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8: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文化論文

篇(1)

2文化旗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旗艦項目是指一個地區最能體現該地方文化特點,展現地區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設項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為發展先導,同時促進多個產業協調發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機會,連帶促進其他消費產業的提升。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旗艦項目的帶動力量,以多個文化設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動建設和開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旗艦項目的功能是將文化活動和不動產計劃、商業功能整合在一起,促進市場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場效益。在時代創新技術發展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現形式帶來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與眾多產業產生交集,當前以文化創意為主導建設動漫和創意文化產業園等熱潮在眾多地區興起,但是如果能確實理解文化產業融合的內涵,打造文化旗艦,可以在更高層次展現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動產業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與創意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

篇(2)

隨著經濟發展,一方面開發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城市的產業結構要不斷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有一些傳統的工業,由于成本上升產生轉移的需求。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產業是垂直逐步升級的過程,橫向轉移的例子就如同傳統制造業從日本轉到韓國,再轉到我國沿海的地區,再轉到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過程,產業轉移的進程中也帶來了地方的發展。制造業的生產轉移將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客觀上給城市的整體升級帶了了機會,同時由于產業升級的影響,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形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也進一步壓迫勞動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業逐漸退出經濟主導地位,讓文化產業成為地區的主導產業提供了機會。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通常意味著老式產業的更新換代,在傳統產業的衰落或者轉移下,其產業原來的資源將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產業內部,或者成為上游的設計,下游的有效策劃和品牌建設,在科技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識密集型的新型產業。另一方面,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新興技術得到了最好的推動和發展,由于原有的產業生態體系被推倒重建,新技術的發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廣,而文化創意產業通常是對新型科技接納最高的行業,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也在推動產業升級上發揮著卓越的貢獻。在創意產業的發展匯總,還需要人才全新升級的相應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帶動下,新生的產業不再依靠粗放式經營的工業生產模式,而是通過智力集聚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采用這種方式也同時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創新升級。隨著當前各個產業發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創意產業也不斷展現和生產行業、服務行業相互融合的現象,這也體現了創意文化產業最為核心的特點,它所蘊含的推動企業創意可以為相關產業提升自身的產業鏈地位,在技術的更新換代之外進一步提升行業創造的利潤價值。

1.2“秀”和“聚”開啟文化全新演繹形式

在當前,文化產業要更好的詮釋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繹形式。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載體日益增多,在當前受眾面對的各種內容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一些傳統的文化產業的應用資源會發生變化。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隨著科技資源的發展,文化的載體也要隨之而改變。借用當前多維的展現方式,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在受眾面前,例如歷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運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載體讓這些文化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在當前國際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國際影響日益增大的時代背景下,運用全新的表現形式來承載本國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語言,可以達到全新的展現效果。在歷史文化積淀的利用上,歐洲國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號帆船文化的開發運用,它作為瑞典航海時代文化的象征,有著厚重的歷史韻味。瑞典通過仿制這艘古帆船,再以環球巡游的方式來進行展示,一方面對本國文化進行了宣揚,同時也推廣了相關產業。“秀”作為對文化效果展現的一種說法,即是說運用科技手法,結合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全新演繹,特別是將這種表現手法運用在旅游業、展覽業、表演行業等行業當中,而這些“秀”的表現形式,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又實現了創新,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之外,同時還可以對創新文化進行發揚。“聚”是指將多種文化展現形式融合在一個項目當中,對受眾進行集中表現,在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中,有主題公園、中央文化區、文化藝術節等各種“聚”的內容,而多種模式的展現,也給文化的展現增添了很多新的內容,模式也可以稱為一種文化。

1.3文化旗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旗艦項目是指一個地區最能體現該地方文化特點,展現地區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設項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為發展先導,同時促進多個產業協調發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機會,連帶促進其他消費產業的提升。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旗艦項目的帶動力量,以多個文化設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動建設和開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旗艦項目的功能是將文化活動和不動產計劃、商業功能整合在一起,促進市場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場效益。在時代創新技術發展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現形式帶來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與眾多產業產生交集,當前以文化創意為主導建設動漫和創意文化產業園等熱潮在眾多地區興起,但是如果能確實理解文化產業融合的內涵,打造文化旗艦,可以在更高層次展現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動產業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與創意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

篇(3)

1.天人合一自然觀的倫理化傾向與有機性并存理學在湖南的發展主要是由湖湘學派完成的。湖湘理學源于周敦頤,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其宇宙圖解《太極圖說》。《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把整個宇宙當作單一的有機體,“極”被認為是有機體的中心,是世界中軸線本身,但任何一個特定的部分都不能被認為居于控制地位。朱熹在繼承前人理學研究成果基礎上,將世界本原探討歸于“氣”和“理”,他認為這兩個術語代表了基本自然世界中物質和非物質的因素。朱熹曰:“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4]朱熹的理氣之分可以看作是周敦頤陰陽兩極思想的延伸,但他和周敦頤一樣,并不把理氣對立,而認為是一體渾成,“理未嘗離乎氣”。([5],pp.32-33)因而認為其存在著有機整體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李約瑟也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最好把“理”譯為“有機體”或“有機體原則”,表示宇宙的組織原理。[6]如果因為朱熹的有機論傾向就認為他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那又有些牽強。朱漢民就認為,理學家提出的諸如無極太極、理氣等學說,最終要證明作為宇宙本體的天理,就是儒家倡導的“綱常倫理”。([7],p.8)如朱熹就曾說“,且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8]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朱熹的自然觀明顯地與倫理思想摻雜在一起,折射出理學中的儒家身影。他的自然觀中蘊涵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規律和倫理規律是合一的或者一致的。胡宏對“天人合一”做出了新的本體論詮釋,提出了“天理人欲,同體異用”的本體論,認為天理人欲在形而上的本體中處于同等地位。胡宏的本體論既區別于程朱遵循“天-性-心”邏輯結構的天本體論,也區別于陸王兩派遵循“心-性-天”邏輯結構的心本體論,但這種本體論更加反映了天人合一自然觀中濃厚的倫理色彩,這表明當時的自然觀不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唯物自然觀,也就不會有助于認識世界的物質本性,這必然對科技活動產生消極影響。李約瑟也認為,儒家對待科學是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雖然從根本上注重理性,反對一切迷信,但在另一方面,儒家集中注意于人與社會,而忽略其他方面,使得他們只對“事”進行研究而放棄一切對“物”的研究。這對科學的進展,反而不如神秘主義。

