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學結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5: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消費者行為學結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消費者行為學結課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235-03

自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推出新定位、新觀念、新元素、新目標開始,中國MBA教育開啟了一種新的管理教育模式改革,使我們認識到管理教育,特別是注重于現實問題解決的MBA教育,不同于我們傳統的學術教育。從中國市場經濟或整個社會發展的未來來看,更需要的是具有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管理人才[1]。與學術型碩士教育不同,MBA教育是一種典型的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經營管理人才為目標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模式和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

當前的經濟環境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到適應市場需要,如何變革MBA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特征,適應性地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這是MBA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消費者行為學》為了適應當前MBA改革的浪潮,試圖通過模塊化教學思想,按照程序模塊化的構想和原則來設計《消費者行為》的課程內容,把課程設計成理論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和綜合考核模塊幾個部分,在教學中強調MBA學員專業能力的訓練,克服教師教學過程中完全依賴一本教材、一門課的現象,從而實現對所學理論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模塊化開發的目的

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開設《消費者行為學》以來已有九年時間,為有效地滿足不同行業MBA課程定制化和MBA學生需求差異化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則,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層次MBA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素養、管理實踐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培養要求,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具有一定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消費者行為學》相關知識,模塊化課程開發勢在必行。

二、模塊化課程建設的設計目標

《消費者行為學》教學內容的開發以MBA課程定制化和MBA學生需求差異化為指導思想,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緊密圍繞培養市場營銷人員的基本職業能力進行設計。模塊化后的課程,不應是舊課程內容的簡單模塊化分割。本課程的基本目標概括起來是“知識+能力+素質”。具體表述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消費者行為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學會運用這些理論和知識解釋消費者行為的現象,指導并引導消費者理性地進行購買決策,制定適應消費者行為的營銷對策,為增強企業在市場營銷中的競爭力服務,同時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計教學模塊時要認真研究教材,以教學大綱和模塊大綱為指導,對原有的教材進行分解、調整、修改,并按模塊的基本結構重新組合。模塊化開發包括了以下幾部分:基礎模塊即主要理論教學內容、知識點及最新趨勢;實踐教學模塊又分為案例分析、課堂實訓和實戰練習三個子模塊。每一模塊本著基礎性、先導性、工具性的知識先講解,同時融入了實訓子模塊,在此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討論,延伸的內容在案例講解中補充,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模塊化后的課程,不應是舊課程內容的簡單模塊化分割,新課程內容應突出課程特色與學科優勢、跟蹤理論前沿與企業實踐、整合學術成果與實戰經驗,做到重點突出、特色鮮明。

三、《消費者行為學》模塊設計及實施

(一)理論教學內容模塊設計

理論教學模塊由消費者行為的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組成,采用課堂講解方式進行,讓有實戰背景的學員建立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整體理論框架和思維模式,一講一個專題,打破傳統的按書章節順序教學的方法?!断M者行為學》主要是從管理與應用的角度幫助MBA學員理解消費者行為,為從事或希望從事市場營銷、銷售及廣告職業的學員獲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讓MBA學員對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各種不同因素或者原理進行全面學習和研究,在工作實踐中運用這些原理,幫助他們應用消費者行為知識制定營銷策略。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消費者行為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認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加強企業營銷管理的重要性,識別消費者的各種需要、動機,了解消費者所具有的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態,分析不同的消費決策過程,并對本土消費者行為進行重點剖析。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市場營銷管理問題的實踐能力,并在掌握消費者行為學理論體系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對豐富多彩的企業營銷實踐進行理論化總結和升華,從而發現新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或知識。

在MBA消費者行為學教學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把舶來的理論應用于中國消費者行為研究,如何讓學員掌握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方法來洞察中國市場,課程的理論設計與組織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

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本著應用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知識制定正確的營銷策略,在理論上試圖做三個方面的設計:第一,對各種有助于理解消費者行為的各種概念和理論予以詳盡、全面的描述,讓學員形成透徹的理解,才能在不同的情形下自如地應用;第二,對制定營銷策略時如何應用消費者行為的理論進行說明,尤其是在中國本土企業的實例的應用;第三,一講一個專題,提供問題案例營銷設計要求學生應用本講的知識進行分析。

(二)實踐教學內容模塊設計

MBA課程教學,既要注重理論,又要注重實踐,必須把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和注重實踐的案例教學法結合起來。《消費者行為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塊化設計旨在使學員基本掌握消費者行為、營銷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消費者行為及營銷實務操作進行專題培訓,注重實用性和可實施性,緊密結合企業市場和營銷面臨的實際問題,提高學員的消費者洞察能力及營銷策略實戰能力。教學形式包括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學習法、行為模擬法、角色扮演法、消費者行為觀察等多種形式。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勤于思考,踴躍發言,鼓勵發散性思維,養成寫報告的習慣,充分挖掘學生智能潛力,發展特長,弘揚個性,結合MBA學員自身工作研究其行業特征和消費者行為,強調消費者行為理論在營銷工作中的應用。

實踐教學由案例教學、課堂訓練和實戰練習三個部分組成:

1.案例分析。案例教學于20世紀20年代被哈佛商學院首先提出,并應用于工商管理教學之中。在幾十年的推廣與發展中,雖然國內外工商管理院校對于案例教學的作用都比較認可,相關研究也證明了案例教學相比其他傳統教學方法更加具有價值。案例教學法是MBA教學中廣受歡迎的教學方法,具有學生主體性、互動性等特點,較高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企業組織結構的日趨復雜,我國工商管理學科逐漸開始重視從全球化的視野出發,運用國際通行的研究方法來探索和研究本土企業的管理問題,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研究的分支越來越細,以求發現我國本土工商管理實踐活動的客觀事實、探索其發展規律或得出一般研究結論。因此案例教學法在《消費者行為學》中如何實施以及在實施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對于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國《消費者行為學》案例可借鑒與參考的有兩本教材,一是2004年清華大學出版的由Martha McEnally著的《消費者行為學案例》,二是2011年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朱迪?格雷厄姆著《消費者行為學案例與練習》,這些舶來案例與中國的環境有一定距離,無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還是購物模式與國外消費者存在很大差異,而企業營銷策略的制定更具有針對性。國內課堂上使用的很多案例是經翻譯后直接拿來使用的,由于存在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差異,在分析案例時學生很難融入案例情境。選擇、編撰和合理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者行為的案例是本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我們目前課堂討論的案例主要來源:教材、中國管理案例庫、教師自編案例、學員自己撰寫的案例。案例的選擇不僅要與教學內容相匹配.還應盡量與學生工作背景相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投入度,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實際應用。因此精選案例,尤其是選擇一些符合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系列案例,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消費者行為學離不開營銷實踐,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嘗試將一個個營銷場景微縮到課堂上,而這都依賴教學方法的豐富和創新。

2.課堂實訓?!断M者行為學》的課堂實訓是指在課堂對MBA學生進行消費行為研究方法及應用能力訓練的教學過程。實訓是為了使MBA學員熟練掌握《消費者行為學》中的消費者研究技術或方法而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訓練的活動,主要包括對學生消費者洞察工具的學習和使用。課堂主要針對研究方法在理論講解過程中進行訓練。消費者研究需要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在不很正式、更自然的情境中研究消費者,比如通過探究人們的居家、辦公室、汽車和櫥窗來了解消費者是如何使用產品或者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程設計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員進行訓練:(1)創意設計:MBA課堂要培養學員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的能力,在30分鐘內要求設計出廣告語;(2)針對學員的購物清單進行分析,觀察商場對消費者行為實施的具體策略;(3)消費者觀察:學習可口可樂對消費者的觀察;(4)視頻解讀:對某全球知名品牌在不同國家的營銷推廣的策略解讀;(5)消費者態度的測量方法:通過某一品牌的四則廣告評價消費者態度測量方法。課堂實訓的目標要求培養學員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營銷管理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市場新形勢,面向市場,突出應用性,滿足社會對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MBA營銷人才的需求。

