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6: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文化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在現代社會,企業文化已經滲入到各個領域對于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視正在形成千姿百態的企業行為。企業文化是一種知覺——“難以給它下十分準確的定義,但看到它的時候就明白”,是對企業內涵的描述,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于其它組織。企業文化是全體企業員工共有的價值體系,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企業文化具有指導全體企業員工行為表現一致、引導員工、約束員工的作用,有利于員工進行企業優質產品與卓越服務的價值傳遞。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是企業成長的催化劑。擁有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更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在以高新技術,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典型性發展方向的新經濟時代,動態地把握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并進行適應性調整、更新倍顯必要。本文對企業文化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歸納,希望能對現實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有所借鑒。
1適應“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新戰略發展的要求
“協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是由美國著名的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提出的21世紀企業發展的新戰略。這是一種適應新經濟時代需要的網絡型的戰略,其特點是優勢企業抱成一團,目的是為了把競爭對手擠垮,或者使對手實力受創。雖然其責權關系是寬約束,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界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自20世紀8o年代以來,這種戰略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結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層出不窮。近三年,世界上有3.2萬家公司進行聯盟,如從震動一時的國際級汽車巨擎德國梅塞德斯一奔馳汽車公司與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合并計劃,再到計算機業巨頭惠普(HP)公司與康柏(Compaq)計算機公司的聯姻等事例即可見一斑了。這是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這也給我們的企業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業重組后企業文化怎樣融合的問題。因為企業聯合、兼并的過程中,不能只從經濟和財力方面考慮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異。一般來說,各個企業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創業歷史、發展目標、經營理念、所處環境、隊伍素質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業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異。如果沒有企業文化的融合,就會出現“貌合神離,形連心不連”現象。所以,只有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形成“結盟取勝、雙贏模式”型的企業文化,企業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在這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在梅塞德斯一奔馳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合并案中已經出現了,文化融合的危機幾乎讓這家合并后成立的世界級汽車制造巨擎喪失了原本所據有市場地位!而要妥善地解決好這個棘手的問題,企業各級管理者必須注意和認識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聯合兼并企業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其次,雙方都應注意克服排斥對方的自大心理,加強相互的了解與交流,吸納對方文化的精華,發展成為經過融合后更為優秀的企業文化。
2加強對學習氛圍的培育
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系,以及擴展未來的能量。這也是學習型組織的真諦。
故而20世紀末最成功的企業形式是學習型組織,它不僅僅被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生命力最強,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升華生命的意義。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組織形式向扁平式的靈活方向發展,圍繞其管理的核心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轉變,對個人及企業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專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提出“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根源于知識及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潛能及智慧的開發”的論斷。可見,學習對組織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新經濟環境下最成功的企業仍然會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將進一步受到關注。但是要注意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和團體的搭配問題,搭配的狀況不同就會對企業產生不同的結果: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及搭配良好,會對企業產生一股強大的發展動力,從而推動企業的迅猛發展;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但是搭配不好,“個性”太強,反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3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
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論,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是人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生態文化屬于生態科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的是生態精神。而企業文化則屬于管理科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質上二者都屬于一種發展觀,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都強調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努力認真地探索,從狹義角度來看,都是觀念形態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為引導手段,以持續發展為目標。并且企業文化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以生態文化來與之相結合,這是因為:
第一、一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重視了人的價值,卻忽視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環境的惡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二、現代消費群更青睞綠色產品,企業也想通過“綠色浪潮”來提高企業產品的生態含量;
第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態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后不僅可擴大企業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4更注重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直接與企業的興衰、優劣相聯系,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有機結合構成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如果聲譽卓著,企業就能招攬到更多的優秀人才和顧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能得到所在社區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尤為激烈,企業要脫穎而出,形象戰略尤顯必要,它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作的實力、地位的體現。2l世紀,企業間的競爭除去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一誰最先發現消費空檔,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據消費之心,誰就能領先占據市場而獲得超額利潤并不斷擴大企業經營效益。
5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要努力培育“生死與共”的價值觀,使企業全體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能與企業同呼吸、同成長、同發展、共生死,做到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實現“人企合一”。在這方面上,海爾電器的文化建設可謂為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典范,海爾集團極具遠見,公司對職工的工作給予不斷激勵——這種激勵作用不是體現在消極被動地滿足企業員工的心理需要,而是通過企業文化的塑造,使每個企業員工從內心深處自覺地產生獻身精神、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并使他們對工作經常保持新鮮度,責任感在無形中得到了加強。超級秘書網
6企業文化將從商業氛圍升華出來更重視“人"
中國保健品行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形成當前中國消費的一大景觀。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本應充滿生機、朝氣的行業,近年來卻陷入所謂“五年生死時限”的企業文化怪圈,幾乎成了“病態行業”,嚴重困擾著諸多業內人士。
一、中國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病癥的外在表現
縱觀中國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癥就是誠信文化危機。一些企業由于粗制濫造、夸大宣傳和違規營銷,一次次地被政府通報和媒體曝光。具體而言,中國的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面臨著以下嚴重的病癥和潛在危機:
1.夸大其詞、虛假偽劣的廣告文化漫天飛舞
保健品廣告大戶在不計成本廣告轟炸的同時,在內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詞,極盡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質量好才是最優,而是誰的營銷廣告作的多,吹的響,誰就是市場的“大哥大”。由于市場不規范,企業與消費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健品企業通過這種簡單的廣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內從市場套現、獲取巨大的商業利潤,但市場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業獲利的同時也變賣了其全部的品牌價值。
2.粗制濫造、科技含量低的產品文化無孔不入
目前,不少專業保健品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產品開發投入少,且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較多采用買斷經銷權或外購產品的辦法,使得整個保健品產業的產品層次很低,較少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產品功能雷同現象日益明顯。“銀耳當作燕窩賣,蜂王漿早被糖水代,人參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營銷文化廣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營銷渠道的混亂,除了OTC、專賣店之外,經銷商秘密進行的“會議營銷”、“社區營銷”、“旅游營銷”等形式廣泛存在。一些違法經營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潛入保健品市場,將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個美名,以不菲的價格面世,利潤自然可觀。結果由于經銷商的短期利益觀嚴重影響著保健品的服務質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給消費者造成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業壞印象。
4.魚目混珠、“興衰不過三五載”的形象文化令人頭痛
在保健品營銷過程中,人們目睹了三株、飛龍、巨人、紅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業的轉瞬即敗,“興衰不過三五載”的行業形象文化在人們心中日趨深入。此外,我國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還處于不成熟時期,由于市場秩序的混亂與管理監督機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冊后抓緊時間賺錢,往往幾個月就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收入,然后就換地方走人,注冊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業的形象文化,必須重誅這些“害群之馬”。
二、中國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病癥的診斷分析
1.企業遠景失明癥:企業過分傾注短期效益而忽視長遠規劃
目前,在我國保健品企業中最重要的部門是營銷部門,企業的主要財力、人力、精力過分地傾注營銷部門,這樣勢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長遠規劃。“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幾乎所有的精力至一個或幾個產品,結果“興衰不過三五載”的命運也就無可非議。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是導致當前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病癥的根本原因。
