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7: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教研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的英語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以教學沙龍、教師討論為主,受時間與空間等諸多因素制約,教研活動成本高、不方便。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動,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把教研與教學空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方式靈活多樣、資源實現共享、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實用性。例如:在評課活動中過去需要集中教師定時定地點交流,在網絡條件下教師可以通過英語組的主題帖進行網上評課,在網頁上建立《Unit1Makingadifference》等的課堂實錄主題帖,讓教師在后面跟帖進行評教,這樣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一些沒有到場聽課的老師也可以參加評課,教者自己可以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網絡具有全面的互動功能,能夠實現個別與個別、個別與群體之間的充分互動,通過論壇、互評等形式,實現多角度對話;由于網絡的儲存功能與開放特點,教師可以對別人的觀點、教學資源等進行深度研究,加深對話的深度。例如:通過網絡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語組博客群的互評交流平臺。在集體教研活動中,還可以通過網絡把網上存在的很多資料與觀點展示出來,進行進一步的辯論等。同時,可以通過網絡上的學習軟件如:單詞發音、表達訓練等,讓教師在網上進行自我學習訓練,提高教學技能與知識技能。
3.開放性。
英語教學對教學資料的要求比較多,一些生動的課件與案例、影像材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機構與學校建立的高中英語網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語教研網”等等,這些網站上的資料都是可以在活動中利用的。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教師不僅可以享用網絡資源,還可以把觀點與資源隨時添加到網絡空間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教師的觀點是公開的,評論是公開的,資源是公開的,而且校園網絡與互聯網是對接的,所以具有極強的開放性。高中英語的校本教研經常會涉及到聽、說、讀、寫等各種內容,有了網絡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的配合,教研活動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能夠調動教師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濃烈的校園教研活動氛圍。
二、高中英語網絡化校本教研模式與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點。在網絡技術條件下,高中英語學科的校本教研活動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對校本教研方式進行歸類,對主要方式進行闡釋。
1.構建教研管理平臺
網絡可以成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臺。教學部門或英語教研組可以通過校園網站或網絡辦公平臺,開通“英語教研之窗”,開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個英語教師的個人教學主頁,讓教師在自己的主頁上自由撰寫教學內容與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備課組為單位實現分類管理,讓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上,實現資源共享。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網絡可以成為通知、進行發動、過程通報、結果展示的平臺。通過網絡可以對教師的課題、論壇、博客、資源、教案等進行集中管理,對好的觀點與資料進行推薦,對教案與反思進行檢查與通報等,這樣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組的網絡資源中心,成為教師教研資源與成果展示的平臺。另外,網絡還可以成為評價督查的平臺。在開展教學沙龍、公開課活動、外出學習參觀活動之后,在網絡上設立專題,讓教師把沙龍中的觀點進一步澄清,把對課堂的評價與建議寫出來,把外出學習反思心得寫出來,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討活動打破時空的限制,使問題與思考得到延伸與深化。
2.促進資源交流
網絡可以成為教學的資源庫。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各種教學案例、各種試卷、教學背景素材、各種影像視頻資料、教學課件等等,這些資料可以讓所有教師從中下載,為備課工作打下基礎。更為主要的是:教師在次基礎上可以上傳一些資料,共享資源。通過“網上主題帖”引發問題討論。可以由英語教研組開展調查研究,教師共同收集本學科內所有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和真實問題,篩選后確定為活動主題。例如:在網站上開辟“如何讓學生學會每天用零星時間記單詞?”、“如何提高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主動性?”、“高中英語課堂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語銜接問題?”等,讓老師在帖子后面跟帖,進行討論與辯論,可以讓一些特級教師與教研員參與討論當中,邊討論邊學習。博客是教師校本教研的良好平臺,能夠培養教師系統思考、動筆反思的習慣。英語教研組可以構建自己的教師博客群,定期進行點擊率、評價率評比,促進教師形成寫反思的習慣,同時激發教師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評價交流,讓網絡教研的交互性得到進一步發揮。
3.推進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師教研的重要方式,但傳統的集體備課要定時間、定地點、等人員,備課的成本高昂,反復修改的時候需要反復集中,效率低下。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讓集體備課在網絡中進行。
3.1把教案設計過程放到網絡上。
通過一次性的集中集體討論,由專人將集中了集體智慧的教學案整理出來,并上傳到網站專門的教案目錄中,同時提供一些教學課件、視頻、案例等資料供教師下載。教師可以打開這個教案并進行進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側預留空格讓教師進行個性化備課,以便將集體教案與個人風格相結合。同時,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學反思欄,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3.2把教學研討與評議過程放到網絡上。
1 引言
畢業論文寫作是檢驗畢業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重要方式。畢業論文寫作指導是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發揮英語專業特點,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保障畢業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職高專外語系課程改革與建設中一項重要的任務。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和高校校園網寬帶的不斷升級,使基于網絡的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教學成為可能。
畢業論文寫作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學生必須通過參與研究和寫作的整個過程才能建構自己的學術研究理念和實踐技能。結合網絡教學的特點,發揮建構主義理論對網絡論文寫作教學的指導作用,整合網絡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基于網絡技術、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2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評價體系
基于網絡的論文寫作教學新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建構主義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指導和促進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他們認為學習者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兩種方式,促進自身認知結構發展的。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應是主動的、探索式的、協作式的學習。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像建構理論下的情境創設、知識的意義建構以及人與人的協作關系都是隨時空轉換而不斷變化的。而以往論文寫作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關注的是整個階段的教學結果,不能對教學過程起到跟蹤、監控、檢測和指導的作用。為了彌補終結性評價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發展,科學地、理性地、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從知識、能力、品質、態度等多項指標去衡量每一名學生。運用更具個性發展的評價策略,激發學習者潛意識中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眾多更具特色的學習個體融于網絡學習這個大環境中。
3 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維評價體系的評價方式
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維評價體系其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評價資料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而完成。評價體系:
(1)以自我評價為主,結合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建構主義主張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研究,發揮首創精神,實現自我反饋學習者每一次實現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與重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辯證評價過程。這種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習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標的明確、個性化的培養,使學生由評價客體成為評價主體,提高了學習的參與性,增強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我們也不應忽略教師評價和小組評價的作用。教師評價為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提供了一種引導,科學、更合理、更客觀。
(2)通過對評價對象的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提高評價的說服力。建構主義重視個性發展,提倡多情境解決問題,主張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畢業論文的寫作一般分五個步驟:
1)選題;
2)搜集材料;
3)論文提綱的撰寫;
4)撰寫初稿;
5)修改初稿、完成論文。
根據Willis的任務教學模式,我們可以把選題分為前期寫作任務,搜集材料,論文提綱的撰寫以及撰寫初稿分為寫作期,而修改初稿、完成論文分為任務后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把論文質量監控和管理分成3個方面:論文寫作的準備階段監控;論文寫作過程質量監控;論文寫作中期檢查和學生意見反饋。論文寫作的準備階段監控主要任務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的各個環節的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寫作態度。同時在論文寫作各個階段進行論文寫作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畢業論文選題、寫作方法、規范格式、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等。論文寫作過程質量監控的主要任務是:教師就各個環節進行質量監控,如定期抽取某個小組,了解其組員畢業論文撰寫進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論文寫作中期檢查和學生意見反饋表。在論文寫作進展到中期時,教師自己填寫其中檢查表,對自己的進度、組織安排、質量監控等各個方面進行自查。學生意見反饋表主要涉及教師的態度、科研水平、教師對畢業論文指導、組織安排等方面的問題。
