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業會計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5: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企業會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金融企業會計論文

篇(1)

1.1外部經濟環境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很多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嚴峻化,新的經濟環境日新月異,市場經濟的各種弊端也不斷地顯現出來。一些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的利益,就開始使用一些非法手段來進行惡意競爭,比如說,高息攬儲、低息放貸等,也有些企業甚至會嚴重違背會計核算原則來虛增或虛減企業利潤等。很顯然,這些競爭手段都嚴重違背了“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場競爭基本原則,某些情況下反而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得不償失。

1.2內部管理模式方面的原因我國一些企業的金融會計管理模式仍然不夠科學與完善,很難把企業的金融會計風險控制在較低的水準。這就導致了不少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與普遍,并滋生了各種資金丟失或貪污盜竊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科學化、制度化與正常化發展。此外,還有些企業的領導不夠重視內部控制工作,并沒有配備合適的監督與制約手段,無形中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金融會計風險。當然,企業的金融會計手段也不夠先進,尤其是會計核算的監督制度急需進一步優化,還有就是要對企業的會計電算化進行進一步改善與健全。

1.3會計行為主體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的不少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仍然不夠高,主要就是他們的會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素質等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還有些企業的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整體會計素質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缺陷性。事實上,這對于企業來說,金融會計風險產生有其重大的影響因素,因為很多情況下金融會計風險就是會計人員自身的素質不高造成的。

2企業金融會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鑒于以上各種金融會計風險的存在以及已經細致分析了造成的原因所在,就應該盡快有針對性地采取合適的防范措施,以幫助企業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金融會計風險。具體的風險防范措施闡述如下。

2.1計報表,并對于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資質情況進行認真的鑒定,讓金融機構在與企業進行接洽的過程中,可以強化對各種會計信息的質量鑒定。此外,企業還應該根據金融機構的要求單獨編制能夠切實反反映金融會計風險狀況的補充報表。因此,這就要求企業能夠盡快成立專門的會計報表負責部門,不斷規范自身的會計報表,讓現有的會計報表能夠在完善的金融會計信息揭示與披露系統下,更為集中、全面、真實地披露企業的相關金融風險信息。

2.2建立科學的金融會計新體系這就需要企業盡快對自身的會計基礎工作進行整頓與調整,對于自身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與分級授權,全面強化企業內部的會計工作,尤其是要針對各種失真的會計信息現象進行綜合性治理,努力為金融機構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有利于金融機構更好地防范各種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提高他們的風險管理意識與風險管理能力。此外,企業還應該規范自身的會計管理體制,盡可能地實現自身內部統一的會計核算機制,化解不必要的金融會計風險,從而讓企業在科學合理的金融會計新體系下,更好地生產經營下去。

2.3健全高效的風險預警系統企業的金融會計風險的有效防范,還應該配套一個強有力的風險預警系統。在此,風險預警系統就是指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等幾個方面的有效風險控制。那么,這就要求企業盡快制定并實施相關的金融風險預警考核指標體系,主要包含了備付金比率等流動性風險指標的反映體系等。企業必須做好事前的風險預警,并對企業的金融會計業務進行正常的監控。當然,這種事中的監控必須是動態變化的,不可以盲目地一刀切,從而在最大限度地預防或規避各種金融會計風險的同時,還可以真正減少金融會計風險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傷害。最后,企業還應該做好相關的事后監督工作,要對企業的金融會計信息中的原始憑證等進行全面且嚴格的分析與復核,嚴格考核各個職能部門的金融風險控制責任執行力度與執行效果,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給出整改建議,從而讓企業能夠處于一種全面的金融會計風險監督保障系統中。

2.4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機制這就要求企業全面落實各種會計規章制度,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及時調整他們的崗位操作流程,為他們制定出一個明確的金融會計控制目標。同時,企業還應該切實加強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崗位工作授權,并致力于管理層次和操作層次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體系,根據企業自身的金融業務活動來不斷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方式,從而讓企業的會計內部控制機制能夠切實落實到位。當然,企業在這種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機制下,還應該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財務體制,尤其是要全面推廣一個專用、安全、高效、穩健的財務會計核算軟件,減少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隨意性與盲目性,針對各種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從而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更為牢固穩定的金融會計風險應對體系。

2.5落實會計責任制,強化金融會計隊伍建設企業在有效防范金融會計風險的過程中,還應該樹立起一種責任會計的理念。應該來說,這對于處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下的企業來說,其是防范各種金融會計風險的重要環節。因此,企業在進行金融會計風險防范的時候,就應該根據分散性原則來采取多種途徑化解或避免各種金融會計風險,尤其是要強調分散責任的問題。這里的分散責任主要就是指根據科學求實的精神來建立一個合理、規范、有序的責任中心或責任體系,改變過去那種傳統大鍋飯的金融風險防范思想,而是要讓廣大金融會計工作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全面參與進來,在應對各種金融會計風險的時候,能夠變壓力為動力。此外,我國企業還應該在這種會計責任制的落實基礎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金融會計隊伍。這就需要企業能夠加強對會計工作人員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規范他們的會計行為,讓他們自覺主動的融入到金融會計風險的管理制度中去。企業還可以給會計人員創造更多的機會來進行會計業務能力方面的培訓與提高,比如說舉辦各種培訓班等,從而讓會計工作人員得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對于會計工作更具系統性與規劃性。

篇(2)

