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5: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模塊式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實效性方面看,理論與實踐現結合的一體化會計教學模式的效果表現為多元化,不僅有利于學生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而且有助于學生提煉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之間的關聯作用。通過會計課程的課內實踐、課上實踐,對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予以深化,對學生的實際理論操作能力予以提升。在具體的高職院校會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這一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引進案例教學法等多元化高職院校會計教學課堂設計方法,增加課堂活躍度,提升學生基于會計理論知識的實踐參與熱情。情景教學法是近年來興起的、有效的課堂改革的典型方法,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而言也同樣適用。在學生看來,僅憑教師口頭傳授的方法所提供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顯得枯燥、難懂、脫離實際應用,而案例教學法是以基礎客觀示例為依托所進行的教學手段,其優勢便在于其有效的將會計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環境相結合,為學生展現具有生命力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角色扮演、小組互動、組件討論等多樣性課堂參與形式中深入體會會計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會計課程的學習熱情的提高,更有助于課堂活躍度的提升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化。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通常由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操作程序或環節、實現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等因素構成。目前多數高校將“會計學畢業論文”作為課程體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層面中的一門必修課(4學分),與會計專業其他課程相比較,該課程近年來在教學方面的改革顯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環節隨意性較大,使得該門課程應具備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與創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質疑。
(一)教學理念不明確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新理念,越來越多的課程教學中開始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通常是采用課下指導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學期,學生忙于就業聯系工作,教師難于與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到位,談不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由于無暇顧及論文,常采取臨時突擊應付了事的態度,使得論文寫作成了一種形式,更談不上在論文寫作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得該課程由于教學理念不明確導致師生關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二)教學環節不規范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即教學環節,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與環節通常包括:選題、搜集整理資料及技術準備、制定進度計劃、撰寫開題報告和論文提綱、交流討論、撰寫論文初稿、思考討論后的修改及定稿、進入論文答辯,并且在這些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貫穿其中。但由于該課程的教學環節通常采取課下指導的形式,再加上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師生溝通交流討論的時間難以保證,使得某些教學環節被忽略或者越過,各環節的任務無法有質量地完成,最終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
(三)教學大綱缺失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綱領性文件,對課程性質、目標、內容、課程進度、文獻及參考書目、學生作業及評分標準等做出規定,是實現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數高校會計學畢業論文作為課程體系最后一門課程缺少教學大綱,指導教師不能及時地根據學科發展、課程改革以及社會需要調整選題,不能合理根據預定的進度安排文獻查閱整理、提綱擬定、論文撰寫等指導以及與學生在各環節的交流討論,不能有效地查看學生的完成進度及對學生各環節的表現做出評價,學生不了解該課程的具體要求,不能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安排好論文寫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導教師的催促下被動地完成任務。
(四)教學評價標準不盡合理教學評價是教學模式中所特有的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采用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目前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小組各自給出成績,最后按比例給出最終綜合成績。盡管從選題、調研、搜集資料、論文撰寫、修改到定稿、參加答辯,每一環節和過程都制定有相應的規定和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學生如果畢業論文成績不合格就無法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書,不得不降低評定標準。在答辯資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沒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使得部分學生在論文寫作時缺少壓力和動力。同時也缺少對指導教師的考評辦法,沒有從努力程度、優秀論文等方面進行評價,也使得指導教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會計學畢業論文應設置為專門的研討課
研討課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起源于18世紀德國哥廷根大學,現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科教學中被廣泛采用。近年來,我國研究型大學開始嘗試研討課教學模式,并開展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如開設新生研討課,幫助學生完成進入社會生活和學術生活的過渡,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專業興趣;一些專業老師也在自己的課程教學中,將研討課教學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由于會計學畢業論文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沒有專門的主講教師,而是將學生分配給每一位指導教師,每一位指導教師都擔任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但都沒有將其視為一門需要獨立完成的課程,忽視該門課程的質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該門課程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使得該門課程長期處于教學改革的邊緣境地。盡管針對近年來畢業論文質量下滑進行了原因和對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從教學模式的改革上進行探討。研討課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與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有著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學理念上的契合研討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和學習風格,強調學生活動的目標、學生的動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的作用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推動者,這種教學理念符合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要求。會計學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的習作性的學術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科學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師生之間需要經常互動研究和討論,教師應當發揮好指導作用,做好選題、文獻搜集整理、觀點梳理、實地調研考察、論文寫作方法等的指導,這種指導應當是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討課教學模式則具有固定的時間、具體確定的教學環節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學術討論,更不同于隨意性的課下輔導,這些具體而明確的規范,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課程類型穩定下來并形成制度,對教師指導學生的方式和學生形成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能夠真正地體現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學內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點課程是否適合設置為專門的研討課課程,一般應考慮以下條件:適應一年級新生的知識背景,以入門級課程為主;以專題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組織載體,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研討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在于幫助學生在一般原理的啟發下理解具體的事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是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運用和拓展。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會計學畢業論文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它需要指導教師關注實際問題,具有選擇和確定恰當問題的能力,即論文的選題。會計學畢業論文的選題來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導教師對會計專業或與專業關系密切的跨學科的研究熱點、前沿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把握,或者將自己的在研課題分解成若干問題,或者將會計實務中出現的新問題等,確定為可供學生選擇的論題;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課堂的專業課學習中發現的理論問題,或者是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題。在選題階段,一般指導教師不宜直接給學生指定論文題目,而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發現、歸納、整理自己的研究點,這一過程是學生對前期專業課程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指導教師將這些論題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領域或方向寫進教學大綱供學生選擇,這樣一方面學生在選題時有一定的空間,挖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的專業興趣確定恰當的論文題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導教師根據學科理論動態以及會計實務的新變化,隨時調整論題。
