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7: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策法規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多年來,由于供水企業收費到入戶總表而帶來的收費“大鍋飯”問題一直成為新聞媒體、人大、政協代表及有關領導關注的焦點,人們一直要求供水企業收費到戶,國務院379號文件《物業管理條例》第45條要求:“供水企業收費到最終用戶”,這表明供水企業收費到戶是大勢所趨。北方城市因冬季寒冷,不能把水表建在戶外,需要用IC卡智能化水表把入戶表的讀數用信號引出戶外,完成“查表收費到戶”,讓水表信號出戶的目的是實現城市一卡通“一卡多用”的目標,為了做到既不擾民,又能保證查表收費到戶和按時準確收費,改變傳統的查表收費方式,變為先交費后吃水。然而在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的過程中,遇到許多阻力,不排除阻力,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的工程是舉步維艱,要把好事辦好,就必須解決以下工作:
一、出臺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的政策法規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不出臺政策法規就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因此建設部、省、市都出臺相應的政策,否則推行試點就成為空話。
從調查情況看,全國從99年開始試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各城市之所以發展遲緩,推行試點始終處于初期階段與上級部門沒有及時出臺政策法規有直接關系。
**水司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已經五年多了,至今在全市92萬戶居民中只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4萬余戶,其中遇到了很大阻力。2002年工商部門查處了哈水司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提出罰款15萬元,經多方說情,罰款5萬元,其理由是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是好事,但是沒有法律依據,屬不正當競爭范疇。2003年省物價部門查處哈水司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拿出2002年省物價7號文件,把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列入“亂收費”第6項行列,并下通知,提出罰款和退款。**水司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屬建設部規定的全國試點單位,就這樣受到了多處查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建設部、省、市出臺推行自來水智能化水表的政策、法規是當務之急,這將給落實國務院379號文件起到關鍵作用。
二、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選型問題
當前全國研制IC卡智能化水表的有幾百家,各式各樣的產品百花齊放,真假難辯,有些廠商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門子、各種渠道逼你使用,結果很不理想。如何在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時做好選型工作?
通過幾年的實踐,選好IC卡智能化水表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遠傳通訊雙向控制、有線,此產品安裝時比較繁雜,成本高;二是遠傳通訊雙向控制、無線,是我們最佳選擇。此產品安裝簡單,成本低,通訊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IC卡智能化水表綜合構成,基表是干濕式結合的,數據傳感器、控制閥門、電動球閥、控制電路和機具整體抗干擾性強,IC卡暫選邏輯加密,以后選用CPU,機具整體功耗小。
希望建設部、有關部門早日拿出標準,選出部頒標準的產品,減少浪費,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推行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的關鍵是解決費用問題
在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的試點中,解決費用問題成為關鍵。有的城市提出了四點,政府出一點,產權單位出一點,供水企業出一點,居民個人出一點;還有的城市先讓供水企業貸款把全部費用承擔下來,試問將來還款由誰出,利息由誰拿,困難很多。**物價部門有文件“推行IC卡智能化水表不允許向居民用水戶收費。”從現實情況看,居民用水戶也不能交費,怎么辦?我們認為,費用承擔應分兩步走:第一步,現階段應做到三條:一是凡城市新建、在建居民房屋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應打到開發商的建房成本中;二是舊的居民用水戶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應該是政府拿一部分,房屋產權單位拿一部分,供水企業拿一部分,有房屋產權的個人拿一部分;三是享受最低生活保證金的居民用水戶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應由供水企業優惠。第二步,今后凡安裝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應打到供水企業的成本中,安裝自來水IC卡智能化水表的壽命在8年左右。第一個8年現階段的政策可以做,第二個8年怎么辦,第三個8年呢?其二,在首次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時,要經技術監督部門計量監測,費用約30元左右;其三,IC卡智能化水表每兩年進行一次周檢,還有養護、維修、跟蹤服務等費用更多,現階段產權單位、用水戶、供水企業誰也做不到。因此今后安裝IC卡智能化水表應通過價格杠桿的作用,把費用打到供水企業的成本中,產權歸供水企業,有產權就折舊,有折舊就有大修、更新、改造、養護、維修、首檢、周檢、跟蹤服務,問題均得到解決,形成良性循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交費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是民族平等、團結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02民族團結所包含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共同努力奮斗。
03什么是“三個離不開”?
指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04“四個認同”的內容是什么?
