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分析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7: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業設計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業設計分析論文

篇(1)

因此,工業設計師作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設計家,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而綠色設計的實質就是使產品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并在本質上更接近自然。綠色產品的設計,首先要考慮產品原料和能源的無公害和低消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為人們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隱患。如制造一臺個人電腦需要用700多種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大約有一半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例如,用于制造電腦機殼的塑料都含有一層防火的有害制劑。一臺電腦顯示器中含有約2.5磅的有毒元素鉛,如果將淘汰的電腦垃圾掩埋在土壤中,這些玻璃中的鉛就會滲透出來,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而現在采用的方法是將它們進行焚化處理,但在焚化過程中,這些原料將會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和重金屬,對空氣造成污染,最終形成酸雨。鑒于這種現象,目前許多電腦公司都將注意力集中到產品從使用---廢棄---回收處理的各個環節,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或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將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的能耗降至最低。最近,IBM公司宣布,該公司新的流水線中,制造中央處理器的塑料將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瑞典的富豪汽車公司,最近也推出一項有關環境政策:該公司生產的所有汽車,從設計到變成廢鐵回收,都要考慮它對環境的影響,不僅最大限度地關注環境安全,而且關注產品從結構到設計、從生產,使用到最后處理的生命周期,以及購買零部件時,都要選擇利于環保和可回收的材料。

提起消滅害蟲,人們馬上就想到施放農藥,噴殺蟲劑,可是當噴出大量的化學藥劑時,不光殺死了害蟲,還污染了環境,并使蔬菜瓜果中殘留大量農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危害。而荷蘭的一家蔬菜公司采用益蟲吃害蟲的構想:在蔬菜溫室大棚內放置一臺探測儀,測出該溫室內的害蟲數量,然后到專門生產益蟲的工廠購買數倍于害蟲的益蟲投入大棚內,害蟲寡不敵眾,終被益蟲一掃而光。這種絕妙的構想真可謂一舉數得,既減少了污染(不用化學藥劑),又保證了蔬菜瓜果的天然、潔凈,而且還發展了一個相關產業-----益蟲生產。

樹立綠色設計觀念重新審視現代設計

以往工業設計最終目標,是針對產品的基本屬性:即在完成了該產品應達到的技術、功能、工藝以及市場的目標后,傳統的設計目標就算大功告成了。而綠色設計則包含產品從創意構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廢棄后回收、再生處理的各個過程,也就是包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考慮產品環境屬性的同時,預先考慮防止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以此作為綠色設計的目標。

樹立綠色設計的觀念就是要讓工業設計師認識到綠色設計產品是現代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式武器,因為個體的消費動機雖然來自于他們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能不受到社會消費時尚的強烈影響。

在德國,政府立法規定電視制造企業必須回收自己的電視機方能生產,為此,施奈特電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種“綠色電視機”,其零部件回收率高達90%以上。目前德國30%的商品已成為綠色產品。這得利于該國1977年實施的“藍天使”計劃:對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都符合環保要求,且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損害的商品,授予“綠色產品”標志。無此標志的商品,在進口時要受到數量和價格上的限制,雖帶有明顯的貿易歧視,卻受到本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認同。而后,西方其他國家甚至包括日本也相繼建立了綠色標志認證制度,以保證消費者能識別產品的環保屬性,從而也激勵企業去生產無公害、低污染的綠色產品。

在日本,許多儲存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舊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丟棄或當柴燒,一家具公司偶然發現并加以利用,使這廢棄的木酒桶成了家具的上好木材。具體作法是:先將木酒桶拆開,將彎曲的木板條進行熱壓處理,然后再將壓直了的木板條拼成板材,進行拋光,上漆等工藝處理,成了桌、茶幾、長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舊木酒桶做的家具,不僅低降成本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長時間被酒精滲透、浸泡,制造出來的家具竟然從未發生蛀蟲現象,這真是歪打正著!

進入新世紀,工業設計師今天所擔負的使命,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艱辛,他們必須面對許多新問題:要關注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方法和過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資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產品,以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量;還應從材料的選擇、結構功能、制造過程、包裝方式、儲運方式、產品使用和廢品處理等諸方面,全方位考慮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及解決方法。在設計過程中應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夠循環使用,把產品的性能、質量、成本與環境指數列入同等的設計指標,使更多無污染的綠色產品進入市場。

工業設計從以往單調的機械化造型轉向具有語意化、人性化的造型設計,并力求使造型簡潔,設法減少空間、減少材料的浪費和消耗,使產品能耐久和持續使用,綠色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的理性,更需要新興科學和技術的融入,同時具有廣泛的社會性,綠色設計的推廣不應僅限于設計師本身,更應廣泛深入公眾和消費者。綠色設計是現代設計師應有的良知和責任。在設計中表達現代與傳統的統一,設計與生產的調和,生產與消費的默契,生活與生態的和諧。工業設計師應經常提醒自己:你的設計會不會減少人類帶給環境的壓力?能否保護自然資源?能否拋棄不切實際的設計?是否是民眾真正需要的產品設計?是否能用少量能源而發揮更大的功能,以保護不再生之能源?……

順應綠色潮流邁向綠色世界

近一個時期以來,回歸自然的熱浪從西方席卷到東方,且波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生活領域:在飲食方面,現代人熱衷于不含農藥、化肥的天然綠色食品,連野菜都成了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使用的食具,也追求粗獷,簡樸的木器、陶器,這些大方、又有濃厚人情味的制品成了都市人的新寵;在服飾上,回歸自然的風尚更是經久不衰退,輕松、自由、舒適替代了往日的華貴、繁鎖;在室內裝飾方面,都市人追求簡潔、安寧的裝飾風格,并用綠色的植物點綴,使家庭生機盎然,豪華、闊氣不再是現代人所追求的家庭氣氛,人們期望回到能與自然交融的理想家居中。在建筑方面,對回歸自然的呼聲更為強烈,現代建筑藝術大多體現人對自然的崇敬。但是,一些所謂的“現代建筑”,漠視自然,濫用材料,不僅給城市帶來視覺污染,而且破壞生態平衡。在西班牙馬德里的一座大型建筑物上,外墻用玻璃幕墻裝飾,大片玻璃幕墻將藍天溶入其中,一群在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鳥誤將玻璃幕墻作天空,紛紛撞墻折頸而死,大廈底下堆積片死去的鳥兒。

在西方一些國家,已經出現許多新的綠色消費群,而且每年以20%的數量遞增。他們在購商品時,拒絕購買受到保護動植物制成的產品。他們不光考慮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且還要考慮商品的環保、回收等一系列的問題,如:純棉的服裝穿著雖然十分舒適,但由于種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的殺蟲劑、化肥,所以純棉的制品也許是破壞環境的非綠色產品。

我國雖然于1993年開始實行綠色標準制度,并制訂了嚴格的綠色標志產品標準,但在某些方面還不盡人意:我國最大的工業和消費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萬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場,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會腐爛,但常年累月與廢水、廢氣等一起充斥我們的空間,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和生態環境。目前,在許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場、超市盡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而改用布袋或紙袋。合格的綠色產品是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在先進的發達國家,全民生態意識、綠色消費群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認識到蘊含在產品里生態方面的價值因素,并且從心里樂意接受它們,這就對綠色產品的工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無公害、耙能少的產品方能問世,方能走向市場,否則,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沒有發展的潛力。

