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學生活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7: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化學生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化學生活論文

篇(1)

小學語文習作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字能力、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因此,合理應用現代兒童學習理論,提高習作教學的生活化、多樣化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簡析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作為一項成熟理論,包括諸多內容,下面從理論發展過程、心理結構重要性、理論運用模式等方面出發,對現代兒童學習理論進行分析。

1.理論發展過程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學習理論作為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在于進一步論述學習的本質及其形成。因此,該理論重點探討兒童學習的本質、過程、踴、方法和策略。其次,在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應用這一理論能夠讓學生在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以及具體運算階段都有著更加顯著的成長,現今得到了許多小學教師的青睞與實踐。

2.心理結構的重要性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對于兒童的心理結構有著很高的重視程度。通常來說,心理結構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例如,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構成更應充分反映學生的心理結構。在第二階段和初級階段組成的第三個階段被稱為“練習”,在總結過程中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這兩個階段應充實并完善習作教學內容,將內容生活化、多樣化,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實現飛躍式提升。教師可以把習作內容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聯系,更加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3.理論運用模式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運用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習是利用自己的經驗,積極建構一種有意義的自我認識。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中和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學習模式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好奇心會得到滿足,也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最終能夠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

二、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應當具有靈活性,下面將從開發學生智能、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形成學生自我認知等方面出發,對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進行分析。

1.開發學生智能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可以起到開發學生智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開發學生智能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深刻認識到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智力有八種類型,每一種類型在習作教學中起到的效果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會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方向和程度產生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將生活中不同的內容與片段作為習作主題,才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寫作素材更加充實。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對于創設更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應當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自我表現機會,引導每個學生進行自我塑造。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情境,以便更有效地激發或支持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最終取得良好的寫作能力和學習效果。

3.形成學生自我認知

在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形成自我認知。小學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自我認知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著眼于采用有利于學生發展自知的方法,可以根據內部和外部的經驗建構自我認知。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維,最終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模式。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發展,因此通過應用現代兒童學習理論,讓更多的學生獲得良好的習作學習體驗有著極高的教學意義與教學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篇(2)

一、化學史在化學教科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史就是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對大自然化學知識的歷史論述,是化學家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也是科學思想取得勝利的歷史。化學史教育是指在化學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穿插化學史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1904年,法國著名的科學家郎之萬(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歷史的方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教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自尊心;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簡而言之,化學史教育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起到知識教育、創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質教育功能。所以,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滲透情況

我國20多年來人教版的初中化學教科書中都滲透了化學史教育的內容,而且化學史內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史的滲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逐年增多。對比幾種教科書,不難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內容的章節所占比例逐年遞增,1978年版的教科書中化學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中化學史則占到50%。90年代以來,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要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強調加強素質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教科書中化學史內容滲透逐年增多,說明初中化學教科書正努力反映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學史在教科書中占到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時,也說明化學課程在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學知識,這些知識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以適應21世紀公民科學素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所涉及的面越來越寬。1978年版的教科書只是略介紹化學的發展,隨后幾種版本的教科書,除化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和發明、重要的實驗方法外,也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化學家及其對化學的重要貢獻,化學史的滲透雖有了較大進步,但這些化學史料只是緊扣所學內容,沒有進行擴展,這樣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窄。而2001年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增加了化學與社會、技術、生活相聯系的學習內容,既介紹了早期化學史實,又涉及到了19世紀的經典化學和20世紀的現代化學,化學史內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學家及科學實驗、材料、能源、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國情知識等諸多方面,化學史得到進一步的滲透。透過化學史實,學生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生的重大變化和飛速發展,同時能讓學生知道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夠讓教師在授課時,注意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從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方面的關系,逐步使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提高科學素養。 轉貼于  3.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對比幾種教科書,90年代前的教科書,多是以文字敘述化學史,形式單一,90年代后的教科書中介紹化學史時,在原來基礎了增加了一些插圖,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有一定變化。而2001年新課程標準教科書,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在文內增加了不少插圖和實物照片,如彩陶、古畫、雕像、透明金剛石薄膜等,圖文并茂,通過真實的圖片、鮮艷的色彩、具體的數據、重要的史實,再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或描述,把化學史知識融匯在各單元各課題中,畫面色彩明麗,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說服力,使得化學史知識更直觀、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便于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掌握。

三、化學史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化學已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如能源危機、環境危機和糧食危機等,做出積極的貢獻。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初中化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趣味化和過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學教科書的編排時應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可通過滲透化學史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在了解化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系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化學的本質和價值。教師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可以使化學教學不只局限于現成知識的靜態結論,還可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不只局限于書本知識,還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隨著化學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化學教科書會不斷改變,不斷進步,化學史的滲透也會不斷增加,化學史教育也將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在化學教育中重視化學史教育將成為化學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篇(3)

化學教學首先要注重驗證性實驗。初中化學教材中大多是驗證性實驗,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實驗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化學實驗中可以通過直觀的方法理解化學實驗的整個過程,這樣的實樣有助于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也有利于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科學實驗精神。在此基礎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實驗,借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實驗不多,在教學中也可將部分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做探索性實驗的關鍵問題就是實驗設計。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學會獨立設計實驗。對于難度大、探索性較強的實驗,必要時教師可進行一定的指導或與學生共同設計。對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舉措,應認真審查,只要沒有意外情況(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試驗,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實踐。通過學生自己動腦設計、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分析總結實驗結論,例如:在進行氯氣中微粒成分的檢驗。首先讓同學猜想可以用哪些方法進行檢驗H+、CL、HCLO、CL2等成分。

