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油畫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其次,不難發現,當代油畫創作者在精神方面的提高與油畫作品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置否的關聯性。“藝術源于生活”,這是給予藝術最客觀的評價,當然,美學藝術亦囊括其中。的確,脫離了生活,脫離了本質,是無法與任何人取得共鳴的。現在越來越多的油畫創作者通過生活的領悟,提高精神層次進而提升作品的質量,使畫面具有極強的張力與說服力。一雙充滿可讀性的眼眸,一雙寫滿故事的手,透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理解,可以多角度的對其進行定義,這也正是繪畫精神提高所帶來的對作品多義性的解讀。抽象派的熱衷人士其實是更加青睞描繪精神層次的事物,因為這很符合抽象派油畫創作技巧,也更容易與品鑒者想法打成一致,產生共鳴。這種借助現實描繪抽象而又深層次的事物再通過抽象而又深層次的事物去反觀現實的創作手法,是完全可以滿足于創作者身心的愉悅,令其樂此不疲,這也正是油畫獨特魅力所給予人們暢快的享受。
例如:教學《筍芽兒》一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了解竹筍的生長過程中,學習筍芽兒沖破一切阻力茁壯成長的精神。上課開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觀的錄像。先將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將鏡頭逐漸聚在竹筍上,使學生感知竹筍的形、色。此時及時提問:筍芽兒是怎樣成長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長條件?來誘導學生思考,拉開了學習的序幕。接下來教師可邊講故事,邊放“雨聲”、“雷聲”的錄音,邊投影各種情景:如筍芽兒扭動、向上鉆、脫殼、成長、小草搖動以及雨景、桃紅柳綠,太陽出來等等,這樣,學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隨著文中各種人物的出現,輕松愉快饒有興致地學習了課文。
二、激發思維,釋疑解難
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煤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從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趙州橋》一課,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要想解決這個難點,必須使學生懂得趙州橋結構的獨特作用。由于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比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準備了一幅趙州橋的剖面投影片向學生講解:這個拱形的大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道不受影響,所以,趙州橋雖然沒有一座橋墩,橋身卻仍然很堅固。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內心圖象,而且不需冗長的解說,學生就輕松地理解了趙州橋結構的獨特。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趙州橋的投影片,請學生到前面指圖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再讓學生解釋“創舉”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難點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鳴,陶冶思想情操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說,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像,趨向理解。簡單地說,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而電教媒體對于提供具體的形象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有著顯著作用。
例如:教學《采蒲臺的葦》其中一句:“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涉及到歷史背景。但是,由于當時的年代距現在較遠,而且學生缺乏生活經歷,如果只靠語言的中介,是很難認識其特定環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選制的錄像,讓學生邊欣賞一望無際的葦海及冀中人民為了保衛美麗的家鄉而英勇戰斗的情景,邊聽著老師的講解,“時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躪最厲害的地區之一,但是這里的人民群眾充分利用水鄉的自然條件,出沒于蘆葦叢中,戰斗在煙波之上,沉重地打擊著侵略者,勇敢地守衛著祖國美麗的水鄉,最終取得了勝利,課文中寫的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就是指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損害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這樣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學生理解了當時的背景,體會到了冀中人民勤勞、機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并且為理解下文作了準備。
語言文學,總是最典型地沉淀著一個民族深厚的心理習性、人倫習性和社會習性,于是傳統習性印記著民族淵源的“語文才情”。改革開放并加入WTO的當今中國,經濟、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劇烈磨合與交融。中國傳統思維重人倫綱常,詩禮傳家,溫良謙恭,但輕自然法則,樂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維則重視揭示事物“為什么”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學術”。中國傳統思維經驗多于邏輯推理;西方人則抽象思維發達,假設推理大膽,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中國傳統多一元化思維,有利于政令一統,卻常常異己難容;西方則允許多種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與現象。我們當知:真正的創新要以全人類為范圍,真正的藝術沒有國界,語言文學作為崇尚創新的藝術,當然應該有許多全人類共同認可的藝術水準和審美水準。直面時代,聆聽風雨,將全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精華優化起來為我所用,在弘揚本民族思想文化傳統優勢的同時,積極學習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維的創新思維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謀求超越和新生。這當是今日中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們既然希望語文教育伴隨著我們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實把中西思維的優勢運用到我們解析語文現象——包括閱讀鑒賞、審美判斷、語言表達、寫作方法之中去,用它來增加民族智慧的時代能量,煥發民族語言文學的潛在生機。
二、重人文修養情商化,為語文“才情”優化奠精神之基。