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實施的綠色標志認證,不僅可以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而且也可以促進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正如著名管理學家喬治.溫特在其所著《企業與環境》一書所述:“總經理可以不去理會環境的時代已經過去,將來的公司必須善于處理生態環境才能賺錢。”這說明,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中,誰擁有綠色產品,誰就擁有發展前景。我們工業設計師如果對這些動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或不認真去研究對策,進行預備工作,我們的工業設計將陷于被動的境地。

設計師要為人類的利益而設計,這個利益是指長遠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暫的。或者是顧及到這一面卻又忽視另一面,或是當代人受益將來人遭難。目前市場上大量銷售的一次性商品,從設計角度來看是可取的,因為它為人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利益。但是從“綠色設計”來看,從人類長遠的利益考慮,從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考慮,一次性的消費品又是有害的。

多年來人們對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源、無污染的環境都習已為常。但是,人們眼前的這些生態環境都已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雖然造成被污染的河流、有害的空氣的因素很多,但我們工業設計師對這環境加速惡化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我們人類經歷了從懼怕自然、征服自然、貼近自然與等三個階段,近年來的工業與設計的變革,人類生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人類的生存條件與環境在許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但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遭到極大的破壞。人類除了要面臨能源危機、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外,甚至還得面臨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最近頻繁出現在國際間的一個新名詞——“可持續發展”,說明人類能否長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嚴峻問題。在設計理論界已有人提出“適度設計,健康設計”的原則,試圖給設計行為重新定位,以防工業設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防止社會過于物質化,防止傳統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類異化,讓人類過健康的生活。正如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設計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除可能成為人類自我毀滅的絕路,也可能成人類到達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徑。”

提要:綠色產品開發,是從綠色產品的設計開始的,綠色設計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派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綠色設計不應是一個倡議和提議,它應成為現實文明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綠色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的理性,更需要新興科學和技術的融入,同時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持久性,綠色設計的推廣不應僅限于設計師本身,更應廣泛深入公眾和消費者,從設計、實施、完善為結構的良性循環將對文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樹立綠色設計的觀念就是要讓工業設計師認識到綠色設計產品是現代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式武器,因為個體的消費動機雖然來于他們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能不受到社會消費時尚的強烈影響。

關鍵詞:

生態環境綠色產品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

篇(2)

現在,人們已認識到,設計不再是一門專一的技術,而是一個嶄新的多方面集合體。有的學校開始把藝術和設計分開,共同上基礎課,專業課則有各自的學術要求。而有的學校已把設計作為完全獨立的分支。隨著工業設計專業的成熟,逐漸發展起了自己的課程體系。繪畫、電腦圖形、材料、模型、模型制作及設計思維等課程與行為、社會和自然科學互相交融。

美國工業設計教育分布于下列三種體制的大學:公立、私立和自立。國家政府有權權衡每個學校對專業教育的確立,但不參與學校辦學體制。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實力,根據自己對設計領域中某一方面的愛好,來制定設計教育方向。

有的學校為專門服務于某一工業而辦學,如:汽車、電器、家具等;有的學校注重于實用主義的設計哲學研究;有的學校把美術與工藝設計相結合,在裝演、展覽、陳列、包裝、標志等方面找到出路。

在州立大學中有18個工業設計教學點。學校一開始是用公眾稅收作為建校費用,以后學校以繳納學費為辦學開支。一般州內學生每年學費2000~3000美元,州外學生則加倍。工業設計教育中,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加州州立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為大家所關注,是公認的典范。

目前,有7所私立大學提供工業設計的高等教育。其經費來源于個人捐贈、對外服務契約以及昂貴的學費,一個學生每年學費1.2萬美元,甚至更多。私立大學往往非常愿意與建筑、工程技術類學校有密切聯系。

在美國還有12所自立藝術學校,其教育質量不如上述兩類學校。通常以產品美學為教學中心。事實上,自立學校的成功教育需要更多的是模型研究、繪畫、預想圖及表現技能,而不僅僅是設計思維的研究與分析。重視藝術價值而培養出的學生一定會為工業所需,藝術學校希望不斷培養這樣的人才以適應消費品工業和銷售業的需要。

除自立學校外,大部分學校還設有碩士水平的設計教育,學制兩年。海外學生只需證明其有相當本科畢業的水平,也可進入研究生學習。否則,就要求他們從本科讀起,或在研究生階段同時進行補課。經驗告訴我們,海外留學生必須經過本科教育,因為這個階段可使他們感受到美國的設計環境,從中汲取養分。研究生教學主要是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論文題目進行實踐指導。最近,伊利諾斯工學院已經開始了博士水平設計教育。

美國所有的工業設計教育點都是在各個最小學術圈周圍產生、成長、經過確認而建立的。這些學術圈組成了國際工業協會。它建議不論學制長短,所設課程應按下列比例安排:

篇(3)

一、林業的基本功能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森林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是陸地上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生物量最大、初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其特殊功能決定了森林在維持生態安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林業的“三大”功能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項基礎產業,又是一項關系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肩負著優化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既能為社會提供具有生態功能的生態產品,又能為社會提供具有經濟功能的林產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態文化產品。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具有緩解溫室效應的功能。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蓄水庫,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據有關部門測定,一片1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于一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在年降水量340毫米的情況下,每畝林地的土壤沖刷量是60公斤,而裸地的土壤沖刷量高達6750公斤,森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木材是公認的原材料,可以制成人造板,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和車船等方面,也可以生產活性炭、栲膠、糠醛等林產化工產品。除木材之外,森林還可以為人類提供1100余種物產,其中不少是不可替代的。林業還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國內外事實證明,沒有足夠的森林資源,水災、旱災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會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我國森林涵養的水量相當于我國水庫總庫容的80%。

2、森林興衰的結果

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作為人類活動索取自然資源的主要對象之一,其索取的程度、目的都在發生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和人類對自然和諧共存關系的認識。森林的興衰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息息相關,回顧人類的文明進程不難發現,森林的繁茂曾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導致了人類文明的衰落和轉移。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以來,對森林進行了大規模的利用和破壞。農業革命的興起,大面積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工業革命的興起,大面積森林變成了工業原材料。聯合國的《2000年全球生態環境展望》指出,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減少了50%,原始森林80%遭到破壞。森林的銳減導致了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和溫室效應加劇六大生態危機,全球陸地四分之一的土地嚴重荒漠化,60%的陸地淡水資源不足。近一百年來,北極地區的冰蓋減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

面對生態惡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威脅,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林業與生態建設,在生態建設中賦予了林業首要地位,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賦予了林業重要地位,以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持續開展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林業與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有效改善了中國的生態狀況,而且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經過不斷的建設與保護,我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功能效益不斷增強。全國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1/3。據聯合國全球森林資源最新評估,全球年均減少森林面積約1億畝,而中國年均增加森林面積6000多萬畝,我國人工林面積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聯合國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資源減少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森林面積出現了凈增長,其中中國森林資源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區的森林高采伐率。

二、河南省林業的資源狀況

河南地處中原,境內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環繞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含盆地)、山地(含丘陵)分別占全省總面積的55.7%和44.3%。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2—16℃之間,無霜期從北往南為18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為500—90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林業建設。

