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6: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讀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實踐證明,從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創設情境,加強發散思維、直覺思維訓練,由傳統的封閉型靜態化的教學模式,向開放型的動態化、議論模式教學轉變,這是改革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之一。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創設一種無顧慮、愿意發言、喜歡與老師、同學交流見解,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設法把學生真正引入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應在知識上、感情上進行傳遞和交流,特別要注意形成學生自己積極參加獲得知識和能力。參與知識的發展和創造的局面。

1、讓學生講

閱讀教學的開始,應讓學生先去讀、思、講。講讓學生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難,盡可能自己解決疑難。在此基礎上進行散發性匯報。先通過大腦思維,把初讀結果歸納,用口頭表達出個人的不同見解,這個過程既是自學、想象、表達綜合能力的訓練、又是發散求異思維訓練。初讀時主要匯報對詞語、結構及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講不同看法,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對學生所答,只要有一點道理,就給予肯定,使他們感到動腦筋的樂趣,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后的興奮。

2、讓學生議

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議,是學生主體活動活躍的表現形式,議論能力培養過程也是發散思維的過程,此時,教師要不怕亂,允許學生自由發言、發問。

通常議論的形式,我是以讀來過渡到議的,開頭由兩人的交頭接耳過渡到三三兩兩的議論,由三三兩兩的議論到全班性的議論,整個議論提倡是自覺的,所謂自覺是指學生由讀生思,思而想議,議中求異,議而求解。在議論的過程中,教師是不把自己的觀點或答案強加于學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議論的內容多種多樣,這是根據課文的特點選擇:(1)圍繞課后的問題議,如《奴隸英雄》,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根據。(2)圍繞中心議:如《我的戰友》,為什么說是一位偉大的戰士?(3)圍繞重點訓練項目議: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兩者間有什么聯系?

3、由教師引

每次培養學生講、議時,教師都先要注意引導確立探索目標,有機地安排發散,集中過程,關鍵時刻——學生呈現出求知心理狀態時,啟迪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排除思維過程中的障礙或指點線索。例如,我在教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二冊《在仙臺》一課時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學,之后由學生匯報過程中講了開頭是魯迅先生在仙臺受到的是“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接進行引疑:“課文在物以稀為貴后,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勵學生思維的散發,有的學生說:“這是用實際東西說明”。有的說:“這是前面概括講,后面用具體說明的表現手法?!贝藭r我進一步導:“從白菜、蘆薈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為貴?!庇械恼f:“還有一層,地點不一樣,一個是北京到浙江;一個是從福建到北京,地方特產也物以稀為貴。”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學生匯報課文后半部分寫了藤野先生幾件小事后,我以引疑:這部分與前部分的物以稀為貴又有什么聯系呢?有的說:“前面是交待了當時的情況背景?!庇械恼f:“還是用對比的方法寫藤野先生真正關心魯迅?!庇械恼f:“前面魯迅受到日本職員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關心魯迅才是真的,進一步說明了物以稀為貴的意義。”有的還說:“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沒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質。”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角度打開了,同時也有了濃度。此時我才小結:“大家都說得很正確,我們思考問題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聯系。”是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而且也教給思維的方法。

篇(2)

(二)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學習新生事物能力較強獨立學院的收費較高,所以能上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好,家長一般對教育比較重視,學生思想活躍,情商高,興趣廣泛,大多有文藝特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現代技術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很強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討厭刻板的理論學習。

(三)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自控能力較差,在大學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學習習慣很難改正,導致學習事半功倍,學習效果不顯著;學習方法也缺乏靈活性,由于習慣了高中的填鴨式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不會自己總結和解決問題,嚴重依賴教師。此外,由于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上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往往不愿深究,考試前臨時抱佛腳。

二、提高宏觀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

針對以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扎實基礎、加強課程教學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精神。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獨立學院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畏難態度,使學生真正把宏觀經濟學學好

(一)扎實基礎知識

主要體現在數學和經濟學原理兩門課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數學的學習中應該拿出相當的時間復習高中的數學知識,另外,在高等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還要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打實基礎。在經濟學原理的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手段,例如案例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等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二)加強案例教學

宏觀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因為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源于歷代經濟學學家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經濟問題的解決。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將經濟理論和歷史或現在的經濟現象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和獨立學院的學生注重實用性的特點是想符合的,通過形象的各種實際案例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現實問題,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建立起正確的經濟學思維模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也不能單一的利用教授法,這樣難免使學生感到枯燥,失去學習興趣。而應該充分理由學生知識面廣、才藝突出、對計算機和因特網的熟悉來創新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通貨膨脹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去采訪自己的親朋好友的通貨膨脹經歷,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現出來,既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又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對失業問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查找典型國家的失業率指標,然后用PPT的方式進行演講;而對于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這樣理論性比較強的章節,就可以通過課程提問的方式互動,多做練習,多多激勵和表揚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傊?,不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要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相應的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完善激勵制約機制

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自制能力較差,逃課現象比較突出,上課不專心聽講。對于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也同樣如此,因此,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制約。例如,在上課時,對積極互動發言的同學加平時學分,對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和遲到曠課的學生減平時學分,對曠課嚴重的學生給予退課處理等。通過獎懲兩方面的作用,從外部起到激勵和制約的作用,并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篇(3)

環境法是調整人類在開發利用和保護環境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1)(P40)建國以來,我國先后建立起以《環境保護法》等為基礎,以包括“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在內的八項環境管理制度為核心的環境法規體系。這些法規在遏制生態環境危機,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環境法規的實施效果越來越不能令人滿意,其中效率較低的問題尤其突出,以致我國每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的基調總是“局部好轉,總體形勢仍在惡化”。本文運用經濟學原理,對影響環境法實施效率的因素及其內在機制進行了分析,并據此提出了提高環境法規實施效率的策略和建議。

