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創新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7: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安全管理創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安全管理創新論文

篇(1)

2油田物資供應系統的安全管理創新策略

2.1完善油田物資供應系統

油田實現大規模物流的前提是油田物資供應系統的創建,現如今,對其完成符合現代化企業條例的創新迫在眉睫。因為企業在這方面的改革創新過程十分復雜,所以在改革的初級階段必須進行規劃統一,并分步執行。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將物流的各個功能進行整合,這是完善油田物資供應系統的初級階段;第二,加大力度提升物流的功效,這是完善油田物資供應系統的發展階段;第三,以服務規則為根本,滿足第三方的所有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創建完備的、系統的社會化服務制度,達到降低企業成本和提高油田綜合效益的目的。

2.2擴大油田物流格局

如今油田物資供應管理的實際開展中,還存在采購渠道不穩定、儲存物資管理不統一等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妥善解決,才不會影響擴大油田物流格局的總體前進。因此,在完善了油田物資供應系統的前提下,創造一個完善的油田物資供應信息獲取平臺,是油田企業進一步的目標。在研究分析了二、三級單位的職能和工作范圍后,對油田物資供應網絡實施統一規劃,進一步實現一、二級物資供應網絡的緊密結合。在規劃的過程中,完善的油田物資供應系統將以完善配送服務機制以及構建配送價格制度為根本,并且在此基礎上創造油田物資供應信息獲取平臺,在結合了實際的供應物資數據后,對其進行整合。在詳細的操作程序上,加大力度改造和更換物資供應設備,對物流的各個功能(檢驗、信息服務、加工等)進行完善和優化,增添必要工序以及設備,其中包括分揀、包裝等,真正滿足油田大物流格局的各個要求。以此途徑對物流格局進行擴大和優化,使得油田物資供應系統進一步實現集中管理、協同運作等先進運行模式。

2.3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

重視對干部職工進行安全培訓,在培訓中提高職工的思想認識和安全意識。干部職工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安全培訓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安全培訓的工作是建立油田安全生產的重要舉措,能夠增強職工們的安全意識,保證石油企業能夠安全地進行生產。安全培訓的具體工作應該重點面向全體的基層職工,培訓的內容包括安全意識的建立、安全知識的掌握以及正在操作現場安全技巧的掌握。主要進行基層培訓,要把重點放在生產一線,沒有經過培訓或者在培訓考核中不合格的職工不能進入生產。明確安全培訓的基本內容,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培訓,并且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最終提高所有職工的安全意識。

2.4注重研究安全事故案例

安全是第一生產力,安全問題關系到整個油田企業的命運。現階段大部分油田企業都會出現安全事故案例的研究學習與具體開展分離的現象,所以對油田企業員工進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對安全事故的分析不僅可以杜絕相同原因引發的安全事故,還可以使各級員工在思想上時刻注意安全問題。

篇(2)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統結構中一種力的分類和定位,說明系統結構中的各種力量發揮作用時對系統整體或其它力量的影響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則指在安全管理活動中,運用法律、法規、慣例、社會倫理、技術和文化等規制,影響和規范安全管理系統運行方向和頻率的各種力量,即能夠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使決策的制定與實施動態地符合主客觀情況,實現安全管理預期目標的能力。當前社會經濟活動中,致使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規制失效,責任缺失。安全法規、制度、技術標準等是客觀規律、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從國家到企業各個層次都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條例、標準等來保證安全生產。然而,目前各類重大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直接說明政府安全規制流于形式或者無效,在安全管理領域政府責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術設備老化。生產組織的技術支撐與投入嚴重不足,是導致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技術風險。一方面,在競爭力低下或產權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況下,生產組織是無法產生充分的動力去滿足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的,不會為安全生產進行長期技術設備投資,反而會盡量壓縮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對落后、老化設備不會及時進行淘汰更新,以高風險的運行環境和匱乏的安全保障來謀取高額利潤,生產事故的發生就成為必然。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工藝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危險源和安全隱患也呈現多樣性與復雜性,實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應的技術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術裝備勢必會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終導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業人員安全技術素質偏低。作業人員安全技術素質的高低對防范安全生產事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經濟高速發展不相適應,資源相對匱乏的傳統產業工人,都在為生存而奮斗,尤其是農民在勞動力剩余的情況下,就會走出“農門”,跳進一些工礦企業充當“臟累差重”活兒的重要承擔者,同時也成為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犧牲者。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業結構的變遷,使得生產的主體都是由技術素質、思想素質、文化水平、安全意識低下的農民工、外來工、臨時工來承擔。同時,生產組織也不愿意為他們的安全技術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訓支付安全成本。導致作業人員素質低下,安全管理難度加大,違規違章作業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頻頻發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評估報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國。是指企業員工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為全體員工普遍認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價值觀念、安全行為準則、團體意識、工作作風及思維方式的總和。