1、林業資源規模

河南省堅持把林業作為實現中原崛起、構建和諧中原、促進新農村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圍繞“增資源、增效益、增活力”的林業發展目標,堅持“完善平原、主攻山區”的林業建設方針,貫徹“誰種誰有、合造共有”的基本政策,推廣了漯河等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造林就發證”的做法和魯山等地開展宜林“四荒”使用權招標拍賣的經驗。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社會力量植樹造林、興林富民,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逐步推進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步伐,強調穩定所有權,放活經營權,擴大自,鞏固了林業的基礎地位,擴大了林業的資源規模。據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省實現了林業用地面積、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四增長”。全省林業用地達到6846.15萬畝,有林地達到4054.5萬畝,比上一次森林資源清查增加919.4萬畝,增幅達29.32%;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2.64%,增加2.81個百分點,年均增加0.5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活立木總蓄積1.34億立方米。

2、林業資源效果

林木資源的增加使山區水土流失面積明顯減少,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蔚為壯觀,通道沿線森林景觀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河南省有兩個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個縣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12個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45個縣達到省定“林業生態縣”標準。目前,全省處處呈現出生態和諧、林茂糧豐的喜人景象。

三、河南省林業建設的經濟功能

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實施了《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繼續實施好五大國家重點工程的同時,啟動建設省級林業生態工程和四大林業產業工程。林業發展奏出的綠色交響曲,不僅使河南省在調整農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等方面的帶動力明顯增強,而且使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著良好的生態支撐。中國

1、林業發展拓寬了工業發展空間

2008年是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的起步之年,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積601萬畝,為年度任務的143.2%,創歷史最高。河南省森林生態功能的年價值達3929億元。現有林業資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6805萬噸,相當于燃燒2771萬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為全省電廠燃煤排放二氧化碳量的53%。森林資源的大幅增加,有效減緩了溫室效應,實現了間接減排,擴大了工業發展的環境容量,提高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2、林業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河南不僅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作為“中國糧倉”,河南糧食生產的穩定和提高對我國糧食安全無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林業是糧食生產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河南省在平原林業方面,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全省農田防護林體系控制面積達8500萬畝,鞏固和完善了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生態防護體系,提高了綜合防護能力,阻擋了風沙,調節了氣溫,改良了土壤,顯著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農業生產抵御干熱風、干旱、風沙、冰雹和霜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穩產高產。對小麥影響最大的干熱風災害在河南省基本絕跡。河南省農科院連續17年長期觀測表明,農田林網內風速平均降低35%~40%,蒸發量減少10%,相對濕度提高6.3%(最高可達29%),土壤含水量增加6.1%。與相同條件的農田相比,林網內小麥可增產6.8%~17.6%,玉米可增產5.5%~13.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農田林網的防護作用,能夠使農作物平均增產10%左右。以河南省2008年糧食產量1074億斤計算,農田防護林體系對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的貢獻可達百億斤。

3、林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

在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河南省把發展林業產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著力發展林業產業,壯大林業經濟總量,奠定了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的良好基礎。2008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527億元,較上年增長21%,林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全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達到800萬畝,經濟林面積達到1300萬畝,年產量達到670萬噸。全省木材加工企業突破1萬家,形成了以濮陽龍豐、三門峽湖濱果汁等企業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的林業產業化經營格局。林業在全省旅游業中發揮著基礎和主體作用,全省已劃定的30處國家、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有26處在國有林場。目前,全省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97處。2008年全省森林旅游社會總產值達到86億元,其中僅門票收入就達5億元。據初步統計,林業建設為農村提供的就業崗位數為274萬個,全省每個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平均達到762元,比2007年增長9.64%,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17.1%。林業的發展優化了縣域經濟結構,增強了縣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四、結論

河南林業建設特別是生態省建設的實踐證明,林業不僅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經濟功能。林業的發展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能夠拓寬工業發展空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應當加快林業發展,全面開發和不斷提高林業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多功能需求,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宣傳局、國家林業局:生態危機與林業建設[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2]張陪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篇(4)

[1]楊柳,姜海濤.淺談現代機械設計的特點及創新[J].機電信息,2013(03):155+157.

[2]王科煒,樊百林.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在現代機械工程設計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09):143-144.

[3]賀春華,張湘偉,呂文閣.傳統優化算法與競選算法應用于機械優化設計的比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10(03):46-50.

[4]宋昊妍.論現代設計方法在礦山機械設計中的應用[J].機電技術,2015.

[5]劉毅.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在煤礦機械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3.

機械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馬恒強,邱亮.淺析工業設計理念在現代礦山機械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煤炭科技,2013(01):149-151.

[2]封麗琴.CAD技術在礦山機械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8):123.

[3]毛銀氚.淺談機械設計技術的現狀與趨勢[J].裝備制造技術.2012.

[4]周一鳴,索春英.淺談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

[5]丁繼斌,封士彩.機械系統設計及其控制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6]魏玉新.現代機械設計的創新方法研究[J].裝備制造,2009

機械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毛銀氚.淺談機械設計技術的現狀與趨勢[J].裝備制造技術.2012.

[2]周一鳴,索春英.淺談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

[3]劉志峰,劉光復.綠色產品設計與可持續發展[J].機械設計,1997,(01).

篇(5)

果樹環割是指果農用刀具將果樹的直立旺枝皮層環狀割斷,即根據枝條旺勢相距1cm環割1-3圈,這種方法切斷了果樹韌皮部篩管的通路,阻礙葉片制造的有機養分向根系輸送,而積累在環割圈的上部,并使生長素濃度下降,抑制環割上部枝條的營養生長,從而達到令果樹促花保果的作用。國內的蜜柚果農常常因為傳統刀具使用上的不便,操作易產生疲勞等原因無法高效的應對大面積的蜜柚樹的環割工作。

那么,根據用戶的訴求,為了提高蜜柚樹環割的作業效率,引入工業設計方法及更加省時省力的電動工作原理對環割用具進行重新設計。使產品不僅在性能、可靠性、操作方便性上勝人一籌,還具有優美的造型和合理舒適的用戶操作體驗。

2.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1)理論意義。

本文將對于電動環割用具的設計理論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基于蜜柚果農對其在蜜柚樹環割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探索。對利于蜜柚果農操作并提高作業效率及效果進行設計分析,旨在設計一個簡便、易用、高效使用的蜜柚樹電動環割機,來滿足蜜柚果農的實際生產作業需要。另外,將對新產品工作原理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定的方法模式,為蜜柚果農普及新產品、新技術,甚至是對其他果樹的環割用具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2)實際意義。

本課題是結合蜜柚樹電動環割用具設計的實際項目展開,通過對于果農需求的挖掘和探索,與果農進行深入溝通,嘗試設計新型的電動環割工作原理,形成一定的設計方法,用于提升果農環割效率,快速的實現大面積蜜柚果樹的批量環割,甚至改變蜜柚果樹的生產培育過程都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另外,雖然是針對蜜柚果樹設計的用戶需求,但是對于其他果樹的環割用具設備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對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倚仗,而設計則是與科技的發展相輔相成。基于用戶需求的產品設計賦予了農業用具更人文化的特性,使之能更好更人性化貼近果農的生產生活,為果農創造福音。

