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農業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借鑒現代銀行先進經驗,建立獨立審查官制度,對有權審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信貸審批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五是出臺信貸作業監督管理辦法,啟動對審批后支付前前提條件落實、合同簽約、資金支付等環節的審核監督,累計對4.9萬個項目進行了6.1萬余筆貸前條件落實監督,對資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標不落實、擔保手續不完善等問題下達整改意見3萬余條,涉及金額1.3萬億元,充分發揮了貸款發放前的最后風險把關作用。制定信貸資金支付管理辦法,加強資金支付管理,確保了資金合規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貸監測分析和風險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統平臺,搭建起常規監測、重點監測、專項監測相結合的信貸監測體系,建立了前后臺、上下級行聯合共管的常態化監測工作機制。累計排查貸款客戶7.9萬戶,退出4825戶,收回貸款387億元;累計向行領導提交監測分析報告上百個,向相關部門提交風險提示數百份,提示風險數千條,發揮了對信貸資金運行和辦貸管貸基礎管理的監測預警作用。
二、按現代銀行要求,打造農業政策性銀行信貸科技支撐體系
2005年3月,總行黨委做出引進工商銀行CM2002系統的重大決策。由總行信貸管理部牽頭組織,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農發行信貸管理系統(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線,使農發行信貸業務一舉擺脫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實現了信貸信息系統零的突破。2010年8月,針對CM2006系統不完全適應農發行業務特點等問題,總行信貸管理部又牽頭啟動對系統的全面升級改造,新增作業監督等九大模塊,以及無紙化辦貸等19項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線運行,使系統對農發行信貸業務的科技支撐水平進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啟動無紙化辦貸,實現從貸款受理到貸款發放的全流程無紙化。通過與工行的全面戰略合作,農發行在高起點上完成了現代銀行信貸信息科技平臺的建設,實現了信貸信息系統的跨越式發展,有力提升了農發行辦貸管貸、風險防控和經營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統外,信貸管理部門認真做好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銀監會風險客戶統計系統、銀稅系統、國土資源系統等的對接及應用工作,使農發行信貸信息系統綜合管理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具有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特點的信貸科技支撐體系。
三、按現代銀行要求,建設信貸管理人才隊伍
截至2013年6月末,總、省、地三級行信貸管理條線從業人員共約150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信貸管理部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才隊伍視為農發行信貸管理事業的“第一要素”,堅持用現代銀行信貸文化塑造人,用現代銀行專業知識武裝人,用現代銀行激勵機制引導人,努力建設一支符合現代銀行要求的人才隊伍。一是著力培育現代銀行信貸文化,不斷豐富信貸管理專業文化理念內涵,使信貸管理從業人員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服務意識和改革意識,將合規辦貸管貸與風險防控理念貫穿業務始終。二是大力加強現代銀行專業知識培訓,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網絡、衛星視頻系統、行校聯合辦學和現場培訓、在崗培訓等方式,累計舉辦培訓班3000余個,培訓人員達25萬人次,信貸管理人員專業素質得到不斷提升。三是不斷完善現代銀行激勵約束機制,制定條線考核評價方案,每年評選“信貸管理優秀單位”,同時對出現違規操作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引導各級機構和各級人員切實履行自身職能,提高內部執行力。經過不懈努力,一支技術精干、作風過硬、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的信貸管理隊伍已經初步形成。
21世紀上半葉,中國將完成農業的現代化改造。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升,現代農業對規模經濟的要求與現行分散承包的土地制度之間的矛盾將日漸加劇。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土地制度創新的約束條件和方向選擇
土地制度不是某種因素、某種力量作用的簡單函數,它是某個特定時期特定政治、經濟及社會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地制度創新必須充分考慮到制約其生成的種種條件。制約我國當前土地制度創新的主要條件有:
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始終被認為是決定經濟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決定了土地制度不僅是農業部門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個社會經濟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別是對于那些農業比重還很高甚至是國民經濟主體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土地制度更成為整個經濟制度的基礎和核心。鑒于我國整體經濟性質和土地制度在整個經濟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地位,現階段土地制度的創新不能也不應當越出公有制的框架。
第二、從總體技術特征來看,我國尚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廣大中、西部地區,傳統農業的特征還相當明顯。全社會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這個最原始產業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會勞動人口仍然只能從農業中得到就業機會。根據馬克思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原理,現階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須與農業發展過度性階段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而不能超越農業發展階段去建構現代農業階段的先進的
土地制度模式。
第三、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追求的而且是希望盡早實現的目標,現階段土地制度安排應有利于將農業生產導向現代化目標。鑒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以及工業化加速導致農業資源的非農轉移,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發展的首選目標。政府這一農業發展目標偏好,決定了它必然傾向于有利于上地產出率提高的土地制度選擇。增加農業生產收人,縮小農業生產與非農生產之間的利益差距,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追求的最現實的目標。上地制度的設計必須有利于滿足農民對收人增長目標的追求,這#才能使農民成為推動農業發展最積極的力量。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的設計,既要有利于政府產量增長目標與農民收人增長追求之間的協調,又必須使它納人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早日實現的長遠目標的軌道。
第四、一種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終只能由農民在這種制度下的行為反映作出檢驗。一種可行的土地制度,不僅不能背離廣大農民的意愿,相反應當反映他們的利益要求。在我國農業發展現階段,占有土地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的愿望,土地的流轉化程度低就是證明;產權不受侵犯是來自農民最強烈的呼聲,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農民對過重負擔的抵制和抱怨;家庭經營是最受農民歡迎的生產組織形式,改革前后農民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是最有力的說明。