2.企業信用失缺癥:企業缺乏誠信而視營銷策劃為兒戲
保健品營銷出現狂轟亂炸與夸大宣傳的廣告形象、假冒偽劣與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責任感的企業形象的這種惡果,與企業領導和策劃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素質和形象策劃能力不無關系。目前大多數保健品企業的有關人員為了牟取短期經濟效益,不講信用,導致企業行為混亂,甚至粗制濫造、仿制假冒,擾亂了正常的市場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場廣告、服務與營銷,似乎營銷策劃人員“一通百通”,結果做出來的廣告帶有濃厚的推銷味道,容易給消費者留下了很壞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業營銷短視癥:企業偏重廣告而忽視科技與產品創新的營銷策略
不少經營者將保健產業作為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盼望著自己的企業“超常規成長”,投機心態嚴重。因此,偏重于對市場的廣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造成保健品和生產企業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缺乏系統的專業論證和高水平的頂層設計,還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復開發和申報,致使部分企業因產品雷同而陷入惡性競爭。
4.行業制度混亂癥:保健品行業缺乏系統、規范的法規監督
導致保健品營銷較為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業缺乏標準,造成很大一部分企業鉆市場的空子,到保健品行業中牟取暴利,不僅損害了企業形象,也嚴重危害了保健品行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來,我國衛生部門批準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種,而日本在近10年里總共只批準了122個相當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來,眾多知名保健品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市場,在不動聲色中擴大著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此,內外夾擊、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保健品行業的《白皮書》出臺迫在眉睫。有關人士認為,《白皮書》的出臺將為行業指明總體發展方向,加強行業自律,同時爭取有利于保健品營銷及行業發展的政策法規。
三、中國保健品行業企業文化病癥的治療處方
1.企業潔身自好,重塑科學誠信的企業文化
(1)著眼于塑造強勢企業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贏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是保健品企業的發展之路。我國保健品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產品在原理表述上沒什么區別。品牌能使企業產品與同類產品永遠區隔開。同時,企業不再被幾個營銷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動營銷,從而減少營銷的動蕩性和搖擺性,此外,品牌一旦樹立,企業推出新品,能省時省力省錢。保健品欲做大市場,必須塑造強勢品牌文化。
(2)重塑誠信可靠的廣告營銷文化
背負“魔鬼”名義的保健品廣告營銷形象策劃,重塑誠信可靠的廣告形象眼下尤為重要。保健品廣告應朝著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保健意識和健康觀念的方向發展,不可在宣傳中一味地強調產品,制造概念,誤導消費者。成熟的產業離不開成熟的消費者,但目前消費者對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識,因此,今后保健品廣告要從功效宣傳轉向保健知識宣傳,以保健知識宣傳和品牌宣傳為核心,提高消費者的保健意識,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3)打造科技創新的企業產品文化
產品不但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主要載體,更是企業和品牌的根基。面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未來保健品競爭的核心必將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業不斷更新技術和提高技術含量,開發出效果好、質量高、有特點的新一代保健品,使產品從低層次的價格戰、廣告戰中走出來,轉向高層次的技術戰、服務戰,才能在“入世”后,締造出我國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進軍國際市場。
2.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嚴格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對保健品市場的宏觀管理
要盡快確保保健品產業統一的歸口管理部門,徹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門的弊端,統管各類保健品的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審批等。強化統一的技術標準、生產標準、檢測標準,使保健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做到有章可循。
(2)相關協會堅決杜絕為保健品營銷助力的虛假宣傳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業,為博得消費者的認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協會的方式,搖身一變,成為某組織或協會的“推薦產品”。而為了經費、贊助而盲目對于保健品企業進行助力銷售的行為對于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欺騙。在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的同時,相關協會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絕以上情況的發生。
(3)媒體加大審查力度,扭轉保健品營銷廣告的“魔鬼”形象
一、企業文化與企業價值相關概念解析
(一)企業文化相關概念解析
1、企業文化的概念及內涵
所謂企業文化,是指組織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為組織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是一個企業的經營之道、企業精神、職業道德、企業作風、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企業形象的總和。簡單地加以概括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經營之道、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
企業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它主要包括:①指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經營之道。也可稱為經營宗旨、經營理念、經營哲學;②體現企業鮮明個性特征的凝聚企業全體人員的企業精神;③規范企業全體員工的職業道德;④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形成的企業作風和禮儀;⑤企業員工的科學文化素質;⑥企業形象。
2、企業文化的功能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企業文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①導向作用。即把組織成員的行為動機引導到組織目標上來。為此,在制定組織目標時,應該融進組織成員的事業心和成就感,包含較多的個人目標,同時要高屋建領,振奮人心。
②示范作用。規章制度構成企業員工的硬約束,而企業的組織道德、組織風氣則構成組織成員的軟約束。無論硬和軟的規范,都以群體的價值觀作為基礎。一旦共同信念在企業員工心理深層形成一種定勢,構成一種響應機制,只要外部誘導信號產生,即可得到積極的響應,并迅速轉化為預期的行為。這種軟約束,可以減弱硬約束對職工心理的沖擊,緩解自治心理與被治現實之間的沖突,削弱由此因此的心理逆反,從而使企業員工的行為和諧、一致,并符合企業目標的需要。
③凝聚作用。文化有一種極強的凝聚力量,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的粘合劑,把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都團結在組織目標的旗幟下,并使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命運與企業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產生深刻的認同感,以至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
④激勵作用。企業文化的核心是確立共同價值觀念,在這種群體價值觀指導下發生的一切行為,又都是組織所期望的行為,這就帶來了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一致,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結合。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崇高的群體價值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和榮譽感,使組織成員的精神需要獲得滿足,從而產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勵作用。
(二)企業價值相關概念解析
1、企業價值的概念
目前對理論界對企業價值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關于企業價值的涵義,主要有三種理論解釋,即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價值論。綜合三種理論解釋可以看出企業價值是既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和長期獲利能力,也反映市場對企業的評價的一個綜合值。
2、企業價值的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主要是企業獲利能力、企業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具體而言:
①企業獲利能力。獲利能力是決定企業價值的直接和最終決定因素,是從產出的角度來衡量的。獲利能力最直接的表現是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的多少和折現率的高低,二者同時決定了企業的價值。
②企業環境因素。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經營環境。宏觀環境因素包括經濟環境因素、政治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科技環境因素。
③企業內部因素。企業內部因素可通過財務指標來衡量的相關因素外,主要是指企業獲利能力和競爭優勢的真正來源,是企業獨特的資源和能力,它不被其他企業所模仿的核心能力——企業文化。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滲透在企業一切活動中的無處不在的東西,是企業的靈魂所在,總的說來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企業文化創造和提升企業價值。
(一)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管企業是否自我察覺、是否刻意追求。企業文化就像人的思想和觀念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存在并左右著企業的發展。就企業文化的概念而言,企業存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從主觀上對其包括價值取向、審美取向等觀念不斷追求的過程,以最終實現其對自身文化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從客觀上獲得利益。為社會做出貢獻。企業文化是企業與生俱來,伴隨企業生存和發展全過程的重要財富,無論企業物質價值的大小,企業都必然擁有其具有個性的文化。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物質一起構成企業物質與精神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企業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企業文化創造提升企業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價值創造的問題實質是企業如何能以較低的生產成本創造同等價值的產品或者如何能以同樣的生產成本創造價值更高的產品的問題。而生產成本等于轉化成本與交易成本之和。
1、企業文化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創造企業價值
企業的交易成本可分為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和企業外部的交易成本。影響企業外部交易成本與內部交易成本的因素是相同的。企業外部交易成本是企業與企業外部的市場交易主體(如,顧客、供應商、競爭者等)進行市場交易時發生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履約成本。企業內部交易成本是企業與要素所有者進行交易時所發生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履約成本。
①企業文化降低企業內部交易成本
企業文化降低企業內部交易成本主要表現在:首先,企業文化可以降低企業內部不確定性。企業正式合約的條款越趨于完備越能降低不確定性。但簽訂合約的成本也越趨于增加。同時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環境的不可能完全預測,使得企業正式合約不可能完備。其次,企業文化可以節省有限理性。最后,企業文化有利于釋放壓縮的信息。
②企業文化降低企業外部交易成本
企業進行有意識的企業文化管理,確立一套價值觀體系并通過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使之得以外顯,這樣在進行外部交易時外部交易主體就可明確地感知到企業的價值體系,因而面臨較少的不確定性或復雜性面臨更少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節省了外部交易主體的有限理性誘使其也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加大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可能并有利于節省交易成本。當然,這種結果發生的概率和程度需要取決于外部交易方的文化,若兩者皆注重信譽、道德和倫理那么可以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否則,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能和程度皆較小。
2、企業文化降低企業轉換成本,創造企業價值
企業的生產方式實則是一種團隊合作的生產方式,團隊個體成員的實際生產率和團隊的合作效益是決定團隊生產率的因素。
①企業文化提高團隊個體成員的實際生產率