一、影響環境法規效率的因素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影響環境法實施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個體在行使其環境權利中的“外部性”問題,是影響環境法實施效率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物品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它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屬性,個體的環境權利彼此間是相關聯的,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公共產權。隨著人口數量的急速增長,以及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對環境的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生態環境物品日益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由于存在負的外部性,出現了企業生產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異。(2yr2-;a}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企業往往過度地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后果。眾多企業對于土地、水資源等環境資源的爭相利用,對草地、森林等生態資源的濫墾、濫砍、濫伐、濫樵,往往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公地悲劇”。[3](P1243-48〕另一方面,由于環境物品的公共物品屬性以及個體環境權利的公共產權屬性,在環境治理活動中,個體間存在著“搭便車”的動機,大大影響環境治理的績效。以制止環境污染為例,為了爭取公共環境利益,本可聯合起來與污染者進行集體談判以避免效用損失,但作為理性經濟人,每一個體都希望自己不參與或少參與,盡量地將制止污染的成本轉嫁給他人,即企圖通過“搭便車”來實現自己的環境權益,結果使污染者得以逃避制裁,公共環境權益遭到侵害。

其次,作為人,政府對于環境目標的偏離甚至背離,也會影響到環境法的執行效果。環境效益具有正的外部性。事實上,由于自然條件和技術因素的限制,治理者基本不可能向享受者收取費用。這意味著治理主體以外的其它個體可以無須付費而免費享用環境利益。因此,要使個體成為治理主體尚存在相當困難。環境治理必須通過委托人指定的人來進行。在現代社會,政府往往扮演這種人的角色。在委托一關系下,由于缺少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人可能違背委托人的意志,形成“道德風險”,使委托人的環境權益無法完全實現。作為人,政府有著多元化的目標,除生態環境治理目標外,政府還不得不兼顧其他諸如經濟增長、就業、社會穩定等經濟政治目標。在決定政府行為的綜合目標體系中,并非所有的目標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由于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的稀缺性,它們更多地被用于解決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近期目標,當眾多發展目標發生沖突的時候,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活動中有意地采取投機行為,作為遠期目標的生態環境效益往往被忽視。另一方面,在環境效應的外部化的前提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本地區的經濟利益,可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獲得GDP的增長。地方政府之間如此博弈的結果,同樣會產生“公地悲劇”的結局。許多跨流域、跨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不同地區政府間的不合作博弈造成的。

第三,在理性人假定之下,環境法所提供的行為準則并非直接決定人們的行為,也不可能強制性地改變環境破壞者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違法者的行為取決于它對其行為結果的收益與成本的理性計算。如果環境行為收益大于成本,則理性的個體的選擇必然是行動;若收益小于成本,則個體必然選擇放棄。根據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理性的假定,個體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符合“經濟人”的全部特征。個體雖不乏對舒適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的追求,但在其效用體系中,經濟利益仍居于首位。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上述個體會不惜損害其它人的環境權益。雖然無法脫離環境法的約束,但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他們并不只是被動地服從法律規定,也會與執法者進行不合作博弈。表現為這些破壞者不僅不服從環境法,而且會通過“鉆空子”、逃避制裁等方式有意地實施違法行為,導致環境法規的實施效率大打折扣,公眾的環境權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二、環境法規實施過程的機理

貝克爾認為,犯罪或違規活動不必歸于道德或者個人的素質,它純粹是一種經濟行為。[4](P63)根據“經濟人”假定,當某人從事違法行為的預期效用超過從事其他活動所帶來的效用時,此人便會從事違法活動。企業或個體有意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否會發生,同樣取決于其行為的收益與代價(違法的成本)的對比。

假定某一違背環境法者的違法行為數量CS;)與其被發現并被懲罰的可能性(P;)與被判定違規后接受的懲罰(f),以及與他從事其它活動可得到的收入、逃避被發現和懲罰、違法意愿等其他變量之間(綜合為混合變量u;)存在著某種關聯,這種關聯可用下面的函數形式表示:S一藝S;}P}}.}}u})(,,

因為只有被發現而且被認定違背環境法規,破壞者才會受到懲罰,所以對違規者而言,違規是否會受到懲罰是不確定的:如果判定有罪,那么他將因此而為每次違規支付關,否則他將分毫無損,而且還會因從事違法活動而獲益。P,和關的任何增加都會減少違法行為的預期效用,因而減少違法數量,即:Sp;二as;<oaP;,及Sf二as~-一上<0(2)a};

一般認為,對于那些對風險持喜好態度的違法者而言,他們對于違規行為被發現并被懲罰的可能性的變化的反應比對接受一定懲罰的反應更為敏感,違規行為發生的數量對于被發現并被懲罰P‘的彈性要大于個體對于懲罰本身關的彈性,即:as;>as;aP;al;-

另外,綜合變量u‘的某些要素如個體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以及執法過程中的懲罰形式等,也會影響S;。如果個體能夠通過合法經營和生產活動而不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取得經濟收入,那么違法數量就會減少;同樣,如果提高個體的遵紀守法程度,也可降低違法數量。

上述分析表明,要減少違法數量,提高違法者被發現并被懲罰的可能性(P})是一種最有效的途徑。但問題在于,受執法成本(c)、環境監測技術(t)以及自然條件,如環境行為者的空間分布(g)等因素的限制,P‘的提高是有限的。

即:P}=P;}c}t}g)(3)

