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6: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診斷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是以輸送合格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的基礎教育。診斷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醫學生臨床問診與體格檢查的基本能力,并使其對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診斷,這些內容也是執業醫師技能考試的重點,對該門課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臨床實習和工作。因此,重視診斷學教學方法,提高診斷學教學水平很有必要。筆者在本學期診斷學教學工作結束后,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并介紹如下。
1重視診斷學師資隊伍建設
1.1重視診斷學教師的人選
診斷學教師最好由具有良好臨床技能、較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高年資醫師擔任,其最好擔任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官。臨床醫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診斷學是臨床醫學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學好診斷學,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訓練和實踐過程。很多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像教科書上寫的那樣典型,疾病的個體化、多樣化遠遠超出了書本內容。另外,診斷學內容多而枯燥,有些內容還比較抽象,難以講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診斷學教師必須具有多年教學經驗(包括長期帶教、經常進行學術講座等),表達能力強,語言生動、普通話標準等。即要求診斷學教師既會治病還會教書,比醫生會講課,比教師更懂醫。應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通過舉行各種講課評比、優秀教師評比、教師考評等活動激發教師教學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利用現有醫學資源,充分發揮高年資醫師在診斷學教學中的作用。
1.2重視集體備課
通過集體備課可達到使教師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1.3重視教師聽課
要求教師講課前到其他教學醫院聽課,參加本院前一輪大課聽課活動,學習其他教師教學優點,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2重視醫德教育
加強醫德教育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必要條件,也是緩和醫患矛盾的有效途徑。行醫必須有德,無德不能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強調醫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所以筆者在診斷學教學中反復強調樹立高尚醫德和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思想的重要性。同時,告知學生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是不爭的事實,部分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忽視患者感受、語言生硬、態度冷漠、不尊重患者人格,是造成醫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告誡學生必須以愛心和對患者的尊重贏得他們的信任,并在課堂上以一道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模擬題提問:“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你給患者進行胸部體格檢查時會怎么做(也就是說在冬天檢查時怎樣使患者不冷)?”有的學生答“用烤火爐”,有的說“開熱空調”。筆者在肯定其答案正確的同時,提示學生應向年資高的醫生學習,將自己的雙手、聽診器捂熱后再為患者進行檢查。
3教學方法
3.1充分備課
教研組根據每名教師的臨床專長,安排他們講授自己最熟悉的章節。強調教師備課三部曲:(1)反復熟讀課本和教學大綱。(2)制作課件和準備教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課本為基礎,查閱大量文獻資;降},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及在工作中拍攝的具有典型癥狀、體征的圖片制作幻燈片。要求幻燈片具有提綱挈領、文字醒目、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的特點。(3)試講。每名教師備課后都要在教研組試講,在試講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比如在試講時發現有的教師講課重點偏離教學大綱,有的教師講課超時,有的教師講課速度過快、不能給學生留有思考時間等這些問題都要在試講后得到解決。
3.2重視課堂教學效果
有教師反映,現在大學生上課講話、玩手機、打瞌睡、隨意進出教室的現象很普遍,但筆者上課時的課堂秩序和講課效果卻出奇地好,原因是筆者應用了生動、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語言標準、流利,結合大量真實的臨床案例傳授課本知識筆者認為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重視講課技巧。包括語言生動(用詞準確、形象),吐字清楚、抑揚頓挫,風趣幽默(但不強調一味搞笑),穿插小故事及案例,加入適當的肢體語言,講課富有激情。(2)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思維。比如講授大葉性肺炎的實變體征時,講到:“老師在大學實習時有一個男同學‘很配合’地患上了大葉性肺炎,當時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去看望他,而且每個人手里都拿了東西,大家猜猜,我們都拿了什么東西?”學生正準備猜的時候,筆者笑著告訴他們:“我們手里都拿了聽診器!”筆者問:“我們當時會在他身上聽到什么體征?”多數學生笑著回答:“管樣呼吸音。”筆者又問:“為什么會聽到管樣呼吸音?”他們回答:“肺組織實變有利于支氣管音的傳導。”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大多數學生記住大葉性肺炎的陽性體征之一是管樣呼吸音。
3.3重視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目的性
診斷學的很多內容都是執業醫師資格技能考試的重點,在講課時應該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滲透其中并加以強調,以便學生今后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比如在講解肺和胸膜觸診時提醒學生,參加考試時,如果只做語音震顫檢查,而沒有做胸廓擴張度和胸膜摩擦感檢查,只能得1/3的分。
3.4課堂講授中強調重點
這里所說的重點是以后在臨床上隨時要用到的內容、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診斷學考試內容,傳統教學方法提倡全面復習,希望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都記住。事實上,人的大腦是有限的,應使學生把握重點,了解非重點。比如在教學中告訴學生,肺和胸膜的視觸叩聽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并提示他們記住這些內容,在臨床技能操作時重點練習。
4改革實踐教學
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靠背書不可行。但就我國目前醫療現狀,一味強調在患者身上實踐也不現實。患者不斷增強的維權意識與相對滯后的衛生法規相沖突,教學醫院的臨床教育活動容易招來患者的質疑與拒絕。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解決學生實踐與患者維權的矛盾。
4.1教師各項示范操作標準化
要求帶教教師盡可能由主治醫師以上的高年資醫師擔任,且所有教師要觀看體格檢查錄像,使其體格檢查技能操作標準化。
4.2學生反復觀看體格檢查錄像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后,讓學生拷下錄像,帶回寢室反復觀看。
4.3學生反復實踐
(1)分小組(每組10人)實踐。由一名學生充當“被檢查者”,另一名學生充當“檢查醫生”,其他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檢查醫生”的手法加以指正。在小組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場指導,并耐心回答問題,及時糾正錯誤。(2)學生一對一實踐。鼓勵學生回寢室后2人一組互為檢查醫生和被檢查者對練(可以邊看錄像邊練,力爭規范化)。(3)在病房實踐。最好選擇帶教教師主管的患者,以便于交流和溝通。病房實踐應采用分組實踐加集中重點實踐方式。①分組實踐。由一名學生充當“醫生”,對患者問診及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小組其他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補充問診及查體不足,在小組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在場指導。②集中重點實踐。由帶教教師事先挑選有典型陽性體征(比如哮鳴音、濕啰音、心臟雜音等)的患者,見習課時帶教教師將聽診器放在患者身上有典型體征的部位,讓學生輪流聽診,這樣既讓學生接觸到陽性體征,又不會影響患者情緒。:
4.4培養學生臨床思維
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步驟為:實踐、啟發、引導、歸納。讓學生分組對患者問診及查體結束后(即實踐),給他們3O分鐘的時間復習所采集的病史資料,然后集中討論;討論時,就主訴、現病史、既往史,胸部體檢、腹部體檢、神經系統體檢,輔助檢查的結果和診斷由不同的學生發言總結。在學生總結過程中,教師穿插啟發、引導,使其描述規范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要求學生寫出一份大病歷交給教師批改。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1]。良好的教學方式是讓同學掌握基本的臨床醫學診斷方法的重要途徑。診斷學的教學方式與基礎課程比較,存在較大的差別。基礎課程主要是在課堂上和實驗室完成,而診斷學有大量教學活動在醫院中進行。這就成為診斷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關鍵。
1目前不同專業層次的診斷學實驗課的安排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辦學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綜合性。就目前中醫院校開辦的專業而言,中醫專業、針灸推拿專業、骨傷專業、護理專業、臨床醫學專業、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等,實驗課學時在20學時左右;而像非醫學專業如醫學心理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醫學英語專業、口腔工藝專業等總課時相對醫學專業來說少,實驗課在10學時左右。
2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環節
診斷學實驗課根據教學的需要,有以下環節。