土地產權制度的有效性,來自制度安排與其所對應的約束條件的協調性。針對不同的約束條件,只能實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我國新型土地產權制度,只能在上述約束條件給定的框架內生成,并且只能是這些條件的內在要求處在耦合和均衡狀態時的產物。上述約束條件給定的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的創新空間是相當狹小的。它們決定了我國土地制度創新只能沿著如下方向推進;(1)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尋求產權主體明確、產權權能完善的新型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也就是說,雖然對現行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這種改革最好是集體所有制的完善或新型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的建構,而不應是對集體所有制的替代。(2)在家庭經營不變的基礎上探求土地資源有效配置方式和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實現的土地利用方式。家庭經營方式的改變,不僅背離了廣大農民的意愿,也會使政府糧食總量增長目標至少經受不確定性的風險。
二、土地股份投包制:新型土地制度模式的設計
在理論界提出的各種土地制度模式中,完善家庭承包制模式對現階段土地制度創新約束條件的考慮相對最為充分,因而它受到政府的推崇并成為我國現階段上地制度建構的主體模式。這一模式最積極的意義在于對家庭經營方式的充分肯定。這種肯定首先源于推行改革20年來農業家庭經營的成功實踐,并且可以從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經驗中獲得支持,同時現代產權理論和農業發展經濟學中亦不乏理論依據。但是,家庭承包制完善模式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對傳體體制下形成的土地集體所有的權屬關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態度,試圖繞過所有制通過經營形式的改善來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產權缺陷。不可否認,這只能延緩和積累矛盾,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現有土地產權制度的不足進而刺激農業增長。
在現有土地制度創新模式中,土地股份合作制最具創新意義。一方面它在集體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前提下比較好地實現了集體產權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又為土地的集中和規模化經營提供了一條極富啟發性的思路;一方面它迎合了農民實實在在占有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滿足了政府土地制度創新低政治風險的要求。不難分析,土地股份合制與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創新依賴的約束條件之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協調的,因而它的出現受到理論界和決策部門的高度關
注。現有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反映出來的最突出問題,是存在著以合作化經營或集體化經營否定家庭經營的傾向。盡管其出發點是試圖克服家庭分散承包帶來的規模不經濟,但這種傾向還是值得認真反思的。因為農業中集體經營的低激勵效應和高管理成本不制轉變為土地股份共有制,并把股份共有制視作集體所有制的新型實現形式。土地股份投包制提出的主旨在于消除一些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論與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誤區,即忽視農業產業特性而試圖以集中化、統一化經營取代農戶的個體經營。因此,與土地股份合作制相比,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突出特點,是試圖使家庭經營方式在土地產權清晰健全、土地配置規模合理的基礎上繼續成為農業持續增長和農業現代化實現的制度性保證。
三、家庭承包制向土地股份投包制的過渡
土地股份投包制設計的基本目標,是希圖在較易得到政府和農民雙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礎上,建構起土地合理流轉和有效集中的機制,從而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順利過渡。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現代化指向和規模經濟偏好決定了其建構的主要條件是,農村非農產業應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業勞動力能夠實現較大規模的非農轉轉移,使目前緊張的人地關系與勞地關系得以改變。如果沒有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出相對寬松的人地比例關系,70%左右的農業人口依然凝固在農業上實現就業和維持生存及低水平發展,那么,以減小土地有效流轉阻力的土地股份化設計必然失去意義,以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的投包機制亦無發揮作用的可能。
土地股份投包制建構條件表明,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還不具備該模式普遍推行的條件。因此,上地股份投包制在我國的建構,第一,在時間上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我國農業人口的比重還很高,農業人口的非農轉移任務還相當艱巨;第二,在空間上將由點到面逐步擴展,首先在二、三產業發展較快地區形成,然后隨著非農產業發展的地域擴張而逐步推開;第三,在農業發展戰略上,應把土地股份投包制的建立與加速二、三產業特別是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
土地股份投包制是土地制度變遷的目標模式,而這一制度變遷的起點則是現行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由于在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方面的一致,使得兩種制度模式之間能夠實現較好的銜接。其銜接過渡可以通過三個階段完成:
1、由農戶土地承包權向農戶土地股份所有權轉換階段。(1)認定目前集體土地按人均承包的合理性;(2)限定這種合理性的有效期限為截止目前,以后土地不再根據人口的變動而調整;(3)在承包權穩定化的基礎上,賦予農戶對經營的集體土地份額的股份所有權;(4)實行土地股份所有權和相應份額土地經營權的統一,農戶可以直接經營自己應占股份的土地。
2、股權與經營權統一向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轉換階段。在農村二、三產業獲得一定發展和非農就業機會增加的基礎上,確立股份共有土地的經營數量下限,促成小規模經營農戶在持有土地股權的條件下尋求農外就業和放棄經營土地,將土地逐漸向少數種田能手手中集中。
3、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完成階段,即社區農民股份共有上地的少數農戶規模經營階段。這時,原大部分農民持有土地股權而在非農部門就業,少數農民通過竟包在完成農業稅和交納地租的基礎上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
參考文獻
1、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2、D.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2現代化農業管理的優勢