金融企業人力資源會計在應用中首先必須解決人力資源會計計量對象的界定范圍。人力資源的特性決定了其具有主觀能動性、高度流動性和不確定性。人力資源所有者讓渡其產權加入企業,既不能說明讓渡產權的內容,也不能說明人力資源所有者應享有的權益,因此,需要以契約的形式進行約定,當人力資源所有者與企業約定不將其所有權讓渡給企業時,表現為企業的一個雇員按約定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向另一方提供有限的人力資源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以獲得工資作為其在參與組織活動過程中的消耗補償。當人力資源所有者與契約方約定以人力資源為股權,以股東身份加入企業時,人力資源所有者就與其他物質資本所有者一樣,不得隨意從企業撤出,從而避免了人力資源所有者流動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在企業經營期間,人力資源所有者作為股東,享有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并承擔企業經營虧損和破產清算的責任。

(二)金融企業人力資源會計的核算

金融企業實施人力資源會計,應把具備某種技能、能為企業經營活動貢獻力量、能給企業創造財富的員工作為核算的對象。不同崗位所要求的員工能力不同,崗位職責不同,在對人員進行人力資源考核與評價時所涉及的考核指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據金融企業的組織結構及其對員工的人力資源考核評價系統提供的信息建立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才具備一定的可行性與可信度。在金融企業人力資源會計核算時,應根據員工簽訂的契約所約定的工作崗位及工作特點進行劃分,將人力資源會計的核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成本會計模式計量的人力資源價值,另一部分是按照權益模式計量的人才資源價值。

1.按照成本會計模式計量的人力資源價值這部分人力資源價值是按歷史成本進行的。人力資源會計把人力資源支出所認定的費用中的一部分列作期間成本,把另一部分列為資產,在以后的會計年度中按人力資源所提供的未來服務的效益進行分期攤銷。是對取得、開發、使用、替代人力資源等方面所引起的成本核算,對企業決策者提供相關的人力資源成本信息。因此,在人力資源會計中,通常將人力資源的成本分為以下類別:

(1)取得成本。指企業在取得所需人力資源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支出,主要包括招募、選拔、錄用和安置等成本。招募成本是指為了吸引求職者而發生的成本,包括招聘過程中產生的材料、人工和勞務支出。選撥成本是指招聘工作正式開始后接見、測驗以及處理申請人資料的管理費用,主要是由筆試、面試、體檢、調查等環節產生的成本。錄用和安置成本是指錄用人員后將其安排到適當工作崗位所發生的成本。

(2)開發成本。它是指為使所招聘的員工達到預期水平和技能而付出的代價。主要包括崗前培訓、在職培訓成本、脫產培訓成本和定向培訓成本。

(3)使用成本。指企業對員工在勞動過程中消耗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而直接或間接地支付給勞動者的費用。使用成本是為了維持人力資源進行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對使用勞動力而支出的費用,包括工資、津貼、福利等。

(4)保障成本。指企業為員工支付的各類社會保險費,包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年金、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項目。

(5)離職成本。主要指與員工解除勞動關系時發生的遣散費、訴訟費等。在計量人力資源價值時,這部分成本是全體員工都涉及的。

2.按照權益模式計量的人才資源價值按照勞動者權益會計模式的計量人才資源價值時,可根據實踐的需要對金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層次劃分,對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源采取相應的核算模式。對人力資源進行層次劃分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員工所處的職位影響著人力資本的保值與增值。處于高層的員工受教育程度較高,社會、家庭及個人投資的價值較多,人力資本的價值量較大,對其進行核算是為了保證其價值的完整性。二是普通員工創造的價值受到高層員工的影響。勞動者創造收益的大小受組織方式的影響,而組織方式又取決于高層管理者的決策,所以員工創造收益的一部分也是高導管理者創造的收益。三是從激勵的角度看。勞動者權益會計最大的優點就在于通過核算勞動者的貢獻,按貢獻尺度進行分配,將貢獻和所得清楚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實現有效激勵。

(1)一般從業型人力資源的核算。一般從業型人力資源主要從事簡單勞動,創造力較低,對企業剩余價值的貢獻較少。只需雙方約定,以一方提供的工資、獎金等補償成本獲得另一方人力資源使用權即可。從人力資源會計對象的特點來看,該類型人員擁有勞動力,在對該層次人員核算時可從權責發生制的角度借鑒成本會計模式計量其取得、開發和維持成本。

(2)管理技術型人力資源核算。該類型主體是從事創新工作且勞動成果很難度量的人力資源所有者,他們掌握著金融企業的核心發展能力,對金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較大。金融企業實質上控制了這類人力資源的使用權,而不具備所有權,金融企業控制了其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而確認為資產。因此對此類人力資源的核算,適合采用價值模式進行核算。一方面應根據其產出價值來計量其價值,以作為企業的人力資產,同時相應地確認一項負債;另一方面該類型人力資源所有者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或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因此取得成本往往較高,且在知識更新較快的時代,對該類型人員的培訓開發支出將會使企業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基于重要性原則考慮,企業應將其作為一項重要事項予以核算和反映。

(3)高層決策型人力資源的核算。該類型人員是金融企業的稀缺人才,能夠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一方面該人力資源所有者將其自身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和掌握的知識讓渡給企業,從企業定期獲得固定報酬,體現為固定收益所有者;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對該類有特殊經濟利益的人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占有性,因此這種稀缺要素的所有者擁有剩余收益索取權。這部分人力資源成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所有者,既享有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也承擔企業經營虧損和破產清算的責任。這部分人力資源符合權益模式核算的條件。在會計處理上,在確認人力資產的同時,還應確認一項負債和一項權益。資產的計量等同于管理技術型人力資源,不同的是應按人力資源所有者擁有的股份確認為人力資本,以作為人力資產價值的一部分。

篇(3)

