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7: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銀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經營理念陳舊,對發展外匯業務認識不到位
農業銀行開辦外匯業務已有十四年的,但從全國總的發展形勢來看,仍然表現為極大的不平衡性,究其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上,由于各地區客觀經濟環境差異較大,發展速度不同,導致外匯業務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程度的差別,經濟欠發達地區同發達地區相比,表現為行際之間外匯業務開展的差距較大,好的很好,卻很少;差的很差,面很大。主觀上,很大一部分外匯業務經營行都普遍存在認識不到位、經營觀念陳舊等問題,還不能把發展外匯業務放在同人民幣業務同等的地位來考慮,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開展外匯業務是城市行業務發展的需要,是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基本要求,是新的效益增長點,是擴大和完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提升業務經營層次,樹立自身形象,提高市場占有份額的重要手段。因此,也就表現為對外匯業務的發展不關心、不,更不愿在人力、物力上向外匯業務傾斜,這是農業銀行外匯業務開展不平衡和業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二)營銷政策調整不及時,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農業銀行的外匯業務始終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在管理和營銷機制上,還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發展的條條框框,使得外匯業務營銷政策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調整,經營手段和措施還有很多不到位、不得力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模式與外部客觀經濟環境不協調
目前,農業銀行系統絕大多數外匯業務經營行都采取“本外幣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對的,是利于發展的,對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外匯業務經營行也是很適應的。但是由于受客觀經濟環境的限制,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都一味的采取“本外幣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卻顯得不合適宜,甚至對一些地區和一些經營行來講是不切實際的,與業務基礎和經濟環境也是不協調的。就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一是外商投資企業少,外貿企業也不多,進出口貿易占地區經濟的比重小,因而發展外匯業務的客觀經濟環境差。二是農業銀行外匯業務起步晚,很大一部分行才剛剛起步,服務功能欠缺,競爭意識差,市場份額小,外匯業務占整個業務經營的比重也很小,還很難與本幣業務相提并論,因此也很難投入大的精力去研究發展外匯業務。三是專業人才匱乏,其他部門對外匯業務的認識和了解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工作缺乏有效配合。四是制度不兼容,現有的外匯管理機制與部分外匯制度還不能與本幣融為一體。所以,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外匯業務的管理上,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本外幣一體化管理模式”還為早。
2、部門間合力不強,拓展業務力度不夠
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農業銀行系統絕大多數外匯業務經營行都實行了本外幣歸口管理,但這種歸口是粗放式的,有的甚至僅僅流于形式,造成了表面上是多個部門管,而實際上又都不愿管、不怎么管的局面。很多經營行在外匯業務的營銷中,部門之間都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聯合營銷機制,整體合力不足,突出地表現為作為營銷主體的客戶部門對外匯業務營銷意識不強,產品經理與客戶經理缺乏強有力的配合,因而削弱了市場競爭力,錯過了很多拓展外匯業務的良機,還沒有把拓展外匯業務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拓展業務缺乏配套的優惠政策
多年來,農業銀行在拓展外匯業務客戶的過程中,明顯地感到難度大、收效差。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農業銀行還缺乏配套的吸引客戶的優惠政策。企業經常提出的如貿易融資、信貸支持、授信等需求,農業銀行往往不能或一時難以滿足,需要層層審批,耗時過長。這種冗長的審批程序不僅使企業望而怯步,為了不耽誤經營的最佳時機而轉投他行,而且也了農業銀行聲譽,造成了嚴重的客戶流失、業務流失和拓展失利。如農業銀行的長期優良客戶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經常到中國銀行開立信用證就是這種情況的佐證。而在其它商業銀行,企業的這些需求卻都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并且工作效率較高,從而達到了銀企雙贏的目的。這不能說明其它商業銀行不重視業務的風險性,而恰恰說明了這些行具備了控制風險的能力。相比之下,農業銀行的業務沒了,而風險卻很難說沒有。如吉林糧食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糧食經銷商之一,年出口貿易額達6——7億美元,外匯業務一直在中國銀行辦理。當地農業銀行充分認識到了外匯業務營銷的重要性,主動上門拓展業務已歷時三年,但由于不能滿足企業提出的資金等需求,至今未見成效,這其中存在的問題足以令我們反思。
(三)市場份額小,缺乏優良客戶群體的支持
開戶企業少,缺乏優良客戶群體的支持,外匯業務市場份額低,是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經營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從市場份額上看,在同業競爭中我們還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在受理客戶方面,少數發達地區經營行發展較快,前景看好。而很大一部分經營行外匯業務的開戶企業很少,其中優良客戶更少,很多行外匯業務也就是靠一、兩個老客戶支撐,不注重培植有發展潛力的外向型優質客戶群體。這種單純地依賴一、兩個老客戶對業務發展極為不利,一旦這些企業的經營形勢不好,這些行的外匯業務量也就會隨之下滑,導致業務萎縮,發展后勁不足,難以取得規模效益。因此,開發新的優良客戶是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當務之急。
(四)外幣存款增長緩慢,制約了外匯業務的發展
近年來,由于受外幣存款利率多次大幅下調及B股、個人實盤外匯買賣等業務分流外匯資金的影響,使得農業銀行外匯存款增長緩慢。外幣儲蓄服務功能落后。是造成外匯存款業務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目前,農業銀行很多經營行辦理外幣儲蓄業務時,均是手工操作、手工制單,并且未能達到通存通兌,不僅給儲戶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同時也影響了農行的外在形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幣存款業務的流失。當儲戶拿著農業銀行手工制作的定期存單到外事機構辦理出國留學資金證明時,屢屢受到外事機構的質詢,這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手工記帳,操作落后,儲戶理所當然地會認為農業銀行經濟實力和水平不如他行,不選擇農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另外,外幣現鈔的移存工作還缺乏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移存費用過高,收益較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經辦行開辦外幣儲蓄的積極性。
(五)外匯貸款增長乏力,影響外匯業務的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行業劃分和客戶本幣貸款需求的影響,農業銀行大部分經營行的外匯貸款都先天不足。而且由于外匯不良貸款的占比較高,風險較大,政策上也不鼓勵多發放外匯貸款,使得外匯貸款規模在逐漸萎縮,增長乏力。由于外匯貸款增長較慢,不僅影響了外匯存款和國際結算量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外匯業務的發展,而且也影響了農業銀行綜合效益的增長。
(六)外匯業務服務功能欠缺,經營能力差
從目前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經營現狀來看,服務功能還很不完善,經營能力也相對較差,這主要表現在:
1、產品的競爭能力差
從統計數據來看,盡管農業銀行目前外匯業務產品行15大類80多個品種,與中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欠缺的產品僅是遠期結售匯、個人因私購匯和出口退稅的保函等少數幾個品種,但是從每一個機構的市場準入來看,大部分支行真正能做起來的業務并不多,有很多的業務還處于待普及階段。除少數幾個分行經營水平較好外,大部分經營行營銷的水平都比較低,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并不多。
2、外匯業務經營網點少
從統計數據看,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經營機構和經營網點的占比都比較低,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經營行很少發生外匯業務,已經是名不符實。由此可見,農業銀行的網點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3、資本不足、資產狀況相對較差
農業銀行的外匯營運資金不足、資產質量差給外匯業務經營帶來了一定難度。尤其是很大一部分縣級支行沒有外匯營運資金,不得不靠系統內拆借資金來維持簡單的經營活動,資金成本過高,收益較差,影響了外匯業務的拓展。
4、技術落后,進程慢
相對其他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網絡、技術還很落后,雖然近年來有所發展,但進程不快,很多二級分行由于缺乏固定資產指標,化設備和系統升級無法在預期內達到總行的技術要求,特別是縣級支行的網絡化建設還相當滯后,其中有30%的支行還手工處理外匯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了外匯業務的開展,外匯業務產品的處理速度和工作效率還遠不如其他中資銀行,更無法與外資銀行相比。因此,加速全系統的網絡化(化)建設和先進系統軟件的研制開發是外匯業務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
5、專職從業人員少,素質有待提高
,農業銀行外匯業務專職的從業人員不足萬人。占全行員工的1.5%,其中持證上崗人員占58%。從發展的角度看,外匯從業人員明顯不足,流失現象嚴重;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經營行客戶經理的外匯業務營銷素質偏低,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農業銀行外匯業務面臨的形勢、任務及應采取的對策
入世后,我國、、外貿和外匯管理體制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使農業銀行的經營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迫使農業銀行必須在業務發展上做出新的決策,調整營銷策略,加快發展外匯業務。外資銀行進入之初,由于網點、人才等因素限制,存貸款業務短期內將不會有大的發展,因而他們會把發展中間業務作為進軍我國金融界的“切人點”,逐步擴大經營范圍和業務品種。而外匯業務作為中間業務的龍頭,就成為中、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農業銀行一些優秀人才和優質客戶的流失將不可避免。其中的原因,一是外資同外資銀行有著默契的利益關系,因而客戶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二是外資銀行的低成本外匯資金、快捷的清算、結算速度、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全方位的服務手段將吸引更多的客戶選擇外資銀行。三是外資銀行在辦理國際業務方面確實有著較強的優勢,特別是遠期信用證、遠期結售匯、利率保值和期權、期貨等方面的中間業務,外資銀行比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更具競爭力。四是外資銀行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工資待遇對中資銀行的人才更具有吸引力。所以,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農業銀行必須果斷出擊,在完善服務功能和手段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好營銷政策和措施,深挖市場潛能,搶占市場份額,促進外匯業務的快速發展。
(一)提升經營理念,樹立全行辦外匯的經營思想