指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05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含義是什么?
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都不斷得到發展,特別是經濟建設得到發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發展進步,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優點和特點得到充分的展現。
06民族問題有哪些基本特點?
長期性、復雜性、敏感性、群體性、震蕩性、國際性。
07我國現階段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問題的提出
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突出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愿景。【1】
低碳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著一種未來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低碳經濟實質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是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一次根本性的創新和轉變。由于低碳經濟的實施和發展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因此服務于低碳經濟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將必不可少,那么低碳金融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所謂低碳金融就是服務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在把碳排放當作有價商品進行現貨、期貨買賣的基礎上,關于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資等相關的金融活動。由于低碳金融服務的低碳經濟領域需要對人們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因此用強制性的力量來管理和規范低碳金融的發展勢在必行,以促進低碳金融健康發展,真正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力量。由于低碳金融在我國屬于新興概念,相關高位階立法較少,多為性質較為靈活的政策法規所規制,遂本文以探討政策法規建設為題。
2我國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現狀
2.1部分領域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存在空白
隨著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在一些領域,我們已經先后出臺了一些立法和相關政策,如:《循環經濟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等等,這些立法和政策的實施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和一些開展低碳經濟研究較早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在碳排放的總量控制以及石油、天然氣、原子能等主要能源單行法律等領域還存在一定空白,需要進一步的立法和完善。由于低碳經濟領域政策法規空白的存在,使得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在配套上也存在空白,金融手段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支持保障不足。
2.2一些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來,我國參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同時在低碳金融方面,參照和遵循“赤道原則”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制定了《綠色信貸環保指南》,用來規范我國低碳金融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還出臺了一些指導性的政策和法規。以上政策法規雖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優惠政策來激勵金融機構參與,但由于涉及低碳金融核心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政策尚未出臺,導致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金融企業在規避風險和逐利思想的驅使下,缺乏開展低碳金融業務動力,進而影響了我國低碳金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3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監督機制不完善
在低碳金融領域,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是三大主體,要想使企業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金融機構改變現有的投融資模式,在生產和投融資過程中自覺的充分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并從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度做出立足長遠的正確決策,僅僅靠政策法規的引導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專門機構的監督機制的作用,督促企業和金融機構承擔社會責任,強制性的履行社會義務,同時對低碳金融資金進行風險評估和規范管理,保障低碳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我國現有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大都還處在指導性階段,還沒有專門專業的機構監督實施低碳金融政策,使得一些政策法規難以落實或不當落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3完善我國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的意見和建議
3.1健全完善低碳金融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要盡快梳理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現有的政策法規制度,并以碳交易的核定和規范為核心,借鑒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出臺碳排放總量控制以及特種能源等單行政策法規,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清晰、全面、可操作性強的低碳經濟政策法規體系。使低碳金融政策法規有的放矢,形成于低碳經濟發展相配套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和金融杠桿調節作用,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2將低碳金融的相關環節法制化、具體化
以政策法規的形式明確金融業的低碳服務理念,使更多的資金能夠流入到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各個行業中去,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出臺具體政策拓展低碳金融產品,通過積極開發低碳信貸、低碳保險、低碳證券等低碳金融產品及服務,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和能力建設;支持企業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廢物回收利用、余熱余壓發電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同時還要為企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金融幫助。出臺低碳交易的各級市場的具體政策法規,引導商業銀行應爭取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持,聯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眾多金融機構參與排放權的交易與投資,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間接或直接地持有低碳資產,并在二級市場上充當做市商,積極拓展低碳金融業務模式。
3.3完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監管機制
低碳金融牽涉社會公眾利益,關乎金融系統安全,因此離不開嚴格的金融監管。【2】完善的政策法規監管機制是保障低碳金融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的重要環節,要充分發揮政府監管作用,成立專門的機構幫助金融企業分析、評估、規避項目和交易風險,并監督金融企業低碳資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保障低碳金融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付加峰,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2010(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057-02
從1990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創業能力教育聯合革新項目”協調組正式進行創業教育的實驗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已經整整走過了25年的發展歷程。筆者在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25年發展歷程梳理的過程中,將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劃分為創業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發探索階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門引領下的多形式探索階段(2002.4―2010.5)和整合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理念突破階段(2010.5至今)三個階段,并從教育理念、政策法規、學術研究、實踐事件四個維度對上述三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將來更好地發展提供借鑒。
一、創業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發探索階段特點分析
1.教育理念維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爾在其提交的《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一文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創業教育的概念,又稱“第三本教育護照”[1]。我國隨后在1990年成立了協調組,并以6個省市為項目單位,正式開展創業教育的實驗和研究。但在此階段,僅有部分政府部門和少數高校意識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社會主體對于要不要開展創業教育還有爭議。
