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6: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貿市場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最近幾年來農產品的價格不斷的上漲,致使消費者在農產品的消費商迅速增加,出現了“買農產品價格高”之重,但與此同時農民卻由于“賣農產品價格低而并未得到實惠。為此在農產品的買賣中就出吸納了“一高一低”的現象,從而說明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從而有效地提升農產品流通的運行績效。
一、現存流通方式的問題
1.農貿市場僅僅解決了農產品的流通問題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各大城市開始建立大中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這些批發市場以及農貿市場的建立極大地方便了農民“賣難”與城市居民“買難”的問題,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這種農產品流通方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
但是這種傳統的農貿市場環境較之現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著衛生及購物環境的差異。例如在農貿市場中普遍的存在著菜葉、淤泥等雜物,致使道路不整潔;在活禽宰殺或者水產區由于清理不及時,難聞氣味彌漫;此外攤位出租的分散經營模式導致農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為管理者對市場的統一管理增加了難度。為此一般的農貿市場就被當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商販往往不能有效解決或者干脆逃之夭夭,從而無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2.現存的流通模式無法改變農產品價格的“一高一低”
我國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經初步形成了各類以批發市場為中心而城郊貿易市場為基礎的流通模式,但是隨著新興流通模式的出現,這種流通渠道逐漸被“農戶+龍頭企業+消費者”、“農戶+批發商”、“農戶+供應商+超市+消費者”以及“農戶+批發商”四種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發商為中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最為重要。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不難發現,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優劣勢:例如在最常見的農戶與批發商構成的流通模式中,農戶 僅僅作為初級商品交易的主體進入市場,為此難以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在農戶與合作市以及龍頭企業的模式中,合作社作為中介,提升了農戶進行交易的快捷性;在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模式中,由于產品價格隨著各種因素而波動,致使農戶的農產品一般是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了消費者;而在農戶與供應商以及超市所構成的模式中,農商產銷被進一步分離,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通對生產的帶動。
為此不難發現,以上基于農貿市場發展起來的四種流通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流通渠道穩定性高、運行績效高。但是不足之處是無論是對于水果、蔬菜還是糧食等農產品,農戶僅能得到產品價格大約的30%的收入,從而沒有真正的實現增值;而產地市場的經銷商作為產品流通的經紀人可以獲得大約價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則被農產品的終端市場所獲取,從而最終消費者獲得的依然是高價農產品,“一高一低”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
二、降低農產品成本的創新流通模式
1.推廣“農戶+終端市場”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農戶+超市”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盡管近年來我國在農村推行的“農村+供應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較之傳統的產銷分離現狀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與構件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邁進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農村+供應商+超市”的供應模式依然存在著各種的進場費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費用,總體來講還是會導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時甚至比農貿市場賣的貴。為此在“農村+供應商+超市”的供應鏈中要減少供應商這一環節,從而減少農產品的進場費用,最終使消費者得到實惠。
(2)完善“農戶+社區”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梢栽谵r村的農產品銷售中將產品直接送到社區農貿站、社區菜店或者是農副產品平價店等,從而省去了流通中的進場費用。通過這種銷售者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達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來講消費者買到的農產品要比農貿市場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車”可以將新鮮、廉價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區門口,更是受到了廣大居民的歡迎。但是由于現存使用的社區農貿店、社區菜店的條件較為簡陋,衛生條件較差,為此需要政府通過資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設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質的農貿市場、農產品市場等。與此同時也要相應的擴大“蔬菜直通車”規模,并解決其專用停車場的問題。
2.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
(1)加大對“農戶+消費者”的推廣力度。這種創新的流通模式作為最近出現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幾個大型城市剛剛興起,一經推出便受到了農戶與消費者的好評。這種流通模式較之傳統的的“農戶+學?!?、“農戶+批發商”、“農戶+企業”等農產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間環節,只需要通過物流公司就可以將新鮮的農產品送達到消費單位或者消費者。尤其是近年來新興的政府部門或者事業單位在城郊租地點種農產品,規定農戶使用綠色方法生產農產品,更是一種經濟、安全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進“農宅”對接。這種全新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是一種可以方便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現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在社區設置農產品配送柜,社區居民如果想買農產品只需要在網絡上點擊鼠標,通過提前預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規定時間獲得商品。這種方式類似于訂奶、訂報一樣便捷。以上各種新型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均通過減少中間環節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損耗,促使菜價降低,對于農戶來說賣菜價升高了,而對于購買者來講又買到了便宜菜,可謂一舉兩得。
三、創新與完善政府支撐體系
1.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
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要準確、快速的加快農產品信息化建設。首先要強化省級、地市,尤其是縣鄉級對于農產品信息的搜集與處理,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農產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供應、生產、監測以及預警體質,尤其是建立農產品市場供求與價格波動的應急機制,保護農戶的利益。
2.建立農產品流通基礎設
各級政府要加快建設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是加強基礎市場的建設。尤其是要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不斷的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及配套設施吸音批發商、販運者以及生產者進入市場;對農產品的加工、儲藏以及運輸等環節進行更新,建立現代化的服務體系;扶持產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強化城市社區農貿市場改造,引導現有各級集貿市場實行“退路進場”以及“退路進市”。其次要創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方式。傳統的批發市場要按照當下現代農產品流通業態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對現有的市場進行改造與升級,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此外要積極地引導市場進行網上交易,實行網上訂單交易、結算等。
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由于農產品市場較之其它行業,具有社會效益大、回報率低因公益性強的特點,為此降低了一般主體的投資意愿。為了促進這一行業的發展,各級政府要按照發展生產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稅費政策上給予農產品市場與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對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投入。例如進一步的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政策,保證用于裝載運輸新鮮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對流通領域的各種收費行為,例如零售商供應商收費以及農產品市場收費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減免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房產稅以及城鎮土地使用稅;當地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于當地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加大對于連鎖經營、產銷掛鉤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還要對于一些龍頭企業進行補助,支持龍頭企業對農戶提供技術培訓及營銷服務。
4.健全市場法規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規來對市場交易的雙方進行干預或者引導,利用購銷雙方已經形成的資產交易性頻率與專用性來進行鎖定,從而構成雙方規制結構;其次要放寬農產品市場的準入政策,簡化農產品經營者手續的辦理程序,從而保證他們真正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公平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此外還可以建立健全“企業辦市場”的法規,從而規范市場經營設施的租賃制度。
四、結束語
通過流通模式的創新發展可以在解決“一高一低”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實的解決這一問題還要從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生產組織。例如在農產品的種植管理過程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以及引用高新技術來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通過國家制度建設、強化市場管理、政府扶植龍頭企業、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以及強化宏觀調控力度等來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同時通過發展與培養農產品物流組織、強化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區封鎖、改進生鮮農產品物流、建立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體制、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等來降低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對提升農產品收購價格的同時降低購買者的買進價格,從而有效地解決“一高一低”問題。
參考文獻:
[1]黎元生,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研究[J].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1).
