺只是一種直覺罷了。這就是中西方思維的差異。當然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狀態。那么在我們倫理學理論中是否存在這種差異?而這種思維差異到底是怎樣的呢?這就是下面我要討論的問題。
第一,西方倫理學邏輯分析和邏輯論證強過中國傳統倫理學。倫理學中有一對范疇在中西方的倫理學中都同樣的重要,那就是“義”與“利”這一對范疇。在中國很多的倫理學家都對義利問題論述過,而且都提出過自己的義利觀。在義利觀上有堅持義重于利的,也有主張利重于義的。但是無論是哪種觀點的持有者,他們的論述都是“斷言多于論證”。例如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的“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但是,至于我們為什么會對“義利”持有這樣而非那樣的觀點,特別是我們之所以持有這樣而非那樣的觀點的理由何在?我們會不會有邏輯的困難?好象我們中國人不太想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常常是缺少應有的邏輯分析和非常嚴謹的邏輯論證的,有些時候有也僅是簡單的方式論證。而在西方傳統倫理學中,無論是功利論者還是道義論者,他們都會對自己的觀點做出詳細的邏輯分析,并且進行十分嚴格的邏輯論證。例如,功利論倫理學家雖然一致堅持功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最大的快樂就是功利主義的最高目標,但是,由于他們重視邏輯分析和邏輯論證,因此,他們也會不斷地彌補以往功利論者已經遇到的理論困難。正是這種邏輯性的發展,整個功利論的理論才會表現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發展過程。但是在中國的傳統倫理學中沒有表現,從孔子到二程、陳亮他們這都還和原來差不多,很難在歷史延續中各種連續出現的理論之間找出必然的邏輯聯系。
第二、西方傳統倫理學比較重視科學的思維及量化研究。無論是中國傳統倫理學還是西方傳統倫理學都有自己理論的基礎。亞里士多德說過“美德就是知識”。休謨說過“道德的知識也是實在的,因此,道德的知識和數學是一樣可以有實在的準確性的。”我們知道西方倫理學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從天上拉回人間”的,也就是說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的西方倫理學更多的是關注自然,這樣也就形成了西方倫理學深厚的科學背景。實際上在西方,倫理理論就是包含科學知識理論在內的一般的知識理論,甚至實質就是科學知識理論,所以在建構倫理學的理論體系的時候,毫無疑問需要進行科學的思維。而在中國,倫理理論就是倫理理論,它們絕對不是科學知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標準里面,倫理學的地位遠非自然科學可以比擬,倫理學屬于顯學中的顯學,而自然科學只不過是雕蟲小技。既然倫理理論不是科學的知識,所以在中國傳統的倫理學建構上我們很少能看到科學思維的影子。
從上面兩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西倫理學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在于:西方傳統倫理學比較重視科學思維,因此注重邏輯推理和量化研究在建構倫理理論和評價倫理行為的作用。而中國傳統倫理學則不太重視科學思維,因而也就不太重視科學思維、邏輯論證及量化研究在建構理論和評價倫理行為中的作用。
五、中西倫理文化中的道德功能的異同
無論是中國倫理學還是西方倫理學,道德在自身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認知、批判――辯護、協調――聚合、激勵――進取等四大功能。但不同的是這些功能在中西倫理文化中分布不同,在中西兩種價值取向上在實踐層次上的表現不同。首先所謂道德的認知功能,是指道德是人對自己以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各種關系的認識的結晶,道德通過善惡或相應的一系列對立范籌,給人們提供關于現實社會的關系、狀況的知識,關于構建合適的生存環境的知識以及關于生活的價值與目的的知識。個人可以通過它,使自己克服自我的局限,超越一己之囿,去掌握全人類的經驗。其次批判――辯護功能是通過道德評價的方法,把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判定為有利或有害、公正或者是不公正的,調動主體根據這個評判去變革或維護某種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利益。再次所謂協調――聚合功能是指社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但社會一旦產生,就會出現直接屬于社會自我維持的種種需要,例如個體對群體的認同聚合、人們活動的彼此協調。它根據一定準則,通效教育、評價、指導、溝通等特殊手段,對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子集體與母集體以及平有集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使既具有不同利益和要求,同時又有著對起碼生存條件共同需求的各種人、各種層次和性質的集體在一定程度上認同某些價值或規則,以保證人們不致因彼此利益的差異而在無休止、無規則的紛爭中導致社會瓦解。最后所謂激勵――進取功能則直接指向于人自身生存斗爭的需要以及創造性地發揮自身潛能以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激勵――進取功能主要通過對智慧、勇敢、自信、堅韌等富有力度和搏擊精神的個人品質的提倡,為人的潛能建設性地釋放于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活動中提供方向,同時也給人的自我實現以推動。
在中西方倫理學領域內道德的四大功能各有各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復的獨特作用,而且彼此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相互憑借的內在聯系。由此可見,一種健康的倫理文化應使道德各功能可持續協調發展。假如某種功能畸形特別發展,而別的功能趨于萎縮,而其他各功能間所具有的互為條件的內在聯系,那種畸形發展的功能也將失去道德價值,甚至走向道德的反面,更嚴重的是走向社會的墮落。以上是中西方倫理功能的共同點。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中西倫理文化功能表現出巨大差異。眾所周知西方倫理文化有著不斷變化的發展流程。在其發展的每個不同階段,道德功能的發揮情況是不盡相同的。比如,中世紀基督教倫理文化在道德諸功能中強調協調聚合功能和辯護功能,貶抑激勵進取功能、認知功能和批判功能。于是,仁愛、謙虛、服從、信仰、克制被尊奉為最高美德,而個性的張揚和舒張和人的理性精神的宏揚卻成為了善的對立面,成為惡的表現。