2.政策法規維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時創業教育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門的認可,因此雖然在政府行政部門的會議及文件上開始出現有關創業教育及促進創業的論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門很少涉及,二是引導、鼓勵性的語句多,沒有落實相應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團工作跨世紀發展綱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例,前者提出“增強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后者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對于創業教育如何開展并沒有詳盡的論述。
3.學術研究維度分析。筆者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以“創業教育”為主題詞,對2002年以前發表的論文進行關鍵詞匹配檢索,共檢索出論文105篇,其中1999年僅有5篇。不難發現,此時對創業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不僅相關學術論文數量偏少,而且沒有出現相應的研究成果。
4.實踐事件維度分析。此階段的實踐嘗試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即高校層面和政府層面。在高校層面,1998年清華大學借鑒198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做法,發起了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在實踐型創業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值得一提的是此項賽事隨后演化為“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并一直持續至今。在政府層面,2000年教育部確定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等10個創業園為國家創業園示范建設試點,開始嘗試開展創業示范點建設。
二、政府行政部門引領下的多形式探索階段特點分析
1.教育理念維度分析。從1999年起,我國高校開始擴招,2002―2003年擴招后的第一批專科生和本科生相繼畢業,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逐漸顯現,面對此種情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靠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來解決就業問題。從此,要不要開展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無需再討論的話題,探討的內容逐漸轉為如何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2]。
2.政策法規維度分析。相比前一階段,此時的政策法規出現了三個明顯特點: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鼓勵和支持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對創業教育從法律的高度給予了認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門聯合下發文件的情況明顯增多,開始形成創業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就是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10個部委聯合的。三是關于創業的扶持、激勵政策開始不斷出臺。以2007年下發的《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為例,該通知明確規定“可按70%抵扣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3.學術研究維度分析。隨著人們對創業教育必要性的逐漸認同,從2002年開始,我國對創業教育的研究不斷增加。筆者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仍以“創業教育”為主題詞,對2003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進行關鍵詞匹配檢索,共檢索出論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論文數量達到875篇。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研究的范圍不斷拓寬,研究的內容不斷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論文為例,論文研究內容涉及創業教育模式、創業教育體系、創業基地建設等多個方面。
4.實踐事件維度分析。從2002年到2010年,無論高校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門的引領下對創業教育開展進行了積極地嘗試。在政府層面,首先從國外引進了2項創業培訓課程即SYB創業培訓和KAB創業培訓,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創業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2009年4月16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在中南大學成立,作為隸屬于我國高等教育學會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創新創業教育分會致力于深化、普及和開展創業教育,分會的成立也標志著我國創業教育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在高校層面,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大學被教育部確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拉開了我國大學研究與實踐創業教育的序幕。在社會層面,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媒體積極響應的號召,開始注重營造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多檔創業教育主題節目應運而生,如2009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創業中國強”大型電視活動和2010年中國教育電視臺在黃金時段舉辦的“創業有道”系列電視講座。
三、整合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理念突破階段特點分析
1.教育理念維度分析。2009年“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調研通過專家鑒定,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從事的創業項目中,大部分是技術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創業,真正參與高科技創業僅占創業人數的17.11%[3]。另據麥可思的一項調查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占畢業生總數的1.2%,遠低于發達國家20%~30%的比例[4]。上述兩項調查結果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創業教育的理念,并最終促使了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產生。該理念將創新的元素融入創業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更正了“創業教育是只針對少數有創辦企業潛質的學生開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養少數創業明星的創業教育理念”[6]等片面觀點,將創業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2.政策法規維度分析。此階段的政策法規呈現出明顯的標準化特點。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文件的形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確。2012年教育部下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試行)》,對“創業基礎”課程的性質、要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要點均作了明確的規定。
3.學術研究維度分析。在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斷展現。前一階段關于創業教育模式、創業教育體系、創業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如溫州大學“以崗位創業為導向的創業教育新體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另外,這一階段出版的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著作與教材明顯增多也從側面證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實踐事件維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以進一步推動創業教育的學科專業化發展。在高校層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屬的109所高校啟動實施了16300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8],為踐行“讓全體學生成為創業教育的受益群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做了積極嘗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隨后于2012年推廣至全國所有高校。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目前已經經歷了創業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發探索階段、政府行政部門引領下的多形式探索階段和整合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理念突破階段3個階段。但我國目前仍未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且就業形勢依舊十分嚴峻,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支點,在未來必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柯林?博爾.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0,(21).