(2)從果農需求的內涵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也對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一定的驅動作用。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價值都在于滿足人們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基于用戶需求的研究,也將促使人們不斷進取,不斷創造新的價值。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的設計研究,是對果農生產工作的改善,是直接解決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面臨的問題,宏觀上也直接推動了從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研究內容

(1)闡述需求的定義和以用戶為需求主體的設計

首先對于需求的定義、內容以及其相關的時代背景等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當代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需求構成,其次對于一些以用戶為主體的設計理念進行剖析運用,如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用戶體驗等相關知識,最后對于需求設計的應用進行分析,嘗試總結歸納其系統性、普遍性以及特殊性等。

(2)對蜜柚樹電動環割機進行全面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之上研究利于使用的設計分析

從果樹環割用具的新技術出發對環割的變革、環割用具的發展、種類和原理等進行梳理,對現有環割用具市場進行深入分析,包括主要品牌及產品情況、優劣勢分析等,得出環割用具在設計過程中的一些設計要點。如圖1所示,蜜柚樹電動環割機主要利用穩固滾動軸的穩定作用,將環割刀頭沿著蜜柚樹樹干環繞一圈后,割開蜜柚樹樹皮,以達到環割的目的。使用過程中由電池控電,將節省操作者環割過程中的用力情況,很好的解決操作疲勞問題,讓作業更加高效、簡便。

(圖1)

(3)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深入研究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用戶的便攜性需求

對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用戶的便攜性需求進行分析,將使用背包式的方式來攜帶蓄電池,對蓄電池的選取上追求輕量化,以減輕操作人員的負重。讓用戶親身使用,溝通改良設計方案,完成最終設計。最后對于設計的展開進行評價與總結,驗證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并嘗試形成一定的方法來指導設計工作的展開,為其他類似的電動裝備設計提供積極的參考意義。

擬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的基本思路

(1)明確需求的相關定義和內容,闡述以用戶為需求主體的設計

(2)對蜜柚樹電動環割機進行全面的解讀,明確現在果樹環割用具市場的具體情況以及設計要點

(3)深入挖掘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用戶的需求,構建目標系統,分析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的使用方便性設計要點,通過設計調研,得出轉化策略

(4)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蜜柚樹電動環割機設計實踐,通過實際項目予以驗證

2.研究的方法

(1)資料文獻查閱分析:通過查閱用戶需求、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的相關資料,如書籍、期刊、學位論文、學術論文等;利用網絡資源了解用戶需求開展的現有方法。并在后期工作中應用到建立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的基于需求的定位目標系統中。

(2)市場調研與設計調查。宏觀上對國內外主流品牌的產品定位、技術特點等進行調查,微觀上對各品牌的產品造型及其材料工藝、創新結構、人機分析、維護評價等細節上做深入研究并分析,為接下來的設計工作做準備。另一方面,深入的了解設備維護的工作步驟,發掘并分析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能夠針對性解決問題,提升蜜柚樹電動環割機在使用上的優越性。

(3)設計實踐。

首先基于調研工作的基礎上,針對實際出現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并優化。從設備的整體性上,對其機械功能結構、傳動系統、控制系統提出合理的利于維護的設計原則,以標準化、模塊化的方法為指導進行提案并優化細化。

其次,從設備操控合理性以及便攜性上,對其人機交互的細節進行分析,提出改善設備操作控制和便攜方面安全、舒適的方案。

然后,從造型的創新以及材料與工藝的選擇上,對于細節設計方案進行整合并優化。在材料與工藝的選擇上,一方面以造型的整體性,簡潔大氣的風格做依據,另一方面以設備實際的工作環境做參考選擇例如耐臟、易清潔等有利于維護做依據。

最后,設計工作完成之后,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方案進行總結和分析,歸納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設備維護便捷性的機械裝備產品設計方法和原則,用以拓展應用到其他類似的產品設計。

現有的研究條件和基礎

在用戶研究理論方面特別是在需求,已經有趨于成熟的系統方法,有一定的學術著作,學術論文、學位論文針對這一理論展開了探討。也有了一些企業和老果農在果樹環割方面積累了實際操作應用的寶貴經驗,這些都為本課題中對于蜜柚樹電動環割機的設計展開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

篇(6)

自1919年美國設計師西奈爾在自己的事務所信封上印制“工業設計”一詞以來,工業設計的領域逐步形成,直至今天,工業設計對社會、對生活的影響力無處不在,達到了空前程度。這使工業設計的教育既充滿希望又面臨挑戰,既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又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與變革。以往的工業設計課程繁多,各門課程相互獨立,標準化、齊一化的課程設置壓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要,這導致了學生學習中的壓力過大并產生挫折感,形成了不良的負面情緒。筆者通過對國內外院校工業設計課程的梳理及研究,結合實踐經驗對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進行重新編排,摸索出一套模塊化的教育教學研究方法。

模塊化教育模式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包括模塊式技能培訓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簡稱MES)與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在工業設計教學改革中,融合運用模塊化教育模式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中的模塊化和課程教學中的模塊化兩個方面,打破了以往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規范化、單一化的局面,增加了知行能力及實訓技能的培養。

一、課程設置中的模塊化研究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推進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和實用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專業課程設置面臨的主要問題。工業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中運用了模塊化的研究方法,從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門類的劃分、課程設置、學時學分分配、教學進程的安排、課程標準的制定等方面都做了統一的構建。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徹底打破原有的學科型課程內容與結構,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單一到復合、初級到高級螺旋上升的認識規律,將全部課程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解與整合,使其成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就業取向對不同模塊進行選擇和搭配,從而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要求。

課程設置中的模塊化分為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實踐性教學模塊四個模塊。

1.通識教育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主要涉及大學生所必須學習的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主要加強學生的人格塑造,道德理想、情商的培養以及促使學生的公共實踐能力和基礎實踐能力和諧發展。

2.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主要包括涉及專業課程的相關基礎課程,如專業導論、造型基礎(包括素描、色彩)、構成原理(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設計表現、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等課程,其目的是為培養學生具備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3.專業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分為專業主干課模塊、專業選修課模塊。

(1)專業主干課模塊主要指相應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知識,包括工業設計史、機械設計基礎、工程制圖、材料與工藝、設計程序與分析、設計方法學、人機工程學等課程。教授學生學會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問題,并逐漸學會應用專業理論進行實踐的項目設計。

(2)專業選修課模塊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主要包括產品造型、交通工具、雕塑設計、玩具設計等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水平、能力及就業取向進行相應課程方向的選擇,從而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深度,以更好適應社會的職業需求。

4.實踐性教學模塊。實踐性教學模塊主要運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和情景教學為特色的技能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提高實際技能操作能力。實踐性教學增加了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踐中檢驗學習的效果,在實踐中發展,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教學中的模塊化研究

在課程教學中運用模塊化的設計方法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開發創造創新能力。在工業設計的課程教學中,模塊化的運用主要體現在項目教學模塊、案例教學模塊、產品設計模塊三個方面。