什么是現代化農業、怎樣建設現代化農業,這是新時代新階段“三農”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問題。進入新時代以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于農業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個非常實在而又具體的概念。現代化農業管理,是新時展農業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人們在意識到對現代農業的研究理論日益深入以后,對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要求也隨著理論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現代化農業管理就是伴隨著農業理論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觀要求。現代化農業管理是一個動靜結合的概念,它結合了現代主流意識和現代大眾的需求,通過這兩者在農業發展上的客觀反映進而實現科技在現代化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現代化農業管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它能夠迎合現代主流意識需求,為此提品與服務,透過現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產方式上做出適應的調整與變革。現代化農業管理通過高科技技術來實現人性化,把最原始透過人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來進行解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現代化農業管理具有較高的前瞻性,因為它是市場調節中得來的產物,所以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和資源配置的原理。通過現代化農業管理,人們能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通過搜集市場上的數據,把市場上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意識和需求傳遞給農民,農民可以通過市場上的反饋得到第一手資源信息及時做出調整,從而提高整個農業管理水平的層次。
3如何運用現代化手段去管理農業科研項目
緩解農業資源與人口壓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透過高科技和管理創新手段來實現農業生產系統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來的超級雜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級雜交水稻的時候利用到電腦的便利性對水稻的生長情況和數據進行適時的登記與管理,從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長狀況與習性,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運用現代化手段對農業科研項目中進行管理有助于使傳統農業更好地過渡到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這里還涉及到農業制度的變革。可以透過現代化手段去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比方說有一款新型可投入農業生產中的機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時對這款農技產品進行推廣,傳統的推廣模式是很難帶動市場效應的。如果可以結合互聯網方面的優勢,再運用現代化手段去對其進行推廣,將很大程度上把這款新型農技產品的知名度打響。互聯網最強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時性與傳播速度快,而且它還能同步實現用戶反饋。作為農技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戶的反饋,客戶及時反饋信息能讓其他用戶作為使用前的借鑒與參考。在農業科研項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對于科研項目的推廣也是可以透過借鑒互聯網的優勢來對此實現廣而告之,引起市場上更大的反響。
3.1現代化手段在管理農業科研項目中的必要性
現代化手段在農業科研項目中可以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檢索與收集。在研究一項新的科研發明時,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借鑒,為此提供數據的原始積累,如果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過書本上的采集或者報刊上的收集,這是非常貧乏的。因為報刊和書本都存在著一個共性,它們具有延時性。科研成果從來就是在不斷的被中又重新的確立,確立以后再。所以在如此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只有依靠互聯網提供的即時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對資料的收集。而且現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為此提供原始動力。在優化管理上大部分的運作方式都是依靠電腦、互聯網為之提供技術支撐。
3.2如何結合現代化手段在農業科研項目中實施管理
關于如何結合現代化手段在農業科研項目中實施管理。先要意識到電腦的重要性與互聯網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識到這兩者可為農業科研項目提供最強大的服務系統技術支持,才能對此加以學習。現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發展,要切實做到結合現代化手段在農業科研項目中實施管理,必須掌握一定程度的電腦運用操作及對互聯網有一定的認知度。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現狀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歷史進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先后走過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試點等階段;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朝著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方向邁進,公司治理結構開始融入到改革的進程中;21世紀,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如何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而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眾多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自己的上市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法治企、規范運作的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準確地講,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應該既包括子公司上市,又包括國企集團整體上市。但由于在過去,最流行的國企上市模式是子公司上市,以至于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本身大都指的是子公司上市。我之所以特別強調國企集團整體上市,是因為子公司上市和集團整體上市的差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在現實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子公司上市通常是將不良債務、富余人員等歷史包袱剝離給國企集團,這種做法對證券市場微觀基礎改造確有積極作用,但此時的國企集團卻往往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形成了國企上市最典型的“小船逃生、大船擱淺”現象。實際上,小船也不能輕易逃生,許多集團無法生存時,就通過關聯交易等各種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小船大船一起沉沒,這樣的歷史教訓已非常深刻。因此,只有整體上市,才能避免過去大量存在的不正當關聯交易,促進國企的整體搞活和長遠發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
(二)上市國企的現狀
1.行業覆蓋面寬
目前,共有92家國有集團公司的157只股票進行上市交易,在數量上占A股總數的8.1%。上市國企主要集中在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汽車、重型機械、有色鋼鐵、航運、地產、農業、旅游、紡織、建材、醫藥等14大行業,覆蓋面較寬,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是上市國企較多的5大行業。
表1 上市國企行業分布情況表
行業
航天軍工
信息技術
石油化工
電力煤炭
汽車
重型機械
有色鋼鐵
其它
股票數量
36
19
14
17
9
13
16
行業
航運
地產
農業
旅游
紡織
建材
醫藥
2
股票數量
9
7
2
2
1
6
5
2.發行規模不大
國企上市公司的發行規模普遍不高,總發行股本557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32017億股的17.4%,總流通股本254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22471億股的11.3%;總股票市值56799億元,占A股總市值238740億元的23.8%,總股票流通市值26502億元,占總股票流通市值152413億元的17.4%。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汽車、建材、醫療等行業以中小盤股居多,大盤股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航運、地產等行業。由表2可見,國企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主要集中在200億元以下,其中100億元以下的為109只,100億元—200億元之間的為28只,200億元—1500億元之間的為20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2 上市國企流通市值分布情況表