[3]石國亮.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發展歷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4).
[5]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深化和擴展,是實現“以能力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保證,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就業率的主要途徑。實踐性教學是教學管理部門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采用技能訓練和操作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過程,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實踐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包括軍訓、創業活動以及納入教學計劃的社會調查、科技制作、學科競賽活動等[2]。
2.高職院校旅游政策法規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業特點要求。旅游行業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行業,它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要有實際操作和科學管理應用的能力[3]。旅游行業的行業特點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須要與實踐高度結合。旅游政策法規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同時是導游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該課程的教學更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普遍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理論知識的傳遞,忽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即使有些教師在專業實訓室能為學生進行實際演示,但是由于平時不注重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協作,對飯店、旅行社、景區等的實際運營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動態了解甚少,從而不能達到使學生拓展視野、增長才干、提高理論基礎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教學效果。另外,通過調查本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90%以上的學生希望能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他們希望能增加實踐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規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具體運用
我校旅游法規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廣東省導游人員考評委員會辦公室編寫的《政策法規》,是廣東省導游資格考試系列教材,全書內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規篇,政策篇是國家的方針政策內容,屬于基本理論,法規篇包括旅行社經營管理法律制度、導游人員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費者合法權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內容。根據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本課程安排周課時4個,總學時數68個,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熟悉旅游行業的條文法規,必須考慮教學方法的改善,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良好的教學手段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認為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幫助教師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還能讓學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筆者主要采用的實踐性教學手段分為校內教學實踐和校外教學實踐兩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有:情景模擬法、社會調查法、參觀式學習等等。在此,筆者將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談談實踐性教學在旅游政策法規課程中的幾項運用。
3.1校內實踐運用
3.1.1借助校內實訓室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學實踐用的模擬旅行社實訓室、模擬導游實訓室、模擬酒店客房實訓室、模擬娛樂歌舞廳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好教學,比如旅行社經營管理法規制度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設立、旅行社經營兩大模塊,借助旅行社實訓室,向學生講解旅行社設立的三大基本條件,應當準備什么材料向哪個部門提出申請,質量保證金需要交多少等等。這些知識點前呼后應,脈絡清晰,最后讓學生掌握旅行社的設立程序和條件,并動手制作申請設立模擬旅行社的全套資料。
3.1.2課堂模擬演練旅游政策法規第十二章內容《旅游合同》,如何訂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導游資格考試的難點,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模擬訂立合同,使學生了解訂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養學生依法訂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條款與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例如,先設定一個背景資料:有一個旅游團要參加海南的旅游觀光,雙飛4天,住當地5星級酒店。根據法律規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簽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設,假設學生是某旅行社的經理,請學生根據上述背景材料擬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雙方權利和義務的界定要清楚明確,不含混不清,不產生歧義,不得違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條例》。另外,實際教學中亦可以設立模擬法庭。模擬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學為依托,以學法、用法、普法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質為目的,由非法律專業學生自編、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從正在學習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學生中公開選出十余名學生擔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員”,“律師”,“原告”、“被告”,“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按照程序法的規定,模擬真實“案件”的審判活動。