(三)二者在教學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討課教學模式具有完整而規范的實施流程,主要包括確定研討主題、查閱文獻資料、主題報告宣講及課堂討論交流、修改報告論文等,其靈活性和適應性較強,可以結合不同課程的要求加以運用。與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相比較,二者有許多相同的環節,可以嘗試將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規范流程科學地運用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發揮研討課教學模式研究問題、合作研究、提高創新能力等功能,最終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在將研討課教學模式應用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環節時,要注意以下兩點:(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計學畢業論文實踐性要求較高,要求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需要靈活地安排試驗、參觀、調查等教學活動,或聘請實務界人士進行座談,讓學生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2)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以往的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大都是在課下時間完成,使得論文指導工作隨意性較強,論文質量難以保證。根據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要求,可以將一部分論文指導工作安排在課堂時間來進行,如把實習調研、選題、文獻查閱搜集整理方法、開題報告和擬定提綱、論文寫作規范等方面通過不同的專題講座形式來集中指導,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減少逐個學生指導的隨意性,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主題報告宣講、課堂討論交流方式來進行,這樣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廣泛交流合作,不斷產生新的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真正實現教學和研究的融合,促進教學相長。
三、會計學畢業論文應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在將會計學畢業論文設置為一門專門的研討課時,要注意與其他課程教學中采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體實施中要結合自身的教學規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調整現有的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學期和時間上的安排,將其時間跨度安排在第七、八兩個學期。在第七學期分配指導教師后,指導教師便可根據研討課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教學活動。首先,指導教師將選題、文獻查閱搜集整理方法、開題報告和擬定提綱、論文寫作規范等方面通過不同的專題講座的形式在課堂上集中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既是講授者,又是指導者和主持人,并負責解答學生的提問,或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畢業論文的研究目的、意義和應達到的要求。其次,學生確定好選題后,安排每個學生就其選題所作的資料搜集、觀點梳理、文章結構等論文前期準備工作以主題宣講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應作為參與者、討論者、提問者展開交流與討論,讓學生在這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不斷地得到新的啟發,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安排并完成論文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導老師單獨溝通交流。這樣不但可以解決以往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倉促,也避免了與就業聯系工作時間沖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討課教學模式下,會計學畢業論文課程更加規范,從而使畢業論文質量有了根本的保證。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對規范指導課程教學、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特征,在編制教學大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會計學畢業論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應包括兩部分,一是指導教師匯總的選題,學生可以在選題范圍內確定論題;二是指導教師就各項指導內容安排專題講座。(2)研討課教學方法的說明。描述將研討課教學模式融入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的流程和環節,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這一過程,明確教師和學生彼此的權利和責任。(3)課程跨度時間較長。畢業論文的準備與寫作有一個過程,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教學大綱中要明確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需完成的任務,具體包括:在第七學期的課堂指導中,指導教師所進行的每次專題講座的名稱和進度,根據需要安排的參觀調查、專家座談的大概內容和進度,以及每個學生的主題宣講進度;在第八學期,學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辯。(4)課程評價的過程性。由于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引入,使畢業論文的評定結構發生相應變化,除了包括以往論文寫作質量和答辯表現兩部分成績外,還加入了根據資料準備、課堂主題展示及觀點陳述、課堂討論、開題報告的完成等環節的諸多表現情況給予學生成績評定。同時,完善的課程教學大綱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需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適當地進行調整,并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執行。
(三)需要其他課程教學的合理配合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是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地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的獲得不能單靠這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來實現,而是需要本科階段一系列的課程教學配合來共同實現。這就要求其他課程教學中也應進行多種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踐,而研討課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具體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識體系完整而系統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將適合研討的內容由教師確定合適問題,引入研討課的教學模式;二是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不同階段遞進式地設置若干專門的研討課課程,如一年級的“會計學科概覽”、二三年級的工作技能教育層面的某些模塊課程選修課、四年級的“會計專題”等,讓學生在這些不同的課程中,多次經歷發現問題、研究收集、歸納整理、主題發言、交流討論、書寫報告及論文等過程,不僅能夠體驗到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逐漸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能夠在最后的畢業論文環節得到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強調的是,會計畢業論文還需要與“畢業實習”環節緊密配合,學生可以通過畢業實習熟悉企業情況,搜集論文數據,實現畢業論文與社會實踐的鏈接,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給學生配備一名實踐導師,由校外單位或學校實習基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擔任,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和論文寫作期間遇到的一些實務問題,以彌補理論指導教師在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引入研討課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衛兵:《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運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探討》,《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第9期。
[2]宋光輝:《開設新生研討課“教育與經濟”的三點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第4期。
[3]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軼:《美國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2期。
根據調查了解,幾乎所有的各類高等院校和中職學校都使用廠家生產的實驗箱進行電子電路實驗。雖然使用這種實驗箱有其優點,如靈活性較強,理論上講可以做很多種實驗,但實際上大多數學校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通常只做幾種至十幾種實驗,實驗箱的靈活性體現并不明顯,而其弊端卻是十分明顯的,最突出的問題是每個元件都要通過連接導線和接插件進行連接,如果電路比較復雜,連線必定很多,要花費很多時間,還很容易接錯,造成元件損壞;或者由于實驗箱使用日久,接插口氧化接觸不良,連接線內部斷線,導致電路不工作,無法進行實驗,修復實驗箱也花費不少時間。老師指導實驗也很辛苦,檢查學生的實驗電路很費事,因為學生往往把線接得很亂,特別是當實驗電路比較復雜的時候,更是紛紜繁復,老師有時甚至寧愿重新接線.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觀察,學生經常是把主要的時間都花在接線和排查上,接完電路,檢查接線,排除故障,確認無誤,準備開始實驗時,時間已所剩無幾,只好匆匆進行測試,有些學生測不完就湊數據、抄結論,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本末倒置的.實驗的目的,本應是測試電路的主要性能、指標、參數等,例如,基本放大電路實驗,主要要求學生測試基本放大電路的靜態工作點、增益、輸入阻抗、輸出阻抗、頻率響應等,至于接線實際上基本是無用功,因為在實際工作中都不需要用人工將導線連接,而是通過印刷電路板已經連接好了的,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接線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以上弊端的存在,大大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更達不到實驗教學的目的,必須進行改革.把實驗箱由分散的元器件用導線和接插件連接起來改為模塊式電子電路實驗板,即把每個實驗電路用印刷電路制作成模塊式電子電路實驗板(制作實驗板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實踐機會),可以做到在設計電路板時盡量與電路圖的元件布置和走線相同,讓學生直觀地看出電路的結構,有助于學生對實驗電路的認識和理解,這是原來所用的實驗箱不可比擬的。實驗時,只須接通模塊式電子電路實驗板的電源,接入信號源和測試儀器,即可進行實驗,將時間和精力主要用于測試電路的性能、指標、參數等,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效率和實驗的可靠性,更使學生有時間用于對實驗的分析和研究上,甚至可以做到只給出實驗的目標,而實驗的方法和步驟由學生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模塊式電子電路實驗板