4 實施畢業設計管理系統
首先是通過網絡監控畢業設計的選題。學生根據選題的基本原則填寫畢業設計選題表,并通過e-mail發給指導教師。高職高專學生的畢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其職業性和崗位性,畢業設計選題應與所學專業及崗位需求緊密結合。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的基本原則是結合英語專業特點,符合本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不應該只是單一的語言技能,更應該是英語語言技能與文秘、商務、旅游等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此外,題目難度應適宜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同時題目還要求有科學性、實踐性、針對性、創新性。指導教師通過網絡對選題進行審批。
其次是對設計過程的管理。畢業設計前期,管理部門落實管理選題工作并監督進展情況,提供標準來確定各種表格填寫是否規范。根據畢業設計進度要求,學生網上提交選題報告。教師在網上進行評閱,通過后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畢業設計中期,學生網上提交設計稿并匯報設計情況。教師通過檢查工作進度,了解畢業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網上指導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畢業設計的進度和質量,可考察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工作態度,對學生在畢業設計中出現的原則性錯誤能及時指出,并幫助其改正。對部分態度不認真或違反紀律的學生要及時幫助和教育。通過網絡,教師可全面審閱學生的書面材料,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表達思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關鍵環節如設計方法、理論分析、數據處理和結論等環節進行指導時,指導教師通過存儲的學生的初稿進行評閱并做批注,最終論文定稿。畢業設計后期,指導教師可檢查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對進度緩慢的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改進意見,督促學生按進度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同時決定畢業設計答辯的具體安排等。
5 建立評估體系,導向規范評價
建立質量評估體系應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評估指標體系應具有一定的導向性,能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依據畢業設計的質量要素,依據科學性、可操作性、導向性和可比性的原則,我系建立的畢業設計質量評估體系包括6個評估要素,細分為18個評估項目(見表1)。
6 畢業設計教學管理、評估體系的實施效果
我系學生畢業設計始于2006年,幾年以來,我系實施畢業設計教學管理與評估體系,取得了如下成效:
(1)進一步完善了畢業設計工作的有關文件。我系制定了有關畢業設計工作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為畢業設計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畢業設計工作有章可循。
(2)充分發揮了系、教研室在畢業設計工作中的作用。畢業設計有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而系、教研室兩部門在過程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系是宏觀監控組織,教研室則針對高職英語專業特點,加強了對畢業設計的組織、管理和檢查,制訂了畢業設計工作的相關細則。
(3)加強了畢業設計工作的質量保障與評估。在貫徹實施畢業設計教學管理與評估體系過程中,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不斷提高。1)提前選題時間,選題從第五學期開始,學生提前進入畢業設計準備階段,并充分利用寒假開展社會調研工作,增強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并結合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及時選擇或更換題目。實踐結果表明,提前選題時間,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才能;同時,學生有較充足的時間查閱、調研文獻資料,提前進入角色,為第六學期開展畢業設計工作奠定較扎實的基礎。2)加強了對畢業設計工作的中期檢查。教學督導組成員、主管教學系主任、教務處有關人員深入到各專業查閱有關畢業設計的教學文件,了解設計的選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編寫了畢業設計指導用書,規范了畢業設計的撰寫形式。4)在畢業設計工作結束后,教務處對當年的畢業設計進行抽查、審閱,了解當前畢業設計質量以及存在的不足,評出系、校級優秀畢業設計。5)在畢業設計工作結束時,組織專家組按照畢業設計質量保障與評估體系對當年的畢業設計工作進行評分,明確現狀,找出差距,及時改進,不斷提高。
畢業設計教學、評估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我系畢業設計質量的穩步提高,畢業設計的成績分布合理,設計優秀率保持在10%左右,良好率穩定在60%以內,中等率在20%及格與不及格率控制在10%左右。理論性題目保持在40%以內,而實踐性題目穩定在60%以上。
參考文獻
[1] Airasian Peter W. Classroom Assessment[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2] Cohen Andrew D. 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4.
[3] 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畢業設計管理系統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4).
在傳統的電路實驗中,主要依賴教師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借助一些具體的實驗儀器創建電路,但是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只能在教師制定的框架中進行思考,按照既定的步驟去做實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不能深入把握實驗的主要操作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實驗設備、教學經費等方面的因素影響,不能給有興趣的同學提供獨立操作的學習機會。網絡仿真實驗的建設,要注意不能完全脫離傳統實驗的經驗,而是要借鑒傳統實驗的有利經驗,實現傳統實驗模式的提高。首先要把網絡實驗建立在實驗室真實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通過驗證實驗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方法,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和水平,發揮網絡實驗對學生設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用。網絡實驗模式的建設,要充分將傳統實驗與網絡仿真實驗相結合,縮短實驗資源的占用時間,使兩種模式實現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
2.網絡實驗室的具體實施
在仿真實驗的創建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虛擬實驗,進一步彌補課內實驗課程的不足,提高學生用多媒體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網絡實驗室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在進入網絡虛擬實驗系統后,可以依照教學安排,根據自我學習需要選擇一些常用設備,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把教師課堂上的實驗教學進行再次復習。
1.1網絡信息空間信息表征方式及特點
目前,網絡信息空間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體方式,即通過鏈接方式將離散的信息單元或信息結點連接在一起來表征信息的一種非線性方式[1]。超媒體中,信息實體可被分割成小的信息片斷,其形式可以是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圖像和可執行文檔等。各片斷以結點的形式表示出來,各個信息結點之間又依據其意義聯系建立起非線性鏈接(超鏈接),形成網狀結構,用以表示不同結點信息間的關系。概括地說,超媒體信息表征方式具有如下顯著特點:
1.1.1多樣性和集成性超媒體系統通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數字化技術手段集成了多種媒體手段,實現了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多種信息表征方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提供多感覺通道的刺激,能更精確地呈現真實世界的物體、過程、任務情景等[2]。
1.1.2靈活性和聯想性超媒體信息表征方式將基本信息單元作為結點進行非線性鏈接,信息結點之間不是按照預設的路徑線性排列,而是依照人們的“聯想”關系表示概念間的聯系,靈活建立不同的通達路徑。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路線在網絡空間中較為自由地訪問有關信息。
1.1.3個性化和即時性超媒體信息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更富個性化并能支持多種交流方式,既支持同步交互,又支持異步交互;既滿足一對一交流的需要,也可以滿足一對多、多對多交流的需要。而且超媒體信息具有可分解性,用戶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和要求,以不同的信息提取方式獲取所需的信息,并以自己習慣或喜好的方式有選擇性地呈現信息。
1.1.4不確定性和開放性在較為復雜的超媒體系統中,用戶瀏覽的自由度大,可以任意跳轉,使用戶的行為變得不確定。此外,信息間的聯系復雜,眾多的因素非線性地發生作用,并因此導致一個不可預測的結果。超媒體信息空間的這種特性使用戶的思維處于一個完全開放的狀態,為思維的創新和發散提供了環境。
超媒體網絡信息空間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深刻影響著用戶認知信息的內部機制,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用戶與網絡信息空間的交互方式及信息行為。可以說,網絡信息空間的超媒體表征方式大大擴展了用戶的認知方式和能力,也由此改變了用戶在網絡空間的地位和認知投入程度。
1.2用戶認知信息活動的一般模式
基于超媒體的網絡信息空間用戶認知活動與超文本信息環境下的用戶認知活動有許多共同之處。超文本信息環境下的用戶認知信息活動基本模式由三個彼此垂直的維度構成:①結構反應。即用戶對超文本信息環境提供的信息組織方式的反應。②目標指向。反應用戶認知信息活動中對信息需求表述方式的差異,主要有瀏覽、搜索、尋找三種。③交互方法。反映用戶在超文本信息環境獲取信息時的認知風格。
基于超媒體的網絡信息空間用戶認知信息模式也同樣建立在這三個維度基礎之上,不同的是,超媒體是超文本的多媒體擴充,它既可以處理文本、圖像等靜態信息,又可以處理聲音、視頻、動畫等動態信息,是一種以全新的方式組織信息并對相關信息提供關聯的技術集合。在功能上,它既保留了超文本靈活、非線性的信息管理優勢,又利用了多媒體生動、自然的表現特點,不僅使信息的交互程度和表達思想的準確性大大提高,且使交互界面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更加友好。
2、超媒體網絡空間中的交互作用機制
2.1行為控制維度
網絡信息空間交互作用的主體是用戶,而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瀏覽和查詢。超媒體信息表征方式為用戶的瀏覽/查詢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權、更便捷的信息訪問手段、更多的信息選項和更豐富的非線性表征的機會,因而增加了用戶瀏覽/查詢過程的復雜性。用戶在交互過程中要根據信息需求設定訪問的目標,選擇符合訪問目標要求的信息內容,制定合理的瀏覽/查詢策略和計劃,在瀏覽/查詢過程中隨時對進程進行有意識地監視與控制,合理控制瀏覽/查詢的時間和進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確定的瀏覽/查詢目標得以實現。
在超媒體系統中,一般用戶要經歷一個由他控到自控的過程。在瀏覽之初,用戶的瀏覽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網絡信息空間的組織方式和導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用戶的瀏覽/查詢效率。隨著瀏覽/查詢過程的繼續,用戶會逐漸適應環境的特點,學會設定訪問目標,并按照訪問目標的要求對瀏覽/查詢內容進行取舍。由于加強了對自己瀏覽/查詢活動的監視與控制,用戶就會逐漸擺脫各種外在因素的干擾,信息獲取過程也逐漸由他控變為自控。
