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思想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7: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兒童思想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兒童思想教育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2

據全國婦聯2008年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28.29%,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廣泛存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與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一)學習生活負擔較重

留守兒童的父母大都進城打工掙錢養家,因此留守兒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擔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兒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外,放學回到家要做功課,要做各種農活,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七八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雜活,大一點的則要幫助大人到地里做農務,小小的年紀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二)物質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兒童所在的地區基本上屬于較貧困的村縣,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勞資難以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因此經常可見寒冷的天氣下,留守兒童的衣衫單薄,鞋襪破陋,家里和學校教室因買不起煤炭而蜷縮過冬的現象。此外,留守兒童基本處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體發育階段,但都因為缺乏營養而身體瘦弱矮小,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身體的健康成長

(三)缺乏精神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與家里上了年紀的老人相依為命,隔代的代溝、溝通不暢等問題都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長期堆積,得不到解決,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們每天接觸的環境是固定的,接觸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觸的新鮮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邊,能夠與之交流內心真實感受的對象缺乏,他們精神世界的空虛與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難以體會的。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法制觀念淡薄

由于鄉村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局限性,外加沒有定期的職業培訓,致使專業素養存在不過硬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的教育范圍基本上包括語文、數學、政治等基礎性課程,有些偏遠山區甚至連英語課程都沒有開設,更沒有機會接觸到有關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識了,導致留守兒童法律意識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權利遭受侵害時,不能及時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大部分留守兒童正直青春期,這個時期是極易產生心理問題的年齡,由于父母外出,他們缺少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學校又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輔導機構,問題產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決,往往會使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輕者會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問題。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沒有形成系統的價值觀

由于環境封閉,條件有限,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對我國基本國情、黨的基本路線認識不清,對愛國主義信仰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涵蓋的內容一知半解,認為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無關,更談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學習奮斗目標。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利于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了三觀的正確引導和規范,留守兒童的思想意識便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不是僅局限于眼前簡單的書本知識,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斷追求與探索比書本知識更能豐富一個人的靈魂,當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因此,加強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變得任重而道遠。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從學校和親友中得到彌補,形成學校與家庭間的聯動機制,多關注留守兒童內心世界的變化,多與他們溝通,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為留守兒童多送去一些關懷與溫暖。我們不僅要使留守兒童身體茁壯成長,更要使他們的人格健全的成長。

(二)有利于留守兒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國家的棟梁之才,還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對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來說,他們最擔心和最牽掛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還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擔心他們的學習狀況,更牽掛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樂。因此,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更有利于留守兒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

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城市和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平均水平。眾所周知,我國農村人口高達9億之多,在全國總人口數中占絕大比重,因此,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我國政府職能的重中之重。只有農村教育水平與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當、二者平衡發展,我國的整體教育事業才能真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三農問題"是我國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處理與解決的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其中農村兒童的教育問題、農村家庭的和諧穩定問題、農村社會的文化發展問題等等都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是社會的組成者與建設者,只有每個個體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基本的生存與教育權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諧團結,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政府以及社會

第一,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知和關注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報道與宣傳,但目前宣傳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新聞媒體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客觀報道,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氛圍。社會公益組織、慈善組織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號召有愛心的社會人士、社會企業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無論是金錢上、物資上還是情感上的幫助,都是值得倡導和鼓勵的,多一點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關愛,讓他們知道全社會并沒有遺棄他們。

第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關注中國青少年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其業務范圍里的第三項就是:組織開展和資助開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項活動。筆者的建議是每學年的寒暑假組織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夏令營或冬令營活動,可以參觀高校,參觀當地博物館,科技館,活動地點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讓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眼界,讓他們有機會走出閉塞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了解外面豐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留守兒童的理想、追求,給予他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更加明確今后的奮斗目標,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

篇(2)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相互影響的教育,是協調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應試教育將學習的重點全部轉移到學生和學校上,卻未曾將家庭教育納入教育中來。良好的個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家庭教育與孩子個性發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響是隱性的,但卻是不容忽視的。目前,我國農村的家庭教育還存在嚴重的問題,需要特別關心和注意。

1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1認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學校”的事

表現為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不管不問,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將責任全部歸結于學校。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與學校的溝通很被動,大多數父母只有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才會向老師咨詢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有些家長會找出各種理由推脫。孩子的教育應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毫無家庭教育觀念的思想,嚴重與學校教育脫節,孩子的身心發展增加了許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思想“代溝”嚴重

對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發展還不是很健全,思想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還不成熟,特別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長期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對其正確引導的機會,表現為只關心學習成績,其他的一概不問,孩子長期處于這種缺乏交流溝通的環境中,感受不到愛與關心,缺乏愛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閉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心

農村由于經濟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給家里的老人照管。作為隔代的血緣關系,老人都會以溺愛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成長,只顧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至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會管。作為父母,掙錢都是為了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只要他們生活上需要的東西,從不過問是否是必須的,而是盡一切可能滿足,最終導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會上的不良習氣,這便是農民出現的“留守兒童”問題。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農村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處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對教育的不正確理解,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為,更會對孩子形成錯誤的引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品德素質對孩子影響是綜合的,相互滲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實行錯誤的教育方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也逐漸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樣教育,如何教育,仍是眾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識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沒有選擇主動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時,亂翻孩子東西,偷看日記等行為。這種以愛、關心為理由不尊重孩子隱私權利的錯誤行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不僅容易引發之間的矛盾沖突,而且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父母應該是孩子行為的模范者,而不是窺探者。

2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2.1在社會方面,政府創設家長培訓機構,定期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農村家長文化素質低,教育觀念落后,必然導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解決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學習新時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在這一方面,可將政府作為組織培訓的機構,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設立家長教育學習示范點,讓其真正的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與影響,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表揚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之談,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標志。在家庭教育的環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斷溝通、學習的過程,父母的思想觀念提高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2.2在學校方面,積極和家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在不同場合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卻自視孤高,不能正確處理好朋友之間的關系。有的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但在家里卻十分懂事和孝順父母。孩子在成長中所形成的這些行為及情緒,是需要學校和家庭高度重視的。因此,學校要和家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正確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揚長避短,引導學生高尚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環境的優劣也是影響孩子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的環境好了,能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節假日和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出外旅游等等,這些以家庭為主的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愛,讓他們學會怎樣的愛別人,而且極大地豐富孩子的知識和視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和目標。其次,家庭環境良好,有條件創設信息技術學習環境,能及早地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為文化課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3結束語

農村家庭教育的脫節是經濟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質的同時,更要學習現代的家庭教育觀念,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

參考文獻:

篇(3)

小學古詩是小學生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情感。”[1]小學古詩教育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加強愛國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具有深遠的意義。

德萊頓認為通向優秀授課的關鍵是:“通過積極的態度和聯想,整體認識,開動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講的角色,協調各種無意識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課講得很好。”[2]而當前小學詩歌教學特別是農村小學還存在著眾多問題。

我們在詩歌教育中,不僅要讓學生背誦詩歌,理解含義,而且要求學生在詩歌教育中領悟其內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動與共鳴,促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一、還原生活

贊科夫曾說:“激發兒童深入思考作家對所描寫的事件和人物的態度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兒童注意人物的內心感受和行為。”[3]由于古詩寫于許多年以前,它的內容、情感、哲理與現代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小學生思維想象能力較差的情況下,要理解古詩特別困難。所以在古詩教學時,就要把古詩的內容還原到當前的生活中,讓學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體驗生活細節,深刻理解詩的內涵和情感。

二、創造情境

創造情境就是“教師設置、提供可看見或而感受的具體場合和情景,以調動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誘發出情感、靈感和神思。”[4]通過創造情境,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深刻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

電教手段是創造情境的有效途徑。科學研究得出:“人們從語文信號獲得知識,能夠記憶15%,而以圖像信號獲取得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的65%”。[5]新的教學中應廣泛應用現代化聲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頭腦中表象的揉和與交換,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的情感,誘發想象。

三、模仿創作

模仿創作是通過學生自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現出來,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繪畫形象表現意境。陶行知曾說:“小孩不視便是瞎子,小孩不動便是死孩子。”[6]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還要學生動手創造出來。對于有些形象具體的意境。可以通過繪畫,把詩中的景象勾勒出來,形象直觀理解詩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過寫小論文來體會詩意。學生讀詩,自由想象,自由體會,然后用簡短的話語將自己想象和體會到的情境寫出來。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時,老師先提出:詩中描繪的畫面是怎樣的?根據詩句寫出新描繪的美妙景象。通過討論,學生聯系到自己平時觀察的,聽到的,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并根據詩意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加工,充分發揮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講述故事

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有聲的語言,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以教師的語調,語義可以引起學生思維想象形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對詩中的某一情境,作具體的描繪,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聲音,不僅是詞,而且仿佛看到了畫面。因此,課堂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有趣動聽的故事,可以喚起、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從而達到誘發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果。”[7]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相互疊印,互融為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學生學習理解詩歌時,講述有關詩人世間所處時代環境、背景及詩人的經歷,可以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創設一個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

五、情感體驗

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當中,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8]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經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詩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令他們如聽其聲,如見其人,這一過程就要通過形象思維來幫助完成。當作者刻畫的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脫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情感就會隨之而產生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撥動,他們的情感就會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就會用心去感受詩中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悲與喜,愛與恨。聯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9]

通過這種對話的形式,把學生引入詩中,又回到現實,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作者的感情,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詩句是活躍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演、游戲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兒童的創造力培養,教學詩歌經常根據教材的內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內容,有看、有演、有評,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學生也很喜歡。

這樣的古詩教學過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表演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和產生了新形象,使課文中描寫的形象與畫面漸漸清晰具體鮮明起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畫龍點睛”

“抓住詩歌中感彩濃厚,思想含義深刻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使學生受到感染”[10]在講解古詩時,教師通過對感彩濃厚的詞語講解分析,傳達出作者在詩歌中飽和著的深切情感,使學生受到感染。以一個詞擴張展到一首詩,以一個詞聯系到與詩有關的所有內容。“擒賊先擒王”,關鍵字詞解決了,其它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課堂教學是靈活多變的,是充滿生機的一個整體,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單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達到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協調統一運用。同樣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可使用其中一種形式,也可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堅持不講、少講、精講,把抽象的情境還原到現實生活,讓學生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體驗詩中所飽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體驗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注 釋】

[1] 楊恒銓,何雄健.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2003.1.

[2] [新西蘭]德萊頓.[美]沃斯.學習革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356.

[3][9] [蘇]贊科夫.教學與發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楊成章,謝賢揚,李麗.語文創造教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285.

[5]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篇(4)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強女工委的自身建設

1、加強工會女工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把女工工作納入學校工會工作重要考核指標,為女工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保證。

2、以新一屆工會改選為契機,吸納勇于維護女教工權益、樂于奉獻女教工工作的成員為女工干部,加強對女工干部的培訓,努力提高女工干部的崗位能力和素質。定期組織交流活動,探討學校女教工需要解決的問題,努力把婦女組織建設成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群眾組織,為幼兒園分憂解難,做姐妹的知心人。

3、認真學習《工會女教工委員會》的有關條例和意見,積極參加女工干部教育培訓,提升女工干部的素質,提高工會女干部的理論素養和溝通、協調能力,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女教工身心健康發展。

4、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幼兒園工會工作,組織女教工積極參與工會組織的活動。

(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教育

1、組織女教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積極參與創先爭優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切實把黨的xx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女工工作中去,引導她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利益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2、認真學習、宣傳《上海市計劃生育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增強女教工的法律意識及知法用法、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

3、圍繞科教興國戰略,勤奮工作,堅持開展以“師德論壇”為平臺的教育活動,對教職工進行團結奉獻、愛崗敬業精神的教育,增強女教工的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宣傳弘揚優秀女教師的崇高師德,結合“做學生的知心人”、“身邊的榜樣”等主題活動,開展討論實踐活動。通過知識培訓、輔導報告、專題討論等方式,增強廣大教師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責任意識,讓每一位老師與一定數量的幼兒做知心朋友,呵護孩子人生道路上每一步的健康成長。并通過開展“優秀案例”和“師生知心對子”的評選表彰工作,及時總結推廣活動中成功經驗和典型事例,把活動成果的評比和教育工會開展的“每校一星”、教育先鋒號評選工作結合起來,推動活動的深入開展,增強活動的影響力,激勵教師努力創造愛生故事。

5、結合本年度進行的崗位設置和績效工資等改革,關注女教工的思想變化,及時做好橋梁紐帶作用,切實有效地發揮女工委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提高女教工專業素質,促進女教工隊伍全面發展

1、幼兒園以提高專業技能素質為內容,以促進崗位成才為目標,繼續開展教師五個一活動:“讀一本教育名著,寫出讀書隨筆;上一節公開課,寫出教后反思;整理一個教育故事,寫出案例評析;開展一個小課題研究,寫出教育論文;研究一位名師授課,寫出成長感悟”,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與專業水平,弘揚師德風尚,形成示范群體。