2.格物致知的方法論同時指導著道德實踐與科學實踐格物致知學說,初見于《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漢唐時期沉寂了幾百年后,宋學家對格物致知學說作出了自己獨特的闡釋。二程認為,人心中本來有知,由于被外物所蔽,使心不能直接認識自己,所以要通過“格物”或“即物究理”而獲得知識,認識自己。程頤認為,格物致知是內省的功夫,是德性之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治理天下國家。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格物與致知的學說,他也認為,所謂格物致知,不在于求科學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關于格物致知的認識過程,朱熹同意一物一物地格,積習多了后,便能“豁然貫通”。有學者認為,朱熹“求理于事物”只是“得君行道”設想中的一個重要環節。[10]這與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湖湘學派的胡宏也認為,致知的目的在于認識普遍的、先在的道德規律,而窮理致知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他在《與張敬夫》中說,“故學必窮極物理為先也。然非親之,則不能知味。惟不知味也,故終有疑,必待人印證也。”[11]雖然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但是他并不排斥“格一草一木的理”。他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一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12]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后人在繼承“格物致知”學說時,不僅用于指導道德實踐,也用來格物理之理,指導著對自然的探索。這樣,格物致知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如宋人朱中在研究潮汐中就運用了格物的思想和方法;宋王厚齋依據“一草木皆有理,可以類推”,將格物致知學說運用到生物知識的發展中。正因為如此,該詞與西方“科學”含義最為接近,因而近代學者在引進西方“科學”一詞時,最早是將“Science”(科學)翻譯為“格物致知”。

3.書院私學成為官方科技教育的重要補充官學中的科技專科學校(如司天監中的天文歷法學校)是宋代實施科技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就全國范圍而言,能在官學中接受教育的畢竟是少數,更廣泛的科技教育任務,仍然需要私學來補充。宋代是私學科技教育充分發展的年代,書院是私學的高級形式。長沙作為商業發達、商人集中的地區,文化教育事業也較為昌盛,這也符合“富而教之”的傳統。宋代書院已經成為一種制度被普及開來,尤其是到南宋,書院文化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據統計,宋朝共建書院173所,其中北宋建37所,南宋建136所,占總數的78.61%。[14]湖南書院教育發達,全國四大書院中湖南就占到一半:長沙岳麓書院和衡山石鼓書院,岳麓書院在南宋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書院。湖湘學派開創者之一胡宏在擔任碧泉書院、文定書堂和道山書院山長期間,經過長期探索逐漸形成了湖湘書院教育的特色。他認為,創辦書院的教育目的是振興道學,培養有體有用的人才。并且,胡宏強調學貴力行,他認為“力行”既是教學的目的,又是檢驗學習是否有“真見”的標志。他自己甚至親自參加生產勞動,突破了道德踐履的局限。其學生張栻秉承師訓,并在其主持岳麓書院工作時將其發揚光大。岳麓書院此后一直將“務實”作為執教理念,尤其體現在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上。正因為這種學風,書院所涉及內容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倫理學科,還有自然科學;不僅對以往的科技史有所研究,還包括對科技的應用與創新的擴展。如朱熹對自然科學和音律學頗有研究,認為“律歷、刑法、天文、地理、軍旅、官職之類都要理會。雖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識個規模大概。”因而他在岳麓書院講學時,就曾告誡學生說“:為人子者,醫學、地理之書不可不知也。”

4.實學精神對發展實用技術影響深遠宋學通過“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格本體與外在宇宙本體相通,但要實現這種內與外、人道與天道的溝通,則必須通過實踐。理學的實踐精神對湖湘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其直接結果是誕生了實學思想,湖湘學派明確標明“務實近本”“、當昭示以用工之實”的實學宗旨。那么,他們這個“實”到底指什么呢?張栻是這樣回答的“:于踐履中求之。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日用常行之際,無非實用。(”《性理大全》卷四十九)。這段話包含了兩方面內容:第一,湖湘學者所說的踐履是“實行”、“實踐”的意思,這種實踐主要是日用倫常活動,即是一種道德實踐活動;第二,實踐與實用是緊密相關的。湖湘理學的這種務實思想對宋代長沙商業有較大影響,體現在提倡重視市場、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務實作風,以及積極實踐、敬業創業的商業思想。按照《宋會要輯稿•食貨十六之十二》的記錄,古時長沙的潭州所轄各縣商稅年收入曾一度達到9.2萬貫,商業水平位于全國先進行列。除此之外,湖湘學派的實學宗旨對發展實用技術具有深遠影響。宋代自開國便外患四立,在統治者尊崇儒學的背景下,宋學家自覺樹立“內圣外王”的志向,并通過教育將這種精英文化推向社會。湖南在實現“內圣外王”目標中不斷發展“經世致用”的各類實業,不少行業發展水平領先國內其他省份。比如,代表著軍事和貿易水平的湖南造船業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潭州能制造載米萬石的巨艦,其技術水平之高可想而知。([3],p.481)此外,潭州是宋代有名的產紙地,發達的造紙業又為印刷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最終造紙業和印刷業共同推動了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岳麓書院在宋代刊刻有大量書籍保存至今,這是與當時造紙業的發達密不可分的。這種實學精神甚至影響到近代,一大批在政府擔任要職的湖南人,如魏源、、左宗棠,在失利后率先開眼看世界,把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引介到中國。綜上,在古時科技最為繁榮的宋代,科學與技術作為文化形式在不斷交融中相互促進發展,即使在相對偏僻的湖南地區也是如此。當然,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社會文化作為中介完成的,在湖南尤其是受到理學文化的影響。

二、湖湘科技文化的局限性

篇(4)

2、無所不在的創新意識在筆者參加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伯克利分校的講座中,教授們十分自豪地告訴我們,美國的歷史就是開放、創業、創新,不等待不依賴。的確,在只有200年歷史的美國,創新是最為強大的力量,驅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尤其是在以創意作為基本特征的文化產業領域,無處不在的創新意識帶動了整個行業的騰飛,影響著世界文化產業的走向。加利福尼亞自然科學博物館坐落于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內,除了其眾所周知的天文館、非洲館等內部單元之外,還有極負盛名的環保屋頂,展現出文化與科技、建筑等各領域的結合與創新性設計。它是被美國環保建筑委員會認可的白金級環保建筑物,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綠色”的博物館,從空中俯瞰,其圓形的屋頂就像巨大的綠色冰淇淋凸出地面,確保了整個建筑采光、通風、隔熱的優良。

3、無孔不入的技術介入美國擁有著世界一流的技術創新團隊,創造了卓越的技術創新成果,且幾乎以同步的速度在文化生產領域加以應用和轉化。這種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的有機融合,使得美國的文化產業始終處于產業鏈的最高端,無論是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還是文化消費方式都引領世界潮流。蘋果手機是美國文化與科技的產品載體,它改變了傳統手機單一聯絡的功能,運用技術手段加入了諸多創意元素,賦予了手機用戶全新的體驗,也隨之帶來了手機動漫、手機游戲等一系列文化新業態的產生。在傳統文化產業及服務中,技術的力量也不可小覷,以受眾在博物館的參觀體驗為例,手機APP軟件、互動軟件等的運用,豐富了館藏文物的價值推介手段,提升了觀眾的觀賞興趣和參與熱情。

二、成就影響

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物流技術、新型多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全方位地影響著美國和全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激光照排、電腦特效、互聯網信息交互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逐漸普及,美國文化產業在文化內容、生產、形式、消費、服務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顯現出豐碩的成果。

