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7: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教育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誕生于德國的文化教育學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學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學的思想先導為狄爾泰,而在狄爾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諾爾、福利特納、鮑勒諾夫也都是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國文化教育學的理論深邃、系統,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視野。其中,對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問題的探討尤其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1.體驗。“體驗”是狄爾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爾泰的“體驗觀”超越了“經驗”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場域里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外在關系,使人真正回歸到自身發展完善的道路上,開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徑。狄爾泰的“體驗觀”在其教育哲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觀念的核心思想與獨特之處給我國的傳統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2.表達。狄爾泰所倡導的“表達”是人類探索外部世界,建構自身生命體系的重要出路。表達“使得個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廣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使人類生活成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為可能。”在表達中,個體不僅可以把握當下,更能對話過去,展望未來。而在這種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整合中,個體的內在體驗世界與人類廣袤的表達世界豁然貫通,個體生活被賦予歷史性的本質和深度。而這,正是教育的核心與本質之所在。
3.理解。狄爾泰認為,所謂“理解”,即是“我們理解體現在一個物質符號中的精神現象的活動”。而福利特納作為解釋學教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對“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納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理解視界”為出發點,所謂“視界”即指人的前判斷,學生進入學校學習時,就已經帶著從家庭和周圍環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識參與學習,這就構成了他們的前判斷體系和理解視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種“理解視界”,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4.喚醒。斯普朗格通過對人的本體結構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鮑勒諾夫從生命哲學上也賦予了喚醒本體論的含義,在鮑勒諾夫看來,只有當教師以其恰當的方法和時機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才會空前增加學生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意識。
5.陶冶。“陶冶”是李特提出的文化教育學范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李特看來,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構成生動的陶冶過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標,是陶冶全過程的重心所在。同時,被教育者由于其所處的地位和境況的不同,以及性格、氣質的差異,又呈現出千差萬別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滿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國文化教育學對我國當前課堂教學價值觀改革的啟示
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重理性認知,輕生活體驗;重理智訓練,輕精神世界的建構;重知識灌輸,輕主體意識的培養。德國文化教育學所倡導的“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教學觀,恰恰與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理論觀點對改革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體驗性———在體驗中深化課堂教學的意蘊。首先,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體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性體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最后,要深化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
2.表達性———在表達中煥發課堂教學的生機。“表達”教學觀蘊含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把表達的權力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從而喚醒學生多樣化的表達。
3.理解性———在理解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整合。第一,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一種視界的融合,個體通過視界融合從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原有的視界,并形成一個全新的視界。第二,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的過程。以上三種“理解”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的,學生只有真正地走進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實現個體潛能的最大發展。
4.喚醒性———在喚醒中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喚醒”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的載體便是言語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踐行“喚醒觀”,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愛”作為喚醒學生心靈的一劑良藥。因此,教師要不時地對學生給予稱贊和鼓勵,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無限的潛力和發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華課堂教學的內涵。“陶冶”是對人的心靈加以影響和塑造,因而它與情感是分不開的。由此,實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動人”。一方面,教師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質,能夠用體貼入微的情感來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獲得強烈的內心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質,對學生產生榜樣的力量。