首先,按照實驗要求,設計出合理的電路圖,然后設計相應的印刷板圖,應盡量與原理圖相同,以便學生直觀了解。
2.1實驗電路與模塊電路板
下面以模擬電路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基本放大電路為例,其基本電路如圖1所示。R2用于調整靜態工作點;設置兩個輸入點1和2(一個直接輸入,一個經電阻R2)目的是測試放大電路的輸入電阻;設置J2是用于測試輸出阻抗;J1用于觀察旁路電容的作用,或者說觀察負反饋對放大電路的影響。設計的印刷電路板如圖2所示。元件就直接焊在印刷板敷銅線一面上,可見其與電路原理圖基本是一模一樣的,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直觀地看出電路的結構。
2.2實驗方法與步驟
開始實驗,先調整R2,選擇合適的工作點,一般選IC=1~2mA,按圖中的參數,測得VE=1~2V即可,然后將信號源直接接入1點,調整信號源至幅度20mV左右,頻率1000Hz,將J1閉合,J2斷開,用示波器測出輸出電壓VO,將它與輸入電壓Vi相比,即可求出放大倍數A=VO/Vi。合上J2測出輸出電壓VO′,根據公式VO/(RO+RL)=VO′/RL即可求得輸出阻抗RO=RL(VO-VO′)/VO′,然后將信號源改接2點,用示波器分別測得2點對地電壓Vi和1點對地電壓Vi′,根據公式Vi/(R1+Ri)=Vi′/Ri即可求得輸入阻抗Ri=R1Vi′/(Vi-Vi′),還可測量頻率響應,以及通過調整R2觀察靜態工作點對放大倍數、失真的影響;通過斷開J1,按以上方法重新測試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輸入阻抗、輸出阻抗、頻率響應等,觀察旁路電容的作用,或者說觀察負反饋對放大電路的影響。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標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學生入學的目的是勝任某些特定職業和崗位的工作,這也是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為人稱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多數會計專業的教師仍不能把教學和崗位聯系起來,依舊是“用大學的一套來教技校的學生”,教學目標中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講剖析,講聯系,忽視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偏離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究其原因,是由于會計崗位的人員流動相對穩定,長期在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很少會來到學校執教,而學校負責教學的教師基本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也就是“科班”出身,本身就不具備企業工作的經驗,即使是曾經在企業工作過,后來入職的教師,一旦進入學校,也會慢慢的“落伍”。教師本身就缺乏對會計崗位的深刻理解,自然無法自如的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模式。
1.2教學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實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現在很多學校為會計專業的建設花了很大的精力,除了教室之外,大都配有專門的機房和手工實訓室,學生聽課在課堂,上機在機房,實操在實訓室,但從筆者親歷的教學經歷來看,這樣的做法其實教學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出現“上課講一遍,上機講一遍,實操再講一遍”的情況,這其中固然存在著生源質量等等因素的影響,但依舊不能否認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學資源配置的觀念是較為落后的。從行為導向法的實施過程來看,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獲取資訊的來源(可以使用手機但極不方便),在機房,則是座位的固定使學生難以進行團隊合作,這樣脫節的教學資源配置直接阻礙的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實施。
1.3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不適用于行為導向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以教師為中心完成的,以對知識點的掌握為主要依據,以考試成績為客觀評價標準,最終評價結果偏向學生的專業勝任能力。比如,教學內容的深淺是否恰當,重難點是否突出等,最后以分數衡量教學效果。這是一種適用于集體式教學而不是行為導向模式教學的教學評價方法,必然忽視學生作為個體的復雜性,忽視不同學生不同的認知特性,其更適用于長于抽象思維,喜歡聽教師講解的學生,而偏偏技工院校中此類學生所占比例較低,會計專業也不例外。
2改進措施
2.1轉變思路
從學校到老師,切實轉變思路,從技工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制定符合企業會計工作崗位需求的教學目標,這需要詳盡的分析會計崗位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既包括專業勝任能力,也包括關鍵能力。在此教學目標之下,為了勝任新模式下的教學工作,教師自身也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及時更新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最新知識,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
2.2優化資源配置
為會計專業建立與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相契合的一體化教學環境,該環境應當具備理論教學功能、團隊討論功能、實踐操作功能。這樣的一體化教學環境首先應該有一個教學區,具備多媒體教學儀器,投影儀和幕布作為講解和演示必不可少,最好配備教學管理軟件,如紅蜘蛛、藍鴿等;其次,學習區域與操作區域合并,根據崗位需求建設仿真環境,根據實際情況配備辦公設備和網絡,盡可能做到學生擁有獨立間隔的辦公區域,人手一臺電腦,若干人共用的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傳真機等常規辦公設備,會計工作材料,如常見賬證表;最后,設立類似會議室的討論區域,可以每間教室設置或者多個教室共用一個會議室,為團隊合作和討論提供保障。這是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硬件基礎上達到的效果。
2.3完善激勵模式
如前文所述,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對學校領導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校領導重視教學改革,才能夠整合已有的教學資源并繼續投入,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方向性的調整、推動與激勵和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資金的支持和保證,包括但不僅限于教學場地的改造,教師管理評價機制的改革,教材的選擇或者研發等。
2.4建立適用于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
一、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企業、會計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職業界和學校之間沒有形成固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和聯系機制,很少有企業愿意接受實習學生,因而使會計專業學生在社會實習環節中不能形成一個良好而穩定的運行機制。如何在傳統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會計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會計實踐教學,呼吁社會會計職業界關注和參與學校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熟練的實踐技能和較快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是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中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筆者將通過本論文探索構建融單項技能訓練(蘊含在會計相關課程中)─分崗位模擬實訓(會計實驗室) ─綜合實訓(在會計中介機構,如會計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頂崗實習(在真正的會計崗位)于一體的、校內教學與社會實習相結合、系統完善的實踐教學新體系。該體系將為各高職院校規劃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效的借鑒,為會計中介機構參與會計教育與實踐提供有利的平臺,為教育行政部門、會計主管部門及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加強會計教育的管理、指導與協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論文格式,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會計職業教育。
二、影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
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僵化
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普遍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實踐教學環節支離破碎,會計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相脫離。學生實習操作主要依靠票據、描述性的語言資料進行,實踐內容空洞,與具體經濟業務的職業情境相脫離。學生被動跟著指導老師走,缺少在實際會計工作中的感受。
2.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局限性
教師講授偏多,仍以準則加解釋為主,學生始終陷于對會計處理的具體描述之中。主要的實踐教學形式就是集中實訓,無論采用“獨立式”或“分工式”,都會存在學生“渾水摸魚”的現象,學生不能獨立、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達不到教學效果。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主要以“雙證”教師(職稱證加會計師證)居多,由于這些教師多數沒有一線工作經驗,雖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但還是脫離不了書本,教師本身的職業崗位實踐能力不高,滿足不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3.實驗教材的滯后性
由于會計專業具有很強的政策性,會計準則和制度經常修訂,往往實驗教材滯后,新教材中新舊知識混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比較迷惑。
(二)外部因素
1.政府部門對會計教育管理的缺失
教育行政部門、會計主管部門、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對于會計職業教育的管理、指導、宣傳、引導與協調工作不到位,導致學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崗位相脫離。
2.缺少會計中介機構的參與
目前在學校與中介機構的合作過程中困難較多,主要是會計中介機構沒有承擔會計教育的義務,他們不愿給自己找麻煩;另外,他們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在實習費用上雙方難以達成一致。
3.企事業單位不愿接納會計實習學生
學生到企業實習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麻煩,另外會計工作涉及單位的敏感事物,企業不愿讓外人接觸,所以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實現難度較大。
