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7: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射機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containsinthedesign,thetechnicalequalponder,re-elaboratesthedesign,printingandperson’srelationsfromanotherangle.[Keyword]:Equalprintingtechnologyvisiontransmissioninformation
回顧人類的設計歷程,“求生存”是相當重要的目標,至少在設計萌芽階段以及之后一段并不短的時間里,這是唯一目標,即使在今天人類的設計行為及其產物中,依然包含著這種因素,對于“生”的追求,引發人類設計行為的持續性,并逐漸催生出很多重要屬性,其中最為重要和本質的,當屬平等性。以“生存”為起點,設計不可能缺失這種屬性:對于自身生存的環境而言,人需要一個平等溝通、和平共處的平臺;對于群體內部來說,則需要物質方面的“平均主義”。這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卻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設計的目標和理想,并成為人類自我優化程度的一種反映。而在“生存、平等、設計”這一組循環、可逆的關系中,使其正常、順暢的得以運轉的條件是什么呢?
一、設計與技術
設計自其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并非是單純地對于自然中的物質,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直接應用,如果是這樣,很多動物甚至植物也應算做是“設計的高手”。“設計”真實而本質的含義是建立在發現基礎之上的“創新”,是有極強針對性的創造。這要求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實施環節,任何具體的設計都不能無限制的憑空想象,即使是在構想階段,這種限定性依然在無形的掌控我們的頭腦,使思維始終局限在似乎已預先劃定的圈子里,無法真正的跳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包含在設計中的技術因素使然。
“技術”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指“技能”、“技藝”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技術”概念,是對自然科學理論、成果應用后的綜合結果。站在設計的角度,談到的技術似乎包含兩個部分:(1)使“想法”轉化為“視覺可視”的一系列專業化技術;草圖表現、效果圖表現、模型加工(制作)技術等;(2)使紙面上的方案轉化成為可供“消費”(使用)的真實產品的加工制造技術。在設計的早期階段,這二者是合一的,即從事產品加工、生產的人就是從事構想視覺表現的人(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的“百工”,就是一個設計的群體)。不能說這個工匠和設計師合一的階段是缺失設計的階段,因為眾多的產物已有力地修正了這種誤解(只是大量兼具精絕創意和精良加工的產物,使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其設計產物的實質,而更多地以“藝術品”來認知它們)。“設計缺失”的說法,實質上是將存在于現代社會形態中的工業設計,做不符人類歷史及設計發展規律的認識,盲目套用于以往設計(產物)之后產生的。
事實上,這種片面認識的產生,與技術之間有極強的對應性:精良的加工技術在體現精美創意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促成技術本身在公眾心目中一定的獨立地位,這種情況在東西方都是大量存在的。技術逐漸成為可憑借自身而存在的“獨立”之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如此——當談到某種技術的時候,不可能在頭腦中映現具體的物品形態,而只是局部(表面化)地閃現這種技術具體應用后所產生的效果。從這一實際情況可以一定程度地區分設計與技術之間的差別。
設計這種人類最早的實踐行為,不僅見證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還全方位地參與其中,成為“發展”概念最直觀的表達。技術是使之成為現實的重要保障,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大到小的過程中,它經歷了同樣的變化。
二、印刷技術與平等性
所謂的“平等”,實質上包含不同的含義:為生存而解決溫飽問題時,對于事物的分配,需要公平的分配方案、工具等,以確保分配的平均;為發展而在精神層面所追求的平等,并不是單純的精神本身,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平等需要。滿足前者,只要一些簡單地計量、分割技術即可;后者復雜得多,因為思維、意識、觀念等抽象的概念,已融入其中,“動物性”需求已升華為精神性的追求,個體行為已徹底擴大為群體性的行動,整個時代和社會都參與其中,“革命(變革)”就是具體的表現形式。由具體設計產物充當載體,對于這類平等性的表達,在設計的發展歷程中不勝枚舉;通過相應技術所創造的各種設計產物,成為引發“平等追求”導火線的事例也多不勝數。所有這些都是較為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極和被動。從某種意義上講,聯結人與自然的工具(用具)設計,聯結自然與社會的環境設計,都是較為緩和、間接的與“平等”概念發生聯系;聯結人與社會的信息(視覺)傳達設計,則是直接、激進的“平等”概念的鼓吹者,印刷技術則成為當之無愧的“平等”的載體。
信息傳達在人類形成的早期,就同視覺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本身帶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味——靠視覺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已在客觀上具備了廣泛的一致性,按照視覺要求加工、整理的信息,自然在群體內部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平臺——明顯的平等屬性出現。最早的產物因“主”、“客”觀的原因而無法被確認,但由考古研究所獲取成果可知:人類較早期的生活環境中,巖畫之類的遺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信息視覺方式的表達。由此為發端,信息視覺表述成為人類自身發展進步的一條主線,也成為人類之間在“平等”含義上不斷實現良性化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信息是包含極強平等含義的概念,這一點不因時間和地點而改變。眾多類型的信息中,最能體現平等屬性的就是基于“生存和發展”雙重考慮而產生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它決定了信息傳達的發展方向——從信息歸納處理方式,到具體傳達技術和渠道的開發、選擇,都充分證明這一點。“平等思想”在這些具體環節,逐漸得到啟蒙和激活——信息歸納、處理由“隨意”到“規范”:個性漸漸為共,種種涂鴉在歷經不同階段演化后,終于形成體系化產物,同一范圍、時段的人類群體中,信息歸納整理方式,基于接收和應用目的而具極強的趨同性,這保證了信息在同一群體內部感知上的一致——文字的產生及廣泛應用是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之一);傳達技術(渠道)方面,同樣呈現“規范”的趨勢——應用于廣泛人群信息快速、準確傳達和接受目的的各種規整、清晰字體的出現,及針對相同目的而創造的各種字體的加工技術——從手抄本到雕刻版,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平等意識在頭腦中不斷強化的事實。
信息歸納、整理和具體傳達技術的開發、應用這兩個部分相互促進,于漸進的過程中實現了平等在人的頭腦中從萌芽到結果的轉變。
早期視覺傳達是以圖畫的方式將外部信息加以描述,并刻、繪于巖石。信息直白的表達形式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順暢。這種方式在初步達成信息交流目的的同時,也暴露了信息傳達范圍極其狹小的事實——個體手工方式進行信息整理加工,與日后信息大眾傳播之間不可同日而語,但以此為基點所出現的人造器物表面的一些圖化符號及印紋,卻說明信息加工和傳達技術的進步——由“圖畫”到“圖化符號”,是思維進步的結果,相應的傳達技術也面臨新要求:(1)這些圖化符號如何存在和保留。(2)以何種技術來完成。巖石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各種人造器物的表面成為新的載體;“繪、刻”方法之外,“壓印”成為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視覺傳達與“印”的方式結合的濫觴,原始陶器表面所謂的印紋,似乎不僅僅是出于美觀的考慮而無絲毫信息的含義)。針對信息做視覺表述的努力始終在繼續,并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將各種源于實踐的認識,應用于信息的加工,使之成為規律性方法,是信息視覺表述中一直遵循的原則。與之對應的傳達技術也不斷被開發創造出來。在關注古代器物加工(制造)方法(技術)的同時,不應忽視其中相應的信息傳達的成分:例如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滿足器物成型需要的同時,還滿足了對表面“紋”與“字”加工的需要,是另一層面的信息傳達技術。
當文字作為一個系統,以較為簡明的形態從圖形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現實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傳達的技術卻因受到材料限制,只能因陋就簡滿足小范圍的信息傳遞需要(簡牘書是典型代表),二者發展的不一致,造成視覺傳達的不平等,“文字”這個圖形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所帶來的平等性,因技術的滯后而無法真正體現。材料與技術的雙重制約致使每個文字尚無法被更多的人認識,又如何借此來做“信息傳達”?另一方面,則應看到“簡牘”文書在移動、搬運、閱讀等方面畢竟比以往的信息載體方便得多,加工成本和難度也要低得多,(相對)平等的內涵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
紙在現實需要的推動下被創造出來,為視覺傳達平等性新階段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抄書得以較廣泛的應用,書籍的傳播范圍擴大、受眾增多。與“簡牘”相比,手抄本在字體改良、插圖應用、排版形式等方面更具有近、現代紙質圖書的雛形(如果將整個圖書的發展過程比做完整的設計過程,這一階段就像必不可少的草圖描繪環節)。客觀的看這個“草圖階段”實施者(抄書人),所創造的產物依然是小范圍的人群才能享有:例如中世紀歐洲,完全是由教士來從事抄書的工作,抄錄的也基本上是與教義有關的內容,當時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文盲,閱讀成為貴族與教士的專利,對相應信息的掌控成為特權的象征,視覺傳達的平等性被掩蓋。作為顯性特征的圖書的模式(包括字體、編排、裝訂等)卻為隨之而來的平等載體——大眾化的圖書所借鑒、效仿。
源于中國的雕版印刷方式,從根本上顛覆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小范圍信息掌控的“傳統”,使信息傳播真正成為公眾性的,信息的壟斷被打破,以往因對信息掌控而形成的權威集團(階層)受到質疑和挑戰,“平等”真實的出現在公眾的現實生活中,面向大眾的教育,憑借輕便、可大量生產的圖書,而在學校和社會這兩個渠道中日益發展起來,知識共享成為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平等概念最重要的組成,圖書作為知識的重要承載物,其加工、制造的手段(印刷技術)也與平等發生了聯系,成為平等的載體,這在圖書產生、發展的早期,由于相應加工技術的制約(滯后)而并不明顯。隨著印刷(雕版)技術的發明以及不斷出現的技術改良,則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信息公眾享有”由人類最初朦朧的理想已經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以信息傳遞為最初的起點,無論視覺表現技術,還是確保其大范圍實現的加工技術,都具備顯著的進步,兩方面的技術互為前提,相互促進,大大加快了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進程。在印刷技術直接作用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化概念得以強化。此前由于加工技術本身的隨意性,致使視覺表現技術的規范化無從談起,影響視覺傳達的最終效果:過于感性、隨意的表達,更像是以信息為素材進行藝術性的創作。視覺傳達設計所包含的平等性因這種狀況而無法真正體現,藝術化的信息產物,不適合廣泛人群信息交流的需要,隨意化的表達與現實信息之間的差距,導致信息在傳達過程中歧義性產生。這種情況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得到了根本的扭轉:例如,標準、規范文字的產生,主要就是印刷工藝的特性使然,作為信息視覺傳達重要方式和手段,文字是思維發展和進步的產物,也同樣是印刷技術不斷推動的結果。