[2]杜紅梅,應對WTO與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與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 (5).
[3]邵樂群.陜西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豬肉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和主要的營養來源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豬肉產量占世界豬肉總產量的47%左右,豬肉消費量占肉類總量的65%,2010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費豬肉35kg,且呈穩步增長趨勢。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健康理念的增強,廣大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豬肉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到超市購買豬肉的比例和頻率逐漸增加。但細致地看待其消費者群體,則會發現不同的消費者在超市消費豬肉的比例和頻率是不一樣的。IMI調查數據顯示,一些消費者可能每個星期光顧超市3次或3次以上(占15%),而另有一些消費者卻是兩三個月才去超市一次或是不到一次(占30%),甚至有些消費者自稱不去超市中會達三個月之久(占12%)。當然,影響消費者超市豬肉消費的的因素有內因也有外因,那么,有哪些原因會明顯影響消費者超市購買?本文綜合運用歸納總結、統計分析方法及計量分析方法,從微觀層面上深入研究墊江縣居民超市豬肉購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完善墊江縣的豬肉超市供應系統、提高豬肉質量安全提供借鑒和參考。
1統計分析
1.1樣本數據
1.1.1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采用主觀抽樣方法作為樣本選取的方法,充分考慮了樣本的隨機性和分散性,選取縣城的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受到傳統的男主外, 女主內思想的影響, 目前生鮮農產品消費仍然以女性為主,因此調查對象為女性,在每個地點采取隨機抽樣方式,調查過程中調查者直接與被調查者交流、溝通,當場填寫問卷共2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
1.1.2樣本統計特征
表1樣本統計特征
項目
從年齡分布看,30~40歲與40~50歲年齡段的比例較大,分別占37%、30%,合計已經超過67%,20~30歲與50~60歲的比例很接近,分別占到17%和11%。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被訪者未受過教育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分別占到7%和1%,初中、高中及技校文化的占得比重最大為27%,其他文化層次的都占到20 %左右,體現了作為一個縣城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個中等層次上,統計數據包含了各個層次的文化水平,具體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從家庭人均月收入來看,人均月收入在2000~6000元之間的比例占71%,超過被訪問者的一半,這個階段的收入基本代表了普通墊江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水平;6000元以上的占25%,說明縣城居民的收入有一部分還是比較高的;2000元以下的占4%,統計數據包含了各收入階層。具體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從對生活品質的關注程度,96%的居民是注重生活品質的,而且有43%的居民十分關注,這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加的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 從消費習慣來看,還有32%的消費者不太習慣甚至不習慣在超市購買豬肉。
從消費者超市購買習慣來看,有13%的消費者幾乎不再超市購買豬肉,說明還是有一部分人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選擇在農貿市場購買豬肉,但68%的消費者還是會選擇超市購物,說明超市消費對消費者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其優越性。
1.1.3豬肉的特征
表2消費者關注豬肉的特征
表2給出消費者對豬肉質量、價格、品牌及家庭月平均超市豬肉消費頻率的統計特征。可以看出豬肉消費者不論是否把超市作為主要的購買場所,都把質量作為購買豬肉時最為關心的因素。在200位受訪者中,有166位把質量作為關心的因素。可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開始越來越重視質量。
由表2可以看出,最關心價格的消費者占18%,但在價格因素方面63%的消費者還是比較關心價格的,這表明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傾向于到農貿市場購買豬肉,價格因素成為阻礙消費者選擇到超市購買的重要因素。由于超市和農貿市場豬肉產品價格存在差異,因此對價格敏感程度不同的消費者到超市購買豬肉的意愿不同。
調查顯示,豬肉產品的品牌因素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一定影響。雖然消費者中個大多數人不是特別的追求品牌,但仍有15%的被調查者還是比較注重品牌,這些偏愛名牌產品的消費者也更傾向于到超市購買豬肉產品。
由表2可以發現被調查者平均每個月在超市消費豬肉的頻率主要分布在4—8次,平均每周就是2—4次,可見消費者購買豬肉行為表現出明顯的每次少量,經常購買的特點。
1.1.4超市的特征
表3超市的特征
表3可以看出消費者對超市的區位和購物環境很關注,79%的消費者關注超市的消費,87%的消費者比較關注購物環境,更愿意去離家近和環境好的超市進行豬肉消費。說明超市的區位及購物環境也是影響消費者超市消費的因素。
2建議
本文通過墊江縣消費者對豬肉超市購買行為的調查分析,研究結果還表明,消費者豬肉超市購買行為豬肉的品牌、消費者的個人習慣及超市的區位條件的重要性等變量的反應也不敏感。消費者的年齡、學歷、收入、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營養的關注度)、豬肉質量、價格及超市的購物環境等對消費者豬肉超市購買行為產生顯著影響。30~40歲的消費者超市豬肉購買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53%的消費者主要在超市購買豬肉:學歷層次越高的消費者越趨向于超市購買豬肉;豬肉質量安全水平越高,超市的購物環境越好,來超市購買豬肉的消費者越多。豬肉消費者超市購買行為表現出明顯的每次少量,經常購買的特點。這一消費特點能夠保證消費者總食用新鮮豬肉,表明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理智。
超市應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改善服務水平和購物環境。超市要根據豬肉消費者的購買特點,合理安排豬肉產品經營結構,單包裝量的設計應契合消費者少數量高頻率的購買習慣;要努力提高豬肉的保鮮能力,防止加工、儲存和銷售中的二次污染;要改善豬肉的貨架擺放位置,提高便利化程度,減少消費者的搜尋成本;要主動了解消費者對豬肉的各種建議和要求,并及時反饋給豬肉供應商,不斷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20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進入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并重的新階段,為進一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國明確提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目標。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2001年農業部在全國啟動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組織各級農業部門以蔬菜中高毒農藥殘留和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高毒農藥、獸藥違規使用和殘留超標問題;以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市場準入三個環節管理為關鍵點,推動從農田到市場的全程監管;以開展例行監測為抓手,推動各地增強質量安全意識,落實管理責任;以推進標準化為載體,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
1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發展現狀
1.1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持續上升
根據2003~2007年37個城市蔬菜中甲胺磷、樂果等農藥殘留監測結果,我國蔬菜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持續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監測,蔬菜中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為93.6%。其中,蔬菜生產基地合格率為96.7%,批發市場、超市和農貿市場的合格率分別為93.7%、91.7%和92.5%。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
根據2003~2007年22個城市畜產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類藥物等獸藥殘留監測結果,近年來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總體呈上升態勢。2007年1月、4月2次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類藥物殘留監測平均合格率分別為98.8%和99.0%。從監測結果看,屠宰場、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瘦肉精”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磺胺類藥物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8.7%、99.0%和99.2%。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總體保持較高水平。
1.3水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呈上升態勢