3.2校外實踐運用
校外實踐運用在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頂崗式實習,而是指結合我校校情以及所處環境,布置學生完成課外實踐調查或者帶領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參觀式學習。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2
《旅游政策法規》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必修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參加全國導游員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及內容存在著許多不足,教學效果差,所以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迫在眉睫。
1《旅游政策法規》的課程特點
1.1法律法規多,記憶要清晰
《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作為全國導游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各所高校及教師在制訂教學大綱時,基本都是以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大綱作為教學內容。雖然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旅游政策法規》書籍的版本很多,但主體內容幾乎類似。以劉雪梅、呂海龍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律法規》一書為例,內容包括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導游人員管理法規制度》、《旅行社管理法規制度》、《旅游投訴處理辦法》等十四大項,每一項均包含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的法律法規條款,內容非常之雜、細、多。這就要求在識記知識點的過程中要保持記憶清晰,并且經常溫故而知新。
1.2教學內容雜,重點不突出
因為《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所包含知識點“雜、細、多”,往往會讓初學者感到束手無策,大部分學生把《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歸納為純記憶性的科目,錯誤地認為整本書都是需要識記的內容,每一條法律法規都是重難點,而不系統去理解該課程,無法形成理性認識,更不會融入自己的學習觀點和體會。此時,若教師也不能適時、明確地進行指導,就會讓學生非常困擾。作為《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很高的專業素養,對相關知識都要做到理解透徹、爛熟于心,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為學生指明重難點的方向。
1.3時事政治細,日常需留意
雖然《旅游政策法規》課本中不包含時事政治的內容,但是在全國導游員資格考試中,國內外時事政治一般以填空題的形式出題,且在卷面中要占15至20分的分值,因此是《旅游政策法規》課程內容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教師和學生均需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自覺主動地留意收集官方媒體所公布的國內外時事、要事、大事等,例如《半月談》、《時事資料手冊》、《環球》等期刊雜志。
1.4教學效果差,學生沒興趣
《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內容大多數是各項法律法規,相比較旅游管理類的其他專業課程而言,內容枯燥,缺乏靈活生動的課堂氛圍。而且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課堂上照本宣科,教師只管“說”,學生只管“聽”,這種“滿堂灌”的方式,稍好者會輔助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但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遠遠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玩手機的、看小說的、昏昏欲睡的學生比比皆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理念“滯后化”
雖然我們已經倡導“素質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仍然未能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考核等均帶有明顯的應試教育的印跡。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是一個對旅游業的服務人員有著多方面的要求,且集多種功能和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行業。《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的開設,本意在于通過學習使得旅游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從業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的各項法律法規,規范自身的行為,保障游客的利益,保護游客的安全,這才是“學以致用”的真正效果。可這門課程的教學實際上仍停留在以考試成績定未來的階段,忽視了最為關鍵的內涵建設,這種評價制度極大地削弱了教學實效。教師課堂傳授的內容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和情感世界,更談不上最終落實于其言行舉止這些關鍵性的問題。
2.2教學內容“片面化”
《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既是旅游專業學生日常必修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國家導游考試必考主干課程之一,因此被賦予了教學上的“雙重意義”。目前教師往往只是教條地灌輸各項法律法規,讓學生死記硬背,脫離了實際運用,有些學生在聽課時甚至帶有抵觸情緒。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對所有旅游類基礎知識點的整體把握是一項基本的職業綜合素養。完整的《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教育內容應該包含兩層,一層是有形的法律法規,即各個知識點的識記,另一層則是更為重要的無形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旅游政策法規》課程從本質上來說是與實踐活動緊密關聯,并要運用到實踐中的一種教育活動。我們沒有很好地運用道德實踐去激發學生對道德修養的自覺追求,所以導致了這門課程教育內容的片面化。
2.3教學過程“簡單化”
《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教學過程是以一定的內容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師對旅游法律法規及相關常識等方面內容進行指導的活動。這門課程本應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式教育,卻被簡單化為一種“灌溉”式教育過程,存在諸多弊端。《旅游政策法規》作為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旅游專業核心課程,基礎理論既涉及每位學生的旅游專業知識,又與國家及地方各項法律法規等知識密切相關,內容繁?s、理論深奧,對于知識底蘊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一方面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缺少相關的實踐經驗,再加上該課程的課時安排相對較少,要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學會運用到實踐中的確并非易事。旅游教學的關鍵點在于工學結合,即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深入學習的同時,能夠不斷地在進行實際操作的鍛煉。而且學生進入大學后,本應是主動學習知識的模式,可是現在的教育主客體顛倒,學生完全成為了“被動式”學習的載體,“被”高考送到大學;“被”老師灌輸知識;“被”畢業走向社會,整個過程沒有從社會實際和學生需要出發。
