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涉農資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引言
農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金融的基礎,是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資金力量和主力軍。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使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約了對地方經濟的支持,阻礙了自身的經營和發展,不少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舉步維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1農村信用社的金融資產狀況及不良資產形成原因
據對山西的統計情況看,從2001年末到2004年9月末,不良貸款下降了25.8%,不可否認,近幾年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在不良貸款“雙降”工作中采取了許多的辦法和措施,也確實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然而,從統計數字看,不良貸款的下降主要來源于新發放貸款的增加,2004年9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上升了2.3億元,雖額度不大,卻不容忽視。[1]
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①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貸款本息難以收回由于受傳統落后的農業耕種觀念的束縛,加之農業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較大,給農業增產增收帶來波動。且地方經濟由于發展緩慢,財政狀況始終得不到改善,從而增加了農業貸款的收回難度。②鄉鎮企業停產倒閉,貸款沉淀成為壞賬鄉鎮企業停產關閉是農村信用社貸款沉淀形成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達地區,通過大辦鄉鎮企業,使地方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但有些鄉鎮企業由于沒有市場,產品沒有銷路,投入資金不足等原因,剛開工就得停產,造成貸款呆賬。③管理體制長期不順,官辦經營包袱沉重農村信用合作金融屬于互助合作性質,在管理體制上長期處于從屬的官辦性質,從而導致信用合作機構經營資產質量嚴重低下,負擔沉重。[2]④制度法規出臺滯后,維權收貸缺少依據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務院及立法部門先后出臺了多項金融法規,但針對農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規少之又少。[3]⑤涉農貸款投放不足,也是農村信用社金融資產質量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農行與農發行分設,經營資金與政策資金分別由農行與農發行按照要求供應,但糧棉購銷部門在經營上往往很難分清資金使用,基層支行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干脆對糧棉收購減少貸款,從而給農村信用社收貸收息增加難度。⑥“三農”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農業保險弱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農業保險弱化,加上農村資金供給單一,從而使本身應由財政負擔的資金也被間接地轉化為金融機構的貸款需求。[4]⑦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管理不善,違規操作嚴重一是違規購建固定資產。二是抵債糾紛難以了結。三是違規接收和處置抵債資產。四是違規辦理票據業務。[5]
2提高農村信用社金融資產質量的對策
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必須防范與化解并舉,而防范是關鍵,也就是要首先優化增量,其次才是盤活存量。
2.1外部調節
2.1.1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確保農業增產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大對農業資金的投入。國家在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在制定國家信貸計劃,確定貨幣供應總量時,應增加農業貸款的計劃比例。應通過改進管理,加大其資金投放,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從事農業耕種的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2.1.2下大力搞活鄉鎮企業,全面盤活信貸資金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6]當前清收盤活鄉鎮企業不良貸款,是降低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改善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的根本措施,要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切實加大清收盤活力度。同時,對那些投資少、見效快的涉農鄉鎮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關停企業的廠房設備,適當增加部分啟動資金,把關停企業搞活,從而達到盤活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比例的資金管理目標。
2.1.3建立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國家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剝離,這使農村信用社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并且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剝離對農村信用社的信用體系帶來很大的沖擊。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7]
2.2內部控制
2.2.1對貸款發放的決策程序也即貸款的審批過程進行控制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主要采取部門負責,集體(審貸委員會)審批。農村信用社有其自身的特點,應吸納其他銀行的優點,采取更靈活的審貸制度,針對不同的客戶和不同種類的貸款,制定不同的辦法。[8]
另外,在貸款發放的決策過程中,對行業、企業或項目的風險度的評估和識別至關重要。
2.2.2建立激勵和約束制度,把不良貸款“抓降”工作落到實處激勵機制是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動力。具體來說包括四種激勵:一是精神激勵。二是崗位激勵。三是政策激勵。四是物質激勵。[7]
另外,做好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三查”工作,對貸款實施嚴格的跟蹤管理,同時內控部門要做好監督工作,對在貸款營運過程中違規違法現象要嚴加查處,發現問題要查到底,而對造成貸款損失、形成不良資產的,要實行嚴格的“問責制”,給予一定的處罰,按其過錯追究其一定比例的損失賠償責任。[8]
2.2.3全力清收盤活不良資產每一筆不良貸款,都有它具體的數額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對數額、盤活清收難易程度分類排隊,設立臺帳,先易后難,分別采取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盤活。
2.2.4推進小額信貸試點,加快郵政儲蓄改革重視小額農貸,這是很多農村信用社用實踐得來的經驗,也是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小額農業貸款,風險低,周轉快,可穩步提高農村信用社收入,還可從社會上廣泛吸收社員,增加農村信用社資本金,提高農村信用社抗風險能力。同時,努力把郵政儲蓄辦成社區性金融機構,有利于激活農村金融市場,進一步引導民間融資規范化發展。
2.2.5把好大額貸款發放關,加大對抵債資產的管理以資抵債是信用社對無法以貨幣資金收回的貸款,以信貸資產換取貸款企業或自然人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及無形資產,通過出售、轉讓所得價值或出租的租金收入抵償貸款本息的一種方法。根據《擔保法》的規定,以債權變產權是化解現存不良資產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盤活不良貸款的重要手段。縣級聯社資產管理部門應當履行好切實的管理職責。在處置時既要堅持合規、公開、公平的原則,又要采取靈活多樣的處置方式,加速抵債資產的處置防止抵債資產隱性流失。[9]
2.2.6加強對票據置換的管理,關注新增貸款質量控制農村信用社經營和管理好央行票據置換的不良貸款,不僅會改善自身的經營狀況,而且可以增強其抗御風險的能力。[10]同時,必須高度關注和預警農村信用社完成“票據置換”之后的發展問題,使之沿著正確的軌道,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無論從近期的央行票據兌付來看,還是著眼于未來農信社的長遠發展,各級農村信用社都應從由資產負債規模管理向以風險為本、資本約束的經營理念轉變,更要重視對新增不良貸款質量的控制,以保證金融資產質量。
2.2.7建立和完善信貸市場退出管理制度農村信用社為了資金營運的安全,可以從一些信用度差、不良資產占比高的高風險信貸市場退出來,把有限的資金投放到優質客戶、優質市場中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樣可以避免農村信用社高風險經營,也使政府認識到農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去改良自己所轄區域的信用環境和行政作風。
3總結
真正解決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問題,扶植農民使農村信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穎珠.淺談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控制.金融參考.2005年第12期.
[2]黃俊.不良貸款未能真實體現的成因與對策.金融參考.2005年第8期.
[3]張吉光.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議.金融與保險.2007年第1期.
[5]胡友富,朱峰.農村信用社非信貸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四個問題.金融參考.2005年第4期.
[6]皇震.關于農村信用社隱性信貸資產風險問題的調研.金融參考.2005年第8期.