目前,農業銀行的經營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時期。面對機遇和挑戰,各級行都必須牢固樹立全行辦外匯的經營思想,要以市場為導向。把握開拓機遇,適時調整和制定外?。簶I務的發展戰略,要把外匯業務列為當前以至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納入長遠規劃,切實抓好。首先,各級行從領導到一般員工,都要充分認識到全行辦外匯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全行辦外匯、本外幣一體化,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要求,關系農業銀行未來的生死存亡。其次,各級行從領導到一般員工,在處理業務工作中,都要時時刻刻想到外匯業務,特別是在選擇客戶時,都要看看對方是否有外匯業務,對有外匯業務的客戶,要在貸款規模、資金配備等各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傊?、各級行都要把發展外匯業務放在與人民幣業務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同部署,同規劃,同獎懲,這樣才能確保外匯業務的快速發展。
(二)囚地制宜,根據區域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各地區的客觀經濟環境的差異較大,導致各分行外匯業務的發展基礎也大不相同,因此,采取的管理模式也應有所區別。各行要根據本地區的客觀經濟環境和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地確定管理模式,要以適應發展為前提,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當前,農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發展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專業階段,第二步是整合階段,第三步是本外幣一體化階段。第一步是基礎,就是要用專門的隊伍、專門的人員、專門的技術、專門的產品,甚至專門的業務機構來發展這一業務,這種做法對農業銀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是外匯業務早期發展的必經階段。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外匯業務基礎較差的經營行應定位在這一階段,采取集中管理、集中營銷、集中操作的管理模式開展外匯業務,待條件成熟再步入第二階段。二級分行和有條件的縣級支行都應該成立國際業務專門機構,負責外匯業務的集中營銷,這既有利于人員培訓和業務指導,又能夠加大外匯業務的拓展力度。第二階段既是整合階段,又是過渡階段,是為一體化打基礎的過程,農業銀行大部分經營行應基本定位在這一階段。所謂整合,首先是功能整合,就是要把本幣的服務功能和外匯業務的服務功能能夠在一線營銷環節整合起來,給企業提供的解決方案里面不僅要包括本幣,還要包括外匯;其次是系統集成,就是要實現本外幣技術對接和系統共享;再者是制度兼容,所有的制度不僅要管本幣,也要管外匯。在這一階段,要采取分口管理、綜合營銷的管理模式。前臺做營銷、做風險控制,后臺做業務處理。前臺對客戶營銷應該綜合化,而后臺業務處理的時候專業化水平要高,處理的效率要高。因此要專業營運,而且分工要細,第三階段是整合的高級階段,也是整合的目的。東部地區有條件的行和本外幣一體化整合能力強的經營行已經基本接近這一階段,可以采取本外幣一體化管理模式率先發展起來。本外幣一體化管理的優勢在于,有利于以本幣優勢帶動外匯業務的發展,有利于以外匯業務的規范性促進本幣業務經營管理的創新,有利于信貸資金的體內循環和全面管理,有利于發揮全行本外幣資金的靈活調劑作用,有利于提高業務經營的整體效益。因此,各行都要積極推進本外幣一體化管理的進程。
(三)優化服務手段,完善服務功能
金融服務水平的高低,是一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綜合反映之一。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各行應堅持“服務態度求優、服務手段求新、服務功能求全”的工作方針,用一流的服務去開拓外匯業務市場、樹立形象、創立品牌,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率的金融服務。一是要加強外匯業務的網點建設,凡是有外匯業務經營許可證的網點都要主動走進市場,開拓市場,搶占市場;沒有外匯業務經營許可證的網點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申辦外匯業務,擴展和延伸服務觸角,充分發揮農業銀行的網點優勢。二是要加強網絡建設和系統軟件開發,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當前,要加快推廣BIBS系統,改造HIBS系統,聯接ABIS系統,逐步實現三大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三是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客戶需求,改進和完善現有產品,研究開發新的外匯業務品種,創立農業銀行名優品牌。四是提高員工素質,改善服務態度,改進服務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突出服務的主動性,主動上門發展客戶;主動向其介紹業務范圍,幫助其確定最佳服務組合;主動為其尋找最安全快捷的結算和清算方式,保證結算流暢;主動上門征詢意見,解決業務過程中存在的不協調不順暢現象,以優質高效服務留住客戶。從而,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即從以往的被動應付、等客上門向主動公關、上門服務轉變,從以往靠優惠條件爭客戶向健全服務功能、增強優勢吸引客戶轉變。
(四)調整營銷政策,培植優良客戶群體
營銷是拓展外匯業務的關鍵環節,一靠實力,二靠政策。凡是不利于對客戶營銷的制度都要改變,這是衡量一項經營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的首要標準。因此,各級行都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好營銷政策,這是做好外匯業務營銷的前提和保證。一是要合理調整營銷機制,要把傳統的外匯存貸款、兌換、清算業務同國際結算、代客理財及風險管理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外匯業務用人民幣業務有機地結合起來,走綜合營銷的發展道路。各個部門之間要加強相互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加強對外匯業務的重點支持和傾斜。在資金和規模上,要優先支持外匯業務的需要,即優先支持進出口企業的資金需要,滿足企業在辦理國際結算同時提出的外匯業務融資需求;在費用上,對改善外匯業務環境及辦公自動化所必需的費用要給子充分保證,以確保在外匯業務市場競爭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人員的選拔和任用上,要優先考慮外匯業務的需要,對外匯業務專業人才要實行重點保護政策,以減少和避免人才流失,、二是要進——步優化進口開證和貿易融資、授信的審批程序,對創匯高、信譽好的外向型企業在授信額度、進口開證、進出口押匯、打包放款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適當簡化開證審批手續和環節,降低信用證保證金比例,并適度增加縣級支行的經營權限,以推進外匯業務的快速發展。三是要大力營銷優質外匯業務大客戶,著力發展重點區域的外匯業務。要重點營銷各地區進出口額前50名企業,加大對經濟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產業園區等進出口企業密集地區外匯業務的營銷力度,努力挖掘市場潛力,大力培植外匯業務優良客戶群體。四是要結合各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外匯業務營銷的激勵政策,對拓展外匯業務貢獻大的經營行和個人應給予重獎。五是充分利用新聞宣傳媒體,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加大外匯業務的宣傳力度。
(五)加大培訓力度,高標準建設外匯業務專業隊伍
一是在風險管理的決策層面,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在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在總行一級設一個獨立于管理層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會由風險管理系統的負責人和專家組成,該委員會主席由全行的首席風險管理主管擔任,負責制訂全行的風險控制標準及風險管理規劃,完善風險管理控制制度,判斷和決策重大風險管理事項,監督高級管理層關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風險的控制情況,對本行風險管理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及水平進行定期評估,提出完善銀行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意見。
二是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實行上級行風險管理部門對下級行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人和同級業務部門風險管理窗口負責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下級行風險管理人員和風險窗口管理人員在所管轄的區域和領域內全面監控執行總行風險管理政策,包括搭建運作組織,推廣風險管理工具,量化評估與分析報告等,以利于總行風險管理部門綜合歸納各區域、各領域的風險暴露,進行全面風險整合和對沖,實現對整個機構的積極風險配置。同時,為確保矩陣式垂直化管理的有效執行,還應建立一系列相關的配套制度,包括推行風險經理制和風險報告制,對所有業務流程和關鍵風險點實施有效監控,對重大風險事項及時預警和報告,確保對業務流程中的任一環節均能體現“四眼”原則,真正實現風險管理重點的三個轉變:即從現實的風險向潛在的風險轉變,從風險的事后處置向風險的前期控制轉變,從風險資產的管理向資產風險的管理轉變。
此外,風險管理部門必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風險承擔者不能同時為風險監控者,風險承擔與風險監控必須分離。風險管理部門應該相對獨立于業務部門,承擔起平行制約和行為監督的責任,從而形成有效制衡,抑制過度追求商業機會、利差貢獻或業務量而違背風險管理原則的行為。為達到有效制衡,可采取風險管理執行官下派制,即總行向各省分行派駐風險執行官,省分行向二級分行派駐風險執行官,風險執行官的人事任免、業績考核、薪酬分配等均由上級行確定,不受派駐行的限制。
二、培育新型的風險管理文化
沒有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就談不上風險控制,無數的事例也證明了這一點。國際上不少金融機構因風險控制不當而造成倒閉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為它缺乏風險控制的機制,而主要是因為其從業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過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樹立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和營造濃厚的風險文化至關重要。農行可在內網上分類匯集各項內部規章制度,各業務產品及操作過程中的風險指引,明確提示風險點及防范要點,通過廣泛的風險教育、科學的風險評估,來培養所有人員對風險的敏感和了解,并將風險意識貫穿于所有人員的自覺行動中去,促使風險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業銀行的組織文化中,亦即是一種融合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思想、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行為、風險道德標準與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文化力,樹立囊括各個部門、各項業務、各種產品的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推行涵蓋事前監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置的全過程風險管理行為。要讓全行上下認識到:對商業銀行來說,只要持續經營資產和負債業務,就永遠會面對各種風險,甚至是破產、倒閉的風險。任何崗位的銀行員工都要有風險防范的意識。任何員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覺地考慮到風險因素,并盡可能將風險壓到最低限度。通過對風險的有效管理,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優化以及價值的創造。
與此同時,要加快建立一支風險管理隊伍,提高素質。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國外高級風險管理人才,通過他們成熟的理念、技術來推動全行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培養人才。除在工作上有意識地培養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外,要充分發揮內部網絡的作用,建立風險管理知識學習網站,及時更新學習內容,并指定一些風險管理專家定期在網上答疑,解答風險管理人員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培訓平臺。對高級管理人員,派往國際上先進的商業銀行跟班學習考察,重點學習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先進的風險計量技術。培訓不能“一時冷一時熱”,要形成制度并作為長期發展戰略。
三、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