(1)檢體診斷的實驗室操作技能訓練(又可稱為生理見習)。按照檢體診斷的內容和順序,生理見習包括:檢體診斷的基本方法,一般狀態及其頭頸部查,肺臟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檢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遵循這樣的順序教學。(2)心肺模擬人聽觸診及腹部模擬人檢查。(3)觀看診斷學基本技能及心電圖等的電教片。(4)臨床實踐。(5)實驗室診斷的部分實驗。(6)心電圖實驗。(7)病歷分組討論。
3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
目前,就我校的學生和教學特點而言,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如下。
3.1檢體診斷的實驗室操作技能訓練是診斷學實驗的關鍵,關系到學生對醫學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擬人聽觸診(一般在心臟檢查之后進行)和腹部模擬人檢查穿插在檢體訓練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的形象性。
3.3實驗室診斷的部分實驗因專業不同而異,例如,中醫專業、臨床醫學專業、中西醫臨床專業等就選擇進行此項環節,其他如非醫學專業因學時少,教學要求不同不進行此項環節。
3.4臨床實踐是教學的又一關鍵和難點。診斷學涉及許多臨床疾病,為提高學生學習診斷學的興趣,在教學環節上應安排一定的臨床見習,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可以接觸患者,將疾病的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見習,并根據見習結果進行思考,把所學的知識和臨床實際結合起來,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醫療市場的改革,病人的維權意識增強,加之高校擴招,學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給臨床見習帶來一定困難。
3.5因學生專業和層次的不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環節。
3.6分組多以15人/組為標準。如果分組過大,學生觀察和學習、老師示教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7問診和病歷書寫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多加練習。這部分理論課講完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寫幾篇病歷,以便學生掌握一般的病歷格式。同時還安排學生到臨床接觸患者,親自問診,收集、整理臨床資料和書寫病歷。但是由于學生缺乏自覺性,病歷完成情況不好。加之學生學習診斷學時初步接觸臨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難為情等心理影響,所以教學環節效果不佳。
4就診斷學實驗課的現狀提一些個人的拙見
4.1加強診斷學基本技能的訓練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多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課中,老師必須做到統一手法,規范動作;學生要分組訓練(最好兩人一組),互換角色。由于實驗課堂上的練習,畢竟太少,應囑學生回寢室再自己練習。課堂訓練時,老師應進行巡視和輔導,及時糾正不規范動作和手法,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參照,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
由于學生專業的區別,醫學專業學生可基本保證實驗課各個環節的進行,但應把重點放在檢體訓練和臨床實踐中。對于非醫學專業學生應著重進行檢體訓練,這樣可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4.2改變傳統的考試模式打破傳統的考試方法,即筆試和實習前臨床考核(同學之間的互相檢查),傳統的考試方式著重考學生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錄像考試以形象生動的具體畫面展示在受試者面前,并且把一個個的實際問題交給受試者,要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重點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診斷學考試近乎床旁考試[2]傭拐鋃涎д嬲晌俅慘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點,就一定要加強臨床實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4.3.1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3]
繚詿笱Ф曇毒涂枇俅慘窖迪胺矯嫻目緯痰取*ぁ糞THZ〗4.3.2增加臨床實踐的學時數,帶教老師最好長期從事臨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學合作關系。
4.4實習課分組不宜過大。搞好診斷學的教學,加強實驗課的教學管理,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臨床實踐能力尤為重要。
4.5目前檢體訓練的實驗課教學方法主要是經典的教師教、學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強教師的監管性和學生的自覺性尤為重要,鼓勵學生多動手。
4.6多進行病歷討論教學帶教老師選擇比較典型的、難度適中的病歷,讓學生根據病歷提供的臨床資料進行病歷分析討論,提出完整診斷和診斷依據。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臨床診斷思維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對以后進入臨床實習和工作打基礎。
4.7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投資建立臨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區投資建設了實訓中心。如果能夠建立臨床診斷技能培訓分中心,那會更好。
筆者認為,臨床診斷技能培訓分中心應建設:
(1)模擬病房:下設心肺聽觸診訓練室,腹部檢查訓練室,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和五官檢查訓練室,急重癥搶救訓練室,病患處理訓練室。
(2)模擬門診:使用SP(標準化病人)[4]進行教學,并建立為SP的模擬候診場所。醫療體制的改革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臨床見習面臨新的困難,如病人和主管醫生不配合教學、病歷不易查閱等。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包括加強與病人及醫護人員的溝通、采用SP(標準化病人)及多媒體教學、增加課時及交叉輪轉教學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和教學的矛盾,對保證臨床見習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臨床操作技術訓練室:選擇臨床常用的操作技術(如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腰椎穿刺術、靜脈插管術等),利用模擬人進行訓練。
(4)多媒體學習、評估室:利用現有診斷學課程網站,建立多媒體學習中心,同時建立網絡化的訓練評估體系,對每位訓練者進行評估。
當然,這些不是簡單的設想所能達到,需要再努力。
4.8開設臨床基本技能這門課程臨床基本技能為醫學重要橋梁課程,也是實踐新教學模式的重要課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開課條件,可選擇資深診斷學方面內、外、婦產科、兒科等專家教授,輔以護理、影像及計算機方面教師擔任,再根據需要從臨床抽調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參與教學。為學生訓練和老師示教提供優良的環境,保證基本技能教學和學生自學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擬聽觸診訓練就是很好的臨床技能訓練的實例,只是開放程度不夠,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
4.9多開展診斷學技能比賽診斷學技能比賽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診斷學的興趣,而且在比賽過程中學生更有效的學習了技能訓練檢體診斷的方法,并且容易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
診斷學的教學與學生的臨床實習間隔時間較長,部分學生對基本的操作內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實習前再進行臨床基本技能訓練和考核。以便使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個回顧性復習,到臨床實習階段能更好地適應臨床實際工作。
5總結
本文對診斷學實驗課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當然也存在著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克服困難,從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1]。良好的教學方式是讓同學掌握基本的臨床醫學診斷方法的重要途徑。診斷學的教學方式與基礎課程比較,存在較大的差別。基礎課程主要是在課堂上和實驗室完成,而診斷學有大量教學活動在醫院中進行。這就成為診斷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關鍵。
1目前不同專業層次的診斷學實驗課的安排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辦學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綜合性。就目前中醫院校開辦的專業而言,中醫專業、針灸推拿專業、骨傷專業、護理專業、臨床醫學專業、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等,實驗課學時在20學時左右;而像非醫學專業如醫學心理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醫學英語專業、口腔工藝專業等總課時相對醫學專業來說少,實驗課在10學時左右。
2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環節
診斷學實驗課根據教學的需要,有以下環節。
(1)檢體診斷的實驗室操作技能訓練(又可稱為生理見習)。按照檢體診斷的內容和順序,生理見習包括:檢體診斷的基本方法,一般狀態及其頭頸部查,肺臟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檢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遵循這樣的順序教學。(2)心肺模擬人聽觸診及腹部模擬人檢查。(3)觀看診斷學基本技能及心電圖等的電教片。(4)臨床實踐。(5)實驗室診斷的部分實驗。(6)心電圖實驗。(7)病歷分組討論。
3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
目前,就我校的學生和教學特點而言,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如下。
3.1檢體診斷的實驗室操作技能訓練是診斷學實驗的關鍵,關系到學生對醫學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擬人聽觸診(一般在心臟檢查之后進行)和腹部模擬人檢查穿插在檢體訓練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的形象性。