在人文主義運動中產生的近代倫理文化以全面表現人的本質力量為理想,一反中世紀對道德的認知、批判、激勵進取功能的廢棄,又把這些功能提到了首位。這種變化是以理性主義思潮和個人主義思潮的崛起為標志的。新的倫理文化造就了新的時代氛圍。個人理性精神以及使個人生命力和意志力充分表現的競爭活動受到肯定和鼓勵,相反,盲信盲從者被恥笑,疲于進取、生命力萎縮者受蔑視。這種新的道德觀念使個人的潛力和個性得到了張揚舒展,當然社會的發展也獲得了動力。但是近代倫理文化在矯正中世紀的偏向中又走向了另外一個反面,產生了忽略道德協調聚合功能的傾向。競爭關系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許多人在競爭中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致使社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種種弊端。18世紀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克服自身弊病的努力中逐漸形成理性資本主義。它在倫理文化方面表現為在弘揚道德的激勵進取功能的同時,并重其協調聚合功能。與理性資本主義的形成同步的是,西方還發展起了較為完善的法律系統,以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區別和補充來共同實施對社會生活的調控。法律主要涉及人的外部行為,而道德主要涉及人的內在人格,法律可以在道德不起作用的地方發揮作用,道德則可以觸及法律觸及不到的范圍。道德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一個較為恰當的位置。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倫理文化功能在中國的表現。中國社會的現實、中國歷史的狀態決定了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這樣一種穩定的結構難于被改變,所以這樣一種結構賦予倫理文化一種異乎尋常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使中國倫理文化在兩千年中具有一以貫之的基本特點,這就是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以秩序為善的本質規定以及為這兩點所決定的道德功能的片面發揮。中國倫理文化一向重協調聚合功能,而忽略激勵進取功能,重道德維護既定秩序的功能即辯護功能,而輕視甚至排斥道德的認知、批判功能。極端重協調聚合功能輕激勵進取功能集中體現為“貶力崇德”的傳統和克己自制、愛有差等以及視聽言動非禮莫為的說教。認知功能被漠視則表現在只要求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服從,而不提倡這種服從須具備理性認識和選擇的基礎。道德雖并非全然不發揮對社會的批判功能,但至少這一功能很少有表現在對仍然有力量但卻已趨沒落的舊有社會關系的批判瓦解上,相反它主要發揮于對新事物的道德非難上。這正與片面強調道德對既定秩序的辯護功能相適應。中國社會的超穩定性及倫理文化的穩定性使道德一部分功能的膨脹和另一部分功能的萎縮形成一種固定格局。中國文化的倫理中心主義則又把道德抬到了一個并不恰當的位置,使之在社會調控系統中居于中心,把中國社會推入到一個人治的社會,法律依附于道德,成為執行道德的工具,形成道德法律一體化的傳統。甚至道德有時凌駕于法律之上。這就是中西方倫理功能的異同。
從上面我們分析的中西倫理學的五大點不同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倫理學和西方傳統倫理學各具有優勢和劣勢。中國倫理學需要西方的科學思維和邏輯論證的介入,西方倫理學也需要我們傳統倫理學對個人道德培養的方式以及對“仁”對“和諧”等范疇的重視。所以中西方都有源遠流長的倫理智慧,并且都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起過巨大的影響和重要的作用,一旦我們能夠優勢互補,揚長避短,那么一種新的倫理智慧將會融合而成,避免“文明的沖突”而實現“文明的和諧”的目標也可能實現,人類必將有更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布爾特曼.耶穌基督與神話學[C].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
[2]啟良.西方文化概論[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繪畫之理亦然,其理有內外之分。外者,體察了解其所欲表現事物生命形象構造與性情,且善縑素。此謂得法所畫物之理。內者,探賾索隱,玄通奧理,遷思妙得,氣定神凝,物我兩忘,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筆墨含真藏,此謂得明心作畫之性理。內外合一,戲丹青游太虛,此乃繪畫明理能事者也。唐代有張彥遠所闡述,其曰: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宋代有蘇軾所闡述的畫雖無常形卻有常理,不可不謹也。其曰: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盜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以及宋代韓拙闡述的非融心神,善縑素,精通博覽,不能達畫之理。其曰:天地之間,雖事之多,有條則不紊,物之眾,有緒則不雜。蓋各有理之所寓耳。觀畫之理,非融心神,善縑素、精通博覽者,不能達是理也。還有宋代張懷所言的人之于畫,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昧乎理,則失物之真。再有元代黃公望所曰: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明代有李開先的繪畫說,雖一物而萬理具焉,非筆端有造化而胸中備萬物者也。其曰:物無巨細,各具妙理,是皆出乎玄化之自然,而非由矯揉造作焉者。萬物之多,一物一理耳,惟夫繪事,雖一物而萬理具焉。非筆端有造化而胸中備萬物者,莫之擅場名家也。以及唐志契所曰:蓋畫非易事,非童而習之,其轉折處必不能周匝。大抵以明理為主。若理不明,縱使墨色煙潤,筆法遒勁,終不能令后世可法可傳。清代有方薰的畫理,其曰: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有畫理而無畫趣,亦非也。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于筆,乃臻神妙。
以立意而論之“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為繪畫的道統。強調了“意”在繪事中的重要性。注意到了“意”的能動性,“意匠慘淡經營”,把本來沒有生命的事物可以賦予藝術的生命,“意足”可以不求計較表面形貌顏色的相似。所謂意,一般而言就是人的意識分別作用下的所思所想。關于人之意識作詳細的科學分析唯識學為最,在此不作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