2、組織女教師技能比賽和評優課活動,提高女教工的業務技能。

3、結合《師德評價手冊》的使用,開展“幼兒喜歡、家長滿意的教師”評比活動。

4、引導女教工“崗位創新、崗位成才、崗位奉獻”,利用“三八”婦女節、教師節等時機,通過表彰先進,教學評優活等活動,展現女教工風采,激發女教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為社會、為家庭發揮女半邊天的作用。

(四)全面落實維權觀,依法維護女教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

1、通過宣傳欄、網頁等載體積極宣傳《婦女權益保障法》、《女工保護條例》、《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使女教工充分了解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依法維護女教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切實維護好女教工在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所享受的權利,組織好女教工一年一度的健康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及時為女教師排憂解難。舉辦女教工健康知識講座、新時期女性修養講座。讓女教工接受健康知識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增加女教工的人格魅力,提高社會形象。

3、組織女教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鼓勵女教工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發展獻計獻策。

4、繼續做好女教工的“住院補充”、“大病重病”、“女職工特殊重病”等保險的續保、理賠工作,為女教工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5、關注女教師的心理健康,通過各類文體活動為女教工調適和釋放心理壓力提供必要的幫助。

6、堅持“五必訪”制度:生病住院必訪、生活困難必訪、突發事件必訪、家有婚喪喜事必訪、權益受損必訪。

7、結合《計劃生育條例》和女教工相關的法律法規,認真做好育齡女教工計劃生育情況登記入檔工作,并適時向育齡女教工提供人口與生育方面的知識教育,為育齡婦女創造條件。

8、大力開展“生育關懷行動”,特別加強對孕產婦及哺乳期女教工的關心。在女教工懷孕期、產褥期、哺乳期給予特殊照顧。對《上海市城鎮生育保險辦法》做好宣傳、落實工作。

三、201x年度工作安排

一、二月:

1、幫困送暖工作

2、201x年迎新聯誼活動

3、崗位技能比武:教師繪畫比賽

三月份

1、“三八”節慶祝活動

2、教工體檢

3、工會女工委改選

四月份

1、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月

2、“做孩子的知心人”隨筆交流活動

3、女教師禮儀培訓

五月份

1、生理健康講座

2、文明班組展示活動(結合園級優秀教研組評比)

六月份

1、開展迎接“六一”兒童節的親子活動

2、文明班組評比活動。

3、迎接建黨90周年紅歌演唱活動

七、八月份

1、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培訓活動

2、暑期學習考察

3、“與經典為伍,與智慧同行”讀書活動

九月份

1、201x年教師節表彰及慶祝活動

十月份

1、國慶節系列活動

2、集體生日

十一月份

1、 教教工乒乓賽

2、“做孩子的知心人”小品表演活動

篇(5)

中圖分類號: G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1-137-2

1 關注語文學科的性質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要素之一,它是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必不可少的依據、手段和媒介,是學生習得語文基礎知識、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憑借,這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體現,這些特性必須從語文教材中體現出來。我校學生生源素質差,但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專業的幼師人才,這也決定了語文校本教材必須注重基礎性,要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掌握未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的語文能力。因此,幼師語文校本教材在基礎知識方面應符合《幼兒師范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否則,編出來的教材無疑對學生具有不適宜性。

但注重了基礎訓練的校本教材還不能說就是一本好教材。語文既需要傳授知識,還需要傳承文化。語文教材要以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為最終目的進行編寫,所以,好的語文校本教材應該將基礎訓練和人文培養完美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大量的畢業生反饋告訴我們,現今的學生缺乏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缺失。殊不聞,一起起幼兒老師虐童事件?女幼師對幼兒狂扇耳光、將幼兒揪耳朵拎起、針扎幼兒、將幼兒遺忘至校車內致死,這一例例事件無不讓我們聞之驚心!這充分暴露了當今幼師畢業生缺乏較高的人文素養的弊端,因此,我們的語文校本教材還必須兼具人文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幼師語文教材的內容還應有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審美觀,提高她們思想道德素養的任務。通過語文學習,學生不僅能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和人類文化的營養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職業道德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育專家顧明遠也曾說道:“工具論也好,文化論也好,都不能忘記語文既是交往工具,又是文化的載體,同時還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結晶。只有把工具論和文化論結合起來,在教會學生使用漢字的同時,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因此,幼師語文校本教材在開發時不光要注重基本知識的傳授,還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讓學生能得到幼兒園及社會的好評,讓幼兒身上觸目驚心的悲劇不再上演。

2 關注時代性與實用性

顧黃初先生認為:“語文教材是借助四個相互聯系的系統組織起全部的教學內容的,這四個系統分別為選文系統、知識系統、練習系統和導學系統。這四個系統的合理編組,便形成一套教科書的基本結構”。 而這其中,選文系統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校本教材在選文上要認真甄選,仔細審核,既要保證有一定數量的經典作品,也要有能反映教材的時代性與實用性的現當代優秀作品。

首先,拿經典名文來說。古往今來,經典名文,數不勝數,而經典也素有定論,多為名家名篇,誠然,我們要注重選文的典范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經典全部適合當今的學生。比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這些文章背景復雜,遠離當代現實,對于文史知識欠缺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頗大,已然不適合我校這樣起點較低的學生了。因此,我們的校本教材要具有現代意識,要能反映時代的進步和時代的精神,要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反映當前的先進文化。

其次,我們選文一定要結合幼師的專業特點,突出實用性,讓學生能學有所用。學前教育也是師范教育,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語文能力,如傾聽理解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誦讀演講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應用文寫作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習得都離不開語文學科的學習,語文校本教材的編制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這些能力的需要,要利用選文教學既讓學生掌握母語的基本知識,同時又讓學生逐步掌握擁有這些能力,為未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只有這樣,結合我校學前教育的專業特點編制出的教材才是最適合的教材。

3 關注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

職業教育是應用型教育,開發幼師語文校本教材必須重視其就業導向性,兼顧社會和學生的雙重需求,充分發揮語文為幼師專業發展服務的功能,重視學生未來職業的需求和能力,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學習狀態,考慮學生個體語文學習時的認知、心理等多方面需求。

幼師語文校本教材要關注社會需求。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加深,社會對幼師人才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三至六歲的兒童,他們由于年齡幼小,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需要教師用心呵護,這就對幼師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師在工作中要更多地運用其愛心、細心、責任心去照顧、幫助、指導每一個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下愉快地學習、游戲,體驗成長的樂趣。社會對幼師人才的高標準要求使得我們在編制語文校本教材時要從內容上體現出社會的這一需求,要通過選文及語文活動的設計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豐厚的人文精神,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我們的教材可以設計教師應該具備的道德素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老師等相關內容,使學生從心理上做好儲備,為成為合格幼師打下堅實基礎。

4 關注知識性與專業能力培養

語文校本教材的內容,不僅要體現知識性、人文性與趣味性,還要體現專業培養能力。

首先,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材應該重視知識性,而知識性對于校本教材來說則要以實用性為導向。不管我們的培養目標如何,我們都必須要承認教材的基本知識的承載功能。編進語文教材的語文知識要具備基礎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它如同人體的骨骼足以支撐起全套教材。因為任何能力的培養都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之上的,學生只有在對基本知識的扎實掌握的基礎上,各種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將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達到社會的要求,成為可以勝任未來工作的一員。因此,作為編制者,在處理知識點時有必要將基礎知識連貫化、系統化,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在消化吸收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最終形成語文綜合能力。

其次,要突出人文性和趣味性。廣闊的生活大舞臺就是語文校本教材的最好素材。因而,教材編制者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力求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情感,貼近學生心靈,注入生活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倡導生活化學習,選擇學生最喜歡的、最有樂趣的文本和材料,設計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新鮮、活潑、具有創新思想又緊密地聯系未來職業的學習活動,喚起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內在動力,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再次,要重點突出專業能力培養。多年來,我校使用的語文教材雖然也體現出了對幼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但已遠遠不適應當今社會對幼師人才的需求。因此,教材應以就業為導向,結合當前市場需求,強化以專業知識為內容的表達能力、誦讀能力等的訓練。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幼師畢業生在制訂教學計劃、撰寫教案、進行文字表達時覺得有困難,不會和幼兒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方法欠缺。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抓不住重點,不會設計關鍵的提問,工作總結、教育論文更是難上加難。

5 關注地方民族特色

我區是回族聚居區,回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34.77%。我校作為寧夏首府銀川的一所重要的幼師人才的培養基地,多年來一直設有專門的民族班,招收的都是回族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很多都成為當地民族幼兒園的主力,但在教學實踐中,她們也苦惱地發現,民族幼兒園似乎就只能在飲食及風俗習慣上凸顯民族特色,別的方面只能是有心無力,她們都傾向于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能增加一些關于回族特色的知識和文化,以便今后能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因此,在幼師語文校本教材中體現我區回族民族特色是一個現實需求。

幼師語文校本教材的開發是一個繁雜的過程,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使教材能夠適應學校情況,適合學生發展,那么開發出來的教材才會是好教材,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參 考 文 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09-0075-03

一、引言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筆者在一次抽樣調查時發現,時下七成家長認為孩子太不聽話,八成孩子則嫌父母說話太嘮叨,是什么造成親子矛盾與交流障礙?筆者以為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新時代的家長對孩子在教育溝通上的痕跡過于暴露,過于顯露的教育影響可能造成對一個孩子自尊心的打擊。青春期的來臨,自我意識的增強,逆反心理的驅使,都會對成人過于顯性的教育構成潛在威脅而使其顯得蒼白無力。

羅曼?羅蘭的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令人感奮不已的話,正可以作為改進教育的注腳:“一個人對于別人的影響,不是靠語言來實現,而是靠精神來完成的。有一種人能夠用目光、舉動和透明的心境,在周圍散布出一種恬靜的、令人感動的氣氛――這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力量,感受和施與的雙方往往都不知道。”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力量來自潛意識,筆者姑且把他稱作“無痕跡教育”。

二、無痕跡教育的內涵理解

所謂無痕跡教育,即是指教育者通過具有內隱性、間接性的影響方式,有意或無意(本質上都是有意)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的潛意識層面,從而有效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教育方式。

潛意識傳遞的教育之所以能產生影響,是因為人的意識八成是在潛意識領域活動,是一種不易被個體發現的“冰山下的廣袤世界”,而我們平時的顯性意識只是“冰山一角”展露于人們面前。人的潛意識有著無窮的力量,但又是不被人所明晰感知的,無痕跡教育就是作用于潛意識而發揮作用。我國古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文學意蘊正好詮釋了無痕跡教育的佳境。

三、無痕跡教育的功能初探

當代青少年喜歡個性張揚,教育應著眼于孩子的主體性發展,而現行教育所培養的人最缺少的正是這種自主和創造的精神。現代心理學認為,現實中被忽視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對孩子主體性的完滿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用于潛意識領域的無痕跡教育便在這意義上應運而生,它構成了主體性教育的半壁江山,并與顯性教育(無痕跡教育的對立范疇)共同建構起了主體性教育的完整體系。無痕跡教育的人格完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發展功能。無痕跡教育可運用其獨特的影響方式,著眼于孩子的無意識活動,作為一種外界刺激來調控一個人的心理組織,以使其不斷涌現突發性的直覺和靈感,從而快捷有效地促進自身認知能力的提高。

2.情意發展功能。現代心理學認為,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體驗過程一般是受無意識支配的,尤其對意識水平比較低下的人而言,其情意因素的潛意識性更占據絕對優勢。無痕跡教育可通過各種潛隱方式,使個體的情感趨于更加成熟穩定,人格得到完好的發展。

3.道德發展功能。無痕跡教育能通過情境創設、榜樣示范、鼓勵內省等多種潛隱途徑,使孩子于不知不覺中激發起道德需要,陶冶道德情感,錘煉道德意志,最終使正確的道德行為理想變成現實。

四、無痕跡教育的有效架構

在現實的思想教育活動中,我們時常埋怨教育效果不理想,卻沒有檢討自己是否只重視了有意識領域的灌輸卻忽視了潛意識這方沃土的開發。事實上,教育就是成人與孩子間在顯意識領域和潛意識領域所進行的認知、觀念的互動切磋,教育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重視無痕跡教育的價值功能。

1.“讓孩子在書香中長大”――人文環境的理性設置。荀子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物質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一個家里有盆花,有魚缸,陳設井然有序的家庭,孩子往往從中受到陶冶而辦事井然有條;而一個居室雜亂無章的家庭其孩子往往做事也是沒有頭序的。一個書香滿屋的家庭,孩子肯定從小受到書籍的熏陶而對書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親切感,而一個麻將聲中長大的孩子,他成為一個賭棍的可能性當然是十有八九的。