3.3實驗室診斷的部分實驗因專業不同而異,例如,中醫專業、臨床醫學專業、中西醫臨床專業等就選擇進行此項環節,其他如非醫學專業因學時少,教學要求不同不進行此項環節。
3.4臨床實踐是教學的又一關鍵和難點。診斷學涉及許多臨床疾病,為提高學生學習診斷學的興趣,在教學環節上應安排一定的臨床見習,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可以接觸患者,將疾病的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見習,并根據見習結果進行思考,把所學的知識和臨床實際結合起來,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醫療市場的改革,病人的維權意識增強,加之高校擴招,學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給臨床見習帶來一定困難。
3.5因學生專業和層次的不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環節。
3.6分組多以15人/組為標準。如果分組過大,學生觀察和學習、老師示教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7問診和病歷書寫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多加練習。這部分理論課講完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寫幾篇病歷,以便學生掌握一般的病歷格式。同時還安排學生到臨床接觸患者,親自問診,收集、整理臨床資料和書寫病歷。但是由于學生缺乏自覺性,病歷完成情況不好。加之學生學習診斷學時初步接觸臨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難為情等心理影響,所以教學環節效果不佳。
4就診斷學實驗課的現狀提一些個人的拙見
4.1加強診斷學基本技能的訓練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多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課中,老師必須做到統一手法,規范動作;學生要分組訓練(最好兩人一組),互換角色。由于實驗課堂上的練習,畢竟太少,應囑學生回寢室再自己練習。課堂訓練時,老師應進行巡視和輔導,及時糾正不規范動作和手法,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參照,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
由于學生專業的區別,醫學專業學生可基本保證實驗課各個環節的進行,但應把重點放在檢體訓練和臨床實踐中。對于非醫學專業學生應著重進行檢體訓練,這樣可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4.2改變傳統的考試模式打破傳統的考試方法,即筆試和實習前臨床考核(同學之間的互相檢查),傳統的考試方式著重考學生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錄像考試以形象生動的具體畫面展示在受試者面前,并且把一個個的實際問題交給受試者,要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重點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診斷學考試近乎床旁考試[2]傭拐鋃涎д嬲晌俅慘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點,就一定要加強臨床實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4.3.1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3]
繚詿笱Ф曇毒涂枇俅慘窖迪胺矯嫻目緯痰取*ぁ糞THZ〗4.3.2增加臨床實踐的學時數,帶教老師最好長期從事臨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學合作關系。
4.4實習課分組不宜過大。搞好診斷學的教學,加強實驗課的教學管理,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臨床實踐能力尤為重要。
4.5目前檢體訓練的實驗課教學方法主要是經典的教師教、學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強教師的監管性和學生的自覺性尤為重要,鼓勵學生多動手。
4.6多進行病歷討論教學帶教老師選擇比較典型的、難度適中的病歷,讓學生根據病歷提供的臨床資料進行病歷分析討論,提出完整診斷和診斷依據。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臨床診斷思維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對以后進入臨床實習和工作打基礎。
4.7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投資建立臨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區投資建設了實訓中心。如果能夠建立臨床診斷技能培訓分中心,那會更好。
筆者認為,臨床診斷技能培訓分中心應建設:
(1)模擬病房:下設心肺聽觸診訓練室,腹部檢查訓練室,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和五官檢查訓練室,急重癥搶救訓練室,病患處理訓練室。
(2)模擬門診:使用SP(標準化病人)[4]進行教學,并建立為SP的模擬候診場所。醫療體制的改革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臨床見習面臨新的困難,如病人和主管醫生不配合教學、病歷不易查閱等。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包括加強與病人及醫護人員的溝通、采用SP(標準化病人)及多媒體教學、增加課時及交叉輪轉教學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和教學的矛盾,對保證臨床見習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臨床操作技術訓練室:選擇臨床常用的操作技術(如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腰椎穿刺術、靜脈插管術等),利用模擬人進行訓練。
(4)多媒體學習、評估室:利用現有診斷學課程網站,建立多媒體學習中心,同時建立網絡化的訓練評估體系,對每位訓練者進行評估。
當然,這些不是簡單的設想所能達到,需要再努力。
4.8開設臨床基本技能這門課程臨床基本技能為醫學重要橋梁課程,也是實踐新教學模式的重要課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開課條件,可選擇資深診斷學方面內、外、婦產科、兒科等專家教授,輔以護理、影像及計算機方面教師擔任,再根據需要從臨床抽調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參與教學。為學生訓練和老師示教提供優良的環境,保證基本技能教學和學生自學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擬聽觸診訓練就是很好的臨床技能訓練的實例,只是開放程度不夠,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
4.9多開展診斷學技能比賽診斷學技能比賽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診斷學的興趣,而且在比賽過程中學生更有效的學習了技能訓練檢體診斷的方法,并且容易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
診斷學的教學與學生的臨床實習間隔時間較長,部分學生對基本的操作內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實習前再進行臨床基本技能訓練和考核。以便使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個回顧性復習,到臨床實習階段能更好地適應臨床實際工作。
5總結
本文對診斷學實驗課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當然也存在著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克服困難,從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
2.以教學大綱為本,完善教師備課內容
影像診斷學涉及的內容多,課時少,教師要針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特點和從事工作的需要,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既要兼顧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我校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多媒體課件的方式,著眼于教材,分為理論和實驗課兩套課件,理論課件側重理論基礎知識講解,而實驗課件則以大量圖片和臨床病例為主,病歷材料都是教師自身積累并熟悉的內容。通過備課、預講、定稿等程序,具體落實到每種疾病,按教學大綱統一講課的深度和廣度,每個影像學表現都聯系到其解剖、病理學等改變。在授課結束后,收集學生的意見,反思總結經驗,為下年教學做準備。
3.明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3.1發揮教師主導地位,解決學習方法問題
影像診斷學是通過圖像的分析,結合病變的病例改變,綜合臨床資料,最終得到影像診斷結果。二維的圖像對應到三維人體的病變,對于缺乏感官認識的中職學生來說理解掌握很難,加上其對基本概念、疾病征象及專業X線解剖和斷層解剖知識沒有完全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中給予明確指導。通過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樹立“教以學為中心”的思想,把握教學活動中三個主要環節,優化教學模式,認真處理好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重視課前、突出課中、兼顧課后。只有教師全面掌握其中的含義,才能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學習。在學習引導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形象和直觀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每一種疾病時,主動對其解剖、病理等基礎知識進行聯系,通過橫向聯系,擴大知識面,使教學內容學的更加扎實,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3.2加強人文教育,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
醫學人才培養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態度、行為和倫理觀,具有較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積極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人為本,教學過程要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通過臨床案例的講解,使學生懂得人文關懷的重要。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和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精神培養,使學生樹立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為今后成為高素質衛生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3.3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效率
