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6: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命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模式的內容。以裸鼠皮下抑制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相關藥物分子的活性評價課題為例,該模型的制備過程中所涉及的實驗操作眾多,能夠較完全、系統的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能夠接觸不同層面的知識。根據實驗內容的需要以及本科生課內學時有限性的特點,將該課題項目分解為不同的課題小組,例如:細胞培養課題小組;腫瘤移植動物模型小組;藥物抑制腫瘤生長的評價組等,然后每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實驗內容并組建“課外科研興趣小組”。確定實驗內容后,學生自己查詢文獻并寫出詳細的實驗方案,通過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討,進一步完善實驗設計方案。確定實驗方案之后,在指導老師的督促和指導下開展實驗,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共同完成。實驗過程中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例如細胞的生長狀況、動物的精神狀態等,測量細胞生長抑制率,繪制腫瘤生長曲線等主要的結論性數據指標,動物組織標本的獲取和處理等。在所得試驗數據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所得的實驗數據,得出科學合理的實驗結論,撰寫了規范的實驗報告。在撰寫實驗報告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傳授學生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與規范。這一實驗項目是老師的課題,要解決的問題明確,不占用課內學時,不額外增加教學經費,既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動物實驗技能,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2.綜合性開放性實驗體現出的育人優勢。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是通過更加新穎、靈活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內容,使實驗教學從單純的理論驗證和單元性的基本操作訓練,提高到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驗技能的有機結合上來。與驗證性實驗只是簡單的照搬步驟的重復不同,綜合性實驗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一個持續的、動態變化的實驗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創新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首先,該實驗模式迫使學生變被動的圍繞實驗內容的生搬硬套為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傳統的試驗模式中,同學們大多不作預習,“習慣”于按既定的實驗步驟做下來,得出教材上所給出的結論即完成任務,因此多數學生對現有的一些實驗興趣不高,對待實驗課也是應付了事,積極性不高。動物實驗過程中需要多位學生相互協作,實際上不少同學都是在旁邊觀看,不愿自己動手,更談不上主動思考。本次所設立的開放性實驗內容,教師只給出實驗的主題———裸鼠皮下抑制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相關藥物分子的活性評價,并將整個實驗分為3個興趣小組,在學生分組后,其他一切全都放手給他們去做。為了做好實驗,展示自己的能力,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同學們主動地帶著問題去查資料、找文獻,思考實驗中的某些細節,并且能夠積極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實驗模式的改變引導學生更注重知識的活學活用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克服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片面化、孤立化的缺點。綜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在此次實驗的實施過程中,同學們開始思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缺點,以及不同方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等。另外,通過本實驗的實施,將以前教材上所學到的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現到學生面前,例如,對于細胞的形態、生長特點以及細胞的傳代和凍存、實驗動物的飼養、觀察、抓取、給藥方式直至動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動物的解剖、組織標本處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腫瘤細胞體外培養”、“腫瘤細胞的實驗動物移植瘤模型”等相關內容,同時復習了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有關課程的內容;還了解了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燃起了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再者,源于科研項目的綜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生命科學實驗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認真做好每一步實驗過程,否則任何一步小的錯誤不僅影響了自己小組的實驗內容,也會耽誤其他小組的試驗進度,甚至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同時,通過規范撰寫實驗報告,鍛煉了縝密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寫作能力,培養了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結論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從而學會如何正確看待理論與實際,如何正確對待書本與實踐。
2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
通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生命科學技術能夠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之間已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生命科學技術成了中醫學發展的推動力。即使是這樣,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要遭遇一個瓶頸期,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為了保證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生命科學技術上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是我們發展中醫學的關鍵,那么這個突破口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呢?我認為其一是,中醫中癥狀的科學解釋。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謂的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中醫學的思維,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診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于癥狀。因此,中醫學的癥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以中醫癥狀理論研究作為中醫學發展現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藥劑作用機理的研究。藥方和藥劑是中醫用于臨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藥房和藥劑本質就是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揭示他隱藏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要對癥狀進行規范化的研究,并把對它的描述由定性變成定量。為了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圍繞中醫學上望、聞、問、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獲得的資料,建立一個可以定量檢驗的數學模型,為癥狀的科學內涵的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定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是把癥狀作為機體的一種異常功能狀態,不應該奢望在解剖學上找到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而應該在基因組、蛋白質組、細胞組等上尋找其具體的功能網絡。而且我們還要在闡釋具體功能網絡時,不僅要有反映患者癥狀和體征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狀態與遺傳背影的相關信息。做到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闡釋癥狀的本質。