信貸風險預警機制是現代商業銀行對出現影響資產安全的風險信號,提前做出識別和判斷,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風險信號處理方法的一種機制。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有效的、科學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減少經營活動中的相關風險,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將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面化和風險反應滯后的狀況,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宏觀面上,總行應組織高層次人才認真研究國家宏觀經濟及金融政策,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變化情況,重點加強對不同行業的長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業的基本特點、發展趨勢和主要風險因素,在對宏觀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市場供求關系以及客戶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信貸資產行業、區域、品種、集團客戶風險分析的基礎檔案,并通過與各部門、各行業、各媒體業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定期對一些行業或地區進行預警通報,確定高風險行業及高風險地區,前瞻性地提出重點扶持及退出對象,全國性的行業貸款限額及地區授信總額,解決基層行因信息不對稱,將貸款集中于某個已處于衰退期的行業,引發貸款風險的問題。要設計出全面覆蓋銀行在業務運行中的資產負債變動情況、大額資金流向、資金清算及經營效益信息的合理的風險管理指標體系,起到風險預警作用。同時,在開發新產品和開展新業務之前,要充分識別和認真評估其中包含的風險,建立相應的內部審批、操作和風險管理程序,明確風險防范要點,做到“未雨綢繆”。
微觀面上,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財務報表的早期預警信號、經營狀況的早期預警信號、企業與銀行關系的早期預警信號、管理人員的早期預警信號等的預警機制,在風險出現苗頭時,就能通過一些信號敏銳地捕捉到風險點,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將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各級行的客戶經理要經常深入企業,加強與客戶的溝通,關注企業發展動態,監控企業資金走向,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分析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發現風險預警信號,并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風險,避免風險的擴大和漫延。同時,通過信貸管理系統,加大在線監測力度,對到期貸款收回情況及信貸資產質量情況進行監控,及早發現并處置信貸客戶的潛在風險。
四、提高風險計量水平
通過對國際銀行業流行模型的考察,不難發現銀行風險管理模型如下的發展趨勢:一是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化、指標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或二者結合的形式轉化、單個資產分析向組合分析轉化的趨勢;二是運用現代金融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趨勢,比如對期權定價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的運用;三是汲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趨勢,比如經濟計量學方法、保險精算方法、最優化理論、仿真技術等等;四是運用現代計算機大容量處理信息和網絡化技術的趨勢。
根據歷史數據資料對不同信用級別業務的實際違約率和損失程度進行統計分析,是檢驗風險管理結果客觀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農行開展風險管理的時間不長,相關數據積累不足,這方面的工作還較為滯后,加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類企業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財務資料無從搜集,已公開的一些大企業的財務數據存在著失真現象。因此,農行應結合自身特點,在采用信用評分方法等傳統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強化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的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相關數據庫,信息包括客戶的信用資料、歷史上的違約率資料以及金融市場數據資料等,并與有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一起,結合自身特點,對有關的現代風險管理模型進行改進,或“量體裁衣式”地開發新的風險度量模型,如信用評估模型、破產預測模型、產品定價模型等,逐步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方法對每一項業務和產品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解和分析,并根據本行的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對不同類別的風險選擇適當的、普遍接受的計量方法,盡可能準確計算可以量化的風險和評估難于量化的風險,并采取壓力測試等其他分析手段進行補充。
五、完善風險控制方法
一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總行要出臺各項業務的風險管理指引,包括柜面人員操作風險指引、銀行業務法律風險指引、新業務產品風險指引等,列示風險內容,細化風險標準,使每位員工都明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風險點及防范措施,嚴格控制風險。并注重加強業務制度的更新與完善,特別是新業務、新產品的推出要配套出臺風險控制制度及辦法,以制度約束人、管理人。同時,對違規違紀人員嚴肅追究責任。二是提高風險監控水平。在風險管理中綜合運用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控兩種手段,實現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提高風險管理整體效能。在非現場監控方面,要建立高效的非現場監控網絡,提高信息獲取的深度、廣度、頻度和精度,為風險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據。三是改進信貸管理方法。在搞好宏觀、定性分析的同時,逐步將一些適合農行情況,且較為成熟、科學的數學分析模型植入信貸風險管理之中。要通過對企業重要財務變量的不間斷測試,掌握借款企業未來收益的趨勢,降低信貸風險。要建立科學的貸款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貸審會議事規則,將貸審會審議項目的風險情況作為衡量貸審會成員工作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對貸審會成員實行動態淘汰制,決策能力不佳的則促其離開貸審會,必要時引入“外腦”,邀請有關方面的技術專家參與決策,作出貸與不貸的決定,以提高貸審會成員的整體素質和決策水平。四是完善稽核審計體系。要建立獨立的、垂直的、具有監督權威的內部審計部門,實行審計派駐制,即總行向省分行、省分行向二級分行派駐審計人員,對下級行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審計。派駐審計人員不接受被派駐行的領導,直接由上級審計部門進行考核。同時,不斷完善審計程序、改進審計方法,提高審計效果,充分發揮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監督作用。五是推行經濟資本管理。以經濟資本作為業務計劃編制的先行指標和核心指標,指導信貸資源有效配置,強化對風險資產總量特別是風險資產新增總量的約束,以資本約束風險資產增長,控制全行的風險水平。
六、靈活運用風險應對策略
銀行風險無處不在、無可避免,但農行可以通過靈活運用一些風險應對策略,達到減少風險、控制風險的目的。
一是規避風險策略。考慮到風險事件的存在與發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風險因素,或主動放棄和拒絕實施某項可能導致風險損失的方案。在貸款方面,應認真做好貸前盡職調查,科學評估貸款抵押物價值,避免抵押品不足值或難以轉賣,而使貸款遭受損失。同時,注重貸款期限與負債期限的匹配,設置科學的中長期貸款控制指標,防止中長期貸款發放過多,出現貸款長期化與存款短期化,貸款流動性降低與存款流動性增強,產生流動性風險。在外匯業務中,對有關貨幣匯率走勢做出明智的判斷,采用“收硬付軟”、“借軟貸硬”等策略,規避匯率風險。在經濟緊縮期采用固定利率,在通貨膨脹期采用浮動利率,以避免可能產生的利率風險。根據內部政策和程序對市場風險實施限額管理,包括交易限額、風險限額及止損限額等,涵蓋承擔市場風險的主要業務,并按照地區、業務經營部門、資產組合、金融工具和風險類別進行分解。
二是分散風險策略。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就要求農行在信貸投向上,不要過分集中于少數行業、地區或客戶,避免某個行業的長期不景氣、某個地區的嚴重經濟萎縮或某些客戶經營狀況的急劇惡化,遭受致命的呆賬損失。同時,要在大力開拓信貸業務的同時,不斷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改變營業收入中貸款利息收入“一枝獨秀”的現狀,以分散貸款信用問題帶來的風險。對金額巨大、風險難于控制的大項目,可采取銀團貸款的方式發放貸款,萬一貸款形成事實風險,可與其他行共同承擔,避免因此承受太大的損失。
三是轉移風險策略。通過合法的交易方式和業務手段,將風險盡可能轉移出去。如,發放貸款時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一旦借款人發生風險,可以將風險“轉移”到擔保人,這就要求對擔保人的資信情況進行詳細調查;發放抵押貸款時,要求對抵押物進行投保,一旦抵押物發生損失,就將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出具保函時,要求客戶提供反擔?;蛱峁?00%資金質押等,一旦客戶失約,銀行可向擔保單位進行追索或直接劃扣保證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通過期貨交易、期權交易、互換交易(貨幣互換和利率互換)、遠期協議及套期保值等交易方式來轉移利率和匯率風險。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特定的經營環境中,通過積累、整合其資源、知識、能力而形成的、企業所獨有的、能夠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內在能力。但并不是企業中所有的資源、能力都可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資源、知識、能力具有以下的特征:
1.價值特性:是指企業能夠為顧客提供超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以顧客所看重的價值為取向,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多或更好的服務。
2.功能特性:體現在為各種產品或服務提供支持,是真正為企業實現價值所應具備的功能。
3.內在屬性:
(1)獨特性和不易模仿性(也稱異質性):是指企業具有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是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這種特性是企業個性化發展的結果,是企業中各種資源、能力長期積累的結果,很難被競爭對手掌握。
(2)延展性: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種能力的堅實平臺,能夠為企業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3)動態性:指核心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要不斷發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心競爭力也可能在競爭中逐步喪失其競爭優勢,淪為企業的一般競爭力。
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商業銀行能夠獲得長期超額利潤的最基本的、長期的、穩定的一種競爭能力,是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集中體現。目前對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具有企業的一般特征,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研究中應積極吸取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精華,充分考慮本行業的特征來識別、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戰略管理專家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需要通過其價值鏈中的每一項價值創造活動將最終產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活動的績效構成了競爭優勢的基本要素。核心競爭力理論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價值鏈之間是有著緊密聯系的,核心競爭力就存在于價值鏈活動特定的某一個或幾個“戰略環節”上,可以通過分析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來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農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也可以通過農業銀行業務“價值鏈”環節的分析來發現。