根據2005~2007年22個城市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近年來水產品質量安全總體處于上升態勢。2007年4月對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水產品進行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污染監測,合格率為91.4%。水產品產地藥殘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水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不斷提升,增強了我國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貿易穩步增長,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額達到301.5萬噸和93.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監測,水產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為99.6%,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分別為100%、99.7%和99.3%。
2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和農產品安全質量國家標準
2.1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
建立和完善無公害食品標準體系,是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無公害食品開發、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農業部2001年制定、頒布了73項無公害食品標準,2002年制定了126項、修訂了11項無公害食品標準,2004年又制定了112項無公害標準。無公害食品標準內容包括產地環境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范和檢驗檢測方法等,標準涉及120多個(類)農產品品種,大多數為蔬菜、水果、茶葉、肉、蛋、奶、魚等關系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籃子”產品。
無公害食品標準以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主要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三個方面,無公害食品標準主要參考綠色食品標準的框架而制定。
2.2農產品安全質量國家標準
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證產品的質量,保護人體健康,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制定農產品安全質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國家標準。農產品安全質量分為兩部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品安全要求。
本標準對無公害農產品中重金屬、硝酸鹽、亞硝酸鹽和農藥殘留給出了限量要求和試驗方法,這些限量要求和試驗方法采用了現行的國家標準。
3測土配方施肥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基礎作用
測土配方施肥是我國當前大力推廣的科學施肥技術,是通過對土壤采樣和化驗分析,以土壤測試結果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經濟的肥料用量和配比,獲取最好質量的農產品產出的科學施肥技術。
3.1保證農作物產量,均衡土壤養分
農作物生長發育需要16種必需營養元素。測定土壤養分,可以得到所種植的土壤里有哪些營養元素,缺少哪些營養元素,再根據預計產量計算出應該施用哪種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養分供作物正常生長,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獲得較高經濟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對上海佘山農場的土壤養分測定結果表明土壤缺鋅嚴重,僅補施鋅肥一項,小麥就增產18.3%、大麥增產22.2%。
3.2提高農作物品質,改善農產品質量
農作物養分不平衡不僅會導致多種病害的發生,而且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國農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農民施肥不當,特別是過量偏施氮素化肥導致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水果變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質量指標降低。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會減少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作物品質,改善農產品質量,基本可以使農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3.3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控制農產品生產環境質量
肥料在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中約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學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國,氮肥的當季利用率為30%~50%,磷肥為10%~20%,鉀肥為50%左右。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減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損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農作物的收成,從而減低農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控制農產品生產環境質量。
3.4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測土配方施肥的開展,對土壤養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費,從而可以節約資源,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施用的化學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則會經過一系列的轉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層,發生還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強的亞胺類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屬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著人類的健康。而且有資料顯示農田氮、磷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營養源。通過測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學肥料盡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滯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會很少,這樣就有益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4運用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測土配方施肥
為降低污染,充分發揮肥效,應實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據作物營養生理特點、吸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應,確定有機肥、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適宜量和比例以及相應的施肥技術,做到對癥配方,對癥施用。具體應包括肥料的品種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數和時期以及根據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無公害生產的基本施肥技術。鑒于現行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優勢,結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生產流程,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4.1測土配方施肥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基礎是擴大測土范圍、提高測土精度,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依托于生產基地的環境監測建設。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過程中建立的耕地檢測和評價數據庫能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適時檢測提供可靠數據;實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響土地環境的基礎上維持土地的高產投比。
4.2測土配方施肥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測土配方施肥為農產品的生長(不同種類和各個生長時期)提供科學的施肥配方,不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節約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殘留量;也可以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進行營養診斷,為無公害農產品的殘留檢測提供適時數據,全程監測和控制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安全。
5結論
