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職業道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熱愛學生,要有慈母的情懷
愛學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羅素曾經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發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傾注在學生身上,必須具有慈母般的愛心。愛心應該表現在對學生的學習、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愛護和關心上。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也是衡量一個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志。但是,教師在教學及管理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成績好、聽話的學生比較偏愛,甚至對他們的錯誤很少批評。而對“后進生”批評多、表揚少、甚至做出有辱學生尊嚴的事。正確的做法是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全面負責,把等同的愛奉獻給每個學生,常言說:要想受人的尊重,必先尊重別人,這條原則更適應于師生關系。
三、嚴格要求,具有具體的責任感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期望的人才,一個對學生放任自流,只會培養庸才的教師,當然談不上是一個好教師因此,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傾注滿腔熱情,更重要的是把這種熱情轉化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高度尊重上,這才是愛的高度體現。
嚴格要求不等于懲罰。教師對學生要嚴柔相濟、嚴中有度、嚴而有方,使學生對自己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遠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切勿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學習上、思想上以及行為和生活上對學生嚴格要求,才能使學生各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長,最終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這是每一位教師最起碼的職責。
四、以身作則,具有優良的師表風范
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端行正,是教師職業道德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們知道,學生學習,除了向書本、其他媒體學習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向教師學習。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教師的話就是真理,教師的行為舉止就是道德標準,教師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每位人民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這是社會主義教師職業道德的又一重要要求。
五、克己忍讓,具有高尚的傳統美德
教師是一個清貧的職業,這決定了教師不可能在經濟上很富有,所以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不能奢望權貴,不能計較個人的得失,否則就會動搖信念,影響自己的工作。克制自己,不為金錢所動,不謀名位私利,甘于清貧,甘于奉獻是人民數師必需的品質。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與人的關系是最復雜的一種關系,師生關系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如學生調皮搗蛋,作業敷衍了事,更有一些程度差的、不懂事的學生故意與教師作對,甚至辱罵教師。凡此種種,都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以理智戰勝感情,克制自己的情緒沖動,不急不躁,平心靜氣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和自制力。
六、知識淵博,具有優雅的學者風度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而且要懂得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而且還要向學生傳授廣泛的社會生活知識。作為教師要想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首先自身要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的教育。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淵博的知識是必備的條件之一。
七、謙遜謹慎,具有教學相長的智者態度
現代化的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最大區別就是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而不是過去的那種師道尊嚴。同時,空洞的說教,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育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現代教學理念提倡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請教,你便不知道他們的環境,不知道他們的能力,不知道他們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教師要教好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的過程就是向學生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虛懷若谷。因為,現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僅限于學校教育,學生掌握的知識,了解的信息,很可能教師還沒有掌握,也沒有了解,所以教師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更應該要向學生學習。
一、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1993年l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這一概念的界定是:“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樣的身份決定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的高要求。特別是面對青少年學生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在品格上還不成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他們的文明習慣的養成,都會受到教師人格力量的感染和言行舉止的重要影響。一位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將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師以德為先,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基于新形勢下教師職業發展的特點和原規范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于2008年重新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引起教育界及其他社會各界對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和外延的爭論,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新《規范》實施后教師職業道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為更好地促進《規范》的落實,以及提高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事實依據。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主要結合新頒布的《規范》中涉及的教師應處理好的四種關系(即教師與教育事業、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過程中,教師的師德觀念和基本素養的建設狀況作為維度編制問卷,問卷中試題的類型分為三種,有單選題、多選題和排序題。調查對象為來自遼寧省內的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鐵嶺、朝陽、葫蘆島共十三個市的中小學教師,主要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其中,城市學校占71.19%,農村學校占28.9%;高中教師占25.8%,初中教師占24.9%,小學教師占37.8%,其他(職高教師、副校長、德育主任、教務主任、科研主任)占11.5%;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占48.3%,6~15年的占42.6%,5年以下的占9.1%。同時,輔之以訪談法,就有關新《規范》的要求,對26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
二、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目前師德建設中,我們確實能夠發現一些教師表現出的職業熱情和努力工作的勁頭,學生及學生的家長還是認同主要依靠教師的辛勤工作,學生完成了學習的任務,獲得了各個方面的成長;學校領導認同主要依靠教師完成了學校的教育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合格人才等遵循《規范》要求帶來的良好的認可度。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在教師在履行《規范》要求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規范》中所提出的各層次的要求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之間存在著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對師德的價值有清醒的認識,但在工作中卻難以踐履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非常重視師德建設。但是,實際工作中,卻出現了很多教師不能認真履行《規范》要求的現實。
首先,教師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與作用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有95.9%的教師了解應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有75.8%的教師認為,做好教育工作,重要的是“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95%教師認為在從教之前經過系統的教師職業道德的培訓,對其以后勝任很重要;93%的教師認為在任教期間,有關部門或學校專門組織有關職業道德方面的學習或培訓很重要;有96.2%教師認為師范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對其今后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理解、掌握和遵循非常重要;有86.6%的教師認為教師應當成為社會群體中的道德榜樣;95.3%的教師認為教師群體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教師工作的職業聲望非常重要;有99.6%的教師認為教師良好的職業行為表現,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教師的職業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影響,按影響的大小進行排序:89.4%教師認為選擇道德成長、57.5%教師選擇審美情趣;26.3%選擇學習成績;您認為教師職業目前在社會上的地位:45.8%的教師認為目前還一般,但提高的趨勢明顯、只有14.1%的教師認為較低。以上結果反映出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對職業道德的價值和其在教師職業活動中的作用的認識是正確的,能夠把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作為樹立教師形象和立身處世的首要因素。