3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實施策略
通過上述我們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得出中醫學現代化的實施策略。第一,我們要找出和完善一個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離中草藥里化學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術來建立一個中藥成分的代謝產物組,來科學地解釋中醫中中藥復方藥效的物質基礎,為日后的中醫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我們還要找到和完善一個能夠適合中醫藥物的篩選方法。現實中由于中草藥的成分比較復雜,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種成分發揮藥效,所以,用對西藥篩選的方法難以完成對中藥的篩選。我們需要從生命科學技術出發,找出一個從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上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
2意碼(關鍵概念)
意碼是長時記憶的最主要的編碼方式。對信息編碼的方式往往取決于學習任務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在講解清楚新知識的同時,也要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讓他們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深刻的意碼,新知識才能在學生頭腦里留下較深的印記,留下明顯的檢索線索。意碼即關鍵概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意碼的內涵(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外延(反映具有這種本質特征的事物的范圍)的理解和掌握??筛鶕W生的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關鍵概念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例如,學習“酶”的概念,其內涵是“酶是有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其外延是“酶有多種多樣,有光合作用的酶、呼吸作用的酶、消化作用的消化酶和蛋白質生物合成的轉錄酶等,酶還有高效性和特異性等特性。在掌握意碼的基礎上,需要用最精煉的語言,抓住概念內涵、實質和教材的核心內容,使之成為提綱。然后針對提綱進行強化記憶,形成長期記憶。如“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可作為研究生命從微觀到宏觀知識提綱。要本著刪繁就簡的原則,在縱觀教材和對知識集中梳理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系統的基本內容。與此同時,要盡可能把反映知識間內在聯系及異同的“骨架”和精髓提煉出來,交給學生,使之形成知識網絡。學生在學習時應主動、積極地掌握知識網絡,逐步學會自己搭建知識的“骨架”,并將知識串聯成“知識鏈”,再從“知識鏈”衍射,形成“知識網”。如圖2是以“果蠅”內容作為“知識網”的衍射中心發散成網。黑腹果蠅是遺傳學家喜歡的實驗材料,雌雄容易識別,可以安排“有序”、有目的地,讓學生感性理解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實驗復習整理時需要綜合利用實驗材料,完成系列實驗。
3聲碼(聽和讀)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聲學環境的好壞將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交流,甚至影響教學質量的優劣。圖形不是語言,教師授課中很多抽象的知識用生動的、抑揚頓挫的語言來描述,可使教學效果更好,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民主的、和諧的教與學的環境。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的生命科學的知識,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增加一個“聲碼”環節,讓教師的聲音縈繞在學生的耳旁。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變成口訣、順口溜、歌謠……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教師做好了聲碼,學生的記憶負擔就輕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自由、積極、有序的自我監控下,真正沉下心來讀讀課文[3]。在課堂上講故事也是重要的教學設計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漸從感性過渡到理性,教師鼓勵學生聽聲音講故事,既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并體驗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藝術。在教學中運用聲碼時,必須首先肯定它的表現目的,還要了解聲碼表現力的范圍,必須考慮使用聲碼背景,讓聲音和畫面密切結合,發揮聲畫結合的表現力??梢园褜嶒灢僮鞯倪^程做成視頻,然后配上音樂,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既可陶冶學生的情趣,又能夠讓學生更加愉快地接受知識。
2教學知識點,理解鞏固
在“遺傳與變異”一章涉及多種人類遺傳病,讓學生理解人類遺傳病的病因及遺傳方式,遺傳概率的計算是本章節的教學重難點。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形遺傳、血友病X連鎖隱形遺傳,學生對這些病癥的表現及病因充滿興趣,但對遺傳系譜圖的分析、遺傳方式、概率計算容易出錯,教學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國皇室中遺傳的系譜圖,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分析該病患者、攜帶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遺傳特點;對多基因遺傳病如高血壓等,可讓學生回家調查家族情況,繪制成遺傳系譜圖,通過課堂交流進行理解鞏固。
3應用選修課進行實驗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級開設《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選修課,主要內容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的結構、特點;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關科學小實驗,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學實踐中,將重點放在帶領學生開展自主實驗小課題上。例如,進行“面包防腐實驗”: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防腐實驗(加入鹽、糖、胡椒粉、干燥劑,或風干、放入冰箱等)。在實施實驗、記錄實驗結果后發現,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發霉;風干的面包片最不易發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堿,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會引起霉菌生長;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脫水能夠抑制霉菌的生長。此外,學生還進行了“微波爐輻射殺菌效果”、“不同清潔用品洗手效果”等實驗探究。學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學領域,在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的同時,獲得了研究的樂趣。