網絡空間中信息之間的聯系有些是顯在的,即由設計者建議或提示的信息鏈接和探索路徑;更多的信息單元之間的關聯則是內隱的或默會的,信息單元之間并沒有固定的序列,也沒有嚴格限制用戶的瀏覽/查詢路徑,而將在網絡環境中搜集、組織和分析信息的責任賦予了用戶,用戶可根據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組織信息;也可以根據問題求解的要求,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認知風格選擇相應的信息內容以及與之匹配的路徑,以合適的瀏覽/查詢速度進行搜索、思考和判斷,建構出自己的認知語境。
2.2認知加工維度
網絡環境的超媒體信息表征對用戶的信息加工具有多方面的潛在支持作用。超媒體可以利用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不同的表征符號,從不同維度,在不同的情景中利用不同的表征系統表達信息,使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多次通達同一概念,多個感覺通道同時作用,平行處理的信息量更加巨大,有利于激發并調動用戶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來選擇、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構其意義,形成能適應復雜的、不規律的應用情景的更富彈性的知識結構[1,3];在超媒體環境中,超媒體的非線性網絡結構與人類認知和記憶的語義網絡系統更為匹配,減少了記憶存儲中的信息轉換過程,更有可能促進用戶的記憶;超媒體系統允許用戶根據需要非線性地訪問信息,并根據個人特點同時對多條相互關聯的信息進行并行加工,符合人類學習中分布式認知的特點,能提高用戶工作記憶中的信息量、信息滯留時間以及長時記憶中可利用的與任務有關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認知加工的深度和效率[4]。
關于超媒體信息空間,用戶的要求是:需要通過配置和綜合與當前用戶認知任務有關的各種媒體信息并顯示關于當前任務的內容信息,以此為手段,增強認知信息過程中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多媒體技術可以改善用戶對相關內容信息的理解,內容支持技術有助于解釋與當前認知任務有關的信息,而目標提取與目標生成技術則有助于改善用戶對不夠明確的目標所進行的預測。
2.3動機維度
超媒體信息表征與人的“聯想思維”的相似性,使其可以較為逼真地模擬現實世界,從而能有效地向用戶呈現當前信息與用戶已有認知語境及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領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領域特征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激發用戶的內部動機,進而提高用戶的認知投入程度。由于超媒體環境賦予用戶更多的信息加工和獲取責任,用戶在對結果進行歸因時,更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等內部因素,從而有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強用戶的認知投入和交互的主動性。
3、基于語義的用戶與網絡空間信息交互的語境效果
可以說,超媒體信息表征方式賦予了網絡用戶信息活動的主體地位,使用戶在與網絡空間的互動中具有了更大的潛能優勢。而“語境效果”的獲得使用戶的這種潛能不斷得以延伸,形成雙螺旋式的上升態勢。因此,可以說“語境效果”是網絡空間交互能力得以不斷提升的一種動力。
3.1語境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認知語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認為在語言交際中的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聽話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5]。語境不僅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文、即時的物體環境等具體的語境因素,也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實、假設、信念以及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Sperber和Wilson認為新的信息和現有認知語境具有三種關聯方式,因而產生三種語境效果:①新信息與語境相互作用產生語境效果;②新信息提供進一步的證據以加強已有語境;③新信息與已有語境相矛盾因而放棄原有假設。其中的“語境效果”是指新信息與已有的舊信息相互作用產生新的語境含義,即在交互中已有認知語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認知語境[6]。在交互過程中,認知環境中的已有信息和交互過程中的新信息不斷地相互作用,構成了關聯信息。相關的程度與所獲得的語境效果、處理時所付出的努力這兩個因素有關:在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相關性越強;在同等條件下,處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小,相關性越強。
網絡空間中用戶與超媒體的交互可以視為一個雙向的信息交流過程,在語義理解上具有和語言交流相同的共性,因此我們不妨用語言學理論來闡釋網絡空間的交互及其效率問題。特別是“語境效果”對于分析用戶與網絡空間信息的交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3.2網絡空間交互中的隱喻及其語境效果
網絡空間中用戶的交互行為從實質上說是一種尋找關聯信息的過程。關聯是以語境為基礎的。在網絡空間中,有些語境因素是具體直觀的,是以現場的時空、人物、情景的前臺環境形式存在的,有的語境因素則是以與前臺場景相聯系的背景形式存在的,是抽象、潛在、隱形的,比如這里要談到的隱喻。隱喻是以一事物描寫另一關聯事物的思維和認知方式,隱喻意義是基本語義與語境作用的結果[7]。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可知,隱喻是取得語境效果的較好途徑。
人們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人們往往需要用一種手段來幫助自己在用語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時,能從原先的互不相關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語言表達中發現如同Internet中的鏈接點,建立想像豐富的聯系。新的關系、新的事物、新的觀念、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由此而來,這便是隱喻。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領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領域特征的目的。這一映射取決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人們可以依靠事物之間已被感知的相似性或將原來并不被以為其間存在著相似性的兩個事物的并置來構成隱喻,獲得對其中某一事物的新的觀察角度或新的認識。這種新的認識與已有的認知語境相互作用就要產生新的語境含義,即在交互中已有認知語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認知語境,從而獲得語境效果。在網絡空間中,用戶認知語境層次的提升,增強了其網絡交互的水平及能力,從而建立起更豐富的隱喻聯想,產生新的認識。可見,隱喻通過用戶語境效果的獲得,可有效地促進網絡空間的互動,提高網絡知識利用的有效率。
4、網絡信息空間交互的導航支持
超媒體信息表征方式賦予用戶信息行為的主體地位和認知優勢,但這些潛在優勢并不能自發地轉化為實際的交互效果,在實踐中會受到用戶認知水平、網絡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有效的引導措施——導航是發揮潛能優勢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增強網絡空間與用戶認知活動交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
4.1網絡信息空間交互的導航需求
超媒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人的認知靈活性的特點,使網絡空間的交互作用越加明顯。但因此也出現了用戶超媒體使用過程中的迷航(disorientation)和認知超載(overload)現象。研究表明,迷航與認知超載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瀏覽者的原因、設鏈者的原因以及系統的原因[8]。瀏覽者可能不熟悉所訪問的信息空間環境;或者系統設計者沒有遵循大多數用戶的瀏覽/查詢規律來組織和表征信息,導致使用上的不便;缺少有效的導航機制,給用戶的瀏覽/查詢造成困難。可見,迷航與認知超載現象的發生不僅與用戶的信息認知水平相關,就其內部過程和機制而言,用戶的信息獲取也需要來自外界的直接支持與引導,而提供這種支持和引導的主要方式就是導航。在網絡空間超媒體環境中,導航設計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對網絡空間中的交互過程及其典型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網絡互動中主要涉及兩類關鍵認知活動,而與這兩類認知活動相對的是網絡互動中極易出現的兩類問題。
目標關注:在網絡空間交互中,用戶為了達到瀏覽/查尋目標,在超媒體系統中尋找并選擇與目標有關的信息結點。但由于超媒體呈現的信息量極大,分心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用戶會因為大量與查找目的無關但對其具有吸引力的信息而分心,并有可能完全迷失與目的有關的結點。
空間定向:交互活動需要用戶在已經發現一條有用的信息后,可以從超媒體系統的任意一點再次訪問這一信息。超媒體獨特的鏈接方式構成了一個具有空間伸展性的多維的環境,因而在空間定向方面很容易造成“空間迷航”或“超空間迷失”現象,導致用戶在漫無目的的網絡漫游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上述兩類問題是交互過程中兩個關鍵的認知活動,因此也就成為了智能導航研究和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4.2網絡信息空間交互的導航支持要素
超媒體對用戶認知活動的基本影響要素包括:環境感覺、空間能力、任務切換及用戶對導航支持的控制[9]。這些認知因素不僅對用戶認知信息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智能導航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在對這些要素的分析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網絡信息空間智能導航支持要素。
4.2.1目標背景和優勢效應目標背景作用指的是在視覺認知加工過程中待識別目標周圍的信息可能起的作用。實際上在很多目標識別過程中,在加工特征分析信息的同時均要用到背景信息。以下面的文字所示的一組手寫體字母數字為例:
附圖
圖1一組手寫體字母數字示例(略)
最上面的刺激可以看作是“15”,也可以看作是“is”,這依賴于它的背景信息。認知心理學家將背景分析對識別結果產生有利影響的現象稱之為“優勢效應”[10]。
4.2.2超媒體元認知提示在網絡信息空間中植入元認知提示,即在設計導航時插入一些問題,提示用戶注意自己所處的位置及自己的瀏覽/查詢目標或任務,并監控自己瀏覽/查詢任務的完成情況。例如:要求用戶回答“你解決該問題的計劃是什么?”、“你為什么要選擇該選項?”等。研究發現,在導航中植入元認知線索可以引導用戶對自己的信息搜索過程進行監控,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反思,可減少迷航和分心現象[11]。
4.2.3可視化導航機制信息可視化的目的是使用戶提高對復雜問題、模型或系統的洞悉能力,其核心是把網絡空間信息、用戶提問、各類信息瀏覽/查尋模型以及用模型進行交互的過程中不可見的內部語義關系轉換成圖形,展示在一個低維的可視化空間中,更接近用戶的認知風格。可視化智能導航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可以提供形象化的信息、使用戶更快地達到興奮點,有利于用戶發現新的瀏覽/查尋途徑,激發用戶進一步探索的能力。可視化的圖形特征,如高度、顏色及位置等都能有效地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感興趣的信息。更主要的是可視化信息便于用戶對瀏覽/查尋結果進行動態的調整和過濾,幫助用戶決定自己的檢索策略,增加了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使用戶的認知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目前在可視化信息的研究上已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東京理科大學信息可視化中心研究開發的可視化檢索工具WIDAS(WWWInformationDiscoveryAssistantSystem)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2]。WIDAS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過濾不感興趣的結點,即與用戶查詢相關性不大的內容。不感興趣結點的過濾使用域值衡量,匹配度低于域值的結點即可被過濾掉。WIDAS綜合文檔的超鏈接和語義內容方法進行檢索結果的可視化,專門設計實施了網絡瀏覽器與可視化檢索過程進行交互的系統,使用戶不僅可以察看所訪問的網站文檔結構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適當的過濾和調整,增加了與用戶的交互性。可以說,WIDAS在網絡空間的認知與互動方面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實證性研究依據。