印刷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對于視覺傳達設計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一種模式——以文字的方式作為信息大眾共享的主要方式,圖作為文字的輔助元素不再獨立承擔更多的信息傳遞工作。思維的抽象化、理性化、條理化程度,因新式的傳達方式而日漸提高。以往對于線條、色彩等圖像性元素的應用與關注,逐漸被針對文字結構布局、筆畫處理、圖與文字的組織、整頁(冊)文字編排的關注所替代。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變得寬泛起來,“綜合”在印刷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成為視覺傳達設計極其顯著的手段,并進一步成為彰顯平等屬性的重要方法——針對同一信息的不同接收者,利用同一種介質傳遞的時候,采用圖文相輔的方式進行信息的表述,最大限度滿足盡可能廣泛的公眾信息傳遞、交流的需要,例如中國元明時代的戲曲、小說等刻本,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在相同刻本的面前,因多元化的視覺表達方式,而促成信息的平等接受;相同樣式、內容的書,同時在地位、身份各異的人手中達成極其一致的信息傳遞功能,只有憑借印刷技術才能成為現實。另一方面,視覺傳達中的“圖”,在印刷技術影響下,逐漸形成新技術條件下的新面目:以木刻版畫為發端的新式“信息圖化產物”,最大限度承載了(信息)平等的含義。
簡潔的造形元素,最富表現力的效果,將信息濃縮為單色的畫面,既補充文字所無法完全表達的意思,又在一定程度獨立起到表述某些信息的作用,在隨后更是以完全獨立的面目行世,成為造型藝術中一個重要種類——版畫。從某種意義講,它是雕版印刷方式的最佳范例和活的樣本:例如流傳于各地的民間年畫,保存著相當程度的傳統印刷技藝,成為立足當代,回望過去的重要依據。
在印刷技術的作用和限定下,視覺傳達設計的表達從隨意漸漸轉化為具有極強限定和約束性,設計另一層面的平等性突顯:從事信息視覺化處理的人,必須完全考慮印刷技術的因素,實質上就是充分滿足公眾整體信息接受的需要,以往以個人的意愿和好惡為小范圍信息傳遞所做的視覺化處理,逐漸與發展進步中的公眾信息交流相抵觸,其中由設計者個人好惡與公眾整體需求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不平等”性,自然的被服務于公眾信息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平等性代替。
視覺傳達設計在適應印刷技術要求的同時,真正成為面向廣大公眾的行為。借助印刷技術,信息廣泛的公眾共享成為可能,設計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得以階段性的實現。
2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需要從直接體現、間接體現以及應用實例進行分析。
2.1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直接體現
書法也似乎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可以從刺繡以及補花、貼花等方面實現。
(1)刺繡藝術刺繡又被稱之為針秀,屬于中國傳統的手工工藝之一。中國傳統的刺繡主要包括蘇繡、湘繡以及蜀繡、粵繡這四大門類。它的主要用途包括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等等裝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刺繡工序中,要摒棄傳統刺繡費時、費工的缺點,優先的考慮機繡。將書法藝術體現在服裝設計中,使服裝設計更加的美觀,更具視覺沖擊力。
(2)補花、貼花藝術補花與貼花藝術都是將面料剪成書法作品并附在衣物上,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補花的固定需要通過縫綴進行固定,而貼花的固定則需要應用特殊的粘合劑進行粘合。
2.2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間接體現
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間接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將書法所表達的已經以及藝術的情感與服裝設計的理念相結合融入。中國書法主要分為楷書、行書、隸書、篆書等書法,我們將主要對楷書與行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楷書藝術楷書產生與漢末,盛行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它又被稱之為正書。楷書在中心的安放、筆道長短以及兩筆相交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書寫著一定要按照順序一筆一劃的進行書寫,這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作者的創造力。而將楷書與服裝相結合,將楷書應用在服裝設計當中,創作者可以根據纏繞、包裹等方式制作出方正、挺拔等特點的,同時具有束縛感的、特有創意的服裝。
(2)行書藝術行書大致出現在西漢晚期與東漢初期,它是在楷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行書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是為了能夠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過慢以及草書書寫潦草的缺點而產生的。在我國行書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蘭亭序》。行書將就的是收放結合,疏密得體等。在書寫行書的過程中需要書寫者將輕松、活潑、以及動與靜完美結合起來,確保能夠將行書的氣質充分的表達出來。在服裝設計中,創作者也正是根據行書的特有氣質進行服裝設計,很多服裝設計中有著懸垂的褶皺,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設計,靈感都是來自于行書云流水般的特有氣質,為服裝設計增添了更多創作的靈感與色彩。
在悠久的書法史上,同種書體就存在多種形態。比如,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其中大篆又分為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楷書按名家來分又有歐體、顏體和柳體等。設計者除了要認清這些書體表面形態的差異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字體的基本形式,分析字體的細部構造以及了解不同字體的特征,這樣才能為現代漢字藝術的設計開辟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書法中不同書體的融合
這是指各種不同的書體通過書寫者的巧妙書寫組合在同一幅作品當中,強調作品的創新性。不同書體的組合就是不同風格的融合,同時也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審美趣味的提升,對書體的一種創新和探索,能產生一種新的藝術風格與效果。
書法藝術的墨象表現與現代字體設計
書法的墨象美指的是線條以墨象的形式在宣紙或其他載體上呈現的狀態。柔軟的毛筆成為書寫的最合適的選擇,再與紙和墨完美結合,書法便有了濃、淡、干、濕、遲、速等神妙的變化,從單純的技法升華為一種高度的創作藝術,具備了極為豐富的美學內涵。現代字體設計要充分吸收它的藝術成果,以豐富字體設計的內容,提高字體設計的藝術效果。
1.書法墨色中的濃淡變化
黃賓虹說:“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書法講究濃淡、干濕、蒼潤,使墨色有豐富的變化,這就需要用水去調墨或以墨調水。說到底,對于墨象的追求,主要以行筆用墨的多少,再加上運筆的技巧而呈現濃、淡、濕、潤的微妙變化,最終形成一種墨色美妙變化的樂章。
2.書法墨色中的干枯與濕潤
書法中墨的燥與潤、枯與濕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行筆速度的慢與快上。宋代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書家根據創作時的實際需要在作品中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運筆遲澀即穩重有力,運筆疾速即飛動勁利,二者的運用要根據書家的心情和作品的需要而定。悲傷和歡喜兩種不同的情景所用的字體應有所區別,比如王羲之的《喪亂帖》與《蘭亭集序》墨色的干枯、濕潤變化大不相同。
書法對現代設計思維的影響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后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后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1、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
人類的價值和思維方法的改變都是漫長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其發展。控制人口的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丹麥的設計師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設計觀念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他懷疑西方的物質享樂和消費注意價值觀,主張從工業文明的物質享樂轉變為非物質的過程,強調服務和無處不在的信息交換,他甚至向往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現在他正專心于“衍續”(sustainable)產品和建筑的觀念設計研究,并開設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專門出售“衍續”產品。
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設計觀念與社會經濟的關系,因此,設計與社會經濟形成互動的關系是設計藝術發展的大趨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實質。英國的工業化開始發生于18世紀,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都始于19世紀,到本世紀中葉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于20世紀;對于廣大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此工業化是一個世界化的進程,而且至今這個進程還遠沒有達到終點。工業化帶來的是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其本質是追求物質化。西方在達到高度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生活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業化帶來的一切負作用。西方的許多學者提出,從工業化的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觀念是,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質的設計向非物質的設計轉變;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人類社會發展是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后現代主義提出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這一問題將在信息時代的設計中得以解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信息產業在經濟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從事具體的工業生產的人數在逐步減少,而從事信息業和服務業的人數在迅速增加。人們的需求重點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轉移。我們的社會從過去的“硬件社會”向今天的“軟件社會”轉化,人類已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