生命倫理學在中國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和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對生命科學技術倫理的關注尤其是高新生命科學技術相關倫理問題的討論一直是生命倫理學的重要旨歸。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各種高新生命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從多重領域和視角出發進行了深入而審慎地探討,不同領域學者觀點的碰撞和交流為我國生命技術倫理研究提供了優秀的思想和學術資源。例如,邱仁宗集中討論了異種移植和基因治療中的倫理問題,認為在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某些高新生命技術不會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前,應該對這些高新生命技術采取“有罪推定”,暫停人體試驗,而用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代替。姚大志和陸樹程對克隆人的合理性以及相關的道德倫理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商榷和探討。姚大志從沒有生育能力的人有權要求借助生殖性克隆享受生育繁衍后代的權利和人們的道德觀念會隨著歷史發展、技術進步而改變兩個角度切入,分析總結了人們反對克隆人類的三個道德理由:
(1)克隆人類破壞了人的尊嚴和神圣性;
(2)克隆人是否能夠健康成長;
(3)以“非自然”的方式創造人挑戰了上帝的權威。陸樹程對姚大志的觀點進行了回應,他認為人們對應用于優生優育、診斷和治療疾病及器官組織移植的治療性克隆,在倫理上是寬容的;人的生殖性克隆即使有很高的技術可行性,仍然會引發侵犯人權等嚴重的社會倫理問題,違背目前的生命價值論和道義論等倫理原則。張明國認為生命技術是一種風險技術,在其應用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安全和倫理風險,進而導致相應的倫理問題;分析和研究了生命技術風險的本質、特征、存在方式和成因,提出應建立和完善有效規避和控制生命技術風險的制度和倫理原則規范。方興著眼于高新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委員會建設,分析了我國倫理委員會發展受制約的原因:隸屬關系混亂、組織形式和人員構成不規范、審查依據的法律規范不統一和法律定位模糊等,認為應在一定范圍內授予倫理委員會行使部分行政職權的權限,建立獨立的審查系統,充分發揮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有效作用。除了生命倫理學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在法律法規方面,近年來,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填補我國生命科學技術相關政策領域的空白,我國在重要的生命科學技術領域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例如,原衛生部1993年頒布的《人的體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臨床研究質控要點》、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1999年的《新生物制品審批辦法》附錄九“人基因治療申報臨床試驗指導原則”和2003年的《人基因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這些政策法規的內容仍是主要側重于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對相關的倫理問題關注度不夠,缺乏倫理道德規范方面的詳細內容和規定,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2009年3月2日,原衛生部出臺《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我國醫療技術創新和醫療抉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從國家政策層面對現代醫療技術帶來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界定和解決給予了官方解釋。然而,現代醫療技術發展面臨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往往十分復雜,《管理辦法》并不能有效解決和消除現代醫療技術的倫理和法律困境。
1.2生命技術倫理研究的中西差異
作為順應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而出現的新興學科,生命倫理學于1971年在美國出現,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影響到歐洲、亞洲等其他地區。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生命技術倫理研究在認識“人”的問題時,往往局限于“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和“人是道德的主體”等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基礎上,認為應該充分尊崇個人的自由意志,并要求對個體自的尊重。“以人為中心”的極端后果是在思維里刻上了“人之外的萬物皆為工具”的烙印,造成對非人類生命主體的輕視和不尊重,將其視為實現人的目的而可被利用的工具。例如,恩格爾哈特在其論著《生命倫理學基礎》中論述“行善原則”時,區分了“尊重”與“行善”,認為人不應理所應當地對動物進行利用和索取,提出了人對動物負有行善義務的觀點,但仍是基于“人是道德的主體”的前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墨家學說中的哲學和宗教思想中蘊含著人類行為不應只考慮人類自身的利益,還應尊重和關照動物的生存權利的先進理念,如“天地好生”、“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合一”,表達了愛護尊重除人之外的天地萬物的觀念,提倡人與天地萬物和諧發展,比西方傳統的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倫理思想更具有關懷性。另外,中國傳統倫理中有很多與西方類似的原則或價值,如不傷害、有利、尊重、公正等,這些價值根源于中國本土的哲學和文化傳統,其哲學文化基礎和實現方式與西方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某些落后傳統思想與當今生命倫理思想存在矛盾甚至激烈沖突,會對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進步造成一定的阻礙,應予以摒棄和改革。例如,清代名醫王清任歷時40余年通過觀察和剖視亂葬崗瘟疫致死兒童和行刑場死囚的尸體,繪成和刊行《親見改正臟腑圖》和《醫林改錯識要》,為中國解剖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卻因質疑中國傳統中醫的臟腑理論而遭到眾多中醫名家的批判,被視為“離經叛道”、“毀壞祖制”和“嘩眾取寵”的異類,認為他解剖、毀傷他人身體“極其不仁”、是“教人于胔骼堆中殺人場上學醫”。中國解剖醫學進步的腳步也因此停滯不前,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國的生命技術倫理研究應該辯證地看待傳統思想文化,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良資源,如儒家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以“禮”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道教“重人貴生”的生命觀,佛教“因果”、“輪回”、“慈悲”、“福報”等宗教思想,更加注重結合中國的現實情境,實現生命技術倫理學研究的本土化。例如,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個人與家庭、社會群體的關系要比某些崇尚個性與自主的西方國家緊密得多。因此,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地區推進和實施知情同意等原則時必須重視和考慮家庭和社會群體因素。
1.3中國傳統儒家倫理對當代生命技術倫理困境的疏解
恩格爾哈特認為,當今西方世俗社會面臨著經濟與文化雙重危機,主要指“由于西方社會—民主制福利政策所引發的經濟危機以及西方文化由于家庭解體所引發的社會危機。”以恩格爾哈特為代表的眾多西方生命倫理學家認為儒家智慧能為這雙重危機的疏解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儒家思想既有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獨特道德意識和道德主張,也有隨著歷史沿革和社會進步歷久彌新的普世道德考量。儒家思想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其倫理觀念和規范影響深遠,在中國等亞洲國家的現代社會倫理生活中仍然有著持久影響,尤其是在家庭、社會群體、人際交往和個人道德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學說對現實生活和人事的關注及其獨特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等,符合我國當代生命倫理學發展的客觀現實需求。當代中國的道德觀應該與儒家的優良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生命倫理學具有人文性和人文精神,它不僅解決現實的生命技術與人的需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還研究人和其他生命體的生命倫理問題。而儒學在本質上也是關于人的學問,如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等思想,蘊含著對天理與人性的透徹看法和對生命意義、人性價值的終極思考,以及人與天地自然萬物之間關系的深刻認識。臺灣學者李瑞全嘗試建立了一種儒家生命倫理學,分析生命生殖和基因技術等生命倫理問題,對我國當代生命技術倫理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參照作用。其理論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為道德根源和動力;在此基礎上闡發出以“仁”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傷害、仁愛(有利)、公義(公正)四個基本原則;由以具體化為咨詢同意(知情同意)、保護主義、保密、隱私權、誠實、忠誠等規則;當原則或規則在具體情境中發生沖突時,以儒家的“經權原則”來尋求反思的平衡,作出道德判斷。