2.4教學手段“機械化”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的教育手段過于機械陳舊,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沒有與學生的日常實際相結合,更加沒有針對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因材施教。習慣于“流水線”式的教育學生,卻不顧及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旅游政策法規》這門課程,絕不僅僅是課堂上教師機械式的說教,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應將綜合能力作為培養學生完美人格過程中一個長期追求的目標,改革固有的《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育內容,將學生培養成為在旅游行業中“知法、守法、愛法”的合格從業人員,絕不是應試體系培育出的“流水線”產物。
3《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3.1破除傳統理念,改革教育內容
我們在教育事業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關注學生的全面可持續性發展,是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個性和屬性,更是關愛和尊重學生生命本性的體現。在《旅游政策法規》課程的教學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校和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的家長式作風,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對話,以疏導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⒂攵齲?切實解決高職高專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其次,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優質的教育必然是個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亦是尊重生命多樣性的體現。不僅要進行國家及地方各項法律法規的理論學習,更應該開設一些以思想教育為目的的公民課程,如品德課、道德哲學課、倫理課等作為有力的課外補充教學載體,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媒介平臺時刻宣傳我們所提倡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灌輸國家、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思想,提高綜合素質。
3.2完善教育體系,靈活教學方法
《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是一門知識性、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均很強的課程,因此,整個教學過程需具備豐富的知識信息和實踐經驗。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加強校企溝通,讓學生提前到旅行社實踐,對其未來可能選擇的行業和職位有所了解。而作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具有自己的價值認知和取向,引路入境,才會事半功倍。《旅游政策與法規》因牽涉到很多法律專業知識,可以通過制作圖表、案例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明晰概念,助于記憶;組織課堂情景模擬,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嚴謹枯燥的法學知識;定期布置主題討論,培養學生通過查閱網絡和圖書資料完成任務的學習方法,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繼而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教學目的。
3.3結合理論實踐,豐富考核方式
關鍵詞:內部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內容方式管理
后續教育,又叫“繼續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不斷進行知識、技能的更新和補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創造、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職業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識結構的教育。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五條指出:“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后續教育制度”。這無疑將促進內審人員素質和內審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安排后續教育的內容
內審人員后續教育的內容,是內審人員進行學習的客體,是其豐富新知識、提高業務能力的主要信息來源和實現學習目標的基本保證,其安排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壞。在確定內審人員后續教育內容時,首先要考慮內審人員的職業特性,通過廣泛征求意見,明確內審人員需要學習什么。其次要考慮內容的實用性,保證學有所用,學能以用。第三要考慮不同內審人員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工作經驗、所在行業或單位的特點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閱歷、不同行業的內審人員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后續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后續教育產生廣泛的認同感和強烈的號召力,才能保證后續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從總體上來講,目前的后續教育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知識的教育。目前在國際內部審計工作各個環節,已經普遍運用了計算機審計手段,并將一些審計軟件、計算機測試技術運用到審計實務中。但在我國仍有很多內審人員不熟悉計算機的應用,能利用審計軟件開展審計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應加強對內審人員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般知識和會計電算化軟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和借助計算機審計軟件來開展內審工作。通過培訓,造就一批能運用計算機審計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使內審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以提高內審工作效率和質量。
2.審計新知識、新技能的教育。隨著改革開放和內審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對內審的要求越來越高。內審的作用從局限于監督與評價逐步向風險管理和促進單位發展轉移,審計范圍不斷擴大,審計方法不斷創新。內審人員只有不斷更新審計理論和實務知識,掌握先進的審計方法,并及時運用于內審實踐,才能適應時展和內審要求的需要。