新的技術又一次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工業時代生產規模的龐大、集中、標準化向后工業時代的小型、靈活、多樣化發展。產品的個性化和文化特色成為生產的重點設計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走向融合,使得傳統的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形式與功能已沒有必然的聯系。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單純的科技主義文化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設計已變成了一種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綜合學科。新的設計形態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設計的產品也成了一種時時變化著的東西,通過這種產品設計師與顧客進行互動式的交流。例如多媒體設計、虛擬空間的設計和網頁設計,它們的傳統形式已不復存在,紙張、油墨、裝訂線已變成了各種電子線路,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已不像一份報紙、一本書那樣擺在我們面前紋絲不動,而是在屏幕上閃爍著各種光芒,變換著各種造型,每當你按下一個按鈕,將會出現一幅新的場景與新的文字,它們將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給你不同的功能:查尋資料、瀏覽網站、了解產品、發送文件。在這里,任何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和衡量標準都顯得毫無意義,設計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它將充滿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間,在更高層次上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背景
設計離不開龐大的哲學思想,離不開悠遠的民族傳統,因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個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均以這三種為基礎。倘若對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卻試圖透過設計來傳遞這種思想概念,結果就會如同水中撈月一般。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概念上,東西方的哲學體系有基本的差異。在西方而言,特別是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人類已被視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導致后來興起的工業革命,以及各種卓越的科技發明。可是,在東方來說,人類往往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斷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的協調。我們這個以西方為主導,競爭激烈的消費社會,往往欠缺安穩;而東方哲學體系所灌輸的和平安靜思想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空間構成的意識、生命力的節奏與韻律、線面的有機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種種充滿活力的造型,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而它們恰恰是承載東方文明的載體。這些造型不是單純的再現已知事物,也不是純粹的主觀的幻想,而是以科學思維所不能替代的直觀感受在未知的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險。它記載了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的勇敢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深刻的審美觀和哲學觀,因而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先進世界資訊發達,社會及文化發展漸成一體化。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礎,將精髓融匯于現代思潮中,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一個多極化的現代國際文化體系。
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制的逐步瓦解,經濟發展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已有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把握住歷史的契機,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傳統哲學觀、美學觀的再認識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道路。
設計是文化的設計,而不僅僅是流行的色彩與塊面的羅列與拼湊。對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借鑒是在傳統審美基礎之上進行的。在設計實踐中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構圖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畫面中各元素之間力的平衡的研究是發展中國設計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繪畫的構成中講究“經營位置”,也就是說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諧與完整,各種元素之間力的關系力求達到平衡,即各種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畫面中,“內容即使繁雜,也統一于意境”。同時,對傳統構圖中的“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和傳統筆墨效果的吸收與借鑒也是重要的課題。
3、設計在未來的挑戰之一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從長遠角度看,最好的生態產品將會成功并控制市場。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困擾著我們。自然資源迅速減少,環境污染公害增加,這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西方工業經濟衰退。保存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要求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探索新方法解決垃圾處理,以減少污染,節約原料;改善產品結構,使其可修理;使用無廢料的太陽能;節約用水設計等。
格魯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義的功能”理論,設法跳出自然科學思想的目的理性,傾向于人文科學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覺心理學,它在德國首先提出再生循環處理設計思想,這種設計思想即生態設計。
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為當代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后代的發展權利和機會。目前,追求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全球獲得廣泛的共識,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計劃,《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就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與農業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是以科技和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類智力或智能充分發掘與利用基礎之上的,不會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采和應用,進而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護和改造自然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使自然環境更有利于增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從而使現代人類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變革是持續不斷的,設計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探討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須明白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這一本質,在人類科學與文化都在進步與革新的時代,對于作為藝術與科學、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和諧之紐帶的設計藝術,變是永遠不變的原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B47文獻標識碼A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后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后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1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
人類的價值和思維方法的改變都是漫長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其發展。控制人口的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丹麥的設計師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設計觀念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他懷疑西方的物質享樂和消費注意價值觀,主張從工業文明的物質享樂轉變為非物質的過程,強調服務和無處不在的信息交換,他甚至向往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現在他正專心于“衍續”(sustainable)產品和建筑的觀念設計研究,并開設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專門出售“衍續”產品。
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設計觀念與社會經濟的關系,因此,設計與社會經濟形成互動的關系是設計藝術發展的大趨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實質。英國的工業化開始發生于18世紀,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都始于19世紀,到本世紀中葉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于20世紀;對于廣大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此工業化是一個世界化的進程,而且至今這個進程還遠沒有達到終點。工業化帶來的是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其本質是追求物質化。西方在達到高度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生活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業化帶來的一切負作用。西方的許多學者提出,從工業化的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觀念是,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質的設計向非物質的設計轉變;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人類社會發展是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后現代主義提出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這一問題將在信息時代的設計中得以解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信息產業在經濟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從事具體的工業生產的人數在逐步減少,而從事信息業和服務業的人數在迅速增加。人們的需求重點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轉移。我們的社會從過去的“硬件社會”向今天的“軟件社會”轉化,人類已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