3.實戰訓練。MBA學員因有工作背景,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可以馬上轉化為實際解決工作問題的工具,更準確地說消費者行為的理論讓MBA從事管理、營銷、創意等工作的學員換一種思維方式去解讀所面臨的顧客。課堂教學到一定程度,一定給每一學員應用本學科理論的空間,如:讓學員回到原單位拍一段視頻,把服務人員與顧客放在同一空間去觀察,或者觀察汽車4S店的陳列與顧客的接待流程,房地產開發商樓盤開盤時如何去發現真正的顧客等。讓學員去發現、探究工作中原來沒有發現的市場機會,再把他們的發現帶到課堂與大家分享,這樣MBA的課堂便成為學習、互動、啟發和共同進步的課堂。

(三)教學環節與進程模塊設計

教學環節設計的指導思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基礎模塊的理論知識導入;二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而且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層次遞進的梯次結構,比如:課堂實訓、情景模擬、綜合實訓、消費者購物追蹤等;三是在一個模塊理論系統講解后進行案例討論分析并進行延伸知識點的擴展;四是全部課程結束后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進行實戰練習并提交一份消費者行為研究報告。

(四)教學考核模塊的設計

MBA《消費者行為學》考核評價由原來以筆試考試為主轉向綜合素質為主的評價。對MBA學員學習后效果評估包括理論知識測試,課堂案例分析,演講和發言踴躍性、創意和深度,論文、分析報告。

四、總結與展望

隨著全球MBA改革浪潮的興起,強調對MBA學員綜合能力和“軟技能”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對從事MBA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舶來課程,如何保留其課程的理論特色又能結合中國本土的營銷環境與案例相結合,因材施教,培養學員的洞察力并在工作中創新應用所學的知識,基于創新和實際能力培養的模塊化教學法及課程內容的設計,對幫助學員把理論學習與制定有效的營銷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更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裘江南,等.MBA課程案例教學適用性和有效性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0,(6).

[2]傅永剛.案例教學對于MBA學員管理能力提升的實證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9,(8).

[3]頡茂華.中國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的計量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3,(8).

篇(2)

2.1第一次實驗。08級營銷5班全班共60人,有45人于2010年2月—6月在上海參加頂崗實習,其中31人在上海易初蓮花超市工作,14人在上海世博園實習。這批學生在學校集中學習3個學期,在第四學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頂崗實習結束后,在第五學期回校繼續學習,第六學期為畢業實習。采用工學多次交替的學習方式,學生邊學習邊工作,完成學業。08級的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分別為形勢與政策、大學語文、基礎英語等8門。專業基礎模塊:管理學、統計學、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經濟法、基礎會計、高等數學。專業必修模塊:營銷與策劃、市場調研、消費者行為學、組織行為學、現代推銷學、公共關系學、國際市場營銷學、客戶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涉外商務談判、網絡營銷、零售學。實踐模塊:市場營銷管理實訓、廣告與策劃系統實訓、就業指導與訓練、軍訓理論與技能訓練、畢業實習及論文。選修模塊:音樂欣賞、攝影、演講與口才等7門課程。3年共安排學時:2876學時。其中:課堂教學1422學時,占總學時49.44%,實踐/實訓教學1454學時,占總學時50.56%。

2.2第二次實驗。09營銷班5班全班39人,在上海迪亞天天超市參加頂崗實習人數為22人。09級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基礎英語、計算機應用等8門。專業基礎課:管理學、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經濟法、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必修模塊:營銷與策劃、市場調研、商務與談判、消費者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現代質量管理實務、現代推銷學、公共關系學、企業定價、網絡營銷、財政與金融、零售學。實踐模塊:專業頂崗實習、就業指導與訓練、畢業實習及論文等4門。選修模塊:心理健康/演講與口才/網頁設計與制作等12門課程。總學時:2866學時其中:課堂教學1214學時,占總學時42.4%,實踐/實訓教學1652學時,占總學時57.6%。

3、結果分析

3.108級頂崗實習反饋。在08級參加頂崗實習的45人中,有39人認為:專業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6.6%;42人認為理論知識、技能知識需要加強,占93.3%;28人認為實習回來后學校開設課程應側重基礎類、實訓類,占62.2%;41人認為頂崗實習很有必要,占91.1%。根據08級的課程設置和實習情況,09級的課程設置把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基本都安排在前三個學期完成,在第五個學期安排了現代質量管理實務、商務與談判、企業定價、財政與金融、網絡營銷、零售學這些基礎類、實訓類課程。

3.209級頂崗實習反饋。09級5班22人于2011年2月—7月在上海迪亞天天超市頂崗實習。有18人認為:專業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1.8%;20人認為技能知識、實踐知識需要加強,占90.3%;18人認為實習回來后學校開設課程應側重總結類、實訓類,占81.8%;19人認為頂崗實習很有必要,占86.3%。綜合08、09級兩批學生的調查反饋意見,我們將11級課程設置調整為:

篇(3)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32-02

一、MOOC與SP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課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范圍私有在線課程。近8年來,他們受到了教育界眾多研究學者的關注。2015年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工作組成立,提出 “MOOC+SPOC+翻轉課堂”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1]但在應用上,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我國的MOOC與SPOC在應用方面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請參見表1所示。

表1MOOC和SPOC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2]

由表1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投入非常大,但a出卻不是非常理想的。要提高教學效率,使用MOOC和SPOC的方式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是將知識背景差異很大的學生集中在一個課堂上教學,操作與管理上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因此提出假設,將MOOC與SPOC相結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認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因為使用新的教學模式而明顯提升。

二、實驗設計與實施

圖1基于MOOC理念的混合教學模式

近年來,不少學者致力于將MOOC和翻轉課堂理念相結合,提出混合型教學模式[3-4],并加以實踐驗證,以此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如圖1所示。

但其缺點比較明顯,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課堂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時課堂前期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一個教學團隊的支持而非教師一己之力能實現。除了課程特點要適合于使用翻轉課堂外,其實施過程戰線長、損耗大、對學校的硬件條件要求較高。

因此,將SPOC理念引入,整合MOOC的優點與傳統課堂的優勢,提出新的混合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以《消費者行為學》課程為例,所有被試均參加前測與后測,考查教學效果選取課程成績、論壇得分和小組得分、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為觀測點。

圖2 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

(一)被試

實驗選取江西省南昌市某本科院校的學生為例,由同一位任課教師實施并完成教學過程。將選課學生以選課的課程性質進行分組,同樣是《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性質為通識選修課的命名為實驗組,課程性質為專業必修課的命名為參照組。實驗組使用MOOC+SPOC的混合型教學模式,而參照組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 測量工具