在項目教學模塊中,其項目來源有教師指定設計項目、網絡參賽項目及合作公司的研究開發項目。在教學中結合項目進行設計實踐,使學生從收集信息、市場調研、設計定位、草圖設計、方案選擇、方案實施與評價一系列的設計程序出發,親身了解設計過程,培養他們理論知識和設計實踐的結合能力。以校企合作為途徑的模塊化實訓基地建設增加了學生參與實踐項目的機會。例如,學院與廣東工業設計城簽約實習基地,聘請具有多年實踐工作經驗的企業負責人和設計師擔任客座教授,開展全面人才培養的合作模式。學生從大二開始與廣東工業設計城內設計公司開展一對一跟蹤培養模式,由設計城的知名設計師親自指導和跟蹤培養學生,直到完成畢業設計,經考核合格后直接加入所在公司就業,這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職業定向培養,還補充了校內實踐師資力量。校企合作模式是現代高教改革和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產、學、研優勢互補及結合。

案例教學模塊是指在針對某一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行為環境中,形成職業行為能力的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模塊結合實際的設計案例進行設計分析,圖文并茂地講解有利于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接受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理解能力。在工業設計中,通常以知名設計公司成功開發的產品設計為案例,解析其設計原則、思維特征、產品形態創意與形態表達之間的互動關系等方面,力求揭示出產品形態創意中的基本方法和內在規律。同時,將成功的案例經驗與失敗的案例教訓相互對照,拓寬設計思路,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由工程師布里爾花費7年時間為克萊斯勒公司設計的“氣流型”小汽車,雖然充分考慮了空氣動力學原理,對產品的結構及機械性能也進行了精心設計,具有可靠性、舒適性及可行性,但最終銷售失敗,其原因在于外觀造型過于標新立異,不能符合同時代消費者的審美觀念;斯堪的納維亞的漢寧森設計的PH燈具至今仍暢銷而經久不衰,在于其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科學的照明原理。

在具體的產品設計中運用模塊化設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標準化、通用化設計。根據模塊的定義,“為便于擴展功能及更換而按標準化設計并組裝起來的硬件積木塊”。①1907年,德國建筑師、設計師貝倫斯為AEG公司設計的電水壺,共有兩種壺體模塊、兩種壺嘴模塊、兩種提手模塊、兩種底座模塊,再配合黃銅、鍍鎳、鍍銅三種材料,光滑、鍛打、波紋的三種表面處理形式,可以靈活地裝配成80余種水壺。這種運用有限的標準零件靈活組合,可以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同時可以大批量生產滿足巨大市場需求。②德國是最早使用模塊化設計方法的國家,甚至產生了產品中的系統設計方法,將產品標準化生產與多樣性的選擇結合起來,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系統設計不僅具有功能上的系統性,在造型上也多以簡便、可組合的形態為主,因此產品的造型中幾何化、直角化的趨勢較為嚴重。例如,古洛特與拉姆斯設計的袖珍型電唱機收音機組合采用方形體的造型、標準化的部件,可分開使用,可組合使用,這是模塊化使用的雛形。直到1960年,西德Hafele公司推出一批命名為Varianat32系統的五金件,采用了一個共同的模數系列,使得“32mm”系統模數化家具在全球內使用及推廣。③模塊化產品設計方法有利于大批量生產加工及節約加工成本,保持產品造型風格統一性以及造型符號的完整性,但同時卻不利于市場的個性化需求。

工業設計專業模塊化的教學改革從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開發創造創新能力,促進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

(注:本文為2010年武漢工程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X201035)

注釋:

①鄭家亨.統計大辭典[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篇(7)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迅速,開辦設計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培養的學生人數也呈幾何級數增長。這其中包括大量的三類城市高校創辦的設計藝術專業。

經過一定時期的實踐,地方高校的設計教育對提高學生升學機會、服務區域經濟等的作用已經得到肯定,但由于區域、生源、經濟等因素造成的設計資訊閉塞、學生視野狹窄、課程內容陳舊等現實,與藝術設計本身所具有的時尚性、先鋒性等特性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這種狀況逐漸在基層的設計教育界引起廣泛的思考:我們為培養具有創造性的設計人才,究竟應該如何構建更具前沿性、更有生動性的設計教育模式呢?

筆者認為高端消費品分析是提高地方高校設計專業學生專業視野、設計思維的理想手段,這其中包括了高端品牌設計分析與高端品類設計分析的雙重內容。這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提高學生專業欣賞水平和創作水平均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地方高校設計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現代設計與商業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使得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社會對設計實力的增長需求也變得尤為突出,在過去的十余年中,社會見證了中國設計行業的巨大發展,無論是設計教育的發展數據還是設計公司的行業數據都是很好的證明。

但是,這一發展并不是一條永續上升的直線,由于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密切,這其中經歷的經濟動蕩也會影響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脈絡,如2009年左右的全球經濟危機時,設計行業也出現了疲軟跡象。行業經濟的發展與相關行業的就業形勢息息相關,就業問題又會對教育需求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在高校設計教育的辦學情況中看到一些興衰的跡象。

設計教育的辦學環境在整個教育效果的評價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這其中包括時代背景和城市氛圍。時代背景所決定的經濟大環境與一定時期的政治、科技發展均有關系,對設計教育而言可以選擇的余地很小;相對而言,城市氛圍因素值得我們投入更大的精力研究一個更加適合的發展方法。

我們可以將城市分為三類,第一類界定為國際化都市,如上海、紐約、東京、倫敦等;第二類為發達城市,如南京、杭州、蘇州之類省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第三類城市主要指一般二、三線城市。從我國近年來開設藝術設計教育的學校名錄來看,伴隨設計教育在全國的遍地開花,大量地方高校開始參與其中,相比較經濟發達地區而言,在第三類城市興辦設計教育顯得更為困難,由于此類情況涉及的學校數目巨大,城市范圍廣闊,值得加以重視及研究。

地方高校受城市因素的局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文化氛圍薄弱,博物館、美術館發展受阻,展覽機會較少,市民包括設計專業學生接受“博物館教育”的機會渺茫。其次,流動人口偏低,城市人口基數低,往往伴隨著文化包容性不高的情況,這使得創意產業在此孕育困難。曾有研究組織調查認為,城市的同性戀比率與文化包容性相關,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包容性作為城市創意指數的評價標準之一。由此可見,三類城市在引進和保留高級創意人才包括藝術設計人才上均沒有優勢可言,這也阻礙了此類城市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再次,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為當地設計教育提供的就業崗位與實習機會,可供教學參考的實踐基地也難以豐富。

二、高端消費品分析定義

依據國際上的通用概念,高端消費品的定義為: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具有高品質、高價格、獨特而稀缺等特點的商品。q就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目前高端消費品在珠寶、化妝品、箱包、鐘表、服裝等領域較為集中。高端消費品較普通消費品所具有的高品質、高價格、高附加值、高稀缺性、高創意性等特征無一離開藝術設計的范疇,在此類產品中,創新往往帶來品牌、產品的高附加值。

站在設計教育的角度來看,高端消費品分析是提高三類地區高校設計專業學生專業視野、設計思維的理想手段,本文關注的高端消費品分析包括了高端品牌設計戰略分析與高端消費單品設計分析的雙重內容。這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提高學生專業欣賞水平和創作水平均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三、高端消費品分析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方式探討