綜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風險,必須改善并提高這幾方面的控制力,通過創新激發潛在的創新力來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隨著創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斷增強。

二、安全管理創新力

安全管理創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統內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統中各種要素資源進行有效的內在變革,從而提高其內在素質,確保社會經濟能夠安全、高效、有序運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創新力主要體現在安全制度創新、安全技術創新、安全技能培訓創新及安全文化創新方面。

1.安全制度創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規,避免法律法規之間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規制機制。堅持權力與責任共同授予的原則,解決政府間利益分享問題,保證規制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防止各級政府、安全規制機構和人員與生產組織間的利益分享和勾結。建立“國家監察,地方監管,組織負責,群眾監督”的安全監管體系與制度;建立軟性道德調節與剛性法律調節相結合、行政法律追究與社會追究相結合的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安全管理規制效果。激發并調動安全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防范安全事故風險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標準和規范,從制度上加強安全管理創新力建設,增強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術創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的規模、工藝、自動化程度、材料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導致危險源和隱患呈現多樣性與復雜性,事故模式不斷翻新,災害規模不斷擴大,災難性后果日益嚴重。因此,要實現生產過程的本質安全化,必須依靠技術進步,針對生產工藝過程及特點進行安全技術和新的生產工藝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術的裝備水平和生產工藝水平,構建安全信息網絡,采用專家系統、模糊智能控制技術等預測并識別危險源,不斷改進與完善監控預警系統,預防和控制事故發生。因此,安全技術尤其是監控預警技術必須與生產技術、設備同步或優先發展,增強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風險。

3.安全技能培訓創新。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杜絕違章作業行為,提高作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責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安全技能培訓創新,使創新的技能和意識能夠隨著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得到提高,從整體上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識,激發職工遵章守紀的自覺性,消除職工在安全生產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僥幸心理,確實把安全生產放在第一位,從而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礎,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創新。思想控制行為,行為導致結果,安全文化建設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識來規范人的行為,以期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設通過對生命意義的領悟和安全價值的認知,使全體員工在安全觀念、目標、行為準則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認同的整體力量,就會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設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真正發揮安全文化的導向、激勵、凝聚、規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創新力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孤立地只重視某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創新力。只有充分發揮各個部分之間的協作效應,才能從整體上形成有效的創新力,及時糾正并彌補控制力不足的狀況,實現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的關系

1.從控制力與創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來看,二者具有因果負反饋關系。在安全生產系統中,生產事故之所以頻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現實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產事故不斷發生,而導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創新力,它們之間是鏈條型因果關系。同時,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發其潛在創新能力,提供管理創新的初始動力;而創新力的提高也能給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進一步加強控制力,從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現螺旋式上升趨勢。控制能力的增強能夠更好地確保系統安全運行的效果,使控制力與安全管理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種使控制能力不斷積累夸大,逐步縮小系統目標差的過程又具有負反饋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創新力與控制力是因果負反饋關系。

2.從系統動力觀來看,安全管理創新力與控制力是源動力和外動力關系。任何系統的運行都必須有源動力驅使和外動力支持。安全生產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能夠正常良好地運行,既要充分發揮源動力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動力的支持。一般來說,源動力位于系統的內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潛在性、隱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動力雖然不像源動力那樣難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發現并被利用的,它是通過對一系列相關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進行詳細總結,找出共性及規律性,進而才能夠最終認定。外動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動力發揮作用的媒介與通道;而源動力是事物發展壯大的本質所在,為事物不斷前進提供初始動力。