(一)農業銀行業務價值鏈活動分析。農業銀行是一個向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企業,它的價值鏈活動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相互銜接和支撐的子過程,但總體來說,主要由銀行的經營性業務和管理性業務構成。從產品開發到產品和服務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價值流程按以下順序進行:
從農業銀行業務價值鏈可以看出,其價值創造流程共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產品開發、改進。這是價值鏈的起點,如果沒有產品開發改進或開發的產品不被消費者認可,將會逐漸被客戶拋棄,后續服務也就無從談起??蛻艚邮芤粋€具有較多附加值的產品,必定會給銀行創造價值。因此,這一環節是創造價值的戰略環節。
第二步:產品實物化。是生產新產品的必需流程,但與價值創造無關。計算機程序設計是將產品程序化,也不創造價值。
第三步:產品實物運輸、業務培訓。也是業務發展的重要環節,與銀行成本有關,但可壓縮空間較小,沒有價值創造功能。
第四部分:營銷人員營銷、柜面服務。這一環節直接面對客戶,客戶對產品及銀行服務是否接受,投入程度如何?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體現。這是銀行最終實現利潤的關鍵環節。
從價值鏈的四個部分組成可以看出,創造價值的主要部分在產品開發、改進,以及營銷人員營銷、柜面服務這兩部分。這兩部分是客戶接受服務,達成交易,繼而創造價值的關鍵環節。
通過價值鏈分析,我們找到了農業銀行最有價值的業務環節。從消費者價值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客戶服務創造利潤的關鍵是滿足客戶需求。從生產者價值角度出發,我們又得出,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就需要不斷地創新產品和服務。
(二)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分析。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作為商業銀行,不僅要關注自身價值鏈上的附加值,還必須將價值管理擴展到整個價值系統。在這個價值系統中,客戶、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都可以一起合作,共同創造價值。農業銀行應主動成為這個價值系統的組織者、管理者,整個鏈條的整合者,通過協同作用創造價值,實現多贏。從上述對四個價值環節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只有第一個產品開發環節和第四個產品銷售環節是實現農業銀行價值的最關鍵環節,要實現第一個環節的價值最大化,就必須不斷對產品進行創新,開發出適合各種客戶需求的產品;要實現第四個環節的價值最大化,就必須深入了解客戶需要,向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又推動第一個環節的產品創新。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客戶需求的把握能力和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就是農業銀行價值鏈的最關鍵環節。
1.客戶需求把握能力的特征分析
(1)只有深入把握客戶需求,才能給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在金融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給客戶帶來特有的服務感受,是體現差異化的最好手段。
(2)只有深入把握客戶需求,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顧客的需求并及時做出反應,為客戶提供規范的任務流程,以及超前、默契的金融服務。
(3)只有深入把握客戶需求,才能保證戰略轉型后農業銀行關注客戶,比客戶自身更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超前的金融服務,才能吸引、維護好客戶,尤其是最有價值的核心客戶,才能體現出“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并最終贏得利潤。
2.業務整合創新能力的特征分析
(1)只有擁有整合創新能力,才能為客戶創造消費價值??蛻粝M價值的創造能力能夠滿足顧客最為重要和最為核心的需求。在當前嚴格的分業經營體制下,居民、企業的金融財產被分置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不同領域,彼此間缺乏便利高效的轉換通道,客戶難以通過財產的集中管理來提高贏利性,通過產品組合來提高安全性。擁有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可以使農業銀行各部門合作,在充分挖掘客戶信息的基礎上,創新服務項目,為客戶設計出高附加值、個性特征強的金融產品,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計劃。因此,擁有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能使農業銀行在愈演愈烈的國際化競爭環境中,提供好的產品與服務,真正滿足客戶多元化、知識化與個性化的金融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
(2)只有擁有整合創新能力,才能在未來的金融混業經營中處于優勢地位。金融混業經營對農業銀行來說是把雙刃劍,金融混業經營將使農業銀行拓寬自己的服務領域,為客戶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務,但業務多樣化也使農業銀行暴露在金融風險下。而擁有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可以使農業銀行在拓展業務領域時,及時吸收、整合來自外部的產品、信息、服務,在享受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機遇時規避風險。
(3)只有擁有整合創新能力,才能在困境中不斷創新,求得發展。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將很快攜帶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品種、營銷理念和服務手段進入中國市場,與國內金融機構展開競爭。農業銀行只有不斷將產品、服務整合創新,才能應對金融競爭新形勢,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在實現客戶價值的同時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同步提升。
(三)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確認。通過上述核心競爭力因素的特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客戶需求的把握能力是產品開發、改進及客戶營銷、服務這兩個戰略環節的基礎,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是農業銀行當前為客戶創造價值最重要的途徑,是在營銷能力、研發能力、理財競爭能力、產品競爭能力等諸多能力之上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是建立在農業銀行現有資源基礎上,結合了它的競爭環境、發展戰略以及企業優勢,以此為基礎開發出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肯定是最受客戶歡迎的,也是創造價值最大的。這兩種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路徑依賴,其它商業銀行可感知,但無法從根本上復制或模仿,而且這兩種能力可以使農業銀行順利地進入相關金融領域,提供更多的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多價值。因此,我們可以確認:客戶需求的把握能力和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就是當前農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三、培育和提升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措施
我們根據客戶需求的深入把握能力、金融業務的整合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提煉,提出以下培育和提升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措施。
(一)塑造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具有異質性和不可模仿性,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深層次因素?,F代管理學中有一句名言“理念決定意志,意志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對于農業銀行來說,只有重新塑造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文化,才能推動企業發展,成為農業銀行的競爭利器。
(二)再造以客戶為中心的銀行業務流程。要圍繞滿足客戶需求,建立從客戶發現、客戶需求到業務創新和反饋的一整套操作規范,形成從了解客戶到滿足客戶的完整循環。要變原有單一部門業務處理為綜合性聯動式操作,強化銀行各級機構間的整體運作能力。營銷、結算、產品開發、支持保障等部門間互為依托,共同參與對客戶服務方案設計、產品的營銷及售后服務,提高整體服務效率。再造后的業務流程應將電子銀行、銀行卡、信貸、國際業務、結算等部門位置前移,直接面對客戶,滿足客戶現有需求,挖掘客戶潛在需求。在技術部門支持下,通過客戶信息平臺的建立反饋,讓客戶信息在各部門間流動、整合,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方案。
(三)打造有農行特色的產品服務品牌。一個著名的品牌,代表了企業的形象,在市場競爭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在金融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一個能吸引客戶的成功品牌,可能比任何營銷手段都更為有效。由于銀行產品和服務的無形性,銀行的服務特色比較難以識別和形成,更顯示品牌服務的重要性。打造有農行特色的產品服務品牌,就是要使自己與其他商業銀行區別開,明確自己的客戶,找到與消費者的利益結合點,使自己的產品、服務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客戶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全面推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要深入地把握客戶需求,就必須全面掌握客戶信息,建立信息化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以龐大的客戶信息數據庫為平臺提供客戶終身價值的信息,通過對客戶需求、習慣和目標的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和分享客戶信息,通過對客戶信息的統計、分析來了解客戶,及時與客戶展開良好的互動,深入把握客戶需求。
(五)建立一支規范、高效的優秀客戶經理隊伍。規范、高效的客戶服務是吸引客戶、進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基礎,良好的客戶溝通能力是了解客戶現實和潛在需求的保證。規范、高效的客戶服務及良好的客戶溝通能力是對客戶需求深入把握的基本環節,只有建立一支規范、高效的優秀客戶經理隊伍才能滿足上述要求,才能真正掌握客戶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根據客戶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戶實際利益、最能滿足其服務要求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以全程式、合作化、互動型和差異化的服務,創造自己的經營特色、產品特色和服務特色。
(六)構建科學的創新和激勵機制平臺。金融整合創新要有成效且可持續,關鍵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能夠激發經濟主體內在積極性的創新機制平臺。如果沒有高效的激勵制度體系作為支撐,創新行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在農業銀行內部建立健全的業務創新組織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平臺,按照新穎性、適用性、完備性和效益性原則加大激勵力度,不斷推動產品創新,滿足客戶需求。
參考文獻:
[1]C.K.Prahalad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kBussinessReview,1990,May-June.
[2]魏春旗,朱楓.商業銀行競爭力[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鄭克俊,遲青梅.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與提升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06,(1).
[4]金暗等.競爭力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5]王德靜.論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2,(11).