3.盈利能力較低
截至2011年3月(一季度)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上市國企中虧損企業家數為24家,占總數的15.3%,平均靜態市盈率為124倍,遠遠超于A股30倍的水平。由表3可見,有67%的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下,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表3 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分布情況表
二、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目標
(一)數量精簡
國資委計劃在2010年將現有的129家國企減少至100家,這為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定下了減量的基調,但這并不是唯一指標和最終目標,減量是為了整合那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和主營業務不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產業布局調整和升級換代要求的國企,從而促進國有資產的優化合理配置。
(二)質量提高
有針對性地剝離不良資產,合理注入優質資產,使重組后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得到較大改善,資產負債率達到50%以下,資產收益率達到10%以上。
(三)模式轉變
十二五后,國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將被顛覆,國資委未來的目標是要消滅集團公司,逐步消化包袱,只保留中間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運作。
三、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路徑
(一)上市國企之間進行整合
國家直接監管的100多家企業中,少數壟斷行業外,多數企業是處于同一競爭行業,國企之間橫向聯合、 縱向重組的空間很大。 國企之間合并的模式有三種:
1.主營業務整體上市。
第一,主營業務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公司,著力整合旗下子業,發揮主業拉動作用,如中化集團,在能源領域,已發展為具有國際化經營特色、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承擔著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任務,并走出國門在海外開發油氣資源。
第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殼資源重組。尋找殼資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集團中定位不清晰,國資委所持股權比例低的公司。(2)集團內部整合難以提升價值的公司。(3)當前涉足主營業務與政府產業政策相違背的公司。(4)負債比例低、訴訟少、沒有B股的公司。如上海國企重組中可關注的殼資源就有上海金陵、飛樂音響、飛樂股份、金豐投資、錦江投資、中西醫藥、上工申貝和*ST二紡等。2010年11月,友誼股份以每股15.57 元向百聯集團發行3.024 億股,收購集團持有的八佰伴36%股權和投資公司100%股權;并以1 股百聯股份換0.861 股友誼股份之比例吸收合并百聯股份,合并組建新百聯。
第三,全行業合并重組。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設定了節能減排的一系列量化指標,其中鋼鐵、電力行業等是實現全社會、各行各業減排的重要橋梁,為此鋼鐵、電力行業實現全行業重組迫在眉睫。
以電力行業為例,其重組的趨勢有三:一是基于國資委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央企的整合要求從150家減至100家左右的政策導向以及目前電力行業結構過于分散的事實,未來第一、二、三梯隊各發電集團有可能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進行整合,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二是各大發電集團公司為降低經營風險、加快業務擴張而對外的收購兼并活動。具體包括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比如煤炭企業以及對中小電力企業(電源點)的收購。三是各大發電集團內部,以整體上市為目的、以資產注入為手段的集團內部資產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正在醞釀將旗下電力、煤炭板塊的兩家上市公司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電力”)和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新集”)合二為一,其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國投整體上市的資本平臺。
(二)地方國有企業合并重組
國務院國資委于2011年4月18日公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辦法》,與同時廢止的2006年《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令第15號)相比,此次公布監督辦法細化了指導和監督的具體事項,并進一步完善指導監督的方式和途徑。新辦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地方國有資產的總量大于中央企業,因而可供注入上市公司的地方國資潛在數量更加驚人。新辦法的出臺有利于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改制上市步伐、推動不同地區和層級國資監管機構監管企業按市場化原則進行合并與重組,隨著新辦法的施行,地方國資將再掀重組熱潮。
(三)民營、外資企業收購國企。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如何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明確鼓勵民企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目前,民企對國企進行整體并購主要有兩類方式。一類是“協議轉讓法”,就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雙方“一對一”談判訂協議實現產權交易。另一類是“市場拍賣法”,即讓民營企業在自由競標的狀況下收購國企。
此外,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的水平。在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有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內容包括,要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做好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等等。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以平常心態,以全球視野看待外資并購。既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輕視它。首先要加強對并購的研究,完善并購的法律法規,健全產業安全和反壟斷預警機制。其次,要促進公平競爭、營造有利于并購方式發展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占濤,利用外資并購提升我國國有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9.11
2.李棟,跨國并購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1
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的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
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當前我國處于改造傳統農業和建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還不能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如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體系未與農業現代化相調整。在各個大中院校中,人才培養目標趨同,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類似,技能特長與現代農業發展和需求相距較大。