首先教學團隊編制了《MOOC學習行為調查(學生版本)》[5]問卷,用于獲取學生的相關學習情況,教學視頻在開課前在優酷網,學生可以通過獲取密碼的方式打開視頻進行觀看。其次,教師與學生的互評情況,使用教師工號登錄該高校的電子校務系統可以獲得實名制的評價數據。最后,為了避免實驗實施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教學團隊使用《MOOC個體行為調查問卷(教師版本)》[6]與34位不同地域的高校一線教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信息獲取方面,全部看完教學視頻的同學比例,參照組為902%,實驗組為851%;完成作業情況參照組為843%,實驗組為975%。學生針對視頻中不懂的知識點、課堂上發現的問題會同步展開線上與線下討論。參與討論人數的比例參照組為196%,實驗組為739%;全體學生都參加成果展示。

由于通識課程使用提交課程論文的方式結課,所以對全體被試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使用網絡試卷(滿分100分),這便于保存和查詢;考慮到被試的異質性和注意的廣度與保持的規律,考試分為兩個部分。知識點掌握情況為,參照組平均分為7839,及格率為87%;實驗組平均分為8544,及格率922%。

由此可見,使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被試的平均成績與班級的及格率會明顯提升,假設成立。這與文獻[4]研究結論學生認為混合型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致的。

(二)師生的反思與評價

教學評價按主體可分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目前我國各高校MOOC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學習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為輔)[7-8]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但有學者認為教學評價形式就當基于平臺的內嵌測試、隨機提問,基于學習過程大數據的機器完成評價。[8]經過研究發現如圖3所示被試中有6352%的人偶爾會進行學習反思,1516%的人經常會復習與反思,能夠做到定期復習與總結的被試僅僅占1189%,但仍然有45%的被試從來不復習。

圖3 被試的復習與反思情況

有984%的被試認為任課教師講課沒意思,4303%的被試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持肯定態度。3402%的被試覺得老師從未督促過自己的學習進度,5615%的被試會偶爾收到老師的督促信息。由于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學模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比較依賴學生的主動性,所以調查發現5689%的被試認為跟不上學習進度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時間不寬裕,安排不好”造成的,原因里投票排名第二的是被試認為“總是忘記作業的截止時間”。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的評價數據中,認為混合型教學模式線上的討論與傳統課堂的小組討論是不同的。5588%開展過MOOC教學的教師認為學生能完成MOOC課程學習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興趣或討論組的互助功能,而是學生受到成績或學分的約束。205%的教師并不贊成使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學模式,認為付出和回報是不成正比的;而5394%的教師則是持肯定態度的。

四、研究結論

通過實驗發現基于MOOC與SPOC的混合型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混合型的教學模式對班級體提高平均分和及格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教學評價的分析發現,無論使用哪種教學模式,教師認為只有與學生的成績和學分掛勾才會產生約束力;但學生認為教師的定期監督與指導才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果的根本原因,即在反思與評價環節出現師生信息不對等現象。如何解決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中出現的評價信息不對等問題,將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許春玲.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6,8(12):94-95.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8131046548308

707html.

[3]李潔,蘭博文,彭敏軍.基于MOOC和翻轉課堂理念的混合型教學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6,2(15):5-6.

[4]曾祥志.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以心理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6(1):88-89.

[5]http:///survey1690673

篇(4)

市場營銷是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今天,對于作為獨立經濟實體的企業、公司,如果沒有專業的市場營銷人才,以科學、現代化的營銷手段來參與市場競爭,肯定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市場營銷人員已是各個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會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市場營銷專業成為國內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但在高職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問題。

一、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現狀

目前我國大專教育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高等??茖W校(簡稱高專)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高職),兩者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師范高等??茖W校),后者重技術(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系統性學科,但高職類院校其在教學過程中卻未能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色和學生特點、以及行業需求特點等要求,形成高職院校的特色教學模式。從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模式和方法來看,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廣州市有些高職院校采用合班教學的方式,這既不利于互動式教學活動的展開,還大有可能會導致出現“吃不飽”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學結果。

二、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通過對部分高職學校的走訪和與市場營銷專業教師的交流,得出廣州市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1、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體現在:課程體系與高職培養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職學校仍過多的采用理論式教學,因而培養的營銷專業的學生實戰能力不足,這與我們在教學中實踐環節太少有直接關系。多數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仍是借鑒普通本科類大學的課程體系而建立的,而從學生的就業崗位情況來分析,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是進行市場營銷調查、客戶關系管理、廣告策劃等工作。這說明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理論夠用為適,盡量增加營銷實踐學時,由老師帶領學生真實地從事營銷相關活動,使學生在參加營銷工作后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完成相應的營銷工作任務。

2、對關聯性課程的近似內容處理不得當

在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其中有一些課程會出現近似內容,各系部之間的教師之間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溝通,其結果便是有些內容多門課都講,重復嚴重,對這些內容學生會毫無興趣。如市場營銷、國際市場營銷、房地產市場營銷、工業品市場營銷這些課程重復性的內容很多,組織行為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內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師要做好銜接工作,規劃好各科的教學大綱,避免重復內容教授。

3、營銷專業教材選用不合理

我國有一些高職院校仍選用普通本科類營銷專業的教材,而非針對本學院學生的實際能力去選擇合適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適合拿來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做教材。有的雖說高職類教材,但沒有以高職的學生為中心來因材編寫,只是把本科教材進行簡化,拼湊而成,總來來說教材的質量不高。

高職院校校方應當嚴把教材審定關,成立由任課教師、課程負責人和系主任組成的教材審定小組,從教材內容、新穎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評價選用教材,避免為了得回扣而去選教材。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參與編寫教材,去編寫真正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市場營銷專業的教材。

4、市場營銷課程考核方法過于單一

在營銷市場課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數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據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好壞,沒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氛圍。有些高職學院寬松一點,也僅僅局限于增加學生平時成績的比重,一般占總分的30%左右,而所謂平時成績則主要指的是作業成績和課堂提問成績。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學生綜合能力上則稍顯不足。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擬操作、市場調查實操、案例分析報告、課堂討論、營銷策劃設計等實踐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場營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營銷課程是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師進行營銷教學活動時仍舊采用填鴨式的方式,不管是講解理論還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師一個人參與,學生只需要聽和理解,無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果采用以學生為主的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案例的組織、分析和討論中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聽課效果都會更佳。例如在2011年廣州松田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推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市場的分析判斷能力。

三、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總結及展望

綜上所述,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問題是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其問題具體表現為:營銷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缺乏高職院校個性和特色,對教學內容和教材安排不得當,教學過程中營銷理論與營銷實踐脫節,理論課時過多及實踐環節不足,培養出來的眾多學生難以滿足各行業對營銷人才需求,行業針對性不強、工作上手慢等。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學校、系部和老師應堅持以培養實戰型營銷人才為導向,從改革營銷教學的模式、加強營銷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而提高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等方面著手改進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來全面提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篇(5)

    市場營銷是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今天,對于作為獨立經濟實體的企業、公司,如果沒有專業的市場營銷人才,以科學、現代化的營銷手段來參與市場競爭,肯定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市場營銷人員已是各個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會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市場營銷專業成為國內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但在高職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問題。

    一、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現狀

    目前我國大專教育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高專)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高職),兩者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師范高等??茖W校),后者重技術(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系統性學科,但高職類院校其在教學過程中卻未能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色和學生特點、以及行業需求特點等要求,形成高職院校的特色教學模式。從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模式和方法來看,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廣州市有些高職院校采用合班教學的方式,這既不利于互動式教學活動的展開,還大有可能會導致出現“吃不飽”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學結果。