其次,學校或者師資培養與培訓部門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有61.6%的教師選擇在當教師之前(包括在師范院校學習期間)經過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系統培訓;有95.7%的教師選擇任教師期間,教育行政部門或所在學校專門組織過有關職業道德方面的學習或培訓;有67.6%的教師選擇學校或有關部門組織過學習和討論新修訂的《規范》。上述結果反映出各相關部門通過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重視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有助于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水平。
第三,目前教師職業道德現狀不盡人意。調查結果顯示,有28.9%的教師對當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狀況不滿意,滿意的只有6.7%,基本滿意的64.4%。可見,對于多數教師來說,對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缺乏自信。
調查結果顯示,有41.5%的教師認為我國《規范》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執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應的表彰和懲罰措施與之配套,30.7%的教師認為職業道德規范本身不健全,缺乏真正的指導作用,14.7%的教師認為向教師宣傳的不夠,13.2%的教師認為教師的道德修養水平不高。以上結果反映出廣大教師對《規范》本身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認識不清,缺乏踐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調查結果顯示,在“您是否曾經存在這種意識,在工作中應按照《規范》要求自己,而在家庭或生活的其他領域中,應當遵循另外一套道德規范或行為準則?”問題中,有20.3%的教師選擇存在這種意識、31.6%的有一些這樣的意識傾向;有60.9%的教師認為現行的《規范》對大多數教師的教育行為起到較好的規范和約束作用、25.9%的教師選擇對一半左右的教師起到規范和約束作用;有82.7%的教師認為實際遵循的真正約束自己工作行為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來源于個人的道德修養、只有34.8%的認為來源于工作中學校或有關部門的要求和培訓。以上結果反映出不少教師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道德自律,而忽視道德的他律,將道德和職業道德割裂開來,忽視了道德規范的制約和導向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76.8%的教師因領導處理問題不公平,偏袒于某些人、69.3%的因領導工作作風不民主,遇事不能與教師溝通和商量等問題而與領導發生矛盾;76.6%的教師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56.7%的教師接受學生或學生家長的禮品;76.0%的教師認為教師間因晉升職稱、工資以及分配獎金和住房等原因發生矛盾;48.4%的教師認為工作中,之所以不能處理好各種關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被大家認同的處理這些關系的行為準則;32.8%的教師認為2008年修訂的《規范》太理想化,很難完全照著做;92%的教師認為與學生家長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偏袒自己的孩子,帶著某些偏見向教師提出批評意見。以上結果反映出很多教師在工作中還不能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教育事業整體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與學生、學校領導、同事、家長之間還存在著很多矛盾。
從上述調查反映的問題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與踐履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任重而道遠。
2.教師有尊重學生的意識,但缺乏尊重學生的行為
調查結果顯示,在組織教學和管理班級時,您是否看重教師的權威:68.9%的教師認為注意樹立教師的權威形象,偶爾也能聽聽學生的意見,19.2%的教師不太看重教師的權威;有人講“學生學與不學是他們自己的事,教師沒有必要為此承擔責任”,這種觀點78%的教師不贊同。64%的教師認為“對諷刺、挖苦學生的行為”是不尊重學生的人格,應堅決避免,34.8%的教師認為生氣時難免出現,可以原諒,只有1.3的教師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教育手段;78.4%的教師認為當學生在公開場合對您的觀點或要求提出質疑時,愿意與學生共同討論;61.8%的教師完全由學生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班級干部;在按照教師認定的惡劣程度選出4項最惡劣的教師行為問題中,有72.7%的教師選擇對工作不負責任、66.7%的教師選擇經常諷刺、挖苦、歧視學生、58.7%的教師選擇打罵或變相體罰學生、53.9%的教師選擇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上結果反映出絕大多數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到應尊重并公平地對待教育對象。
但是,調查結果還顯示,在按照教師行為發生量或者發生頻度的大小選出教師認為發生量或發生頻度最高的4項問題中,有76.6%的教師選擇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60.8%的教師選擇對個人的言行舉止要求不嚴、56.7%的教師選擇接受學生或學生家長的禮品;47.6%的教師選擇對工作不負責任;在是否有給支持或幫助過您工作的學生,在考試成績方面給予適當的照顧這樣的想法問題中,有73.7%的教師從來沒有過,經常有的是2.2%、偶然有的是24.2%;84%的教師選擇曾給予他喜歡的某類學生以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發展機會。關于教師與學生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2.5%的教師認為學生在紀律或學業等方面表現太差,教師忍無可忍,對其進行強烈的批評或其它形式的處罰,從而引發矛盾或沖突、59.7%的教師認為有的教師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引起學生不滿、40%的教師認為學生不尊重教師,引起教師的反感。以上結果反映出很多教師在工作實際中,對學生缺乏應有的關心與愛護,不能夠做到尊重學生或公平地對待學生,有違《規范》的要求,引起師生間的矛盾,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教育。
3.教師期望和諧奮進的工作氛圍,但缺失合作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是否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問題中,26.3%教師能做到、66.3%教師基本上能做到;在教育工作中,之所以不能處理好各種關系,主要原因是:48.4%的教師認為找不到被大家認同的處理這些關系的行為準則、28.9%的教師認為學校或教研室風氣不正;教師與教師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6.0%教師認為是教師間在晉升職稱、工資以及分配獎金和住房等方面發生了關系各自切身利益的沖突、71.6%教師認為是有的教師本位主義傾向嚴重,遇事只從自己的工作或所領導的班級利益出發,不考慮全局、56.5%教師認為為了在工作競爭中爭得較好名次,不互相支持與合作。以上結果反映出教師們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期望有一個良好的學校和教研風氣,不認同個人本位主義等,均表現出努力做好工作的良好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在工作中取得成績受到表揚時,經常面臨的情況是:59.8%的教師認為多數人采取漠然的態度、32.4%的教師認為大家真誠向您祝賀、學習。當其他教師在學生中散布貶低您的言行的態度是:49.9%的教師不予理睬、43.3%教師雖然痛恨,但一般不采取同樣的方式反擊,而在教師群體中尋找解決的辦法;面對當前升學壓力,教師間的相互支持和合作:46.2%的教師認為以互相支持和合作為主,在少數方面競爭、28.7%的教師認為以競爭為主,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空間和范圍極小、只有17.5%的教師認為完全可能進行全面的互相支持與臺作;在教學或班級管理上遇到困難時,首先想采取的辦法是:45.8%的教師選擇自己認真思考,摸索解決的辦法、40.4%的教師請與此相關教師或者教研室的同志會診、幫助解決。以上結果反映出當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困難時,多數還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去解決;取得成績也多半靠孤軍奮戰,難以提升層次。教師這種缺乏合作意識狀況的改善,還要期待社會和學校為教師創設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建立科學、可行的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形成教師職業道德提升的安全的、健康的環境。
4.教師渴望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卻沒有很好溝通
調查結果顯示,81.6%的教師把主動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看成是教師的一種義務;當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方法或者管理班級的方式提出意見或建議,25.7%的教師非常歡迎家長提出意見、67.6%的教師認為可以與家長討論、交流、只有1.3%的教師非常反感,立即反擊或作出解釋;有人建議學校中的每個班都應成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65.2%的教師認為想法是好的,現在還實行不了、32.2%的教師認為應當立即推廣實施。當您本人或您的家庭遇到困難,而您學生的家長又有能力解決您或您家庭的困難,您采取的辦法是:9.3%的教師選擇順理成章地找這些學生的家長幫助解決、38%的教師選擇堅決避免找這些學生的家長、18.4%的教師選擇如果學生表現好,可以找他們的家長,如果學習表現不好,就不找他們的家長、34.3%的教師選擇實在沒辦法時,只好硬著頭皮去找。以上結果反映出大多數教師能夠正確的認識和處理與學生家長的關系,期望和家長積極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但是個別教師還存在一些不符合《規范》要求的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有的教師經常把犯錯誤的學生的家長找到學校,進行批評、訓斥,36.5%的教師認為方法不對,但出發點是好的,可以理解、36.3%的教師認為不應該采取這種態度和方法、27.2%的教師認為對有些類型的家長必須采取這種方法;教師與學生家長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92%的教師認為家長偏袒自己的孩子,帶著某些偏見向教師提出批評意見、87.9%的教師認為家長與教師間溝通太少,互相不理解、68.2%的教師認為有些家長對子女不負責任,不能配合學校工作;與家長溝通最常用的方式:87.9%的教師打電話、26.6%的請家長到學校來;在您認為發生量或發生頻度最高的教師行為的問題中,56.7%的教師選擇接受學生或學生家長的禮品、22.9%的教師選擇以不友好的態度對待差生的家長。以上結果反映出有很多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價值定位和工作定位不夠準確,不能夠正確的對待家長、缺乏與學生家長進行良好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導致溝通障礙。