1、推動傳統文化樣態的升級與革新在高新技術的裹挾下,諸如演藝、電影電視、出版、博物館藏等傳統文化樣態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度出現萎縮,然而,當它們也學習利用技術手段來更新換代時,這些傳統產業逐漸在市場中獲得了更好的效應和更高的利潤。參訪中,我們看到,在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面,蓋蒂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等機構采取數字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圖像、渲染、動畫等技術手段再現文化遺產原貌,對古籍圖書、膠片、錄音、藝術圖片等進行收集整理,實現數字化保護與展現。在數字影視方面,好萊塢的節目制作由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轉變,催生出高清數字電視、數字電影、3D電影等廣受歡迎的樣態。在百老匯戲劇等傳統演藝行業,LED燈光、舞臺機械等的廣泛應用使文藝演出的場景布置美輪美奐,增強了視覺沖擊力,提升了藝術表現力。

2、加速新興文化業態的興起與發展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文化內容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對接,派生出網絡游戲、網絡視聽、手機文化、網絡出版、數字節目、三維動畫等一系列新的業態,為文化藝術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使文化的內容更加引人入勝,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迅速,文化的影響力更加深遠遼闊。總部位于硅谷的谷歌公司,以搜索引擎的發展為核心,不斷擴展其內容和服務方式,不斷取得經濟上的極大收益。

3、增強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與科技的高度融合將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更高更廣的境界,提升了產業核心競爭力,使得美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始終處于引領和創先的地位。我們所參訪的洛杉磯環球影城,其前身是環球影業的拍攝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了再現電影主題的游樂公園,諸如史瑞克4D影院、侏羅紀公園、水上世界等,都是依托暢銷電影的主題,加以特效的精心營造,為觀眾帶來技術的極大震撼和全新體驗,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與此同時,環球影城所進行的相關電影衍生品的制作與銷售,也帶動了影視產業鏈條的全球化營銷,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潤。

三、啟示經驗

盡管美國的文化管理政策并非完美無缺,盡管某些領域里過度的技術運用削減了文化本體的藝術感染力,但是,瑕不掩瑜,美國在不遺余力推動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將會給正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帶來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1、加強政策指引,健全法律保障文化與科技融合是近年來文化建設的新命題,無論是政府、科研機構,還是企業、市場都處在摸索中前進、探尋中發展的階段,相關的政策性、規范性文件并不多見。為了解決目前相關管理體制上的流弊,突破文化、科技兩張皮的難題,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文化科技融合,包括文化部在內的各層級政府部門,應適時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在全社會尤其是在文化領域,營造崇尚創新、注重研發、加強高新技術應用的良好環境。此外,還要學習美國在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法律保障方面的嚴密、細致與全面,導流社會資金、人才、技術成果,加大對文化創意產品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升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形成核心競爭力。

2、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調動企業的自主能動性市場的需求是引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與美國的創新型企業相比,中國的許多企業依然停留在拷貝、山寨的低端層面,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技術成果的轉化吸收再利用的能力不強。文化部門可以通過項目引導、平臺對接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企業加強市場靈敏度,捕捉市場需求,創新文化樣態,拓展傳播途徑,提升文化產品質量與品質,使之成為文化技術創新的行為主體。對于科技創新型企業,政府也可以在資金、政策等各方面給予傾斜與幫扶,促其良性發展。

3、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載體建設人才是文化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既懂技術又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極為缺乏,嚴重制約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要加強文化科技載體建設,通過認定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工作,加快人才培養計劃,多措并舉培養適應多種產業環境需要的文化技術人才、數字軟件開發人才、媒體產業管理人才等。

篇(5)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與目標定位

第一,瞄準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前沿科技與發展導向。了解美國、日本、北京、上海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技術戰略和最新發展趨勢,了解他們的重點技術是什么,在這些重點技術方面,我們國家、我們省發展的現狀如何,有哪些企業和公司在做,瞄準目標,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產業發展導向上,涉及到文化產業是通過技術的創新來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利用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業態等問題,我國基本都是科技導向,通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日韓等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則是內容導向,根據文化產業內容的發展需求去引導科技創新。我省應瞄準文化產業技術前沿,搶占文化產業技術的制高點,打破文化與科技之間的傳統部門界限,將文化產業部門的科技需要納入科技發展整體規劃中,同時重視文化內容的挖掘、開發與展現,重視文化產業的內容和創意,因為沒有科技,很難形成高端文化業態,而沒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產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軀殼而已。第二,提高文化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國內外成功的文化企業均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進而增強競爭力、開拓新領域,如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自主研發拍攝系統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原創動漫實現了動畫無紙化、規模化生產,《熊出沒》進入國際市場。相比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產業園、動漫基地等,在文化與科技結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產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網站等信息化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建設與傳播,如通過網絡和電視等媒體進行河北文化的宣傳;而文化產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來提高其質量與占有市場,這種類型的文化產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第三,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延伸文化產業鏈。

當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體現在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過科技與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新的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模式,其好處是數字內容可以對傳統文化產業鏈進行延伸,比如現在從圖書到電視劇、電影、動畫、游戲,它都可以實現延伸,也就是說所有傳統產業都可以加上數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實現數字化,會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擴大知名度,曾經利用3D技術改編的經典電影一度占據票房冠軍寶座恰好可以證明這一點。而某些游戲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們注意另一種產業鏈延伸模式,這些游戲不僅適應科技發展成為熱銷的手機游戲,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龐大的產業鏈,包括玩偶、服飾、書籍、飲食、主題樂園等。而河北省的文化產業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文化產業雖已發展但速度和質量都亟待提高,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和新興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面臨挑戰;河北文化產業的衍生品,單就動漫產業來說,遠未跟上動漫業的高速發展,需要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

三、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路徑

1.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產業的“雙重化”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主要包括內容產業、傳媒與平臺產業、延伸產品和一般文化制造業產業三部分。其中,內容產業主要體現了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是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如日韓等國就非常重視文化內容與地位,以內容為導向,根據內容的發展需要來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傳媒和平臺產業則獲利較多,而且由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中需要注重轉型與創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產業中的科技運用主要集中在平臺建設上,但是隨著平臺產業的技術支撐不斷進步和發展,勢必會出現文化內容上的弱化現象,因此不能因為平臺發展而忽略內容產業的發展要求。為順應產業發展需求和世界發展趨勢,應探討“雙重化”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現內容和平臺的統一,即內容和平臺并重或同步發展的模式。

2.重視文化產業中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現今文化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觀點,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場的文化活動才屬于文化產業,強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文化遺產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在我國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中,對此也有明確界定,既與國際一致,也符合我國文化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趨勢。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對于文化資源不勝枚舉的河北來說,還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跡處于可聽不可看的狀態,開發與保護等各環節還十分薄弱;文化資源大省的優勢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大量的優秀文化資源或者處于原始的待開發狀態,或者目前已經開發的也多是初步的、淺層次的,難以形成文化產業規模,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河北省來說,具有國內外廣泛影響的文化活動、文化資源,不僅需要高起點的運作和經營性、開發性整合,更要重視對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優秀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但是再利用不當可能會有損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因此,科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省應抓住當前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的機遇,實現文化遺產從文化文本向文化產業的轉變,實現優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與保護,發揮科技對自然、歷史、民俗等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作用。