中職學生對事物的感知都是憑直覺上的好惡,而不是理性分析,這種認知傾向直接決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感興趣的聽的津津有味,若不感興趣或內容太難,則即便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收效甚微。因此要避免老套的滿堂灌教學方法,通過將所教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案設計時多增加趣味性元素,組織技能比賽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正面鼓勵引導學生,避免過多指責否定,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診斷學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問題
2.1師資力量不足
就當前而言,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適應學科發展及社會變化的需要。廣大醫學院校也開設老年醫學課程,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在這方面嚴重滯后。這主要是由于臨床教師配備是雙軌制,醫師兼教師,醫療和教學任務都很重,導致出一種老師少,而學生多的現象。一些臨床診斷見習課不得不由一些年輕的醫師承擔,但他們往往缺乏教學經驗和見習課帶教經驗,這樣就是診斷學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當前高校中的也很少有人對教學方法、技能和效果進行評估,這也是造成這一現象未得改觀的原因之一。
2.2教學模式守舊
受我國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的醫學教育中仍然貫穿著填鴨式、灌輸式的模式屢見不鮮。教學中仍然以老師為主,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教材、課堂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內容枯燥、形式刻板,學生忙于記筆記,下課背筆記,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是單純機械的應付考試,課上不注重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多是看書,動手能力也差,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欠佳。此外,大多數醫學院校,現在基本以閉卷考試為主,這使學生更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不重視實踐機會。
2.3實踐機會少,基本功不扎實
反復實踐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現在已經有些學生注意到學校中安排的體檢手法訓練太少,應少講理論課,多實踐,多看病人,分析病例。但隨著病人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特別是老年人本身身體素質較差,不愿意配合臨床實踐教學,使得教學工作變得更為艱難。加之學生見習課中的理論內容太多,沒有真正達到床邊教學的目的,學生實踐少,教學效果必然會打折扣。此外,一些醫學生認為可以利用當前先進的輔助檢查設備可以很容易的做出疾病的診斷,沒有必要再反復注重練習手法,導致基本功不扎實。
3改善教學的措施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首先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該在明確教學目的,認真鉆研教材和熟悉大綱要求的基礎上,認真準備教案。檢體診斷課形式多樣,以小課形式的體檢技能訓練課和實踐形式的癥狀、體征見習課為主。以老帶新,互教互學的教學模式,規范操作程序和檢查方法。建立診斷學師資庫,選擇熟悉各科診斷方法,知識面廣,基本功扎實,診斷學操作規范的教學師資隊伍。
3.2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1.2構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礎上,構建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教師由“教書”向“教學”轉變,由單純重視“課堂”到“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組織教學;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以自身為主體,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自覺控制學習過程。(1)課前———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平臺,指導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制定學習計劃。課前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提前課程預習提綱,促使學生在課前圍繞教學大綱自主預習相關知識、收集所需資料;課后對下一次預習提出具體要求,并發放案例卡片。鼓勵同學們針對預習內容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及時反饋至教師。提問采取積分制,每月提問名列前十位、回答問題前十位的同學給予相應獎勵,既能激發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學更有的放矢。(2)課中———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我們充分運用中醫診斷信息支持平臺,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疑惑、新鮮感等,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動機。教師創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思維活躍,學習興趣倍增。另一方面,我們采取小組式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交流、啟發、協作中,各抒己見,大膽探索,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3)課后———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跟蹤學習效果。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監控下的學習,及時了解學習效果,對于改進、調整教學計劃非常重要。我們運用中醫診斷學計算機無紙化學習考試訓練系統,每次課后讓學生及時登錄該系統進行學習測試,對測試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集中,引導學生在交流群里開展討論,協作解答,教師做總結點評;對于個性問題,因材施教,采取“小組成員互幫-教師針對性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總之,構建“自主學習”模式要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既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又要保證其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學習。
2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
舌診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以2013級中醫七年制4班舌診教學為例,介紹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
2.1學情分析
2.1.1平臺使用情況分析課程實施依托中醫診斷信息技術支持下“舌診訓練考試系統”、“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中醫診斷學數據信息庫系統”進行;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利用平臺上傳作業,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實施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但部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待加強;部分對舌診基本理論掌握較好,但仍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在理論與臨床的聯系方面比較欠缺。
2.1.2學習風格分析教學設計之前,我們首先采用Reid感知學習風格問卷[4]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習感知模式中:視覺型占41.5%,聽覺型占16.3%,觸覺型占10.7%,動覺型占19.6%,沒有明顯傾向的占11.9%。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該班學生傾向于視覺型學習風格,其次是動覺型。針對該班學習風格的特點,舌診教學設計上以色彩鮮明的舌診圖片、視頻等各種視覺刺激手段為主充實教學平臺,完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同時,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進入角色以提高學習效率。
2.2教學方法
采用“課前復習預習—多媒體講解—提問互動(分組案例討論)—點評小結—課后思考實踐”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分工合作。
2.2.1教師促學模式(1)設置問題,運用“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引導學生課前復習及預習;(2)提供舌象觀察記錄表、案例卡片、圖片、視頻等教學材料,編制多媒體課件,調試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運用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3)結合臨床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4)動靜結合,運用舌診訓練考試系統請學生“看圖辨舌”;結合臨床案例,培養“舌癥合參”辨證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5)發放多媒體聽課提綱,以留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參與空間。
2.2.2“自主學習”操作程序(1)登陸“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在教師指導下課前自主復習、預習,完成舌象觀察記錄表,閱讀案例卡片并按照問題思考;(2)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回答問題;(3)登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進行訓練和考試;(4)課后把舌象觀察、分析常規化,并做好記錄;(5)遇到問題時,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師生互動,協作求解;(6)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情況。課時單元結束,教師點評總結課程內容,學生及時反饋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難點,教師予以解決并提出新的問題。