教師對開發課程資源的理解僅局限于開發幾門實用課程。像鋼琴、聲樂、和聲、視唱練耳等,未能認識到音樂教師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在職教師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和技術從哪里來?我們不能期望或者說等待教師在繁重的教學中自然的產生,教師課程理論基礎薄弱必然造成在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中的無所適從。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指導是關鍵。音樂教師則是開發的主體。作為音樂教師教育主陣地的高等師范院校應率先設置和開發課程資源,從而形成未來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理論和技術。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形成了上級發號施令、下級照章辦事的依賴心理。究其緣由。教師的這種“惰性”是由國家教育機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調動教師開發資源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潛力。惟有給教師賦權,使其從舊有教育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更加理性地結合教育學院的性質和生源現狀從事教學活動。凡是對學生發展有價值、有影響的東西,均有可能開發成為課程。
在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今天,建立適應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提上日程。在音樂教師職前教育中對師范生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教育和示范,就顯得尤為迫切和有價值。
(二)音樂課程資源內容單一,建構音樂教育課程的多元文化視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養專門化人才(專業音樂教育)的課程和用于培養非專門化人才(普通音樂教育)的課程兩種課程形式。這兩類課程知識都是專業知識其性質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養“專門化人才”的知識不同于用于培養“非專門化人才”的知識,它們只是兩類學科課程,而不是兩種學科知識,其中的差別僅在于課程知識的組織結構和課程知識的處理方式而也,差別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學背景(即培養目標與教育設計等)。學前教育學院中的音樂教育體現了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師范性”,不能沿用專業音樂院校的方法。在內容上不能只強調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內容過于單一。《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稱“新課標”)的研制和出臺,順應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潮流。為普通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種思路和前景。“新課標”新增了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一學習領域。這無疑是對學習的提升,學前教育學院的學生雖然音樂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數錄取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樂專業學生文化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課分數的高低標志著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這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素質。學前教育學院的學生不要僅局限于音樂內部(音樂感受和音樂技能)的學習,在學習音樂上宜多一些音樂欣賞,少一些說教,幫助學生提高鑒賞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較深的音樂專業知識和理論。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包括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發展把其他音樂文化納入音樂課程的能力。將多元文化方法納入音樂教育課程可解除對學生學習的限制。音樂方面的課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樂要素等,學校可以建立與作品曲目相關聯的部分課程提綱,將使學生有機會從各種文化出發,通過個人、結構和社會文化角度去學習理解音樂,把音樂作為該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從多種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和文化視角“研究音樂”。把音樂定位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地方或文化中來區分音樂的特性(諸如曲調或節奏特點),掌握特定文化或歷史背景下所創作音樂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來音樂將提高聽的能力,獨特的音調和節奏結構被認為是一種新的類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一個班級的學生可能來自幾個不同的民族,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應付不同文化和音樂表現,不得不尋找處理這些情況的方法,雖然教師仍需根據提綱講授。但感興趣的教師也向學生學習,通過欣賞學生最擅長的音樂,讓他們在課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討會資料,閱讀論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領地尋找那些對教學有幫助的文化持有者,這一系列的辦法收集材料在課堂上使用。
(三)課程資源開發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為中心的音樂課程體系
從音樂與文化的關系來,音樂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是文化系統中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本質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無論是其曲式、配器還是旋律、節奏等,總是呈現出母語文化的特征,無不反映母語文化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審美心理。母語是音樂的“國界”。我們常說中國音樂要以“中華文化為母語”,就是指中國音樂的創作、演奏、表演、教育等應體現出它固有的中華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國新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要“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課標”在標準地列舉了民間或民俗音樂的內容,如:3-6年級標準中有“主動參加社區或鄉村音樂活動并能同他人進行音樂交流”,“樂于聽音樂會或觀看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7-9年級標準中有“在出席音樂會及參與社區音樂活動過程中,能夠觀察和了解音樂家或民間藝人的活動,并作出自己的評價”。應該說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貫徹實施,并在這些學習內容中考慮音樂民族學家的觀點,仍是當前的音樂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1.2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的影響語言教學的傳統模式是給學生分析單詞、分析語法、練習句型、講解文章等等。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延用了很多年,已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很難跳出這個圈子接受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很少甚至會忘記去穿插一些關于文化方面的介紹,學生不能全面地充分地理解語言知識,也使得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1.3韓國文化方面教材的欠缺韓語教育在中國的發展遠不及英語和日語等語種來得久遠和廣泛,師資和教材一直都比較匱乏。雖然近年來韓語教育在國內逐漸熱門起來,也出現了一大批韓語教材,但其中多數還是以語言教育為主,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還不太豐富,為數不多的也是年代較久,與現代韓國文化出現了脫節的情況。