就品牌而言,高端消費品往往將不同要素相結合,使單品為品牌、品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在營造這些附加價值的過程中,關于高端消費品及高端消費品牌的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文化創新,從理念到方法均成為設計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尤其在信息資源相對閉塞的三類城市高校,這種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多年的設計教育實踐中,大量有說服力的案例已經表明,高端品牌的經典案例無論從資源到主題、從視角到方法、從體裁到媒介都給予了藝術設計教育以豐富的經驗與重要啟示。

其實,在設計教學中對于經典案例的運用并不陌生,相信接受過正規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學生很少有不知道巴塞羅那椅、紅藍椅、鳴叫水壺、香奈兒2.55包這樣的單品,鮮有不知道德國博朗、美國勝家、日本索尼這樣的品牌。但對今天的設計教育而言,優秀案例的引用不應僅限于經典、不應僅限于設計史的課堂。本文強調的高端消費品分析在三類城市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尤其要強調的是案例的時效性,以彌補區域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差異。

在上海學習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的學生不會對“宜家”感到陌生,宜家每年都要接待不少設計實踐課,教師組織學生現場完成產品設計速寫在宜家并不少見。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參與其中,體驗最新的設計產品。“無印良品”也是一個值得在設計課堂分享的品牌,因為它獨特的品牌理念、簡潔的產品設計、先進的環保思想,均為設計專業學生提供了學習資源。并且,“無印良品”品牌營銷本身便十分注重對民眾設計意識的教化作用;其靈魂人物原研哉近年來出版了數本書籍以宣傳其設計理念,包括《請偷走海報》、《設計中的設計》、《白》、《為什么設計》等,此外還有《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的設計》等書籍,這些書籍購買方便,可以成為三類地區學生獲取設計理念,尤其是設計品牌策略相關知識的良好方式。

相較以品牌為單位的整體學習案例,學生個人采用成熟、完善的書籍資料獲取,以學科門類、產品品類進行分類的案例,則往往更依賴于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對時尚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從而將最前沿的設計資源與學生們進行共享交流。以工業設計中汽車設計而言,奧迪、寶馬、奔馳這類高端品牌的概念車型往往具有超前的設計意識,對第一類城市的設計學生而言,能至車展現場一睹為快當然能捕獲更多的細節信息;但對于交通不便的學生而言,通過教師對相關資料的編輯整理與分析講解,也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服裝設計領域,永不缺席世界時裝舞臺的香奈兒、華倫天奴、迪奧等品牌,為學生們提供了最新最權威的時尚資訊,這種資訊還可以運用到流行色的預測與使用上,進而與其他設計制造行業產生交叉影響。這些案例均可以以新媒體的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得以運用。

所幸,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地方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更容易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也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與就業相對接。

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對高端消費品資源的分析與使用,要加強多媒體教學在構建高端消費品分析教學中的作用;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高端消費品分析設計成幫助學生自我構建設計資源信息的獲取體系,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創新模式。(責任編輯:尹雨)

注釋:

q馬龍龍,劉暢.我國高端消費品外流成因與回流政策研究[J].北京: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6).

參考文獻:

[1]鄭玉香,梁紅.我國高端消費品的品牌創新與策略[M].南昌:企業經濟2015.07

篇(8)

一、引言

從呱呱落地、呀呀學語的幼兒到聰明多動、活潑天真的青少年時期,這一兒童年齡段是我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們塑造健全人格、開發智力、引導良好審美價值的關鍵時期。兒童在初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由于對周遭環境的好奇所以產生了操縱擺弄物體的愿望,而玩具以其特有的色彩、奇異的造型,悅耳的聲響、多變的玩法等方式吸引著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對兒童的教育起到了不言而喻的巨大作用。所以對玩具的設計不僅是為了增加企業效益更承載著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作為兒童玩具設計師應當準確深入的意識到兒童玩具的重要意義。而我國的玩具設計在歷史長河里創造出來許多絢麗多彩的文化光芒,反映著我國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面貌,產品形態迥異,反映著鮮明的文化內涵。并隨著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進步而發展。

但是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玩具仍然是以簡單耐用為主,多表現為中低檔電動型、拼裝型、裝飾型玩具,而大部分玩具都無法達到兒童與產品的良好互動,更談不上其教育意義。現如今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教育素質的提升,現在的兒童玩具市場行情是家長在購買兒童產品的時候更加趨向于對玩具教育功能的考慮而不在只將玩具作為孩子們消遣娛樂的一種工具。由于這種對子女的智力開發的重視性,家長對玩具的選擇更為追求新穎的益智類玩具。此類玩具不僅外觀精致,有很強的觀賞性而且由玩具本身帶給兒童的快樂和教育功能也較之傳統玩具更為明顯、突出。兒童益智類產品包含多種類型,按照形式可分為:積木類、拼裝類、數字算盤文字類等等。由于兒童屬于個體消費的依賴期,他們對玩具的選擇完全依賴于父母對玩具的消費觀念。產品的審美價值決定了家長的消費動機。

二、審美價值

兒童玩具作為產品即以物的形式而存在的最根本屬性是它的功能性,它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而產生的。在設計中功能與美是聯系在一起的,是玩具設計的本質所在。無論玩具的設計如何展現都以其形態表現出來,形態的的表現又要依靠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和推動。本篇論文就是要通過對部分玩具的詳細分析來闡明兒童玩具審美價值的三要素,即功能美、技術美和形態美。

1.功能美。 “寓樂于教”,體現在讓孩子們在玩具能夠給他們帶來教育意義的同時快樂的成長。其一,玩具產生的最初目的是提供給孩子們以愉快的情緒。在孩子的眼睛里,玩具只有好玩與不好玩之分。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永遠樂于追求新奇的東西。我國的玩具設計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新奇性,不僅從外形方面設計的精巧可愛,而且在玩具的玩法上也匠心獨運。例如傳統魔方在問世之后受到了兒童的普遍喜愛,甚至是大人都愛不釋手。但是我國對魔方的設計并不只限于方形魔方,還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異性魔方如圖1,它又包括五魔方、金字塔魔方、粽子魔方等,這些游戲都是運用數學中的幾何形式來調動兒童的好奇心并且通過兒童自己的動手方式達到開發兒童智力的目的。其二,我國的傳統教育方法認為:“子不教親之過”,而且我國的獨生子女現象使得家長越來越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溝通。但由于大人與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同往往造成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觀念。針對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的親子游戲出現。這類玩具成為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溝通的紐帶和橋梁。逐漸打破了以往兒童產品只在兒童中流傳的這樣一種傳統模式,那么父母在游戲中的加入,增加了整個家庭的親和力,也使得兒童在娛樂中受到父母更多的教育和關愛。一個玩具的設計帶給兒童情感上的愉樂滿足、帶給一個家庭更加濃厚的親情氛圍,那么它的存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寓教于樂”,由于玩具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另一項更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它的教育功能。好的兒童玩具不僅是富有趣味和新鮮感的“益友”,更是能夠教育孩子身心健康的“良師”。由于家長對玩具教育功能的重視使得設計師著手從兒童玩具教育功能方面獨創其特色。我國在其教育功能方面主要表現在對DIY玩具設計的開發。這種玩具更能加強人與玩具之間的互動,更能培養孩子的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更能在兒童娛樂的同時鍛煉孩子腦細胞的發育。例如圖2所展示的玩具“3D空間拼圖玩具”,它是DIY玩具的典型設計方式。孩子們在親自動手拼合城堡的同時,在娛樂中訓練了手腦的協調感知力,訓練對立體空間的觀察力、想象力,提高兒童的色彩視覺辨別能力。當玩具拼圖拼湊成功后,孩子面對自己的成功作品時實現了對自己能力的認可,無形中增加了兒童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的樹立是對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另外積木類玩具不再單一的只是開發孩子們的左腦邏輯思維,更加注重孩子們右腦的情感發育。另外該玩具的設計不在只針對一個孩子,而是更趨向于是通過多個孩子之間相互合作才能夠完成的玩具。這種玩具很好的培養了兒童的創新思維、團隊精神等。