2.3教學流程(見圖1)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是以輸送合格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的基礎教育。診斷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醫學生臨床問診與體格檢查的基本能力,并使其對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診斷,這些內容也是執業醫師技能考試的重點,對該門課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臨床實習和工作。因此,重視診斷學教學方法,提高診斷學教學水平很有必要。筆者在本學期診斷學教學工作結束后,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并介紹如下。
一、重視診斷學師資隊伍建設
1.1重視診斷學教師的人選
診斷學教師最好由具有良好臨床技能、較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高年資醫師擔任,其最好擔任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官。臨床醫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診斷學是臨床醫學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學好診斷學,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訓練和實踐過程。很多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像教科書上寫的那樣典型,疾病的個體化、多樣化遠遠超出了書本內容。另外,診斷學內容多而枯燥,有些內容還比較抽象,難以講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診斷學教師必須具有多年教學經驗(包括長期帶教、經常進行學術講座等),表達能力強,語言生動、普通話標準等。即要求診斷學教師既會治病還會教書,比醫生會講課,比教師更懂醫。應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通過舉行各種講課評比、優秀教師評比、教師考評等活動激發教師教學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利用現有醫學資源,充分發揮高年資醫師在診斷學教學中的作用。
1.2重視集體備課
通過集體備課可達到使教師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1.3重視教師聽課
要求教師講課前到其他教學醫院聽課,參加本院前一輪大課聽課活動,學習其他教師教學優點,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二、重視醫德教育
加強醫德教育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必要條件,也是緩和醫患矛盾的有效途徑。行醫必須有德,無德不能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強調醫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所以筆者在診斷學教學中反復強調樹立高尚醫德和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思想的重要性。同時,告知學生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是不爭的事實,部分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忽視患者感受、語言生硬、態度冷漠、不尊重患者人格,是造成醫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告誡學生必須以愛心和對患者的尊重贏得他們的信任,并在課堂上以一道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模擬題提問:“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你給患者進行胸部體格檢查時會怎么做(也就是說在冬天檢查時怎樣使患者不冷)?”有的學生答“用烤火爐”,有的說“開熱空調”。筆者在肯定其答案正確的同時,提示學生應向年資高的醫生學習,將自己的雙手、聽診器捂熱后再為患者進行檢查。
三、教學方法
3.1充分備課
教研組根據每名教師的臨床專長,安排他們講授自己最熟悉的章節。強調教師備課三部曲:(1)反復熟讀課本和教學大綱。(2)制作課件和準備教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課本為基礎,查閱大量文獻資;降},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及在工作中拍攝的具有典型癥狀、體征的圖片制作幻燈片。要求幻燈片具有提綱挈領、文字醒目、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的特點。(3)試講。每名教師備課后都要在教研組試講,在試講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比如在試講時發現有的教師講課重點偏離教學大綱,有的教師講課超時,有的教師講課速度過快、不能給學生留有思考時間等這些問題都要在試講后得到解決。
3.2重視課堂教學效果
有教師反映,現在大學生上課講話、玩手機、打瞌睡、隨意進出教室的現象很普遍,但筆者上課時的課堂秩序和講課效果卻出奇地好,原因是筆者應用了生動、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語言標準、流利,結合大量真實的臨床案例傳授課本知識筆者認為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重視講課技巧。包括語言生動(用詞準確、形象),吐字清楚、抑揚頓挫,風趣幽默(但不強調一味搞笑),穿插小故事及案例,加入適當的肢體語言,講課富有激情。(2)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思維。比如講授大葉性肺炎的實變體征時,講到:“老師在大學實習時有一個男同學‘很配合’地患上了大葉性肺炎,當時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去看望他,而且每個人手里都拿了東西,大家猜猜,我們都拿了什么東西?”學生正準備猜的時候,筆者笑著告訴他們:“我們手里都拿了聽診器!”筆者問:“我們當時會在他身上聽到什么體征?”多數學生笑著回答:“管樣呼吸音。”筆者又問:“為什么會聽到管樣呼吸音?”他們回答:“肺組織實變有利于支氣管音的傳導。”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大多數學生記住大葉性肺炎的陽性體征之一是管樣呼吸音。
3.3重視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目的性
診斷學的很多內容都是執業醫師資格技能考試的重點,在講課時應該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滲透其中并加以強調,以便學生今后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比如在講解肺和胸膜觸診時提醒學生,參加考試時,如果只做語音震顫檢查,而沒有做胸廓擴張度和胸膜摩擦感檢查,只能得1/3的分。
3.4課堂講授中強調重點
這里所說的重點是以后在臨床上隨時要用到的內容、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診斷學考試內容,傳統教學方法提倡全面復習,希望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都記住。事實上,人的大腦是有限的,應使學生把握重點,了解非重點。比如在教學中告訴學生,肺和胸膜的視觸叩聽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并提示他們記住這些內容,在臨床技能操作時重點練習。
四、改革實踐教學
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靠背書不可行。但就我國目前醫療現狀,一味強調在患者身上實踐也不現實。患者不斷增強的維權意識與相對滯后的衛生法規相沖突,教學醫院的臨床教育活動容易招來患者的質疑與拒絕。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解決學生實踐與患者維權的矛盾。
4.1教師各項示范操作標準化
要求帶教教師盡可能由主治醫師以上的高年資醫師擔任,且所有教師要觀看體格檢查錄像,使其體格檢查技能操作標準化。
4.2學生反復觀看體格檢查錄像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后,讓學生拷下錄像,帶回寢室反復觀看。
4.3學生反復實踐
(1)分小組(每組10人)實踐。由一名學生充當“被檢查者”,另一名學生充當“檢查醫生”,其他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檢查醫生”的手法加以指正。在小組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場指導,并耐心回答問題,及時糾正錯誤。(2)學生一對一實踐。鼓勵學生回寢室后2人一組互為檢查醫生和被檢查者對練(可以邊看錄像邊練,力爭規范化)。(3)在病房實踐。最好選擇帶教教師主管的患者,以便于交流和溝通。病房實踐應采用分組實踐加集中重點實踐方式。①分組實踐。由一名學生充當“醫生”,對患者問診及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小組其他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補充問診及查體不足,在小組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在場指導。②集中重點實踐。由帶教教師事先挑選有典型陽性體征(比如哮鳴音、濕啰音、心臟雜音等)的患者,見習課時帶教教師將聽診器放在患者身上有典型體征的部位,讓學生輪流聽診,這樣既讓學生接觸到陽性體征,又不會影響患者情緒。:
4.4培養學生臨床思維
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步驟為:實踐、啟發、引導、歸納。讓學生分組對患者問診及查體結束后(即實踐),給他們3O分鐘的時間復習所采集的病史資料,然后集中討論;討論時,就主訴、現病史、既往史,胸部體檢、腹部體檢、神經系統體檢,輔助檢查的結果和診斷由不同的學生發言總結。在學生總結過程中,教師穿插啟發、引導,使其描述規范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要求學生寫出一份大病歷交給教師批改。
正確認識閱讀理解過程的本質,有助于教師對閱讀診斷和矯治策略作出選擇。近二十年來,教育界對閱讀理解過程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閱讀理解過程模式理論。
(一)閱讀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論
1.“自下而上”閱讀模式理論。閱讀理解的“自下而上”或“以課文為基礎”的理論認為,閱讀是讀者從辨認字母開始,組成單詞、詞組、句子、語段等,逐級由語音、詞素等最基礎的單位聚合向上、向整體意義發展的過程;閱讀教學的合理序列應是先教字母,再教字詞,然后逐漸過渡到培養高級水平的閱讀技能。顯然,這一理論把閱讀看作僅是從文本中提取意義的過程,而忽視了讀者固有知識對閱讀的影響。筆者認為,“自下而上”模式只能說明閱讀過程中的某些現象,而不能解釋閱讀過程中各種信息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早期線性信息加工理論對閱讀研究的影響。著名學者高夫(Gough,P.B.)是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自下而上”閱讀模式較為明顯的讀者常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背景知識與所讀內容割裂開來。(注:R.J.Tierney&P.D.Pearson,"Leatn-ingtolearnfromtext:Aframeworkforimprovingclassroompr-actice",InH.Singer&.R.B.Ruddel(Eds.),TheoreticalmodelsandprocessesofReading(3rd.ed).P.878,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5.)