作為人類自身制造的反映人類思想、價值、生存意義的思想文化、審美意識之人文精神,從來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語言文學之中的,漢語文學尤其如此。語文教育本應就是關注社會、蕩滌靈魂、洗禮人生的人學教育。中學生正處于情商發展的關鍵年齡,突出情商優化就是要培養他們信仰與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緒的處理能力、感物表情的準確力、為人的親和力,以及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力。筆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學生用健康的人生觀對待生活,思考文學。愛祖國,愛人類未來,愛生活,愛他人也愛自己。在文學熏陶中偉岸理想,堅強意志,充沛激情,凈化道德。品泰戈爾詩則懂得“藝術即建造真與美的人格”,讀東坡詞則貴賤貧富不改豁達樂觀,學魯迅則剛正不阿負起社會責任。
2.教學生在心態、情態的健康調控中舒展才志。給心靈以自由,多些舒暢愉悅感;給方法以利發現、研究,多些新奇創造感;給成績以彰揚,多些成功自勉感;讓教與學心理互換,多些師生憂樂共鳴感。閱讀中,文之心,師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寫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學生多情感萬物,慧眼看世界,詩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蟲鳥能歌,像德國海德格爾夢想的那樣“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讓內心世界與外部生活和諧靈動。在通達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際關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觀察事物,去發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獲人生感慨,收獲人間真愛。
三、重悟性創新個性化,讓語文智商出類拔萃。
社會越文明,越需要獨立思考,越需要個性,因為個性既繁榮物質又豐富精神。于是市場選擇和熱愛個性,教育越來越強調面向市場,深入個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認識意義上的“悟性”,是一種包括靈感又大于靈感的心靈升華的“內化”境界,是人的認識在某些作用力下產生的新的有序思維結構,或深化有序思維結構而產生的飛躍。它最能激勵人們“自我求成”的高層需要,它是個性優越化的突出表現。多“悟性”的學生最善于學好語文,其境界往往勝人一籌。“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頓悟、再悟、悔悟等多種多樣。“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宋·張載),“詩道亦在妙悟”(宋·嚴羽)。語文閱讀教學要有“悟性”,就是要通過文學獲得語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隱境,識諷喻,從而準確析文論事。寫作教學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創新越多,個性越鮮明生動。近幾年中高考“話題作文”,倡導的就是獨立思考意義上的悟性創新,包括立意、文體、取材、結構、語言表達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喚起語文學習與語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在悟徹人間百態、世間萬物中“贊美崇高,鞭笞丑惡”,從而用七彩的個性繁榮七彩的語言文學。
四、重語言素質優化和表達藝術,讓表情達意展示“才情”鋒芒。
二、精思,教學優化的核心
文本含義來自精讀,而所謂精讀其核心又是指向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在精讀的同時精思,往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核心。教學實錄———《珍珠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師:同學們,我們對珍珠鳥已經有了一定認識,請同學們帶著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呢?生:是一種可愛的鳥,因為它有小腦袋和“尖細又嬌嫩的鳴叫”。生:是一種好看的鳥,因為它像“蓬松的球”,還有灰藍色的羽毛。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已經仔細閱讀了課文。同學們能夠從詞語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鳥的美麗和可愛,那么同學們能否再體會一下,除了可愛和美麗,珍珠鳥還有什么其他的特點?生:還是一種膽小的鳥。(讓學生閱讀課文,品讀文字,知道珍珠鳥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如何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師:珍珠鳥是一種膽小的鳥,那么它害怕作者嗎?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師:很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過程。請同學默讀第4段,看一下珍珠鳥是如何一點點接近作者的。生:開始的時候珍珠鳥在屋里飛來飛去,亂撞燈繩。師:這表現了什么呢?生:珍珠鳥害怕作者。師: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體現出珍珠鳥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鳥用小紅嘴啄作者的筆尖,作者用手撫摸它,珍珠鳥“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師:所以,珍珠鳥經過很多次試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愛護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賴作者,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生:我們要關心和愛護動物,動物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師:對,作者關愛珍珠鳥,珍珠鳥才會這么可愛美麗,才會和作者友好共處。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就提出了“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這一問題,由此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讓學生自主感受珍珠鳥一步步親近作者的過程,認識到珍珠鳥對作者由害怕陌生到親近的態度變化,并引出“完全依賴”的概念。這一過程又是一個精心思考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點:只有相互依賴,我們才能和動物友好相處,只有相互依賴,同學之間才能互助友愛,這正是本文作者馮驥才想要表達的人文思想。
(1)注重體育課的導入環節。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新課的導入環節,使體育課的導入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進而產生好奇心和掌握技術技能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學“單手肩上投籃”,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喬丹魔術般的投籃場景,以及約翰遜精彩的傳球實況。這些畫面可以直觀的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產生嘗試的欲望。如果不用多媒體設備,教師也可以通過具有專業水平的示范動作,給學生帶來現場的情緒感染,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2)按興趣進行分組,開展師生友情互動。在體育訓練活動中,教師可以按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組長由組員輪換擔當。教師可以在各小組間進行巡回指導,并根據小組活動情況適時地參與到小組內與學生進行互動。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建議、做示范、指導小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不是唯一的組織者,學生也參與了活動的組織。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合作的,教師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必然對學生的思想與創造力產生積極影響。
