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通識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個性化”的地方院校課程設置
本科的地方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不應該盲目的照搬高等學府,應該結合其自身的資源優勢,設置帶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其好處就是能夠有效的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形成獨特的學術氛圍,在培養學生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差異的學習基礎。課程的設置應該側重于漢語言和中國文學,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非專業課程,從而讓學生有堅實的語言文化基礎。另外,地方性的高校在進行課程的設置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我國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進行地方性的歷史文化教學課程必修,也是傳承當地文明的最好體現。再有就是結合教師教學能力的不同,形成帶有學校性特色的教育資源,例如“國學導讀”“名人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內容的課程,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還能夠開拓教育思路,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和對策
一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受整個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背景下看,其課程設置的重點仍然是自然科學,其根木目的是社會的需求,這點在工科高校的課程設置上尤為突出。漢語言專業課程的減少,使得學生的教育越來越缺少人文性,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想要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目標,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教學模塊的轉變,在公共性教育的課程上,灌輸人文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突出重點,選修課程要覆蓋面廣,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實際與學術研究教好的結合。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課程的設置中按照通識教育的理念,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相互滲透。大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基地,因此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承我國的文化精神,讓學生的治學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1.1調查概況
1.1.1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為四川幼兒師范??茖W校學前教育專業大一、大二的學生。在304個調查對象中,女生258人,男生46人。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以個別訪談為補充。
1.1.2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從現行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實施的現狀、實施的保障體系兩個方面展開,對設置實施現狀的調查包括學生對現行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英語選修課開設愿望、對英語課的期望三個方面,對設置實施保障體系的調查包括師資力量和課堂教學方式兩個方面。
1.1.3問卷發放與回收
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工作在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進行,共發放問卷304份,回收292份,回收率為96%。在回收問卷中,剔除無效問卷14份,有效問卷共278份,有效率為92.3%,從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真實可信。
1.2調查結果與分析
1.2.1英語課程設置的滿意度
對英語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的問卷表明:28位學生選擇了“非常滿意”,占總數的10%;35位同學選擇了“滿意”,占總數的12%;201位學生選擇了“基本滿意”,占總數的72%;14位學生選擇了“不滿意”,占總數的5%。選擇“基本滿意”的人數大大超過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的人數。由此可見,學生還是認為現行的英語課程設置有不妥之處,需要改進。
1.2.2英語選修課開設愿望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們迫切地希望開設選修課。223位學生選擇了“非常需要開設”,占總數的80%。僅有6名學生選擇“不需要開設”,僅占總數的2%。學生普遍認為現行的英語課程過于單一,僅僅只開設綜合英語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要求。開設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興趣和專業需求,選修適合的課程??偟膩碇v,學生認為選修課的開設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1.2.3對英語課的期望
調查顯示:在校學生對英語課的期望主要集中在過級考試、升本、就業需要等方面。40%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大學英語三、四級考試和升本需要,他們希望英語課的內容能夠結合這些考試,把相關知識貫穿在課中并進行大量練習,幫助他們順利通過考試。39%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就業的需要,他們希望學習一些有助于將來工作和發展的知識和能力。如,畢業后能用英語進行面對面交流,尤其是能夠就本專業的業務進行英語溝通,能閱讀日常交流的英文文件和與本專業相關的英文材料等。
1.2.4師資力量
對師資力量的調查表明:只有22位學生選擇了“很滿意”,占總數的7%;有170位學生選擇了“一般滿意”,占總數的61%。學生認為教師的專業知識是足夠的,也有敬業精神,只是認為有些教師缺乏文化底蘊,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還有學生認為教師雖然英語專業知識豐富,但學前教育知識匱乏。
1.2.5課堂教學方式
調查顯示,69%的學生對現行的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方式很不贊同。由于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弱,兩極分化明顯,因此,高職高專的英語課堂大多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希望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自主學習,學生更看重的是在課堂上與教師溝通交流,而不只是聽從教師的安排;在需要教師講解內容時,學生希望教師能創設學習情景模式,利用多媒體把知識具體化。
2通識教育視角下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改革對策
2.1樹立通識教育觀,完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
應用通識教育的理念,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生英語實際水平對現行的英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使英語課程不僅要教授英語語言知識、鍛煉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語言貫通的能力,還要傳授與學生專業相關的人文知識,傳播跨國文化,從而拓寬學生的英語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正如吳鼎民教授所說:“語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車,即語言教學、中外文化對比、文理知識與世界知識要并重。”具體課程設置如下:第一學期開設綜合英語、聽力和語音;第二學期開設綜合英語、聽力和口語;第三學期開設綜合英語、口語和人文選修課;第四學期開設綜合英語、寫作和人文選修課。
2.2采取互動合作的課堂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都認為學習英語只是為了考試,并沒有對英語學習有正確的認識,也沒有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采取互動合作如小組討論、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短劇表演等課堂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通識教育重視個性發展、開發心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改變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改變了教學模式的單一。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特點,選用適當的活動形式。例如,在上《新職業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Organization》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有關公司結構的討論,并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在小組討論中發言。在討論中,教師可以啟發和鼓勵學生,也可以參加學生的討論。討論過后,每組推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進行總結發言,然后,教師再補充。通過討論,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知識得到豐富,同學之間也增進了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2.3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
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選修課是為發展學生特長、拓展學生知識、滿足學生興趣和就業需要而開設的課程?,F在的高職高專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應提倡分類指導與因材施教。選修課程的開設,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要求,豐富他們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設置應該對選修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選修課程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需要與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此,建議開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如幼兒園雙語教師英語語法入門、幼兒園日常英語、幼兒園雙語教師英語語音訓練等課程。此外,學校應開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西方文化類課程,如英美文學鑒賞、中西方禮儀與風俗、西方文化入門、英語詞匯與英美文化等課程,以增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2.4實施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通識教育視角下,實行終結性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以往的終結性評價為單一評價方式的評價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行的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單一的終結性評價不能夠完整地評價學生的平時成績,也不能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的問題,有利于教師及時評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方式,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2、課程內容局限目前,該課程因完全僵化在這種傳統“史論式”的教學體系下,導致課程內容從始至終都僅僅局限于研究歷史,包括對中國裝飾歷史發展狀況、各時期裝飾藝術的思想動態、設計風格及作品內涵等進行詳細解讀,缺乏把相關的專業知識融入其中,對于展示傳統元素應用于專業設計的優秀案例幾乎空白。導致學生學習之后,缺乏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意識和過程,導致過多理論知識置后于當前設計實際的現象,無法與設計專業實踐需求達到高效結合。