2加強我國生命科學技術倫理規制的設想
我國若想在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取得先機,應靈活采納和融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等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如“以道馭術”,從我國的實際問題出發,積極應對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各種倫理難題。
2.1“以道馭術”的生命科學技術倫理實踐
盡管“道”與“術”在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引申意義,但從技術倫理學層面看,我國古代從一般意義上對技術與道德關系的討論,可以概括為“以道馭術”,其中“馭”的意思是駕馭、節制,“以道馭術”指的是“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的駕馭和制約”?!耙缘礼S術”強調人與技術、人與世界多方面關系的協調解決,已經成為解決當代技術社會各種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以道馭術”注重技術應用的正負效應,主張技術要合乎“道”和“利人”的標準,技術活動各要素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和諧發展,以技術道德規范約束技術相關人員的技術活動,通過對技術的有效道德控制,消除和限制不適當的技術應用帶來的消極影響。上述理念同樣適用于生命科學技術的倫理規制: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從事科研活動合乎于“道”,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遵循科技倫理規則和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道德規范,而不是迷失和屈從于追逐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服從于“道”,以造福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避免和消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道德滑坡和倫理困境;人們看待高速發展的生命科學技術要順應于“道”,改變嚴重阻礙生命科學技術進步的落后錯誤的倫理規范和價值理念,增強反思,建立和完善引導生命科學技術健康有序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
人的一生是從搖籃到墳墓,因此擁有生命是人的前提,發展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生命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教學目標重要趨向。然而,由于科學理性主義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現今的語文教育觀重外物而輕視生命本體,生命意義的喪失和缺乏使得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訓練活動,成為一種知識中心主義的課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吸收知識,開啟智力,陶冶性情。同時教育情境的創設要求生命化語文課堂傳統打破語文課堂時間的封閉模式,教學活動應靈活掌握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步驟,調整節奏;并且努力作到課堂內的時間與課堂外的時間自然銜接,讓課堂外的時間在課堂內自由流淌,從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延長活動時間,促進個體生命主動發展。
(三)生命課堂的對話教育構建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廣闊神奇的語言天地里,我們可以與古人、今人、偉人、巨人,與自然、社會、人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和精神的溝通。通過“對話”交流活動,讀者才能悟得文章的真義,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從而達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和生命成長的目的[張永昊、周均平.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對話教育首先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讓學生來探討文章的真諦,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必要的知識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新審視教學的本質、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以及學習方式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在語文教育中建構生命課堂,使學生讀到過讓他激動不已、欲罷不能的教材,感受過心靈與情境的自由交往與融合,走進過無拘無束的想象空間,從而引發過探究未知的沖動和欲望,產生過令他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品味過審美過程所產生的悅心悅意,最終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鄔志輝.關于減輕學生負擔的深層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1998年.
2、曹明海、宮梅娟.理解與建構—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張永昊、周均平.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面臨當前嚴峻的生態背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戰略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已經刻不容緩。
一、相關概念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茖W發展觀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思想武器,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也是指人們在改造和利用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由此所產生的對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二、兩者的關系
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一萬多人192個國家的參與,給生態文明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今天,我們看到了許多科學發展觀的包容度和氣魄,他是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寶,更是今天面臨危機的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保障。
1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要義的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當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了太多的環境問題。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恰恰解決了我們的難題。人類在無情的掠奪自然時,總是忘記了我們的一切取自于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當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發展,樹立人和自然地平等觀。把自然環境和發展緊密的聯系起來,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要做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不耽誤。我不能把建設生態文明,簡單的看做是要求人類消極地回歸自然,而是要通過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資源、優化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一點無不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發展。