三、國外會計實踐教學的啟示
美國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論文格式,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能力。美國規定:“大部分的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最近取得的相關會計實務工作經驗”。且大學專職教師至少必須有40%在最近5年內擁有60天以上的相關會計實務經驗,且允許會計教師每周有一定時間外出自由謀職。這些措施對于增加教師的閱歷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都很有幫助。美國會計教育在職業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機制,即會計人才的供給(教育)與需求存在緊密的聯系:職業界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通過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當中,教育界把職業界的需求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并取得了職業界的支持。會計職業團體不定期地對會計教育狀況進行評估,以改進會計教育,使會計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英國會計教育一直以“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著稱,根據這一目標設置的會計課程體系,也緊緊地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相結合。英國學校重視與社會會計職業界的溝通與協作,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緊扣時展脈搏,主要是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就業情況,每學年進行會計課程的總結、修改和替換。每當出現會計領域的新技術、新理論,教師都要及時把它們加入到授課內容里面,避免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社會需要脫節。
目前,日本的會計教育除教育機構實施外,還包括各種專門學校和企業及監察法人(如會計事務所、職業會計人團體)實施的會計教育。日本學校積極探討與注冊會計師協會等職業團體和經濟團體的合作,增加產學、師學合作的機會。教育機構按照實業界提出的職業會計師標準來改進教育體系和課程計劃,提高會計教育水平。
國外會計教育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除了加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和師資隊伍建設之外,必須重視學校與社會、政府、會計職業界的溝通與合作,疏通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使會計人才的供給者─會計教育部門能夠根據社會會計職業界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狀況,訂立教育目標,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四、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1+1+1”模式的構建
(一)什么是“1+1+1”模式
該模式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新嘗試,這里的“1+1+1”即學校、會計中介機構、企業三方合作,共同承擔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任務,實現三方資源和人才共享論文格式,優勢互補,既破解了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給企業培養了“理論夠用,技能管用,人才適用”的真正急需的人才。這一模式突破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引入了會計中介機構,為培養人才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師資保障;實踐教學的安排包括學校專業課程模擬教學、會計中介機構模擬實習及實戰演練、企業頂崗實習三個方面;在學制上,學生一年(或一年半)在學校,一年(或半年)在會計中介機構,一年在企業,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例。這一模式將會計人才的供給(教育)與需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會計教育在職業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機制,為培養會計實用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構建“1+1+1”模式對策
1.完善校內實踐教學
(1)完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
會計課程設計中,要遵循理論夠用、突出實踐訓練和一專多能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改革中,要增加一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性課程。增設專業技能課程如單證模擬、會計綜合模擬(手工及軟件應用)、會計職業判斷案例、會計分崗位模擬、畢業實習等。
(2)選擇和編寫適用的實驗教材
組織教師或企業財會人員編寫適合創設以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和任務情境為中心的實驗教材,或選用企業真實的材料,讓同學們在仿真的環境中體會會計核算的流程。
(3)提升“雙師”素質,加強“雙證”教育
提升“雙師”素質的手段有: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組織的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科研、咨詢服務和技術開發等方式帶動會計教師參與會計實踐和開發工作;聘請社會上有經驗的會計人員來講座或者擔任兼職教師,加強對專職會計教師的指導;選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培訓或頂崗鍛煉。加強學生的“雙證”教育,將職業資格證書引入會計日常教學,學生通過參加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鞏固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職業能力。
(4)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教學手段上要摒棄傳統,采用實物、模型、圖表、音像、投影等各種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媒體,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增強其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論文格式,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式、實務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切實加強與會計中介機構的合作
會計中介機構雖然沒有承擔會計教育與實習實訓的義務,但它們擁有豐富的會計專業人才資源,擁有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會與經驗,加強與會計中介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參加他們組織的會計實習培訓,參與會計實際業務,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捷徑。
3.實現會計實踐教學與企事業單位的對接
加強會計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關心和關注會計教育,及時反饋企業會計崗位工作信息,積極參與會計教育,為學校會計教育教學提供有效的幫助。可采取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實踐技能。
4.政府相關部門對會計教育應擔負一定責任
教育行政部門要擔負起教育指導和管理責任,會計主管機關要創造更多的會計人才培訓、考試測評機會,協調和引導會計職業界積極參與會計教育,為會計教育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凡.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職業技術教育,2005(35)
[2]梁瑞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 財會月刊,2009(9)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高職高專在校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使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較快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高等教育“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與訓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
會計專業是高職院校普遍設置的專業,如何體現會計專業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有效地推行工學結合,是擺在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建立會計模擬實訓室,進行工學結合的會計仿真教學
這是每所設有會計專業的學校都可以做到的。建立與學生規模相當的會計手工操作模擬實訓室與會計電算化實訓室,設置會計模擬教學系統、會計崗位模擬系統、會計業務模擬系統、銀行結算模擬系統、納稅申報模擬系統等,讓會計各崗位的業務都能在會計模擬實訓室中有所體現,并能提供相應的操作模擬訓練。還可以將各環節進行組合,體現不同規模企業的會計業務組合,為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實訓環境。學生可以以會計主管、材料會計、固定資產會計、往來賬會計、成本會計、銷售會計、稅務會計、出納等不同的會計身份進行反復演練,也可以以供應商、采購商、倉庫保管員、企業經理、財政、稅務、銀行、審計等其他不同的身份進行模擬訓練。在校內實訓中,應當將會計手工實訓與會計電算化實訓相結合,讓學生知道會計手工操作與運用會計軟件進行電算化操作的區別與聯系。可聘請企業會計人員到實訓現場指導,提高仿真實訓的真實性。
二、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工學結合的會計感性知識教育
根據會計教學的需要,在校外建立必要的會計實訓基地,主要承擔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感性知識教育。在進行會計啟蒙教學之前,可讓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去感受一下會計環境,到企業觀察會計資料,參觀會計工作流程,聽取會計人員對會計工作過程的介紹,使學生對會計工作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可以分期分批地安排學生到校外學訓基地(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一至兩周的短期見習,通過查閱會計資料,參與審計取證等活動增加其感性知識。
三、建立校外頂崗實踐基地,進行工學結合的校外頂崗實踐
校內會計實訓與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會計感性知識教育,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畢竟只是一種“操練”。為此,學校應當運用各種關系,在校外建立數量較多的校外頂崗實訓基地,為學生的“演習”提供場所。我院在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出了“第一學期打好基礎、二三學期強化專業、第四學期頂崗實踐、第五學期知識拓展、第六學期畢業實習”的人才培養思路,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會計主干課程后,到企業頂崗實踐一個學期,進行會計知識的“演習”。鑒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在一個企業中安排大批的會計專業的學生進行頂崗實踐。為此,建立校外頂崗實踐基地就成為開展學生頂崗實踐的關鍵。可以運用校友會的關系,逐步推進校外頂崗實踐基地的建立。同時可采取“兩人頂一崗”的方法,以減少建立校外頂崗實踐基地的壓力。在學生校外頂崗實踐期間,要聘請企業財會人員擔任會計實踐指導師,承擔頂崗學生的指導任務,會計專業教師定期到各個實踐點進行巡回指導,隨時掌握學生頂崗實踐的情況。