3、授課模式單一該課程常以“滿堂灌”的形式出現,教學模式單一乏味。臺上教師講,臺下學生聽,學生完全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內,不可避免地壓制了學生地情感,挫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缺乏設立科學有效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的和途徑,運用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通過動腦動手,進行觀察、實驗、思考,主動地研究問題,學會知識。
4、訓練方式僵化課程多以筆記、答題、論文或臨摹傳統裝飾紋樣圖案為主進行訓練。訓練方式僵化陳舊,沒有創新性的學習技能訓練,無法有效地對學生課程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更未針對專業特性及需求進行內容的有效設定和訓練方式的設計,缺乏針對專業所需從而有效解決專業實際問題。
二、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的改革構想
1、引入以“應用意識為導向”的課程教學管理本課程的教學思路及課程建設等各方面都應注重學生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應用意識的建立。讓學生在了解傳統的同時,還要明確了解傳統的目的,從而產生學習應用傳統裝飾元素方法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彌補學生在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方法上的“斷鏈”現象,達到以了解中國傳統裝飾為前提,利用中國傳統裝飾為目的的科學的教學體系。
2、打造循序漸進的“三步走”課程構架既然傳統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我們就要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打破課程全盤“史論式”的授課內容體系與構架,把課程分為三大階段,即從“了解”傳統———“掌握”傳統———“應用”傳統,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本著古為今“用”的思想,強調理論與實踐并舉。
二、東西方教學模式的對比
筆者由于長期在紐約理工大學(NYIT-NUPT)從事計算機通信的教學,對東西方的教學之間的不同有深刻的感受。主要差異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學生、教師、環境。學生差異:東方的學生更害羞、更“內斂”,不愛發言,不愛提問題;西方的學生活潑、主動、希望能發言、愛當場提問題。教師差異:西方的教師由于是雇傭制,除非是終身教授,都需要經過學生的綜合評估(Evaluation),才能獲得每個學期(Semester)的職位,東方的教師大都沒有這個問題。環境差異:西方的行政人員是為教師和學生服務的,行政人員會主動完成許多冗余的事務,讓教師和學生更專注與教學內容本身;東方的行政人員主要是用來完成“管理”功能,教師和學生需要處理的表格和文檔比較多,在形式和格式上要求更“嚴格”。
三、構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歷經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摸索中,伴隨著網絡新技術的應用、多煤機技術、實驗設備的引入。對“現代通信技術”的授課建設了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理念是“立足課堂,素質培養”。具體分為三大建設模塊。
(一)充滿人文特色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具面對面特色的一部分,“現代通信技術”首先將“生動第一課”作為授課內容,將當前最新的技術以多媒體的方式播放出來,以同學們身邊使用的通信產品終端入手,極大提高了同學們對后續課程的興趣。在日常授課中,鼓勵教師“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以豐富的語言、特色的表情將知識點演繹。選擇具有人文功底的青年教師,將教材上枯燥的文字變成生活中可以比喻的案例。授課內容上也做了較大的刪減,比如光纖通信中刪去光纖等物理理論,衛星通信中刪除多種調制方式,移動通信中的無線信道特性等等,以及3G、4G技術中的擴頻、跳頻等原理。注重在系統整體應用和應用前景。圖1立體化教學培養體系要求課堂設置主題討論,比如“傳感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無線身體網”,指定學生實現做好主題研究,完成主題講座(Presentation),不注重技術細節,主要從應用和接口的角度討論對將來社會的作用,社會的推動?;有缘沫h節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程度,當場的即時提問和評點打分激發了學生的競爭的斗志。
(二)以應用驗證體驗為主的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時最能將理論與技術結合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將課內實驗方案設計為操作性強、體驗感高的驗證型實驗,比如對“SIP交換機的通信”,“基于中間件的呼叫中心平臺”,“3G通信過程”,避免的過多技術細節的干擾,給文科基礎的經管類學生以感性直接的體會;同時,在實驗報告的文檔撰寫上,引入“華為公司”的文檔規范格式,強調文案處理的標準化。為將來大部分可能從事通信行業項目助理的同學打好嚴謹細致的行為習慣。
(三)以網絡課堂視頻的在線式教學
手機網絡時代無法避免,在無法勸阻經管專業學生少用不用手機上網之后。課程組將每個章節,每個知識點做成主題視頻,并配置重要知識點的講解。對于一些脫課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彌補缺課的損失,對應要求上進的同學,將知識點的精要可以鞏固提高。實時在線的網絡課堂提供了論壇,完成在線答疑(學生和教師都可以代為回答),模擬測試題,一些無法用實際設備操作的技術通過制作的Flash課件展示給同學。從實踐結果看出,網絡課堂的點擊量通常在授課人數的6~10倍左右。由此,以課堂、實驗、網絡課堂三大主體的立體化教學建設中,“現代通信技術”課程實踐取的較好的效果,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從內心不再排斥這個“專業”課,督導組和專家旁聽也得到了很好的響應。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語文課程形成的形態看,我們今天的語文課程是個生態系統。它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個因素組成的。這四者之間的活動與發展是否形成和諧的關系,關鍵在教師。而目前還有不少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是個生態系統”的理念,還不大理解和領會,更談不上用來指導實踐。在教學中,他們還很習慣、很自然地實施那一套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腦海里的舊東西,即以教材為本本進行“教教材”的教學活動,整個教學活動始終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唯一的活動方式出現。這種做法顯然沒有發揮語文課程生態系統的主體(教師和學生)應有的作用,也沒有對其客體(教材和環境)進行正確處理和適當支配——開發利用好教材、激活教材和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的教學活動當然會使語文課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也就無法談得上建設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了。為了營造良好的語文課程生態系統,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是主體,是語文課程的研究者、建設者和開發者,起主導作用。面對開放、民主的語文課程,各個語文教師都有權利對其進行研究構建和開發利用。在特定的語文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師經過反復研究對給定的語文課程內容和意義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并對其進行不斷變革和創新,最終把它變為有特色的自己的課程內容。教師使用教材一定要注意靈活運用,一定要把現行的語文教材看成是活的東西。教材雖然要求其自身內容嚴格和規范,但是它也有很大的靈活性。因為它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是語文教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源。陶行知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因此,教師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學習,做好社會生活調查,掌握豐富的生活知識,以引導學生從書本學習走向生活中學習,使語文課程從文本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社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不要把他們看成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相信他們有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元互動的語文課程環境,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討論教材內容,與教材里的人、物、事等方面自由地對話和交流,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主動。
第二,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的主人,因此,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多向互動活動,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研究、設計和實施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必須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差異,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鼓勵每一位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實踐,培養他們具有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搜集、篩選有關資料,并把他們精選了的這些資料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使他們感到自己在課程開發利用和課堂設計以及教學活動中發揮了作用,很有快樂和成就感。學生作為教學對象,也是教學資源,這就意味著必須“以學定教”和“以學定法”進行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即按照當下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狀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和交流教學和學習資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和使他們在語文方面的更好發展,教師必須以適當的時間和空間來創設寬松和諧的語文教學環境,使之成為多向互動、和諧共振的語文學習氛圍,讓各種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里獲得快樂和滿足,并能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整,朝著充滿希望的方向發展。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多元反應,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獨特體驗。由于每位學生的人生經歷、語文知識積累、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以及掌握各學科綜合知識的差異,他們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感知、體驗和反應多元是很自然的。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現象。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有不同體驗和理解是好事,是自主學習和發散思維的好表現。應該肯定和鼓勵他們這種不唯書、不唯師、不唯權威的多元思維觀。