團隊個體成員實際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兩個因素:勞動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勞動者的能力。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因為可以實現個人對自我價值和生活意義的追求從而能夠提高人的主觀積極性,進而能夠大大提升勞動者的價值創造。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條件大體相同的勞動者集體或個人,甚至同一勞動者集體或個人使用同樣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由于他們的情緒、主觀努力的程度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效果的顯著差別。另一個要點是廠商作為公司文化的持久貯藏器和隨時間遷移的公司文化傳輸帶所發揮的作用。這一文化傳輸促進了群體和個人的學習并因此提高了廠商內部的生產率。
②企業文化提高團隊合作效益
合作效益是指不同主體通過相互合作而產生的超出單個主體所能創造價值的總和的那部分效益。即“1+1>2”的情況出現。不同主體間的合作之所以能產生效益。是因為一方面通過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競爭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可以形成一種資源的相互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專業化的發展和創造規模效益。但合作效益產生的前提是有效合作的達成。然而在團隊生產中,參與合作的隊員的邊際產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別地被觀察出來。此時。人的機會主義傾向便會誘致偷懶行為。這就加大了有效衡量團隊成員的績效并給予相應的報酬和獎勵的難度進而會造成合作的失敗。難以獲得合作效益從而降低了團隊的生產率。
通過企業文化來抑制機會主義,從團隊生產的角度來看,企業文化由于可以為團隊成員提供選擇性激勵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企業文化為團隊成員提供的選擇性激勵是因為企業文化能使個人決策過程簡化從而節約了信息費用。
三、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大部分已經認識到了企業文化對創造、提升企業價值的關鍵作用,并積極開始建設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如海爾、華為等,但縱觀國內企業,企業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
(一)企業文化的政治化
我國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將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以貫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為主,企業文化工作者必須是具有較強的黨性的黨員干部,有較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個別人把講奉獻、學雷鋒時刻掛在嘴上,不考慮實際工作效果。企業的政治就是管理好企業,創造效益;員工要講奉獻,講艱苦奮斗,但更要講價值的回報,講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企業文化雷同化
獨特性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優秀的企業文化在許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獨到之處,它應該代表的企業獨有的特征,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內涵。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由于領導者對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不明確,對企業現有狀況把握不準確,盲目照搬照抄,企業文化似曾相識,具有鮮明個性的寥寥無幾。
(三)企業文化孤立化
企業的文化建設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經濟利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與企業的發展壯大和經濟效益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它能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實力,而企業的發展壯大又能促使員工產生自豪感和向心力,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自覺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維護企業形象,積極參與企業文化的建設。然而,當前我國的企業領導者在文化建設上往往與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或為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經濟效益;或功利目的太強,企圖立竿見影,急于求成。
(四)企業文化形式化
一些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過于狹義認為只是一些文娛、體育活動,把企業的文娛體育活動開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業文化。實際中往往為了裝扮門面,或為了趕時髦,熱衷于作表面文章,提出幾個口號,張貼幾條標語,定個條例,寫一曲廠歌,定一個標志,統一公司服裝,再搞一些文藝體育活動,認為這樣就完成了企業的文化建設。并沒有將在市場條件下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競爭文化作為能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僅僅作為一種面紗來對待。
四、打造特色企業文化創造企業價值
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已經日益被世界各國企業所承認,隨著我國加入WTO,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國內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建設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價值。
(一)將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的確立置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首位
企業價值理念和企業精神的建設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企業文化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基礎。企業精神和價值理念的建立過程就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建立過程。在創建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時要強調以下幾點:
1、創建特色的企業價值觀和精神。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應該是在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具有鮮明性、自主性、獨立性的精神和價值理念,帶有本企業鮮明的特色,具有不易模仿性、不可復制性的特點。
2、兼收并蓄。企業精神的建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華,同時,對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也要擇優吸取,尤其要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
3、發展愿景和員工個人的人生追求統一起來,使職工忠誠于企業。
4、企業要有較高的精神追求,新時期的企業精神中要自覺地加進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把企業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提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合諧社會的高度。
(二)企業制度建設應與企業價值理念和精神建設相輔相成。
企業價值理念和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軟管理,軟約束,它強調的是價值理念的倡導和信奉,注重對員工思想、心靈的灌輸、培訓、宣傳、倡導,但如果企業的價值理念僅僅停留在灌輸、倡導,流于一堆口號,企業文化是建立不起來的。企業文化建設應該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即既要把企業提出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員工的價值共識,又要把它轉化為每個員工崗位的行為準則。要建章立制,把企業的價值取向、經營理念、職業道德等形成制度化的東西,并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有效地貫徹執行。只有將企業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密切結合起來,用制度的約束來規范員工的行為,最終形成員工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機制,才能建成成功的企業文化。
(三)發揮企業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企業家處于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企業家的思想、行為等對企業文化有很大影響,企業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家的價值觀和職業素質;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確立需要企業家自上而下地推動,用自己的權威去整合企業中的價值觀。
1、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這一無形資產的重要性。企業文化是滲透在企業一切活動中的無處不在的東西,是企業的靈魂所在。21世紀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因此,要盡快改變企業家企業文化經營意識淡薄的現狀。
2、企業家要利用各種方式傳播和推行自己已經認同的企業文化。運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來規范指導企業行為,用行動言傳身教,使自己成為企業價值觀的化身。
3、企業家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企業家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注重自身形象的樹立,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包括管理學在內的綜合素質,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4、企業家要積極運用企業文化發展企業。企業家要對內要用企業文化凝聚廣大員工,對外要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將定型的企業文化外化為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規范企業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兩大系統,展示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實施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精神
企業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學,要堅持把人作為企業管理和一切活動的中心。對員工的尊重、信任,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創新精神。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管理要求將培育進步的企業文化和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作為企業管理的主導環節。
1、充分重視人的因素,將人作為現代管理的中心,其管理的核心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尊重人的人格,重視員工的個性,實現人格化、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啟發人、關心人,為員工營造溫暖、舒心、優美的工作環境,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3、創造條件,通過發展、滿足、改變人的需求,激發每個人的發展愿望和動力,幫助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全面發展。
(五)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建設企業文化
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學習型企業就是以共同的愿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征,以增強企業的學習力為核心,提高群體智商,使員工自我超越、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企業財富速增、服務超值的目標。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培育優秀企業文化的有力措施,也是貫徹優良的企業文化的保證。學習型組織是21世紀最具競爭優勢和最具有適應能力的組織形態,它強調員工之間信息和知識的分享,能力和專長的分享,來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因此,要求員工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強調員工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體學習。通過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增加知識積累,培養創新和適應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培養和諧的內部氛圍,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結束語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創造并提升企業價值。國內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首先應該積極創建企業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精神,在次基礎上完善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其次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實行人本化管理,創建學習形組織發展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價值。
參考文獻
[1](美)湯姆.科普蘭.價值評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張繼焦.價值鏈管理[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3]鮮文鐸,賀琴.企業價值影響因素淺析[J].財會月刊,2005,(26).
[4]鄭旻.淺議企業價值[J].科技和產業,2005,(05).