篇(6)

1.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不全面

為開展科技創新工作,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文件,也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宣傳倡導這項活動,但是對相當多數的師生而言,科技創新活動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書面中,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缺乏鼓勵創新、參與創新活動的良好氛圍在一些高校中還明顯存在。一些參與科技創新的學生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獲獎而活動,其實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活動的教育意義所在;將科創與專業學習和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是很缺乏的,這就導致科創活動與教學活動連接不緊密、教師和學生對科創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甚至有些學生認為科創活動影響學習,妨礙專業發展。因此,端正思想態度,樹立科學的科創工作理念是開展科創工作必備的前提條件。

2.科技創新活動的資源投入不足

學校投入相應的教育資源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是很有必要的,這包括教師、設備、場地、經費等。其中,精力投入不足是專業教師指導科創活動的時較為突出的問題。拿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來說,學生設計一項創業計劃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專業、需要不同教師從多方面對其知識和能力進行系統化的指導。但目前,許多學生的創業項目都沒有專業教師的系統指導,一方面,這是由于部分專業教師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經驗很欠缺,或者根本沒有;另一方面,學校在鼓勵教師投身學生科創工作方面的激勵政策也毫無吸引力,部分教師由于工作壓力較大而在科創指導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也有部分教師片面認為學生科創是學生管理部門的責任,與自己無關,對指導學生科創工作缺乏熱情和,更沒有主動性和責任心。

3.大學生科技創新作品的整體水平不高,成果轉化率低

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作品數量、質量較之以前已經有了大幅度的大提升。但從總體看,除了極少數作品達到國家、省級獎勵水平外,大部分作品的水平還比較低。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新求異的探索精神是大多數學生在科創活動中的通病,采用臨時突擊方式完成的作品源源不斷,內容簡陋,沒有實效。部分作品與現實相脫離,紙上談兵,科技創新與社會需求沒有真正結合起來,相應的也就無法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而即使個別作品存在較高的社會經濟價值,但由于學生與相關企業、政府等缺少長期的溝通與連系,最終成果也無法及時轉化。

二、對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社會發展戰略。全面大規模的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性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全面人才。可見,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大學生,已經成為當今高校的歷史使命。高校應加大對學生科創工作意義的傳播力度,讓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認識到,學生科技創新在高等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同時,科創活動也是建設校園新文化的重要源泉,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對于構建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豐富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樹立全新大學文化理念,提升大學文化品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影響。

2.全員參與

據相關統計,高校中參與科創活動的學生人數僅占在校生人數的5%,科創活動的初衷是育人,參與面太小就無法實現科創活動最原本的作用和宗旨。學校要廣泛開展科創活動宣傳,通過報刊、廣播、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各類科創競賽、國家和地方促進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等,還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科創報告團、大學生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積極弘揚宣傳學生科創活動先進典型,點面結合,大力營造濃厚的大學創新文化氛圍,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科創活動中。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社團尤其是專業科技社團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社團參與人數多,多個專業的同學在一起,學科交叉融合,活動形式多樣,對提升學生的科創思維效果明顯,因此,要切實發揮社團在大學生科創活動新主力軍的作用。

3.科教結合

大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是創新和創業。目前與第一課堂有較大連系的學生科創作品較少,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高層次的成果更是難以找到。高校應加大對科創的重視度和資金投入力度,像團委、學工處、教務部門等學校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在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中有效的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建立起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著力突出專業特色,以學科為載體,使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置能與專業課程體系做到有機融合,有效連接起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要與專業實踐教學,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與時同行改革。

篇(7)

至此我們對所謂的客觀性深表懷疑。如果我們說用一種純粹的眼睛來看事物不帶任何偏見的觀察和記錄此眼所見;現在可以確定這種現象在真實世界是不可實現的。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客觀性是不真實的,真實的就是不客觀的。

那么什么是繪畫真實性呢,在此我們已經知道毫無偏見的記錄眼見真實是不可實現的;那么看來機械的看待物象是不對的。我們周圍的世界時如此鮮活,這背后一定是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存在。當我們在描繪一個人體時,如果僅僅是看他的顏色,解剖結構,身體比例等因素,那么你會始終感覺畫出的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尸體,或人偶,如果你沒有注入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一個個局部之間充滿力量的有機聯系;你畫出的就會是一個沒有生命感的東西。但如果你把握了它,即使你畫的和對象相去很遠;你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種真實的力量。

以中國古代木偶藝術為例。木偶應是屬于民間藝術,那些工匠也大都不具備獲得高深學養的條件。但看了一些甘肅木偶圖片,我們不得不佩服那精湛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不是現在一般的所謂藝術家能夠比擬的。那些古代的傳世木偶一律極有神韻,熠熠生輝。你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臉部結構并不符合解剖結構,看的出來當時制作木偶的藝人對于人體結構并不了解,五官的結構感性而簡單,按照現在科學寫實的觀點來看就是錯誤的;但和現代人做的木偶比起來明顯感到現代木偶一律生硬呆板,像是僵死的尸體,甚至連尸體都不是,只是一些缺乏有機生命的起碼完整性的虛假拙劣的一堆散碎東西。

木偶面部表情和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依靠臉部那些意象的臉譜紋飾來烘托。所有紋飾構成一個有機的力的完整體,如同書法的抒情方式差不多。人物形象夸張概括的如此自然流暢,沒有阻礙;這種真實的感覺是和客觀物象的真實并行不悖的;而不是一種對物象的附屬關系和簡單模仿的關系。

二、如今繪畫學習和創作方法反思

當寫生變成一種依賴,往往扼殺了人的感受力。眾所周知,當年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界最大的影響就是科學寫實主義的引入,以至成為后來學院純繪畫教學的主流。而寫生也就成為最理所當然的基礎訓練方法,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方式可以避免陷入不知所以的程式;使繪畫可以回歸到一個比較原初的起點;但這種方法如果發展成一種依賴的話就會有很多的弊端;直接導致對于繪畫理解的本末倒置,為了寫生而寫生;或者因為寫生的習作性質而忽視畫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把繪畫的意義簡單化為被動的描繪,從而在創作時離開所謂寫實造型的技術框架就無所適從了。

再來看看寫生這種行為本身。在寫生之前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觀察方法;據說這些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在描繪某個物體時還必須掌握這個物體的結構。比如畫人時要掌握一些例如三庭五眼等基本比例和頭部的解剖結構;也就是說當你在寫生時,其實是在運用你獲得的知識在描繪,并非是純粹的觀察。如果我們沒有掌握這些知識并且在實踐中熟練運用,那么就基本不知道怎么把看到的物體畫出來。根據這些科學的知識準備,我們畫出了科學的繪畫。到這里,繪畫就成為科學的附屬物,或者說是科學的插圖。