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產效應,在施用有機肥料為基礎的前提下,采取化學氮、磷、鉀肥和微肥的適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應的施肥技術,可解決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問題,增產、節肥。測土配方施肥作為一種科學的施肥方法,是根據農作物各個生育期的需肥規律和土壤的養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會減少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作物品質,改善農產品質量,使農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因此,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中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應該大力推廣。
6參考文獻
[1]鄧仕槐,吳曉斌,盧益武.施肥對環境質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1998,11(3):106-111.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99-02
一、中國分散小農戶營銷渠道現狀
當前,中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主要有“農戶+農貿市場(集貿市場)”、“農戶+批發商”、“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供應商+超市”等形式。
(一)農戶+農貿市場(集貿市場)
農戶自產自銷,使用簡單的交通工具,通過農貿市場、集貿市場等主要形式銷售農產品,直接將產品傳遞到消費者。這種方式沒有中間環節,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進行信息交流,可以節約交易費用。但是,各渠道成員分散缺乏溝通,以小農生產方式為主,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廣泛需求,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效率低下,容易耗費較多時間與精力。
(二)農戶+產地批發商
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交易的主要載體,目前在中國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批發市場體系中,直接進入市場與農戶進行交易的是產地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商通過適當的交通工具與銷售方式,靠自身的市場運作能力,將農產品轉移到消費者。
(三)農戶+龍頭企業
“農戶+龍頭企業”這一組織形式通常也被稱為“訂單農業”,龍頭企業通常由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企業充當,因而它們也是直接與農戶進行交易的流通組織。在這種渠道關系中,按照雙方簽訂的契約界定權利與義務,農戶按照契約生產指定品種和數量的農產品,而龍頭企業則按照契約專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并為農戶生產提供相應的服務。相對于批發市場中農戶與農產品批發商的交易而言,這種渠道關系相對穩定,在維持農戶作為農業生產基本組織單元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同時,發揮了龍頭企業加工、銷售農產品的優勢,聯結農戶進入市場,從而與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規模性相適應,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四)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
這種渠道結構是對“農戶―龍頭企業”這一結構的完善與矯正。在這一結構中,仍然由農戶分工負責指定農產品的生產,龍頭企業分工負責農產品的收購、加工與銷售,只是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不再直接訂立契約,而由農戶自己組織的農產品流通合作社充當了農戶與龍頭企業交易的中介,由合作社代替分散的農戶與龍頭企業簽約。
“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渠道方式下農戶與龍頭企業密切合作,通過深加工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使整條產業鏈向兩端延伸,提高整條產業鏈的價值。但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不平衡,城鄉之間,不同的區域之間,東部與西部差異明顯,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在中國的發展,不能普遍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目前,“農戶+農貿市場(集貿市場)” 、“農戶+批發商”模式仍然是中國分散小農進行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大、中城市消費的鮮活農產品在80%左右是通過批發市場、農產品供應商提供的。
二、基于分散小農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一)小農戶的分散經營很難獲得農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的合理市場利潤
作為農產品渠道中的產品提供者,由于小農戶的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獲取信息和談判能力弱,農產品營銷渠道系統內往往因為權力和信息的不對稱,在農產品銷售上對批發商和龍頭企業存在很大的依賴性,渠道權力向批發商和龍頭企業傾斜,農戶很難獲取農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的合理市場利潤。
(二)農產品流通渠道環節較多,加大了農產品成本,易挫傷農戶生產積極性
農產品流通渠道環節較多,渠道較長,農產品的大宗物流一般會經過這些環節: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整個物流鏈條上,分散農戶生產規模普遍小,無力從事農產品的販運與銷售,收購商以其靈通的市場信息,較強的運輸能力而成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中間商,并且成為批發市場內批發大戶的主要貨源。多次集散,完成農產品所有權的轉移,每個環節都要加上一定的毛利,產品價格被反復提高,加上流通時間越長,農產品損耗越大,物流成本高,無形中加大了農產品的成本,容易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小農戶所銷售的農產品多以原產品、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
目前中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普遍偏低,對于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來說,只是單純的種植、采摘然后直接出售原產品,即便部分農民表示很想進行產品的進一步加工以獲得更多的收益,但是由于專業生產技術的熟練程度低下,專門的生產工具和設備又比較落后,專業化的管理理念缺乏,只能選擇放棄。另外對于一些農產品所需要的現代科技加工和保鮮技術等,對于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來說成本偏高,即使國家提供優惠政策,但是由于當前分散小農戶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大規模推廣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由于上述種種限制條件,因此當前分散小農戶所售農產品多以原產品、初級產品為主,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農戶收益低下。
(四)渠道成員之間關系松散,農戶難以獲得對商品生產具有指導意義的信息
一方面,由于缺乏對農戶完善的引導和培訓,作為生產者存在的農戶,非常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另一方面,農戶仍有著自產自銷的觀念,其生產和銷售手段依然很傳統,交易方式原始,絕大部分采用“看貨―講價―挑選―購買”的現貨交易方式,達成遠期性契約交易的甚少?,F貨交易為主的交易方式,盡管交易信息對于調節當令商品流通、平衡區域供需矛盾有較大作用,但因交易對象是現成產品,對商品生產指導意義并不大,甚至還可能引發某些消極作用,農戶難以從市場交易中獲得對未來的商品生產具有指導意義的信息,其渠道交易活動也非常單一,缺乏渠道建設方面的技術創新,分銷產品的能力不強。
三、優化分散小農戶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對策
(一)加強信息化的平臺建設,降低農戶獲取市場交易信息的成本
大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加強信息化的平臺建設,建立起覆蓋市、縣、大多數鄉鎮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將分散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直接相關單位的信息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滯后的狀況,使農戶通過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及時、準確、經濟、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找準市場,降低成本,以及時、準確、真實的交易信息做基礎,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降低市場風險,使農戶獲得市場交換過程中合理的市場利潤,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二)建立以小農戶為主要會員的農產品流通組織
從國外的實踐看,大多采用以農業合作組織為主要流通渠道。發達國家許多農民合作社的業務貫穿于從農業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農產品流通全過程,實現了垂直一體化經營和橫向一體化經營相互滲透,取得了明顯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中國分散的農戶經營也遇到搜尋信息成本高,進入市場難,不能有效地維護自身利益等市場效率低的問題。因此,農戶必須聯合起來,建立以合作社為中介的農產品流通組織,把分散的農戶經營同市場需求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將中間商獲取利潤的一部分留在合作社和農戶中。特別是對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專業市場、農戶股份經營組織等農產品交易組織形式引導和支持,使傳統農戶離散的交易形式向合作或垂直交易模式轉變,提高農戶交易效率和交易績效。