5、結語
目前從網絡信息空間信息表征方式與用戶認知的交互作用角度研究導航還很薄弱。用戶在網絡信息空間中的認知主體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掘出來。因此,智能導航對于網絡空間交互的支持能力尚待提高。筆者引入了關聯理論中的語境效果,目的是提供網絡空間交互研究的新視角,擴展用戶信息認知活動研究的范圍,為智能導航的研究提供語用學維度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TerganS.Multipleviews,contents,andsymbolsystemsinlearningwithhypertext/hypermedia:Acriticalreviewofresearch.EducationalTechnology,1997,37(4):5—18
[2]苗逢春,張文青.超媒體信息表征與網絡學習.中國電化教育,2004(6):15—19
[3]SpiroRJ,JehngJC.Cognitiveflexibilityandhypertext:theoryandtechnologyforthenonlinearandmultidimensionaltraversalofcomplexsubjectmatter.In:Cognition,Education,andMultimdia,ExploringIdeasinHighTechnology(eds.NixD,SpioRJ).Hillsdale: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0:163—205
[4]WhalleyP.Modelsofhypertextstructureandlearning.In:DesigningHypermediaforLearning.(ed.JonassenDH,MandlH).Berlin:Springer-Verlag,1990
[5][法]SperberD,[英]WilsonD著,何自然,冉永平導讀.關聯性:交際與認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54
[7]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畢強,劉甲學,楊曉丹.Web信息空間導航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3(8):73—78
[9]畢強,宋紹成,楊達等.超文本信息環境用戶認知活動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圖書情報工作,2003(12):77—81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必須在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變革。而網絡教學對傳統教學的革新和給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活力。本文將探討如何在網絡教學環境下,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物理教學實施網絡教學的意義
1、時代呼喚教育改革,實施網絡教學
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謂“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現代人在信息社會有效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四種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其中學會認知是使學生掌握認知的手段、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所以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播知識過程,而是一個知識再生產過程,是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為此,必須建立一種以創新觀點、創新的思想構建的創新教育體系。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的時代,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獲取和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這對于在學校里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及因特網來應付處理大量有用信息,并能獨立選擇和評價信息質量,從而更高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必將成為學生必需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即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及因特網上豐富的全球資源,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因特網已觸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一些學校和公司已籌辦網校和教育服務網站。教育網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針對教師,網站為教師提供了進行教學交流的場所。針對學生,網站通過交互回答,幫助學生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素質和學習成績。針對家長,可以通過網站幫助家長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探討中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網絡教學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網絡教育使學生從灌輸式學習轉變到參與式學習,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可以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另外,針對中小學生課堂學習和教材教案、光盤資料大量涌現,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傳播和獲取形式,也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
2、物理學科需要進行網絡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從而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由于物理學具有實驗性強,抽象概念多的特點,使很大一部分學生一時難于接受,而成為中學生感到學習困難較大的一門學科,所以,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許多教師想了很多辦法,盡可能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將演示實驗的儀器放大,增加可見度,特別是采用先進的教學媒體來增強學生視覺等感官的作用,這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學物理教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特別是培養探索自然科學的能力,即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網把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以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改變教與學的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培養21世紀人才尤為重要。
二、網絡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1、網絡教學物理對教學模式的革新
①改變枯燥的學習方式。物理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最直接場所,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師教與學的最主要途徑,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網絡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網絡上閱讀文字材料,觀看二維、三維的靜止和活動圖象,這種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悶的學習氣氛,改變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就使學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能產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及時地獲取信心,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相應的培養。
②建立立體、高效的傳輸信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花較多的時間書寫板書,特別是上課時寫例題、畫圖時用的時間更多,運用網絡教學就能夠用聲音、文字、圖形、圖象立體地表現信息,就可以省用大量的時間,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針對難以理解和難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過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十分直觀形象地解釋、演示出。被學生充分理解,做到重點難點突出,達到理解的教學效果。
通過計算機進行備課,即文本輸入,圖象輸入及課堂教學進程處理已經在中小教師中逐步推廣應用,作為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充分的多媒體課件,其品種日益繁多,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多方面的人員參加,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學科研究人員,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有美術、音樂工作人員,有計算機應用的專業人員。在中學物理眾多的知識點中,大部分可以開發為獨立的多媒體課件。一個課件的優劣,不但要從教師的角度能夠準確地把握住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本質內在的東西,更要從學生的角度能夠正確地理解與掌握這些概念、規律,并能結合實際生活加以應用。
③注重交互性。進行交互式學習是網絡教學優勢的突出體現。交互式網絡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允許師生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這種教學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我們采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學習方法:在老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建立好三維模式:
教師網絡學生,利用網絡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網絡教學的備課工作量很大,不僅要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具體內容是:(a)在計算機上建立教學主頁。(b)確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c)從教學需要出發,根據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對教學資源進行搜集、整合。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多找一些相關知識及相關知識應用方面的網站、主頁,像超導、光纖通信,宇宙飛船等近代高科技知識。上課時把相關的網址提供給學生,為學生的認知能力、個好留下發展的空間。同時能及時反饋,調控教學過程或檢測學習效果。
2、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①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現物理過程模擬。對某些難以想象的物理過程,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直觀地理解、認識這些物理過程。如光學中的光路,透鏡成像規律、微觀結構展示(α粒子散射、晶體結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輕松、交互、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