四、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進行工學結合的全真會計教學
由于企業的體制與機制問題,要建立滿足學生頂崗實踐需要的校外頂崗實踐基地有相當的難度。為了解決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問題,也可以采用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的辦法。運用學校師資的優勢,組建會計服務機構,承擔記賬、審計之類的業務,為學生提供全真的會計教學。我院會計專業利用擁有6名注冊會計師的優勢,與麗水某會計師事務所掛鉤,成立了會計服務部,對外承接審計、驗資、記賬、會計咨詢服務等業務,組織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在會計教師的指導下,直接從事企業會計業務的處理和承擔部分審計基礎工作。至今已為數十家企業提供了會計、審計等方面的服務。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既為教師提供了直接從事會計實務的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企業會計業務和審計業務處理的機會,又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了服務,還為學生、教師增加了收入。但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所能提供的實踐機會對眾多的會計專業學生而言,仍是僧多粥少,不能完全滿足會計專業學生全面開展工學結合的需要。可以采用一套資料幾組學生共用的方式予以解決。
五、抓好畢業實習環節,進行工學結合的就業會計教學
會計專業學生通過前述各類工學結合的會計教學,通常能比較全面地掌握企業會計處理的基礎操作技能,能應對企業日常會計業務的處理,但對于多數學生而言,一旦讓其獨立進行某項會計工作時,仍會感到膽氣不足。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抓好畢業實習環節。我院的基本做法是,在第五學期,通過舉辦就業洽談會、學生推介會、網上自我推薦、家長聯系落實等方式,使大部分即將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實習前就落實了畢業后的工作單位與工作崗位,使實習單位與將來的工作單位相一致,實習崗位與將來的工作崗位相一致,從而將畢業實習成為工學結合的就業會計教學。經過一個學期的實習,使所學會計知識與所從事的會計工作進行有效的磨合,真正達到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教學目標。
一、國外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1.美國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美國會計協會和美國政策會計師協會確定了本科會計學專業教育目標的定位,①由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在1989年第一號《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指出會計教育是讓學生準備在將來成為職業會計師,而不是馬上成為職業會計師,就業前的會計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美國會計教育委員會把終生學習能力概括為三個要素:技能、知識和職業面向。②第一,技能。終生學習所要求的技能包括溝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際公關技能。溝通技能包括流暢的文筆和口語能力;智力技能包括判斷、分析和解決事務的能力;人際公關技能包括與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往的能力。第二,知識。知識要求包括一般知識、組織和商務知識和會計知識。一般知識包括對會計職業有影響的經濟、政治、歷史、社會的知識;組織和商務知識包括組織的運作和結構,以及管理學的知識。對于“會計知識”,美國會計教育委員會認為對會計的深入了解是保證學生獲得成功的必備要素,重點放在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上,而不是放在準則的機械記憶上。第三,職業面向。職業面向包括會計職業道德和“正直、客觀、關心公共利益”等價值判斷標準的能力。從美國會計學專業教育目標中可以看出,會計學專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國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比較特別,在美國沒有正規的實習。很多學生都是半工半讀的。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總結出其實踐教學一定的特點。其實踐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課程實踐,主要以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逐步被“教師授課為輔,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方法所取代。在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則通過小組協作、案例研究、文章研討等方式畢業論文題目,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堂教學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第二,實驗操作,例如模擬經理人、模擬會計師。第三,項目研究,探索項目的主要特征是:廣泛并深入地應用團隊計劃和口頭報告來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技能;將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學;強調會計學專業教師和實務界人士的合作,將實務經驗和當前最新的發展引入課堂。
2.英國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歐洲作為發展會計職業的起源地,是現代會計理論和實務較為發達的地區。與之相適應,其會計教育也一直以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而著稱,并將理論研究較好地與實務研究相結合,形成自成特色的會計教育模式。英國各個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特點是對于會計人才培養比較注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科學,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結合非常緊密;二是會計學專業和課程設置緊扣時展的脈搏,主要是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就業情況,每學年進行會計學專業課程的總結、修改和替換。
英國大學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實踐。課堂講授一般分專題進行,老師課堂上講解的大約只有課程內容的30%,講解重點主要是專題的框架結構、重點和難點講解各專題的新理論、新觀點,列出本專題需閱讀的參考
文獻標。在英國,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分為三個階段,學生中學畢業后,先在企業工作實踐一年,接著在學校里學習完二年或三年的課程,然后再到企業工作實踐一年,即所謂的“1+2+1”和“1+3+1”教育計劃;第二種形式是第一、二、四學年在學校學習三年理論,第三學年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即所謂的“2+1+1”教育計劃。但是不論用哪種方式完成“三明治課程”,學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學校完成學業。當然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實地考察也是經常采用的方式。
3.澳大利亞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澳大利亞大學本科會計教育對培養學生在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和組織系統中的職業角色,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使學生了解其未來職業生涯中所應承擔的責任與具有的權利。這在澳大利亞各大學的教學宗旨中,都有明確的說明。例如,強調培養學生具有如下的態度,即“渴望不斷地進行知識的發展與創造;愿意開始并參與變革;重視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活中的事實、正確、誠實與道德的標準;承擔責任、義務并主張權利;欣賞自己及其他的文化與風俗”。并且,強調培養學生以下的能力:“具備繼續學習、增長知識、嚴謹的分析能力和創造力;擁有完整的、廣闊的學科知識;清晰地交流與流暢地寫作;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擁有解決問題與做出決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夠清楚地陳述自己的意見;邏輯地推論和從觀點中辨別事實。”④澳大利亞大學基于職業資格證書設定人才培養目標,牢固確立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就業導向,使職業教育的摘要緊密聯系,有利于教育的準確定位和特色塑造。
為了實現會計學專業的教育目的,澳大利亞大學會計學專業教學活動形式有多種形式,本科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方式以課程學習(Course)為主⑤。其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小組討論與輔導(Tutorial Questions)、計算機實驗室練習(ComputerLaboratory Practice)等形式畢業論文題目,當然,澳大利亞有的大學也可以在學生畢業前的一個學期推薦學生到企業實習,他們的實習會有專門的輔導教師。特別是碩士階段,要經過一段的企業實習,這段時間有專門的輔導老師,然后通過一些課程的考試,就可以獲得CPA(注冊會計師)。 當然澳大利亞的實踐教學模式與美國有相似的地方。澳大利亞本國的許多學生都是PART-TIME的學習者,因此,學校也沒有正規組織學生實習的時間。與碩士階段的教育模式有著比較大的差別。
4.加拿大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加拿大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踐,課程實踐的主要形式是案例分析以及相關開放性作業。例如,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會計問題建立會計準則等。另外一種實踐教學的形式是實地訓練⑥。學生通過參與一門合作教育課程加強學習的實踐部分。合作課程由加拿大聯邦政府資助,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在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中的相關業務相結合。會計是合作課程的主要領域,參與合作課程的學生將與外界的管理人員一起工作,目的是在畢業前獲得有價值的工作經驗。在阿爾伯塔注冊會計師學會(AICA)的支持下,實地訓練課程卓有成效,學生能夠獲得職業新手所應具備的工作經驗。
二、國外實踐教學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以上幾個國家的實踐教學模式各具特色,對于我國的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從實踐教學的形式看,非常注重課程實踐,而且學生是課程實踐的主體。不管是澳大利亞還是美國,在會計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課程實踐。在課程實踐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項目研究、模擬實驗以及開放作業等課程實踐方法。事實上,國內大學經常采用這些方法,但是在方法運用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如,在模擬實驗中,教師自己動手做模擬實驗,學生觀摩教師模擬的過程。因此,方法的運用偏離實踐教學的本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第二,從實踐教學的計劃安排看,具有多樣性。對我國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有啟發作用的應該是三明治課程(Sandwich Courses)。先在企業工作實踐一年,接著在學校里學習完二年或三年的課程,然后再到企業工作實踐一年,即所謂的“1+2+1”和“1+3+1”教育計劃;第二種形式是第一、二、四學年在學校學習三年理論,第三學年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即所謂的“2+1+1”教育計劃。在美國等真正實施學分制的國家,很多學生采用半工半讀的形式,其實踐的時間能夠得到保證。對于我國的會計學教育來說,什么時候實踐是需要重新研究的問題。