新的技術又一次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工業時代生產規模的龐大、集中、標準化向后工業時代的小型、靈活、多樣化發展。產品的個性化和文化特色成為生產的重點設計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走向融合,使得傳統的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形式與功能已沒有必然的聯系。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單純的科技主義文化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設計已變成了一種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綜合學科。新的設計形態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設計的產品也成了一種時時變化著的東西,通過這種產品設計師與顧客進行互動式的交流。例如多媒體設計、虛擬空間的設計和網頁設計,它們的傳統形式已不復存在,紙張、油墨、裝訂線已變成了各種電子線路,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已不像一份報紙、一本書那樣擺在我們面前紋絲不動,而是在屏幕上閃爍著各種光芒,變換著各種造型,每當你按下一個按鈕,將會出現一幅新的場景與新的文字,它們將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給你不同的功能:查尋資料、瀏覽網站、了解產品、發送文件。在這里,任何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和衡量標準都顯得毫無意義,設計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它將充滿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間,在更高層次上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背景
設計離不開龐大的哲學思想,離不開悠遠的民族傳統,因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個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均以這三種為基礎。倘若對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卻試圖透過設計來傳遞這種思想概念,結果就會如同水中撈月一般。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概念上,東西方的哲學體系有基本的差異。在西方而言,特別是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人類已被視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導致后來興起的工業革命,以及各種卓越的科技發明。可是,在東方來說,人類往往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斷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的協調。我們這個以西方為主導,競爭激烈的消費社會,往往欠缺安穩;而東方哲學體系所灌輸的和平安靜思想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空間構成的意識、生命力的節奏與韻律、線面的有機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種種充滿活力的造型,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而它們恰恰是承載東方文明的載體。這些造型不是單純的再現已知事物,也不是純粹的主觀的幻想,而是以科學思維所不能替代的直觀感受在未知的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險。它記載了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的勇敢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深刻的審美觀和哲學觀,因而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先進世界資訊發達,社會及文化發展漸成一體化。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礎,將精髓融匯于現代思潮中,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一個多極化的現代國際文化體系。
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制的逐步瓦解,經濟發展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已有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把握住歷史的契機,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傳統哲學觀、美學觀的再認識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道路。
設計是文化的設計,而不僅僅是流行的色彩與塊面的羅列與拼湊。對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借鑒是在傳統審美基礎之上進行的。在設計實踐中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構圖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畫面中各元素之間力的平衡的研究是發展中國設計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繪畫的構成中講究“經營位置”,也就是說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諧與完整,各種元素之間力的關系力求達到平衡,即各種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畫面中,“內容即使繁雜,也統一于意境”。同時,對傳統構圖中的“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和傳統筆墨效果的吸收與借鑒也是重要的課題。
3設計在未來的挑戰之一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從長遠角度看,最好的生態產品將會成功并控制市場。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困擾著我們。自然資源迅速減少,環境污染公害增加,這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西方工業經濟衰退。保存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要求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探索新方法解決垃圾處理,以減少污染,節約原料;改善產品結構,使其可修理;使用無廢料的太陽能;節約用水設計等。
格魯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義的功能”理論,設法跳出自然科學思想的目的理性,傾向于人文科學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覺心理學,它在德國首先提出再生循環處理設計思想,這種設計思想即生態設計。
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為當代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后代的發展權利和機會。目前,追求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全球獲得廣泛的共識,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計劃,《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就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與農業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是以科技和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類智力或智能充分發掘與利用基礎之上的,不會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采和應用,進而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護和改造自然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使自然環境更有利于增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從而使現代人類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變革是持續不斷的,設計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探討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須明白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這一本質,在人類科學與文化都在進步與革新的時代,對于作為藝術與科學、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和諧之紐帶的設計藝術,變是永遠不變的原則。
參考文獻
二、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
1.計算機技術對社會關系的影響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各種交流工具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卻使人際關系越來越淡化。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通過各種交流工具來開展人際之間的交流,而在現實生活之中,他們卻很少同身邊的人說話溝通,甚至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交流恐懼,不能夠以正常的心態同他人面對面交流,產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當前愈演愈烈的社會整體冷漠現象也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無關系。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之下,各種社會問題通過網絡被夸大和渲染,很多人因此對社會產生了一種失望情緒,進而造成了社會整體冷漠現象的產生。
2.計算機技術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計算機技術對人身心健康影響主要表現在,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之下,計算機中的各種內容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越來越大。首先,計算機呈現內容的多樣化造成人們對計算機依賴性的提高,造成了使用電腦時間過長,進而造成了眼睛疲勞、頸椎硬化、鼠標手等電腦使用問題。同時,長時間的使用電腦也造成了人們坐著的時間長,而運動時間減少的狀況,使人們整體身體素質下降。其次,計算機呈現內容對人們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長時間打游戲產生的焦慮,長時間無意識上網產生的空虛以及長時間被多元化價值觀沖擊造成的心理失衡等,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3.計算機技術發展帶來的計算機犯罪率激升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催化之下,也使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發現了新的“致富”途徑,即通過攻擊他人計算機,盜取、售賣他人信息或者是直接竊取他人賬號密碼等來賺錢。這既影響了人們的網絡使用安全,也影響了整個社會風氣,在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不勞而獲的氣氛,影響深遠。
本文作者:劉丹工作單位:黑龍江省克山縣北興鎮政府