    二、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通過對部分高職學校的走訪和與市場營銷專業教師的交流,得出廣州市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1、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體現在:課程體系與高職培養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職學校仍過多的采用理論式教學,因而培養的營銷專業的學生實戰能力不足,這與我們在教學中實踐環節太少有直接關系。多數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仍是借鑒普通本科類大學的課程體系而建立的,而從學生的就業崗位情況來分析,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是進行市場營銷調查、客戶關系管理、廣告策劃等工作。這說明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理論夠用為適,盡量增加營銷實踐學時,由老師帶領學生真實地從事營銷相關活動,使學生在參加營銷工作后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完成相應的營銷工作任務。

    2、對關聯性課程的近似內容處理不得當

    在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其中有一些課程會出現近似內容,各系部之間的教師之間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溝通,其結果便是有些內容多門課都講,重復嚴重,對這些內容學生會毫無興趣。如市場營銷、國際市場營銷、房地產市場營銷、工業品市場營銷這些課程重復性的內容很多,組織行為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內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師要做好銜接工作,規劃好各科的教學大綱,避免重復內容教授。

    3、營銷專業教材選用不合理

    我國有一些高職院校仍選用普通本科類營銷專業的教材,而非針對本學院學生的實際能力去選擇合適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適合拿來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做教材。有的雖說高職類教材,但沒有以高職的學生為中心來因材編寫,只是把本科教材進行簡化,拼湊而成,總來來說教材的質量不高。

    高職院校校方應當嚴把教材審定關,成立由任課教師、課程負責人和系主任組成的教材審定小組,從教材內容、新穎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評價選用教材,避免為了得回扣而去選教材。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參與編寫教材,去編寫真正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市場營銷專業的教材。

    4、市場營銷課程考核方法過于單一

    在營銷市場課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數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據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好壞,沒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氛圍。有些高職學院寬松一點,也僅僅局限于增加學生平時成績的比重,一般占總分的30%左右,而所謂平時成績則主要指的是作業成績和課堂提問成績。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學生綜合能力上則稍顯不足。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擬操作、市場調查實操、案例分析報告、課堂討論、營銷策劃設計等實踐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場營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營銷課程是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師進行營銷教學活動時仍舊采用填鴨式的方式,不管是講解理論還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師一個人參與,學生只需要聽和理解,無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果采用以學生為主的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案例的組織、分析和討論中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聽課效果都會更佳。例如在2011年廣州松田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推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市場的分析判斷能力。

    三、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總結及展望

    綜上所述,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問題是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其問題具體表現為:營銷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缺乏高職院校個性和特色,對教學內容和教材安排不得當,教學過程中營銷理論與營銷實踐脫節,理論課時過多及實踐環節不足,培養出來的眾多學生難以滿足各行業對營銷人才需求,行業針對性不強、工作上手慢等。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學校、系部和老師應堅持以培養實戰型營銷人才為導向,從改革營銷教學的模式、加強營銷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而提高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等方面著手改進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來全面提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篇(6)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現代企業對市場營銷人才的能力要求很高。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要想出色的完成企業的營銷工作,市場營銷人才需要具備全面的能力和水平。如市場調查、市場策略、營銷管理等。要想使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提高,必須注重實踐。根據美國的CBE教學模式,能力培養應該是人才培養的重點。

(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應充分利用與管理企業管理各種手段,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激發,增強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設計能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實踐能力、項目的運營能力、創業能力和團隊精神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應與市場需求相符合市場營銷人才的培養應以社會需求為標準,各大院校應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應隨時調整市場營銷課程體系,加強校企合作,重視實踐環節的應用,努力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市場營銷人才。

二、市場營銷專業人才KAQR多維培養模式的實施

(一)設計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知識架構根據對營銷人員職業能力的分解,安排專業課、專業基礎課以及相對應的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具備市場營銷完整理論體系與知識架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全部課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公共課的設置是為了保證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較寬的知識面,傳授給學生的應是新知識、新思想,培養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專業基礎課設置是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是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主干課是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從事營銷工作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構成市場營銷人才的知識體系,是知識結構中的專業結構。專業知識同實踐有機結合,將形成學生的綜合能力,他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前提。選修課為學生拓寬知識面及加深對國內外營銷理論學習與運用開通更多的渠道。因此,對于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應當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精選內容,對于專業課及專業領域相關課程,實行整體優化和重組,選修課開設應成體系,減少隨意性。

篇(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905x(2013)01-0073-06

一、引言

有關權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基礎課逃課率在25%以上,專業課逃課率在20%左右,而公共課逃課率達50%以上?!疤诱n成了必修課,必修課成了選修課,選修課相當于沒課”,成為一些大學生的真實寫照。

學界從諸多方面研究大學生逃學、厭學的原因,例如張弢、翟紅俠(2010)認為大學生逃學厭學主要是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主動性不強,或者學習動機不純,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有的學生甚至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等。而邢乃愈、劉鑫馨、杜艷飛(2010)也發現學習動機不純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差是學生厭學的重要因素。人們也從教師角度分析大學生逃學、厭學的原因,例如李期(2001)認為大學生厭學主要因為:一是教材內容陳舊,缺乏新意,學生不感興趣;二是教師教法老套,方式死板,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三是師生關系淡化,課外指導欠缺,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調動不充分等。金秀舫(2010)和張弢、翟紅俠(2010)等也指出教師本身的態度、知識水平和教育方法等都可能是大學生逃學、厭學的重要原因。為此,人們也從多方面提出建議,以防止大學生逃學厭學。例如夏昱(2008)認為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和創新高校管理機制,嚴格考勤管理制度等。李正春、屈金濤(2009)建議學校增開選修課程,并科學規劃知識塊以暫時彌補學生自身規劃知識的欠缺,并逐步擴大學生在專業選修課的選課自;同時,作者還建議學生要從規劃自身知識結構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選修課,避免選課盲目性、隨大流或其他非理性因素。辛婧、胡志海(2011)認為要讓大學生確立正確合理的學習目標,讓大學生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壓力觀,并提出要加強教學管理,嚴格考勤制度等。夏靜(2004)建議應該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改善管理制度,開發以選課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

事實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大學教育一直都在改革,包括實施“學分制”、“選課制”,在學生方面改變獎學金評比條件和發放措施,在教師方面改革評優、評獎、評先制度以激勵教師端正教學態度、改進教學辦法、改革課程內容等。

所謂“學分制”,是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完成學業狀況的一種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其精髓在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因素自主地任意選擇課程、教師、課程門數等。在當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學分制符合社會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符合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的趨勢等(羅丹,2009)。但與預期設想不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例如紀濱、馬麗、姚文銳、汪小燕(2010)認為大學生選課主要是因為存在好奇心、教師吸引力、課程的功利性、開課時間設置趨利性、學分收費甚至還有從眾因素等。筆者也發現,很多學校“學分制”和“選課制”都是“擺設”,因為你無課可選、無課能選,幾乎還是指定課程、指定教師。

很顯然,一旦指定課程,特別是指定教師之后,學生對于教師的選擇就沒有任何發言權了,這種“壟斷”使得大學課堂枯燥而蒼白。為此,一些學者建議應該引入“競爭”機制,例如周建波、孫曉慧(1996)認為:引入“程度”競爭機制,既給教師施加有益的壓力,也在教師間展開了競爭,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使得教師能夠多開課、開好課、上好課;“程度”競爭機制的引入也能使學生之間展開競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優秀的學生能夠優先選課、優先選好課、優先獲得學分甚至優先畢業等。很顯然,這種“程度”競爭機制能夠提升教與學的效率,改善師生關系,但由于在這種機制下課程范圍的限定和課程教師的“綁定”,使得大學生也出現了究竟是選課程還是選老師的尷尬。