第三畢業論文題目,從實踐教學的時間來看,較為充裕。在澳大利亞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其教師授課的時間較少,而是通過作業,項目實踐等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在美國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半工半讀的形式,使學生擁有大量的實踐時間。從英國的三明治課程來看,其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時間則更加充裕,有1-2年的實踐教學的時間。因此,從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看,其實踐教學時間多,對于學生能力和理論水平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會計學的學生以講授法為主,以理論教學為主。從國外的實踐教學模式來看,重構課程理論和實踐體系,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
第四,從實踐基地建設的方式看,基地建設的主體是多樣性的。在國外,建設基地的主體有教師個人、學校、政府。在我國常見的是教師利用個人關系建設的實踐基地和學校建設的基地。加拿大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建實踐基地的方式是值得借鑒的一種方式。加拿大開設的合作課程,使得學生能夠得到政府的資助參與到企業的工作中
借鑒國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我國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借鑒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本科會計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落實好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和實踐基地。只要這樣才能提高會計學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①陳立齊.從死記到探索的美國會計教育.2004年10月24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與國家重點學科廈門大學會計系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計教育改革與發展”上的主題報告.
②陳錄.我國本科會計教育.[D]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04,12:8-9.
③英國特色的三明治帶薪實習課程[EB/OL] eduwo.com/hotnews/ukstudy/focus/files/mbNjGY5gJZc=.shtml.
④楊耀宇.我國本科會計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07,10:18.
⑤孫曉玲.澳大利亞大學會計教育及對我國大學會計教學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4,6:66-70.
一些發達國家對探究性實驗的研究比較深入,美國、德國等國家已逐步在中學化學實驗中推廣探究性教學。如美國《現代化學》中的“實驗計劃”就列出了22個技術創建者與問題解決實驗,這些實驗強調科學探究,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我國,許多教育工作者也積極主動地開展了一些實驗探究教學活動,如華中師范大學姜樂仁教授主持的“啟發式教學實驗”研究項目;蘇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師生也發表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論文。雖然新課改實施試點已近10年時間,但由于受到教師素質以及教學實驗設備等影響,使得我國化學教育界關于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實際研究成果還不是很顯著,大多數只是在理論上進行論述,而對理論的實踐,尤其是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資源性開發設計、策略運用的著重點、探究教學的突破口及實例論證報道較少。
2.廣西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廣西在2012年首次實施新課改,在基礎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學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開展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困難:實驗條件不足、工作量大、課時緊、高考壓力大、教師怕麻煩等。雖然有關性探究教學的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但在新課程背景下,探究性實驗教學還缺少系統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針對教學實踐中師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的研究。這也是我國很多地方現行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現狀。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難點及改進研究”的新課題,側重于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實驗教學和學習的現狀,發現存在問題,尋找對策,反思總結經驗,逐步形成適合我市師生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模式,并利用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輻射推廣,實現資源共享,分享經驗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1)聚焦課堂教學,選取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構新課程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匯編成校本教參,改進化學實驗教學現狀,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2)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有價值的課堂教學課例與實驗教學論文,以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研究意義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來豐富探究性實驗教學理論,大膽地開創實驗教學的新局面。
(2)將課題的研究成果輻射推廣到其他學校,實現資源共享,分享經驗和智慧,為推動本市及全省系統地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提供借鑒。
(3)為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研究提供一些實用性的建議與方法,同時,以點帶面為教育部門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學策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改進中學化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使廣西能更好地實施新課改。
三、研究內容與重點
1.研究內容
以課題組成員任教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為出發點。基于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針對必修和選修模塊的內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素材,課題組共同研究并對實驗進行分類,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點
(1)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
(2)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四、研究過程與方法
1.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兩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理論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的材料,召開研討、協商會議,確定課題研究方向、目標和內容,完成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據課題制定的實施方案,課題組成員分工協作,開展工作并定期匯報。在此過程中,對實施方案不斷補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素材,備課組共同研究并對實驗進行分類,以模塊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及策略研究。
(2)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教師基于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針對必修和選修模塊的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開設研究課、示范課,撰寫實驗教學案例、教學反思與論文,并在備課組活動中進行交流。
(3)通過學生反饋、觀摩課教師評課,總結經驗,編寫典型案例,完成優秀課堂教學實錄,逐步構建獨具特
色的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實施策略。
(4)在第一輪實驗的基礎上調整方案,實施二輪實驗,初步構建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
(5)課題組每半個月召開一次會議,對研究情況實施監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兩個階段進行中期評估,分析、歸納、反思、總結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總結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思想,構建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形成探究性實驗教學理論系統。課題組成員收集、整理、完善實驗數據、文字資料、教學視頻等結題素材,系統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積累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攻關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課題結題申請表和論證書。
2.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以我市高中2012級、2013級2600名學生為觀察對象,針對目前化學實驗探究課存在的假探究、脫離實際等重大問題,研究能夠促進學生主體探究的校本教材、學材和習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實驗教學模式。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測驗法等
五、研究基礎與理論假設
1.研究基礎
(1)本課題成員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其中課題負責人有著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是市級學科帶頭人之一,曾獲得“高中化學教學改革實踐的教師”稱號以及省級“優秀教師”稱號,成功負責兩個課題的研究,并獲得相關獎項,所撰寫的論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上發表,3篇獲得省級論文評比獎,并多次指導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課題組其他成員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及豐富教學經驗,已參加過不同類型的教學研究,并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能力。此外,組內多位成員參加過省級的新課改培訓,擁有1~2年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對新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有著充分的了解,積攢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這是課題研究最重要的軟件基礎。
