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7: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高級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開始前的準備和要求
合理分組,任務到人,全班參與。在分組時依據校園建筑類型分6~7人為一組。素質較好的小組負責圖書館、餐廳等功能造型復雜的建筑,而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小組負責教學樓、宿舍樓等功能相對簡單的建筑。從建筑測繪、記錄數據、核實尺寸到收集資料、分析方案、繪制建筑圖紙等工作,每組任務落實到人,安排好分工協作的具體細節。重溫建筑測量、建筑制圖與識圖知識,強化建筑設計與構造知識。學生通過回顧以前課程的重點知識和自己動手測量建筑,加深、鞏固測量、制圖的應用技能,深入了解建筑設計與實際應用的關系。教師還可在課程設計期間講解、播放一些優秀建筑和類似建筑的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現場教學環境,加深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施工、構造過程和現場的理解,使學生不僅把設計、施工與實際工程案例結合在一起,同時也了解新材料和新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多收集自己負責的相關建筑類型資料,以班級或小組的形式上課組織討論其功能特性等,并與學校里的建筑進行比較分析,這也是學生間互相交流,開拓思維,擴大知識面的有效途徑。指導教師應提供設計時必需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醒學生關注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
(二)具體實施方法
1.建筑測繪。
每幢樓都沒有原圖紙,學生必須在測繪中確定建筑及細部尺寸,最后依據測出的尺寸繪制成平、立、剖面,因此,測繪是制圖的基礎。在測繪過程中學生發現比原本想象的要復雜和困難,不但要學會如何正確運用測量知識測得又快又好,還要發揮空間想象力。他們碰到困難,一起動腦筋、想辦法,通過細心琢磨,巧妙運用知識技巧,省時省力地解決了測繪中碰到的難題,形成了集體的凝聚力,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在確定立面尺寸時,學生先站在合適的位置縱觀建筑,再利用相機或快速表現圖記下全貌,掌握建筑整體形象,然后通過立面測繪確定建筑立面。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深入思考、討論分析,或經教師指導,最終結合平面畫出滿意的立面。這些使學生深深地感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益處,不但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增添了就業的自信心。
2.繪制草圖。
每個小組確定了建筑平、立、剖尺寸后結合校園建筑設計原理即可繪制建筑設計草圖,教師指導時按照一個組一套圖紙結合實物進行指導,并與學生交換意見。繪制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相互探討中解決各種疑問,小組間的競爭也促使他們不斷完善各自的設計,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在緊張活潑的氛圍中得以充分激發。
3.鼓勵創新,保留學生的個性化設計。
在建筑形式與平面保持一致的情況下保留每個學生對細節的個性化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由于有些建筑尺寸條件限制不能準確測出,允許學生做合理的改動,但是一定要在滿足平、立、剖對應的前提下正確表達自己的創意與構思。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保證了有一定的自主創新的設計空間。
4.按照制圖標準正確繪制圖紙。
最后學生在匯總制圖時,又會出現一些細小問題,此時學生再次找出建筑制圖書和參照規范,重新溫習,修改錯誤,正確繪圖,最后再繪制成建筑CAD圖。學生不但重復記憶和整理前面累積的內容,而且又把建筑CAD完整實戰演習了一遍,也算是額外的收獲。
(三)教師在本次課程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在學生繪制草圖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圖紙與實物進行對比中檢查、完善圖紙。在這個繪圖階段,教師應展示一套標準設計圖樣,并指明圖紙繪制的要點,防止學生犯一些常規錯誤。也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對照標準及時找出各自圖紙的錯誤并改正,避免學生因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圖紙的正確性。教師不應為學生準備得過細,否則就會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采用互動式評圖可起到評定和教育啟發的雙重作用,是一種很好的評圖形式。在設計中如果只是單純地給出一個分數,而不幫學生分析圖紙中的問題,就失去了訓練的意義。
二、新的課程設計改革的優點
第一,這樣的課程設計避免了學生對建筑設計不甚了解下的盲目設計,加強了知識的直觀性,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增強授課的感染力。同時,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對尺度概念有了較深的體會,形成了牢固的記憶,進而樹立起正確的建筑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本次課程設計鍛煉并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制圖能力。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會直接從事建筑工程領域的設計與施工工作,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工程設計與制圖能力影響深遠。但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最薄弱的環節依然是工程實踐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動手能力差,缺乏足夠的工程實踐。本次課程設計有針對性地鍛煉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學生不但繪圖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對建筑設計和細部構造設計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切身的體會。