第四,合理開發利用教材,構建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不同智力水平和生活經歷,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現行教材:該發揮的發揮,該調整的調整,有增有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教師必須把語文課程和教學內容作為開放的領域,面向所有學生開放,讓每一位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能與語文課程和教學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激發和引導學生從文本課程走向生活課程、體驗課程和實踐課程,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思考到課程上來,并以特有的各自語言表達、情感體驗、閱歷體會、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來參與構建語文課程和教學內容,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真正體驗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或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進一步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面對教材內容,每位教師都有不同的理解,教材為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用武之地,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如字里行間的人物、事件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道德、事理等;教師亦可為學生提供拓展教材內容平臺,引導學生如何查閱、篩選、收集資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把有關的單元和課文的教學進度進行調整、修改、增加等;選用教學方式、方法、手段可靈活機動,可從科學方面或藝術方面等多角度考慮。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生態系統中的學生、教師、教材和環境四者之間的主體客體參與和多維互動的關系,使語文課程成為一個既富有生機又充滿和諧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鐘海青.師論[M].廣西師范大學版社,1997.6
19世紀末之前的美國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國模式,非常重視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學習為主的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像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入學考試都要考希臘文和拉丁文,其高等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高度傳統文化修養的統治精英。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立為起點,美國逐步構建起了現代大學制度的框架,并確立了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和經濟的高度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國高等教育所效仿的“英國大學模式”被“德國大學模式”所取代,傳統的以古典文化的學習為主的人文經典教育的影響式微,以專注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研究”為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開始大行其道,很多大學在這一時期陸續取消了對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入學考試要求??梢哉f,到19世紀末期的時候,美國的傳統教育體制已基本瓦解。但是,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沒有沿著“研究”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便在1870年到1940年期間推崇自然科學和專業教育的觀點最甚囂塵上的日子里,美國還是有很多老牌的文理學院堅守住了古典人文教育的傳統,沒有加入建設研究型大學的行列。此外,如上所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按現代教育制度要求建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也對拋棄傳統的以古典文化學習為主的通識教育行為進行了反思,并最終在芝加哥大學發動了一場轟動全美的教育大辯論,1945年,哈佛紅皮書的發表則最終確定了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參照了英國和德國的大學教育模式,并最終形成了適合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通識教育理念。建國后,我國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則基本都效仿前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其特點就是,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對各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大學教育主要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尤其是理工科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為一談。有學者把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總結為“九重九輕”,即“重專業,輕基礎;重科技,輕人文;重做事,輕做人;重技能,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灌輸,輕參與;重平坦安排,輕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過早地分專業、過窄的專業內涵、過“專”的技能訓練而形成的過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當時高校的文化課基本被意識形態很強的政治課所取代,“又紅又專”成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讓國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亂之中,注重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更是無從談起。20世紀70年代末期,結束后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教學基本還是按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推行,“路徑依賴”的特征較為明顯。80年代早期伴隨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高等院校也開始逐步推行教學改革。早期的教學改革關注點主要在于彌補過于狹窄的專業教育的不足,拓寬基礎知識學習的范圍,實施學分制,逐步開設選修課,允許學生一定范圍內自由選課等等,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之后,紛紛實行學分制,開設選修課。到80年代末期的時候,這些早期實施教學改革的高校已經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學生自由選課的范圍也大大拓寬。1995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的召開,則把文化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全國高等院校推廣開來。
1999年以后,伴隨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增設了很多非醫學專業。有學者作過統計,在1999年的時候,全國97所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中,64%的院校僅僅開設醫學門類一個學科的本科專業,開設4個以上學科的院校僅占總數的3%;而到2009年的時候,全國102所醫學院校中,有74%的院校開設本科專業涉及到4-7個學科。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截止2012年底,學校已設置21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工學、文學7大學科門類。盡管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趨向全面,但其專業發展其實是不均衡的,傳統的醫學類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發展的主體,這一點與普通綜合性高校是有區別的。再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全校8個山東省“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中,有7個是醫學類的,另外1個是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盡管屬于管理學分支,但卻與醫學專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就是說,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方面,仍然是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專業性教育特征明顯,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配置仍圍繞醫學類專業教育來實施,其他非醫學專業,尤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在不少醫學院校仍屬“邊緣學科”。另據統計,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類課程。這類課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約占全部通識教育總學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類課程占總課程量的比例小,絕大多數為10%以下,最高僅為13%。甚至有些院校開設醫學類課程作為全校通識教育課,如有的醫學院校開設《臨床醫學概論》等課程作為全校所有專業的必選課程,其他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狀況也大體如此。關于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一些具體數據及其比較,囿于篇幅,此處只做簡要概述,而不再進行單個案例剖析。
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的問題