[5]原毅軍,陳艷瑩.論企業的價值[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
本文試圖從理念和形象這內外兩方面來闡述如何導入文化營銷這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在此過程中,大量引用國內外企業的成功范例,在分析他們是如何導入文化營銷這一模式的同時,讓讀者更加信服文化營銷能夠給企業帶來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文化營銷,營銷理念,形象
進入21世紀以來,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越來越動蕩,要在這樣一個時代潮流中站穩腳跟,達成目標,勢必要有一個先進的營銷理念來導航。人是在文化中生活的,不可否認,消費者也是在企業建立的文化中消費的,只有當消費者在消費文化時產生共鳴,企業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因此,利用這種文化力進行營銷必然能給企業帶來勃勃生機。
一、文化營銷的概念
文化營銷系一組合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文化力進行營銷,是指企業營銷人員及相關人員在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所形成的營銷理念,以及所塑造出的營銷形象,兩者在具體的市場運作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營銷模式。
二、文化營銷的意義
從小的方面看,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衷心認同的和共有的核心價值觀念,它規定了人們的基本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種優秀文化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外部優秀的營銷人員來為本企業效力,還可以使本企業內部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從而達到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企業經營業績的不斷提高。
就大的方面而言,知識經濟這個時代,人們在消費物質形態產品的同時,更加注重消費文化形態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企業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創造的,利用文化力營銷,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由此看來,文化營銷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三、現代企業文化營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多數企業還沒有認識到文化可以帶來經濟利益這一點,或者說,他們還沒有找到成功地導入文化營銷這一模式的途徑。
從企業內部看,營銷人員的營銷理念不明確。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要把一個什么樣的,有別于其他企業、其他產品的信息傳遞給目標顧客群,是贏得市場的關鍵之所在。是成本最低,讓消費者買到最便宜的商品,還是別具一格,確保他們買到的產品永遠是最先進的呢?要不,是最佳服務,對顧客提供始終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務和幫助?營銷人員是企業產品信息的傳遞者,他們的理念不明確,是信息傳遞失真的根本原因,這直接造成企業產品銷路不暢,大量積壓。經濟效益難以實現,更別談社會效益了。
從企業外部看,企業著力要追求與塑造的營銷形象不清晰。本企業辛辛苦苦打造的質量觀念沒有宣傳出去,沒有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也就難以起到提升本企業的產品形象的作用。企業的廣告形象,沒有很好的與產品形象結合起來,造成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再有,服務在我們這個時代已成為商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服務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資,幾乎是空白。這些使得企業整體營銷形象沒有形成,形象所應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也就無從發揮。四、如何才能開展卓有成效的文化營銷呢?
(一)從國際市場上看,影響國際市場營銷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文化差異。我認為其影響至少可以反映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差異有時決定著企業對國際目標市場的選擇。在其他條件相近的情況下,海外投資者總是先鐘情于與本國文化相近的國家和地區。美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西歐,文化相近以及由此產生溝通便利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便利的文化溝通可以大大節約國際交易的費用。來華投資的境外企業中,美國企業何以姍姍來遲?按美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實力,美國何至于落后于香港、日本而“屈居”于對華投資的第三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差異比較大。美國投資者感到中國來可能要支付更大的文化溝通費用。正如一位美方談判專家所言,“中國伙伴在談判桌上表現與我們不同的價值觀念,中國人對合同或協議的看法,對合作伙伴的選擇標準,對知識和軟件的看法等等,都與我們不同,談判有時會陷入困境┄┄”又如美國“運動鞋大王”耐克公司在中國找了多年,但始終難以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原因之一也是美國企業精神與中國文化觀念的不協調。美國一位資深企業家甚至斷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美國對華投資可以比現在增加兩倍”。與此相反,香港、日本、臺灣之所以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投資伙伴,其關鍵因素則在于他們同屬東方文化系統,特別是儒家文化系統。
2、文化差異有時決定著企業國際營銷的效率和效益。例如,服裝的國際營銷基本上就是一種文化的營銷,它的效益同文化傳播和溝通的程度有直接的關系。法國、意大利的服裝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經久不衰,一個重要的秘訣就在于他們舍得花錢讓服裝設計師大量參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如1990年我們剛開亞運會,皮爾·卡丹就來舉辦時裝表演為你“助興”。相比之下,上海的服裝設計師在國際文化的參與上,在服裝文化的知名度上距離相差太大。中國企業要開發服裝之類產品的國際市場,首先要從內涵和外延上開發產品文化,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不斷提高文化知名度。不僅國際產品營銷是文化營銷,國際廣告、展覽、和公關等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營銷。美國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為了消除文化障礙,在給中國拍攝的“萬寶路”廣告中選擇了故宮的場景。法國軒尼詩公司為了加強文化溝通,在中國舉辦的XO酒公關營銷活動中策劃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并把該獎授予中國最著名的導演。反而觀中國,素以酒消費量大和酒文化源源流長而著稱于世,我們也曾在國際博覽會上多次獲得大獎,然而我們的茅臺只是宮廷國宴品而與普通大眾無緣,何談走出國門,成為家宴的“人頭馬”?酒本身在某種意義上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舍此又何談酒文化呢?正如有位學者指出的那樣,名牌不等于孤芳自賞,也不等于稀世珍寶。
3、文化差異有時還是國際營銷管理的一個難題。日本的跨國公司到美國以后,馬上就遇到了管理文化或企業文化上的種種沖突,日本人在本國行之有效的“團隊精神”、“親善管理”等在美國似乎難以被雇員接受。近年來,外資在華企業在其國際營銷管理中同樣遇到了文化沖突的問題。起初,經濟收入的顯著提高和國家對引進外資的大力鼓勵的輿論導向,使得“三資企業”在內外文化上的沖突被掩蓋了。當“三資企業”內外經濟活動向深層次展開的時候,中外文化的差異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了。現在“三資企業”日益增多的勞資糾紛和雇員流失中,不少是文化價值取向上的沖突。難怪現在準備在華投資的境外企業,他們不在看重所謂的優惠政策而看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念。因此,對一家外資企業而言,它一方面要堅持按國際慣例在中國進行管理和營銷,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文化環境的適應性,因為國際營銷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文化營銷。一個不能“如鄉隨俗”的國際企業恐怕難以獲得長久的成功,不重視國際文化環境的適應性,就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
針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尋找文化的溝通與協調,通過文化適應來磨合文化差異,找到國際市場的文化共鳴點,造就有利于自己的國際市場格局。
(二)現在,我們再把焦點轉移到,在微觀環境中,企業究竟如何根據其客觀條件來運用這一模式,取得優勢,贏得生機。
我認為,要取得文化營銷的成功,必須有強勢的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的定位,直接關系到營銷理念和營銷形象的形成和發揮作用,從而決定文化營銷的成效。
1、必須培育和強化文化營銷觀念。一個強大的企業不一定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文化是企業的伴生物,只有當企業文化滲透到員工的內心,形成企業內部的倫理和一種企業內部大多數成員所共識的理念,員工真正明白企業追求的價值標準,才能自覺維護企業的根本利益。當這種文化滲透到營銷及營銷相關人員的意識中,與其營銷專業知識相結合,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
談到這一點,恒源祥的成功值得借鑒。早在1996年恒源祥就成功舉辦了“恒源祥”杯中阿足球對抗賽,并創造了中國第一位企業家為馬拉多納發獎杯的先河。而后又在天安門廣場史無前例地舉辦了“恒源祥”杯千名兒童體操表演賽。而后的幾年里,又相繼籌備“恒源祥”絨線博物館,成立絨線編織與老年癡呆癥防治課題組。所有這些為恒源祥這一百年老店增添了不少現代化的色彩,與之同時,是恒源祥獨特文化的企業內部的根深蒂固和企業外部的廣為傳播。通過這一系列的文化營銷活動,恒源祥這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高,相應地,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就更加鞏固。換而言之,正是文化營銷這一觀念成就了恒源祥十幾年來穩坐國內絨紡織品第一把交椅的殊榮。
2、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文化定位,因為文化定位對營銷理念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個企業的基本條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就各具特色。在這,拋棄面面俱到,僅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定位作一分析,看看他們是如何影響營銷理念形成的。
第一種文化定位:憎惡浪費,崇尚高效,創造一種規范化、低成本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的熏陶,必然使營銷人員在保證價格與可靠服務的前提下,盡量追求最低成本,最終形成成本領先的營銷理念。
也許你對這種經商方式感到奇怪: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阿科石油公司在其他公司油價大幅攀聲的情況下卻保持原價,致使一年內少賺了數千萬美元。但在而后的五年內資本凈額利潤率平均遞增了20%,是同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倍正是確保顧客在別處無法買到更便宜的汽油的這一成本領先的營銷理念,支撐著這一策略的運作,成為石油市場上的佼佼者。
再有,戴爾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80年代中,當康伯集中研制比IBM更快更廉價的個人電腦時,戴爾卻認為:只有在分銷渠道中徹底砍掉中間商,就能遠遠勝過其他電腦商,于是,這樣一種直銷方式誕生了:直接向顧客銷售,根據訂單生產,以取消庫存,把后勤服務與供應商結合起來,盡可能優化并精簡提品和基本服務的業務流程,使之運作規范化、簡潔化并加以嚴格的控制和集中計劃。這種規范化、低成本的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使得成本領先這一市場營銷理念取得成功:戴爾在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依靠低廉的價格打敗了康伯和其他個人電腦制造商。
第二種文化定位:鼓勵個人想象力、成就感,創造一種渴望創造未來這一思維方式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在企業內的廣泛傳播,營銷人員必然把產品的性能,其獨特性作為他們贏得市場的獨門暗器,相應的,別具一格的產品營銷觀念必然落地開花,結出碩果。
你覺得這種經營方式怎樣?索尼公司一邊在市場上展開聲勢浩大的營銷活動,推銷可望成為公司熱銷產品的微型攝象機;一邊又讓四個研究小組相互競賽,抓緊研制性能更加優異的機型,以淘汰目前正熱銷的型號。集中注意力發明創造、產品開發及市場拓展已成為公司的核心流程,而正是這種讓顧客怡然自得,使他們相信所買的產品永遠是最先進的市場營銷理念使索尼過去五年的平均收入遞增了29%,而其競爭對手則只有14%。