(3)融入游戲互動。中職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在體育活動中穿插一些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是游戲的組織者,可以根據體育教學內容隨時組織穿插游戲活動。
2.改革教學方法
(1)實施分層教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習成績優秀但體能較差的學生,找出他們不喜歡體育活動的思想根源,并耐心做好疏導工作,真正使學生認識到有健康的體魄才能為長期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活動項目,并且鼓勵體育暫時落后的學生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對于體育有特長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與其體能相適應的體育項目,并對其嚴格要求、跟蹤觀察、強化訓練、鼓勵他們發揮自身特長,爭取在體育方面有所成就。總之,要調動各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2)對學生多啟發引導。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做到對學生多提問,促使學生多思考,在此基礎上,多進行練習與訓練,發現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總結經驗,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對學生實施科學的評價
傳統中職體育教學忽視了過程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一是要對學生分層評價。因為學生存在著個體性的差異,對學生分層評價可以使各類學生看到自身的成績,激發學習的信心。二是要采取過程評價。要將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及小組評價結合起來,注意學生的成長過程,以保持評價的客觀與公正。
1.政府層面的“強大的外力”推進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來10年幼兒教育發展的宏偉目標和幼兒教育標準化建設的諸多措施。例如,《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但是,從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僅僅停留在入園難、入學率等方面,還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邏輯來平衡幼兒教育的發展。政府總是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卻忽略了社會如何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是執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論、信仰、觀念進行實體化建構———貫徹落實。把所謂“頂層設計”向下落實到實踐;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據說、信仰、經驗等等綜合實體擴展至幼兒園微觀環境、幼兒個體、教師個體的自由教育情境時,原有的生態和結果必將遭到破壞。
2.家庭層面的功利需求
現在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極其重視幼兒教育,普遍把幼兒教育拔高,把幼兒教育理解為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比如唱歌、演講、跳舞、繪畫、下棋、講故事、認識漢字、認識英語單詞、認識數字并會計算、會彈鋼琴、讀古書經典、習武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林林總總的內容也在各種培訓班、民辦幼兒園中大行其道,成了他們招生的資本和競爭優勢。幼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和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潛在標準。此種功利邏輯本質上是忽視幼兒生命成長的存在,忽略幼兒生命和生活體驗的存在,是違背自由生長邏輯的。
3.幼兒園研究與教學的“泛技術性”崇拜
不可否認,幼兒教育科學化大大推進了教育理性化進程,目前幼兒教育科學化已經成為發展共識。但是科學化的前提是把幼兒對象化,即把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不是主體,所以幼兒研究和整個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遠幼兒的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不關心人的,特別是對處于整體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關心的。”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教育是一種進步運動,歷時性向未來推展,今天的教育現實是教育史長河中的最高階段,并且還會向未來發展,它始終處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變過程中。我們所堅持與固守的教育觀是極端的信奉唯理主義建構論的觀念,認為教育、人的發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長”“專家”設計的結果。有學者指出“一些科學化的教育論文只看見各種推演的公式和符號,貌似深奧復雜,但說的是淺顯道理甚至是常識,論文干癟癟的,沒有液汁;教育論文本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
4.幼兒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設計、成人化的生活構想、競爭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樣態使學生背離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幼兒道德教育不是從兒童內部品質出發,不是內涵化了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素養,而是外在的社會交往規約。把道德理解為倫理,是一種外在的一條條約束的規則,毫無生機和活潑性。遵守道德是一個物理過程———按規矩辦,而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遠離了人群和懲罰,道德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從兒童的天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未見過的善良、純潔、無邪與樸實,就“像一顆散落的種子,遠離人類的塵世。”而理性指的僅僅是使外部原則在人內心內化,并以之來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則”。理性的這種規制功效保證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發揮著理性的這種宰制功效。