在監測技術和自然條件確定的前提下,執法成本(c)是影響P‘大小的重要變量。如果c增,._‘、___._.as

大P}將趨于遞減。又由(2’知,蓄<0,則“f將增大,環境法規的實施效率將降低。

一般說來,違法者屬于風險喜好型。他們對關的反應彈性要小于對P‘的反應彈性。盡管如此,在環境法的實施過程中,關同樣是改變個體環境行為的重要約束條件之一。在不違背“罪罰相當”的原則下,適當地提高懲罰強度是有利于減少違法數量s‘的。這可以解釋現實中為什么罰款或行政處罰不能從根本上制止污染和破壞行為,而若將處罰上升為追究刑事責任,則可大大提高環境法的威懾力。當違法者面對刑事責任而不是少量的罰金時,意味著違法的預期成本加大。成本—收益計算的結果,必然引導個體的行為符合環境法要求的規范。

三、提高環境法實施效率的策略

提高環境法實施效率的目標,在于通過改變約束條件,使違法行為的數量最小化。即:

Min藝S;(,,,f,,u;)(4)

提高P;大或改變u‘都可以有效地降低違法數量。其中“,屬于綜合變量,可以視為外部環境因素。在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域條件下,u‘可視為常量,這時減少違法行為數量的關鍵就取決于執法者與違法者的博弈。對執法者而言,可以通過調整Pr關來改變違法者的行為以降低違法數量,達到保護公眾環境利益的目的。

提高P,是提高環境法實施績效的最為有效的手段。這些手段包括改進技術和手段,擴大環境監測的時空范圍;強化監督機制,督促執法者盡職盡責;通過界定資源的環境產權,以市場化的方式調動個體維護環境權益的積極性等。

但P‘的提高要受制于執法成本c的限制。由于企業、農戶等生產者、消費者個體在空間分布極廣,其環境破壞行為類型又呈現為多種方式。特別是在執法者和違法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導致信息障礙。另外,由于技術水平和實施條件所限,大量的生態環境事件還處于不可觀察性的狀態。如對污染企業的污染狀況的監測,存在著很多技術障礙。要實現對所有違法者的行為的監督與檢查,其成本之高可想可知。當生產企業或農戶與執法部門進行不合作博弈時,這種成本會更大。如現實中環保部門在對污染企業進行排污濃度的監測時,就經常遇到巨大的操作困難,企業往往和環境監測部門“捉迷藏”,使后者防不勝防,徒喚奈何。

篇(4)

2.圖表情境,再現課堂主旨。

由于小學生在學習認知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當中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圖表,通過圖表再加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課文當中的圖片通常都是把文章的內容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將圖片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也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該文章。教師在上課過程當中在語言方面應該更加形象貼切,運用樸實的語言再現文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教師應將文章的圖片跟中心思想結合起來,再結合所講例子讓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進一步去感知文章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畫面語言情境,凸顯情感表現。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把文章的主要內容與文章圖畫相結合,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展現文章所描繪的美麗景象。例如,在上《海上日出》這一課時,教師應該跟學生講“: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看過日出呢?”這樣提問學生就會立馬想起自己當時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再結合文章關于寫早晨的海邊升起日出的畫面,學生就會很容易進入到這個情境當中。而對于那些沒看過日出的學生來說更是激起了他們想去看日出的欲望,上課回答問題積極性會提高,學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這種教學法對于以后教師上課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4.表演情境,增添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除了運用圖畫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適當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班級學生的個性不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就比較主動,有的則相對安靜,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而通過肢體語言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則很好的協調了這種關系。這種形式對于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教學方法,同時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學生對整篇文章把握也更加的熟練。

篇(5)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143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8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外國文學教學在改革開放后獲得了再次的蘇醒,英國文學等外國文學研究更是蓬勃發展。我們看到新一代的英國文學研究領域的人才隊伍正不斷壯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英國文學教學的成就

首先是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的本科和碩士專業增多,這些學科擁有自己的專業課程,很多的師范學校以及綜合型大學也將英語語言文學作為重點學科和必選選修學科;其次國家的自考規模不斷壯大,這也為英語文學專業的人才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如果刨除引進的英文教材,英文原版的教材有《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簡史》等,作品選讀部分主要有《英國文學作品選讀》、《英國文學選讀》等,而詩歌方面的教材則選用了《英國詩選》、顧子欣的對照版本《英文詩三百首》以及《英詩教程》等優秀教材。在小說方面有上海外國語學院編輯的《英國短篇小說集》、《英國短篇小說選》等,散文方面涉及到吳井榮先生的《當代英文散文選讀》、《現代英文散文讀寫教程》,此外在戲劇方面還有《英國戲劇選讀》,何其莘和程雪猛兩個版本的都值得學習

英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發行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有國內著名的學者進行翻譯還有外研社和譯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進行引進古典英國文學作品。與此同時,我國對英國文學的研究也十分積極,主要著作有《中國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世界文學》等,值得關注的是曾經只刊登語言研究類的《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學刊》以及《山東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等報刊也逐步出現外文作品和相關研究方向的文章。

二、英國文學教學的不足

(一)方法論――兩層皮

首先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專業的學者通常單一通過翻譯來解讀英國文學的神韻和風采,因而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難理解英國文學經典名著的內涵。

而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眾多的分支將文學方向的研究擠壓的可憐。學生更多的被分配去進行翻譯研究、語言學等領域,這就造成文學研究不斷被縮小范疇。同時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過度的消費主義和金錢觀念讓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讀書,若是讀也是挑選一些簡單的作品,不需要進行較多的思考和品讀,因而現在讀經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漸萎縮。