第三種文化定位:具體而專業的服務,創造一種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建議,努力發展深切、持久的顧客關系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在企業內生根發芽,必然使營銷人員把為顧客提供始終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務和幫助作為開拓市場的最好敲門磚。相應地,面向顧客、最佳服務的市場營銷理念也就根深蒂固,甚至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例子:天津喜來登大酒店住進了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客人,他外出時將一件掉了扣子的衣服放在房間里,當天晚上回房休息時發現紐扣已被釘好,衣服整整齊齊的擺在那里。原來是值班服務員整理房間時,發現客人衣服上少了一枚紐扣,便在沒有任何監督和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取來針線,選取了一個相同的紐扣釘上了。這位客人非常感動,他說:“我的這顆紐扣丟失已久,沒想到住進貴店的第一天,服務員小姐就主動給釘上了,她們的服務真是無微不至呀!”。
也許你不以為然,但就是這種“超越顧客期望”的提供最佳服務的營銷理念,使喜來登大酒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保持天津市同行業最高的入住率。
當然,文化定位的類型及其相應的市場營銷理念,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和概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單一的與上述任何一種類型完全相同的范式更多可能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文化定位時,要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因為文化營銷的實質是文化適應,而不是文化硬套。
3、營銷形象的塑造是文化營銷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要素。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產品質量和技術的普遍提高以及商品種類的日益繁多,只靠質量和技術很難具有市場優勢。在眾多企業和商品形成大海之時,只有那些營銷形象好的企業才有長久的生命力,才會受到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青睞。
海爾在市場上屢屢能攻城掠地,我認為與其獨特的營銷形象是分不開的。他體現了給消費者以潤物細無聲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面,就最能體現營銷形象的產品形象、廣告形象和服務形象的這三方面的內容來看看海爾是怎樣做的。
(1)、產品形象
不管怎么說,能夠在1995年就揮錘砸爛76臺不合格冰箱的商家也只有海爾。另外,海爾的高質量內涵還可以用“6δ”來量化。所謂“6δ”就是指一百萬次操作中只允許少于3.4次的失誤出現。而且,海爾的質量觀念“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也已深入消費者心中。質量是產品形象的基礎,更是文化營銷成功的關鍵。
(2)廣告形象
眾所周知,海爾以其電視廣告著稱,一開始就以其巧妙的構思抓住了觀眾的心。海爾無氟冰箱一問世,就打出了“世界多一個海爾,地球多一份安全”的口號。還有海爾創造出了一系列的全新概念,如抗菌冰箱、變溫冰箱、變頻冰箱和整體帶畫冰箱等等,再后來海爾“真誠到永遠”的廣告傳遍全國大地。從中可以看出海爾廣告成長歷程實際上是一個由實到虛、由功能訴求到形象訴求的過程。
海爾的廣告形象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通過廣告這種傳播媒介,不斷給觀眾以視覺刺激過渡到意識的滲透,升華為對產品進而對企業的好感,甚至形成對這一品牌的依賴。
(3)服務質量
服務質量的好壞已成為擁有顧客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海爾把“用戶的煩惱減少到零”作為服務目標,為此,海爾制定了星級服務標準,其中包括:
①售前服務:介紹產品特性和功能,為顧客答疑解惑;
②售中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無搬動服務”,一次性安裝到位:
③售后服務:通過各種手段與用戶保持聯系,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難能可貴的是,海爾把星級服務落到實處。因為他們明白,服務形象的深入人心,是良好的營銷形象塑造的保證,更是文化營銷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礎。
首先,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具有沖突性。表現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文化沖突;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文化沖突;企業員工,主要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文化沖突。其實,跨國公司本身就注定了以上文化沖突的存在。因其具有“跨國性”,在跨國公司內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甚至是不同社會形態的企業或人員,存在語言差異、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等,要形成一種各方都能接受的企業文化,其難度不言而喻,而沖突的存在也在所難免。
其次,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具有開放性。優秀企業文化具有全方位開放的特征,它決不排斥先進管理思想及有效經營模式的影響沖擊。企業文化的開放性,能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因其跨國性,企業文化的開放性也就體現得尤為突出。跨國公司經營涉及世界各國,各國的文化就會無形中融入到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之中,其開放性就比一般企業體現得更為充分。
最后,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具有“侵略性”。這里主要是指跨國公司大多來自英美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往往會利用其優勢地位,將某些經濟理念甚至是政治主張強加到發展中國家,甚至凌駕于東道國法律之上。如有的跨國公司,以所謂“人權”“民主”等為借口,利用其經濟優勢地位,干預東道國政治,在東道國挑起事端等。
曾有不少學者將跨國公司形象地比喻為“雙刃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一方面,跨國公司對其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跨國公司自身所具備的某些特性,如“侵略性”又使得發展中國家對其防范有加。而對跨國公司而言,如何消除東道國的敵意,消除與東道國文化的差異,更好地融入東道國經濟發展,是眾多跨國公司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跨國公司要將企業文化本土化納入其企業本土化的進程,而且要加以足夠重視。
跨國公司企業文化本土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跨國公司應建立跨文化管理機制。跨文化管理即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東道國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據此創造出公司獨特文化的管理過程。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解決文化沖突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出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具體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應該說,跨文化管理既是企業文化的集中體現,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跨國公司管理的有效性。
企業文化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內在動力。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遍部世界各地,在一個員工眾多、民族不同、價值觀不同的復雜環境中,跨國公司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務是,明確自身企業文化的核心,即建立跨國公司共同的價值觀。只有在有了核心的企業文化作為內在動力后,跨國公司才能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文化管理戰略,對不同的文化環境進行協調、整合和創新。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要積極應對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就必須大力實施科技興國戰略,高度重視和切實提高廣大職工的整體素質,造就一支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具有較高勞動技能的新型職工隊伍。因此,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高職工素質,是擺在企業面前的重要任務。隨著國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企業獨立的進入市場,面臨新的機制、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需要我們盡快適應,以新的精神狀態、新的經營理念、新的工作作風去迎接新的挑戰。根據我們企業的現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高職工素質,目前應注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理念教育
一個企業要想永遠向前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企業精神、企業理念和行動綱領。企業精神就是企業的靈魂,這個靈魂如果能永遠不衰、永遠常青,企業就會永遠存在。目前,我們應該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抓好職工隊伍的思想教育,強化創新思維,培養錘煉市場意識,確立自強、開放、創新、追求的企業精神;追求卓越、平庸非我的企業理念;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企業宗旨。
要在全體員工中強化四個意識。一是競爭意識。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一個企業是否有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規模上,還體現在經營管理上。產品質量、人員素質、內控機制、配套措施等,無一不是提高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二是服務意識。用戶就是上帝,要堅持全心全意為擁護服務,提倡文明用語,禮貌待客,周到服務。只要用戶一個電話,我們就要把需要的事情做好。三是人才意識。人力資源是角逐市場的力量之源。要形成崇尚科學、崇尚文明,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良好風氣,積極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造就環境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圍,使企業知識層次和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推動企業不斷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四是創業意識。啟動市場,首先要啟動思想,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要樹立自立、自強、自謀發展,二次創業的新觀念。牢固樹立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乘勢而上,學會在困境下求進,在無熱點下發展,在微利下生存,創最佳經營效果。
二、注重培育新世紀職工新形象
現代優秀企業要有優秀的職工為載體,優秀的職工形象是新世紀企業文化和優秀職工素質的具體反映。培育和樹立新世紀職工新形象是企業的重要工作。應充分運用各種板報、會議、宣傳專欄、標語等形式宣傳廠規廠紀,傳播新思想、新風尚、好人好事。打擊不良風氣,營造有利于提高職工思想、文化素質的輿論氛圍,培育以“八有“為標準的新世紀職工新形象。即:有愛國家愛企業的思想境界;有與時懼進的道德理念;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有熟練過硬的業務素質;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有文明向上的交際形象;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有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懷。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弘揚勞模精神,用勞動模范的先進思想和優秀品德影響和帶動企業,推動企業先進文化發展和職工整體形象的不斷提高。
三、注重加強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建設