第三,采用這樣的課程設計方式,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能力培養要求,提高了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課本到實物,從細部到整體,從分部到分項的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正確對待建筑與構造設計。學生把測繪的數據變成了圖形乃至圖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第四,本次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在建筑工程設計過程中的配合意識、團隊精神,通過實際工程訓練初步建立學生全面協調統一的思想,進一步增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團隊整體意識。第五,通過這次課程設計學生熟練掌握了建筑識圖、制圖的能力,一般建筑的設計原理及應用,建筑構造設計能力和CAD制圖能力,以及查閱資料的能力。第六,這樣的綜合訓練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建筑測量、制圖、構造、建筑CAD等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對前后課程的鏈接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第七,本次課程設計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鍛煉,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耐心乃至恒心。學生普遍反映相當于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學習,專業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增添了今后就業的信心。
三、高職“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教學方面的配套措施:(1)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建筑制圖、建筑材料、建筑CAD等前序課程與后續課程銜接緊密,內容緊跟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要求;(2)學院硬件配套合理,確保學生觀賞視頻、測繪、制圖、電腦繪圖等工作順利進行;(3)圖書館的書籍豐富翔實,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專業素材與資料。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為課程設計改革提供便利條件和導向作用。學院與系部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與管理,指導教師注意因材施教,科學設計“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的內容。
0引言
深基坑支護工程是近20年來隨著城市高層建筑的發展而形成的一門新興技術,其理論還有待于不斷完善。如何選取一種在經濟、技術上都合理的支護類型,必須充分考慮施工現場的環境、工程地質條件以及具體的工程要求。
1深基坑支護工程的監理
1.1設計方案及其審查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要求巖土工程和結構工程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基坑支護體系是臨時結構,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而深基坑設計方案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深基坑支護工程的成敗。成功的工程設計方案應該是合理安全,科學實用的。在進入施工現場時,監理人員應對施工方案進行審查,深入了解設計方案,發現問題及時與設計人員溝交流,使得各個程序順暢有效的進行,從而可以真正地保障工程的質量。
1.2分包單位的選擇由于深基坑支護工程具有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一般來說,總包單位選定具有實力和能力資質都合格的專業隊伍,組織隊伍進行分包施工。監理單位應嚴格執行職責,協助業主審查總包單位選定的施工單位,同時防止施工過程中再次出現轉包,嚴格保證工程質量。
1.3施工組織設計的審定建筑施工單位應該認真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但是現在的建筑單位往往是套用別的工地的現成的施工組織設計,然后再做一些小的改動。雖有些是自己編寫,又大多質量低劣,失去了指導意義。所以,這就要求監理人員對施工單位提交的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嚴格審核,提出修改意見,嚴格確保工程質量,經過監理總監審批合格后施工方才可以動工。
1.4施工過程控制在此階段,監理人員要遵循監理規劃,需要根據地質勘探資料和當地條件,結合本地施工的情況,對于工程的關鍵項目,要求施工單位制定專項施工方案。監理機構對此進行審核,通過后方可施工。這個階段是項目的關鍵階段,特別要注意突發事件的應對,最好是提前制訂好預防措施。
1.4.1深基坑支護工程的施工深基坑支護工程的施工是集挖土、擋土、圍護、防水等多項目結合的系統工程,任何項目的出錯都很有可能會導致工程整體的失敗。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監理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盡職盡責,敦促施工單位按照規程和預先設定好的施工技術規范組織施工,盡量將工程的每個環節都納于監控之下,確保不出事故,順利按期完成工程。
1.4.2深基坑周圍土體止水效果的控制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地下水對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帶來了相當大的危害。施工單位應該從防水、降水和排水三方面來制訂止水方案,根據掌握的地質資料,駛入了解周圍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不能一味簡單地靠抽水來達到止水目的。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區深基坑支護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常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壓噴射注漿法、漿噴深層攪拌法、粉噴深層攪拌法和壓力注漿法等。使用這種方法難度較大,技術復雜,所以一定要對以下幾個方面嚴加注意:
①保證樁體質量,注意水泥漿的攙加量,保證樁體攪拌均勻,②保證樁的搭接長度和密實度,杜絕出現空洞、蜂窩及樁頭開叉的現象。③不能隨意在基坑支護結構上開口以便運土,否則會破壞止水帷幕,造成地下水的滲入等問題。