在詳細探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一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通識教育要實現怎樣的教育目標?實施通識教育是否會降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國內不少高校所借鑒的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個問題,在通識教育的定義中實際上已經內含了答案。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傳承傳統與現代文明,與不同領域進行對話的“全人”,而非僅僅培養缺乏人文關懷和精神的技術精英。第二個問題,對醫學院校而言,占全校學生絕大多數的醫學類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較多,除去一些必修類的公共課程,如兩課和外語占用了部分學習時間,有限的學習時間還要除去在醫院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在課程較多,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是否會影響專業學習呢?就美國高等教育的現狀來說,該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僅以美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實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學為例,其對本科生通識教育的強調,并沒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學的地位,事實上,芝加哥大學是歷來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種學派而聞名于世,而哈佛大學的狀況也是如此。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醫學類學生而言,他們往往面臨著更大的考研和就業壓力,他們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試分數的終結性評價而非通過考察其學習成長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來決定,因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一定要適合當前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否則,真的會適得其反,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第三個問題,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于共同學習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經典著作,使不同專業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國成功通識教育的精髓,并不意味著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移植,美國通識教育實施的背景因素必須加以考慮,如其教育植根于西方傳統文化的深處,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學前兩年不分科,通識教育課程為核心必修課等等。我國的通識教育發展之路,恰恰缺乏類似傳統、經驗及適合改革的各種因素的支持。總的來說,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
從1995年開始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以來,一些綜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作為教育部批準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紛紛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供學生們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選課。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醫學院校也開始設置選修課,力求提供一定范圍之內的課程,供學生們選擇學習。然而,關于實施通識教育的目標及重要性,不少醫學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認識不足。首先體現為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我國的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從開始之初,就是作為專業教育的一種補充而設計的,并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教育教學模式,更遠遠達不到美國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學校領導對通識教育重視不足,醫學院校的主要領導多數有著醫學類專業的教育背景,對自身教育經歷的認同往往讓他們更偏重自然科學和研究型、專業性教育,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教育;再次,是教師和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在傳統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實用主義滿天飛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賺錢”遠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誘惑力,于是,不少教師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只是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學生選修通識教育課只是為了多混幾個學分而已。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陳舊。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定位于設置大量的選修概論課,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輔助,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專業教育課程或建設綜合性大學的花邊點綴或錦上添花之舉,離“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遠。
(二)盲目模仿國外通識教育模式,忽視不同教育環境差異
很多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參照或效仿美國一些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而來的,并未深刻比較中美兩國不同的教育環境差異。如上所述,我國通識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識、面臨傳統文化的斷層和長期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等諸多問題。共識問題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對通識教育目標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為了落實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僅僅把教學作為一種滿足最低層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職業選擇,在我國當前高校行政化相當普遍的情況下,很多學者“學而優則仕”,忙于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與追求。美國與我國都經歷過傳統文化學習的斷層問題,但美國很快就意識到并對這一缺陷進行了彌補,我國則缺乏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修復,以至于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識教育理念被培養“技術精英”的專業教育理念所置換,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一直延續到今天,并繼續阻礙著通識教育的順利推行,僅就這一點而言,與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實施是大相徑庭的。此外,21世紀初開始的高校擴招,也沖擊了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學資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來說,能把擴招后的學生安置下來并順利保證畢業就很不錯了,哪里還有精力顧及本科教學的通識教育問題,擴招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季的高就業率,按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強化專業教育,則成為很多醫學院校的不二選擇。中美教育環境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不比較兩國之間的環境,簡單套用美國高校通識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圖索驥,東施效顰。比如占醫學院校主體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面臨我國很多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普遍學歷不高,專業水平較低這一不爭事實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對其進行專業理論和實習教育,提高其專業水平,進而提高我國醫療機構總體醫療水平,不但是過去,在今后一段時間之內,應該還是高等醫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三)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存在誤區,通識教育效果并不明顯
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主要依靠課程設置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來實現,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通識教育實施的關鍵環節。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存在明顯的誤區,影響了通識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等同于設置一定數量的概論課來讓學生選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涵,未能領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等的學習,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尤其是外語,為了期末考試,考四六級,考研,學生專業課學習之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英語,英語學習的效果并未見什么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學習卻被大大忽略了,作為中國的高等教育,這肯定是說不過去的。再就是這些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缺乏人文素養的內涵,學生隨學隨忘的特征明顯,難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淀;再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既缺乏課程設計的長久規劃,也缺乏推動通識教育理念落實的組織機構,這也是影響通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與思路