[7]謝平.中國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爭論.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二)財務審計是涉農專項資金效益審計的基礎,同時也是相關經濟責任審計的必然手段涉農重點專項資金財務審計主要審計內容是監督資金投向、撥付及使用有無違規違紀問題,使各環節的資金運營達到真實、合規,并且指出相關部門財務管理不當之處,給以相應意見并督促其整改,提高資金使用效果。眾所周知,每一項涉農專項資金的投向及使用情況都是需要進行效益審計和其他相關的責任審計評價,涉農專項資金相關的財務資料的真實、合規性為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證;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談資金的效益問題,才能對農業專項資金投入項目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探索資金的效益審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高農業專項資金各項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徑。因此,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是對其效益審計的基礎工作,要實現效益審計目標,必須先實現其財務審計目標。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審計在審計對象,具體內容,審計目標上,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聯系。通過對財務審計所獲得的財務數據和資料,審計部門能借以了解受托責任人應當履行的職責,通過對受托責任人履責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和財務信息的真實合規性的審核,可以評價受托責任人履行受托責任的合法合規性。因此,涉農專項資金的經濟責任審計是以被審計責任人任職期間內所在部門資金財務審計為基礎和主線的,即涉農專項資金的財務審計是其相關經濟責任審計的必然手段。
二、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現狀分析
(一)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方式,審計方法效率低對于涉農專項資金的財務審計,各縣相關審計機關普遍采取“同級審”的方式,由于縣、市級審計機關審計人員準入機制不嚴格,審計人員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與業務素質整體不高、綜合分析能力不強,導致涉農專項資金審計效率差;雖然有調查顯示,大部分縣贊成“上審下”和“交叉審”,這兩種方法彌補了同級審的不足,但是涉農專項資金來源渠道多,使用范圍廣,若依靠“上審下”全方位了解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一方面,會造成審計資源配置不合理,財務審計大多進行事后審計,與專項資金的投入使用能夠具有階段性的特點相脫節;另一方面,這種審計方式可能造成一種下級對上級的抵觸感,直接導致審計監督受限,也使得審計效率低。
(二)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結果公開程度低目前的審計結果公告還遠沒有達到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審計結果公告工作盡管在思想上逐漸受到各級審計部門的重視,也有的地區的確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沒有達到理想水平。披露審計結果是審計機關的“法律權力”,而不是“法律義務”,從而使審計結果的披露帶有很強的任意性。在考慮社會穩定、政績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動下,管理涉農專項資金的本級政府可能不允許對外如實報告和披露其財務審計中不太理想的結果。因此,審計公告是不全面的,不準確的,不能真正實現社會輿論對涉農專項資金的監督作用。
(三)財務審計對違法違規行為督促整改及懲處缺乏力度,審計獨立性低我國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屬于行政型審計體制,這一審計體制嚴重制約了審計部門獨立行使監督職權;在本級政府的干預下,縣級審計機關不具備權威性,不能獨立地審查縣級財政部門及管理部門在專項資金的撥付及使用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即使查出了問題,也不能嚴格遵照資金違規違紀行為處理條例予以懲處。據有關研究調查顯示,三成以上的縣審計機關對相關部門就審計意見作出整改的監督工作不到位,審計機關對審計整改情況的書面答復不要求附加書面證據,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門當地開展真實性復核的審計回訪,并且審計機關也沒有嚴肅懲處未及時整改的違規違紀行為,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審計部門權威性降低,形同虛設,沒有發揮實質作用,導致涉農專項資金管理違規違紀情況年年查,年年有;涉農專項資金管理問題年年提建議,年年低效率的惡性循環怪圈。
三、改善涉農重點專項資金財務審計現狀的對策研究
(一)推行財務審計項目負責人委派制在上級審計指令的引導下制定審計小組工作計劃,規劃和確定涉農資金重點財務審計項目,配置審計人員,指導和管理審計工作,組織審計小組監管工作,制定考核與激勵機制,確保審計小組審計項目質量并對其負責,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同級審”、“上審下”和“交叉審”的不足,克服了“同級審”縣級審計機關權力受限和審計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而且彌補了“上審下”審計全面性不足、成本過高,以及“交叉審”高成本等,總體提升了審計小組業務素質與審計工作質量,提高了審計的權威與獨立性。另外在推行財務審計項目負責人委派制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實現該種審計方式預期效果的關鍵所在是負責人與審計成員小組的有機融合,審計項目負責人應與下級審計機關,審計小組成員積極互動,從制度和政策上進行創新,不斷提高資金審計效率。
(二)實行事前審計,事中審計,事后審計相結合的全程審計為了加大資金審計力度,縣級審計機關應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的全程審計的方法。落實和加強涉農專項資金全程審計及其審計調查方法,與專項資金的投入使用能夠具有階段性的特點相匹配,是增強審計機關查處問題的能力和力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實時提高涉農專項資金財務審計的評價監督的作用。事前審計在立項方面,審計部門應協助縣級涉農專項資金使用管理部門,對項目預算、可行性、科學性、真實性進行審計審核;在資金方面,加強對資金投入的審計,主要審核資金投向是否符合資金目標,投入的總體規模及投向結構是否合理,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審查資金是否按照項目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足額撥付給使用單位,有無滯留、占用情況;事中審計應當依據資金的走向,派專人隨工程進度參與工程項目建設,跟蹤審計調查,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各級相關部門報賬票據、賬簿的真實合規性;無虛假報表、無虛開發票、無虛列支出,積極做好資金撥付使用管理各環節的事中審計。事后審計時審計機關應結合事前、事中審計的數據和情況,開展項目竣工決算審計,通過查閱賬、證、表,以及現場查證,重點審查項目的完成情況和資金計劃的實現情況,審查項目是否全面推行項目負責人委派制,確保全程審計財務數據的真實合理性,全面改善涉農專項資金審計效果,規范涉農專項資金的使用與管理。
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就是將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和農資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為人們在線進行農產品交易提供了虛擬網絡環境和保障農產品電子商務順利運營的管理環境。在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及其子平臺下,涉農企業、商家、農戶可以以較低成本來進行自己的農產品交易活動。
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具有以下優勢:
(1)降低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農產品電子商務通過網絡手段減少了紙張等文具的消耗,節約了成本,更加環保。
(2)減少資金的沉默成本,達到“零庫存”的目的。
大量的農產品積壓在倉庫,將會延長農業企業資金的周轉周期和倉庫的有效利用率的降低,利用電商平臺可以將這一狀況得到極大地改善。降低庫存量將會為農資企業節約原材料供應費、物流費用、倉儲費以及管理費等費用,特別是各項物價飛速上漲,更可以為農業企業降低不少的成本。
(3)消減貿易成本。
雖然農業企業需要增加一定的投入(如,域名費,購買軟件、硬件系統以及系統軟硬件維護費用等費用)用來從事電子商務,但是使用農業電子商務進行貿易和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比起來,成本將會得到較大幅度的降低。農產品在網上進行降價促銷,不僅可以消減一定的媒介傳播費用而且必將增大銷售業績。同時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農產品交易平臺上進行農產品交易,從而實現更方便、更快捷的目標。
(4)減少時間周轉成本
通過農業電子商務化,能夠使交易的賣方及時回收農產品的錢款,從而減少資金的沉默成本,提高資金的周轉率。時效效益與現金流、利息、回收時間的長短等因素密切相關。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調研
對現行的電子商務平臺(淘寶,京東)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了解了系統需求和對系統分析、設計等重要基礎工作。同時對附近的農產品銷售市場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系統調研主要采用的是:
1. 直接向農戶下發農資消息,通過向農戶下發農資消息,了解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和一定區域內農戶農產品的區別和農產品的價格走勢。因此,及時向農戶下發涉農消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對附近的農產品加工商索要對農戶有用的消息,以此來了解涉農企業的某些時段農產品需求和銷售的農產品信息以及其目前消息的渠道。
3. 搜集當前網絡銷售模式,以及每種模式下所對應的參與者身份。當前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o2o(即online to offline)等模式。
通過調研環節,初步議定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應該具有哪些功能、滿足哪些需求、使用什么硬件軟件環境。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用戶需求
在該系統的設計中,始終貫徹以農戶為主企業為輔的策略,從而在系統中能夠結合這種策略對農戶的農產品進行銷售和向他們發送農產品信息,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生產生活。本系統將電子商務平臺涉農信息的有效整合,為農戶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指導和導向,還為他們銷售提供平臺,解決銷售難,價格低廉的問題。同時該系統也應滿足企業信息的需求,宣傳企業文化、展示農產品,加強涉農企業與農戶的合作。
四、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性能需求
由于它是一個交易與信息集成平臺,所以系統的整體系統響應時間、整體系統性能和故障切換能力應達到或高于以下要求:
1. 穩定性。滿足10000個用戶的訪問壓力下的正常訪問,保證多個買家在線,支付時,系統不會因為超負載而崩潰或者系統出錯。
2. 實時性。對外部事件(比如訂單)做事及時響應,雖然無法預知事件何時到達,但是系統必須在事件發生時能夠在嚴格的時間內做出響應(系統響應response time),即使在峰值負載的時候也應如此。
3. 安全性。保證系統不因外界的
攻擊而崩潰,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關注外部環境的惡意攻擊,減少應用開發者的重復勞動。還應該為系統提供安全的訪問管理機制,對數據進行加密解密操作。
五、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功能介紹
企業,顧客,農戶可以注冊成為系統賣家或者賣家,通過登錄來銷售或者購買農產品;顧客可以檢索所需商品信息、了解特價農產品信息;企業可以向平臺添加企業信息和其農產品信息;農戶可以查閱農資信息、獲取農資資料;消費者可以管理購物車(添加商品或刪除選購商品以及在線下訂單等);顧客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見或者留言;商品管理員對商品以及特價商品進行管理(添加、刪除、修改商品);訂單管理員能夠查看訂單,按照訂單進行發貨、缺貨補貨操作;會員管理員可以查看顧客的反饋信息及具體的處理情況;系統管理員進行系統用戶的新增,刪除或修改。
結語
本論文來自于課題“河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的建設研究”,課題編號:hbsw2013100。通過該論文闡述,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將憑借其方便快捷、節省資源和農戶成本等優勢為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良好的交流交易平臺,并且逐步成為未來農產品銷售的主要途徑。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資金總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總供給矛盾突出,涉農金融機構較少且高度集中,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格局仍占主導。
據保守測算,黑龍江省2億畝耕地,每畝生產投入500元,按60%貸款需要600億元;發展5000萬頭生豬和1000萬噸奶,按50%貸款需要450億元;農村1800萬人、600萬農戶,按20%的農戶每戶建房貸款10萬元,需要120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0億元;全省1200億斤商品糧,加上包裝貸款可達1500億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貸總需求就達4000億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21.9億元,滿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測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矛盾,即農業弱質性與信貸資金趨利性的矛盾,農業金融服務需求結構多樣性與金融功能單一性的矛盾,農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資金吸納能力差的矛盾,農業地區閑置資金“充裕”與金融機構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農村金融發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響。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擁有省級銀行類金融機構65戶,其中發放涉農貸款年末平均余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8家。“三農”所需貸款主要依賴農村信用社等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2009至2011年,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2472億元,農業貸款增量份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85%以上,支農主力軍作用凸顯。
(二)大農機、大合作和城鎮化的推進,悄然催生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發生質的變化,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產品創新及信貸投放能力,尚不能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774個。農民社員發展到20.6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4。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初期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許多合作社經營活動已擴展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農村經濟組織以及經營結構的變化,使得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均產生了質變。僅以黑龍江省558個千萬元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為例,每個合作社承包流轉1萬畝土地需支付300萬元左右承包費,加上購買種子、化肥、柴油和農藥等生產資料需300多萬元,每年籌集正常生產資金600多萬元,558個合作社每年需要33.5億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較少,造成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近三年來,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僅為84.26億元,與千萬元規模大型農機合作社每年生產資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農村信用社現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與肩負的支農責任、主力軍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實行省、市、縣三級法人體制,全省設立了7個市地級聯社(法人管理機構)、6個辦事處(省聯社派出機構,非法人管理機構)、81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機構)。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股東小、股權分散,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額多戶式的傳統信貸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國有銀行占有存款資源數量巨大,綜合存貸比率較低,支農貢獻度極低。存款資源大部分上存,較大程度上造成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
據統計,截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大國有銀行省內分支機構存款余額合計為10197.3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總數的66.8%;貸款余額合計為4084.7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數的40.49%,存貸差6112.6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投放746.7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18.28%,占其存款余額的7.3%。存款資金的大量外流,使本來十分短缺的農村資金更顯捉襟見肘。同時,還帶來“擠出”效應,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資金方法,間接加重農業信貸成本。