2.理論假設
一 項目式教學法——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的有效形式
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養應用技術型高級專業人才,其“培養過程中最突出的特色是重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培養”[2]。“項目式教學”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真實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3]。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和情景學習理論基礎上體現行動導向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4]。項目式教學是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完成項目、職業體驗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其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 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5]
項目式教學法的另一個特點是強化了實踐教學,突出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它既能在生產或工作實踐中培養學生具體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強調了理論、知識、方法、能力的協調發展,使學生具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識、技術創新和知識、技術二次開發的能力。學生學習的實踐性、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在項目式教學中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項目式教學法能更好地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 學院在項目式教學法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一)強化理性認識,探索項目教學的內涵和本質特征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是一所高等職業院校升格而成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工科類專業是學院設置的主體專業。通過項目式教學,強化工科學生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突出教學的實踐性是學院教改工作的主要方向。為了探索項目式教學的本質特征,統一思想和行動,學院多次召開全體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全體學生干部、學生代表參加的“推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的主題研討會、動員會,下發了《關于制定專業實踐教學計劃和大力推進實踐教學的幾點意見》,要求各專業在樹立實踐教學意識的基礎上,圍繞項目式教學,完善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目標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將專業綜合職業能力分解并落實到相關課程模塊和教學內容,制定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計劃和實習實訓教學計劃,研究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整合,全面實施項目式教學。
(二)分解培養目標,構建適合項目教學的能力目標體系和課程體系
1 構建綜合職業能力目標體系
為了更好地適應項目式教學,我們把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目標分解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通用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三大部分。它是構建課程模塊,設置課程,制定項目式教學計劃和開展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依據,也是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
2 構建綜合職業能力課程體系
我們把應用型本科構建課程體系的基本目標,定位在建立實踐課程體系,適應項目式教學上。為此,我們調整了課程模塊,將課程體系分為思想道德素質課程、通用能力課程、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課程以及素質和能力拓展課程五大模塊。這種模塊課程,既強調了理論知識課程的寬度和長度,又突出了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學生思想道德等人文素質的提高,兼顧了學生個人特長和能力的拓展。模塊化課程使項目式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加明確和突顯。
(三)突出實踐特色,制定實踐教學項目和教學規范
1 確定項目選擇和項目教學的原則
“教學項目的選擇與開發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和課程的教學目標三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結合行業、企業的實際工作項目、工藝規范與技術標準,選擇具有明確主題和活動內容的典型項目”。[6]因此,我們制定了項目選擇和項目教學的幾個原則:(1)典型性和針對性原則。項目必須是“真問題”“真課題”;項目教學必須同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緊密結合。(2)綜合性和差別性原則。項目選擇應該以專業為基礎,體現多學科,一般不限于某一學科;不同專業應有不同項目或項目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同一項目的教學對不同專業應有不同要求和不同的考核標準。(3)理論和實踐并重原則。通過項目教學能引入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在獲得能力的同時獲得必需的理論知識。(4)可操作性、實效性原則。項目的選擇和教學,要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行動導向和學生的實際操作;學生的訓練以及考試考核成績評定要具有實效性。(5)開放性、互動性原則,即項目開發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師生能互動。
2 確定項目教學的教學大綱
項目教學必須編寫出項目教學大綱,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素質與能力、主要項目和非主要項目等關系,明確項目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考核方式和學生成績評定標準等構成要素,以避免孤立地進行項目式教學。
3 編寫項目教學教材和資料
為了解決教材和相關的資料問題,我們采取了先資料,后教材的作法:第一階段,用2年左右時間,通過借鑒、收集整理、自己編寫,解決項目教學急用的各種資料。第二階段,用5年左右的時間,編寫出項目教學課程教材,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步修改完善,力爭達到出版要求。
(四)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為實施項目教學提供硬件支撐 為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院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中的決策和規劃。下設辦公室,成員由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處、二級學院等處室、部門的負責人組成。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學院建設了一批比較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這些基地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單純實習實訓型。主要用于與教學進程相適應的課程教學項目實習實訓,大多設置在校內或學校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二種:校企雙向合作型。企業和學院分別在對方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選擇相關專業畢業班的學生組成培訓班,學習企業需要特設的課程和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熟悉企業業務運作情況。培訓結束,學生即可到企業參加綜合項目的實習實訓。
第三種:實習與就業結合型。企業接受即將畢業的學生頂崗實習并準就業。
(五)完善實踐教學的評教評學體系,加強項目教學的管理和考核
1 完善教學督導組織,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督查、督導
學院完善了教學督導組,委派一位副院長主持督導組的工作,增加了教學督導辦公室的人員,制定了《教學督導工作條例》,建立了會議制度、聽課制度、教學研討制度和定期提交教改意見和建議的制度。
2 健全評教評學制度,促進教學管理規范化
我院的評教評學制度由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六個部分組成。評教評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問卷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為規范問卷調查,教務管理部門編制了6種表格,列出了評教評學的項目和評分標準或等級標準。普遍的評教評學活動,即全院師生人人參與的評教評學活動每學期2次,專項評教評學活動即針對某位教師或某門課程的評教評學活動每學期1~2次。
3 改革考試制度和學生成績考核辦法,探索項目教學考評的長效機制
為了保證項目教學取得實效,我們確立了形成性診斷考核和總結性評價考核并重,以形成性診斷考核為主的考核體制。推行知識、技能和素質全面考核,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考核內容結構;將考核重心轉向實踐環節的項目教學,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和訓練,將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由原來的30%,提高到50%。擔任通用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任務的課程,其項目能力測試成績所占比例不低于60%,且實行能力測試成績“一票否決制”。
通過探索和實施,我們總結出了“項目教學”的三個基本特點:(1)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項目和項目目標;(2)根據項目教學目標組織教學;(3)保持教學項目之間一定的順序和連續性,上一個教學項目完成后才能轉入下一個項目的教學。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突出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一種高等教育形式。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形式的改革,實施項目教學,有利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性教學是打造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彰顯其專業潛能特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7]我們學院在項目式教學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今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探索項目教學的環節、內容、方式方法和規律,使項目教學更加符合應用技術型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士獻,李永平. 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綜述[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版),2010(10).