方法一,用鹽,如Na2CO3、NaHCO3等。

方法二,用金屬如Fe和Zn等,

方法三,用指示劑,如石蕊,試紙,甲基橙,品紅等,

方法四,用其他試劑如Ca(OH)2等

通過不同的實驗進行比較分析,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結果的優劣。一這樣的實驗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創新探索精神。

篇(4)

應該說,這些資源的種類十分豐富,內容也很全面。但目前教學資源建設也存在資源重復建設、資源更新不及時、資源形式的多元化與內容的趣味化不足等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繼續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具體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根據不同教學資源的特點加以制作和利用,提高其實用性。如網絡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它的易選取、易重現及具有交互功能等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漸減少對文字教材的依賴。對重點、難點問題解析、答疑,綜合模擬測試,學習效果檢查等方面要注意加強。其次,視聽資料的內容應少而精。例如,在中外文學類課程的教學資源中,可以節選相關影視作品片段,配以教師的指導,這樣做,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資源要及時更新。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資源主要包括中央電大和地方各級電大建設的網上教學輔導資源,BBS討論區、電子郵件、電話答疑等。這部分動態教學資源應不斷地及時更新,以體現專業和課程特點。第四,強化教學設計及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一體化設計。教師應從課程設計上引導學生采用電子教學資源進行遠程教育學習,其適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環境和要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實施方案的設計中,應綜合介紹課程的各種資源以及其運用的策略,并且將文字教材內容與其他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一體化設計,這樣有利于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二、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

電大學生的專業基礎淺厚不一,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不考慮到學情,教師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授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電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筆者在講述《現代主義文學》時,提問學生是否了解現代主義,學生都沉默不語。

接下來又提問是否了解意識流小說?有學生回答:“讀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于是,我就從王小波的意識流手法談起,闡釋中國當代文學的意識流與西方現代主義的意識流小說的異同,再進一步介紹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征。最后,布置學生在課后閱讀法國小說家馬賽爾·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并做好讀書筆記,作為下一次課堂討論的發言提綱。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明顯地被調動起來。此外,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學術討論,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學術界存在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例如,古代漢語虛詞的一些問題存在許多爭論,在學術探討會中雖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但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對一些重要作品結合作家進行研討,如林語堂與他的小說和散文,郭沫若與他的詩歌。根據文學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了解當前文學動態,研究新時期作家作品的時代特點和創作新手法等。

三、注重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內容偏少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漢語言專業尤為突出所謂實踐性教學是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具體包括課程作業、課程實踐、社會調查、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內容。以往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是在最后一學期安排集中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但筆者認為,有必要讓學生在每門課程中感受到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和生活的密切相關,以此來強化實踐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篇(5)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上升為世界的,這是一個永久的話題。而且現在很多民族文化民族體育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被異化,或面臨著失傳或已經失傳的的困境,如果僅僅依靠設立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用少數人去研究民族文化去傳承民族體育愛好者,是遠遠不能滿足民族文化與民族體育的發展的。免費論文。因此,選用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使民族文化民族體育在普遍傳播中源遠流長成為民族地區的重要使命。矮寨民族文化研究站站長施云生用這樣一句樸實不失睿智的話闡述了他的見解: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傳承民族文化民族體育的最好方式: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文化進體育課堂。吉首市矮寨中學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區學校對其進行了詮釋:利用其所屬民族地區獨特的地理人文優勢,民族體育項目的環境優勢,將民族文化進校園,走民族文化與民族體育教學相結合的特殊途徑,促進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體育的發展與傳承,本文將對矮寨中學這一行動進行探討。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吉首市具有民族特色的矮寨中學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期刊網有關民族文化,民族體育,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習俗等資料,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免費論文。免費論文。

1.2.2 實地考察法

通過對矮寨中學為期一天考察,了解了其民族文化如何走進校園,那些民族文化走進校園.

1.2.3專家訪談

通過矮寨中學校長,矮寨中學民族文化站站長,吉首市民俗民間文化專家等對民族文化進入體育教學及民族文化、民族體育項目教學的講述,采用問答形式,深層次的去了解這些情況,并提煉、記錄、整理、分析。

2.民族文化融入體育教學的意義

走現代化路線是時展的趨勢,但現代化是很多民族文化,民族體育的天敵,一旦碰觸,很多都會在異化中面臨著失傳的命運。應對這一局面,成為民族地區的學校必須主動承擔的傳承任務。矮寨中學以民族文化為主體,以民族體育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對民族體育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整理,教師通過深入淺出的思路,在課堂中教授民族體育項目技術的同時,講述其民族文化的歷史淵源.在學生在了解其產生發展的背景,及怎么將傳統體育項目容入日常生活(民族體育項目來自與生產、生活),民族文化融入體育教學這種形式,對民族體育項目的推廣與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加強民族團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民族體育同民族文化一樣源源流長,但純文化的東西學起來難免單調晦澀,而矮寨中學獨樹一幟將民族文化帶進校園,不僅讓民族文化生活起來,也讓民族體育項目有了更多的鮮活的精神內涵,讓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掌握,更可讓某些“追究到底”的學生在活用民族體育蘊含的民族文化,創造出不朽的技術。對學生智力的開發,民族體育項目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體育教學將有助于培養主流民族與非主流民族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矮寨中學的學生通過參與本民族的體育活動能增進自己民族的認同感,也會在本民族傳統文化與體育的之外,探索他民族的民族相似體育項目,從而達到對別的民族的了解和認同,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共同維護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和諧與融合。