2.“自上而下”閱讀模式理論。閱讀的“自上而下”模式理論又稱“以讀者為基礎”或“概念驅動”模式理論。這種理論認為,閱讀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系列加工過程,而是一個以讀者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取樣、預期、檢驗和證實的“從內而外”的循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把比課文內容更多的信息帶到課文中來,在閱讀時不斷進行假設檢驗,讀者先前的知識和語言被用來對所讀內容作選擇。隨著閱讀的展開,讀者綜合已有知識證實或修正自己的預測。筆者認為,這種強調讀者已有知識經驗而輕視文本信息對理解作用的觀點也是片面的,它在實踐中易于造成忽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嚴重后果。從理論上講,用絕對的自上而下模式來解釋閱讀過程也是困難的。著名學者古德曼(Goodman,K.S.)就是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以讀者為基礎”傾向較為明顯的讀者,在理解和解釋課文時常常過于概括。(注:M.Strange,"Instructio-nalimplicationsofaconceptnaltheoryofreadingcomprehens-ion",TheReadingTechnique,33,1980,P.391.)
3.“相互作用”閱讀模式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讀者帶到閱讀中來的知識和課文中的信息在閱讀理解中都是重要的;閱讀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加工應有機結合起來,讀者正是運用解碼和語言技能以及他們關于世界的知識去獲得對課文意義的理解的。首先,課文激發讀者運用他們的解碼策略,隨著對詞語加工的展開,讀者運用他們的知識去接受或拒絕關于涵義的假設。這種觀點認為,從本質講,理解是建立在讀者不斷填充當前閱讀主題空缺基礎上的,然后在閱讀時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結果就產生了不同讀者對同一課文的不同理解。因為讀者的知識是有差異的。魯姆哈特(Rumelhart,D.E.)是這一理論的重要代表。他從圖式理論出發,提出了讀者閱讀理解失敗的若干原因:(1)讀者可能并不具有適合該課文的圖式,因此不能對課文內容作出假設,不能理解課文表達的概念;(2)就語言結構和內容而言,讀者具有適合該課文的圖式,但作者在課文中沒有提供激活讀者這些圖式的足夠線索;(3)讀者可能作出了對課文的一致的解釋,但這種解釋并非作者的原意,在這種情況下,讀者的圖式被激活了,而且讀者認為自己已理解了課文,然而,所獲得的理解不同于作者表達的思想。理解中的這種情況常發生于“自上而下”模式較為明顯的讀者身上。(注:D.E.Rumelhart,"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InJ.Flood(Ed.)Understandingr-eadingComprehension,PP.86~94,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4.)圖式理論關于理解失敗的原因分析,對診斷閱讀理解具有直接意義。
(二)閱讀理解五過程模式理論
傳統的閱讀理解教學是把理解分解為若干子技能來傳授的。近年來,理解的這種子技能模式受到了猛烈批評。歐文(Irwin,J.W.)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客觀地描述讀者閱讀理解過程的模式來代替傳統的子技能模式;只有客觀地揭示了理解是怎樣發生的,才能更好地教學生去理解課文。為此,他以認知心理學家和閱讀研究者的有關研究為基礎,提出了閱讀理解五過程模式理論。(注:JudithWestphalIrwin,TeachingRea-dingComprehensionsProcesses,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1986,pp.1~15、pp.141~157.)該理論認為,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至少同時涉及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認知等五個加工過程,其中每個加工過程又包括了若干子過程或技能。
1.微加工過程。讀者的第一項任務是從每個句子的各個觀念單位中提取意義并決定這些觀念中哪些觀念需要記住。這種對單個句子中的單個觀念的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稱微加工過程(Micro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了把字詞組成有意義詞組的“組塊”(Chunking)能力和不斷地對各個句子中的重要細節進行選擇性記憶的微選擇能力等兩個加工子技能。
2.整合加工過程。讀者只有把各個句子中的各個觀念連結為有機整體才能有效閱讀。這就意味著讀者必須理解從句間或句子間的關系。這種對單個從句或句子間的關系作出推論或理解的過程稱為整合加工過程(IntegrativeProcessing)。在整合加工過程中,讀者必需具有鑒別代詞所指的對象,對因果關系和次序以及所描述的整個情景作出推論的能力。整合加工主要包括三種類型:(1)對首語重復的理解;(2)對連接關系的理解;(3)填補空缺推論。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整合加工能力,應相應開展這三方面的訓練。
3.宏加工過程。概念只有被組織在一個總的結構模式中,才能得到有效連接和保持。因此,在閱讀理解中,讀者必須把單個概念綜合和組織成概要或一系列結構化的總概念。這種對課文的主要思想不斷進行歸納和選擇的過程,稱為宏加工過程(Macroprocessing)。在宏加工過程中,至少需要兩種加工子過程或技能。第一,選擇總體概念并對段落進行概括的能力,而這又包括了選擇主題句、刪除、概括、形成上位概念等子加工過程或技能;第二,運用課文總體結構模式進行理解和記憶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宏加工能力,應針對性地加強這兩種加工子技能的診斷與教學。
4.精加工過程。在閱讀中,我們常會作出一些既非必然是作者意想的也非必然是字面解釋所需要的推論。閱讀中的這種推論過程稱為精加工過程(Elabora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五種類型:(1)預言;(2)把課文信息與讀者已有的知識綜合起來;(3)形成心理意象;(4)情感反應;(5)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較高級思維反應過程。在這些精加工類型中,預言對閱讀理解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優秀讀者在閱讀時經常帶著對課文結構和各種事件的期望,預言有助于讀者對理解的監控,并把注意引向課文重要的信息。因此,對有閱讀理解問題的學生可以教他們運用預言這一自我幫助的技術。其基本步驟是:(1)教師示范。教師閱讀標題、插圖或課文的某些章節,并作出預言,然后向學生解釋這樣預言的理由。(2)學生嘗試。教師示范數次后,學生進行嘗試性預言。(3)實際運用。學生在日常閱讀中不斷作出對課文事件的預言。
5.元認知過程。元認知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覺意識和控制,它涉及讀者對自己是否理解了讀物以及怎樣實現一個認知目標的意識。這種有意識地通過調整閱讀策略從而對閱讀理解和長時記憶等認知過程進行控制的過程稱為元認知加工過程(Metacogni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為了理解意義而閱讀的元認知活動和為了記憶而閱讀的元認知活動兩種類型,而讀者為了特定目標而主動選擇學習策略的過程則是閱讀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認知活動。研究表明,有效的閱讀依賴于讀者積極控制自己的認知活動,對認知活動監控的失敗可能導致嚴重的閱讀理解問題。因此,診斷和發展元認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附圖{圖}
歐文強調,為了改進閱讀理解教學,僅對閱讀理解五個加工過程作一描述是不夠的,還應弄清理解過程是怎樣受整個閱讀背景影響的。首先,理解是一個主動積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把自己的態度、興趣、期望、技能和知識(讀者背景)帶入閱讀之中,并據此對課文作出積極推論和解釋。其次,課文特征和閱讀的總體情景也對理解產生深刻的影響。所有這些影響理解的因素可用“背景金字塔”作出圖示(圖一)。因此,為了使閱讀教學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應把讀者背景課文特征和閱讀的總體情景等背景變量綜合起來,不斷作出診斷和分析,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教學。