1、應計貸款和非應計貸款分類的差異性

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貸款本金或利息在逾期90天沒有收回的貸款應作非應計貸款核算,其已入賬的利息收入和應計利息予以沖銷。但由于該制度未對計息期間做強制性規定,可能會導致同樣的貸款由于計息期間的不同,銀行披露的會計信息存在差異,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兩銀行同時在1月1日向丙企業發放貸款,甲銀行采用月度計息,乙銀行采用季度計息,倘若丙企業在1月31日不能支付利息,那么,在4月末該筆貸款在甲銀行業已歸入非應計貸款核算,但該筆貸款在乙銀行仍然處于正常的應計貸款科目核算,雖然該筆貸款在兩行狀況并無差異:均不能支付利息且呈連續狀態。從而導致銀行在會計信息披露的差異性,不能正常反映自身的經營狀況。

2、措辭不嚴謹導致會計處理的無所適從

根據《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短期債券投資的利息,應當于實際收到時,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可見短期債券投資利息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同時該制度又規定:金融企業應當在期末時對短期投資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這樣,減值準備的計提確認的權責發生制與短期債券投資利息確認的現金收付實現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確認標準導致了會計處理的無所適從。例如銀行在3月投資A債券30萬元,4月A企業宣布支付利息3萬元,并于5月收到,此時A債券的賬面價值為27萬元,倘若6月末A債券的市場公允價值為28萬元,那么此時銀行對A債券價值的核算則陷入兩難局面:會計報表列示27萬元則不合會計制度的規定;若列示28萬元則不合謹慎性原則。其實我們只要將短期投資的期末計價改為“金融企業應當在期末時對短期投資按賬面價值和市價孰低計量”則可以很好的解決短期債券的期末計價問題。

3、債券收入的歸類問題

按照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債券投資同發放貸款一樣是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之一,同時從商業銀行資金的運用情況來看,不外是發放貸款和投資兩種,因此,銀行業債券投資收益采用同一般企業的列示方法(投資收益歸屬于營業外收入)則有不妥:一則商業銀行運用資金一般為信貸投放和債券投資,債券投資的收益占收入多為20%以上,將其列示為營業外收入容易讓人誤解為我國銀行業主業不突出;二則銀行業的利息支出為最重要的營業成本,其間有相當部分為債券資金的占用成本,如果將債券收益列示為營業外收入則容易導致收入與成本不配比,不利于進行損益分析。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修改會計報表的格式來解決債券收入的問題:在利潤表中將投資收益上移至利息收入后面,同時將營業利潤的公式修改為:營業利潤=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利潤總額+其它業務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其它業務支出。

4、資產減值導致的利潤調節問題

由于現行金融會計制度明確規定:當期應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如果高于已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賬面余額,按照其差額補提減值準備;如果低于已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賬面余額,按其差額沖回資產減值準備。同時,我國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則退市處理,由此導致了不少上市銀行利用資產減值作為利潤的調節杠桿,通過“計提”和“轉回”的賬面游戲,誤導投資者的選擇。在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通過明確規定“已經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以后年度不得轉回”來避免企業利用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但這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規定減值準備不得轉回則不符合資產自身的定義,其實我們通過嚴格規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條件和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條件則可以使利用減值準備來調整利潤的情況得以改觀。

5、短期債券投資收益的入賬時間問題

對于非金融企業來說,由于短期投資一般金額較小,流動性較強,投資收益于實際收到時確認無可厚非。但對于銀行業來說,為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其擁有的短期債券投資較多,如果采用收付實現制確認投資收益則不太符合實際:一來銀行業持有的短期債券多為國債或金融債券,違約風險較小,且利率多為固定,適宜按期計提收益;二來短期債券投資所承擔的存款利息支出多為按期計提,債券投資收益采用收付實現制則明顯收入成本不配比;三來短期債券投資收益采用收付實現制容易造成銀行業利潤的期間波動起伏太大,不符合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原則。因此,我們根據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原則和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原則,可以對短期債券投資收益采用按期計提的權責發生制原則予以確認。

6、短、長期投資的劃轉條件不明確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金融企業改變投資目的,將短期投資劃轉為長期投資,應按短期的成本與市價孰低結轉,并按此確定的價值作為長期投資新的投資成本。擬處置的長期投資不調整至短期投資,待處置時按處置長期投資進行會計處理”。按照制度的理解:短期投資的劃轉的條件在于“改變投資目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現實標準,在實務操作中難以把握。而在現實中,由于短期投資在期末必須按照成本和市價孰低提取減值準備,相對來說長期投資計提準備的要件嚴格得多,因此,銀行的財務部門會在短期投資市價持續下跌時完成短、長期投資的劃轉來規避短期跌價準備的計提,從而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7、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關注程度不夠

金融衍生工具作為現代金融發展的產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會計處理難度較大,同時具有收益不確定性、高杠桿性、高風險性等特征,已經成為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和風險規避工具。但在現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只是簡單在第一百四十條提及“對于外匯交易合約、利率期貨、遠期匯率合約、貨幣和利率套期、貨幣和利率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應說明其計價方法”,并未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計價和披露做出統一的規定,因此,國內銀行一般將其作為會計報表的附注作一般性披露,難以客觀的確認銀行業的風險。

8、與稅收制度的銜接問題

2001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遵循會計的穩健性原則規范了銀行業對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但現行的稅收制度仍然按照“期末貸款的1%差額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可以在計算所得稅中扣除,對實際計提超過1%的部分調增應納所得稅額”,由此導致不少金融企業出于利潤考核的考慮對金融會計制度執行不嚴。當然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國家稅務部門對稅前的“呆賬準備金”抵扣額進行調整。但目前我們可以通過在金融會計制度中明確:對由于會計政策與稅務規定不一致產生的所得稅差異允許單列科目“遞延所得稅”處理,同時將該科目歸屬于利潤分配項下做增項理,以此來激勵銀行采用金融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對策分析