3.民族地區將民族文化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現狀

通過對矮寨進行實地考察并與當地的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本人大體了解到矮寨中學這種教學理念的現狀:(1)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實質性支持,2010年6月25日,吉首市矮寨中學給來自花垣縣和吉首市的3名民間藝人首次每人發放了當月的1000元工資。州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朱俊杰介紹,這是湘西州吉首市首次給所聘民間藝人按月發放工資的學校。這樣民俗民間文化專家、民間民族文藝專家的就可有保障的定期在矮寨中學進行民族體育知識的教育和技術知識的教學。(2)民族體育教學在有民族文化的深度下,豐富了民族體育教學的內涵,民族文藝專家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帶來,更多更富有創意的技術。據了解矮寨中學從2003年開始,陸續將州內的民間藝人請進學校不定期為學生傳授民族文化,并相繼成立了苗鼓隊、舞獅隊、高腳馬隊、民間刺繡隊等興趣特長小組,將常規教學與民間文化知識學習結合起來,不但豐富了師生課外生活,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與民族文化、文藝專家,面對面進行教學交流,給學生提高了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3)矮寨中學采用教學與競技相結合的形式。除了常規民族體育教學,還會加強民族民間競技項目的教學,如苗鼓、舞龍等。(4)已經將民族體育教學納入校本課程體系中。民族體育已成為課程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與其他學科在學科評估中占有平等的地位。

4.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體育教學的作用

民族文化相對應的是現代文化,矮寨中學將融入民族文化的民族體育教學與現代體育教學相結合,不僅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而且多元化的體育項目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匹配的項目,造就學生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并能帶動學生在文化融合中,創新,傳承民族體育文化。

4.1創新、傳承民族體育

學校作為知識技術經驗傳播的主體,矮寨中學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與舞臺,利用民族體育的文化底蘊,在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踐中,將獨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民族體育項目穿插與體育教學中,對苗族民族體育文化的創新、傳承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4.2融合民族體育文化

有些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本身所獨有的,但有些是多個民族所共有,在千年的歷史當中有些文化分歧,但實質上相同,如舞龍、舞師和高腳馬。因此,矮寨中學在教學中傳播各種民族體育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民族的民族體育文化,這種多民族體育文化的融合,不僅讓學生開闊了眼界,也使他們了解了民族體育文化的魅力。

4.3傳播民族地區特色民族體育文化,弘揚其精神

能流傳千年不消失的文化,除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廣泛的傳播必不可少。矮寨中學熟知,學習要從小抓起。從學生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開始,將民族體育文化的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去領略民族體育文化。在不間斷的學習民族文化與民族體育知識與技能.一旦他們成年,可以成為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者和精神的弘揚者。

5.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學校開展民族體育的思考

為了弘揚民族體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使民族體育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社會化發展道路,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及增強各民族間的團結,從而使體育教學內容更豐富,從矮寨中學的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學校開展民族體育事例中說明,這是切實可行的,也是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矮寨中學的經驗結合本人對相關理論的了解,怎么將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區體育教學呢?

5.1尋求政府的支持

民族地區一般經濟條件教差,導致學校基礎設施不全,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難以解決民族體育文化及技能的的實施,而任何一種民族體育活動或民族體育文化學校課程的改革的實施,經濟開支必不可少,尤其是作為事業單位依靠財政撥款的學校,得到政府來自物質,財政上的支持至關重要。

5.2選擇合理的傳播途徑

盡管民族體育項目有著獨特的文化優點,但迫于傳統文化的枷鎖與地域的限制,大范圍的在教育領域推廣存在很大障礙,因此從民族體育項目發源地例先在其所在學校范圍內開展,依托與他們所擁有的獨有的民族文化理解與民族體育文化氛圍,并將其納入到民族體育比賽項目中,從而能得到普遍的關注與推廣。

5.3將民族體育文化與民族體育技能納入民族地區的常規教學中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只要是學校開展的記入對學生整體成績評估的,大部分學生會很認真的學習,而且民族體育文化歷史神秘性,民族體育的趣味性可以對其他課程及現代體育進行補充,或家庭中擁有民族體育的愛好者,這樣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與興趣,也為他們提供可以進一步系統學習的平臺。

5.4合理利用獨特的人文資源

民族地區的特點之一就是其擁有具有民族體育技能的的民間藝人,學校可以將其特聘為教師,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師對某些民族體育文化與技能的不足,也可以給在校教師與其相互切磋的機會,從而促進、提高、優化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肖艷華. 對湘西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青年科學, 2010,(03).

[2]范本祁,楊慧.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發展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 2008,(02) .

[3]趙天輝,張明曦. 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8,(24).

[4]陸盛華. 吉首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 2010,(01).

[5]胡紅艷.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實踐價值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 2009,(S1).

[6]徐紅星.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的實踐研究[A]. 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 2008.

[7]王旭冰. 民族地區學校體育教育現狀及思索[J]. 魅力中國, 2009,(17).

[8]趙岷. 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中學體育課的相關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8,(10).

[9]郭學敏. “陽光體育運動 與西部民族地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

[10]李政洪,黃文輝,湘西地區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0,(2).