2.技術美。“用科技保護兒童”,由于考慮到兒童的免疫力低下、危險意識性淡薄,針對這種危險性問題,設計師對材料進行了研發。例如圖3的積木類產品,圖中右上角是玩具的單體積木,它的體積過小,使得它容易造成兒童的誤食。既然不能從形態方面考慮就從其材質方面來考慮。這種玩具是以玉米淀粉這種有機材質為原材料的,當它的包裝在外時,柔軟而不易斷裂。用單體積木拼裝后形成一幅有不同小動物的場景,看起來是如此可愛。最重要的是它能夠溶于水。使在不小心吞食的情況下也將情況的危險性降到了最低。

“用科技強健兒童”另外,兒童的身體和智商都處于成長階段,其大腦思維發展特別迅速,如何使玩具一直保持它的新奇性這就為設計師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在這種問題驅動一些拼裝類的產品設計師想到一種可持續的,即整合性的設計方案。這種產品的廠家為每一件玩具都標上產品條形碼,購買其產品的消費者可以根據兒童的智力發育情況到廠家進行產品的再升級,這種設計模式不是產品的調換而是在產品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玩具智力性和新奇性。還有一些玩具設計師在玩具表面有一層特殊物質,讓兒童在進行娛樂抓握的同時,手掌的各個穴位受到這種特殊材質的的刺激,進而可以有效的促進腦細胞的增長,使兒童的身高、智力水平等明顯提高。

3.形態美。 “兒童認知的形態”,我國兒童產品的外部造型特點,簡單而不失趣味。為了提升兒童審美感,玩具的外形設計上融入了很多傳統的或時尚的文化設計元素。例如圖4所展示的玩具是“蝴蝶迷宮”,在外形上運用了我國傳統文化符號—蝴蝶扇。玩具的設計原理是將散的珠子用磁棒吸住,在彎曲的道路中,將散珠帶到藍色終點的位置即可。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識別圖形,數字,顏色。這種將我國傳統文化運用到兒童玩具設計中的創作方式,可以從小塑造孩子們的傳統文化理念。這樣的教育滲透使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根深蒂固,無論將來兒童長大后是否從事設計這一行業都對他們審美價值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如此一來,也將我國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再如圖5,如果僅認為它是個水立方形態的紀念品,那么就錯了,它是集趣味性和挑戰性于一身的魔術盒玩具。這個玩具是把幾何學原理運用的到外形似水立方的木盒之中,想要把這個盒子打開是要有相當難度的。可以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并可以很好的開發右腦。這種玩具在外形上設計為時下最流行的文化符號——水立方。這種玩具與時代文化內涵的結合,可以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審美價值訴求。

“父母認知的形態”,由于兒童能力的局限性,玩具最終的購買主體是其父母。而父母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教育狀況、審美修養等因素造成了對玩具的多樣性選擇。在保證家長對兒童玩具的安全性、耐用性等基本訴求外,設計師應認真的進行市場分析研究不同是社會群體對兒童玩具產品的需求。可根據消費者所在地區、兒童年齡段等劃分為依據從而調整產品的生產工藝。讓父母對孩子的“望子成龍”之情通過玩具的展現出來,以引導家長們的消費趨向。本著“為兒童的身體成長和智力開發設計產品,為父母的審美需要設計包裝”的原則,使得我國兒童玩具設計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總結

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國兒童玩具的技術質量趨于同化,但如何贏得玩具市場,完全取決于設計。這種迎合大眾的設計體現在兒童玩具的三個審美要素上,他們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優秀的玩具應該是集功能美、技術美、形態美于一身的設計。對于玩具的審美價值不應該僅從它的娛樂價值考慮,更應該將它作為一種教育意義和文化符號價值的存在而重視起來。強調兒童益智類玩具設計過程的審美原則對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兒童玩具市場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篇(9)

在兩種觀點莫衷一是的境況下,在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的采訪經歷,讓記者發現一條非藝術院校開辦藝術教育的特色之路。該校藝術學院的部分專業如服裝設計等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成為品牌專業,并且以此為優勢,成為學院學科建設的堅強支撐,學院如今已是廣東省乃至全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逐步奠定了在同學科專業領域中的影響力。

在與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何新聞教授的一席暢談中,記者發現了該學院“多層次、大融合、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特色。

一、多層次:創造人才培養新模式

記者(以下簡稱記):自1996年創辦藝術學院以來,貴院的藝術學科專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請問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養工作上采用了怎樣的人才培養模式?

何新聞(以下簡稱何):藝術學院創辦于1996年,起初只有一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后,目前已擁有包括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藝術設計、動畫設計、音樂、傳媒5個專業,并設置服裝設計、服裝工程、紡織品設計、服裝表演、環境藝術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動漫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音樂教育與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等15個專業方向,在校學生人數3600多名。在10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院結合廣東區域經濟特色和學校學科優勢與特點,建立了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特色。一是堅持“授人以漁”和“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教學理念;二是堅持創新發展,立足藝術學科前沿,制定長遠發展的教學目標;三是堅持多種學科專業、多種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教學理念、目標與特色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以多層次知識滲透與融合的教育方式,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

記:可否說明多層次知識融合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何:首先是堅持“人格健全、德行端正、能力具備”的教育思想,秉承高等藝術教育理念,將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學校人才培養政策的支持下,學院從不同角度安排了不同類型的課外素質教育科目,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情商。其次,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和選修課程,依托學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優勢,要求藝術類學生在校期間修滿6—8個學分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課程,以此擴大藝術類學生的知識面,拓展藝術與設計的思維能力,并開設了一些便于學習的科技導論類選修課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多方位提高學生的智商。

其二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兩者有機結合,學生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質的提升。近年來,藝術學院逐步加強理論教學聯系設計實踐,提升理論教學的可用性與可理解性。同時利用學院的產學研、對外合作等項目,加強設計實踐與理論學習的進一步融合。此外,學院加大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力度,不斷改進實驗教學體系,力求獲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以實驗室、工作室、學生創新工作室和實習教學基地為基礎,完成專業考察、實驗實習、設計實踐、設計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課堂內與課堂外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

其三為多樣與統一相結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藝術學院按照學校要求,統一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和專業教育平臺,統一設置各專業課程模塊;在課程模塊中,設置若干選修課程組別,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在專業基礎課程教育方面,為了兼顧統一與多樣化要求,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建立了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動畫設計、服裝設計、音樂、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課程平臺,并按專業方向建立了“學生創新工作室”,實行由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專業指導,積極開展與社會企業、高校相同或相近專業之間的學習交流和討論,進一步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由此,學院于2012年獲廣東省“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成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基地。此外,學院積極執行學校“紅滿堂”計劃,由副高職稱以上的專業教師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和個性化的學生,指導他們撰寫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和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近幾年來,學院在學校大力倡導和支持下,積極推動本科生參與國際交流。目前,學院與美、英、韓、泰等國家多所高校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如建立共同研究課題,舉辦各種交流展,選派國際交流學生等,從而擴大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二、大融合:形成學科專業新特色

記: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特色,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如何實現這種模式?