②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現物理實驗重現。對一些實驗條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擾使得實驗要揭示的物理現象不甚明細和明了,通過課件的演示把主要現象盡可能清楚地表現出來,同時,通過實物觀察實驗,了解現象,取得數據和資料,利用物理實驗把主要觀察的對象變抽象為具體,利用網絡教學,化虛為實,突出關鍵所在,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整個實驗過程,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從具體的感性認識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分析、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③增強情趣,培養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以形象性見長的網絡技術與實驗教學比之較為抽象的印刷媒體,更能影響人們態度變化,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網絡教學與實驗教學可以真實記錄并再現或模仿事實的情景,用以創設教學所需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其特有的生動形象和聲、光、色、動畫、特技等表現手段和表現手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美”的功能對于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陶眼情操,具有獨到的作用;在表現科學家動人事跡方面,具有形象、感人、激勵等獨特功效,有利于學生創新意志品格的培養。
3、網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學會創新。網絡教學說到底,也只是電化教學的一個新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師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什么、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都取決于教師,因此如何在教學中使用網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關鍵。
在使用網絡的同時,教師要注意與傳統的電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長補短。傳統的電教手段在某種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網絡,但它們可能會更注意某種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學重點。另外,教師在如何布置家庭作業方面可能更要大傷腦筋,要避免學生思維雷同、相互抄襲,甚至是直接從網上下載,因此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應當更要符合每個學生的特點,使他們的腦筋活動起來。
網絡的確能夠提供大量的即時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創造的源泉終究會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腦的右半球形象思維的開發,卻會導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對大量的信息,不僅學生要學會進行創新,教師也要進行創新。
教師要學會在課堂上把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組織和編排,圍繞教學重點,屏棄一些無關的、不重要的信息,爭取教學的最優化,同時也要讓學生加強基本技能的練習,培養獨創性人才。當然,學生也要學會創新,從正確的拼音、簡單的單詞拼寫和算術運算開始,將盲目接受信息轉變為有選擇地接受信息,甚至對信息進行批判和補充,發展抽象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通過從網絡教學的實施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從虛擬技術使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和一些復雜的物理過程生動直觀地顯示在學生的眼內,加上與現實問題相聯系的物理事實,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學會了信息資源的利用;增強了對現代教育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網絡環境下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面對新的世紀,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探討物理實驗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的問題十分重要,勢在必行,然而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
1、網上資源還不夠豐富,學生主體建構的能力比較差。
由于計算機網絡目前現有的教學內容還沒有系統化、規范化,教學內容還有待完善,網上教學資源遠遠不夠滿足師生們的需要,特別是新教材后的教學軟件還未跟上,如果一個教師大量時間用于查找資料,制作課件將得不償失,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大量開發網絡資源,做到資源共享,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發。
由于學生尚是不成熟期,學生自我監控能力差,所學知識主體建構能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家長進行正確指導,使其有側重地選擇,有目的的學習,學會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2、教師本身和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
教師要轉變觀念,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教學模式已被學生所淘汰,要打破歷來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用動態的,開放式的新思維方式來設計教學過程。
新教材強調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而我國目前學校條件參差不齊,師資中掌握、擅長并在實踐中真正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人不多,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快我國學校信息化水平,而教師則首先要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3、網絡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取代物理實驗教學。
網絡教學能夠提高物理現象虛擬的模型及實驗過程,但不能如實的反映物理現象的真實過程,如果教師過分追求華麗漂亮的界面,迷念多媒體的模擬實驗,讓學生草草了事,不重視學生觀察實驗的實際操作,將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扼殺學生對知識的探求,將一切事物都固定化,從而忽視物理現象微小的變化或物理變化過程中新的現象、規律,那將是對科學發明創造的一種扼殺。
參考文獻: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重心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學習視頻資源后總結歸納,針對視頻中的重難點進行分析。為了深入理解某一名詞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然后將這些資料整理成學習預習資料,并在網絡課堂上,以便學生提前準備和查閱。在課程中,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學習者,不僅學習了視頻教學中傳遞的知識技能信息,感受了教學名師的個人魅力,也使自己在信息內化過程中學會分析、鑒別等,學習后個人情感、理智等得到提升。但是教師和學生的區別是教師可以站在自己專業的角度,結合自身寬闊的知識面、多重的思維角度來引導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在這個課程中首先要自己甄別資源,通過資源分析體會幸福,學會讓自己幸福的方法,然后才可以在課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
積極利用網絡課堂
網絡課堂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本案例中寧波大學的通識教育實踐以網絡課堂平臺作為支撐,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互動交流,教師也可以一些公告和通知,甚至可以通過一些功能設置達到讓學生層層遞進式預習。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課堂完成作業,而學生完成的作業可以在系統當中以文件夾的形式進行保存。師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課外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答。同時,網絡課堂平臺是作為學習反思的傳播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自己對于課程的理解,可以表達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有關幸福的思考,為其他同學提供借鑒。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發表在網絡課堂上的反思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共鳴或引來更為深刻的思考。如一學生關于對家庭親情的感恩、對身邊同學朋友的感恩的網絡帖子引起了其他同學的高度關注,在不斷的深入討論中,學生學會感悟幸福和總結讓自己幸福的方法。又如有同學通過網絡課堂表明自己想養成一個習慣,他通過每天曬自己的行為表現讓同學監督,而這樣的行為讓身邊的同學深受鼓舞,也有同學開始模仿。
課堂討論以小組討論和協作學習等形式展開
課堂討論共計有12課時,整個課程中布置了9個話題討論:BeliefasSelf-fulfillingprophe-cies(實現自我抱負的信念)、Optimism(積極品質)、Appreciation(學會欣賞)、Rituals(習慣的養成)等。討論的形式以小組討論和協作學習為主,以班級討論為輔,不同的主題采用不同的形式,如BeliefasSelf-fulfillingprophecies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最后通過小組推選組長進行總結;而Appreciation主題采用協作學習形式,通過組員的協作分工完成一個演講匯報或者表演,同時要求學生利用英語進行,而這一難度的增加讓組員之間的凝聚力得到增強。對于小組討論和協作學習一般是以4~5人為一組進行討論,整個班級分為7~8個組,因為組數較少,教師也可以不定時的參與其中進行指導。筆者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對于小組學習的熱情非常高,從每次展示的匯報都可見一斑:語言組織縝密,畫面呈現精致,表演聲情并茂。
教學評價實行多元化
在多元化方面,主要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由學生自己、教師和其他共同學習者組成,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的內容也不同。源于課程為“幸福課”,幸福是一種自我體會,結合課程實際,自我評價在總體評價中占了重要比例。在這里,自我評價首先要結合自身實際,說明自身在實際中對于幸福的理解,或者在追求幸福中自己做了哪些努力,或者通過學習獲得了哪些成果,同時說明自己評價的標準,并給自己一個量化的評價。他人評價主要是教師評價和在小組討論、協作中其他共同學習者給予的評價,這也是一個形成性評價的過程,基本上在一次討論中會有一個小評價,有時候這些評價是口頭上的一種評價,其中包含獎勵或建議,有時候是以一種量化的成績表達出來,在總體評價中,他人評價共計10次,約占總體評價的20%。關于總結性評價,是以教師評價為主體,以學生的學期論文為評價內容進行的,教師在評價后需要給學生反饋意見,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朝幸福努力。
基于網絡資源的通識教育的教學實踐
基于網絡資源的通識教育是一種創新的事物,在實踐中摸索成長,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但是總的來說教學反響非常不錯,師生對于其好評度都較高,在課程結束時我們做了一些訪談和調查,具體總結如下:
(一)學生和教師是共同學習體,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同學生一樣也是一個學習者,這一舉動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好感,課堂氣氛也因此高漲。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該課程教師的評價明顯高于其他課程的教師,同時在訪談中,不少學生表示在探討幸福的過程中教師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朋友。
(二)教學內容的來源網絡化和優質化,引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于國內外公開課的視頻品質受到了一致好評:視頻中教師的風采,教學中呈現的知識信息及技巧技能,視頻本身錄制的視頻音頻質量等讓人耳目一新,樂于傾聽和觀看。在上“幸福課”的學生中有72%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內容,視頻中名師的大家風采、旁征博引以及詼諧幽默深深更是吸引了學生,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進行學習。