2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核心的體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清潔的淡水和綠色食品等生態條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創造一個適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態環境,使人不要脫離自然環境而過分依賴人造生活環境,讓人們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最終目的是關懷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關懷的是人類未來的利益。這正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義所在。
3 建設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標志。這是在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脆弱的情況下,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生態之間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走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從本質上看,生態文明是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是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發展目標。這體現著科學發展觀所倡導和追求的協調發展。
三、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這是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理念在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的升華,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1、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培養全民生態意識
面對多數人為了追逐利益而排放廢氣廢水,白色污染,砍伐森林等破壞自然的行為,我不僅僅是靠國家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管理,更多的應該是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真正內涵,讓人們了解和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培養全民生態意識。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人類的長久生存。
2、改變消費觀念,創建節約型社會
我們應當改變消費習慣,盡量避免一次性用具的購買和使用,尤其是難以降解的塑料袋和需要大量砍伐樹木的衛生筷。我們的地球已經裝載了太多的垃圾而無法消化,我們的世界也在面臨資源枯竭的明天。人來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應當從習慣做起,改變我們平時的一點一滴,節約使用資源,創建一個節約型社會。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高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錄取的準大學生,進入預科接受的教育卻是過渡性的,仍是知識為本,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模式。預科學生學習起點低,學習基礎較差,又面臨進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試壓力的雙重沖擊,再加上預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筆者從多年來對預科學生的接觸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學生因此表現出煩躁、焦慮、彷徨、消極等負面情緒,當這些壓力不知如何緩解時,當他們看不到生命的意義而徘徊苦惱時,開始變得游戲人生,外在表現為對自己生命的浪費或否定,對他人生命的漠視,甚至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這無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識的嚴重缺失。所謂生命意識指人對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價值及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認識,針對預科學生展開生命意識的培養是極其必要和緊迫的。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識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大量生命意識教育的資源,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名預科的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滲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識的經典篇章,引導學生關注、珍愛、善待生命,探尋生命意識和人生價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筆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試用)《大學語文》(下文簡稱教材)為例,談談在預科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生命意識教育的構想。
一、探討生死——反觀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說:“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爾也認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個生命必須面對的生存事實,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理解就不同,人們的生存狀態也不同。死亡意味著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為人生的有限,人們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文本滲透死亡意識,并不會加劇學生對死亡的焦慮和不安,相反,通過對生死的探討,能幫助學生合理認知死亡,正確理解生命的有限,從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諦。
教材選編的《海子詩》(二首),是討論生死話題的可用資源。海子的詩執著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充滿田園情懷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選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的意象——麥子,這是詩人對生命和死亡的雙重思考,“麥子”作為糧食,暗示著生存,同時“代表著鄉土、故鄉,是對‘歸去’的意愿的影射”。詩人本身也在用短暫的生命歷程追尋生存的價值和美好,他一方面“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表達對在塵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現著生命的痛苦。在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的對抗中,學生能體會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生命關懷,學會去積極地面對生命痛過后新生的美。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社會不斷發展,小學生的學習節奏也隨之不斷加快,因此,關注小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中的預習情況已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語文預習是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進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已成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現筆者將研究小學語文生命課堂中的課前預習策略。