鑒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誤區及教育效果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更新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視通識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涉及到高等醫學院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具備怎樣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視通識教育是更新課程設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通識教育,要明確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充或輔助,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獨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轉變高等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把通識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去;對醫學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重新審視本校的課程設置體系,逐步破除只重視專業教育的狹隘教育觀念,對于很多具備醫學類專業背景的高校領導而言,其觀念的轉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然而,“上行下效,捷于影響”,自上而下通識教育理念的轉變對一線教師和學生觀念的轉變肯定會起到很大的示范效應。反之,如果醫學院校領導不重視通識教育的落實,那么一線教師和學生也必然會受其影響。其次,要明確通識教育課程不是選修課,而是核心課,不是概論課,不是對學生的泛泛而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選取承載人文素養和傳統經典文明的課程進行學習,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與學互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觸動學生的心靈,構建不同專業學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對學生綜合水平的考核應從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結果,常因“一考定終身”而被大眾所質疑,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過程,尤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和發展潛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評價更符合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學生期末考試或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的話,那將會大大淡化專業教育的色彩,進而推動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
(二)理性思考通識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識教育
按上述分析,當前很多高校包括醫學院校效仿的美國通識教育模式,無論是哈佛模式,還是哥倫比亞模式,它們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處,正如美國的政治文明無法復制一樣,中美教育環境的差異也決定了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復制到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中來。對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并根據中國教育環境的特點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梢灾苯咏梃b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醫學院校中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作為推行通識教育的最高權力機構,享有設計、審查和批準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權力;通識教育課程既然設計為所有專業的核心課程,而且通識教育肩負著培育“完人”的重任,那么這些課程的開設就不是很隨便的事情,不能像現在的選修課設置一樣,隨便一個老師都可以開課傳授,要學習美國大學中只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教授才能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授課人的教育傳統;還要學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方式,小班授課,鼓勵學生思考,參與式教學,博士作為教授的助教參與通識教育授課全過程,并代代相傳下去。需要結合中國教育環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學本科生前兩年實施通識教育,不分科,淡化專業教育色彩,這一點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尤其考慮到高等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實施激進改革謀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國大學商法學院中設置的專業性很強的一些專業,往往都實行“后本科職業教育”,在我國當前就業壓力較大,政府大力推行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先讀完本科,再選擇職業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是不會進入政府政策議程的。因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無論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式,其落腳點一定要回到中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中來。
(三)科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提升通識教育實施效果
從實際發展來看,移動通訊工程項目自身有著較為鮮明的特征,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這一市場為買方市場,運營商在可選擇的范圍程度較大,而為了能夠對設備兼容以及網絡調整穩定,經常會選擇兩三家設備商作為設備的供應商,并形成長久合作關系。再者就是移動通信工程項目的風險相對較高,主要就是新技術的不穩定性以及這一項目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在網絡發生癱瘓的時候就會造成很大損失。還有就是這一項目所涉及的面比較廣等特征。
1.2我國移動通訊工程項目現場管理模塊分析
對移動通訊的工程現場管理的模塊來看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最為主要的就是進度管理和質量管理以及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這幾個模塊。成本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對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的成本信息進行分析的的一個模塊。而進度管理模塊就是對工程現場的不可控因素進行專人負責并分析跟蹤,然后將相應的處理措施制定好,這樣就能夠將這一工程的延期最大化的減少。再者就是質量的管理模塊,也就是完善的有效工程現場網絡指標檢測的體系和自查制度,對故障的排除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最后就是人力資源管理模塊,主要是參與調動工程充分的將專長得到發揮,使其業務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2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管理可視化設計探究
2.1可視化設計應遵循的相關原則分析
對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管理進行可視化設計的過程中,要能顧遵循相關的原則,這樣才能夠將工程現場管理可視化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些原則當中,主要就是實用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通用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可伸縮性原則、完整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其中的實用性原則主要就是要能夠使得系統的開發是比較實用,系統的設計盡量簡單化,能夠輕松的實現人機交互。在通用性原則方面主要就是在能夠完成通訊工程的現場管理基礎上能在同類現場管理中可以使用。完整性原則主要就是對移動通訊的現場管理要能夠完整進行,不能對其中的數據信息有遺漏,要確保形成完整的鏈條。
2.2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管理可視化具體功能設計
移動通訊工程現場可視化的功能是多樣性的,所以設計過程中也要逐次的進行。首先就是對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管理可視化的數據子系統的功能設計,這一功能是通過數據管理模塊以及編輯模塊所構成,前者是對數據的分類以及查詢等進行功能的實現,后者則是對數據圖形和影響數據的功能實現。另外,在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管理可視化的質量管理模塊主要分為施工工序年的質量控制子模塊以及材料控制子模塊和人員控制子模塊、施工質量控制子模塊這幾個管理的模塊。這幾個模塊都各自有著分工,例如材料控制子模塊,其主要是對施工管理中的成品以及半成品等進行的抽樣和跟蹤式的管理。除此之外,在管理子系統當中還有人力資源的管理子系統以及進度管理子系統。前者主要是完成參加項目人員的培訓以及管理和考勤的,而后者則又能夠分為重點工期警示子模塊以及速度計劃子模塊和實際進度子模塊,它們也都各自有著分工。例如在進度計劃子模塊方面,其主要能夠輸入合同項目中規定的各項工作開展信息,以及工程的完成日期和工作間的邏輯關系等。在管理系統當中還有著成本管理這一模塊以及安全管理的模塊,重點對安全管理模塊加以說明,在這一模塊的設計過程中,主要有兩個重要的設計模塊。首先就是安全管理記錄子模塊和安全制度子模塊,對這兩個模塊而對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前者能夠有效的將移動通訊工程現場的日常管理和四項權利得到有效的實現。而厚澤可以對個人的安全保障同時來建立合法安全項目法人的管理機構,將安全作為指導思想來制定相應的安全制度,從而來實現登錄以及刪除等方面的功能。而在GIS子系統設計過程中,其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模塊構成,也就是圖形的瀏覽模塊,以及雙向查詢模塊和圖形的編輯模塊。其中的圖形瀏覽模塊主要是通過3個子模塊所構成,在圖形上能夠顯示工程的進度以及動態的三維圖形,也能夠顯示實體工程當中的總體平面布置圖以及散點圖和直方圖。而雙向查詢這一模塊則能進行實時的查詢和圖形對應的現場工程的信息,同時也能夠實現三位平面的布置圖查詢功能。
周喬木 谷昕 車志遠 吳海燕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
項目基金:本文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文學閱讀在醫學生溝通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面對日益復雜緊張的醫患關系,國內醫藥院校普遍加強了溝通課程的建設力度。然而,另一個傾向也值得警惕,即過分強
調溝通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文學閱讀在這方面或許能發揮獨到的優勢。
關鍵詞:文學閱讀;溝通課程;醫患溝通
近年來,社會上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促使國內許多醫藥院校
都開設了針對醫學生的溝通課程,也陸續出版了結合臨床實際的
溝通教材,其中多數偏于講授具體的溝通技巧。比如,處理患者
投訴的技巧,應對媒體質詢的技巧,與各類特殊病人的溝通技巧
等。 在近期衛生部批準的全國高等院校中醫藥類專業 (本科) “十
二五”規劃教材中,提到溝通,列出的題目仍然是《醫患溝通技
巧》。但強調技巧就足夠了嗎?