目前,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轉變“三農”弱質產業觀念,一系列針對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鏈條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集約化、批發式“大農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內金融機構多限于本系統內實施推廣,銀行間相互借鑒較少,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財政促進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金融政策一端連著財政,一端連著金融,是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杠桿。要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了解省情、貼近“三農”的優勢。
1.在貫徹實施國家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助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注入村鎮銀行資本金。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省屬企業,每年有重點地選擇10戶擬組建的村鎮銀行注入資本金,每戶不超過500萬元,省財政股權5年內不參與分紅。按照黑龍江省目前村鎮銀行每戶資本金平均3200萬元測算,每年大體需要省級財政資金3200-5000萬元。
2.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給予村鎮銀行民營資本初始投入額5%的財政獎勵政策。按照每年15戶村鎮銀行每戶有3戶非銀行類民營企業(每戶占總股本5%以上的大股東)參與占總股本30%測算,每年大體需要財政獎勵資金720-2250萬元。
3.在深入貫徹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擴大政策實施范圍,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小額貸款公司年末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2%獎勵,促進小額貸 款公司加大支農力度,實現持續發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年末余額超過15%部分約25億元測算,需要財政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
(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解決農村“信用不足”問題,發揮政府“增信”和“調控”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發展。
1.重點選擇和支持部分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借鑒美國等國家為農場貸款擔保成功經驗,選擇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有意愿的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主要為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貸款有效抵(質)押不足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貸款主體既有的直補資金、農業保險受益權等預期財政補助資金作為銀行貸款擔保的措施,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村。例如:銀行根據農民未來應得到的財政直補資金情況,為農民設計直補資金擔保信貸產品,解決農民資金需求,同時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積極性。
3.試行縣級財政資金存放與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貢獻度掛鉤,發揮財政“調控”作用,有效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問題,實現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域金融機構處于“金融支農”的最前沿,縣(市)財政部門可結合縣域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貢獻度為主要考核指標,按照“統籌安排,獎貸掛鉤;存量(暫時)不變,增量調劑;動態管理,考評兌現”的原則,研究制定“縣級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核激勵辦法”,加快實現縣域內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目的,有效解決存貸比過高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和拉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
4.發揮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將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范圍,以緩解合作社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
5.研究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和險種,開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增信”作用,促進參保農戶容易獲得貸款。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分為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養殖業(奶牛、能繁母豬)兩大類、6個險種。建議結合實際,開辦森林、甜菜、馬鈴薯等方面的農業保險,在穩步擴大原有保險基礎上,積極研究開辦新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銀行、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風險。借鑒國內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經驗,研究制定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對其年度新增涉農貸款,按照一定比例(5‰)給予風險補償。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涉農貸款擔保代償風險財政補助辦法,對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擔保新發生的代償,按照日均擔保責任額的一定比例(10‰)給予風險補償。
7.積極支持農村物權改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財政部門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有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關部門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深化林權及流轉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使農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土地經營權、土地收益權等均能夠作為銀行貸款擔保和抵押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進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村資產和權益合法、有序地轉化為可交易金融資產。
(三)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市場化、金融化運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專業優勢、市場優勢,形成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有機結合,支持農業重要領域的發展。
一、農村資金互助社面臨的違約風險性質分析
在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中,社區內或是家族內存在著較穩定的合作基礎,以共同合作,共同分享為特征,這種基于合作規范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生產和保險共同體,其運行的基礎是非制度信任。非制度信任既包括私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也包括社群信任。社群信任廣泛存在于特定的社會群體之間,社區中的人員相互信任,互不戒備。中國民間的信任一般沿以下路徑拓展:首先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然后是宗族(村)信任,鄉親(地緣)信任,朋友圈中的信任,再是正規及非正規組織,如合會、商會、錢莊等組織中的信任。民間自發創新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大多產生于一個村莊或幾個村莊之間,社員相互之間熟知,在經濟互助的基礎上發展出資金互助,這種基于私人之間的非制度信任的信用環境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
在社區規范中,由于成員的違約成本極高,使農村資金互助社能夠在缺少擔保或擔保不足的情況下運行下去。由于社區信息傳播速度快,基本趨于完全信息市場,社會嵌入性誘發的交易域和社會交換域的關聯度強,鄉村社區主體的聲譽價值高從而使得違約的社會成本高昂。鄉村社區主體因為懼怕其他社區成員將其視為“壞人”而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農業論文,因此從主觀上來講,社區成員會千方百計的避免違約。這種違約成本在很多情況下可以作為擔保和抵押的替代,降低了資金供給與需求雙方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可以作為農村資金互助社成功運作下去的非制度基礎。由于資金互助社貸款只在社員之間發放,經濟文化的緊密聯系和違約的高成本將使貸款違約率非常低,信息上的優勢和社員的相互信任使其相對于非合作金融機構更能滿足農戶和農村小型企業的需求。
因而在正常情況下,農村資金互助社面臨的違約風險是比較小的,但是農業是弱質產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如惡劣氣候、病蟲害、疫情等都可能對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且農產品價格往往呈季節性大幅波動特征,可能對農民預期收入帶來重大影響并減少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由于農業生產收益不穩定又沒有充分的補償機制,一旦發生風險將直接影響農戶還款資金的安全免費論文。此外,農村社會保障比較落后,借款人一旦遭受到意外傷害,在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的情況下,會喪失還款能力,所以農村資金信用社面臨的違約風險主要來源于由于自然災害和人身意外傷害而帶來的還款能力的喪失。針對這種情況,可引入農村小額信貸保險,鎖定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和由于遭受人身意外傷害而信用違約的風險,降低其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最大限度的減少農村資金互助社面臨的違約風險。
二、引入農村小額信貸保險的意義
國際上通常把對城鄉低收入家庭或個人提供保費低廉、繳費靈活的小額保險保障的商業保險服務稱為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在我國普遍稱為“小額保險”。農村小額信貸保險是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受到廣泛重視的創新型保險業務,其主要面向農村低收入群體,采取低費率、廣覆蓋、靈活多樣的組織與銷售形式,旨在減少風險,為低收入農民提供一定經濟保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該類保險已覆蓋不發達國家近8000萬農村人口。作為一種政策性金融扶貧手段,農村小額保險是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基本保障問題的有效方式,具有多險種、低價格、面向低收入群體等特點。為幫助廣大農民,特別是低收入農民獲得保險保障,避免因疾病、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致貧,中國保監會已于2008年6月下發相關通知,鼓勵各大保險企業開展農村小額保險新產品的研發工作。目前,小額信貸保險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實施了,產品品種主要有小額農業和財產保險、小額壽險、小額意外險、小額健康險等,其中小額農業和財產險險種產品已達160多個。對于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農民來講,引入農村小額保險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一)農村資金互助社可通過農村小額保險業務降低信貸風險。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和高風險性,以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農村資金互助社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面臨較高成本,缺乏足夠信貸保障手段,使資金互助社面臨的風險較高。引入保險手段,可有效強化貸款的擔保機制,減少其中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貸款損失,雖然正常情況下,農戶貸款違約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果遇上自然災害和借款人疾病、人身意外傷害等情況農業論文,資金互助社就可能面臨較高的信貸違約風險。資金互助社資金主要來源于社員,資金實力有限,因此轉移這種風險對資金互助社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二)農戶可在保險和信貸兩方面獲得收益。農村小額保險可以增強農戶的信用,通過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可助推農戶小額信貸,從而在農村建立以信貸保險為核心、包括一系列相關保障的保險服務體系,小額保險通過為農戶提供低成本、全方位的保險服務,能有效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因為違約風險降低,可減少對農戶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切實降低農戶貸款成本。
(三)有利于探索支農的新方式。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助推農戶小額信貸,使保險業參與支農體系,國家財政還可以通過補貼保費這種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方式對發展農業生產實行間接的資金補貼,這都有利于形成金融部門支持農業生產的新方式。
三、農村小額保險與資金互助社相結合的運行模式
當前在農村可將農村資金互助社與農村小額保險結合起來。在具體操作上,目前有的地方是由涉農金融機構提供農戶小額信貸的相關信息,并利用其網點進行保險營銷。資金互助社可借鑒這一做法,在農戶自愿原則基礎上,由保險公司收取一定保費后對農戶還款行為進行擔保,各級財政則對保費給予補貼。在發生自然災害或不可抗力造成農戶出現違約或貸款逾期時,由保險公司進行理賠,以涉農信貸機構作為第一受益人,使農戶小額信貸獲得充分保障手段,減輕涉農資金互助社面臨的經營風險。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助推農戶小額信貸必須有有效的實現途徑,這就需要保險公司和農戶的積極參與,此外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上予以協調配合。
(一)農村資金互助社應加快業務創新步伐,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在新模式下,農村資金互助社不僅是農戶小額信貸資金的發放者和管理者,還是保險公司與農戶的中間方。資金互助社可向保險公司提供有投保需求的農戶小額信貸信息,并根據不同的需求主體,將農戶貸款需求與投保需求結合起來,提供不同利率與保費標準的信貸產品予以定價銷售;同時,應根據風險定價原則,簡化投保后農戶小額信貸的程序,降低貸款利率,以節約管理成本免費論文。此外,還要充分利用自身網點和人緣等優勢,加大對業務人員的保險知識培訓力度,大力宣傳農村小額保險業務,培育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農民選擇和運用保險產品規避風險、獲得貸款的能力。
(二)保險公司應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業務。要加強對農戶小額信貸保險市場的研究,開發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夠滿足農民需求的保險產品,力爭以多樣化的保險品種贏得利潤空間和廣大農村市場。同時,要探索農村小額保險多元化的營銷渠道,深入農村,及時了解農民對保險產品的需求特性農業論文,向廣大農民宣傳并推銷農村小額保險,提高保險的滲透力和覆蓋率。同時,保險公司也要加強營銷體系的創新,加大對涉農保險的宣傳力度,培育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農民選擇和運用保險產品規避風險、獲得貸款的能力,力求使農村小額保險成為農民規避市場風險和人身風險的重要風險防范手段。
(三)增強農戶投保的積極性。將農村小額保險與農戶小額信貸相結合,對農戶而言,除支付貸款利息外還要額外增加一定數量的保費支出,部分農戶的投保積極性可能會受影響。具體辦法可通過資金互助社和保險公司的宣傳引導,輔之以實行優惠貸款利率和保費費率,同時提供其他小額財產保險服務,調動農戶投保的積極性。
(四)各級政府應積極加大支持力度。作為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倡導者,政府應積極為推行農村小額保險與農戶小額信貸相結合的模式創造有利條件。政府部門應按照政策性保險的相關規定,對農村小額保險的保費給予財政專項差額補貼,在稅收上給與優惠措施,減免部分營業稅和所得稅,提高保險公司介入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同時,加大對農村地區注入扶貧資金的力度,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努力改善農戶小額信貸的外部環境。此外,還要加強對涉農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的監管,嚴格規范農戶小額信貸營銷機構的行為,確保農村保險市場的有序發展,以達到增加對農戶保險服務和方便農戶貸款的政策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機制及其績效闡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4)
[2]溫鐵軍.把合作金融還給農民[J].江蘇農村經濟,2007(6)
[3]段飛.對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幾點思考[J].2010(11)
[4]王曙光.首家農民資金互助合社考試察[J].農村金融,2008(7)
[5]周慧.小額信貸保險初探[J].企業導報,2009(3).