《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郊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讓他遠離一些小地痞的故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環境育人”。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應該明白古樸的教育哲理被加上了“無痕跡教育”的新稱謂,其效用其實是完全相同的。據此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我國早教之父馮德全先生認為,家庭從小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智力環境,有一個細節是他十分認可的,那就是應在孩子的小房間里張掛一張中國地圖與世界地圖。他認為,這樣做讓孩子可以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地理知識、風土人情;另外,孩子從小就會熱愛祖國與人類,培養廣闊的胸懷與健康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孩子為志向遠大而有宏圖抱負,有利于對其進行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育。馮先生還說環境育人的原理大家都懂,具體策略多種多樣,但家長一定要有意識,這種有意的安排通過無形的方式發揮作用,有利孩子在無形中成為優秀的人。

2.“有錢就能搞定孩子的培養嗎?”――“父母意識”的責任拷問。近年來,研究家庭教育的心理學家已經開始將注意的焦點由外在顯轉向內在心理動因上,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父母意識的研究。所謂“父母意識”,是指成人對于為人父母這一角色的自覺、不自覺的態度、評價與操作方式。有研究表明,母性意識和父性意識在內涵上的差異,既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不同性別間心理差異的表現,同時也對家庭氛圍與育人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它不僅與父母的個性特點密切聯系,而且體現著父母的價值趨向,有助于我們探究父母對孩子心理發展的本質的、根源性的影響。

有一類家庭,是典型的“男主外而女主內”家庭模式,家務與照顧孩子的責任全由女性承擔,做父親的每天難得和孩子有交流的機會。漸漸的,男孩子會變得女性化,做事也是慢條斯理的。實踐證明,當父母共同撫養孩子時,父親通常能體現出良好的接納感和責任感,認識到自己對孩子和家庭的影響,進而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孩子會顯得更有力量,同時也促進夫妻間的理解和感情。

由于一部分人的先富,時下已經悄然出現一種新型的育兒方式――寄養。有不少富裕家庭會把自己孩子寄養到學校老師家中,由教師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與學習輔導。這些家長以為這樣做可以減輕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并可以更快更專業地促進孩子學習的進步。但筆者以為,這樣做的后果是親情的缺失與父母意識的虛化。長此以往,作為父母也會變得不善與孩子交往而喪失一個完整的人成長的機會;孩子則會在情感上孤獨并且變得只知學習而不知生活,就算成績優秀也是一個低能兒,筆者以為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與不負責任的。

3.“為分數還是為孩子終身考慮?”――教育觀念的理性思考。父母教育觀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子女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孩子發展與期望及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和認識,包括家長的期望值、人才觀、教子觀等內容,這些內容總是會在無意中左右家長的教育方法而事關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人才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問題,現在很多家庭被有些學校的應試教育之風所左右,而成了壓抑人性的應試教育的幫兇。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需要心身整合、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方位引領,絕不能簡單的被分數所左右,更不能因片面追求考試名次而延誤了孩子本該有的全面發展。

父母的期望值是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維度,有的家長不切實際地要孩子非要考上重點高中不可,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可就是沒有給他前進的動力,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是十分不利孩子進取精神形成的。所以我們提倡因人而異,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與能力水平,提出適度的、合理的期望值,才能給孩子的前進提供強力的精神支持。十幾年前發生在金華的“徐力弒母”事件,就是由于過高期望值而導致的親子溝通障礙最終演變為一幕慘劇的,血的教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4.“于無聲中現驚雷”――教育方式的至高境界。無痕跡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使顯性的教育隱性化,而無痕跡教育的最根本一點就是家長的“身教”。大教育家馬卡連柯在《兒童教育講座》中對師長的“身教”作用表述得十分到位:“你們自身的行為是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不要以為只有在和孩子談話時,才執行了教育孩子的任務。其實在你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在教育著他們,甚至在你們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你們穿什么樣的衣服,怎樣跟人交流,怎么評價他人,怎么表示歡樂與哀愁,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都對孩子具有重大的意義。”你們的態度神色上的些許變化,孩子們卻都能感覺到――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無痕跡教育的作用。說到這里,大家對一味的嘮叨式的教育作何感想呢?

紹興文理院的王柏勛教授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北大。在中學教書時,工作很忙,王老師很少有時間輔導兩個孩子的學習。他說:“每天我忙于搞科研,有時為一個論文搞得吃飯都沒有心思。孩子就在無形中養成了愛讀書、肯鉆研的習慣,這種作用就是我們常說的熏陶吧。”可是綜觀時下的家庭教育現狀,不少家庭由家長把關完成家庭作業,有的學校老師還要家長簽字,甚至由家長負責聽寫。教育的痕跡性太重,其后果是什么?孩子變得厭學了、反感了,此時教師與家長還在哪兒一味地怪孩子不聽話!

當然,教育作為人與人互相影響的過程,很難痕跡全無,但至少可以通過淡化教育痕跡而使部分痕跡從有到無,讓更多的教育內容悄然滲入孩子的潛意識之中。社會學專家周亦農就曾經指出親子溝通的幾個要訣,認為家長與孩子說話要“好好說,慢慢說,輕輕說”。因為只有“好好說”才能避免逆反心理的形成,容易為青春期孩子所理解,最終轉化為孩子自我改造的動力;只有“慢慢說”才能讓孩子有胃口接受你的信息,才不易因信息飽和而使教育無效;另外,也只有“輕輕說”才可以使教育的痕跡談化而進入孩子心靈深處,最終內化為孩子個人的行為與思想。

五、結束語

“大道至簡,大愛無痕。”家長的教育影響作用于子女的不僅僅是其有意識的層域,而且還有常常被人們忽視的潛意識層域。無痕跡教育就是這樣神奇,它通過創設情景、樹立榜樣、鼓勵內省等多種潛隱方式,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成長需要,確立起進步動機,陶冶道德情感,形成行為意志。只要我們不斷地提供如此境界的信息,最終就可以使師長希冀的要求內化為孩子本身的信念和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楊福章.試論潛教育的價值功能及其在思想教育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07,(5).

篇(7)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3〕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4〕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否適用于初中教學?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學生年齡一般介于十一、二歲——十四、五歲之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證明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處理各種可能性和假設,進行抽象的、創新型的邏輯思維,〔5〕“他們的思維水平開始接近并達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亞杰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逐步發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實驗學校經十多年的實驗,充分證明了兒童創造潛力是很大的。〔7〕對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教師應充分估計并積極采取引導措施。

上述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多向信息傳遞、獲得創造性認識的過程,而非學生單方面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它具有以下優點。

首先,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養成他們從小讀書的習慣和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如何獲得知識遠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展為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人的思維發展中至為關鍵,“思維從疑問開始”。李政道博士也認為:“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8〕而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能通過這種課型慢慢培養出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思維活動會大大加快,經過思考、提煉,依邏輯關系排列、組合,使松散的知識通過學生加工成為系統并建構成自己的思維方式。總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并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不斷積極探求進而推動學習進一步深入發展。這種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從長遠來看,對人的一生發展作用甚大。

其次,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還可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9〕而且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要經常改變思維角度,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所以課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得到全面訓練。

第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

第四,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根據學習心理學原則,學生自愿參與的學習過程,會進展迅速且學習內容保持率高。“因為學生將知識組織起來,并能隨時得心應手地檢索知識。”〔10〕在課前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大腦中已有的儲存信息,在定向思維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時的知識被喚醒了,而且以學生活動為主,方法靈活多變,使其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此外,學生在非被動情況下更易于記憶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每堂課都能在理解中學習,記憶將不再是問題,也不再成為負擔,反過來又為能力培養提供源泉。

第五,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響,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成為可能,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學生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正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價值觀念和人生觀,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使課堂不但成為能力培養,也是切實進行德育的場所。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和形成發揮很大作用。從實踐角度講,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級教師朱爾澄數年的教改實踐充分證明了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為的。朱老師于1989—1990和1990—1991學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學初一做了學年初和學年末的問卷調查:入學時90%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而經過一年的啟發討論教學,到學年末,兩校都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師生討論問題”的課型。短短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接受灌輸到主動討論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學生對她的教學能“啟發引導積極活躍”一項的評價高達87.9%,說明對這種教學方法的高度認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師主要的教學學校三中是一所非重點學校,學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啟發、引導、信任和鼓勵下,學生們熱情參與,積極思考,歷史思維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

朱老師總能設計些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鼓勵其創新思維,課上常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情況。比如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時,她一改過去的講法,而是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出中國水系特點:東部河流多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需要開鑿一條南北的河,然后提出“開鑿大運河怎樣最省力?”在學生回答“選擇經過測量的大河之間的最短距離”之后,她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學生思路不通的情況下,由一個學習較差而且是十分頑皮的借讀生打開了同學的思路,認為溝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會大大節省勞力。”〔12〕再如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哪項對秦國利益可能更大?”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從水利工程的功能來考慮。這時朱老師啟發學生換個角度,看戰國示意圖,在學生的沉默中,一個學生意識到鄭國渠位于秦國都城一帶,地處關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問題〔13〕。類似的教學實例在課堂上幾乎隨處可見。像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潛能,如果不能被教師發現并引導發展,是十分遺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師引導有方,講究教學民主,能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他們思維水平的提高。《評價唐玄宗》討論課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學生學完唐朝全部歷史、具備足夠知識的基礎上,老師做必要的引發、講述,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14〕,進而能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認識唐玄宗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興廢的一些規律性認識。這節討論課,訓練了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充分顯示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潛能。她的實踐也證明了“學生在認識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這一研究結果的可信。如果教師們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正確估計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多多提供他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剝奪任何學生發表意見的權利,而且能適時、有效地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有難度、看似高深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那樣,學生能力的培養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不可否認,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實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逐步實踐、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現今從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研究院都以充分發揮創造性為目的的美國也走過一個過渡階段〔15〕。更何況目前在我國歷史教學還受到相當多因素的限制,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仍根深蒂固,教師能力素質亟待提高,教科書編寫尚需改進等等。但培養學生能力是歷史教學的要求和發展趨勢,為遷就目前的客觀條件和學生表現出的實際水平而放棄追求,降低標準,實乃對下一代不負責任。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堅信: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在現有條件下可考慮在一節課教學中采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課前讓學生預習教材,閱讀教師印發的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但要精心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層次的問題或情境,啟發、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在這里,教師不僅仍處于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還要求具備更全面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除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外,還應“促進學生自由的、有創造性的人格發展,激勵他們熱情關注人生的意義以及他們自己生活的質量”〔16〕,而不是那些講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師。理論上如此,實際上學生也喜歡能引發討論的課堂教學。學生的這一轉變和需要應成為教師不斷探索提高、改進教學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種討論課要花費師生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比起講授法它很不經濟。不錯,可殊不知使相當多學生不用多動腦子就能學會一些知識的教學,會使他們的智力處于停頓狀態,不僅不利于學生智力發展,而且還會壓抑一部分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如果一學期只搞一、二次討論課,它的“費時費力”比較很明顯,可經常不斷地采用這種課型,學生的閱讀、查閱工具書、發現問題、組織材料、撰寫報告及課上表達能力會不斷進步,隨著各種能力運用越來越熟練,花費時間會越來越少,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快。從長遠來看,討論法不論從時間和效果來看都是很經濟的。因為它能在有限時間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這種方法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平心而論,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因為要做太多的重復性的、枯燥的、搬運工似的作業。他們不感興趣,心理負擔就重,記憶負擔也重。而且現在有不少學生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消磨在電視和游戲機上,卻把讀書、功課擠入有限的時間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導致了課業負擔沉重的結果。而討論法這種主動探索、創造性地學習,充滿樂趣,能極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況且歷史課每周只有兩次,只要拿出一個小時用于讀書,從中能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打通道路,讀書之樂自然而生,讀書就會成為一種愛好,一種生活需要,而非強制和壓力,也就不再成為負擔。

如果每位歷史教師從初一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打破思維惰性和定勢,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接觸到世界史后,視野會更廣闊,學生就會提出更豐富更深刻的問題;學會正確分析、思考問題,就能夠積極面對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從這個角度講,歷史學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長處,這正是歷史教育重在培養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應該承認,這種討論式教學法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在學習各階段之間妥善銜接,推動能力不斷向高層次發展,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思維水平究竟達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測試。但無論有什么困難,采用何種方法,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思維水平是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希望這一目標能在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

注:

〔1〕楊振寧博士說:泰勒幾乎每天都有10個新想法,其中9個半是錯的,但每天半個新想法積累起來,足以使泰勒獲得巨大的成功。見《長江日報·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計算機世界·教育專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筆者在中學實踐及聽課、調查所得。