3.從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創新力與控制力又具有內外力關系。從創新力與控制力的源動力與外動力出發,創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內力,而控制力則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這個大系統內,存在著控制與創新兩個子系統,其中創新系統位于最里層,外層是控制系統。通常情況下,控制力與創新力分別在各自的空間內朝預期的方向運行。由于控制系統的設置及運作并不是天衣無縫,絕對完美的,所以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這些缺陷就成為控制平臺上的缺口(這里假定創新系統與控制系統的交界處為控制平臺)。在控制平臺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產事故就有可能隨時發生。要彌補控制力缺口,確保安全生產,就要充分發揮系統中的源動力作用,使創新力在系統內加速運動,能夠及時識別并跟蹤控制系統存在的缺口,當缺口確定之時,創新力與控制力就會匯集于同一方向,從而找到問題所在。這時,創新系統根據存在的具體問題來加強自身創新力建設,從而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統,彌合控制缺口,優化控制平臺,進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環往復,最終使創新力與控制力不斷得到增強,控制力缺口越來越少,最終達到安全生產。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內力是根本,外力是條件;內力通過外力爆發出去,外力通過內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產的充分條件,而創新力是安全生產的必要條件,兩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強系統安全運行的效果。在兩力的整合過程中,它們是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二者是前承后續一脈相承的統一體。也就是創新力是內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條件,兩力的有機協調促使安全系統不斷優化。安全管理就是在這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協調統一的途徑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不是一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一強一弱的矛盾關系,而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密不可分的階段,它們相互激發、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控制力與創新力的雙重不足導致生產事故不斷發生,但隨著二者的相互增強與提高,生產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與創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控制力與創新力得到有效的統一。

1.建立和完善授權與責任、監督體系,為兩力協調統一提供平臺。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權限過于集中,導致決策鏈太長,在突發、緊急事件面前,現場作業人員由于無權決策而延誤事故處理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責任體系極不完善,責任模糊不清,出問題后的責任追究具有隨意性。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授權、責任與監督體系,實現安全管理創新力與控制力的動態統一。首先,授權就是把權限制度化之后轉移給別人,它賦予受權人在一定權限范圍內創新的能力。由于受權人的權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權本身就解決了創新力和控制力有機結合的問題。其次,建立與授權相配套的責任管理體系,又會大大增強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增強對各級管理人員的約束力和控制力。

2.樹立科學安全觀,為兩力協調統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學安全觀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是人們對安全管理的認識和行為規范總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設施與環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導安全管理與實踐,規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設,增強安全管理的責任感及持久的驅動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動權,實現安全控制的目標和效果,正確處理安全、效益、質量和發展的矛盾,通過制度約束、機制激勵和素質提升等創新手段,激發創新意識,增強安全管理創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標準和制度,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了安全管理的全過程,實現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的協調發展,防范安全事故風險。

3.挖掘創新源,為兩力協調統一提供動力支持。創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統的源動力,而創新力要充分發揮其效力,就離不開創新源的支持。創新源是產生創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創新力的搖籃,為創新力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利條件。它與制度、技術、材料、工藝及人力資源等密切相關,是各種資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根據安全管理系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體表現,針對其主要方面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創新源。通過挖掘與塑造創新源為創新活動提供動力支持,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力,進而增強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為兩力協調統一提供新的增長空間。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災難性后果,所以我們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為目標,但安全生產系統不可能絕對完美地運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促使我們不斷改進與完善安全生產系統。因此,對于安全生產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時,還要善于經營與利用,從損失中發現潛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進一步激發創新潛力,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系統,促進安全生產的良性循環。正確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夠激發創新力,而且能夠更好地增強控制力,為兩力的增強和協調統一提供新的空間。

安全,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永恒主題,而安全管理控制力與創新力的相互促進并達到協調統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篇(3)

2創新電網調度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

2.1提高調度人員的安全意識

進行電網調度的調度人員,必須要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不要一味的認為電網調度是一項非常安全的工作。企業要對員工進行一定知識的培訓,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讓他們了解在進行電網調度管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遇到問題時進行及時的防護,避免不必要事故的出現。除了進行安全教育工作,還要及時的檢查進行教育的效果,盡可能的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將安全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電網調度工作中,保護自己的安全,保護國家的財產安全[2]。