1.4.3深基坑支護的信息化管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已經應用到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在進行深基坑支護工程時,同樣需要我們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提高工程效率。基坑支護結構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手段是安排專業施工監測人員對基坑現場及周圍建筑物進行監測,將基坑開挖期間監測到的基坑支護結構或巖土變位的情況數據化,比照勘察、設計的預期性狀,及時對施工中可能出現的險情進行預報,超過預警值時可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排除危害,確保工程安全。
深基坑支護結構工程監測的內容主要安排以下幾項:
①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②支護結構沉降和裂縫;③臨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傾斜和裂縫;
觀測結果要真實反映所測因素影響的動態趨勢,結合相關的誘發條件和結合基坑支護結構的穩定性計算,排除險情。開挖較深的基坑,還應測試支撐的內應力,當應力達設計值90%時(或支撐變形達10mm時),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1.4.4突發事件的解決建筑行業的施工參與人員多、技術復雜、工程周期長,從工程開始施工到完成,會發生很多不可預料的問題,這要求我們的監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遇事不可慌亂,然后需要對可能要出現的問題心里有數,事先要做準備,免得事到臨頭,手足無措。一般情況下的突發事件有:
①基坑內管涌、流砂;②基坑支護局部出現成因不明的裂縫、沉降;③氣象異常,出現連續多日的狂風暴雨;④相鄰工地的施工影響如降水、打樁、開挖土方;⑤地下障礙物妨礙基坑支護結構或止水帷幕的施工。超級秘書網
2幾點體會
2.1基坑支護施工是個隱蔽工程。對施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工序均要嚴格把關;對重要工序、關鍵工序要設立停止點,要進行監理旁站。
2.2在施工過程中,隨著地質條件的變化及某些情況的改變,往往要涉及到增減工程量。此時監理要及時地與設計、建設單位取得聯系,按照設計變更文件,認真地核實工程量,如實地做好簽證。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啟超曾告誡留學美國學習建筑的梁思成:“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某些部分。”作為近代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政治家,梁啟超要求孩子們做學問不僅要專精,還要廣博,這對今天的高職教育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首先從終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職教育既要著眼于學生當下的就業,也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人文素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糾正工科專業所偏重的邏輯思維和實驗理性思維帶來的負作用。相關素養的提升,有利于個體完善知識結構,對于將來從事技術開發也有重要的輔助作用。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以專業為依托,探索并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人文課程體系。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構建人文課程體系的意義和價值
(一)本課題研究現狀及趨勢
世界各國都注意到專才教育的缺陷,在課程設置上出現了人文教育的復歸,我國也借鑒國外的經驗增加人文教育,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倡高等教育促進文理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則明確提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
發展人文教育,促進文理交融,已成為國家高校素質教育的長期方針。但從高職院校總體課程體系布局看,專業技能教育體系比較完善,而作為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類課程的設置卻相對單一、陳舊,未成體系。構建人文課程體系,有助于高職院校在注重實用性、技術性為代表的專業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參考世界各國專家學者提出的課程設置方法,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人文類課程體系,促進專業建設。
(二)研究本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科學與人文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并以人為歸宿,兩者共同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高職院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存在著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自身的歷史、價值、規范和社會現象,在高職院校特定專業領域,如建筑設計類專業中,跨學科合作構建人文課程體系有其獨特的優勢。
第三,“科技以人為本”,須樹立綜合教育的思想。人文類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整體和大局、從“人本”角度考慮問題。
第四,結合專業構建人文課程體系,有助于教師跨學科合作,提高自身素養。
第五,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能進一步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拓展專業知識面。
第六,在構建人文課程的實踐過程中,跨學科、跨系科、跨學校、跨部門之間的合作,有助于發揮群體優勢,提高研究工作的組織程度與集成度。
二、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課題在實地調查,與多個省份高職院校相關專業交流的基礎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術設計學院及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上海與江蘇兩地、公辦及民辦高職院間人文類課程的開設情況,結合特定專業探索高職院校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從課程建設、教學隊伍建設、課程資源建設及評價機制的建立等方面,發揮集群優勢,進行跨學科、跨系科、跨地區間的合作,對課程涉及面進行人文教學資源的整合及開發。