(二)輕實踐重理論
另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中還存在著“輕實踐、重理論”的教育理念,最明顯的就是農業試驗課程只是理論課程的從屬地位,另一方面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少,實踐教學難落實,如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等難以有效落實。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設置中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最后一期,學生忙于擇業求職,導致實習內容流于形式,實習論文缺乏實地調查,實習報告參差不齊,缺乏嚴謹、規范的實踐教學和實習監督,造成學生難以掌握農業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無法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養農業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生競爭力不強
在農業的大中院校培養出的農業經管類畢業生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些學生自身缺乏愛農、興農和強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力,更使得他們不愿意從事涉農領域。在學校方面,缺乏對學生進行引導正確的就業和從業觀念,也使得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率在各專業的排名靠后,就業率低下和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反過來也影響了招生質量,形成了農業專業招生和畢業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養目標
農業的大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所處區域優勢,并結合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農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的特點。如浙江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重點是培養熟悉食品國際商務流程、具有全球視野、食品企業運作管理的高級涉農商務人才。除了學校角度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還要專業層面和專業內容兩個方面的創新和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在農業專業層面上制定針對傳統農業、新興農業、農業應用和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等方面的培養目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業專業內容上制定各類課程的培養目標,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和培養方案都要適應農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這三個層次的農業經管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相輔相成,無論哪個層面,都能夠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不僅掌握社會、人文、農村經濟、農業管理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能夠運用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解決和發現農業問題,獨到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去服務和建設“三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農業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中,要從整體上對農業經理管理的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優化。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實用化、綜合化、精簡化、多樣化,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一是注重農業科技與生物技術、經濟管理的有機結合,注重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將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滲透到農業課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農業公共課程的比例,在擴大學生農業專業的知識面的基礎上,也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和脫節的情況;三是加強農業經管類的核心課程建設,不斷凝練和更新農業課程內容,增設能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精簡教學內容,在核心課程上增加學分占比。
(三)完善教學方法
大學生最佳職業生涯規劃的時間是第一學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學生自行選擇專業的方向,因此應盡早為學生創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第一學年的下學期就開始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如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村發展與管理、農村經濟產業化等農業經管類的專業方向,并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一是根據學生自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特點,適當增加案例、分組討論,改變單一的教授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分組討論中形成師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意識。二是,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并加強與農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高實習基地的質量,增加學生實踐調研的機會,將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實踐教學
對于農業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應用實踐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是創新開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課堂,農業經管專業的學生與基層組織的村級對接,學生科擔任村主任助理,為村委推廣農業技術、擴展農村產品銷售、籌建農村網站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實踐,逐步使得學生愛農、并愿意扎根農村,培養強農意識的有效途徑,也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使得他們發揮一技之長,在農村事務中也注入了新鮮血液。二是可適時開展農業科技的學術競賽,通過對農業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報告、創業設計大賽、農業管理論文比賽、農業技術科研立項等活動,在實踐和競賽活動中強化農業理論知識和合作意識,發揮學生高效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張永康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當前,來勢洶涌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消退,經濟復蘇跡象日益明顯,“后危機時代”已悄然來臨。