篇(6)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它的核心內涵是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使用和產生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物質。

化學教育尤其大學化學教育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醫學類職業是與人類生死、健康休戚相關的事業,保障人類健康離不開藥物,藥物合成又離不開化學,而化學工業的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如何在這三者之間構建和諧,綠色化學是唯一出路。綠色化學不應是一門獨立學科,而應是一種指導思想,是人們應該傾力追求的目標[1]。作為大學化學教師,我們首先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將綠色化學教育滲透到教學工作中去,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學生樹立起綠色化學意識,培養出具有綠色化學意識的一代新人[2]。綠色化學成為醫用基礎化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給改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提高自身實施綠色化學教育的能力和專業水平。

綠色化學是化學科學與物理、生物、材料及信息等科學結合的產物,是化學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教學人員不但需要具備化學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還要系統地學習關于綠色化學的理論知識,了解有關綠色化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

2.改革實驗方式,避免實驗污染物產生。

化學實驗中總有氣體、液體或固體產物的生成,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有害或有毒的實驗廢棄物。筆者所在的安徽三聯學院醫用基礎化學課程針對的是文理兼收的醫藥營銷專業學生,他們畢業后從事藥物開發、合成的可能性很小,進行化學實驗實際意義不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取消了實驗操作環節。對于個別必要的實驗,借助網絡,利用錄像、多媒體課件、Flas、計算機虛擬實驗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演示,避免了化學污染物的產生。

3.針對職業需要,整合醫用基礎化學知識結構,添加綠色化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選用了張法浩主編的《醫用基礎化學》,該教材包含了無機、分析及有機化學的內容。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根據專業的特點及教育部對高職學生理論知識“夠用為度”的原則,我院該課程總學時只有72節,比過去減少了二分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調整,以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3]。要更多地將醫藥營銷工作中實際需要的知識融入教學過程,摒棄那些不重要又晦澀難懂的知識,使醫用基礎化學真正成為理論的基石。現行教材內容與職業缺乏緊密聯系,忽視了與實際的聯系,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筆者對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刪減和壓縮了教材中電解質溶液、酸堿滴定法、配位化合物、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子軌道理論等章節內容。將壓縮的理論和實驗課時用以補充綠色化學內容[4][5],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地向學生揭示、展現綠色化學與基礎化學的緊密聯系。對晦澀難懂的內容以教師精講為主;常識性的內容由學生講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相關的內容設計題目,讓學生發表見解、分組討論或辯論,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難點,又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4.學生應用化學知識、原理,結合綠色化學,撰寫科技小論文。

作業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除了布置教材習題外,為讓學生更深入更主動地將綠色化學的理念滲透到傳統化學學習中,在課程結束前,筆者布置學生選擇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選題,通過探究和調查,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解釋、評價、調查、討論、研究,寫出科技小論文。從對連續三屆學生提交的論文情況看,由于平時的教學中始終貫穿了“綠色”這個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主題,學生興趣濃厚、選題廣泛、立意明確,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始終是決策者、行動者。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關心環境及環境問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到他們的態度、行為和決定將對現在和未來的全球環境、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5.改革教學方式及成績評定方式。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教學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五年的教學中,筆者經歷了傳統教學――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這一教學手段改革過程。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教學,無論信息量還是教學效果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完整的教學過程應該包括成績的評定,考試方法的創新是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環節。從2005級開始,課程成績的評定項目包括:平時成績20分,科技論文40分,理論考試40分。前兩項是基本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占總分60%,比重超過了理論知識的考核,既有利于調動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又促進了教改的不斷推進和完善。

筆者經過幾年嘗試性地將綠色化學融入到醫用基礎化學的教學探索,逐漸實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及時滲透綠色化學方面的知識,適當地加深和思維拓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綠色化學教育,成為有綠色化學理念的新一代高職大學生,是時代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馬莉,冉嗚.綠色化學的提出與發展.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9,(6).

[2]何樹華,田開江.大學化學專業應加強綠色化學教育.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0,18,(5)

篇(7)

新教材在理論知識上難度降低了,只是加強了化學與現實生活和現代科學的聯系。比如,化學反應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不同的蠟燭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燒的時間長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凈化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這些類似"生活小常識"的知識在新版化學課本上有較多體現。教師上課時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本地實際,聯系生活,付出真實感情,喜怒哀樂油然而生,化學課堂將更加豐滿、真實,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學習化學將成為一件樂事。

一、 探索嶄新的教學模式

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在講臺上講成就、談關系,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從而產生對化學缺乏興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課堂上結合教材的內容播放有關的錄像內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奪天工的合成纖維、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滌劑、除疾去病的藥品等化學工業產品,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取得的巨大變化、化學科學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學與建設祖國的密切關系等。奇妙的化學世界展現在學生的跟前,學生不由地產生旺盛的求知欲,激發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進行學生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分小組探討有關實驗的操作標準、儀器設備正確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種記錄,然后展示標準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實驗的不足。這樣不僅節省大量的時間,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既規范了操作,又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現代化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現代化的事業是一個互利互惠的事業,具有合作意識,擁有合作精神是開創事業的基石。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學教學中應該重視的課題。學生的相互探討、相互合作是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的關鍵。如在做蠟燭燃燒實驗時,有的學生準備蠟燭,有的準備秒表,有的觀察記錄,他們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實驗,同時他們相互釋疑,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有關現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釋。