2.2加強安全規章制度的落實

工作創新電網調度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須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安全工作進行規范和指導,幫助員工更好的梳理工作。對于與電網調度安全管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在固定的時間拿出來讓工作人員進行閱讀,讓他們充分的了解相關的安全法規的規定,并且在員工的閱讀、瀏覽和操作中,對安全法規進行不斷的梳理、修改、補充、完善和健全,讓這份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更加人性化和實用化。并且對于一些與安全管理相關的工作,要與員工簽訂相關的安全承諾書和安全責任狀,將與安全管理相關的各項工作落實到每個負責人的身上,以免發生安全故障時出現無人負責的情況。電網調度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將基礎工作落實到實處,還要定期召開安全會議,將安全工作貫徹于電網調度的所有工作程序中[3]。

2.3創新安全培訓模式,提升調度員的實際操作水平

對電網調度的安全管理,需要不斷的進行培訓,提高電力企業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更新換代運用,將這些必要的設備變得更加復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并且要提高電網調度員的自身素質,讓他們可以很好的自己掌握安全防護意識,加大自身的安全防護培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相關的知識,做好防護工作,以保證在自身工作中的工作安全。

2.4建立風險管理機制,提高調度員的事故處理能力

能夠確保電網安全運行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風險的安全管理機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調度員快速、準確而且正確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避免出現一些突發故障不會處理,而影響電網調度的安全性。建立風險強化機制,需要加強調度安全管理崗位的風險管理。工作于不同的崗位,他們面臨的問題和風險都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要根據崗位的不同性質和對工作的不同需要來確定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在這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中做出恰當的應對措施,提高員工的安全風險的防范意識。與此同時,還要制定相關的風險預案工作。及時的想到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的風險問題比如說因為氣候的問題,亦或者是雷雨季的問題,也可能是用電高峰期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采取的措施要進行提前構想,避免在事故出現時措手不及。當然,還可以進行預防演習,模擬事故的出現,讓員工在盡可能真實的場景中進行現場演練,提高他們處理事故的自覺性和準確性。當然,進行演練的內容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通過對員工反復的聯系,提高他們的警惕性和安全防護性。

篇(4)

引言

大型水電站企業最容易忽視安全管理體系的執行,由于安全管理體系的目標制定和執行需要一個漫長的細化過程,很多水電站都可能認為安全管理不能直接促進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因而不愿意進行長期的投入,大型水電站企業對員工的生命安全關注度不夠,就不能夠為企業獲得良好的社會口碑。

一、中國大型水電站現有管理工作問題

審核環節及工作量過繁,多個安全管理體系交織重復進行,交叉審核環節過多,這樣就可能會給水電站企業帶來更多的工作量,這些工作量實際上有很多是不需要繁瑣設置的,這種安全體系的建設反而會耗費大量的不必要時間,使這些流于形式的工作理念和形式與水電站的實際相脫離。

(一)體系建設和日常工作脫節

很多發電企業存在著短視行為,盲目追求企業的等級和星級的高低,而忽略了體系建設的事情,常常會將實施建設和日常工作相脫節,導致安全體系的建設和安全的監督細節無法完全對日常工作的時效性負責,才會造成體系建設的投入毫無意義,水電站的安全工作基礎并不牢固。

(二)標準制定并不規范

大型水電站的所有標準都應該經過嚴格的審核,這些審核環節都應該是非常科學的,而目前我國水電站崗位工作的制定,通常是在短時間之內倉促完成,因此人員的編制和規范可能并不能相互適應,所制定的安全規程的執行難度過高,不符合當前的實際工作發展需要。

(三)管理體系化建設步驟緩慢

當代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和飛躍,使得大型水電站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斷提升,投入多年的大型水電站都應該開始信息化改造的進程,使用互聯網和網絡相互連接,研發安全技術基礎的安全管理技術目前已走入了大型水電站的工作管理進程之中,然而,國內的信息化技術對于水電站的促進作用進程非常緩慢,信息化建設由于很多老職工技術水平薄弱而產生畏懼心理。

二、安健環管理體系構建對策

總結有關的管理體系建設案例,研發安保對策和經驗,人們可以發現通過持續的改進和提升工作體系的工作質量,注重本地化的工作實際,有助于工作體系的建設。剔除流程化中的繁冗環節,就可以實現水電企業的快速發展,一般來說,水電站通常將水電企業的安健環管理體系設置為多個步驟和單元,其中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工作,以及安全文化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

對于整個安全作業設備管理隱患的風險管理和排查,系統化制定職業健康教育和事故的培訓,也成為大型水電站現有管理工作的必要步驟,需要加以體系化的規定,分步驟的進行建設。