[6]岳靜.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探討[J].北方經貿,2008(1).
中圖分類號:F618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logistics net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the postal logis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to evaluate efficiency by using the postal logistics network of 12 c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rea, the efficiency of use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decision basis for development for postal logistics.
Key words: postal logistics network;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EA; efficiency evaluation
0 引 言
我郵政業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群眾基礎,是社會經濟流通中的主動脈和主渠道。其在長期的傳統業務經營中,業務端點已延伸到鄉、鎮、農村,形成了點多、面廣、線長的網絡資源優勢。隨著郵政與郵電分營及政企分開,郵政經營出現虧損。在傳統郵務萎縮、而物流業呈現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發展郵政物流成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實現郵政產業調整的必然選擇。郵政物流的發展依賴于其核心的物流網絡資源。涉農物流主要是包括農資物流,農產品以及農村日用消費品配送物流,其主要特點是覆蓋的區域廣,季節性強,需求分散,同時運作和服務的難度較高[1-2]。對內蒙古而言,其地區資源豐富、地廣人稀,各區域發展不平衡,涉農物流的發展是推動內蒙地區農業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物流需求分散,規模小、總量大、基礎設施薄弱,這些地區特性適于郵政物流在開展涉農物流中發揮其資源優勢。但從郵政業務開展實際情況看卻不盡人意,業務量低、物流網絡資源出現閑置和浪費。因此,考察并優化郵政物流資源利用水平成為促進郵政及地區發展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對郵政物流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網絡選址和優化,蔡超彥(2010)認為郵政物流應該要根據權重法確定配送中心的位置,構建出輻射型的運輸網絡[3];吳新燕(2013)等從郵政運輸成本和用車需求,結合掃描算法,對南京周圍九城市的郵政物流配送網絡進行優化,達到提高運作效率及客戶滿意度的目的[4];王鑫磊(2012)等先構建了物流網絡的評價體系,得到每個城市的物流實力,再結合潛力模型和城市運輸點到物流中心的時間,構建出合適的物流網絡[5];王亞楠(2013)等通過建立郵政逆向物流逆向網絡配送數學模型,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物流網絡優化方法[6];冀佩瑋(2013)從不同角度對北京郵政布局進行分析,運用流程管理的思想設計出新的物流網絡路徑[7];傅斌勇(2013)認為在電子商務背景下郵政應該從管理系統的角度建立輻射型郵政物流網絡,改造現有物流網絡,發揮郵政自身優勢[8]。溫攀(2016)在整理郵政歷年的年度數據中發現網點分布存在東密西疏的問題,提出使用輻射式物流網絡對郵政網點進行整體規劃[9]。
在郵政物流網絡效率評價方面,李弘(2012)從資源配置和農資郵政運作的角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DFMC-DEA改進模型對農資郵政物流網絡資源進行效率評價,給出了提高郵政物流網資源效率的建議[10];裘偉(2014)從郵政物流信息化實施的角度結合平衡卡理論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模糊評價模型對郵政物流網絡進行評價,給出了提高郵政物流網資源效率的建議[11];孫飛(2011)從郵政物流網絡的流程管理效率和運行質量角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層次評價法對郵政網絡進行效率評價,從而提出提高郵政物流網絡運作效率的方法[12]。
綜上文獻可以看出,針對郵政物流網絡的研究,多集中在微觀層面,主要解決選址設計等網絡布局問題,而從郵政行業宏觀層面針對其效率低下這一主要問題進行的研究缺乏。內蒙古的地理特性使其在郵政開展涉農物流中具有代表性,因此,選取此區域物流網絡為系統,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給出明確的效率改進建議,以期為郵政物流發展提供借鑒。
1 指標體系的構建
物流是用來反映物品的流動,各個物流節點通過信息的相互傳遞組成物流網絡,物流網絡也是整個物流系統的外在表現形式。物流網絡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物流組織網絡、基礎設施網絡以及物流信息網絡[13]。根據物流網絡的具體內容以及數據口徑的統一性、可比性原則,同時考慮內蒙古地區郵政網絡的實際情況,本文選取的投入和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
投入指標:郵政物流從業人數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從事郵政物流行業的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可以反映出該地區郵政物流勞動經濟的發展狀況;郵政物流固定投資是指郵政企業在建造物流運輸基礎設施、購買相關設備等費用的總費用,反映郵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的指標;郵政網點個數是指在該地區擔任物流中轉角色,進行貨運分撥的端點;公路長度是反映郵政物流在該地區運輸、通信等基本能力的反映;郵政物流信息資金的投入是指在該地區郵政物流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的資金,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網絡的建設情況。
產出指標:郵政物流總業務量是郵政在該地區發展情況和某段時間內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反映。郵政物流利潤總額是郵政在該地區郵政企業物流業務的總利潤,是郵政物流的總成果反映。郵政物流貨運周轉量是郵政企業不同運輸工具其貨物運輸的總數量和運輸距離乘積之和。產出指標是物流網絡資源利用效果的體現。
2 研究方法說明
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相結合的方法對郵政物流網絡進行效率評價,這兩種方法相結合有其自身的優勢。DEA方法可以有多個投入和產出的指標,但是在使用DEA方法r需要注意決策單元和投入產出指標之間的個數關系,同時還要注意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如果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就會影響到DEA方法評價的結果,使得最終的效率評價失去參考價值[14-15]。因而,為了降低指標間的相關性,增強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使得文章最后的決策具有實踐指導性,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分析和處理,進而使用DEA方法對指標進行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是由美國數理學家赫特林提出的,該方法可以將原來的指標信息整合成新的變量,新變量還能很好地反映出原來變量具有的信息,將原本復雜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簡化,這樣變量的維度就降低了,很容易看出結果產生的原因,方便對變量的研究。假設有n個樣本,每個樣本都有k個變量,就能構造如下的矩陣:
進而通過線性組合將原來變量變成一組互不相關的變量,記為,則:
其中a由以下原則來確定:(1)Y與Y互不相關,且i≠j;i,j=1,2,…,m;(2)Y是x,x,…,x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的;i=1,2,…,m中的任何一個均是不相關的。
綜上所述,想要確定a的值就是要求出x,x,…,x的相關矩陣中對應的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
2.2 DEA模型。數據包絡分析法是一種運于評價多投入與多產出是否相對有效的方法,該方法早在1978年由美國運籌學家提出,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企業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進而DEA模型在決策分析中被大量使用。
目前學術界應用最為廣泛成熟的也是最基本的兩個DEA模型是C2R和BC2模型,其中C2R是滿足地區規模收益固定的相對管理效率評價方法,它僅可算出決策單元的總體效率;BC2模型是滿足地區規模收益可變的相對管理效率評價方法,不僅可以測算出決策單元的總體效率,還可計算出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本文將采用BC2方法進行評價分析。模型中假設有n個DMU,其中每個DMU都有m種類型的輸入以及s種類型的輸出,輸入與輸出也就代表每個決策單元的投入與產出,用X
(1)
在該模型中如果純技術效率和綜合效率均為1則表示該決策單元是DEA有效的。如果純技術效率綜合效率中只有一個是為1則該決策單元是DEA弱有效。如果兩者均不為1則該決策單元是非DEA有效。
2.3 數據說明。本文選取的12個盟市作為郵政物流網絡的研究對象。投入指標中的郵政物流固定投資、公路長度以及產出指標的郵政物流業務總量和貨物周轉量這些數據的獲取是來自于2014年《內蒙古統計年鑒》,其他數據是通過調研以及從企業中獲取得來。
3 實證分析
3.1 對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主成分析。首先利用spss軟件對表1中的郵政物流網絡的投入A
~A
和產出指標B
~B
進行主成成分分析。首先對投入指標進行因子分析中,得到的KMO值為0.752,巴特萊特球體檢驗(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卡方統計量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5個投入指標之間具有共同因素,適合主成分析,如表2所示。