2韓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1提高學生學習韓語的積極性相對于語言,學生其實對外國的文化更為感興趣,他們對與本民族不同文化的好奇心遠遠大于其語言,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被韓國音樂、韓國電視劇、韓國偶像深深影響著。利用文化教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不但增加了學生文化方面的知識,有助于語言的學習,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和工具性。在跨語言交流中,如果我們不了解語言背后的內涵,很容易造成誤解,陷入尷尬的境地或鬧笑話。例如,韓國人如果說:“(我又喝海帶湯了。)”這時候如果你說:“你今天生日嗎?”那顯然是誤解了對方的意思。在韓國,生日的時候喝海帶湯是一種習俗。但是在韓語中,“(喝海帶湯)”也可以是“考試不及格”的意思。因此,我們在認識語言的同時,必須全面了解語言背后的內涵,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3如何在韓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
3.1提高教師本身的綜合素養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教育的滲透,教師是關鍵。這就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也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實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且教師在走上講臺后,仍然要不斷地學習。因為文化知識是不斷發展的,即使語言基礎再扎實,也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
3.2加強韓國文化方面教材的建設,運用各種手段,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首先,豐富韓國文化方面的教材,而且在選材時更應該傳統與現代結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韓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具有時代感,并且不斷豐富和更新。其次,打破原來語言教學教材的傳統模式,適當穿插文化方面的介紹,增加教材知識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語言知識。除了依靠教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資源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畢竟教材內容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教師可以多收集一些真實的韓國生化的素材來讓學生觀看,通過視覺和聽覺等不同感官的接觸,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身臨其境地感受韓國文化。
3.3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打破課堂講授的傳統模式語言學習的課堂不一定局限于教室中,我們可以走出教室,增加一些文化方面的小體驗。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在娛樂中增加了韓國文化方面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4重視外教的作用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跨國交流,而很多學生雖然學習了很多韓語知識,但是一遇到韓國人,卻無法開口說一句話,甚至連一個簡單的招呼都不會打,這就是只學習不交流的結果。因此,外教在學生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是學生的口語得到訓練,也能從外教身上接觸到很多與韓國相關的文化知識。外教與學生成為朋友,可以一起進行很多生活活動,也可以進入一些韓國人的生活圈,更加直接地了解韓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這比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要有成效。
二、將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寫作
身處廣泛接觸外國人群,外來文化的現今社會,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僅僅是升學,研究,留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多廣大的外語愛好者希望學習外語來達到直接與外來文化面對面的目的。近距離地感受異域文化的洗禮,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多種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作為文化學習的工具,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作為載體,文化無法順利地傳播,同樣,沒有文化,語言就失去了表達意義的價值。無論從外語教學本身出發,還是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語言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都是外語教學的一個必然趨勢。現代外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適應越來越頻繁的國際間交流合作與日常往來。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準確地運用語言于交際中。實際上,現在語言學專家提倡的是這樣的一種文化教學模式,“它能使外語使用者具備對本族文化與外族文化的異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隨時隨地與外國人進行平衡并適宜于兩種文化的交流”。
二、現今外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學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語教師是從事跨文化教育的主體,除了語言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外語教師還應具有豐富的目標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背景知識,成為一名文化的傳播者。使學生從容面對無可避免的與外來文化的接觸。“新型的教育闡釋學則首當其沖地要求教師擔當起文化‘調解人’,而不僅僅是傳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接受廣泛而深刻的教育,從而能夠從事跨學科、跨文化、跨國界的講解工作”。
由于幾十年來,中國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影響,目前的外語教師中大量存在對目的語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外語教學的要求”。據中國外語教育中心對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語教師進行的調查,有33%的語言教師承認他們從來沒有在目的語國家生活或學習經驗,30. 8%的語言教師承認他們對掌握并傳授相應的外語文化知識力不從心。目前國內介紹跨文化的資料,重復多,面狹窄,這也是阻礙主要通過間接材料獲取文化信息的外語教師構建個人文化知識體系的障礙之一。
大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中,跨文化教育成分嚴重短缺。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外語教師,“語言技能+語言學理論十教學法”是其知識結構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往往作為選修課開設,零星依附于語言技能模塊內;非師范類畢業的外語教師,知識框架內跨文化教育內容微乎其微,因為許多非師范類的院校此類的選修課根本不開。目前的情況是,盡管教師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新形勢下急需培養“未來教師”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但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學目標的評估上缺乏具體、明確、細致的標準,致使跨文化教育處于無綱可循、各自為戰的無序狀態(李俊芬,2006)。
三、教師自我跨文化教學意識提高的途徑
面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樣一個全新的課題,對于習慣傳統以詞匯、語法結構為中心,側重于語言知識灌輸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是學習理論,分享經驗,實踐創新的過程。
1.學習跨文化教學知識,構建扎實的理論體系
既然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師教學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那么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理論體系是決定跨文化外語教學成敗的基石。