〔4〕(日)山內光哉編著《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頁。

〔5〕(瑞士)皮亞杰著《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52頁。

〔6〕俞吾金著《問題域外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頁。

〔7〕見惲昭世主編《走向未來的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記者問,《科技日報》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亞杰著《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頁。

〔11〕朱爾澄《從情理交融到歷史思維》,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140頁,143頁,48頁。

〔12〕同注〔11〕。

篇(8)

班主任工作總結1一學年即將結束了,本學期我擔任班主任,回首一學期來的班主任工作有過快樂,有過心酸,但較為成績突出,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具體總結如下。

一、抓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來自不同的層次的家庭,有農村的、還是有進城務工的子女、文化基礎差異較大,學生思想教育難度較大。沒有優良的學風和學習習慣,教導學生放下思想包袱,經常深入學生之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為學生挑排憂解難。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組織學生進行了學習經驗交流會,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班會課時間,對一周來的班級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交流,指出存在的不足,就事論事說明道理并提出相應的要求。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學生做人處事,尤其是對個別后進生進行思想教育,要求他們先做人后做事,努力營造一個寬容,自信和諧集體氛圍。

二、落實常規工作

配合學校開展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經過上學期的`努力學生基本上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自覺按照學校要求穿校服,嚴格遵守學校的制度,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見到老師問好的基本要求。經常表揚好人好事做好榜樣的力量的工作樹立典型,堅持每隔一周班長做班級情況的小結。

抓好班干部的選拔工作,充分的發揮教師小助手的作用。工作有人干,充分的發揮班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得到歷練。堅決制止學生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要求每天事情當天完成,并經常完成實現時作業提高學生的作業速度。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是學生的頭等大事也是最重要的,嚴格要求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我想方設法的促進他們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的學分加強與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配合科任教師上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經常表揚學生,經常與學習進步的學生交流。對于表現進步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做到家庭學校雙方共同教育。

三、注意安全,教育。

一直把安全要銘記于心。同時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安全教育工作,班集體有安全組長,讓學生真正的樹立安全意識和思想和意識不論是交通安全還是食品安全,學生已積累了不少自我保護的經驗。

四、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及綜合素質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很大,所以我平時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帶頭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班上做到不謾罵、不諷刺、不體罰學生,錯了及時改正,看到地上的垃圾及時撿起。學高為師絕大多數的學生也希望班主任是一個博學的老師,做一名教師不僅教育指導學生還及時的更新知識達到師生共同進步。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是學校管理的基礎,一部分是班級的核心引導者。對全班同學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和學生的生活都起著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我不斷的向各位同仁學習,努力做好班級工作,也有不足之處,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將不斷的完善自我,努力將工作干的更好。

班主任工作總結2滿懷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我選擇了投身教育工作、十幾年中,我一直擔任著班主任,并且始終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當好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我不斷地努力進取,開拓創新,力爭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一、始終如一,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一般來說,在學生成長中,班主任起著導航、催化、定向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必須有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較強的管理能力、在我任班主任的十年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我深深地體會到: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擔任了班主任工作,也就意味著情愿去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甘當人梯、為了當好班主任,我刻苦鉆研,認真學習科學理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虛心求教,吸取別人的管理經驗,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二、環環相扣,落實科學班級管理的基本環節

1、組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班級領導核心、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好的班委是班級建設的關鍵,不僅能使班主任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在班級管理上,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充分發揚民主、班委干部地產生,讓學生們參加競選,根據競選人的演說和實際表現,實行無記名投票、這樣選出的班委,一方面個人樂意干,另一方面同學信任,有號召力、當選者通過演說自我加壓,再加上全班同學的監督,如果不稱職,隨時換掉、這樣的班委有活力有生機,同時也利于形成班級良好的學習風氣、

2、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作為班主任,我不習慣發現學生落后了、違紀了,才去談心、教育、這樣工作往往會陷入被動,加大工作的難度、我是把工作放在平時,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班級工作講究超前性,做到眼勤、腿勤、腦勤、手勤、嘴勤,與學生多接觸,利用各種機會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密切配合科任教師,從各科老師那里了解學生方方面面的情況,掌握學生的新變化,聽取各科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探討育人的方略,形成教育合力、堅持家訪和接待來訪,了解學生在家的生活、學習習慣和性格特征,做到全面了解學生,從而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找到幫助學生進步的有效途徑、

3、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作為班主任,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有用處、有價值就會發揮出創造力,進而積極地投身到學習、生活中去、如果把班級當成一個小社會,學生便是班級管理的主人,每位學生都有很大的潛能,只要充分地挖掘,工作方法對頭,班級管理就會創造佳績、我堅持讓學生做主人,學生自己管理班級、理財、處理各種問題,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代替,普通學生能做的,班干部不代替、這樣班里人人都有事做,不但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獨立自主的辦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我決不會放任自流,袖手旁觀,而是努力做好他們的參謀和后盾,當好他們的“導演”、這樣可以使“主導”和“主體”有機結合,提高班級建設的水平、

4、工作中體現出“愛”和“嚴”、我熱愛每一個學生,且尊重他們的人格、興趣和個人愛好,平等、公正地去對待他們、工作中我誠懇、耐心地教導他們,從不諷刺、挖苦、歧視或惡語中傷,更不體罰或變相體罰,而是用自己的寬容和真摯的愛去教育他們、鼓勵他們,去賞識他們的閃光點,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人是感情動物,我用心的付出也相應的贏得了學生的好感,他們愿意把我當成貼心人,當成媽媽、十幾年來,我帶的班級都是團結向上,有很強的凝聚力、中國有句古話:嚴師出高徒、我愛學生,但是我并不放縱他們,對他們向來要求嚴格、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堅持不斷的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使他們能判斷對錯,分清是非、凡是要求他們做的,我首先做到,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以身作則,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5、用廣博的知識去感染學生、教師的天職是“傳道、受業、解惑”,而學生最看不起的就是老師的一知半解、在知識更替加快的信息時代,教師已經不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努力地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用廣博的知識、靈活的教學方法、嚴謹的教學態度去樹立威信,感染學生、只有得到學生的佩服,他們自然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學生從我身上看到了知識的力量,也就會自覺地學習,不斷地進步、

6、恰當地使用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整個班級里面的學生會存在較大的差別、有的勤學守紀,有的厭學淘氣、對此,作為班主任,我對全班學生一視同仁,沒有偏愛和偏見、當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言行時,我會及時予以鼓勵、對那些“問題學生”,我會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的魅力感化他們;學生犯錯時,我不是用一副嚴肅的面孔去說教,而是用博大的胸懷去寬容他們,給他們自我改正的機會、寬容是一種力量,它能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戰勝自我、批評學生,我謹慎地運用語言,顧及學生的自尊,使他們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并愿意與我做心靈的交流,這樣他們會從思想深處認識到錯誤并改正、恰當的鼓勵與批評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榮譽的享受,還可以對自己的價值得到評定,由此進一步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7、重視后進生(雙差生)的轉化工作、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一定要花大力氣進行后進生轉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對待班里的后進生,我注意在思想、心理上“以情動其心,以理引其知,以嚴導其行”,在學習上進行“勸學、督學、導學”、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幫差有具體對象,轉化有詳細目標,提問有啟發引導,輔導有認真落實,進步有表彰鼓勵、為了更好的解決后進生的問題,我把幫差對象落實到好學生,成立“好幫差”小組,使差生在好學生的影響和帶動下,成績不斷提高、

三、一柳成蔭,班級管理成績喜人

班主任當久了,有了管理班級的一些經驗,也干出了一些特色、連續幾年被評為校級鄉級先進工作者,在全校全鄉做過班主任工作經驗介紹,自己的班級也被區教育局評為先進班級體,自己被評為優秀教師、經過我個別教育的學生還在全國小學生英語比賽中獲得二等獎、經過自己的努力,成果累累,自己看了高興,兩級領導也很滿意、

其實,我管理班級的方式方法也并不新、奇、特,只是針對性強,符合鄉鎮學生的特點,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操作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也就是說,管理工作難分好壞,適合于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是好的方法、我就以此為出發點,百試不爽、這就是我不是經驗的經驗、

班主任工作總結3時光荏苒,孩子們已隨我成功登上了小學階段的六級臺階,回首走過的路程,愈加深深的感受到五年級的班主任依然是一個復合性的角色。當孩子們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他們細心的體貼和溫暖;當孩子們有了缺點,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并幫助學生及時改正。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體驗著艱辛,又感受著快樂。半學期又過去了,按慣例做小節如下:

一、用真心和耐心,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習慣將影響到人的一生,因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小學生的特點就是好動、好玩。如何讓這些孩子們適應小學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懂事的小學生是我工作的首要問題。我認為,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的基礎。因而,在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上,我從小事抓起,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利用班隊、晨會讓全班同學討論,明確小學生應做到哪些,不能做哪些;在班內開展“雛鷹奪旗”活動,每周定時評比,表彰先進,以此不斷強化,幫助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且,在班中選拔出合適的學生擔任班干部,進行培養、指導,鼓勵他們做好帶頭工作,協助教師完成一些工作,如:早讀,午餐等。同時我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哪一種習慣的養成都不能“說到立即做到”,平時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引導學生,幫助引導他們快速進步。

二、以關愛加賞識,做孩子們的知心朋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當前二代獨生子女備受寵愛的背景下,教師更不能居高臨下地逼視孩子,也不能粗暴冷硬地刺傷孩子。要以朋友的身份蹲下身子和他們說話,平等地進行交流,傾聽孩子的訴說,尊重孩子的選擇,分享孩子的快樂。著名少兒教育家周弘曾指出,教育的奧秘就在于堅信孩子“行”。我首先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經常同他們個別談心,從學習、心理、家庭等處了解學生。班中有一個同學,母親出走,父親異地打工,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學習基本上無人過問。再加上家里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情緒一度非常低沉。因而學習受到很大影響,銜接新知識便比較困難。漸漸的對學習有一些不適應,并常對奶奶說:我讀書肯定讀不好,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教,我沒人教。我了解情況后多次找她談心,打開心結并對其個別施教。前段時間的數學課上,我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出了一道題加強鞏固,這名同學回答非常到位,我立即豎起大拇指進行鼓勵。漸漸地他對學習樹立了信心,童年的歡笑又回來了,學習比以前更加認真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現在有了心里話就會主動地告訴我,和我的關系老鐵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如此說)。

三、因材施教,做好個別生的轉化工作

我們這個班,特別生的人數挺多。因此,轉化個別生是班主任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認為對個別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視,感情上不厭倦,態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對特別生一片真誠的愛心,去叩響他們的心靈之門。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比如:在課堂上不要緊盯著優等生,應多給特別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舉手發言,及時給予肯定、獎勵,使他們也能自信地面對學習。課外積極了解情況,多與家長聯系,爭取家校聯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促進班級的整體發展。

四、把握愛與嚴的尺度,使孩子們全面發展。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寫到:“道德的營養和精神的中毒對人們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不良對身體的危害一樣。”班里有幾個很聰明,但非常調皮的小男孩。對于他們身上出現的不良行為,我沒掉以輕心,聽之任之,更不會因其學習成績好而包容、姑息。一次,班里幾個平常成績、表現都不錯的學生搞惡作劇。我得知后,立即找他們談心,講道理,并嚴厲地批評了他們。從那以后,這些同學也逐漸學會嚴格要求自己,學習上也有了更大的進步。由于我把握住了愛與嚴的尺度,孩子們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我做過多年的班主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正因為如此,我更清醒地知道做好班主任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學期針對新的時期、日見成熟的學生,我想了很多辦法,下了不少功夫,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班主任工作總結4一個學期來,卑人能時刻牢記“愛崗敬業”和“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之宗旨,在實際工作中不辭勞苦、焚膏繼晷地主動開展班級管理和德育建設,在上級諸多領導的關心、支持、指導和幫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并且有了良性的發展。

現將20__年上學期期末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主動貫徹落實學校以及各職能部門各個階段和突發性的工作要求,做到堅決服從、動作迅速、部署到位、落實有策,經常性抓好班級管理中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小結環節工作。與其他班主任一樣,經常性加強對學生的集會、早讀、課間操、衛生清潔、午休、晚自習等督促檢查并考核登記,階段性地或持續某段時間堅持每天對早讀、午休、清潔衛生情況或晚自習況進行突擊檢查,經常性、隨意性地觀察其他課任教師上課時學生的學習和紀律狀況,力求更多的感性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強動態管理,在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活動中及時了解、關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時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之示范效果。