非洲的原始藝術之所以在現在人看來那么奇怪,就是因為那背后的知識框架和我們現在的知識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也看不懂我們的寫實繪畫認為這些東西和現實并不相符。

根據以上的推斷,我們知道寫生并不是對客觀物象純粹描繪的過程,它無非也是某種理論的實踐和某些知識的運用過程。當這種框架和理論停留在機械唯物主義的認識層次時,我們的寫生活動基本就是扼殺心靈的行為。

當照片和電腦變成創作的必須條件時,它們往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于我們對于科學寫實框架的依賴,致使現在從寫生過渡到創作最普遍適用的方法就是運用照片。不管怎么樣,必須有一個能說明你的寫實功夫的活體現出來,然后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在此并不是說運用照片就不可以;但如果這成為一種必須的條件,甚至是唯一條件的時候就又成了本末倒置。很多時候往往是換種方式來寫生;背后的精神是空洞的,蒼白乏味的,人云亦云的。

現在國內的繪畫專業的教學缺乏創作過程的訓練,更缺少藝術思維的鍛煉,大多數時候是要先拍出或先做出一個圖片,再轉移到繪畫上去,對于那些已經對繪畫有相當領悟的人或比較有天分的人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比較善巧的方法,但很多時候,這會使人產生依賴,并且失去對繪畫獨立生命的體會,繪畫有自己的空間和結構的規則,這和畫面上每一個哪怕最細微的部分都有關系,比如筆觸的關系,顏料的層疊,色彩色調的關系,它關系到作畫者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動作以至每一點情緒的變動。所有這些都將融入到你的繪畫中,這和你的畫面形象是否符合科學透視,解剖,等等沒有關系,形象只是可辨識的符號。

但筆者并不是要把兩者分裂并對立,在古代兩者是沒有區別的,但是自從照相術發明之后,形象被相機從繪畫中抽離出來,兩者變成了矛盾的東西。乃至后來藝術家走向兩個極端,一派極力反對繪畫性,無限放大可辨識圖像;另一派堅守繪畫本體語言,排斥繪畫的圖像效應。說的嚴重點造成這種分裂罪魁禍首其實就是現代技術。我們現在為什么不能像古人一樣忠于自己的內心,根據自己的記憶繪畫;主動避開這種對技術的依賴。

三、古代畫家的擔憂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很多以前無法想象的技術,過去被認為是很復雜的事現在可以在技術的強大力量下變得輕而易舉。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很難說清;現在的人容易對科技過于樂觀和依賴,而忽視了自己正在被異化的事實,機器延伸了人的各種功能,同時也取代了人的各種能力。

當年洋人的新技術登陸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輝煌文明的泱泱大國時,國人就覺得各式的科學技術只是奇技巧,讓人養成懶惰的習慣。當時可能是一種保守的表現,但現在看來我們應該理解了當時人們為什么會有這個擔憂。

西方的現代史大致就是技術發展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透過畫了格子的玻璃發現透視技術,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大師是一個自然科學的癡迷研究者,他其實只是在藝術中加入了一個非藝術的表象,開創了一個看似不斷進化的過程;為美術史家編造美術史提供了一個借口。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并不會因為技術的進步和寫實能力的提高而相應的提高了他們的藝術的審美價值。

所有這些技術的進步不能等同于藝術的進步,而且優越的技術往往會限制人們的靈性發展的空間。技術使得人們忽視自身的能力,也無法調遣自己的潛力。為什么現代再也不能有人能像米開朗基羅那樣用自己的精神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很多繪畫蔓延著乏力空洞的影像拷貝;我們再也沒有戈雅那種的想象力了嗎?我們可以像過去人那樣根據記憶和想象來繪畫嗎?只有那些沉淀在心靈里的形象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最鮮活生動的想象而不是機器的冷漠記錄。

照相術發明之前中外的很多藝術家都是根據記憶和想象繪畫。我們中國古代的畫家學習和創作是和現代人截然不同,他們對于繪畫技術的掌握大都通過畫譜的臨摹和口訣的揣摩來達到的,而不是對著對象寫生。比如山水畫,他們是先學習古人總結下來的一些程式,然后把心目中的山水和畫譜中的山水對應起來;通過觀察自然的山水回來之后用學得的程式描繪下來。而且是按照繪畫的規律來創作,這樣從一開始就著眼畫面本身的獨立性;隨著程式的熟練掌握而融入自身的情緒與學養,有杰出成就的畫家會進而不斷改革和完善出新的程式。

由于技術條件的局限,古代的藝術家基本是根據記憶來作畫。但我們現在看來,這種局限非但沒有限制他們,反而使他們更好的發掘了內心的潛力,也更好的把精神專注于繪畫更本質的屬性上;經營畫面的格局,營造畫面的空間和意境是古人樂在其中的享受。古代的山水和我們眼中現實的山水顯然是有很大出入的,然而我們在那些山水中能感覺到一種更純粹的美境,那是等同于現實山水的另一種現實。他和簡單描繪眼中所見空間和透視的類似照片的繪畫比較,具有一種完整性,藝術的完整性,而不是一個空洞的片斷的現實投影。

藝術永遠是關乎心靈和觀念的,他和外在的技術沒有直接聯系。中國畫一直都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尊重人的直觀感受,以科學的標準去看就是近似兒童和原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用意象和審美的眼光看待自身和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無處不投射了一種人格化的精神,一棵樹、一塊石頭、一只鳥。所有這些都寄予了古人的人格理想,并和個人生存狀態息息相關。古代畫家在擺弄著畫面上的線條和看似單一的程式時,令人驚訝的運用極簡的程式語言描繪出了山水人物的活生生的氣韻。這種神奇的效果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篇(8)

“近體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差異,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應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心理狀況、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縮小教與學之間的時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近體原則”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現分別論述如下:

一、時間近體原則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重大事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創設話題,用課本知識去分析當今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還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時間近體原則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話題: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人人參與,氣氛活躍,經過各小組發言,歸納出1998年中國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氣候變化,河床抬高,河道變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壞嚴重,圍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著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出另一個話題: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這一問題的提出再一次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討,各抒已見。通過小組總結和歸納,師生們得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課文,例如:動物保護問題----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問題----Thesecretisout;關注地球問題----Savingtheearth;殘疾人問題----Disability;世界糧食問題----Feedtheworld;垃圾處理問題----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災害問題----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出課文以外的話題,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維,為課堂教學創設出一種緊張、活躍、和諧和民主的氛圍。

二、空間近體原則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選材時不可能選用近期發生在學生所在地區的事例。由于空間距離遠,在教學中直觀性差,感受性弱,學生的興奮點不易被激發,因此教師應以課文內容為依據,盡量結合當地典型事例,從課文中引出最受學生關注的話題。