更有甚者如昆明工學院引入了“掛牌選課”制度,促使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競爭0直接結合。即把學時相同、要求一致的課程排在同一時間上課,學生先聽后選。按專業將學生分成幾片,每片5~6個專業,由5~6位教師上課,學生人數在300左右,學生只能在本片內選擇教師。在開課后兩三周內學生可以流動聽課,流動聽課結束后,一個教師接受聽課學生人數無限制,而聽課人數少于10人者則取消該班,學生重新選擇其他教師聽課,該教師另行安排。學生選定聽課教師按新選班進行教學后,如果學生不按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多次無故曠課、遲到、早退,不尊敬教師,不遵守課堂紀律,并且經教育不改,教師有權終止該生聽課,則該生該門課程以不及格處理。事實證明,這種“雙向選擇”式的競爭性選擇機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績逐年有所提高,而不及格率則有所下降,同時,教師教學認真負責,教學效果也有所提高(蔡喬方、孫隆熙,1989)。

但是,筆者認為,無論是“程度”競爭機制還是“掛牌選課”制度依然存在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課程教師“綁定”問題。許多高校在設置課程時采取了因人設崗、因人設課的方式。應該說,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在因人設課的機制下,特聘教授或大師級專家可以通過因人設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領導學術前沿,指引學術方向。但是,絕大多數情況是,現在的大學因人設課的具體操作主要是基于高校管理體系憑借學術行政權力而實施的教學壟斷,這就形成課程與教師的“綁定”,學術行政權力將極大地干擾大學生選課,并不能形成公平的競爭。

第二,目前少數實施“掛牌選課”制度的高校,包括上海大學等,幾乎都只在全校性的公共課中推行,并沒有涉及專業核心主干課程或全部課程。

筆者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體系缺乏消費者觀念,而高校缺乏對消費者——大學生——的真實調查和了解,對其的精神“產品”生產或知識“服務”不負責任。

“消費者理論”(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 Rich A.Hayek)提出來的,核心思想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到市場上選購所需的商品,這樣就把消費者的意愿和偏好通過市場傳達給生產者,于是所有生產者聽從消費者的意見安排生產,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商品。這就是說,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最終取決于消費者的意愿和偏好。消費者借助于消費品市場上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行使,向生產者“命令”。

很顯然,消費者用貨幣購買商品是向商品投“貨幣選票”,而“貨幣選票”的投向數量取決于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體現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和意愿。生產者根據消費者“貨幣選票”確定生產的數量、雇用的勞動和所需的生產資料,同時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品種等,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獲得最大利潤。

然而,遺憾的是,高校并沒有將大學生當成消費者,而大學生自己也沒有消費者觀念。本文接下來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介紹問卷設計和樣本特征,第三部分分析存在的問題,第四部分提出解決辦法。

二、問卷設計與樣本特性

(一)問卷設計

2011年3月24日至4月3日,筆者通過課堂現場調查、網上調查等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的主體部分分為五類:第一類是了解大學生選課的目的,有4個題目(第1、3、6、9題);第二類是了解大學生選課利用的途徑或信息,有2個題目(第2、3題);第三類是了解大學生對教師上課方式的選擇,有2個題目(第7、9題);第四類是了解當前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有2個題目(第5、8題);第五類是大學生如何面對自己不喜歡的課或教師,有2個題目(第4、10題)。問卷還設計了調查對象的自身信息,包括專業、年級、性別等。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第9題既可以了解大學生對教師的上課方式的偏好,也可以了解大學生對其上課的目的或課程內容的看法等;通過第3題既可以了解大學生選課的目的,也可以了解其選課所需要的信息。同時,為了消除學生因出于對問卷調查目的的了解而產生傾向性的選擇以致使本調查的結果出現偏差,我們特地將題目打亂而隨機排列。

(二)樣本特性

本次調查通過現場調查回收問卷200份,通過網絡調查回收問卷23份,共回收223份,有效問卷168份,有效率為75.3%,符合社會調查技術方法的規范要求。同時,問卷在設計選項時設置了自添自主性答案,問卷結果顯示被調查者自添率很高,占12.5%,這表明大學生對此次調查非常重視。同時,根據社會調查問卷有效性分析可見本次調查有效程度高,可信度也較高,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三、厭學逃學的原因探析

為了了解當前現狀,我們特地設置了第4、5、8題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數據表明,學生厭學并非真正是學生自身的原因,關鍵還在于學生對所選課程的興趣程度等。

事實上,我們通過更仔細的研究發現,同學中居然對講課方式的要求比較高,而且對受歡迎教師的自身特征也有較高的要求,如下頁表2所示。

將此兩項進行對照,如圖1所示。

從下頁圖1中發現,學生們其實并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可以達到什么目標。例如采取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環節這種模式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通常被認為是最好的方法,然而,學生們卻并沒有認同,其重合度僅僅為4。8%;對于啟發式教學能夠掌握思想的認同度居然只有2.38%。這說明除了引導各類教學方法之外,還要注重教學方式本身的宣傳和教育。

為了進一步研究教師方面的因素對學生上課積極性的影響情況,筆者選取上課時的表現(b)為因變量,選取教師特征為自變量,則可以得到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模型(1)的整體比較顯著(R=0.87;F=2.346),而主要變量的t檢驗都比較顯著,只有知名度高、外貌英俊和是否畢業于名牌大學等指標的t檢驗沒有通過,而且其值比較小。由此看出,語言幽默的影響程度最高,系數高達2.667,認真負責也是學生們比較看重的一個因素,其系數也高達1.0085,而知識豐富、富有激情與互動等變量都有正的影響。

通過進一步探析厭學、逃學的原因,筆者發現學生一開始就“錯”了,既有客觀的“錯”,也有主觀的“錯”,也就是說,學生們在選課的時候就出現了偏差,如表4所示。

為了印證上述結果,我們從表4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許多學生選課的主要依據居然是考試是否容易通過,占52.98%,而上課是否點名也居然排在了第二位(36.79%),至于教師的授課方式和課程內容都只占1/3左右而分別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充分說明學生們選課一開始就目的不純,值得各方關注。

為了進一步研究學生選課目的和信息渠道對厭學逃學的影響及其機制,我們進行了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模型(2)的R值為0.466,F值為2.598,表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整個模型也比較顯著。分析發現,除了拓寬知識面沒有通過t顯著性檢驗外,選課目的幾乎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但值得注意的是,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回歸系數為負,這表明學生們越是感興趣的選課,其逃課的概率就越低;而湊學分和迫于社會與職業壓力等都比較顯著,其系數也比較高(接近1),這表明越是為了湊學分或社會壓力,其逃課率越高。

另外,是否點名和考試是否通過都成為厭學逃學的重要原因,而其系數也比較高;而注重內容和方式則成為學生積極求學的重要因素。這說明,如果許多學生一開始就以目的不純的方式選課,或者選課時依據的信息渠道。