[2]高玉平,胡志民.在互利雙贏中拓寬和深化校企合作-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校企合作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
[3]凌紅,楊興平,等.在五年制高職實行學分制選課管理與學生管理的實踐研究[C].盧鐵成.科學發展 探索創新: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第十次高等教育學科優秀科研成果總覽[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2.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關于加強“質量工程”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性意見(教高司函〔2008〕208號)文件指出:要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圍繞特色專業建設需要,建設一支以學術帶頭人為骨干,教學和科研綜合水平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要將優質教學與研究資源用于本科教學,鼓勵教師根據教育目標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切實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是課程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師資隊伍從數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門課程至少有兩位以上的教師講授。師資隊伍在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比較合理,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這樣,才能形成一支高質量的教學梯隊,相互促進,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開展教學改革等。
3.教學組織管理。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包括教學環節、教學手段、教研活動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學環節,采用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現場演示、投影、電化教學等;教研活動要有計劃、有內容、有記錄;以教研室為單位,堅持聽、評課制度,每位教師要認真聽取同行意見,及時總結、改進教學,有完整的聽、評課記錄;遵守教學紀律、教學法規,無教學事故,如上課遲到、提前下課、隨意調課等,無違紀現象,如隨意停課、考試漏題等。
4.課程考核。每門課程都要有試題庫,且試題質量較高;試題內容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既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試卷難易分布要合理。統一評分標準,由教師實行流水判卷,考試結束后要有總結與試卷分析。
5.教學改革。課程建設要有明確的教學改革計劃,計劃切實可行;在教學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試方法、能力培養等,效果明顯,并有與教學改革相關的教學論文、階段性成果報告等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上發表。
二、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赤峰學院歷史學特色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圍繞構筑四大課程模塊、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展開。隨著歷史學的發展,新理論、新方法猶如老樹新枝,蓬勃興旺,與多學科的關聯性日益密切,因此歷史學的課程體系必須涵蓋多學科門類。基于這一基本原則,對原有課程通過增、刪、并、減、壓等方式,實現“強干減枝”,增設實踐性、跨學科課程。通過“學科基礎課”、“主干理論課”、“科學研究課”、“實踐教學課”這四大課程模塊的建設,構筑基礎性、專業性、研究性、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體系。
1.基礎性。要突破以往在該專業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傳統的歷史學基礎知識課程的狹窄局面,拓寬專業課程的支撐面,以“寬口徑、厚基礎”為重點,以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課程為支撐,構成學科基礎課課程模塊。
2.專業性。以掌握專業基礎理論方法為核心,突出專業理論課教學,以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中國歷史地理等課程構成專業主干理論課程模塊。
3.研究性。以掌握專業基本研究方法為原則,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較研究、紅山文化研究、契丹遼文化研究等課程構成科學研究課程模塊。4.實踐性。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導向,突出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本領,抓好實踐性教學環節,繼續堅持并不斷改革“中學歷史教學法”課程教學,以課程考察、歷史專題調查、社會調查、學年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構成實踐教學課程模塊。
三、建立課程建設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是課程建設客觀評價的依據,同時也是課程建設要努力實現的目]。把課程評價作為實施課程建設的措施與途徑,使課程評價寓于課程建設之中。經過長時期的摸索總結,赤峰學院歷史學特色專業課程建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建設評價體系。課程評價體系由兩級指標構成:一級指標有5項,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的細化,有17項。一級指標包括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改革與教學效果等五項。二級指標具體包括學術水平、教學水平、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梯隊規模、師資培養、教學文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設備、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改革、教學效果等。每一項二級指標都對應相應的評價標準,同時,劃分相應的評價等級。評價等級分A級(優)、B級(良)、C級(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分值,各項得分之和為評價總分。評價總分≥85分的課程為優秀課程;評價總分≥60分且<85分的課程為合格課程;評價總分<60分的課程為不合格課程。四、課程建設的成效在課程建設標準的指導下,在課程建設評價體系的監督下,赤峰學院歷史學特色專業的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
1.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歷史學專業通過引進具有博士學位且具有學術潛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實師資隊伍,并通過進修、訪學、攻讀學位等形式來提高•82•呂富華/論國家級特色專業下的歷史學課程建設———以赤峰學院為例現有教師的整體素質,做好教師的培養工作:(1)培育名師,鼓勵科研水平高的教授為本科生授課,使科研和教學相融合。目前,本專業已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1名、校級教學名師1名。(2)注重教學、科研能力比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在承擔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積極申報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近年來,本專業的青年教師2人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人獲教育部項目,12人獲自治區級科研項目。專業建設點還有計劃、有重點地優先派遣青年教師外出訪學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師已先后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內蒙古博物院等單位訪學,其中2人順利完成訪學任務,并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先后有7名教師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將來,這些學成歸來的青年教師必定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3)是探索學校與社會聯合培養教師的新途徑。鼓勵校內專任教師到歷史學相關產業領域開展產學研合作,同時聘請相關產業領域的優秀專家、資深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形成交流培訓、合作講學、兼職任教等形式多樣的教師成長機制,建設一支熟悉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同時,結合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引進、培養、調整等方式,有意識構建具有專業特長的師資團隊,逐步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專業基礎穩固、研究方向明確、具有專業特長和影響力的師資梯隊,為今后專業的發展和凸顯特色奠定基礎。目前,以紅山文化研究為核心的紅山文化研究創新團隊被評為級科研創新團隊;以契丹遼文化研究為核心的契丹遼文化研究創新團隊被評為級科研創新團隊,契丹遼文化教學團隊被評為赤峰學院2013年校級教學團隊。
2.促進了精品課程和優秀課程建設。歷史學專業已有兩門課程建設成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即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考古學通論,有多門課程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與優秀課程。同時,為突出地域特色,建設兩門特色課程,即紅山文化研究專題與契丹遼文化研究專題。
3.促進了圖書資料建設。按照課程建設的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學院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資料室、實驗室及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依托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基地圖書文獻、期刊等現有資料基礎,建立起一個與課程教學相配套的圖書影像資料庫,為課程建設提供資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