(三)整合物流配送、產地批發市場系統,短化農產品營銷渠道
一是要加強物流配送設施建設,包括配送中心、運輸設備、儲藏設施、保鮮設施、道路交通條件等方面的建設,提高流通效率,減少鮮活易腐農產品在交易過程中的損失,降低運銷成本,為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農產品專供直銷和連鎖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創造條件。二是要注重市場功能的完善和多種服務設施的配套,拓寬流通渠道,建設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減少流通環節,加快運輸中轉,把星羅棋布的“田頭市場”及時升級為集中規范的產地批發市場,重點是加強信息體系、質量檢測體系、電子結算系統等基礎設施,以提高市場檔次和交易能力,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網上交易拍賣、等現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四)發展壯大農產品營銷渠道主導企業,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營銷渠道
農產品營銷渠道主導企業可以把本地區同質性較好的農產品通過收購、蹄選、清潔、檢驗、包裝或簡單加工處理后,統一產品名稱對外銷售,有利于形成品牌效益。農產品營銷渠道主導企業本身具有規模較大、轄射帶動作用較強的特點。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營銷渠道主導企業一方面通過研究市場,分析市場信息,指引農戶按照市場需求情況來調整產業結構,組織生產,決定種什么、養什么,種多少、養多少,質量標準是什么,把生產和銷售組成一個系統,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營銷渠道,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極大的提高,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不斷加大,消費的觀念也從傳統的單一向現代的多樣化、快捷化轉變,人們不但要求生鮮農產品新鮮、衛生、營養,而且還要求品種多樣,不管是在產品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鮮農產品特有的易腐易損性,限制了物流時間的上限和物流半徑,加之生鮮農產品物流技術、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等因素,制約著生鮮農產品流通,傳統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產品更高要求,這些都制約著生鮮農產品產業的發展,這不僅浪費資源,還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和農戶的收入。如果能理性的分析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各種因素,然后通過分析這些因素的變化規律并預測物流模式的演進方向,將對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背景介紹
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中國江南最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杭州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生鮮農產品的物流發展也十分迅猛,物流銷售模式也多種多樣,如批發農貿市場、超市、網上交易、第三方物流等,但是目前杭州生鮮農產品的銷售仍以傳統方式為主。
2.杭州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
隨著超市發展,進入超市的生鮮農產品數量種類不斷增加,這必然導致整個農產品生產及流通的深刻變革。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價值,發展農產品物流業,成為連鎖超市企業除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
目前杭州有的大型超市超過30家,小型連鎖超市更是隨處可見。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主要是有生鮮配送中心配送、供貨商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種。其中以生鮮配送中心配送為主,供貨商和第三方物流為輔,且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并不完善,一般都只是起到了“送”,其他業務開展的并不多。
杭州超市主要有世紀聯華、聯華、歐尚、好又多、物美、樂購和麥德龍。他們分布在杭州各個城區,有大型分店和小型連鎖店,其中世紀聯華和聯華的小型連鎖店最多。超市生鮮農產品的主要物流過程如上圖。
3.杭州超市農產品物流現狀分析
杭州市經濟發達,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對日常必需的生鮮農產品也越來越重視和關注。而超市作為現代生活消費的重要場所,超市的生鮮農產品及其物流效率也備受關注,所以本次調研將對杭州市內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信息進行調研。調研的方式為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有生鮮區的大型超市,共發放問卷96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6份。杭州大型超市主要包括世紀聯華、聯華、歐尚、好又多、物美、樂購和麥德龍等。問卷回收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對比分析等。以下是數據分析圖表。
3.1超市銷售生鮮農產品的優勢
從圖表顯示可以看出影響超市生鮮品銷售的因素,其中產品價格占57.3%,顯示為最影響銷售的因素,其次是產品質量,在后來是銷售環境和服務質量。每個人的消費傾向有所不同,影響消費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但是從圖中還是能的出大致趨向——消費者都想購買到經濟又健康的生鮮農產品,這是可能是因為近年來屢屢爆出的問題食品,使得人們在購買生鮮農產品時對質量越來越看重。
3.2超市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2.1生鮮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雖然物流體系日漸完善,但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從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超市在配送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產品的質量問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占總量的44.1%,其次是20.7%的產品到貨時間不準確。這些問題存在一定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因素可能是超市對產品的源頭,過程,銷售等質量檢測和信息化管理沒有到位,而客觀因素可能是一些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3.2.2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
表3 現階段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
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很多,而且是各方面的。從表中可以看出個因素的比重都相差無幾,這也就說明了,這些原因都很重要,對物流的過程影響都很大,雖然不可能全部改善,但企業要從長期的角度去看,根據自己的主要的問題去改善物流,提高物流效率,節約物流成本,贏得更多的商機。
3.2.3解決方案
超市物流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解決的辦法也是不同的。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超市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是物流正常運行的基礎,是整個物流過程的基礎。其他的健全物流管理體系、加強物流技術、物流人才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他們都是發展高效物流的保障,是現階段超市完善物流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4.總結
杭州經濟發達,超市行業也是迅速的崛起發展,但從調查中得知超市生鮮物流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超市銷售生鮮農產品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超市有時為降低物流成本,而不顧生鮮農產品物流的效率,而物流效率影響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生鮮產品的新鮮質量。生鮮農產品的數量種類在超市商品中的比重雖有所增長,但超市主要銷售的還是其他日用品、零食、酒水等。顧客在超市購買生鮮農產品在很大的程度是因為“隨便”,并不是特地為買生鮮產品而來的。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好壞會雖然會影響銷售,但是影響的程度不會太大,而超市提高物流效率,其結果可能是未知的。
從超市生鮮農產品的長期利益來看,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是必須的,超市作為現代消費場所必將期待農貿市場,所以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綜合實力,平衡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緩解解決物流中存在的問題是超市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魏國辰.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發展探討[J].商業時代,2009,(2):21-22.
[2]王玉霞.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商場現代化,2008,(11):15-16.