更重要的是,筆者還對學生如何面對不稱職的教師或者如何面對他們不喜歡的教師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我們得到了比較有意思的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眾多學生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或課時,通常都采取消極反抗的方式,即在課堂上做自己的事情,比例高達3/4(75%),占第一位。非常遺憾的是,在正向的積極反抗方式中,卻沒有人愿意采取到教務處或學校的有關部門提建議要求更換教師。筆者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許多學生說,他們曾經在大二的時候采取過這種行動,但是學校教務系統反應遲鈍,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學生的訴求,因此,他們對學校徹底失望了。于是,他們遇見好的教師就好好聽,遇見不好的教師,就得過且過,敷衍了事,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進行抵制。

這里,筆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正是因為學校對學生消費的漠視,使得學生也變得對自己的權利漠視起來。筆者認為,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必須認真反思這些問題。也必須重視本科學生的消費。

事實上,我們的學生確實是“太聽話”了,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只有1.19%的同學選擇了負向的積極抵抗,即采取措施讓教師難堪。筆者認為,這并不表明學生們真的很“善良”,而是表明他們對自身權利的認識不夠,或者在遭遇一次次的碰壁后而不得不變得麻木了。

更進一步,筆者將第10題的選項3和2作為分組變量,可以得到比較有意思的結果,如表7所示。為了節省篇幅,我們特地去掉無意義的變量,而只保留有價值的信息。

從表7可以發現,湊學分、拓寬知識面、迫于社會壓力等對于積極的學習者和消極的學習者都是無差異的,換句話說,無論他們采取積極的態度還是消極的態度,當時的初衷都是基本一致的,要么都是為了拓寬知識面,要么都面臨相似的社會壓力或就業壓力等。唯獨在對于興趣來說兩者之間出現了顯著性差異,且積極的學習者更多地出于發展興趣的需要。

四、建議及結論

(一)建立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對接的社會環境,增強本科生教育的實際效果

事實上“產”“學”關系歷來是學者們的研究主題之一,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獻。例如Rakesh Basant等(2007)研究發現在兩個印度城市之間存在著大量不同的工業和學術界的聯系。Eric Hershberg等(2007)分析了“產”“學”聯系的必要性,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不再僅僅滿足于教育和科技技能傳授的傳統角色,而公司(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發現企業內部研究力量嚴重缺乏,而且研究成本高昂,如果研究任務外派給大學研究,或者與研究機構或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可以獲得巨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逆反的研究也存在。例如Peter Bfimble等(2007)分析發現,泰國大學的剛性結構、不愿意與企業合作、泰國官僚作風導致泰國UILs體制很弱。而ToshihiroICodama(2008)分析了構建大學與企業之間有效技術轉讓的必要條件是,存在發達的吸收能力(特別涉及隱性知識方面所必需的)的中介組織和公司。Chihiro Watanabe等(2009)研究指出,知識密集型行業,如軟件產業,離開合格的人力資源供給是無法發展的,學術界的一個作用就是人力資源的充足保證;通過與企業合作,高校關于軟件的基礎研究和開發就有了更實際的工作重點,這不僅增強了學術機構的聲譽,也促進了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創新的產品。而Dong-Won Sohn等(2007)發現,韓國的大學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并不是通過研究成果的轉移,而是通過高質量畢業生的訓練和教育而間接地起了重要作用。Elisa Giuliani等(2009)分析了影響U-I關系形成以及區域集群中公司使用U-I關系向其他公司轉移知識的因素等,來評價這種關系的價值。Elisa Giuliani(2010)的實證結果顯示,研究人員的個人特征,如學術系統的中心地位、年齡、性別,比發表學術論文或正式學位更關鍵,而機構的具體情況在形成研究人員參與企業界的傾向中也發揮了作用。然而遺憾的是,對于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的研究卻鮮有提及,產業集群和學科集群的關系與“產”“學”關系還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現實中,經濟發展以產業集群為重要基礎,產業集群是形成學科集群前提,而學科集群是促進產業集群成功發展的關鍵要素。

(二)體現學生消費者意識,積極改進本科生教育方式

由于當前學生消費者意識比較淡薄,為了與學分制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真實地體現學生的消費者,筆者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強學生消費者觀念的宣傳,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并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消費者權利,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消極厭學和逃學的現狀。

第二,改變單課式設置和單課式教學,對學科進行集群式發展和課程板塊式改革,整合課程資源和教師團隊,從而形成“門類”課,例如,將“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服務營銷”“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組合在一起形成“營銷學”門類課,作為課程集群,并在同一時間、同一教學大樓(甚至同一樓層)不同教室授課,這樣,所有需求“營銷學”課程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位老師的“營銷學”課,以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第三,積極引導優秀教師采取新穎的教學方式,采用互動教學,啟發學生進行開放式討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并盡可能組織學生參與課程的講解甚至直接授課,這對于本科生的各項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對教師進行分類培養,引導教師按最有優勢的領域和最有優勢的教學模式分流,形成專業性的本科生教學團隊、研究生教學團隊、MBA教學團隊、EMBA教學團隊以及專科生教學團隊等,并適當地鼓勵部分科研能力強而教學能力欠缺的教師從事專業的科研工作,與教學教師形成團隊。筆者認為,不能期望每個教師都是全能冠軍,事實上也做不到,因此,應改變當前一個老師同時上??粕?、本科生、研究生、MBA等課的局面,做到專業和專一。

篇(8)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實踐教學環節運作模式的現狀

調查顯示,湖北大學以市場為導向,校辦企業和基地有機結合,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致力于體育娛樂、俱樂部健身指導及產業經營方向的建設;武漢體育學院、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訓練3個環節相結合為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及經營方面的人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依托本校的辦校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開展戶外運動管理等新型項目的拓展;長江大學注重學生專項技能與實踐和師范能力的培養,在本地與“極限體育”合作,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與拓展指導培訓,特別是與江浙一帶及發達城市的大眾健身企業合作,使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實踐訓練與實踐健身指導。

社會體育專業實習安排時間除湖北大學外均在第7學期,持續時間為1―3月不等,主要實習基地在各地體育機關和健身俱樂部導等方向。湖北大學把時間學習安排在第二學年和第四學年,采用穿插式實踐教學,主干課程(如休閑運動管理、體育市場營銷)教學實踐一般安排在該課程所修學期,可以是學期中,也可以是學期后的假期,通過調查報告的形式感悟體育并且規范調研報告的寫作,這樣穿插式實踐更利于專業知識的應用和鞏固。湖北大學將論文撰寫安排在第七學期,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利于學生完成論文同時參加研究生考試??傮w而言,湖北省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的組織方式體現了我國高校的教學實踐模式,組織形式主要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最具代表性的時間模式。

在畢業論文組織方面,無論是在論文撰寫還是論文答辯,各高校都是以專業理論知識為重點,以一定的篇幅為基本要求進行的。長江大學學校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必須有校企合作項目論文,且數量不低于學生總人數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實踐教學進行時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和基地建設相當薄弱,針對性實效性不佳,實踐時間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約著各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運作。

2.1 實踐教學課時數安排較少

由于社會體育專業課程涉及面廣,課程設置的較多,分散在各個課程學習時間相應會減少,各門課程的實踐時間也就相應減少。例如,三峽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對學生開設了不同的選修課以及相應的必修課,如產業經濟學、商務談判、市場營銷學等,但是每門課程一周只有一次課,極少部分課有兩節;長江大學開設的選修課如體育經紀人、消費者行為學等總學時只有20學時,這樣的課時安排讓學生沒有時間深入了解,僅僅限于對專業知識極小部分的學習。