從國際以及國內各地區的政策動向中不難發現,新一輪以新興戰略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競爭正在孕育,爭奪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的競爭將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廣東、深圳、蘇州、武漢等地在金融危機以后都出臺了加快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科技部全國創新城市評價結果顯示,深圳、蘇州、上海、北京等地創新指數在全國處于前列,而湖南的長株潭地區仍處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對高新技術產業戰略競爭格局、發展態勢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將直接影響“后危機時代”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乃至湖南經濟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競爭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高新技術產業企穩回升,規模不斷壯大。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遇到了較大困難,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該產業企穩回升較快,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億元,增長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4283.99億元,實現利稅471.66億元,分別增長29.5%和30.6%[1]。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3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4個企業管理論文,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6家,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7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635家。一批骨干企業快速發展,長豐與廣汽集團實現戰略重組,廣汽菲亞特轎車落戶湖南,比亞迪汽車落戶長沙,陜汽重工長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產,北汽福田、吉利汽車快速發展,長株潭有望成為全國又一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湖南有色控股與中國五礦集團戰略重組,有望進入世界500強。
2、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近年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按當前的增速估計,到2015年,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將達到5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將超過20%[2]。與國家敲定的九大戰略性新型產業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尤其是先進裝備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其中,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3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4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先導產業。特別是湖南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同類行業中處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廣電、出版、動漫三大優勢板塊為龍頭,演藝娛樂、文博會展、工藝美術為第二梯次,電視購物、網絡、手機報等新興媒體集群為補充的多層次產業體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了以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電子與信息產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現代農業產業為代表的五大優勢產業集群。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方面,以長沙為中心的現代工程機械產業群,以株洲、湘潭為中心的現代電力機車、輕軌地鐵產業群,和以衡陽為基地的高壓、超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等產業群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地位;新材料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電池材料四氧化三錳、氫氧化鎳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居全國之首,鈷酸鋰電池材料產銷量居世界第三;電子與信息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摩托羅拉、思科、諾基亞、湘郵科技、長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軟件企業,原創動漫制作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生物與醫藥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雙鶴藥業、九芝堂等一批醫藥重點企業,具有全國重要的中成藥研發、生產和物流配送基地;現代農業產業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亞華種業、金健米業等十多家重點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群。
4、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布局呈現聚集態勢。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長株潭、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等地區,集聚效應日益顯現。截止2009年,長株潭地區擁有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743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47.0%,實現的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個百分點[3]論文格式范文。在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的帶動下,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等5市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企業管理論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487.81億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為36.9%,比2005年提高6.6個百分點。
5、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撐逐漸增強。金融危機以來,湖南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數控機床、儀器儀表、機械裝備等方面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為推動湖南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全省新增2個國家級、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4個國家級、6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湖南技術轉移中心啟動運轉;全年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982項;完成省級及以上新產品開發項目2841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0項,居全國第3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2件,位居中部第1位;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1.6萬件和8309件,增長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號”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目標取得重大進展;大功率機車、高壓電抗器、220噸電動輪自卸車等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新產品成功投產[4]。