1 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目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呈現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構筑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80%-90%是通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對于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
農產品超市脫穎而出,對城市集貿市場造成一定沖擊。超市作為一種現代新型營銷業態在近幾年開始涉足農產品銷售領域,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里的新成員,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競爭。目前國內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區、鄉鎮,以連鎖方式經營生鮮農產品,其農產品的銷售量和市場份額近兩年來大幅上升,發展勢頭迅猛,對原有農貿市場的經營業績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農貿市場“唯我獨尊”的銷售地位正倍受擠壓。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農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使之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農產品營銷中介發展活躍,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不斷發展壯大。依托這些活躍在城鄉各地的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使得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實現了對接,改變過去產銷脫節的尷尬局面,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活躍,各省市都相繼出現了一批批農產品運銷大戶和農產品大王,他們的出現帶動了上游生產基地的發育壯大,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幫助農民致富,對地區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 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渠道層次過多,環節過長。我國農產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的營銷渠道。以蔬菜流通為例,生產者(菜農)——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要經過多個環節。即使是目前的生鮮超市,大多數也只是市場中間商與零售商的合二為一,并沒有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多層次的渠道模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過高,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必須獲取相應的利潤;流通時間過長,而農產品具有保鮮時間短、易腐變質的特征,時間越長損耗越大,使得交易成本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受限。多層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礙了信息的流通,從需求市場反饋回的信息無法快速有效地到達生產者,生產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況下盲目進行生產,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
(2)渠道組織過于分散。生產者、中間商、零售商無一不是參與者眾,缺乏組織和規模。從生產者方面來看,小農戶、小規模的小生產方式與現有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產品生產者成為整個營銷渠道中最弱勢的群體,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生產者權益得不到保護,同時也沒有太大的積極性用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中間商方面來看,職能單一、組織分散,基本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企業集團。整個中間商層面的現狀是: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為數眾多充斥市場,成分復雜,大多數完全缺乏現代企業的營銷管理,對上不關心農產品的質量,對下不關心消費市場需求信息的反饋,使得農產品質量和資源配置失去市場控制。從零售商方面來看,分散化的零售點是符合消費者便利購買農產品的實際情況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零售終端的分散與經營規模化、服務規范化的問題。
(3)渠道交易活動傳統,缺乏創新。從交易方式看,大多數農產品交易仍沿用傳統的現貨交易,即買主現場看貨,實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負擔和農產品儲運損耗,限制了農產品交易的時間和地域范圍,使得交易效率低下。現代交易手段如網上交易、拍賣交易、期貨交易方式所占份額仍有待大力提高。從交易對象看,不僅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成交量份額很低,就連關系到所有家庭膳食的只需初加工的凈菜產品的消費也未普及。保守估計,農產品垃圾要占到家庭生活垃圾的2/3左右,于是每天大量初始形態的農產品運入城市,與此同時又有大量農產品生活垃圾從城市運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在西方國家,只有加工好的農產品才可運入城市直接使用,節省了不少城市資源以及職業女性的家務時間。
3 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的對策建議
(1)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培育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要解決我國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就必須大力培育各類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營銷主體。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各級立法機關應盡快制定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的生長與發育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級政府部門應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對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立、運作等給予優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三是政府部門應在市場信息、法律咨詢、價格協調、糾紛調解、工商登記等方面為農產品營銷主體有效運作提供良好的服務;四是應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如建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質量安全檢測、電子結算制度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長與發育提供保障;五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間應加強合作,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區劃,以主導農產品為紐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農產品行業協會。
(2)對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以提高流通效率。
改造升級原有的渠道組織,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對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具體措施有: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加強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組織軟硬件建設,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擴大批發市場輻射范圍,實現規模經營;批發市場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務功能等方面要進行完善和發展,提高流通效率;集貿市場的發展則要繼續推進超市化改造,改變過去集貿市場“臟、亂、差”和“食品安全無保障”的狀況,促進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規范化。
(3)優化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提升營銷渠道績效。