構建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理論體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模式、世界觀等,正確對待不同文化在交際中的差異,更要構建教學中的理論體系。包括明確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跨文化外語教學的評價與分析,從而把文化和語言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一樣,既是教學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張紅玲,2004)。
2.親身體驗跨文化沖撞,做學習經驗的分享者
每個人在接受社會化的過程中都無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交往時都會無意識地使用其文化參考框架。但這種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士直接面對接觸,教師會經歷很多文化沖撞經驗,包括失敗的經驗,從而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進行適調,對來自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們使用不同的文化參考框架,使自己成為擁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教師應該像學生一樣,樂于充當學習者,多給自己創造真實在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包括主動與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機會到國外旅游,考察,學習等。同時,教師也應該多參加短期的長期的跨文化培訓,或者通過欣賞影視,書籍作品,瀏覽國外網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來自主學習跨文化案例,通過不斷學習,不斷體會,不斷反思來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的這些經驗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學生在以后的真實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經驗教訓,也是培養學生與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動力量。
二、利用故事熏陶學生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
這是他們的共性。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所以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教育現代化不僅要求在設備、技術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思想內容和思想方法等“軟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學改革的深層目標。它意味著對科學文化、教育傳統的繼承、轉變和創新,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落后于時代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基本宗旨的,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目標。這種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不符合化學教育的規律,阻礙學生的化學素質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其具體表現是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重方法輕思路等。傳統的教學觀念遠遠落后于現代的教學思想,難以達到我國目前對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紀迎接挑戰的、全面發展的、潛能大、素質高的現代化人才。因此對于舊的傳統的教學要在繼承和借鑒其經驗與長處的同時,必須改革那些陳舊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引進新的現代化教學技術。
善于揭示化學的本質和化學的思維過程,提煉化學的思想方法,既是現代化學教學的要求,又是化學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現代教學思想有別于傳統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教學的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等方面。專家們通過研究和實踐證明,運用或不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計算機輔助教學向著多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必將大大促進對未來一代化學的教育。如果說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在提高學生能力和化學素質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學手段,那末從現在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將會異軍突起,在體現和實現教學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方面將成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既會使常規課堂教學、某些實驗教學相形見絀,又會使常規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如虎添翼。
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人類已經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近30年來世界科學技術90%以上的發明、發展都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可以說掌握計算機知識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對未來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們已經儲備的知識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們索娶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多大。計算機及軟件是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把計算機引進課堂教學、引進家庭輔導,作為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有利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對他們今后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的結合是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化學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潮流也將勢不可擋。
二、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促進教學技術現代化的進程
化學教學方法是化學教師工作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集合,而教學方法是屬于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教學思想的更新必然導致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現代教學論已把化學教學的目的提高到“知識——能力——思維——實踐”的高度,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智能。通過輔助常規教學手段、實驗教學手段并與其它教學媒體有機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整體優勢,計算機輔助教學必將帶來一場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改革。CAI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多樣化,它有嚴謹的科學性、統一的適用性和及時的交互性,有利于實施個體化教學。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學過程的微觀實質,展示化學思維的形成路徑,描述化學思想的產生,化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計算機輔助教學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突破教學難點