2001年度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基本適應了當時銀行業發展的需要,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銀行業在加入WTO時關于銀行業開放承諾的逐步兌現,現行會計制度的不足之處便顯示了出來:外資銀行的加入帶來的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問題;衍生工具的計量問題等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在理論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做到與時俱進適合銀行業發展的需要:

1、減少金融企業的選擇權,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

其實,早在二十世紀末,在美國的會計理論界就展開過“會計藝術論”和“會計制度論”的爭論,前者認為應當給予會計人員更多的會計判斷權和選擇權以促進會計學理論的發展;后者認為應當減少會計人員的判斷權和選擇權以維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相關性。2001年的“安然會計造假”事件讓這次爭論劃上了句號:美國國會2002年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對現行的公司和會計法律進行了多處重大修改,以減少會計人員的價值判斷來強化了當局的監管。而我國近年來上市公司年報的不斷調整和不斷出現的會計差錯也從側面映射出會計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權過多會削弱會計信息的質量。美國會計學界的價值形態的變化或許值得我們借鑒。

2、注重銀行體系的特殊性,如實反映金融企業的財務情況

與一般工商企業比較,金融企業的行業有著自身的特性,如果單純地按照一般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套用在銀行上,則容易令人誤解銀行體系的財務狀況,尤其在涉及到主營業務上。例如對投資收益按照一般工商企業屬于非主營業務,歸屬于營業外收入是正常的;但投資收益原本就是銀行的主營業務之一,倘若套用一般企業的歸屬方式則會影響外界對銀行的公允評價。同樣,在對短期投資收益的確認上也有必要考慮銀行的特殊情況。

3、完善會計制度、準則建設,適應銀行業發展狀況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并不為過,尤其是在外資銀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程度后更加帶動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同時,由于立法的滯后性,導致現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和披露的關注程度不夠,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實際的交易事項可能尚未發生,從而與歷史成本計量原則不符,因此在資產負債表內不能夠具體量化,企業多在資產負債表的附注中提及,進而掩飾了銀行業的潛在風險,難以為投資者提供全面的財務信息。因此,銀行業的發展對會計制度的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情況下,可以通過根據新出現的情況進行新準則的制定來予以補充。

篇(4)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專科教育財經類學生的畢業論文。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篇(5)

2.淺談金融危機與國際會計準則 

3.國際會計的研究起點與線索 

4.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5.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研究 

6.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幾點異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影響 

8.國際會計租賃準則變革對我國航運企業的影響 

9.國內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與股票價值相關性研究 

1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分析 

1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化研究 

12.由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引發的思考 

13.試論國際會計趨同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14.國際會計準則改革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的對策 

15.中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較分析 

16.我國固定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1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 

1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總體構思 

19.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20.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2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2.新版企業合并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變化分析 

23.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思考 

24.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啟迪 

25.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6.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27.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28.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研究的最新進展 

29.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重組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權的博弈 

30.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31.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32.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趨同建議 

33.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基本態度和所面臨的問題 

34.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35.淺議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 

36.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在會計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37.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38.國際會計準則全球化路徑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機和國際會計準則改進研究 

40.國際會計的基本概念 

41.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2.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會計大公司的差異及發展對策 

43.國際會計界推行中小企業差別財務報告模式綜述 

44.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東盟國際會計趨同 

45.從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看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方向 

46.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 

47.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與后WTO時代中國會計的展望 

48.論國際會計趨同的局限性 

49.會計國際協調的衡量 

5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關于公允價值運用的比較 

51.國際會計新準則:對生物資產與農產品的會計規范 

52.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3.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 

55.新舊資產減值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56.論我國會計準則須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57.財務報表的組成及列報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8.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59.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化與趨同所面臨問題的分析 

60.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性分析 

61.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探究 

62.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基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權交易國際會計準則問題研究及借鑒 

64.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效力分析 

65.論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與協同 

66.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回顧與展望 

67.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的協調化分析 

68.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69.我國生物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與分析 

70.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其對資產評估的要求 

71.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以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為例 

72.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兼談GAAP與IAS的沖突與趨同 

73.新舊資產減值核算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對比 

74.國際會計準則及其對銀行業的影響 

75.演化博弈視角下的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路徑——基于歷史期間動態演化進程分析 

76.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77.淺議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史 

78.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收入確認的影響(英文) 

79.國際會計準則——一種未來全球公認的會計模式 

80.我國關聯方披露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研究 

81.關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從接軌到趨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比研究 

83.租賃會計國際準則的新變化及其影響分析 

84.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研究 

85.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其啟示 

86.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的國際會計雙語教學研究 

8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比較與分析 

88.關于國際會計協調若干問題的思考 

89.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90.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發展對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 

91.關于我國會計國際協調的認識與思考 

92.國際會計準則改革新動向 

93.會計國際化與國際會計準則 

94.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進程與現狀 

95.論國際會計準則關于會計報告的新發展 

96.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環境因素 

97.合并會計報表:特殊目的實體——國際會計準則的視角 

篇(6)

學生姓名學號

題目

選題類型理論型選題來源自選項目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及其會計實務處理都作了具體規定,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其中,對于借款費用可予以資本化的借款的范圍及開始、暫停和停止資本化的時間,也都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對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及借款費用的披露也有明確的說明。但是,《國際會計準則》中關于借款費用及其資本化的相關規定,與我國會計制度中的規定有些差異,尤其是在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范圍上,我國比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要窄。在對我國相關規定的了解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針對發現的問題,對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提出改進建議。

在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價的攤銷、因借款發生的手續費等輔助費用、外匯借款的匯兌差額等。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于發生時直接確認為當期損益;二是予以資本化。借款費用的資本化是指將借款費用直接計入所購建設資產的價值,在財務報表中作為購置資產的歷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二、【已研讀的有關文獻資料】

孟辛.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n].中國稅務報,xx.