3.相關政策法規的教育。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越發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審計工作本身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非常強的業務工作。如果內審人員不能及時掌握相關政策法規的變化,不僅不能有效地保證審計質量,而且還會增加審計風險,影響內審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內審作用的發揮。因此,內審人員必須及時掌握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化,切實保證依法開展審計工作。內審人員應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規主要包括審計法規、會計法規、稅收法規、財政金融法規等。
4.審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國家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七條指出:“內部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嚴格遵守內部審計職業規范,忠于職守,做到獨立、客觀、公正、保密。”中國內審協會也頒布了《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但在內審實際工作中,內審人員不依法認真履行職責,不堅持原則,隨意泄漏所知悉的資料,甚至、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嚴重地影響著內審工作的質量。因此,在后續教育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促進內審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關管理知識的教育。現代內部審計的目標是側重于促進加強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求內審人員掌握現代管理的相關知識,也只有這樣,內審工作才能夠上臺階、上層次。內審人員應掌握的相關管理知識主要包括會計知識、戰略管理知識、財務管理知識、市場營銷知識等。
總之,后續教育的內容應突出兩個字:“新”和“實”,必須內容新穎和實用,內審人員應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學什么,學了什么就要能夠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證后續教育的有效性。
二、靈活選擇后續教育的方式
后續教育方式的選擇是否靈活、合理,直接關系到后續教育工作能否順利進行,也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選擇教育方式,既要考慮其對內審工作本身的沖擊,單位經費的保障程度,還要考慮內審人員的素質高低,單位領導對內審工作的重視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筆者認為,為保證后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除采用傳統的集中統一培訓上課這種模式外,還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內審協會或審計學會牽頭舉辦研討會,針對改革中的審計理論和實務問題,組織同行業和同學科中理論基礎好、學術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的內審骨干力量進行深入探討,并將成熟的討論結果采用合適的途徑傳播。
2.組織內審人員到內審工作有特色的地區或單位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也可出國考察,以不斷借鑒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
3.請有關專家學者到本行業或本地區舉行報告會或專題講座,介紹審計理論、審計實務或審計法規的最新動態和發展前景。
4.充分發揮網絡快速傳遞信息的優勢,努力辦好內審網站。
5.辦好內審刊物,鼓勵內審人員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撰寫學術論文。
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職業道德在社會主義道德中處于主體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二大指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重視職業道德的作用.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訓,這對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職業道德指社會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們的一種特殊道德規范要求。計生職業道德規范是指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在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程中履行的行為規范。計生職業道德的建設,不僅對于全面落實計劃生育“三為主”工作方針、抓緊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樹立計生工作人員的良好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計劃生育工作人員思想品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計生職業道德的內容是由計生工作的屬性所決定的,它必須反映計生工作的特殊性,大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本職工作,無私奉獻。任何職業都要求其從業人員“敬業樂業”,“忠于職守”。搞漱劃:生育工作是計生工作人員為廣大群眾服務的具體形式。因此,沒有“敬業樂業”忠于職裔卜垂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干不好的。實行計劃生育是婚姻、家庭、生育領域里移風易俗的禺擔革命,是一項十分艱苦細致的群眾工作,實行每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有計劃、有指標地達到晚婚、晚育。對一個計生干部來說,必須做好宣傳工作,將有關政策宣傳到每個人,家喻戶曉。這就要求他們對事業有一種執著的追求,甘愿奉獻,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2、作風嚴謹,求真務實。計劃生育業務工作,具有十分填密、嚴肅的特點,例如生育計劃帥編制下達,人口出生與婚育情況的統計,流動人口登記造冊及管理、婚育情況的統計以及技本服務等,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對待自身的業務工作一絲不茍、務實求真捆此,要求月報、季報、年報、臨時性統計數字,了定要及時、準確、無差錯,不允許虛報、漏報、肺報。這也是反映工作人員能否客觀如實地匯報自身勞動成果,、能否正確對待榮譽及人個利益的道德品質問題。因此,樹立嚴謹的土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應該成為計生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職業道德在社會主義道德中處于主體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二大指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重視職業道德的作用.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訓,這對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職業道德指社會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們的一種特殊道德規范要求。計生職業道德規范是指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在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程中履行的行為規范。