二、反詩意化之緣由
教育經歷了混沌的自然發展———理性的現代化建構———后現代的逆襲三個階段。混沌自然發展階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現代化建構階段則頂層設計、強勢推進、目標明確;后現代逆襲階段否定宏大,解構整體,回歸自然進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教育一般跟隨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教育現代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瘋狂階段,幼兒教育,具有顯著的數字刷新、宏遠規劃、頂層設計、技術崇拜、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強力控制等特征。詩意化教育的提出,明顯是不合時宜的,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觀點。顯然,幼兒教育的反詩意化問題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現代性文明方式的結果。幼兒教育詩意缺乏在于幼兒教師的詩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專業的社會壓制
教師的權威性即職業的專業性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自、專業倫理三個因素能否得到有效發揮。然而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知識嚴重被學科知識所貶抑,許多人都認為教師知識足夠豐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緘默知識為主體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國學校基本實行科層管理,行政決定一切,教師普遍無專業自,無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學,領導要求怎么教學就怎么教學,教學規范是外推式的,這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執教。三是教師倫理不是教師實踐智慧和個人品質的外展,而是社會外在的、輿論式強迫的一道道規則和命令組合系統,從而使教師陷入了倫理困境。教師的專業得不到順利發展就會產生職業不自信,從而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也逐漸脫離健康成長的軌道,甚至對自我生命輕視,致使教師自我潛在的職業憂患意識呈現出現實生命沉淪、疲倦、煩惱狀態。這些問題在幼兒教師中更為突出,幼兒教師地位低、職稱晉升難、待遇低、學歷低、男性少、隊伍不穩定等特點不僅意味著幼兒教師專業資質得不到保證和缺乏專業性權利,專業實踐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會家長等方面的干預。比如行政部門經常要求幼兒教師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記載、摘抄、報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對外的招生宣傳和收費任務,有的幼兒教師時常被抽調去參加政府組織的舞蹈、唱歌比賽,甚至被抽調去行政部門搞接待等活動;也有家長建議在幼兒園安裝監控設備以監視教師行動;很多幼兒教師身心俱疲,幼兒教師似乎是誰都可以去做的職業,專業性得不到認可。
2.行業的標準規制
(1)幼兒教師培養目標標準化。
一是著眼國家長遠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兒自身條件為基準的身體發展;三是解決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引領品德發展;四是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促進其認知發展。
(2)幼兒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化。
一是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三是能夠觀察幼兒行為并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四是具有和幼兒互動溝通的知識與能力;五是具有設計幼兒教育環境刺激的社會能力;六是具有與社會尤其是家長、教育主管領導的溝通能力;七是組織和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園本課程、潛在課程的能力。
(3)幼兒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化。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規范實施,如現代性典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告誡師范教育一樣:“高等師范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教師。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調、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3.思維的形式化限制
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必須深刻認識幼兒,深入研究幼兒,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判斷,才可能教育好兒童。兒童發展所受的相關刺激的制約因素、必須進行微觀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做出量和質的結論。這是目前國際幼兒教師教育最為重視也是學術研究最為迫切的需要。認知方法(是什么,內涵與外延)———理解方法(歷史、背景和意義)———應用方法(定義域與技巧)———研究方法(根據與改進),從而形成一條準科學的思維路徑。從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學性與科學性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當下,由于科學性表達過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實證說明,忽視了人的個體生活體驗,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懷疑,也直接導致教育研究出現了一種以敘事研究為代表的文學性表達,它試圖掙脫教育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譜系的束縛,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動的現場與個體的切身體驗。有關幼兒教學方面,幼兒教師需要更加規范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建立標準化反思系統,軟件化運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評估、可參閱、可借鑒、可促進。
三、回歸詩意化特質