一、以生命教育為導向,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在語文生命教學的進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己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當討論某一問題時,看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討論的最終結果一樣時,就會增加對語文預習的興趣”??梢姡瑢τ趶V大小學生而言,學好語文的一個前提就是充分認識到預習的作用,并掌握科學合理的預習方法,而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一些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進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預習的重要功效,沒有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對語文預習缺乏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在小學語文生命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在語文生命教學進程中必須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從本質上而言,語文生命教學的本質就是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倘若教師不能在教學進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就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生命教育。因為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字,需要記憶的知識點相當多,這樣就讓很多小學生對語文學習逐漸喪失了應有的興趣。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生命課堂的特征,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舉措,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興趣。譬如,在生命課堂教學中,對一些學生較為陌生的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實施懸念教學法、提問教學法去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文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培養其自讀能力
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自讀能力也不是很強,因此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進程中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這明顯與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本質相違背。因此,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不斷培養其自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教師在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應指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兩到三遍,仔細思考課文的主旨是什么?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課文時,一定要認真指導他們將課文讀通順,然后從整體的角度去感知,對課文的整體內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指導學生析讀課文。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進程中,教師應充分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指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其能在獨自閱讀的進程中理解課文的內容,譬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給學生布置預習思考題目:“小女孩究竟點燃火柴幾次,每次點燃火柴時他都看到了什么場景?”“最后賣火柴的小女孩結局究竟如何?”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認真閱讀課文,這正是語文生命課堂所倡導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以此培養其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全文,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就會一一解決,課文的內容也就能夠理解透徹了。
第三、指導學生賞讀課文。語文生命課堂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而培養自讀能力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譬如一些課文的段落寫得十分精彩,可指導學生認真反復地閱讀課文中的精彩段落,譬如舒慶春先生的文章《草原》,第一自然段中寫作者初次看到美麗的草原景色,文辭優美,意蘊豐富,教師可在這篇課文的生命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預習《草原》這篇文章,認真思考舒慶春先生筆下的草原美景究竟是怎樣的?”讓學生預習這篇課文時,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想象草原美景的樣子,直到最后能夠背誦。在語文生命課堂中指導學生掌握賞讀課文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其語文預習能力。
第四、根據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設計預習提綱。一些學生對語文預習缺乏興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讀能力。而要做到此點,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必須要借助教師的指導才能達成目的。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務必要根據生命課堂的特征結合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設計預習提綱,才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才能有效培養其自讀能力,進而幫助其形成語文預習的良好習慣。譬如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制定出以下預習提綱:①朗讀。放聲朗讀《詠柳》,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注意句尾的押韻;②認真思考。一定要注意詩歌中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譬如對“妝”字、“綠”字、“裁剪”一詞的理解,認真思考每句詩的含義,弄清楚每句話的大意;③解釋、質疑、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每句詩,并提出一系列問題,最后借助想象去領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④背誦和朗讀。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最后達到背誦的目的;⑤默寫詩歌。學生在背誦詩歌后,讓其默寫詩歌;⑥要求學生回憶預習的全部過程,并運用這一過程繼續學習第二首詩歌《宿新市徐公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時代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如能參考上述策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定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曾清生(1963-),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大安鄉中心小學,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生命安全教育與生命教育是兩個比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進行生命安全教育討論的前提下,首先對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進行一定的概念辨析。從實踐與理論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與生命教育密切相關,又略有不同,兩者各有側重。