(三)改革的教學方式令教師更具挑戰感,學生更具期盼感
如前所述,在教學實際課時分配中,2/3的課堂教學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分析、利用網絡資源,這對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重大的沖擊,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工作量的減輕,教師作為學習者在學習的同時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同時由于課程的特殊性,即課程為“幸福課”,教師首先將自己變成一個幸福的人才能感動學生,引導學生成為幸福的人,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內在修為,所以在課程前期,教師的工作量也是非常的大。在訪談中,4名任課教師都表示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對自己的挑戰,但是對于挑戰非常樂意接受,并且愿意擴展到更多的課堂中;而1/3的課堂教學用于學生的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內化了學習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小組成員間協作。在學期結束時,對這種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進行了調查,顯示有75%的學生表示樂意用這種形式上課;同時也對未曾使用這種教學方式的學生做了抽樣調查,發現有78%的學生期望用這種形式進行學習。
(四)教學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受創意,評價成績讓教師滿意
38%學生反映在自我評價中發現自己在幸福的歷程上已經進步了很多,增加了追求幸福的信心;42%學生認為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更大程度上體現自我,發揮自我,整個學習過程較為輕松愉快。從最終的教學評價總體成績來看,70%的學生讓教師感到非常滿意,主要源于學生對于幸福的真心體會,真正實現了課程教學目標。當然,基于網絡資源的通識教育目前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將實際調查的結果進行綜合后,主要表現在課程學習的自由度安排及對于課程的學習反思上。
第一,學綱。包括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教學大綱有助于學生了解該課程要學習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考試大綱,則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要考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復習,更有針對性,以獲得較好的成績。
第二,課程教案。包括文本教案和ppt教案。傳統課堂教學時,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主要靠聽和記,學生在課后則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遺忘,如果有了這個教案和課件,學生可以一邊看教案和課件一邊回憶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這樣,可以改變以往學生在上課時埋頭記筆記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中能更好地聽和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使網絡課件資源與課堂教學做到無縫鏈接。
第三,行政案例庫。案例教學是行政管理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案例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觸行政管理的實踐,更可以使本課程的課堂更加富有趣味和現實性。由于課時的限制,老師在課堂中的介紹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為了使案例教學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應該要建設案例庫,并把這些案例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中。行政案例庫中的行政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視頻案例,可以是國內的的行政案例,也可以是國外的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庫中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數量,還要有較強的典型性、代表性,更要體現現在的行政管理實踐。所以,案例庫中的行政案例要及時更新。
第四,教學視頻。一方面可以把老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活動過程制成錄像,方便學生課后的學習和鞏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表現制成錄像。比如,我們在教學時,會布置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之后,做成ppt文件并利用一定的時間搞讀書會。我們就會把學生講解的情況制作成錄像,并把錄像上傳到網上。這樣一方面鼓勵學生認真去讀書,認真去準備讀書會。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通過錄像了解自己講課的情況,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自己。
第五,學習園地。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學的課程,要好好地建設這一模塊的內容。首先,通過這個模塊把課堂上不能呈現的內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的知識,這能很好地彌補傳統課堂課時不足的缺陷。其次,可以通過這個模塊把行政管理學的一些前沿性理論和實踐等信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這部分的內容能夠擴充行政管理的知識面,又可以達到一定的理論深度。比如,關于大部制改革的內容,教材中幾乎沒有,老師在課堂上補充這部分知識的時間也有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老師可以先搜集、過濾、篩選有關于“大部制改革”的理論和知識,讓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對“大部制改革”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再次,在這里可以設一個網絡鏈接,把中國行政管理、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府網等等的網絡鏈接呈現在這里,讓學生可以直接通過鏈接瀏覽這些網站的內容。由此,可以不斷地讓學生充實自己和豐富自己,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讓學生能及時地了解和關注國家的時事,了解行政管理的現狀,了解行政管理理論的前沿問題。通過這個模塊,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行政管理的素養。
第六,復習題。要很好地掌握一門學科的知識,應適當地安排一些練習題,以掌握這門學科的答題方法和技巧。行政管理學的傳統課堂教學課時有限,練習只能利用課外的時間來完成。網絡教學平臺教學可以安排這樣一個模塊,在這個模塊里,安排一些練習題、模擬試卷等。包括章節練習題、綜合練習題,題型應該包含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析、案例分析、簡答題、論述題等。學生可以自由安排這個模塊的學習時間,也可以有選擇性地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學習。如果在做題過程中,有不懂的、不會的可以在網上或是當面請教老師。通過這個模塊的學習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本課程的相關知識,加強學生對行政管理學的相關概念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把握。這樣有效地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課時的不足,夯實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七,互動模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飽滿的熱情和真摯的情感為晦澀的理論講解增色添彩,在網絡平臺教學中同樣不能只見其文不見其人,教師要融入其中,跟學生互動交流。通過這個模塊,學生可以隨時和教師進行互動。學生可以針對行政管理學課堂中的問題進行互動,也可以針對自己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互探討,也可以針對行政管理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新的問題、熱點問題或現象進行探討。另外教師也可以靈活設置一些不同的討論題,讓學生根據討論的題目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互動學生可以及時和教師針對行政管理的理論和觀點進行溝通,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學生理性對待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問題,以更好地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互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學的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其他的學習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對優化網絡教學平臺教學的思考
1學校要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要進行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首先要有一個較好的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的內容模塊,在上面已經分析過了。但是要把這些模塊很好地組織起來,還有上傳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等,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問題,要有專業的技術算機技術和軟件技術的人才能完成。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教師是很難以獨自一個人完成的。這就涉及到請專業人員的費用問題,這個費用目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完全由個人來承擔,恐怕不現實。為了更好地鼓勵教師多多采用網絡教學平臺,學校應當給予適當的資金或是技術上的支持。現在很多學校是通過重點課程或是精品課程的方式予以資金上的支持。這個支持的面則并不是很廣。所以有的學校行政管理學課程可以采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學,更多的學校則是沒有這個平臺。在今后,應該加大支持的力度,使更多學校的行政管理學課程能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學。
2加強教師的網絡知識培訓現在是高科技時代,作為教師應該能與時俱進,能很好地利用新的技術為教學服務。教師要意識到這是當前大學教學的一種必然的趨勢,積極去適應這種趨勢。主動利用先進的技術改進教學方式,充實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能很好地運用這個網絡平臺。比如整合資源,上傳資源,與學生互動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網絡教學平臺制作之初,這些專業人員都會設計好和制作好。但是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充實和豐富網絡教學平臺的內容。這不可能每次都交由專業人員去完成,這就滯后了教學過程,不能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應有的作用。作為教師,要積極學習相關的技能,掌握了相關的技術,才能及時整合資源,上傳資源,與學生互動,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基于多媒體環境下的全新教學方式。