新世紀以來,受后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整個教育界都意識到了尋求境域性、真實體驗感的重大意義,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品德教育等學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統計概率論為基礎的追求宏大規律性的教育科學化情結得到了一定的釋放。基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等多個層面也興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改革運動。一些幼兒教育者嘗試使用敘事、日記、隨筆、版畫、漫畫、微片等情感豐潤的方式來詩意化幼兒教育。以某些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為個案的情景式問題呈現,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顯了微弱的個體的現實教育境況。從在臺上的宏大理論的宣講到進入幼兒園、進入課堂、進入社區、進入家庭去考察幼兒的生活路徑和聆聽他們的生命述說,分享他們的快樂和分擔他們的痛苦的學術和教育理路不斷清晰。但是這種后現代哲學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學術界的主流,還缺乏自覺性,常被那些宣揚宏大理論的專家斥責為“小兒科”“非主流”。筆者認為要走出現代性教育科學化藩籬,使詩意化幼兒教育成為一種教師自覺。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必須從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認識兒童以及反思與解構當下幼兒教育研究、教學、管理范式。
1.再認識兒童———詩意存在的繼續
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并且這也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長期所關注的焦點。我們這里提出的對兒童再認識,顯然不是科學規律、心理發展層面的認識,而是哲學意蘊上的“幼兒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義的再認識。幼兒不是一個抽象的、現成的、給定的實在,而是一個變動的、開放的、發展的、可能性、延展性個體。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性格、情緒、認知和意志,表現出獨特的氣質特征。各種心理指數的發展,既面向活動本身,又最終體現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幼兒教師、家長、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和管理部門,對兒童的認識是一種“外在式”的推定、估計。對兒童的認識離開了兒童自身,離開了他們神秘的心靈家園,此種認識不是本真的,是一種“評價”。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兒童總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生動聯系,不斷地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想象,以豐盈年少個體生命內涵的基本路徑。兒童與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戲與勞作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想象,構成一個人與自然之親緣性的原型,開啟個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游戲與交往構成個人與他人交往之原型,兒童時期與人交往的豐富性奠定一個人向他人敞開的生命之維;兒童時期的童謠、故事、閱讀、民俗、儀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體驗,構成一個人向歷史與文化世界開啟的生命原型。”
2.“后常規”———幼兒教育“前范式”解
庫恩與波普對“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對科學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啟蒙與反思。科學、理性、形式邏輯、數學演繹確實是現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盈。科學、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現和推進,依靠的是科學研究者即“學術共同體”緘默的“范式”承認,一旦范式穩定存在便成了“常規”。當然,范式、常規不僅僅表現在科學研究領域,在組織管理、課程教學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就幼兒教育而言,幼兒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教育方法、管理組織、研究設計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著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規”。范式是“學術共同體”“管理共同體”等潛在承認的,即同行默認。但是,常規遭遇了“詩意”的困境,一切常規化,詩意便蕩然無存。庫恩的范式理論使人們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維清晰化,評價標準化,找出了專業與非專業的邊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學術大生產、組織大發展、圈內的溝通交流從而有了可能。但是,對非專業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藝術人士、浪漫主義者、創作者、靈魂存在者、原本主義者卻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規”的概念是英國科學與社會聯合會主席拉維茲博士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他說:“科學共同體不像庫恩描寫的那樣平靜、單調,‘常規’對跨界成員來說缺乏規范性的力量。”“后常規”在于破解前范式的習慣勢力、固定結構和關系。用無序、混沌、模糊、靈感、頓悟、感覺、直覺、創生來獲得科學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維和新力量。
二、民間繪畫理論特征
民間繪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原宇宙觀、美學觀、感情氣質、心理素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應了中國本原文化的哲學體系、藝術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從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可以看出民間繪畫具有內容多樣、色彩豐富、構圖簡潔的特點。
1、內容上———趨利避害、求吉納祥民間繪畫流傳于民間,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內容囊括了生產勞動、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風俗等多個方面,蘊含著濃厚的鄉韻、鄉風、鄉情,且多運用諧音、象征等手法,通過典故、寓言故事,來表達吉祥、喜慶、教化的意味。如剪紙和刺繡圖案中常借鑒的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桃、竹、魚、蓮、牡丹、喜鵲等,幾種吉祥物象并置又會組合出如五福捧壽、三羊開泰、年年有余、金玉滿堂、喜報三元等吉祥寓意。民間繪畫中所表現出的吉祥意味,與中華民族自古流傳至今的“趨利避害、求吉納祥”的心理趨向息息相關。不僅如此,中國人民融合了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使作品體現出意味深長、生動有趣、雅俗共賞的特點。