生命教育側重精神生命的覺醒與提升,注重生命意識的養成;而生命安全教育側重自然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養。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針對遭遇突發性事件、災害性事故的應急、應變能力,避免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傷害的自我保護、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況下,生命安全課程主要是培養人類在其活動領域中,預防自然和人為危險、預防各種有害因素的理論和實踐的一種科學知識體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們對自身周圍安全問題的自覺和負責態度,培養學生認識和評價人的生活環境中危險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并選擇抵御危險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現危險時消除不良后果和進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實用性。教育的功能分為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兩大類。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體功能的體現,又是教育的社會功能的體現,是當今社會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部分。對學生來說,他們學習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識和維護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運用其來保障和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發展;而對社會來說,通過學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對象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在社會實踐中能夠有效保障國家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安全,也促進了社會變化和發展。1968年,美國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亞州創辦了阿南達學校,在該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礎上他總結實踐經驗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在書中最早提出了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對人的生命安全進行教育,即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主體,運用情境體驗、運動和身體練習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齡段和活動能力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內容、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或現場模擬等手段,傳授給學生面對各種危險情況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衛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強化學生野外訓練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學生了解各種危險情況的產生、狀況、后果以及預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對人們進行在遭遇突發性事件、災害性事故時所表現出來的應急、應變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自我保護、安全防衛能力,增強安全意識的教育,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了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與自我保護技能,依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以體育教師為承擔主體、在體育課程中實施的提高中小學生的安全知識與防范技能的教育與管理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使學生學會從安全的角度觀察和理解要從事的活動和面臨的形勢,用安全的觀點解釋和處理自己遇到的新問題。學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生命安全意識,學會保護生命的技能,確立正確的生命安全觀,提高保護生命的能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成長的考驗,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作為教育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從而讓他們遠離危險,健康地成長[1]。通過對很多國家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國家都開設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課程,雖然這些國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稱、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們都選擇了體育課這個共同的平臺來進行生命安全的教育。雖然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過體育課這唯一的途徑,但是采用體育課卻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對我國學校安全教育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學校的安全教育內容絕大部分是與體育課程相結合的。雖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內容并沒有完全的滲透在體育課程當中,課程內容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生命安全教育與課程內容相結合,但有一部分與體育課很好的相結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內容,達到了進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學校體育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綜合性競爭能力的時代,21世紀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在未來世界只有全面發展的才有可能成為最成功的勞動者。但是縱觀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因為教學壓力大、學校設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國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逃生能力差,無法應對突發的安全事件,導致了目前我國的青少年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實證明,生命安全教育課程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以5.12汶川地震為例,它給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學生傷亡數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暫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慮我們學校教育工作,就可以發現加強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這次地震中,四川綿竹市富興二小13歲男孩楊陽利用學校教授的逃生知識成功逃過了這次災難;另外在電視新聞中還介紹了一個班的學生在地震時無一死亡,只有幾個受了輕傷,究其原因,是學校上午剛剛進行了怎樣防地震的知識學習。一個個10多歲的孩子,在地震時能夠保持鎮定,利用學習的防震知識逃出來,有的學生還是頂著桌子出來的[2]。