再利用spss軟件對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主成成分分析。表3是投入指標的主成分析結構,從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軟件得出的兩個主成分F、F的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4.63%,滿足用這兩個主成分來代替原來的5個投入指標。表4是投入主成分對原有指標的負載矩陣。從表4中可以看出主成分F對投入指標中的郵政從業人員數量、郵政固定投資的影響已經很大,新生成的指標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在表4也可以看出主成分F對投入指標中的郵政網點個數、公路長度以及郵政信息資金投入的影響很大。同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對產出指標進行分析得到表5中的數據,表5中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73.497%,是完全可以代表原產出數據。相應的表6是新生成E的主成分對原有數據的負載率。
3.2 DEA效率評價。根據表3和表5可以看出原來構建的指標經過主成分分析法形成了新的數據指標,將F,F作為新的投入指標,E作為新的產出指標。但是在進行DEA評價時投入以及產出數據是不能為負數的,所以在進行效率評價需要對數據進行非負處理,最終得到的數據如表7所示。
根據投入與產出的數據,利用DEAP2.1軟件分別計算得到了內蒙古12個盟市的郵政物流網絡的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進而根據規模效益等于綜合效率比純技術效率這個關系得到各個盟市郵政物流網絡的規模效率,如表8所示。
3.3 效率評價結果分析。本文選用DEA模型對12個盟市的郵政物流網絡進行分析,以檢驗內蒙古郵政物流網絡資源的使用是否有效。
從綜合效率的角度來看,在研究對象的12個盟市中,只有呼和浩特和包頭這兩個地區達到了綜合效率有效,表8中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以及巴彥淖爾市這6個地區綜合效率值在0.5以上,而綜合效率值最低的是阿拉善盟為0.2393,同時效率值在0.5以下的還有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和烏海市。呼和浩特和包頭這2個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郵政物流網絡資源效率利用較高,需要繼續保持當前的發展狀態,為其他地區郵政物流的發展提供學習的榜樣。
根據表8,從純技術角度來看,在中的12個盟市,呼和浩特、包頭和烏蘭察布市這3個地區達到了綜合效率有效。從表8中也可以看出這12個盟市之間的郵政物流網絡資源純技術效率差別還是比較明顯,表8中通遼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以及巴彥淖爾市等6個地區是達到了純技術效率有效,而綜合效率值最低的是阿拉善盟為0.2414,同時效率值在0.5以下的還有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和烏海市。純技術效率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內蒙古地區的郵政物流網絡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阿拉善盟、烏海市、錫林郭勒以及呼倫貝爾市這4個地區郵政物流技術信息化水平較低,不少物流業務仍大多依靠人工操作,沒有應用現代的物流技術。同時,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郵政物流的規模較小,物流技術水平落后,本土高端人才流失嚴重,整體物流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大大制約了郵政物流效率的提升。所以首先應該著力于引進和發展物流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同時注重技術創新,以技術為驅動,用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要注重先進技術人才的引進。
從規模效率的角度來看,的12盟市之間差異不是很明顯,并且各地區的規模效率處于一個相對較好的狀態。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已經到達了規模有效。其他的盟市規模效率也都在0.9以上,但部分地區的規模效益值在0.6和0.8之間,如鄂爾多斯市等,這些地區應該注重物流網絡水平的發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公路、鐵路等);同時該地區的郵政公司應該注重人才錄用,對網點的布置一直堅持“點優面廣”的原則,提高網點覆蓋率;信息資金投入更偏重于網點信息化建設和先進技術、系統的引進,堅持技術創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投入的資金,注重信息化和基礎網絡規模建設,大大提高了每個郵政網點的物流網絡資源利用率。最后就是人力投入,這些地區受到地理環境和人員分布的影響,人力的投入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4 結 論
本文首先是運用PCA模型對構建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再利用PCA-DEA模型對12個盟市的郵政物流網絡進行效率評價得到各個盟市的評價結果。從最終結果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處于物流網絡資源有效的行列中,同時這兩個地區的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也都達到了有效。在內蒙古地區的12盟市中,不考慮已經達到DEA有效的地區,鄂爾多斯市以及烏蘭察布市應該注意提高規模效益,結合郵政物流自身在鄉鎮的優勢,合理布置每個地區的郵政網點,利用好每個網點的資源。而剩下的8個盟市則應該提高郵政物流網絡技術,以及每個郵政網點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資金投入應該放在技術引進和郵政信息系統的建設上來,同時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洪運華. 現代農資配送模式研究[J]. 價值工程,2008(10):78-80.
[2] 李奎剛. 豫北地區現代農資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6):10048-10050.
[3] 蔡超彥. 基于服務“三農”的郵政物流運營模式探討[J]. 物流科技,2010(10):72-73.
[4] 吳新燕,高洋. 郵政物流配送路徑優化實證研究――以南京周邊九城市郵政配送為例[J]. 物流技術,2013(23):258-260,265.
[5] 王鑫磊,王圣云. 中部地區“軸―輻”物流網絡構建――基于公路和鐵路運輸成本的分析視角[J]. 地理科學進展,2012(12):1583-1590.
[6] 王亞楠,司玲玲,杜海艷. 基于雙向反饋信息的逆向物流網絡優化方法[J]. 計算機仿真,2012(10):162-164,172.
[7] 冀佩瑋. 北京市郵政物流網絡布局優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8] 傅斌勇. 電子商務背景下的湖南郵政速遞物流發展研究[D]. 長沙:湖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9] 李弘. 農資郵政物流網絡的資源利用效率評價與配置優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0] 裘偉. 農村郵政物流信息化層次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2):93-94,104.
[11] 孫飛. 基于KPI的山東郵政物流網絡運行績效評價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2] 吳靖琳,羅瑋琛. 基于ANP-DEA方法的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網絡績效評價[J]. 信息通信,2014(7):86-87.
[13] Charnes A.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in DEA[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ports, 1984,2(1):139-156.
[14] Cooper W, Wei Q L, Yu G. Using Displaced cone Representation in DEA Models for Non-dominated Solutions in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J].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1997,10(1):41-49.
[15] 王舒鴻,汝慧萍,宋馬林. 基于DEA的物流行業能源效率評價[J]. 物流技術,2010,224(9):66-68.
[16] 張潛. 基于自身優勢的我國郵政物流的發展對策分析[J]. 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74-76.
[17] 潘冬,劉東皇,林新波. 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網絡資源動態整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模糊評價法[J]. 蘭州學刊,2015(3):147-153,67.
[18] 周曉輝. 中國郵政在構建農超對接物流體系中的新機遇[J]. 商業時代,2011(11):39-40.
[19] 劉飛馳,鄒小梅,陳澤民. 我國農資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 中國農資,2010(8):46-47.
[20] 徐杰,鞠頌東. 物流網絡的內涵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5(4):22-26.
[21] 李云芳,劉剛. 長江經濟帶區域物流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3):41-44.
[22] 楊斌,白雪微,白麗莎. 基于PCA和DEA的江蘇省物流業碳排放效率評價[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71-176.