2、色彩上———色塊豐富、自由奔放世間的色彩紛繁多樣,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將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煉,總結出了“五色論”———青、赤、黃、黑、白。民間繪畫中的用色,與中國傳統的五色論息息相關。首先,民間繪畫的色彩多為紅、黃、藍、綠這樣的飽和色,色彩純度高,色塊單純艷麗、鮮明飽滿,這充滿生命張力的色彩充滿著喜慶吉祥的韻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間繪畫多運用色彩對比,如色相對比、冷暖對比和互補色對比等。有訣曰:“黃馬紫鞍配,紅馬綠鞍配,黃身紫花,綠眉紅嘴。”現代色彩理論指出,紅與綠,黃與紫是互補色,互補色并置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且兩種顏色相互襯托更顯艷麗;再者,民間繪畫用色也會注重色塊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將一種顏色設為主體色彩基調,其他顏色的小面積色塊起反襯和裝飾的作用。如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黑紅搭配,在臉譜、春聯中經常會運用,這樣的色彩搭配體現著朦朧的原始美感,具有現代裝飾色彩效果。
3、構圖上———畫面飽滿、散點透視中國民間繪畫的構圖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采用與西方“焦點透視”相對應的“散點透視”,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視點可以自由游動,畫面飽滿,這在民間年畫中多有體現;二是具有中國裝飾繪畫構圖特點,如剪紙紋樣中的太極式構圖。
三、民間繪畫理論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及建議
1、提升幼兒審美能力中國民間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間繪畫質樸、率真,這不僅僅表現在物化的藝術語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靈的純真、樸實,“民間美術的率真使它的創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沒有裝腔作勢、無病,也沒有矯揉造作。”民間繪畫中所表現出的自然、質樸與幼兒繪畫中異想天開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間繪畫的熏陶下,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創作時更加純粹、隨心所欲;其次,民間繪畫所采用的“散點透視”實則是無透視,這樣沒有規則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兒異想天開地表現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現實的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在畫面中;再者,民間美術色彩豐富、對比強烈,傳達出喜慶、生機、熱情和活力,幼兒開朗、活潑、生命力旺盛,這決定了他們更喜歡高純度強對比的色彩。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層次,創設富有民間美術色彩的生活與活動環境,通過藝術的滲透,增強幼兒對民間繪畫的情感。
全面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是新形勢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綜合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隨著教學的進行而自然形成的,能力的發展是教師有意識精心培養的結果。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不斷改進優化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當前,由于教學發展不平衡,教學方法參差不齊,因而造成一些過時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這樣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以下教學方法:一是“滿堂灌”。課堂上只有老師講、學生聽,缺乏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反饋,盡管老師和學生都很努力,但事倍功半。二是“來回抄”。教師先把資料上的內容抄到教案上,再從教案上抄到黑板上,學生再從黑板上抄到筆記上,這樣的來回抄,浪費了時間,并不見有多大成效。三是“多而雜”。教師口若懸河,引經據典,面面俱到,但重點不突出,難以達到教學目的。上述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不得要領,自然談不上發展能力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教,更重要是學生要學,根據教學的一般規律,運用啟發,精講、多練等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教育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優化教學方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要注重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變“灌輸式”的教為“啟發式”的教,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和深化。“灌輸式”教學,以“知識”的輸出為目標,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課堂上無波瀾、無情趣,“靜如死水”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乏味厭學之感,思維的熱情被混滅。“啟發式”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起探求的熱情,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創造的火花在課堂中迸發。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課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引發學生思維的方法較多。采用什么方法為好,要根據教學的內容與學生情況而定。要把學生吸引到教學的境界,把學生的思維引活,把學生的思維引深,培養學生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使思維深化。
教師要把啟發式教學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要使啟發取得滿意效果,教師除深入鉆研教材,掌握重點、難點外,同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動學習,表現在學生圍繞教師轉,迷信權威,安于現狀的被動學習態度,在課堂上,教師主宰著“舞臺”,學生甘當觀眾。而主動學習,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既是認識過程,也是交流與合作的過程。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交流與合作,在課堂上,應該變單一的教學形式,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組合。教學是群體活動,在幾十個人一個班的大集體中,從眾心理、膽怯心理、面子觀點往往使不少學生在學習中常處于“觀眾”的被動地位。要通過加強引導,開展討論與交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優勢互補,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在全班開展競爭。不但使學生懼怕的心理壓力減輕,改變當“觀眾”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把握好啟發的時機,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打開思維的大門。在教學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啟發式。實踐證明,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進行啟發教學,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雙重目的。