2.2 教學實踐時間偏短

社會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適應性訓練的過程,時間不夠學生的理論知識難以轉化為實踐能力。時間不夠同樣會造成學生實踐內容難以完成,或者實踐能力得不到加強。對學生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教學實踐時間不夠,實踐環境剛剛熟悉或者實習內容來不及鞏固,教學實踐就結束了。例如,武漢體育學院的教學實踐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學期,共兩個月,該校有大部分老師及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實踐能力。相對而言,湖北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學實踐時間就更充裕,該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時候都安排了有實習階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進行教學實踐。

2.3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數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多樣化特征不明顯,不能給學生提供合適的鍛煉環境,仍有部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還是在學校進行,缺乏針對性。長江大學建立的校外企業實習實踐基地也不穩固,學生校外實習實踐的地點因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狀況的變化而不停的變換。

3 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的發展對策

3.1 建立規范的社會體育教學實踐評價體系及規章制度

指導教師在思想上要客觀地、公正地對學生實踐成績進行評定。學生教學實踐成績的考評分分為兩個部分,一為本校實習指導老師考評,一為基地實習指導老師考評。兩方面共同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評價,兩者的綜合評價使實踐成績更加客觀。

構成形式性教學實踐評價系統。對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各個實踐環節進行評價,在每個實踐環節的評價中,指出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做出學生整個實踐過程中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定,形成對學生教學實踐成績的一種形式性評價,體現學生在實踐環節中表現的差異性,對學生自我發展有指導作用。這也能對學校積累豐富翔實的的考評資料,積累制度資源做出貢獻。

制定相對統一的評定標準。本校指導教師對學生實踐能力通過考核進行評定,基地指導教師對學生在該實踐環節過程中的平時表現進行評定。在每一個實踐環節過程中,指導教師都要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組織指導能力、平時表現等方面進行分類評價,綜合后作出學生在實踐環節中的成績。

通過實踐基地對實踐過程進行管理,建立規范的教學實踐基地檢查驗收制度以及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的獎懲制度。制定《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管理規定》,寫明教學實踐的目的和實習工作的組織管理及職責。并將院系實習工作指導小組職責、實習指導教師職責、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職責進行細化,責任到人。

3.2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多向聯系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在對學生教學實踐的指導分配上應采取分組配備,基本上一個實習小組指定一到兩名本校專業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在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要將基本理論以生動的表述傳授給學生。在主題調研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理性分析市場形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感悟市場的能力。在技能訓練的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教學、訓練、指導別人進行訓練的方法,如錯誤動作的糾正方法、不同學習對象的指導方法和技巧、教學指導的組織和管理方法等實踐中容易碰到的問題?!皟扰阃庖薄半p師教學”是我國社會體育專業辦學中師資建設的一個趨勢,擺脫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的困擾,汲取其可借鑒的部分,以市場發展趨勢為理論依據制定合適社會體育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明確社會體育專業包含的社會層面,積極將專業建設與體育產業、健身休閑、保健康復掛鉤,與社會各階層社會體育的發展相適應,走出一條適應中國體育發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據市場需要適當延長教學實踐時間

社會體育專業是面向社會培養的市場需求人才的專業,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沒有時間作為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就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沒有適應市場需要的實踐能力將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可以考慮把實習時間分散到各個學年,有層次、有針對性地安排實踐活動,讓學生階段性地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獨立的實踐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設置教學實踐環節,根據實踐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延長每個教學實踐環節的時間,力求學生能把各個實踐內容掌握熟練,達到保證教學實踐時間的連續性。

3.4 以利于學生發展為出發點構建教學實踐模式

在教學實踐方面應該摒棄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從教學實踐環節上培養真正的社會體育人才。教學實踐一方面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自我的專業價值。在教學實踐中適當的鼓勵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質上的獎勵等,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謀取最好的實踐機會,物色更好的實踐基地。學校在實踐前、中、后都有義務有責任管理、保護好學生。所以,教學實踐規程以及與實踐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協議的簽訂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護學生的安全和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李林.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篇(9)

一、引言

體育消費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消費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實際的經濟效應,而且還有利于體育市場的良性運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體育消費者和體育市場,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廣大消費者的成熟度,從而促使消費者進行健康、理性的消費行為。另外,體育消費的研究也有助于國家制定宏觀的體育政策和法規,有利于國家政府機構對體育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大學生是我國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他們的數量在逐年的增大。從體育市場的角度講,他們既是巨大的消費群體,又是體育市場的巨大的潛在消費群體。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腦力勞動繁重與興趣愛好廣泛并存,無論從減輕學習負擔的角度還是從興趣愛好的角度,他們都有可能訴諸于體育消費。中國高校比較多,有著巨大的大學生消費群體,所以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與恩格爾系數的相關原理可知,人們的消費結構是在不斷變化的。當人們的消費水平較低時實物型消費要占主體地位;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結構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下面我們就根據相關文獻資料來論述一下大學生消費群體的體育消費水平與體育消費結構的問題。

1.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

消費水平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消費水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費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費品(包括勞務)的數量,反映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實際滿足的程度。廣義的消費水平,不僅包括消費品的數量,而且包括消費品的質量。更廣義的消費水平,不僅包括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而且包括消費質量在內。消費質量就是消費過程中消費主體、消費客體和消費環境設想結合所產生的質的規定性,它反映消費需要的滿足程度。消費質量越高,反映消費水平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較低,體育實物消費水平高于體育勞務消費水平,購買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間,而且是以耐用品為主;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近些年,隨著一些體育項目的普及與開展,以及大學生體育技術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體育消費群體對器材、服裝、鞋類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層次有所遞增。

就目前檢索到的有關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理論的文獻而言,大多數論文僅僅從消費者支出的一項指標來反映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問題,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體育消費水平不僅包括體育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而且還包括體育消費的質量。我們要用許多不同的相關指標才能真實地反映這個問題。至此,本文認為關于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問題,還仍然有許多尚待研究的領域。

2.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

我們在研究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時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結構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只有具備了合理的體育消費結構,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發展,這是大學生體育市場完善的一個前提條件。根據鮑明曉、左新榮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概括起來主要有下面幾種劃分方法:第一種:直接性體育消費與間接性體育消費。直接性體育消費結構的特征為經濟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運動服裝鞋襪的消費、去多功能場館、參加健身輔導班、買體育明星畫像與體育書刊。間接性體育消費結構的主要特征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電視、聽廣播、看報刊和書刊、觀賞班級比賽等[3]。第二種:概括起來基本上將體育消費結構分為下面兩個方面,三個層次。第一類實物型體育消費。第二類,非實物型體育消費,包括觀賞型體育消費和參與型體育消費。本文傾向于第二種分類標準,因為在體育產業研究中,體育消費種類主要是根據個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從體育市場中購得的體育消費資料的不同來劃分。而且這種劃分方法界限比較明晰、通俗易懂。