1、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雛形產生于傳統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了適應當時城鄉割據體制下農業發展的需要,國家先后在農村基層建立了俗稱“七站八所”的專業服務機構,按照垂直分工的原則面向社隊集體組織提供相應農業職能服務,這種服務方式對推動當時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伴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社隊集體組織土崩瓦解,農民重歸農村經濟的微觀主體,成為接受服務的最終需求方。但為農服務領域的改革卻相對滯后,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1.1服務主體多元化造成農村基層服務資源分散和細碎化
現有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延續了傳統體制下的運行模式,體現在為農服務上的多部門、多主體運作特征。以農業生產服務為例,既有政府涉農行政部門,也有政府涉農事業單位,還有諸如供銷社、農民協會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各涉農部門運行基本是一種縱向垂直結構,部門的設置一般從中央延伸到鄉鎮一級,有的甚至延伸到村,各部門的服務職能各自沿著這種自上而下的相對封閉管道運行。雖然在中央層面,各部門的涉農服務體系也存在一定的分工,在政策上可以相互協調配合,但當傳導到農村基層時,這些涉農服務就會演化為各自基層組織的單個部門行為,導致農村基層服務資源過于分散化,細碎化。在面對農戶綜合性的服務需求時,往往是單兵游勇式供給,不僅不能充分滿足農戶需求,且服務效率也不高,當這些部門之間存在某些服務職能交叉時,會誘發重復服務、過度服務狀況,大大增加了服務成本。
1.2涉農服務部門的逐利動機導致服務類型發展的不平衡
按照性質劃分,農村社會化服務包括兩類:一類是具有某種市場化屬性的經營,如針對農戶個體的農業生產服務和消費服務等;另一類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農村公共服務,如農技推廣、農業水利、農村醫療衛生等。
但當前一些農村服務部門逐利動機不斷增加,競相選擇進人高利潤的經營領域,而對低利潤的或者公益服務領域則以“改革”名義選擇紛紛退出。這種扎堆于經營領域狀況,不僅會造成涉農服務部門服務動機扭曲,職能錯位,越權越位服務,加大了經營領域市場秩序的紊亂,引發惡性競爭,最終損害服務效率,而且直接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不足。
雖然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各級政府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專業服務部門在獲得政府專項財政經費支持下,開始面向農村增加公共服務,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考核體系,特別是作為服務的接受方—農民沒有最終發言權和監督權,導致很多服務效果也差強人意。
1.3涉農服務部門的縱向運作模式使得農村服務供給游離于農民真實需求之外
目前涉農服務部門實行的是一種帶有顯著“行政”色彩的科層式管理體制,各基層服務組織都有自己的上級部門,在資源供給上,依賴上級部門,績效考核的主體也是上級部門,導致農村服務供給模式事實上淪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縱向行政推動,而不是由最終服務接受方—農民的現實需求推動,其結果是服務的供給與需求脫節,特別是一些涉農利益方面的服務,在現階段分散農戶與部門組織間的博弈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強制推行的結果往往是導致農民權益受損,造成農民對服務的滿意度降低,甚至產生怨恨和抵觸情緒。
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的思路定位
客觀地講,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中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其內在根源是涉農服務部門的體制問題,因此基于長遠角度,應推動涉農服務系統進行徹底性體制改革,淡化行政管理職能,強化服務職能,但從短期來看,由于涉農部門面廣量大,且體系龐雜,施行根本性制度改革的難度和風險都很大。
可行的思路是,按照漸進式改革原則,走一種誘致性制度創新道路,先從改革農村基層服務組織人手,通過整合和重組農村基層服務資源,創新一種貼近農村實際,農民信任,服務有力的微觀組織形態和運行機制,作為新時期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效載體和服務主體,以替代原先“散沙式”低效率服務體系,履行為農綜合服務職能,克服種種垢病,提高服務效率。在搞活最基層服務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條件,積累經驗,再逐步向縱深層次推進,不斷深化改革,最終形成上下一體化的有效農村服務體系。近年來,江蘇農村地區涌現的以為農服務社為主要形態的新型農村基層服務組織創新就是很好的嘗試。
3、為農服務社承接農村基層綜合服務職能的優勢分析
為農服務社是江蘇省供銷社系統為適應新時期“三農”發展的服務需求,以基層供銷社組織及其服務網絡為依托,整合其他農村服務資源和力量,扎根農村基層,貼近農民實際需求,采用全新的機制,集多種服務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為農服務平臺和載體。
從2002年興辦第1家為農服務社開始,截至2008年底,全省供銷社為農服務社總數達8 036個,覆蓋全省45%以上的行政村;各級供銷合作社對為農服務社的投資總額達到8億元;2008年,全省為農服務社完成商品銷售總額39.29億元,其中生活資料15.11億元,農業生產資料24.18億元,購進農產品61.21億元,收購廢舊物資5.4億元。
為農服務社在發展中也形成了多模式、多形態格局。投資形式上,有以供銷社作為投資人的自辦模式,有供銷社職工回村領辦模式,也有供銷社與村委會、其他組織和個人共同投資的聯辦等多種模式;而按照服務的范圍與類型,為農服務社可分為基本社、綜合社和社區服務中心三類,每類社的服務權限和功能范圍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基本社服務范圍僅限于農業生產基本環節的服務,如農資供應和莊稼醫院等,而從綜合社到社區服務中心,服務范圍和功能逐步擴大,不僅覆蓋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程服務,還延伸到農民生活服務、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等。
為農服務社作為一種新時期農村基層服務組織創新形態,在履行為農綜合服務職能上具有顯著優勢。
3.1為農服務社初步整合了基層涉農服務資源
為農服務社的組建,初步整合了原先散布于各部門的服務資源,使得絕大多數的涉農服務,無論是經營性還是公益性,都可以匯集到這個公共平臺,各垂直服務部門可以借助這一公共載體,集中提供相應服務。據筆者對鎮江市丹徒區上黨鎮東貪村的實地調研,該村為農服務中心是利用供銷社現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發展形成的,目前在服務范圍上不僅覆蓋了供銷社的現有業務,如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農產品和廢舊物資收購等,還與有關職能部門合作,在為農服務中心設立了若干專業為農服務窗口,比如與村委會、公安部門聯合設立村警務室,與文化部門合作設立村圖書室,與勞動、教育部門合作設立村農民夜校與就業培訓、職業中介等等,為村民提供多種類型綜合服務。
為農服務社作為一種綜合服務載體,逐漸消除了以往各服務部門“分散出擊”、“九龍治水”格局,減少重復服務、多頭服務,實現彼此間服務協作,促進綜合服務效率的提高;對于農民而言,有了緊靠家門口的為農服務社,真正可以實現足不出村、組,就能獲得從農業生產、生活到社區活動等全方位服務,不僅及時便利,且服務成本也顯著降低,減輕了負擔。
3.2為農服務社在農村商品流通服務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為農服務社是依托供銷社組織發展起來的,相比其他終端服務組織,在實施為農服務上更具有相對比較優勢。一是可以分享供銷系統龐大的終端服務網絡資源。目前在涉農服務部門中,要數供銷社系統扎根農村基層最深,終端網點最多,與農民的親和力較高。為農服務社依托供銷社網絡資源平臺,把為農服務網絡深人到村組、農戶及田頭;通過嫁接供銷社傳統優勢服務項目與業務領域,如農資供應等,實施專業化服務,提升服務質量水平。二是可借助供銷系統新型流通業態,增強服務競爭力。近年來,供銷社系統深化內部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的經營發展模式,確定把標準化、規范化、網絡化和連鎖配送作為今后發展的方向,大力發展“新網工程”,為農服務社能夠分享供銷連鎖配送體系的規模網絡優勢、產品質量安全優勢和規范化服務優勢,增強了在農村商品流通服務領域的經營優勢與競爭能力。
3.3為農服務社職能向公共服務領域的延伸也能提高農村公共產品產出和服務效率
提供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產品是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應是鄉村政府,但目前鄉村政府組織在提供農村公共產品服務方面存在著供給力量不足,供給效率低下,群眾滿意度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某種認識誤區,即把政府應承擔的公共產品供給職責混淆為政府直接負責公共產品的生產。鄉村政府部門屬于一級政治組織,缺乏專業化管理經驗,由其直接主導生產供給,有悖專業化分工原則,導致農村公共產品生產效率不高。而為農服務社是一種專業服務組織,具有一定的專業化管理經驗和能力,將某些特定公共服務職能(比如農村環境保潔、慈善事業等)交給為農服務社等第三方服務組織承擔,由他們對社區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而鄉村政府退到幕后,通過把公共服務經費投人為農服務社,以“購買服務”方式承擔供給主體責任,同時承擔起公共監督責任,不僅能減輕農村基層政府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更好地滿足社區農民對公共產品服務需求。
4、強化為農服務社進一步服務于三農的對策
為農服務社是新時期供銷系統轉變自身職能,探索為農服務新途徑的積極創舉,其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同時對當前的三農服務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作為一個新事物,為農服務社本身還需要不斷摸索和完善,特別在當前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改革發展的戰略背景下,為農服務社也巫待創新發展機制。
4.1要逐步以合作社組織形態改造為農服務社
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其意義在于實現社會弱勢群體能夠以自助的辦法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合作社能提高市場化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發展能力。日本農協與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會發展經驗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因此,為農服務社作為供銷組織系統的一種新形態,也應始終堅持合作原則。
要強化農民作為為農服務社的主體地位,通過開放辦社,吸收農民人社,逐步將為農服務社改造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目標。但在改造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自愿人社為原則,不能搞強制性或行政推動。
4.2漸進式實施為農服務社的產權制度改革
當前,為農服務社由于投資主體多元,組建形式多樣,因而運營模式也多種多樣,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經營、個人租賃、承包經營等等,總體缺乏一種行之有效的、統一運營管理機制,且現有的運營模式過多偏重市場化和盈利目標,這與其為農服務目標定位存在一定的潛在沖突風險。
鑒于目前為農服務社的合作化程度還很低,農民入社率不高,且服務社自身規模實力和服務能力也較有限,暫可保留現有存量資本結構和產權關系不變。對于外部市場主體參與投資形成的資本部分,產權可界定為市場化性質,權益分配也應按照市場機制操作,當這部分資本投資契約到期后,可視其情況,分別采取不再續約、資產置換、回購股權等不同形式將其投資逐步收歸社有,按照合作機制運行;另外,對于由供銷合作社或者村鎮組織運用集體資產注人形成的資本部分,應明確其合作性質,其投資權益分配應參照合作社運行機制,屬于全體社員所有,但現階段可暫由供銷社等集體組織代行管理權,待為農服務社的內部組織與管理機制日趨完善后,再轉人社內管理;而對于為農服務社合作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增量資本,應明確其合作性質,歸屬全體合作社成員所有,其來源可包括農民入社股金、服務社公積金以及政府對合作社的專項扶持資金等。
4.3探索為農服務社的發展業態
在商品經營服務方面,應逐步朝農村消費合作社方向發展。消費合作社是一種以入股社員為主體,為滿足社員自身消費需求,而實行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合作經濟組織形態。消費合作社由于其面向社員的非盈利性動機以及接受全體社員的監督機制,因此能充分保障全體社員享受到安全、價廉、物美的商品供應服務。
針對現有的經營服務領域,為農服務社可以分別組建農資產品購買合作社和消費品合作社,也可將兩者結合起來,組建一個綜合消費合作社;也可基于供銷系統的城鄉雙向購銷網絡組建城鄉互助消費合作社,即在原先農村消費合作社的基礎上,利用進城農副產品銷售網絡,吸納城市居民人股組建城市消費合作社;對于其他服務領域,具備成立條件的,也應將其納人各種專業消費合作社。在經營上,各消費合作社仍然可以納人供銷系統的統一連鎖配送網絡中。
在公共服務方面,應充分尊重和體現農民的服務意愿和服務需求,利用合作社機制,保障農民的決策主導權;從制度層面明確為農服務社作為農民的自治服務組織在為農服務中的主體地位,有關部門通過與為農服務社的合作提供協助和業務指導工作,而不能橫加干涉或越權服務,并逐步從直接為農服務領域“退出”。
二、完善工作機制,履行內審職責。內部審計是單位和部門自我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審計法》和《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各鎮、部門和單位必須把內部審計納入到制度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服務作用。一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合理配備內部審計人員,積極履行內部審計職責;二是要建立內部審計工作的長效機制,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內部審計工作制度和工作計劃,促進內審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繼續深入開展審計工作。各內審機構要以財政性資金和鎮、村集體資金的收入支出為主線,加強干部監督機制,積極開展以真實性、合法性為基礎的審計工作。