(一)企業職責的明確劃分

制定有效的安健環管理體系實施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能夠明確責任和目標,保證正常運行的基準,每年定期開展體系建設和實施狀況的評審,對于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要求需要能夠檢測實際情況,發現本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現狀,從而落實整頓修改等有關措施,實行封閉式的改進,持續地進行激勵和約束,明確企業內部各人職責。

(二)動態化的信息管理

水電站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個動態化的進程,對于安全管理現狀的評估評、審查實施改造運行和最終的改進,都應該是一個連貫的標準體系,而在整個梳理和完善企業安全管理規程和標準的過程中,應當保證體系有效運行資源的合理調動和使用,因此,監督和評估部門同樣應該履行其相應的義務,在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和提出整改措施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當創新的開動腦筋、縮短差距。

(三)安全信息庫系統管理和建設

水電站的檔案管理和相關資料整理工作,是國家對于安全生產要求的信息化進程,這對水電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一般來說,在水電站有關部門提出的互聯網加數字屏等電子信息和安全監督監控技術有機結合的基礎之上,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移動端實施安全信息公開和審核系統的建設,使得有關部門和人員能夠快速查詢案件數據,并且登記安檢的問題,做到精準、高效、快速,對于有關人員的安全檢查安全培訓日程應當定期抽查和監督,掌握項目的動態人員變化情況,安全記錄相關日志,自動統計填報時間,從而為有關安全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提供數據基礎。

結束語

水電站的安全管理問題和安全體系的建設,是水電站安健環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由于水電站項目工程量比較大,建設周期又非常長,因此如果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或者年久失修,可能會對于周圍的供電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水電站相關管理人員結合現階段水電站的管理狀態,結合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為水電站安全管理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做出應有努力。

參考文獻:

[1]佟伏生.基于“三標一體”為基礎的綜合管理體系融合創新[A]..戰略風險管控與安全生產運行管理――2015全國電力行業企業管理創新論文大賽獲獎論文[C].:,2015:2.

[2]靳樂.我國大型水電站安全管理現狀及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J].科技資訊,2013,(07):179+181.

[3]何斌.我國大型水電站安全管理現狀及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2,(08):150-151.

篇(5)

中圖分類號:F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8-0032-01

1 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的背景

大統礦業公司的前身是兗州楊莊煤礦,1978年建井,設計井型為21萬噸,開采年限已達31年。井深巷遠,生產環節復雜。作為一次性資源生產企業,用科學發展觀瞻望企業前景,要實現持續發展,“讓百年基業長青”,必須堅持“做精做強”的發展戰略。“做企業,根本上是做管理”,“做精”,首先要從管理上做精。

(1)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是克服傳統管理弊端,提升現有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由于老礦井長期的傳統管理模式中粗放型、經驗型管理仍十分普遍,最為普遍地表現為“責任不清、標準不詳、機制不暢、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規范、考核不精細”以及管理體系不科學、不嚴密、不閉合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不高,推諉扯皮、工作質量低下等傾向性問題;嚴重影響著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制約著人們積極性發揮,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而精細管理體系能夠對企業管理的每個環節提出時間、數量、質量等方面的規范和要求,并做到有機銜接,成為改變企業粗放管理所致的標準不細、管理不嚴等問題,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2)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是適應煤炭企業生產特殊性,強化安全管理的客觀需要。近年來,公司不斷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進技術裝備等綜合管理措施,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加強。但是,由于原有的管理體系依然沿著傳統的經驗管理方式,缺乏對安全決策、安全操作管理過程的精細控制,致使安全管理隱患問題不能根除。為此,我們從構建精細管理體系入手,強化細節管理,提高全過程控制水平,使安全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處于受控狀態,努力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確保企業安全生產。

(3)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是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促進企業持續發展是企業永恒的追求。近年來,作為資源性企業,隨著煤炭存量的逐漸減少,企業的產量很難再提高。如果不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企業是無法實現持續發展的。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就必須要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這個內動力,也就是創新一套完整的適合本企業特點的管理體系,實現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的轉變,解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向精細管理要效益。

2 精細化管理體系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做法

2.1 精細化管理體系的內函

精細管理體系的基本內涵是:以制定具體明確的崗位工作標準,建立健全內部責任制,進而形成精細化的崗位標準為手段,以量化細化管理目標為標志,以企業高層決策科學化和中層管理實施科學化為基礎,著眼于企業工作現場管理操作的每一人、每一天、每件事、每一處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績效,明確每一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和統一的評價標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發揮各級管理主體的能動性,做到事前謀劃決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核算分析,實現科學化決策,實現各個工作層面的管理精細化,實現全員、全過程、全要素規范嚴格的管理與控制。