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圖形處理能力高超,利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學習障礙”的存在是教學難點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在計算機技術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比如,在課件《離子鍵與共價鍵》中,利用微機模擬核外電子運動和化學鍵的形成就很成功。這一內容抽象、枯燥、難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給學生以動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計算機的二維及三維的圖像與動畫模擬達到了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或很難達到的效果。形成離子鍵時的電子的轉移、陰陽離子的形成、離子間引力與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能較科學準確地理解化學鍵的實質和特征。
又如,課件《原電池》利用微機把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電極反應這一微觀變化模擬成宏觀圖景加以演示,彌補了化學實驗也難以展現的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軟件的運用交錯穿插在學生實驗、老師講解之間,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狀態: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因其信息傳輸通道狹窄單一、信息容量孝傳輸速度慢、效果差,單純的文字板書、聲音都遠不如畫面圖像易于人們對信息的接收,過去靠老師說、靠比劃、靠表格、靠掛圖、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學一經和微機課件比較,立刻相形見絀。有機化學中烷烴的同分異構體及其命名的教學,因學生初學,概念生疏頭緒多,又缺乏空間結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書無論如何也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利用CAI從容不迫地把一種烷的結構進行多種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變換角度旋轉,對比與復原,關鍵部位放大,正誤對照剖析……。逼真的主體畫面、清晰的比較鑒別、精練的規律歸納,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聲、光、電的多媒體軟件因其信息傳輸通道寬闊多樣,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學密度并非難事,這是因為45分鐘的課堂時空被計算機拓寬和延長了。
《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的課件是用于高三復習課的。40分鐘內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一人一機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充當了學生探求知識規律的向導。借助于軟件中三套氣體發生裝置的實物錄像,配合教師的精要剖析,讓學生確認了氣體發生裝置選擇的原則與規律,為今后的遷移性練習(創造性學習)作好鋪墊。軟件中常見錯誤的幾種裝置類型及其糾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調動學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維上的信息處理。在正反兩方面認識對比的基礎上,通過單人單機獨立完成了兩組共28個在新情境中的遷移性練習,并由主機監控及時反潰這種高密度教學是常規教學難以實現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復習課一反過去實驗復習的單調復現模式,不再是板書的遷移與活動、課本的再現與組合、舊知的重復與羅列,而是通過軟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學生由模仿思維到程序思維再發展為創造性思維,體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卓越功能。
(三)反饋教學成果
建立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特定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一人一機操作,可進行教學、練習、檢測等。重要的是,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迅速地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校化學教研組的老師在使用《溶液中離子共存問題》《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兩個課件的實踐中深切地體驗到及時反愧迅速調控的必要性與優越性。在練習或檢驗過程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了解任何學生(或全班學生)的進度、成績及任意一題的通過情況,這是過去常規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常規教學往往是:要么耗時費力,時過境遷;要么望洋興嘆,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的課件還能隨意調出需要重新講解或答疑解難的問題,重點剖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計算機聯網中CAI信息處理系統的使用,為知識反愧釋疑和進一步深化的及時性創造了條件,縮短了反饋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置于教師主機的監控之下,加強了調控的針對性,形成了課時內講、練、評一體化。
(四)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我們進行計算機軟件研制和教學實踐是從我國、我校的實際出發,無論是單機自學的學件,示教演示的課件,交互式,VCD視盤均把握以下方法論的原理:堅持整體觀點,重視多樣化;貫徹綜合觀點,力爭最優化。
在《原電池》一課里,通過人人動手實驗已經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事實。在學生急切渴求解決疑問——電流究竟是如何產生時,計算機屏幕上以鮮艷的彩色圖像展示出銅鋅兩種金屬的自由電子的濃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動的動畫效果模擬出自由電子在電位差的作用下沿著導線從低電位向高電位的定向移動。畫面中H+得電子成為H原子,兩個H原子結合為分子,H2氣泡在銅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的融洽,學生眼耳手腦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在課件《烷烴的系統命名法》里,一個繁雜的多支鏈的長鏈烷烴的結構式,通過計算機的圖形轉換功能、閃爍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較出“最長碳鏈”的位置及碳數;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別也很容易比較出碳鏈編號的起迄端的正確抉擇。教師在軟件的配合輔助下使學生順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會”到“對”(正確),再到規范的全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境,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教師通過計算機教懂、教準、教活、教精,又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我校化學教研組編制的教學軟件正在逐步從單課件走向系統化,從無聲彩色動畫走向多媒體,從順序執行走向多項選擇,從群體教學發展到個別教學,向著具有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學生自學的多功能方向發展。