例如,在教學Disneyland這一單元時,教師如果在課堂上抓住時機,向學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將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彩色模型圖,并作必要的介紹,就能達到進一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可以作如下介紹: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時,教師如能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興奮點強的有利時機,創設“輻射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能引起學生一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這一系列問題縮短了課文內容與現實問題的空間距離,自然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課介紹了柬埔寨通過對吳哥窟的開發與保護,使其成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學生學習了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保護和開發這一話題。讓學生針對當前就圓明園開發與利用存在著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展開討論,即部分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房地產開發商欲將圓明園開發成一個集商業、貿易、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園林,變廢為寶。同時,圓明園的開發還可成為北京市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另一種是以文史學家、考古學家為代表的意見,即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面鏡子,要讓它保持一片廢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這段屈辱史。根據這一話題背景,教師可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現存圓明園風貌的基礎上,將其主體部分開發成一個中國人了解近代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還可以劃出園中一部分把它開辟成一個民俗村和拍攝古裝戲的影視基地;還可以在園內建一個古玩市場,把國內外游客吸引到圓明園,做到以園養園。

三、心理近體原則

心理近體原則是教師從實際出發,了解某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從課文中引出學生最關注和最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學時,學生不禁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此時,教師如能拿出《中華英才》畫冊,向學生展現一幅樸素農民的彩照,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他有何偉大成就?這一情景一定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經教師提示,學生能夠猜出那位農民是被世人稱為“當代農業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師再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過聯系實際回答問題,學生不僅參與了言語實踐活動,而且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動近體原則

智力的發展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中去發展,在實踐中去進行體驗和回味。因此,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把枯燥的語言課變成談經驗和談體會等的交流會。

例如,教學TheSummerHolidays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談談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報社記者采訪來自農村的學生,談談他們假日是怎樣幫助父母進行夏收的;也可采訪來自城市的學生,談談他們在父母上班時是怎樣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這時的課堂是生活的舞臺,教師是舞臺上的組織者和導演。教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篇(9)

【關鍵詞】ab科技;國際化;戰略

一、ab科技經營現狀

深圳市ab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國內最早致力于汽車診斷、檢測、養護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公司于2002年10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股票代碼:8196),是國內同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ab科技成立之初,主要依靠全國各地辦事處的業務員推銷其產品,由于國內汽車電子檢測設備制造起步較晚,而ab科技是國內首家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的企業。當時,國內市場幾乎是空白,只有少量價格昂貴的進口設備,而大量進口汽車維修廠、汽車維修培訓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急需檢測設備。因此ab科技的產品受到大家的歡迎。隨著市場占有率的擴大,引起其他競爭對手的矚目。近幾年來,ab科技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然而,市場競爭實質是實力的競爭。由于跨國企業的進入、國內電子行業巨頭的轉產和其他民營企業的發展,ab科技在產品價格、營銷手段、技術創新等方面優勢逐步喪失,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

二、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必要性

ab科技如何走出困境,只有實施國際化戰略。與此同時,ab科技走國際化路線實際上是由市場格局決定的。ab科技制造的產品是汽車維修檢測設備,屬于專業設備,不是可以大量賣的消費類產品。而我國大概擁有的車輛2000多萬輛,美國約2億輛,日本8000多萬輛,國內的汽車數量目前只占世界7億總數的3%,對于ab科技而言,97%的目標客戶在國外。面對國內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走出過國門在國際范圍內尋找更大的成長和盈利空間,從事國際化經營,是企業的可選之路。如何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的格局之中,在更寬廣的舞臺上最大限度獲取所需的資源和增長機會,已經成為ab科技下一步戰略規劃的重點。

三、ab科技國際化道路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差異不夠重視

ab科技在確立國際化發展戰略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則是文化無法融合的風險。這包含了企業文化的不同和跨國、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異。對國外企業并購后整合過程絕不可能僅僅是一小部分領導參與便可以完成的,必須需要大量的從總部到運營層面的人員的積極參與才能成功,企業必須面對突破文化障礙的艱巨挑戰。

(二)人才問題

與國外大公司相比,ab科技存在國際營銷知識匱乏,現有人力和技術資源等在ab科技發展成國際化大公司的道路上已成為瓶頸。技術人員的匱乏,產品的缺陷,如制造不穩定、工業設計薄弱、技術相對落后、資金不足等問題嚴重困擾著ab科技的國際化戰略。國外制造商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透露給公司,而公司的資金有限,因此在國際市場開發過程中,ab科技仍要面對很多困難。幾個oem項目已開始啟動,而ab的工業設計能力、工程師的溝通能力一直不能令客戶滿意;如何協調工廠生產保證機械產品供應,這是從舉升機產品推出以來就一直擺在面前的問題;銷售額急劇增加,如何改進歐洲緩慢的支付體系,緩解總部資金壓力等諸多問題困擾著ab科技,嚴重地影響了ab科技國際化的進程。

總之,人才問題是ab科技走向世界所面臨的最大障礙。目前ab科技不少海外管理人員只是有外語專長,但缺乏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實際上很難有效實施公司的國際化戰略,甚至還造成了公司商業風險的增加。如何迎合各國復雜嚴格的認證體系,如何融入當地復雜的法律體系,使當地工作人員對公司運作方式理解并接受,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對策與建議

(一)創建核心競爭力,使公司獲得可持續發展

ab科技戰略規劃中指出,將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加強對x-431、舉升機、四輪定位儀、拆胎機、平衡機和清洗六大核心產品的技術開發和資金投入,形成ab的核心競爭力。未來三年內,這些核心產品爭取達到世界一流和世界第一。以診斷產品為例,目前全球診斷產品每年的需求量為25萬臺,ab年銷量已達到2萬臺,與bosch、spx差不多,而snap-on由于在美國市場有優勢,其年銷售量達5萬臺。據業內專家預測,由于ab已進入美國市場,并在積極開拓,加之歐洲等其他國際市場的良好表現,ab的診斷產品將在三年內達到世界第一。ab“核心產品,全球第一”的戰略,意味著ab公司的經營模式由過去相對“粗放”開始向“集約”化轉變。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ab將對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對于一些沒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項目進行了削減,加大了對六大系列核心產品的投入。此舉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使公司獲得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管理、技術、市場、人才和企業文化五個方面。

(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ab科技經營的兩種主要產品為:汽車診斷產品(x-431超級電眼睛)和汽車機械產品(舉升機)。ab科技除了這兩個產品外,就再沒有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放到國際市場參與競爭了。產品結構顯得有點單薄,應著手優化產品結構。ab科技隨著研發實力

的增強,應逐步將零配件和售后服務這一塊的市場吃下來。與此同時,ab科技應確立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發展道路,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市場驅動研發,通過對全球化技術資源的獲取和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摸索出先進的研發管理模式和r&d(知識產權、標準、產品開發)技術創新之道,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企業技術自主創新模式。