[6]關新紅.中國商業銀行創值能力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二、滿洲里農村商業銀行農戶小額信貸風險控制措施
(一)完善農戶小額信貸風險管理體系
構建完善的農戶小額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從兩個角度入手,分別是完善農戶信用檔案使用機制和完善小額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前者通過完善農戶的信貸檔案資料,采取信貸級差化管理,來提升農戶小額信貸的風險規避能力。其中信貸檔案需要重點強調信用檔案的建立,根據專業的評定確定信用額度。后者主要通過建立模型,綜合分析小額信貸風險的各種要素,對風險進行預測并做好防范。
(二)制定農戶小額信貸風險分散機制
資金過于集中的小額信貸項目,其風險系數相對較高,所以要采取適當的分散機制,降低風險。滿洲里農村商業銀行應該在貸款發放的過程中,綜合多種要素對貸款的各方面進行合理匹配,科學化投資,以此來降低信貸流動性風險。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與機制,采取科學的辦法有效規避和控制風險。
(三)建立農戶小額信貸風險分擔制度
通過保險來分擔農戶小額信貸的風險,這是一種社會公益性的商業行為,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種農業保險的扶持項目屢見不鮮。所以對于滿洲里農村商業銀行也應該把握機遇,在國家對農村保險業務大力支持的過程中,以農業保險來分擔自身的商業風險。目前,雖然我國農業保險的成熟度還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可以予以正確的引導,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機制,強化管理,來嚴格把控風險。銀行可通過政策上的調整,對使用小額貸款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戶一定的優惠利率,這些措施,都可有效防范農戶小額信貸風險,降低風險程度。除了銀行自身以外,國家也應該不斷的提升農戶小額貸款在我國農業扶貧、發展、更新、升級等一系列事業中的作用,推進中國農業的全面改革,并推動我國金融體系建設,促進整個社會和諧健康。
個人金融業務是銀行在經營中按客戶劃分市場,對居民個人和家庭提供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以滿足其金融需求的業務活動。我國農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順應時代潮流,在近年來已經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個人金融業務服務開展速度很快,業務產品層出,但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仍然處于“試水階段”。與國內外先進銀行相比,除總體業務發展戰略、內部管理、考核機制的完善有差距外,還存在市場營銷工作中資源整合能力差、產品創新能力低、現有的理財概念狹窄、業務發展滯后等差距,因而需要盡快找準問題,逐步完善提高。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經營管理仍主要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行領導是高端客戶的推銷員,客戶經理是企業客戶推銷員、理財師、柜員是大眾客戶推銷員。雖然也是全員營銷,但未形成合力,并不是一個高效的營銷系統。例如目前金融產品中,核心部分還是儲蓄產品,因為每個銀行都有攬存款的任務,一線業務崗位任務尤其重。所以當儲戶到現金窗口辦理存取款業務時,工作人員就會勸說客戶繼續存款或者購買保險。而理財中心的員工則希望現金窗口的工作人員能向客戶宣傳其它的理財產品,比如說基金或者理財帳戶等。但是現金窗口的員工認為自己的任務完成起來都比較困難,更不用說幫忙宣傳跟自己沒有關系的業務。理財中心的員工都是從事過窗口業務,深知窗口客戶資源的優勢,但是現在分成了兩個服務區域,雖然現金區可以把存款額在10萬以上的客戶名單給了理財區,但打電話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效果不太好,態度好的往往敷衍說等下一次去銀行時到理財中心看看,態度不好的干脆說沒時間,感覺上好像是理財中心求現金區介紹客戶給他們,這多少讓理財中心的員工心情郁悶,大家工作都是為了整個企業,又都是一個支行,怎么能這么不團結?而現金窗口員工則覺得你們的任務為什么要我們幫你們完成,那我們的任務誰來幫助?
二、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調研不足。
基于個人金融業務產品是上級行分派的,任務指標也是上級定的,因而基層行只是做單一推銷,未能做成功的個人金融產品組合,或捆綁式銷售,做成多個客戶可以選擇的理財方案。成功的產品策略必須擁有增長率和市場份額各不相同的產品組合。高增長的產品需要有現金投入才能獲得高市場份額,低增長的產品則應產生大量現金,這兩類產品缺一不可。
三、個人金融業務服務不到位,差異化程度低。
目前,農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個人金融業務產品,與他行產品相比,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除了產品推出速度與他行存在差異外,多數服務趨同,產品和服務很快可以相互“復制”,無法形成真正的特色。盡管已建立多間“金鑰匙理財中心”,意在為VIP客戶提供全方位個人金融業務服務。理財室裝修格調清新,設施齊全,不僅可滿足VIP客戶洽談業務、辦理業務所需,還提供舒適的休閑區,供目標客戶小憩,便于拉近距離,交流溝通。硬件環境有了,但理財中心內僅有些基金、保險銷售宣傳單,以及當期銷售的理財產品介紹,配有一個理財師,沒有個人金融業務產品的完整介紹,也沒有理財方案及理財流程介紹,很難傳遞理財中心為個人客戶融資,個人財產保值增值理念,對客戶來說,現在的這種個人金融業務只能說是一種技術服務,而不是讓客戶真正獲得效益的智能服務。因為有些復雜的保險條款常常需要壽險推銷員通俗化的解釋才能讓人弄明白,然而目前由銀行的很多保險在理財室里卻少有人主動地向顧客推銷介紹。一些新的國債、基金等的收益、風險情況也是平常百姓所不熟悉的,單單看一下宣傳冊,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根本就很難弄明白。而針對普通客戶的理財服務仍然只停留在很淺的層次,只是提供現有的理財產品和普通的網點服務,以及部分咨詢服務,在理財產品的營銷宣傳和服務上針對性不強。理財中心給客戶印象僅是一個基金、保險,以及本外幣理財產品的賣場。
四、科技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客戶結構不理想。
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由于各種原因,或自身開發有難度或等總行統一,至今尚未正常運營,而無法挖掘數據,營銷人員很難及時了解個人客戶單位、效益怎樣,轄內有多少家庭、每個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職業收入等相關信息,很難按一定的標準將眾多客戶的需求進行分層管理,使營銷服務趨于表面化和同質化,難以培養客戶的忠誠度。五、個人金融業務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受各種因素影響,個人業務理財經理和客戶經理隊伍難以建成。一方面,個人客戶經理特別是個人金融業務經理隊伍不足,阻礙個人金融業務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個人金融業務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目前,農業銀行B分行取得個人金融理財師資格證的員工只有8人,遠不適應個人金融業務規模,而且大部分取得金融理財師資格和參加過理財經理培訓的專業人才仍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六、個人金融業務宣傳不得力。
宣傳作為促銷手段之一,低成本,高效率,應該引起管理層高度重視。農業銀行B分行理財產品基本靠網點張貼的傳單,和客戶的口傳,極可能漏掉一些大客戶和潛在客戶。農業銀行B分行有一個網站,欄目有新聞,內部員工通知事項,下載中心等欄目,魚龍混雜,理財專欄在右下角,很不起眼,其內容僅僅是一些過期的基金知識,以及一些過期的基金行情,及保險的基本知識,對目標受眾定位不明確。
七、個人金融業務營銷管理還是粗放式,客戶僅停留在柜員的頭腦中。
隨著客戶經理或管理人員離職,轉向其他行,帶來客戶尤其個人客戶的流失;和新型商業銀行相比,對營銷人員激勵不夠,或者是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嚴重挫傷前線人員的積極性,在潛在客戶挖掘中處于弱勢;再者,促銷手段還是比較簡單,一些管理人員仍然未能認識到個人金融業務是銀行業競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他們依然認為,國內金融監管采取分業經營體制,銀行不能直接經營證券、保險等行業,現階段開展個人金融業務仍不具備條件,在考核體制、分配機制等相關配套等激勵系統措施不到位,仍然存在“重對公、輕對私”的傳統思想,認為個人業務花時間、費工夫、見效慢,做一筆個人貸款與做一筆對公貸款所花費的心血相差不大,但收到的成效相差很遠,個人收入上不去、單位業績上不去,追求短期利益現象嚴重。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
1.表層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外顯部分,指那些視之有形,聞之有聲,觸之有覺得文化形象。城商行的外形外貌,職工的接人待物、言談話語、行為習慣等皆屬于表層的企業文化。它能給客戶以第一印象,使之從中觀察或感覺到銀行員工的精神風貌與職業道德狀況,從而決定是否與銀行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
2.中層的企業文化。它不像表層文化那樣直接外露,需要人們調查了解才能搞清楚,又不像深層文化那樣隱蔽在職工的頭腦中,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直觀形象把握它。它體現在銀行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職工群眾的思想觀念在不斷變化,銀行應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約束機制。通過合理的制度,合理的管理,使銀行的社風健康向上,干部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深層的企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表層部分截然不同,深層的企業文化不是人們憑感覺器官就能直接體察到的,它是滲透在職工的心靈之中的意識形態,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取向、經營思想等,這部分內容是商行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商行這特殊企業的靈魂。
二、銀行的企業文化主要表現
第一,凝聚作用。銀行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就像黏合劑,把銀行干部與員工緊密聯系在一起,為銀行的共同目標而奮斗,推動銀行向前發展。銀行企業文化的目標是通過精神的力量,如共同的價值觀,把銀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一個有效率的團體,讓每一名員工對這個團體有安全感和歸宿感。銀行的企業文化讓員工對企業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鉆研業務,不斷增強銀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激勵與自律作用。銀行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激勵與自律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激勵作用就像活力的加壓泵,調動起銀行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員工進行自我完善和創新。同時,銀行企業文化對員工也有自律作用,即對員工行為的約束。商業銀行的行紀、行規和行貌都會對員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員工自覺地按照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一種自律傾向,從而規范銀行群體行為,形成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風氣。
第三,輻射作用。銀行企業文化不但對內部員工有凝聚、激勵和自律作用,而且還向社會輻射銀行的各種信息,使人們了解商業銀行的社會地位及經營狀況。同時,其他的商業銀行也會仿效,有利于推動我國商業銀行業共同發展。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也蘊含著自身的企業文化,人們通過對金融產品的購買而加深對該銀行企業文化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社會形象。
三、農商銀行企業文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對于目前農商銀行企業文化存在問題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1.是缺乏特色。當前,農商銀行改革歷史不長,還處在邊探索邊實踐階段,多數農商銀行還未形成特色鮮明、卓有成效的企業文化。轉型的不徹底,造成企業文化迂腐味重,創新能力差。在農商銀行發展體系中,還沒產生它應有的作用。各家農商銀行標識各異,鮮明度不夠,缺乏特色。
2.是根基較淺。農商銀行前前后后加起來也有6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按照商業銀行的理念來建設企業文化卻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加上以前我們對企業文化的不重視,形成了現在根基淺,企業文化缺乏延續性。
3.是貫徹較難。銀行的行業特殊性,分支機構繁雜,管理人員素質背景差異大,整個企業文化體系貫徹的完整性不足。在貫徹落實中,無法做到“思行”統一,企業文化無法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是重視不夠。銀行經營的指標瓶頸,引導我們將更多的視線集中在業務拓展,提升市場份額,提高經濟效益的領域上來,文化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淪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因素。
四、對策與建議
強化以人為本意識,營造和諧氛圍。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建立農商銀行企業文化,就應該有“員工是財富,客戶是上帝”的設計理念,對內要時時尊重員工,關心員工,并把員工間相互關心協作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做好做細。對外要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盡量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客戶的意愿。
2.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公證合理的考核約束機制。宜在原有制度框架范圍內,對現有規章制度進行修訂、補充、完善,在充分征求各崗位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出農商行新的制度規章,使其能更好地體現權利、責任及義務,讓制度既存壓力,又能使員工看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制度呈現出較為合理、科學、公正、全面的特性。另外,考核激勵機制也很有必要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科學制定??己酥笜思纫紤]到激勵和“施壓”的效果,又要顧及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可能性,同時根據地區差異性及工作量大小的實際特點,制定出相應的考核辦法,使考核辦法更加合理科學有效。