二、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高新技術產業整體規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發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從總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500.90億元,全省的總量比深圳、蘇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還低,如深圳、蘇州、上海、廣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就分別達到:8710.95億元、6510.8億元、6041.98億元、3981.3億元[5]。從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0.9%,而同期山東省、廣東省的比重均超過20%。近年來,湖南一些欠發達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度緩慢,制約了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的擴大,如大湘西地區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為206.66億元,比重僅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個百分點。
2、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仍不合理。高新技術產業是跨三次產業的企業集合,產業內既包括工業和建筑企業,也有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活動的企業。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湖南高新技術產業呈現一業獨大的局面,第二產業占據絕對地位,高科技農業和創新服務業總體規模不大,部分新興產業規模小增長慢。2009年,第二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403.76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97.8%。農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很低,分別僅為1.0%和1.2%。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六大裝備制造行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的比重為33.2%,達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點明顯[5]。目前,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如航空航天、資源與環境等行業的規模小,發展緩慢,2009年,兩大行業完成的產值分別為26.43億元、58.75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分別僅為0.6%、1.3%,增速分別為19.5%和13.5%企業管理論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和9.6個百分點。
3、開發園區尚未形成具有較高關聯度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構建產業鏈和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平臺,但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還處在雛形階段,發展滯后。一是區內企業的聚集度比較脆弱。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創辦之初甚至到現在仍然是通過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以及勞動力價格等優勢吸引企業進區而形成的空間聚集,企業入區的主要動因是享受政府給予開發區的優惠政策,而不是開發區本身所產生的聚集效應,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仍未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必須具備的科技環境、金融環境、物流環境和人文自然環境等,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困難重重。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普遍缺乏集群成長的公共關系網絡。因而,湖南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值在產業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2006年,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益陽、郴州七個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省的比重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長沙、株洲、湘潭三市3個國家級高新區的高新產值占三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也出現下降,從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資難,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風險投資體系。高新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點。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直處于資金短缺狀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風險投資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高新技術產業資本融通渠道狹窄,多數企業的發展依靠銀行貸款,容易受宏觀政策的影響,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款,而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企業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不足,影響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5、創新動力不足,科技創新體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企業主體大部分是脫胎于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習慣于模仿,沒有自主創新能力,而不少龍頭企業也沒有擔負起帶頭技術創新、引領轉變發展模式的重任,從而導致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企業效益不高、發展速度偏慢。同時,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人才隊伍不夠,在很大層面上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專業技術人才緊缺,且流失嚴重。另外,科技創新體系整合不夠,產、學、研相互脫節,一方面,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另一方面,大學和科研院所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脫節,其科技研發與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需求脫節,導致大學或科研機構并未較好地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重要外部力量來源和科技創新始發性資源的重要供應源。