1、要將財政撥入資金和部門撥出資金列入必審范圍,加強上下核對及追蹤監督,防止貪污挪用、損失浪費等問題的發生。
2、對履行財政性資金征收職能的下屬單位,各部門要加強對其政策標準執行情況的跟蹤監督,確保財政性資金的足額、及時征繳。
4、各鎮要將對村級經濟組織的審計工作納入正常化,同時要加強對鎮屬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今年每鎮至少完成兩個村和一個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或經濟責任)審計。
5、認真開展經濟責任審計。進一步貫徹《關于*市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規定》、《*村(居)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的暫行規定》,堅持經濟責任審計“統一領導,分級實施,各負其職,全面覆蓋”的原則,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開展本鎮、本部門所屬單位領導干部和村級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為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努力。在堅持離任經濟責任必審的同時,要積極開展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年度審計面把握在20%左右。
6、加強對涉農專項資金審計監督。內審機構要提升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的理念,搞好涉農審計工作,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的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審計監督在促進和諧*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將突出對農民關注、反映比較大的重點問題的審計。選擇若干個資金量大、政府關注和群眾關心的項目列入項目計劃。通過審計,檢查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重點關注資金投入是否落實、撥付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規范。
7、繼續強化基本建設項目審計。各內審機構要繼續做好所屬部門、單位工程投資項目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督和工程預決算審計。各鎮要注重開展對鎮財政和村集體投入或以一事一議籌資形式投入的社會公用設施、小型水利和橋梁等工程的決算審計。
四、改善內審人員知識結構,提高內審人員業務水平。一是完成第二輪“內審資格證書”人員年度后續教育和注冊工作。今年,在南通市內審協會統一管理下,采取統一培訓、材、統一注冊方式,對內審人員年度后續教育和注冊工作。二是組織內審人員業務培訓和對外交流。積極組織內審人員參加中內協和省、市內協舉辦的各類內審知識培訓班,重點組織需要取得“內審資格證書”的內審人員參加省協會舉辦的《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考試》培訓。
五、組織內部審計理論研討與經驗交流,促進共同提高。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迅速推進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步走向農業信息化舞臺,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應用主體發育不成熟,亟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農業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重要體現和重要內容,明確農業信息化的新任務,對于推進現代農業,促進四化同步意義重大。
一、新形勢下農業信息化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創建智慧農業生產體系
1. 加快推進種植業信息化
推廣基于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設施農業環境智能監測控制系統,提高設施園藝環境控制的數字化、精準化和自動化水平。開展農情監測、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實現種植業生產全程信息化監管與應用,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發展精準農業。
2. 加快推進養殖業信息化
在國家畜禽水產示范場,開展基于個體生長特征監測的飼料自動配置、精準飼喂,基于個體生理信息實時監測的疾病診斷和面向群體養殖的疫情預測預報,推進畜禽養殖信息化。以推動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建設為重點,加快環境實時監控、飼料精準投放、智能循環水處理等專業信息化設備的推廣與普及,構建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產養殖業。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網絡化
1.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和相關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規范體系,培育一批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線交易,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農村物流、金融、倉儲體系、商務流通體系和市場體系。
2. 提升農業企業經營信息化水平
鼓勵農業企業加強農產品原料采購、經營管理,質量控制、營銷配送等環節信息化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生產的高效化和集約化。鼓勵農產品流通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蓋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市場信息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3. 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員管理、財務管理、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及成員培訓管理,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能力和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服務平臺,圍繞農資購買、產品銷售、農機作業、加工儲運等重要環節,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品牌宣傳、標準生產、統一包裝和網上購銷,實現生產在社、營銷在網、業務交流、資源共享。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政務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部門行政效能
1. 推進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建設國家農業云計算中心,構建基于空間地理信息的國家耕地、草原和可養水面數量、質量、權屬等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體系;強化農業行業發展和監管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及開發利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區域性、專業性涉農信息資源建設,不斷健全涉農信息資源建設體系,豐富信息資源內容。
2. 加強農業行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推動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機、農墾、鄉企、農產品及投入品質量監管等各行業領域生產調度、行政執法及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全面提升各級農業部門行業監管能力。推進國家農情(包括農、牧、漁、墾、機)管理信息化建設,對農業各行業進行動態監測、趨勢預測,提高農業主管部門在生產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指揮調度、上下協同、信息反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農村集體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監測分析和預警服務平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
3.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開發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預警信息系統,實行分區監控、上下聯動。加快推進農機安全監理信息化建設。
4. 完善農業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
建立并加強農業病蟲害、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災害等應急指揮系統,建設上下協同、運轉高效、調度靈敏的國家農業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推進視頻會議系統延伸至縣級農業部門,加快應急指揮信息化步驟。
(四)切實完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1. 打造全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
進一步完善全國語音平臺體系、信息資源體系和門戶網站體系;探索將農技推廣、獸醫、農產品質監、農業綜合執法、農村三資管理、村務公開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管理系統植入12316服務體系;推廣12316虛擬信息服務系統進駐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效滿足其對外加強信息交流、對內強化成員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務站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
依托村委會、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資經銷店、電信服務代辦點等現有場所和設施,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可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認定或新建村級信息服務站。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員貼近農村、了解農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務長效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索市場主體投資農業信息服務。鼓勵村委會與各類企業合作或合資籌建村級信息服務站,采用市場化方式運營,實現社會共建和市場運行。
(五)全面夯實農業信息化基礎,助力農業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1. 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光纖進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高寬帶普及率和接入帶寬。在國家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信息化設施建設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補貼與優惠政策,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 加大涉農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農信息資源標準,開展涉農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健全涉農信息資源數據庫體系。面向“三農”需求,開發實用的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切實解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最初一公里”問題。探索并完善涉農信息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區域涉農信息系統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3. 加強工作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強化工作力量。加強各級農業部門信息中心條件建設,更好地為農業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進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強化對農業行政管理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村信息員及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應用主體的信息素養。
4. 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則,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加快農業適用信息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及示范推廣,加強創新隊伍培養。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及科研院所加快研發功能簡單、操作容易、價格低廉、穩定性高、維護方便的信息技術產品設備和產品。鼓勵成立農業信息化等領域的產業聯盟,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農業信息化產業創新和成果轉化。