推動示范小城鎮居住社區、示范工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園區“三區聯動”發展,是天津農村城鎮化戰略的重點內容,是解決農民安居問題和發展小城鎮支撐產業的主要途徑。“三區”建設項目,涵蓋住宅、路網、電網、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園林綠化、應急減災等多個系統,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潛在融資需求巨大,將給銀行業機構信貸、投行等業務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根據近期天津農村城鎮化發展規劃,要分批建成54個示范小城鎮、31個示范工業園區、100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60萬畝高水平設施農業基地。以示范小城鎮為例,會涉及683個村、100余萬農民,估算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完成投資1500億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2個示范小城鎮,45萬農民遷入新居。未來幾年,天津第四、第五批32個示范小城鎮建設項目仍需投資1500多億元,扣除項目資本金,尚需從金融機構融資近1000億元,規劃建設的示范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等基建項目也有巨額融資需求。目前,天津仍有270多萬本地農民、200余萬外地農民工未納入城鎮化規劃。根據天津城鎮化的實踐經驗,向城鎮轉移一位農村人口需投入28萬元~30萬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本應攤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因此,從長遠看,天津農村城鎮化建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融資需求。
(二)產業轉型升級金融服務需求旺盛
新型城鎮化離不開現代產業的支撐。隨著天津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二、三產業迅速發展,中小微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產業升級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非常旺盛。以示范工業園區為例,31個園區累計簽約項目2046個,入駐企業達到6500多家,總投資605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9億元,后期仍需投入資金超過4300億元。未來幾年,各工業園區將引進更多企業,擬吸納一百多萬人就業、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以上,金融服務需求更大。而且,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將成為天津的重點產業,商業、物流、餐飲、旅游、文化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蘊含巨大商機。此外,天津市現代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40家)、農民合作社(4000多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90%以上的農戶已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亟需銀行業提供高質量的配套金融服務?,F代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產生的金融需求,將為銀行業機構拓展信貸、債券發行、財政資金托管、小微企業服務等業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農民市民化蘊藏豐富的金融資源
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市民化。天津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非常注重保護農民利益和解決民生問題,從而帶動農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以華明鎮為例,農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估價為5萬元左右,通過宅基地換房,三口之家可在示范小城鎮置換90平方米左右、價值50萬元以上的商品房,家庭財產收入大幅增加;同時,被安置的農民還享有集體企業股金、商鋪租金、養老金和薪金等“四金”保障,收入水平遠遠超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3。2011年以來,天津開展了兩批“三改一化”試點工作(涉及141個村、40余萬農民),即村改居、農改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股份制企業和農民市民化,著力強化農民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真正實現醫療、養老、貧困救助等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轉型農民、新市民不僅在社會保障、投資理財、自主創業等方面需求眾多,而且在購置生產和生活用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費性支出將大幅提高,將為銀行業機構開展社保資金托管、養老金、企業年金、創業貸款、消費金融等業務提供良好機遇。
二、天津農村城鎮化貸款投放滿意度分析:基于AHP方法
根據天津城鎮化建設特點、農村產業發展情況和數據可得性實際,本文將農村城鎮化貸款滿意度分析的對象確定為兩大典型類別4:(1)示范小城鎮居住社區、示范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三區”基建項目;(2)園區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設施農業項目等城鎮化配套產業經濟主體。
(一)農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
“三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天津銀行業貸款投放的重點領域。其中,示范小城鎮和工業園區貸款增長迅猛。2012年末,銀行業機構向示范小城鎮建設項目投放的貸款余額為485億元,同比增長48%,比2007年末增長31倍,支持小城鎮項目29個;示范工業園區貸款余額為113億元,同比增長36%,比2010年增長94%,支持項目28個(見圖2)。兩類貸款快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示范小城鎮、示范工業園區均由政府融資平臺運作,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火爆,宅基地換房后節省的土地(多處于近郊區縣)出讓收益較高,能實現項目資金預算平衡,信用風險相對較低。但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主要依靠園區經營主體(多數為民營企業)內源融資。2012年末,銀行業機構向此類項目投放的貸款余額為27億元,同比增長10%,遠低于示范小城鎮和工業園區貸款增速。主要原因在于農業園區所占土地多數屬于農村集體土地,辦理抵押融資仍存在介入障礙和政策風險,例如大部分農村集體土地仍未完成確權,而我國《擔保法》明確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
(二)農村城鎮化配套產業經濟主體貸款
近年來,各銀行業機構大力支持示范工業園區內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設施農業項目等小城鎮配套產業經濟主體,天津城鎮化發展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2012年,銀行業機構向上述三類主體投放的貸款余額為253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工業園區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貸款增長很快,增速分別為79%和37%,但設施農業受制于農村土地抵押難等因素,融資滿足率很低,貸款增速較慢。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AHP)的城鎮化貸款滿意度分析
層次分析法是將多個因素作為一個系統,進而將其分解為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進行多因素綜合評價的系統方法。本文根據各銀行城鎮化貸款的投放情況,加上相關主體對貸款投放數量和質量的滿意程度的評分來設計評價體系。通過構建貸款滿意度因素判斷矩陣,分析當前銀行業貸款投放與城鎮化融資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相關經濟主體對貸款滿意度的評價體系包括四個指標:(1)對貸款質量的滿意指數;(2)對貸款數量的滿意指數;(3)對貸款品種的滿意指數;(4)對銀行貸款創新能力的滿意指數。據此構建貸款滿意度因素判斷矩陣,計算權重后對所有值進行歸一化處理。模型中A/B分值越高,說明經濟主體對該項貸款情況的滿意度越高,反之則滿意度越低;計算出的權重值為歸一化后滿意度評分值,分數越高,說明經濟主體整體滿意度也越高。為了使分析更加直觀,設定標準分數T的滿分為10分:貸款質量滿意度得分為T*10=2.886;貸款數量滿意度得分為T*10=4.356;貸款品種滿意度得分為T*10=1.61;貸款創新能力滿意度得分為T*10=1.148。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經濟主體對貸款數量的滿意度最高,說明當前銀行業對天津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較大。但是,各銀行還需要在貸款產品、貸款服務方面加強創新,尤其要增加更適合農業園區、設施農業等薄弱環節的貸款品種,提高對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園區、企業的貸款質量。
三、天津農村城鎮化基建項目風險分析:基于信貸決策模型
天津農村城鎮化在給銀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和外部政策環境也給銀行業帶來諸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作為天津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項目——示范小城鎮、示范工業園區的基建項目融資需求巨大,投資周期較長,盈利能力較弱,現金流入“前低后高”,而且主要由區縣政府融資平臺承擔,還款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未來土地出讓收益,客觀上使銀行業在服務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面臨一系列風險。
(一)天津農村城鎮化主要基建項目的運作模式
天津示范小城鎮和示范工業園區均有各區縣政府組建投融資建設公司統籌運作,具體職能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對建設項目實行統一管理,負責項目規劃區內土地整理,包括辦理前期手續、工程招標;二是負責項目投融資,以建設項目土地出讓金政府收益及其他資產收益作為貸款償還來源;三是負責依法將土地出讓金政府收益用于平衡項目建設資金。
(二)城鎮化基建項目貸款決策模型的構建
本文擬構建一個銀行支持農村城鎮化基建項目的貸款決策模型,具體分析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和成本。假設1:不考慮所得稅、減值損失、提前贖回等因素,貸款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假設2:銀行投放貸款可獲得的預期收入為E,貸款本金為B,合同利率為i,還款期數為n,投資總期數N,實際利率為R。假設3:區縣政府融資平臺是天津農村城鎮化項目的運作實體,但對借入的資金沒有處置權,貸款資金的使用和償還均由政府統籌安排,貸款能否如期歸還主要取決于地方財政實力和未來土地出讓收入的高低。在項目法人實際缺位、地方債務逐步壓縮、融資平臺監管政策收緊、未來土地出讓收益可能走低等情況下,潛藏著較大的信用風險。因此,假設貸款違約概率為P,貸款違約損失率為L;假設4:某個城鎮化建設項目可能存在多個投融資主體(實際也存在),銀行需要承擔協調不同經濟主體的組織成本C1;假設5:城鎮化建設項目由政府主導,銀行可能承受各類附加的行政干預和市場阻力,產生一定的阻滯成本C2;假設6:城鎮化項目投融資主體是追求利潤的,需要一定的排他收益來保障穩定的預期收益,銀行需要承擔一定的排他成本C3。
(三)城鎮化基建項目貸款決策模型簡析
從以上公式可見,銀行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項目面臨各類風險和成本,只有保證E>O,銀行才有貸款投放動力。因此,如何有效分攤和緩釋城鎮化基建項目的融資風險和各類成本,明晰地方政府、借款人與用款人之間的“借、用、還”和“權、責、利”關系,有效規避地方政府和投融資平臺的信用風險,減少項目運作的協調成本和阻滯成本,保證資金的優化分配和高效使用,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和回流機制,是解決農村城鎮化基建項目融資困境的關鍵。
四、支持天津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城鎮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融資需求巨大,服務需求多樣,涉及業務眾多,需要政府部門、銀行業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等共同努力,在嚴守風險底線的基礎上,綜合發揮各類金融業態的力量,積極穩妥地推進。
(一)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
建議政府部門利用財稅政策和財政資金杠桿,以部分機動財力做引導,面向社會募集組建“城鎮化建設基金”、“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等,撬動民間社會資本支持城鎮化建設。綜合運用銀行貸款、理財、信托計劃、融資租賃、中期票據、私募債券、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城鎮化建設和市政設施管理營運,緩解政府負債壓力大、融資平臺受限多和資金運用效率低等問題。
(二)規范項目運作,嚴密防范城鎮化貸款的信用風險
地方政府應在地方債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運作城鎮化建設項目。要根據區域國家政策和城鎮化發展需要,明確產權獨立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和承貸主體,合理界定政府與項目建設和承貸主體的風險分配、責任歸屬和共同目標。應特別重視加強對項目建設和承貸主體的運營授權管理,明確資金使用和監控責任,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確保項目規范、高效運作。銀行業機構應加強客戶和項目準入管理,所支持的城鎮化建設項目必須符合土地規劃、環評要求、土地平衡和資金平衡測算條件,嚴格落實項目資本金、擔保增信和資金監管等條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銀行業機構要與地方政府、項目單位加強溝通聯系,及時掌握項目建設進度和投資情況,防止項目超預算,確保項目工程順利推進;嚴格按照項目施工進度劃撥資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確保??顚S茫欢酱俚胤秸c項目單位處理好與相關利益主體(如周邊農戶)的關系,降低協調和阻滯成本。
(三)加強金融創新,提高城鎮化配套金融服務能力
銀行業機構應優先支持天津環城四區經濟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綜合收益較好、潛在風險較低的城鎮化建設項目。重點發展財政金融、金融IC卡、養老金、電子銀行等無風險業務,滿足城鎮化帶來的財稅資金服務、社會保障服務、電子支付結算等金融需求。積極發展投資銀行、住房金融、消費金融等風險較低業務,為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轉型農民和新市民投資理財、買房置業、日常消費等提供便捷的服務。擇優支持相關產業融資業務,例如運作相對規范、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微企業,等等。
(四)加強政策支持,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和長期產業支撐,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的薄弱環節。推動“三農”發展,要以提升農村經濟組織的自身實力為根本,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形成金融、產業、財稅、投資等優惠政策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完善政策性的涉農貸款融資擔保體系,鼓勵銀擔深化合作,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健全涉農貸款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打通制約農村資產抵押融資的“確權頒證、價值評估、抵押登記和流轉處置”等四大瓶頸,推動農村資產資本化。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優化信用環境,推動金融機構與“三農”經濟共生共榮發展。