二、利用多種手段優化教學組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其重要意義無庸置疑。然而,傳統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應裝置規模小而教室范圍大,多數學生觀察現象模糊。我們可以優化使用多媒體電腦、實物投影儀、錄像機等,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的需要恰當適當地選用媒體。例如可用實物投影儀投影演示實驗,而不單純以計算機模擬。由于投影儀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擴大演示物的可見度,使全體學生在同一時間都能看到演示實驗的現象變化過程,加強直觀性教學。要讓學生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理論的生成是為生產與生活的需要,使學生了解理論指導實踐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學,化學中的生活。回顧歷史發展,我們發現化學對人類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化學為人類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類的觀念。就象新教材開始說的那樣要是沒有了化學,我們的世界將變成什么樣子?完全可以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為人類趕走了野獸,提供了熟食,與茹毛飲血時代劃清了界線,身體更加強壯,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歷經"自然火--鉆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幾乎可以隨時隨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燒火做飯,原來是燒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來燒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煙熏火燎,氣味難聞,火候難控制,再后來用煤氣,火候易控制卻帶來了煤氣中毒的危險,現在通過石油化工的分餾、裂化等過程我們有了液化石油氣,方便易用,隨用隨開,不必煙熏也可以燒出美味可口的飯菜。歷史上的青銅器、鐵器自不待言。我國的精美的陶瓷曾經與黃金等價,甚至于China(中國)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許多瓷器既實用又美觀簡直是一種享受。由于化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斷涌現,比如說我們的吃穿住行越來越舒適,比如說借助高科技人類已經實現幾千年來的夢想,上天、登月、探測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號的成功更體現了這一點。 轉貼于

三、完善新教學模式,合理利用多媒體

有的教師認為當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學工具的革命,即用電腦代替教師、黑板、粉筆,產生了"電腦萬能觀",誤認為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教學中的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幾乎整節課都在播放內容,動態的畫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謂十分豐富。教師成了"放映員",丟掉了"主導者"的地位,學生成了"觀眾",喪失了"主體者"的地位。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實驗是檢驗化學科學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所以化學實驗是不可替代的。我們主張化學實驗盡量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觀察,讓學生獲取第一手資料,享受第一感覺。當然對一些限于條件所致不能進行的實驗,用多媒體模擬,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育教學質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真正意義。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和教師的教學有機結合。每種多媒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功能和局限性,一種多媒體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體的優越性來補充。我們知道任何所謂好的課件,它無法預測課堂變化,它也無法進行課堂秩序的調節。多媒體教學并沒有排他性,傳統教學的精華我們不能拋棄,應該發揚。在教學過程中,要繼續運用傳統教學媒體中的合理部分,恰當引進現代教學媒體,使二者有機結合。

總之,教學改革的本質是教學模式的更新問題,教學模式的更新,其本質是模式教學的不斷創新問題,努力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加強素質教育,把新教材作為教育科研突破口,優化課堂教學,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和合作意識培養,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走入老路,我們的教改就會失敗。

參考文獻

篇(8)

一、培養高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是崗前教育,“職業屬性”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本質區別,“就業”是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1]。要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作為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性職業人才的高職教育,就必須使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的綜合素質技能型實用人才。因此,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必須以學生的能力培養與就業為導向,實現“從傳統的偏重學生知識的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和提高綜合職業素質養成轉變”(周濟,2005)。

基于“職業屬性”的高職基礎課程一方面承擔著傳播文化基礎知識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個性發展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重任[1]。高職語文同時兼有文化課、基礎課、技能課的職能。說它是文化課,是因為它肩負著傳播文化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說它是基礎課,是因為它要為學好專業課打基礎;說它是技能課,是因為它要培養學生“能說會寫”的上崗能力[2],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對于絕大多數高職學生而言,他們畢業后將不再是繼續升入高一級的學府深造,而是走上社會,加入到勞動者的行列,成為從事技術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職業隊伍中的一員。臨近畢業時,他們要過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答辯這一關;就業前,要過求職面試這道坎;工作后他們更是要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要處理各種繁雜的事務。也就是說,在許多情況下,許多場合中,他們需要做報告、做動員、寫總結、匯報工作、發表演說,需要游說、洽談、陳述和辯論,需要書寫和處理公文、信函、報刊及其他信息資料,需要專心、耐心、冷靜、禮貌地聽取別人的講話,需要運用高素質的思維獲取語言信息中的蛛絲馬跡并做出果斷的決定。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高職學生要能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需要,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外,還必須具有高素質的聽說讀寫能力,高素質的思維能力、評價能力和交際能力,亦即語文綜合素質的能力[3]。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唯其如此,高職院校才有可能培養出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的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達到“一要適應,二要提高”的教育目標。(,1991)

二、語文綜合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培養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人類智能的主要特點,表現在腦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創造性地進行思讀聽說寫等語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聽說讀寫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呈現出不同的科學序列,各自有著不同的素質要求,進而產生不同的成果效應。從語文教學上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也是構成語文綜合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要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范圍,積極開辟學校乃至社會這個語言大課堂,使之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立體化的能力培養空間。

聽話指聽者靠聽覺從言語聲波中接受信息,領悟思想感情。它要求聽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記憶、聯想、概括、組合、品評乃至察言觀色上機智敏捷,快速應對,真正做到聽得準、懂得快、記得清。教師培養學生聽的能力不僅要拓寬學生聽的范圍,還要提高學生聽的速度和效率,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特殊情境或在課外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深入社會洽談,聽申訴、聽答辯、聽朗誦、聽廣播、聽會議,聽完后要讓學生講出聽話的內容和精神,只有這樣做,才能有效地強化學生聽的能力。