企業好不好關鍵在領導。干部行不行,關鍵在品行。領導干部的覺悟、素質高低,決定企業的命運長短。所以提高職工素質,首要的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強化干部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領導干部宗旨教育,使領導干部牢記五個宗旨。即:位為民心,淡泊名利;權為民用,清正廉潔;利為民謀,克己奉公;欲為民節,艱苦創業;情為民系,熱愛職工。二是樹立全新的道德楷模。思想作風突出一個“實”字,即實事求是;工作作風突出一個“勤”字,即勤奮盡職;生活作風突出一個“廉”字,即清正廉潔;處理問題牢記一個“公”字,即公道正派。三是增強自身修養,培養蓬勃向上的形象氣質。各級干部都應做到待人真誠,言談不俗,舉止高雅,彬彬有禮;要具有博大的胸懷,不計較個人名利恩怨;要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獨”、“慎欲”、“慎終”;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積極推進本單位的各項工作。認真落實民主監督、民主評議干部制度,逐步實現企業干部由職工直選,有效體現職工的民利,使企業干部成為職工擁護、信賴的帶頭人。
四、注重提高全體員工的技能和業務素質
工人階級要始終站在時展的前列,始終代表和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就必須掌握更加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努力推進自身知識化進程。這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高職工素質的關鍵。企業要善于發揮傳統優勢,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和群眾性學習培訓活動,引導職工培養學習興趣,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幫助他們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勞動技能,鼓勵他們崗位成才、自學成才。開展創建學習型企業、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一是針對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教育職工要適應新的形勢,能自覺、自主地設計自己的知識,技能提升方案。二是組織重要崗位,技術工種知識技能學習培訓,采取業余和脫產相結合,導師帶徒弟和互幫互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對有發展潛力的青年職工可送到專業學校短期培訓。掀起學技術、學業務熱潮,使全體員工技術業務知識在短期內有明顯提高。三是開展以“創新”為主題的大練兵活動,增強創新意識,提高涉外業務水平、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尤其是企業機關干部更要熟悉掌握業務范圍、職責內容相關知識和政策、規定、辦事規則及程序。要把職工教育培訓工作與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教育培訓活動,寓教于樂,引導職工在實踐中提高技術技能水平。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強調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是中職辦學的重要特色。但當前,相當大比例的中職畢業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適應崗位,并由此產生了很多苦惱與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也認為應屆畢業生難以很快融入企業,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才。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中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陌生與不認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期在校園文化熏陶中長大的中職學生,對于企業文化產生陌生感也就成為了一種客觀現象。因此,對于為企業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如何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知與熟悉程度,縮短畢業生適應崗位的時間,是需要重視的問題。而在專業教學中加強企業文化的滲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專業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但據調查,中職在校生普遍認為,他們了解企業的主要途徑是書刊、網絡和打工等。這說明當前的教學工作并沒有為學生認識和了解企業文化發揮應有的作用。雖然學校有職業道德課、就業指導等各種教育環節,但是若離開企業生產實際來講企業文化,未免會顯得空洞。而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滲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并自覺培養起敬業精神、質量意識、團隊意識等適應企業要求的職業素質。
其次,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有利于學生理解企業文化與專業技術之間的重要關系。在過去的專業教學中,我們在強調設備更新、技術進步對于生產的重要意義時,卻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經濟發展是相連的,一方面的變化反過來就會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學生很難理解各工序之間有效配合與銜接,以及工作責任心與產品質量之間的關系。而若在教學中將企業文化與專業技術結合起來,使學生能深入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關系,有利于中職畢業生更有效地發揮專業技能。
再次,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還將激發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滲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方面,通過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學生切身感受到專業知識、技能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專業技術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對企業文化的認識理解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企業的競爭壓力與職業責任,激發起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內在動機。
二、在中職專業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的可行性。
中職教育辦學特色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性,一是應用性,二是開放性。這兩個特性都為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滲透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中職辦學的應用性強調專業教學與生產實際的密切聯系,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性。中等職業學校在教學計劃的編制上,實訓環節占全部學時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專業課教學中采用模擬工作實踐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學、仿真訓練、現場教學等;實訓設施建設則盡可能接近實際工作環境,將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融為一體。因此,中職的專業教學必須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才有利于企業文化在其中的滲透。
開放性是中職辦學的另一特色。中等職業學校可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并聘請企業人員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等職業學校還可以通過“學、產、研”結合,讓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體驗企業的生產運作過程。實際上,企業的雕塑、標語、光榮榜都是企業文化的縮影。企業員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愛崗敬業精神的具體體現,企業兼職教師的言傳身教則使學生對企業文化有更深切的體驗。這樣的實訓環節,不僅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技能,而且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業文化在中職學校專業教學中滲透的幾個重要方面。
由于各類學校的校園文化特點及專業特色不盡相同,中職學校可結合自身特點確定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中滲透的具體方案和措施。根據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存在的普遍性差異,中等職業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滲透。
1、重構教學人際關系,培養溝通協作能力。
對于現代企業而言,任何一個比較大的任務都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學科的專門人才積極參與配合。因此,現代企業文化特別強調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重視員工的溝通協作能力。
但對于學校而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多的成為一種個體行為,而忽視了溝通與協作。一個在課堂中從不發言、從不與同學交流的學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績,但我們卻無法想像他將來會成為一名好的員工。由于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課堂上,因此,重新構建教學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創設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交流與協作的平臺,是培養學生溝通與協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現代企業有不少鼓勵員工提出大膽創意的活動,如“頭腦風暴”、“金點子”活動等。在專業課的教學活動中,同樣需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如采用小組會議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研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發起者、組織者,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由單獨的個體學習轉變為集體研討,課堂的人際關系得以重構,學生的表現欲望獲得滿足,溝通協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學生養成“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只惟實”的良好學風,而這種風氣也正是現代企業文化所推崇的。在學生實訓的組織中,也應當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協作的機會,如將學生分為若干工作小組,數名學生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小組之間開展競賽,鼓勵他們密切配合,力爭取得最好成績。在這一教學情境中,同學關系暫時轉變為同事關系,有助于其溝通協作能力的培養。
2、改變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培養工作主動意識。
目前,中職學生在校的學習活動基本上是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下,以一種按部就班的方式進行。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有利于學校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與學校這種模式不同的是,企業通常只會給員工一個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標要求,至于通過何種方式去達到這一目標,則不會作具體的安排。這也是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差異之一。因此,不少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感到無所適從;而企業卻經常反映學生的工作主動性不夠,“總是在等待領導安排任務”。超級秘書網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在中職的專業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和自主決策的機會。我們可以根據實訓的具體情況,在學生初步掌握實訓操作方法的基礎上,只提出工作目標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務的具體過程與方式交給學生自行安排,從而培養他們的主動意識,消除依賴性。一些專業課程的作業也應盡可能設計為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市場調研、情報檢索、調查分析等多種方法,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尋找答案。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企業家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奈特[1](1921)指出所謂“企業家”就是那些“在極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決策”,并“必須自己承擔決策的全部后果”的人。彼德·德魯克[2](1985)認為企業家是為獲取利潤、并為此承擔風險的人,他們是能開拓新市場、引導新需求、創造新顧客的人。熊彼特[3](1991)認為“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張維迎[4](1999)認為企業家就是承擔經營風險、從事經營管理并取得收入的人格代表。厲以寧[2](2000)認為:企業家是那種不僅有眼光、有膽量、有組織能力,而且還要有新的觀念和新的決策方法、有利益導向的經營思想,并善于利用資本市場的人。根據以上學者對企業家的定義,本文認為企業家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領導力、善于駕馭企業、能夠使企業長期生存并能為此而承擔風險的人。基于此,本文所界定的企業家不僅包括企業家,還包括企業高層管理者、企業領導者和經營者。