一、教學中的挑戰
自 2006 年至今,課題組教師在國內醫藥院校中較早地開出
了《溝通藝術》、《商務溝通》、《跨文化溝通》等公選課和專
業限選課。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相關科研的深入,我們越來越
認識到片面強調溝通技巧的膚淺和局限性。溝通的本質是什么?
顯然,稍有人生閱歷的人都知道,溝通是我們與他人共同經歷的
過程,其關鍵在于人際之間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強調技巧,
尊重而主動的態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關系。如果我們只是教會
學生熟練地運用一些倫理原則和法律條款來進行自我保護,或者
僅僅實現了“對病人和顏悅色”,那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具體
的技巧總是有局限的,而臨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復雜而多變
的。在此情況下,就可能出現實際操作中的各種問題。從黑龍江
“哈醫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溫嶺殺醫案”,每一幕慘劇的發生
過程中,都暗藏著種種醫患溝通的深層次問題,絕非簡單的“技
巧”二字能夠涵蓋的。因此,我們認為,醫學生的溝通課程還是
應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基本要義。這就是要切實培養學生
“換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處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屬)在生命的重要時刻所作出的決定。
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多數年輕健康、沒有經歷過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沒有經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親好友死亡
的醫學生,如何能體會這些人類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體經歷
呢?在對未來職業生涯尚處于朦朧想象的過程中,他們如何能體
會做醫生的艱難險阻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漸發現:借助優
秀的涉醫題材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可以達到學習一般溝通技巧
所難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學閱讀的優勢
當我們從簡單地在課堂上舉一些像《扁鵲見蔡桓公》這樣的
小案例,到指定學生課下閱讀部分文學作品來討論“性別與溝
通”、“語言與溝通”等議題時,發現許多學生逐步有了對溝通
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人生、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從中不同程
度地獲得了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曾被國外醫學院校列
入醫學倫理學參考書目,也是最受學生們歡迎的一部紀實文學作
品。一位學生在上交的讀書報告中寫道“死神并沒有停下兇殘的
腳步,妞妞終于還是死了。我仍記得她死前掙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謝幕,永遠沒有所謂的完美,也
沒有所謂的遺憾,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樣的,在盡頭,你只能認
輸。于是,我不禁開始嘆惋每一個人,每一個終會成為‘妞妞’
的人。
活在當下,每個人都不得不隨波逐流,然而,我們的一生究
竟是為了什么?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背負了莫名的責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們在父母的催促下學習,在不斷的競爭
中渡過漫漫歲月,而到頭來呢?唯有面對同一歸宿?;蛟S你可能
會說諸如實現人生目標之類的話,但請看一看妞妞,這個可憐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樂的事就是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她
的一生都在與病魔斗爭,抒寫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而我們呢?是
否在父母、學校亦或是社會的鼓勵下丟掉了快樂,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負擔。若是那樣,到頭來只會兩手空空,也許還不如妞妞,
在臨終前,或許會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樣毫無牽掛地走完這一
生?!?/p>
美國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則教給醫學生們關于
“寬容”的一課。一位女生在討論課上反思說“我時常陷入到溝
通苦惱的陷阱。原因很簡單,因為性格問題,制造出許多煩惱。
內向的秉性,長此以往的糾纏在身邊,最終形成一種特殊標志,
融入到自我意識當中。我不知道該去關心別人還是該關心自己的
內心世界。所以當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的時候,我只能去對著一臺
冷冰冰的電腦發泄情緒。生活中應該有許多的擁抱、交談、歡笑
和道別, 可我們的話語卻越來越少, 整天面對著一堆堆的書發呆。
因此,我記下來這本書中最打動我的一些話:
“‘什么是人生最困難的事,學生問。與生命講和。一個平
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
并去接受愛。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愛的關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沒有給予你這種東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
就會美好得多?!?/p>
而陳蔚文的報告文學《陰性之痛》,則引發了醫學生們對婦
科診療環境和來自醫患雙方不同立場的爭論。多數學生表示了對
女性患者弱勢處境的同情,特別是一些女生認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讓人不堪忍受”、“醫生的冷漠刺的人難受”,確應改善婦科
的就診環境和加強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但一些參加了學校教學實
習的學生也懷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張,個別同學甚至認為,病人
是過分敏感了,來醫院治病不應計較過多其他的東西。
應該說,在溝通課堂上聽到這些熱烈的討論是令人欣慰的,
因為正是閱讀的過程,使學生們受到了文學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審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層面,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們相信,這些源自主動思考和積
極感悟獲得的、對病人和醫者自身真誠的人文關懷的種子,會被
他們帶到將來長久的臨床實踐中,在合適的時機下,會萌芽、生
根、生長、開花和結果。
三、文學教育之補充
將文學閱讀引入醫學生的溝通課程,實際上是文學教育在醫
學院校課程建設中的一種具體應用?!拔膶W與醫學”結緣在國外
并不是一件新鮮事,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美國的學者就開始
多方面探討文學與醫學的關系。國內學者郭麗萍在《美國醫學院
的“文學與醫學課程”》 一文中介紹說:“通過文學作品的閱
讀,可以培養醫學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過閱讀病人敘事,可以增加對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對疾病的主觀感受)和醫生所認識的‘disease’
(作為獨立客體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樣的。病人對疾病的感受與
其經歷有關,受其文化、經濟、宗教和種族背景影響。未來的醫
生因此可以對醫療界、病人的態度、疾病的治療等進行反思;文
學和文學技巧可以讓醫生學會對醫學中的道德問題進行思考,如
關于醫生輔助死亡、使用醫學技術延長生命、稀缺醫療資源的分
配等倫理問題。使這些未來的醫生在面對真實的病人、需要做決
定時,能夠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價值觀的決定,能夠把病人看
作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僅對疾病或患病部位進行治療?!?/p>
在西方,文學越來越被認為是醫學生職業教育中一門重要的
學科。有學者指出,目前美國有超過 1/3 的醫學院開設了文學課,
主要用來深度研究醫患關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瀕死
等內容。在我國,盡管一些學者已開始關注文學與醫學的密切關
系,但當前醫學院校對學生所進行的文學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專
業之中。如醫古文、大學語文等課程主要針對語言文字等方面,
在醫學課程中加入文學藝術知識仍僅限于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賦
予授課以“優雅的氣息”的功用。國內醫藥院校尚未形成對“文
學與醫學”這個醫學人文學科群中非常有特點的學科的廣泛關注
與深入研究。
在醫學生的溝通課程中適度引入文學閱讀,是我們試圖超越
傳統“技巧”講授的一種嘗試,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尚需每位
從業教師深入思考、精心設計和積極實踐,本文不過是拋磚引玉
之論了。
參考文獻:
[1]郭麗萍.美國醫學院的“文學與醫學課程”[A].見:張大慶.