二、主動、大膽搞好對學生干部的發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養工作,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五自”能力。該班“難得”的班干部從總體上說:“領頭雁”幾乎沒有、表率網射作用差、膽小怕事常拖拉。針對本班學生干部膽小怕事、明哲保身而不能形成班集體的核心這一狀況,深入學生生活,善于洞察和了解情況。我更多的采取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或個別談話,分析研究之根源、指出教育其不足、授之建議以方法;同時進行職責分工,做到人人有權、人人有責、互相監督、相互協調,實行民主管理,逐步培養出像曲超、劉璽、王琳、那榮威、張一爍等這樣一批較為得力的班干部,使班級管理有了良性的互動,此一狀況在有了明顯的改觀。

三、始終貫徹分層次教育,做好教學工作計劃,堅持“抓兩頭、促中間”,不厭其煩地耐心做好后進生的幫教轉化工作。針對本班如:楊恒、李忠陽、楊行、楊磊、曾超、李文君、蔡思陽、王照、金善、邵楠等紀律或學習雙差的后進生多、且突出之頭疼狀況,我班實行了《學生每天情況登記表》、《學生思想動態情況每天公布》制度,堅持每天登記、每周公布、每月小結的做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教育,做到“小犯指出批評、多錯檢討通報、大錯約見家長、累犯嚴肅處理”,更主要的是班主任經常性加強督促和引導,充分利用班會、集會小結、召開座談會、電話通知其家長、開展“告別不良行為,重塑文明形象”等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從情入口、感之以心。同時,有的放矢地“約法三章”,狠治各種歪風邪氣,培育正確的輿論導向,耐心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和家長的配合督導;充分利用班(團)會、課余時間以及校內外各種方式的活動,結合《德育量化考核實施細則》和文明學生的評比,培育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核心集體,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些“暖處理”給他們定目標限期改正,擴大積極分子隊伍,形成良好的學風、考風和班風。通過堅持不懈的“苦心經營”,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特別是大力加強班主任與課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經常“合力教育”,違紀現象有效地得到了遏制,班級紀律迄今終于有了根本性的扭轉。

四、主動聯系和協調各課任教師,共同努力搞好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習輔導和后進生的幫教,增進師生情誼。本學期面對后進生工作面積大、難度大、反復大、轉化難的“四大一難”,本人竭盡全力,一改一些成效不大的做法,保持了幽默、風趣、耐心的幫教與引導,配合家長,擒賊先擒王,促使如楊恒、李文君、蔡思陽、楊磊、李忠陽等一大批紀律差生首先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轉化效果明顯。

五、經常性與家長取得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積極做好合力教育工作。邀請家長來校面對學生一起商討教育對策。本學期第一次檢測后及時召開了11位后進生及其家長和科任教師的面對面座談會;按學校的安排于開學初與中段檢測后召開了家長會,絕大多數家長都能依時到會,缺席家長后來通過電話、寫字條等也取得了聯系,有力密切了學校和社會的聯系,有力配合了對學生的及時教育。

六、積極、依時參加學校、年級(組)召開的各種會議,認真做好會議記錄,及時上傳下達,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依時完成學校、級組的各種材料匯報和上交事務。

七、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本人還常常勇挑重擔、樂于助人。作為一名大學班主任,應做好大學班主任工作計劃,并能正確對待工作中的成敗利鈍,對學校、級、組制定的各項政策范文大全和提出的要求堅決執行。

總之,差班的管理需要抓好突破口,班主任要用細心、耐心、虛心、忍心和愛心、良心去竭力培育,功夫才會不負有心人。在桃園中學做班主任三年多來,深刻體會到:做優秀班主任之最主要、最關鍵之處即“勤”勤下班、勤巡視、勤“談話”、勤“蹲點”、勤“陪讀”總之,勤能補拙;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質量、時間就是生命!

班主任工作總結5大家都知道班級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單位,其班主任工作開展得如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較好地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項任務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可凡是擔任過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教師能切身體會到小學班主任工作的繁重而又易吃力不討好。當你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時,更能感受到低年級班主任工作的瑣碎、零亂班主任都希望自己能勝任這項工作,并能盡量減輕自己的負擔。那如何開展低年級班主任工作呢?

一、樹立讓孩子喜歡又佩服的教師形象,讓孩子樂于接受你。

科學家研究證明,孩子生來就具有對美的事物的傾向性,所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對孩子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儀表、言談舉止,穿著要美觀整潔大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講臟話、粗話,不管是坐、立、行保持良好的體態。讓學生覺得你健康、充滿活力。與他們有共同的特點,希望和你交朋友。

二、教師要善于親近孩子,了解孩子,研究孩子,促進幫助孩子。

教師從平等尊重的立場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努力和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賴關系,讓他們吐露心中的積怨與秘密,解除心理負擔。班主任可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孩子感受老師對他的關注和愛,讓孩子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可親,像大姐姐一樣可愛。了解研究學生最好的途徑是觀察、談話。談話的內容可以從孩子熟悉、感興趣的事物談起,如:你最喜歡什么?休息日怎么過?最近爸爸媽媽的情況喜歡和誰玩?等談話的語氣溫柔,態度不要嚴肅,就像朋友之間聊天一樣。這樣了解學生的能力、氣質、性格、愛好、弱點、個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及待幫助的問題學生,找到可以應用的對策,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進行有效的常規訓練。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常規是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保障。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建立良好的班風班貌也是各種習慣養成的基礎,低年級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低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來不多久,要從以玩為主變為以學為主,處在一個適應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所以必須讓孩子能盡快適應小學的生活。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抓起:

1、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其中學習習慣是重中之重,學習習慣包括課前準備習慣、上課習慣、書寫習慣、作業習慣、預習和復習習慣、文具的使用和整理習慣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行為訓練。如在訓練學生發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為什么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再進行示范練習,要求從掌握規范的舉手姿勢,站立要端正、態度自然大方、說話時聲音響亮、吐詞清晰。聽別人講話時,要認真聽,聽清楚說話的內容提要,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并且教師可時常抽學生復述送別人的講話,如說不出,就說明沒有人認真聽講,教師需要嚴格教育。

書寫習慣、讀書習慣,這是低年級學生一項特殊但又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我不僅指導學生如何握筆、運筆,而且要求他們寫字、看書,做到一拳、一尺、一寸,每天提醒他們注意三個一,讀書時要全班同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寫字,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教師還可以以兒歌或口令形式訓練課堂應遵守的規范。

2、建立值日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值日習慣,樹立為集體服務的意識。

過去值日一直是干部輪流當,不能激發其他兒童的上進心和積極性。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競爭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采取了只要表現好或有進步者或愿意為班集體服務者,都可當值日。而且能積極為班集體服務,作為以評選三好生、優秀小班干部的一個必可少的條件。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大增,都迫切希望自己能當上值日生。在當值日生時,要報告當天學生的學習情況、清潔、紀律、出勤等情況,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而且讓值日生知道了要管好別人,首先就得管好自己。實踐證明,過去一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學生,在當值日生的過程中不但自己嚴格地遵守紀律,而且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

學生的各種習慣訓練與養成,需要教師反復抓,抓反復,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高度重視從小行為入手,從低年級開始訓練,良好的習慣一定能養成。

四、組建培養一支能盡其職的班干部隊伍。

由于低年級班主任的工作特點,如果事事都是班主任親力而為,教師沒有那么多時間,也會磨耗教師教學工作上的精力。有時還會事倍功半。而得力可靠的小干部是班主任老師的左右手,所以慎重地選拔與培養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從繁重走向輕松。

篇(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3)03-0066-08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有人從此一蹶不振,碌碌無為,有人能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最終成就大業[1]。貧困大學生在承受物質貧困的同時,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2]。有研究指出,在貧困大學生中心理彈性水平的發展并不均衡,存在著個體差異[3]。盡管有一些人兒時經歷了嚴重的壓力或逆境,長大成人后卻功能完好,甚至還很優秀[4]。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了物質幫扶,還要防止出現自卑、自暴自棄、自我封閉,導致“精神貧困”[5]。不利的因素并不一定會導致學生發展的不良,在一些保護性的因素下,學生個體仍有機會保持正常的發展。心理彈性理論關注的是人們心理中的積極方面及積極性的發揮[6]。那么哪些心理彈性品質和保護性因素能夠幫助個體良好地應對壓力和挫折呢?通過對優秀貧困大學生進行訪談,挖掘出他們應對挫折和壓力的有效措施,提煉出彈性品質與相應影響因素。以期能對類似家庭的中小學生進行早期或者較早期的教育幫助,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心理彈性(Resilience),也叫心理韌性、復原力、抗逆力,是個體應對壓力、挫折、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質[7]。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是指在個體遇到壓力、挫折、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時的支持因素,它能減輕處境不利人群所受到的消極影響,促使人們彈性發展[8]。這里的保護性因素,不僅包括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還包括個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即包括感知到的來自他人和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

國內外有關心理彈性的研究除了有關的綜述性介紹[9][10][11]外,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第一,開發了各種量表以評估個體的心理彈性[12][13][14]。第二,運用問卷研究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15][16],如有研究表明貧困生復原力水平與社會支持存在高度的正相關[17]。在社會支持方面,父母仍然是初中生最主要的支持源[18]。社會支持水平高有更高的學校適應質量,對中學生的抑郁和過失行為有顯著的緩沖作用[19]。同時,社會支持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創傷后成長[20]。第三,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彈性發展模型,以模型描述兒童心理彈性發展過程中保護性因素與危險性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機制[21][22]。

上述研究為我們研究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及其保護性因素,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借鑒。但國內的已有研究更多的是綜述,或是對理論的探討和對現狀的揭示。而對優秀貧困大學生重要的心理彈性品質及其結構,還停留在理論的構想上,缺乏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擬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以Nvivo 70質性分析軟件作為其輔助工具,不帶預設地深入分析優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品質和保護性因素,試圖探討哪些品質和保護性因素對貧困大學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以期為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成長提供借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訪談對象的抽取遵循質性研究中“目的性抽樣”原則中“校標抽樣”的具體策略。“校標抽樣”指的是: 事先為抽樣設定一個標準或一些基本條件,然后選擇符合這個標準或這些條件的個案進行研究[23]108。本研究的訪談對象為優秀貧困大學生,需符合以下五個條件:一是家庭貧困,進入學校貧困數據庫。即學生家鄉所在地的民政局審查認可備案,學生向學校提交申請和證明材料,學校認可納入學校貧困數據庫的學生。二是SCL90測試結果顯示,各因子平均分數不大于18,表現出良好的心理健康者;三是學業成績突出,在校期間獲得過國家獎學金或學校獎學金至少兩次以上者;四是擔任班級或學校有關組織重要職務,在職位上有突出表現,獲得過“優秀學生干部”榮譽稱號者;五是輔導員推薦,班級同學認可者。

根據以上抽樣原則,我們抽取預訪談對象6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正式訪談。正式訪談對象為某“211”重點高校的本科學生,共25人,有效訪談對象共22人,其中女性14名,男性8名;文科12名,理科10名。根據 Lincoln和 Guba 的觀點,用于訪談目的的樣本數量應該大于 12 個[24]。本研究正式訪談時共獲得了 22個有效樣本,符合質性研究的樣本要求。

(二)訪談方法

本研究采用生命線圖與關鍵事件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訪談。

劉禮艷 劉電芝 嚴慧一 等:優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與保護性因素分析

生命線圖是為了幫助訪談對象更好地回顧其生命歷程,聚焦對訪談對象影響深刻的關鍵事件。生命線圖,如圖1所示,橫坐標軸線是表示年齡,右側的實線代表現在所處的點,實線左邊是已經經歷的人生,右邊是未來;縱坐標代表某時期的感情起伏程度,越往上越開心,越往下越悲傷。要求訪談對象在生命圖上標出高峰和低谷時期的年齡,同時將這些時期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事件,用圓點標出。之后再把圓點用曲線連接起來,整個曲線可以描述訪談對象的人生道路及其感受。

關鍵事件訪談法,即訪談不是要求對象事無巨細的逐一敘述,而是聚焦于對自己影響的最重要事件,以避免談話過于瑣碎和偏離主題。這樣便于訪談對象梳理自己的經歷、集中回顧主要問題[25]。本研究抓住訪談對象在生命線圖上畫的關鍵事件的圓點,針對圓點進行重點深入訪談,使訪談對象能著重回憶這些對自己影響重要的事件,包括當時過程、感受以及應對措施等。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研究程序包括:訪談提綱編制,預訪談,正式訪談,訪談資料整理和分析。其中訪談者全部為接受過訪談訓練的心理學二、三年級研究生。本研究正式訪談共訪談了22名優秀貧困大學生。訪談后對錄音進行了轉錄,轉錄文本共121,083字。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范式進行分析。將錄音資料轉錄成電子文本,然后導入QSR Nvivo 70 軟件中進行整理和分析材料。根據逐漸抽象的程度對文本進行三個不同層次的編碼:

一級編碼,即開放式編碼。這一階段,對資料進行逐級登錄,從資料中產生概念。對面對挫折時的感受、個人品質以及受到的社會支持等有關的部分進行逐句編碼,以原始資料中的關鍵詞為基礎編碼,初步產生 78個編碼,主要為:父母重視教育、善于溝通、自我認知調節、樂觀、樂于助人、真誠、堅持、求知欲、思考總結、責任感……。

二級編碼,即關聯式編碼。這一階段,不斷地對概念進行比較,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從原始資料的78個編碼中析出三大范疇。第一個大范疇為心理彈性品質,第二個大范疇為社會情感支持,第三個大范疇為成長中的積極因素,后兩大范疇都為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

三級編碼,即核心式編碼。這一階段,理論性抽樣,即系統地對資料進行編碼的理論建構,力求獲得理論概念的密度、變異度和高度的整合性。研究者反復查詢了原始資料,探討了已有類別之間的聯系,尋找有可能導向核心類別的線索。最后根據類屬性,建立核心式編碼,即心理彈性品質及其保護性因素模型。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由于開放式編碼數量眾多,本研究改進了質性分析方法,對開放式編碼進行權重統計,即對每個開放式編碼的提及人數和次數進行了統計。由于編碼間提及人數和次數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將所有編碼同等對待則掩蓋了不同編碼間的巨大差異。Hill等人將所有被試都提及的編碼稱為“普遍的”,一半及其以上提及的稱為“有代表性的”,不足一半的稱為“偶然的”[26]。因此本研究綜合考慮編碼提及人數和次數,由于提及人數與次數比較,人數是更重要的指標,因此首先考慮人數。提及人數超過50%的編碼是代表優秀貧困大學生的重要心理彈性因素與影響因素,在優秀貧困大學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刪除提及人數不足11人的開放式編碼,如善于傾訴、興趣愛好、擺脫現狀、開朗外向等。最后保留提及人數不少于11人的20個開放式編碼,各個編碼的具體提及人數和次數見表1。

(一)心理彈性品質

心理彈性品質是訪談中提及的最多因素,在心理彈性品質中,超過訪談半數的提及人數11人及其以上的編碼依次有:思考總結、自我認知調節、堅持、獨立、堅強、努力、責任心、樂觀、感恩、要強共十個因素(見表1和圖2)。

思考總結。在心理彈性品質中提及人數和次數都是最多的,在22人中達到了16人,提及次數為29次,在優秀貧困大學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如N1談到:“這件事情讓我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氣,把時間用到最足,包括現在,要交論文啊什么的,我都會把時間用到最足。而且結果也會令人滿意。” N3說:“我愛觀察愛思考,這個特點對我的專業也有很好的影響。比如設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畫的好看就是好嗎?也不一定。” Y4也提到: “但是我覺得我每次遇到迷茫的時候都記下來,然后自己慢慢分析。因為反正是要找一條出路,總不能沉淪在里面。”可見,思考總結是優秀貧困大學生有代表性的品質,善于思考總結可以從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可以幫自己在困境中找出一條出路。同樣經歷了一件事情,反思程度不同,從中獲取的經驗教訓不同,成長也會不同。

自我認知調節。提及人數在心理彈性品質中都是第二位,提及次數并列為第一位,為15人共29次提到。如G1談到:“雖然也會有不開心,看到以前的一些東西會很難過,但我基本上還是很淡定的,我的生活中不只那一件事情,我有很多挺重要的事情,戀愛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通過其它途徑把它排解掉。”L3也說到:“包容心要很強大。如果遇到消極的事情,要自己學會開導自己,要學會積極。不能鉆牛角尖,適當的時候,就是轉移注意力。”可見,自我認知調節是貧困大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重要的自我平衡的手段,是他們克服困難,保持心理積極的很重要的內心機制。

堅持。提及人數為第三,達到14人,提及次數并列為第一,為29次。如L5提到:“我很能堅持一件事情,只要我下定了決心,我就會堅持下去。”L3:“我比較有毅力,知道自己在堅持什么,并且堅持下去。”G2談到:“我就是為了我當初的選擇一直堅持下來的……覺得自己要堅持下去,不能抱怨別人。”可見,堅持能夠幫助貧困大學生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就可能完成兒時的信念和夢想,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標。

獨立。提及人數為第三,達到14人,提及次數為26次。如L5說:“我大學要自己養活自己。之后就開始做兼職,有幫過別人發傳單報紙啥的。” N4也說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吧,不能靠家里人,逼著自己,努力去做。”可見,獨立可以讓優秀貧困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面對困難時,能夠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困難。

堅強。提及人數為14人,提及次數為24次。L6說:“那段經歷讓我學會了堅強,很多困難都是紙老虎,你堅強地去面對,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L5提到:“我一定要堅強,這樣才能更好的照顧好我媽媽。我就覺得女生一定要強,不一定是女強人,肯定要自己獨立,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可見,堅強可以讓優秀貧困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困境,只有堅強以對,才能理性地想辦法,去解決面臨的一個個困難。

努力。提及人數為13人,提及次數為24次。如D2說:“ 我是很堅持很努力的,我本身就是比較勤奮,我不會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L1回憶道:“我一直很努力的,每天晚上都看書到十一點,生病好后我很珍惜學習的機會。感覺一年多沒學習過,后來很努力考上了一中,感覺這次真的來之不易,就一直很努力。” 可見,努力是優秀貧困大學生保持學習優秀的很重要的因素,正是這種努力才讓他們脫穎而出,成為學習中的佼佼者。

責任心。13人共提及22次。如L1提到:“責任,就是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實現,如果不能實現,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G2談到:“我強烈的希望早一點緩解家庭的經濟危機。這一段時間,真的強化了我的責任意識。這個低谷點培養了我的責任意識,包括小事都要認真。” 可見,責任心可以讓優秀貧困大學生在班級、團隊以及家庭中有擔當,正是這種責任心的驅使,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進而能在班級、團隊以及家庭中做出貢獻。

樂觀。有11人共提及29次,雖然提及人數剛剛一半,但是提及次數卻達到了心理彈性品質中的第二位。如 L5說:“開心也是過,不開心也是過,何不開心而過呢?雖然日子比較苦一點,但始終有個信念,就覺得以后會好,只要努力。” G3也談到:“個人的感覺應該是不一樣的。我是挺容易滿足的,每天活得都挺開心。我對未來的預想很樂觀。我覺得我心態很好,不會把不好的東西累積起來。”由于貧困大學生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挫折,更需要積極心態,化解負面因素。正是他們的樂觀,對未來有憧憬,才不至于在當前的不利環境中消沉,怨天尤人,而是不斷地積累正面力量,擁有并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與信念。

感恩。有11人共提及28次,提及人數剛剛一半,但是提及次數達到了心理彈性品質中的第三位。如N1提到:“我特別感謝我的親人對我的愛。我的學姐對我的知遇之恩,我的朋友讓我的心靈有所歸屬。”Y2:“感恩,要有感恩的心。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而且尤其是父母對你付出的一切,真的要回報他,不管用什么方式。”可見,感恩是優秀貧困大學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品質。這種情感時時促使自己產生回報的強烈愿望,從而迸發奮進的動力。同時感恩回報的傳達和行動也是對幫助之人的積極反饋和正強化,擁有感恩之心的貧困大學生較他人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幫助與支持。

要強。有11人共22次提到。如N4說:“ 我覺得不要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人家能做到為什么我做不到?前面有人也在這個學校考上初中,于是自己不服輸,不斷地去努力。” D3說:“我自己比較要強,我覺得自己成績不好的話就很傷心。”可見,要強也是優秀貧困大學生保持優秀不甘落后的動力。正是這種要強的精神才讓他們能夠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去超越其他人。

(二)社會情感支持

社會支持有物質支持與情感支持,在訪談中,盡管訪談對象都來自貧困家庭,但他們提到的物質支持比較少,對情感支持提到很多,可見對貧困大學生而言,情感支持也是尤其重要的。由表1和圖3所示,社會情感支持提及人數11人及其以上的編碼,即在優秀貧困大學生中有代表性的社會情感支持有:老師情感支持、父母情感支持、朋友情感支持,對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影響比較大。

老師情感支持。有18人共提及46次,是在社會情感支持中提及人數和提及次數都是最多的編碼。如L5提到:“后來上了那個老師的課,第一次交上作業的時候,那老師表揚了我,全班就表揚了我一個。老師說我畫的那兩個特別有感覺。后來我就覺得有點希望。”N2說:“我的班主任是教英語的,他為了提高我的英語成績在課上也一直鼓勵我,幫助我,那段時間進步特別大。”可見,在學業階段,老師的情感支持是最重要的,老師有意或無意的鼓勵、關心都會成為優秀貧困大學生克服困難,緩解壓力的重要動力和支持來源。老師的某次關心或表揚就可能成為學生成長的轉折點。

父母情感支持。有16人共提及26次。如D1談到:“我媽給我的安慰和鼓勵還是最大的。我綁著繃帶生了痱子很難受,我媽都會哄我睡覺后自己再去睡覺。現在想想真的很感動,其實人郁悶了最好的就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去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聽聽他們的意見。從小到大,我最崇拜的就是我媽。”可見,父母的安慰鼓勵等情感支持能夠使優秀貧困大學生感受到來自親人的關懷,感受到安全感,是困難中的重要支持來源。

朋友情感支持。有13人共提及34次,雖然提及人數不是很多,但是提及次數卻躍居第二位。如LU1說:“高一的時候,我爸爸生病一直到高二走了,每個周六周日我都去醫院照顧爸爸,有半年每天都以淚洗面,但是老師同學都對我很好,他們不會說很多,不會來‘安慰’你,但是會陪你做很多事情,吃飯啊、陪你散步啊,而且讓我想哭就哭,所以我很感謝他們那段時間的陪伴。”朋友是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伙伴,是個體體會友誼及人間溫暖的重要來源。朋友的關心和安慰也是優秀貧困大學生能夠從困難中走出來的很重要的支持源。

(三)成長中的積極因素

由表1和圖4示,在成長中的積極因素中,提及人數11人及其以上的編碼,即在優秀貧困大學生中有代表性的成長中的積極因素的編碼有:老師教育影響、父母重視教育、父母的教導、參與社會活動、良好的學校氛圍、父母潛移默化影響、朋友的影響。

老師教育影響。有15人共26次提及,是在成長中的積極因素中提及人數和提及次數都是最多的編碼,可見教師對貧困大學生成長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如N3提到:“有一個語文老師,每周都上閱讀課,讓我們大家看文章,講感受。他也會給我們找一些很勵志的文章讓我們看,讓我們交流感受,這樣對我有一些影響。”L1:“ 小學時候的語文老師吧,他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抄課文時候,一個字錯了或一個標點符號錯了,他都會找出來,相當認真,這一點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就是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可見,老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授、嚴格要求等都可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這也體現了作為教師,責任心要很強,說不定哪一個言行舉止就影響了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父母重視教育。有12人共29次提及,在成長中的積極因素中提及人數和提及次數都是位于第二位的編碼。如N1說到:“我爸爸是十分重視教育的,他認為小孩子要接受很好的教育,因為當時還不到上學的年紀,所以他就自己教我知識,以至于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自己的知識水平就比其他小朋友高很多。”可見,不在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如何,只要父母重視教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就無形中傳達了父母對孩子在教育上的期望。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孩子學習的嚴格要求,就會讓孩子從小重視學習。在教育上對孩子的期望,也會轉化為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

父母的教導。有12人共22次提及。如L1談到:“我爸主要是在做人方面對我教導過很多。如與人交往時候,要有責任心,守時,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這些都是我爸教我的。我爸挺喜歡運動,我和我爸這些方面比較像。”L4說:“我媽媽小時候告訴我女孩子不能像金絲雀一樣讓人家養,要自己賺錢。” 可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地就滲入到孩子的思想中,成為孩子的自我要求,對孩子有著深深的影響。

社會活動。有12人共20次提及。L1談到:“因為做團支書,組織活動的時候,要和班里的人商量,和同學去協調,鍛煉了交往溝通能力。經常還會提些新鮮的別人感興趣的活動。活動點子要好,不好的話,別人就不支持你。”N3:“我大學的時候很積極,報了很多社團,后來還參加了紅十字會。因為我比較喜歡畫畫,想發揮一下特長,在海報組畫畫,慢慢的當了主任。”有研究指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擴大社交范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27]。可見,社會活動可以成為優秀貧困大學生轉移情緒的渠道,也是他們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和發揮自身才能的途徑。

良好的學校氛圍。有12人共19次提及。如Y1談到:“我們班是在那種環境下,就是又有競爭,但是又有友誼,大家下課都一起玩啊很輕松的那種。在那種學習氛圍中,整個人就像爆發出來一樣,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了,全班都考得特別好。”G1說到:“高一挺開心的,我初高中都是一個學校,我很喜歡我們學校,高中的環境很好,老師也比較人性化,提倡學生在以學業為主的前提下自由發展,有很多課余活動。” 可見,一個良好的學校氛圍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相互積極影響,更愿意且更樂意學習。