外國文學以及比較文學,兩者誰更具有研究的實際價值是學術領域一直爭執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基于文學本質,研究的學者必需要對原著進行閱讀分析。作為外文學者,有一個短時間內無法提升的不足,即對國學的粗淺認知。而我們的中文學者,只能讀譯作、隔靴搔癢的現象,其實也是相當尷尬的。在解放之前沒有外語專業,統稱為外文專業,當時而言,文學史所有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中西連貫成一家的觀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師人才。放眼現在,英國文學被劃分為三大陣營,外國文學抑或世界文學抑或比較文學。中外學者互相看輕,甚至沒有任何交集和接觸,這就造成了一種我國研究外國文學很怪異的局面。其實研究領域的多元化并沒有任何的錯誤,如果說有問題,那問題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東西偏離了軌道,那如何形成正確的結果。

個人認為應該加強中外學者的交流與聯系。中文學者多讀英文原著、外文學者對國學進行學習。只有通過這種途徑,長期學習互通有無,才能讓中外學者的言論和著作更具現實意義和邏輯參考價值。

(二)經典名著閱讀現狀較差

學生湊者群體是閱讀的主體也是出現問題最多、最鮮明的群體。一些學生進行外文經典名著的閱讀,只是為了應付四級、六級還有種種紛繁復雜的英文考試;一部分學生是出于對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獲取最新的國際新聞,但是往往新聞的性質都屬娛樂居多;還有一部分學生只能閱讀翻譯的版本,如果翻譯較精準有深意就能獲取一些營養,如果翻譯得比較低端,那么自己的閱讀水平無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渾然不知的。最后還有一小部分癡迷于英文原著的閱讀,關注于文本的真實含義,但是畢竟只有極少數。

再來說一下閱讀英文名著的數量和質量,經過統計,很多本科學生的外文閱讀量不足十本,閱讀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很少有學生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一部名著,更多的是進行選讀。同時我們發現,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沒有將英美文學放在相對重視的層面,課時不足、教材質量一般都是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三、經典文學作品在英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經典文學作品是優質文學作品的融合??梢哉f其代表著一個民族智慧的潔凈、精神依賴發展的方向。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近距離感受那個民族的血液、脈搏,可以了解那個民族的精神本質。譬如若想了解我國盛世風采就不得不讀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學,就不能不讀《詩三百》。提及英國文學,英國文學中的莎士比亞足以讓英國文壇散發熠熠光芒,如果沒有閱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就無法了解英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積淀。文學語言是語言中的精華,經典文學作品是文學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優質的語言理解力和語言能力一定不能脫離經典名著的閱讀。如果長期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仔細地閱讀和研究,在語言、哲學、美學等多方面都會有提升,整個人的素質和修養都會升華。經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過對其的閱讀更加了解這個國度、這個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

可能會有一些學者質疑,如果大力推薦英國經典名著的閱讀是否會沖擊我國的文學構架,讓新一代接觸英國文學作品乃至世界文學作品是否會讓我國的古典文學、傳統作品受到擠壓。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對于文化我們要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同樣對待經典文學作品,我們也要這樣取舍。我們可以將對其的閱讀和理解作為提升個人修養和審美意識的有效途徑,同時能夠感知不同優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再擴寬到民族的層面,通過閱讀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國度,無論是優越性還是不足,都會讓我們辯證的對待。發現優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亞作品中常常滲透出的人文情懷讓我們感知英國也是一個文化與人文并重的國度,而面對文學作品中一些負面情緒的蔓延,我們發現可以進行自身的預防,所以學習他國文學作品不會讓我們遺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不會擱淺自己的名著經典,而會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納,學習和深化。

教和學彼此支撐、相輔相成。指引學生對英國經典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感受文學的經典文學的魅力,我們的教師也需要對相關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學的教師肩負很重的教學擔子,既要能很好地傳遞知識,又要將一些有營養的新知識推薦給學生,那么新的學習內容怎樣獲得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通過不間斷的閱讀和研究,不斷提升、不斷更新。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要想獲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學的高度之上獲得更多的進步、發現一定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名著。

四、對策

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閱讀群體的整體英文能力??梢月撓狄恍┟襟w進行視頻教學提升閱讀群體的英文理解能力,還可以定期進行專家賞析,引領大眾解讀;二是多引導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梢栽诮逃n程中將閱讀名著作為一個量化定性的指標,輔之閱讀經典外文作品的課程。

針對學者和英國文學研究組織,應該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重新閱讀和精讀細讀。對于一些刊物進行發表和議題的時候,可以鼓勵學者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定期舉辦專欄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對閱讀經典英國文學名著的重要性和現實教育意義進行探索。

篇(6)

一、教學論依據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真諦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育,這符合人的天性,也是帶來創造性精神的源源活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但它們不會自動地涌現。這需要教師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那種愉快的體驗、探索中。而創設認知"沖突"的最佳途徑就是創設問題情境。

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

1、利用科普常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數學教學中,有些數學知識、數學概念的教學非常抽象,如果教師不加以處理,學生是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貼近生活實際,創設一定情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產生親身感受的體驗,將抽象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化難為易。即通過舊的知識,新的組合,得出新的結果的過程,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循于常規,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當前的實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觀點、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新方法、新點子,……的學習活動。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某老師在講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時,羅列到了若干特殊不等式組,找出規律,力求學生記?。簝蓚€都大、兩個都小,一大一小時不等式組的解應是:……多數學生不知所云。一個學生大膽發言:“利用數軸根據數形結合理解不等式組的解,直觀方便,不但避開了煩瑣的死記,而且可能長久不忘?!边@種突破傳授方法的局限,大膽創新解題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創新學習。