三、幾點思考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認識到計算機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主要用于教學信息的呈現、教學效果的分析和教學過程的控制。在教學中它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方面特別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資借鑒的現成經驗并不多,必須加強研究。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教學進程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師生相互作用的條件趨于多元化,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特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成為可能。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更有效地推動教學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實現為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一)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其它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堅持不可取代性原則,盡可能地避免或縮短形式上的追求過程。
(二)一切能夠用實驗去研究的教學問題就絕不能脫離實驗,可以通過微機解決其局部放大模擬或微觀變化宏觀展現。鑒于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學生在實驗中所經受的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在實驗中對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驗來實現。因此,不能因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即堅持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
教育現代化不僅要求在設備、技術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思想內容和思想方法等“軟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學改革的深層目標。它意味著對科學文化、教育傳統的繼承、轉變和創新,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落后于時代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基本宗旨的,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目標。這種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不符合化學教育的規律,阻礙學生的化學素質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其具體表現是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重方法輕思路等。傳統的教學觀念遠遠落后于現代的教學思想,難以達到我國目前對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紀迎接挑戰的、全面發展的、潛能大、素質高的現代化人才。因此對于舊的傳統的教學要在繼承和借鑒其經驗與長處的同時,必須改革那些陳舊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引進新的現代化教學技術。
善于揭示化學的本質和化學的思維過程,提煉化學的思想方法,既是現代化學教學的要求,又是化學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現代教學思想有別于傳統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教學的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等方面。專家們通過研究和實踐證明,運用或不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計算機輔助教學向著多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必將大大促進對未來一代化學的教育。如果說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在提高學生能力和化學素質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學手段,那末從現在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將會異軍突起,在體現和實現教學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方面將成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既會使常規課堂教學、某些實驗教學相形見絀,又會使常規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如虎添翼。
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人類已經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近30年來世界科學技術90%以上的發明、發展都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可以說掌握計算機知識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對未來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們已經儲備的知識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們索娶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多大。計算機及軟件是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把計算機引進課堂教學、引進家庭輔導,作為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有利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對他們今后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的結合是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化學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潮流也將勢不可擋。
二、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促進教學技術現代化的進程
化學教學方法是化學教師工作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集合,而教學方法是屬于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教學思想的更新必然導致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現代教學論已把化學教學的目的提高到“知識——能力——思維——實踐”的高度,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智能。通過輔助常規教學手段、實驗教學手段并與其它教學媒體有機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整體優勢,計算機輔助教學必將帶來一場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改革。CAI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多樣化,它有嚴謹的科學性、統一的適用性和及時的交互性,有利于實施個體化教學。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學過程的微觀實質,展示化學思維的形成路徑,描述化學思想的產生,化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計算機輔助教學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突破教學難點
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圖形處理能力高超,利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學習障礙”的存在是教學難點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在計算機技術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比如,在課件《離子鍵與共價鍵》中,利用微機模擬核外電子運動和化學鍵的形成就很成功。這一內容抽象、枯燥、難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給學生以動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計算機的二維及三維的圖像與動畫模擬達到了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或很難達到的效果。形成離子鍵時的電子的轉移、陰陽離子的形成、離子間引力與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能較科學準確地理解化學鍵的實質和特征。