二、新形勢下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對策與建議
(一)堅持需求導向,摸清農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勢下的農民特點,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順應民心,充分滿足農民的各種信息需求,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時,要注重調研,切實以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優先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尤其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突出應用,務求實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專項工程
研究建立農業信息化支持政策體系,引導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運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按照“基礎性信息服務由政府投入,專業性信息服務引導社會投入”的原則,多渠道爭取和籌集建設資金。設立財政專項經費,用于開展信息系統運維、標準體系建設、典型示范、安全防護及信息資源建設等工作。
(三)積極探索信息補貼政策,促進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6-17 -02
一、研究背景
“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當心花錢淘假貨,正品省錢來蘇寧”……這些有關電商的口號式廣告語開始出現在各個省份鄉村的墻面上。農村電子商務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顯示,截止2014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8.2%,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年底增加169萬人。與此同時,在各類上網終端中,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促使京東、蘇寧和阿里巴巴電商巨頭實施農村電商渠道下沉的戰略,搶占三、四級以下的農村市場,蘇寧更是把農村電商的發展作為核心戰略。
二、方法和數據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過對京東、蘇寧和阿里農村電商模式多個案例的研究,集成農村電商戰略、渠道下沉的商業模式和服務站的對比等嵌入式分析單位。案例分析是一種運用歷史數據、檔案材料、訪談記錄和觀察的方法收集數據,運用可靠技術對一個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具有普遍性研究結論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數據來自管理咨詢的行業報告分析、訪談錄音資料的整理和媒體新聞資料。文獻資料包括政府政策文件報告,電商專項研究報告,學術期刊論文和專著等。
三、農村電商的渠道下沉的商業模式
(一)京東:縣級服務中心和“京東幫”服務店模式
“京東幫”服務店采取第三方合作開店模式,對合作商的基本要求是具備大家電宅配、安裝維修能力和相關資質。“京東幫”服務店店內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塊區域是虛擬產品展示區,一般用來展示商品廣告,懸掛幾面商家宣傳海報;,第二塊區域是服務受理區,是店內的服務臺和京東的形象墻;第三塊區域是網購的下單區,顧客在選定自己的商品后可以通過自己手機客戶端下單,或者不懂網上購物的可以借助店內的導購員進行代下單或者進行指導下單。除了具有營銷的功能以外,“京東幫”服務店可以作為一個配送站承接大家電商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業務。而縣級服務中心主要是京東小電配送站的一個升級,屬于京東自營。除具有“京東幫”服務點的代客下單、商品展示功能外,還設立農村項目組,農村項目組設立兩個鄉村主管的職位:一個負責物流配送;一個負責鄉村推廣員,招募鄉村推廣員,管理培訓鄉村推廣員。通過發傳單和“刷墻”的形式進行信息的推廣通過口碑傳播和品牌宣傳,激發鄉村市場消費者的購買力;通過縣級服務中心和“京東幫”服務店協同合作,解決農村居民購買家電的價格高、不送貨、安裝難、品類少和退換難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農村地區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并且將工業品和農資產品賣到農村地區,讓農村人享受城里人同樣的消費服務。
(二)蘇寧:蘇寧易購服務站模式
蘇寧易購服務站是由蘇寧在三、四級市場的代售點、售后服務網點升級而來,主要是蘇寧自營為主,加盟為輔的模式。這種模式通過自營的蘇寧易購服務站對分散的加盟蘇寧易購服務站進行有效的管理整合,使得蘇寧農村電商體系可以在一個區域內形成扁平化的有效管理網絡。首先蘇寧易購服務站是蘇寧在鄉鎮農村地區的一個品牌形象店,承擔了對加盟的管理職責。其次在物流方面,擔任了商品中轉倉的職能,農村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東西可以在服務站網點進行自提,或者送貨到家。與京東縣級服務中心和“京東幫”服務店模式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蘇寧易購服務站除了具有金融理財、招商、商品展示、代客下單、承擔物流配送和商品自提的功能之外,還為農村地區的居民提供一些便民服務,其中包括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貼膜、免費充電、免費雨傘租借、免費熱飯、免費網購培訓等。建立蘇寧易購站的目的在于打造兩個維度:一個是如何通過蘇寧易購服務站讓農村社區的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商品、服務和價格;另外一個是從下往上,如何將農村特色產品推銷出去,幫助農村地區的居民解決物流、包裝和金融問題。比如蘇寧和江蘇一家經營龍蝦的企業達成合作事宜,并協助對方入駐蘇寧易購線上開放平臺,并在線上推出8.18促銷活動,取得不錯的效果。蘇寧展開與政府合作的形式,針對扶貧地區,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機構全面摸索扶貧電商,采用農產品公益眾籌的模式,打通農村市場銷售與農產品進城的通道。
(三)阿里巴巴:淘寶村和農村淘寶服務站模式
阿里巴巴集團在2014年宣布,在未來5年內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啟動“千村萬縣”計劃,目標是在全國各地建立1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村級淘寶服務站一般位于村中心,接入自有的專用網絡和電腦設備后,通過大屏電子屏幕顯示商品的基本信息,比如說價格、優惠活動、買家評價等。目前村級服務站提供網上代買、網上代賣,網上繳費、創業培育、本地生活五大服務項目,對于那些不了解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農村居民,在服務站的人員幫助下完成農資農具的購買,提供一站式服務。農村淘寶可以概括為“五個一”:一個村莊中心點、一條專用網線、一臺電腦、一個超大電子屏幕、一幫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農村淘寶通過建立縣村兩級服務網絡,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打破“最后一公里”信息流的瓶頸,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先期資金均由淘寶投入,技術人員也由淘寶指派,接下來他們會對每個村確定的網店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通過這種方式帶動更多人參與。淘寶村方面,淘寶村主要是大量網商聚集在某個村落,以淘寶為主要交易平臺,以淘寶電商生態系統為依托,形成規模和協同效應的網絡商業群聚現象。阿里研究院認為:一個鎮、鄉或街道出現的淘寶村大于或等于3個,即為淘寶鎮。淘寶村的出現,使得一些在外地打工的農村居民開始返鄉創業和就業,通過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農村地區傳統的小農經濟格局;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淘寶村的協同效應,直接對接全國市場,因地制宜發展本地區的商業、制造業和服務業。
四、農村電商渠道下沉模式對農村信息化的促進作用
(一)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方面
首先,在阿里巴巴的“千村萬縣”的計劃中,阿里巴巴會根據農村淘寶和淘寶村發展的需要,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縣域運營體系,創新農村金融、農村代購服務、農資電商;阿里巴巴將在建設基礎設施方面與政府達成合作,同時提供技術、理念和商業生態資源的全面支持。其次,由于淘寶村的發展逐漸形成集聚效應形成產業集群,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一些小商品的上線帶動了其他服務行業的發展,例如產品攝影、圖片設計和快遞物流行業等其他配套服務機構;同時一些淘寶賣家為了能夠順利在網上開店出售商品,紛紛開設百兆寬帶甚至接入光纖,有些村落甚至實現全村WIFI全覆蓋,一些買家為了更好地享受購物體驗,紛紛開通寬帶服務,利用手機或者電腦購物的農村居民比例逐漸上升。中國IT研究中心的《2014年Q1中國移動網購市場調研報告》表明,2013 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 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對網購商品模式的接受率達到了84.41%。農村淘寶和淘寶村的模式使得廣大的農村地區的居民越來越愿意在網上進行購買商品從而改變傳統的去實體店進行購買的消費觀念。
(二)物流方面
對于“京東幫”服務店和蘇寧易購服務站,京東和蘇寧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先進、穩定、高效的配送、安裝管理系統保證服務店信息管理規范化,將自己的物流體系覆蓋農村地區,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三家電商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全國農村都覆蓋物流網絡的中國郵政進行合作,京東把合作重點放在聯手打造三四級城市及鄉村市場的電商平臺,通過中國郵政的快遞員將智能終端,為農村客戶網上下單,并為他們投遞配送。蘇寧方面,由于中國郵政網點渠道多、服務種類全,長期扎根城市社區及廣袤的農村區域,蘇寧首先在物流寄遞平臺與中國郵政實現對接,攜手打通農村地區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使城鄉地區投遞網絡的范圍及速度得到質的提升。阿里方面則是更多的強調與中國郵政地資源互補,互通有無,互為補充。例如在倉儲搭建方面菜鳥網絡有著獨特優勢,但是在某些地區中國郵政的資源可以共享。阿里與中國郵政合作的目的是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區網購都實現24小時送貨必達。
(三)在涉農網站建設方面
蘇寧開通金融眾籌頻道,通過扶持農村建立高效農業基地、定點采供基地帶動農產品在蘇寧易購上銷售,幫助當地中小企業建立起良好的經營和管理規范。京東在2015年8月11日,京東農資頻道正式上線為廣大農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農具等農資產品的電商服務。農村居民可通過京東商城網站或手機客戶端登錄京東農資頻道,從國內外農資品牌中挑選正品農資產品,同時享受京東物流的送貨上門服務,以及分期付款、京東白條和保險等金融服務,為農村居民購買農資產品提供便利。在2015年的7月份,淘寶網農資頻道正式上線。通過該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平臺,農民可“一站式”購買種苗、化肥、農用器械,以及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在后期階段,淘寶還根據區域種植情況以及消費者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讓農戶種養殖更加貼近市場,為發展新型農業探索出一條新路。
(四)電商人才培養方面
蘇寧發動原有的工作人員或終端服務人員返鄉創業,同時計劃自主培養大學生團隊,將大學生放到農村電商市場去鍛煉,打造成為互聯網零售時代下蘇寧人的孵化器,成為電商人才。淘寶村和農村淘寶的出現則吸引大量的外地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加盟農村淘寶服務站或者自己在網上開淘寶店,對于這些阿里巴巴會對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和電商方面的知識培訓。作為鄉村推廣員,成為了“京東幫”進行品牌宣傳的媒介之一,同時鄉村推廣員要接受縣級服務中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學習電商知識和溝通技能。京東、蘇寧和阿里的農村電商戰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夏俊.農村公共信息服務管制:挑戰與展望[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81-83.
[2]楊麗.探究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4,(02)(下半月).
[3]陳越.搶占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市場“藍海”[J].浙江經濟,2014,(20期):40-41.
[4]羅文麗.打通電商下鄉通[J].封面故事,2015,(07):37-39.
[5]梁玉慶.渠道下沉的優劣勢分析[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6):77-78.
[6]張衛.京東下鄉進村加速渠道下沉[J].中國食品,2015,(01) .
[7]顧云峰.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3,(18):331-333.
[8]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R].
[9]陳玉良,陳愛峰.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研究方向[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