說話是說者在社會交際中憑借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種言語活動。這種內部語言外化為口頭言語的信息輸出,具有很強的瞬時性、情境性、多變性和復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說話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適應說話的內外語境,邊構思邊說,隨機調控,盡快把思維轉換成語言。要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語文教師必須放開手腳,在課堂教學中最好采用問答式、提問式、討論式或辯論式,并注意利用課前三至五分鐘的時間開展說話訓練活動。同時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或討論、辯論,或洽談、談判,或演講、游說,使學生無論在多么復雜的語言場合中,都能鎮定自若,應酬自如。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快說的能力,盡量避免說者和聽者在心理上的時間差,講求立竿見影。例如訓練學生即興快速講話、比賽現場解說、辯論搶先答題等,這些訓練都可逼迫說話者刻不容緩地使出自己觀察、思維和表達的全身解數,使語言表達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當然快說要以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表達連貫為基準。

讀是學生從文字符號系統中提取、加工和轉換信息的一種精神勞動。這種書語內化為心語的信息輸入過程,必須經過“感言辨體”的認形階段、“入情得義”的取神階段及“加工再造”的轉換階段。現代社會知識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學生必須掌握現代化的讀書方法,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這些信息。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各種讀書方法和讀書習慣的訓練,如瀏覽、略讀、跳讀、精讀乃至創造性閱讀的訓練,識記、推究、篩選、鑒別、轉換、概括、總結等讀書能力的訓練,對大量信息進行處理、歸納、提取等能力的訓練。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逐步培養學生由“見形讀音知義”的點式閱讀,向“見形知義”的線式閱讀過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內化簡縮,眼腦直映的面式閱讀。這樣長期訓練,學生就會逐漸提高閱讀能力,進而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寫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觀所獲,通過主觀感受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一種創造性的生產勞動,它是內在語言轉換為書面語言的信息輸出。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成員具有較高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必須是多向的。高職學生在寫好三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基礎上,重點要加強應用文的寫作。要真正學會寫作一些生活常用應用文,如個人事務文書、團體事務文書、會務文書;學習常用應用文,如學習實踐文書、求職文書;工作常用應用文,如行政公文、傳播文書、經濟文書、法律文書等,常見的文種有書信、條據、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競聘演講稿、啟事、海報、職業生涯規劃書、就業協議書、簡歷、求職信、畢業論文、調查報告、廣告、會議記錄、合同、計劃、總結、通知、通報、報告、請示、函、規章制度、訴狀等。在實際教學中,要加大應用文寫作的訓練力度。通過訓練,要求熟練地寫作各類常用的應用文體。與此同時,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速度,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訓練,做到“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當然快寫應當以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條理清楚、語言通順、字跡工整為前提。一般的高職畢業生,通過系統周密扎實嚴格的訓練,行文速度每分鐘應超過30個字。教師在引導學生快速寫作時,應注重思維的快速敏捷,力爭使學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筆隨、心手相應、游刃有余。唯有這樣,學生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4]。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評價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至關重要。思維一般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大類,就形象思維而言,主要特征是聯想和想象,思維方式可以是順向,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發散,也可以是收斂。就抽象思維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綜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較、分類、具體化和系統化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訓練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聯想和想象,進而引出新發現、新思想、新認識。這樣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才能夠對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進行快速處理,并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這是高職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所必需的能力。

評價能力,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耳聞目睹的現象或事物進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應的評價的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評價水平,教師必須讓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對待問題的評價必須是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評價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它包括記憶、理解、分析表達等,學生站得高,看得廣,想得透,表達得清晰連貫,才能對事物或現象做出較準確的評價。同時這種評價還必須快速及時。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解說、演講、辯論、洽談等,都需要這種高水平的評價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交流、交際是人們辦實業、經商及做好一切工作必備的能力,善交際、懂交流者備受青睞,成功的概率高,反之則受冷遇。“才美不外現”、“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觀念,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些因不善交流、交際被埋沒而造成終身遺憾的人數不勝數。雖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但由于不善與人交流,未開口先臉紅,說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手足無措,因而在求職面試中被淘汰出局的高職畢業生也大有人在[5]。時代已向高職語文教學發出了強烈的呼喚――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強化刻不容緩。

培養和強化學生的交際、交流能力,要全方位、逐層次地展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辯論,不斷強化非語言因素的作用,強化口試答辯,等等。建議在每學期的語文成績中,讓口試成績占一定的比例。要多舉行如“模擬咨詢招聘會”、“交流匯報會”、“交際演示會”之類的活動。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不斷感悟到生活中的交際方式。生活中的交際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或見機行事,或自我表現,或自我吹捧,或自我推薦,或耐心乞求,或斷然拒絕,或主動出擊,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寬容,或當仁不讓,等等,這些以表達為主的交流、交際方式,學生一旦掌握,就會形成很強很高很大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斷完善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總之,現代化的社會需要培養造就現代化的人才,而現代化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社會的需要,更是職業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靈.高職基礎課程特色教材開發探析.高教論壇,2011,(9):52.

[2]周龍軍,陸琦.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教材應突出職業針對性.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6):148.