又如,課件《原電池》利用微機把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電極反應這一微觀變化模擬成宏觀圖景加以演示,彌補了化學實驗也難以展現的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軟件的運用交錯穿插在學生實驗、老師講解之間,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狀態: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因其信息傳輸通道狹窄單一、信息容量孝傳輸速度慢、效果差,單純的文字板書、聲音都遠不如畫面圖像易于人們對信息的接收,過去靠老師說、靠比劃、靠表格、靠掛圖、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學一經和微機課件比較,立刻相形見絀。有機化學中烷烴的同分異構體及其命名的教學,因學生初學,概念生疏頭緒多,又缺乏空間結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書無論如何也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利用CAI從容不迫地把一種烷的結構進行多種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變換角度旋轉,對比與復原,關鍵部位放大,正誤對照剖析……。逼真的主體畫面、清晰的比較鑒別、精練的規律歸納,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聲、光、電的多媒體軟件因其信息傳輸通道寬闊多樣,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學密度并非難事,這是因為45分鐘的課堂時空被計算機拓寬和延長了。
《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的課件是用于高三復習課的。40分鐘內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一人一機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充當了學生探求知識規律的向導。借助于軟件中三套氣體發生裝置的實物錄像,配合教師的精要剖析,讓學生確認了氣體發生裝置選擇的原則與規律,為今后的遷移性練習(創造性學習)作好鋪墊。軟件中常見錯誤的幾種裝置類型及其糾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調動學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維上的信息處理。在正反兩方面認識對比的基礎上,通過單人單機獨立完成了兩組共28個在新情境中的遷移性練習,并由主機監控及時反潰這種高密度教學是常規教學難以實現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復習課一反過去實驗復習的單調復現模式,不再是板書的遷移與活動、課本的再現與組合、舊知的重復與羅列,而是通過軟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學生由模仿思維到程序思維再發展為創造性思維,體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卓越功能。
(三)反饋教學成果
建立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特定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一人一機操作,可進行教學、練習、檢測等。重要的是,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迅速地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校化學教研組的老師在使用《溶液中離子共存問題》《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兩個課件的實踐中深切地體驗到及時反愧迅速調控的必要性與優越性。在練習或檢驗過程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了解任何學生(或全班學生)的進度、成績及任意一題的通過情況,這是過去常規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常規教學往往是:要么耗時費力,時過境遷;要么望洋興嘆,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的課件還能隨意調出需要重新講解或答疑解難的問題,重點剖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計算機聯網中CAI信息處理系統的使用,為知識反愧釋疑和進一步深化的及時性創造了條件,縮短了反饋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置于教師主機的監控之下,加強了調控的針對性,形成了課時內講、練、評一體化。
(四)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我們進行計算機軟件研制和教學實踐是從我國、我校的實際出發,無論是單機自學的學件,示教演示的課件,交互式,VCD視盤均把握以下方法論的原理:堅持整體觀點,重視多樣化;貫徹綜合觀點,力爭最優化。
在《原電池》一課里,通過人人動手實驗已經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事實。在學生急切渴求解決疑問——電流究竟是如何產生時,計算機屏幕上以鮮艷的彩色圖像展示出銅鋅兩種金屬的自由電子的濃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動的動畫效果模擬出自由電子在電位差的作用下沿著導線從低電位向高電位的定向移動。畫面中H+得電子成為H原子,兩個H原子結合為分子,H2氣泡在銅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的融洽,學生眼耳手腦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在課件《烷烴的系統命名法》里,一個繁雜的多支鏈的長鏈烷烴的結構式,通過計算機的圖形轉換功能、閃爍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較出“最長碳鏈”的位置及碳數;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別也很容易比較出碳鏈編號的起迄端的正確抉擇。教師在軟件的配合輔助下使學生順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會”到“對”(正確),再到規范的全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境,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教師通過計算機教懂、教準、教活、教精,又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我校化學教研組編制的教學軟件正在逐步從單課件走向系統化,從無聲彩色動畫走向多媒體,從順序執行走向多項選擇,從群體教學發展到個別教學,向著具有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學生自學的多功能方向發展。
三、幾點思考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認識到計算機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主要用于教學信息的呈現、教學效果的分析和教學過程的控制。在教學中它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方面特別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資借鑒的現成經驗并不多,必須加強研究。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教學進程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師生相互作用的條件趨于多元化,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特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成為可能。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更有效地推動教學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實現為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一)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其它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堅持不可取代性原則,盡可能地避免或縮短形式上的追求過程。