閱讀理解五過程模式理論對閱讀診斷與矯治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不但為我們確立了閱讀診斷的基本范圍,也為我們提供了開展矯治性教學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從這一理論出發,我們就可能綜合閱讀背景的各種因素,按照閱讀理解發生的過程,針對性地設計個別化閱讀教學計劃,開展閱讀理解過程教學,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
二、閱讀診斷的概念和過程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有關研究,筆者認為,所謂閱讀診斷,就是為了使閱讀教學更好地適合學生個別化閱讀學習的需要,在閱讀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后運用恰當的方法和工具,通過對有關資料和學生學習表現的綜合分析,查明師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優點、缺陷及知識、能力、需要等各方面的狀況,判斷閱讀問題和困難的特征、性質和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矯治性閱讀教學策略的過程。理解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幾點:
1.閱讀診斷的目的是通過對閱讀教學現狀、問題及原因的分析,使閱讀教學適合每個學生獨特的閱讀學習需要,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2.診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貫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個環節之中;
3.診斷和矯治的對象并非局限于閱讀差生或智力遲鈍學生,它同樣適用于閱讀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
4.診斷的目標應是系統地提出矯治策略和方法。教育診斷只有轉化為特定的教育策略才能具有實際意義。
從上述閱讀診斷定義出發,閱讀診斷依其展開順序可依次分為如下個基本環節:
1.概觀性調查與診斷。即以較為總括的形式鑒別小組或班級學生的總體閱讀學習情況,從眾多學生中篩選甄別出具有閱讀問題、需要進一步診斷的學生。它一般是由課堂教師以班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潛力或閱讀期望水平與閱讀成就水平作出比較而進行的。
2.閱讀困難癥狀鑒別。即通過各種診斷方法和量具進一步弄清有關學生閱讀困難的具體表現和癥狀。與步驟一所不同的是,步驟二是一個具體的、個體的和臨床的診斷過程。
3.鑒別和分析閱讀不良癥狀的具體原因。
4.制定干預和矯治方案。診斷就意味著矯治,沒有干預方案的診斷是不完整的。
三、診斷矯正性閱讀教學模式和策略建議
(一)個別化矯正與矯治閱讀教學設計模型和教學基本過程
為使矯正和矯治閱讀教學適合學生個體的實際需要,魯珀利(Rupley,W.H.)等人在對有關閱讀教學變量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綜合的個別化矯正與矯治閱讀教學設計模型,并對診斷性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作了詳盡闡述。(注:WilliarmH.Rupley&TimothyR.Blair,ReadingDiagnosisandRemediation,MerrillPublishingCompany,1989,P96、pp.43~46.)該設計模型要求教師在個別化閱讀教學方案設計中對學習者類型、任務狀況、資源特征和教師風格等教學變量作出綜合思考和邏輯分析,從而使學習任務的外在條件與學生內在的知識狀況相匹配。
1.學習者類型。通過對學生關于某個學習情景準備狀態的診斷分析,作出對特定學生應采用的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和教學難度水平等有關決定。
2.學習任務。教師對行為目標和學習結果作出鑒別,對任務狀況作出詳細闡述,明確矯正與矯治閱讀教學所應達到的目標,從而使閱讀教學與學生需要相適應。
3.資源特征。教師不但要明確可以得到哪些資源,而且還要確定這些資源在何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閱讀需要和動機特征,并努力使資源與學生需要相匹配。
4.教師風格。為使個別化閱讀教學有效運轉,教師應把學習者類型、任務狀況、資源特征與教師風格結合起來,不斷作出診斷分析和必要的教學調整。
總之,個別化閱讀教學設計模型集中于對學習者類型、任務狀況、資源特征和教師風格等變量的邏輯分析,它反映了個別化閱讀教學是一個涉及讀者、教師、課文和資源等因素的綜合性活動。
在對個別化矯正與矯治閱讀教學設計模型綜合考察的基礎上,魯珀利等人還詳盡闡述了診斷性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其主要內容包括:
1.分析。(1)教學診斷。診斷性閱讀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研究領域應是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應首先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反省,把診斷教學與診斷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機結合起來。(2)材料收集。運用恰當評價工具收集學生標準化閱讀測驗結果、非正式閱讀測量與教學水平、字面理解、解釋性理解和批判性閱讀理解等方面的信息。(3)測驗解釋與材料綜合。這一環節著重了解班級學生間學習水平的差異、認知和理解的優缺點、潛在水平與現實閱讀能力的不一致性程度,以及是否需作進一步診斷性測驗等信息。
2.個別化閱讀教學。在診斷性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教師作出診斷的決定并向學生提供實際教學。(1)確定重點。教師就有關教學重點作出決策,并確定學生沒有充分發揮潛力的領域。(2)設置學習環境。以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為基礎開展教學,需要教師對閱讀材料和環境作出深思熟慮的設計和安排,尤其是材料的數量和類型必須符合個別化閱讀教學的實際需要。(3)教學處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個別化設計模式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努力使教學過程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4)持續診斷。診斷是有效閱讀教學的核心。最初關于學生的診斷性結論必須得到不斷評價,作出新的診斷性結論,并相應調整原來的矯正性閱讀教學計劃。
長期來,漢語閱讀教學設計和基本過程是以“預習—講習—練習—復習”的線性序列為基本模式的,其主要特點是重課文和講解,輕學生閱讀問題診斷和研究,把課文理解與讀者特征、資源特征和教師風格等閱讀背景割裂開來,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很難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大大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效率。這里,魯珀利等人提出的個別化矯正與矯治閱讀教學設計模型和教學基本過程對改進當前我國漢語閱讀教學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關于診斷矯正性閱讀教學的若干策略建議
1.加強閱讀理解基本過程教學。閱讀理解五過程模式理論告訴我們,閱讀理解是微加工過程、整合過程、宏加工過程、精加工過程和元認知過程相互配合、協同運作的過程,其中任何一個加工過程的挫折必定對整個理解過程帶來消極影響。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在整體閱讀理解教學目標指導下,通過診斷,有針對性地加強各個理解加工過程及其子過程的教學。鑒于我國閱讀教學中宏加工教學較為薄弱的現狀,下面對怎樣開展宏加工過程教學作些闡述。(1)故事語法和課文組織型教學。故事語法即故事的基本組織結構。閱讀研究者把簡單故事的基本要素概括為背景、起始事件、內心反應(Internalresponse)、企圖、結果和反應(Reaction)等六個基本要素。了解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加工的展開。故事語法和課文組織型教學的主要方式有:①宏完形任務法。給學生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讓他們補充中間的情節。②預測法。讓學生為一個故事結尾,其別要注意故事語法結構。③故事拼湊法。把一個故事分散成幾部分,然后要求學生重新拼湊組合。④層級概括法。以層級形式概括各小節與大段的主要思想。⑤畫課文概念結構圖。(2)宏選擇教學。所謂宏選擇就是從閱讀材料中選擇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它是有效宏加工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宏選擇教學常用的方法有:①讓學生從讀物中選擇最重要的觀念。②讓學生編制一份有關課文的完整的測驗,測驗必須包括所讀課文的主要內容。(3)概括技能教學。布朗和戴總結了讀者進行概括的四條規則:①刪除:刪除次要和多余的信息。②總結:以更為概括的術語代替一組具體的細節。③選擇:從課文中選擇概括性的陳述。④編造:編造明確的標題性陳述。(注:A.LBrown&J.D.Day,Macrorulesforsummaringtexts: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Urbana-champaign:CenterforthestudyofReading,Univeristyoflllinois,1983.)在具體教學中,概括技能教學的方式主要有:①概括規則教學。②把一段文章縮短。③教師列出對課文的各種概括,讓學生選擇其中最好的一個概括。④找出主要概念。