眾多的調查研究表明,全國大學生的實物型體育消費明顯高于勞務型體育消費。而且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勞務型體育消費的支出呈現出消費傾向遞增的規律。在何敏學對遼寧省大連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調查中表明,在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總額中,體育實物消費占66.4%多。體育勞務消費占19.3%.這說明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以實物型體育消費為主。在黃小波對《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研究》中表明:大學生在體育消費時,所選擇主要內容為,體育服裝、鞋類,觀看比賽,體育器材,體育書籍、報刊,租用體育場地,旅游,運動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費內容的比例上存在著顯著差異,男生在體育消費總額上高于女生。許多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大學生體育實物型消費與體育勞務型消費的比例明顯存在失衡現象。這種結果主要受大學生的自身主觀因素和外部客觀條件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另外,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目前經濟狀況下的體育消費選擇與經濟狀況許可時的體育消費選擇存在著顯著差異。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進一步對怎樣提高體育勞務消費份額的問題,以及怎樣開發女生體育市場的問題進行研究。盡管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實物型體育消費應該占主流,但是體育勞務消費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即體育勞務消費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消費者行為學、消費心理學,以及體育產業學理論,影響體育消費的因素可以概括為體育消費環境,體育消費品價格,消費者的興趣、閑暇時間和收入水平等幾個方面。

1.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環境

消費的環境包括消費自然環境、消費的社會環境、消費的文化環境。下面我們就目前體育消費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現狀分別探討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關政府部門逐漸關注高校的體育工作。在這種宏觀環境下將有利于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其次,體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消費的發展,為大學生體育的“終身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其次,校內體育消費以福利體育為主,商業體育為輔。利于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的培養。最后,體育消費對象的相對穩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場館設施比較差,完整的服務體系沒有建立起來,體育設施不足。由于現在各個高校學生的人數的大量增加而學校場館的數量增幅較小,場館數量與人數的不協調造成學生參加運動的人數相對下降,特別是一些對場館要求比較高的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等,而過于單純的體育鍛煉,不能滿足學生各種體育項目的愛好,所以高校體育基礎設施不足制約了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其次,體育市場缺乏完整有效的體育法規政策體系,實施力度不夠。再次,許多公共場館管理機構臃腫,缺乏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的專業人才,從而導致公共場館的各項指標都很差,很難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內和校外的體育文化環境都很差,必要的體育消費氛圍沒有形成。另外,目前體育消費市場內的服務意識體系還沒建立起來,市場主體的營銷意識不薄弱,缺乏戰略眼光。最后,信息不暢(宣傳力度不夠)。學生普遍反映,對體育旅游、體育比賽等都較有興趣,但由于未能及時得到信息,從而抑制了消費欲望。

2.體育消費品價格與大學生經濟來源

體育消費品價格也是影響體育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對體育消費價格高低的認定,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學生的經濟承受能力;二是體育消費品本身的問題。質量好的價格高,價格便宜的質量又低劣,這使學生處于兩難境地。若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考慮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價廉的體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領域和競賽表演市場領域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學生興趣較大的體育項目費用較高,如:網球、保齡球、高爾夫等。學生喜歡看的關鍵賽事,門票又十分昂貴。這非常不利于巨大潛在消費群體(大學生)興趣的培養。經濟來源少是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又一障礙。針對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在讀書階段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資助,他們的體育消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收入和體育消費觀念。學生在經濟來源受限制時是很難進行體育消費的。從上述的調查結果可知,體育消費品價格與大學生的經濟來源是呈負相關的,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嚴重阻礙了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的發展。從體育市場營銷學的理論我們可知,目前大部分體育產品都打差異化戰略(品牌戰略),價格定的較高(價格與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體育市場具有某種程度的壟斷的性質。這種狀態是否有利于大學生體育市場的發展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大學生體育興趣與閑暇時間

體育興趣是影響體育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特殊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必須帶有肯定的情緒和積極的態度。興趣的產生和提高是以需要為基礎的,當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或勞務產生需要時便會對該商品或勞務產生興趣。當人們對體育感興趣時,就會表現出對體育運動的強烈關心,具體表現在對體育信息較為敏感、喜歡收看體育節目等方面。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體育興趣濃的學生,其體育消費除購買體育磁帶外,各項指標均挺高,在報刊雜志、體育彩票兩項消費上體現尤為突出。調查中發現普通大學生體育消費存在這樣兩個極端:一方面,體育興趣濃厚的學生人均消費額遠遠超過平均水平;學生對喜歡的服裝、運動項目,以及其他體育商品等,能夠不考慮其他因素,而積極選擇,有時還愿意花高價、甚至借錢進行體育消費。這說明大學生體育消費偏好程度有較大彈性。另一方面,體育興趣不高的學生人均消費額遠遠低于平均水平。

體育消費時間少是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另一因素。當學生進入高校后,受學校環境的影響,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大,他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參加社會實踐和考研上,這樣學生真正用于體育鍛煉方面的時間就會相對的減少。有關調查還發現80%以上的學生把課余時間都用于上網看新聞、與朋友交流甚至逛街。這樣造成真正在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還不到10%。一些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閑暇時間要比其他一些社會群體多一些。然而,他們的體育消費時間卻很少,這進一步說明了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非常薄弱的問題。我們要想發展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必須首先解決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不強的問題。

四、提高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對策

目前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體、客體、環境三個方面。從主體角度提出的對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學生體育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從而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其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消費觀念。第三,大學體育教師不僅要技術全面,而且要及時地向學生傳授各種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技巧,以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傳媒體傳播體育信息和體育鍛煉的科學常識等,激發起大學生對體育消費的需要,進而產生體育消費的動機。

從客體與環境角度提出的對策。首先,細分體育市場,注重開發的層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體育設施,增設適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使大學生有更多的健身場所。再其次,學校領導要把體育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納入學校整體建設和發展的規劃中,切實改善學校體育設施和配套服務,真正為大學生著想,創造良好的體育學習和鍛煉氛圍。第四,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消費和體育消費投入。第五,加快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使高校體育課同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里主要探討了通過開展俱樂部型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互補,同時對發展學生的體育消費起到促進作用。另外,學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記卡、俱樂部會員卡的形式適當收費。以解決學生經濟來源少與進行體育消費的矛盾。第六,提高體育消費品的質量和水平。

目前有關對策研究的理論很多,但是成體系的、實踐性強的卻很少。我們在提出一些對策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國情與不同地區的具體特點,而且還要考慮到大學生本身的現實情況。適合于一切領域與時空的對策是不存在的,這樣的對策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對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對策的完整性與實用性。

五、結語

目前有關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研究較多,大多數論文主要針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水平、結構、影響因素以及對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論文中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特爾斐法等幾種研究方法。從總體上看,關于大學生體育消費研究的涉及面較廣,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夠,提出的對策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這一領域仍有許多尚待研究之處。

參考文獻:

[1]尹世杰蔡德榮等:《消費經濟學原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華北區高校學生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碩士論文

[3]鮑明曉著:《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榮等: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1.1

[5]何敏學等: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J].體育學刊 2004.3

[6]黃小波李一玉: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技》1997.2

[7]每個大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教育部[J].新華網

[8]胡軍黃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必要性與必然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第24卷

[9]于平:高校體育市場的結構體系與基本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7.4

[10]郁俊: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有償化可行性的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0.3

[11]李萍:淺析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價值取向及行為特征[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讀碩士生體育消費行為的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13]王芳:略論大學生體育消費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華等: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價值取向及行為的調查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4.2

[15]杜國如: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經濟行為研究[J].體育科研2001.4

[16]丁鋒等:關于南京市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

[17]李衛國等:廣東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02.5

[18]項建民等:對江西省大學生體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3.6

篇(10)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論文7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件,市級獎勵證書3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六)重視科研,推行有效激勵機制

鼓勵老師在授課之余從事科研項目的研究,建立報酬機制,出臺評聘結合辦法,深入發掘和調動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獎勵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上一篇: 財務戰略論文 下一篇: 市政工程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国产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一级一中文字幕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 新婚蜜月中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