2、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人與人之間是有感情的,但教師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教師不能創造一個好的教學氛圍,創立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愉快的教學氣氛,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經常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作為教學的媒體,將會拉近自己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對同學使用這樣的語言:“老師的年齡和你媽媽同樣大”,“你家的人數比老師家的多”,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環境里,一年級的小朋友會覺得非常親切,感覺老師就象媽媽一樣,老師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和他談心、交朋友,知識的接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例如,一次在某鎮中學聽某老師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時,老師反復強調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把方程組成最簡形式ax=b(a≠),然后在方程兩邊都除以未知數的系數a,就得到了方程唯一的解x=這位老師還強調了“只有一個解?!边@時一位學生舉手發問:“為什么只有一個解呢?”這位老師感到有些突然,稍猶豫后告訴學生說:“你看課本中沒有多個解嘛,課本中沒涉及的東西你就暫時不要考慮了,待以后學習時再說吧!”顯然帶有責備的意思。其實這位同學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學習。如果這位老師瞄準這一亮點,進而找出:“如果有兩個不同的解x1、x2,那將出現什么情況?學生可能會利用方程的解的定義得出=b,x=,ax=b,x=,x=x。這就與指出的“如果……”這一假設相矛盾,從而得出“只有一個解”。這樣既保護了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又展現了一種利用逆向思維解決數學問題的最為重要的方法——反證法。如梯形面積=長方形面積÷2=長×寬÷2=(上底+下底)×高÷2這些發現,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是利用已有知識,在獨立思考,相互啟發的基礎上的全新發現,這就是創新,從而也確定了“梯形面積=長方形面÷2的推導思路。教學法適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目的是讓學生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發現事物的本質。有學生發現一個長方形,那么把長方形換成正方形、平形四邊形又會得出怎樣的結果留給同學們下去自己完成。

3、利用數學故事、趣味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

圓周率的故事

祖沖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歷史上一個國家所算得的圓周率的準確程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

1427年,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16位;

1596年,荷蘭數學家盧道夫、35位;

1990年,計算機4.8億位;

2002年12月6日,東京大學,12411億位。

3“0”

羅馬數字沒有0;

五世紀時,“0”從東方傳到羅馬,當時教皇非常保守,認為羅馬數字可以用來記任何數目,已足夠用,就禁止用“0”,一位羅馬學者的手冊介紹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發現后,對它施以酷刑。

以“規”、“矩”度天下之方圓

山東省嘉祥縣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兩位古代神化中我們遠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媧。伏羲手中物體就是規,與圓規相似;女媧手中物體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

1、創設直觀性圖形情境,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

案例“充要條件”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并且是教與學的一個難點.若設計如下四個電路圖,視“開關A的閉合”為條件A,“燈泡B亮”為結論B,給充分不必要條件、充分必要條件、必要不充分條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以十分貼切、形象的詮釋,則使學生興趣盎然,對“充要條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2、創設新異懸念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案例在“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引出拋物線定義“平面上與一個定點F和一條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做拋物線”之后,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初中已學過的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就是拋物線,而今定義的拋物線與初中已學的拋物線從字面上看不一致,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內在聯系,你能找出這種內在的聯系嗎?

此問題問得新奇,問題的結論應該是肯定的,而課本中又無解釋,這自然會引起學生探索其中奧秘的欲望.此時,教師注意點撥:我們應該由y=x2入手推導出曲線上的動點到某定點和某定直線的距離相等,即可導出形如動點P(x,y)到定點F(x0,y0)的距離等于動點P(x,y)到定直線l的距離.大家試試看!學生紛紛動筆變形、拚湊,教師巡視后可安排一學生板演并進行講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動點P(x,y)到定點F(0,1/4)的距離正好等于它到直線y=-1/4的距離,完全符合現在的定義.

這個教學環節對訓練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創設引導學生猜想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案例在“均值不等式”一節的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兩個實際應用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現關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論.

①某商店在節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降價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銷售,第二次打q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銷售,第二次找p折銷售;丙方案是兩次都打(p+q)/2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

②今有一臺天平兩臂之長略有差異,其他均精確.有人要用它稱量物體的重量,只須將物體放在左、右兩個托盤中各稱一次,再將稱量結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體的真實重量.你認為這種做法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你能否找到一種用這臺天平稱量物體重量的正確方法?

學生通過審題、分析、討論,對于問題①,大都能歸結為比較pq與((p+q)/2)2大小的問題,進而用特殊值法猜測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對于問題②,可安排一名學生上臺講述:設物體真實重量為G,天平兩臂長分別為l1、l2,兩次稱量結果分別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兩式相乘,得G2=ab,由問題①的結論知ab≤((a+b)/2)2,即得(a+b)/2≥,從而回答了實際問題.此時,給出均值不等式的兩個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證明過程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

以上兩個應用問題,一個是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一個是物理中的問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再注意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2、創設讓學生親身體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如:比較下列各數大?。?、、、,多數學生守用常規的思維方法,先通分,當分母相同時,再比較分子的大小。題目中的分母分別是13、11、89、25通分不容易。部分同學花了很長時間仍未得出正確結果。某同學觀察出分子的最小公倍數是96,他認為當分子值相同時,利用分母的大小來比較也是可以的。這樣的思維擺脫了常規的思維定勢,進行求異思維。問題就簡捷多了。老師應抓住這一典型給予特別表揚,并且肯定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一種創新學習的方法,極大地鼓舞了全班同學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須做到科學、適度,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原則:

①要有難度,但須在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

③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目的性,表達簡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學生盲目應付,思維混亂.