2.開展行動研究,提高診斷矯正性閱讀教學質量。從本質講,診斷矯正性閱讀教學必須是一種個別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是在認真診斷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適合學生需要的教學。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診斷矯正性閱讀教學過程必定同時是教師開展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螺旋循環不斷發展的問題解決過程,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診斷性閱讀教學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與一般教育行動研究過程并無本質區別,其基本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環節:(1)閱讀教學問題診斷與分析。即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問題作出歸納分類、篩選和明確詳盡的闡述,形成一定時期師生共同解決的問題場域。(2)理論優選。亦即根據篩選出來的某一時期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從國內外有關教育理論和實踐成果中針對性地選取適合自己運用的部分,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和運用提供理論材料和操作框架。(3)運用和反思。即在總體目標指導下,教師個體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基本過程,在協作教師和教育研究者的幫助下,創造性地運用已經優選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實際閱讀教學問題,并對實踐結果作出總結和反思,為下一循環診斷性閱讀教學行動研究作好必要的準備。
1.2檢驗工作質量控制不好,報告書寫也不完善、不準確:保證好檢驗工作的質量不僅是對檢驗科的建設有意義,對臨床診治更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檢驗科為了保證檢驗質量一般都會成立質量控制部門,對于有異議或需要慎重考慮的檢驗結果需要進行多次的重復檢驗工作。但是目前對檢驗質量的控制依然存在問題,若是檢驗科給臨床提供的信息數據質量上有問題,那么誤診、漏診的情況就會時有發生,醫療事故與糾紛也會增多,給患者帶來的損失和痛苦更是無法估量。在檢驗工作做完后,就是針對結果寫檢驗報告單,一般檢驗單得出的結果是一些實驗室的原始數據,工作人員在書寫報告單的時候需要根據相關科室的要求進行數據分析和轉換,而且做出具體診斷的是臨床醫生,檢驗人員在給出檢驗結果時只能寫成疑為某病。
1.3臨床工作人員檢驗知識缺乏,與檢驗人員缺乏溝通:檢驗是作為疾病診治和預防的一種手段,真正做出定論、給出方案的還是臨床醫生。但是目前臨床醫護人員缺乏檢驗知識,看不懂檢驗報告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各學科之間有一定的交叉,但是要看懂卻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的,臨床工作人員注重的是臨床操作技能和護理方法,他們在上崗時也沒有經過相關的檢驗專業知識培訓,所以他們的檢驗專業知識較為缺乏,對臨床醫生做出診斷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缺乏溝通也是一個問題,臨床醫生看不懂檢驗報告,也沒有及時向檢驗專業人員進行詢問,對于一些檢驗報告單上的結果沒有與檢驗人員進行共同的分析,而檢驗人員也沒有就報告單的事情找臨床醫生進行講解,因此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臨床診治問題也就出現了。
2針對存在問題的一些改進措施
應對措施的制定主要是因為有問題存在,但是制定措施的目的卻在于避免問題出現,做一些預防性的工作。前面對醫學檢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知問題存在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改進措施也應從多方面出發。首先醫院要加強對人員的管理,不僅僅是檢驗人員,臨床醫務工作者都應該不斷的提升自我,注重知識的更新和擴寬,各學科之間有交叉、有滲透,醫務人員要積極進取,全面學習;要注重建設臨床檢驗醫學管理體系,完善檢驗質量監督部門,要確保檢驗結果的質量,檢驗工作人員要有分工與合作,注重學科專業知識的突破;檢驗工作要注重臨床實際應用,檢驗部門與臨床部門之間的交流要重視,臨床醫生對于檢驗結果要主動找檢驗醫生進行探討,檢驗醫生對于臨床醫生的疑慮要講解到位,使得臨床診斷結果更加準確,共同促進臨床檢驗醫學的發展;此外,還要注意做好防范和預防工作,針對醫療糾紛要有預見性的準備和相應的處理措施。
2實驗診斷具體方法
2.1實驗診斷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實驗診斷技術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學習,鉆研專業技能,經常去醫院了解醫學發展動態,以便使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從而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其次,上課前要熟悉每個實驗的目的、要求、試劑配制、用具的準備、提前預示,以掌握實驗診斷的全過程和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微生物基礎實驗課中如果標本制作的結構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學生觀察起來則很吃力,不能獨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結構內容。還有在進行細菌生化鑒定方面實驗時,如果沒有進行預示,不知道細菌培養生長的情況如何,實驗診斷中出現的問題就很難給學生解釋,這就必然影響學生的實驗情緒,影響實驗診斷結果。因此實驗診斷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
2.2運用實驗診斷教學方案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多以“滿堂灌”方式指導進行實驗,故導致學生有依賴心理,不動腦思考,對實驗診斷過程及結果不甚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多以“滿堂灌”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故導致學生有依賴心理,不動腦思考,對實驗診斷過程及結果不甚明了,從而使整個實驗課效果不理想。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綜合性實驗診斷教學,即學生獨立設計和完成一次實驗,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試劑,提出實驗診斷技術要求和操作事項。
2.3做好實驗診斷的考核方法
以往實驗成績的考核,過分依賴報告的優劣,導致學生不注重實驗過程,片面追求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實驗報告的篇幅與整潔程度,嚴重制約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實驗課的不重視,不當回事。近幾年我們將實驗課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一門課后,學生普遍重視起來,提高了他們對實驗的重視程度,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保證了成績評定的客觀和公正、提高了實驗的教學效果。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