由此可見,僅僅一兩次課的學習就能夠挽救很多鮮活的生命。為此,在學校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進入21世紀以來,基本上形成了每個家庭一個孩子,一旦發生任何意外,就會對家庭造成致命的打擊,這也迫切地要求我國開展安全教育。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安穩,從根本上高度重視對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具有現實性和長遠性的一項重要課題。雅斯貝爾斯[3]在《現時代的人》中指出:“體育作為一種有組織的事業,在這事業中,被迫加入這個勞動過程的人類所尋求的無非是他的直接自保沖動的等價物。”他認為,體育源于人的自保的沖動。李力研[4]認為:“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類的物種倒退。體育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體健壯、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發展的自然追求,在這個過程中,自我保護是人的生命基礎。因此,學校的體育課程不是為了練習幾個項目,為了考核,而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這也是體育的本質特征———即身體的自我保護、身體的強壯以及使個體具有生命力。學校體育課程既具有學科性的特點,又具有活動性的特點,并且它還以大量的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支撐。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體育課程除了具有強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它除了能夠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各種自我保護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環境造成的各種傷害之外,還能夠使學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具備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體素質,和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狀態[5]。因此,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和青少年自身成長的需要,我們將生命安全教育相關內容和體育課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體育課教學成為生命安全教育的載體,使生命安全教育成為體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學校體育工作者有責任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為今后研究與貫徹的重點內容。#p#分頁標題#e#
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是中小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內容,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又是實現學生“全人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體育課程中,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和集體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從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進一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育是健康的保證,也是實現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徑。向體育索取健康,向體育索取生命的意識和活力,這正是人類在展開自身的生活、推進自身的生活,是人類大踏步地走向未來的象征[6]。就目前來看,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的開發,能夠充分地體現對于人本主義理念的追求,還能夠直接影響學校其他相關課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還能夠決定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方向。學校體育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與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與發展的模式來理解教育和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生命安全教育與學校體育課程具有較高的兼容性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課題,許多國家都在體育課上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發的日本、東南亞國家等就在體育課上進行相關的防震防災教育。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明確的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的必修課程”。生命安全教育與學校體育課程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將安全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還可使體育教學具有更高的實用性。
作為一門主要在室外進行,以身體運動技能為主的課程,體育課在開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在開展逃生自救教育時,就需要保證有合適的場地、器材和人力資源作為支撐。而就體育課來說,由于它大都在室外進行,首先就為各種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時間難過了必要的場地、器材等,便于學生進行實戰模擬;其次,體育課還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和足夠的時間;第三,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徑、體操以及武術等的教學,能夠極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項目的開展,上述都是體育課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二者教學目的的相似性學校體育是一門將身體練習作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廣大學生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體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是通過全面的身體鍛煉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熱情,并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原則和方法,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與習慣,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其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生理素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過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強化學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學校生活中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自衛防身的知識和技能,并提高實踐能力、預防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應對各種危險情況的方法;二,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鍛煉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形成自主鍛煉的習慣,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促進身心健康,并培養學生臨危不懼的優良心理素質,克服心理障礙,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在困難面前的互幫互助,學會正確處理競爭和合作的關系,體會無助的痛苦、互助的快樂和生命的可貴[8]。綜上可知,學校體育課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體鍛煉為基本手段,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技能,從而達到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增強心理素質,提高社會責任感,培養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學作用的統一性通過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習,可以達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力,而且,二者的教學模式還具有一定的互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