父母的品質影響。有11人共25次提及。雖然剛剛一半人提到,但提及次數卻是成長中積極因素中的第三位。如L5談到:“我媽的個性比較要強,就是什么都不服輸的勁頭,我比較像她。”D1說到:“我媽媽勤勞樸實,要強,通情達理,很愿意和自己小孩以及別人去溝通,很樂意去分享很開心的事情,她很注意情緒的控制,從來不發火。還有就是她會很默默支持你。很信任你,她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去做好這些事情。信任是我媽給我最好的東西。”可見,父母堅強要強、勤勞善良、愛學習等自身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身為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首先要培養自身的良好品質,可以說言傳身教一樣不能缺,很多時候,身教的影響更根深蒂固。

朋友的影響。有11人共20次提及。如L4說到:“我有幾個特別鐵的朋友,平時說說心里話,一起出去玩,比較開心。”D1也說:“班里我們是七個復讀生,我們成立了七匹狼小組,感情很好。好朋友會給你很大的幫助,和親人一樣。一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就去吃飯、唱歌啥的。”可見,良好融洽的朋友關系,也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的良好影響,會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加的愉快和充實。

(四)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及其保護性因素作用模型

扎根理論特別重視對理論建構過程的探究。這個過程不是事件上分階段的過程,而是各種概念關系之間的互動過程[23]335。對經驗研究的結果做進一步的概括和提煉,以形成簡約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研究數據更具系統性和組織性[28]。本研究試圖對優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及其保護性因素的關系進行探討,構建面對挫折、困難及壓力的相互影響因素的模型,見圖5。

如圖5所示:在優秀貧困大學生面對困難和壓力時,心理彈性品質即自身應對困難的品質,是自身的防御措施,同時社會情感支持和成長中的積極因素作為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是外在環境給予的防御措施。在心理彈性品質和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優秀貧困大學生能夠很好地應對困難和壓力,健康地成長。心理彈性品質能夠影響社會情感支持的獲得,社會情感支持也有助于心理彈性品質的形成,同時成長中的積極因素既能夠促進心理彈性品質的獲得,也能夠影響社會情感支持的獲得。如心理彈性品質中樂觀、感恩等品質能夠讓社會情感支持的提供者更愿意和樂意去提供幫助,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社會情感支持如果充足,也更容易產生自尊和安全感,形成樂觀、感恩等心理彈性品質。成長中的積極因素,如父母的潛移默化影響、教育影響等能夠讓孩子更容易形成某種相應的心理彈性品質,同時朋友的影響、良好學習氛圍等也會讓孩子在更容易得到社會情感支持。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品質中,最有影響力的10個因素依次為:思考總結、自我認知調節、堅持、獨立、堅強、努力、責任心、樂觀、感恩、要強。其中思考總結、自我認知調節最為重要,分別居第一和第二位,體現了個體主動應對困境的元認知。堅持、獨立、堅強、努力、樂觀、責任心、要強品質也很重要:堅強與樂觀共同構筑抗逆境的支撐,有樂觀的堅持常常才能堅持,無堅持的樂觀往往只是盲目樂觀;而責任心與不服輸可以保證個體盡心盡力,敢于競爭;再加之改變現狀的行為――努力、堅持,可以使信念變為現實。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主要為社會情感支持、老師教育影響、父母重視教育、父母的教導、參與社會活動、良好的學校氛圍、父母的品質影響和朋友的影響,可以看出父母影響最為廣泛,有多方面的影響。優秀貧困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彈性品質和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在以上結構模型所示的關系中相互作用,從而能應對困難和壓力。

四、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研究的效度

在質性研究中,比較一致的傾向是用“效度”來評估質性研究的質量,即研究的結果是否反映了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常見的驗證手段有:原始資料檢驗法、專家評價法。

本研究在編碼的各個階段和建構模型階段,反復返回原始資料進行核對。研究者在整理和詮釋階段,不斷返回加以審查,看是否正確地詮釋了文本。在先后接受兩位專家的反饋意見后,又多次回到原始資料,檢驗、修改自己的編碼,進一步完善了研究模型。

(二)研究的信度

質性研究的質量也可評估其信度,即通過比較不同人員獨立分析同一資料的結果是否一致來驗證[29]。

本研究運用歸類一致性指數進行了信度評估,即評分者之間對相同訪談材料的內容分析編碼歸類相同的個數占編碼總個數的百分比:CA=2×T1∩T2/T1∪T2。其中, T1=編碼者1的編碼個數;T2=編碼者2的編碼個數。本研究中兩名研究者反復回到22個原始資料文本進行討論、修改并達成一致意見后形成了研究者編碼手冊。他們同時對25%的文本即5個文本進行編碼。其中T1、T2分別為第一名研究者、第二名研究兩人對相同的5個文本各自的編碼總數即:T1=194,T2=193,T1∩T2=149,CA=077。說明本研究對文本內容的歸類一致性可接受。

五、結 論

本研究通過對22名優秀貧困大學生進行訪談,分析訪談文本得出以下三個研究結論:

第一,優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品質主要包括思考總結、自我認知調節、堅持、獨立、堅強、努力、責任心、樂觀、感恩、要強。

第二,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包括老師情感支持、父母情感支持、朋友情感支持、老師教育影響、父母重視教育、父母的教導、參與社會活動、良好的學校氛圍、父母的品質影響、朋友的影響,其中父母影響最為廣泛,有多方面的影響。

第三,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品質和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產生應對困難和壓力的力量。其中,心理彈性品質是個體自身的防御措施,社會情感支持和成長中的積極因素作為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是外在環境給予的防御措施,困境應對的承受力取決于內外兩個方面的共同力。同時心理彈性品質能夠促進社會情感支持的獲得,成長中的積極因素既能夠促進心理彈性品質的獲得,也能夠影響社會情感支持的獲得。

參考文獻

[1]文援朝.挫折與大學生成才[J].現代大學教育,2001(5):26-29.

[2]劉佳.大學生校園中的貧困文化――Y 大學貧困生問題的個案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 2011(1): 106-110.

[3]朱丹.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與父母教養方式、大五人格的關系[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 2010(4):45-47.

[4]常保瑞,方建東.心理彈性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10(1):147-148.

[5]歐旭理,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心態調查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2(3):74-80.

[6]黃艷蘋,等.心理彈性理論對高職學生就業挫折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4):44-46.

[7]Werner,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3): 81-85.

[8]曾守錘,李其維.兒童心理彈性發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6):1091-1094.

[9]Olsson, C. A.,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26):111.

[10]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49152.

[11]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5):658665.

[12]Yu, X. N. & Zhang, J. X.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 35(1): 1931.

[13]陳建文, 黃希庭.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 2004(1):24.

[14]胡月琴, 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902912.

[15]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J].Am I Orthopsychiatry,1987(57):316331.

[16]席居哲, 左志宏.不同學習壓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態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4):231233.

[17]滕沁, 張寧.貧困生復原力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9): 835836.

[18]李文道, 鄒泓, 趙霞.初中生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3(3): 7381.

[19]Michael, 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Buffering for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28(3):522530.

[20]楊凡,等.地震后青少年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成長關系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5): 614617.

[21]Richardson, G. E. Them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 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 307321.

[22]Hunter, A. J. & Chandler, G. E.Adolescent resilience[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9,31(3): 243247.

[23]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4]Lincoln, Y. & Guba, E. Naturalistic inquiry[M].New York: Sage, 1985:124127.

[25]劉電芝.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50.

[26]Hill, C.E., et al. 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97,25(4):517572.

篇(10)

音樂教學工作計劃1

本學期我所帶的班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也就預示著我需要把每一個年級所有的音樂課程了解透徹才能教好我的學生,針對上述因素我對自己的工作做了以下幾點安排:

一、對自身的要求。

1、認真備課,備課時注意與課標相結合。

2、因材施教,對不一樣的學生要采用不一樣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3、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堂形式設計豐富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以及表演性。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

5、多看多聽其他的課程,從中總結經驗。為教好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使課堂持續愉悅性:

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歌曲的學唱、樂理知識的學習,都要使學生學的快樂。使他們能興致勃勃,主動用心地投入感受音樂、明白音樂、表現音樂的活動中去。

二、對學生的要求。

發聲訓練部分:這個部分主要是運用于高年級的學生為主,培養練聲的興趣;歌唱姿勢要正確;發聲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輕聲歌唱;按教師的手勢,整齊地歌唱;用正確的口形,唱好a、e、i、o、u。

視唱、知識、練耳:

1、讀譜知識: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長短;知道音有強弱。

2、視唱部分:能用聽唱法模唱歌曲

3、練耳部分:聽辯音的高低聽辯音的長短,比較各種時值音的長短。

欣賞: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和良好的欣賞習慣。在欣賞中感受音樂的優美、悅耳,產生愉快的感覺。逐步體會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表現手段在音樂中的作用。能辨別音樂作品中輕快、熱烈、活潑、優美、雄壯、莊嚴、詼諧等情緒。

我認為在音樂教學中要透過藝術形象來喚起學生對美的共鳴與追求,從而進行審美教育和品德教育。在課堂上采取必須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潛質及創新潛質。

本學期我會加強自身音樂素質的訓練,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我期望透過我的課程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使愛音樂的孩子感染內向靦腆的孩子,最后能夠到達一個整體成績有所提高共同進步的好局面。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的工作安排,我會盡心盡力的對待每一位走進我們學校的孩子,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去愛他們,我堅信這樣必須能夠用最好的教育教出最好的孩子。

音樂教學工作計劃2

一、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二年段的音樂教學,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得比較透徹,畢竟相處一年了,大部分學生在唱歌的姿勢上,習慣較好,而且表情也較豐富,能根據歌曲情緒進行表達,部分班級還能識讀簡單樂譜.還能即興創編同歌曲情緒一致的舞蹈,并參與表演。但在讀譜知識的運用上較弱,咬字,吐字也不夠清晰,特別是男生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常會出現喊歌現象,導致缺乏對聲音美感的正確認識,缺乏氣息的支撐.

二、教學目的要求及重難點

1、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五愛”的教育和活潑樂觀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中,使學生成為“四有”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著。

2、啟迪智慧、陶冶、培養審美情趣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3、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使學生具有認識簡單樂譜的能力。

4、了解我國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三、 教學的具體措施與要求

(一)創設情境 ,培養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智慧,教師就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使他們獲得直接的體驗,并激發其創造的欲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使學生處在形象活潑的音樂氛圍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適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電教媒體能產生活躍的動態畫面,使內容更充實、更形象、更生動、更具有吸引力,從而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例如:我在教歌曲“祖國祖國多美麗”一課時,先用幻燈片放出祖國的美景,配上悅耳的音樂,讓學生欣賞,學生如身臨其境,感覺到了祖國的山河美,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情感。這既是以形象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體驗到了祖國的壯麗和偉大,產生愛國的激情,同時也是一種對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導入就是引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及熱情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步驟。

2、利用教具,培養興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如:利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去看、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更形象直觀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擴大音樂視野。教師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音樂氛圍,引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讀”懂音樂,感受音樂。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思維能力弱,但感性認識相對較強,生動、鮮艷的教具格外被孩子們所喜愛。因此,在課堂教育中,運用與課文內容有內在聯系的直觀教具,既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清晰的表象,為感知、理解知識創造條件,又可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根據教材特點,我在上“顛倒歌”一課中制作了很多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來吸引孩子,有小老鼠、大獅子、小鳥、公雞、大象等等。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一直很高,大家都爭著說,搶著回答,積極學唱。教具雖小,但作用甚大,合理的利用教具,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了知識,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教具中發展思維,提高了想象能力。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實物、圖片、錄音設備等現代教學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認識從無聲走向有聲,從單調走向多彩,從單一走向多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獲得更為新奇、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勤思考、勤總結,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師,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

(二) 精選教法,快樂學習 ,提高音樂教學實效

兒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澆之以愛,灌之以鼓勵,她才能綻放美艷的花蕾。因此,音樂教師應有意營造一種非常寬松、活潑、自由的氛圍,以民主的態度,商量的口吻,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活動。放手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為他們營造一個“自由王國”,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狀態。這樣,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學得主動、學得開心。

1、 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表明:“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試一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們進行集體演唱時,我覺得老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王國”。因為低年級學生通常是活潑好動的,在教學教育活動中,應靈活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手段,為學生提供“動起來”的機會,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獲得知識、掌握新技能。在順利完成歌曲教學任務后,我又設計開展了“課堂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順其自然,依據學生的認識天性,為學生留出課堂空間,就是為學生留出了快樂天地,為學生留出了主動學習的時空,有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課堂教學會張弛有度,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2. 趣味游戲,快樂學習