(二)一切能夠用實驗去研究的教學問題就絕不能脫離實驗,可以通過微機解決其局部放大模擬或微觀變化宏觀展現。鑒于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學生在實驗中所經受的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在實驗中對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驗來實現。因此,不能因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即堅持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
二、精思,教學優化的核心
文本含義來自精讀,而所謂精讀其核心又是指向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在精讀的同時精思,往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核心。教學實錄———《珍珠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師:同學們,我們對珍珠鳥已經有了一定認識,請同學們帶著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呢?生:是一種可愛的鳥,因為它有小腦袋和“尖細又嬌嫩的鳴叫”。生:是一種好看的鳥,因為它像“蓬松的球”,還有灰藍色的羽毛。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已經仔細閱讀了課文。同學們能夠從詞語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鳥的美麗和可愛,那么同學們能否再體會一下,除了可愛和美麗,珍珠鳥還有什么其他的特點?生:還是一種膽小的鳥。(讓學生閱讀課文,品讀文字,知道珍珠鳥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如何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師:珍珠鳥是一種膽小的鳥,那么它害怕作者嗎?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師:很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過程。請同學默讀第4段,看一下珍珠鳥是如何一點點接近作者的。生:開始的時候珍珠鳥在屋里飛來飛去,亂撞燈繩。師:這表現了什么呢?生:珍珠鳥害怕作者。師: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體現出珍珠鳥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鳥用小紅嘴啄作者的筆尖,作者用手撫摸它,珍珠鳥“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師:所以,珍珠鳥經過很多次試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愛護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賴作者,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生:我們要關心和愛護動物,動物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師:對,作者關愛珍珠鳥,珍珠鳥才會這么可愛美麗,才會和作者友好共處。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就提出了“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這一問題,由此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讓學生自主感受珍珠鳥一步步親近作者的過程,認識到珍珠鳥對作者由害怕陌生到親近的態度變化,并引出“完全依賴”的概念。這一過程又是一個精心思考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點:只有相互依賴,我們才能和動物友好相處,只有相互依賴,同學之間才能互助友愛,這正是本文作者馮驥才想要表達的人文思想。
第三是外語電教與人才素質的關系。電化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與機之間需要相互適應,然而人是處在主導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這個因素上下功夫。要發揮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據總體工作規劃和要求,設定相應的崗位,明確每個崗位的任務和職責,根據不同崗位的各自特點選擇相應的工作成員。在人員的物色和調配中,充分考慮其專業特長,學歷層次和新老梯次,從整體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識結構和人員配備。同時,在工作實踐中,注意選撥和培養知識面廣并突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讓他們在管好用好現有媒體的同時,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新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努力成為新手段新技術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新的手段和技術不僅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教學條件,而且也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他們在適應新的工作手段中鍛練自己,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為他們所從事的科研革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因此,人員素質與設備技術之間存在的這種互為轉化的辨證關系是直接影響到電教事業興衰的關鍵因素之一。發揮人與機這兩個參數的最大效率是我們電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標。
從上述關系中得出的幾條基本規律為外語電化教學勾畫了粗略的輪廓。從總體上看,目前外語電教正朝著教學、科研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綜合型模式發展。然而,事實上每個單位的規模層次和工作任務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時,各顯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聲像資料的收集、積累與播放,為外語教學開辟第二課堂提供豐富的資料,營造出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視覺氛圍;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學片攝制,擁有一支精悍的編導隊伍,為教材的立體化而努力;有的則大力加強語言實驗室和視聽教室的建設,為語音練習、口語實踐以及視聽資料的消化吸收創造條件;還有的充分利用設備和技術優勢,在保障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創收活動,改善教學環境和條件,以彌補原有教學經費的不足,擺脫經濟困境所帶來的種種束縛。目前電化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特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顯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為它今后的標準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從理論上說標準化模式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和功能呢?我們不妨在這里作些探討。
1、從工作性質上看,它要有:1)聲像資料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衛星地面接收、無線電廣播、資料采購(錄音、錄像、電影、光盤、磁盤等)與貯存管理,聲像軟件制作等。2)傳播系統。它包括閉路電視播放,聲像閱覽中心,計算機網絡等。3)語言實驗室群。包括各種檔次的聽力室、視聽室、綜合型高級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實驗室等。4)教學與理論研究。包括外語教學(口語、聽力、視聽說課等)、電教基礎課教學、電教理論研討、教材與教法研究、課程教學設計等。5)設備技術保障與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設備的保養、維護修理、改造與革新,以及技術開發應用、設備的研制與試驗等。
2、從組織機構上看,它應該分為:1)教學研究室,側重電教理論和應用研究,制定規劃和計劃,指導電化教學的開展和提高。同時為學生和教師講授電教基礎知識。2)技術保障室,負責電教設備的技術保障與維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產品信息交流。3)聲像資料室,負責資料收集與管理為教學服務。4)軟件制作室,負責教學節目的攝、錄、編,以及美術設計、動畫創作與特技制作、聲像資料加工復制等。5)有線電視臺(站),負責閉路電視系統的設計、安裝、維護和日常教學節目播放與信息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