運作不夠規范,民主管理機制有待完善。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名稱、組建方式、遵循原則和運作方式差別很大,有按企業組建的,有按合作制組建的,有按社團組織組建的,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工作機制不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監督約束機制落實不到位,導致成員對組織的依存度不高,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專業人才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合作社需要具備農業技術知識,能管理、善管理的專業人才。但是由于工資待遇及思想認識等問題,真正的人才并不愿意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數仍然依靠相關職能部門提供技術指導,仍處于初級階段,制約了合作社進一步發展。利用科技提升合作社。一是信息到家。要及時編印農村科技、市場銷售等信息,結合科技下鄉等活動,進行信息指導,確保農民第一時間掌握市場需求信息。二是打造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站,利用互聯網收集農業科技信息,特別是產、供、銷等環節的市場信息。為專業合作社會員和農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場行情、政策法規服務。三是通過網站、電子平臺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與國內外超市、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建立銷售網絡,參加有關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展示展銷會,通過訂單形式建立契約關系。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強。雖然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實施4年多,但地方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相對滯后,或遲遲沒有出臺。省里和市、縣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雖有一定的扶持,但財政專項扶持的資金數量較少,受惠面窄。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很難得到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支持,特別是中長期項目貸款更少。二是國農有關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居大不易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辦理自產農產品的品牌注冊,有機、綠色、無公害等標識認證過程中,被視同公司、企業、得不到相關政策扶持和優惠。建品牌發展合作社。品牌化建設是專業合作社應對市場挑戰、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提高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徑。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規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樹立現代農產品品牌戰略意識,實施品牌化經營戰略。
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地理標志產品等相關認證和申請注冊產品商標,提升產品價值,以信譽和品牌贏得市場。要以農民合作示范社為標尺,推行品牌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從該市現有成功合作社的例子看,此舉應當是努力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能力核心作用力。
關鍵字:統計;質量;核算制度
一、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每天面對著大量的數據,從國民生產總值到天氣預報,從人口預測到股票投資,統計存在于國民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據處理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統計質量問題與我們每個現代公民息息相關。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其中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變化,不僅增加了搞好統計工作的難度,而且也對統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行的統計體制中存在著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問題、信息混亂、數據失真問題等,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不是中國統計工作的主流,也不影響我們的統計數據總體上能夠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這樣一個基本判斷。如果不認真地加以解決,必然嚴重阻礙中國統計事業的發展。
二、影響地方政府統計質量的原因
2.1統計核算制度不夠完備
統計核算制度不夠完備,使得統計質量受到威脅的原因。一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基礎資料不夠扎實。GDP調整和修正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缺乏靈敏反映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的內在機制;全面統計報表指標較為臃腫,但有些國民經濟核算所必需的資料往往難以及時獲得,部分數字要估算。二是現行GDP核算制度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現行的GDP核算中,它僅能反映經濟活動中“貨幣化”的部分,體現經濟發展、繁榮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對資源、環境的消極影響的一面。
2.2統計核算制度的執行難度加大
中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經濟主體日趨多元化,投資方式、就業方式、收人分配方式、消費方式日益多樣化,經濟結構和經濟聯系日益復雜化,地區間、城鄉間、各個社會階層間的差異更加明顯,統計調查對象數量成倍增加,變動相當頻繁。被調查者更加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對統計的支持和合作程度有所下降。統計核算內容面臨調整壓力。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核算對統計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關心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和社會發展指標。對那些過時的、用處不大的統計調查項目和指標進行清理和精簡,增加反映科技進步、人民生活、文化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統計內容。
2.3數出多門和一門多數而造成信息混亂
統計綜合部門和部門統計之間、統計部門專業報表的重復設置及各類普查與專業統計的重復性工作,常常形成同一指標在不同的部門統計存在多個數據,同一指標在同一部門當中存在多個數據的局面,既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信息混亂,又影響決策的準確性。數出多門和一門多數而造成人們對統計質量產生信任危機。地方統計在業務上受上級統計部門領導,國家統計局專業司、普查中心、調查隊在工作上各自為政,各司其職,對于普查和各類調查缺少溝通協調,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及全面統計報表中的指標設計不盡合理,重復交叉的現象時有發生,出現了同一指標在同一時期不同調查方法中數據相差很大的情況,使各種數據之間不銜接不配套,缺乏協調性,浪費了許多信息資源。
2.4數據失真現象嚴重存在
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統計數據與局部及個人利益更加密切相關,以權定數、以利謀數的現象屢有發生。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為了完成年度下達的計劃,隨意修改統計數據,直接違反統計法。同時,個別地方政府限制甚至干涉統計部門的執法活動。一方面統計執法力量薄弱,而統計調查對象量大面廣,無法對所有的違法現象進行查處,另一方面各種社會關系相互交織,使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處罰難度加大,統計執法乏力,缺乏應有的打擊力度,使統計法律、法規失去了應有的震懾作用,助長了統計違法行為的滋生蔓延,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統計法制觀念更加淡薄,直接破壞的統計質量。
三、確保地方政府統計質量的對策
3.1改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
建立多種方法相結合的統計調查體系,為改善核算基礎提供保證我國現行核算體系基本上依賴于層層匯總的全面性統計報表,這種方式比較穩定可靠,但同時又非常笨重,難以為宏觀經濟核算提供及時、系統的信息資料,進一步加大了我國核算基礎資料的缺口,因而,要改革我國現行統計調查體系,大力推廣抽樣調查,積極地逐步地運用抽樣調查方法調查社會經濟現象,同時注重多種調查方法結合運用,多渠道保證核算的依據資料更準確,如采用重點調查和科學推算等方法搜集核算資料。另外還要改進、統一核算方法,特別是制定和完善一套適合基層統計部門核算的方法,使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工作更標準、更規范。
3.2建立健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健全的國民經濟核算不僅能使人類更清楚地看清生產和生活的現狀,使人類珍視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開采和利用,也能使環境和資源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一整套的報表體系、指標體系,很多已不適應現今市場經濟的需要,無用過時的統計指標要舍得拋棄,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新情況新問題的統計指標要及時增加。比如反映社會、環境與資源、科技進步、人民生活、文化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統計內容。對于專業交叉、重復設置的調查要堅決摒棄,對于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報表要堅決取締。
3.3理順地方綜合統計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決定了地方統計對地方政府的高度依賴性,地方政府統計部門的經費干部任免主要由當地黨委和政府決定,地方統計工作就必然會受到當地黨政領導的干預和制約。因此,需要重新理順地方綜合統計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才能使統計質量堅持下去。一是改革統計隸屬關系,實行垂直管理體制,將統計綜合部門的人、財、物歸上級系統管理,不受地方條件制約。二是各級地方綜合統計部門應加速業務職能為主向管理執法職能為主的轉變過程。把職能、職責定位在該做的事上,用主要精力做好國民經濟核算,準確及時進行經濟預警、發展趨勢預測、經濟景氣度測算,開展前瞻性統計工作。提高統計質量和權威性,提高統計數據的使用效率。
3.4建立和完善統計數據質量保障體系
要從制度上入手,健全和落實統計數據質量責任制,包括上報統計數據質量負責制;上級審查統計數字質量負責制;統計數據質量舉報制度。完善數據質量評估制度;建立經常性的數據質量調研和檢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完善統計部門的自律、監督機制,在統計部門,建立起一套責、權、利相協調的管理機制,完善統計部門的自律、監督制度,以嚴格約束、監督統計工作。此外還要完善統計數據質量考核辦法,嚴格獎懲;扎扎實實做好統計基礎工作,以使統計數據所受到的人為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就目前來說,要象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一樣,大力發展注冊統計師事業,建設一支業務素質高、社會信譽好、客觀公正,數量充足的注冊統計師隊伍,使注冊統計師審查行為具有獨立性、公允性,充分發揮"統計警察"的作用。要按照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特點,建立和完善統計師事務所體制,從制度上保證注冊統計師的獨立性,同時對注冊統計師的公正性進行明確規定。另外,要將統計監督的中心和重點由事后監督轉向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和控制。
參考文獻:
[1]趙樂東.關于統計核算制度中的問題探討[J].統計與決策.2007,229:142-143.