2、要注重運用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重點、難點、畫龍點睛,進行簡明扼要的講授。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一講到底,要排出一定的時間表,要安排出課堂練習的時間,有針對性地練習指導,指導學生多做各種練習,使課堂教學成為基本技能訓練的陣地。要正確處理精講與多練的關系,把精講與多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熟練掌握知識,又能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發展他們對掌握新知識的一種不懈追求,探究和創造精神。教師要把有效的引導啟發和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思考和自主實踐的時空。教學中切實做到“五不”,即:凡是學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確保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探究,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造性,引導學生在情感、認知等方面積極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情境,給學生質疑、想象的空間,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給學生交流、展現的舞臺。
3、要注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學生是知識是主體,知識要靠他們主動思維去獲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和教師有的放矢的輔導,使自學和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有機結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量地獨立鉆研和自主實踐的時間、空間和具體條件、教師不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導”字上下功夫。要改變過去注重強調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積積極引導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力求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要求輕獨立見解、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輕學生發展的評價的不良傾向,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改“呆聽、死記、蠻練”為“質疑、奇思、獨創”,使學生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于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十分突出。其中,小班幼兒已形成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概念;小班幼兒又以直覺思維為主,眼見為實,認識大多依賴于行動。因此,生活化的教育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2.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
小班大多采用情景化教學;善于注重時機,注重隨即教育;在游戲中學習等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小班幼兒的教育是很需要與生活相結合的,要從生活中找到教育的素材,從而對幼兒進行教育。
二、將“生活化教育”注入小班幼兒教育中
1.引導幼兒走進生活
讓幼兒成為課堂的主體小班幼兒已形成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概念,因此,讓幼兒走進生活,成為課堂的主體顯得尤為重要。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應體現生活、生長和發展的價值,建構一種美好生活,應直接參與兒童的生長過程,強調教育源于生活,還要回歸生活。因此,我們更應該讓小班幼兒走進生活,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在小班語言《水果歌》中,秋天到了,許多水果都成熟了。我利用這一季節特征以及小班幼兒對于大部分水果的認知,將兒歌內容結合生活交予幼兒。我會直接為幼兒設置一個果園的情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告訴我蘋果是什么顏色的、梨子是什么顏色的等等。讓幼兒回歸生活,并在教學活動中以主體的身份來參與。讓幼兒主動思考,自己根據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回答問題。在此項教育活動中,采用了情景教學法,使幼兒回歸生活,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2.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使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教育陶行知主張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社會中,讓孩子們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如此可以使孩子們學到的知識更多、更廣、更活。許多教育名人都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特別注重教育、教學內容從生活實踐中選取,使幼兒感到親切、自然,并獲得必要的生活經驗。幼兒園區域游戲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更能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所以,區域活動也應該生活化,游戲化。教師要還原生活的本質,突出幼兒主體地位。比如娃娃家,就讓幼兒自己商量擔當什么角色,所有準備材料也都應該幼兒自己來準備。此外,生活化的區域活動除了滿足全體幼兒的需求,教師還應該注重個性幼兒需求。在生活中選取有用的素材、資料融入到區域游戲中。比如小班區域活動中,小女孩的玩具壞了,總是請小男孩來幫忙,起初,小男孩也很樂意幫忙,可是時間久了他們也就不樂意了。于是,有一個小朋友提出,我爸爸就是汽車修理工,我也會修理汽車,就讓我來修理吧!根據幼兒生活環境中的爸爸的修理廠,老師在區域中增設了一個汽車修理廠,以后所有玩具壞了都會拿到修理廠來修理。這就是教師為幼兒創設了生活化的教育環境,使得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了教育。我們的區域活動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營造生活情趣,激發幼兒自己想動手的愿望。總而言之,就是要為幼兒創設社會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教育。
3.讓幼兒學會
在“做中學”小班幼兒都是靠行動來進行認知的,所以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正好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我們教師在對小班幼兒的教學中應該多創設一些生活實景,讓幼兒能在“動一動”、“做一做”中學到知識。比如小班社區活動《參觀包子店》,我組織幼兒去參觀我們附近的包子店,讓他們感受包子的制作過程,并自己親手來捏一捏面團,在實踐中對“包子”有更深一步的認知。我發現實踐的教學要比你直接灌輸給幼兒知識效果好的多,所以“做中學”還是非常有必要融入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尤其是像小班幼兒這種靠行動來進行認知的年齡層,“做中學”顯得尤為重要。