[3]謝文欣.提高高職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探討.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62.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學是應用現代化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內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分離純化、結構鑒定、理化性質以及主要結構類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和生物轉化等。植物化學是植物學與有機化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天然有機化學或天然產物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奧秘的學科,也是植物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植物成分不僅是天然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現新藥或藥物活性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而且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妝品等行業。我國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許多會從事與植物成分有關的深造學習、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進行植物化學基本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學習,對將來的深入學習和工作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這種情況,結合云南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地域特點,為了讓學生盡早了解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更好地融入社會,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云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我們于1996年開始為化學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植物化學”課。現根據十多年來的教學工作,談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課程定位與目標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培養造就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多樣化人才成為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植物化學課程以“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由于我校的學生多數來自云南,結合云南的資源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課程定位于培養的學生具有寬廣的化學基礎知識,不僅可以勝任傳統的中學化學教學,而且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與植物成分相關的研究工作和產品開發,或者為進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植物化學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植物化學的應用領域,了解植物化學研究的內容、目的、意義、發展現狀和趨勢;了解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純化合物的結構鑒定方法;了解各類重要植物化學成分的生物活性及應用;掌握植物化學成分常用的提取、分離方法,理解提取分離的原理;掌握各類重要植物化學成分如:糖、苷、萜、甾體、生物堿、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黃酮)等的化學結構特征、性質和提取分離的方法。為繼續學習以及畢業后從事與植物成分相關的工作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通過植物化學實驗,鍛煉學生在植物化學領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實驗加強理解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要求通過植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感覺學到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通過開放實驗、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設計等,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合作學習,包括師生之間的合作、同學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團結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知識體系發展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內容設置

與其他化學專業課相比,植物化學課在化學專業中開設較少,無專門的教材。國外有的院校為學生開設“天然產物化學”,課時不多,無專門的教材;國內藥學專業、中藥專業等有“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化學”等教材。植物化學只有農林院校主編的兩本教材,側重于農林專業。為了編寫適合化學專業使用的植物化學教材,我們于1998年編撰印刷“植物化學”講義,在教學中使用。2004年,我們組織云南高校植物化學研究領域的科技人員,又是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一起編寫了《植物化學成分》一書,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學成分的基本知識,又兼顧學科最新進展。尤其具有中國(包括云南)天然產物的特色,與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緊密,便于學生把握植物化學的研究趨勢和發展脈搏。《植物化學》課程由四大知識模塊構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學概論。包括植物化學的研究內容、意義、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勢和發展趨勢;植物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結構鑒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類常見植物成分的結構特征、理化性質、提取分離、純化精制以及結構鑒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學習。每名同學就自己家鄉特色的藥用植物1~2種,對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方法及在醫藥、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妝品等領域的應用通過查資料后,寫成小論文進行討論。第四部分,植物化學實驗。培養學生植物化學領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實驗加強理解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部分同學通過進一步的開放實驗、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設計等,鍛煉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理論課授課共54學時,植物化學實驗共36學時。

三、教學方法

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實驗、課外互動及學生課外查閱資料、閱讀、歸納總結、報告、課外科技活動等方法進行教學。

1.課堂講授。課堂講授中注重經典內容和學科發展的有機結合;注重熱點植物化學成分和云南特色藥用植物的有機結合。采用多媒體授課,既有效地利用了課時,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知識量,又能將植物圖片、復雜的植物成分結構等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地表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將植物化學課件上網或打印出來提供給學生,使學生能夠課前預習,課堂上能夠跟得上教師的思路。通過課堂講授,使學生系統地獲得了各類植物化學成分的結構特征、主要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識。

2.課堂討論。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對植物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歸納總結及綜合應用的能力。啟發學生從應用的角度綜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學知識。如生物堿的提取,根據所學生物堿的結構特征、理化性質,讓學生歸納其提取分離有哪些方法等。學生發言踴躍,對各種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質疑。

3.課外互動。課程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生就自己熟悉的藥用植物1~2種,自己出題,在課外進行資料查閱、歸納總結、小論文寫作和幻燈片制作。這個過程,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和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彌補了植物化學內容多、課時少、輔導答疑時間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學生釋放自我,激發潛能,培養綜合能力。學生將自己的課后閱讀資料做成PPT進行匯報,一方面引導學生“走出書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其查閱文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專業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學。教學中,緊密結合云南特色藥用植物成分或課程組教師的科研工作進行案例探討,讓學生覺得所學知識聯系實際,有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在結構鑒定、黃酮、二苯乙烯、環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內容的教學中,結合課程組教師的工作進行講解,深受同學歡迎。既讓學生對自己老師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了6~10個植物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對常見植物化學成分提取、分離、鑒定的實際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課程組教師科研課題較多、科研能力較強、科研方向與云南省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或在教師的實驗室進行畢業論文實驗,或自主申請省、校課外科技活動資助進行探索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學參與植物化學課程組老師的科研項目研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外科技活動。

四、教學效果

植物化學課程由于貼近生活,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強,資料查閱、綜合分析、實驗操作、論文或報告寫作、科學思維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請學校的大學生課外科研基金,或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的熱情高漲。相當一部分學生考取植物化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進一步深造,作為人生的進一步追求。一些同學通過自主學習或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發表了學術論文,一些同學的課外科技作品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等獎勵。

參考文獻:

[1]徐任生.天然產物化學[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篇(1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新世紀,以網絡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中正在引發各種深層的變革,從而加速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面對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機遇,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信息化、工業化并重,以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戰?如何充分利用新技術所提供的巨大潛力構建21世紀的基礎教育模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課題。