[2]夏凡,李夏陽.淺議數據的銜接[J].統計與決策.2004,178:70.
[3]方軍武.對現行統計體制的改革設想[J].統計與決策.2007,243:66.
前言
我喜歡電腦,坐在閃動的屏幕前,用靈巧的鼠標在方寸之間,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的淋漓盡致,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科技的發展,數字化的應用的確是很神奇的事情,我的生活也被改變了許多。眼前的這一切對于幾年前的我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幾年前的我正熱衷于繪畫藝術并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更不用說是用電腦了),可是這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實。當時還是想等我有了錢再搞什么藝術也不遲。在大學里學了四年的設計,喜歡繪畫的我越來越喜歡設計了,在我眼里設計更甚于繪畫,而且我從中找到了二者的結合--插圖設計。
中國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石濤曾經說過:“筆墨當隨時代”。在設計應用廣泛的今天,設計也應當跟隨時代。技術更新層出不窮,思維更迭變化迅速,給現代生活各方面以巨大的沖擊。設計當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以及應用水平的提高,對于個性化很強的插圖設計來說,有了越來越多的表現手法、手段。作為傳統的設計應用手法,插圖設計經受了很大的沖擊,也吸取了現代科技的精華,從而煥發了新的活力。在數字化的今天,插圖設計作為繪畫和設計的結合體在數碼時代的今天,它到底能走多么遠,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藝術需要個性,設計當然也需要個性,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的設計更需要具有個性。隨著電腦以及各種數字化設備在設計領域的廣泛使用,只有個性化的設計作品才能在行業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行業中受到推崇,才能獲得藝術價值。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伴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化和信息的視覺化的發展,數碼化的設計正在侵蝕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處于藝術及設計領域邊緣的插圖設計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最近幾年,在圖書雜志、時裝展示、廣告、音樂以及電視熒屏上,插圖畫頻頻亮相。而且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各行各業,在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過程中插圖設計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插圖屬于“大眾傳播”領域的視覺傳達設計(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范疇。是藝術設計的分支。最基本含義是“插在文字中間幫助說明內容的圖畫。中國古代因插圖出現的形式不同,故名稱各異,如:宋元小說中的卷頭畫則為“繡像”,而表示章回故事的稱為“全圖”。插圖的英文單詞通常稱為illustration。在中世紀圣經手抄本中稱illumination,指圣經或祈禱文中的裝飾性文字和圖案造型。Illumination是由英格蘭撒克遜語系的lim-limm(繪畫之意)和法蘭西語系的luminer(給予光彩、發光之意)二者的折衷語。插圖的另一英文單詞是icon.icon意指宗教書籍中的圣像。現代插圖是指視覺形象說明、論證文字的概念或圖示事情的經過。現代插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插圖概念指插圖,即用來論證和說明的繪畫作品;而廣義的插圖概念指可以作為說明和論證的視覺材料,如插畫、圖表、攝影等。本文的討論是建立在廣義的概念基礎上的。
自古以來,插圖一直被宗教、文學、詞典、圖鑒等所引用作為文字的輔佐,透過圖畫、圖解而賦予文字具體的內容。在印刷術剛剛發明時候,人們利用石版或木版的黑白線條繪圖技術來制作插圖,出現了少量的經帛卷的印刷品,例如中國1900年在甘肅省敦煌千佛洞出土的最早的在公元868年的刻印精致的《金剛經》卷中的插圖,而在歐洲黑暗時代的流傳于教士之間的手抄本、細密畫和油畫等,以及同時期出現的版畫也都出現了大量的手繪圖畫。
然而以文字為傳達手段的歷史已久,在十五世紀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鋁合金活版印刷術以及脂肪性油墨發明之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速度,使大量的書籍開始傳播,書籍傳播成為主要的傳播渠道。于是插圖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從此,插圖的應用便成了近代視覺傳達的主流。而這個時期,書籍是使用插圖的主要媒介。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以文字為主的同時,也還極為盛行使用圖形插圖。但是,隨著中國明清出現的木版套印以及十九世紀彩色石板畫的出現,使得部分插圖應用在海報的設計中。此外,十九世紀的英國繪有圖畫的報紙也極受歡迎。到了十九世紀后半葉,不斷有如英國的華爾·特克蘭(Walter·Grane)與凱利·葛利納韋依等人的兒童圖畫書,一般以插圖而非以文字為主的出版物品出現。此外,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出版的美術雜志也極為重視圖版與插圖。因此,使報刊雜志成為了插圖的最佳媒介。而且戶外看板、海報、商標招貼、包裝外盒、產品說明書等等,無一不運用廣告插圖,并使視覺傳達方式確立下來。
攝影技術問世后,插圖設計逐漸被照片所代替,繪畫藝術開始趨于抽象化,不論是構圖或技巧都增添了表現內容的意義性、象征性、風俗性等魅力或面貌,追求色彩的再現性,重視個性表現。從而導致了對現代繪畫產生影響巨大的藝術流派的出現,如: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立體畫派等等現代繪畫藝術流派。也使插圖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插圖繪畫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就象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SalvadorDali1904-1989)為《唐·吉柯德》所繪制的插圖,充分表現了現代繪畫大師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另外,由于繪畫材料的多樣化,從而使繪畫的技巧上出現了由單一的石版印刷、油畫到水彩、丙烯等技法的發展。