④要注意時機,情境的設置時間要恰當,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問少而精,學生質疑多且深.

四、創設的問題情境的實踐研究的幾點體會

1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應當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要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并形成幾個.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于“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

2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而更重要的是“會學”數學,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當然,學生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作用主要在問題情境設置和學法指導兩個方面.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使他們在學習中把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盡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為的、價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學生自主學習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師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意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笑清.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03):60

[2]顧菊美.創設情境巧引新課[J].新課程(中學版),2009,(04):98

篇(7)

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認知任務之中,激發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從而引發其解決問題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以提高閱讀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呢?

1.問題情境創設要有針對性。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著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只有問題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相匹配,才能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才能達到目的。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應考慮內容、方式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積極思索和探究,解決問題或得出正確結論,從而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興趣。對學生來說,心求通而未得的問題類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實”,最有價值。因此,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范圍內,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創設民主、和諧的問題探究情境。在創設問題探究情境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對教師的發問樂于思考,并能夠各抒已見,在積極的思維中進行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大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過去的單向度交往方式為多向度交往方式,師生關系更加親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3.通過學生生活體驗創設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中的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驗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教師應該把學習者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在課堂導入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溝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課文中,激發他們探究未知領域的興趣。比如,在教《我有一個夢想》一文時,教師充滿感情地和同學們討論交流以下這個問題:請大家談談你的夢想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各抒己夢。課堂氣氛變得熱烈起來。這樣的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利用學生的典型錯誤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的作業、試卷和課堂回答、討論中,經常有一些錯誤的觀點,以這些觀點創設問題情境,具有針對性強、易引起學生高度重視的作用。問題情境創設后提出問題,再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點評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其教學效果較好。有時為了教學需要,甚至教師故意設計一些錯誤觀點,供大家評述。在這個不斷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5.通過課外資源創設問題情境。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更是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觀念的更新使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探究環節中適當地導入與課文相關的素材性課外資源,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寫作特色等,使課文內容向現實社會延伸,賦予課文內容更強烈的現實意義。如在教授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時,向學生提供以下兩則材料:美國學者采訪過許多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這一切都忘掉”;巴金雖然多次建議建造“”博物館,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憶“”經歷。正是對于這些人的回憶和人類對于犧牲者長期所懷的負罪感,使一種無壓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來了。然而魯迅為什么要忍受兩次悲憤,經受了一次又再來一次?學生通過對這兩則與課文相類似的學習材料的解讀,獲得關于制造屠殺者的殘忍與承受迫害者的悲慘等多重情感體驗,實現了課文內容的創造性構建。諸如“回憶是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為了記住歷史,引以為戒,防止歷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責,解剖自己,讓自己輕松一下”等。

6.于無疑處創設問題情境。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每一個人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都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師不能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該及時地設疑質疑,于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接下來進一步提出能誘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上,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

7.利用學生提出的疑問創設問題情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探究氣氛濃厚,又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了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語文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一名語文教師能否教好語文,能否真正把握好語文的真性精神、存在精神,是衡量該教師語文教學理念與語文教學技能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語文教師除了要把握好語文自身的真性精神之外,還應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認知結構入手來指導閱讀教學。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方能既把握好閱讀本身,又把握好學生對文本的逐步認知能力,從而真正展示出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性境界。

為此,我們提出語文閱讀教學的三重境界,即初步閱讀教學、深層閱讀教學與逆向閱讀教學,其中逆向閱讀教學我們認為亦可稱為批判閱讀教學。

一、初步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世界,是一種境界式的世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初中生的認識特點、認知結構尚處于初步發展與初步完善階段,因此,語文教師進行初步的、淺層次的閱讀教學,不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所謂初步閱讀教學,我們認為主要指語文教師從文本的某一點出發,引導學生初步領略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初步品味文本的一種閱讀教學境界。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從某一點引導學生初步明白文本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們從文本的某一點閱讀中知道文本內有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甚至什么情。

初步閱讀教學,有利于排除學生對文本的陌生感與恐懼感,從而讓學生因某一點清淺而輕松地切入文本、走進文本。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明天不封陽臺》為例,在初步閱讀教學中,我們認為教師可以圍繞10歲的兒子這一點來切入文本,從而引導學生初步明白文本里的人、事、情。

在設計問題時,圍繞10歲的兒子,我們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

(一)“明天要封陽臺”,在12層高樓的陽臺上,誰最先發現了帶傷的鴿子?這只鴿子的神態與特征是什么樣子?(前一個小問題回答要點為:10歲的兒子)

(二)誰想挽留住帶傷的鴿子?當我和兒子并沒有傷害鴿子時,鴿子的神態又是什么樣子?(前一個小問題回答要點為:10歲的兒子)

(三)誰終于挽留住了帶傷的鴿子?鴿子得到了誰的怎樣的護愛?(前一個小問題回答要點為:10歲的兒子)

總體來說,這三個問題清淺而易懂,凡讀了文本的學生,都能在文本表面找到回答要點的所在,而稍微認真思考的學生,甚至能在教師列出問題的剎那,即脫口而出說出要點所在。

以10歲的兒子為切入點,既連通了兒子、鴿子、陽臺之間的故事,又連通了人與自然的這一關系紐帶;既讓學生知道文本講述了什么事,又促進了學生思維觸角的下一步發展,這為教師下一步的深層閱讀教學打下良好鋪墊。

二、深層閱讀教學

初步閱讀教學,只是對文本表面內容的初步把握,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如果僅有這一步閱讀教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走出日常平面教學的誤區,也為了完善初中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我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還應重視第二重境界,即深層閱讀教學。