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存在渠道環節多、流通鏈條過長等問題,必須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進行優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渠道環節的減少來提高流通速度、節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如美國78.5%的農產品通過“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連鎖店消費者”這一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銷過程,只有20%的農產品通過“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的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農民的集貿市場只占1.5%。這種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值得我們借鑒。另一方面,渠道結構優化可以通過渠道系統的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渠道集成化來進行。垂直一體化是由生產者和中間商組成的一種合體。水平一體化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渠道成員利用各自優勢聯合開拓農產品市場。渠道集成化是指同時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營銷渠道通路進入某一細分市場。
(4)加強各行為主體的誠信建設,規范農產品營銷渠道行為。
一方面,中國農戶是規模非常小的經濟個體,大部分農戶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規模進行簡單再生產,多數農戶的財富很少,因而其違約成本很低導致其容易選擇違約行為;另一方面,工商企業等營銷主體的強勢地位,使其在選擇違約行為時很難受到分散的、弱小的農戶的追究,從而更易發生違約行為。各行為主體沒有良好的信譽,就必然導致各行為主體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和更多的違約行為,從而勢必影響整個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一)堅持科技進步考核,鞏固科技強區建設。以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為重要抓手,深入貫徹落實推進“兩創”和鞏固“科技強區”總戰略,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和建設“三個*”。為確保完成各項創建及考核工作任務,我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主動溝通、匯報,認真完成考核各項準備工作。5月29日,市考核組已對我區進行了20*年度黨政目標考核現場初核。據20*年5月的《20*年度縣(市、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預報告:20*年度我區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為5.33億元,較上年增長19.13%,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24%,較20*年增長4.27%。為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每兩年一次的省級科技強區復核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引進培育高新產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上半年,區科技局以“企業服務月”活動為抓手,深入調研企業實際情況,重點開展輔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先后走訪了多家企業,做好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申報輔導工作。開展20*年度*區科技進步獎評審,共評出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2項。涌現了大批創新型科技項目,截止5月底,已輔導推薦*匯捷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利爾達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申報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已推薦國家星火計劃等國家、省、市科技計劃65項,已有*凱迪環衛機械設備廠的立式垃圾壓縮機等7個項目列入*市成果轉化項目。同時,組織*中亞機械有限公司、虎牌控股集團、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人人集團有限公司4家企業申報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100強,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47家。組織企業參加*市科技創新五個“十佳”評選活動,*區科技創業中心獲得*市“十佳”孵化器榮譽稱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培育成為*區唯一首批列入“*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新技術企業”的單位,該公司20*年研發費投入達6950萬元,獲得多項國家技術專利,并被培育為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25.61億元,利潤總額達3.12億元。該公司共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4項,國家火炬攻關項目2項,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8項,已集“中國名牌”、“國家免檢”、“中國馳名商標”、和“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四大國家級榮譽稱號于一身,成為*高新技術的龍頭企業。
(三)培育發展創意產業,推進產學研聯合。緊緊抓住文化創意產業良好的發展機遇。圍繞運河天地文化創意園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區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建立由區統計局、科技局、鎮(街道)、基地等組成的文化創意產業統計服務體系,在各鎮(街道)建立了文化創意發展領導小組,加快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屬地管理工作機制。對符合認定條件的創意產業基地,啟動了市級孵化器申請認定程序。開展以“擦亮運河天地品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完成“運河天地”品牌的商標注冊工作。上半年,還積極配合區政府與城市學院成立創意產業項目小組,主題開展《*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地調研》,并與城市學院在“*區全民科學素養調研”、知識產權等方面合作開展軟課題項目,促進了產學研聯合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積極推動轄區企業與院校合作申請*市產學研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服務平臺,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轄區所屬的*市化工研究院被評為二*年度*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7-0270-01
1.小城鎮建筑風格的類型和特點
1.1 小城鎮
小城鎮,顧名思義即為較小的城鎮。它介于城鄉之間,地位特殊。歸納起來,不同的學科對小城鎮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
我國狹義上的小城鎮是指除設市以外的建制鎮,包括縣城。我國廣義上的小城鎮,除了狹義概念中所指的縣城和建制鎮外,還包括了集鎮的概念。這一觀點強調了小城鎮發展的動態性和鄉村性,是我國目前小城鎮研究領域更為普遍的觀點。
1.2 小城鎮建筑風格特點
小城鎮所受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要小于城市,因此,其城鎮形象與大城市相比,具有簡明、統一、易識別、有地方特色等特點。地域性、民族性、傳統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城鎮的形象特征。
小城鎮建筑風格受到城鎮整體風貌的影響,具有以下特點:
1.建筑風格具有整體屬性。相對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鎮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較為單一,承擔了較少的政治、經濟職能,城鎮發展目標明確。從空間形態上來看,小城鎮相對獨立,具有極強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2.建筑風格具有地域屬性。與大城市相比,小城鎮往往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區域,在長時間相對獨立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與地域特征相匹配的風貌。同時生活在小城鎮的人們,意識形態單一,本土意識強烈。
這些都促使小城鎮在風貌上體現出很強的地域特征。
2.小城鎮建立地域特色建筑風格模式
2.1 地域建筑L格模式
建筑風格模式是指被大部分人所認同并習慣使用的建筑語匯、建筑理論、審美標準、設計手法和行為模式。地域建筑風格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出現許許多多建筑建造的方式。但在互相比較之下,這些建造方式中,構造與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較為適合,形式美被當地人所認同的被人們所再次使用,反復的影響、借鑒、復制,久而久之成為了具有地域特色建筑風格。不同的建筑風格產生于不同的相對封閉的系統之中,系統的自組織是建筑風格得以形成的動力。
小城鎮作為地域上相對獨立的個體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由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轉化為一個開放系統,信息的重新組織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今天,建筑文化的信息的涌入與小城鎮的高速發展幾乎同時到來,人們還沒來的及選擇與比較就將所有可以用的建造方式堆砌到了城鎮中,這無異于破壞性的實驗,對小城鎮這種本來具有地域特征和魅力的個體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宜。所以在小城鎮新區的建設中,我們需要強化地域建筑文化的信息,使之成為建筑設計建造過程中被時常思考的因素。
2.2 地域建筑風格的出路