隨著現代印刷工藝的革新以及電腦的出現,設計的技巧以及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觀。現代激光照排機的使用取代了手工制版的工藝,使各類圖片在設計中大量出現。電腦的使用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而插圖設計師依舊停留在傳統以及現代的架上繪畫中。因此,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里,插圖都處于萎靡不振、岌岌可危的狀況。隨著商業市場的擴大,它的老主顧棗設計和廣告部門已經變的更為廉價,其選擇也更自由。由于電腦的運行速度加快還有軟件更新換代,包括Freehand、Photoshop和Illustrator等各種圖片處理軟件的大量提供,設計師和藝術指導似乎認為他們自己就能夠應用電腦創造出自己的意象來。而這種局面更由于人們能廣泛的接觸市場所提供的大量的儲存好畫面的軟件,以及盜版激光光盤(如Photodisk照片光盤)的大量涌現而愈演愈烈。它們充斥于能夠被巧妙處理的、隨意剪輯的圖片造型之中,而且有關“時尚”的印刷品書籍泛濫,于是,在九十年代傳統插圖已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往往被看作是地方性的、昂貴的、不可剪輯的、審美怪異的,并顯現出了一種“復制加照片”的時代精神。
眾多的說明性文字的圖片并非出自經過傳統訓練的插圖畫家之手,相反,成篇累牘、躍入眼簾的圖形都是那些圖形設計師們整天和Photoshop圖片處理軟件打交道的結果。當然了,我們也要承認其所存在的藝術價值。但是,終日沉迷于圖形的拼湊,使得設計師到插圖設計家對
圖形設計明顯失控,從而插圖的藝術魅力就像離奇有趣的古老遺跡一樣被人遺忘。
在九十年代中期科技高速發展,電訊業的發展,使日本和美國動畫的大量傳播。至今我還清楚的記著《變形金剛》、《超人》、《鐵臂阿童木》、《超時空要塞》、《貓和老鼠》等經典的動畫片。這些設計的出色的動畫形象讓人記憶猶新。電子游戲的普遍從街頭的模擬機到家庭用游戲機的普及,家庭用游戲機從8位機到16位機到Play-station到現在的Play-station2、X-Box的發展,以及各種類型的電腦游戲的發展,RGB、角色扮演、即時戰略、軍旗式等等類型,大量的原畫(造型設定)以及小場景插圖的出現開始應用到非靜態的動畫設計中。
而在視覺傳達領域電腦圖像充斥大眾視覺的時候,部分插圖設計師認識到電腦對設計的巨大影響而重新思考解決視覺問題的途徑。“在數字革命的覺醒中,相對于用Photoshop軟件進行美術剪貼的興盛之勢,使以顏料和墨水繪制的插圖看來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對于那些仍以傳統方式工作的人們,對繪畫技藝生存荒廢的討論以刻不容緩。”插圖設計家達瑞爾·雷斯在1999年11月在美國插圖畫家聯合會(AOI)研討班上講到。
隨著歐美插圖設計的覺醒以及信息大量的涌現,設計越來越要求視覺的單純化和技術上的革新,而科技的發展、電腦的普及導致了數碼設計家將數碼技術在插圖設計中廣泛的應用,并使數碼插圖設計在其創作中充當的重要的角色和作用。隨著“純藝術”和“商業設計”兩者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插圖設計師的技藝填補了圖形設計和藝術之間的空白,而且使用的畫具也越來越數字化、簡約化,新型插圖因此獲得了獨特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內涵,從而使技術和想象力的接合達到了前人所不具有的高度。
用鼠標作畫不僅反映出插圖畫家創造形象的能力,而且使插圖在曾經令人痛苦的就業領域重新繁榮,而且從審美的角度看,它具有簡潔、可復制的屬性,因為越單純的圖形,所承載的信息越大,給大眾的想象空間也越廣闊,所以不僅在圖形設計行業,而且在整個傳媒界正對這種日趨流行的風格做出反映。正如插圖畫家尼克·辛吉斯評論:
“在我的潛意識里,用鼠標畫畫,早已和用一支筆或一根油畫棒作畫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一媒介使作起電腦來更快、更好,而且也更便宜。”
首先,數碼設備和軟件解決了插圖畫家思維上不斷變化的需求。
插圖畫家克里斯蒂安·拉塞爾認為:“我發現了一個明凈的世界,真正美的澄澈。我能在轉瞬之間重新著色,重構畫面。總之,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確定大小、剪裁圖像。我對這種全方位建構式的繪畫、剪裁和粘貼等要素幾乎純粹數字化的制作越來越感興趣。”數碼設備和軟件利用現代科技的便捷性使設計師對思維的轉換的不確定性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例如這些軟件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Painter不僅有著統一的優勢:跨平臺特性(支持PC、Mac)、統一友好的用戶界面、強大的圖形操作處理能力、對多格式的文件的支持、完善的文字排錄功能、廣泛的兼容性,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點:軟件Photoshop的面板中的路徑(Path)工具、橡皮(Eraser)工具、鉛筆(Pencil)工具等。對于文件的大小都提供了象素(Pixel)、厘米(cm)等度量單位。Painter為使用者提供了油畫、鉛筆、水彩等大約五百種筆觸的效果,并可以利用手寫板、壓感筆等數碼設備掌握對筆觸的透明度、干濕程度以及筆觸的變化等的控制。Freehand、Illustrator等矢量軟件都有貝塞爾曲線工具使用節點控制便于調節和修改。以及各種顏色(color)、歷史記錄(History)、圖層(Layer)等面板。這些功能的使用都對插圖設計師的設計過程起到了方便快捷的作用,減短了設計和創意的修改過程,減少了流程的重復性勞動,從而使插圖師的靈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這種幾近科技的手法正在不斷擴大其應用范圍,甚至包括唱片封套的制作。例如艾克·庫尼格在其設計的唱片封面所表現出充滿了科技數字化的人文氣息、整齊、又不拘泥于畫面的插圖風格。
其次,媒介的變化也是導致插圖設計變化的條件。
隨著文化的載體從傳統的紙媒介到現代電腦的普及,以及被稱為“第四媒介”的網絡的出現;傳播方式從手抄到書籍到網絡;表現形式從一維到二維到三維以及伴隨網絡出現的四維空間的變化。數碼技術的發展使世界有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但是我們并不把數字世界的躍進視為威脅,事實上,對于那些如此癡迷電腦的人,各級可支持軟件和高性能計算機,為他們的作品增添了另一個維度。就象費爾亞茲·杰弗瑞將作品借助3dMax實現了二維向三維表現的過渡。使用3dMax中對人和物體進行建模,再進行合成,從而形成另類的插圖設計。數碼將繪畫技藝和插圖繪畫引領進以前從未涉足的領域。
再次,網絡和多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使插圖的應用走向了四維的范疇。
網絡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無地域性、交互性強的特點,并且由于綜合了包括視頻、圖形、文字、動畫、音頻等在內的多種媒體的效果,增添了插圖的時間性和交互性,使插圖從二維、三維走向了四維空間的最新趨勢。大量的flas在網上成為創作在線動畫和播放動畫主要形式。矢量形式的便捷和制作的快速,使插圖的傳播在互聯網(internet)上成為別致的風景線。而多媒體中,動畫同影像的結合,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另外在電影制作中純動畫的影片出現,例如迪斯尼的《獅子王》、《小雞快跑》等以及夢工廠的《埃及王子》、《怪物史萊克》、《怪物公司》等也是建立在插圖基礎上發展它的擴展應用,同音樂、故事情節結合起來,使插圖設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圖形設計和插圖畫家重新確定的伙伴關系中,二者應找到共同前進之路。插圖畫的特長就在于能創造形象。當然了只幻想著只要有Freehand和Photoshop圖片處理軟件就足以應付一切,那只能是設計師的傲慢無理。作為插圖的訴求效果視對象而異,應該具有個性、機智、幻想、奇異性(非一般性)、現代感性形象或較強的審美之特點與趣味。因此,許多插圖設計師心里都藏著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夢想,希望把自己的設計完全交給內心深處的創作直覺。但是,就象所有的商業設計一樣,插圖設計師必須從根本目的(傳播信息)出發,溶進自己的理解、激情,并運用高超的表現技法、技術、創造出為大眾(接受者)樂于接受的視覺語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插圖既不是作者僅僅從自己審美情趣出發的恣意所為,也絕不是書刊內容及其它信息的簡單告白和注釋。它必然是一種創造,是在傳播信息的制約下畫家的才能和個性的充分體現。它有巨大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直接影響和強化人們對文化的追求。這一切要求插圖設計師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以及藝術創作力。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對視覺語言的表現魅力的追求。