所謂深層閱讀教學,是相較初步閱讀教學而言的,它與初步閱讀教學最大不同點在于,在深層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已不再限于文本表面內容來引導學生,而是透過文本的表面語言,追尋語言背后的隱喻意義,從而讓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文本深處的不為人知的奧秘。

在深層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人與自然”以及人類的“故鄉”這兩個話題為切入點來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

當然,在設計問題時,我們既要關注文本隱含的深層含義,更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為此,我們設計了如下兩個問題:

(一)仔細閱讀本文倒數二、四兩段,說說在人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你看到哪些人類的邪惡行為及行為之惡果。

此問題的設計,屬于深層閱讀教學中的淺層閱讀教學,回答要點可從文本表面找到,但必須經過概括、提煉方能完成。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另一面看到人類破壞自然的邪惡行為,這既與初步閱讀教學形成對比性關聯,又為學生思考下一深層問題形成延續性關聯。

(二)請仔細閱讀文本第八、九兩段,談談文本中兩個“故鄉”的含義,它們分別給你什么啟示。

從問題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明顯感覺到在深層閱讀教學中,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很深,如果沒有前面多個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難把握好這一問題。

為把握好這一問題,我們認為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過渡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認為過渡語很重要,好的過渡語有時能引領學生剎那間從混沌走向明悟,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中過渡語的運用。

三、逆向閱讀教學或批判閱讀教學

深層閱讀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從文本深處理解到不輕易為人所知的文本隱喻之意,這對啟發初中學生的文本感知力、文本領悟力以及其自身的思維力都大有益處。不過,我們認為一種真正的好的語文閱讀教學,只限于深層閱讀教學,仍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逆向閱讀教學,并非指引導學生必須逆著作者的思想、逆著文本的情感來體悟文本。逆向閱讀教學,是一種引導學生以審慎的眼光客觀、中正地立于文本之“上”來評價文本、感悟文意、體悟作者情感,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讓自己的話語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平等溝通的一種閱讀教學境界。也因此,逆向閱讀教學我們認為又可稱為批判閱讀教學。

在逆向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大膽地深度閱讀文本,提出自己的批判觀點。而教師不必用自己的文本觀壓抑學生的文本觀,也無需用作者的世界觀壓抑學生的世界觀,只要是學生所說、所思、所能表達的,凡有一定合理性、邏輯性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給予中肯評價。

因此,逆向閱讀教學中,學生成了十足的閱讀主人,教師可能無法先知學生所思、所想的所有問題。所以,在設計此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自身進行十足的逆向閱讀外,還應從學生的認知入手,盡可能地從學生立場進行逆向閱讀。

因篇幅有限,我們此處僅舉三個有關逆向閱讀的例子,其中第一點屬于筆者自己的設計,而其余兩點則屬于教學實踐中,學生自己的逆向閱讀所得。

(一)文本第二段。作者對“往日的荒蕪”、“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等往昔一切的懷念,似乎認為人類應放棄高層建筑而回歸幽幽土路時代。但,我以為過去那萋萋荒草、幽幽土路式的生活,只能說明人類生活更凄苦,而我們對自然的愛護、環境的保護,不應以降低人類生活質量為代價。真正的人類的發展,應該是既提高生活水平,又保護了自然。

(二)文本倒數第三段。作者講他的兒子蹣跚學步時候,曾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小蟲和螞蚱”,并且說這塊草坪仿佛是一個極樂的伊甸園。我覺得,兒子親近大自然、融進大自然,這是對的,但我們大人不能把兒子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因為,無論小蟲還是螞蚱,它們也都是生命!

(三)文本倒數第三段。作者講施工隊來了,轟隆隆的機器把草坪變成了滑梯、跳跳床和電子游藝室,作者說兒子再捉不到小蟲了。我覺得,我們的社會畢竟在發展,孩子的成長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這些滑梯、跳跳床、電子游藝室都是現代化的技術產品,我們不應排斥這些現代化。保護自然,與現代化發展之間,并不矛盾,關鍵看我們怎么找到一個平衡點。

我們這里要說的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三重境界并不是完全隔離,更不是互相排斥的,每一重境界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沒有第一重、第二重境界的教學,就不會有第三重境界教學的出現,而第三重境界的教學,又為前兩重境界教學開辟出全新的視角與路線。

參考文獻

篇(9)

二、客戶維護對營銷服務的影響

1.客戶維護有助于增加資產收益。

由于消費行為、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科技環境的影響,金融機構在不斷地調整地經營方式。隨著金融市場逐步細化,客戶可以根據收益大小自由選擇金融投資方式,從而達到資產收益最大化。例如,房地產行業的迅速崛起,導致房價陡然上升,專業的房地產金融隨之產生,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人們薪資的上漲和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的社會需求量增加,汽車金融機構應運而生。金融市場細分進一步滿足了客戶的金融需求,使客戶享受專業化服務,維系了客戶關系,同時增加了金融機構的利益。

2.客戶維護有利于增加企業利潤。

在新的發展環境下,金融機構大多轉變了營銷側重點,由傳統的營銷額轉移到與客戶發展長遠的合作關系,改進了一次性買賣給公司帶來的收益損失。這種發展觀念適應了現代消費者的要求,有利于優化金融交易市場結構。金融機構不僅注重提高服務質量,而且還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優惠,建立更加長遠的顧客鏈條。另外,金融企業注重通過對客戶生命周期中大事件產生影響,來調整他們的消費行為。例如,開設生育、失業、退休等保險種類,降低意外風險對個人產生的經濟壓力,已達到擴大投保范圍的目的。金融機構的價值營銷宣傳點必須與公眾對價值的理解相符合,以及實現與產品相關服務的延伸,滿足客戶的需求心理??傊?,在不同時期,根據社會流行的價值主張,及時更新服務形式,使顧客享受到更加貼心的服務。持續發揮客戶維系效應,不但能使消費者的資產價值最大化,還能保證金融機構獲取長期價值。