科研道德正與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宗旨有著些許關系,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無論是對科研道德的養成,還是科研技能的提升均有裨益。一般認為科研道德包括社會層面與個體層面兩個方面,社會層面的道德約束有以增進人類全體利益為總體宗旨、符合人道主義、引導人們獲取更具價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環境以主維護社會公正;個體層面的道德約束主要是指誠信、尊重以公正等內容。而所謂知識產權是指對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明權、發現權、商業秘密、商號、地理標記等科學技術成果權在內的一類民事權利的統稱,是人們基于自己的智力勞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經驗、知識的結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從二者的內涵上來看,知識產權與個體層面的科研道德有著較強的關聯,都是關注個人成果運用的一種規范。從知識產權法的視角來看,其所涵蓋的權利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體對本人智力勞動成果的權利義務,二是主體對他人智力勞動成果的權利義務。從這一點來看,個體層面的科研道德應該也包含兩個范疇:教師個體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道德規范與他人尊重教師個體科研成果的道德規范。本文認為,這一對科研道德“二元論”的劃分認識對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科研成長特別重要。教師個體尊重他人科研成果是青年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知識產權法規范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師在科研初期必將廣泛借鑒前人和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這一期間“誠信”和“尊重”的道德因素尤為重要,進行學術研究檢索相關文獻或了解有關研究成果,在或以其它形式表現學術科研成果時必須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如實標出,這是青年教師成長不能回避和跨越的道德門檻。另外,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及他人對其科研成果的尊重也不應忽視,這更多是“公正”道德因素的體現。在社會實例中,不乏一些所謂的學術前輩、學霸強行“借鑒”青年學者研究成果的現象,一方面,這為知識產權法律所不容;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公正對待他人工作、實事求是地承認他人的貢獻,發自內心地尊重競爭者的努力,坦誠直率地進行學術爭論的科研道德要求。因此,只有青年教師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時,學術職業團體也公正地對待青年教師的科研努力,才能形成科學研究中必要的合作機制,形成相互激蕩的思想氛圍,才真正具備了科研道德的真正意義。從本體和他體的二元角度進一步理解個體層面的科研道德中的“誠信”“尊重”和“公正”三要素,充分重視科研道德中對于學術團體對青年教師學術努力的承認與尊重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是知識產權法對于科研道德的特殊意義。
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內在要求。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造就新型人才的特殊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成長—成熟—成人—成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從事教育勞動的光榮感和自豪感,真正甘心成為學生“通向科學高峰的人梯”。在對待師生關系上,要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贊賞,尊重學生的能力和意見,贊賞學生的長處和努力。在對待教學關系上,要幫助學生促進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內化,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發展的方向,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對自我認識上,要學會審視自己的課堂行為,審視自己的課堂情感,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自己的情感表現。
二、樹立服務意識,讓“上帝”滿意
中國的教育缺什么?缺錢、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觀念……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缺服務意識。教育是一種服務,而且應當是一種開放性的服務。正如很多民辦學校提出:“學生和家長就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務,讓上帝滿意。”如果教師能夠想到自己是在服務,想過自己教過的孩子是否每一個都滿意,每一個孩子是否都能發展,那么你就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不斷內化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己的形象,恪守職業道德。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實際上并沒有做到,因為我們缺乏服務意識。
三、倡導用愛心去錘煉師魂
“愛是發自內心的,愛是教育良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就是師德的核心。”試想,在到處充斥著威脅、恐嚇、偏見的環境里又如何培養出學生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情感呢?作為教師,我們要長期關注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而不能做那種布置了任務,分配了工作就置身事外的老師。我們要全過程、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盡量引導他們在前行的路上自己去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但只要他們真正出現困難時,就要及時為其排憂解難,以保證他們能夠全面、健康、和諧地可持續發展。自始至終的堅持,全心全意的關注,這是何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這是怎樣崇高的職業道德!所以,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師愛的具體體現,這是塑造教師形象、錘煉師魂的最終歸宿。“以人為本”,充分地關愛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是嚴防師德淪喪的必備利器。
四、傾聽教師心聲,提高教育投入
教師一樣是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一樣需要關愛,他們的心聲一樣需要傾聽。目前不少報刊報道教師職業之辛苦,我覺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多數教師從早晨七點多到晚上十點多都得工作,其壓力之大實在苦不堪言。“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一直以來都是對教師清苦形象的寫照。具有高尚的人格,多講奉獻,少講索取,這是一個人民教師具有的人格魅力,也是社會對他們的要求。然而,我認為在我們大談師德建設,大談奉獻的同時,提高教師待遇和地位,傾聽他們的心聲,多關愛我們的教師也是當務之急,這是搞好師德建設的物質基礎所在。做“經師”難,做“人師”更難,既做“經師”又做“人師”更是難上加難。正師風、鑄師魂、強師能,打造新世紀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良好師表形象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本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能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打造一支無愧于新世紀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1.1愛國守法、敬業愛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歷程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正逐步邁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制度規范不斷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趨于豐富、實效。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只有吸取傳統師德的精髓,借鑒他國師德教育的先進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專業倫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師專業隊伍。
一、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發展
(一)從經驗到法規:第一個十年
黨的之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國教育工會召開老教育工作者座談會,討論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對各地學校開展師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動作用。1984年,在總結各地學校制訂師德教育規范、開展師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聯合頒發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該試行草案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六點要求,規定了教師個人在處理與國家、社會、家長、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時理應遵循的道德規范。[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嘗試吸取各地方院校師德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次以明確的法規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規范的文件,對推動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范的明確和完善:第二個十年