中國醫學人文評論(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8:80-86.
[2][美]羅納德•阿德勒, 拉塞爾•普羅克特.溝通的藝術[M].北
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醫學院校中的文學教育[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
冊),1996.
引 言:客流預測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的重點,為確定項目工程規模、車輛選型、設備配置以及工程投資奠定基礎。從客流產生的機理上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主要由轉移量和誘增量兩部分組成。因此,做好城市軌道交通轉移和誘增客流預測可以大大提高項目的客流預測精度。
1 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預測的重要性
1.1 客流預測是城市軌道交通投資決策的基礎,只有具備足夠大的客運交通需求,建設軌道交通才是合理的??土黝A測又是衡量建設項目經濟成本、預測建設項目投入運營后經濟效益的關鍵指標。有了科學的合理預測,才能對項目成本效益做出正確的評估,否則經濟評估失真,將導致投資決策失誤。
1.2 客流預測通過計算軌道交通系統建成后可能吸引的客流規模和時空分布,包括軌道交通客運總量、客運周轉量、各站上下車人數、各軌道交通線路之間的換乘人數、區間上下行客流量、高峰小時運量等,為軌道交通設施配備和車站設計、評價軌道交通規劃路網優劣提供重要依據。
2 影響客流預測的主要因素
出現預測客流量與實際客流偏差較大的現象,與客流預測的復雜性和客流預測方法的多樣性有著必然的聯系,影響客流預測的不確定因素、客流預測方法使用的不當都會造成客流預測不準確。通過收集資料、歸納整理,總結出了下面幾條影響客流預測的因素。
2.1 票價影響客流預測
票價是決定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尤其是開通初期客流的重要因素,價格的高低將會影響到人民的出行方式的選擇,票價對客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價格占收入水平的比例上,實施換乘優惠的城市,出行總成本低,不實施換乘優惠的城市,出乘總成本高,較低的票價能轉移更多常規公交方式的客流,帶來地鐵客流量的增長,尤其是換乘不收費,更能刺激換乘量的增加。
2.2 城市土地利用影響客流預測
城市土地的用途,不僅涉及城市各區域功能的定位,而且涉及到所使用的土地上面進行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如人口、就業、產量等。土地利用與客流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城市各區域功能的定位決定了出行活動及出行流量、流向,可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與城市規劃關系密切。我國大部分城市正處于成長期,城市的發展具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城市的規劃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大的改動、政府當局的交通政策有了較大的變動等,都會影響客流預測的結果。
2.3 政府采取的交通運輸政策影響客流預測
很多大城市采用以公共交通為主、個體交通為輔的交通運輸政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控制自行車與私家車的發展,對引導市民出行利用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有重要意義。
3 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道交通誘增客流量大
當前我國都市區的人口密度高,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態處于急劇變化當中。如何將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舒適、便捷的出行條件,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從而解決交通擁堵,保障都市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都市區規劃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此,我國都市區普遍采取了TOD的土地利用與城市發展模式。在TOD模式下,城市軌道交通不僅滿足影響區域原有的客流需求,而且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還極大地帶動了軌道交通沿線地區的房地產快速發展,產生大量的誘增客流需求。如何合理分析這部分誘增客流的產生機理,并準確地予以預測,是進行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3.2 城市軌道交通總客流量變化大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的形成與當地的土地利用、人口規劃情況密切相關。而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建筑日新月異,其地理形態和用地的布局結構根據發展的具體要求,經常要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導致各種預測年度的城市軌道客流量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一定空間上結構都發生著變化。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用地變化對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的預測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3.3 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的形成需要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駁
在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過程中,其特點決定了不是一種“門到門”的發展方式,在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的集散中除了軌道交通還有公家、自行車、不步行、私家汽車等等作為接駁方式。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在出行的時候大多數是多種出行方式的選擇,換句話說是出行者在同一對出發地和目的地之間存在著多種出行的方式。接駁方式、接駁點對于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的預測工作得來了很多困難,需要與之匹配的更好的方法。
4 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側的具體建議
4.1 建立適合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驗收體系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專門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驗收的完整模型和方法,應該在重點研究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引導作用、城市軌道交通在城市交通體系中合理分擔交通比例、城市軌道文通對其他交通方式的影響等方面,以“四階段法”為基礎,逐步形成適合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的一套理論和驗收方法。
4.2 努力加強城市交通基礎數據調查工作
對于客流量預測中人口數據問題凸顯,針對于這樣的工作為了確保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預測提供科學真實有效的數據,作為基礎數據,就要求加強人口、交通數據的調查統計。這項工作具有復雜、長期性的特點,而且前期投入較大,如果數據統計分析工作不完善,那么將大大限制了交通客流預測。改善的最好辦法是由政府部門牽頭,加大調查力度,每間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大樣本調查統計,這樣可保證數據有效性、及時性。只有加大政府協調力度,才能真正的確??土黝A測準確而真實。
4.3 各城市應逐步建立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系統
在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預測問題上要充分考慮城市特征、地區差異性。各個城市的城市布局不同,人口結構也不盡相同,其就業情況、經濟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由于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只是單純依靠已經掌握的資料,通過EMM3軟件來進行預測存在片面性,因此,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客流的統計分析,要求有針對性的運用有效的方法,不能按照其它城市的照搬,照搬的方法適合一個城市,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城市。一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的預測模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需要多年數據的日積月累,進行長期的調整和運用才能逐步完善和成熟。另外,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規劃,應該注意從城市的微觀到宏觀,不斷完善交通模型體系,才能有效的提供可靠的預測數據。
5 結束語
總之,客流預測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各項設計工作的基礎,客流預測的結果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建設和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要更高的角度,抱著開放、負責的心態,積極溝通交流,加強對客流預測方法的研究,建立起完善的客流預測體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凱,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煉,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2003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實施至今已有六個年頭。作為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綱要》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評價等七個方面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為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本《綱要》的制定緊密結合現代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非常適合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學的需要,全國各普通高等學校確應全面、認真地貫徹、執行本《綱要》,根據本《綱要》的精神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本《綱要》的精神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不夠,學時不足