構建建筑裝飾、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人文課程體系,綜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現象學研究法。通過對實踐過程中的資料加以分析,針對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帶有普適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從政治理論、語言文字、文明禮儀、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修養、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學科的人文內涵,從建筑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建設、教學隊伍建設、課程資源建設及評價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圍繞核心課程,建立與之關聯的課程群。強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完整規劃,形成多樣性教育情境,在實踐中探索建筑裝飾、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
第一,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多個省份相關專業人文類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科學論證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術設計學院及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為研究對象,分析論證區域間、公辦及民辦高職院間人文類課程的開設情況,在此基礎上就如何結合專業構建人文課程體系進行準確定位,從理論層面探討課題實施的可行性。
第二,結合專業特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處理好人文課程體系與專業課在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中的輔與主、點與面、質與量、教與學等方面的辯證關系。(1)課程建設。包括在專業技術基礎課模塊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術應用課模塊如《建筑裝飾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課程中滲透人文教育;結合專業特點的人文類公共必修課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公共英語》、《應用寫作》等課程的優化;針對專業的人文類公共選修課如《梁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建筑史學》、《儒道互補(職場修身法則)》、《職場心理》等系列課程的開發;以及有人文針對性的系列講座、學生社團、校企合作、行業協會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裝飾、藝術設計類專業構建人文類課程體系的有效組成部分。(2)教學隊伍建設。跨系科合作,通過人文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促進建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團隊。(3)課程資源建設。以構建人文課程體系為依托,重視教材建設,建設系列化、一體化、多種媒體有機結合,具有校本特點的立體化教材;積極開發網絡教學與管理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人文課程體系的教學效率。(4)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人文類課程的評價體系,如針對人文課程體系的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廣,促使人文類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第三,結合專業對高職院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進行實踐論證。課題實踐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蘇地域差異及公辦、民辦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具有更多可參照性。構建課程體系的同時更多兼顧到市場價值理念,可提升研發成果的內涵與質量。(2)課題組成員自身的專業及教科研特長有助于對課題實踐細節的具體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為中國美協、上海美協及中國版畫工作委員會會員,上海明圓文化藝術中心藝術顧問,有豐富的國內外個展聯展交流經驗,作品被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圖書館、浙江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多年來在一線系統講授《設計學》。其加盟課題組,對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資源的開發所發揮的借鑒及指導作用。(3)課題研究組跨學科、跨系科、跨學校、跨地區間的合作,有助于發揮集群優勢,從而為專業建設服務。(4)學生自課題實踐過程中,于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習得的隱性價值。
正如《綱要》所提出的“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是實現人的尊嚴、擇業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終身教育。”高職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變通借鑒,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以專業為依托,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點及專業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英]馬爾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進展與方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美]伯頓?克拉克主編.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葉立群.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