3不斷豐富和完善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豐富和完善的教學資源是網絡教學平臺教學的基礎。網絡上關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識多如牛毛,但是內容內容良莠不齊并且不成系統,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較好的分辨力,因此很難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網絡上的知識。因此,有必要建構一個專門的行政管理學生網絡教學平臺,以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在設計網絡教學平臺模塊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材料,對網絡上的資源和其他來源的資源進行優化,使其精華濃縮在這個網絡教學平臺上。同時,因為行政管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要及時地向學生介紹前沿性的理論和不斷發展的行政管理實踐,所以要不斷地補充新的知識和內容。所以,行政管理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要進行經常性的更新、完善和擴充,才能保證行政管理的教學活動所需資源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網絡帶給人社會、教育的變化十分驚人,人們已經從網絡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與此同時網絡語言也隨著網絡的發展應運而生。網絡語言的誕生是時代的產物,所以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它具有表達意思簡練,背后的含義較易理解,并且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意識,在年青一代的流行速度較快,對小學生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比較新奇,并且具有特點的詞語,在平時的說活及生活中運用較多,甚至是在語文作文和作業中出現大量的使用,這對傳統的語言體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應該加以認真思考。
一、網絡語言的的來源與使用現狀
1、網絡語言的來源和組成結構。近年來,外來語言通過網絡快速的傳播到國內,它的來源非常多,種類又分為直接英語語音的音譯詞,音譯兼意譯等形式的表現,比如最常用的英文縮寫,及為了提高打字速度而約定俗成的簡化英文翻譯等。港臺詞語的網絡語言應用也是非常多的,受到港臺影視劇的影響,大量的港臺俚語如“我靠”等低俗的語言充斥其中,被重新定義為新的含義。數字類型的簡化網絡語言也大行其道,直接用數字的音譯代表了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
2、網絡語言使用的現狀。網絡語言的使用范圍較廣,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屬于網絡語言的直接使用者。家長在網絡語言對小學生的影響中作用最大,但是抵制情緒也是最激烈的,學生在家庭中通過網絡學習無可厚非,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經不住誘惑,常常瀏覽無關網站,家長沒有及時引導和發現糾正,所以小學生會大量接觸網絡語言的內容,家長往往在學生形成網絡語言習慣后才發現,最后有的家長激烈反對,而有的年齡較小的家長則覺得學生說話比較洋氣,呈現出了兩級分化的局面。學生往往對新的、流行的事務接受較快,有機會就會使用網絡語言,感覺很時尚。教師對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意見呈現出教師的擔憂心理,語文教師普遍比較反對學生使用網絡詞語,認為網絡詞語不能夠很好的繼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其實,應該更加公正、客^的對待和使用網絡語言。
二、網絡語言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影響
1、科學使用網絡語言,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家庭電腦的普及以及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書寫作業的減少,兩個因素造成了現階段小學生書寫量的減少和電腦鍵盤打字的增多。這就帶來了問題,學生在家如果缺乏家長的制約,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又較弱,時間一長學生的書寫能力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寫出的字就會出現筆畫不正確,字體歪歪扭扭,甚至是出現錯別字的現象。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學生各種習慣,對他們的學習和行為進行強化練習,因此,網絡語言的使用也應該有個限度,讓他們能夠科學的利用網絡語言進行讀書與寫作,既要保留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功效,又要與時俱進,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
2、分清網絡語言的應用場合,強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我國現有的語文教材作為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的主要載體,網絡的出現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資源。在一定的范圍內,當學生接觸網絡語言時,會對他們的語言詞匯習慣的形成和使用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網絡語言簡單直白,雖然不像中國文化這樣的富有內涵,但也具有特定的具體形象的描述,合理的使用網絡語言,會對學生的語言詞匯量、交流的詞匯習慣以及句子成型等能力也有一定促進作用。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說話平白直接,網絡語言更容易受到低年級學生的喜歡,只要在合適的場景中合理使用網絡語言,不僅不會讓整個句子的結構帶來破壞,還可以有特殊的語言使用效果。盡管如此,網絡語言還屬于比較簡單的詞語,沒有中華文化的委婉內涵,一定要謹慎選擇和使用。
3、鼓勵大膽創新網絡語言,防止產生學習惰性。網絡語言的簡單直白易懂,相對于古代文言文的表達內涵深厚,詞匯豐富優美,更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強,長時間的接觸網絡語言那種簡單淺顯的句式結構,會對學生的動腦思考習慣和學習動力產生影響,因為人都有惰性,更何況是小學生,在面對更簡單的網絡語言時可能會輕易妥協,逐漸產生了對學習的畏難情緒,在面對需要深入理解的文言文或意義較深的文章時,不認為是文章的內涵和美存在其中,認為沒有必要寫的那樣復雜,造成學習習慣的喪失和動力的減弱,應該不斷地創新發展網絡語言,取其精華,培育學生勤于動腦的思考習慣。
結語:總之, 網絡語言的興起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面對這個新時代的產物,小學生因為缺乏自身的辨別能力,作為學校教師和家長應當認清網絡語言的對語文教學的影響,讓學生使用網絡處于監管和引導之下,幫助他們正確的使用網絡詞語,不能讓學生因為網絡詞語的使用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寫作能力等基礎的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 考 文 獻
2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
2.1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需獨立設課
提升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效率,首先需要開設獨立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其目的在于實驗教學不再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程,其獨立設課,不需要與理論課程同步進行。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提高學生的實驗素質,培養其實驗與創新能力,教學任務往往通過一些設計性、研究性與驗證性的實驗活動,幫學生掌握網絡分析、管理、應用和設計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網絡能力與素質。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與深化,獨立設課,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明確學習態度,從而加強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能夠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體現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和理論課程的互相融合,相輔相成。
2.2建立層次化的網絡實驗教學體系
針對目前國內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狀況,需要建立一個層次化的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體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網絡創新能力、編程設計能力、網絡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等,可以分三個層次構建教學體系:第一層次實驗主要以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為主,開設基本的網絡技能實驗課程,包括網絡素材的搜集與使用、網絡的基本故障定位與判斷和網絡的基本接入實驗等,主要培養學生的網絡應用能力。第二層次實驗主要是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開設網絡協議仿真實驗,加強學生對計算機網絡原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主要培養學生對網絡原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第三層次實驗是面向網絡管理與工程課程為主,開設網絡管理與網絡工程的實驗項目,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網絡管理能力和編程能力。
2.3完善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內容
計算機網絡課程比較復雜,理論性較強,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與通信等。通過實驗教學具體操作,可以培養學生的網絡分析、管理、應用、設計和分析等能力,能夠加深對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過程中,各個實驗之間的關系聯系緊密,后續實驗往往需要以之前的實驗為基礎,實驗綜合性較強、知識跨度較大,因此對實驗教學的要求較高。計算機網絡實驗內容的設計與完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地位十分重要,是提升教學水平與質量的突破口。因此,計算機網絡教師需要制定和完善實驗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實驗條件,在實驗教學中貫穿理論知識,保證實驗內容的可操作性與先進性,還可以設置層次性實驗項目,從而開展靈活性、科學性和層次性的計算機網絡實踐教學活動。
2.4創新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項目
在計算機網絡教學中,運用創新型的實驗教學項目,目的在于與強化學生網絡方案的設計能力、網絡工程實踐能力、網絡理論的系統應用能力與團體項目的創造能力等。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網絡實驗項目:第一,要求學生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出一些網絡解決方案,包括實驗室機房組網、辦公室組網、網吧組網和宿舍組網等,可以提升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包括理論和實踐等。第二,IPV6實驗,學校根據自身網絡實驗室機房的田徑,讓學生親身參與IPV6實驗,包括其協議的安裝、局域網的互聯、IPV6和IPV4的相互連接及轉換、登錄訪問、服務器的設置與IPV6服務的應用等。通過這些創新型的網絡實驗教學項目,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提升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的綜合能力。
2.5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組織管理
在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樹立學生為教學主體地位,加強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管理與組織作用。在每一個計算機網絡實驗項目開始之前,教師都應該詳細的講解該實驗項目的理論知識點、實驗內容、實驗目的、實驗中的與難點等,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巡視,發現問題首先讓學生自主處理,如果較為困難可以給學生給予一定的氣氛和指導。學生在實驗完成后,需要結語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而計算機網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結語反思,從而使學生在網絡實驗項目中積累經驗,掌握更多的實驗技巧,提升計算機網絡實驗能力,同時還能夠加深對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一、引言
(一)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模式變革的必然性