陳炳輝、單惟婷.企業財務管理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xx.

楊鈺.借款費用新舊會計準則之比較[j].財會月刊,xx.[4]鐘國昌.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j].理財廣場,xx-08-15.

安保榮.財務管理教程[m].立信會計出版社,xx-09-17.

左春燕.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思考[j].林業財務與會計,xx.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xx[m].經濟出版社,xx.

三、【主要內容和預期目標】

(一)主要內容

(1)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概念、范圍及確定條件

(2)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

(二)預期目標

(1)具體分析我國借款費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對策

四、【擬采用的方法、步驟】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經過大量的信息收集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了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現狀,找出了其發展的意義和存在弊端,為提出解決方案積攢資料,

開題報告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本文同時采用了歸納分析法,從國內外對借款費用資本化處理的對比中,分析歸納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對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費用資本化基本理論綜述。闡明與借款費用資本化有關的概念、確定的條件及實施的范圍等,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

第三部分:通過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探討,其中重點針對房地產開發中借款費用的資本化進行探討,來分析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成因。

第四部分:對解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問題的對策進行深層次挖掘,進一步借鑒國外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經驗和成果,并輔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總結全文。

五、【總體安排與進度】

第一階段:2月23日前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3月底完成論文大綱

第三階段:4月份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階段:5月份徹底完成初稿

第五階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階段:6月份答辯

學生簽名:

篇(7)

財務管理不規范

企業財務基礎比較薄弱,財務機構配置不全,只能進行簡單的會計核算,不能進行全面的財務預測和分析。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內部審計監督不到位。經營管理存在漏洞,經營決策和投資管理等缺乏考慮與監督,導致資金投出以后很難取得回報或者回報甚微。在籌集資金方面,企業的籌資方式比較狹窄,好多都是通過向金融機構借新債還舊債來維持日常經營運轉,資金來源緊張。

3、無形資產研發意識不足

企業的資產都是以有形資產為主,無形資產幾乎沒有。而研發無形資產,在企業稅收方面有優惠,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所以研發無形資產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企業應加強研究開發以取得稅收方面的優惠。

二、加強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財務管理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在企業經營中起著駕馭、組織和配置資源的功能。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加強財務管理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企業資金的籌措與運用,產品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決策與分析均由財務管理來實現。加強財務管理能使財務管理從被動型轉向主動型,并借助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手段,使用具體分析方法,制定企業的決策、計劃等。如:通過資金成本分析來研究企業籌資結構的合理性,可以降低資金成本;通過成本、效益分析能判斷企業經營的好壞,決定以后的經營策略;通過風險分析與管理能了解企業目前與今后一段時間面臨哪些風險,從而有效地化解或避免風險。企業是自然資源開采型企業,經濟效益受資源賦存條件影響較大,更應通過科學分析方法來決策、投資、經營。

3、加強財務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產權明晰、管理科學、權責明確、資本社會化。要求投入資本實現保值增值、效益最大化。企業要生存必須以收抵支,企業要發展必須擴大收入,財務管理就是圍繞企業目標開展工作和發揮作用的。有關方面對我國2000家虧損國有企業的調查表明,政策性虧損占9.9%,客觀原因虧損占2%,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虧損占80.9%.因而企業只有管理和運用好其財產,才不會被兼并或破產。另外,所有者與經營者在利益與競爭的動因下必然要求加強財務管理,因為所有者要資產保值增值,而經營者則要提高業績水平。

三、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對策

優化配置財務會計資源

企業財會人員既要執行國家規定的會計法規和企業制度,又要執行企業專業會計制度,企業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會計工作十分復雜,核算、分析、管理、監督的工作量很大,必須合理分工,科學配置人員。建議下屬二級單位、三級單位可按企業要求分設財務組、成本組、材料組、工資組和綜合組,實行科目責任制,分別承擔貨幣資金核算工作、材料核算工作、資產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工作等,這些崗位與企業形成契約關系,工作如何關系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關系到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

3、改革和創新財會制度

按照新時期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需要,企業要以會計法為基礎依據,結合新會計準則與《工業成本管理辦法》等,對企業原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修改和補充,按照現代公司制的要求創新制度,明晰產權關系,明確權責關系,履行會計各崗位與企業的契約關系,提高預測、決策、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功能。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嚴把關口、堵塞漏洞、挖掘潛力,合理地利用資源,加快會計崗位的技術創新,進一步深化會計電算化等先進運營手段。

4、不斷完善和加強財務監督

財務監督是管理制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財務監督條例應當體現群眾監督、組織監督和法律監督相結合的原則。設立財務總監、實行財務委派制、實行會計集中核算等都是有益、有效的措施。其中實行財務負責人委派制有利于對單位的財務實行垂直領導,可以避免因個人利益而受制于本單位領導,從而減少財務違紀違規的現象,因此可以考慮將目前的財務委派制結合崗位輪換辦法將其進一步制度化、常規化。

5.全面提升會計人員的素質

篇(8)