1991年,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工會在總結1984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的基礎上,重新修訂、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該規范的基本精神與1984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時代要求。1997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對我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產生重大沖擊,一部分教師受到“全民經商”浪潮的影響。這種新形勢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修訂并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增“廉潔從教”條目,旨在引導教師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規定的師德內容已經逐步滲透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次修訂的規范成為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顯專業性和務實性:第三個十年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師德規范逐步凸顯其專業性和現實可操作性,對各類不同性質的學校提出了各自的師德教育規范。2000年,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頒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進一步完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該規范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提出六項要求,特別突出強調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等不同類型學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及其教育機制受到重視。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關于師德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的熱議。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征求意見稿,“保護學生安全”這一條被首次納入其中。新修訂的《規范》增強了可操作性,這正是過去的《規范》薄弱的一環。其中的條目是教師經過努力可以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且每一條目的最后都列舉出教師不應該做的行為。“如在‘熱愛學生’條目中,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等。”[2]
二、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的演進
(一)對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的認識逐步清晰
第一,從強調政治性到凸顯專業性。在我國為師者具有很強的政治意識是古代重要的師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師的神圣責任,教育與政治的貫通是教師不可推卸的義務。[3]我國的人民教師被賦予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神圣使命。教師一度被認為是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傳遞者”,政治色彩濃厚。相應的師德規范、師德教育偏重于從政治上、思想上對教師提出要求,而不僅僅是從教育這一特殊而又相對獨立的專業領域來看待師德教育。然而,教師職業道德的專業性隨著教師專業化越來越凸顯。“在教師專業化的運動之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換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教師質量與專業精神不能分離,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師德走向具體、明確和專業化的倫理規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教師越來越被認為是專業人員,其道德建設逐步與國家政治相剝離,教師職業道德被認為是其專業領域內的事。
第二,從強調德行到關注人性。教師曾經一度被推向神壇,人們期望教師理當“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忽視了教師首先也是一個“人”,有其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新世紀以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職業倦怠等問題。如,有的學者從“為人師表”的時空范疇和行為范疇切入,認為“為人師表”作為教師的一種道德規范和行為要求,應限制在教師從事職業活動的特殊時空范圍內,而不應當把它擴展到一切時空范圍,也不能泛化到教師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學者從法治的視野認為,多年來社會領域存在著以“靈魂的工程師、蠟燭”等贊譽性、感彩濃重的描述代替對教師切切實實的社會地位現狀加以理性分析的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們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為,既不把教師妖魔化,也不把教師神圣化,還教師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身份。月從這些觀點可以發現,教師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師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給予教師最大的尊重與愛護,才能挖掘教師人性中的德行。
(二)師德教育方法趨于實效
“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傳統教師教育體系下的師德課程教學一般只限于課堂理論講授,而缺乏其他教學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講解關于師德厲測、師德規范、師德范疇等理論知識,與此相應的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是陳舊落后的灌輸方法。”當前,隨著我國對師德教育實效性的關注,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也不斷趨于多元和務實。
第一,根據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師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職業道德認識和發展階段,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其師德水平與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師德教育中,我們將師德水平與教師需求進行分類,對促進師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現實意義。
第二,采用榜樣學習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師德教育。運用榜樣示范、教師故事、視頻電影、真實人物現身說法等方式,在師德教育中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比如,歷年舉辦的“全國十杰教師”評選活動及“十杰教師”在全國范圍內的巡回演講,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教師們的共鳴。
第三,加強教師自身道德修養,注重反思學習。通過反思培訓模式,教師對自己的師德活動進行評價與思考,是師德培訓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使教師遵從既有的道德規范,更重要的是教會教師如何應對多元道德價值觀的沖擊,教會教師作出選擇,避免理論上的高調和實踐中的迷茫。(三)師德培訓職前職后一體化
師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重要的一環,其發展與教師教育系統密切相關。我國自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以后,逐步確立了定向型、封閉型的教師教育體系,新師資的師德培養主要靠師范院校在職前教育階段進行。但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應該貫徹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雖然職前師德教育能培養師范生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認識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土壤在于職場的錘煉,在教育教學的生動、豐富而復雜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級各類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為主要渠道的職后師德培訓得到迅速發展。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和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等教師培訓機構要積極承擔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任務。《意見》對職后師德教育也做了相關規定,要求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制度,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活動。
三、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形成到師德教育模式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師德教育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不斷走向專業化和實踐領域,真實的教育職場越來越成為教師師德成長的重要場所,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經驗也逐步被更為系統規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從“職業”走向“專業”
教師道德從傳統的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轉化是教師隊伍專業化的內在構成和重要標志。在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往往是一般道德規范在教育行業里的簡單演繹與應用;而沒有從專業特點出發討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建立,導致師德建設經常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施。“專業性”實質上是指某一行業行為主體和主體行為的“不可替代性”。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換首先意味著教師應被當作特殊的專業人員來對待,要有其特定的行業道德。其次,我們應當從專業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將教師的職業道德理解為專業生活的必需。當然,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或專業倫理的轉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師職業道德從“職業”走向“專業”是我國師德發展業已出現的新趨勢。從“職業”走向“專業”預示著“通用”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即將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師專業道德逐步建立。