21世紀正在形成的數字化生存環境對我們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要求,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開放式學習、多元化學習、終身學習的出現促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發生變革,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求提高人們的技術和能力,而且要求調整人們的社會能力,“社會能力”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它包括:1.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認識所承擔業務和工作內在聯系的能力3.在工作范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發展和獨立進取的能力4.在工作過程中,獨立、有效的組織能力5.在工作領域協調與協作的能力6.把握新信息、新技術的能力7.駕馭媒體,高效利用學習資源,促進學習過程優化的能力因此,教育機構面臨的任務之一,是培養適應21世紀的新型人才,正視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不斷探索教學過程的新改善,引導學生優化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好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技術,具備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及信息表達能力,即學會高效率學習的能力;任務之二,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為越來越多有著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質量的教育信息服務,利用互聯網集結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習者提供最有效的學習。為此,教育界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回應這些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研究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與學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開始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模式即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
(二)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據
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據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基本指導思想,即依靠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以個別化學習為核心,采用系統方法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AECT94定義中明確指出,教育技術領域實踐和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將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理念是人們對教育技術發展的正確反映,也是認知心理學取代行為心理學占據教育技術理論基礎主導地位的必然結果。以認知主義為指導的教育技術更側重將學生引入“學會學習”的方向。進入80年代后,國際教育技術界對“學”的關注由教學資源進一步擴展到教學過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系統組織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有機整體。可見,教育技術研究對象的重新確立,為我們提出基于資源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三)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模式開展的技術支持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用于信息傳遞和交流的媒體技術日益豐富和成熟。現代化傳播媒體是當代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其優勢之一是不僅拓展了教學的時空觀,而且將學生從大量繁瑣的基礎性學習活動中解脫出來,學習過程中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加強,認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可同步發展。優勢之二是為教學過程研究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創造了條件,逐步實現從以“教師為主導”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總之,媒體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內的廣泛應用,無論是從教學內容上還是從教學方法上,都為新型教學模式的產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網絡資源對教學過程支持的四大優勢:交互性強、資源豐富,不受時空限制和以學為主。其一,網絡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后臺的海量資源庫,通過校園網絡,可以學習其他院系學科知識,可以接受來自其他名校名師的指點;其二,網絡非實時的交流既可以避免教師與學生直面的某種尷尬,也可以避免學生對提問的顧慮和擔心;其三,網絡使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學習,避免了傳統教育時空的限制;網絡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沒有約束的學習環境。創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和學的環境。
(四)網絡環境支持教學過程服務
“授人以漁”是網絡教學發展的原動力,采用多種途徑為支助教學過程服務:其一,利用校園網,提供“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的教與學實時交互,學生在線學習的同時可以查詢、提問、討論。其二,利用網上教學和教學管理平臺,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非實時交互,用來答疑、輔導、討論、選課、提交作業等。其三,將課件壓縮成光盤發給學生,使他們能方便地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其四,應用多種導學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其五,設立“學生學習指導”專欄,對學生曉之以理,講思路、講方法,而且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詢等。人文關懷,給學生創造人性化的網絡學習資助環境,在技術性網絡之外織造服務性“人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及時、準確、全方位的引導、指導、督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直至順利學習,是網絡環境下教學過程重要內容。
二、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模式設計
(一)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
網絡資源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的一般體現為網絡課程、網絡課件和網絡環境,它們是網絡教學和網絡學習得以進行的物質技術基礎。網絡應用于教育領域,給人們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學習機會、豐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使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化、個性化,使教育的適應性大大加強。網絡課程就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總而言之,網絡課程要充分體現網絡的這一特點,構建多媒體化的接近真實生活的自主、協作學習情境,能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開放性。
(二)基于資源的學習
基于資源的學習是“學習者借助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源進行探索和實踐,以獲取課程知識和信息讀寫能力的學習過程”(DirectoryofOnlineResourcesforInformationLiterary,1997)。基于資源的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譯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則是以學習的督促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出現的;學習結果是將“信息讀寫能力”養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能力。基于資源的學習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靈活性,即能適用于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課程領域;二是自主性,指學生主動控制學習過程,通過積極參與各種主題任務研究來進行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多媒體材料來學習并不等同于基于資源的學習,學生必須親自通過問題解決的經驗來完成主題任務。與教師控制的傳授教學相比,這種學習模式將學習過程變成學習者個人的探索與發現過程。
(三)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
基于資源的學習涉及到多種媒體資源的使用(書、雜志、報紙、多媒體、網絡、社區以及人等),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源是構成學習環境的主體。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種教和學的資源精心設置成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包括四種類型的學習資源,即基礎性資源、組織性資源、經驗性資源和評價反饋資源。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生使用廣泛的學習資源來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環境中,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漁),而不僅僅是積累知識(授人以魚)。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就是要學生學會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領,也就是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數字化生存環境)所要求的信息讀寫能力(InformationLiteracy)。
三、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為保證基于資源的教學模式能順利進行,除要建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之外,還應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
(一)分析學習者為了保證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能夠有效地進行,需首先對學習者的學習準備進行分析,包括:(1)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2)學生使用學習資源的能力;(3)學習風格。其中,對學習風格的分析要側重對學生支持同質分組或者異質分組的適應能力的分析,以便于確定學習組織形式。
(二)確立教學主題基于資源的教學通過研究主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信息技能的培養聯系在一起,因此要對教學主題進行精心設計,并依此確定出教與學過程中可能用到的資源。教學主題一般選取與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生活等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三)創建教學資源環境教學資源環境的創建包括三個步驟:首先是選擇恰當的教學資源,然后對這些資源進行適當處理,如對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后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將這些資源組建為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