3.客戶維護有助于降低營銷費用。

在交易過程中,金融機構將企業服務形式介紹給客戶的過程,需要消耗雙方的時間和精力。首先,服務中蘊含的大量信息,金融機構對每位客戶都要進行關于的商品詳細講解,需要投入眾多的人力、物力。而客戶在認識商品的過程中也要耗費較多的精力。由于眾多金融機構的商品屬性、業務流程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差異較大,加大了客戶對業務的認識成本。如果客戶改變交易對象,就要重新對合作單位的業務進行了解,增加了交易成本。其次,通過對關系專用資產性質的研究可知,如果資產所有者要轉變原交易中資金的用途,必須對資產做出變形處理,否則,無法運用到新的關系中。關系專用資金包括物質資產的專用性、地點的專用性、人力資產的專用性和貢獻資產的專用性四個類型,在金融行業,人力資產專用性更為明顯??蛻艟S護能夠有效地提高專用資產的價值,降低營銷費用。

4.客戶維護有助于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

功能利益、關系利益和流程利益是客戶購買商品時的綜合衡量指標。其中,功能利益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客戶的基礎需求;關系利益是指客戶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與金融機構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而流程利益是指客戶和金融機構共同對購買行為產生的一種滿足感,對快捷、簡單、省錢過程的交易模式感到滿意。由于購買雙方比較固定,客戶對金融機構的產品屬性、內部規定和業務流程比較熟悉,節約了協商時間,促使交易順利完成。同時,客戶維護提高了企業的辦事效率。為了更深層地維護了與客戶的關系,金融機構根據交易頻度,設置VIP客戶群,定期開展重要客戶聯誼會,并提供一些附加服務。例如,免費贈送禮物和服務,為客戶提供理財方案,提供他們的金融消費能力。通過以上形式的活動,客戶享受到了商品的基本功能,企業也達到營銷的目的。此外,客戶獲得了情感上的照顧,贏得他們對企業的信任感。

三、增強客戶穩定性、提高金融機構的營銷效果的對策

1.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有利于打造企業品牌,維系客戶關系。例如,金融機構與客戶建立必要的財務關系。企業在銷售信用卡時,附加積分功能,當客戶消費額達到規定的標準時,給予相應的贈品和服務,金額越高附加品越豐富。但是單位要注意避免財務關系的弊端,即競爭對手的模仿和顧客的疲憊心理。金融機構要不斷創新財務關系方式,刺激客戶的消費欲望,利用現有的客戶網絡,建立健全客戶增長機制。另外,提高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保持與客戶的良好互動關系,是維系客戶關系的有效手段。

2.實行差別化服務策略。

通過劃分客戶等級,有利于增加客戶。對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客戶可采取“一對一”的服務方式,增加他們與企業的親密度;也可將家庭結構、收入情況、興趣愛好和家庭成員文化程度相似的客戶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提出個性化服務。例如,成立會員俱樂部,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與客戶的感情交流,密切客戶關系。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強化社會關系的方式,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營銷效果。

3.完善服務結構。

金融機構應根據顧客的消費特點,提供全面的理財服務,內容包括財務優惠、投資建議、稅務籌劃、退休和保險安排等。借助現代化網絡信息系統,經常為客戶提供財經資訊或理財建議,幫助他們掌握豐富理財知識,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從而穩固合作關系。

篇(10)

二、運用網絡資源服務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情況分析

高中學生獨立自主運用網絡資源輔助于英語閱讀教學的潛力發掘的程度還不夠,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高中學生對網絡資源信息的了解程度越來越高,作為英語教師在備課時所用的網絡信息資源必須通過有效重組優化,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網絡資源應用能力,只是這些應用能力還沒有進一步的被合理的開發和應用而已。例如,在講解《Writingareportongrowingpains》時,筆者利用幻燈片PPT展示如圖所示的圖片時,有部分學生立即就認出這些圖片是直接來自于網絡下載的課件中的,這正體現了當前高中學生對網絡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也提醒我們一線教師對于學生的網絡資源的應用能力應該進一步的開發和刺激。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的創新、學習與運用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思考如何讓學生會學和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網絡為英語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交流平臺,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的高中英語重教材教學正在向重過程教學的有效轉化,高中學生比較青睞英語教師提供英語閱讀網站和閱讀教學的平臺,然而教師多數都是以這一平臺為自身備課需要資料的源泉,這一狀況下反而減少了學生自主應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學習的機會,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合作閱讀、網絡搜索能力被無形的遏制,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利用網絡資源輔助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式網絡閱讀教學模式的推廣,進而提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針對于網絡資源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分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前學生接觸最多的網絡資源是QQ聊天、瀏覽新聞網頁、玩網絡游戲、看電影和電視劇、聽歌曲等,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英語教師應該善于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網絡資源運用在英語的閱讀教學之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英語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關的英文電影和歌曲讓學生自己去看和聽,可謂是投其所好,學生的興趣大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背景被拓展,提升了學生在閱讀理解問題中解題的正確率。同時,英語教師鼓勵學生瀏覽英語學習網站,通過網站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聽、讀、寫的訓練,提升自身英語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上一篇: 商務酒店設計 下一篇: 翻譯英語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 |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 亚洲色国内在线精品视频 | 日本孕交系列视频 | 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宅女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