《綱要》第五條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然而,在全國高等學校中,能達到此標準的學校寥寥無幾。據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學期體育課教學時數在30~34學時之間,即四個學期共計120~136學時,更有甚者,有的院校體育課設置不超過60學時,體育課課時被以各種理由削減或被其他學科擠占。究其原因,與領導重視不夠有直接的關系。
雖然現在各院校的領導對學校體育的認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側重點仍有偏頗之處。許多院校把體育教育的重點放在提高運動隊的水平上面,從而忽略了正常的體育教學,因為運動員、運動隊出成績可以迅速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體育教學很難達到這一效果。
曾經說過:“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币嬲贵w育教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首先要提高領導干部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綱要》規定的學時要求,為全面貫徹和落實綱要精神提供基礎保障。
二、“三自主”實施困難
《綱要》第九條規定:“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彪m然大部分高等學校都能盡力實施“三自主”教學,達到《綱要》的要求,滿足學生日益上升的體育需求,但受學校場地、器材、師資等條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統、學生自身時間、與其他課程的協調等因素的制約,“三自主”的實際落實有很大困難。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個自主“自主選擇課程內容”是最容易實現的。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設置了多種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第二個自主“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在具體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隊伍存在專項結構不盡合理的情況,且這種情況多存在于50歲以上的教師中,讓他們根據《綱要》的新要求實現轉型,從教學大綱的單純執行者轉變為教學內容的開發者和創造者,進而實現“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的目標是有一定難度的。第三個自主“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是執行中最困難的。在相當一部分學校中,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只是一種口頭承諾,因為體育課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這個階段也是其他基礎學科課程安排最緊密的時期,若想全面落實“三自主”原則,必然涉及各學校教務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難度可想而知。只有將學生四年的課程進行綜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決“三自主”原則落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根據目前各學校體育教師、課程安排的具體情況,如果將第二個自主和第三個自主調整為“學生自主選擇為主,學校適當調配為輔”會更具有現實意義。
三、課程內容銜接困難
《綱要》第十一條規定:“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并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的銜接。”然而,現實中大學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只是一種空談。要想實現大學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真正銜接,首先要解決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大學生進行關于中學時代體育課程的調查中發現,除了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外,其他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整地上過體育課,特別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沒有體育課,更有甚者,極個別的學生連足球、籃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決中學階段體育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學校對文化課成績好而體能弱的學生應不偏袒、不放縱,不要為了學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損害了學生們的身體健康。身體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中學時代是學生們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這一時期打不好基礎,養成不愛鍛煉的習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總理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關于教育改革問題。對于教學改革,教師、學生包括家長都反映強烈,希望課程設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的實際,要求減輕學生負擔?!倍F實情況是:知識多、身體差,課業負擔多、身體鍛煉少。在現在的大學生中,極個別的學生連400米慢跑都無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質指標明顯下降,更有甚者,在體育課上發生大學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機銜接的研究,盡早構建一種科學的、可行的體育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師面臨的挑戰
《綱要》第十三條至第二十條圍繞體育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做出了詳細規定??偫碓趪铱萍碱I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制定教育規劃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社會系統工程,難度大、任務重,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贝_實,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要實現這八條規定還任重道遠。
教師是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開發的核心執行者,是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全面落實《綱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教師必須全面深刻理解《綱要》的內涵、優化教學內容、嘗試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這些無疑對習慣于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組織實施教學的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體育教師數量的增長遠不及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隨之成倍增長,大部分教師達到每周10~20節課。繁重緊張的教學任務壓得教師窮于應付,疲憊不堪,很難有時間進修、培訓,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歷水平,更不要說靜下心來考慮教學改革與創新,開展經常性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從而造成教師的業務素質停滯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時,有一部分教師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識相對落后,教學觀念、教學手段仍然是以競技為主,與信息時代新的教育觀有較大的差距,不能適應《綱要》的要求??傊?,在體育課程建設和資源開發方面,成績不顯著,不能全面落實《綱要》的規定。各高等學校、各級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體育教師的管理,重視體育教師的在職進修和培訓,加強體育教師的自身建設,以切實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滿足《綱要》對體育教師的要求。
《綱要》自頒布實施已有六個年頭了,大部分高等學校能夠積極實施《綱要》的各項具體內容,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全面實施《綱要》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現實問題,如學校領導重視不夠,體育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不能滿足《綱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實加強領導,建立監管機制,真正將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才能使本《綱要》得到全面落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 2002
[2] 蘇玲,張楠. 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