    1.會計確認基礎的不同。由于轉企以后所依據的制度不同,使得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在轉企前后在會計確認的基礎有所不同。《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明確指出,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權責發生制,但部分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核算應當按照本制度的規定采用收付實現制。在實務中,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對于“財政補助收入”采用收付實現制來核算,這是為了滿足財政資金的監管需求的,軍工科研單位根據政府補助收入的類別,將受到的政府補助計入“政府補助收入——基本支出補助”、“政府補助收入——項目支出補助”和“政府補助收入——其他補助”。而轉企后,由于《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在《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中強調,政府補助收入核算主要采用權責發生制的原則進行會計核算。企業收到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如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并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用于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不同。即使修訂后與《企業會計準則》趨同的《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也未能充分體現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其不允許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并計提減值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估資產價值、虛增利潤的現象,影響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進行客觀評價。轉企后,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引入了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具體表現為: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當資產發生減值時,提取資產減值準備。這就要求轉企后的軍工單位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客觀反映資產的真實狀況。

    3.會計計量屬性方面的不同。現行制度明確事業單位的資產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計量。而《企業會計準則》則引入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多種計量屬性。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4.會計核算與會計政策方面的不同。①成本核算。為了滿足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各相關主管部門的管理需求,《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和《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科研、技術服務等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需要把管理費在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科研成本、技術成本、其它業務成本、產品銷售成本、其它經營成本之間進行分配。屬于科研、技術服務和其它業務服務項目應分擔的,在各項目中按一定比例分攤,形成各科研成本、技術成本和其它業務成本。由于相關主管部門對管理費用的分攤比例有不同的要求,使得各單位對于管理費用的分攤采取不同的標準和方法,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轉企后,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在確認一般業務的成本時采用制造成本法,將與產品密切相關的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轉入營業成本,企業發生的管理費用據實列支,直接減少利潤,不需要分攤進入成本。這種變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②資產減值準備。如前文所述,由于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不同,《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對相關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并計提減值準備。而《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未規定資產可以計提減值準備,當資產發生減值時,不對資產賬面價值進行調整。軍工科研事業單位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會造成資產價值被高估,從而導致利潤虛增。

    ③固定資產折舊及無形資產攤銷。現行制度下,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按照平均年限法分類計提折舊,計提折舊方法單一。轉企后,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轉企后,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單位固定資產的狀況,有利于促進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現行制度明確規定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應當采用年限平均法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則指出“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采用直線法攤銷。”轉企后,無形資產的攤銷更加符合會計確認與計量原則,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單位的無形資產狀況。

    ④對外投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根據投資的不同性質,將企業的投資行為分為權益性投資和金融性投資。金融性投資又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其會計計量和核算方法各不相同。對于權益性投資,投資方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資方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現行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各項對外投資均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轉企后,單位需要將原對外投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進行重新分類,并確定初始成本。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更新理念,提高財務會計對單位經營決策的支撐作用。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轉企過程中以及轉企后,首先要更新觀念,轉變思路,要樹立企業財務管理理念,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其次,要確立企業財務管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從服務科研生產的輔助部門提升到參與經營管理、支撐戰略決策的重要管理部門。再其次,要進一步發揮財務會計監督作用,加強日常經濟活動分析,發現企業內控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管理建議,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支持。

    2.加強財會隊伍建設,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轉企后,由于會計核算的內容和范圍有了較大的變化,對于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除了做好資金、效益等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工作,還要通過嚴格依據企業會計準則,開展資產減值評估等工作,規范會計核算,準確編制財務決算報告,提供更加具有決策支撐作用的信息和報告。而作為規范企業財務行為和會計核算的《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對于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財務人員來說屬于全新的領域。因此,要做好兩則和其它相關法規知識的培訓工作,使財務會計人員盡快掌握相關知識,做好知識儲備。同時,財務人員也要與時俱進,自覺提高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

    3.做好新舊制度銜接工作。由于轉企后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要做好新舊制度的銜接工作。第一,要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建立滿足企業經營管理需求的全級次會計科目體系,并依據國家的有關法規做好新舊制度會計科目對照表。第二,要依據新舊會計科目對照表,對相關科目進行分析,確定專制基準日新科目的余額。要對長期股權投資等核算內容和計量屬性變化大的科目進行重點分析,準確劃分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第三,要編制銜接會計報表。第四,要確立轉制后的企業會計政策,明確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無形資產攤銷方法等會計政策。

篇(9)

一、新會計準則將加強我國會計監督財政部2006年12月5日公布的“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二號)”指出:財政部將結合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進一步提高會計監督的層次和效果,全面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同時,財政部將加強同有關部門的協作,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此之前,財政部已對一些房地產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檢查,發現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虛假、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薄弱,財政部已對這些問題企業進行了相關的處理。這一消息,雖然反映出我國會計監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從另一層面也反映出國家正在進一步加強會計監督,尤其是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準則體系的實施,為進一步強化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