改革開放30年,企業家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衡量企業家最受尊敬的第一指標(何志毅,2008)。在洞察、開發和利用商業機會過程中,企業家最先能夠感知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企業家在采取競爭策略、創新產品、提供新的服務時,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能夠將社會因素作為企業重要的決策變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性成長。
近十年來,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較多關注企業層面的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實現方式,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然而企業文化論文,作為企業的決策者--企業家,他們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起到什么作用?企業家應當承擔什么社會責任?影響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因素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對2000年以來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有關企業家社會責任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分析了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研究現狀,總結歸納了近十年來中國的研究者們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導向、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結合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構建適合中國背景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概念模型、企業家社會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關系、企業家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企業家社會責任未來的研究展望,以期推動我國企業家社會責任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
二、企業家社會責任相關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研究內容比較零散,其中關于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驅動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多。其余還有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與企業家精神、社會地位等因素的相互關系的研究。
(一)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內涵
隨著和諧社會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學者們開始關注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田豐,2004;朱貴平,2005;黎友煥,2007;趙曙明,2009)。學者們認為企業家如果能夠將社會責任因素作為企業重要的決策變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性成長和和諧社會的建設。關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實質和內容,黃澤民[5][6][7] (2004,2005)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由其社會角色、現代社會生產形式、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論文提綱怎么寫。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實質歸根到底是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他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可以分為兩部分:(1)直接社會責任,由企業特殊的社會功能所發生的責任,包括社會積累、保障就業、管理生產要素、產品創新等;(2)間接社會責任,與社會環境相關的責任,包括誠信、道德、可持續發展等。張銘業[8](2005)認為的企業家應有“職業責任”和“社會責任”。李洪彥[9](2006)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就是指作為特殊群體的一群社會個體所應承擔的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義務。黎友煥[10](2007)認為企業家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中起關鍵作用,企業家作為改革受益者理應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李君如[3](2007)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辦好企業,多提供就業機會,多交稅收,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出貢獻。
許多學者如陳孝兵(2008)、孫浩進(2008)等都認為有不少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含義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認為社會責任就是更多的捐款或贊助公益活動的行為,而忽略了產品、環境、員工等方面的責任。陳孝兵[11](2008)指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是新的“企業辦社會”,也不能等同于公益事業和社會捐贈,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孫浩進[12](2008)分析了中國社會環境背景下企業家社會責任存在的危機及應對對策,認為中國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意識模糊,更多的時候采取了漠然或逃避的心態,使得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存在著潛在的風險;而政府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缺乏監督、指導和制約也是造成企業家社會責任危機的重要原因。
(二)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研究
個體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在理論上稱為CSR導向(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CSRO)企業文化論文,即個體對企業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行為的態度導向。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中國管理者的CSR導向(研究結論見表1),研究表明,企業CSR的履行程度,與企業管理者尤其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CSRO有很大的關系。其中,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3](2007)通過對企業法人代表的調查,反映了現階段企業家對CSR的認識與評價;晁罡等[14](2008)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企業領導者的法律、倫理、慈善3個責任取向正向影響、經濟責任取向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楊帆等[15](2009)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管理者個體的CSR導向具有經濟責任和倫理責任的性別顯著差異,以及法律責任的區域差異。陸雄文等[16](2009)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進行了問卷調查,認為雖然目前受到資源限制,不少民營企業家都存在注重盈利的短期導向,但從長遠看來,民營企業家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會同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樣重視并積極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表1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導向的研究
學者
研究目標
研究對象和樣本數
主要研究結論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7)
企業家對CSR的認識與評價
企業法人代表,有效問卷4586份
普遍認同“優秀企業家一定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高度認同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公益四個方面社會責任的意義;比較關注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企業履行法律和倫理責任方面存在欠缺現象較為突出;經營困難、素質不高、缺乏誠信環境、社會相關部門未很好履行職責是導致社會責任欠缺的主要原因。
晁罡等
(2008)
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責任取向、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的關系
MBA和EMBA在職學員中的企業中高層領導者,有效問卷458份
法律、倫理、慈善3個責任取向正向影響、經濟責任取向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CSR取向、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三者關系中,企業社會表現起中介作用。
楊帆等
(2009)
中國管理者CSR導向
籍貫長三角洲地區,在上海浙江工作地MBA學員中的企業管理者,有效問卷118份
中國管理者個體的CSR導向具有經濟責任和倫理責任的性別顯著差異,以及法律責任的區域差異。
陸雄文等(2009)
二、我國物流企業文化的現狀
隨著企業的發展以及與國外優秀物流企業的競爭的加劇,我國許多大型物流企業逐步建設起自己的企業文化并努力完善實踐。
我國物流企業文化的現狀大體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繼續發揚。我國現代物流企業多為傳統運輸企業轉型而來,保持著我國特有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和“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特色。中遠現在世界各地有五千多個外國雇員。這些人與中遠的國內員工一樣,都以被評上中遠勞模為榮。中遠形成了“尊重勞模、關愛勞模、崇尚勞模、爭當勞模”的行動氛圍,是我國國企特有的勞模企業文化特色,對國企員工的行為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2.克隆文化有所成效。我國民營物流企業的發展模式各種各樣,更多成功的例子是在借鑒國外成功物流企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建設而來。如:在我國快遞行業發展迅速的民營企業“宅急送”從日通公司“宅急便”的發展中尋得成功經驗,公司從成立到戰略目標、市場定位、業務模式、網絡結構等,都借鑒日本“宅急便”這個原型,同時它也不斷吸收了像UPS、聯邦快遞、中外運等先進企業的基因。這一模式的成功要點在于,企業發展戰略要有前瞻性,在體制上、機制上確保戰略自標的一致性。
3.品牌建設執行不到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物流企業的發展速度很快,據不完全統計,企業總數已達幾十萬家,但真正能夠在世界上叫得響的牌子,卻是屈指可數。而國際上的物流企業,諸如DHL、UPS、FedEx、EXEL、TNT等品牌卻在我國市場上已經有了極高的知名度;相較于這些外來品牌,在國內已經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傳統國有企業轉型過來的像中外運、中遠物流和中海物流、中郵物流以及新興的寶供物流等本土品牌,普通民眾卻陌生得多。.