無論是什么樣的游戲對學生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學生愛玩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愿意參與教師為他們精心設計的游戲。為了鞏固學過的歌曲,我設計了“開火車”這一游戲。由我做火車司機,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學生接唱,只有唱正確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車,孩子們個個熱情高漲,積極踴躍,不亦樂乎。“開火車”游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樂于開口,大膽演唱,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敢于表現的意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音樂課堂借助游戲,使得教師樂之教,教的新,學生樂之學,學的活。教育在發展,教學手段要革新,教學藝術要提高,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奮鉆研,投身教改,才能開拓一條成功的課堂教學之路! 教育論文在線

3、以“賽”激趣促學

好勝心強是學生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而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學生最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這一點,實現教學目的。在我每次上音樂課時總是給學生留出5—8分鐘時間,利用此方法要求學生進行表演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還專門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五星等,并告訴大家:如果誰先會唱,唱得準確、流暢,表情動作好,誰就能得到它。學生們積極踴躍,他們分成兩人組、三人組或四人組,互相監督表演唱,以便及時查找自己的不足;部分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請班上的小組長幫助領著唱;更有的干脆和我一組,請我指導。現在全班學生對音樂課中所學過的歌曲、舞蹈等內容,都能很熟練地表演下來。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從未做過任何要求,完全出于學生自己的意愿。

(四)教學滲透,展開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1、開放的音樂教學

音樂是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它應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辯正統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帶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開放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音樂學習環境。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

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準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么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

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

讓音樂走出狹小的課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音樂課再也不能是一架鋼琴,一臺錄音機就能對付得了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成了課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電視、廣播、internet各種媒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音樂文化范疇,可以讓學生獲得古今中外各種音樂信息,也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

2、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

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是指依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教學內容設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機械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這一理論說明音樂具有動態的特征,應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行、走、跑、跳、拍手、點頭等動作來感知和掌握音樂的節奏。

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長一拍。"這些概念對于一二年級的小朋來說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境:首先,我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如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大鐘的聲音長,小鐘的聲音短等等。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我再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在音樂教學中,我還經常采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手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的任務,各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制作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高低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已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伴奏、放音樂、組織評比等)。長期進行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我相信在學生心中播下的音樂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要堅持從培養學生興趣出發,精選一些妙趣橫生、有趣味的教法,讓學生多聽多唱,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煉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音樂教學工作計劃3

一、教學目的

1、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社會教育和活潑樂觀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使學生身得到健康發展。

3、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使學生具有認識簡單樂譜的能力。

4、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歌譜的能力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6、初步接觸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二、任務目標

(一)、唱歌部分

1、緊扣教材、大綱,教唱書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節課先教10分鐘樂理知識,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聽錄音范唱,再由教師教譜,教1-2遍詞,然后教師彈琴生聽音高自學,直到正確為止。

4、每學一支歌曲,下一節課應該進行檢查,讓個別學生起來演唱,若有不正確的地方師及時進行教正。

5、有學習有記載,有學習有考試。使學生真正體會到

學習音樂課的意義。

(二)、欣賞部分:

結合音樂作品的欣賞,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識(如旋律進行的方式、特點和一般的表現意義),以進一步加強情感體驗的能力。

三、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并注意備學生。

2、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3、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5、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響應新課標要求。

6、多看多聽其他學校的課程,在本校多實施,使學生開闊眼界。教師從中總結經驗。

音樂教學工作計劃4

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根據我校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景,制定了本教學計劃。

一,教育理念的思考,必須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

以往教學從教師的“教”研究較多,以教師為主,很少研究學生的學。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師中心論”上,強調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經過教師的教、傳授去獲取知識,所以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中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學,以學生為本。所以教育理念定為“以學生發展為本”。

二,音樂教育要應對全體學生,也應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別于專業音樂教育。所以,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夢想價值觀。基于這種教育理念,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必須面向每一個中小學生。其中包括那些對音樂并不敏感或興趣不濃的學生。音樂課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都能得到發揮潛能的機會,也都能從中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的享受。為此,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藝術實踐和探索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本事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完善學生的個性。眾所周知,學生的音樂本事都會因為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條件不一樣而構成巨大的差異。因而其音樂興趣、音樂潛能、音樂生活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樣。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及音樂藝術的自由性和多樣性,給理解者對音樂的多解性和個性化的演繹供給了廣闊的舞臺,所以,一切音樂教學活動都不應當強求一致,應當允許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允許學生用自我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允許學生有個性化的獨立見解。這一切,是與面向全體學生相輔相成。

三,鉆研教材編寫的思路。

教材編寫的思路是:以審美為中心,以(音樂)文化為主線,以(音樂)學科為基點,加強實踐與創造,加強綜合與滲透,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于始終。

1、以審美為中心

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本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中,要進取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表現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進取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進取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從而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并且做到終身受益。

2、以(音樂)文化為主線

以往音樂教材的視角往往單純從音樂到音樂,很少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來國外教育,很重視從音樂文化上去開拓。我們經過學習,認識到作為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教育,藝術教育為資料,把單純的音樂拓寬為音樂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所以本教材的資料,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民族、音樂與大自然的聯系等等,把音樂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文化主題組織教材。

3、以(音樂)學科為基點

作為一門學科必然有它自身的體系,音樂學科也不例外。從音樂的諸要素的感性體驗認識;從最基本時值“一拍”到各種音符時值;從單拍子到復拍子;從單一音色到復合音色;舞步到動作組合;從打擊樂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簡易樂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經過名淺入地步步展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步獲得學習音樂必需掌握的淺顯音樂基礎技能。

4、加強實踐與創造

音樂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要異常重視學生的參與和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體驗、表現、鑒賞音樂的美。在以往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往往偏重于藝術實踐的結果,而對實踐過程的教育價值重視不足。故此,我們不僅僅要重視藝術實踐的最終結果,也要重視實踐的過程,重視這個過程中的探究與創造,重視過程的教育價值,做到“結果”和“過程”并重。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賞教學中要加強探究性、創造性活動。在教材的編創與活動中,編有很多的實踐要求,讓學生與活動中去體驗音樂的美感,提高他們的音樂感受、表現、創造的本事。中小學的音樂創造非專業意義上的音樂創作,主要表現為即興演唱、演奏和形體動作(律動、舞蹈),也表現為旋律的編創,以及對音樂的不一樣演繹。

音樂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學任務

1、表演學習自然呼吸,不聳肩,養成良好習慣,注意咬字、吐子,清晰準確,做到有表情唱歌。

2、唱游能隨音樂的不同情緒、節奏和節拍的變化,有表情的進行律動,模仿動作和即興表演。

3、聆聽欣賞優秀兒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潑、雄壯、優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樂器。

4、讀譜知識認唱1、2、3、5、6、等幾個音,認識連線、延長記號等,并知道作用。

二、教學要求:

1、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把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相結合。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3、使學生掌握淺顯音樂知識和簡單音樂技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4、了解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初步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學唱歌曲 聆聽音樂

四、教研課題與教學措施奮斗目標: 以美育人培養興趣 享受音樂

教研課題: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措施:

(一)以音樂的美感來陶冶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地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音樂課中滲透適當地思想教育,充分利用音樂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趣味,娛樂之中,使學生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首先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兒童具有初步愛祖國的情感。在一年級的新歌及欣賞教材中多次出現《國歌》。

在教學中,利用插圖、播放愛國主義影片、畫國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其次通過欣賞優秀民族音樂曲目,向學生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進而進行思想教育,情感上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從心底涌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另外,向學生介紹音樂家或音樂作品時,可將這些內容編成小故事。如 “音樂神童莫扎特”、“貝多芬和《歡樂頌》”、“聶耳和小毛頭”、“高山流水”等許多小故事,讓學生在全神貫注地聽故事地過程中,被音樂家的崇高的理想、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吸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希望的種子。從創設情境出發,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審美教育。在教音符時值的長短時,可讓學生通過自己行走的步伐“嗆嗆|嗆嗆”,感受四分音符的時值和四二拍子的節奏特點。然后,再進一步通過學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兩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鬧鐘的走動聲“嘀嗒嘀嗒”來認識八分音符的時值。為了使簡單的節奏練習變得饒有興趣,選幾首兒童熟悉的8小節或6小節的短歌,由學生按練習中的順序拍手,老師在琴上奏出旋律。這樣通過以上練習,不僅可以使單純的節奏練習與旋律結合起來,增加了音樂性和趣味性,同時,也能培養兒童隨音樂的節奏拍手的能力。從形象、直觀出發,讓孩子得到美的感受和聯想。

(二)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個人音樂素養,讓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讓四十分鐘更加有聲有色,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1、建立必要的課堂常規

在音樂課上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段琴聲都要讓學生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力求音樂課有別于其他課,從而吸引學生。-例如:一節課的開始采用讓學生聽音樂進課堂的形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感受音樂情緒的能力。師生問好采用唱師生問好歌的形式。音樂課中常有律動教學,律動時站立和坐下都可以用固定的音樂與之相配合(站立:13 55 |1-| 坐下:15 33 |1-|)。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學生用唱歌方式表揚(12 3| 12 3|你真棒)。這樣都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課的獨特魅力,成為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2、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如在教學《感受音的強弱》一環節時,可設計如下:多媒體出示一輛紅色小汽車從公路一端開過來,經過弱中強標牌時分別按一下喇叭,讓學生感受強弱的對比,經過三次不同體驗后,點按實踐按鈕,根據畫面中不同樂器的演奏,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把抽象枯燥的樂理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小常識,創造出了優美的音樂氛圍。使學生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愉快而積極地獲取知識,趣味盎然。

3、啟發學生表現美,激發唱歌興趣唱歌的最大目的是給人美的享受。我們不能滿足于教學生唱會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準確的表達好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具有感染力、生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學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內容。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師僅用抽象的語言理解歌曲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教師要把音樂同學生的生活、玩耍融為一體,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中的藝術內涵挖掘出來,激發起學生深厚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將整個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確的、創造性的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美。

4、引導學生歌表演,增強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每學一首歌曲,我都根據歌詞內容啟發學生進行律動或表演,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記憶歌詞。

在啟發學生表演時,可以這樣做:(一)啟發學生進行即興表演。(二)教師根據學生表演編排一套好的動作教給學生。(三)個別檢查。在個別檢查時,學生常常會被一些漂亮的動作和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會自發的爆發熱烈的掌聲。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加強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繪畫、故事、表演相結合,誘發欣賞興趣欣賞音樂,不僅需要形象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而且更需要欣賞者用自己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和感情去體驗。但小學生閱歷淺,感情積累少,要是學生真正理解音樂,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就必須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簡短的啟發談話等形式,運用聽覺視覺同步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然后在讓學生在動聽的樂曲聲中自由廣闊的想象體驗,使其根據各自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間接的形象記憶,把自己對所聽音樂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顏色、線條、文字、動作表現出來。學生能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更準確的把握作品,理解音樂,欣賞音樂之美。

三、注重個性發展,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在音樂教學實際中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應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

教學進度:

第一周 校園升旗 2課時 目的:培養愛國意識,唱《國旗、國旗真美麗》;

第二周 接媽媽 2課時 目的:愛媽媽的表現,會打《接媽媽》的節拍,會表演唱;

第三周 農場的早晨 2課時 目的:模仿動物的聲音練聲、會唱《母雞叫咯咯》進行歌表演;

第四周 小雨沙沙 2課時 目的:會識《小雨沙沙》的歌譜,及打節奏

第五周 玩具音樂會 2課時 目的:學習各種節奏類型、學唱《玩具進行曲》

第六周 飛呀飛 2課時 目的:掌握跳音、會表演唱《飛呀飛》;學習集體舞《雁兒飛》

第七周 望月亮 2課時 目的:掌握四三拍節奏,會唱《望月亮》欣賞樂曲;

第八周 山谷回聲真好聽 2課時 目的:掌握明快的節奏,會唱《山谷回聲真好聽》,突破高音處理

第九周 我們愛勞動 2課時 目的:進行歌表演,教育孩子愛勞動,做乖孩子;

第十周 龜兔賽跑 2課時 目的:欣賞音樂,在音樂情境中分角色表演;

第十一周 好房子 2課時 目的:教育孩子愛自己的家,進行音樂游戲,欣賞《好房子》;

第十二周 小樂手 2課時 目的:用簡單樂器進行演奏;

第十三周 小動物回家 2課時 目的:音樂戲劇表演《迷路的小花鴨》、音樂游戲《小花鴨》;

第十四周 倫敦橋 2課時 目的:學習集體舞的基本動作《倫敦橋》;

第十五周 音樂夏令營 2課時 目的:進行歌表演

上一篇: 探究學習論文 下一篇: 史學觀念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亚洲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 | 中文字伊人大蕉香大蕉 | 亚洲中文字永久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