計生職業道德的建設,不僅對于全面落實計劃生育“三為主”工作方針、抓緊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樹立計生工作人員的良好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計劃生育工作人員思想品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計生職業道德的內容是由計生工作的屬性所決定的,它必須反映計生工作的特殊性,大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本職工作,無私奉獻。任何職業都要求其從業人員“敬業樂業”,“忠于職守”。搞漱劃:生育工作是計生工作人員為廣大群眾服務的具體形式。因此,沒有“敬業樂業”忠于職裔卜垂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干不好的。實行計劃生育是婚姻、家庭、生育領域里移風易俗的禺擔革命,是一項十分艱苦細致的群眾工作,實行每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有計劃、有指標地達到晚婚、晚育。對一個計生干部來說,必須做好宣傳工作,將有關政策宣傳到每個人,家喻戶曉。這就要求他們對事業有一種執著的追求,甘愿奉獻,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2、作風嚴謹,求真務實。計劃生育業務工作,具有十分填密、嚴肅的特點,例如生育計劃帥編制下達,人口出生與婚育情況的統計,流動人口登記造冊及管理、婚育情況的統計以及技本服務等,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對待自身的業務工作一絲不茍、務實求真捆此,要求月報、季報、年報、臨時性統計數字,了定要及時、準確、無差錯,不允許虛報、漏報、肺報。這也是反映工作人員能否客觀如實地匯報自身勞動成果,、能否正確對待榮譽及人個利益的道德品質問題。因此,樹立嚴謹的土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應該成為計生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3、勤奮學習,勇于開拓。計生工作人員擔負著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計劃生育方針政策的任務。事實證明計劃生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工作人員的政策水平、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的制約。可見,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勞動態度問題,同樣具有重要的道德上的意義。
【關鍵詞】
人事管理;溝通;運用
在公立醫院深化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大環境下,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存在著諸多難點和困擾,比如如何全面宣傳、貫徹人事政策法規,如何有效落實規章制度,如何切實高效完成人事管理目標任務……總之是人事工作效率和成效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級人員對人事政策法規及規章制度不了解、不理解,或理解不一致、貫徹不徹底等。如有些人事政策沿用時間長,新人不知道,老人已忘記;有些政策更新變化快,需要理解、適應的過程等。作者在實踐中加大了溝通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深度和廣度,運用溝通作為橋梁,助力解決人事管理中的難點和困擾。
一、擴展人事溝通的廣度
人事管理的重點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醫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參與。溝通是人事管理者的重要工具,從基層員工、班組到院方,都是人事管理流程中的不同環節。通過溝通,既宣傳了政策法規要求,又充分調動科室、員工參與人事管理工作。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采取不同的溝通方法,意義和作用各不相同。
(一)與單位領導的溝通。
通過口頭或書面請示匯報,讓領導了解人事工作的內容范疇、向領導宣傳政策法規。除認真辦理領導批復,還要找機會向領導進一步介紹具體情況,與之交換意見和觀點,讓領導了解員工的真實信息和想法,同時幫助自己更好地領會領導的意圖。有些工作不僅要向分管領導匯報,還要主動向其他領導通報信息、征求意見、尋求指導,以獲得理解和支持。
(二)與其他部門的溝通。
征求各科室對人事工作的評價、建議和需求,提出人事管理方面的合理要求。主動與其他部門溝通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去除因渠道不同、信息不對等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理解偏差等不利影響,從而對人事政策法規的認識理解趨于一致,對人事管理目的達成共識,形成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與擬引進人才的溝通。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大多數人都存在著較高層次的需求。人才正是有條件達到較高層次需求的群體。了解擬引進人才的行為動機和高層次需求,坦陳本單位的優劣、未來戰略發展和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人事部門既要代表院方的意志和利益,同時要搭建橋梁,向有意向人才和院方反饋各自的需求,以求一致,溝通尤為重要。
(四)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
專業技術人員是醫院的一線主力軍,他們思想、情感的波動、職業生涯的規劃實施,與醫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聯。與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要以加強聯系、協調關系、情感交流為主,關心他們的工作,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如事業瓶頸、職稱晉升等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五)與普通員工的溝通。
溝通時要做到平等、真誠,注意聆聽,盡量給一些具體指點、要求,能夠切實指導他們的日常工作。通過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被尊重,獲得歸屬感、存在感。
二、擴大人事溝通的深度
溝通的關鍵是要確保溝通對象全面、正確接收到人事部門要傳遞的信息,認同并有所反饋。通過使用多種溝通方式和技巧,反復宣傳,擴大人事溝通的深度,取得較好效果。
(一)上傳下達,當面指導。
事業單位人事政策法規很多、很復雜、也很敏感,人事工作者首先要讀懂政策,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擬定執行的方案或提出相應的建議,貫徹執行情況做到公開透明,上傳下達。社會保險政策、勞動合同法對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令基層管理者感到諸多不適,執行的主動性不高;有些新任職的管理者對政策法規的要領掌握不到位。人事部門采取會議集中傳達、布置,會下單獨溝通指導的方式,結合基層實際情況,解讀政策、指導操作。如此上下聯動,基層管理者得到服務和幫助,完善了工作機制,人事管理的質量相應得到提高。
(二)組織培訓,廣泛宣傳。
除干部培訓、崗前培訓,還要組織如考勤員培訓等專題培訓,通過培訓,反復宣傳相關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提出人事管理的要求和標準。
(三)及時反饋,互通信息。
人事部門將進修培訓、人員招聘、職稱評審等常規性工作,通過院周會等形式,反饋完成情況,分析原因,對做得好的部門予以肯定;對下年度的計劃申報、工作要求進行強調、宣講、指導。幫助職能部門加深印象強化理解,提升了人事工作的重要性、嚴肅性,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人事部門各項工作的開展。