(三)打造全球成本領先能力

從表面上看,目前ab科技競爭優勢的核心部分正是低成本制造能力。但同時應該看到,ab科技的這種低成本制造能力主要得益于我國已形成的大規模、低成本的配套資源,而更底層的基礎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資源。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屬于區位優勢的產業集群效應不僅能為ab科技所用,同樣也能為跨國公司利用。當跨國公司利用直接投資的方式獲得這種區位優勢后,ab科技的競爭能力將被極大地削弱。因此,ab科技在國際化過程中應該通過獲取核心技術與提高企業組織管理能力,在研發、采購、生產、分銷等價值鏈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成本控制。實現從以廉價勞動力資源為基礎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向以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協調能力為基礎的全球成本領先能力轉換。

(四)人力資源

ab認為:要想成為一流的公司,一定要找到一流的人才,要找到一流的人才,必須用一流的薪酬體系。ab留住人才的策略將包括:采用西方一流公司的薪酬和培訓體系;成立“工程師俱樂部”,提供工程師到英國、德國等分公司常年進修機會。目前,研發仍然是ab最重要的一環,占總員工10%的研發人員,“占據”著公司60%的人工成本,由此可見研發在ab公司的重要地位。公司為充分調動開發、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的積極性,選拔優秀人才,將組建“牛頓俱樂部”和“百萬俱樂部”。這兩個俱樂部作為群眾性組織,將在各自相關的領域發揮核心競爭力和凝聚力作用,團結大家,再創輝煌。特別是“牛頓俱樂部”,通過經常組織研發人員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解決各產品線的疑難問題,一定會成為公司研發人員獻計獻策、提高自己的園地,成為所有研發人員向往并爭取加入的團隊。

(五)跨文化管理

篇(10)

【關鍵詞】高校科技園;科普教育;北農科技園;都市型農業;輻射帶動

為弘揚和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成立社會實踐團”,暑假期間深入企業、社區、農村開展“見證輝煌成就,踐行北京精神”首都城鄉社會體驗日活動。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代表、中央和市屬媒體代表共1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年教師張祖群副教授與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參加了上述活動,2014年下半年補充進行調研與電話訪談,重新補錄文獻分析,本文主要圍繞“十二五”、“十三五”的轉型時期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要目標是如何探索出一種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新模式這一問題。

一、科普教育綜述:如何提升大學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國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顯著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重要目標,要求進一步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因此,我國高校急需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早已經開始了。王曉紅(2001)[1]提出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投身科學實踐活動,營造校園的科學氛圍,重塑大學生科學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應開設科普創新課程;廖洪元(2002)[3]等認為,通過建立現代科普理念、弘揚科學精神,來引導大學生參加科學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楊東銘(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現狀存在一定的盲區;王歐(2003)以2002年統計年鑒數據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部分國家農業園區效益進行綜合性評價[5];葉華松 (2005) [6]認為,應使科學精神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題;趙大中(2006) [7]針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及弘揚科學精神,應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普活動,并建立科普活動的長效機制;許志峰(2007)[8]認為應借鑒國外成熟科學素質理論和先進經驗,建立大學生綜合性科學素質評價體系和培養體系;王宇良,沈瑤琴,戚敏(2008)[9]認為高校科普人才嚴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視,并思考“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科普的受眾體,還是科普的傳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術創新-中介平臺-技術受體”之間關系為研究框架,分析了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系統、動力機制、主要類型。

近年來很多高校啟動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達到傳播科學思想、培養大學生科學意識、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活動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業與之合作,成立了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服務站、實習基地等,在全國高校建立大學科普櫥窗,因地制宜開展各類高校大學生科普活動。對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應僅僅限于從高校的視角來研究,更應拓寬研究視角,在兼顧多種效益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綜上所述,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就應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大學科技園就是發揮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大學科技園與科普教育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平臺,大學科技園實際運作中的基礎設施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務,大學科技園的專家學者大多是高校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軟件服務,大學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軟件的平臺下,將會發揮更好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國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需要高校的支撐,高校為大學科技園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術人才,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進了科技園的發展。因此,大學科技園建設完善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間有緊密聯系。

二、北農科技園的運作與科普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功能分區

北農科技園位于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亭自莊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學校總投資5000余萬元,已初步建成了一個水電路暖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科技園總占地面積1023畝,其中1號地373畝主要是設施種植、設施養殖、農產品加工、綜合服務,2號地186畝包括主要是設施果樹、蔬菜園藝種植,3號地234畝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種子實驗區,4號地230畝主要是特色園林花卉植物苗圃種植區。

北農科技園通過對功能區的劃分,一是便于對園區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實踐研究,增加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在專業領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農科技園的園區功能分工明確,不但有種植區、養殖區,還有農產品加工區、綜合服務區。科技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現代科技中的農產品加工的教學實踐環節。科技園功能區包括設施種植、露地種植、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等,對提高學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園區發展環境

北農科技園具有極強的教育職能,它不但在基礎設施上滿足了大學生進入到實踐活動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術指導和實驗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師和專家、企業也可以滿足大學生實踐的軟件要求。因為農業技術屬于準公共產品,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分為公益型、市場型和兩者混合型三種類型。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屬于公益與市場混合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類型[11]。管理部門對入駐北農科技園的企業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駐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同時身兼教學廠長(主任)、項目經理、項目研發合作伙伴三個職位,體現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角色扮演[12],為北農科技園在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技術孵化、發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輻射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等創造了條件。

一個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是科技園區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外部保證,而能否理順管理體制、兼顧各個利益主體、融合現代政府治理與現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園區能否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內部保證。北農科技園目前入駐企業平均畝產值只有3000-4000元,與國內同類園區企業相比處于中游水平,發展潛力、目標與創新空間還很大(從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和園區金融環境等直接影響到園區的績效創新,并間接影響園區創新能力[13]。只有以現代政府治理方法與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為引領,培育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才能為農業生態科技創新提供體制動力,從而創造一流的農業生態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14]。

以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為對比,它作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從總部經濟的視角來對小湯山農業科技園進行分析,將加大吸引企業入駐的力度作為解決轉型發展問題的突破口[15]。8年過去了,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的轉型取得了可喜成績,而北農科技園的輻射還不夠,要輻射全國,需要從北京市級大學科技園躍升到國家級平臺,積極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2014年12月,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使聯盟成為國家農業科研聯合攻關的核心平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網絡以及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16]。作為一個北京市屬的農業科技園,北農科技園應該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園區科普旅游開展

北農科技園因為區位相對優越,除接待北京市內農業高校學生在此實習以外,也歡迎其他非農業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學生到北農科技園參觀體驗。例如北京大學團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組織學生參觀了北農科技園日光節能異型溫室、靈芝蟲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機奶牛和家禽養殖場、葡萄酒和牛奶生產加工車間、特色蔬菜種植、生態雞場和生態奶牛養殖場等典型園區,了解生態農業,體會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相關專業大學生下基層,到北農科技園進行社會服務實踐。