二、新準則下我國會計監督面臨的新問題經過多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建立起了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政府部門會計論文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會計監督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經濟現象和不規范的經濟行為。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會計和審計準則,在會計行業帶來變化的同時,也給我國會計監督帶來一些新問題:1.對同類型的資產,其取得來源不同則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如:對于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外購的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對于接受投資、企業合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式則分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這與國際慣例有較大的出入,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有一定難度,如果操作不當會帶來會計信息失真的后果。而且新會計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實行,上市公司的賬面價值不一定能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公允價值反映的會計信息更為可靠。2.新準則的變動幅度較大,變動內容較多。新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初按照新準則調整原來舊準則下的財務處理。由于新準則變動幅度較大,會計人員如果對新制度掌握的不夠熟練或理解有偏差,同樣會對輸出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嚴峻考驗。3.我國會計監督的法律約束機制不健全。比如:個人所得稅的交納。一些納稅人在社會上有多重收入,但由于缺少會計監督,這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的交納根本達不到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造成事實上的偷稅、漏稅現象。歸其原因,我國并沒有相應的法律約束機制來完善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個人的經濟監督的監督作用。如對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證券法》只對處罰造假者做出了法律規定,卻沒有明確其賠償責任,處罰力度也很有限,在處罰的金額遠低于獲益金額的情況下,處罰就難以起到威懾的作用。通過制定嚴格的會計準則來抑制證券市場的虛假重組、利潤虛增等操縱利潤的行為,打擊證券投資市場上的投機活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長期來看,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市場不規范,企業同樣可以繞過新會計準則達到操縱利潤、操縱市場的目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保障條件主要有規范的市場機制、合理的會計準則、公平的中介機構、獨立公正的外部監督和執法機構以及具有足夠職業判斷力和相應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4.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難以適應新會計準則。會計監督作用發揮的好壞與否同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相關,一般來說,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越高,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會計的監督作用就越大。近幾年我國會計人員奇缺的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一般,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雖然有些人員經過培訓或學習,也取得了會計人員從業的相關證書,但其工作能力和對知識的熟練運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再者,有的會計人員監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風險意識,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在所難免。5.對企業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仍不健全,阻礙了會計的有效監督。新會計準則的實行無疑會導致一些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如果這些管理者憑借“權利”指使、授權會計人員做假賬,虛報利潤,辦理違法會計事項,從而使得會計工作受制于管理當局,不能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破壞了正常的會計工作,阻礙了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督。

三、新會計準則下加強會計監督的對策分析1.完善會計法規、制度,保證會計監督有法可依。進一步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對《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修改完善,切實有效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審計準則》,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會計信用評價系統,通過制定會計信用評價規則,協調稅務、審計等部門搜集整理會計信用信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加強信用軌跡跟蹤,并開設會計信用網站,促進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建設。3.應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首先,財政部對會計師事務所要實行全方位的質量控制,用制度來保證執業質量。其次,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結合工作認真制定全面質量控制的政策與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證其實施。第三,為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防止客戶風險轉移,可要求客戶要向事務所承諾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否則,要承擔相應的經濟法律責任。4.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由于會計人員出具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輸出結果,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5.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機制。《會計法》中雖然也對企業負責人賦予了一定會計監督的責任,但其強度是不夠的。作假賬、偷稅、漏稅、虛報利潤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會計人員自愿所為,而是受企業負責人的脅迫、命令,新準則的實行也會一些企業的利潤出現大額虧損。要想使會計人員真正獨立,不受企業負責人的干擾,就應該對干涉會計行為的負責人予重罰,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

綜上所述,只有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建立并充分發揮各種會計監督形式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實現會計監督和遏止會計信息失真。

篇(10)

〔關鍵詞 會計信息;質量保障措施;內部控制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會計信息在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制定經濟政策、控制監督經濟活動以及微觀管理工作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目前中國的會討.信息質量仍不容樂觀,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鄭百文、銀廣廈等造假案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打擊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成為中國會計領域魚待克服的頑癥。

一、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虛假會計信息與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筆者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取決于會計主體環節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兩方面原因。

(一)主體環節原因

1.會計信息生產者的利益驅動。一些企業單位領導缺乏現代經營理念,法律意識淡薄,將經濟發展同守法經營對立起來,授意甚至強迫會計人員做假賬,以達到其隱瞞不當利益、轉移正當收益、偷逃國家稅款之目的。由于大多數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依附于企業單位負責人,他們害怕堅持原則會遭到打擊報復,屈從于企業單位負責人的壓力,對違法事件不抵制,按照領導的意圖做假賬。更有少數職業道德差的會計人員,為了謀求自身的一份利益故意做假賬,致使虛假會計信息產生或會計信息質量不高2.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這種“產品”的制造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然而中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欠佳。

(l)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目前各行業財務會計人員平均文化素質較低,據有關資料統計大專以上專科畢業生,約占全部會計人員的20%左右,其他中專生及以下的會計人員約為80%,許多會計師并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較復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

(2)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不高。現實中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做斗爭的人員很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的會計人員卻較多。

3.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首先,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缺少內部牽制和復核,未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其次,不重視內部審計工作,有的單位未設內部審計機構,有的雖設有機構,卻徒有虛名,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單位領導重視不夠、認識不高,把內部審計看作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有意淡化弱化內部審計工作,更不用說將審計監督工作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始終。致使虛假的會計信息順利走出企業,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受到影響。

(二)外部環境缺陷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除了會計主體環節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外,外部社會的客觀環境影響也是其產生的重要條件。影響信息質量的外部客觀因素很多,但影響比較直接、作用比較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法規不健全。中國會計法規體系雖已初見規模,但是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具體準則規定中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當二者相繼頒布并共同起作用時,狀況較亂。另外,《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實施過程中顯現出不足之處,如對違法處罰規定中,使用“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詞語,缺少量的標準,可操作性不強,急需進行修改,出臺相應的實施措施。

2.政府監管弱化。法律、法規、準則是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但在其具體執行過程及經濟管理工作中仍需政府的監管。政府如果在制定會計標準和監督制度、組織實施會計監管的過程中,不能發揮其工作職能,甚至袒護和縱容各種會計工作中的不法行為,就會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便利條件。目前中國政府監管不足主要表現在監管思路不清晰、監管范圍不明確、監管主體不確定、監管責任不落實等問題上,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監管的作用。監管范圍不明確方面主要表現是,《會計法》第32條規定財政部門對各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實施監督。由于規定的監管范圍較大,監管單位數量眾多,使得政府部門難以履行這一職責,即使政府部門有這種力量也會造成監管成本過高,而且,當會計信息的用戶因信息失實而造成損害時,政府部門會因此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風險。在監管主體不確定方面,實際工作中,政府監管存在多頭監督、重復檢查的問題,使得基層單位對政府部門多有怨言,這樣不僅損害政府形象和增加基層單位的負擔,也削弱了政府監管的功效,造成政府監管軟弱無力。