確定了“八個堅持”指導原則:堅持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堅持從企業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逐步完善推進;堅持統籌考慮,管理閉合;堅持以崗位考核標準的落實為核心;堅持可操作性第一;堅持充分利用國有煤炭企業現行管理基礎,在原有制度基礎上理順、完善、規范;堅持解決本企業管理中與科學管理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堅持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企業經濟效益為根本目的。

確定了八個方面的內容:公司層、基層區科和機關部門決策機構、決策內容、決策機制和決策制度的確立、分解、整合與配套;基層區科、機關中層管理實施業務流程的理順;車間班隊現場管理與操作崗位考核標準的制定;制度體系的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激勵機制的建立;基本運作程式的設立;運作保證體系的建立。

2.2 規范企業高中層決策科學化管理流程

(1)精細制定崗位考核標準。在制定崗位標準中,要求堅持“十化”原則。即全面覆蓋的原則;標準量化的原則;結果數字化的原則;按崗位流程細化的原則;規范條文整合的原則;特殊標準動態化的原則;層次精細附件化的原則;先進性的原則;人本化的原則;可操作、可考核化的原則。制定崗位標準遵循六個程序。一是梳理工作崗位,確定崗位標準數量;二是理順崗位工作流程;三是確定參與制定崗位標準人員;四是以崗位為核心,整合原有與崗位有關的文件規定;五是確定崗位考核標準的基本內容;六是對確認的崗位標準內容進行可操作化處理。包括進一步量化處理、無法量化的做定性直觀描述處理,無法量化又無法定性描述的標準作現場指認處理。

(2)規范落實崗位考核標準操作程式。具體內容包括 “六個支撐要件”、 “四個考核載體”。六個支撐要件具體是:①班前講評。這是進行現場當班工作的重要開端。②現場巡查。即“走動式管理”,主要運用于現場管理者。③日清日結。即自上而下,層次考核,對每個人、每一班的生產工作績效對照精細化標準進行考評,當日做出結算。④考核公開。當日及每月累計要公開員工勞動績效、收入、分配方案和考評辦法、安全生產指標及“三工”考核的結果。⑤管理懇談。至少每季定期組織一次班組員工代表和管理人員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懇談,雙向互動,集思廣益,不斷改進管理方法。⑥周期評議。每月一次。評議內容主要依據管技人員現場巡查標準和管理績效、工作作風等,組織員工代表進行民主打分。四個考核載體具體為:崗位員工績效考核臺帳。用于記錄員工績效評價結果和排序情況;崗位員工績效考核區隊公開欄。用于公開當日及月累計員工勞動績效考核結果;管理人員現場走動巡查記錄本。包括巡查人員姓名、職責、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況記錄,員工回答、領導簽閱等欄目;企業內部局域網上考核公開網,加大透明力度和便于員工查閱。

3 企業精細化管理體系實施的效果

(1)管理體系形成了企業管理的整體閉合。從公司高層決策科學化管理、到機關部門基層單位決策科學化管理;從公司重點業務流程到基層區科間的關系流程,延伸到操作現場的管理流程;從管理人員崗位標準化到現場操作員工崗位標準化,形成了縱向鏈接貫通、橫向融合導入的“高層決策、中層管理、現場操作”的層次管理體系,達到了政令暢通、層層制約、相互關聯、環環緊扣的閉合管理格局,公司綜合管理能力大大增強。

(2)明晰決策流程,提升了企業科學決策能力。科學決策把每一個決策主體的決策事項、程序、制度等都進行了細化、具體化、文字化,改變了過去決策無明確制度可循或有制度但原則空泛的狀況。誰是決策主體誰負責,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集體決策”或口頭決策造成的“決策失誤無人負責”的弊端。提高了決策主體的責任意識,減少了決策過程中“推諉、扯皮”,不必要的請示等,大大提高了決策效率、決策質量。2004年以來,公司高層決策機構共決策886項,無一失誤。

上一篇: 英語教育論文 下一篇: 工會工作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国产在线 | 色天堂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页面升级亚洲综合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