當然,一個高明的插圖畫家顯然不能不具備高度的表現力,這種表現力必然又是為更
迅速、更方便、更清楚、更具心靈震撼力的傳播信息,而對表現語言進行的一種篩選、優化和創造。這種能力首先需要畫家具有較強的理解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具有把信息視覺化的轉化能力,它要求插圖畫家具有多變的形式語言和高超的表現技能,并能在適應特定的傳播需要的限制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意象的魅力。
“照相機的誕生并沒有將戲劇斬草除根,留聲機的發明也沒有封殺現場表演的音樂,計算機的應用并不意味著手工繪畫的終結,二者并行不悖。一些優秀的作品常常是傳統技藝和數碼技術的混合體。用電腦掃描成品、手工處理色彩、利用其影響,所以這些能力都能充實你的工具箱而不是限制它。如果你不確信這個工具箱是多么的有用,那么,就請看一看插圖畫家的世界吧!”
參考文獻
《畫筆與鼠標》
編者:(英)安格斯.赫蘭德譯者:任念文
供稿:(英)LaurenceKing出版公司
出版發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美國插圖藝術》
編者:中羽
出版發行: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日期:199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現代設計大系-視覺傳達設計》
編者:潘公凱盧輔圣
出版發行: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涉外繼承公證與一般性繼承公證辦理時,要按照程序規則及涉及的關鍵問題并存在原則上的差異。如何在中國法律法規框架內,在符合國際司法規則為基礎,挑選適用于法律解決確定繼承人的范圍、界定夫妻財產等。下文針對涉外繼承公證法律中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采用準確的適用法律解決涉外繼承公證問題。
一、涉外法定繼承公證概念及范圍
涉外法定繼承是指包含涉外因素的法定繼承,主要表現如下:主體或客體涉外;與繼承有關的法律事實涉外等。涉外繼承包含一系幾種情況:繼承人或被繼承者一方或雙方均是外國人或身處境外;有待繼承的全部或部分遺產在國外;產生繼承法律事實出現在國外。必須注意,涉外法定繼承最少需要一個涉外因素,但無需全部具有涉外因素。
二、如何辦理涉外法定繼承公證
(一)嚴格按照管轄權各項規定
明確管轄權直接影響法律法規的使用度,進而影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由此可知,確定管轄權具有重要意義。《公證法》第25條指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辦理公證,可向居住地、常住地或事實發生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外不動產公證過程中,申辦人應向不動產所在地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外法定繼承公證時,并非簡單套用以上規定,還應按照《司法部公證律師司關于涉外遺產繼承公證書如何出具事的復函》各項規定。該復函指出:“中國公民繼承居于在國內或國外中國人、外國人在境外的動產或不動產時,都不宜只開出關于繼承事項的公證書,也應開出國內當事人與死者親屬關系的證明書或當事人的出生證明,依據被繼承人居住地法律或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法規進行辦理。遺產繼承適用于我國的法律法規,公證部門應根據繼承人提出的申請,為他們開出法律繼承公共公書。
(二)準確適用相關法律
目前,我國公證機構在日常工作中,對繼承公證是否合法存在一定爭議,但筆者認為,合法性審查對涉外法定繼承公證具有重要意義。香港和祖國的懷抱,標志著我國成為一個多法域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之內,香港、澳門兩個地區均是中國內地平等且獨立的法域。臺灣已有法律制度與我國大陸有所差異,對,我國可遵循一國兩制的方針進行解決。區際繼承就是在一個多法域國家之內,繼承法律關系中主、客體及內容這三項要素最要由一個或多個與另一法域有一定聯系。世界上多數復合法域國家通用做法就是把住所地法律當做區際沖突上的屬法人。目前,我國各地已有自己的國際司法立法或不成文法,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及部分單行法規明確規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標準。因此,在解決中國區際法律沖突問題時,中國大陸、港澳臺可以退出適合自身需求的國際司法以解決法律沖突問題。辦理涉外法定繼承公證過程中,明確管轄權以后,要根據沖突規范指引明確辦理法定繼承公證適用的法律。同一繼承案件適用的法律有所差異,其產生的法律后果存在顯著差異。由于不同法域,對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遺產繼承份額等有一定差異。因此,法律適用準確性顯得尤其重要。中國涉外法定繼承法律適用方面的規定主要表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該法律指出,我國在涉外法定繼承法律使用上均采用區別制,即:動產要采用被繼承人死亡時居住地的法律法規處理遺產,不動產則運用不動產所處地區的法律。必須注意,若繼承者為居住地處于中國大陸的公民,被繼承者居住地也在中國大陸,這種情況隸屬于國內法定繼承情形,不屬于涉外法定繼承范疇,不在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三)確定最合適的繼承人
辦理涉外法定繼承公證中繼承者身份認定尤其重要,我國有關繼承者身份認定的法律法規主要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對夫妻關系的認定,本法第23條明確規定:“夫妻人身關系,可以采用雙方共同經常居住地的法律法規;不在一個地區居住,可采用共同國籍法律法規”。對父母和子女關系的認定,該法第25條規定,父母子女關系適合共同經常居住地所用法律;缺少共同經常居住地,適用于一方當事人經常居住地法律或共同國籍國法律,以此保障弱者的權益。對收養關系的認定,該法第28條表明,判定收養的條件及手續,可采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經常居住地區的法律。收養效力,則采用收養時收養人常局居住地區的法律。解除收養關系時,應根據收養時被收養人常居住地的法律或法院地法律。
三、結論
總之,涉外法定繼承公證業務重點在于通過沖突規范指引明確準據法,以此判定繼承人、遺產范圍等各項要素。本次研究以涉外繼承公證的概念及范圍展開分析,提出一系列創新公證理論、促進該業務健康發展的建議,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