(二)從課本走向實踐
多年來,我國師德教育主要是在職前培訓的課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相關的師德知識進行集中說教和灌輸。“道德教育具有的實踐性是與知識教育的本質區別,關注教育實踐是重塑師德教育的必然選擇。”師德教育從課本走向實踐,首先是因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與養成的。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產生職業道德需要,并逐漸地轉化為道德觀念,外化為道德行為。其次,師德教育從課本走向實踐意味著教師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過教育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形成“實踐+反思”的教師職業道德成長模式。再次,教師最重要的道德實踐表現為與學生的交往。教師作為大眾預期的道德楷模,對學生的道德成長有深遠的影響。要培養良好的師德品質,教師與學生交往的過程是最好的道德實踐。
(三)從經驗走向制度
“經驗型教師向專業型教師的轉變是人類教育生活歷史性進步的一個重要表征。”同樣,將零散的師德教育經驗上升為制度層面,是克服師德缺失的有效途徑,也是今后師德建設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之一。合乎倫理的師德教育制度是加強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確立為師德教育從經驗走向制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從美國等西方國家教師倫理建設的經驗來看,我國在師德建設方面,操作性強的制裁和懲罰制度一直比較缺失。一些師德規范,由于缺少獎懲制度的保障,在實踐中難以落到實處。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例,其條例主要以提高教師道德水準為著眼點,屬勸誡性的尋條,充其量可以對有德行的教師起作用,而缺乏對“缺德”教師的鞭策力量。同時,科學的師德評價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子項目“教師教育評價與管理制度創新”之“教師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二、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對策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出現了錯綜復雜的問題,逐漸影響到教師集體形象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如何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已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健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制度。健全師德制度既包括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本身的內容,也包括健全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制度。高校應該把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準則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體現出來,科學地監督約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為高校教師養成良好職業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師德考核制度,其中,學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應該更科學,應該避免教師迎合學生及其類似弊端的產生。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高校教師是培養高級人才的人,教師只有自己學得好,才能教得好。學習不僅指書本上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教師要學習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要學習“三個代表”的理論,要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論。這些理論知識都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應通過政治理論的學習,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領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為教育事業獻身的責任感,經常自我反省,自覺地遵守各種行為規范,經常約束和檢點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教師行為規范的要求。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自律。除了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靠外在規范強制約束、提升教師道德修養的同時,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覺,教師是師德建設的主體。師德作為教師的行為規范,主要是通過教師內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師在師德修養過程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悟。因此,教師道德行為的規范離不開教師這個主體的自覺。主要依靠自我磨練、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為我國現代化教育事業奉獻精神,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反省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優秀的品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要從點點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對任何有損教師形象的缺點錯誤都要認真對待,用一個合格高校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嚴以律己,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是短期的,而是永無止境的。高校教師應當一生都執著追求職業道德修養,生命不停,職業道德修練不止。
2.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師群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教師固然具有作為其上位概念的“教師”的基本屬性,但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小學教師相比,其在個人特征、職業特點、工作職責、社會地位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在傳統意義上,教師通常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即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這也是高校教師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隨著高等學校職能的擴張,高校教師具有教學、科研和服務的職責。高校教師需通過從事其職業活動,履行其相應的職責,來扮演社會所賦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提出積極引導廣大高校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教師,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
1.高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我國,長期以來廣大高校教師一直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自己努力追求的價值目標。然而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價值觀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蕩,不平等競爭、實用主義、金錢至上等種種社會現象與教師應當遵守的職業操守之間發生了劇烈的沖突,師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師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并就貫徹落實《規范》有關工作發出了通知。這是繼2008年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重修修訂和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后,首次制定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規范》分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六大部分論述,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作了詳細要求。2014年10月9日,針對近來暴露出的高校教師師德的突出問題,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首次劃出針對高校教師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對高校教師有“紅七條”情形的,將依法依規分別給予警告、記過、降低專業技術職務等級、撤銷專業技術職務或者行政職務、解除聘用合同或者開除等相應處分,將高校師德建設全面推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2.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養成途徑。從上述可知,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屬于自我道德責任所給出的國家、學生、家長、社會大眾對高校教師職業信任的永恒性承諾。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師在面臨價值沖突時抉擇的準則,也是提高高校教師專業素養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師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能靜下心來教學做科研,潛下心來育人,才能用教師職業精神支撐自己,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謂。一些資歷豐富的名師,他們積累了許多經驗,擁有了許多的成績和榮譽,但仍在不斷地學習、積累、進取,仍在探索他們認為應該探索的,追求他們認為應該追求的,堅持他們認為應該堅持的。這類教師是所有教師的楷模,是真正的師魂,是我們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第二,高校教師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對于剛從“學生”轉變為“高校教師”的我們來說,面對著比我們小幾歲的學生,我們該如何進行角色轉變呢?筆者認為應不斷地學習,以謙虛的態度面對教學環境,用尊重的態度看待每一位學生。生命之可貴在其意義的崇高與價值的珍貴,更在于它無可取代的獨一性。因此,采取謙虛、尊重的態度面度學生,才能發揮成就“文化人”的素養與能力。