農業隱性失業指工業化過程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沒有影響到農業產出的那部分邊際生產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勞動力。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長期存在農村與城市發展嚴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國人多地少的特殊國情,導致我國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就構成了中國農業的隱性失業。大量的隱性失業人口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了解這一形勢及其形成原因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的轉移問題。
一、當前農業隱性失業的形勢分析
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農業隱性失業率呈上升趨勢,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的農村過剩勞動力為2.5億,隱性失業率高達60%。近年來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城市二、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90年代中期,已減少到1.0~1.3億人,隱性失業率仍高達30%。農業隱性失業現象的存在,以及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隱患,對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構成嚴重威脅:
首先,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大量存在,標志著相當部分農業勞動力資源沒有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處于閑置和半閑置狀態,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其次,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存在,制約了農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1979~1984年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37∶1縮小到1.56∶1(以農民收入為1)。但自1985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續擴大趨勢,1997年差距為2.47∶1,到了2005年,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達3.22∶1。
再次,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農業機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當部分農村的貧困落后面貌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
第四,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持續進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許多城市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
二、農業隱性失業產生的原因
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2.1農村勞動力基數大,勞動力的自然增長規模龐大。1979-1993年,農村勞動力增長近1.4億人,90年代中后期,農村勞動力每年還將增加600萬人左右。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的同時,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卻出現了縮減的趨勢,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農業用地大面積減少,并最終導致農業內部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減弱。
2.2在農村勞動力日趨增多和農業用地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我國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沒有能夠相應進行調整,相當一部分農村單一結構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從而使農業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3在我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動后,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國目前農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進入勞動力年齡的農村勞動力中,有將近10%屬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勞動力自身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變動的要求,因而只能滯留在當地農村,處于隱性失業狀態。
2.4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還存在制度。全國各大中城市對農民工進城就業都有不少的限制,將不斷增加的農村勞動力都限制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農村隱性失業。
三、解決我國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的對策
3.1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通過市場來配置社會資源,使其達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也是市場的主體,他們完全有理由選擇自己所適合的職業。雖然政府在中介組織間加強了組織協調,但從總體上評價,農業勞動力流動中的市場障礙仍然嚴重。因此建立統一、規范的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是解決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得平等主體地位的一項基本的制度保障。
3.2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主要是指農業內部各產業部門間的配置調整和種植業內部種植結構的調整,其目的是為了合理地利用資源,挖掘資源利用潛力,提高資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調整農業內部各產業間即農林牧漁業間的配置結構,提高果樹、葡萄、花卉和畜牧、養殖等勞動力高度密集型產業的配置比重。通過調整種植業內部的種植結構,減少耕地密集型產品的種植面積,相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棉花、煙葉、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種植比重,發揮我國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深層開發,發展開發性農業、特色農業,要以農業產業化來推進農、林、牧、副、漁深度發展,開發和發展農產品加工增值,使農民獲得比過去單純靠原料和初級產品搞得多的經濟效益。一旦農業獲益較大,高素質的農民就愿意留守土地,棄耕撂荒等現象將受到遏制。
3.3發展鄉鎮企業走農村工業化之路。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尤其是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以中小企業主體的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目前,為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需要和應對農業剩余勞動力日益增多的現實,我們必須確立新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進行鄉鎮企業制度創新,具體來說,應堅持與城鎮化相結合,以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為導向,以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來推進鄉鎮企業的第二次創業。
3.4普及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務農勞動力的素質必須首先提高基層技術推廠人員的素質。基層技術人員知識的陳舊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民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到位后,要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新技術培訓、資格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基本素質,可以通過加強與職業培訓院校、農科院所的合作,聘請專家講學等途徑,更高層次地提升農技推廣人員水平。其次要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培訓內容和方式要與需求相銜接。建議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農廣校、地方農技校等教育培訓陣地,采取聯合辦學或請人授課等方式,加大培訓力度。
3.5擴大勞務輸出。這也是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的重要轉移途徑。我國是人口密度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勞動力資源成本較低的優勢。但我國多年來勞務出口一直徘徊在30萬人左右,僅占同期國際勞務市場吸納勞工的1%,與我國勞動力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在當前亞太經濟復蘇和西方國家經濟繁榮的新機遇面前,我們要放開勞務輸出的經營權,盡快搞活國內勞動力市場,鼓勵更多的外貿行業重視勞務輸出,積極向世界各層次勞動力市場進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尋找更廣闊的就業途徑。
四、改進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統計的思路
4.1界定農村隱性失業的統計口徑。
隱性失業,是指勞動者未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勞動能力,本質上是介于失業與就業之間的勞動力經濟參與情況。界定農村隱性失業,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納對隱性失業提出的四種測量標準,即時間標準、收入標準、意愿標準和生產力標準。所謂時間標準,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間里的勞動時數低于被定義為充分就業的時數(我國為40小時/周);所謂收入標準,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里獲得的收入低于被定義為充分就業的收入標準最低額(我國可確定為最低工資額);所謂意愿標準,是指勞動者愿意工作的時間和強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時間和強度;所謂生產力標準,是指勞動者從目前就業隊伍中撤出而不會減少產出。從我國國情看,對隱性失業的統計標準的選擇,以第一、二項較為可行。
4.2完善農村隱性失業統計調查方法:
農村隱性失業調查可借助于國家已經建立的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建立農村勞動力抽樣調查制度。農村隱性失業勞動力抽樣調查的范圍是全國的農村地區,調查以戶為登記單位,調查人口具體涵蓋范圍與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相同。調查采用以全國為總體,省為次總體的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樣。一般也分為三個階段,即由“省抽縣、縣抽鄉、鄉抽村”,并對抽中的樣本村進行逐戶調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第一級抽樣框的縣級單位進行分層,分層標志采用人口標準(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經濟標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標志(平原、山區、丘陵)等,具體由各省市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調查時點也可定為每個季度最后一個月包含15日那個星期的星期天,調查期間為調查時點前四周。調查對象為年滿16歲及以上的農村地區常住人口。調查內容包含個人的基本情況和勞動狀況的調查,其中勞動狀況的調查項目有①調查期內是否為取得收入而勞動;②調查期內累計工作時間;③所從事的行業、有無兼業行為及兼業的行業;④該家庭戶是否有外出務工的人員及務工人數(外出務工人員是指戶籍仍在農村地區,人已離開農村在外工作的人員);⑤調查期間內未參加有報酬勞動或勞動時間過少(小于充分就業時間)的原因。
4.3建立農村隱性失業統計指標體系。
(1)反映農村隱性失業總量的指標:①農村隱性失業總數:指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超過農業生產要素協調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勞動力的剩余量。采用勞動力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農村隱性失業調查時,可將農村隱性失業規定為那些在一定年齡(16歲)以上的農村常住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參加農業勞動或其它非農業有報酬的勞動,在調查時點前四周內,周平均勞動時間不足40小時的人員。②各年齡段的農村隱性失業數:按照16-24歲、25-44歲、45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即青年、壯年和中老年)分組統計。③各文化層次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按小學以下、小學、初中、高中、大專以上幾個層次分別統計,反映農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勞動力供需不平衡的狀況。④不同性別的農村隱性失業數量:按男、女分別統計的農村隱性失業數量,反映調查范圍內男女勞動力隱性失業的規模,說明農村生產勞動對男女勞動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農村隱性失業廣度的指標:農村隱性失業率。它是反映農村隱性失業相對數的指標,隱性失業率越高,說明剩余勞動力面廣,失業的情況嚴重。
(3)反映農村隱性失業就業結構的指標:各層次農村隱性失業的比重:為各層次農村隱性失業占農村總的剩余勞動力數量之比,該指標按照年齡、文化層次、性別等分別統計。反映了各層次農村隱性失業在總的農村隱性失業中分布的比率,是農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依據。
參考文獻:
【abstract】not having the culture enterprise is the enterprise being short of competition. generally successful enterprise of in the world is in establish initial stage or take what corporate culture to establish as one strategy behind reformation. a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agricultural bank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culture being corporate culture need lifting core compet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 first-rate small side door gauge culture right away be obliged to.