3.中介機構監督乏力,沒有盡到其應盡的責任。如:會計師事務所,未能真正發揮其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職能作用,有的中介機構為了爭奪客戶業務,放棄原則,過分地依據客戶的意志要求,有求必應,會計報表上所需要的數字樣樣齊全,向國家繳納的各項稅款時,企業就少報利潤,以達到少繳或不繳所得稅的目的,形成了會計報表的數字取決于企業領導說了算數。一些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因利益的驅動,放松執業質量,降低職業道德,不按審計準則和行為規范的要求來收集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報告,有的還故意違法出具虛假報告,甚至與客戶共同作弊以達到“雙贏”目的,美國的安然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樣,企業至個人利益滿足了,國家的資產卻大大流失。

4.懲罰手段不強。中國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懲處手段主要是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常青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處罰的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于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于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虛假會計信息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低廉的代價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做假的凈收益要大于誠信執業的凈收益,從而造成了虛假會計信息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保障措施

1.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會計人員既要熟悉生產經營業務,又要熟悉專業知識,掌握會計業務技能,善于會計管理,參與經營決策,不僅要當好提高經濟效益的“經濟參謀”,又要當好強化會計監督的“經濟醫生”,還要當好維護資財完整的“經濟護士”;財政部門也要聞令按照企業月工資總額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繼續教育附加費,建立會計人員教育基金,專項用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經費,確保會計人員享受繼續教育的合法權益,財政、會計管理部門要統一安排,按行業分期分批組織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育部門要調整繼續教育課程,特別要將新會計制度,準則,健行十核算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稅法和職業道德準則等課程列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點課程,提高健行十隊伍的素質,適應社

--> 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工作的需要。

2.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朱銘基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寫的校訓是“不做假賬”,看似一句普通的大實話,然而仔細體味,卻不能不使人為此四個字感慨萬千。會計工作是反映經濟活動的晴雨表,是把守“錢袋子”的重要一環,其最重要之處,就是要如實記賬。朱總理用這樸實無華的四個字來警示世人,并鄭重的將其作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可謂一語重千鈞。職業道德規范是會計人員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會計專業業務,財經法律,法規,業務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

3.建立健全企業或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形成真實會計信息的基礎。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一,要建立內部管理控制制度,也就是要根據有關經營方針和目標,建立健全合理而有效的各種控制制度,以保障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和不斷發展。如預算控制制度、權責控制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第二,要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如設置憑證的傳遞程序、賬薄的核對制度、實物的盤點制度等,可以保證會計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第三,要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它具有控制的功能,既要檢查和評價其他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質量與效2005/3紐右示藏經濟與管理(月刊)果,同時本身又作為內部控制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各項內部控制一起,共同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

4.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虛假會計信息的重要原因。治理虛假會計信息,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加大執法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幾個環節要齊抓,凡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指示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社會利益的,必須依法嚴懲,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隨時發現,隨時處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發揮“經濟警察”作用。加強社會會計監督機制要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還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中介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對于會計師事務所,我們要明確其分野:除了稅務咨詢,會計師事務所不應該為客戶提供任何審計業務之外的咨詢服務,防止會計師事務所與客戶過于親密;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的工作必須進行再審計,為了保證公正性,再審計師不能與會計師事務所有任何牽連,再審計業務也必須是強制性的;定時輪轉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審計師小組,防止審計師們與客戶的關系過于熟穩;會計師事務所通常夸耀自己為某客戶提供了多么久的服務,其實這正是監管者和投資者應該加以警惕的。

6.強化政府對會計的監管,促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其監督者至少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地位獨立,與被監督者沒有依附關系和利益聯系;二是由法定的權威性和強制力,可以對違法的被監管者依法實施制裁。從上述條件看,政府在會計監管方面具有其他管理者無法相比的優勢。但從中國政府會計監管的實際情況看,存在監管思路不清晰、監管范圍不明確、監管主體不確定、監管責任不落實等問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么i巧年第19卷第3期監管的作用。尤其是中國證券市場暴露的一系列會計信息虛假案件,不僅證明了國家在監管方面存在著漏洞和問題,而且也給監管者、尤其是給政府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加強政府部門的會計監管,政府部門要履行好兩項職責:一是制定會計標準和監管制度,主導建立會計監督機制;二是組織實施會計監管,包括直接實施會計監管或者授權有關機構實施會計監管,懲處會計活動中的違法者,保證會計秩序規范運行。具體來說,政府監督就是將“過程控制”和“結果監督”相結合,對國有單位和對社會公眾利益有重要影響的單位如公眾公司以及金融、保險、證券機構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度、稽察特派員制度以及外派監事會制度,對其進行“過程控制”;對其他市場主體進行“結果監督”,主要是通過法律委托會計中介機構承擔會計監督,政府部門主要是對會計結果或是對會計中介機構的再監督;同時還要明確政府會計監管的責任,如果監管部門實施監督檢查后仍出現重大違法問題,應追究監管者的失職責任。

〔參考文獻]

〔月桂馨.強化職業判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對會研究,

2會計論文康保成.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凡點思考仁j].財會研究,2

〔3楊雄勝.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x)2(3

上一篇: 中醫學教育論文 下一篇: 美術學科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日韩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天天更新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五码中文字幕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