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政策氛圍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重大輕小。即重視對大型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相對缺少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導,信用擔保體系以及綜合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二是重過去輕未來。即偏重于對業已發展起來的前景比較明朗、風險比較小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缺少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較大風險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三是政策資源不夠聚焦,政策效果減弱。現有政策中,無論是大企業、成熟企業,還是小企業、新興企業都予以扶持;無論是成熟產業領域,還是新興產業領域,政策都顧及。但政策資源有限,政府服務能力亦有限,最后導致“普惠式”政策變成了“撒胡椒面”,“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業管理論文,政策效果不盡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政策氛圍上的偏差,這實際上反映的是體制機制問題。目前,湖南正在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下階段,湖南應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契機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要落實各項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從財政投入、土地規劃、投資融資、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并將優惠政策由原來的向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爭取重點支持100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行業龍頭論文格式范文。加強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積極開展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強化政府采購對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高新技術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面臨自身結構調整問題。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態勢下,湖南應結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利用湖南省現有產業基礎,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以長株潭國家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將省內科技創新資源較為豐富,投資環境相對較好,民間資本投資積極性較高等有利因素,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各類資源向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集聚,大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利用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節能環保意識逐步提高的趨勢,積極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電動汽車、節能環保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試點示范,促進新興產業應用市場的拓展。
3、以服務平臺和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強各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化生態體系。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中試轉化基地,擴大專業化高新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規模,滿足企業專業化共平臺需求。轉變高新區發展方式,引導園區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產業基礎,選擇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由“大而全”轉為“少而精”,加速產業集聚。具體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園區,長株潭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業為主導,岳陽以石化工業為主導,衡陽以綜合制造業為主導,常德以農產品深加工和制造業為主導,益陽以新能源工業和休閑旅游業為主導,婁底以能源、原材料工業及配套工業為主導。構建婁底、衡陽原材料工業與長株潭先進制造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長株潭不再新建、擴建火電廠,在周邊地區發展火電、水電以及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為長株潭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將煙草、食品工業引導至常德、湘潭,農產品物流和商貿產業調整至湘潭、衡陽、常德,將湘鋼的擴建調整與岳陽、婁底的鋼鐵產業調整相結合,將株洲的石化工業部分調整至岳陽[5]。
4、優化風險投資機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血液企業管理論文,湖南省應積極培育和引進風險投資機構,壯大風險投資規模,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多元化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適當擴大政府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的規模,建立財政風險投資補償資金,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體系。要擴大高新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渠道,促進和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上市,或者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要擴大風險投資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鼓勵組建中外合資風險投資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資風險投資基金,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風險投資機構來湘建立分支機構。
5、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要加強技術創新的源頭建設。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鼓勵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等各方面優勢,鼓勵產、學、研各方在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共同開發關聯平臺技術、聯合研究制定技術標準、聯合培養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職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二要完善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經費,增加財政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原始性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扶持,支撐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三要建立企業家創新能力培訓的長效機制,通過組織考察學習國內外企業自主創新經驗,邀請國內外研究企業自主創新的專家來湘指導,幫助湖南企業家不斷提高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戰略創新與組織創新融合的實現力。四要優化創業環境,匯聚各類創新人才。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才是關鍵,湖南要堅定樹立“人才立業”的觀念,堅決貫徹“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構筑創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參考文獻
[1][2][3]湖南省統計局.2009年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M]. 湖南統計信息網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M].湖南省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