【key words】agricultural bank; agree well with gauge culture
1 合規文化的內涵分析
1.1 合規文化的內涵。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合規與銀行內部合規部門》中指出:“合規應從高層做起。當企業文化強調誠信與正直的準則并由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做出表率時,合規才最為有效。合規與銀行內部的每一位員工都相關,應被視為銀行經營活動的組成部分。銀監會《合規指引》指出:“商業銀行應加強合規文化建設,并將合規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全過程”。合規作為一種文化,其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求從高層做起,即管理者必須率先垂范,躬身實踐,合規才最有效;二是強調人人合規;三是要做到主動合規,以往大量的制度和處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風險的產生;四是樹立“合規創造價值”的理念,我們農業銀行不僅要會做“加法”,更要會做“減法”,控制和減少損失同樣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
合規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補充企業正式制度的不足,從而改善制度運作績效其作用:一是導向功能,二是動員激勵功能,三是成本控制功能。
1.2 新形勢下農業銀行必須培育合規文化。
1.2.1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主動適應外部監管新要求的需要。近年來,我國依法治理的進程明顯加快,國家法律體系、法治環境日趨完善,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日趨規范、全面、嚴格。因此,農業銀行必須建立一整套有效地管理各類風險的職業行為規范和方法,自覺地在其內部形成濃厚的合規文化。
1.2.2 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股改的迫切需要。當前,農業銀行將面臨著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從國際銀行業發展規律看,合規管理是實施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農業銀行培育合規文化刻不容緩,圍繞決策、執行、監督三個關鍵環節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合規文化。
1.2.3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提高制度執行力的需要。當前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加深、利益沖突的不斷加劇,農業銀行僅靠自身原有的制度已力不從心,因此,建設良好的合規文化、實現銀行內部合規與外部監管的有效互動,并以此促進農業銀行從整體上優化流程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實現穩健經營,實現由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轉變是有效控制風險的重中之重。
2 當前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現實途徑選擇
2.1 當前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2.1.1 管理文化尚不成熟。一是管理權力與管理責任不對等,削弱了管理。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個人業績,追求短期效益而放棄制度約束。另外,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已形成了“業務經營硬指標,內控管理軟約束”的普遍認識,無法起到威懾作用。三是第二道防線管理傳導不力。農業銀行在多級委托組織體系下,管理環節多,鏈條長,傳導渠道及力度不足,使執行效果層層衰減,尤其是基層業務主管部門,作為制度執行的督辦、協助層,是領導層和基層營業網點的傳遞橋梁和紐帶,也是內控的“第二道防線”,但有些部門只是簡單地充當“二傳手”的角色,片面強調經營壓力,淡化管理責任,“第二道防線”的控制削弱,形成執行“斷層”。
2.1.2 執行文化未真正建立。實踐證明,再多再好的制度不去執行,制度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導致執行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違規成本較低,內控制度就形成虛設,造成很多問題屢查屢犯、屢禁不止。
2.1.3 內控制度建設未重視“規”的合格性。一是“部門制度”造成管理邊緣化現象突出;二是規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影響了執行力。一些專業部門不是出于全面控制風險的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度梳理,而是為了擺脫部門的管理責任想出了許多“不準”、“不要”、“嚴禁”之類的戒律,通過打補丁式的制度限制員工的操作行為。三是新制度的出臺缺乏流程控制。由于沒有以往的管理經驗,在新業務的設計和制度建設中存在“拿來主義”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現象,一些制度的出臺也僅僅是為了應付經營的需要而閉門造車。目前,盡管為加強合規制度建設而設立了合規部門,但新制度出臺也只停留在合規部門進行“會簽”的基礎上。
2.2 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的現實途徑選擇。
2.2.1 制度建立應充分體現流程控制。一要建立“制度的制度”。制度是人們相互的約定,制度的制定過程要體現流程控制,沒有可操作性和流程控制的制度不能成為制度。農業銀行要改變目前規章制度的制定模式,可聘請外部專業機構,發動各業務條線共同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實現員工手冊化、標準化作業。二要避免制度的“破窗效應”。根據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的“破窗理論”,當違規發生時,管理者要及時在業務政策、行為手冊和操作程序上進行適當的改進,以避免任何類似違規事件像“破窗”一樣重復發生。通過定期測試等工作,主動維護、強化事前預警和控制。進一步建立制度流程的后評價制度,切實有效地落實問責制。
一、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發展現狀
(一)貸款總量逐年增長,支農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展,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總量快速擴大。2004年末,農業發展銀行貸款余額為7189.84億元,2008年末增加到12192.79億元;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增速也在逐年提高,2004年末貸款增長率為4.17%,2008年貸款增長率為19.25%,上升了l5.08個百分點。貸款總量的增長和貸款增速的提升,反映了農業發展銀行支農力度在不斷加大。
(二)經營業績逐年向好,支農基礎逐漸牢固
自2004年信貸業務領域放寬以來,農業發展銀行經營業績實現了重大跨越,營利能力不斷提高,經營利潤逐年增長。2004年其經營利潤為24億元,2008年達到204.11億元,年平均增長70.75%。經營業績的日益提高,說明農業發展銀行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自身的向好發展為其在農村金融中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業務多元趨勢明顯。支農領域縱深發展
2004年以來,農發行進入業務轉軌與擴展階段,在立足于政策性業務的基礎上,準政策性業務及商業性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業務范圍在原糧棉油信貸業務的基礎上,逐步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小企業等領域拓展,業務范圍的多元化拓展使農發行向支農領域不斷向縱深發展。目前,農業發展銀行仍然在為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地支持“三農”提供可能和打開空間。
二、農業發展銀行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性
新形勢下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各融資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融資需求日益多元,涵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對政策性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
(一)經營管理模式不夠科學,影響了政策性支農作用的發揮
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管理是準行政化的,實行自上而下垂直集中的管理體制,各級分支行在總行的授權下開展經營活動,缺乏經營自主性和靈活性,使分支機構很難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需求變化對預期投資領域做出相應的動態調整,使很多急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涉農領域得不到支持,降低了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效率,也影響了其政策性支農作用的發揮。
(二)信貸資源運用過度集中,政策性支農的作用不夠突出
對相關數據的分析顯示,盡管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總量隨著業務領域的拓展快速擴張,但過度集中于政策性糧棉油貸款的特點仍很突出。下表中數據顯示,近5年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70%以上,糧棉油收購、儲備和調銷等信貸業務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發展中,仍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雖然農業發展銀行定位為“建設新農村”的銀行,業務范圍也不斷擴展,但其“糧食銀行”的特征沒有根本上改變,與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政策性支農業務的發展仍顯不足。
(三)業務經營范圍較為狹窄。政策性支農的性質不很顯著
在定位為“建設新農村”的銀行后,雖然農業發展銀行表示要積極拓展支農空間,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企業發展等,農村流通體系建設、農業科技開發也列為支持范圍,但除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其他領域的信貸拓展都相當有限。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等領域的金融需求具有很強的公共性質,主要體現在對農村交通、通信、供水、教育、生態等公共品和準公共品的提供上,這些需求缺乏產權明晰的經營主體,因而缺乏有效的承貸載體,難以得到商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政策性金融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彌補市場缺失,但作為我國政策性支農主體,農發行對此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積極態度。
三、建立與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政策性銀行改革趨向
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這為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提供了機遇。農發行改革必須堅持政策性銀行發展方向,堅定服務“三農”宗旨,緊密圍繞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市場定位,盡快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支持農業再生產各環節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夯實我國“擴內需,保增長”的農業基礎。
(一)加快制度建設。理順發展基礎
一是加快現代銀行制度建設,通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改進經營管理方式、規范信貸管理體制、完善授權授信制度等途徑,使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走上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是合理布局分支機構,為即將承擔更大范圍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創造組織條件,這是農發行更好發揮支農作用的重要基礎;三是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合理調整和整合內部機構,實施定編、定員、定崗,優化勞動組合,提高農發行管理組織化程度和規范化水平;四是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實際的監管和考核評價體系,提高政策的激勵作用、監督作用和運行效率;五是培養得力的一線業務人員,高素質與有責任感的業務人員是政策性銀行信貸安全的重要保證。
(二)明確職能定位。加強風險防控
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的立足點,這比較適合我國的國情和農發行的發展方向。農發行的業務職能定位應該以政策38菪經濟2010年第5期性支農業務為主體,在現階段應主要圍繞促進政府支農政策目標的實現,突出政策性金融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的作為。同時,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完善信貸資產保全措施,努力化解經營風險;建立合理的利率定價體系,有效改善長期低利率政策產生的資金需求的無限擴大和嚴重依賴,維持適度的利潤空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超級秘書網
(三)建立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政策性融資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