全球建筑文化與地域建筑文化的交融在所難免,但這并非地域建筑風格的災難,地域主義在全球化環境中的發展才是地域建筑風格生命力的體現。我們看到,全球化與地域建筑文化存在著兩種影響過程:
1.全球化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
同一化是指不同的事物逐漸趨于相似或相同。全球化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文明條件下的建筑形式和文化,消除不同地區建筑文化所賴以生息和繁衍的建筑模式,把地域建筑文化抹殺或統一到全球化的建筑模式上來。
2.地域建筑文化對全球化的分異化
分異化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逐漸變得不相同或不相似。地域建筑文化對全球化的分異化是指地域建筑在被動接受全球化挑戰的過程中也在以自身的專屬性異化、分化著全球化的建筑模式。
地域建筑文化是經過廣泛積累形成的,具有無可替代地域專屬性,全球化的同化需要充分尊重這種專屬性才能找到切入點從而發揮作用。事實上,這正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出路,即借用全球化的優勢,如先進技術、新的材料等要素來調解地域建筑自身與全球化相比所顯現的不足甚至是弊端。在調解的初期往往是全球化占有上風,地域建筑文化處在接受地位,但隨著同化的深入,地域建筑文化的專屬性將發揮強大的反作用,解構全球化,廣泛吸收全球化的適用之處為地域建筑所用。
3.小城鎮的改造規劃
3.1 確定小城鎮的性質和規模
確定該小城鎮在整個城鄉網絡中所處的位置和在周圍地區所擔負的職能,預測并估算規劃期內小城鎮人口可能增長的數量和用地面積需要擴大的范圍,這樣既有利于合理選定小城鎮的建設項目和突出規劃結構的特點,又利于為規劃方案提供可靠的技術經濟依據。
3.2 合理調解和布局小城鎮內的各項用地
現有農村小城鎮除近幾年經過規劃新建的以外,都是原有自發形成的,造成小城鎮內不同功能的建筑混亂,給生活、生產帶來許多不便,為此,在小城鎮改造規劃中要合理地區和組織好名種功能分區(即生產區、生活區,倉庫區和公共活動中心區等),解決好舊區中有害工業的處理問題,立足于三廢處理或改變生產性質,以達到無害的目的,對極少數危害大又無力治理的項目,可考慮將其遷移出生活居住區,對某些位置不合理的對外交通單位和其他公共建筑(如運輸車隊,傳染病院等)也可考慮調整出來,原地改做他用。
3.3 調整道路系統
舊區道路系統的調整是小城鎮道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整時,著重解決過境交通穿越舊區中心,繁華商業街人車混行,城鎮主次道路不暢通,街坊巷道過分彎曲狹窄等問題,應在小城鎮改建軍規劃總體布局的指導下進行,不能僅從道路本身來考慮。
3.4 調整公共中心和農貿市場
隨著農村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市場成為當今農村經濟貿易的活動中心。所在農村小城鎮改建規劃中如何恰當地安排好小城鎮內的農貿市場位置,已成為當前村鎮規劃工作中所必須抓好的問題。
對其小城鎮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要作以認真的分析和認定,并作好農貿市場的調查研究工作,要對小城鎮的改建規劃進行全面調整和布局,把生活服務設計,公共建筑、商業網點集中布置在小城鎮的中心,合理地調整安排好農貿市場在小城鎮的位置,同時在市場規模和設施上要妥善的規劃建設好,使之起到本地區經濟貿易活動中心的作用。
要對小城鎮的綠化和給排水以及電力電訊,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做好詳細規劃,并對近期建設項目作出具體安排工作。
4.結語
本文對建筑風格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由于建筑風格概念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以及建筑風格涵概的因素很多,所以,對建筑風格定量推導和確定的方法處在不成熟的階段,針對不同的項目,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建筑風格的研究是一項復雜的課題,小城鎮建筑風格規劃的概念也還沒有引起非常大的關注,本身屬于一項新興事物。本文只是對建筑風格規劃進行了非常初步的研究,對規劃實施和管理提出嘗試性的對策,希望這些初步的成果能夠為理論研究和實際設計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i加強組織領導,促進無公害蔬菜標準化基地發展
首先成立了標準化生產組織。區里成立了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區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的日常組織實施和業務指導、監督工作。其次建立區、鎮、村三級服務 網絡 ,宣傳、組織、發動無公害蔬菜生產,開展生產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菜農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意識與技能,營造無公害蔬菜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社會環境。三是與村里就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和生產管理簽訂協議書,全程監控整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過程,保證蔬菜的安全生產,推動了基層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作。
2強化科技興菜,提高蔬菜無害化生產水平
一是廣泛宣傳,加強培訓,提高菜籃子生產者整體素質。在全區范圍內通過培訓班、現場會、廣播電視、宣傳手冊、黑板報、上九廟會、科技三下鄉等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開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科技培訓和宣傳推廣活動,全區10萬人口中,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知曉率近80%以上,基地農戶培訓及宣傳手冊到戶率達90%以上,戶均有1人能熟練掌握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化生產技術。二是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引進與示范推廣。結合本區實際,選用高抗、多抗、適宜、適銷蔬菜新優品種(品種主要為茄果類、瓜類、豆類、水生菜類等)進行示范推廣,全區共引進各類新優蔬菜品種40余個。如:2007年我區從湖北武漢引進了優質蓮藕武漢高產63新品種,該品種蓮藕投人產出比1:10,產量可達45t/hm2之多(藕種4 500kg/hmz),比當地蓮藕產量增加22.5t/hm,以上。在技術上加大保護地生產推廣技術,合理進行大棚輪間套作,充分發揮各類設施優勢,大力推廣應用“三避”實用技術和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等先進防蟲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態蔬菜栽培管理技術,全面提升我區蔬菜科技生產管理水平,推進蔬菜產業的持續發展。
3建立技術標準,嚴格蔬菜生產技術規程
為完善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體系,做到“有標貫標、無標制標”,在遵循國家農業部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對尚未出臺標準的一些蔬菜品種,結合我區蔬菜生產實際編寫制定了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及產品標準,其中((無公害菜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無公害菜豆產品標準》已報質監局審定批準,并作為我區的地方標準實施,從而使我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體系趨于完善。
4加強檢驗檢測,全面提高無公害蔬菜品質
徽州區蔬菜副食品產銷辦公室自2000年起,就組織開展了蔬菜農殘抽檢工作,先后采用速測卡、速測錄、速測儀等重點對蔬菜主產區和批發市場進行了取樣檢測。從2004年建立了無公害蔬菜農殘檢測室,配備了一套定性檢測儀器和相關設備,全面開展對蔬菜農藥殘留的檢驗檢測工作,受到當地政府與廣大菜農的高度關注。生產基地蔬菜凡是經檢測合格的,允許上市銷售,經檢測農藥殘留超標的,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發出禁止采收通知單或延期采收通知單,由村委會通知菜農延遲采收,責令生產限期整改,禁止進人市場,對亂用禁用農藥者嚴厲處罰。
5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組織
“銅鼓竟然這么美嗎?”同學的贊美,讓我的心也甜美起來,讓我想到前幾天我看到關于我縣林改的一些資料,讓我相信,這種綠色因青山永在會萬古長青。我的先生把我縣參加“江西省林改征文”的作品帶給我看,厚厚的一大疊,有論文、詩歌、散文、攝影作品、歌曲,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從2004年開始的我縣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所走過的曲折、困難、成果、希望。在作品中,講述了為修通林區公路,樸實的村民組長老王將自己的20多畝(價值一萬多元)山林補給因修路被占用田地的村民;把山當菜地一樣精耕細作、發家致富后錢“多得發燒”去北京旅游的村民老時夫婦;“外公”將苦心經營二十多年的油茶園分給無山戶的大度寬容;對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將林改進行到底的林改干部也作了動人地描寫。
我從來沒有參加任何一項林改工作,我甚至對我先生忙忙碌碌于林改工作沒有給予過足夠的關注,只是曾經對他帶回的一張“勾圖”圖紙感到驚訝,手工竟能描出那么細密、準確的線條,而每一座山頭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先生說:“佬表的希望就在密密的線條和每一個不同的名字里?!?/p>
今天,望著這一望無垠的山林和綠色,我的心中似乎要涌出熱熱的情感,我的可愛的家鄉,不正在這綠浪中,翻涌著勃勃的建設熱情嗎?我的一位從事拆遷工作的老同學,當他講起拆遷的難時已是淡定,而他講起每一個在舊址上建起的新建筑物卻那么激動和充滿感情,每一塊綠地、每一座雕像、每一個長亭在他的心中分布清晰、錯落有致。另一位從事園林工作的同學每天清晨起就在花草樹木間忙碌,人曬得烏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我相識的一群年青人正為一個因疾病即將失聰的小女孩籌集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