4.文化獨創性不強。由于體制、傳統的關系,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市場競爭主體地位不強,企業領導者的主觀能動性不高,這就使得我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表現出獨創性不足,企業文化雷同化的程度十分嚴重。如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企業精神大全》,收集了北京33家企業的企業精神表述,它們幾乎都是用大同小異的標語口號表述出來的。20家使用了“團結”一詞,14家使用了“創新”一詞,12家使用了“求實”一詞,分別占總數的60.6%,42.4%和36.4%。
三、對我國物流企業文化建設的建議
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對我國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如何才能建設好有獨特個性的企業文化呢?筆者認為,好的企業文化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不斷積累,在企業領導者的組織、引導下,在全體員工的參與下,遵照一定的原則和策略逐步建立起來的。針對我國物流企業文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下面從品牌文化和人本文化兩方面來詳述我國物流企業文化的構建:
(一)品牌文化的建設
品牌是物流企業與客戶溝通的工具,是客戶認識物流企業最主要的途徑,所以,對客戶來說,物流企業的品牌文化就是客戶眼中的物流企業文化。
1.強化品牌意識,樹立正確的品牌理念。UPS的“最好的服務,最低的價格”、中鐵物流的“向社會提供高效率的專業物流服務”、海爾的“真誠到永遠”的理念給其品牌注入了強有力的前進動力。正確的品牌理念是創建品牌,占領市場的向導,不致使企業盲目地前進。同時正確的理念還應該符合時代和顧客心理的要求。
2.品牌定位準確、有個性。一般來說,企業品牌的創立關鍵在于企業定位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企業要對目前和未來市場有個準確的定位。只有把握了市場的發展動脈,才能制造出發展空間。定位策略的運用,即在于創造和渲染企業和產品的個性化特色。
3.重視品牌的命名和企業標識的確立。要在對品牌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穎生動的新品牌名稱,方便識別和記憶的商標符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眾多的對手,企業要想脫穎而出,必須借助于一個個性鮮明的商標,以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上獨樹一幟。
(二)人本文化的建設
“企業即人,人為企業之本”。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在物流企業內部體現為全面理解人,尊重員工的人格,重視員工的價值,發揮員工的才智;在物流企業外部表現為以客戶為中心,全心全意服務于客戶。
1.物流企業要完善“求才”、“留才”機制,留住優秀人才。企業實施“求才”機制,旨在吸納優秀人才為我所用,因此企業要制定優惠的人才吸引政策,以吸引國內優秀人才的加盟;在目前國內優秀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的情況下,企業要把眼光投到國外,即引進企業急需的國外高層次的物流專業人才,以加快物流企業由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提高其現代物流運作水平。
2.物流企業要進一步重視“育才”工程,培養自己的人才:
(1)企業要加大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投入,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物流企業應重視物流基礎理論和先進物流技術研究,尤其要重視普及現代物流知識。
(2)企業要重視員工的職業再教育,即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以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物流專業人才。培訓是物流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環節。企業不僅要轉變觀念,重視員工培訓,更要建立有效的培訓體系,使企業的培訓投入真正落到實處。
3.物流企業要完善“用才”機制,用好企業人才:
(1)建立健全人才配置機制。使人才能夠在企業內各個部門,如倉儲部門、運輸部門、配送中心等合理流動,合理配置,使人才與崗位盡可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2)建立健全人才競爭機制。通過人才競爭,企業可以更好地發現潛在人才,“識才能用才”;“人才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更能實現人才自身的價值。
(3)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更加重視激勵機制在人才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作為競爭力較弱的國內物流企業,更應通過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把企業各層次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人才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超級秘書網
四、結語
只有所有的物流企業都能夠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并建立起屬于企業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成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企業;只有形成了一個良性發展的現代物流企業群體,才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物流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文化就是現代物流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陳瑩.物流企業文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
[2]李曉龍等.現代物流企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首先,從戰略高度看,企業文化可以明顯地將該企業與其他企業區分開來,可以傳達該企業的經營理念并以形象的視覺形式宣傳企業,可以提高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企業士氣。其次,從經濟的角度看,只有實現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當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群眾的文化消費也將進入更加旺盛時期。企業生產出的產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經濟附加值也就愈高。再次,從文化的角度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其產業屬性也越加明顯。一方面,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過程中,價值規律、市場機制等經濟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和社會化大生產已成為現實,文化產業已普遍具有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將越來越高,文化傳播的力度將越來越大,文化的覆蓋面將越來越廣,文化的表現力和感召力將會得到空前的發揮。
最后,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也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社會的規范化發展,人類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確實越來越突出,甚至會具有全局性的決定意義。因此,面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切實把握好企業文化與企業經濟的辯證關系,更好地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二、企業文化對企業競爭力會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中生產要素的質量。尤其影響作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創業者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具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對待生產勞動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工作的質量。所以精神氣質是人力資本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是否具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是否能夠承受創業活動的辛勞,這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衡量一種文化能否對創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核心的標志在于這種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企業家。
其次,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活動的軟環境。從具體內容來看,企業文化表現為與民眾參與經濟活動過程中有關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和精神狀態,即民眾個體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是企業文化的微觀內容;企業文化也包括鼓勵并支持民眾參與經濟活動的環境和制度,這是它的宏觀內容。在硬件條件一定的前提下,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就是一個企業的軟環境。軟環境本質上是人的素質問題,軟環境的好壞影響到市場秩序、投資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再次,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具體來說又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特定的文化類型決定了特定的企業組織形態。第二,文化的類型決定了產品的品質。勞動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個人愛好以及鑒賞能力,都有可能摧毀或者挽救一個產業。第三,消費者的水平將是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消費者已經不再是被動的產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消費意識和消費品味對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產生強大的影響。好的消費者是一種競爭力的源泉,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三、企業文化能夠提升企業戰略管理能力。
首先,企業文化有助于明確企業總體戰略、經營戰略和職能戰略,根據國內外市場環境、國家政策、國際規則等外部因素的變化,結合本企業實際,明確企業發展目標,提出實現目標的重大方針與計劃,確定企業經營業務類型,確定產業發展方向以及它的競爭地位,避免盲目跟隨別人,造成決策失誤。
其次,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企業,全面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能力,為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學習能力是企業生命力之根、競爭力之本、創造力之源。要建設學習型企業,樹立憂患意識,著力增強獲取知識、傳遞知識和發明、反思、推廣、執行的能力。要拓展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渠道,探索企業內部知識分享的辦法。要在重視經營者個人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經營團隊的學習能力,并轉化成企業組織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保證。企業可在全球范圍內同行業中尋找戰略伙伴,通過持有外國公司股權,跨越式提升研發水平。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實現雙贏。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專業標準制定工作。可以大力推進企業制度創新,使具備實力和條件的企業,積極爭取上市。企業上市不僅僅是解決一個企業融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企業引進一套外部規范機制,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改善企業形象。
再次,企業文化有助于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目前,國家實行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企業推進國際化戰略提供了重要機遇,有利于化解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國際貿易摩擦帶來的市場風險。大量中小企業要抓住機遇,增強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能力,積極引進與消化吸收國際先進管理與技術,善于利用國際資本、人才等資源和市場,采取合作、合資等方式,提高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但在合作、合資過程中,要謹防“國際化陷阱”,注意規避風險。
四、企業文化能夠打造企業名牌文化,確保名牌之樹常青。
為了使企業文化更好地托舉和支撐名牌,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必須在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器物文化這三個方面進行名牌文化的培育,確保名牌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