第三,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所扮演的是主動引導者的角色,善于觀察教學情境中各項紛爭、問題與需求而進行轉化,同時具備專業權威的觀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領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糾正學生錯誤偏執的概念,建立正確概念,讓學生能養成專業意識以提高教育成效。這與部分學生中小學階段的“灌輸式”、“填鴨式”不同,大學生的學習必須從“教師教,學生學”過渡到師生的“討論、對話”和學生自學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要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在師生溝通中,高校教師不應是主導者,而是參與者或促成者。學生進入高等學校之時,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本來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關系,所以在師生溝通上,教師更需以理解、真實、適當與真誠等判準來檢視自己的觀點,避免流于專斷或放任,共同與學生決定教育活動的內容與進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秉持為人師表以維持師生間和諧的互動關系。因為知識與技術訓練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學更是一種道德的責任。作為教師,首先應做好自我情緒管理,不將偏激的情緒發泄在學生身上。其次,對于環境能做特殊的把握與使用,諦聽“更寬廣的人文化的聲音”,對學生產生關注,使學生的行為能向善發展。最后,在處理沖突事件或解決問題時,教師能秉持高價值的原則,有較為固定而合理的規范,不至于對相似的個案產生不同的處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的緊張狀態。因此,教師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行教學活動時當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標準,以自身引導學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對學生作正面的示范。
二、高職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教學中強化職業教育的措施
1.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明確職業道德教育。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對教師的教學起指導作用。在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目標中均明確了職業道德教育,如《食品分析》課程要求學生“增強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意識,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客觀公正的工作作風”;《食品營養與保健》課程要求學生“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意識,具備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食品加工技術》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嚴謹踏實、實事求是、講究效率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敢于奉獻,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尊重、理解和寬容他人的綜合職業素養”;《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提出培養學生“具有自覺執行食品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素質,以及愛崗敬業、嚴謹踏實等食品從業者必備的職業道德”。各專業課程教師能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有效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2.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體現職業道德教育。
教學內容一般指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是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的。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在傳授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包涵其特有的道德精神。例如,《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中涉及食品安全性影響因素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從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劑、染色饅頭、獸藥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入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生動講解了獸藥、有毒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等對食品安全性影響的專業知識內容,使學生對有毒食品危害性有深刻的感性認知,引導學生對此類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層層剖析,主動思考,大膽表述自己的意見觀點,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也使學生明白了“食品安全重于山,遵紀守法責當先;有毒有害不添加,違法生產眾難容”。
3.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職業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良好的道德習慣與人格素質是需要培養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價值觀、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專業課程教師首先要用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感的調控,幫助學生建立自尊、樹立自信,確立學習目標,使學生具有食品專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所授內容不斷探索新方法,培養探究意識,激發學習興趣。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較多,專業教師能結合課程內容特點,采用項目化教學和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模式精心設計典型項目教學任務,如《微生物檢測技術》有“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食品分析》有“食品中亞硝酸鹽與硝酸鹽(著色劑)的測定”、《食品加工技術》有“甜面包的制作”等項目。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教學過程,教師充分發揮其協助引導作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每組獨立制定工作計劃并實施完成,培養協作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學習并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練習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好教學任務。此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既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團隊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助于其社會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養成。
4.注重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和作用。
道德不僅是一種規范性知識,更是一種實踐能力,加強實習、實訓,既是高職院校專業實習訓練的需要,也是職業道德精神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高職生只有將學習和專業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工作實踐中去領悟、體驗和感受職業道德,才能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強化自己職業道德養成。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大型的食品企業如蒙牛乳業、可口可樂等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請食品企業的品控、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引用企業文化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利用頂崗實習的環節,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通過工學結合,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要求學生獨立承擔工作,接受企業的教育、磨煉和考驗。這些教學實踐增強了學生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理解,有利于其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習慣,且經得起用人單位的檢驗。
三、高職專業教學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的兩點思考
1.要重視食品專業課程教師思政理論的提高。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具有清晰、鮮明的是非觀是高職食品專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食品專業教師必須在職業道德規范方面言傳身教,時時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為學生做出表率。但專業課教師因專業背景的限制,自身思政人文理論有欠缺,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學校也應重視對食品專業課教師思政理論的培養和提高,并給其在學習、交流等政策支持。
目前,國外心理學界關于心理契約的內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認為心理契約是雇員出于對組織政策、實踐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級組織人做出的各種形式承諾的感知而產生的相互義務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就是學校與教師雙方彼此對對方應該付出什么,同時又應該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約定的核心成分是雙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責任。我們認為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形成的心理契約指的是教師個體關于自己應對組織履行何種責任,作為回報組織應對自己承擔什么義務等形成的主觀信念。這一系列信念是教師對教師職責的主觀認識與理解,更是教師對自己職業行為和職業價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與教師之間非正式的相互責任的一種認可、約定和承諾。