何:主要通過教學改革塑造專業特色。

一是進行資源整合。目前,學院的專業方向(主要是設計)較多,我們盡力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調整,將相近專業方向進行整合,如首飾、家具與產品造型設計、紡織品設計與服裝設計、數碼影像與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與展示設計等專業方向進行整合,以保證師資、實驗室、設施設備等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產業發展規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充分掌握學科發展最新信息,追蹤學科最新進展。突出重點學科,扶植優勢學科,加強特色專業建設。由此,我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于2010年獲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

二是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群體系。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首先,在學院學科專業之間建立課程共享平臺。打通專業基礎課,擴大專業選修課范圍,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和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其次,與兄弟學院組建專業大平臺。作為非藝術專業院校中的藝術與設計教育,不能成為獨立于其他學科專業之外的“邊緣學科”,而是要充分依托所在學校多學科優勢和學科特點,加強與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建筑、園藝、林學等兄弟學院學科專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資源共享與互通、知識滲透與融合。再者,大力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圍繞專業內涵,結合學科優勢,設立社會急需課程,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將部分課程放置在設計機構、企業等單位中,通過實際項目完成課程教學,使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產業及行業發展。

三是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藝術學院積極落實《華南農業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本科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并制定《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教學管理工作手冊》,嚴格執行《手冊》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落實教學事故問責制、教學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學生評教管理、學生心理管理等。實時開展教學工作狀態評估,并以學生客觀評教結果作為年終考核、評教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

記:藝術學院近年來教學改革的成效如何?

何:藝術學院堅持以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帶動教學。因而在教學改革上取得了長足進步,獲得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成果。近幾年來,學院承擔了教學改革研究課題30余項,其中省部級項目10余項,教育部重點項目2項,省科技廳、教育廳重點項目4項;在國內專業核心刊物和相關專業期刊上發表教學教改論文100余篇,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8部分別獲“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獲得市廳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余項。

2007年—2009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實驗室建設”“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和“信息傳播實驗室”被列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與優勢學科實驗室,并獲得建設經費500萬元,從而完善了專業實驗室與綜合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

2010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獲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12年,藝術設計專業獲廣東省“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2010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設計團隊完成第16屆亞運會和第16屆亞殘運會官方制服設計,并獲亞組委會“最佳設計獎”。

2010年,藝術學院在學校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申報了“廣東民族服裝服飾藝術博物館”,并獲廣東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批復,成為我省高校唯一乃至全國高校為數不多的省級專業博物館。目前,已收藏了30多個少數民族服裝服飾400余件,不僅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而且服裝服飾作為民族文化載體之一,成為我院乃至全國其他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三、應用型:創新實踐教學新方法

記:藝術學院的全方位教學改革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有沒有重點發展方向?

何:改革重點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加強實踐教學。藝術學院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建立了“三點一面”的人才培養制度。其中,“三點”是指通過專業實驗室、教授導師工作室、學生創新工作室進行人才培養。1.專業實驗室,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對材料性能的掌握、產品模型制作等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論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能力,如前期調研、設計分析、創意草圖、效果圖表達等能力。2.教授導師工作室,主要由導師選拔成績優秀的學生參與完成縱向或橫向課題,或指導學生參加國內外重大設計大賽等。3.學生創新工作室,學院按專業方向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家具設計、平面藝術設計等7個學生創新工作室。首先通過雙向選擇來完成對優秀學生的選拔,然后交由學生自己管理,自行組織各種專業活動,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際設計項目和參加國內外設計大賽等。近年來,已獲得國內外各類大賽金、銀、銅和優秀獎100余項,其中2010年、2011年分別獲得“IF”和“紅點”設計獎。“一面”是指通過實習基地進行人才培養。經由“三點一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的設計實踐,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提升設計創新能力。

為了順利開展實踐教學,藝術學院建立了以實驗室、工作室和實習基地為單元的教學實驗區。實驗區的實驗室、工作室和創新工作室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近5年來,共投資約800余萬元用于實驗區建設,創建了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環境。配備了人機工程實驗室、模型實驗室、環境藝術設計材料實驗室、服裝材料實驗室、金工實驗室、扎染實驗室、非編實驗室、服裝工藝實驗室、服裝靜態展示室、服裝動態展示室、形體訓練室、攝影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室、畫室等,形成了由19個綜合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構成的校內教學實驗區。設立了服裝藝術研究中心、設計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中心、藝術理論研究室、民族藝術研究中心。建立了6個省外實習基地,與省內2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教學實習與科研基地。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實踐教學,藝術學院開展了相關配套政策建設。藝術學院改變以往實驗課教學依附于理論課教學的狀況,嘗試實驗課程單獨設課,按照學科專業特點構建新的實驗教學內容體系,設立認知驗證性、綜合設計性、研究創新性三大類實驗項目;保證實驗課的開出率達100%。其中綜合設計性實驗課程占所有實驗課程的比例超過80%,并逐步固化在教學計劃之中。整合現有的課程實習內容,將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有機結合,建立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拓展校級實驗教學平臺的范圍,落實好院級實驗教學平臺的實施方案,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條件保障。

其二為加強創新教育。藝術學院主要從教學、就業創業和對外交流三個方面開展創新教育。藝術學院重視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加強本科生的科研訓練與創新性實驗,充分發揮學院科研優勢,提倡實驗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全面開放,組織學生參與教學科研課題研究,鼓勵學生結合研究課題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在全院范圍內選拔一批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設計競賽、國家創新訓練等項目。制定指導教師運作機制,以多種獎勵形式激勵教師投身于大學生科技創新之中,快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就業與創業教育方面,藝術學院積極吸納學校優勢資源,設立就業與創業教育環節,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作為必修課開設;將創新創業實踐學分納入畢業及學位要求。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與教育,加強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程質量,同時聘請一批外校教師、知名企業員工、私營企業老板等人,為學生傳授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鼓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藝術學院與國內外藝術名校保持密切聯系,多次舉辦各種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邀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藝術學院與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部學位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專業協會和藝術院校合作,舉辦各種藝術交流活動,如2007年,“廣州國際設計教育論壇”“中國苗族服裝服飾藝術精品展”“廣州大學生電影節”;2008年,“廣東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學術年會”“金融危機下紡織服裝發展戰略高峰論壇”;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四地室內設計大賽”;201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學科建設高峰論壇”“全國藝術學科建設高峰論壇”“廣州大學生動漫藝術節”;2011年,“彝族服裝服飾展”;2012年,“韓國釜山纖維藝術展”“第七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由此,贏得了業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記:藝術學院重點改革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后,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吧?

上一篇: 事件營銷論文 下一篇: 醫藥職稱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看片亚洲欧美国产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AV网站 |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 亚洲欧美韩日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