以科技園、公園、植物園等為依托開展科普旅游已逐漸成為都市人追求的一種時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塢公園、海淀公園和上莊鎮舉行“樂活農耕,播種希望”主題的京西御稻插秧節,開展京西稻文化推廣和市民農耕體驗大型活動,該活動深受家長與孩子們的歡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園為拓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建立農耕科普園,向學生展示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區別,展示農業輪作、間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學機理,從農作物展示和農耕體驗兩方面開展農耕科普旅游,達到了極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較而言,北農科技園做得更出色。北農科技園還積極開展針對小學生、兒童的親子農耕體驗,推出農耕類、創意手工類、廚藝類、游戲拓展類、科普實踐類等40多項體驗活動,不同數量家長與孩子的組合可選擇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歡樂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長與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學習農業知識,享受田園綠色生活。北農科技園還與旅行社合作,推出親子科普旅游產品。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一家三口一天體驗特價326元,若加一名兒童一家四口則是480元,每5個家庭就成團。主要活動包括:參觀蘑菇基地、牛奶養殖場、有機餐廳、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蕩秋等,在家長、孩子與泥土親近活動中,增加了孩子對泥土的自然情感、對父母的親情以及與其他小伙伴的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親子農耕體驗推廣了古老農耕文明,普及了農業科技,啟發了兒童的科學探索精神,倡導了綠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極大成功。當前主要有“下鄉體驗式農耕”和“農業進城的都市農耕”兩種農耕體驗方式,前者更親近泥土,后者因為交通通達性較好、來回時間可受控,更受家長與孩子歡迎。總之,城市家長帶著孩子的農耕體驗不僅拉近了市民和農民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和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這實際上是踐行一種“人本、生態、和諧”的生活方式,具有統籌城鄉、追尋綠色田園生活方式的重大意義[19] [20]。

三、結論與建議

北農科技園以種植、養殖、加工、循環四個產業平臺為基礎,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結合,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一種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科普教育職能、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之在中國諸多農業科技園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北農科技園良性運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礎

北農科技園對生態豬場、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生態養雞教學示范場、農業種植、園林果藝等生態養殖和培育技術的運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殖技術的輻射作用。科技園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優勢指導生態養殖及農業種植,運用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及種植技術增加產品的產量,提高產品的品質,為專門從事養殖和種植的人員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雞的教學示范場,雞場以“生態農業、健康綠色”為出發點,建立了統一品牌、統一育雛、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產體系的現代化雞場,對養殖區、種植區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創造性地把現代化雞舍建設和農業設施相結合,在保障雞蛋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有機雞蛋的現代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生產。生態養雞,是指在動物福利思想指導下,把雞放養在果園、山林和菜園,讓雞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環境中生活、生產。雞群能夠享受到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水,有廣闊的活動場地,符合雞的喜好,有利于雞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養殖出的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食性雜、耐粗飼、節省糧食、易于管理、體型清秀、黃羽或黑黃相間羽色、柴雞特征顯著,雞蛋品質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牧場的占地面積是50畝,最大容量是120頭牛,牛的品種主要是荷蘭牛和本地牛,學名叫荷斯坦牛,俗稱黑白花牛。牛場設計風格采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建筑風格,在牛棚內部安裝了風扇、噴淋、自動噴射系統、TMR的日糧攪拌機等基礎設施,并裝有阿拉伯擠奶系統,牧場采用的是科學養殖技術,整個養殖過程都是機械化的。整個牛場只有兩個管理人員,并且管理比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運動場,而且配有音樂和自動撓癢的設配,牛用過餐后可以出來散散步、聽聽音樂。北農科技園對牛奶質量也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只要掃描牛奶包裝上的二維碼,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追溯每個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從哪一頭牛身上擠出來的、這頭牛吃的草生長在哪里、擠奶工人是誰、配送員是誰、牛奶的營養價值多少等多重信息。這種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對專門從事養殖業的人員起了模范作用。這種生態養殖的產量很高,每頭牛每天平均產量大約是四十公斤,產下來的奶被直接運送到乳制品加工車間進行加工生產。這種集養殖、加工的一體化生產模式是一種示范的典型。

(二)對擴大科教職能的建議

北農科技園科普的輻射作用未來將表現在三方面。

1.北農科技園將高科技的科研成果與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科研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大學學生的科普能力,實現高校“產、學、研”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2.科技園內的企業及其員工的企業輻射功能。科技園實現了將其科技成果和運作模式輻射給科技園里的企業,提高企業對科技應用的觀念和科學的運作模式的思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提升企業員工的科學觀念和科技思維,進而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普能力。

3.北農科技園可以將其與運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職能輻射給周邊的企業、高校及中小學。從事養殖、種植的企事業,可以參照北農科技園的運作模式,應用科學技術從事生態養殖及種植,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科普能力。周邊的高校中小學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北農科技園參觀實習實踐,增加科普見識,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價值體系當中,提升學生的科普觀念,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普素質。

所以從國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質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把北農科技園的這種運作模式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的載體[21]。未來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農耕旅游體驗活動將開展得更加精彩。

四、結束語

北農科技園后期發展應該在高層次研究平臺上下功夫,重點增強其科普教育的輻射功能。在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對自己未來轉型發展正確定位,揚長避短,與北京其他科技園區保持良好“競合”關系。北農科技園在區域經濟發展、企業的科技運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輻射作用還比較小,在以后的運作與發展中,應加強高校、政府與科技園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更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22]。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匱缺與重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開設科普創作課程鄒議[J].福建師范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華,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學院,2002(3):48-49.

[4]楊東銘.高校科普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J].宜春師專學報, 1998,(4):86-88.

[5]王歐.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研究 ――理論、模式與評價[D].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吳文良,2003:1-127.

[6]葉松華.論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J].理論月刊,2005,(6):169-170.

[7]趙大中.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報學院(社會工程版),2006,(3):45-48.

[8]許志峰.論高校大學生的高級科普內容與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瑤琴,戚敏.高校大學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的機制與模式研究――以楊凌示范區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劉戰平.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機制與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蔣和平,2007:1-174.

[12]程桔華.北農科技園:全產業鏈突圍[J].中關村,2014,(1):38-39.

[13]鄭寶華,王志華,劉曉秋.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12):103-109.

[14]翟文華,周志太.農業生態科技園區發展路徑分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發展總部經濟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張新偉、陳建成,2007:1-158.

[16]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農機,2015,(1):6.

[17]何健勇.樂活農耕 播種希望 海淀區舉辦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節[J].綠化與生活,2012,(6):2.

[18]高瞻,譚遠軍,莫亞鷹,等.農耕科普園的建設與效果評估[J].北方園藝,2013,(3):197-200.

[19]王秀艷.人本、生態、和諧――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北京農業,2013,(23):26-29.

上一篇: 大一化學論文 下一篇: 高職教師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精品视频 | 综合色婷婷在线播放 | 中文高清亚洲电影 | 亚洲欧美日韩性爱一区精品 | 午夜国产精品小蝌蚪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