1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基本特點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高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教學水平,還要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和技術,要掌握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有關知識和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1.1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大量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取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模式,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系統進入教學領域,使教學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對能力不同的學生能夠因材施教,實行個別化學習。而且通過CAI課件教學,可以通過仿真和模擬所創造的情境進行仿真學習,使學生在人機交互過程中形成一種真實感,從而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改變了教育一人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進行個別化學習,可以對提供的問題,練習題進行自主性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同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將從課堂上的主角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學生成為知識的獲得者與建構者。
1.3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現代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教科書將被視聽教材及各種學習軟件所代替,“教材”應改名為“學材”,要教東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須課堂講授的東西,已逐步轉為由學生參與或自主學習中獲得,課堂上以培養學
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為主。
2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基本模式
2.1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與其他教學媒體有機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的形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投影、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的演示來配合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新穎,易于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多媒體課堂演示教學既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得以發揚,又彌補了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時,要認真研究如下問題:怎樣設計教師的課堂活動,使教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怎樣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設計學生的參與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真正的“主體”;如何根據多媒體的特點,設計有助于學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課件和電子教案。
2.2多媒體自主化學習教學模式是指多媒體網絡教室或者開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統的多媒體CAI課件個別地、通過人機交互方式進行系統學習的形式。這種方式的學習過程具有如下特點:學生接受多媒體信息的刺激;學生以人機交互方式參與學習;學生在超媒體結構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學生主要依賴教學系統本身的指導和導航系統進行學習。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工作主要體現在為學生編制學習軟件,或者通過教學軟件的設計來間接控制教學過程。
3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3.1對于“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的應用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投影儀的作用。上課前,認真備好課,將每堂課要檢查的注音釋詞或要討論的問題等先打印出來,再修飾一番,有的還涂上一顏色。上課講到這些內容時,就用投影儀投射出來,一是節省了上課很多板書時間,無形中擴大了一堂課的教學時間;二是因為是打印在電腦上而不是手寫,投射出來后,效果極佳,規范端正、整齊清楚,學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樣,很受歡迎。學生的注意力極易不集中,上課時一味地講,難于將學生吸引住。我抓住學生對VCD光盤表現出極大興趣這種情況,在教學時,講解完一個內容后,就放與這個內容相關或相同的VCD光盤給學生看,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時學習完文中蘊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盤,在聲、形、色為一體的畫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當然,播放VCD光盤時我特別注意時間的控制,因為如果時間太長,學生興趣點轉移,容易疲勞,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一般采用“講、放”結合的方法,講一段,放一段,有張有弛,充分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3.2對于“多媒體個別化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我采用內容——目標——媒體三維選擇模型,設計好[目錄]、[讀書筆記]、[錄音]、[資料檢索]、[學習導航]、[操作指南]、[媒體庫]、[退出]、[學習指導]等項內容,又設計了[導語]、[朗讀]、[作者]、[小結]、[擴展]、[訓練]等子項內容,讓學生自己操作,自主學習。
3.3對于“計算機情境虛擬教學模式”的應用如講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我設計情境虛擬教學課件,將夏秋的景物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讓學生進入魯迅筆下的“我”的樂園,接著顯示冬天百草園的景致,讓學生自己設計出拍雪人和捕鳥的情景場面,這樣在情景虛擬中進行了個別化學習,其樂無窮,學生越做越有意思。整個教學過程都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