2.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職業道德的關系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心理契約的重要構成因素,因為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的心理契約達成度直接影響到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就具體的貫徹落實工作發出通知。這是首次制定印發關于高校教師師德的規范。新規范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闡釋和解讀新時期高校教師的師德內涵: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可以說,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是心理契約的一種表現形式,教師與學校的價值認同與交換關系,無法把雙方的相互責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師對自己應該為學校付出的責任理應有明確的認識。這些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約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無法明確提出并進行量化的,而只有通過教師將這些行為要求內化為心理契約中教師個體對組織應承擔的責任,才能使教師的職業行為真正地得到實質的約束,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才能夠真正地建設并發揮作用。高校教師對學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學校來實現自己物質和精神上多層次的需要,而學校往往也會利用各種組織資源來實現學校的目標。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約雙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約到教師職業道德的躍升正是契約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約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心理契約有利于開發人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學校與教師之間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職業道德缺位。積極地建設高校與教師之間的良性契約,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過程,是實現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創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對職業道德的積極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管理者忽視教師的自尊心、主體意識和價值理念,把教師作為高校組織的人力資產而支配和使用,忽視心理契約的達成標準而影響教書育人的績效。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心理契約密切相關,兩者高度契合能促進高尚教師職業道德構建和心理契約的良性發展。高校教師承擔著學術科研和一線教學的工作職責,是高等學校發揮社會職能的主要載體,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型職業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學術科研和人才培養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獻付出方面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高校教師的教書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點、工作環境要求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尚的師德,將愛崗敬業自覺內化為道德品行,從而有效發揮出師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養成除外部激勵與約束之外,還與教師心理契約密切相關。教師心理契約正是創造高校和教師成員之間和諧關系的隱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滿足,和諧關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給予教師精神滿足,使教師處于心理上信任學校、工作中充滿活力的狀態。這種和諧順暢的氛圍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環境,教師會自覺審視自己對學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狀態是否與良好的心理契約相匹配,從而在科研、教學以及參與學校管理、關注學校發展等實際行動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績以適應和符合學校對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師與學校間處于互不信任、互不滿意的不和諧狀態之中,不僅不利于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成長,反而會導致教師職業道德滑坡的危險。因此,只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教師心理契約高度契合,才會為高尚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奠定基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個體與組織心理契約的協同性發展目標。對于教師個體而言,教書育人的內在興趣是教師職業道德建構的動力;對于高校組織而言,師道尊嚴的外在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建構的推力。內在動力與外在推力的有機融合、共同作用,為有效建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供了動力源。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應具備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和創新的能力,而對教學科研的內在興趣是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書育人水平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師在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后,原有的與學校組織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約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會隨之形成個體對學校組織的新的需要與期望,與高校組織達成平衡的心理契約成為教師職業道德構建的助推力。高校組織須敏銳地意識到教師心理契約的變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在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科研平臺提供及教師個性需求方面滿足教師的心理期望。當教師當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滿足的同時,高校組織對更高標準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對教師職業道德構建產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師亦會通過自身努力達成高校組織的預期,高校組織與高校教師在這種動態平衡心理契約的作用下,不斷呈現螺旋式上升,從而推動教師職業道德和學校組織心理契約的協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組織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一種互動關系。心理契約是聯結高校與教師關系的心理紐帶,是確保兩者關系和諧的必要條件,是高校教師行為的決定因素。高校教師的心理契約水平越高,教師對高校組織的滿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業度和事業心以及工作起來的積極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師借助心理預期不斷評估自己的言行是否與高校的發展目標和制度要求一致,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高校的未來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將個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業中去,從而提高對高校的認可度、忠誠度和歸屬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約。
三、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負面影響
“心理契約違背”是指個體在組織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約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其核心是憤怒、怨恨、辛酸、憤慨的情緒,個體感覺組織背信棄義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對待。心理契約的主觀性、動態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教師和學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諾往往會隨著各種外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而心理契約的締結與違背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從而影響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約的違背和破裂通常會對員工的后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基于高校教師個體視角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教師工作的首要目標,作為教師個體在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價值認同缺失。進而言之,教師是育人的高尚職業,不能忽視教師職業對職業道德的高標準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師工作看作是一個“養家糊口”的普通職業,這種職業認同即心理契約必將極大地降低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砝碼。所以,應聘教師職業資格的個體不應僅僅審視自己的業務能力,更要深層次地認識個體的職業興趣。而基于高校組織的視角分析,當前學校組織往往缺乏應有的認識高度,對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標準要求,很容易只重視教書而忽視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學與科研成效,卻忽視教師個體的職業道德水準。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學與科研條件的硬性要求,忽視教師的心理契約達成度。這導致心理契約違背現象日益增多,進而影響到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形象。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型員工,心理契約違背的負面影響力巨大,心理契約違背會直接導致與教師職業道德相背離的不端行為產生,甚至引發高尚師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層次上遏制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響體現在以下幾點:
1.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不利于建設學術道德
規范學術道德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首要內容。學術道德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道德底線,是大學教師必須具備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在以下幾方面不利于學術道德的堅守:一是導致教師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氣躁,怨天尤人,不能專心教學,更不能潛心搞科研,為學術道德失范埋下了隱患。二是造成學術研究動力不足、使命感不強。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實現中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跨越的歷史重任,教師心理契約違背致使教師處于不和諧甚至焦慮的工作狀態,不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職盡責,更遑論服務于國家的人才需求戰略。三是造成學術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意識是凸顯學術道德倫理性和科學研究精神的關鍵。學術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思考、探索、發現、創造,也離不開一個寬松和諧的學校氛圍。教師心理契約違背打破了創新意識培養所需的外部環境,在心理期望始終處于不和諧的態勢下不可能培育出學術創新意識。
2.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礎是砥礪一流品性,因此教師應強調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厚德載物的傳統美德。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書,又育人,全面關心學生進步。高校教師與高校組織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約關系,才能自覺地通過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謹慎的科學精神、嚴于律己的人格修養、樂于奉獻的道德境界傳遞給求知求學的大學生,從而培養出人格獨立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約違背所表現出來的教師職業道德風氣不端,直接給學生帶來不好的示范作用,對于處在人格塑造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極為不利。
3.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削弱師德構建的效度
教師職業道德建構基于內在動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礎之上,作為教師個體本身在教師職業道德構建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師存在心理契約違背時,即使學校從管理方式、激勵制度、發展空間等方面積極倡導并構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也不能有效發揮教師個體在教師職業道德構建上的主觀能動性。心理契約違背的教師不管是選擇保持沉默、被動接受,還是選擇提出意見,或是選擇破壞、忽略,教師會無視自身的工作職責和職業道德,不同程度地實施與學校組織對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相背離的行為,甚至損害高校組織的利益,心理契約違背所表現出的負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學校對高校教師心理契約構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強化高校組織與教師心理契約的達成度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構亟待與心理契約達成協調性、統一性和契合性,這需要教師個體與高校組織兩個方面形成共識。在教師個體方面:教師個體要以事業為追求目標,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為目標;尊重自己和教師職業的純潔性,尊重學生發展和教育事業的質量。在學校組織方面:教師的選拔不僅要看重學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約的價值取向。要培養良好的心理契約目標,基于高校管理者應當抓好如下幾點:
1.充分認識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關系
充分認識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關系,依據心理契約形成的內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與教師達成一致,使得契約雙方都能遵守這種非書面的隱性契約,才能有力地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進程和效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這個職業的基本要求,聲譽就是教師的第二生命。學校必須正確運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形成對教師的一般性規范,進而形成一種輿論氛圍,起到道德約束的作用。學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盡量減少強硬的外在職業道德行為要求,通過調動教師內在的驅動力,適度強化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性要求,真正讓教師建構高尚的情操和自覺育人的品質。
2.強化教師心理契約的溝通路徑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緩解教師的職業心理壓力,激發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心理契約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暢通而有效的溝通十分重要,心理溝通可以實現信息交換與傳遞,達成共識并形成統一行為目標,把學校教師隊伍凝聚成一個有效整體,確保學校德育目標的最佳實現。在教師與學校心理契約的動態調適過程中,只有通過廣泛而有效的溝通與交注,才能使教師與學校詳盡地相互了解雙方的理念、價值和精神,不斷調整各自的認知與利益,從而建立成熟而穩定的心理契約特征。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消除或削減教師對高校的各種猜測和主觀成見,更有利于教師形成主體意識,激發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自覺自愿地為學校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作為組織的學校必須在溝通機制的保駕護航下,努力實現公平決策,合理調解,平衡補償,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契約違背的機率。同時,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約遭到破壞和違背,適時調整和修訂心理契約的內容是確保雙方心理穩定平衡的基本條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約的激勵機制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更為關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潛在影響,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激勵作用。培育信任、和諧的教師職業道德氛圍是工作創新的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在發揮傳統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激發非正式制度的激勵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勵和感情激勵,因為精神激勵是一種比物質激勵更高層次的東西。學校在與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時,必須尊重、關心和信任教師,努力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和工作熱情,塑造教師對其職業道德文化的承認和認同。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形成對學校的精神依托和實質信任,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和層次。高校教師更需要尊重其專業地位和個性特征,他們希望擁有一個能證明自己價值和尊嚴的平臺,一個能夠穩定獲得所需的信息并隨時進行知識更新的渠道,這是最能形成激勵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對教師進行一般性的物質激勵的同時,還可以采取出國培訓、年度評比、名師制度、職務晉升、科研項目等,提升精神獎勵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做到激勵與懲罰結合。高校的激勵機制必須以教師的主要需要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把學校目標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教師工作的潛力和創造力。這對于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發揮心理契約的干預與約束力
高校組織與教師雙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約的基礎,缺乏彼此信任,教師就不會對學校盡職盡責,學校對教師則會缺乏關懷愛護,這樣就不會有心理契約的良性平衡。教師與學校共同信守承諾,學校事業才能得到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要看到學校缺少制度約束必然會導致一些教師的不良意識和行為的產生,只有不斷完善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學校制度規章以外的價值規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輿論氛圍等形成的約束屬于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學校和教師在長期工作生活交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或約束的效果。在當前學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約束與非正式的環境約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約本身就是一種對人們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過對人們內心期望的影響而完成的一種軟性管理。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首先著眼于對教師的各種外部干預措施,同時,加強教師的自我約束,強調教師自覺規范言行舉止,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從而增加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