2、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校是廣東省一級學校,辦學條件較課堂好。目前,建立了“三網二站”,實現了“班班能”、“室室通”。學校擁有一個“主干為千兆、百兆到桌面、光纖vpn外連”的校園網,在校園內分布著451個信息點,教室、教輔室及辦公室與主控室聯網,計算機等多機一幕進課堂,計算機教學平臺有36個。學校共有340臺電腦,供學生用的電腦有248名,教師人手1臺電腦。歷來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2年3月,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這一國家級的子課堂課題的研究。2003年1月,進行了“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研究”這一國家級的子課題的研究。2003年3月,進行了“小學語文、英語跨越式發展研究”這一國家級子課題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對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的教學模式了解不多;對先進的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掌握不夠。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我管理等能力。因此,我校目前正處于教育改革與發展深層次矛盾更加突出的時期,學校在我市乃至省內外同類學校競爭承受著生存與發展的巨大壓力。

(二)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傳統教育觀念的革新,改變學校教育的管理方式、思維和操作模式,推動學校教學、管理效率的革命性提高。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實現自由選課和自主擇師創造了條件。

3、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物質條件基礎,使得學習的時空與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促使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

師生關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實現教學民主,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狀態下解放出來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4、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提供有效的經驗。

5、為學校辦出特色,打造品牌,實現教育現代化跨越發展提供成功案例。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數字化學校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與因特網連通,約10%的學校建成了無線網,少量學校已達到了學生人手一機的水平,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由傳統教育向基于數字平臺教育的轉變。然而在我國,數字化學校的建設只是剛剛起步。

我們認為,素質教育如何體現課堂信息時代的現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實現教育現代化跨越式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問題。建設數字化學校,培養具有良好信息素養、能適應數字化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夠提供基于數字平臺的教育的學校,將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內涵與理論依據

(一)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內涵

數字化學校建設是以“數字化校園”概念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過

校園網的設施建設和教育應用功能開發,構建一個集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下圖),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管理數字化

教學數字化數字化校園科研數字化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課堂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的。所以“情境創設”、“協商會話”和“信息提供”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強調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要求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進行學習,換句話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發現式教學”是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

四、研究原則

1、基礎性原則

設施建設是基礎,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不但要做到針對需要、設計合理、設備配套、通道暢通,還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擴充和更新。

2、重點開發原則

資源開發是重點,數字化學校的資源建設包括數字化圖書館、學科資源庫、科研信息庫等,應該作為重點建設項目。

3、關鍵性原則

師資培訓是關鍵,數字化學校的教育系統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取決于師資隊伍的信息化素質,因此要采取措施對他們進行強化培訓,使他們不但能夠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一般技能,還要懂得任何有利用網上信息資料和開展網上教學活動。

4、保障性原則

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學校中發展網上教育,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政策、績效獎勵政策等,對于積極投入信息化教育者,應該有較大力度的政策傾斜。

五、研究目標

1、總目標

建立創新型、開放式的現代化學校,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觀、教學觀和管理理論為指導,超越傳統的基礎教育模式,為培養出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生發展目標

(1)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

(2)學生各學科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師發展目標

(1)使教師變經驗教學為科研型教學,探索新型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

科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課堂格,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

(2)提高教師在網上搜索、篩選和應用研究信息的能力;

(3)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教學數字化模式的研究;

2、科研數字化模式的研究;

3、管理數字化模式的研究;

4、德育數字化模式的研究。

七、研究過程

研究的時間自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研究周期為2年。主要采用實驗研究法,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研究。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2004•2——2004•5

收集有關信息,并進行分析、歸類、篩選有價值的信息,確定研究主題;制

定課題計劃,確定課題成員;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理論;加強對師生信息技術的培訓。

2、實驗階段:2004•5——2005•12

(1)第一階段:初期(2004•5——2005•1)

①更新教育觀念,加強理論學習,增強改革意識。

②進行前測工作,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師實施多媒體教學的課件,建立資源庫。

④初步形成教學數字化、科研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德育數字化模式。

⑤初步探索出數字化學校建設方案。

⑥進行經驗總結,并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

(2)第二階段:中期(2005•2——2005•8)

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員參與研究。

②總結出各種學習模式,完善學科教育資源。

③收集研究成果,編輯教師論文集、學生的學習活動集,匯集網絡課件。

④全面推出示范課和成功個案。

⑤進一步完善數字化學校建設方案和案例。

⑥進一步總結經驗,并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

(3)第三階段:后期(2005•9——2005•12)

①全面推廣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數字化、科研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德育數

字化模式。

②錄制多媒體網絡教學課件。

③推出數字化學校建設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資料的整理、數據的統計,撰寫論文和研究報告,匯集網絡課件。

八、研究方法

實驗研究和實證調查結合。

1、實驗研究,實踐工作者與理論工作者相結合,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體

現出數字化學校建設的特點,使實驗在自我調節、自我控制中得到發展。

2、就有關的問題進行問卷和訪談等實證的方法。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切實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

1、定期向外校聘請專家來我校開設講座、報告,強化全校教職員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終身學習的意識。強化熟練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的信息素養是未來教育工作者必備素質的意識。

2、全面提高全校教職員工的電腦運用水平,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基礎實用的全員電腦培訓,使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數字員工隊伍。

3、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提高電腦運用水平。

(二)充分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學生不應僅僅只享受信息化的環境,還應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學校信息化建設,使學生在信息化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培養信息素質和創新精神,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精神、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活動技能等。

上一篇: 農業資源論文 下一篇: 政治理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 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亚洲中文字幕DVD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